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管理(精选12篇)
教学资源管理 篇1
要想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就要加强教学管理, 它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想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 也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 保证教学管理的质量。随着中小学校不断地进行小学改革, 教学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几年来, 上级教学行政部门对各学校都采取了有效地领导, 所以为了保证各学校自身的教育水平, 必须要加强对常规教学的管理工作, 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 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这样才能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水平都得到提高。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实践经验, 对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
1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不同的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不同的, 接下来就介绍一些教学管理的。
1.1 施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教研组长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来制定各个学科的教学规范, 并且把规范汇集成书, 下发给每一个教师。在规范中要写明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 还有落实方式等问题。此外, 在教研组的集中活动中, 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宣传这些规范, 使得这些规范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建立起一个负担轻, 效益高的教学模式。
1.2 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组长的责任很重, 不仅仅要负责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组织安排教研活动, 另外, 还应该对全备课组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比如说对教师的考勤情况、备课情况、上课情况和作业批改等工作都要全面负责。有的学校虽然规模很大, 但是教务处的人数却不多, 如果仅仅依靠教导处来负责日常的检查工作, 一定会出现错漏, 所以作为备课组的组长, 应该也负起自己的责任, 对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备课组长要负责监督本组的考勤情况, 作业批改情况还有相关的教学情况。对这些都要进行详细的记载。
1.3 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 就要建立三级教学常规管理, 即备课组、年级组和教导处三级。教务处对备课、上课、监考、阅卷等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而备课组长和年级组则负责常规的教学管理, 教务处负责抽查工作。这样才能使问题及时被发现和解决。
2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要怎样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呢?主要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要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积极性。另一个是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两点, 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2.1 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是考核教师敬业尽职的基本标准。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检测,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
2.2 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 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2.3 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 课堂效率高不高,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 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 是不应表扬的, 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 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 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 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2.4 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 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 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 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 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 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 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 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3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 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 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 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 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 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 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 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 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 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 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 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 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 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 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 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我校就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 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 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 利用“教学例会”对组长反馈, 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 加大了反馈力度, 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 应该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规律, 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构建和谐的校风、敬业的教风、高效的课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智利.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讨[J].学习月刊, 2006 (14) .
[2]邵通, 陈长香.创新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3) .
[3]葛剑.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发展[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
教学资源管理 篇2
现代教学组织管理,是以构建高效能的教学管理组织为其前提条件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推动和促进了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作为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学管理者所运用,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管理组织的特征
教学管理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专门性组织,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严格地说,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和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作为教学管理组织,从它构建的那一天起,就既是静态的组织机体,又是动态的管理职能,是两者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从静态看,教学管理组织是一个根据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体;是不断循环的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从动态看,教学管理组织反映了教学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围绕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建立组织机构,对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安置职位,明确职责和职权,规定管理体制及信息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使之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据此,我们认为教学管理组织,就是按照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运用组织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专门性社会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与其它社会管理组织相比,既有相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普遍性,又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的永恒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组织。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大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而教学管理组织则不然,自从它产生以后,就为人类社会所必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教学管理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培养人的职能作用。教育的永恒性,决定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永恒性。
2.自身的教育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行使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专门的管理职能,以保证所要控制的某种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而教学管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必须行使教学方面的管理职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外,还必须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这是因为学校里特别是中小学里的一切,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会对青少年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教学管理组织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不仅如此,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教育性,要比其它因素直接和明显得多。
3.结构的简明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管理组织,其结构往往是大幅度和多层次性的。而教学管理组织,特别是本章所要着重研究的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在其结构上则就要简单明了得多。一般情况下,它仅有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管辖的人员也都比较有限,因而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小的特点。
4.沟通的精神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群体的物质利益而展开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的,因而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往往带有明显的物质性。而教学管理组织虽然也可能服务和服从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就其内部而言,不管哪一个层次,哪一类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都是围绕着“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的,因而带有鲜明的精神性或者说非物质性的.特点。这种信息沟通的非物质性,使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纯洁,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
5.建制的灵活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官方的社会管理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上到下也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在其建制上常常是大同小异。教学管理组织的建制,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但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是其核心的要求。不要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可以有所不同;就是相同类型相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也可以有所不同。这在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学校内部管理制改革以后,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学管理组织建制的灵活性,带来了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二、教学管理组织构建的意义
如前所述,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教学组织管理就会走入死胡同。由此可见,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对于教学组织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组织调配教学人员,形成合理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学线的所有人员组织起来,纳入一定的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组织和调配教学人员的过程,也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教学人员安置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上的过程,也就是把各类教学人员纳入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发挥不同教学人员不同作用并形成合力的过程。这就是说,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
2.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建立健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做到上下沟通,左右协作,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教学组织管理,离不开教学管理组织内外的信息沟通。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当然不能排斥非正式渠道非组织系统的沟通,但在实际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正式渠道组织系统的沟通。这就是说,要使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顺畅、快捷、准确、有效,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以建立键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从而实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保证思想认识和行动步调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势,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3.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分解实施教学目标,明确落实职责,做到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实现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个目的,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其中首先是必须把教学总目标具体化,并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从而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明确各自在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中,各有哪些权力,应负多少责任,做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避免权力争夺和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做好这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只有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才能使教学的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成为可能,并明确落实各种职责,使教学组织管理具有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内涵
