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资源

2024-08-04

教育教学资源(精选11篇)

教育教学资源 篇1

摘要:教育教学资源库以校园网络为依托, 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现在, 每个学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校园网, 为校园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 网上教学资源虽多, 质量却参差不齐。因此, 学校要建立一个针对本校专业特色, 能为教师教学、学生成才服务的资源库平台。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才

当今社会,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在它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校园信息化的发展。目前, 基本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 为校园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 网络上教学资源虽多, 而质量却参差不齐。此时, 我校急需建立一个针对我校专业特色, 能为教师教学、学生成才服务的资源库平台。下面, 将我校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资源库平台的模块分类、资源要求、后台管理、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大家作一探讨。

一、我校资源库资源分类

(1) 论文。论文模块分为校外发表论文及校内论文两类, 两个部分中主要收集校内老师在校内外各级论文比赛中获奖及校外各级刊物中发表的论文, 是学校老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

(2) 课件。根据运行平台的划分, 可以将课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两种。单机版的课件一般在网上下载至本机运行。我校现有资源基本上为单机版的课件资源。

(3) 案例 (电子信息资源) ———收集一些在校内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及现象。

二、教育教学资源库各部分内容及要求

教育教学资料库的内容多种多样, 涵盖了网络上所有的电子资源规格。资源库的资源来源有学校购买的电子光盘资源、从网络上下载或购买的一些电子资源、老师及管理员提交上传的个人资源等。

(1) 论文素材。论文大多已参加过各级各类比赛或已在各期刊发表, 涉及作者的知识产权。为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我们将原有的格式为TXT、WORD、PDF格式的论文素材重新转换成SWF格式的文件, 在论文的HTML页上进行显示, 这样普通游客访问时仅仅具有阅读论文的权限, 无法下载查看, 只有校内授权用户登录后才可以对部分论文进行下载操作。现校内论文素材已收录近300篇。

(2) 课件欣赏。在课件欣赏中, 收集了校内所有老师各门相关课程的优秀课程课件, 老师们制作课件主要仍然使用POW-ERPOINT软件将相关信息内容制作成PPT格式, 我们将老师提交的PPT格式的课件同样利用转换软件将格式转换成SWF格式, 再显示在HTML页上。与收集的论文一样, 课件同样也需要经过授权的校内用户登录后才可进行下载, 否则只能进行查看。

(3) 案例 (电子信息资源) 、视频资源。在案例 (电子信息资源) 中主要收集的是视频, 主要用到的视频格式为FLV、MPG、AVI等;在案例部分中主要收集了学校近年来教学案例比例中获奖的事件视频。在视频资源中, 收集了我校从系部到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活动、会议、讲座等的现场视频。

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设计

作为一个校园资源库平台, 应当能够实现以下的功能: (1) 信息检索是关键, 应便于老师操作的检索功能; (2) 系统管理员及下级管理员有相关模块的资源管理权限; (3) 教师用户也可具备相应的数据上传权限; (4) 对学生用户也应当设置进行相应的权限设置; (5) 管理员还应具备用户管理的权限。

我校建立的资源库, 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 资源管理模块。指资源库的所有资源如何收集、如何分类、如何管理、如何供用户方便使用。我校资源库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1) 信息的上传:允许管理员、下级管理员及指定教师进行资源上传。2) 信息浏览及下载: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本着互联网上资源共享的精神, 所有用户都可以查看, 但如需下载, 只有校内授权用户可以, 这也是本着保护本校教师知识产权的目的出发。3) 信息审核:管理员及下级管理员可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在资源库发布该资源。4) 信息查询:有方便的查询接口, 用户可通过该接口快速有效地查找到相关资源。5) 信息删除:系统指定的管理员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删除。

(2) 系统管理模块。安全控制:定期对服务器及杀毒软件进行升级更新, 并且使用服务器防火墙来保证服务器安全, 防止受到黑客攻击。另外考虑到服务器硬盘容量及带宽负荷等因素, 还可以从限定IP访问及控制流量等方面入手, 保证用户浏览网站的速度及服务器的稳定运行。

(3) 用户管理模块。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库有特定的用户, 为确定资源库素材的质量及安全性, 应为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我校资源库用户分类:系统管理员、分级管理员、教师用户、学生用户和未注册用户。各用户的权限作如下设置。系统管理员:对整个资源库系统有管理权限, 可对数据库内所有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 对用户也可以进行管理。分级管理员:分级管理员由管理员分配权限, 可以对分配管理的模块资源进行管理。教师用户:可以对资源库内信息进行浏览、查询、使用和上传资源的操作, 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对教师用户分配相应管理权限。学生用户:具备阅读、搜索、上传和下载资源库中相关资源的权限。未注册用户:可以浏览、查询资源库中未进行保密设置的相关资源。

资源库中的数据需要不断积累、更新, 既要保证系统的稳定, 又要方便操作。因此, 我校选择了Windows 2003 Server作为资源库服务器, 数据库采用ACCESS 2003, 两者结合构建了一个运转良好、操作方便的、便于管理维护的资源库服务器平台。

