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2024-08-27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精选12篇)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1

0 引言

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 并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正常环境中, 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长、发育, 从事各种劳动, 并能使人们在积极劳动之后, 迅速解除疲劳, 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 环境受到污染, 人们就会感到不适、厌烦, 甚至发生轻度或重度的中毒反应, 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疲劳和激动, 工作效率低, 患病率上升。

空气、水、土壤和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污染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 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的变化是适应的。如, 解毒和代谢功能往往能使人体与环境达到统一。但是, 这些功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大量的工业“三废”、农药等毒物进入环境, 并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当超过了人体所能忍受的限度时, 就会引起中毒, 导致疾病和死亡。某些元素在自然界含量过高或偏低, 会造成地方病。有毒物质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等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会造成疾病, 影响遗传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 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

1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大量污染物, 进入水、大气和土壤后, 引起环境污染, 导致环境破坏, 这些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性污染物

工业生产所形成的“三废”, 如果未处理或处理不当就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 即可引起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上所用的农药 (除草剂、杀虫剂) 造成了农作物、畜产品及野生生物中农药残留, 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质量。

1.2 生活性污染物

粪便、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当, 也是污染空气、水和土壤及其滋生蚊蝇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 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如, 生活垃圾中增加了塑料及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等成分, 使无害化处理增加了难度。

1.3 放射性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放射性的人为污染源, 主要是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 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目前, 医用放射源污染占很大比例, 应加以控制。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中, 可以通过生物和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 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 当其种类和数量超过正常范围时, 就可对人体产生危害。

空气中的有毒物, 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从鼻咽至肺泡, 整个呼吸道部分, 由于结构不同, 对毒物的吸收也不同。水和土壤中的有毒物, 主要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整个消化道都有吸收作用, 但以小肠较为严重。有毒物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人体各组织,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原形被排出外, 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 从而改变其毒性, 增加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排泄途径主要有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的毒物, 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和产生先天性中毒及畸胎。当然,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也取决于人们的健康状况、生理状态、遗传因素、性别及年龄等。

2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的污染物在短期内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多种介质侵入人体、或几种污染物联合大量侵入人体, 造成急性危害。也有些污染物, 少剂量持续不断地侵入人体, 经过相当长时间才显露出对人体的慢性危害或远期危害, 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

2.1 急性危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位于一个狭窄的河谷里, 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930年12月1日至5日, 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 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 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 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身, 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 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烟雾事件。当时伦敦的逆温层是在60 m~90 m的低空, 从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SO2被封盖在下面扩散不出去, 污染物不断蓄积。在雾的初期, 伦敦市民感到胸闷、咳嗽、嗓子疼以至呼吸困难, 进而发烧;在雾的后期, 死亡率急剧上升, 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 其次是肺炎、肺结核, 以及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相继死亡, 尤其是老年和幼儿患者死亡率更高。为了弄清伦敦烟雾事件的原因, 有的学者对1952年至1962年发生在伦敦的4次烟雾事件 (见表1) 进行了研究分析, 认为造成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飘尘, 其次是SO2。后来英国当局把消除大气污染的重点放在除尘上,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1962年以来, 伦敦再也没有发生烟雾事件了。

光化学烟雾, 则是由于汽车排放的尾气以及工业生产和垃圾焚烧炉排放废气中的NO2和烃类物质, 在特殊的气象条件 (强烈日光、气温逆增、无风或微风、夏季至初秋等) 和地理条件 (海滨靠山、低纬度) 下, 经紫外线照射生成强氧化性光化学物质, 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它的特点是异常的臭气, 强烈的眼刺激, 呼吸困难, 空气能见度降低, 以及植物的损害和橡胶制品毁损等。

意外事故或一次性大量排放, 亦可造成急性中毒事件。例如,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的联合碳化物公司渗漏出45 t甲基异氰酸盐, 造成该市70×104 人口中2 500人死亡, 10×104人住院, 其中5×104人双目失明, 其他幸存者健康也受到严重危害。同时该地区大批食物和水源被污染, 大批牲畜死亡,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中国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大中城市汽车日益增多, 也应引起重视。

2.2 慢性危害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的水俣病, 它是一种中枢神经受损害的中毒症。重症临床表现为口唇周围和肢端呈现出神经麻木、中心性视野狭窄、听觉和语言受障碍、运动失调。经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院等有关单位调查证明, 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 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 形成甲基汞。甲基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 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大量吃这种含甲基汞鱼的居民即可患此病。短期内进入人体的甲基汞量大, 发病就急, 出现的症状典型, 长期少量地进入人体, 发病就慢, 症状也不典型。1991年, 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 248人, 其中1 004人死亡。

1955年、1972年, 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 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 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 就会得“骨痛病”。得了这种病的病人骨骼严重畸形, 伸长缩短, 骨脆易折。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急、慢性危害的划分, 只是相对而言, 主要取决于剂量与反应关系, 环境污染引起的慢性危害, 还有铅中毒、铬中毒、砷中毒等。

2.3 远期危害

近几十年来, 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下降, 有些传染病先后被控制。与此相反, 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断上升。据若干资料推测, 人类癌症由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 由放射性等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 而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

砷矿开采和冶炼, 或经常使用含砷农药, 会使砷化物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 污染空气、水、土壤及食物, 通过呼吸、饮食或皮肤侵入体内。长期饮用被砷污染的水, 可使皮肤发黑, 手掌、足底皮肤角化, 皮肤癌、肝癌等发病率升高。

石棉纤维呈结晶状, 有锐利的尖刺。进入人体后, 能刺入肺泡或胸、腹膜, 使膜纤维化, 并逐渐变厚, 形成间皮瘤或癌。

煤烟和煤焦油中含有苯并 (a) 芘, 侵入人体内, 经体内多功能氧化酶转化为7, 8-二氢二醇-9, 10环氧物, 具有致癌性。香烟的烟雾含有苯并 (a) 芘, 吸烟诱发肺癌, 吸烟者吐出的香烟烟雾污染空气。

此外, 环境污染物还具有致突变作用和致畸作用。突变本是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 然而, 当污染物作用于机体时, 可引起肌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 这对于大多数生物个体来说, 则往往是有害的。如, 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可能影响妊娠过程, 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死等。致畸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现已证实, 生物因素对母体怀孕早期感染的风疹等病毒, 能引起胎儿畸形等。

3 环境污染的防治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 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 中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 中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 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诸如, 成立环境保护部, 颁布实施政策法规, 制定科技标准, 控制、治理污染, 保护自然生态, 进行环境评价, 开展宣传教育, 发展国际合作, 进行环境监察等等。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像财政部、化工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都颁发过相关法规和规章。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 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以“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 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 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3.1 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垃圾时, 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外, 还需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 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 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真正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3.2 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

有关资料表明, 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 约30%~40%, 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 “变废为宝”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 最终创造的是一个资源循环、永续利用的社会, 这才是无价的。

3.3 禁止不顾环境的过度开发

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制度, 防治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重大决策事项, 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得实施。

在新形势下的今天, 环境保护不单单是一句口号, 它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积极的参与进来。环境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 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只有提高全民的环保知识,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让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 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家园才会越变越美, 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满, 越富强。

摘要:叙述了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提出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污染,人体健康,防治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2

课题题目: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指导老师:杨文峰

课题组成员:张晓倩、温珂、赵翰、董祥彬、王昊霖、臧丽萍、温岩琳、郭雯琪、孙任豪、韩雨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市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各种相关疾病。于是我们决定调查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认识到大气污染对人产生的危害,提高人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任务分工:张晓倩、温岩琳负责活动记录、资料整理和陈述报告。温珂、赵翰、董祥彬负责上网及上图书楼查资料,撰写报告。王昊霖、臧丽萍负责访问校内外老师。郭雯琪、孙任豪、韩雨负责实地考察。

活动步骤:第一阶段:10月1日—10月2日 上网、图书馆查找有关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13年10月3日 访问老师,了解大气污染原因及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第三阶段:13年10月4日—10月5日 实地考察,了解我市目前大气污染及其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

第四阶段:13年10月6日 整理资料,分析结果

第五阶段:13年10月7日 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内容: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可行性分析:图书资料、各类学科书籍、相关报刊、实验室(设备)

交通工具:公交车 其他:电脑网络

呈现形式:文字、图片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3

1.甲醛的来源

室内装修或家具中使用的材料,诸如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贴墙布、壁纸、化纤地毯、油漆、涂料、黏合剂等均不同程度地含有甲醛或可水解为甲醛的化学物质。这些残留或分解出来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中释放,最长释放期可达十几年。