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要求,我们可以对教学组织管理作一简要的界定:教学组织管理是指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划分一定的层级,设置一定的职位,配备一定的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力,落实一定的职责;同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来确定教学管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隶属关系和横向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使教学管理组织的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使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简单地说,教学组织管理,就是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并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以保证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从上述教学组织管理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管理组织是教学组织管理得以须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组织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教学组织管理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作用的发挥,它的发展就会走进死胡同。同样,教学管理组织如果不用来进行教学组织管理,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了。因此,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研究教学组织管理不能不着重探讨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等问题。
教学资源管理 篇3
关键词:教学 管理 队伍 建设
1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内涵
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可分为两层次:一是分管教学的领导,如负责教学的校长、教务处长以及各学院(系)分管教学的院长或系主任等;二是普通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务处除处长以外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各院(系)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等。除此之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两层次结构还可以通过学校一级教学管理层次和学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层次上体现出来。其中,学校一级教学管理层专司组织和实施教学任务;学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层专司实施所在学院(系)的具体教学任务,全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工作任务的实施都要通过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层次来实现。
2 当前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
2.1 教务管理人员构成参差不齐 目前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来源较为广泛,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参差不齐。而且未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的管理人员大有人在,这些人员缺乏对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向的了解和研究,难以适应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另外,教学管理人员不仅任务繁杂,而且责任重大,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不仅要从头学习业务知识,适应管理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2.2 教学管理队伍思想不稳定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一线教师人数剧增,而相应的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仍维持现状,甚至部分院校还面临教学管理人员匮乏的问题。加上教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大,程序繁琐,职称难评、容易得罪人、缺少培训学习的时间和进修提高的机会等诸多原因,造成教务管理人员思想波动大,不稳定,许多人不愿干教务管理这一行。学校教学管理过程和运行是一个系统,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通过若干年的实践积累之后才能达到要求。管理队伍的思想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势必造成管理人才的流失,而新的管理人员又一时无法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管理工作,这必然会制约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2.3 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存在不足 由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来源复杂,学校鲜少关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未多加考虑管理人员的素质训练和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致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学习动力,也无法接触更高层次的能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没有系统的学习或进修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培训,进入教学管理部门,完全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进行工作,日常工作缺乏理论依据,并且鲜少以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和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缺失,竞争意识淡薄,对工作缺乏紧迫感,以照本宣科、照章办事极为漂亮地完成工作任务为工作标准,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管理创新等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应有的管理学知识和对高等教育理论及发展方向的了解研究,面对庞杂的教学管理工作多数是疲于应付,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3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3.1 以德为先,强化教学管理队伍顶层设计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主体是人。因此,应该针对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形成了“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确立了“骨干体系建设”和“全员素质提升”两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
3.2 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效
能 一是改革教学管理人员不入职管理机制。规范和改进相关人员资格审核,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入口关质量。二是推进管理制度改革,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人员职称评价机制,设立正高级职称,贯通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拓宽其成长空间。
3.3 重视继续培养,提高业务素质 一是创新骨干体系建设。确立骨干体系建设总目标和要求,通过层层选拔、分类培养和团队建设,激活“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自我发展模式,为优秀教学管理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围绕教学管理工作机制改革要求,优化培训内容,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按需施训”,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开展培训质量匿名评估,不断加强和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鼓励管理人员提高学历,让他们接受管理理论方面的系统性学习,包括攻读双学位、在职硕士、博士学位等,更好地适应学校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培养的管理模式。
3.4 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教以人兴,薪火相传,绵绵不绝。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有一个稳定、舒适、上进的工作环境。校领导应该参考教学管理工作性质,为教学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硬件设施。面向全校师生宣传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增进师生对教学管理的理解,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在全校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坚定信念。同时,强化部门内部的责任教育,形成全员关心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工作氛围,为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雨吉.高师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五因素”[J].现代交际, 2013(06).
[2]赵彦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4(01).
[3]刘辉,尹世美.浅议民办高校师资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作者简介:
教学资源管理 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验教学,前厅客房管理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其中旅游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关于这一点已经成为旅游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共识。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余昌国认为目前旅游高等教育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加强养成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意;以改善旅游高等教育不为旅游行业认可的尴尬局面。①上述对策主要是为解决旅游高等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养成教育,导致旅游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不足,适应能力差的问题,而体验教学在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可以起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完成此类课程教学要求的深层次教育目标,从而解决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不为业界认可的尴尬局面。
一、体验与体验教学
1. 体验
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体验有几个层面的涵义:1.亲身经历、实地领会;2.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3.查核、考察。
2. 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②教师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分析、解决问题,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辩证看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心理特征等都不相同,因此对事物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的体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而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摒弃传统教学中单纯依靠听课、读书等方式获取间接经验而忽视直接经验的做法。
二、前厅客房管理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基本途径
前厅客房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施体验教学,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实践体验教学
(1)图像体验法
酒店的前厅、客房有自己的装修设计理念及特色。在教学中,借助图片再现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所学知识点的电影、电视剧情片段(如MBC出品的《情定大饭店》、BBC出品的《星级饭店》、CCTV出品的《五星大饭店》)等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酒店服务及酒店管理内涵的愿望,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第三通过自制DV短剧,将教学知识点以影像资料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短剧,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指出错误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上述三种图像体验,直观、迅速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了解旅游服务的技巧和应变。
(2)实地体验法
实地体验活动超越校内教学的时空界限,把学习延伸至社会,扩大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统一组织、指导学生对五星级酒店进行实地体验,同时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其它五星级酒店参观体验。根据两次参观的实际体验,结合现场观察、访谈的方式来关注前厅、客房管理中的一些现象,撰写参观体会。将书本与现实结合,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人员讲座
邀请酒店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最好是往届毕业生中发展良好的“成功人士”走进课堂,以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专业心得。通过这些人员的讲授,了解业内最新动态,体会实际问题,培养酒店意识,并通过这些人员的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景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扮演角色并融入角色中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达到加深理解和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目的。前厅客房管理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服务情境,让学生提前进入“服务员、酒店基层管理者”的角色,对今后的酒店工作有感性认识。比如前厅服务中,教师可设计接待未预订、已预订客人情境,由一个“服务员”和“多位客人”共同完成;也可设计大堂副理接待投诉客人情境,由“多位大堂副理(多位大堂副理只扮演一人,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和“一位客人”共同完成,运用课堂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现场模拟活动,引导学生明确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培养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
3. 案例式教学
基本理论讲授完毕,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选自酒店工作人士、专业理论书籍以及《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饭店》等多种途径收集的第一手材料,加以适当修订,使之适合教学知识点,并具有时代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投入感,能够置身案例所描述的问题之中,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结语
尽管体验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但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笔者经过多年的体验教学应用,认为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反映实践性强类型课程教学的本质和优势,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当然,体验教学模式仍需经过进一步检验及完善。希望本文探讨的内容能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昌国,关于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6-8.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教学设计 篇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社版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的第五章5.1节《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具体内容为:5.1.1走进信息资源管理;5.1.2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教材从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切入,让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方式的探究,熟悉它们各自的方法、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章节的内容,也存在信息资料管理混乱甚至丢失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是对学生以前所具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和能力的总结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探讨其特点、目的,通过问题研讨和分析归纳各种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性问题。
2、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归纳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及其特点。
3、能根据信息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管理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养成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方法; 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
难点:常见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特点。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环境
1、计算机机房安装了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教师演示、播放视频、发放文件、提交作业等功能;
2、教师机安装:视频播放器(暴风影音)、Office 20xx(Access、Word、Excel、PowerPoint)、IE浏览器6.0
3、学生机安装: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学生端软件,Office 20xx(Access、Word、Excel、PowerPoint)、IE浏览器6.0
七、教学过程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分析案例引入信息资源管理的现象。
播放一组图片:
ppt展示图片:
凌乱的房间,杂乱无章的衣柜,小华慌乱的翻找自己要穿的衣服:我的校服呢?
