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健康的卫士(精选7篇)
人体健康的卫士 篇1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 社会背景、经济水平、文化观念、健康信念等方面的差异, 均会对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护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从而更有效地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 笔者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 特别是家庭影响面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良好的习俗和行为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不良的习俗和嗜好对健康带来危害。个体的生活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且影响着其他的个体或群体。研究表明, 许多疾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 如暴饮暴食、吸烟、酗酒、吸毒、药物依赖、生活工作紧张、娱乐活动安排不当、家庭结构异常等。特别是交通意外与工伤意外等也与行为不良有关。我国死因谱已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死因谱趋同。
1.1 运动缺乏
久坐 (几个小时) , 大脑消耗的氧及营养物质较多, 久之会给循环、消化、运动、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如痔疮、便秘、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生命在于运动, 适度的运动对健康有益
1.2 营养失衡
尽管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 但人们对营养的认识水平还很低。表现:食物过于精细和偏食, 引起某些营养素缺乏造成营养不良。饮食不节制和无规律, 热量和脂肪摄取过量, 造成营养失衡或过剩, 引起肥胖 (我国肥胖成人已达1亿, 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比例超过20%) ,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不断增加。
1.3 不良生活习惯
打麻将、看电视、跳舞、唱卡拉OK等夜生活或“三班倒”, 规律紊乱, 长期缺乏休息、过度疲劳无异于慢性自杀。休息的质和量不佳造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疲劳。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人体生命钟的紊乱和体能的透支。
2 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广阔的外部世界。
1) 生态环境遭破坏:滥砍滥伐, 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性采金探矿, 造成天然植被被破坏, 结果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 空气污染:污染源很多, 如汽车、工厂、排出的废气等, 使大气含过量的有害物质, 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 致使空气质量下降。
3) 水污染:我国绝大部分河流、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尤其大城市, 每年有许多人因饮用不洁水而致病。
4) 食物污染: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如日本最大乳品公司, 曾因牛乳的容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而引起万余人中毒。上世纪80年代初, 上海市民曾因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 引起甲肝流行, 累计发病29万人。
食物被化学物质污染:食物被农药、化肥、工业废料等污染, 如不法商制造的“毒米”、“毒瓜子”, 利用工业矿物油上光, 致使健康受损。农作物用过量化肥、用工业废水浇灌, 使有害物质在体内积蓄, 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并有致癌的作用。5) 社会环境因素更复杂, 安定的社会、良好的教育、发达的科学技术等, 无疑对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家庭环境、融洽的工作、学习环境等均会促进健康。反之, 则可能会影响健康。
3 遗传因素
遗传性疾病 (如凝血障碍、精神病等) 能通过遗传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畸型作为遗传特征, 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而且有遗传性体质的人更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有些有害物质可影响妊娠损害胎儿, 引起胎儿患上先天性的心脏病;先天性愚型等先天性疾病。
4 体内污染
人体从水、空气、食物中摄取的“毒素”和长期不能被人体代谢消耗的“物”, 都成为危害人体的“体内污染物”。 (即内外两个污染来源) 外源性和内源性的长期污染, 势必导致人体内环境的改变, 进一步导致细胞离子道的改变 (滞动或僵化) 和机体生物电的转移。也就是病体病理改变的原理。
4.1 可怕的体内败类———宿便
由于缺乏膳食纤维, 而肠道产生宿便, 并产生36种毒素, 引发179种病。现代人食物过于精细, 肠胃蠕动减慢、运动少, 工作压力大, 肠道累积大量废物、食物残渣, 约6.5Kg, 导致排便不尽或便秘。严重影响肠道正常吸收。这些宿便毒素又影响血管、淋巴管、经络、气管、泌尿管道, 造成内分泌紊乱, 新陈代谢变缓。如:色斑、痤疮;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易染肝炎;或诱发肿瘤;渗入子宫导致纤维瘤和机能失常;渗入脑, 会感到压抑、失眠、烦躁、精神不振、思想混乱和衰老;渗入肺则呼吸短促和口臭。繁殖而乳酸菌死亡, 大肠内不能自造VB1、VB2、VB12。毒害组织、器官、扰乱相互协调程序, 造成体内生化紊乱。加速细胞老化。
4.2 循环系统中的垃圾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负责体内物质的运输。可见现代饮食造成的“文明病”, 也就是高血脂症、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 是过剩的营养物质成了血液中的污染物, 严重损害了血管和人体细胞的健康。
5 新陈代谢不佳
人在生存中, 人的基本单位———细胞, 总是不断死亡、生成、发育。而新细胞的生成和发育都需要供给物质, 这个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以及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不佳就会出现健康问题。比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环境污染严重, 均可使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变性、退化、功能下降、结构异常, 而出现各种疾病
6 保健设施因素
卫生保健设施包括医疗保健网络是否健全, 医疗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及群体是否容易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和医护等方面的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用于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 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
此外, 职业、年龄、教育水平、保健意识等均可影响人们的健康。
摘要:生命、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的生命一生只有一次, 因此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而因其珍贵,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生命, 关爱健康。但是, 在现实社会情况下, 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影响健康的因素, 要想健康的生活着, 真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关键词:健康,影响,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振玲, 吴雁鸣, 施永兴.社区卫生保健[J].