2.苯及甲苯、二甲苯的来源

作为有机溶剂,如油漆的添加剂和稀释剂;防水材料添加剂;装饰材料、人造板家具等使用的粘合剂溶液。

3.氨主要来源

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外加剂,南方地区,防冻剂使用较少,所以氨的含量相对较少,还有来自于室内装饰材料中的添加剂、增白剂;总挥发有机化合物TVOC主要来源:各种涂料,粘合剂和各种人造材料等。

4.氡的来源

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主要在水泥、沙石、砖块中形成,一部分会跑到空气中来。

二、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1.苯

苯,俗称天那水。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汽可导致急性苯中毒,出现兴奋或酒醉感,伴有黏膜刺激症状。苯中毒对身体的危害归结为三种:致癌、致残、致畸胎。

2.甲醛

35%~40%的甲醛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也可发生支气管哮喘。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皮炎、色斑、坏死。

3.氨气

氨气极易溶于水,对眼、喉、上呼吸道作用快,刺激性强,轻者引起充血和内分泌增多,进而可引起肺水肿。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氨,可引起喉炎、声音嘶哑。

4. TVOC

TVOC能引起机体免疫力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自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甚至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等。

三、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

依据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甲醛标准值0.10mg/m3,氨标准值0.20 mg/m3,TVOC标准值0.60 mg/m3。目前我站游离甲醛的监测方法是:GB/T15516《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氨的监测方法是:GB/T14679《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TVOC的监测方法是仪器法。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对室内环境甲醛、苯、TVOC、氨浓度进行检测时,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毕1h后进行。门窗只关闭一小时时,时间太短室内污染物浓度一般不会超标,但是人们在房间睡眠时间一般不会低于8小时,此时房间大都是紧闭的,所以家庭室内环境检测时,建议门窗关闭关毕8小时至12小时,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室内污染物的浓度,因为门窗关闭时间直接影响污染物浓度的积聚。

夏季是甲醛、苯等装修“隐形杀手”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高温、高湿、低压的环境加剧了潜藏在木地板、橱柜、墙面等各处污染气体的挥发,释放量比平时高出50%~70%。所以夏天7、8、9三个月是污染浓度最高的时候,一般建议新房装修后避开这三个月入住,至少空置3个月以上再入住,并且时常保持通风状态。此外,虽然很多人装修时都打着“环保”的旗帜,但往往污染隐患也是层出不穷,这就涉及到一个家装污染的新概念“叠加污染”。据了解,目前很多人在装修时都以为采用环保材料就没有问题了,殊不知,即使采用是国家认定的环保板材,还是有一定释放量的,大量使用环保材料制作家具、吊顶、铺设地板等,也会令室内有害物质累积量增多,加大空气污染,造成“叠加污染”,从而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元凶。

四、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治理方法

1.光触媒

光触媒技术是新近从国外引入、应用较多的一种,对重度污染具有见效快的显著特点,但价格也最高。据资料,光触媒在进行光合作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少量二次污染,对壁纸、木制家具的油漆表面等会有所影响。

2.臭氧

另一种被较多采用的治理技术是利用臭氧强氧化性净化空气,杀除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室内空气治理的一种常用、安全的物理方法,适用于中度、轻度污染。现在这一技术已经被医院等公共场广泛采用。最大的特点是不会生成任何残留物及二次污染,但采用这种技术对居室进行治理时,人要暂时离开房间,避免臭氧中毒。 转贴于 中国

3.高压电负离子

还有一种利用高压电离分解苯、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办法,主要是用一种产生高压电的仪器,使苯、甲醛等有害气体经高压电离快速氧化成负离子,与空气结合后,还原成氧气、水和二氧化碳。这种办法有见效快、无污染、不留死角的特点。可以定期采用,作为定期集中治理室内空气超标问题的选择。

4.炭

竹炭、活性炭等都是利用炭吸收异味、吸附有害气体的原理来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成本低廉,无毒无副作用,但是见效较慢。建议这种办法可以作为室内空气轻微超标的房间长期治理采用。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防治 篇4

1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1.1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一氧化碳来源很多, 但其大多来源于一些含碳燃料或者卷烟的不完全燃烧的过程, 其次就是工业生产例如炼焦、炼钢、炼铁过程所产生。

CO气体无色、无味、有毒, 能在大气中短暂停留。由于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的200~300倍, CO进入血液后, 能极大的阻碍机体输送氧, 导致组织缺氧。故当CO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会引起人类的中毒, 甚至导致死亡。

1.2 氮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

氮氧化物主要产生于人类生活或生产中石油、煤等燃料燃烧过程 (包括所有的内燃机燃烧、汽车排放的NOx) ;其次就是来自工厂生产使用硝酸时产生排放的尾气。

NOx对肺的损害较大, 能强烈的刺激呼吸器官。一旦NOx进入呼吸道, 就可能引起支气管哮喘。此外氮氧化物中的一氧化氮 (NO) 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还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氮氧化物能引起二次污染, 它是指当NOx与碳氢化物在空气相遇时, 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产生一种有毒性的光化学烟雾, 能使人眼睛发红, 咽喉疼痛, 呼吸憋闷、头昏、头痛等。

1.3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 其次是来自于自然界, 例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

SO2易溶于水, 容易吸附于上呼吸道粘液, 能极大的刺激人体的上呼吸道粘膜和结膜, 它还能通过刺激损伤呼吸器管导致支气管炎、肺炎等, 甚至引起极其严重的肺水肿呼吸麻痹。此外, SO2能影响人体新陈代谢, 阻碍机体的生长发育。而SO2与三氧化二铁 (Fe2O3) 在空气中的相遇发生氧化反应能生成硫酸雾, 硫酸雾的刺激性超出SO2的10倍。故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的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应该低于0.15 mg/m3, 而年平均浓度应该小于0.06 mg/m3, 超出这个浓度范围将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1.4 悬浮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

颗粒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人为排放源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煤烟;工业生产、建筑产生的工业粉尘、金属尘、水泥尘等;汽车、飞机排气等。天然源有土壤尘、火山灰、森林火灾灰、海盐粒等。

总悬浮颗粒物 (TSP) 是指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μ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空气颗粒物的通称, 其中能对人体产生影响的颗粒是粒径直径小于10μm, 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PM10) 。而粒径更小一些的, 例如小于5μm者能进入呼吸道的深部, 直接损伤肺泡, 导致肺部炎性病变。此外悬浮颗粒物在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的过程中, 可以阻塞皮肤的汗腺、毛囊等, 导致眼结膜、皮肤炎症反应等。

2 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2.1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科学分析表明, 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 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机动车排放污染占城市污染极大位置, 影响深远, 难以根除。因为机动车排放废气污染范围大, 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主要是靠改变机动车的发动机的燃烧设计以及提高油的燃烧质量, 比如推广使用无铅汽油等稍微环保一些的高质量燃油等, 或鼓励发展环保燃料车, 大力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等措施, 依靠科技提高机动车的应用以及发展。

2.2 改进燃料结构, 合理利用能源

目前, 我国仍然是以煤炭为主, 而燃煤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放出大量的CO、NOx、SO2以及悬浮颗粒等大气污染物。改善大气污染, 必须做到防治煤燃过程导致的大气污染。首先, 我们可以要推广工业型煤、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 大力宣传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清洁能源未来的发展, 然后逐步渗透推广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 同时严格控制烟尘和SO2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3 植树造林, 减轻污染危害

陆地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森林, 它具有很多极其重大的功能, 比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 能优化人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此, 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中的一项非常必要的措施, 兼具经济有效的优势。森林能极大的降低风速, 使空气中悬浮的大粒灰尘随风下降, 而森林的树叶能则吸附大量飘尘, 达到净化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的目的。此外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 释放O2, 净化空气, 防治大气污染, 改善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因此,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 我们必须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 提高绿地占有面积, 减轻大气污染,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以及人类生活生存环境。

2.4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首先, 应该全面详细调查研究该地各个污染源所排放出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等, 然后制定以及选择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其次从根本上去改造以及提升传统产业构架, 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 有秩序的淘汰建材、水泥厂等落后产能行业。三是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四是要坚决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从源头遏制大气污染。设立大气污染治理科研专项, 加快开发大气污染控制环保技术, 并使用最尖端科技环保技术, 依靠科技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5 坚持联防联治, 形成工作合力

依照责任共担、权责共享、协商统筹的原则, 强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 为治污投入大的地方的争取更多的经济补偿。一方面, 我们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打破行政区划分界限, 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数据共享、信息通报联防联动机制, 从而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合力。例如建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地区之间以及城市之间的空气污染综合防控合作, 以此可以降低大气污染治理成本, 提高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 加强建立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协作防控机制, 从而使相关部门和行业之间能实现共享信息数据、措施共同制定、工作协作配合等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施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 大气污染严重的影响我们人体的健康, 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人人有责, 人人受益。只要群社会积极心动起来, 构建起政府有效应对、企业积极参与、各界共同担当、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格局, 我们就一定能够早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享受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摘要: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以及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释放入大气层, 当达到一定的时间以及强度时, 危害到人类身体健康、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现象。本文分别介绍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针对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作了具体阐述, 以此指导人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大气防治

参考文献

[1]申莉.谈谈大气污染来源与影响及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 2009, (6) :99.