教学资源管理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因而其实践性非常突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特点,我们必须树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必须重视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师生互动性,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案例的长短、覆盖的内容及其重要性等因素有机地、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研讨式、讨论式、分析式和诱导式等等。不同方法的使用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研讨式,即案例介绍和课堂讨论;另一种为分析综合式,即先由学生们阅读分析案例,再根据案例进行讨论并撰写分析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总结,最后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以下是分析综合式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选择案例、设计问题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形式。一些短小精悍的案例,形式上可能不完美,但由于具備了优秀案例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因而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面的案例为例加以说明:
工作职责分歧。一个机床操作工把大量的液体洒在他机床周围的地板上,车间主任叫操作工把洒在地板上的液体打扫干净,操作工拒绝执行,理由是任职说明书里并没有包括清扫的条文。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任职说明书上的原文,就找来一名服务工来做清扫工作。但服务工同样拒绝,他的理由是任职说明书里同样也没有包括这一类工作,这个工作应由勤杂工来完成,因为勤杂工的责任之一是做好清扫工作。车间主任威胁服务工说要把他解雇,因为服务工是分配到车间来做杂务的临时工。服务工勉强同意,但是干完后立即向公司投诉。
有关人员看了投诉后,审阅了这三类人员的任职说明书: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机床操作工的任职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的状态,但并未提及清扫地板。服务工的任职说明书规定: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操作工,如领取原料和工具,随叫随到,即时服务,但也没有包括清扫工作。勤杂工的任职说明书确实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清扫工作,但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正常工作下班以后开始。
思考题:试分析造成本案例无人打扫洒落液体的原因?你认为应如何杜绝此类问题的再发生?
该案例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情节也不复杂。案例的问题是精心设计的,很专业的设问很快将学生引入案例需要讨论的主题。这个案例经过多次课堂运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案例、综合分析
这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调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基础打不牢,就会影响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关键是培养他们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主导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策划备选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能力。
例如对上述案例,学生阅读后基本明确本案例涉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界定不清,一旦出了问题,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便相互推卸责任。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的作业环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因而必须做到位、做好。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形成工作说明书,包括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其中工作描述具体说明了工作的物质特点和环境特点,主要的工作内容与特征、工作责任与权利、工作目的与结果、工作标准与要求、工作时间与地点、工作岗位与条件、工作流程与规范等问题;工作规范也即任职要求,它说明担任某项职务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学生在回顾了相关知识内容后,再根据本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
三、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分组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案例分析小组,每小组规模以6人左右为合适。选好小组长,并指定一人做好案例讨论记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就“导致液体大量洒落和无人清扫”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对机床操作工的任职要求不够具体和严格,仅作了“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显然约束力不够,从而导致大量液体洒落;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对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所担任的工作标准与要求、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地点等并未作相应明确的说明,即对三类人员所担任的工作未作具体描述。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能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更多了。各小组经过学生们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这个阶段必须充分展开,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到各小组走走、听听、看看。有的小组可能比较沉闷,教师应给子适当的启发与提示,避免“冷场”;有的小组可能被一种意见约束了大家的思考,教师应点拨开拓大家的思路;有的小组讨论得积极而又热烈,教师就不要打扰他们。总之,教师应根据各小组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教师还应注意小组中各成员的行为表现,帮助学生克服性别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带来的沟通障碍。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好表现,往往主导小组的讨论,教师要加以引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或羞于表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有些学生喜欢与关系密切的或熟悉的同学分在一组,教师不应迎合这样的要求,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全班交流、分享成果
全班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都无法体验和收获的。首先,案例分析小组所有成员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可以选出代表对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小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也可以组内每一成员各陈述其中一部分内容,让每一学生都能得到演讲的锻炼机会。在这个阶段,会有学生之间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相互争论。特别是在各组学生充当不同角色时,争论的程度还可能更加激烈。由于学生的理论素养或语言表达方面的欠缺,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归纳各小组的观点。有时,教师要有意突出各小组观点矛盾冲突之处,使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不断加强。这时全体学生的情绪都非常高昂,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很高,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和难得,充分激发了他们蕴涵的潜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评价教学的角度来说,也达到了良好的境界。各个小组把案例分析成果拿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分享,符合人类心理及思维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个性得到体现,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总结归纳、深化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通常教师都知道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但关键的是把握好总结的分寸。一些教师的通常做法是对全班的观点进行简单概括后就将案例的答案或结局交给学生,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有些教师可能就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是进一步完善工作分析、增强对员工不良行为的约束力、对工作说明书作宣传解释以引起员工的重视和执行,等等。这种仅仅交代一个简单结果的做法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容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即老师是权威、书本是权威,而难以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思维,这是违背案例教学法的宗旨的。教师的总结应是着重讲清理由,评析学生每一种观点或结论的独到之处和尚存在的缺陷,鼓励这种独到之处,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
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三个层次的改变和提高。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以利巩固或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这个阶段的归纳总结过程,也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或给出评判,还应该是集体评议。学生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和补充,都应该让他们讲出来,深化、丰富或澄清他们的认识。
六、实施方案、强化技能
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它是为了使用它,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们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方法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满意感访谈、薪酬设计、激励因素反馈问卷的设计,等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对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三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好工作说明书。
参考文献:
[1]黃仲龙: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
[2]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3]戴良铁: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9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7
虽然该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原理多、原则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也往往提纲挈领、照本宣科,学生学习非常不积极,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考试大多死记硬背,导致教学质量不够理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进行教学改革。
1 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和技巧,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顺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教学过程。具有引起兴趣、激发思维、集中注意力、明确目的、渗透主题、带入情境、引起共鸣、沟通情感、拉近心理距离等作用[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整个课堂的关键,也是创建“体验课堂”的关键所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课堂,可以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故事、小新闻、小幽默和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都能起到较好的引入作用。
2 客户体验管理思想引入课堂,创良好体验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这一代人渴望成才,但是缺乏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精神。“手机控”、“消息控”成为普遍现象。课堂上也完全离不开手机,严重影响了课堂质量[2]。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引入“客户体验管理思想”[3]。我们把学生看成上帝,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从属位置。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有良好的体验,让学生爱上课堂,喜欢上课。分三部分进行学生体验课堂的建设:洞察学生体验世界、建立学生体验课堂和建立持续改善的回馈机制。
