《书愤》教案(高一必修三)

2024-09-23

《书愤》教案(高一必修三)(共7篇)

《书愤》教案(高一必修三) 篇1

《品质》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时NO:主备人:王爱刚

教学课题

品质

教学目标 1. 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

2. 认识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的光辉

教学重点 1.分析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鞋匠格斯拉的形象。

2.联系现实,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和练习相结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1积累词语: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

鬈(quán)曲赊(shē)账趿(tā)拖鞋

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

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

2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优秀制靴匠格斯拉,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由于他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二欣赏小说的方法: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 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

3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三指导学生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

1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情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语言。

2找出文中作者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句子,朗读体会。

3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形象。

格斯拉是一个品质高尚,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遵从诚信,极为敬业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四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讨论文题“品质”的含义:

“品质”的两重含义:

做鞋的品质--鞋品

做人的品质--人品

鞋品源自人品人品决定鞋品

鞋匠的品质:

诚信敬业执着朴实负责认真

五指导学生思考问题:

1一个恪守品质的人是值得尊敬和赞美的,格斯拉追求、守护品质却终因为品质而致饿死,最好的手艺落得的是最悲惨的命运。

是他本人出了问题呢,还是社会出了问题?

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个人原因)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社会原因)大公司的垄断。“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2结合小说写作的社会环境,理解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主题解读:

小说以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光辉人格的尊重,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借此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作者介绍:(略)

六交流探讨: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七联系现实,延伸思考:

有人把我国前一阶段的食品问题,如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彩馒头。对我国的食品问题,你怎么看?

八对比认识小说《品质》的现实意义: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王爱刚

《书愤》教案(高一必修三) 篇2

知识目标:了解1787年宪法出现的背景;熟悉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两党制等美国国家制度;理解1787年宪法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掌握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美国国家制度的创建过程, 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和艰辛。

【教材分析】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主题是“美国探索建立能有效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政府”。第一部分“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叙述的是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第二部分“1787年宪法的颁布”介绍了联邦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第三部分“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讲述美国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度、两党制

难点:分权与制衡原则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 但是对外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学生通过政治课程中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学习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材料:《独立宣言》 (节选)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 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1]

师:美国《独立宣言》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文件。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指出政府的权力来自哪里, 职责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本课的灵魂“政府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自由权利”有利于学生对全部知识点的串联。)

二、学习探究

板书: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师: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建立的是邦联政府。结合教材第40页第二段, 邦联政府具有什么特征, 能有效地保护国民的权利吗?

1.邦联制度下的美国 (板书)

师:美国人有追求自由的传统, 也有遭受殖民暴政的历史, 所以不想建立一个权力太大的政府, 害怕这样的政府会危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中央政府的权力太小, 又难以担当起管理公共事务的责任, 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状况, 美国人对“政府”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0页“资料回放”部分。

(设计意图:补充建立邦联制的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美国人对自由的珍视, 实现前后知识点的平稳过渡。)

师:1787年夏天, 为了应对邦联政府面临的困难, 12个州选派55名代表在费城开会, 准备修正《邦联条例》。后来, 越来越多的代表认为, 应该抛弃原来的邦联体制, 重新设计美国的政治体制。会议转而开始制定一部新的宪法, 这次会议也被称为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的颁布 (板书)

师:制宪会议整整开了116天, 终于制定出一部崭新的宪法。一场会议为什么开了这么长时间?

展示材料:制宪会议上产生了中央主义者与州权主义者、大州和小州、北方州和南方州之间的权利之争。大州和小州之间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国会代表的比例分配上。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 (在选举国会代表和缴纳税收时黑奴算不算实际人口) [2]。

师:材料中反映有哪些矛盾呢?结合教材, 任选一个角色 (地方主义者、中央主义者、大州代表、小州代表、南方代表、北方代表) , 从自身利益出发你会在宪法制定上提什么建议?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别扮成某一派别代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5分钟后分别阐述自己的主张。

(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矛盾的复杂, 同时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教师在学生表述后总结:每一方代表都站在己方立场上发言, 如果互不相让, 那就不会得到结果, 最终对任何一方都不利。所以有的时候, 妥协也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通过研读1787年宪法了解美国制宪的先驱们是怎样解决以上矛盾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宪法原文, 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加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

我们合众国人民, 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 树立正义, 保障国内安宁, 提供共同防务, 促进公共福利, 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享受到自由的幸福, 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3]

师:在国家结构上, 美国有什么改变?