[2]席胜伟.大气污染危害性分析及治理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2) :153.

[3]赵小明.大气污染物的综合防治[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2) :61.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5

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不仅给工农业、国防军工、医疗卫生、通信电子、铁路交通等国民经济各系统提供了利用电磁能的设备与技术.同时各种家用电器,如彩电、录像机、家用电脑、电磁炉等多种产品也相继进入千家万户.通信事业的崛起,又使手机等成为这个时代的“宠物”,给人们的学习、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方便.当我们使用这些电器时,这些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同波长和强度的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波看不见、摸不着,充斥着整个人类生活空间,令人防不胜防,成为继水、气、噪声之外的又一污染源,即人们通称的第四污染源.电磁辐射正悄悄的.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各种社会文明病.本文将从电磁辐射污染的特性、危害、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怎样防止和减少室内电磁辐射的污染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作 者:刘晓燕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年,卷(期):“”(21)分类号:X591关键词:电磁辐射 危害 防护

煤尘与人体健康 篇6

我们华亭境内有华矿、陈家沟、杨矿、马蹄沟、砚峡等二十多个矿井,而每个煤矿又都有露天储煤场;在县城内有一个最大的煤炭专业市场,也是最大的露天储煤场;由于煤炭露天堆放,煤场在装卸煤炭时,扬尘非常严重,遇到有风天气,煤灰四处飘散。县城方圆五公里都有煤矿,昼夜生产,公路四通八达,运煤车辆日夜兼程,烟尘滚滚。

流经煤矿的小河是黑色的;偶尔飞过的小鸟也是黑色的;人们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早晨刚换上千净的白衬衣,在街道上走一圈,不到中年,白衬衣领子已经变成黑色的了。一到冬季,城内大小锅炉点火了,高低不等的烟囱冒出了滚滚浓烟,小城上空乌烟瘴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和严重污染。就这样,我产生了对煤尘进行研究的兴趣。

我和爸爸走访了气象局、医院的专业人士后得知:煤尘主要是在煤的储存、运输、破碎和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空气中煤尘超标会影口向人类的健康,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是:煤尘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煤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尘肺病、矽肺病。

我们对煤尘污染源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县的煤尘污染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在煤炭装卸过程中造成的煤尘污染,其中以北河的煤炭专业市场装卸作业污染最重;二是在储煤过程中,煤炭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煤尘污染;三是煤炭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道路遗洒污染。

我们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区域对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进行了测试,发现煤尘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和爸爸进行了测算,每年排入空气中的煤尘达三万多吨;大部分地区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的40%以上是煤尘,煤尘污染对我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整治。

我们通过整理、归纳,总结出了三条治理建议:

1.对露天小煤场加盖顶棚,对露天大煤场加盖棚布进行遮盖,实行封闭储存,减少污染;

2.实施现有堆煤场湿式除尘系统的技术改造,由三季度湿法喷淋改为四季喷淋,实施装卸过程喷淋作业,建议增加大容量流动喷洒水车和吸尘车,重点解决特殊天气和重点部位起尘及城区道路的二次污染问题;

3.严禁运输车辆超载作业,并采用密封措施,以防道路遗洒污染。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篇7

1 大气污染的危害

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一个环境要素。通常情况下, 每人每日平均吸入10-12m3的空气, 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但是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等事业的迅速发展, 它们产生的许多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 当其浓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 空气的正常组成就会发生变化, 自然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收到破坏, 从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都会受到危害。这种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急性危害事件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在气象条件突然改变或地理位置特殊条件下, 大气中某些有害物质扩散受到抑制且浓度便会快速增加, 引起人群急性中毒。如, 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甘肃兰州西固区每当发生光化学烟雾时, 现场人群中即有人眼睛流泪, 并伴有头疼、头晕、胸闷、呼吸困难、恶心等中毒现象。慢性危害一般人们不会引起注意, 加上鉴别困难, 其危害途径往往是污染物与人体呼吸道黏膜接触, 主要刺激眼睛、呼吸道黏膜, 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眼、鼻粘膜刺激及生理机能障碍而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的病情。特别是CO吸入人体后, 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 是人体组长处于缺氧症状, 人群会患有贫血、失眠、心脏病等。此外, 根据动物试验结果, 能确定污染大气中有致癌作用的物质达数十种, 如某些多环芳香烃和脂肪烃, 砷、镍、钵等金属。大量事实说明大气污染是人体许多癌症的致病因素之一, 特别是空气污染程度与居民肺癌死亡率呈一定正相关关系。最后, 大气污染物可以使大气透明度减小 (如兰州、白银冬季城市上空经常烟雾腾腾, 傍晚更为严重) , 城市热岛强度加强, 总云量增加, 恶化居民生活环境, 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2 水污染的危害

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除供饮用外, 更大量的是用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将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回流水及其它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 当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就会造成水体污染, 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例如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 水污染严重, 尤其该市废水排放处——东大沟, 它两侧有冶炼厂、铅锌厂、酸厂等企业, 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汇集到沟内, 水质混浊、气味刺鼻, 流向黄河, 造成饮用水不安全, 影响黄河沿岸的人群生产生活、导致发病率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有直接与间接两方面。但是就毒性而言, 大多数农药的毒性较高, 无毒低毒的农药很少, 但是农药很易进入水体, 人们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 还有构成全球性污染又极毒性的多氯联苯、多溴联苯及重金属等物质污染水体受后, 人们饮用或通过食物链就会出现中毒现象。如东大沟两边的村庄饮用的是重金属超标的黄河水, 村民牙齿脱落现象严重, 过去是中老年人掉牙, 现在发展到小孩也掉牙, 就连羊吃了种的草牙都掉光了;2) 水体被卤代烃等有机污染物污染后, 这些污染物使细胞和染色体发生畸变, 并诱发细胞转化。转化细胞异常接种会使小鼠形成肿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们长期饮用就可能诱发肝癌, 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等。白银东大沟两边的村庄的村民癌症患者比例大幅增加;3) 有些污染物通常情况下, 虽然不会对人体健构成危害, 但可使水体发生异味、异臭等水质的异常变化, 使水体的正常利用受到影响。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主要是重金属物质, 从而影响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氧化, 抑制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 水体的卫生状况严重受到影响。

3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土壤污染被称作是“看不见的污染”, 其他污染形式可通过外在形式向人们敲响警钟, 而土壤污染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这种危害极大的污染就在这样的“温床”上趁机蔓延开来。重金属类和农药类化合物成为土壤的主要化学性污染物。重金属中的汞、砷、镉、铬、铅等进入土壤后可以被作物吸收积累, 通过地面水和地下水或通过食物链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在工厂烟囱、采矿设施、垃圾堆放包围下的广西平阳, 农田受到了严重污染, 据检测, 该村种植的大米中镉、铅含量超标了20倍, 导致58位村民患有肾病、脑损伤甚至癌症。另外, 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 白银市附近有四处-6000亩农田种植出来的蔬菜中的镉、铅、铜含量均达到危险水平。至于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 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类的有机氯农药, 由于化学性质稳定, 不易被土壤微生物降解, 所以在土壤中残留时间很长, 被作物吸收后, 在经过各种生物之间转移、浓集和积累, 可使农药的残留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通过食物链使农作物或食品中残毒进入人体危及人体健康。

4 噪声污染的危害

在工业生产中, 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一样是当代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但是噪声污染又不同于其它污染, 它是一般情况下不致命而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一种物理污染。由于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每个环节或者说每个角落都会有噪声出现, 且能直接感觉到它的干扰, 而物质污染只有产生后果才受到人们注意, 这就是为什么环境污染常常受到人们抱怨和控告的原因。噪声污染轻者会让人产生烦恼、讨厌等情绪变化, 干扰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同时会使人精神不宜集中, 影响工作。重者就会导致噪声性耳聋。而且在强噪声环境下, 交谈和危险警报信号容易被掩盖, 人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工作事故就会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美国每年由于噪声的影响而带来的工伤事故导致不上工及低效率所造成的损失将近40亿美元。此外, 噪声污染往往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病, 还能诱发头痛、头晕、神经衰弱、胃溃疡等疾病。