[2]内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篇2
1 大气污染的危害
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一个环境要素。通常情况下, 每人每日平均吸入10-12m3的空气, 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但是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等事业的迅速发展, 它们产生的许多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 当其浓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 空气的正常组成就会发生变化, 自然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收到破坏, 从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都会受到危害。这种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急性危害事件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在气象条件突然改变或地理位置特殊条件下, 大气中某些有害物质扩散受到抑制且浓度便会快速增加, 引起人群急性中毒。如, 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甘肃兰州西固区每当发生光化学烟雾时, 现场人群中即有人眼睛流泪, 并伴有头疼、头晕、胸闷、呼吸困难、恶心等中毒现象。慢性危害一般人们不会引起注意, 加上鉴别困难, 其危害途径往往是污染物与人体呼吸道黏膜接触, 主要刺激眼睛、呼吸道黏膜, 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眼、鼻粘膜刺激及生理机能障碍而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的病情。特别是CO吸入人体后, 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 是人体组长处于缺氧症状, 人群会患有贫血、失眠、心脏病等。此外, 根据动物试验结果, 能确定污染大气中有致癌作用的物质达数十种, 如某些多环芳香烃和脂肪烃, 砷、镍、钵等金属。大量事实说明大气污染是人体许多癌症的致病因素之一, 特别是空气污染程度与居民肺癌死亡率呈一定正相关关系。最后, 大气污染物可以使大气透明度减小 (如兰州、白银冬季城市上空经常烟雾腾腾, 傍晚更为严重) , 城市热岛强度加强, 总云量增加, 恶化居民生活环境, 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2 水污染的危害
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除供饮用外, 更大量的是用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将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回流水及其它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 当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就会造成水体污染, 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例如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 水污染严重, 尤其该市废水排放处——东大沟, 它两侧有冶炼厂、铅锌厂、酸厂等企业, 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汇集到沟内, 水质混浊、气味刺鼻, 流向黄河, 造成饮用水不安全, 影响黄河沿岸的人群生产生活、导致发病率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有直接与间接两方面。但是就毒性而言, 大多数农药的毒性较高, 无毒低毒的农药很少, 但是农药很易进入水体, 人们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 还有构成全球性污染又极毒性的多氯联苯、多溴联苯及重金属等物质污染水体受后, 人们饮用或通过食物链就会出现中毒现象。如东大沟两边的村庄饮用的是重金属超标的黄河水, 村民牙齿脱落现象严重, 过去是中老年人掉牙, 现在发展到小孩也掉牙, 就连羊吃了种的草牙都掉光了;2) 水体被卤代烃等有机污染物污染后, 这些污染物使细胞和染色体发生畸变, 并诱发细胞转化。转化细胞异常接种会使小鼠形成肿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们长期饮用就可能诱发肝癌, 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等。白银东大沟两边的村庄的村民癌症患者比例大幅增加;3) 有些污染物通常情况下, 虽然不会对人体健构成危害, 但可使水体发生异味、异臭等水质的异常变化, 使水体的正常利用受到影响。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主要是重金属物质, 从而影响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氧化, 抑制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 水体的卫生状况严重受到影响。