进一步展示材料: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邦联是欧盟。联邦则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其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 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国家。[4]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师: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41页第二段, 对比以前的邦联, 联邦体制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种体制有什么优点?

(设计意图:比较得出联邦制的优越性。)

师:实行联邦制之后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大, 会不会形成专制, 会不会影响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3]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示意图 (图1)

师:依据材料及图1, 并结合教材第41页第三段, 了解美国政府分权与制衡的模式。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模式?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归根结底是担心政府权力太大, 不仅不能服务于民众, 反而会侵犯民众的权利, 成为民众权利的对立物。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第三款: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合众国的参议员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 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3]

师:在解决大小州之间的矛盾时又是怎么做的呢?体现了什么思想?

生:国会实行两院制, 议员选举方式不同, 兼顾大小州利益。分权与制衡。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 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3]

师:在选举国会代表和缴纳税收时黑奴算不算实际人口, 这是南方蓄奴州和北方工商业州之间的主要矛盾。最终以黑奴按3/5的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

师: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在解决以上矛盾的过程中体现了什么原则?

师: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美国联邦宪法的思想精髓。

师:大家通过本课教材的引言可以看出, 华盛顿不赞成君主制, 他是要在美国进行共和制度的实验的。我们看下面这段材料。

材料:联邦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 规定所有公职向公民开放, 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民选的。至此, 以代议制为特征的共和政府形式在美国得以确立。[5]

师:材料表明联邦宪法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在国家权力来源上体现了什么?

生:将代议制与共和制结合起来, 实行代议共和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师: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政府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服务员, 要接受人民的任免和监督。这正是1787年联邦宪法体现的又一原则。

(设计意图:用言简意赅的材料说明概念, 避免陷入冗长的概念表述。)

师:结合教材47页“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 谈谈你对这部宪法的看法。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这部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创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等制度与原则, 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当然, 这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 起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具体权利, 还存在种族、性别歧视, 还保留了奴隶制。

(设计意图: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对1787年宪法做总结性评价, 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师:1789年, 根据宪法规定, 进行了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美国联邦共和制度建立起来。华盛顿在两届总统任满后, 1796年他发表了《告别词》, 谢绝再次参选, 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材料: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指出: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 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已经提醒你们, 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 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现在让我从更全面的角度, 以最严肃的态度概略地告诫你们警惕党派思想的恶劣影响。[6]

师:华盛顿再次强调政府的责任和存在的理由。同时非常忧心地指出政党地出现将给国家带来祸害。政党制度真的这样可怕吗?

(设计意图:对教材上下两部分起到承接作用。)

三、美国的两党制

材料:没有党派之间的合法竞争, 权力就失去了监督和制约, 从而成为绝对的权力。而“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正如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政治中的垄断则会损害人们的利益。[7]

师:结合教材相关内容, 讲讲你对美国两党轮流执政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师:美国两党在阶级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轮流执政不会改变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断与腐败的产生, 有利于保障国民的权利。美国的两党制度再一次体现了美国政治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为了建立一个既能有效地管理社会又不至于损害国民权利的政府, 美国的政治家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历史证明这种探索是成功的。

四、拓展延伸

材料:网友代拟的布什总统演说[8]: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 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 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 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 而是, 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 实现了把他们关进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 把他们关起来, 才不致害人。才不会有以强凌弱, 才会给无助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乞丐以温暖的家。我, 就是在笼子里为大家演讲。

师:这是中国网友代拟的一段话, 但是却很能说明人类探索政治文明的艰辛历程。一起朗读上面的话, 然后结合本课内容, 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题写一篇听课心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简单地摄入知识升华为情感体验, 并且将历史与我国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相联系。)

【备课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了解近代资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 如何制定管理国家的制度。由于阶级本质相同, 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设计有相同的地方, 也因为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各异, 这些国家的具体制度又具有多元性。对于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主题, 应该定位为“美国探索建立能有效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政府”。这个探索过程经历了“邦联政府”“联邦政府”两个阶段。邦联政府权力太小, 不能保护国家和国民的利益, 人们转而进行联邦政府的设计。它是通过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的。联邦政府权力增大, 但会不会形成对国民的侵权?于是在1787年宪法中渗透进分权和制衡的思想。在以后的两党制度中, 同样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精神。这是美国制度的精髓和显著特征。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纲目设计, 考虑到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安排的。