5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代社会中, 一般情况下, 人们大约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 这个比例在城市里高达80%-90%。因此, 对于好多人来说, 因接触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危险可能更取决于室内而非室外。由于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装修豪华且配有机械取暖、制冷和通风的家里或办公室。这些地方都存在许多室内空气污染源, 如建材及各种各样的室内陈设品, 汉石棉的绝缘体, 湿的或干的地毯, 用各种压缩的橱子及各种家具, 家用清洁、维护、个人保养及爱好的用品, 还有煤气、电器等。这些污染源对人体健康危害可能在接触污染不久或几年后发生。如对眼睛、鼻子、喉咙的刺激, 头疼、头晕以及疲劳等。这些危害通常发生时间短, 可以治疗。一些典型的疾病 (哮喘、超敏性肺炎、湿烧) 也可能在接触室内空气污染源之后不久发生。另外, 还有一些危害会在接触污染物后几年发生, 这些危害有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癌症等是经过长期接触或频繁接触发生的。如在居室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要比不吸烟者高30%~80%。专家认为, 许多病的死亡率与吸烟有关, 肺癌死亡率90%、慢性支气管炎死亡率75%、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25%均与吸烟有关。根据我国室内空气的卫生标准, 甲醛和苯最高容许浓度为每立方米0.08mg, 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 新装修或装修不久的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和苯的含量仍超过我国卫生标准, 人们长期吸入这样的空气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

总之, 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区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但环境污染真正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每个人的健康, 为了人类的持久生存和发展, 我们呼吁全社会至全世界都来关心环境保护, 减少环境污染, 本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为我们创建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本文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方面, 浅析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关键词:环境污染,人体健康,危害

参考文献

[1]韩晋仙, 马建华.污灌区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污染、迁移和积累[J].生态环境, 2004, 13 (4) .

[2]张乃民.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研究现状与趋势[J].环境科学进展, 1998, 7 (4) .

[3]常青.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3, 4.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城市空气污染已明显引起公共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2002年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已将室内空气污染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以及肥胖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1]。国内外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从主要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以及今后开展此类研究的展望进行综述。

1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是由诸多污染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可以分为化学性、生物性和物理性污染物3类。根据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和气溶胶两类。气态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气溶胶态的大气污染物即大气颗粒物(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按空气动力学直径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粒径≤100μm)、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IP;PM10;粒径≤10μm)、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粒径≤2.5μm)和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ultrafine partieu-late matter,PM0.1;粒径≤0.1μm)。WHO在2005年修订了世界卫生组织大气质量基准(AQG)提出目前全球主要大气污染物为以下4项: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臭氧。

1.1 颗粒物

近年来,细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被尤为关注。BROOK等[2]认为短期暴露于细颗粒物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中风、外周动脉疾病的加重以及猝死。长期暴露也可增加高血压和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颗粒物的大小和形状决定颗粒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d<5.0μm的尘埃则能进入肺中,其中粒径为0.5~5.0μm的可以沉积在细支气管中,经数小时后可由纤毛作用排除掉,而d<0.5μm的可到达并滞留于肺泡中达数周、数月或数年,甚至可能进入血液通往全身。PM2.5粒径小,表面积相对大,更易富集空气中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

1.2 二氧化硫

SO2易溶于水,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黏膜的黏液吸收,可对上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损伤呼吸道,减弱肺泡活性,从而引发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SO2在金属微粒催化下被氧化成SO3,其危险性更高。SO2与苯丙芘B[a]P联合作用时可增加其致癌作用[3]。另外,SO2可吸附在PM2.5的表面进入呼吸道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

ROUTLEDGE等[4]让健康志愿者短期吸入极低浓度二氧化硫(200 ppb),4 h后心脏交感神经的控制性减少(P<0.05),认为SO2可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刘晓莉等[5]用SO2将大鼠染毒,发现海马CAI区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时程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01);中频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下降(P<0.05),而低频放电神经元比例升高;SO2染毒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推断SO2具有类似神经毒物作用,抑制大鼠海马CAI区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干扰和影响学习记忆功能。

1.3 氮氧化物

NOX尤其NO2是可直接侵入肺泡内巨噬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破坏肺泡。正常健康者暴露在室内水平的NO23 h,会出现轻微呼吸道炎症。BARCK等[6]对轻微哮喘和过敏症患者的研究显示:与无暴露对照组相比,在浓度为500μg/m3的NO2下暴露30min,支气管灌洗液和肺泡灌洗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加(P=0.02)。

另外,大气环境中的NOx和HC在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下,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可生成光化学烟雾,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破坏生态环境。NO在无污染的大气中含量极低,城市生活区大气中则较高,它具有广泛的生理学作用性,使细胞内c GMP水平升高而引起生物效应。同时,NO2、NO作为环境毒物,都可以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

1.4 臭氧

O3是光化学烟雾最重要的因子,可溶性气体,是城市中光化学氧化剂的主要成分,对人体的影响与接触的浓度、时间和接触者的运动量相关。免疫学研究表明,哮喘和非哮喘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入院率的增加均与环境中O3浓度上升有关。

JERRETT等[7]在18年间研究了全美448 850名个体,收集同期96个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数据,分析发现:和空气污染的其他因素相比,O3在心脏性死亡中作用甚微,但是O3长期暴露对呼吸系统死亡率有促进作用:O3浓度每增加10 ppb,呼吸系统死亡率增加1.040(95%CI:1.010~1.067)。PARKER[8]调查了1999~2005年全美约70 000个儿童呼吸症状及其居住地20英里内的同期空气质量数据,分析发现:夏天O3浓度每增加10 ppb,呼吸过敏或花粉症发病危险将增加1.20(95%CI:1.15~1.26)。ALEXE-EFF等[9]在1995~2005年对1 100个老年个体每3年测量1次肺功能情况(FVC和FEV1),并收集同期O3的浓度数据,分析发现:O3每增加15 ppb,可致滞后48 h的FEV减少1.25%(95%CI:1.96%~0.54%),研究认为:O3对老年人的肺功能有急性损伤,且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抗氧化基因的多型性修改。

1.5 其他

多环芳烃(PAHs)大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本身并无毒性,进入机体后经过代谢活化呈现致癌作用。PAHs亦可和O3、NOx、HNO3等反应,转化成致癌或诱变作用更强的化合物。目前动物实验证明的有较强致癌性的PAHs有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芘、二苯并(a,h)蒽等,其中以B[a]P的致癌作用最强[3]。

铅可以损害神经、造血、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造成智力发育不良和造血功能障碍,且对成年后心血管异常、骨质疏松等也有影响。JAIN[10]等对83名老年男性患者进行血铅和骨铅基线水平的测量,并与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发生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血铅增高者,其未来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27倍(95%CI:1.01~1.59);骨铅增高者,则增加1.29倍(95%CI:1.02~1.62);慢性铅暴露使血铅浓度>5μg/d L之后,可引起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有显著的下降。

2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 大气污染物与死亡率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大气污染中与死亡率相关。POPE等[11]通过美国癌症协会收集了暴露于大气污染16年的近50万成年人的死亡数据,分析后发现:在控制吸烟、饮食等混杂因素后,PM2.5每升高10μg/m3,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均分别升高4.00%、6.00%和8.00%。PM2.5浓度与其健康损害作用呈线性相关,未发现其健康效应的阈值。美国国家空气污染与死亡率和发病率关系的研究(NMMAPS)[12]观察了全美20个最大城市约5 000万人口和同期天气状况,发现死亡前一天的PM10每升高10μg/m3,日总死亡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分别上升0.21%和0.31%。

我国常桂秋等[13]人在北京市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总悬浮颗粒物每增加100μg/m3,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0.62%,贾健等[14]在上海市闸北区的研究表明:PM10、SO2及NO248h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与总死亡率的OR分别为1.007(95%CI:1.003~1.011),1.011(95%CI:1.001~1.021),1.010(95%CI:1.000~1.020),其中PM10与死亡率的联系在敏感度分析中不随模型参数的改变而不同。

2.2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

呼吸道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其他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呼吸系统是大气污染物直接作用的靶器官。流行病学观察认为短期暴露于户外颗粒物可增加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15]。PEREIRA等[16]调查了圣保罗12个市区1981~1990年大气污染物的数据,发现喉部和肺部肿瘤的发病率与大气污染有关,其中臭氧与肺癌和喉癌发病率的关联强度最大,相关系数分别是0.7234(P=0.277)和0.9929(P=0.007)。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损伤的确切机制还不完全明了,气态和颗粒污染物均能加重上下气道的潜在病理生理变化。活性氧簇的生成及其如何导致炎症反应是倍受关注的重要机制,氧化应激还可促发氧化、还原反应敏感的信号通路,以协同方式激活前炎性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黏附受体的表达。另外,PM、O3等可以在气道表面生成免疫介导物过敏毒素C3a,诱导气道高反应性。

2.3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关于大气污染物与心血管系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流行病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两个方面,后者主要是组成成分分析研究和致病机制研究。

