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2024-10-13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通用11篇)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1

0 引言

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 并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正常环境中, 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长、发育, 从事各种劳动, 并能使人们在积极劳动之后, 迅速解除疲劳, 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 环境受到污染, 人们就会感到不适、厌烦, 甚至发生轻度或重度的中毒反应, 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疲劳和激动, 工作效率低, 患病率上升。

空气、水、土壤和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污染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 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的变化是适应的。如, 解毒和代谢功能往往能使人体与环境达到统一。但是, 这些功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大量的工业“三废”、农药等毒物进入环境, 并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当超过了人体所能忍受的限度时, 就会引起中毒, 导致疾病和死亡。某些元素在自然界含量过高或偏低, 会造成地方病。有毒物质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等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会造成疾病, 影响遗传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 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

1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大量污染物, 进入水、大气和土壤后, 引起环境污染, 导致环境破坏, 这些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性污染物

工业生产所形成的“三废”, 如果未处理或处理不当就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 即可引起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上所用的农药 (除草剂、杀虫剂) 造成了农作物、畜产品及野生生物中农药残留, 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质量。

1.2 生活性污染物

粪便、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当, 也是污染空气、水和土壤及其滋生蚊蝇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 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如, 生活垃圾中增加了塑料及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等成分, 使无害化处理增加了难度。

1.3 放射性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放射性的人为污染源, 主要是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 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目前, 医用放射源污染占很大比例, 应加以控制。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中, 可以通过生物和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 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 当其种类和数量超过正常范围时, 就可对人体产生危害。

空气中的有毒物, 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从鼻咽至肺泡, 整个呼吸道部分, 由于结构不同, 对毒物的吸收也不同。水和土壤中的有毒物, 主要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整个消化道都有吸收作用, 但以小肠较为严重。有毒物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人体各组织,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原形被排出外, 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 从而改变其毒性, 增加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排泄途径主要有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的毒物, 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和产生先天性中毒及畸胎。当然,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也取决于人们的健康状况、生理状态、遗传因素、性别及年龄等。

2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的污染物在短期内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多种介质侵入人体、或几种污染物联合大量侵入人体, 造成急性危害。也有些污染物, 少剂量持续不断地侵入人体, 经过相当长时间才显露出对人体的慢性危害或远期危害, 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

2.1 急性危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位于一个狭窄的河谷里, 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930年12月1日至5日, 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 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 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 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身, 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 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烟雾事件。当时伦敦的逆温层是在60 m~90 m的低空, 从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SO2被封盖在下面扩散不出去, 污染物不断蓄积。在雾的初期, 伦敦市民感到胸闷、咳嗽、嗓子疼以至呼吸困难, 进而发烧;在雾的后期, 死亡率急剧上升, 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 其次是肺炎、肺结核, 以及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相继死亡, 尤其是老年和幼儿患者死亡率更高。为了弄清伦敦烟雾事件的原因, 有的学者对1952年至1962年发生在伦敦的4次烟雾事件 (见表1) 进行了研究分析, 认为造成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飘尘, 其次是SO2。后来英国当局把消除大气污染的重点放在除尘上,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1962年以来, 伦敦再也没有发生烟雾事件了。

光化学烟雾, 则是由于汽车排放的尾气以及工业生产和垃圾焚烧炉排放废气中的NO2和烃类物质, 在特殊的气象条件 (强烈日光、气温逆增、无风或微风、夏季至初秋等) 和地理条件 (海滨靠山、低纬度) 下, 经紫外线照射生成强氧化性光化学物质, 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它的特点是异常的臭气, 强烈的眼刺激, 呼吸困难, 空气能见度降低, 以及植物的损害和橡胶制品毁损等。

意外事故或一次性大量排放, 亦可造成急性中毒事件。例如,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的联合碳化物公司渗漏出45 t甲基异氰酸盐, 造成该市70×104 人口中2 500人死亡, 10×104人住院, 其中5×104人双目失明, 其他幸存者健康也受到严重危害。同时该地区大批食物和水源被污染, 大批牲畜死亡,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中国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大中城市汽车日益增多, 也应引起重视。

2.2 慢性危害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的水俣病, 它是一种中枢神经受损害的中毒症。重症临床表现为口唇周围和肢端呈现出神经麻木、中心性视野狭窄、听觉和语言受障碍、运动失调。经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院等有关单位调查证明, 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 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 形成甲基汞。甲基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 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大量吃这种含甲基汞鱼的居民即可患此病。短期内进入人体的甲基汞量大, 发病就急, 出现的症状典型, 长期少量地进入人体, 发病就慢, 症状也不典型。1991年, 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 248人, 其中1 004人死亡。

1955年、1972年, 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 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 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 就会得“骨痛病”。得了这种病的病人骨骼严重畸形, 伸长缩短, 骨脆易折。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急、慢性危害的划分, 只是相对而言, 主要取决于剂量与反应关系, 环境污染引起的慢性危害, 还有铅中毒、铬中毒、砷中毒等。

2.3 远期危害

近几十年来, 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下降, 有些传染病先后被控制。与此相反, 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断上升。据若干资料推测, 人类癌症由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 由放射性等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 而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

砷矿开采和冶炼, 或经常使用含砷农药, 会使砷化物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 污染空气、水、土壤及食物, 通过呼吸、饮食或皮肤侵入体内。长期饮用被砷污染的水, 可使皮肤发黑, 手掌、足底皮肤角化, 皮肤癌、肝癌等发病率升高。

石棉纤维呈结晶状, 有锐利的尖刺。进入人体后, 能刺入肺泡或胸、腹膜, 使膜纤维化, 并逐渐变厚, 形成间皮瘤或癌。

煤烟和煤焦油中含有苯并 (a) 芘, 侵入人体内, 经体内多功能氧化酶转化为7, 8-二氢二醇-9, 10环氧物, 具有致癌性。香烟的烟雾含有苯并 (a) 芘, 吸烟诱发肺癌, 吸烟者吐出的香烟烟雾污染空气。

此外, 环境污染物还具有致突变作用和致畸作用。突变本是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 然而, 当污染物作用于机体时, 可引起肌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 这对于大多数生物个体来说, 则往往是有害的。如, 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可能影响妊娠过程, 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死等。致畸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现已证实, 生物因素对母体怀孕早期感染的风疹等病毒, 能引起胎儿畸形等。

3 环境污染的防治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 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 中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 中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 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诸如, 成立环境保护部, 颁布实施政策法规, 制定科技标准, 控制、治理污染, 保护自然生态, 进行环境评价, 开展宣传教育, 发展国际合作, 进行环境监察等等。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像财政部、化工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都颁发过相关法规和规章。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 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以“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 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 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3.1 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垃圾时, 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外, 还需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 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 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真正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3.2 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

有关资料表明, 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 约30%~40%, 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 “变废为宝”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 最终创造的是一个资源循环、永续利用的社会, 这才是无价的。

3.3 禁止不顾环境的过度开发

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制度, 防治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重大决策事项, 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得实施。