参考文献

[1]姬秉新, 姜守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洁, 臧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张千帆, 美国联邦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4]曹大为, 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5]姬秉新, 姜守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华盛顿.告别演说[A].严伟良.震撼世界的演讲[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7]谢韬.美国大选中的政党与政治[N].经济观察报, 2012-9-12.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篇3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1.关于词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据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词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2.知人论世

苏轼(公元1037——1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他们被人称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诗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豪放词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四家”。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迈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只把词当成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对词体的内容大胆革新。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生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论》)。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拓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3.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本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词的标题(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念奴娇)仅是一首词的名称。词牌来历: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故垒(2)公瑾()(3)纶()巾

(4)樯橹()(5)华()发(6)酹()江月

2.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整体感知

阅读诗词时,我们往往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常常要对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比如柳永《望海潮》一词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阅读本首词,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哪一句是连接整首词的关键句?

二、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景物有什么特点?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下片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5.作者从哪些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拓展探究

1.对于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情感,结合本词的特点及作者人生经历,谈谈你的观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优秀教案 篇4

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溯()流光渔樵()幽壑()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一叶之扁()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二、知人论世

苏轼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的地位之高。

三、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

四、整体感知

高一英语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 篇5

本单元教材在本册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整体的知识结构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品:早在建国初期,体育英语显示了他重要的作用(乒乓外交);在现在,经济发展和SARS的入侵,人人注重体育锻炼,身体健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全民健身);在未来,北京举办奥运会,(志愿者)。

2. 教材重点的确立

重点为-----热身 热身一向是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但我却有着不同的观点①引入本单元知识,带学生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体育世界。②介绍有关体育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学习的兴趣③引入大量本单元有关体育的新单词,为后面听说读写个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配课件图——根基最重要)总之,是要通过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和新的背景知识,以启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同时,还为学生归纳和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为其预测,了解和讨论话题做了铺垫。

3. 教材难点的确立

难点为----听力

听力历来都是英语学习者很难突破的瓶颈 原因:发音部位和技巧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词汇量的限制;练习机会较少

本课:体育赛事新闻 原因:语速较快;个人兴趣影响(背景知识的限制)

4. 通过本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标结合

文化意识:了解体育和奥运的基本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掌握有关体育方面的大量单词及短语

能力策略:能从复杂的听力材料中快速的获取有效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介绍2008北京奥运的知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二. 说教学

1. 学法的指导

以“我”为心,注重能力,积极参与,总结分析

以“我”为心:在学习中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英语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就成了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在这的渠道中还只以教师为中心,放弃了自己的学习机会,则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注重能力:让学生注重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目前很多英语课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练的太少;学生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英语应该是一门实践课,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获取。我们应该尽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信息和沟通上,而不是使用语言的形式上。

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多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知道,外语是自己学会的,练会的,而不是老师交会的。

总结分析:培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后,学会自己总结所得到东西,使其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并总结学习方法。是与新课标所提到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相结合的过程。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设立自我评价的平台,尽力将评价体系具体和量化。(话题:国际奥运委员会要来我校参观,会询问你一些关于我国的全民健身和申办奥运的情况。)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①情景教学法:由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②愉快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疑问,求美,成就的心理特点,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列举趣味性的事例,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以兴趣为突破口,化难为易。

③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其次,适当的采用音乐,电影等艺术途径,特别是发挥声调,节奏,音乐的刺激与感染作用,加强教学的情感效果

自己使用:自己综合,补充完善-----两点一线,四个方面

3.配合课件说明两点一线,四个方面的具体运用(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化解,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

总原则:两点一线,四个方面

⑴ 两点:将课本的知识点与师生的兴趣点紧密结合

第一层面:着重使课本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作为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

第二层面:教师自己兴趣调动。言教不如身教,只有自己投入到教材中去,才能感染更多的学生。对与那些本身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知趣相投,更容易投入到课堂中来。(体育生)对于那些本身对体育不太感兴趣的学生,要发挥教师本人和教学环境的感染力,去吸引他们投入到其中来。总之,教师全身心投入教材,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润滑剂。

下面是结合课件展示我是如何集体将课堂内容的三个部分与兴趣点想结合的。

本课的知识第一部分为热身训练,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采取的是利用兴趣来突破重点。具体的方法是“两个游戏,解决难题”。