首先,重视课堂导入部分,吸引学生的导入是成功体验课堂的保证。其次,案例教学贯穿始终,案例教学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们解决现实中的案例,让他们有成功解决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体验,增强信心,带去良好的课堂体验。最后,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三次问卷调查,课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网上论坛进行自由交流,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案例教学换穿始终
所谓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就是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把实践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并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源自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后来被广泛引用,伴随着教学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案例教学法日渐发展成熟[4]。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内容非常多,比较枯燥。案例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每堂课开始之前,以案例问题作为引入,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我们为每个重要知识点精选时新案例,让学生对每个重要知识点都有个良好的体验。每个案例都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们随时随地下载学习。
4 知识传授兼顾道德修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主导思想。育人为本的目标是坚持德育为先,所以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2]。
我们通过“信息资源法规”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通过“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信息产业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经济信息资源管理”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
5 建设优质网络课程,逐步实现翻转课堂
建设优质网络课程既是翻转课堂的需要,也是传统课堂的需要。没有网络平台的建设,翻转课堂无从谈起。传统课堂同样需要网络平台的建设,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及其他资源全部上传,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学习、复习。对于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提供相关优质课外学习扩展资料,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并利用微信、微博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网络平台也是建设体验课堂的一部分。
6 结束语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重视课堂导入、引入客户体验管理思想、案例教学贯穿始终、知识传授兼顾道德修养和建设优质网络课程这五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并进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原理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该文通过五个方面对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视课堂导入、引入客户体验管理思想、案例教学贯穿始终、知识传授兼顾道德修养和建设优质网络课程逐步实现翻转课堂。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教学资源管理 篇8
信息资源管理 (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IRM) 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在美国政府部门出现的一个新概念[1,2,3], 目前已渐趋成熟。 它是一门学习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 提高管理活动绩效的课程, 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涉及多门专业课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因此有必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探讨IRM的教学问题。 这对于各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就业后如何管理企业的信息资源, 更好的发展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IRM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IRM课程内容丰富, 课程涉及大量的概念、原理、模型、方法, 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生大多数反映学习内容繁杂、抽象、理论性太强。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主要反映如下:
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由于该门课程自身的综合性、理论性强等特点, 且该课程的内容繁杂、抽象, 不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没有趣味, 致使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存在。
②学生无独立思考的动力。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死板的教学模式。 但由于多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等特点, 也存在教师被动授课、信息冗余, 过度扩充等问题。 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能力, 最终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与预期教学目的。
③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不衔接。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几乎没有实践环节, 严重的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不衔接, 造成学生在学习之后很难对IRM的内容、原理、方法达到整体、准确的掌握。
2 IRM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上述IRM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下述相应的对策。
2.1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提出如下对策
2.1.1 教学内容的取舍
按照《 大纲》 要求学校信管专业与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下学期开设,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 这门课程是比较陌生的。 因为他们接触的专业理论课程仍比较少, 加之IRM是一门盖涵面十分宽泛的学科, 包含众多的分支学科的相关知识, 而该课程的课时比较少, 仅有36 课时, 在如此少的时间内讲透, 讲全此课程的方方面面, 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取舍具体内容时既要保持此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还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以及专业特点, 使此课程与其他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保持内在的联系,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与饱满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 否则收效甚微。
2.1.2 教学方法的使用
①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是指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 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②互换角色教学法。
互换角色教学是指教师适度地让出讲台, 由学生来演讲, 教师则充当学生虚心听讲, 认真记录[4]。 在此方法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前布置涵盖本章重点的几个具体题目, 如信息产品开发方法部分, 首先让班干部组织自由组合分组,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参与课件、备课讲义的制作, 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上讲台来讲解5~10 分钟, 同时同学们可以提问问题, 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 有96%的学生认为角色互换教学法比较好[5,6], 能调动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能了解学生理解能力与不足之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2.2 针对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动力, 提出相应对策
2.2.1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 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上课时, 教师有意地设计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 然后在学习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或由教师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该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探寻、合作、发展的舞台,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价值。
2.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目前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贴近生活和实际, 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它使学生能够贴近现实来思考问题, 拉近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 让学生在校时就开始积累实际工作的素质和知识结构, 并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 在IRM教学中, 结合IRM课程的特点, 在IRM课程教学中引进大量的案例教学, 使同学们在思考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其效果良好。
2.2.3 课堂练习法
课堂练习法是老师对练习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 学生必须根据要求完成特定练习过程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在课堂中练习, 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老师所讲理论的理解程度, 有利于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以便根据问题及时解决, 进行有效的教学调控。
2.3 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提出相应对策
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每一章理论讲完后, 同学们都要完成一个与本章内容相符的实践项目, 其内容包括项目背景、目的、意义、实践任务和步骤, 实践完成后提交实践报告, 且对实践进行评价和总结,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3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近几年该课程课堂教学情况与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 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处理后, 得出传统教学与文中的教学的对照分析结果。 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以看出, 除了基础试题采用传统教学与文中的多种教学效果基本一致外, 其它如学生考勤, 课堂纪律, 思考试题, 学生评价和督导组评价, 采用后者的教学效果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特别是课堂讨论和创新试题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如课堂讨论的平均参与率, 传统教学仅仅达到10%, 而采用文中教学策略, 其参与率达到91%-95%。
从对比结果得出采用此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结论
IRM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概念、理论较多, 在教与学过程中, 容易出现教师讲授刻板, 学生学习乏味现象。 文中依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相应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可供开设此课程的高校教师参考。
摘要: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课。本文依据目前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并对比研究了近几年教学过程中, 传统教学策略与文中提出的组合教学策略取得的不同效果, 为该课程更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华迎, 佟强, 李降龙.财经类院校研究生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8 (9) :125-127.