杨敏娟等[17]调查分析多方面资料,在控制了长期趋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大气SO2、NO2和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分别增加0.40%(0.10%~0.80%),1.30%(0.20%~2.40%)和0.40%(0.20%~0.60%)。PM10效应在1日后达到最大,并基本呈线性无阈值。提示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存在短期影响能增加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MILLER等[18]对美国65 893例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绝经后女性随访6年,发现大气细颗粒物每增加10μg/m3,绝经后女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24.00%,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76.00%。METZGER等[19]收集1993年1月~2000年8月亚特兰大31家医院的4 407 535份急诊病例,及同期的空气质量数据(晚期的25个月有详细、分类的颗粒物浓度记录),进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急诊病例数与PM2.5水平和部分气态污染物(NO2、CO)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大气污染的心血管效应可通过改变血管紧张性、动脉粥样性硬化、自主神经效应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等产生[20]。健康成人吸人高浓度环境微粒2 h,动脉即收缩;短时间接触环境微粒后,大鼠肺小动脉也收缩。复旦大学公卫学院研究发现:PM2.5可通过氧化损伤途径使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1]。空气污染还会导致动脉血管的突然收缩,这种血管的突然收缩会激发斑块的不稳定性或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心肌灌注量,从而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经由全身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2]。短期(1、2 h)暴露于污染颗粒物质,HRV表现为下降,而HRV的下降与冠心病、心源性碎死以及致死性心律失常(如室速)等的发生都有关系,在老年人和具有明显心脏疾病的病人(如心肌梗死后的病人)中,HRV的下降预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危险度都上升。

2.4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大气污染可以诱发机体出现超常的免疫发应如变态反应,用卵清蛋白(OVA)造模过敏小鼠,在致敏期间暴露于NO2,加剧了过敏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23]。此外,空气污染中的致癌物进入人体直接或经过代谢形成亲电基团后,可与肺组织靶器官DNA反应,形成DNA加合物导致DNA损害,最终诱导癌症。

徐东群等[24]对大鼠进行气管滴注细颗粒物,光镜下大鼠肺内可见异物性肉芽肿形成;肝脏血窦内有单核吞噬细胞聚集形成肉芽肿的趋势;肺门淋巴结和肝脏、肾脏血管内有明显的吞噬PM2.5的巨噬细胞和游离的PM2.5。随着暴露时间和剂量升高,TNF-α、IL-6表达水平先升后降,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总蛋白和唾液酸水平增加,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高利华等[25]在根据郑州市2002~2004年大气PM10监测资料选定PM10污染区和对照区,随机选择2地成年居民各90名检测发现:PM10污染区居民血清中IL-6、IL-8和TNF水平均高于对照区(P<0.05);IFN-γ水平低于对照区(P<0.05)。

2.5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气污染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多集中于重金属和有机气体。重金属对人体生长发育有较为明显的不良影响,即使是低浓度的铅暴露,也可能与青少年的智力障碍,行为失调有关。儿童血铅水平为100μg/L(4.83μmol/L)时即达铅中毒诊断标准,但LANPHEAR等[26]研究发现:铅的毒性作用无阈值性,低于100μg/L的血铅水平可能已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王东等[27]将40只Wistar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镉染毒组,镉染毒组孕鼠于胚胎6.5 d时一次性按4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氯化镉,结果发现:镉染毒组大鼠胚胎的前脑、中脑和后脑的发育评分均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镉染毒组的神经系统发育评分低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醛的吸入能引起神经症状,如疲劳、记忆困难或情绪波动等。生理条件下NO在CNS中是一种新型的神经信使,但在内外性NO产生或过量释放时,与超氧自由基反应产生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会直接导致神经毒性。

3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展望

大气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它与人群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国内外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使人们对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日新月异。当前,对颗粒物健康影响的研究重点已从TSP及PM10逐渐向PM2.5转移。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UFPs)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国际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UFPs被认为是介导颗粒物不良健康效应的主要因素。

但迄今为止,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还尚未把健康效应特异地归因于某一种大气污染物,亦不能明确地观察到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作用的阈值范围。研究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资料少而局限,缺少全国范围内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的定量资料;流行病学研究大多为时间序列分析和地区间比较的生态学研究,缺少精心设计的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时多考虑颗粒物的重量浓度,对空气中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化学、物理、生物污染物的种类考虑不足;此外,多数研究工作系在上个世纪完成,时效性不强。

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环境健康决策以及与大众进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的需求,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许多研究工作亟待开展。还需要通过大量研究人群的长期追踪调查,才能评估出长期空气污染暴露对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着重强调以下几点:寻找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关注暴露引起疾病的早期效应,以人们因暴露在空气污染中患心肺疾病及癌症的早期标志为基础制订和修改大气环境标准;由单纯的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发展为对居民或生物体内污染物负荷乃至疾病指标的监测等。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大气污染与许多健康效应直接或间接相关,可对人体呼吸、循环、免疫、神经等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肺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该文综述了大气污染物主要组成成分,综合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及毒理学资料,以获取主要大气污染物健康效应的可能机制,并总结大气污染物的研究方向,为今后开展此类研究提出建议。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9

1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源于6个方面:①室内装修和建筑材料;②室内用品 (家用化学品、室内家具和现代办公用品) ;③人类活动 (烹调、取暖和吸烟) ;④人体自身新陈代谢活动;⑤生物性污染源;⑥室外大气污染物 (工业、交通排放及二次反应产物) 。

2 室内主要污染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室内主要污染物包括CO、CO2、NOX、SO2、甲醛、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氡及其子体以及微生物等。室内空气污染的代表性影响包括危害人体健康、损害室内用品的审美和经济价值, 以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加重人的心理压力。病态建筑物综合征、建筑相关疾病和化学过敏反应症是不良室内空气引起的典型病症[3,4]。

2.1 CO的来源及其危害

CO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室内污染物之一, 通常来源于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炉火、厨房燃气、家用煤气 (非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 的泄露等都是室内CO产生的原因, 同时, 吸烟也是一个重要的CO产生源。CO对健康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其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的产物COHb在血液中的浓度, CO通过呼吸与血红蛋白结合, 其结合的能力比氧气高200倍。这将造成血液中氧气传输量的下降, 超过一定浓度时造成人体组织的缺氧窒息。一般认为2%~3%的COHb浓度不会对健康人产生影响, 大部分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中, 将CO的浓度定于<0.04 mg/m3 (标准状态下) 。

2.2 CO2的来源及其危害

CO2是大气组分之一, 大气中的CO2含量为0.03%~0.04%。室内CO2含量一般要高于室外, 其主要来源是各种燃料燃烧的生成物和人体新陈代谢呼出的气体。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可达4%~5%, 成人每小时呼出的CO2达20~30 L, 儿童为成人的一半左右。一旦室内人员过多、通风不良都有助于细菌的滋生及空气中负离子的减少, 人往往会感到疲倦与烦躁。室内空气CO2<0.07%属于清洁空气, 人体感觉良好;当浓度在0.07%~0.10%时属于普通空气, 个别敏感者会感觉有不良气味;在0.10%~0.15%时属于临界空气, 人体开始感觉不适;达到0.15%~0.20%时属于轻度污染, >0.20%属于严重污染;在0.30%~0.40%时人呼吸加深, 出现头痛、耳鸣、血压增高等症状, 当达到0.80%以上时就会引起死亡[5,6,7]。

2.3 NOX的来源及其危害

NOX包括NO和NO2, 由于NO化学性质不稳定, 极易在空气中氧化成NO2, 因此, NOX主要考虑NO2。NO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红棕色气体, 有刺鼻的气味, 在燃烧环境下, 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的化合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 家用燃气灶、火炉、吸烟等是室内氮氧化物产生的主要原因。NO2能刺激皮肤并造成深度肺部损伤, 当浓度>0.60 mg/m3时, 大部分健康成年人可以感受到呼吸系统的不适, 在0.45 mg/m3浓度下, 会有不明显但累积性的影响, 容易造成慢性病变。对于室内空气中的NO2, 国外标准规定低于0.05~0.30 mg/m3。

2.4 SO2的来源及其危害

SO2是一种无色、强烈刺激性气味气体, 易溶于水。SO2是室外空气污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对室内空气污染则不太重要。但在有室内源 (如燃煤、燃气、燃油) 且通风系统不好的环境下, 室内SO2浓度高于室外浓度。SO2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SO2气体本身刺激 ;二是SO2在空气中形成酸雾对人体产生危害。暴露于高浓度的SO2环境中可促使肺功能降低;长期暴露于室内低浓度SO2中也可导致人体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2.5 甲醛的来源及其危害