首先是让学生通过第一个游戏来进行自我测评即设计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选择,判断正误,以及问答题,每答对一道题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然后根据最后的总分来判断自己对体育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从而让学生大量的了解有关体育和奥运的知识,当然在选题方面要简单并与学生的兴趣息息相关,比如北京申办奥运等。每道题都涉及到了一些本单元的新单词,在答题的过程中学生就掌握了相关单词,并激发了他们对体育和奥运的兴趣。通过第一个游戏我也基本的了解了班里每个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水平(感染力),更加有利与用自己的兴趣去感染学生。

由于本单元的单词很多都是体育项目的名称,学生在记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设计了第二个游戏,以学生一些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为突破口,由此让学生记忆他们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这样就解决了一些新单词的引入问题。

通过两个游戏我即完成了热身部分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对教学重点的突破。

本课的第二部分时听力,这一部分主要是提高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此能听懂体育新闻及体育赛事的比赛结果。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比较枯燥的部分,但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部分。我依旧是通过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的。具体的措施有两点:①加强对每段听力背景知识的介绍,寻找听力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例如在听NBA比赛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他们喜欢的球队。在这一部分学生有很多话可说,但用英语表达就显的颇为牵强了,于是我介绍了一些知名球队的英语表达法并介绍了一些有关篮球的专业术语(盖帽,扣蓝等),从而提升了他们对NBA的兴趣,并扩展了知识和单词量,也在无形之中将本段听力的背景知识介绍给了学生。②加强听力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区别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尽力捕捉有效信息,例如听体育赛事的新闻要注重球队名称,比分输赢等。从而减少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

通过听力背景知识的趣味性介绍和听力技巧上的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听力部分的学习,并化解了本课的难点。

第三部分是口语练习。这一部分主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通顺介绍自己喜爱的运动明星和运动。重点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有话可说主要是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以NBA明星迈克尔?乔丹为例,让学生能在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明星身上找到共同话题,做到有话可说。但有话能说是对学生语言驾御能力的考验,在这一部分我是在学生零星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出对乔丹的介绍,并突出了其中的重点单词和句型,让学生在后面的发言中可以有所借鉴,使他们有话能说。

总之,在本课内容的各个部分我都加强了学生兴趣点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以兴趣为突破口来带动学生情绪,突破教学难点。并使学生整堂课都能被所学知识吸引,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活动的组织也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突出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⑵ 一线:就是让体育和奥运的主线始终贯穿与课堂之上,听说读写都以运动和奥运为主轴。做到由景生情,以情带义(解释)。这样即突出了教材的连贯性,也创造了层层递进的条件,使学生对此方面的知识更系统,更完整,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和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

⑶ 四个方面:听,说,读,写

从个体来看: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四个方面,每一个各体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涉及到。所以在本课之中,我尽力使学生在四个方面都有所练习,但由于本课是一节听说课,那么在四个方面要有侧重,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

听和说已经在前面有所介绍,以下主要介绍我是如何将读和写两个方面溶入我的课堂中的。阅读主要是体现在阅读听力的背景知识以及说话练习的示范性总结中。而写的方面我则布置成为了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喜爱的运动明星的介绍。这既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也弥补了课堂时间上的不足,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得到练习。

《书愤》教案(高一必修三) 篇6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师说韩愈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

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

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

《书愤》教案(高一必修三) 篇7

1. sense

a. 感官(可数名词)

People who can’t see often have a fine sense of hearing.

My sense of sight is not so good as it used to be.

b. 感觉(不可数名词),意义

He has no sense of time.

She has a lively sense of humor.

This is a word with several senses.

c. 感到,察觉到(动词)

We sensed the tension in the conference room.

I sensed that I was not welcome.

相关的词组及句型:

in a sense make sense make no sense make sense of

common sense There is no sense in doing sth.

2. affect/effect

The change in climate may affect your health.

She was affected to tears.

The sight affected her to tears.

have an effect on/upon

take effect bring/come/put…into effect

3. fail

1. He had done his best but failed.

2. The news that Tom had failed (in) his exams surprised us.

3. The famous pop star failed to show up at the concert.

failure

After many failures, he succeeded in the end.

He is a failure as an artist, but a success as an art teacher.

4. confuse

We tried to confuse the enemies.

Don’t give me so much information-you are confusing me.

Don’t confuse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I always confuse you with your sister-you look so alike.

5. more than

The stone weighs more than ten tons.

Bamboo is used for more than building.