在新形势下的今天, 环境保护不单单是一句口号, 它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积极的参与进来。环境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 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只有提高全民的环保知识,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让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 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家园才会越变越美, 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满, 越富强。

摘要:叙述了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提出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污染,人体健康,防治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2

课题题目: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指导老师:杨文峰

课题组成员:张晓倩、温珂、赵翰、董祥彬、王昊霖、臧丽萍、温岩琳、郭雯琪、孙任豪、韩雨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市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各种相关疾病。于是我们决定调查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认识到大气污染对人产生的危害,提高人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任务分工:张晓倩、温岩琳负责活动记录、资料整理和陈述报告。温珂、赵翰、董祥彬负责上网及上图书楼查资料,撰写报告。王昊霖、臧丽萍负责访问校内外老师。郭雯琪、孙任豪、韩雨负责实地考察。

活动步骤:第一阶段:10月1日—10月2日 上网、图书馆查找有关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13年10月3日 访问老师,了解大气污染原因及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第三阶段:13年10月4日—10月5日 实地考察,了解我市目前大气污染及其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

第四阶段:13年10月6日 整理资料,分析结果

第五阶段:13年10月7日 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内容: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可行性分析:图书资料、各类学科书籍、相关报刊、实验室(设备)

交通工具:公交车 其他:电脑网络

呈现形式:文字、图片

长期饮用纯净水不利于人体健康 篇3

众所周知,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我们体内的水是以怎样的一种状态存在的呢?

人体内水的状态不是“纯净水”

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比如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帮助人体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总之人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所有在人体器官之内输送或者进行生物转化的物质,都是溶解于水的。当人体从外部摄入营养后,在人体器官内,水总是将不同的电解质(例如钾离子和钠离子)混合起来。为了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人体内的电解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因此,人体内水的状态不是“纯净水”,而是一种盐类的、适用于输送电解质的混合物。

长期饮用纯净水,会影响体内重要器官的功能

纯净水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去除了水中所有的营养物质。因此纯净水不能及时补充人体内流失的电解质,同时还会稀释体内的浓缩电解质。使人体失去了电解质动态平衡的状态。这样的水进入人体后,将会干扰体内细胞之间水分的传输和分配,使重要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

专家提醒:长期饮用纯净水不利于人体健康

人们感到疲劳、虚弱和头痛、肌肉痉挛或者心律不齐。上述症状,都可能是每天饮用大量纯净水,体内缺乏必要的电解质所致。

上海、安徽、杭州的政府相关部门指出长期饮用纯净水可能会使人体某些矿物质或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会对心血管健康造成危害,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影响更大。因为纯净水容易导致儿童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化合物和各种营养素的流失。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防治 篇4

1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1.1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一氧化碳来源很多, 但其大多来源于一些含碳燃料或者卷烟的不完全燃烧的过程, 其次就是工业生产例如炼焦、炼钢、炼铁过程所产生。

CO气体无色、无味、有毒, 能在大气中短暂停留。由于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的200~300倍, CO进入血液后, 能极大的阻碍机体输送氧, 导致组织缺氧。故当CO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会引起人类的中毒, 甚至导致死亡。

1.2 氮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

氮氧化物主要产生于人类生活或生产中石油、煤等燃料燃烧过程 (包括所有的内燃机燃烧、汽车排放的NOx) ;其次就是来自工厂生产使用硝酸时产生排放的尾气。

NOx对肺的损害较大, 能强烈的刺激呼吸器官。一旦NOx进入呼吸道, 就可能引起支气管哮喘。此外氮氧化物中的一氧化氮 (NO) 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还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氮氧化物能引起二次污染, 它是指当NOx与碳氢化物在空气相遇时, 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产生一种有毒性的光化学烟雾, 能使人眼睛发红, 咽喉疼痛, 呼吸憋闷、头昏、头痛等。

1.3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 其次是来自于自然界, 例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

SO2易溶于水, 容易吸附于上呼吸道粘液, 能极大的刺激人体的上呼吸道粘膜和结膜, 它还能通过刺激损伤呼吸器管导致支气管炎、肺炎等, 甚至引起极其严重的肺水肿呼吸麻痹。此外, SO2能影响人体新陈代谢, 阻碍机体的生长发育。而SO2与三氧化二铁 (Fe2O3) 在空气中的相遇发生氧化反应能生成硫酸雾, 硫酸雾的刺激性超出SO2的10倍。故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的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应该低于0.15 mg/m3, 而年平均浓度应该小于0.06 mg/m3, 超出这个浓度范围将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1.4 悬浮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

颗粒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人为排放源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煤烟;工业生产、建筑产生的工业粉尘、金属尘、水泥尘等;汽车、飞机排气等。天然源有土壤尘、火山灰、森林火灾灰、海盐粒等。

总悬浮颗粒物 (TSP) 是指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μ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空气颗粒物的通称, 其中能对人体产生影响的颗粒是粒径直径小于10μm, 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PM10) 。而粒径更小一些的, 例如小于5μm者能进入呼吸道的深部, 直接损伤肺泡, 导致肺部炎性病变。此外悬浮颗粒物在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的过程中, 可以阻塞皮肤的汗腺、毛囊等, 导致眼结膜、皮肤炎症反应等。

2 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2.1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科学分析表明, 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 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机动车排放污染占城市污染极大位置, 影响深远, 难以根除。因为机动车排放废气污染范围大, 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主要是靠改变机动车的发动机的燃烧设计以及提高油的燃烧质量, 比如推广使用无铅汽油等稍微环保一些的高质量燃油等, 或鼓励发展环保燃料车, 大力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等措施, 依靠科技提高机动车的应用以及发展。

2.2 改进燃料结构, 合理利用能源

目前, 我国仍然是以煤炭为主, 而燃煤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放出大量的CO、NOx、SO2以及悬浮颗粒等大气污染物。改善大气污染, 必须做到防治煤燃过程导致的大气污染。首先, 我们可以要推广工业型煤、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 大力宣传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清洁能源未来的发展, 然后逐步渗透推广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 同时严格控制烟尘和SO2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3 植树造林, 减轻污染危害

陆地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森林, 它具有很多极其重大的功能, 比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 能优化人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此, 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中的一项非常必要的措施, 兼具经济有效的优势。森林能极大的降低风速, 使空气中悬浮的大粒灰尘随风下降, 而森林的树叶能则吸附大量飘尘, 达到净化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的目的。此外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 释放O2, 净化空气, 防治大气污染, 改善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因此,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 我们必须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 提高绿地占有面积, 减轻大气污染,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以及人类生活生存环境。

2.4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首先, 应该全面详细调查研究该地各个污染源所排放出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等, 然后制定以及选择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其次从根本上去改造以及提升传统产业构架, 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 有秩序的淘汰建材、水泥厂等落后产能行业。三是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四是要坚决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从源头遏制大气污染。设立大气污染治理科研专项, 加快开发大气污染控制环保技术, 并使用最尖端科技环保技术, 依靠科技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5 坚持联防联治, 形成工作合力

依照责任共担、权责共享、协商统筹的原则, 强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 为治污投入大的地方的争取更多的经济补偿。一方面, 我们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打破行政区划分界限, 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数据共享、信息通报联防联动机制, 从而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合力。例如建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地区之间以及城市之间的空气污染综合防控合作, 以此可以降低大气污染治理成本, 提高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 加强建立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协作防控机制, 从而使相关部门和行业之间能实现共享信息数据、措施共同制定、工作协作配合等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施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 大气污染严重的影响我们人体的健康, 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人人有责, 人人受益。只要群社会积极心动起来, 构建起政府有效应对、企业积极参与、各界共同担当、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格局, 我们就一定能够早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享受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摘要: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以及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释放入大气层, 当达到一定的时间以及强度时, 危害到人类身体健康、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现象。本文分别介绍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针对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作了具体阐述, 以此指导人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大气防治

参考文献

[1]申莉.谈谈大气污染来源与影响及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 2009, (6) :99.