四、教学资源库的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系统平台的正常运转, 都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 我校资源库的运行也同样如此。 (1) 资源库中的资源按规定进行分类, 管理员要进行审查并且定期进行更新。 (2) 资源库以网页教材的形式展现给所有用户, 对于学生, 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帮助教师认识到使用网络资源的方便等优点, 使教师可以参与到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来。

总之, 我们要建好教育教学资源库, 为学生成才服务。而资源库建设任重道远, 是一个长期管理、更新、维护的过程, 需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教学资源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多元化

一、引言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对高中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资源多种形式的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加深理解感悟;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转化生成能力,促进他们运用技能不断发展提高,为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学习思維和语言学习策略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语言学习发展需要。教学资源运用的多元化是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及原因

目前,教科书(教材和教参)是绝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教学使用的主要媒介,相当一部份老师过分的重视教科书,甚至将教材和教参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相比生活中日新月异的信息,教材里的知识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甚至有些不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因此,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从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容易脱离实际的生活和周围的社会。

根据对一部份老师的访谈内容,这种现状产生的大致原因有如下几方面:(一)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是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绝大多数老师在社会各方面环境的压力之下,不得不采取这种“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面对高考,最终决定考生命运的还是分数,因此,很多老师不得不放弃各种充满创意而又与时代接轨的教学资源与方法。(二)有着一定工作年限的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也已经形成了自己教学的一贯方法与套路,对所采用于自己方法中的教学资源也疲于更换与思考。(三)反而一些年轻的新进教师,对于教学资源多元化的使用抱有积极的态度。

三、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1.结合一定课外材料对新课程教科书进行科学使用。要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教科书的使用,教科书其实也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新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但这要求教师更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对众多材料进行选取与重新整合,包括删减、扩展、替代、改变顺序等。在材料选取与整合时,教师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教材内,还可以结合多方面的资料匹配教科书内容,从多种角度结合最新信息和咨询,增加学生文化体验的机会和结合教学实际案例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运用互联网整理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运用互联网整理背景知识是目前一种最为便捷,最省时的一种方式。发动学生自主的搜集、整理背景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更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新鲜感。

3.使用英语原声电影,了解真实语言文化环境。英语原声电影无论是从西方国家文化来说,还是地道的英语口语来说,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言表达。

4.充分利用图片资源,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图片资源是一种简便、生动、内容丰富、想像空间极大的教学资源,对教师开展任务型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想像空间。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图片内容,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将“看”、“想”、“做”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运用空间。

5.有效使用“微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具有时间短、容量小、主题突出、内容精细、时空随意、使用方便等特点。其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而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在使用中能更好的理解教材。“微课”都是在网上呈现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电脑和各类手持设备,随时学习微课内容,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也可根据自身不同水平,把握学习进度。

总之,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也是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视野的必然途径和方法。因此,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多元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保障高中英语课程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董寒春,丰富学习资源,拓宽知识视野—试谈高中英语课程资源活化[J],语教学与研究,2013(78)

[2]张小燕,论如何将英语原声电影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2(02)

教育教学资源 篇3

一、科学管理项目资源, 精心组织教学资源

为保证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 前提必须是远程教育工作系统能够正常、平稳地运行, 并能获取完整的教育教学资源。因此, 我们从2006年11月开始至今, 在全旗基本走完了三步, 一是规范建设远程教育工作档案, 从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工作流程、管理维护到教学应用, 并把这一系列过程要求学校通过各种工作方法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工作行为当中;二是有的放矢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培训, 通过本地及选派骨干教师赴外地培训结合我旗组织精干专业的教师讲授各种远程教育和电教设备的使用操作、计算机硬件和字表处理软件 (包括蒙文输入法、字处理软件) 基础知识、教学课件制作软件 (以PowerPoint、Flash为主) 以及其他一些教学辅助工具软件的应用培训, 让每位教师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技能;三是建立经典教学资源库, 以学校为单位, 按学科组织权威教师对资源进行分类划分, 对具有通用性资源、概念性课题、非时效性内容等一一储存到资源库中, 便于集中、统一管理使用。

二、多种形式并举营造现代教育教学环境

以现代教育模式为主导地位的今天, 将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师心中, 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观念,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 能够亲身感受并体验现代教育气息才能有激发自身创作的动力。

其一,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参与资源应用教学比赛活动, 一般每学年度最少要做4次, 通过教师对资源的分析、编辑与修改, 明确了资源使用的目的性, 掌握和积累应该怎样使用资源以及使用怎样的资源效果会好些等经验常识。

其二, 校际间资源应用的教学观摩交流活动, 我们要求每学期至少要有1次这样的活动, 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到其他学校参加资源应用观摩课, 了解自己环境以外的信息, 学习人家利用资源的特点和长处。

其三, 定期举办教研、论辩及演示活动, 我们将资源应用研讨会、个人资源运用演示及征集资源本地化作品探究活动等融合在一起,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 形成大家用资源、大家送资源的风气。

其四, 采集具有典型蒙古族风情、习俗等样本资源, 这里涉及的内容主是要远程教育资源中没有的一些视频、图片、音乐以及进行资源储备编辑制作需要的常用小脚本等等, 最后经过分类处理后归档。