She was more than happy to see you.

She more than hesitated to promise that

She was more shy than unfriendly.

Reading

1. wonder

v.想知道,惊讶

I wonder if you’d give me some advice.

I wonder how you came to miss your way.

We wondered at/about the speed, with which it arrived.

n.惊讶(不可数);奇迹(可数)

He looked at the picture in wonder.

do/work wonders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It’s a wonder that he is still alive.

(It’s) no wonder you can’t sleep when you eat so much.

2. this/that adv. -----so

Don’t take what she said that seriously.

Can liv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change a person that much?

Never stay out this late, or you won’t be allowed to go out in the evening any more.

that pron.

The effect teachers have on children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parents.

The book I bought yesterday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he has.

3. observe

She has observed the stars all her life. (观察)

Did you observe anything strange in the man’s conduct? (注意)

She observed a man walk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注意)

They did not observe Christine come in and go upstairs. (注意)

We must observe the rules of the road. (遵守)

How many holidays do we observe every year? (庆祝)

4. stare at/look at/glare at/glance at

The teacher stared at the class into silence.

He looked sadly at the dying dog.

“Who broke the window?” the teacher said angrily, glaring at the students.

She glanced at the face of the strange man.

5. desert

v. 丢弃,抛弃

He deserted his friends in need.

The country had been at war for many years and the temple was deserted and the houses fell to pieces.

n. 沙漠

Such animals can’t live in the desert.

adj. deserted

类似的(作明词和动词)词语:tear, record, import, increase, progress, produce

6. set off

All the family set off in search of the missing boy.

Our manager will set off for Australia next week.

They will set off on a journey to Africa.

The bomb could set off by the slightest touch. (爆炸)

set out to do sth set about doing sth

7. beat-beat-beaten

敲击,击打,连续不断的跳动

The father beat his son black and blue.

His heart beats very fast.

The rain beat against the windows.

The bird beat its wings and flew away.

The wave beat the shore all the time.

打败

He beat me at chess.

8. wish for

It is no use wishing for things you can’t have.

I wish that he would be well soon.

I wish to finish the job as soon as possible.

I wish him to return the book to me soon.

Wish you a good trip to Hangzhou.

Wish you all well.

9. with 的复合结构

He looked at me up and down with his eyes wide open.

They often go climbing with bags on their backs.

He left hurriedly with his little daughter crying at home.

The thief was brought in with his hands tied back.

I can’t play chess with you with so much homework to do.

10. watch out

“Watch out!” he shouted when he saw the boy standing on top of the chair.

Watch out for a tall man in a black hat.

You have to watch out for fast traffic along here.

11. pay back/pay for/pay off

I am certain that he will pay back every cent he owes you.

The man wanted me to pay him for the damage.

At last the old man paid off his son’s debts.

His efforts paid off.

12. freeze (froze, frozen)

It may freeze tonight.

They almost froze to death.

freezing air frozen chicken be frozen with

13. contact

Finally he managed to get into contact with them.

My job was to make contact with the local people.

I’ll contact Jones and get his reaction.

I shall contact you by telephone on Friday.

Word power

1. go 由好向不好,正常向不正常转化

The fish went bad.

The girl went blind at the age of 10.

Something went wrong with my motorbike.

mad, hard, pale, hungry

2. afford

a. 负担得起(……费用)

Go to stamp sales and buy whatever you can afford.

In those days they couldn’t afford to call in a doctor.

b. 抽出时间做

Are you going to afford the time for a holiday?

c. 提供,给予

Music affords me great pleasure.

The trees afford a pleasant shade.

d. 做得到,经得起

He said he really could’t afford to wait another day.

We can’t afford to offend our employer.

afford 通常与can/could/be able to连用

注意以下afford的搭配

afford sth afford to do

afford sb sth afford sth to sb.

3. mostly

a) mainly, in most cases 主要地,大部分 b) most of the time 通常

Most of the Americans use their cars mostly for their jobs.

Our weather has been mostly warm.

4. develop

a. 发展,养成,培养

China is developing very fast.

He has developed the habit of making notes while listening to the lecture.

They provide good materials for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

b. 发育,成长,形成

Plants develop from seeds.

He developed into a strong leader.

c. 冲洗

I think these photos will look nice when they are developed.

Let’s have these pictures developed.

5. turn to 变成,转向,求助

They had great difficulty in turning desert to green land.

Who can I turn to when I am in trouble?

