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3篇)
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摘要:本文作者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性、修养的启发性、学习的终身性、榜样的激励性、学法的多样性共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劝学》教学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荀子 劝学 思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劝学》为开篇之作,是我国教育史上开个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的养成两方面的,把学问道德联成了一体。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劝学》教学的思考。
一、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最初降生时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教育,由此得出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才是学生能积极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明白学生的年代就是长知识的好时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级阶梯,这样才能通过我们老师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二、学习的目的性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时的准则就是从学做有知识修养的人开始,一直到了成为圣人才结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把学习视之为个人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美其身”。
纵观当今社会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最后是学富五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到处炫耀;或者是为了将来当个大官,光宗耀祖,都是带有各种各样功利性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目的应该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素质为先。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在回报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修养的启发性
荀在《劝学》中提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同类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和人的思想品德相关。“为善不积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的是“自省” 、“慎独”的要求。
荀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在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让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不但可以修身养性,更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的终身性
荀子《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是不可能停止的。“青之所以青于蓝,冰之所以寒于水,木之所以为轮,金之所以利”,同样都是由于“不可以已”之故。其中,荀子提出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终生学习要求,只不过是今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现代诠释。
然而,反观我们教育行业里有的教师,学识并不见得有多么渊博,对日新月异韵教育改革却报以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不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而是墨守成规、同步自封,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机械式教学模式仍是有其市场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永不言休的学习者,做到 “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时代、社会与受教育者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进步着,这就要求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更应该自觉做到“学不可以已”了。
五、榜样的激励性
荀子指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认为学习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喜好那些贤能的人。因为对贤人的热爱、喜欢、崇拜可促使人向他们学习,不断向他们靠近,从而提高学习活动效率。荀子还主张爱好学习,他说:“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睬,心利之有天下。 等到对学习爱好到极点的时候,就象眼睛爱看五色,耳朵爱听五声,口舌爱尝五睬,心里关怀天下大利一样。
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学问,正因为学习目的是成为圣人,所以君子在此激励之下,才会热爱学习,喜好贤人,完善自身。荀子所讲的君子、圣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习目的对学习热情的影响,其对学习心理的认识很符合现代心理学。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才会增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六、学法的多样性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的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对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学习方法时也很有帮助。
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向教师请教,不懂就问,要善于与同学切磋,取长补短。
其次,使学生明白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经常驻足于书海之中.遨游于知识之林。
再次,是善于利用社会条件来学习,赶书店,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无一不是学习。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积渐全尽,就是不断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的不要学“熊瞎子掰玉米―― 掰一棒丢一棒”,而要学蜘蛛织网和蜜蜂采密。怎么样积累?最方便的办法是记笔记和记卡片。特别是记卡片。一天记几张,一学期便是几千张。等到假期.回到家中,坐在床上,把积累的卡片分门别类,装在不同的档案夹中和小书橱中。这便是你自己的电脑,是你自己的知识库。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关键词:机器翻译,古文翻译,系统设计
1 引言