三、明确资源类型, 组合人力资源, 自主开发蒙文教学资源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环节, 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认识和理解, 以及所积累的资源使用体会, 那么我们在进行蒙文资源建设及实现蒙语资源教学本地化过程已经游刃有余。通过把资源分成培训型、授课型、演示型和材料型等几大类, 人员按教师单体、学科骨干、专业组织等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资源运用中逐步积累建设蒙文教学资源, 从而实现我旗蒙文教学资源的“零”突破。

其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本身会自主地对资源进行改善, 那么对于一节使用蒙语授课的学科教学课, 提倡授课教师本人首先对资源进行文本蒙文化, 语音蒙语化, 可以加入必要的注脚, 以适合本地教学的需要, 并按照我们预先确定的资源框架, 最终经筛选、编辑后存入学校资源库。值得一提的是我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在与蒙古国合作教学进行课件交流活动中被高度赞扬。

其二, 对接收到的优秀教育资源, 有长期保存价值及普遍指导作用的, 我们组织由旗蒙古中学、蒙古族实验小学等学科骨干参与组成的蒙文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具体完成, 主要针对的是授课型资源, 形成可以统一使用的、符合本旗实际教学状况的蒙文教学资源范本。

其三, 通过接收IP资源、空中课堂、教育电视等节目源, 教师们还学到了很多集中培训无法完成的内容, 提取了有助于教学辅助设计所需要的重要素材, 利用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套用其中现成的模版软件开始编写较高层次的蒙文软件资源, 用来完善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蒙文支持软件。旗蒙古中学乌云、海华两位教师合作的蒙文版系统《本校专用格式电子教案》等实用性小软件在给教师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弥补了蒙文资源的缺憾。

其四, 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不仅给牧区的教育带来了鲜活的生机, 同时还不断激发着教师创造的灵感, 为了使资源更好的在校园内传输, 我们会同学校按照《远程教育工作规程》中的要求, 参照资源中相关的模版拟用蒙文代码改建Web站点, 使得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更为简捷方便, 并逐步在全旗蒙授学校推广使用。

四、依托卫星资源优势定位蒙文教育教学软件的建设

其一, 以卫星资源为主, 尽快实现资源服务本地化, 分学科加快蒙文课件库的建设, 提高蒙文课件的质量与储备量。

其二, 总结资源在蒙语授课教学应用中所产生的软件使用问题, 加强自主研发蒙文教育教学软件。

教学资源教学论文 篇4

2012年,我来到工贸技校。在这里我担任语文授课老师,担任一个传授知识的园丁。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2013年也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现在我就我在授课期间的如何提问和阅读做一些浅谈。

理解的标准则是“解释学循环”:所有部分和整体的和谐。教师的提问是导读。提问 设计应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做到系统性、层次性、恰当性,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双重建构”,既 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 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 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 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如何组织一个课段的提问呢?遵 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由表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就如课文中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呐喊》自序,里面运用了“梦”为开头,有哪些“梦”,然后根据这些“梦”来分析当时的背景,鲁迅先生的心境。让学生从浅入深“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为何说是“梦”呢?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由来。“自序”回顾了作者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过程,以及作者的文艺观点与创作态度的重大转变。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人格。

2、层层深入。提供的新信息为依托,层层递进。在《父子应是忘年交》中,作者讲述了他跟儿子发生的一些小故事来层层深入描写他跟儿子的感情发展,从文中我们可以思考:儿子的独立人格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对儿子的爱前后有什么变化,有哪些事情可以印证这些变化?作者通过哪些努力与儿子成为忘年交?学习本文,一要从作家特有的观察视角出发,感受父辈对子女成长的时刻关注和积极思索;二要抓住描写父子间相互关怀的细节,进而体会这种民主和谐的新型父子关系。

(二)整体——部分——整体。

在课堂上,提问的展示由“回合”到“课段”,再到“课”;可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是从“课”到“课段”再到“课”。将课文通读,有个大致的了解,再逐段推进,慢慢深入,然后将前后段串联在一起再回到课文的整体,就可以充分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深意。

在课文《一碗清汤荞麦面》中,小说通过大年除夕之夜母子三人合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描写了他们在遭受厄运后勇敢面对生活、积极乐观、顽强奋斗的经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启迪。从课文的标题,课文所要讲的内容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再逐段分析解读。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道亭面馆吃面?母亲由非常害羞地开口要一碗清汤荞麦面,到少一些害羞,再到非常平静地说出要三碗清汤荞麦面,这里面有一个变化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 解(通过信息加工,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 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 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 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 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 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 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 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 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 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 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 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

(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 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 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 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 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 着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 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 出版。)

(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 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状态便是正确理解的标准。

根据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阅读理解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资料驱策加工和概念驱策加工(注: 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驱策加工”是对来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从 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语音平面、书写平面、词汇语义平面、句法平面、语篇平面和语篇所指平面。对本文 各平面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加工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一层意思。可是读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 ,本文仅仅是信息的一个来源,其它信息还来源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一个人对有关本文的知识越多,理 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时间、最少努力,有选择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线索探索文章语义和句法制约关系,从本 文中构造出意义,这种加工方式称为“概念驱策加工”。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当于解释学家说的“前理解 ”,因此这种加工方式也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二层意思。任何认识的发生、发展都是认识的外源因素和 认识的内源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阅读也是双向建构,阅读理解要达到两个平衡:作为客观的本文的整体和部 分的协调,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起导读作用。这就要遵循“ 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启发学生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主要从解释学维度讨论了何以要提问,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就有了根据。