If you meet with some new words, don’t always turn to the dictionary for help.

Grammar and usage

1. reduce

A. 减少;缩减

He reduced his weight by 5 kilograms.

The price of these shoes has been reduced.

B. 落到某种境地;化为,变为

Hunger reduced them to stealing.

The bombs reduced the city to ruins.

reduce to order 使恢复秩序

reduce to silence 使安静下来

reduce to tears 使哭了起来

2. add

a. Add a few names to the list.

b. If you add 4 to 3, you get 7.

c. I should add that we are very happy to stay with you. (补充)

d. Her arrival added to our pleasure.

e. Add up these figures, please.

f. The bills add up to exactly $100.

add to 增加;扩建 add…to…把…加到…

add up 加起来 add up to 加起来总计

3. make the most of

a. We must make the most of the fine weather.

b. The students are making the most of the time to do the experiment.

make the best of make full use of make good use of

4. ignore 忽视,不管,不注意

They ignored traffic regulations.

Jack completely ignores all these facts as though they never existed.

5. rather than 而不是

a. I think you, rather than Mary, are to be punished.

b. Rather than fish, we’ll have fried eggs and meat for lunch.

c. The color seems green rather than blue.

d. He would rather walk than drive.

e. I’d prefer to stay indoors rather than go out.

Exercise about noun clauses

1. They expressed the hope ___they would come over to China.

A. which B. that C. whom D. when

2. The fact___ he didn’t see Tom yesterday is true.

A. that B. which C. when D. what

3. I have no idea ____he will come back.

A. where B. when C. what D. that

4. The news ___ surprised everybody yesterday now proves to be false.

A. that B. when C. what D. how

5. One of the men held the view ___ the book said was right.

A. what that B. that which

C. that what D. which that

6. Word has come ___ some American guests will come for a visit to our college next week.

A. what B. whether c. that D. which

7. The question is ____the film is worth seeing.

A. if B. what C. whether D. how

8. They received orders _____ the work be done at once.

A .which B. when C. / D .that

9. The reason ____ I have to go is ____ my mother is ill in bed.

A .why; why B. why; because C. why ; that D. that; because

10. ___ I can’t understand is ___ she wants to change her mind.

A. What; why B. Which; how C. That; why D. What; because

11. ____ his dream of going to college will come true is uncertain.

A. That B. Whether C. If D. Even if

12. It is known to us ___ where there is pollution, there is harm.

A. which B. where C. what D. that

13. I have the information ____.

A. of what he’ll come soon B. that he’ll come soon

C. of that he’ll come soon D. his coming soon

16. --- Can I help you?

-- Yes, do you know ____?

A. when comes the bus B. when will come the bus

C. when does the bus come D. when the bus comes

17. He made a promise ___ anyone set him free he would make him very rich.

A. that B. if C. what D. that if

18. They lost their way in the forest and ____ made matters worse was ___ night began to fall.

A. what; that B. it; that C. what; when D. which; what

答案:BABAC CCDCA BDBAA DDA

Task

1. This/It is the first/ last time (that) sb. +现在完成时

This/It was the first/ last time (that) sb. +过去完成时

1) 这是我第一次听她唱歌。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heard her sing.

2) 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

This was the second time we had met each other.

2. He was very interesting to listen to.

Your brother is pleasant to work with.

The boy is difficult to teach.

The bed is comfortable to sleep in.

difficult, easy, comfortable, fit, hard, pleasant, tiresome, interesting, nice, heavy, dangerous, light, heavy, important…

3. Suddenly, the lightening came very close and I could hear the

thunder overhead.

come 表示“达到某种条件或状态”

1) The bottle came open in my bag.

2) My family always comes first.

come true come to life come to an end

4. Mr. Liu Weihai is making good progress.

The ship made slow progress through the rough sea.

Jea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

5. be grateful to sb. /for sth.

我非常感谢所有老师的帮助。

I’m extremely grateful to all the teachers for their help

如能提供信息我们将感激不尽。

We would be grateful for any information you can give us.

He was grateful that she didn’t tell his parents about the incident.

他感到庆幸的是她未将此事告诉他父母。

重要词组

天变黑 grow dark

在远处 in the distance

起航到目的地 set sail for our destination

成功地登上救生艇 manage to get on a lifeboat

消失 go missing

听起来像 sound like

环游世界 travel all around the world

听到头顶的雷声hear the thunder overhead

Project

1. chance 表示“可能性;机会;冒险”

chance/chances of doing sth 做… 的可能

有可能周末弄到票吗?