机器翻译是应用计算机实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过程,目前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的翻译软件,如金山词霸、东方快车、译星等,他们通常侧重于中英、中日、英日等不同语种之间的互译,而专门针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对照的研究还比较少。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起来的,同属于一种语言[1]。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今汉语在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诸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给我们查找、学习古代文献资料、古代书籍带来了诸多不便。如果开发这样的一个系统,它能对所阅读的古文中的每个字、词给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能够将整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翻译成等价的现代汉语的语句或文章,将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古人学术成就有重要的意义。
2 机器翻译研究方法
机器翻译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其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基于规则(RuleBased)的方法和基于语料库(Corpus-Based)的方法。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技术是最成熟的,也是到目前为止应用最广的,目前有影响的机器翻译系统都是基于规则的。基于规则的方法理论基础是假设翻译的过程就是对源语言进行分析,对语言语句的词法、语法、语义和句法进行分析、判断和取舍,然后重新排列组合,生成等价的目标语言。基于规则的方法可分为基于转换(Transfer Based)和基于中间语言(Interlingua Based)两种[2]。
基于语料的方法以大规模语料库的分析为基础,又可以分为基于统计(stics Based)和基于实例(Example Based)两种方法。它们通过大规模的双语或多语料进行概率运算,依照各语言要素间的相似程度来构造语言模型,从而进行机器翻译。
从机器翻译的历史来看,机器翻译的主流方法一直是规则方法。随着计算机的进步,基于统计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互为补充,因此混合翻译方法和多引擎技术被提出,多引擎的含义是一个机器翻译系统采用多个翻译方法,每个方法就是一个引擎。
本文采用相对比较成熟的规则的翻译方法和实例库相结合,吸取各自的处理优势。利用目前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中文信息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初步构造一个的古文自动翻译系统。
3 系统框架结构
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设计原则鉴于机译系统的研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从功能上来讲,系统模型可分为源语分析部分和译文生成部分两部分。源语分析部分遵循语言学的知识,对源语言的形态、词法、语法、语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示为内部表示形式,译文生成部分将这种内部表示形式转化为目标语中的合法语句。该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可以用图1表示。
1)系统知识库
机器翻译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应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过程。知识表示是这一过程的基础。翻译系统知识库主要由一个语言模型、一部词典、多个规则库和一个实例库组成。词典分为基本词典和特殊词典。规则库存放短语规则、句型规则、句型匹配规则、现代和古代转换规则等,所有的规则采用统一的数据结构。例如,词典中的局部规则与全局规则具有完全相同的格式,在使用上局部规则优先于全局规则,这样特别有利于处理一些与具体词相关的特殊用法[3]。词典和规则维护部分具备词典规则的动态查询、修改和增删功能。实例库用于存放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例句及其相关信息。
2)系统处理部分
古汉语词处理部分:包括古汉语自动分词和兼类词的处理,这部分是短语合并和句型匹配的基础。自动分词采用了最大匹配算法,系统利用规则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消兼。
古汉语分析部分:系统中分短语合并和句型匹配两部分。短语合并的任务是利用各类短语规则和方法,将古汉语字、词分层次合并基本短语,而句型匹配是在短语合并的基础上进行的。
现代汉语的转换和生成部分:根据古代汉语句子和词语的分析结构,结合现代汉语句法规则进行一个意思通顺的句子。具体的转换和生成包括词、短语和句子等3个层次的转换和生成算法。
3)翻译流程
翻译系统的总体翻译流程如图2所示。
系统输入的是古文句子,经过查找古今对照词典,进行分词处理并得到每个字词的注解,然后根据现代语法规则库中规则合成完整现代汉语句子。如果输入的是简单古文字词,就可以直接查找词典,得到字词的翻译、注解和例句等。另外,该系统中还涉及到语料库的收集,语料库一方面提供大量古文句子的译文和注解,这样可以通过查看现有语料资源快速得到古文专家翻译好的现存译文,避免了使用了规则处理过程。另一方面,对于现存语料中没有,机器翻译的结果又不能让用户满意,用户可以自由对翻译结果进行修改,然后作为有典型的句子在存储到语料库中,已被后续使用。同时,语料库还可以针对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比如倒装句、省略句等要适当原有语句进行必要的修饰和调整。
4 系统实现
采用上述翻译模型,使用Visual Studio.NET2005开发环境中VB语言进行软件的设计开发。该系统的实现的软件界面如图3所示,下面就软件设计开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介绍。
1)词典建立
翻译离不开词典,同样,机器翻译也离不开机器词典。在机器翻译系统中,机器词典是处理程序赖以对原语言进行分析处理和语言转换的信息来源,机器词典的词条信息的丰富与否是生成高质量译文的关键。
机器词典是供计算机软件使用的,因此,必须将单词的信息形式化。如何表示各种词条信息,使翻译系统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是词典结构设计的基础。词典通常以复杂特征集(setoff complexfe atures)作为知识表示的基础,采用多属性一值的表达方式表示词条信息。
考虑到词典文件的安全性和计算机时间、空间的开销,我们采用数据库的形式建立电子词典,其中基本字词表结构如图4。
对于句子成分和词性符号也以专门的表形式存放于数据库中。语法规则采用BNF范式的形式描述,在编程设计是定义为特定的数据结构。
2)译文生成的难点
古文字词的特殊性使得翻译系统在生成译文时候有很多困难。古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和“通假”现象在分析时候就要专门处理,如古字“安”可以表示疑问,也可以表示安定等意思[4]。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借鉴古文研究人员的成果,将此类词语进行收集总结,系统在翻译时候就可以根据该古文字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文献的年代等信息来推断当前句中的可能译文。
古汉语中通常会含有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主语承前句的定语而省略、语序的倒置(或“倒装”)等,因此,要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的句子也是一大难点。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的做法是建立若干类特殊句式的语料几个,在系统根据正常语法规则处理不成功后,调用该部分程序,进行特殊句式的分析处理。
5 实验和总结
经过多人对本系统的执行性情况进行测试,实验分别选用的《论语》中50个句子进行翻译测试,结果表明,简单陈述句翻译效果的满意度可以达到90%,简单疑问句和复杂句的满意度为82%左右,而反问句的处理效果不够理想。
设计一个完好的自动翻译系统就需要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历史学、以及计算机学科等多方面知识,有相当的难度。本文从语言学和机器翻译理论出发,设计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古文翻译系统,在部分测试数据中结果尚好,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今后,我们将就歧义处理、特殊句式、算法改进等几个方面改进和提高译文质量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天顺.自然语言理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向东,周清波,黄河燕,等.智能型俄汉机器翻译系统的句法规则库的设计原则[J].中文信息学报,1999,13(1):16-19.