课堂提问的组成是阶梯式的:最高层次是“课”,其次是“课段”,再次是“回合”(一次问和答),最 低层次是“话步”(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能主动积极地阅读课文,从中学到知识学到要点,明白课文中的哲理,感悟人生,积极向上。

教育教学资源 篇5

1.学校的文化资源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把握其审美和道德意义,使学生逐步了解和喜爱学校的优秀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志向。

2.校园文化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补充

合理开发和利用学校传统文化资源,对优化思想品德的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用身边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既可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3.校园文化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一是亲切而具体可感。校园文化课程资源贴近学生生活环境;二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面对既熟悉而又从未深究的校园文化,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体验、访问,操作起来既经济又简便易行。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校园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策略

校园文化资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而要使校园文化资源成功转化,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三者之间有机统一、互相促进的教学模式。

1.加强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把校园文化资源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学。将校园文化资源引入课堂、纳入教学内容,可以充实现有学校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体系。

利用校园文化墙呈现“多彩教育”,引领学生快乐成长,就是很理想的教学方式。如,把我们家乡酒泉历史带进课堂,学生有亲近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酒泉又名肃州,位于我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偏西处。东经98度15分至99度30分,北纬39度至40度之间,东接高台县,西与嘉峪关为邻,南依祁连山,北以夹山与金塔县分界。酒泉市,中华古今两“飞天”诞生地。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南屏祁连山,北枕巴丹吉林沙漠,黑河、疏勒河、哈尔腾河三大水系贯穿全境。汉武帝派张骞联络乌孙,再派霍去病击败匈奴,自公元前121年起,先后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立阳关玉门关,酒泉始成名郡。1949年10月,新中国设酒泉专区,2002年,改为酒泉市。酒泉以敦煌艺术著称天下,以神州航天闻名于世界。

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的各个课题的教育教学中贯穿校园文化资源的有关内容,安排专题讲座。还可以借鉴已经编写好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资源辅导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例如:“宁可少活20年,拼命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陇原精神,还可以借鉴已经编写好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资源辅导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如《肃州史记》《丝路情》等。

2.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有关教学内容实践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种课间体艺实践竞赛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2+1(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才能)项目”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

我校课间体艺综合实践活动分大课间活动和小课间活动,活动团队主要包括:“天籁”合唱团、文艺(舞蹈、歌曲、相声、小品、课本剧)演唱队、体育(球类)特长班、韵律操(广场舞)、武术体操队、美术(绘画、书法、手工)兴趣小组、中华经典吟唱班、小作家协会、故事会(含演讲、影视主题教育)、棋艺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大赛培训班、电脑作品制作特长班等12个社团。学校定期举行师生书画展、艺术节、运动会、演讲会、才艺展示、四小作品展等各种竞赛活动,体操队参加学校“体育节”大型(千人)团体操、扇子舞表演,参与评选“艺术之星”“运动之星”“小小发明家”等。

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开展辩论赛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孝亲敬长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育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报效祖国;组织社会调查、捐款、法制宣传等活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3.强化校园文化,注入活力资源

把校园文化资源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坚持用学校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来充实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利用学校楼道墙壁、门窗、楼梯、走廊、校墙和路牌灯箱等视觉空间进行艺术文化的熏陶,教育效果极佳。例如:公寓楼关于生活习惯、珍惜时间、互助互爱的走廊宣传画和以展示学生才艺和个性为主的宿舍靓化;场地文化的“绿化”,有效地解决了有场地无运动的尴尬形势,不论是课堂,还是课间,学生好动的天性有了发挥的空间;厅馆文化关于餐厅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爱惜粮食的宣传牌、电子屏、视频广播;景观文化的长廊、环境靓化、建筑装饰、校园雕塑等。

总之,学校要努力营造校园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并把其纳入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体系。拓展和丰富学校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课堂、实践与校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生动活泼中接受教育,成为展现民族精神、昂扬时代精神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育教学资源 篇6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开发教材的文本价值, 包括语言价值、人文价值。既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 也应发挥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借助教材, 主动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从而获得学习方法,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综合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学了朱自清的《春》, 一位教师布置学生根据文中的意境, 画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 学生兴致勃勃。在绘画中, 学生一方面对文本的载体语言有了更进一层的体味, 另一方面也是对文本所体现的人文价值的内化过程。

二、化作春泥更护花———利用教师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 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教师的世界观、生活观、言行举止, 以及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学生。教师是一个巨大资源宝库。

1. 教师彰显个人魅力, 以自己的人格形象和学识感染和影响学生。

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 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嗅到民主的气息;潇洒得体的举手投眸, 无时不感染学生, 它可以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中。教师渊博的学识, 如源头活水, 总能给学生以知识的滋养。很多中学的调查表明, 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博闻强记、熟悉多学科、知识丰富、才华出众的教师。课堂上教师不仅对学习中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 而且能旁征博引, 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在学生心目中占据崇高的地位。

