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

2024-06-18

高校教学管理(精选12篇)

高校教学管理 篇1

近年来, 我国的社会生活、文化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而在目前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 素描则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内涵以及文化特征的绘画形式而非常受到人们的欢迎, 使其在我国目前各大美术院校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是我们为我国艺术类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场所, 而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保证素描教学能够同我国现今的审美趣味以及文化氛围的特点相结合, 去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并且能够使其在素描作品中反映出更新的审美判断标准以及更高的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对我国高校目前素描教学方式方法中存在问题进行挖掘和探索, 并在此基础上去研究更适合的、更为创新的教学方式。

一、我国目前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的现状

在上个世纪之初, 西方的素描教学采用的就是将具像作为写生, 这是素描教学的最为基础的程序, 从此以后, 这种由西方引进的素描教学模式在中国高校的素描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至今。它注重于画法的整体性, 它将透视学和解剖学融入描绘艺术之中。在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但是, 随着时代的进步,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 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 显示出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弊病,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依然表现得我行我素, 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给高校素描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素描教学在我国可以说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而其真正的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发展, 则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而随着我国近现代西式艺术教育理念的引进, 并由我国部分学者如蔡元培等等对于西学方式的推荐提倡, 则使得我国的素描教学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和西方素描艺术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在政治方式的因素, 使得我国在对苏联艺术方式进行引进之后, 以契斯恰柯夫为首的素描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了我国一个时期写实主义素描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中, 其非常注重对于绘画技巧的教学, 其表现在绘画题材较为单一等等, 并且其也还与此同时非常注重学生在素描创意方面的能力训练, 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则同我国目前素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性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 使得素描仅仅是我们在实际素描过程中训练造型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 且其需要同艺术创新设计课程来说需要以分离的方式进行。

而通过我们对我国当前高校中素描教学的观察则可以看到, 我国目前所开展的素描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起应用的重视, 而在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也不能够将学科方面应有的知识同学生自身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在课程结构方面, 其也仅仅满足于自身学科的发展以及独立性, 使其不能够同美术之外的课程进行良好的融会贯通, 这对于素描这门课程的综合化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影响。而从我国素描历史发展过程中则可以看到, 我国由于独特的文化以及以往历史方面的原因, 使得在思想层面上较易受到极端主义的思想, 在文艺作品创作方面往往会过分的强调形式上、内容上的突出性以及政治性, 并且在艺术作品的主题方面也较为倾向于绘制具有宣传主题以及情节性特点的画作。而经过时间看来, 这种非常偏执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素描造型塑造方面是具有较为严重缺陷的, 且从我国当前素描教学的情况中看来也可以看到我国当今的素描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方式方法上还是目的上都较为落后, 且对于素描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同我国其它学科目前所号召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趋势存在一定的差距, 比如在课程设置方式过于单一、课程内容重复性较为严重等等, 这些情况的存在都非常大的对我国素描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影响。

二、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方式

(一) 开展实验性教学

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来说, 其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对此, 就需要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法时能够良好的根据这种特点, 而通过实验性的方式更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的需要。对于我国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中所开展的艺术课程来说, 通常都分为素描、工具材料以及色彩方面的应用, 对于这三者来说, 其不但是一个整体, 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这也需要我们能够把握这三者的关系以及特点, 从而更好的开展素描教学。

1. 技术形式的探索

对于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来说, 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媒介载体图形, 比如立体还是平面、有色还是无色等等。而我们要想使画作能够具有更强的空间感以及立体感, 就需要能够具有良好的知识以及技术, 对于素描作品的构图方面来说, 形体和空间以及掌握好画面整体感, 控制好点、线、面十分重要, 处理好影调 (如对黑、白、灰的明暗进行处理) , 要正确地运用解剖知识和透视规律, 就应该通过在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区别对待, 从而完成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描述, 并尽可能的通过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对形体进行表达。而要想达成这个目标, 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就重视对其强化训练。

2. 造型理念的观念

造型是我们开展素描教学的重要基础, 而对于造型理念的教学方面, 则由于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而需要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并最终形成一个更适合我们教学的方案, 而这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以及借鉴我国以及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则具有较大的关联。而在发现学生自我的方面, 也需要能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加深对于前人艺术作品的认同和鉴赏。对此, 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能够更好的开创艺术之门,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艺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更好的对于素描的新观念、新方式进行理解, 从而更好的在心中形成不同优秀作品的空间、体积、量感等重要的因素, 并能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于不同方向的流派进行比对, 从而能够在心中产生不同的艺术共鸣, 且户使得自身对于素描的个性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精神也能够在对素描艺术寻觅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 运用素描语言

在素描抽象训练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的对学生对于形式语言的感悟能力进行培养。对于素描艺术来说, 其是由点、线、面以及结构等一系列元素组合而成的, 不但能够组成抽象艺术, 同时也能够组成具象艺术。而对于现今社会的艺术氛围来说, 抽象艺术的方式更能够对现代人神秘、难以描述等精神视觉进行表现。对此, 就需要教师能够联系这种情况, 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向其中加入抽象的训练内容, 则能够较好的对学生自身心理情绪的表现力以及对于素描基本元素的感悟能力进行加强, 从而将点、线、面等等元素都能够以具象的方式融入到微观的元素方面, 再通过微观元素的顿悟下进行再一次的整合, 并最终形成具有意味的抽象图式。

4. 发挥素描工具材料潜能

对于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来说, 对于学生素描材质方面的表现意识来说通常都采取了很大的忽略, 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 单纯铅笔加纸的方式虽然能够在课堂上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步伐, 但是对于学生丰富、多样性的学习来说却是不利的, 会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聊。而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教师能够更好的安排材料以及工具之间的关系, 从而能够帮助他们以制造独特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于不同材质所具有的美感情况以及视觉效果进行全面的表达, 并适当的根据情况向其中加入有色材质以及新型工具, 从而在最大程度拓展素描表现力、丰富素描语言的同时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对于素描课程的良好学习兴趣。对此, 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性的原则, 来适当的鼓励学生能够对素描过程中新材料进行应用以及比较, 从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来寻找到更加适合自身主观情感表达的方式, 并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油画、国画等要点以及核心在素描的方式方法方面进行全面的渗透。