[3]刘荣.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框架设计和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227.
古文课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3
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堪忧。因为从实质上说,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很难真正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与此相比,传统文学可以丰富对人生的内心体悟,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但是,改变学生追求速成的阅读方式,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应化危机为契机,改变传统的研究、教学理念,积极寻求在当今“快餐文化”语境下,古文课教学生存与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将学生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包围中,重新引回到课堂教学中来。
1.语文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树立对古文课教学的敬重与珍爱的情感。在商品经济时代,担任语文课教学工作的从教者端正自己的心态十分必要,从教者对本专业的敬重与珍爱的态度不可或缺。
敬与爱的情感消退直接损害的是古文学经典的价值与魅力。若从教者对自己的事业没有了敬与爱,仅是把它当作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自然会导致课堂教学时的无精打采,缺乏激情。其结果是将韵味无穷的古代经典变成了乏味的“白开水”,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消减了阅读经典的兴致,重新回到了“快餐文化”式的阅读层面。
敬与爱的情感消退也抽掉了从教者深入研究的耐心。有些语文教师缺少真正的研究精神,以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在“游戏文学”。他们不再静下心来,将自己沉到古代作者的创作语境中去解读文本。这种学术研究的浮躁心态,导致从教者对本学科的认知肤浅。以至于课堂教学时照本宣科,毫无深度可言,直接助长了学生对“快餐文化”式的接受知识的渴求,学生心灵的空白之处很可能让鲜活而无孔不入的“快餐文化”所占据。
相反,从教者一旦树立起对古文课教学的敬重与珍爱之情,就会对所从投入产生极大的关注。他们会密切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学科发展的进程,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提高。这一改变的直接受益者自然是学生。教师热情的感染以及课堂知识的导引一定会使学生改变“快餐文化”追求速成的阅读方式,重新回到对经典的深层次的解读中去。
2.从教者应以古代文学跨学科化的研究为契机,大力提高古文课的知识含量。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都与其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历史发展及思想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文学的从教者应抓住文学的这一特性,在研究以及课堂教学中,借助与文学发展有关的制度体系、历史事实以及哲学、宗教思想等因素,拓宽研究视野,丰富课堂内容,提高知识含量,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得到提高。
作为古文课的从教者,身兼科研与教学两种使命。在双重压力下,只有不断学习,丰富个人的知识修养,一方面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研究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含量。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充分满足了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多方面的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窗口。
3.从教者应以情感教育的理念,增进与学生的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在当今的校园中,师生间相互交流的缺乏状况着实令人堪忧。存在于教育双方间的鸿沟,最本质的还是感情鸿沟。这是学生教育中久已存在着的老问题,我们没法回避,只能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
课堂上,施教者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间互动频率低,接触机会少,彼此不了解, 一张讲桌将师生分割为两个世界。课堂之外,师生更是形同路人,自然少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少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其后果一方面制约着情感功能的正常发挥,一方面把情感引向偏离施教者的愿望和教育目标的方面去,从而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在古文课的教学中,教育者的情感投入尤为必要。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所选择,必须对所授内容进行细致的筛选。并且,能够为我所用的古代优秀思想都是以比较僵化的形式存在于书本上的,照本宣科的讲授只能流于空洞的说教,对学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自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只有以自身丰富健康的情感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并对其进行现代式的诠释,使之变得生动而感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教育。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4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即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在教学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
成功的地方有:
1、努力做到诵读为本,采用集体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吟诵,恢复中国的声音。--徐健顺”。
2、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在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引导迁移,拓展延伸。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者名人名言?学生知道的不多,但对他们读书学习或许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有: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5
优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清楚,梯度适当。注重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拓展和作业设计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好评。