2.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定位好自己角色。

教师是有思维的个体, 他们在课堂上所起的引导、点拨的作用也是必须的, 在学生感悟体验的同时, 教师并不能“作壁上观”, 应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激励。因此, 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前预设, 更要关注生本资源,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和自我感悟;同时教师也要捕捉利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使课堂真正成为预设和生成的平台。

三、鸟欲高飞先振翅———利用学生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1.“以生为本”,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 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 敢想敢为, 自主学习, 充分发展, 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要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学习的渴望, 创作性的冲动, 去探究文本的意义。在课堂上, 教师要放开手脚, 让孩子大胆地说自己心中的想法, 说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途径。

2. 三维互动,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 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交往、互相质疑, 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产生链式反应。某一学生的新看法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新看法, 这些学生的新看法又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新看法, 如此反复循环,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3. 关注差异, 让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 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 这是教师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 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4. 宏观调控, 整合学生动态信息资源。

教师要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其中包括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情感体验, 学生多样化的探索成果等,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四、满园春色关不住———利用课堂内外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1. 抓住动态生成,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而且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 学生在学生过程中, 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 有一些新的发现, 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利用生成资源, 把学习引向深入, 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知识建构。生成性教学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和教学理念, 使师生之间真正实现平等对话、互动交流。

2. 课堂中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介,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其中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 用它来扩展知识, 开阔视野, 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 使语文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 学生享受视听盛宴, 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开发校本课程, 体现“大语文”理念。

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 如上网、读课外书, 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 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题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 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实践证明, 依托多种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放封闭的课堂, 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新课标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认为这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语文课程资源十分丰富, 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教材、教师、学生、课堂内外等都是资源。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拓宽语文学习天地,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对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中, 开阔视野, 陶冶情感,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利用,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毛兴荣.初探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 2008, (07) .

[2]唐良云.让学生的思维随课文延伸[J].湖南教育 (语文) , 2007, (08) .

[3]郑德强.开发语文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西藏教育, 2005, (06) .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5]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M].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0.

[6]郑金洲.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J].江苏教育, 2005, (02) .

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篇7

一、抓住教材设计特点, 送一把自学的钥匙给学生。

大家都知道,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时, 各学段相互联系, 螺旋上升。例如, 同是爱国主义, 在五年级上册就是《狼牙山五壮士》;而在六年级下册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五年级要求理解战士们是如何想, 如何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理解五壮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六年级下册除了这些, 还要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理想及信念,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再如, 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这四篇课文围绕着可贵的亲情和友情来写, 体现了相同的主题:“爱”。《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体现了父母之爱;《她是我的朋友》体现了朋友之爱;《七颗钻石》体现了广博的爱。把握了教材的特点, 就可以将不同学段间的相关单元、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 看成一个个的有机整体, 将课本资源整合起来。让孩子们在预习时就有针对性地回顾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预习时通过“温故”, 相信这个“知新”的过程会变得简单和亲切许多,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还要告诉学生, 预习时一定要看每个单元最前面的“单元导语”, 它往往用很简短的一两句话点明本单元主题,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就好像交给学生一把大门的钥匙, 让孩子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 有效地理解课文, 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体现单元的整体性, 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不同学段间的相关单元构成了一个个内容上的整体, 就同一个单元几篇课文间, 也通过不同文章的相同主旨表现其内在的联系。教材往往会通过不同的几篇课文, 通过几个侧面说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道理, 或同一个主题, 丰富整个单元主题。如: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 写玛丽·居里, 或写杨利伟, 或写怀特森老师。表面上看起来各不相关, 但仔细琢磨, 会发现这三篇课文都是写科学精神的某个方面, 结合在一起则构成相对完整的科学精神的定义。而要充分了解科学精神, 这三篇课文不可或缺, 因此, 整个单元三篇课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再如,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 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 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教学中, 为了让同学们体会整个单元的主题, 提高孩子们整体把握单元的能力, 在每天的读书时间, 都安排学生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连起来朗读, 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 自然地将整个单元的文章看成一个整体, 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整体把握能力, 使整个单元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中注重篇与篇之间知识点的联系,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由于同一个单元几篇课文体现的都是一个相同的主题, 这样的教材编排, 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很自然的用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来说明同一个问题。比如, 在教学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月光曲》一文时, 学到盲姑娘“她仿佛看到了……”这一段, 学生们不易理解, “她怎么会仿佛看到大海?”于是加以点拨:“钟子期听伯牙的音乐能看到什么?”同学们很自然地想到前面学过的《伯牙绝弦》中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的意境, 如此将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 同学们霎时就顿悟了盲姑娘为什么“仿佛看到了……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最难理解, 也最为优美的文字。为什么会仿佛看到这些, 因为这是贝多芬之所想, 盲姑娘所悟,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这就是知音间的心有灵犀。这样,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 而且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将课文相互联系起来, 不仅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而且就课文后的回顾与拓展, 也往往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就如上面所说《月光曲》这个单元, 后面的“日积月累”中的词语, 如雕梁画栋、雅俗共赏、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等成语, 虽是寥寥几个字, 其间蕴含的故事和深意却让孩子们了解到艺术的更多层面, 感受到艺术的无限魅力, 既丰富了本单元主题, 深化和拓展了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 又为日后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可以是在电光火石的瞬间, 也可能是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引导。现在, 教材为帮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提供了诸多可能, 只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加以整合, 相信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电光火石的瞬间, 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