(二) 素描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对待艺术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加强思维的独特性, 也就是说创作必须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其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以及观点, 是教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艺术设计发展趋势来说, 其也向我国传统的美术思维方式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对此, 只有我们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美术课程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而要想达成这一目的, 就需要我们能够更加注重素描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目前高校的素描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 则主要具有以下几点:

1. 形的动感创意

在素描造型方面, 其主要包括态动感和笔意动感形态动感主要来自某些形状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动态暗示。其中, 笔意动感是通过作者笔触的方式更好的为观察者带来一种视觉方面的感受, 而动感则能够为人们在观察作品时能够感到一种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2. 发散思维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这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素描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这里, 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多因素、全方位的, 而其由于这种不羁的特点也能够在学生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带给他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对此, 就需要教师学生能够在艺术设计素描的过程中更好地教育和启发学生, 以加强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

3. 将具象转为抽象

素描教学之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将具象的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 即具象转为抽象。而将人们抽象之中的形象用具象来表达对学生进行启发训练, 而再将具象的形象抽象化, 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是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惯用的手法。在素描教学中, 这种训练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大有裨益。

4. 改变逻辑关系

使用某种特殊的方式来改变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 就必然使人产生某种诧异, 或者在人们思维中产生某种陌生感。采用改变逻辑关系的教学方式在高校素描教学中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素描基础训练, 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加强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新模式, 并且获得了全新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高校素描教学是为我国艺术类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基础, 需要我们能够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上文中, 我们对于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方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也需要我们能够良好的联系学生实际, 从而以更具针对性的创新方式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戎涛.对素描教学的素描头像的几点认识[J].美与时代 (下半月) .2010 (01) :157-157.

[2]蓝法勤.技术还是思维——高校基础素描教学问题剖析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1) :233-234.

[3]李慧秋, 李天阳.浅谈高校素描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1) :101-103.

[4]肖友法.论素描教学中“规范”与“个性”的关系[J].设计艺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0 (01) :49-50.

[5]甄晶.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影响——基于文化自觉角度的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2) :155-156.

[6]倪静.高校素描教学改革之我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6) :162-164.

[7]温洪伟.高校素描教学中肌理质感表现的水性材料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 (09) :70-70.

[8]刘广绵.建筑室内装饰领域中的材料与审美心理[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 (07) :72-73.

高校教学管理 篇2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全面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早已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正在成为教育的明显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比较重视统一性,不论学生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忽略了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忽视并限制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故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就必须时刻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创造不断改革创新[1]。

1.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正是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3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发挥潜力

目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只埋头做那些做过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管理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挥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学校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4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体师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服务意识,承认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自觉地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整个校园达到和谐与统一。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2.1把关注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可以放出光彩。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2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内心的体验有无,态度的肯定与否,教师都应感悟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讲授目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课;复习提问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等等。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完美境界[2]。 2.3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3]。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中,应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教学,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真正得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4让教师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人们把教学管理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和权利意识指挥教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教,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没有发言权[4]。坚持“以教师为本”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5]。因此,高校应构建一种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能够让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当成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家的作用,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

2.5建立“以师为本”的教师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应该是激励,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激励,而且有精神形态的激励,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2.6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也应该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保障教师培养工作的系统化。目前,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还是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不够完善,要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3.结语

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使教学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xx,(6).

[2]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xx,(9).

[3]殷兴东.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xx,(6).

[4]袁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大科技,20xx,(4).

高校教学管理探究 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学管理 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同样每年也都有大批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踏入社会,走上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然而,这些毕业生是否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是否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与校园环境的转变等等,都是和学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决定高校高等教育成果优劣的最关键因素就是高校是否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那种只单单会学习的人才,需要的是一些具有专业技术基础、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进行团队合作的人才。评定当前高等教育成果的标准已经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因素,但从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不能够说明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

虽然近些年来各大高校一直在逐年地扩大招生规模,但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几乎成为各大高校的“头疼事”。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最根本的因素就是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相对于当前社会的需求有些滞后,没能够完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能力。近些年来国家多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但是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难以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导致口号很响亮,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同时当前的高校教学依然遵循着以往的全面教学方法,力求能够将该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非常系统、非常全面地教授,这种方法固然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该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能限制该专业当前技术发展以及前沿技术的渗透。对科技的研究就是为了能够取代之前的老的东西,有的新技术可能还会保留之前技术的关键内容,有的新技术可能完全与之前技术原理大相径庭。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或者课程调整时,一定要根据当前实际的社会情况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条不紊的完善,构建一个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主攻方向调整的机制,能够与时俱进,对于一些老的过时的技术敢于否认,对于一些前沿科技敢于接受。何为创新,不仅仅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就敢于创新,敢于接受新的东西。只有这样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敢于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与设计。

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不够重视学校的教学工作。现在评定一个高校的教学成果主要是看学校一些专业学生的考证率、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所以就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狠抓学生的过证率,将一些证书与学生的评优、评奖、毕业挂钩,硬性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一些证书。这种做法毫无科学根据,并且很大程度上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证书的考取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证书都适合所有的学生。没必要的证书而进行全面的学习,这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以此下去,学校的教学成果只是最终的一个数字,看着很漂亮很绚丽,但实质上的教学效果恰恰相反。证书固然重要,它能够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某种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我们这里并不是否定高校对证书的要求,而是要说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所有的证书。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实际的调研分析,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侧重点的证书设置。社会上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要求什么样的证书,这个专业的学生通过什么样的证书能够帮助其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些都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研究。