[2]席胜伟.大气污染危害性分析及治理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2) :153.

[3]赵小明.大气污染物的综合防治[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2) :61.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5

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不仅给工农业、国防军工、医疗卫生、通信电子、铁路交通等国民经济各系统提供了利用电磁能的设备与技术.同时各种家用电器,如彩电、录像机、家用电脑、电磁炉等多种产品也相继进入千家万户.通信事业的崛起,又使手机等成为这个时代的“宠物”,给人们的学习、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方便.当我们使用这些电器时,这些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同波长和强度的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波看不见、摸不着,充斥着整个人类生活空间,令人防不胜防,成为继水、气、噪声之外的又一污染源,即人们通称的第四污染源.电磁辐射正悄悄的.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各种社会文明病.本文将从电磁辐射污染的特性、危害、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怎样防止和减少室内电磁辐射的污染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作 者:刘晓燕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年,卷(期):“”(21)分类号:X591关键词:电磁辐射 危害 防护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6

【关键词】 室内空气;人体健康;污染物

【中图分类号】R12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09-0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办公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也日趋严重。大量新型建筑材料、装潢材料、新型涂料及黏结剂的采用,清洁剂、除臭剂等的广泛使用,使得室内空气中出现了成千上万种前所未有的挥发性化学污染物,如甲醛、甲苯、氨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重视室内空气质量、防范室内空气污染、检测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1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具体地,主要来源于下面几方面。

1.1 室内装修和建筑材料

近年来,我国居民小区、写字楼、宾馆,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建设飞速发展。由于大量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使得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物成为当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室内装修装饰的主体材料是胶合板、创花板等人造板材,生产这些板材用到的胶黏剂含有甲醛,部分残留甲醛会逐渐释放,构成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建筑材料自身释放的有害物主要是氨和氡,氨产生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包括冬季施工过程在混凝土中加入的混凝土防冻剂,以及为了提高混凝土凝固速度而使用的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旱强剂。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速度。但是,其中所含氨类物质会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并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不断增高。

1.2 室内用品 室内各种日化产品主要包括化妆品、空气消毒剂、虫剂等。由于各种化工产品的原材料中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如氡)或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某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甲醛),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中也含有这类物质。随着产品进入室内后,这些有害物质即可从化工产品中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一些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如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激光打印机等所带来的电磁波、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会干扰室内环境。

1.3 人类活动 烹调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油烟和燃烧烟气两类,我国的烹调方式以炒、油炸、煎、蒸和煮为主,在烹调过程中,由于热分解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已经测定出的物质包括醛、酮、芳香族化合物等共计划性220多种。在室内吸烟,会造成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香烟烟雾成分极其复杂,目前已经检测出的就有3 800多种物质。它们在空气中以气态、气溶胶态存在。

1.4 室外来源 室外来源包括通过门窗、墙缝等开口进入的室外污染物和人为因素从室外带至室内的室外污染物。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造成室外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可经呼吸道吸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疑致癌和致畸物质。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由铀、镭、钍等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一种产物。在空气中的氡原子衰变的产物又称为氡子体,为金属离子。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能够形成放射性气溶胶,称为氡射气而污染空气,氡气很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范围内不断累积,引发肺癌及其病变。氨(NH3)为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中,水溶液呈弱堿性。苯属于中等毒性。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神志恍惚、手足麻木、视力模糊,重者昏迷、死亡。慢性中毒主要作用于造血组织及神经系统,引起血小板和白血球减少、贫血及出血倾向。

3 室内空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用绿色环保的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可以避免或减少室内污染源,从而避免或减少室内污染物的产生。如使用原木木材、软木胶合板和装饰板,而不用刨花板、硬木胶合板、中强度纤维板等,可减少室内甲醛散发量;正确使用透气性差的建筑材料,可避免或减少氡进入室内;正确选择涂料及家具,可以避免或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入室内。通风换气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不管住宅里是否有人,应尽可能地多通风。一方面新鲜空气的稀释作用可以将室内的污染物冲淡,有利于室内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有助于装修材料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尽早的释放出来。每天开窗通风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早晨10时以后,分早、中、晚通风各20min。根据居室的污染程度,可选择不同的通风方式。但要注意,家中有老人的时候,不适宜长时间通风,防止由此诱发的面瘫和中风,室外空气污染很严重时,也不要开窗通风。吸附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它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气态污染物,使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在固体吸附剂表面, 在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有焦炭和活性炭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活性炭。活性炭对对苯、甲苯、二甲苯、乙醇、乙醚、煤油、汽油、苯乙烯、氯乙烯等物质都有吸附功能。上面的物理和生物治理方法仅适合于室内轻度污染,如果室内污染比较严重,需要请专业的室内污染治理公司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了。

4 结论

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于室内和室外,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氡、氨、苯、甲苯、二甲苯等各种有害气体。人们通过呼吸作用将污染物吸入体内,结果引起呼吸道疾病、癌症等。为保护人类健康,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昭俊,赵加宁,刘京.室内空气环境[M].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6.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7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其实严格来说可以说一个水的星球, 地球表面积约有四分之三被水覆盖着, 它分别以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物理状态存在着, 广泛分布于大气中、地壳中和生物机体中, 参与各种物质的循环过程中。生命源于水,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更离不开水。这其中可以作为人类饮用的水源并不多, 饮用水为人类生活所必需品,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般而言, 饮用水水质标准中主要可以用物理性标准、细菌性标准、化学性标准三类来划分, 这其中化学性标准又可再细分为影响健康物质 (如重金属、农药、挥发性有机物等) 、可能影响健康物质、影响适饮性物质和其它等类, 而所谓影响适饮性物质中则列出了铁、锰、锌、铜、硫酸盐、阴离子界面活性剂、酚类、氨氮、氯盐、总硬度、总溶解固体量等项目。这些项目不光是影响饮用水的口感, 同时也对我们人类的健康存在隐患。日益受到我们的关注。近年来, 随着生活质量的越来越好, 我们对饮用水的质量关注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 有研究表明, 我们所患的很多疾病都与我们所饮用的水有关。特别是结石类疾病的发病率非常的高, 除了水质的污染外, 与水质硬度过高也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水源中的硬度原本较高, 经过传统的净水处理程序后, 其水中硬度仍然偏高, 以致煮沸后生成水垢, 这些水垢也容易在人体内沉积, 可能形成人体不容易代谢掉的结石。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2 水质硬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硬度呢, 硬度是水质监测中一项重要指标, 它主要是由溶解于水中许多的多价阳离子所构成, 其中最主要物质为钙和镁, 其余为钡、铝、锶、铁、锰等多价阳离子。所以有时候也把硬度称为钙镁硬度, 水中总硬度的存在, 也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如p H值、总碱度等。水的硬度计算方法为:把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都看作钙离子, 并将其质量折算成氧化钙的质量, 把一升水中含有十毫克氧化钙的称作一度, 以此类推。这样我们就能计算出我们所饮用的水中所含的硬度是多少了。一般生活饮用水的总硬度要求小于25度。