四、将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整合在一起, 提高指导习作的能力。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是前面阅读课文的拓展和运用, 因此, 上好前面的阅读课就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作文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而后面作文的成功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前面几篇范文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面的课文和后面的习作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整体, 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上课的时候, 总是将二者糅合在一起, 从不将某个环节独立起来, 不管是课文、口语交际, 还是单元作文都是如此。例如: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学习完前面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客家民居》后, 在同学们了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在孩子们充分了解本单元习作要求的基础上自学第九课《和田维吾尔》, 因为觉得这篇课文其实就是本单元的习作范文。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出发来学习第九课, 因此写出来的习作, 文章脉络都比较清晰, 效果很好。接下来, 在讲评本单元习作时再一次将学生的作文和第九课《和田维吾尔》结合在一起评讲。经过这样的整合, 孩子们既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又能注意到文章结构, 对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经费保障 篇8

一、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需求关系, 是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

教育资源赖以生存与发展, 其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的发展速度必然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相适应, 所以认识和处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需求关系, 是行政部门和电教机构搞好经费保障的首要问题。古人云:“大军未动, 粮草先行”, 从古到今, 充分的物质保障始终是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 经费保障也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教学资源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高教育资源经费的保障能力。政府部门要重视硬件、软件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比例, 要有预算或者专项经费用于学校教育资源体系建设, 保障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 信息化教学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是最重要的。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从过去的课堂时间延展到了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学生可以通过共享的教育资源随时下载教案和教学辅助资源 (如课外资料、图书等) , 为学生提供情景式的多媒体电子教学, 从而大大提高了基础教育的互动性, 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化,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确保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适当比例, 是保障教育资源建设经费落实的关键

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受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是以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财政负担力度越来越小。据权威人士统计,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资硬件、软件和人才培养的投资经费比例只是9:0.5:0.5, 而在国外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资硬件、软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比例一般是4:3:3, 比例相差甚大, 造成由电教机构或是学校自己“找米下锅”的现状, 形成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推广应用“瓶颈”。笔者认为, 建立和提高财政对教育资源建设的保障力度, 并尽量以法规的形式确立教育资源建设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适当比例, 稳步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保障能力, 使电教机构和各类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促进教师对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有充足可靠的国家财政预算作保障。同时, 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 有利于保障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经费, 有利于保证拨给的经费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是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保障能力的重要方面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决定和制约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工作的全局。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资源工作在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化过程中, 教育信息资源的比例失调和开发应用等的不足与落后, 已经明显地影响了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和推广应用。一些基层学校重视硬件设施的配备指标, 而忽略或是缺乏计算机运行必须配置的软件系统和应用软件, 使得计算机机房出现闲置或是不能发挥效能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教育信息化进程认识的不足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 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所以,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建设中首先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要加强调查研究, 做到精打细算, 统一规划, 科学论证, 合理布局, 注意区域间、系统间的协作配合, 达到有限教育经费充分利用, 资源合理配置, 信息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 避免贪大求洋、求全, 争取用有限的资金办较多的事情, 争取经费上最大限度的节约, 提高资金、资源、设备的利用率, 使教育资源建设走上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发展道路。

四、现代教育技术教研人员要充分了解和研究现

代教育技术业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是搞好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建设经费保障工作的必要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是教育资源建设经费存在的前提, 要搞好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管理和保障, 就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业务的了解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研人员从为基础学校服务, 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服务的角度, 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教育资源建设业务,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开动脑筋, 寻求办法, 既不被僵化过时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又不脱离教育资源建设经费开支范围, 适时编报申请专项经费预算, 及时支付资金使用, 必要时按照工作程序和报批制度, 调整教育资源建设经费预算安排, 调整经费开支范围和支出标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以可靠的经费预算满足各项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业务工作的需要, 满足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发展的需要, 把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和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保障能力和促进作用。

五、科学编制、严格执行教育资源建设经费预算,

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使用效益是完善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保障的最终目的

目前我们采取的大部分经费由基层学校负担的方法, 也给教育资源建设带来了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笔者认为, 科学的编制, 必须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经费保障划分上, 采取教育资源开发与推广费用由地方各级政府予以保障, 统一安排。自行研制教育资源课件的经费由电教机构或是基层学校自行承担, 适度奖励的模式, 这对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将起促进作用, 优化了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后, 同时还要注意编制执行预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 要以新课程改革和发展为主, 保证重点, 兼顾一般, 真正体现出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使用效益的有效性、受益性。第二, 要以国家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指标为依据, 坚持量力而行, 量入而出的原则, 对年度经费、项目经费进行充分论证, 提高预算的权威性, 在决策中, 要特别注意发挥经费的调节器作用, 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在执行预算过程中, 对一些偏离预算、离开追求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使用效益总体目标的现象要及时纠正。第三, 编制经费预算计划要留有余地, 不可满打满算, 各地应根据历年执行预算情况, 合理、适当地保持经费预算弹性。