缺点:教师基本功不高,语言欠简洁。教学设计内容较多,难点突破的不够漂亮。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首先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翻译文言句子内容,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先初步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文言翻译,我是先给同学们解释重要的字词,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重要的字词自己先学着翻译,然后再由我进行纠正。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个阶段,学习目标是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
课文第二个学习阶段很轻松,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表演,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角色表演。不仅这样,我还让男女生同学进行对比表演。而轮到女生组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先用文言文来讲,后来我干脆来个急性篡改,让表演的女生用现代人的口气来演,效果还不错。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的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就比较复杂了,这是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升华。在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带着同学们总结课文文言知识。这一堂总结课我是围绕“三”这个字而来的,总结内容包括“三个字音”“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多义词”“三个古今异义词”“三个句末语气词”“三个称谓”“三个成语”等来展开的。首先是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做专题练习,接着再由我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这一堂课,我所体现的是“三”这个教学思想。即第一阶段是翻译,第二个阶段是表演,第三个阶段是总结。
1、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目标,以“演”为活动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2、本课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劝学》教学反思 篇6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可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共同探究有关学习的道理。(板书‘劝学’)
二、解题:
《劝学》的‘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鼓励人们勤奋学习。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出示幻灯片学习目标)解读
三、探究:
※那么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让我们端起书来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熟悉文章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
※“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包括哪些方面的意思?(为什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
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古人对这方面非常的重视,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过渡)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就共同的来看看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的阐述学习的意义的?谁来读一遍这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勇者无畏。
※提问:第二段用了哪些比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示幻灯片)
四、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发展、提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煣使之然也’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一重大作用;(客观事物、、人工改造、、、改变原来状况)
※小结:由物及人,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的引出作者的观点。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出示幻灯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篇7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曰:
孙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再回到课本孙权的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面有难色推辞)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不悦稍有责备地)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信服地)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结束后,我如法炮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调侃开玩笑地)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endprint
鲁肃(郑重地)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高兴地)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不言而喻,文言文教学也贵在创新,勤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这个花园里采撷到更多的“思维之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汲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小古文教学反思 篇8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去年在乐清听了朱文君老师的《一人性缓》,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10月15日我也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朱文君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刚开始起步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阅读教学的含金量一直是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根据学校安排,我上了一节公开课,篇目是《劝学》,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我原本设想改变学生从初中以来就养成的老师讲、学生记的上课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但从教学效果来看,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评课时老师们的点评可谓直言不讳,句句中肯,“三亮三暗”说得我心服口服。