3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土壤污染被称作是“看不见的污染”, 其他污染形式可通过外在形式向人们敲响警钟, 而土壤污染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这种危害极大的污染就在这样的“温床”上趁机蔓延开来。重金属类和农药类化合物成为土壤的主要化学性污染物。重金属中的汞、砷、镉、铬、铅等进入土壤后可以被作物吸收积累, 通过地面水和地下水或通过食物链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在工厂烟囱、采矿设施、垃圾堆放包围下的广西平阳, 农田受到了严重污染, 据检测, 该村种植的大米中镉、铅含量超标了20倍, 导致58位村民患有肾病、脑损伤甚至癌症。另外, 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 白银市附近有四处-6000亩农田种植出来的蔬菜中的镉、铅、铜含量均达到危险水平。至于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 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类的有机氯农药, 由于化学性质稳定, 不易被土壤微生物降解, 所以在土壤中残留时间很长, 被作物吸收后, 在经过各种生物之间转移、浓集和积累, 可使农药的残留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通过食物链使农作物或食品中残毒进入人体危及人体健康。
4 噪声污染的危害
在工业生产中, 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一样是当代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但是噪声污染又不同于其它污染, 它是一般情况下不致命而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一种物理污染。由于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每个环节或者说每个角落都会有噪声出现, 且能直接感觉到它的干扰, 而物质污染只有产生后果才受到人们注意, 这就是为什么环境污染常常受到人们抱怨和控告的原因。噪声污染轻者会让人产生烦恼、讨厌等情绪变化, 干扰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同时会使人精神不宜集中, 影响工作。重者就会导致噪声性耳聋。而且在强噪声环境下, 交谈和危险警报信号容易被掩盖, 人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工作事故就会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美国每年由于噪声的影响而带来的工伤事故导致不上工及低效率所造成的损失将近40亿美元。此外, 噪声污染往往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病, 还能诱发头痛、头晕、神经衰弱、胃溃疡等疾病。
5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代社会中, 一般情况下, 人们大约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 这个比例在城市里高达80%-90%。因此, 对于好多人来说, 因接触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危险可能更取决于室内而非室外。由于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装修豪华且配有机械取暖、制冷和通风的家里或办公室。这些地方都存在许多室内空气污染源, 如建材及各种各样的室内陈设品, 汉石棉的绝缘体, 湿的或干的地毯, 用各种压缩的橱子及各种家具, 家用清洁、维护、个人保养及爱好的用品, 还有煤气、电器等。这些污染源对人体健康危害可能在接触污染不久或几年后发生。如对眼睛、鼻子、喉咙的刺激, 头疼、头晕以及疲劳等。这些危害通常发生时间短, 可以治疗。一些典型的疾病 (哮喘、超敏性肺炎、湿烧) 也可能在接触室内空气污染源之后不久发生。另外, 还有一些危害会在接触污染物后几年发生, 这些危害有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癌症等是经过长期接触或频繁接触发生的。如在居室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要比不吸烟者高30%~80%。专家认为, 许多病的死亡率与吸烟有关, 肺癌死亡率90%、慢性支气管炎死亡率75%、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25%均与吸烟有关。根据我国室内空气的卫生标准, 甲醛和苯最高容许浓度为每立方米0.08mg, 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 新装修或装修不久的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和苯的含量仍超过我国卫生标准, 人们长期吸入这样的空气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
总之, 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区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但环境污染真正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每个人的健康, 为了人类的持久生存和发展, 我们呼吁全社会至全世界都来关心环境保护, 减少环境污染, 本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为我们创建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本文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方面, 浅析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关键词:环境污染,人体健康,危害
参考文献
[1]韩晋仙, 马建华.污灌区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污染、迁移和积累[J].生态环境, 2004, 13 (4) .
[2]张乃民.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研究现状与趋势[J].环境科学进展, 1998, 7 (4) .
[3]常青.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3, 4.