[2]肖明.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9.
[3]汤大权, 唐九阳, 等.“信息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4) :41-42, 45.
[4]林耘.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提高两课教学实效[J].高等教育学报, 2009 (1) .
[5]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 2011 (1) :67.
浅谈互联网的教学资源管理 篇9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1 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设计原则
1.1 开放性
由于互联网教学有着远程教学的特点, 因此使用远程教学软件的用户是非常多的, 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复杂, 形态要求较高, 因此必须使得远程教学系统有着很大的开放性以让更多人能够在互联网上享受到远程教学的好处, 使用教学内容的开发形式不仅要有文件格式, 还要有诸如图片、视频等其他格式。同时还要保证这些教学内容能够下载和存储。
1.2 可靠性
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的高低, 如果再配合上较大的教学资源, 这就会要求整个教学系统的性能必须很高才行。为避免一些较大的故障和问题发生而给系统带来的损失, 就要使得数据库有还原功能, 并且最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 使得数据能够正常运用。
1.3 安全性
众所周知, 互联网是远程教育系统的基础, 并且根据远程教育的定义, 远程, 教育, 因此必须要求改系统能够在互联网上面向大家开放进行, 因此对于一个非常开放的系统而言, 其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的数据资源、网络床书信息的链接以及内部私密信息等, 务必要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另外用户的个人私密信息和相关权利也要受到保护等;如若有被被侵犯的也要有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2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为了使用户能通过远程计算机就取得到跟坐在教室里面与教师面对面授课的成绩, 充分实现课堂的互动效果, 所以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包含几个模块:
2.1 资源检索
系统供给用户检索平台, 可以检索系统数据库内的资源, 甚至从不同角度和形式进行查询。
2.2 资源管理
系统数据库要对资源的类别、编号以及相关专业等信息进行录入和记忆, 以便用户和管理者按需求进行目标索引。
2.3 资源编辑
资源管理系统为方便与其他软件进行联系, 要建立相关接口以供连接使用, 在资源调用时所需的相关编辑程序一般是不同的, 因此用户可根据自己所需去对目标资源进行修改。
2.4 资源组织
用户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将所学的资源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排列, 以方便自己能够最快使用到这些资源。
2.5 资源播放
对于一些已经修改和组织好的资源在用户浏览器中能够进行播放, 同时其资源播放的类别形式以及次数等也可以进行设定。
2.6 系统管理
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应设置其登陆和访问权限的高低, 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安全私密性。也有利于各个类型的用户进行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和使用。
3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
3.1 强化学生学习手段的培训,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是为了方便用户能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的, 因此这就要求用户要有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操作技能, 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这也是我校对于新生入学接受的重点培训课程,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机操作以及对一些学习中使用软件的培训等, 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能力去进行自主的互联网教学。
3.2 强调网络平台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师生互动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知道, 互动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 在互联网教学的大平台上, 这种互动也是可以进行的, 有专门的技术讨论以及问题解决区, 另外也可以使用一些聊天工具诸如电子邮件等进行互动讨论, 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3.3 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专业和课程制成教学资源的重点建设课程
对于一个互联网教育平台而言, 其平台的教学资源多少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开发和有着教学任务的教师以及相关人士必须要将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和相关资源整理并上传到其所在的相关教学专区以供其他用户浏览和使用;另外也可以让学校进行一些对本校学生有利的资源的开发和制作工作, 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相关特色进行特色资源的建立, 同时与其他教育平台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以丰富学校教育平台的资源信息。
参考文献
[1]李任翀.远程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设计[J].网络与信息, 2011 (12) :25-28.
[2]晏峰.浅析计算机远程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 2010 (32) :36-39.
[3]王莉华.基于因特网和网格的远程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 2012 (10) :41-43.
[4]刘智能.谈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设计[J].科技资讯, 2009 (4) :33-35.
[5]周琳, 赖俊.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系统的设计[J].军事通信技术, 2009 (2) :19-22.