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提高了,但是学生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没有充分发挥这些教学设备的作用。每个高校在成立的初期就开始对自身的教学设施设备进行着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但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提高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更为系统更为有效的教学工作。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几乎都是摆设,学生要么是没什么兴趣去学习去钻研,要么就是喜欢学习但是不能够充分的满足需求。这些问题已经长期的出现在很多高校当中,老师一直充当的是“教”的角色,学生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学习。大学校园里课堂上学生睡觉、逃课、考试屡屡出现的作弊现象实际上都与这样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关系。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及格而努力,这样下去何谈教学效果。硬件设施的提高固然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并不是说硬件设施齐全,教学效果就能够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所需要研究分析的是,如何能够使得这些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实际作用,让想学习的学生通过硬件设施的使用更加真实地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硬件设施的充实丰富着学生的学习氛围,使得一些对专业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

学校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时,设定标准并不科学。现在各个高校都有专业的考勤人员,他们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随机检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进行实际的考察。学校的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能够督促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的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但是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估最大的弊端是只关注教师,没能充分注意到学生。什么样的教学课堂才是最佳的呢?这要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接受方式,对哪些专业知识感兴趣,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接受和认识这些专业技能。当前高校的教师已经不能够只单单拥有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人格魅力等,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地听课。所以高校的教学管理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仅要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教师其他方面素养的提高进行系统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9(5):36-40.

高校教学管理 篇4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5

关键词: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级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来不断改善教学管理工作,维护教学秩序的稳定,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高效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使得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勃勃生机,但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使得生源相互间水平、素质的差距拉大。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发展同样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相互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准确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要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办法,让管理制度更加灵活,更具实际效用,加强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2.适应时代发展,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途径自然至关重要。传统的教育理念太过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已然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国家不断在教育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是教学管理当中的一部分,为此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辅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3.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多的复杂工作,其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和评价以及专业、学科、课程、教材、学风、教学队伍、管理制度、教学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因此,教学的改革必然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高效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教学水准和质量。

二、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对策

1.坚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来完成,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所以,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也是其终极目标。一切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实行都是以教学管理理念为核心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想要创新改革,首先需要创新和改革的就是管理理念。如今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多已经脱离了对人的教育,更多侧重市场需求和就业,培育出的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也大都缺乏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护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此外,也要通过适当的关心和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和教学意见,加强与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配合,真正做到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关心、理解。

2.创新教学管理办法

第一,专业设置工作交由学校进行,避免院系设置专业时出现的重复与混乱现象,同时有利于师资、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稳定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市场。第二,逐渐让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管理层次的减少有利于调动院系和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明确学校与院系各自的职责和权力,政策、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教学的评估检查由学校负责,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管由院系负责;建立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促使院系实现自我发展和运行。第三,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让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教学评估,教师教学任务和计划安排等环节的管理都实现网络化;加强对考试的管理,健全和规范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上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不完全沿用百分制,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进一步保障学分制的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要依据教学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标准和考核指标,合理利用奖惩机制,客观评价,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激发教师好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卯静.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网友世界云教育,20xx

[2]张影.浅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

高校教学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高校网络文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51-02

作为国家培养重点人才的阶段,高校教育的管理就成为了国家的重中之重,然而正处于叛逆青春期的孩子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易于管理。尤其是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令网络在高校生活中普及开来。通过优化网络管理、切断不良信息传播源等方式规范网络文化,以达到促进高效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高校网络性事件的现状和特点

从《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篇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文件中不难看出,当下的网络信息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期,但是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他给人类带来的效益,同样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麻烦,诸如高校网络事件的频发已经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将很多大学生看作是传播不良信息的主力军,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产生一种连带效应,这样便会造成大范围内造成影响,将一点点小事,无限放大,严重影响现实中的人们生活,然后又通过网络在进一步的扩大,这样的网络文化对于高校和和谐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一)网络的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

这是网络最为显著的特点,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时代不同于父辈们的时代,他们懂得利用信息,知道怎样获取信息,知道运用信息知识,明白网络用语,并可以大肆的传播、转载,评论速度之快令人发指,被广为转发的文件,图片等信息内容大都是一些具有消极影响的,一些负能量,具有严重的个人色彩和个人情感等,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这样的事件进行如此巨大的宣扬会使得事件无限放大并引起社会争论,自然就会影响到高校教学中的和谐发展。

(二)局部放大性明显,急剧恶化

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属于那种一条腿已经进入社会,一条腿又留在学校的半个社会人的角色,正是由于这样,大学生还不能准确的认识这个社会的复杂性。而且他们大多会以组团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的,这写人集结在一起就容易令网络事件的特性得到放大。所以,即便是个体性的问题,一经发到网上就会使很多人产生相同的看法,将本来虚无的事情就放大了数倍,再加上网络还具有极强的不真实性,使得原本看似没什么的事情就被变成了一件严重的事情了。大学生也很容易就相信这条披着羊皮的狼传言,加上从众心理作祟,就会表现出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做出不该做的事情,以至于给高校教学的和谐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三)网络与现实联系紧密,集散快捷

小事情集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大事件,而网络往往就扮演着这个集结的角色,将现实中的事情放到网络上找寻有相同看法的声音;同样也可以将网上不好办的事情折射到现实中也会变成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件。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是非常懂得该如何运用网络知识的,这使得网络和现实事件产生了交叉并遇到催化剂,使得现实和网络之间可以自由的转换,方便迅速。

(四)连锁性强,极易多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中宝。并且一家人大多是4-8口,再加上其他的连带关系相信人会更多的,这样一旦某项事件在大学生身上发生则会产生一种连带的事件的发生,并影响社会的治安。

(五)不可预见性强,易潜伏积聚

当社会中发生某件事情时,大学生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往往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案通常都会和大学生们的想法呈相悖的状态,这样在他们心里就会形成不同于现实的落差,在很多情况下就会通过网络来找寻和自己心里一样的答案,解除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惑与质疑。但是这种不好的情绪已经在他们的内心中占据了一小块地方,所以当再有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会急剧的引爆他们内心对于这种事情的反感心态,就会很容易引发一种突然性的事件。