与人体健康相关内容的教学策略 篇3
上学期,笔者所在学校承办了“浙江省三江名师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笔者有幸在活动中执教《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课后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对该课进行了主题点评,在点评最后喻老师提道:“凡在涉及人体相关的内容教学时,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对人体保健的教学,将爱护身体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一语惊醒梦中人。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对于涉及人体方面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我们身体的构造与各部位的作用外,还应当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其最终的目标应当是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如此,再反观笔者在研讨活动执教的《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食物在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展示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前概念,实际教学过程,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也确实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之上。当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后,笔者借助绘有消化系统的围裙,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对原先自己画的消化系统进行修正,再通过全班的交流,将自己新的想法或不同的意见进行表达,在交流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肝、胰到底有没有起到消化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中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此时笔者顺势通过一部十分精彩的视频和一段文字资料,给学生以帮助,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字资料,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及作用,随后再进行汇报交流。最后,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再画一画我们的消化系统,此时的学生胸有成竹,最后再对比课前和课后自己的两幅消化系统简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整堂课可以说结构紧凑,对于科学概念目标和科学方法目标的达成几乎没有任何缺失,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让补充、质疑充斥整堂课的教学。但是却缺乏了对于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正如喻老师的最后点评,让笔者醍醐灌顶,促使对这一内容进行系统的反思。
三、梳理:对教材体系的综合分析
通过反思,笔者在活动后有针对性地对人体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关注,在整个小学科学教材中可以进行哪些身体健康方面的教学?相关的教材链接点又在哪里呢?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如下:
对于以上人体教学内容的分析在教材中主要有以下三个链接点:
教材链接点1: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
内容:1.身体的结构——人体的外形、结构,人体的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关系。
2.骨骼、关节和肌肉———运动系统的基本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关系。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呼吸系统的基本认识,呼吸的生理作用。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循环系统的基本认识,探究心脏的作用。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消化系统的基本认识。
6.口腔里的变化——探究口腔消化的器官和消化过程。
7.呵护我们的身体———人体是一个各系统、器官综合协调的,由神经支配的协同作用的个体。
教材链接点2: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内容:我们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
教材链接点3: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
内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的结构和功能。
保护我们的听力———呵护我们的耳朵。
人体方面的教学是整个“生命世界”教学当中的一部分,总共涉及10课时的教学内容。而在这每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身体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达成,这才是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四、重塑:探索身体健康教学的策略
通过一次有效的教学研讨活动,结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及对教材的梳理,笔者仍旧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身体健康方面的内容。
(一)在交流讨论中进行有意渗透
教学中交流讨论始终贯穿于整堂课之中,在这些交流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身体保健方面的谈话,于无形中加入身体保健方面的教学,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比如在教学“消化系统胃的功能”相关内容时,当学生了解了胃的主要功能是磨碎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后,师生通过谈话交流:“胃的主要功能是研磨食物,当我们吃了很硬的食物,或是牙齿咀嚼不充分时,胃就需要增加研磨次数,这就增加了胃的负担,所以在平时吃食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让学生自己谈谈想法。这样的谈话方法,非常简单,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只需要稍加留意,都可以在相关内容教学时以交流的形式进行身体健康方面的指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交流讨论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学生了解了各器官的功能作用后,与学生进行保健方面的谈话教学,切忌进行口号式的教学,如“我们要爱护我们的胃、我们不要吃得太饱”等。只有与具体的器官功能相联系,交流才会起到作用。