水中的硬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 就有许多学者、专家开始进行研究。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许多的国外的文献显示, 并不是说水的硬度越低就越好, 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对6个硬水地区和6个软水地区的居民进行配对研究, 发现常年饮用硬度为5度以下软水的人群较前者血胆固醇含量、心率和血压均显著增加, 心血管死亡率高达10.1%以上。这种现象不仅见于美国和加拿大, 同样也见于瑞典、英国和荷兰。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水都是硬度低于25度的软水, 而这个国家脑血管患病的死亡率处于首要位置, 大多数是中风性出血。研究结果证明与软水的酸性较高有关, 因为酸度高可腐蚀水管, 从而释放出有毒元素镉,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这说明水中硬度的高低与循环系统的疾病存在强烈的负相关关系;饮用硬水比软水者之心脑血管疾病罹患率要低, 软水地区居民之中风及心肌缺氧的死亡率随饮用水中硬度增加而减少。

近年来, 国内许多调查研究机构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 结果同样显示, 饮用水硬度与冠状心脏疾病的死亡率呈负相关。后来研究也同样证明, 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亦呈现类似情况。同时有关直肠癌案例分析结果来看, 饮用水的硬度与直肠癌罹患风险也呈现负相关, 也就是说饮用水中硬度愈高, 其罹患率有愈低的趋势, 反之则越高。

当然以上的调查结果, 显示了其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但饮用水中的硬度并非一定是唯一原因, 这与遗传、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影响的原因。同时也有研究证明, 不是我们的饮用水的硬度越高越好, 饮用硬度过高的水, 对健康也存在某些不利的影响。如居住在软水地区的人, 一旦进入饮用水硬度极高的地区的饮用水, 会因一时的不适应, 出现腹泻和消化不良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症状和体征, 同样对皮肤敏感者, 用高硬度水沐浴后身体可能会产生不舒适感。另外, 医学教育网进行动物实验和跟踪调查结果提示, 长时间饮用硬水对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可能有促进作用。虽然缺乏临床医学上的直接证据, 但是确实存在患病的风险。同时高硬度饮用水对适饮性也存在影响, 其水质可能无法满足人们对饮用水可口度之要求。当然, 硬度较高的水, 如果是因为原水水质的特性使然, 主要来自当地地质条件的影响结果, 其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或其它无机盐类浓度可能偏高, 如此会造成饮用水适饮性不佳, 一旦将水煮开, 必然产生许多沉淀物及水垢等物质, 民众长时间饮用这样的对也会产生不安情绪及抱怨心理, 也会对身体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 如何改善水质中硬度指标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8

关键词: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人体健康

城市人口集中, 工业发达, 交通拥挤, 人类活动影响强烈, 城市土壤作为地球生物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城市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 其中以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 因此, 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已被许多学者作为指示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

目前, 对于重金属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 重金属是指原子密度大于5.0g/cm3或6.0g/cm3的金属元素, 这一大类元素大约有40种。 (2) 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大于钙的金属元素, 即从钪起为重金属。 (3) 重金属即为有毒金属。

上述三种定义都欠准确。例如, 尽管金属铝的原子密度只有2.7g/cm3, 但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生物健康表现出极大的伤害酸性环境中, 它的毒性随着溶解性的增加而增加。鱼鳃对铝离子中比较敏感, 阿尔茨海默氏病是铝累积在脑中而引发的疾病。而某些元素的原子密度虽然大于5.0g/cm3或6.0g/cm3, 但并没有表现出潜在的毒性。

重金属作为一类特殊的污染物, 具有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特点:第一, 重金属在环境中不会被降解, 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络合或螯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参与和干扰各种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 最终以一种或多种形态长期滞留在环境中, 造成永久性的潜在危险。第二, 有些重金属是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 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生物富集能力, 只有超过一定浓度时, 它们才被称为污染物, 会产生更高的生物积累, 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副作用;有些重金属为生物的生长发育非必需, 它们具有与许多矿物营养因素相同或相似的外层电子层结构, 能通过扩散和细胞膜渗透而进入生物体内, 发生生物累积。这些金属在环境中只要微量存在, 即可产生毒性效应, 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第三, 环境的中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重金属化合物, 如汞的甲基化作用。第四, 重金属在进入生物体后, 不易被排出, 在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作用十分明显, 在较高级的生物体内可成千上万倍地富集起来, 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蓄积起来, 造成慢性中毒, 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 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土壤的性质, 而且关系到植物、动物甚至人类的健康, 而且一旦土壤被重金属污染, 就很难彻底消除。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具有多源性、隐蔽性、一定程度的长距离传输性和污染后果的严重性等特征, 因此应该特别注意防止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元素进入城市土壤后, 由于其迁移性极低和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特性而被累积于城市土壤中, 然后通过风力、水力或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及人类健康和恶化生态环境。在人体中, 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元素参与其间的高度精细的化学反应。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材料, 而且在人体的生长、发育、疾病、死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经过反复的适应与驯化, 形成了具有调节自己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人类的疾病多是机体在化学性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性因素作用下, 功能、代谢及心态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到一定程度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临床症状。

决定某种化学元素对人体有害或无害的重要因素, 主要是元素的量。德国科学家在研究生物必需元素时, 发现植物缺少某种元素不能成活, 元素适量时茁壮生长, 当元素过量时就显示出对植物的毒性, 甚至死亡。重金属摄入人体内, 一般不会发生器质性损伤, 而是通过化合、置换、络合、氧化还原、协同或拮抗等化学的或生物化学反应, 影响代谢过程或酶系统, 所以毒性的潜伏期较长, 往往经过几年或几十年时间才显示出对健康的病变。已有研究表明:某些有毒的重金属严重地影响人类健康。

重金属与人体健康的部分调查情况: (1) 对人的肝有影响的是As、Be; (2) 对人的肾有影响的是Cd、Hg、Pb; (3) 对人的生殖有影响的是As、Cd、Cr、Hg、Mn、Pb、Se、Tl; (4) 对人的神经有影响的是As、Hg、Mn、Ni、Pb、Sn、Tl; (5) 对人的视觉有影响的是Hg、Pb; (6) 对人的免疫有影响的是Ni; (7) 对人的呼吸有影响的是Cr、Ni、V、Pt; (8) 对人的皮肤有影响的是As、Cr、Ni; (9) 对人的心血管有影响的是As、Cd、Pb; (10) 对人的血液有影响的是As、Cu、Pb。

近一个世纪来, 各国癌症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 癌症的发病率在大多数国家居于前三位, 病人人数逐年增多。近年来,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认为引起癌症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 因此, 癌症病因及其防治成为科学研究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已肯定具有致癌作用元素、可疑致癌元素和促癌元素。

重金属元素与癌的部分调查情况: (1) 已被确定为致癌的元素有As、Cd、Hg、Ni、Pb、Cr、Sb; (2) 可疑致癌的元素有Be、Co、Cd、Se、Tl、Zn; (3) 促进致癌的元素有Cu、Mn。

参考文献

[1]王友保, 王兴明, 潘超, 刘登义.芜湖市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3) .