二、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教学对策

学校和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维护和创造的,但是当有这种高校网络事件发生时首先会对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将会波及社会,使得事态呈现一种水波形状的传播方式。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对于现在而言处理好这类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极其重要的,这对维护社会环境、建立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素质养成的行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注重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第一,引导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心中有一个过滤器,将那些网络上不好的信息过滤掉,并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选择会使学生的心理向着一个积极向上的事态发展,克服他们对于现实中不同的心理负担,这样就可以积极有效的减少类似的网络性质的群众事件的爆发。即便在快要发生的时候,大学生也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第二,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支配他们的现实行为的,当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情感修养时,那么他的行为也是道德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认识,加强自我的修养。正所谓思想有多高尚,那么你的行为就会有多高尚。如果大学生们都将加强自我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时,那么,做出来的事情也会是积极向上的。这样即使有一些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大学生也会学着将事件向着一种趋利避害的方向发展的,如此,便会对整个社会提供一个积极作用,做到一个表率,这也为维护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提供了一个积极作用。第三,被认同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一种感受,只有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以后才会更加积极的去做。当大学生抵制,反对网络的事件的发生得到了大家的共同认可后,就会很自然的产生一种愉快的心里,这会使得他们对自己内心的道德情感的标杆有一个新的认识,加强了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同样这也会降低网络性事件的发生概率,从而起到促进高校教学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注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法”是社会发展的天平,每个人在他面前都是平等的,人的一切行为都要有个准则,那就是要遵纪守法,同样网络行为也要守法。所以说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网络行为,并且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自律,形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可以提高他们法律意识,使得在面对一些突发的网络群众性事件可以进行适当处理,理智应对。第二,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得同学们更加理智并且以法律为准绳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避免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候的过激想法,让他们有了一个行为做事的标杆,从源头杜绝或减少网络性事件的发生。最后,在进行过法律教育的大学生可以正确的面对高校网络群众性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他们也会以法律为标准,找寻处理方法,进而减小事件发生对社会和学校的负面影响,使得更多的学生对于这类事件的评论更具有导向性,更加的客观真实,促使网络文化发挥出了更多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制定完备可行的应急预案

第一,制定一系列的关于应对突发性的高校网络性事件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他的作用是可以在面对突发性高校网络性事件时可以准确及时的找到应对策略。首先,由于此类事件发生大多是很棘手的事情,制作方案可以提高解决的效率,当然发生是可以分清主次,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将问题细化,减弱,这样就会将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那么给社会与学校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弱。第二,减轻负担。高校网络性事件的发生会给学校管理层的人带来烦恼,当大学生都有意识的去参加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时就会大大降低管理者的负担,使得问题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波动,以至于事态不会恶化。假如高校的管理层能够在高校网络性事件发生之前就提前做出准备,明确分工,那么即使在问题发生时也会令事件朝着一个可控的局面发展。这样的话对于管理层来说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就会减轻管理层的压力,提高他们应对复杂的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降低损失。高校网络性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可以使得在突发事件之后的恢复变得迅速,在问题发生后可以马上找到问题所在让所有人各尽其职,提高应对的效率。管理者也会在处理问题时有条不紊,维护了高校教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公军.网络群体事件的成因和对策研究[J].现代视听,2014(11):46-48.

〔2〕郝其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治理——以社会情绪表达为分析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168-171.

〔3〕贾红秋,宋晓明.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及其应对策略[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06):61-65.

〔4〕林凌,陈法彬.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J].文化与传播,2014(06):31-35.

〔5〕李玉杰,王峥.网络群体性事件规制论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5):46-48.

高校教学管理 篇7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根本素质, 是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 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等内容。

要明确高等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有科学、有文化、有道德、的国家建设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则是这工程中不可缺少组织者和实施者。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努力践行各项方针政策, 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活动的根本要求。再有就是要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 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要有甘为人梯、全心全意为校服务, 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素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是行政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素质。首先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政治理论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正确理解办好高等院校的目的和意义。

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水平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在这种环境中搞好管理, 为教学、科研服好务。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 必然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有较高的学历, 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熟悉高校教育过程, 在管理活动中, 正确理解政策、文件精神, 处理日常事务, 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水平高, 效果好。

3、具有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

必须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必须掌握高校管理和部门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知识。

4、其他能力素质

(1)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重要工具。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在许多方面都要借助语言这一重要工具, 如作报告、请示工作、汇报工作、协调工作等, 因而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它要求口齿清晰、表达准确、逻辑严谨。

(2) 组织能力, 组织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实施能力, 是直接影响管理工作效能, 决定管理工作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的关键性因素。一般地说, 组织能力强的行政管理人员, 就能合理地分配、组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 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集体智慧, 攻克难关,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实现管理目标。

(3) 协调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层次性和配合性的特点, 它们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 部门间在管理活动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影响工作的进程和效率。为了保证管理系统协调、稳定、持续地运行, 实现管理目标, 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调节和改善部门之间, 人与人之间,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使其密切配合, 协调运转。

二、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1、增强职业认同感, 提高待遇, 激发工作潜能

现代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 他们不再是低素质、能力差的代名词、是高校的附属品。要对行政人员的辛劳和付出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认可, 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人们对管理岗位的性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并形成一致共识:要使高校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必须把管理、教学和科研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管理是科学, 管理者同样是人才。要关心行政人员的生活和待遇, 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一方面要在评定职称、津贴分配、福利激励等方面与教师、科研人员一视同仁, 解决行政人员内心深处的心理失衡问题, 从而稳定行政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吸引真正具有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激情的年轻人加入到管理队伍中来, 保证管理队伍后继有人。

2、加大培训力度

随着社会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要注重行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的培养, 加大对行政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学校应为行政人员做好培训规划, 确定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 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定期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 注意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使行政人员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而且在个人素质、服务意识、计算机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通过培训, 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以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 从而达到管理行为的职业化, 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3、科学设置岗位和考核指标