教学资源管理 篇10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1 概述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某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从课程地位上看, 它在先导课与后续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学特点上看, 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知识点多, 内容更新快的特点, 学生学完后很难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因此, 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针对《信息资源管理》这一课程的教学特点, 提出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 这些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自2007年以来一直由作者任主讲老师,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 结合了学生的多次反馈意见, 参考了众多国内外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教材和借鉴了很多高校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教学体系结构[1,2], 我们确定课程体系应包含以下内容:
2.1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目标和任务等, 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2 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
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 例如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意义、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等。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 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能够引经据典, 通过生动的故事来给学生灌输理论性较强的知识。
2.3 信息资源过程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对信息资源管理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 现代信息系统一般均指人机共存的系统, 它承担着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等任务。这部分主要介绍信息系统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2.4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的问题和领域较多。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信息系统软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内容。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与信息系统资源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灵活运用所学的项目管理、COCOMO模型、SSC软件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知识,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加以实际应用。
2.5 网站信息资源管理
网站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讨论网站建设项目管理、网站建设项目系统设计、网站网页设计、网站评测方法, 网站推广方法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实践性较强, 要求教师安排学生多参加一些具体网站建设项目,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6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应用
目前, 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触角已经触及社会生活各领域。这部分内容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深刻理解并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应用知识。
3 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 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 决定了这门课能否达到授课目的, 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 不仅学生听得枯燥难懂, 也难以调动老师的讲课热情,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枯燥, 教学效果相当不理想。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用各种手段调动和满足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以及教师自身的上课兴趣, 从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帮助学生抓住课程的核心, 奠定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
3.1 案例分析法
教师结合授课内容, 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角度出发,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的案例与学生分享,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思考并从案例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加深他们对基本理论的理解[3]。
从实践效果来看, 学生通过与教师共同完成案例分析之后, 获得的成就感能够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以及本专业的兴趣与热爱, 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实施, 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 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 要难度适中, 太难会使课堂气氛冷场, 过于简单又会使学生缺乏挑战性。3.1.2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分析, 教师作相应的引导, 并在学生分析遇到瓶颈的时候起到疏通的作用。3.1.3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案例教学准备, 并具有丰富的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的经验。
3.2 角色互换
与学生交流可知, 学生对于老师的讲台这个位置具有一种敬畏与渴望并存的心态, 潜意识里有自己也能站在讲台上的希望。作为教师, 可将学生的这种心理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尝试“角色转换”这一教学模式[4]。具体实施起来, 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由于学时的限制, 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上讲台教学的机会。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以4~5个人为宜。在准备过程中,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参与课件、备课讲义的制作, 并在课前小组自行组织每个学生的讲课演练, 再由小组内成员公推一名讲得最好的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讲课。为了能让学生对这种模式保持一定的热情, 老师可设置相应的评比打分环节。
从实践效果来看, “角色转换”式教学模式颠覆了老师讲学生学的传统, 给了学生站在讲台上磨练自己的机会, 并且通过自己的讲述增强了预习的效果。教师在学生讲授完之后, 只需与实际稍加联系, 就能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 在学生准备好讲义后, 教师应进行一定的辅导, 以免学生因缺乏讲课经验, 出现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现象。3.2.2在学生讲课之后, 教师应多使用表扬性质的词语进行点评, 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消除紧张心理。3.2.3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非重点非难点的知识点进行讲授, 毕竟, 学生的理解力与表达力都会有一定的偏差。3.2.4课堂讲授要以教师为主, 不可让学生在讲台上站过长时间, 一般以十五分钟为佳, 时间过长反而会令学生反感厌倦。
3.3 课后作业课堂完成
在进行某些讨论型实践性作业的时候, 经过实际实施以及与学生交流可知, 放在课堂后完成这类作业的实际效果并不佳, 因此可考虑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放在课堂完成。分组讨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互助意识,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形成在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言的热烈气氛。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教师把作业的主题表述清楚即可, 无须过多的干涉, 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完成,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可对完成的作业进行点评。
从实践效果来看, 某些需要进行分组讨论完成的课后作业课堂完成的效果比较好, 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其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并踊跃发言, 不乏一些闪光的观点。如果这些作业放置课后完成, 则会因为缺乏课堂的热烈气氛,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应注意以下几点:3.3.1在进行分组的时候, 应由学生自发组成小组, 教师不宜自主划分小组, 以免小组的成员之间由于缺乏默契, 影响作业的完成效果。3.3.2在具体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无论错与对, 教师都不可加以干涉,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3.3.3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对完成的作业情况进行点评, 若时间不允许, 则于课后由学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心得。
3.4 课后作业灵活布置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一般布置作业都是布置加强课堂理论教学记忆的作业, 学生普遍反应属于被动式的教学, 与高中教学相差无几, 且教学效果极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 可安排一些综合了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大作业, 一般以调查报告、论文或者分析报告的形式完成。
从实践效果来看, 学生比较乐于接受这种灵活性自主性较大的作业。通过此类作业的完成,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逐渐摆脱对教师依赖的习惯, 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 自然巩固了课堂知识。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应注意以下几点:3.4.1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完成的大作业进行修改, 并帮助学生纠正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偏差;3.4.2 教师安排的作业应具有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性, 使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 能够将各种知识都融会贯通, 因此教师应认真设计安排的作业;3.4.3 作业次数不宜多, 一般一章一次作业, 以期能达到总结各章节知识点的效果。3. 4.4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可专门安排作业进行巩固。
4 结论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由于概念理论比较多, 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讲授枯燥学生学习乏味的现象。本文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多种改革方案, 并分别对几种教学模式作给出一定的阐述, 在得到相应的实践效果后, 给出相关的注意事项。
本文中的多种教学模式并不局限于《信息资源管理》这一课程, 也可根据其他课程的特点, 进行因地制宜地结合,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三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莹.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探索[J].医学信息学, 2009, (4) .
[2]肖明.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6.
[3]王韧峰, 杨桦.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 2006, (14) .
教学是管理,教师是管理者 篇11
管理的职能,一是组织,二是监督,三是帮助。
学习上,很多事,孩子们不做,或不知道要做,于是老师组织,指挥号令,安排布置甚至带领。要做什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一步步走下去。孩子常常就这样,老师交代了,他动;老师不交代,他不动;老师安排布置的,他完成;别人安排布置的,他就是不理。在对孩子的影响上,“局长不如校长,老爸不如老师”。
安排了,布置了,孩子仍然可能不动。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监督,检查验收,督促,促使他动,强制他完成。人的自觉性是不可靠的,孩子更是如此。有时候,宁愿玩,也不学。如果没有老师,就保证不了他把精力用于学习。经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老师安排布置了,要学生怎样怎样,后来考试果然考到了,学生却答得差,老师就生气:我叫你如何如何,偏不听,看啊,考了啊。这其实不能只怪学生,也是老师这个学习管理者“监督”职能发挥不好之过——你不要只是满足于安排布置,还要检查督促,不落实不罢休。
孩子学习,自己学不动,或者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或者学得不轻松愉快,学不好,或者学不周全,学不够,或者缺乏学的条件。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指点,推荐,准备,补充。有了老师的存在,他可学了,能学了,学得轻松愉快,学得全面,到课有收获,旷课有损失,老师的作用就显现了。
孩子不知道要学习,或知道了仍没学习,不学习,正因为老师的存在,安排布置引领,检查督促鞭策,他学了;孩子不懂得学什么和如何学,或者无法学,学不动,学得艰难,学不全,学不好,正因为老师的存在,指导帮助,他能学了,会学了,学得轻松愉快,学得好。这就够了,不枉老师一场了。如果没有老师的存在,孩子们或许不做这一切,或者做不好这一切。老师是学习的保障和保证。师的存在,让学习者做了该做能做的,做好了该做能做的,做得轻松而愉快,得到了该得到能得到并且非从此无以得到的。这,就是老师的独立存在价值。正因为此,老师,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
老师干的这些事,老师的这些功能和作用,活脱脱不正是一个管理者所干的事和所起的功能和作用么?