[2]梁彦秋, 刘婷婷, 铁梅, 邓斌, 孙鹏, 臧树良.镉污染土壤中镉的形态分析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02) .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城市空气污染已明显引起公共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2002年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已将室内空气污染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以及肥胖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1]。国内外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从主要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以及今后开展此类研究的展望进行综述。

1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是由诸多污染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可以分为化学性、生物性和物理性污染物3类。根据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和气溶胶两类。气态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气溶胶态的大气污染物即大气颗粒物(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按空气动力学直径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粒径≤100μm)、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IP;PM10;粒径≤10μm)、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粒径≤2.5μm)和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ultrafine partieu-late matter,PM0.1;粒径≤0.1μm)。WHO在2005年修订了世界卫生组织大气质量基准(AQG)提出目前全球主要大气污染物为以下4项: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臭氧。

1.1 颗粒物

近年来,细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被尤为关注。BROOK等[2]认为短期暴露于细颗粒物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中风、外周动脉疾病的加重以及猝死。长期暴露也可增加高血压和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颗粒物的大小和形状决定颗粒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d<5.0μm的尘埃则能进入肺中,其中粒径为0.5~5.0μm的可以沉积在细支气管中,经数小时后可由纤毛作用排除掉,而d<0.5μm的可到达并滞留于肺泡中达数周、数月或数年,甚至可能进入血液通往全身。PM2.5粒径小,表面积相对大,更易富集空气中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

1.2 二氧化硫

SO2易溶于水,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黏膜的黏液吸收,可对上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损伤呼吸道,减弱肺泡活性,从而引发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SO2在金属微粒催化下被氧化成SO3,其危险性更高。SO2与苯丙芘B[a]P联合作用时可增加其致癌作用[3]。另外,SO2可吸附在PM2.5的表面进入呼吸道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

ROUTLEDGE等[4]让健康志愿者短期吸入极低浓度二氧化硫(200 ppb),4 h后心脏交感神经的控制性减少(P<0.05),认为SO2可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刘晓莉等[5]用SO2将大鼠染毒,发现海马CAI区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时程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01);中频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下降(P<0.05),而低频放电神经元比例升高;SO2染毒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推断SO2具有类似神经毒物作用,抑制大鼠海马CAI区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干扰和影响学习记忆功能。

1.3 氮氧化物

NOX尤其NO2是可直接侵入肺泡内巨噬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破坏肺泡。正常健康者暴露在室内水平的NO23 h,会出现轻微呼吸道炎症。BARCK等[6]对轻微哮喘和过敏症患者的研究显示:与无暴露对照组相比,在浓度为500μg/m3的NO2下暴露30min,支气管灌洗液和肺泡灌洗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加(P=0.02)。

另外,大气环境中的NOx和HC在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下,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可生成光化学烟雾,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破坏生态环境。NO在无污染的大气中含量极低,城市生活区大气中则较高,它具有广泛的生理学作用性,使细胞内c GMP水平升高而引起生物效应。同时,NO2、NO作为环境毒物,都可以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

1.4 臭氧

O3是光化学烟雾最重要的因子,可溶性气体,是城市中光化学氧化剂的主要成分,对人体的影响与接触的浓度、时间和接触者的运动量相关。免疫学研究表明,哮喘和非哮喘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入院率的增加均与环境中O3浓度上升有关。

JERRETT等[7]在18年间研究了全美448 850名个体,收集同期96个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数据,分析发现:和空气污染的其他因素相比,O3在心脏性死亡中作用甚微,但是O3长期暴露对呼吸系统死亡率有促进作用:O3浓度每增加10 ppb,呼吸系统死亡率增加1.040(95%CI:1.010~1.067)。PARKER[8]调查了1999~2005年全美约70 000个儿童呼吸症状及其居住地20英里内的同期空气质量数据,分析发现:夏天O3浓度每增加10 ppb,呼吸过敏或花粉症发病危险将增加1.20(95%CI:1.15~1.26)。ALEXE-EFF等[9]在1995~2005年对1 100个老年个体每3年测量1次肺功能情况(FVC和FEV1),并收集同期O3的浓度数据,分析发现:O3每增加15 ppb,可致滞后48 h的FEV减少1.25%(95%CI:1.96%~0.54%),研究认为:O3对老年人的肺功能有急性损伤,且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抗氧化基因的多型性修改。

1.5 其他

多环芳烃(PAHs)大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本身并无毒性,进入机体后经过代谢活化呈现致癌作用。PAHs亦可和O3、NOx、HNO3等反应,转化成致癌或诱变作用更强的化合物。目前动物实验证明的有较强致癌性的PAHs有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芘、二苯并(a,h)蒽等,其中以B[a]P的致癌作用最强[3]。

铅可以损害神经、造血、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造成智力发育不良和造血功能障碍,且对成年后心血管异常、骨质疏松等也有影响。JAIN[10]等对83名老年男性患者进行血铅和骨铅基线水平的测量,并与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发生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血铅增高者,其未来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27倍(95%CI:1.01~1.59);骨铅增高者,则增加1.29倍(95%CI:1.02~1.62);慢性铅暴露使血铅浓度>5μg/d L之后,可引起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有显著的下降。

2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 大气污染物与死亡率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大气污染中与死亡率相关。POPE等[11]通过美国癌症协会收集了暴露于大气污染16年的近50万成年人的死亡数据,分析后发现:在控制吸烟、饮食等混杂因素后,PM2.5每升高10μg/m3,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均分别升高4.00%、6.00%和8.00%。PM2.5浓度与其健康损害作用呈线性相关,未发现其健康效应的阈值。美国国家空气污染与死亡率和发病率关系的研究(NMMAPS)[12]观察了全美20个最大城市约5 000万人口和同期天气状况,发现死亡前一天的PM10每升高10μg/m3,日总死亡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分别上升0.21%和0.31%。