(二)在模拟实验中进行有形渗透
在人体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人体器官的功能,比如在认识“小肠”的教学环节中,准备一根长6米左右的软管盘起来藏在教师的衣服内,学生根据文字资料了解到小肠是很长的消化器官时,但对于小肠到底有多长,没有直观的感受,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拉住软管的一端,一直到软管全部拉直。哇,原来小肠有这么长啊。那小肠为什么要这么长呢?食物在小肠中要经历3个多小时的旅行,主要是让我们的身体最大程度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以上模拟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于盘曲的小肠拉伸后到底有多长,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小肠的作用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且通过这样的充分认识,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小肠的重要性,以及日常所吃的食物要多样化、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促进人体营养的均衡吸收。
同时,在教学其他人体教学内容中,教师都应该设计相关的模拟实验,将很难直观看到的器官特点、作用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认识人体器官,并有效地了解身体健康方面的知识。
(三)在视频资料中进行直观渗透
视频教学在人体相关教学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原先很难观察到的人体内部的情况将一览无余。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视频,并在选择视频时,有意识地选择兼具人体保健知识的视频。如在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笔者通过比较5个不同的视频,最后选择播放了解消化器官功能及作用的视频,但在这个视频中缺少保护消化器官的内容。于是在该课的教学时,笔者找了一段关于保护消化器官的视频,放在课的最后,让学生一起再观看一段视频,通过良好习惯和不好习惯对消化器官的影响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保护自己身体的重要性。
教材中有关人体结构方面的10课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科普视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视频进行必要的剪辑、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视频将身体保健的内容进行渗透。
(四)在数据分析中进行客观渗透
在《我们的身体》单元中提到,人体的很多器官都有它自身最佳的工作数据,如肠、胃每分钟的蠕动次数,心脏跳动的时间,每天胃中消化液的分泌量等等。另外,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也会直接进行数据的测量,如“心脏跳动次数的测量”“呼吸次数的测量”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具体的数据,在教学中教师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说明时,可以适时客观地对人体健康进行渗透教育。
1.课堂上测量数据,进行人体健康教育
如在教学《运动起来会怎样(二)》一课时,在我们测量出平静时每分钟心跳次数和运动后每分钟心跳次数后,对数据进行比较,再分析运动后心跳次数增加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另外,还可以对班级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每分钟心跳次数进行对比,通过数据比较也可以进行身体保健方面的教育。
2.资料中获得数据,进行人体健康教育
在网上可以搜索到人体器官相关的许多数据。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在上课的过程中,适时地将这些数据进行讲述,数据能让学生产生更直观的印象,从而引起学生保护自己的意识。如在教学《食物在体内旅行》时,胃的蠕动能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胃一般每分钟蠕动的次数是3次,当我们吃得太饱的时候,要大大增加胃蠕动的次数和压力,增加胃的负担,长此以往就会对胃造成伤害,所以我们要注意控制饮食,不能贪食。这样类似的数据有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留意,让数据触动学生,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人体构造、器官的作用等内容,在课堂上适时、巧妙地穿插人体健康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爱自己,关爱生命!
摘要: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对于涉及人体方面的教学,除让学生理解我们身体的构造与各部位的作用外,还应当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其最终的目标应当是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工业噪声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智成化工有限公司直接接触噪声的作业从员为调查对象,将接触噪声强度低于85 dB (A)的人员列为低噪接触组,接触噪声强度高于85 dB (A)人员(含85 dB)列为高噪接触组,作业工龄<5年的人员列为低龄作业组,作业工龄5年以上的人员(含5年)列为高龄作业组。
1.2 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
对公司各生产分厂(含车间)的工艺流程进行初步了解,对各噪声源的分布情况进行布点,并对各区域点的噪声强度逐个进行噪声强度监测,对各区域点的作业人员进行登记并按上述要求进行分组。
1.3 健康监护检查
(1) 详细询问职业史、总工龄、工种工龄、既往史、耳毒性药物的接触史与自觉症状; (2) 内科仔细检查心、肺、肝、脾、血压与心电图; (3) 外科检查脊柱、四肢、皮肤、关节等; (4) 五官科检查眼、耳、鼻、咽、喉、口腔等与听觉的音叉筛选与电测听检查; (5)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胸透、B超(肝胆脾胰)与脑电图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健康监护检查应检1 340名,实检1 286名,参检率为95.9%,低噪接触组503名,高噪接触组783名;低龄作业组480名,高龄作业组806名;各组的年龄均为20~58岁,其中,男964名,女322名,接触工龄最长为31年,最短为1年,平均9.7年。检出听力减退者386名,检出率为30.02%,检出高频听力损伤者22名,检出率为1.71%(听力减退即听觉疲劳人员,高频听力损伤含听力损伤与噪声性耳聋两种情形)。