摘要: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是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之一即为经费保障。要建立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从政策上、财政上着力优质教育建设资源建设的经费落实和保障。

创建校本资源库, 服务教育教学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 朝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 大家普遍认为, 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 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隐性的, 是活的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发掘, 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这样, 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新课程教材功能也从知识传递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也要求我们开发校本资源: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师与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创建与开发, 对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优化, 以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整合为核心, 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 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 学生是中心, 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 一切围绕“怎样学, 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 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 受其所困。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教学日益普及, 视听新媒体进入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活力, 也给开发校本资源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利用它更能体现创新意识, 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越来越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掌握相关技术和处理手段, 已成为大势所趋。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深化教材, 使教师在课堂上能轻车熟路、运用自如、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讲授教材内容, 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例如上到“艰苦奋斗”这一教学内容时, 我播放韩红的歌曲 (MTV) 《天路》, 加上青藏铁路穿越于崇山峻岭的照片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天路”指的是哪条路?“天路”建设者的哪些精神让你感动?触发学生感悟, 形成“坚持理想、担当使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收到良好效果。

二、开发校本资源, 创建校本资源库, 共享文明成果, 服务教育教学

1. 开发校本资源, 首先要加强设施建设, 奠定物质基础。

应对现实挑战, 促进学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才会使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2.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 创建校本资源库。

近年来出现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作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 (听课、评课) 和教学专业咨询 (座谈) 等, 但收效非常小。我认为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要抽出一定时间, 对教师进行开发校本资源的培训, 让教师人人参与, 建立校本资源库, 充实校本资源。学校要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重视教师的交流与研讨, 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 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不断反思, 从而不断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提高培养人才的水平。要把校本培训转变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 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专家报告、买几盘有关新课程的光碟集中放给教师们看来达到校本培训的目的。

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非常重要, 教师是校本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 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 并能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资源内容。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 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共同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 提高教学和教研的质量。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的资源及时公布给全体成员, 这不仅是一种校园精神的表现, 也是资源建设的境界, 更是一个学校教师协作品质的体现。当每一位教师都乐意及时地把自己获得或制作的资源让全体成员共享时, 我们建设资源的目的才得以真正体现。在我校创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活动中, 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 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 形成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 (2) 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和能力, 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 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 (3)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 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 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采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这是思想品德课改革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把时事政治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使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我要求学生每天用书面形式收录重要的时政内容,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 写在黑板上设置的“今日要闻”处, 再指导学生针对重大的时政内容, 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认真收集新闻, 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 提高学生摄取知识、重组信息的能力, 又能使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

3. 组建专业网站, 共享校本资源。

我建议把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资源组建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 通过校园网, 组建专业网站达到资源共享。现在的许多资源, 如清华同方、K12资源库、中教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还有各种素材光盘、教学软件等, 它们的建设者并非一线教育工作者, 不能与教师自有的教学风格相统一, 部分资源也不适应教师的需求, 各家资源库产品互不兼容, 从而导致了资源的利用非常不便, 大大地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主张在广西或者我们贺州市建立专业的思想品德教学网站, 以校本资源库的开发利用为主, 立足于学科课程、立足于教师参与、立足于课堂教学, 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库。在这个网站里能提供方便资源上传、下载的功能。各位教师不断地把手头已有的优秀教育资源通过管理平台上传、修改, 从而进行共享使用, 达到应用最大化目的。

我设想和学习了一些门户网站建立的用户管理功能, 包括用户注册、审核、授权的管理,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注册一个用户名, 发布自己的资源。管理员通过对它们进行分类、审核, 上传到校本资源库中, 从而建成校本资源库的基本框架。同时要注意对于外来的资源, 只有我们教师根据校情、学情, 充分发挥智慧的力量进行二次加工、二次创作, 生成大批具有原创性的资源, 注重资源的与时俱进, 吐故纳新, 才能丰富校本化资源的数量、质量、流量与鲜活度。当它们被“校本化”、“人本化”后, 才能真正被用起来, 只有它们真正被大规模、高频率地使用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校本化资源, 体现校本化资源的生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校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库已经初具规模, 我根据教学知识点把它们进行分类:1.图片类———热爱和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成就、抵制不良诱惑等。2.文字类———自我保护的方法、合理消费、权利与义务等。3.视频类———打击虚假广告、打击黑恶社会势力、改革开放、华西村、人大选举等。我同时借助中国教育网平台, 建立我校网站, 供本校教师及其他同行参考和共同学习。

转变教学方式 拓展教学资源 篇10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要尊重和赞赏学生。教师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互动。爱学生还体现在赞赏学生上,要赞赏学生取得的微小的进步,赞赏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赞赏学生对教材甚至对专家的质疑。尊重和赞赏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毫无压力地学习历史,就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的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这一行为进行评价。一位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说:“秦始皇的这一手段虽然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在当时确实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鼓励了他的这种说法,对他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表示认同。此后,这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高涨,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提升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能力,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