室内甲醛主要来源于各种装饰物品如粘合板、尿醛泡沫塑料、壁纸、地毯等;香烟烟雾也是室内甲醛的重要来源;甲醛还可以来自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消毒剂、防腐剂、纺织纤维等多种化工、轻工产品。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气体, 可经呼吸道吸收,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 甚至引起鼻咽癌;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甲醛对室内人体健康影响最敏感的是嗅觉异常和刺激。通常, 人的甲醛嗅觉阈为0.06~0.07 mg/m3, 但个体差异很大。据研究, 甲醛浓度达0.15 mg/m3时, 可引起咽部和上呼吸道的损伤;当浓度达到0.36 mg/m3时, 气喘病人和儿童会感到呼吸困难[8,9]。

2.6 PM10 PM10是指粒径<10

μm的颗粒物, 能够被吸入呼吸道。 当直径<2.5 μm时, 污染物可进入人的下呼吸道, 有时甚至穿过肺泡进入血液。室内PM10的主要来源有燃气、燃煤、烹调油烟、香烟烟雾、人的活动等。研究表明, PM10对人体呼吸道、肺、心脏等有较大危害, 特别是对那些敏感人群如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儿童、孕妇等危害更大, 可导致心脏病、肺炎、哮喘病及孕妇流产等病发几率增大。

2.7 VOC 室内VOC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和生活及办公用品。

VOC会对人体产生急性和慢性的健康影响, 暴露于VOC中可导致头痛、恶心、疲劳、眩晕、眼睛和皮肤红肿等症状, 这些病症统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征” (SBS) 。

2.8 氡及其子体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 无色无味, 氡及其子体已被认定为室内重要的污染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确认, 氡及其子体是产生肺癌的重要因子之一;美国EPA已将氡列为最危险的致癌物质之一。室内氡主要来源于房屋地基及周围土壤、饮用水、生活用燃料及建筑材料。氡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效应, 确定性效应表现为在高含量氡的暴露下, 机体出现血细胞的变化。氡对人体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 特别是与神经系统结合后危害更大;随机效应主要表现为肿瘤的发生, 由于氡是放射性气体, 当被人们吸入体内后, 氡衰变产生的α粒子可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并诱发肺癌。

2.9 微生物

微生物也是室内环境污染源之一。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空调系统、床褥、地毯。微生物可引起人体出现不适、头痛、干咳、胸痛、腹泻等症状, 也是昆士兰热、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致病原。

3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分析

早在1980年代, 国内预防医学工作者就开展了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研究, 通过调查和检测发现, 当时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是燃料燃烧烟气、烟草烟雾和烹调油烟等。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私有化进程的加快, 购房和房屋装修成为人民群众的消费热点。然而, 由于装修、建筑材料质量不合格和施工过程管理不严, 使得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复杂, 因装修、建筑材料释放有害物质引起的投诉甚至法律诉讼越来越多。因此与装修和建筑材料相关的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室内环境质量问题, 也最为人民群众所关注[10]。

本文随机跟踪检测某高档住宅小区房屋装修前、装修过程中以及装修若干天后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房屋在装修过程中产生甲醛、苯、甲苯和乙苯之类有机化合物, 装修后挥发到室内构成室内VOC的主要来源。装修过程中VOC浓度很高, 装修1年后室内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浓度才降到WHO推荐的标准。表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 小结

室内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研究是一门综合科学, 除空气本身的质量外, 还有一些不太清楚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觉和反应。国外对室内污染做了较多研究工作, 从污染物监测分析到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实验等各方都研究较深。而我国室内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流行病学研究及毒理学实验还不多, 只是一些不系统的零星研究。因此加快室内污染物浓度监测、迁移变化研究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空气质量,健康

参考文献

[1]Gallego E, Roca X, Perales JF, et al.Determining indoor air quali-ty and identifying the origin of odour episodes in indoor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12 (3) :17-19.

[2]Pilotto LS, Douglas RM, Attewell RG, et al.Respiratory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indoor nitrogen dioxide exposure in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7, 26 (4) :788-796.

[3]张桂芳, 汤广发, 李念平, 等.室内空气品质的灰色综合评判〔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28 (5) :107-111.

[4]彭燕, 沈照理, 曹小安.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现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31 (6) :51-57.

[5]周纯良, 李原浩, 饶俊, 等.湖南省近年来新装住宅室内空气污染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7, 6 (5) :280-283.

[6]白郁华, 陈旦华.室内环境质量调查〔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8:57.

[7]王谋凤, 于凌志, 吕华东.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甲醛污染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0, 6 (2) :17-19.

[8]钟格梅.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4, 3 (1) :49-51.

[9]刘运年.室内空气污染及其控制〔J〕.化学工程师, 2003, (1) :34-36.

[10]潘小川.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危害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 (3) :167-169.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10

1 雾霾的特征

1.1 雾、轻雾与霾的区别

美国研究学者提出:霾是固体颗粒以及气体污染物导致的肉眼可察觉到的能见度降低的空气污染现象, 也有人将其称为烟尘雾、烟雾、干雾、烟霞、气溶胶云、大气棕色云气溶胶等。在国内,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率先对灰霾污染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兑[2]提出霾的定义为:空气中的尘埃、硝酸与硝酸盐、硫酸与硫酸盐、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浓度升高, 从而使大气混浊, 视野模糊, 能见度下降明显, 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时, 这种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就被称为灰霾。但在现实的观测实践中, 对于造成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是霾还是轻雾或雾的区分, 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全国上下对霾与轻雾或雾的识别并没有官方的判别标准, 各省进行监测时也是各有不同, 多数省份使用相对湿度的某一阈值来区分, 绝大多数将湿度值定得较低。

霾这种天气现象的本质是细粒子气溶胶污染, 实际上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粒子存在, 而雾滴的存在极为少见或罕见;霾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然而, 雾的记录, 对于指示天气具有明确的意义。霾滴若要通过吸湿增长成为雾滴, 须有足够的过饱和度, 就必须能越过过饱和驼峰[3], 这一点在自然条件下并不容易具备。因而在非饱和条件下, 非水溶性的霾粒子, 甚至是水溶性的霾粒子, 也不可能经由吸湿转化成为雾滴。

1.2 雾霾组成成分, PM的分类方法与监测情况

气溶胶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 (TSP) (粒径<100μm, 几乎都可被鼻腔和咽喉捕获)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粒径<10μm, 可进入肺泡) 和细颗粒PM2.5 (粒径<2.5μm) , 研究表明, 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μm以下颗粒物, 75%在肺泡内沉积, 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穿过肺泡间质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1]。粒径越小, 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 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也越强, 由于PM2.5粒径比较小, 因此, 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

此外, 还可以基于来源分类, 如自然源 (分为大陆源、海洋源和生物源) 与人类活动排放源 (如森林大火、燃料燃烧 (以煤炭燃烧和机动车排放为主) ;也可按照产生方式分为机械粉碎燃烧气粒转化和凝撞等;按照组分可以分为无机成分[包括矿物粉尘 (土壤尘、沙尘、火山灰) 海盐、黑碳、硫酸盐、硝酸盐等]和有机成分 (包括有机碳氢化合物、苯并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有生命的生物气溶胶如 (花粉、孢子病毒细菌和动植物蛋白碎屑等) ;按照谱分布可以分为巨粒子 (如降水粒子、云雾粒子、沙尘) 、大粒子 (如海盐、土壤尘、火山灰) 、细粒子 (如源于光化学烟雾) 、超细粒子 (如新粒子、气粒转化刚刚形成的分子团) 等;按照辐射特性可以分为辐射吸收性粒子和散射性粒子等等。

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扬尘等, 包括天然过程和人为活动, 其中后者造成的细粒子排放占有很大的比重, 大气气溶胶粒子来源的不同决定了大气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2 灰霾对人体的健康效应

在大气颗粒物对人体造成健康影响的研究方面, 主要集中于以往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大量研究表明, 颗粒物的短期或长期暴露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效应, 短期急性症状表现为眼鼻刺激、咳嗽、发热等;远期慢性则可导致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升高;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化, 以至于医院中此类病症应诊增多;还能使肺功能、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等。王德庆等[4]研究表明, 暴露地区的呼吸系统和心肺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颗粒物的浓度监测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敏感人群中, 这种相关关系更为明显。

2.1 急性效应

研究表明,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大气细颗粒物水平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5,6,7], 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有相关关系。高知义等[8]研究发现, 有机会接受较高浓度颗粒物的人群, 更易出现如经常咳嗽、咳痰、咽部鼻部不适、气喘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还有眼睛不适、视力下降、关节疼痛、耳鸣、听力下降、头晕、记忆下降、易怒、睡眠差、疲劳等自觉症状, 严重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大了医疗资源的损耗。

2.2 慢性健康效应

PM2.5不仅会损害人体呼吸系统, 降低肺功能, 导致暴露人群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呼吸困难的发病率增加, 还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等造成一定的影响[7]。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具有低剂量、长时间、多途径的特点, 呼吸道是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高知义等[8]通过对上海市交警与普通居民的对比研究得出,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大气细颗粒物中可导致血液中某些免疫指标发生改变, 影响免疫系统健康, 进而容易罹患其他系统疾病。