我国常桂秋等[13]人在北京市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总悬浮颗粒物每增加100μg/m3,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0.62%,贾健等[14]在上海市闸北区的研究表明:PM10、SO2及NO248h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与总死亡率的OR分别为1.007(95%CI:1.003~1.011),1.011(95%CI:1.001~1.021),1.010(95%CI:1.000~1.020),其中PM10与死亡率的联系在敏感度分析中不随模型参数的改变而不同。

2.2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

呼吸道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其他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呼吸系统是大气污染物直接作用的靶器官。流行病学观察认为短期暴露于户外颗粒物可增加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15]。PEREIRA等[16]调查了圣保罗12个市区1981~1990年大气污染物的数据,发现喉部和肺部肿瘤的发病率与大气污染有关,其中臭氧与肺癌和喉癌发病率的关联强度最大,相关系数分别是0.7234(P=0.277)和0.9929(P=0.007)。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损伤的确切机制还不完全明了,气态和颗粒污染物均能加重上下气道的潜在病理生理变化。活性氧簇的生成及其如何导致炎症反应是倍受关注的重要机制,氧化应激还可促发氧化、还原反应敏感的信号通路,以协同方式激活前炎性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黏附受体的表达。另外,PM、O3等可以在气道表面生成免疫介导物过敏毒素C3a,诱导气道高反应性。

2.3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关于大气污染物与心血管系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流行病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两个方面,后者主要是组成成分分析研究和致病机制研究。

杨敏娟等[17]调查分析多方面资料,在控制了长期趋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大气SO2、NO2和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分别增加0.40%(0.10%~0.80%),1.30%(0.20%~2.40%)和0.40%(0.20%~0.60%)。PM10效应在1日后达到最大,并基本呈线性无阈值。提示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存在短期影响能增加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MILLER等[18]对美国65 893例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绝经后女性随访6年,发现大气细颗粒物每增加10μg/m3,绝经后女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24.00%,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76.00%。METZGER等[19]收集1993年1月~2000年8月亚特兰大31家医院的4 407 535份急诊病例,及同期的空气质量数据(晚期的25个月有详细、分类的颗粒物浓度记录),进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急诊病例数与PM2.5水平和部分气态污染物(NO2、CO)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大气污染的心血管效应可通过改变血管紧张性、动脉粥样性硬化、自主神经效应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等产生[20]。健康成人吸人高浓度环境微粒2 h,动脉即收缩;短时间接触环境微粒后,大鼠肺小动脉也收缩。复旦大学公卫学院研究发现:PM2.5可通过氧化损伤途径使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1]。空气污染还会导致动脉血管的突然收缩,这种血管的突然收缩会激发斑块的不稳定性或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心肌灌注量,从而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经由全身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2]。短期(1、2 h)暴露于污染颗粒物质,HRV表现为下降,而HRV的下降与冠心病、心源性碎死以及致死性心律失常(如室速)等的发生都有关系,在老年人和具有明显心脏疾病的病人(如心肌梗死后的病人)中,HRV的下降预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危险度都上升。

2.4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大气污染可以诱发机体出现超常的免疫发应如变态反应,用卵清蛋白(OVA)造模过敏小鼠,在致敏期间暴露于NO2,加剧了过敏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23]。此外,空气污染中的致癌物进入人体直接或经过代谢形成亲电基团后,可与肺组织靶器官DNA反应,形成DNA加合物导致DNA损害,最终诱导癌症。

徐东群等[24]对大鼠进行气管滴注细颗粒物,光镜下大鼠肺内可见异物性肉芽肿形成;肝脏血窦内有单核吞噬细胞聚集形成肉芽肿的趋势;肺门淋巴结和肝脏、肾脏血管内有明显的吞噬PM2.5的巨噬细胞和游离的PM2.5。随着暴露时间和剂量升高,TNF-α、IL-6表达水平先升后降,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总蛋白和唾液酸水平增加,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高利华等[25]在根据郑州市2002~2004年大气PM10监测资料选定PM10污染区和对照区,随机选择2地成年居民各90名检测发现:PM10污染区居民血清中IL-6、IL-8和TNF水平均高于对照区(P<0.05);IFN-γ水平低于对照区(P<0.05)。

2.5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气污染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多集中于重金属和有机气体。重金属对人体生长发育有较为明显的不良影响,即使是低浓度的铅暴露,也可能与青少年的智力障碍,行为失调有关。儿童血铅水平为100μg/L(4.83μmol/L)时即达铅中毒诊断标准,但LANPHEAR等[26]研究发现:铅的毒性作用无阈值性,低于100μg/L的血铅水平可能已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王东等[27]将40只Wistar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镉染毒组,镉染毒组孕鼠于胚胎6.5 d时一次性按4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氯化镉,结果发现:镉染毒组大鼠胚胎的前脑、中脑和后脑的发育评分均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镉染毒组的神经系统发育评分低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醛的吸入能引起神经症状,如疲劳、记忆困难或情绪波动等。生理条件下NO在CNS中是一种新型的神经信使,但在内外性NO产生或过量释放时,与超氧自由基反应产生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会直接导致神经毒性。

3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展望

大气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它与人群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国内外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使人们对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日新月异。当前,对颗粒物健康影响的研究重点已从TSP及PM10逐渐向PM2.5转移。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UFPs)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国际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UFPs被认为是介导颗粒物不良健康效应的主要因素。

但迄今为止,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还尚未把健康效应特异地归因于某一种大气污染物,亦不能明确地观察到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作用的阈值范围。研究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资料少而局限,缺少全国范围内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的定量资料;流行病学研究大多为时间序列分析和地区间比较的生态学研究,缺少精心设计的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时多考虑颗粒物的重量浓度,对空气中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化学、物理、生物污染物的种类考虑不足;此外,多数研究工作系在上个世纪完成,时效性不强。

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环境健康决策以及与大众进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的需求,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许多研究工作亟待开展。还需要通过大量研究人群的长期追踪调查,才能评估出长期空气污染暴露对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着重强调以下几点:寻找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关注暴露引起疾病的早期效应,以人们因暴露在空气污染中患心肺疾病及癌症的早期标志为基础制订和修改大气环境标准;由单纯的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发展为对居民或生物体内污染物负荷乃至疾病指标的监测等。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大气污染与许多健康效应直接或间接相关,可对人体呼吸、循环、免疫、神经等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肺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该文综述了大气污染物主要组成成分,综合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及毒理学资料,以获取主要大气污染物健康效应的可能机制,并总结大气污染物的研究方向,为今后开展此类研究提出建议。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10

1 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且易溶于水的气体。它有凝固蛋白质的作用, 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为福尔马林, 常作为浸渍标本的溶液。

室内环境中的甲醛从其来源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室外空气的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等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排放或产生一定量的甲醛, 但是这一部分含量很少。二是来自室内本身的污染。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木板, 主要是生产中使用的;装修材料及新的组合家具是造成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装修材料及家具中的胶合板、大芯板、中纤板、刨花板 (碎料板) 的粘合剂遇热、潮解时甲醛就释放出来, 是室内最主要的甲醛释放源[3];UF泡沫作房屋防热、御寒的绝缘材料。在光和热的作用下泡沫老化;用甲醛作防腐剂的涂料、化纤地毯、化妆品等产品;室内吸烟。