Is there any chance of getting the tickets at the weekend?

have/stand a chance of (doing sth) 有...的希望;有可能成功

她拿到驾照的希望渺茫.

she has a slim/slight chance of getting the driving license.

chance of sth … 的可能性

手术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The operation has a good chance of success.

There is a chance that… 有可能=It is likely that…

There is a chance that I will be chosen for the team.

有可能我被选拔到队里。

市长没有可能改变主意。

There is no chance that the mayor will change his mind.

take a chance (on sth) 冒险

we took a chance on the weather and planned to have the party outside.

我们怀着天气可能会好的侥幸心理筹划到户外聚会。

2. compare… with/to…与…作比较 compare… to…把…比作

Cotton production rose by 30%, compared with last year.

与去年相比,棉花产量增长了30%。

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生活要好得多。

Compared with the past, out life is much better.

People often compare teachers to gardeners.

人们经常把老师比作园丁。

这位诗人把他的爱人比作红玫瑰.

The poet compared his lover to a red rose.

3. feed on 表示“以...为食, 以...为能源”

牛主要以草为食 .

Cows mainly feed on grass.

The new car feeding on solar energy is in great demand.

这种新型的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汽车需求量极大。

feed 还可表示 “喂…给…吃”,即 feed sth to sb 或 feed sb on/with sth

他的女儿用牛奶喂那只被遗弃的狗。

His daughter fed milk to the deserted dog .

4. be likely to 表示“可能”,常用以下结构:

sb. / sth. be likely to do… It’s (most / very) likely that…

adj. 很可能的,有希望的

She is very likely to ring me tonight.

Tian Liang is the most likely to be the champion.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not support our advice.

adv. 很可能(用在most和very后)

They will very likely come by car.

注意:likely, possible, probable

5. deadly

adj. 极其危险的,致命的,极度的,非常的

The murdered man had many deadly enemies.

Cancer is a deadly disease.

adv. 非常,极其

I was a deadly boring play.

I was deadly sleepy.

die dying dead death deadly

6. jewellery (jewelry) 珠宝,首饰 n.(U)

jewel 宝石, 珠宝首饰 n. (C)

The rich lady has a great deal of gold_____________.

The family_______ are locked away in a safe(保险箱).

7. avoid表示“避开;避免”

通常用于 avoid sth avoid doing sth

In order to avoid failure, we had to work harder.

You should avoid mentioning anything that may embarrass her.

8. panic

n. 惊慌;恐慌

I got into a panic when I found a door was locked.

There was an immediate panic when the alarm sounded.

v. 受惊;惊慌 (panicked, panicked)

Don’t panic.

9. Hit the shark on the nose. 打在鲨鱼的鼻子上。

这是一种动词 + 宾语 + by (on, in) + the + 身体部位等的结构,此种类型常用的动词有:catch, pull, shake, seize, hit, take

He was wounded in the arm.

The ball hit the boy on the head.

He led the cow by the nose.

The old man shook him by the hand.

10. stick

He walks with the help of a walking stick.

Don’t stick your head out of the train window.

Don’t stick paper on the wall.

He got stuck in the mud.

The needle stuck in my finger.

stick to 坚持某种原则

If you stick to it long enough, you can fond the answer to the problem.

11. 倍数的表达方式有三种:

(1) A+ be + 倍数 + the + 长(宽,高)的名词形式+ of +B.

The new building is four times the size of the old one.

The new road is three times the width of the old one.

(2) A+ be(或其他动词) + 倍数 + adj /adv的比较级+ than +B.

The sun is a million times larger than the earth.

This boy runs three times faster than his brother.

(3) A+ be(或其他动词) + 倍数 +as + adj /adv的原级+ as +B.

The car runs three times as fast as I walk.

This factory produced three times as many cars this year as last year.

重要词组

1. 独特的感官 unique senses

2. 长期的进化过程 the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3. 在艰苦的环境中幸存 survive hard environment

4. 400种不同种类的鲨鱼 400 different types of sharks

5. 以人类为食 feed on humans

6. 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 reduce the chances of being attacked

7. 避开大白鲨 avoid the great white shark

8. 在海中溺死 drown in the ocean

9. 一个致命的伤口 a deadly wound

上一篇:植树讲话稿下一篇:部队命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