近来又有研究证实, 颗粒物的毒性不仅与颗粒粒径大小及浓度有关, 更与其组分相关。其中, 一些金属元素, 如Cu、Mn等具有肺毒性[9]。钱春燕等[10]通过对大鼠染毒发现, 3种铅化合物及颗粒物, 具有明显的肺毒性和血液毒性。殷文军等[11]通过收集广州市城区的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统计资料以及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等, 在控制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之上, 采用时间序列的自回归模型, 分析广州中心城区自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空的气污染物与居民每日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之间的关系, 得出广州市大气中NO2和PM10对人群健康存在短期影响, 可能增加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Cesaroni等[12]通过对罗马的一百万成人的队列研究得出, 长期的NO2和PM2.5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显著相关。缺血性心脏病与NO2暴露存在线性关系, 而在该污染模型中, 排除PM2.5的暴露这个因素之后, NO2依旧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死亡有影响。

2.3 致癌毒性

颗粒物上可携带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有研究指出, 大气中的金属物质都存在于颗粒物上。大气颗粒物的遗传毒性就来自于这些附着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 (PAHs) 等有害物质。PAHs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 经过代谢, 代谢产物可与DNA共价结合, 形成DNA加合物, 其在人体进行生物转化时形成大量活性氧, 从而造成DNA氧化性损伤[13], 进而诱导癌症的发生。Curtis等[14]研究表明, 雾霾另一主要成分碳, 尤其是有机碳, 如PAHs, 多数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产生, 其可进入大气, 吸附在颗粒物表面, 与之共同进入人体, 致癌、致突变、致畸等。这些有害物质的载带量与粒径有关。除粒径外, 颗粒物的其他物理特性, 如形状、质量浓度、表面积等, 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吸附的物质[15]。Angkana等[16]研究也证实这一点, 并提出其主要成分苯并芘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另外, 空气中的PAHs可以和O3、NOx、HNO3等发生反应, 转化成为致癌或致突变作用更强的化合物。

Jung等[17]通过对地铁内颗粒物研究提出, 地铁中PM10上携带的有机化合物对正常人的肺细胞具有基因毒性, 其机制为其较强的氧化性, 他还提出, 大气中的PAHs并非颗粒物上携带的致癌的唯一因素。

3 现状与前景

我国的空气颗粒物污染特点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多区别。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已经跨越经济转型, 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主要是细颗粒物, 然而我国的许多城市, 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未摆脱粗犷的资源消耗式, 能源结构中不可再生的能源占多数, 风能等清洁能源占的比例很小, 故而多是煤烟、机动车尾气以及开放源等复合型污染并存。

1997年7月份, 美国国家环保局公布了修正之后的大气颗粒物中PM10和新增的PM2.5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而我国则在2013年3月, 正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标准增设PM2.5的平均浓度、臭氧8 h平均浓度2个限值。据报道, 环保部下发的通知中明确的规定:2012—2015年, 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到全国所有地级市逐步开展。争取2016年1月1日,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新标准的分期实施。目前一些城市地方已开始对其进行监测, 如青岛、上海等地[18,19]。

研究表明, 重视对细颗粒及其前体物的控制, 可有效控制细颗粒污染。张懿华等[20]收集了上海市区2009年10月10—21日期间2次空气污染的样品进行分析得出, 14—19日, PM2.5占TSP的比重渐渐下降, 且二次离子组分渐从细颗粒物向粗颗粒物转移, 这可能是由于粗颗粒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二次转化反应活性界面。这说明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受气态前体物二次转化以及粗颗粒物传输共同影响。这一点上尚缺乏更多有力的证据来支持。

如今, 我国尚未对PM2.5开展系统的监测, 新规定初步只涉及某些发展较快的城市, 采用成分监测的地区更为少见。我国仅有关于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对于死亡影响的横断面研究, 尚未有规模完整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队列研究。与此同时, 基于人群的大气污染急慢性健康效应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体系, 多城市同时开展多中心的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定量研究几乎没有。研究工作者们应当在了解颗粒物的不同来源、不同物理性质以及不同的化学成分造成不同的毒理学效应的基础上, 进一步展开与本国实际环境特征和人群特征相符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研究。

北京市已为治理雾霾天气已经采取许多的措施, 并取得明显效果, 如坚持清洁能源发展战略, 控制煤烟型污染, 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治理, 实施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方案, 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执法人员对上路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展路检路查, 启动企业应急措施, 一般在连续2天出现重度污染天气时启动预案等[21], 均为今后各省市的治理提供可供借鉴之处。

手机辐射与人体健康 篇11

手机辐射致癌是真还是假?

手机辐射致癌的说法始于1993年,当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男子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提出,他的妻子由于使用手机而患上了脑癌。此后,该男子还为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但最后终因证据不足而败诉。

那么,手机电磁辐射是否真的会引起脑癌呢?对这一问题,许多人都想及早得到一个科学的答案。但遗憾的是,截止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机构、媒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97年,澳大利亚一项科学研究表明,手机电磁波辐射可使白鼠患肿瘤的速度加快两倍。这个实验似乎可以证明手机辐射会增加患癌的机会,但科学家们此后做了多次相同的实验,都没能获得相同的结果,这也就使人们怀疑那些白鼠所患的肿瘤是否真正与手机辐射有关。

由手机制造商们斥资2700万美元赞助的无线科技研究所计划的负责人在审查了过去六年来进行的75项调查后指出:我们有充足的证据显示手机辐射可能破坏血细胞的基因,而此种损害可能导致肿瘤和破坏免疫系统。他同时指出,有三项调查发现使用手机的人比较容易患上脑外部肿瘤,另外一项调查则显示使用手机六年以上的人有50%比较容易患耳后良性肿瘤。

然而更多的研究调查显示,手机辐射和服癌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美国麻省流行病研究所对同样数量经常使用和很少使用手机的司机们进行过对比研究,结果没有发现两组人员在患癌症方面有什么不同。美国健康基金会无线科研科技研究公司、全面癌症研究所也都曾做过类似的调查,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丹麦癌症基金会则根据电话公司提供的1982—1995年间、丹麦全国所有42万余名手机使用者名单和卫生部门登记记录癌症患者名单,进行了一次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结果也未发现手机辐射与人类癌症的发生没有特别的联系。

截至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手机辐射是否致癌这一问题,总共进行了120余项实验或调查研究,其中已开始的27项长期动物实验和已经完成的四项标准生物检测、六项应用放射或化学诱导模型所做的研究,均未发现肿瘤增加的迹象。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既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会致癌,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不会致癌。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为此,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发起了一项有日、澳、加、英、法、意、以及以色列、瑞典、芬兰等国参加的大型研究,以查清手机辐射是否真的会导致头颈部肿瘤。

手机辐射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关于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这一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同样是各执一词,难以取得一致。

丹麦约翰森博士的一项大型调查研究指出,长时间的使用手机所产生的手机辐射有可能造成脑部温度升高。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则报道也指出,使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下降、睡眠紊乱、头痛、血压上升、癫痫发作等现象。而瑞典发表于1999年11月份的一份医学报告则指出,手机辐射可能对使用者的脑部造成损害,导致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疾病的发生。2000年10月份,华盛顿大学手机研究专家享利的一项实验显示,手机辐射不仅可使人丧失短期记忆,还可使人的长期记忆丢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监测所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长期使用手机可对人体神经行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神经衰弱不良症状反应率增加。

有的专家认为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通话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即手机辐射的电磁波被人体吸收后,会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

他们同时指出,所幸手机的功率通常很低,所以手机对人体所产生的热效应,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专家们警告说,若一次通话时间过久,而且姿势保持不变,依然有可能会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造成病变。而英国物理学家杰拉德.海兰德博士则指出手机对人体健康的真正危害来自于它的低强度辐射,即非发热效应,而不是使脑组织发热。他还说,手机潜在的危险还有许多不确定性。

持相反意见的专家则认为,手机危害健康的说法不值一驳。他们的根据是,手机所用的频率一般在80(02000兆赫之间,其功率通常只有0.25瓦左右,根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损害。新加坡专家机构的试验表明,手机对周围物体辐射而导致的升温不会超过0.15℃,而人体脑部组织温度的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在1℃左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严格热损伤升温标准则为0.25℃。因此,即使是长时间使用手机所引起的脑部温度变化也不会超过正常范围。况且,全球几亿手机用户和未使用手机的人相比,二者患各种疾病的几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即便是手机使用者所患的各种疾病,也不能断言就是因打手机而引起的。有些人因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造成头晕眼花和脸部麻木,应该解释为正常的人体疲劳现象,而不是手机辐射所致。