亮点一:师生之间有很浓的亲和力。
亮点二:导入课堂风趣幽默、形象生动。
亮点三:板书规范清晰。
暗点一:教学语言缺乏严谨性。
暗点二:知识生成处理不够完善。
暗点三:问题设计缺乏严谨性、代表性、科学性。
从老师们的点评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必须在“精、细、准”三方面苦下工夫。
一、备课要精心
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做到精心备课,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驾驭教材,而且要细心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还要善于联系实际。如教学《劝学》一文时,学生朗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句子时,句中的“中”应读“zhòng”,“生”应读“xìng”,我对学生读错的字不给予及时纠正,更为可笑的是课堂上,有位同学在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时,把“己”读成“已经”的“yǐ”,可我毫不知晓,竟然也跟着学生这样读,岂不误人子弟?这些看似小问题,却反映出老师在课前是否精心备课。我若精心备课了,就不会出现如此低下的错误。尽管大多数老师对教材比较熟悉,但每年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因此每年都必须重新备课,做到常备常新,因材施教。因为精心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二、教学要精细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对教学工作而言,它承载着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是件不折不扣、马虎不得的大事。要做好课堂教学,必须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反映出教学的良与莠。教学细节,不是浅显的表面作秀,而是靠教师精心创设,精细打造,不断挖掘的。譬如我用“《劝学》是一坛常品常新的老酒”,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在了解荀子时我点拨了他提倡的“性本恶”思想,巧设问题:“如果老师说,‘人之初,性本恶’你会赞成吗?”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其实课堂教学中很多细节表现在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这就要求老师要善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去捕捉。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如果我能抓住这个细节加以点拨,课堂教学岂不更完美。然而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
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因此,教学过程千万不能忽视细节,它能够表现教学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教学整体的完美。
三、语言要精准
毛泽东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教学离不开语言的表达,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师教学最基本和最起码的要求,教学时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乎”字的理解,学生提出这个“乎”字怎么理解?我当时给学生的答案是“对吧”一种摸棱两可的解释。其实这是自己教学中对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方面达到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养成随意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缺乏精准。正如杨老师点评的一样“你的语言节奏缺乏起伏性,语速偏慢,抑扬顿挫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从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一定要注意精准。
总之,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一场漫无目的的表演,更不是一场T台的走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精心备课,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就很难达到科学化、艺术化,更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杨伟
与“数”相关的古文化 篇10
一、数词与世界起源。世界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又有哪些部分构成的?先秦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上表述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被认为是整个宇宙的最初元素,由此又演化出“阴阳、天地、万物”。那“一”到底是什么呢?人们说法不一,常见的说法有:水、气、规律等等,今人多同意“一”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后来的“天人合一”、“天下一统”等说法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古人用数字揭示世界形成的同时,还曾用“五行”来解释世界的构成,“五行”也称“五材”,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洪范》,其九畴中第一项就提出了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且把这五种元素看作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反映出我国古人看待世界已形成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后来在《国语·郑语》中古人曾用“五行”来解释音乐,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雅乐理论;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阴阳家邹衍以阴阳主运诸侯,把“五行”改造为“五德”,用以说明统治阶级的统治更替;再到后来儒家思想家孟子又把撐逍袛改造为撐迓讛,撌蛊跷司徒,教以人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敚孟子·滕文公上),汉以后又将“五伦”名之为“五常”,以配“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便是统治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
数词在古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很强,比如“三”,古人把它象征“天、地、人”,“以一贯之”即为王,因而“三”是一个吉数,推而广之,三的倍数:六、九、十二、三十六等等,均有很好的象征意义。如:“六”有六六大顺、六十年转甲子、农历六月六为“天赐节”;“九”有黄帝之位称“九五之尊”、佛家皈依称“九九归真”;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西游记》蟠桃园桃树三千六百株,人参果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结果只结三十个,闻一下能活“三百六十岁”等等。