最后,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可以让这样的学生思考更深层的问题。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就要多给予他们激励,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逐步提高其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师要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发展学生各种各样的能力。

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之一就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使课本知识“活”起来,从而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思路,这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时,笔者把同一句话先用各地方言说一遍,然后再用普通话重复一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并理解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在进行例题教学时,笔者会先让一位学生做讲解,谈谈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见解,师生共同探讨,做到融会贯通。例题讲解完成后,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对常用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在今后加以运用。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可以达到掌握方法、启发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学过程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如文成公主、戚继光、郑成功等,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在课堂上介绍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讨论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以及对当时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我们今天的启示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激发出学生对优秀历史人物的崇敬感,从而让他们受到历史人物优秀品质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根据教材内容,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并根据学生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再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修正补充,全体学生共同探讨,最后由他们自己选择更恰当、更完善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小组的主讲学生成为“小先生”,教师穿插于各小组间,只是适当加以引导、点拨,没有传统课堂上的严厉纪律,没有举手才能回答问题的约束。常常一人刚说完,立即有人站起来补充,每个人都分到任务,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在设计问题时,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实现了“互补”,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也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支持、配合,学会了承担个人责任,懂得了尊重与欣赏他人。有效的沟通,相互的信任,使学生在互动中更加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同时也让课堂充满了魅力。

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外,笔者还在班级中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历史小故事及名人事例等。学生们通过设计黑板报、制作知识卡片等来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各个阶段的展示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快乐,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活动主要有两项。其一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作品”。包括每月一期的历史黑板报以及优秀的历史作业等。黑板报完成后,从学生完成的速度、内容的丰富程度、知识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等几方面进行评比。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能力。其二是“我也是老师”。每节课开始的前三分钟让学生做一回老师。学生可以搜集各种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例如讲述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小短剧等。通过争当老师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教师要拓展教学资源

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并积极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历史知识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仅仅依靠解说,学生或者难以理解,或者不感兴趣,此时动手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级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中关于印刷术为何从雕版印刷术转变为活字印刷术这一问题,简单、生硬的讲解让学生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让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用胡萝卜和土豆演示雕版印刷术是如何转变为活字印刷术的。如把每个字分别雕刻在胡萝卜块上,而把一整句话全部雕在一个土豆上。这样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印刷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雕版印刷术存在的不足。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知识,解答心中的疑惑。

历史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在教学中、授课时,使家乡历史与教材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在这一历史时期或者在这一事件发生时,学生的家乡是什么状况,他们就会觉得历史就在身边。如讲授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的岳飞抗金时,笔者向学生讲述发生在家乡阜阳由刘琦领导的顺昌大捷,并请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生活在宋金议和后,是金的子民还是南宋子民?教师把历史教学与家乡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想让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与远大的胸襟,就必须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中国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有太多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重视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思维过程,积极指导他们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学会思考,善于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且让他们理解自己是历史发展长河里的一滴水,应该融入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的历史使命里。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巧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篇11

1.教材——最有用的资源。首先,我会从所学教材着手,它是最基本却最有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仔细研读、反复琢磨教材,在头脑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内容框架并且确定讲授的目标。教师不应过分地依赖手中的教学参考书,而应该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帮助自己更快地熟悉、深入文本。

分析教材这个宝贵的资源,我觉得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例如,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戏剧作品,大部分学生只是很粗略地知道这是在讲一个爱情悲剧。但故事具体的背景、故事前后的情节、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都不曾深入去了解,这些都是需要在最初分析教材时,进行反复思考。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相关知识,同时也要站在教学者的位置上,不断地去剖析教材,努力寻找讲授的突破点和讲解的重点。

2.《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资源。在分析每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课的相对应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例如,在备《长亭送别》这课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品味、品读戏剧语言,从而分析人物形象。那么这就可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来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就像是一位领路人,为我们的教学指引方向。

3.网络——最灵活的资源。我常用到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会尝试着上网查找一些相关的素材。例如,我经常会搜集与所授课文相关的歌曲播放给学生听,在欣赏音乐节奏、歌词、情感的同时,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并引导他们了解欣赏歌曲的方法,继而与语文知识点联系起来,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学完《陈情表》和《项脊轩志》后,学生了解到这是写亲情的文章,而且课文所在单元的专题写作就是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所以,我选择给学生播放了两首关于亲情的歌曲《天下父母》和《他》,一首是民族唱法,一首是说唱形式,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将其中一些歌词写出来,作为写作的一个感情出发点。听完之后,全班学生都很安静地思考着,有的学生甚至偷偷地流泪了,这就说明内心被触动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4.交流——最直接的资源。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在日常教学中,向其他教师学习,并与之交流,可以最直接地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通过课堂中自己犯的一些错误,与自己交流,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完善该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备课过程中,有自己弄不清楚的问题就向同组教师请教、研究;带两个班,在一个班上课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课后赶紧查清楚,等到去另一个班上课时,就可以补充完整。

上一篇:月亮对人体的影响之谜下一篇:复合型技术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