在机构改革和调整岗位编制时, 应严格定编、定岗、定责, 不能因人设岗, 而要合理设岗, 按需设岗, 因岗聘人。规范用人机制, 推进公开考试的招聘, 吸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管理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才到管理岗位上来, 把不适合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流动出去。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将工作业绩与晋级分配相挂钩, 激发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

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 管理人员要在流动中求稳定。管理工作的自身性质要求管理者的责任心要强, 要有计划, 要有条不紊地完成紧张而复杂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要为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激发其工作潜能, 增强管理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从而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摘要:行政管理队伍在我国高校管理系统中, 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是学校实施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也是保障持续办学的的必要保障。本文简单阐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以及如何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建设高校行政管理团队。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德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宁德师专学报, 2007 (4) 。

高校教学管理 篇8

随着近些年我国的高等教学扩招, 使得高校学生的入学率逐年提高, 在校学生数量持续增加。我们的教育培养层次正在从精英化教育向着大众化阶段水平发展。在人才培养大量化的同时由此带来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随着高等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 给日常教学带来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 教学资源日益紧张, 教室、实验室等无法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师资队伍明显缩水等问题。尤其是在实验教学活动中, 实验室设备老化, 学生人数的扩大直接导致实验室设施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的让实验教学促进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需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解决: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方法, 转变以往的观念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实验教学往往放在日常理论教学的次等位置, 把实验教学的过程当成是普通的实践环节内容。其实实验教学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桥梁, 要树立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 重视动手能力培养。切实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 把二者摆在同样的位置上去对待,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二、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

实验教学方法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以及操作性实验项目内容, 尽量减少单一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 进行实验内容的操作, 实验教师通过辅导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挖掘学生实际动手的潜能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在考试中, 增加实验课考试成绩分数比重, 把平时实验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作为考试内容。还可以借鉴和汲取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 把各个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到本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 并找到适合本学校的管理方法, 提高本学校实验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一个好的师资队伍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所以要加强和提高实验室教师的师资建设。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优秀教师参加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活动, 同时定期派遣教师去进修学习充电, 提高实验室教学方法。使之成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实验教学工作队伍。

四、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某些高校的实验室存在着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室使用面积小等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影响了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必修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 淘汰那些陈旧的实验设施, 购置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保证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实验需求。

五、试行实验室开放制

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 可以试行实验室开放制。特别是吸收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 协助和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 加入到实验教学团队中来。或者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我拟定实验项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个项目的实验, 让学生有一个实际操作的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正是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所在。

教育需要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活动正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又可以调动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深入探索, 理清实验教学的规律, 把握好实验教学的方法, 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理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这样, 通过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时间操作, 在教学方面就可以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势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校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此, 充分发挥实验室这一重要的实践基地的作用, 必须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通过实验改革解决目前带来的一些问题, 满足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使实验教学成为促进高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泽义.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0, (02)

[2]刘廷杰.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 (01)

[3]刘爱原.预实验是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J].水利天地, 2002, (10)

高校教学管理 篇9

一、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消费者”概念源于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部分补偿的收费制度的实行。截止20世纪90年代, 我国的高等教育被视为社会公共事业,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和投资者, 全权负责高等教育。学生不仅免交学费, 而且还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90年代初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00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1%, 2002年接近14%, 2003年达到17%, 2004年达到19%, 2005年达到21%, 2006年达到22%, 2007年、2008年都达到23%。短短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转变, 导致了单靠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开始逐步推行委培、代培和自费制度来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实行部分补偿。于是, “学生消费者”的观念便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 部分学者依据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性, 即学生学费只是部分教育成本、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学生与教师互相评估等方面来否认高校学生的消费者身份。[2]

笔者认为, 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高校学生的消费者身份都是不可取的, 高校学生只是高等教育服务的部分消费者。

二、高校学生享有知情权的意义

部分地肯定高校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身份,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高校学生享有知情权事实。明确和保障高校学生的知情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高校学生知情权是高校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 信息已经成为每个人活动的基础, 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 知情权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同时, 在充满丰富机遇的高校, 得到更多的信息, 便有更多的满足个人要求的发展机会。如果一个大学生没有机会充分获得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信息, 只是被动地听从安排, 往往会丧失许多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个性发展的选择。大学生要主动发展, 自然以知晓相关信息作为基础。

(二) 高校学生知情权是高校学生其他权利实现的前提条件。

部分学者从“公民”和市场的角度对高校学生权利的内涵进行了论述, 认为高校学生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财产权、自由权、平等权、发展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和申诉权。[3]笔者认为, 在所有上述权利中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 是高校学生行使其它各种权利的必要前提。如高校学生的自由权是在法律和制度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的自由, 而学生只有在知情的前提下才会引发和保障自由;高校学生只有在知悉学校的决策、所作所为时, 才能正确地对学校行为做出判断, 才能正确行使批评、建议、检举、控告权利, 才能行使监督权。

(三) 高校学生知情权是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是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圣地。民主有三个原则:一是多数决定原则, 二是保护少数原则, 三是正当程序原则, 这些原则实现的前提是参与决策的成员对所决定的事项充分了解与知情。知情权制度愈发达, 表明管理的透明度愈高, 民主参与的程度就愈高。没有知情权的保证, 就难以防止权力滥用, 权力把握者就没有监督, 民主就不可能实现。同时, 主权者不能获得有关信息, 也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只有赋予大学生知悉所要决策事项的权利, 才会有正义与民主的形成, 才能有效地限制管理权力和保障学生的权利。[4]

三、合理定位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的意义

学校历来都是, 也永远是承担教育职能的机构。而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 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 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高校学生享有高等教育的知情权, 同时必须承认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是高校学生知情权的首要组成部分。明确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 并给予合理定位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实现高校教学制度科学化的促进器。

“现代社会,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权力资源, 这种权力资源的社会共享程度应该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充分一致。”[5]高校通过向学生提供教学制度消息, 使教学制度具有“焦点效应”, 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教学制度的认知度, 缩短反馈时间, 提高执行效率, 促进学校教学制度的科学化。