二、数词与婚俗。中国古人说人生有三大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在人们享受人生第二大喜之前,古人规定婚姻双方要履行一套基本的程式,先秦文献《仪·士昏礼》称作摿礼敿矗耗刹伞⑽拭、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由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纳采时要用“雁”做礼物,因为雁是候鸟,冬去春来,从不逾期,象征信义,又因雁是随阳之鸟,符合妻子顺从丈夫之意。由于雁难得,后世有用鹅、羔羊、合欢等礼物来代替,均有吉祥的象征意义。
问名由男家托媒人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年月日,俗称“八字”。问名后要将男女八字放在一起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婚议继续,否则取消。
纳吉是婚议的第三步,男家将占卜的合婚的吉兆报告女家,男女双方交换确定婚姻关系的定帖,举行正式的定婚仪式。
纳征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多为金银布帛茶酒等,数目要求成双成对。
请期为选择结婚日期,多由男女双方商定。
亲迎是在结婚之日,由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归来举行结婚大典。
婚议程式到《宋史·礼志》改为四礼:纳采、纳吉、纳成、亲迎。《朱子家礼》进一步简化为三礼:纳采、纳成、亲迎。另外,婚俗中古人表现出一种撋信紨的文化倾向性,结婚的日期爱选双日,迎亲的人数要双数,小夫妻出行也要两两成双。
三、数词与饮食。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饮食的基本组成可分为主食、副食、饮品。主食方面先秦时期便有了五谷、六谷、九谷之说。“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是夫子?”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便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吕氏春秋·十二纪》称之为摿谷敗5胶罄丛偌由蠐粟、菰、秫敱阌辛藫九谷斨说。
中国的饮食经过长期的发展便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方口味,有八大菜系之说,它们分别是: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徽菜、湘菜。另外,据《周礼曁旃贂膳夫》上记载,西周时有道“八珍”的名馔佳肴,是用乳猪、牛羊獐肉、狗肝、许米、稻米制成的八道珍馔,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满族点心和汉族肴馔组成,共有108件,其中南菜54件、北菜54件。
四、数词与诗、楹联。中国古人重视作诗、作对子,孤立地看数词往往只有表数功能,但一旦被嵌入诗或楹联之中,便有很强的文化审美功能,使原本不带情感色彩的词增添许多情感韵味,赏析之,别有一番风趣,如宋朝理学家邵雍的《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十个字的小诗,竟有十个数词,这十个数词和谐地镶嵌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农家村景画面,给人恬适优美之感!又如郑板桥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用一连串数词把漫天飞舞的雪花刻画得入木三分;利用数词也可写人,如清朝大学士纪晓岚应乾隆皇帝之命作的那首应制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指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全诗以数词“一”的巧妙的反复运用,单一之中又富于变化,把一个在秋天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叹微观止!
数词嵌入对联的就更多,篇幅限制,仅举一例,供赏鉴。相传宋朝大文豪苏轼当年上京赶考时,作过一副对联:
一叶孤舟,坐者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上联顺嵌由“一”到“十”,写旅途劳顿之苦;下联逆嵌由“十”到“一”,忆寒窗苦读之情。妙哉!巧哉!
五、数词与节俗。中国民间节日数量众多,节俗活动精彩纷呈,据统计,源于汉族的节日就有150多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更多。一般来说,每一项节俗活动都有某一具体的日期,如:春节为每年的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为一月十五日、端午节为五月五日、中秋节为八月十五日等等。在众多的节日中,春节的节俗活动最盛大,常见的有剪窗花、写春联、燃旺火、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祭祀祖先、接财神等等。节日期间还有许多节俗食品,如饮桃汤、椒柏酒、屠苏酒等,北方要吃饺子,意为“岁更交子”,南方要吃“年糕”,寓“年年高”;另外,象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包含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文化内涵,许多人都能耳熟能详,在此不赘述。
以上是笔者就数词与几种常见的文化习俗关系所做的粗略检索,除此之外,数词还与许多其他的文化现象相关,如葬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另外,在数词的使用过程中,还形成了许多对数词的迷信和崇拜,比如:我们国家许多人对六、八、十的偏爱,对某些奇数词,如三、七、十三等的忌讳,这涉及到一个民族思维和民族心理问题,都值得探讨。但此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所能见到的论文还很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数习俗或数文化不但没有衰退,相反还有越来越旺盛之势,此作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各位语言大家对数词的文化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
孙权劝学反思总结 篇11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上缺少的朗读。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 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开展了课本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二.板书虽然简洁但是却忽略了对重点词语及句式的板书,文言字词讲的少。
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2
一、对于甘于落后者,成功地实施了“瞒天过海”之计
有些小学生确实令人很为难,教师尝试了“激励、诱导、批评、督促”等各种办法,一直都难以奏效。对此,笔者利用手中的非权力因素,与家长联合演绎了“瞒天过海”计。
小宁和小敏属于大脑灵活却讨厌阅读型。为了彻底改变他们,在学期过半后,我与两个家长私下约定:我把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通过电脑传给家长,让他们充分利用早中晚时间,集中精力帮助孩子认真学习。一个月以后,全班举行了阅读知识抢答赛。其结果大出同学们的意料——小宁和小敏的阅读积分率史无前例地跃升到“名列前茅”的行列,尤其是他们对课外阅读知识的抢答情况更是令人咋舌。比如“红楼梦的开卷诗”“水浒英雄绰号”“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几大战役”“名城古称”“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等等,几乎全是他俩成功抢答!面对同学们的掌声、惊讶和羡慕,面对老师和家长现场发出的肯定、表扬与鼓舞,小宁和小敏也相当激动和自豪。从此,他俩走上了勤于阅读、乐于阅读的道路,半年后还被评为课外阅读校级选手。