因此, 从总体上说室内环境中甲醛的来源很广泛, 一般新装修的房子其甲醛的含量可超标6倍以上, 个别则有可能超标达40倍以上。经研究表明, 甲醛在室内环境中的含量和房屋的使用时间、温度、湿度及房屋的通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 房屋的使用时间越长, 室内环境中甲醛的残留量越少;温度越高, 湿度越大, 越有利于甲醛的释放;通风条件越好, 建筑、装修材料中甲醛的释放也相应越快。

2 苯

工业上常把苯、甲苯、二甲苯统称为三苯, 在这3种物质当中以苯的毒性最大。室内环境中苯的来源主要是燃烧烟草的烟雾、溶剂、油漆、染色剂、图文传真机、电脑终端机和打印机、粘合剂、墙纸、地毯、合成纤维和清洁剂等。甲苯主要来源于一些溶剂、香水、洗涤剂、墙纸、粘合剂、油漆等, 在室内环境中吸烟产生的甲苯量也是十分可观的。据美国EPA统计数据显示, 无过滤嘴香烟、主流烟中甲苯含量是100~200μg, 侧/主流烟甲苯浓度比值为1.3。二甲苯来源于溶剂、杀虫剂、聚酯纤维、胶带、粘合剂、墙纸、油漆、湿处理影印机、压板制成品和地毯等。

3 氨

在我国很多地区, 建造住宅楼、写字楼、宾馆、饭店等的建筑施工中, 常人为地在混凝土里添加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含尿素的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 以防止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被冻裂, 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这些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 造成室内空气中氨浓度的大量增加。同时, 室内空气中的氨也可来自室内装饰材料, 比如家具涂饰时使用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用氨水[4]。烫发过程中氨水作为一种中和剂而被洗发店和美容院大量使用。

4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具有强烈辛辣刺激气味的无色气体, 二氧化硫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与家庭炊事模式、通风情况、室内结构和燃料重量有关, 我国农村多数农民以烧煤饼、煤球及蜂窝煤为主, 由于炉灶结构的不合理, 煤不能完全燃烧, 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 其中以二氧化硫为主, 吸烟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曾经有研究表明燃煤户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燃气户高的多。

5 二氧化氮

通常人们所指的氮氧化物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总称, 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容易转化为二氧化氮。室内环境中氮氧化物主要是由于烹饪和取暖过程中燃料的燃烧, 此外吸烟时也可产生氮氧化物。我国城市家用燃料主要是煤炭, 包括原煤和型煤, 占燃料总量的50%~80%;其次是煤气和液化气, 占20%~50%。

6 一氧化碳

室内环境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煤气泄漏和炊厨过程中的不完全燃烧, 特别是当炊厨人员在开着煤气灶具的情况下却因故离开厨房, 煮沸食物外溢将开着的煤气灶浇灭后, 大量煤气直接进入室内必将酿成大祸。室内环境中的一氧化碳还来源于吸烟和取暖设备。1支香烟通常可产生大约13 mg一氧化碳, 对于透气度高的卷烟纸, 可以促使卷烟完全燃烧, 产生的一氧化碳量会相对较少。取暖设备产生的一氧化碳也是由燃料不完全燃烧引起的。

7 二氧化碳

室内空气二氧化碳在0.07%以下时属于清洁空气, 人体感觉良好;当浓度在0.07%~0.10%时属于普通空气, 个别敏感者会感觉有不良气味;在0.10%~0.15%时属于临界空气, 室内空气的其他症状开始恶化, 人体开始感觉不适;达到0.15%~0.20%时属于轻度污染, 超过0.2%属于严重污染;在0.3%~0.4%时人呼吸加深, 出现头疼、耳鸣、血压增加等症状, 当达到0.8%以上时就会引起死亡。

8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空气中的颗粒物来源广泛, 扬尘、细菌、毛发、头屑、壁虱、尘埃、烟雾及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与可吸入颗粒物结合, 构成危害极大的过敏源。

9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VOCs)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分为4类, 即极易挥发性有机物 (VV OCs) 、挥发性有机物 (VOCs) 、半挥发性有机物 (SVOCs) 和与颗粒物或颗粒有机物有关的有机物 (POM) , 而在对室内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面基本上以VOCs代表有机物的污染状况。室内环境中VOCs的来源主要是由建筑材料、清洁剂、油漆、含水涂料、粘合剂、化妆品和洗涤剂等释放出来的, 此外吸烟和烹饪过程中也会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旬, 林华香.光催化氧化技术在室内环境化学污染治理中应用[J].福建环境, 2002, 19 (5) :29-31.

[2]李娜, 沈东.浅析室内化学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J].考试周刊, 2009 (17) :236-237.

[3]马晓君.家庭装修主要化学污染物的产生和监测[J].甘肃科技, 2010 (4) :114-115.

饮用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11

1 雾霾的特征

1.1 雾、轻雾与霾的区别

美国研究学者提出:霾是固体颗粒以及气体污染物导致的肉眼可察觉到的能见度降低的空气污染现象, 也有人将其称为烟尘雾、烟雾、干雾、烟霞、气溶胶云、大气棕色云气溶胶等。在国内,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率先对灰霾污染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兑[2]提出霾的定义为:空气中的尘埃、硝酸与硝酸盐、硫酸与硫酸盐、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浓度升高, 从而使大气混浊, 视野模糊, 能见度下降明显, 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时, 这种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就被称为灰霾。但在现实的观测实践中, 对于造成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是霾还是轻雾或雾的区分, 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全国上下对霾与轻雾或雾的识别并没有官方的判别标准, 各省进行监测时也是各有不同, 多数省份使用相对湿度的某一阈值来区分, 绝大多数将湿度值定得较低。

霾这种天气现象的本质是细粒子气溶胶污染, 实际上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粒子存在, 而雾滴的存在极为少见或罕见;霾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然而, 雾的记录, 对于指示天气具有明确的意义。霾滴若要通过吸湿增长成为雾滴, 须有足够的过饱和度, 就必须能越过过饱和驼峰[3], 这一点在自然条件下并不容易具备。因而在非饱和条件下, 非水溶性的霾粒子, 甚至是水溶性的霾粒子, 也不可能经由吸湿转化成为雾滴。

1.2 雾霾组成成分, PM的分类方法与监测情况

气溶胶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 (TSP) (粒径<100μm, 几乎都可被鼻腔和咽喉捕获)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粒径<10μm, 可进入肺泡) 和细颗粒PM2.5 (粒径<2.5μm) , 研究表明, 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μm以下颗粒物, 75%在肺泡内沉积, 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穿过肺泡间质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1]。粒径越小, 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 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也越强, 由于PM2.5粒径比较小, 因此, 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