(二) 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改善高校各教学要素质量的促进器。

教学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中介要素, 期中教学中介要素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首先,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是促使高校教师完善其素质的推动力。如今, 由于高等教育领域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行, 学生在知情的前提下必然会倾向于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条件下,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 学生仍然是其存在的前提, 教学仍然是其工作的根本。这就促使教师不断的去完善自身的素质, 提高自身的能力;其次,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是帮助学生快速发展的推进器。在教学知情权的前提下, 学生选择一位自己喜爱的教师、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课程、选择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种种这些选择都将成为学生自身快速发展的推进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环境造人”等等都不无道理;最后,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对各种教学中介要素的改革和改善也起着推动作用。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生源之战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竞争的焦点。而竞争的根本在于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学。教学各要素中最容易量化和展现的就是各种教学的中介要素。随着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实现, 各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都在努力的改革和改善各种教学的中介要素, 包括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改良教学情景等等。

(三) 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提高高校各教学环节质量和效率的促进器。

教学环节从时间上可以简单的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前提下, 各个高校争的是生源, 而各位教师争的是“生誉”。为了获得良好的“生誉”, 各位教师在课前利用各种机会“充电”完善自己, 认真备课;在课中, 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效果和质量;在课后, 充分重视各种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所有这些都表明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已经成为提高高校各教学环节质量和效率的促进器。

四、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现状

尽管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享有教学知情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看,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基本上是处于一个被忽视的状态。笔者局部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高校学生都不完全清楚自己所在高校的教学制度, 不清楚自己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学期间将要学习的课程门类的占87.6%, 不了解今后将要开设的课程的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的占95.8%。种种情况表明目前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现状堪忧。探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观念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 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国家包办, 为社会培养人才, 个人并不需要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 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尽管近年来对高校学生权力的探讨较多, 其中部分涉及到高校学生的知情权问题, 但很少涉及局部的教学知情权问题。高校学生享有教学知情权的观念并未确立。

(二) 教育法规上的缺位

我国迄今为止没有有关学生知情权方面的立法, 更谈不上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方面的立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在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时也未明确提出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问题。在当今的法治社会, 权利若离开了法规的保障就必将成为空谈。

(三) 学生教学知情权受损后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权利救济手段

由于我国迄今为止没有有关学生知情权方面的法规, 更谈不上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方面的法规。导致了高校有关部门可以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擅自扩大或缩小教学信息公开的范围, 甚至不公开教学信息。学校不公开教学信息的行为缺少有力的监督和控制, 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和真正实现。此外, 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受损后, 也没有相应的救济措施, 面对学校, 学生总是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教学知情权自然而然就得不到实现和保障。

五、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措施

(一) 更新观念, 是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前提。

摒弃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的观念, 树立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主体的意识, 重视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是明确和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前提。

(二) 完善相关法规, 是保障学生知情权的首要途径。

高校学生知情权是高校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教学知情权是高校学生知情权的首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们所理解的教学知情权只是一种道德意义上或者是自然权利上的知情权, 它还没有上升为法规权利, 没有以法规形式规定。[5]当前, 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知情权中的首要子权利, 即教学知情权及其具体项目以法规的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以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实现。

(三) 完善救济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

一方面, 要转变高校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在教学中一味接受学校安排、一切只能听其自然, 没有教学知情权意识和维权思想的现实, 完善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诉求体系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无救济即无权利, 有权利必有救济。我们可以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权力救济的有关条款, 建立并逐步完善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救济制度。同时在完善相应法规的前提下,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追究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以改变以往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受到侵害时求助无门的现象, 切实保证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实现。

摘要:伴随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部分补偿的收费制度的全面实行, 高校学生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部分消费者, 进而享有知情权。而教学工作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势必成为高校学生知情权的首要组成部分。明确和保障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不仅是高校学生实现其它权利的前提条件, 更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钢建.知情权制度比较研究[A].见:宪法比较研究课题组.宪法比较研究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275, 277

[2].黄启兵.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吗——来自国外的相关讨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

[3].秦毅.高校学生权力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12

[4].赵雄辉.论大学生的知情权[J].大学教育科学, 2006, 4

高校教学管理 篇10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 教学类档案主要包括反映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的文件材料。教学档案既是高校档案, 也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核心。以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可以在对教学档案资源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学校整体及教师个体的教师教学能力, 从而制定适合学校整体及教师个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

一、高校教学档案及归档范围

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87]教办字016号) 指出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

1. 上级教育主管机关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

教育改革、教学计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招生、毕业生分配等方面的计划、指示、规定、办法等。

2. 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

学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办法、规定、条例, 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表。

3. 招生工作的材料:

招生计划、简章、专业介绍、新生名册, 代培计划、合同, 招生工作总结等。

4. 学籍管理的材料:

新生登记表, 学生学籍卡片、成绩卡, 在校学生名册, 学生学籍变更 (升级、留级、休学、转学、复学、退学) 的材料。

5. 学生奖惩材料。

6. 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大纲, 教学改革方案、总结。

7. 教材方面的材料:

自编、主编教材的正本, 各系各专业教材使用目录。

8. 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方面的材料:

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计划、大纲、总结、实习指导书、实习讲义、实习结果鉴定, 有代表性的实习报告等。

二、教学档案对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教学档案是高校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多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 它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性、文字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先进信息等方面的情况, 它能够为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凭证, 是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 具体作用表现在:

1. 教学档案为了解高校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提供重要依据。

要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需了解高校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教学档案全面反映学校的教学活动, 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 能为了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供重要依据, 如从教学档案中的教师进修、培训经历等可直接了解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力, 从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大纲, 教学实习、生产实习,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材料可了解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教学档案对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通过研究教学档案, 在了解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需求分析, 制订适合促进教师个体和学校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计划, 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 学校还可通过研究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大纲, 课堂教学材料, 教学实习、生产实习,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招生、就业质量等教学档案的质量, 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出下一步培训教师的目标, 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以高校教学档案建设为基础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核心, 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实施离不开教学档案的建设。为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教学档案建设:

1. 加强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 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档案资源体系, 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供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 必须按照规定, 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 集中管理, 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因此, 高校应结合实际, 制定本单位的教学档案管理办法, 明确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等。教学档案收集是否及时、完整、系统、鉴选得当, 将直接影响教学档案资源的建设。完整、系统的教学档案资源能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提供全面、客观的基础, 否则,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将是“无米之炊”。

2. 以网络技术为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 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在高科技发展的网络时代, 教学档案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 如将教学档案中一些优秀的教改项目成果、精品课程、优质专业、专业课程试题库制成教学资源数据库, 放在学校校园网上, 利用网络技术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的优越条件, 便于全校师生上网进行查询,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同时也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 从学校需求出发, 加强教学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编研出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各种材料。

教学档案真实、完整、系统地反映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应结合教学档案利用的实际, 对其进行有效开发, 更好地发挥教学档案应有的作用。如广西工学院教务处依据教学档案编制《毕业设计 (论文) 情况表》、《本科教学学生评教情况》、《教师教学工作手册》、《人才培养方案汇编》、《专业评证及专业评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汇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实施方案汇编》等多种材料, 不仅为学校教师工作和发展提供方便, 而且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

总之,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已逐渐把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教学档案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建设, 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工作, 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这样才能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文章以高校教学档案作为研究对象, 论述教学档案对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并提出以高校教学档案建设为基础,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档案,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档案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8) :47-49.

[2].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EB/OL] (.2008-09-12) .http://www.gov.cn/flfg/2008-09/12/content_1093980.htm.

[3]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EB/OL] (.1987-04-23) .http://wenku.baidu.com/view/6abe14c6d5bbfd0a7956737b.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 (.2007-11-04) .http://www.chinaarchives.cn/lanmu_view.asp?id=1248.

[5]邱九凤.教师成长档案袋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 :68-70.

[6]蔡青.关于高校教学评估与优化教学档案管理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06, (2) :110-111, 127.

[7]袁毅纯, 李家强, 王成东.以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 (6) :135-137.

[8]滨州学院关于档案工作实行“三纳入”、“四同步”管理的具体规定[EB/OL]. (2010-06-28) .http://bgs.bzu.edu.cn/s/2/t/7/a/871/info.jspy.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

0引言

高校教学档案记载着各专业教学工作的内容、方法、效果等,是学校教学运行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真实的、历史的体现,同时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不可缺少的依据,更是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收集、管理和利用好教学档案,对于加强院系教学基础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及特点

1.1教学档案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及质量工程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教学档案就是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和各院系在组织管理和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o

1.1.1教学管理类材料。包括上级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发出的有关教学工作文件、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课计划、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情况调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等。

1.1.2教师业务类材料,教师的课程教学计划进度表、教案、试题库、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听课纪录等。

1.1.3现在各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的竞争力,相当注重学科建设,提出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促进人才的提高。有不少高校有国家级、省级的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材料。具体包括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申报论证,评估及建设方面的材料。

1.1.4学生学籍类材料。包括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籍变更、学习成绩、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的材料及成绩、奖惩材料等。

1.2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内容,因此,教学档案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同步性、多样性、广泛性等特点。

1.2.1专业性强。对于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档案业务素质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各教学管理和教学业务部门必须由专人负责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统一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教学文件材料,并按期向学校档案部门办理移交。除一般性文件外,教学内容材料是由各个不同学科、专业组成的,有文、法、理、工、农、医等,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中,教学方法差异性较大。内涵不同,显示出不同专业各学科的差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1.2.2实行教学工作与教学档案工作同步管理,做到布置、检查、总结、评估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教学档案布置、检查、总结、评估工作。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同步;检查教学工作与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教材、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毕业分配、上级评审材料、奖励、教师考核晋升与本院档案室出具归档证明同步。

1.2.3形式多样。档案资料在形式上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涉及面广,如涉及到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及各院系教师、学生等。这就要求高校进行教学档案在建档时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领导、师生充分利用档案资料搞好教育教学,一方面发挥档案管理员积极主动工作、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服务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提供系统的、全面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2如何加强教学档案管理

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高校管理者和档案管理人员应以积极有为、多元创新的进取精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全国高校教学水平的各项评估工作的随之而上,对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做好教学业务档案需要健全制度。各级领导对教学业务档案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依据上级的有关文件制订本院系的教学业务档案管理细则。要拓宽档案内容的来源,改善档案管理的软、硬环境。建立教学业务档案检查制度,使教学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有制度化的保障,对教务处和各系部的教学业务档案进行综合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教学业务档案的真实、完整、齐全,使学员教学业务档案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2分类立卷。分类方案是档案管理的骨架。它决定着档案材料的流向,是查询档案管理的索引。因此要管理好教学业务档案,必须先确立系统、平面的分类立卷,然后将教学业务资料按口归档。

2.3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做有心人。保证各项教学活动有据可查,既有企划方案、也有过程记录。更有总结和后效记录,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才能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实现其基本功能。

2.4加强业务指导和学习。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其收集、立卷、归档和安全保管看似简单。实际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关教学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掌握最新档案管理动态。特别是教务处的教学业务档案管理人员应对各系部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做到具体工作,具体指导,以应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挑战。

3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教学档案工作中的相当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教学工作逐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管理,如学生排课管理系统、公共选修课的选课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每学年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情况网上评定系统等。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运用,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档案,如何收集、保管、利用这些电子档案对高校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建立教学电子档案的归档制度。将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纳入教务处及各教学系部的立卷归档制度内,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各教学部门的教学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并建立高校学籍档案数据库,以当年高校招生信息库作为学生档案库的蓝本。补充专业姓名、准考证号码、考生姓名、年级、班别、学号、高考成绩、家庭住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邮件信箱等,分类输入计算机建立信息库,通过该库可随时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并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信息查询提供快捷。