二、对于优而懈怠者,成功地实施了“避实就虚”之计
有一类学生,语文基础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尤其对于教材内的阅读内容几乎是“难得失手”,因此这也就成了他们日常炫耀和骄傲的资本。笔者在认真研究后,对他们连续不断地实施“避实就虚”计,最终赢得了“鞭策+教育”的良好效应。
小红和小樱语文基础知识成绩一直优秀。然而她们的课外阅读量较少,在这方面又显得相当被动。为此,笔者倡议把11月和12月份定为“课外阅读双学月”——要求全班每周阅读一本指定的课外读物,如《鲁滨逊漂流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而且每两周举行一次比赛活动,主要分为一般性知识比赛和故事性讲述等形式,并明确将之列入语文学习平时成绩考核范畴。在前两场比赛中,小红和小樱都由于不以为然而显得相对落后。笔者再次强调:将把后两场的比赛成绩以25%的比例纳入期末考核之中,同时作为三好学生评选和明年重组班委会的重要依据。这才引起了她俩的重视,俩人开始紧张起来。作为幕后推手,笔者眼望着这一切不由得暗自高兴。
三、对于自甘一般者,成功地实施了“欲擒故纵”之计
还有一类小学生,可谓“进也不能,退也不得”。最令人无语的是,他们总是优哉游哉,一副“自甘中庸、你奈我何”的样子。为了改造他们,笔者想尽了诸多方法,最终得出了“欲擒故纵”计,效果斐然。
小文和小俊属于此类学生中的典型。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受到了《康熙大帝》连续剧的启发,灵感突至,何不对他们来一场“欲擒故纵”呢?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语文阅读学习小组,6个人为一组,小文和小俊分别担任一个组的小组长,不过他们各自所在组的组员都是“精心挑选”的——语文成绩相对较差,但是阅读能力并不落后,且课外知识还算丰富。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笔者规定:初任小组长由老师指定,任期为一个月时间,从第二任开始组长由组内自行选举产生,而考核依据主要来于每双周举行的课外阅读小组比赛成绩。为了保证本小组的先进性,小文和小俊从走马上任开始,一改以往不紧不慢的样子,不仅带头阅读起来,而且想方设法调动他人的阅读热情,实实在在地铆足了劲头。
中学古文经典作品的教学 篇13
一、中学古文经典作品教什么
这里所说的古文经典作品,是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代典范作品。这些作品积淀了几千年来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标准规范的汉语书面语的典范之作。
对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经典作品,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首先,从语言形式入手,学习掌握字词句篇等语言知识,明确现代汉语的某些语言元素与古文经典作品存在着必然的流与源的关系。
例如:《诗经》里的文章含有大量的四字短语,如“载笑载言”“信誓旦旦”“窈窕淑女”“辗转反侧”“在水一方”等。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运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重于泰山,轻如鸿毛”等。《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里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这些语汇已经成为固定词句或成语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汉语书面语当中。教学这些古文经典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并熟练掌握这些语言词汇和相关句式,运用到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运用到写作当中,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为细腻准确,富有表现力,而且可增添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作者的情与意往往含而不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诗词是成就中国文人儒雅性格的重要因素。汉民族所具有的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与中国诗词的情意表达方式大抵吻合。而先秦诸子的散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范例。
除了古文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和含蓄风格,古典诗文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例如,《诗经》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托物起兴,增添了诗歌的诗意美,其中的《诗经·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场渲染了情感氛围;《诗经·氓》里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的生长茂盛比喻男女主人公新婚的美好情愫,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随着时光的流逝,女主人公的容颜渐趋憔悴,她与夫君的爱情也将随之淡薄。
此外,古文经典作品中还包含着许多的文学文化常识。例如,古人的名、字、号,诗词格律,文章格式,等等,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细节,教师在教学时应提示学生学习并掌握它们。
其次,深入理解古文经典作品,吸纳古文经典作品的内涵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古文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经典作品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积累和丰富自身的语言,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除了作为现代语言的源头活水,古文经典作品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理解这些文化内涵,对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诗经·氓》里的女主人公的一篇爱情告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她的善良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坚贞不屈的性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屈原为了保持纯洁忠诚的思想,任凭路漫漫其修远,甘心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阅读古文经典作品,感悟历史人物的情怀,体会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中学古文经典作品应该怎样教
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为娱乐消遣而读;为学习而读;为获得精神愉悦而读。学生阅读古文经典作品,则多半是为语文学习而读,为获得精神养分而读。