老师所干的活儿,叫教学。教学,就是管理;教师,就是管理者,管理学生学习的人。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管理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
管理如养牛,管理者好比养牛人。耕牛不会自动耕田,养牛人就要拉它到田里,派它耕田的活儿,给它耕田的任务。它不动,养牛人就要挥鞭驱赶,迫使它动。它乱动,养牛人就要牵它鼻子,予以纠正,让它正确地前进或后退,恰当地往左或往右。它饿了,给它吃;渴了,给它喝;累了,让它歇。这就是管理者,养牛人。管理者只是管理牛耕田,指挥,监督,帮助。耕田的始终是牛,不是人。无论如何,人不能代替牛亲自耕田。吆喝:“耕田了!走——,缩——,左——,右——。”不动?好,我来:“走……缩……”亲自耕田,这就是牛,不是人了,耕田的事儿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管理如铺窝,管理者好比铺窝人。母鸡孵蛋,孵蛋的是鸡,人是铺窝的,垫草挡风,供吃供喝。铺窝人只是管理母鸡孵蛋,为其孵蛋帮忙服务,提供条件,并不代替母鸡亲自孵蛋。大吼:“孵蛋了!”不孵?好,我来……亲自孵蛋,那就是鸡,不是人了,孵蛋的事儿,也一定没有好结果。
管理如养鸭,管理者好比养鸭人。鸭子可以下鸭蛋,长鸭肉,生鸭毛,管理者只是管理群鸭下蛋,长肉,或生毛,为鸭们下蛋、长肉或生毛帮忙服务,提供条件,并不代替鸭们亲自下蛋、长肉或生毛。“下蛋了啊!长肉了啊!生毛了啊!”不干?好,我来……亲自下蛋、长肉或生毛,那就是鸭,不是人了,下蛋长肉以及生毛的事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管理者只管理,不代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管理者必须正确地管理,从对象的个性出发,基于个性,终于个性,是什么成什么,能做什么做成什么。同时,还要正确地要求管理者的管理,只要他根据对象个性,正确地进行了管理,他的管理工作就算尽职尽责。
正确地管理牛耕田,正确地管理鸡孵蛋,正确地管理鸭下蛋、长肉和生毛。是牛,就不能当鸡来养;是鸡,不能当牛来用。不能要求牛孵蛋,鸡耕田。群鸭中各鸭是高度个性的,它们中,有公,有母,一些长于下蛋,一些专于长肉,一些甚至只会生毛。对鸭的要求,只能是,能下蛋的下蛋,能长肉的长肉,能生毛的生毛,不能强迫公鸭也下蛋。
耕了田,就是好牛;孵了蛋,就是好鸡;下了蛋,或者长了肉,或者生了毛,就是好鸭。非要牛孵蛋,非要鸡耕田,非要鸭下蛋,只能是要求的错,怪不得牛,怪不得鸡,怪不得鸭。
相应地,正确地要求养牛人、铺窝人和养鸭人。对养牛人,不能作孵蛋的要求;对铺窝人,不能作耕田的要求。鸭蛋是好东西,鸭肉是好东西,鸭绒同样是好东西。对养鸭人的要求,首先是正确地养鸭,一定时间以后,任他交出鸭蛋可以,鸭肉可以,鸭毛也行,不一定非鸭蛋不可。只要正确地养牛使牛,正确地铺窝,正确地养鸭,养牛人、铺窝人和养鸭人就算有功,至少是尽责。非要牛孵蛋,非要鸡耕田,非要鸭蛋才算数,那分明是要求的错,怪不得养牛人、铺窝人和养鸭人。
基于个性,目标多元,于牛于鸡于鸭,于养牛于铺窝于养鸭,才是公道。
教学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人,学习者始终是学生,不是老师。老师只是管理学生学习,绝不代替学生学习。学习只能根据个性,从个性出发,“是个什么,成为什么”,能做什么,做成什么。老师,学校,教育,所有大人干的所有的事,都只是,养好用好孩子这个“牛”,让他自己去耕好学习这个“田”;铺好学习这个“窝”,让他自己去孵好学习这个“蛋”;管好孩子这群“鸭”,让他们顺其自然地“下蛋”、“长肉”或者“生毛”;不要让牛孵蛋,鸡耕田,公鸭也下蛋。——一句话,正确地管理学生学习,守护学生个性地成长,是个什么做什么,能成什么成什么;是个升学的能升学,是个种地的能种地,“让天才成为天才,蠢才成为蠢才”。
正确地要求老师的工作,不要以学生升学为唯一标准。升学好不是坏事,升学不好也不就是没有成就。首先是教学行为正确,只要教学行为正确,即使升学不好,也算有功,至少是尽职。教学行为正确是基本标准,基本标准必须满足;升学好是其中一个标准,可以追求,不可强求,——如果强求,求也白求。
代替学生学习,老师就成了学生,不再是老师;非要种地的也升学,跟非要牛孵蛋、鸡耕田和公鸭下蛋,没有区别。
不幸的是,现在学校,基本就干着这样的事情。
“思考啊,背诵啊。”不思考,不背诵?好,我来想,我来背……“为什么地球上有黑夜?……想不出来?因为太阳被月亮挡住了嘛。”“同学们,想一想,‘锄禾日当午’的下一句是什么……不知道?‘汗滴禾下土’噻。”癞蛤蟆,戮一下,跳一下。“跳啊,跳啊。”不跳?好,我跳。
学生,你工于绣花,或者长于装配?不成,只能学好“3+X”。你唱歌好,绘画好,或者打球好?不行,只能“3+X”考试成绩好。老师,你教出的学生会弹琴弦,会种庄稼?不行,你只能拿出升学率。垂涎林妹妹?没门,只能薛姑娘。这就是典型“包办婚姻”式教育,是养鸭只求蛋,并且强逼公鸭也下蛋。
这样教学,学习肯定完蛋。
管理,绝不是搬运;管理者,绝不同于搬运工。搬运和搬运工干的事是“转移”:把东西从别处或自己处转移到另一处,把知识从书本或自己转移给学生。教学“管理”和“管理者”要干的事是管理学生自己掘得知识,尤其是利用这知识去发达自己那颗头脑,不是简单的“转移”。
教学资源管理 篇12
关键词:班级管理,企业化管理,心理转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 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得到进一步充实。基础教育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孩子们的接受力。为什么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教学方式被否定, 且凸显于五六年级 (小学高年级) 这一阶段呢?笔者将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对一些专家著作理论的研究学习, 在本文中回答这一问题, 并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提出一些浅薄的感想。
一、探病求因
要回答五六年级的孩子难管难教这一问题, 让我先来引用被讨论的沸沸扬扬的“虎妈”“猫爸”之争, 上海“猫爸”常智韬的一席话:“教育孩子时, 要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 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权。孩子10岁以后, 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 教育者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 让他们自己多做决定, 并为自己所作的决定负责。”这里请注意“孩子1 0岁以后有了较明显的自主意识”, 教育改革按照“双基”达标规定, 6周岁为小学入学年龄, 五、六年级的学生恰值10岁、11岁, 而按心理学划分, 10~13周岁阶段被称为人的“心理青春期初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转型期”:孩子在心理上从幼稚天真的儿童逐渐走向具有青春期特征凸显的少年时期。青春期表现出的“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人际交际新特征”——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意识到了性别差异;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 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些青春期的特征恰恰是从10岁以后的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因此, 就出现了五、六年级的孩子难管、难教的问题。