3.2努力实现教学归档工作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不断提高专职档案员与兼职档案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业务素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档案,提高教学档案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实现教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实现档案的自动编目、自动检索、自动统计、档案借阅自动管理等一般的业务管理。根据不同利用者开发和利用软件,建立高效性的教学信息资源网络,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服务。

3.3提高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运行部门人员尤其是兼职档案員的档案意识,在平时工作中注重电子档案的收集。利用多种渠道开发档案的信息资源。加强对档案人员或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档案法规标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形式应多样,如经验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采取主动上门到各部门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档案的利用需求。有计划地将部分档案目录挂在网上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从而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高校教学管理现状思考 篇12

关键词:教学管理,现状,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 大量新情况、新现状需要我们去分析, 其中高校教学管理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的方面。

一、分析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显现出新的状况。在一些高校, 主要领导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管理上偏少, 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教学管理问题更少, 教学管理似乎成了分管领导等少数人的事。对高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也必须遵循科学管理的原理。当前科技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整个社会的进步,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并用它指导教学管理工作。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高校教学管理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矛盾暴露无遗, 并成为严重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使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下降的迹象。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体系, 这必然要求对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增强高校在市场竞争中的办学能力, 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对策, 实现高校高等教育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学管理思考

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上, 表现为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人才培养目标错位、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不高、教学质量监控不力等。它从根本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必须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有的高校存在着“一流校舍、二流师资、三流管理”的问题, 制约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的办学活动应当遵循经济和学术制约的两大规律。大学本质上是一个集中储存、创造和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和教育机构, 满足社会需要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唯一依据。高校教学管理质量, 直接影响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是制约教学全过程的主导因素, 教学管理的关键是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1]。如何创建良好的健康的教学管理环境, 激励每一位教师能按教学管理要求进行自我控制,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

三、高校教学管理中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薄弱, 教学管理艺术欠佳, 加上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教学管理者积极性不高, 缺乏工作热情。教学管理未能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未能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1. 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薄弱。

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强调要在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积极因素的调动;在考虑整体利益的同时, 充分尊重个体的选择;在关注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使人的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成为可能。 (1) 教学管理制度激励作用不明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 就是要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体中去。制定的制度不仅仅起到约束人、规范人的作用, 还要更多地起到激励人、开发人、调动人的作用, 在制度建设的着眼点上则要综合考虑到教和学的双重因素。 (2)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高校的特殊环境, 形成了传统习惯和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的人、财、物和教学计划, 招生和学生毕业分配等, 都是由国家实行计划管理。有些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无需进行教育科学调查研究, 也不需要进行创新和进行资源分析、利用, 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家政策。面对知识经济和教学改革的浪潮,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2. 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在强调加强教学管理, 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1) 教学管理人员关注程度不够。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多数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常是使用多而培养少, 任务重而待遇低, 干活多而认同少, 批评多而表扬少, 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 不安心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辅助性、服务性、事务性、整体性的特点,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教学管理人员多为“幕后英雄”, 没有具体的工作业绩;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满足师生的需求, 每一位教师或学生无论从性格、年龄、喜好上都是一个个性鲜明服务对象, 任何一个管理人员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有求必应, 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和需求, 坚持原则就必然得罪一部分人, 辛勤劳动难以得到大家的正确、客观的评价;加之目前, 在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领域中都有其相对充足的专业技术职称名额, 学生辅导员也有其行政级别, 而教学管理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在普通高校中名额少, 普通的管理人员难以评聘, 很多管理人员可能一辈子下来都还是一个科员级别, 因此, 很多人都会选择调到其他岗位去工作, 以利于自身的发展。以上这些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2) 实践教学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在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对实践课程给的学分很少, 有些实践课不配备教材, 因为与校外有关单位联系困难, 学生基本不走出校外实践, 只是在校内走走过场。实验经费控制得也很紧, 很多材料无法购买, 减少了学生动手创作的机会, 学校对实践教学所应达到的目的要求不高, 从而导致了学生混学分的现象。 (3) 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高校忽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 对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都不够。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队伍不够稳定, 服务意识较弱。普通岗位的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水平整体不高, 有些学校教学管理岗位职称长期不开评。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复合性人才较少, 有专业背景既懂教育又会管理的人才稀缺。一些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成就感, 心理压力大, 工作繁忙琐碎, 在职称、待遇、地位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看不到职业前景, 因而不安心本职工作。导致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较低, 运用现代技术执行管理任务的能力较弱。 (1) 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忙, 教学工作繁琐、乏味, 工作压力大, 常常使教学管理人员产生消极情绪, 一些教务人员由于缺乏从事繁重教务管理工作必备的心理素质, 常常感到心烦意乱, 对教学管理工作产生厌倦情绪, 想方设法调换工作岗位。 (2) 教学管理人员地位不高, 得不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重。 (3) 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高校长期对教学管理队伍不重视, 对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些因素都使得教学管理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状态, 导致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例如:我院2000年至2011年, 在11年时间里, 普通本科教学秘书更换了5位, 每位教学秘书在岗工作时间:平均为2年, 最长4年多, 最短近1年。

四、积极措施

高校不仅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而且要重视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 (1) 教学秘书直接参与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和学籍管理等工作,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教师、学生、教务处及教学单位之间的桥梁, 是教学管理工作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力量。优秀教学秘书的评选和奖励, 可以激发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 提高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学院的管理效果和效率, 也就使得教师、学生和教务处之间的联系更加顺畅。 (2) 教师的思想工作直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向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 解决日常的大量的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同时, 要辅之以物质福利待遇方面的鼓励, 由此来激励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 鼓励教师做到教有方向、教有所成, 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 (3) 创建良好的健康的教学环境, 引导教师树立起主体意识, 积极开发教师的心理潜能,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能坚持自我调节, 自我达标, 自我管理, 自我提高, 使教师队伍的整体向着学年教学循环、学科教学配合、高素质水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4.

[2]教育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4.

上一篇:鲁迅小说中的色彩下一篇:内河船舶运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