此外, 还可以基于来源分类, 如自然源 (分为大陆源、海洋源和生物源) 与人类活动排放源 (如森林大火、燃料燃烧 (以煤炭燃烧和机动车排放为主) ;也可按照产生方式分为机械粉碎燃烧气粒转化和凝撞等;按照组分可以分为无机成分[包括矿物粉尘 (土壤尘、沙尘、火山灰) 海盐、黑碳、硫酸盐、硝酸盐等]和有机成分 (包括有机碳氢化合物、苯并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有生命的生物气溶胶如 (花粉、孢子病毒细菌和动植物蛋白碎屑等) ;按照谱分布可以分为巨粒子 (如降水粒子、云雾粒子、沙尘) 、大粒子 (如海盐、土壤尘、火山灰) 、细粒子 (如源于光化学烟雾) 、超细粒子 (如新粒子、气粒转化刚刚形成的分子团) 等;按照辐射特性可以分为辐射吸收性粒子和散射性粒子等等。

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扬尘等, 包括天然过程和人为活动, 其中后者造成的细粒子排放占有很大的比重, 大气气溶胶粒子来源的不同决定了大气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2 灰霾对人体的健康效应

在大气颗粒物对人体造成健康影响的研究方面, 主要集中于以往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大量研究表明, 颗粒物的短期或长期暴露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效应, 短期急性症状表现为眼鼻刺激、咳嗽、发热等;远期慢性则可导致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升高;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化, 以至于医院中此类病症应诊增多;还能使肺功能、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等。王德庆等[4]研究表明, 暴露地区的呼吸系统和心肺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颗粒物的浓度监测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敏感人群中, 这种相关关系更为明显。

2.1 急性效应

研究表明,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大气细颗粒物水平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5,6,7], 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有相关关系。高知义等[8]研究发现, 有机会接受较高浓度颗粒物的人群, 更易出现如经常咳嗽、咳痰、咽部鼻部不适、气喘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还有眼睛不适、视力下降、关节疼痛、耳鸣、听力下降、头晕、记忆下降、易怒、睡眠差、疲劳等自觉症状, 严重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大了医疗资源的损耗。

2.2 慢性健康效应

PM2.5不仅会损害人体呼吸系统, 降低肺功能, 导致暴露人群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呼吸困难的发病率增加, 还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等造成一定的影响[7]。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具有低剂量、长时间、多途径的特点, 呼吸道是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高知义等[8]通过对上海市交警与普通居民的对比研究得出,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大气细颗粒物中可导致血液中某些免疫指标发生改变, 影响免疫系统健康, 进而容易罹患其他系统疾病。

近来又有研究证实, 颗粒物的毒性不仅与颗粒粒径大小及浓度有关, 更与其组分相关。其中, 一些金属元素, 如Cu、Mn等具有肺毒性[9]。钱春燕等[10]通过对大鼠染毒发现, 3种铅化合物及颗粒物, 具有明显的肺毒性和血液毒性。殷文军等[11]通过收集广州市城区的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统计资料以及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等, 在控制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之上, 采用时间序列的自回归模型, 分析广州中心城区自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空的气污染物与居民每日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之间的关系, 得出广州市大气中NO2和PM10对人群健康存在短期影响, 可能增加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Cesaroni等[12]通过对罗马的一百万成人的队列研究得出, 长期的NO2和PM2.5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显著相关。缺血性心脏病与NO2暴露存在线性关系, 而在该污染模型中, 排除PM2.5的暴露这个因素之后, NO2依旧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死亡有影响。

2.3 致癌毒性

颗粒物上可携带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有研究指出, 大气中的金属物质都存在于颗粒物上。大气颗粒物的遗传毒性就来自于这些附着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 (PAHs) 等有害物质。PAHs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 经过代谢, 代谢产物可与DNA共价结合, 形成DNA加合物, 其在人体进行生物转化时形成大量活性氧, 从而造成DNA氧化性损伤[13], 进而诱导癌症的发生。Curtis等[14]研究表明, 雾霾另一主要成分碳, 尤其是有机碳, 如PAHs, 多数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产生, 其可进入大气, 吸附在颗粒物表面, 与之共同进入人体, 致癌、致突变、致畸等。这些有害物质的载带量与粒径有关。除粒径外, 颗粒物的其他物理特性, 如形状、质量浓度、表面积等, 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吸附的物质[15]。Angkana等[16]研究也证实这一点, 并提出其主要成分苯并芘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另外, 空气中的PAHs可以和O3、NOx、HNO3等发生反应, 转化成为致癌或致突变作用更强的化合物。

Jung等[17]通过对地铁内颗粒物研究提出, 地铁中PM10上携带的有机化合物对正常人的肺细胞具有基因毒性, 其机制为其较强的氧化性, 他还提出, 大气中的PAHs并非颗粒物上携带的致癌的唯一因素。

3 现状与前景

我国的空气颗粒物污染特点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多区别。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已经跨越经济转型, 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主要是细颗粒物, 然而我国的许多城市, 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未摆脱粗犷的资源消耗式, 能源结构中不可再生的能源占多数, 风能等清洁能源占的比例很小, 故而多是煤烟、机动车尾气以及开放源等复合型污染并存。

1997年7月份, 美国国家环保局公布了修正之后的大气颗粒物中PM10和新增的PM2.5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而我国则在2013年3月, 正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标准增设PM2.5的平均浓度、臭氧8 h平均浓度2个限值。据报道, 环保部下发的通知中明确的规定:2012—2015年, 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到全国所有地级市逐步开展。争取2016年1月1日,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新标准的分期实施。目前一些城市地方已开始对其进行监测, 如青岛、上海等地[18,19]。

研究表明, 重视对细颗粒及其前体物的控制, 可有效控制细颗粒污染。张懿华等[20]收集了上海市区2009年10月10—21日期间2次空气污染的样品进行分析得出, 14—19日, PM2.5占TSP的比重渐渐下降, 且二次离子组分渐从细颗粒物向粗颗粒物转移, 这可能是由于粗颗粒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二次转化反应活性界面。这说明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受气态前体物二次转化以及粗颗粒物传输共同影响。这一点上尚缺乏更多有力的证据来支持。

如今, 我国尚未对PM2.5开展系统的监测, 新规定初步只涉及某些发展较快的城市, 采用成分监测的地区更为少见。我国仅有关于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对于死亡影响的横断面研究, 尚未有规模完整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队列研究。与此同时, 基于人群的大气污染急慢性健康效应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体系, 多城市同时开展多中心的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定量研究几乎没有。研究工作者们应当在了解颗粒物的不同来源、不同物理性质以及不同的化学成分造成不同的毒理学效应的基础上, 进一步展开与本国实际环境特征和人群特征相符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研究。

北京市已为治理雾霾天气已经采取许多的措施, 并取得明显效果, 如坚持清洁能源发展战略, 控制煤烟型污染, 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治理, 实施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方案, 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执法人员对上路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展路检路查, 启动企业应急措施, 一般在连续2天出现重度污染天气时启动预案等[21], 均为今后各省市的治理提供可供借鉴之处。

上一篇:物理竞赛人才培养下一篇:皮肾镜取石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