二、开方施救
知道了为什么小学高年级学生难管、难教的结症, 接下来教育者就必须拿出具体可行的良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了。
(一) 药理
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支撑成功的教学, 那么如何使班级管理高效?必须坚持一个原则:班内“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针对“青春期”孩子叛逆、反抗心理的特征, 我们的管理方式应由过去的“虎妈”式强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法制班”。
(二) 下药
1. 管理分层次, 班级“企业化”管理。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班级管理实施分层次的“企业化”管理, 让班级披上带有“企业”的色彩, 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首先, 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部门) , 每个组有六至七个成员, 然后在每个组中选出一个总经理, 其他人员都隶属于这个部门, 再在若干个成员中选出两名副经理, 管理其余成员, 而班主任就成了董事长。最后, 教师在班级墙壁上贴好一张模拟公司的部门分布图, 由学生把每个部门的学生成员和口号都写上去。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感受到自己身负的重任, 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心, 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分好个部门和民主选举出合适的主管人员之后, 就要制定好“班级法律”, “班级法律”由全员参与制定,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违反了“班级法律”之后负的责任。“班级法律”涉及的范围要广, 应涵盖思想教育、学习检查、纪律监督、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班级财务各个方面, 配合“班级法律”的有效施行制定“积分制度”。班主任在学期初给每个部门主管人员一份设计合理的积分表, 记录每个组员的积分, 在每周班会上像发工资一样, 根据每个人的表现, 将积分分别贴在前面提到的“企业部门分布图”上, 并且根据每周的个人积分情况对各部门主管进行“循环代谢”。
2. 教学多样式, 多引导, 少填鸭。
班级管理上的开放式, 也必然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比如, 在制定“班级法律”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在制定过程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低起点, 高要求, 重过程, 轻结果”的理念, 让“叛逆期”的孩子感到自由并能感受到自我价值。
(三) 注意
1. 善始善终, 持之以恒。
“班级法律”“积分制度”一旦制定必须坚持执行, 形成惯例, 让班内成员行为自动化, 目标明确化, 使班内事务有章可循, 运转有序。
2. 分工细化, 添补及时。
首先班级管理工作分工要明确细化, 不能出现班务分工笼统的现象。其次, 不能只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还应该选好各项事务的替补人选。
三、检验药方
(一) 适应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学校各项活动安排已很熟络, 受现代通讯、媒体的影响, 10岁以上的孩子的思维有时比大人超前, 所以对小学五, 六年级的学生, 班级管理采用“企业化”分层管理, 制定“班级法律”进行监督, 运用“积分制”进行激励, 这些看似“成人化”的理念、模式他们完全能够理解。
(二) 理疗性
让班内“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孩子们可以在班集体内得到很好的锻炼。每个人都在为班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每个人都展示着自己存在的价值, 并且权力制衡, 可以发掘班内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主动性, 而且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展示的空间, 语文教师教学也更轻松。
(三) 副作用
本文中介绍到的班级管理具体操作, 较适宜于班额较大的小学高年级, 并且班主任兼任语文教学。
总之, 良好的班级管理, 给孩子们创造了清新, 自由向上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学, 因为他们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感受到自己在一个集体中得价值。同样, 良好的教学使学生身心得到平衡、健康的发展。即高素质的学生便于有效开展班级事务, 又促进了高效的班级管理。管理与教学相辅相成, 作为身兼班主任工作的教师, 我们不光要备好课,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还必须研究了解学生, 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使我们管理的班级班风优良、凝聚力强, 使学生们身心健康, 有能力、有勇气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蔡元培, 陶行知主编.教育十六讲[M].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9.
[2]钟启泉, 催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