截止2000年,全世界已有240多项科学研究,分别应用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和人群对移动电话通信信号暴露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使用了多种频率进行测试,其中130项已完成,大部分报告手机对健康无影响。如何防止——手机辐射可能造成的健康损害?我们最好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因为手机电磁辐射的存在终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总是有益而无害的。广大手机使用者可采取以下措施,以尽可能地防止或减少手机电磁辐射对自身健康可能造成损害:

1.尽可能少用手机。无论是在户内户外,有有线电话尽量使用有线电话,而不要使用手机。在没有其他电话可用、不得不使用手机时,也要尽可能地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

2.在手机拨号呼出时,不要将手机贴在耳部,而应通过显示屏查看手机是否接通,待显示接通后再通话;接听电话时,在手机接通的最初几秒钟的时间内,也不要马上接听。因为有研究表明,手机在拨号呼出、等侯接通时释放出的电磁辐射量,要比接听来电时高出10倍;而手机在与对方电话接通的瞬间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也要比正常通话时高出数倍。

3.在使用手机时,要尽可能地做到“长话短说”,以尽量减少每一次的通话时间。每次通话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如通话内容较多,不妨分成几次交谈。此外,通话过程中,每隔两三分钟将手机从一侧耳部移至另一侧耳部,也可避免使脑组织的某个区域长时间暴露于高水平的手机电磁辐射下。

4.使用手机时如果感觉到手机所在一侧头部或面部有发热、发烫现象时,应立即停止通话,并用热水擦洗这一部位,再用手掌来回按摩几次,以促进受损部位的血液循环,利于受损组织的恢复。

5.如果长期、频繁使用手机后,出现健忘、头晕、心悸而又找不到其他原因时,最好停止使用手机一段时间,看看症状是否会减轻。如果能使症状减轻,说明这些症状是由手机所致,今后最好不要再使用手机。

6.使用手机时,要尽可能地使天线远离人体,特别要尽量偏离头部,以减少对人体尤其是头部的电磁辐射。因为有研究表明手机天线与头部之间的距离,直接决定头部接受电磁辐射的水平。

7.使用手机时,最好使用耳机。因为据有关机构的测试表明,当手机处于最大发射功率时,添加耳机后耳机处辐射量要比直接使用手机通话时天线处的辐射量小两个数量级(即后者要比前者大100倍以上),使用者头部所受到的辐射也要比不使用耳机时小得多,几乎近于没有。也就是说,用耳机打手机,可以比较好地防止手机辐射。

8.在信号不好的地方使用手机,拉出天线可以改善通话质量,并使手机在较低的功率水平上工作。而功率越低,手机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也就越低。此外,在手机信号过弱、不能正常通话的情况下,最好立即将手机关掉。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篇12

1 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大气污染概况

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大气污染是以SO2、NOx和颗粒物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10]。根据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计算年各地市大气监测结果,在盆地及盆周山地19个监测城市中,7个城市市区的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标,污染最重的是涪陵和重庆;8个城市市区的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超标,污染最重的是达川;19个城市市区氮氧化物年日平均值范围为0.02~0.10mg/m3,所有城市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 人体健康评价模式

综合国内外资料,要计量控制污染带来的健康效益,有三个步骤[2]:(1)将污染控制规划对周围的影响数量化,主要包括大气扩散模型,也涉及一般的生态模型;(2)估算出剂量反应关系式,用来说明不同程度的接触污染物而引起死亡和发病的因果作用;(3)对死亡和发病所预计的减少量进行货币价值估算;通常是指对污染控制规划可能带来的生产率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减少进行计算。其中步骤2在整个经济评价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这是由于所涉及的污染物质常常很复杂,发现影响之前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而且接触的剂量和时间通常也不确定。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用集合的流行病学方法来鉴别环境污染物和定量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由于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各个城市的医学基础数据不完善,本文无法运用统计学回归分析技术得出适合本地的剂量反应关系式。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世界银行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国家进行经济评价所使用的人体健康评价模式来估算四川盆地的人体健康损失。

2.1 剂量反应函数

世界银行的经济评价报告表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人群长期接触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质、O3、SO2、NOx、和铅等引起的[1,8]。结合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大气环境状况,本文采用该模式仅估算悬浮颗粒物和SO2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气悬浮颗粒物质通常以总悬浮微粒TSP或TSP的部分物质PM10,或粒度远远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表示,它的影响主要包括过早死亡、住院率和发病率的增高以及受限日数的增多。SO2的影响主要指过早死亡概率的增加。报告中的污染变量为PM10,根据中国国情本文以TSP计量,转换关系为:PM10=0.55 TSP;报告中每个关系式的相关系数共有上限、均值和下限三种,根据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和实践[1,8],本文采用均值作为估算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人体健康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

(1)过早死亡概率(/(人*年))

PM=a1×B×CM×1/100×0.55+a2×C×CM×1/100

a1、a2——相关系数0.096、0.048

B——TSP的年均值超标量

C——SO2的年均值超标量

CM——人群自然死亡率(‰)

(2)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年)

RHA/100,000=a×B×0.55(a=1.2)

(3)急性呼吸系统疾病门诊率(/年)

ERV/100,000=a×B×0.55(a=23.54)

(4)活动受限日数概率(/(人*年))

活动受限日数包括因行动不便、身体不适等引起的卧病在床日数、误工日数及正常活动受限日数。

RAD=a×B×0.55(a=0.0575)

2.2 健康损失的经济评价

一般来说,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是一种外部影响。为了使大气污染的外部影响在经济上可比,就必须采用货币化技术。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是一种货币化技术,它研究的重点是环境决策中由于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即外部不经济性的货币表现。本文采用该方法中的修正人力资本法估算人体健康损失。修正人力资本法评价的不是人的真正生命价值,而是在不同环境质量条件下,人因为发病或死亡对社会贡献的差异,并以此作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修正人力资本法将环境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失分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两部分。直接经济损失有:预防和医疗费用。间接经济损失有病人、非医务人员因护理、陪住,影响劳动工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病人的病痛、家属的悲伤等精神损失,由于很难用货币计量,不在人力资本法评价范围之内。因此本文的经济损失计算公式如下[1,4,5]:

(1)过早死亡的经济损失

(损失工作年×人均年创值+人均医疗费+人均丧葬费用)×死亡人数

(2)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经济损失

(人均医疗费用+损失工作日×人均创值)×住院人数

(3)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经济损失

(人均医疗费用+损失工作日×人均创值)×急诊人数

(4)受限日数的经济损失

(人均创值×0.2+1/3×0.8×人均创值)×受限日数

据典型调查:(1)过早死亡(以肺癌为例)平均损失工作年为11年,患病误工1年,丧失劳动时间为12年,人均医疗费为20000元[7,9];(2)呼吸系统疾病平均丧失劳动时间1年,人均住院治疗费为10000元[7,9];3.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平均损失工作日为1天,人均门诊费为50.0元[1,7,8];(4)据查四川盆地的人均工资水平为4645.0元/年,人均创值12.73元/天,城市人均丧葬费用为3000.0元[6]。

3 数据及结果

按照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根据过早死亡和其它健康影响的剂量反应关系、经济评价公式和市区的人口及自然死亡率,计算各城市市区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结果见表1。可知计算年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城市市区的人体健康损失为28393.50万元。

4 结论

(1)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大气污染对城市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确定的和显著的,计算年主要城市的人体健康经济损失为28393.50万元。

(2)大气污染的人体健康损失评价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难度较大的边缘工作,经济估算十分复杂,一些方面目前尚难以定量或存有争议。本文对其它健康影响如眼病、哮喘和儿童智力下降等均未估算。因此,本文计算的经济损失是保守的。

(3)应加强医学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为本地环境污染健康损失剂量反应函数的导出提供充分的数据基础。

摘要:介绍了世界银行使用的人体健康评价模式,并结合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的实际情况,应用修正人力资本法估算了该区域主要城市市区的人体健康损失。计算年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人体健康受大气污染影响的经济损失为28393.50万元。

关键词:修正人力资本法,大气污染,人体健康,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John A Dixon et al..Econom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1995.

[2]Y.J.阿黑德等.环境决策-费用-效益分析的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3]梅钠德M.哈弗斯密特等.环境、自然系统和发展-经济评价指南.烃加工出版社,1988.

[4]张兰生,等.实用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5]曹瑞钰.环境经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6]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7]徐肇翊,等.沈阳市大气污染造成健康损失的经济分析.环境与健康杂志.1996,13(4).

[8]Bart Ostro.Estimatingthe Health Effects ofAir Pollutants.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Department,1994.

[9]过孝民,等.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中国环境科学,1990,10(1).

上一篇:分行当教学下一篇:腐蚀原因与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