学生读好古文经典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尽可能地直接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读原汁原味的古文经典作品,切忌任意发挥,随意演绎;二是对古文经典作品要心怀敬畏,“敬”指严肃、认真的态度,“畏”即畏惧,引申为谨慎、不懈怠。对古文经典作品持有敬重的态度,严肃认真地阅读,才能读出其内涵,吸纳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智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教学这些古文经典呢?下面以《诗经·氓》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明确古文经典作品的价值。教师通过提问或讲解,向学生教学《诗经》的相关常识。如《诗经》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首,其价值非同一般,教学时可结合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等篇目,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经》中爱情诗的主题及创作手法。
(二)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时注意积累字词、短语和固定句式,因为语言和词汇是贯通古今思想的媒介,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如说(脱)、泮(畔),以及“蚩”“贰”“爽”“渐”“靡”等词在古今语境里的不同意义要给学生讲清楚。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和文中的重点字句,教学时通过问答或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解读。如《诗经·氓》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诗经·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重复上演的生活故事: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婚姻悲剧。诗歌从男女主人公恋爱与新婚时的快乐写到婚后的悲剧结局,這个故事由乐到悲的转折点在哪里?从文中找出这些诗句。有的学生找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有的学生找出“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的学生找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时师生可展开讨论:这个转折是从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的清醒认识开始,这个清醒的认识具体体现在诗中的什么地方?学生找到如下两句诗: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nlc202309031010
请学生朗读这两句诗,揣摩女子此时的心情。
在这两句诗中,上句用比兴手法,以斑鸠食桑葚过多易醉来比喻人沉迷于情网无法自拔。下句表达了女子经历婚姻失败后的痛苦呐喊,她从自身失败的婚姻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对造成悲剧的当事人表达了最强烈的控诉。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两个句子,要注意感叹句的表达效果,教学时请学生翻译。
学生:斑鸠啊,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女子啊,不要沉迷于男子编织的情网!
教师:这位同学翻译的大意是对的,但没有把感叹句的表达效果表现出来。如果翻译成“斑鸠啊,千万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否则会醉倒的!世上的女孩子呀,千万不要沉迷于男子编织的情网,否则会无法自拔!”两种翻译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不要”前面多了一个状语“千万”。
老师:对,这个“千万”或者“一定”,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这就是感叹句具有的表达效果,翻译时可不能忽略。
(四)分析人物形象及造成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文本,结合文本分析氓与“我”的形象,探讨造成主人公婚姻悲剧的主客观原因,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那就是理性地对待和处理个人感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回顾总结。《诗经·氓》是一篇经典之作,通过学习文本,学生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①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学会运用。②《诗经》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我们学习古文经典作品,要做到古为今用,吸取前人的经验智慧。③寻求爱情是为了追求幸福,有尊严地活着,让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中学古文经典作品的教学,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教學时,究竟教什么、怎样教,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英美母语课程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英国语文课程规定“人人必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被奉为“英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多年来,英国的语文课程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与评价已经建立起一套教学模式与评价规范,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中毕业及大学预科考试都与莎士比亚作品密切相关。又如,美国语文教育也十分重视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学和文化情感。美国高中11、12年级都开设有《美国文学》课程,教材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为7个单元,单元主题依次为起源和境遇、从殖民地到主权国家、个人主义精神、冲突与扩张、美国的变化、现代化时代、国外战争和国内冲突。借助文学教育,使得美国精神与文化传统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烙上深刻的民族印记。
(作者简介:王爱娣,南京大学文学硕士,任教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2000年以来,在中文核心期刊、大学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撰写出版的《美国语文教育》,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评为“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美国语文教育系列研究论文获得广东省深圳市首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高中《孙权劝学》的教案设计06-02
《孙权劝学》教学08-19
古文字与亲属称谓05-24
古诗《劝学》教学设计10-13
孙权劝学教学杂谈10-01
古文教学中的推陈出新08-03
古文教学论文08-27
初中古文教学策略10-16
小古文教学心得10-01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浅见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