2.2 高、低噪接触组听力损伤情况比较
高、低噪声接触组听力损伤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 P<0.05),说明高、低强度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听觉损伤有显著性差异,高强度噪声对人体听觉的损害较多见,且严重。见表1。
2.3 高、低龄作业组听力损伤情况
高、低龄作业组听力损伤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 P<0.05),说明工龄的长短与听觉损伤有较密切的关系,随着噪声作业工龄的增加,高频听力的损害甚至噪声性耳聋的发病也随之增多,且日趋严重。见表2。
2.4 噪声作业人员工龄长短与Hb降低情况
不同工龄作业人员Hb降低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 P<0.05),说明工龄的长短与血红蛋白降低有较密切的关系,长期从事噪声作业的人员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率较高。见表3。
2.5 噪声对人体的非特异性损害情况
本次检出高血压88名,心动过速136名,心律不齐(含期前收缩、传导阻滞)35名,神经衰弱综合征127名,脑血流图异常76名,消化性溃疡13名,月经失调23名,见表4。
3 讨论
从以上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危害程度较大,不单对听觉系统有损害,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2,3]。
长期接触工业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损害。噪声可通过气传导由镫骨传至卵圆窝的前庭膜,引起蜗管内淋巴震荡,产生响感觉,也或通过骨传导由颅骨直接传入耳蜗,通过耳目蜗骨壁的振动传入内耳;短时间暴露于强噪声环境中可引起听觉适应,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中时听力下降明显,可引起听觉疲劳[4]。上述两种情形在离开噪声环境后可恢复听力,如在听觉疲劳发生的基础上继续接触强噪声,可引起听力不能完全恢复的听力损伤甚至噪声性耳聋。
噪声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的功能失去平衡;如长期在工作噪声环境中,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如头痛、头昏、耳鸣、心悸、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
噪声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可出现血压不稳(多数表现增高),心率加快,心电图有改变(窦性心律不齐,缺血型改变),脑血流异常等,长期职业接触噪声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5]。
噪声还能影响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6,7];健康监护体检中发现,噪声作业人员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因胃液分秘减少,蠕动减慢,常有食欲不振、消瘦;女职工因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可引起月经失调等。
参考文献
[1]张力.某大型烧结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6) :109-111.
[2]郝志平.工业噪声对人体健康危害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 (12) :1080-1081.
[3]吴执中.职业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204-207.
[4]高群, 郑晶, 任刚, 等.某防盗门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7) :187-188.
[5]赵一鸣.听力对噪声的易感性在噪声所致高血压中的作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2, 22 (2) :128-130.
[6]Enzi P, Frenzilli G, Gesi M, et al.DNA damage associated with ultrast-metural alterations in rat myecardium after loud noise exposure[J].En-viron Health Perpect, 2010, 11 (4) :167-471.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篇5
反式脂肪酸是具有反式构型双键的一类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 其来源广泛, 大量存在于油脂和油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虽然属于不饱和脂肪酸, 但由于反式双键的存在, 脂肪酸的空间构型变化很大, 分子呈刚性结构, 性质接近饱和脂肪酸, 尤其是熔点升高, 在室温下呈固态, 而同样结构的顺式脂肪酸熔点低, 在室温下呈液态、油状。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天然来源
反式脂肪酸的天然来源主要是反刍动物的脂肪组织、乳和乳制品。反刍动物的肠腔中存在丁酸弧菌, 能使饲料中存在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氢化作用, 形成反式脂肪酸。
其他来源
天然植物油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为液态, 抗氧化能力差、稳定性差, 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对生产用油的要求, 部分氢化加工植物油后, 油脂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在常温下呈半固态或固态, 稳定性得到较好改善, 不易氧化, 延长了货架期, 且成本上更占优势, 于是在食品行业被广泛应用。天然植物油中基本都是顺式脂肪酸, 不含反式脂肪酸。但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中易发生热聚合反应, 会生成少量反式脂肪酸。高温煎炸时温度高或煎炸次数较多也会生成反式脂肪酸, 油脂品种、烹饪温度和煎炸的次数影响反式脂肪酸的生成量, 煎炸用油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 反式脂肪酸就越多。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反式脂肪酸虽然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也引发了许多健康问题, 科学家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跟踪研究。
反式脂肪酸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研究发现, 母亲孕期或哺乳期膳食中摄入的一部分反式脂肪酸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和血乳屏障, 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或通过乳汁进入婴幼儿体内, 干扰体内必需脂肪酸的代谢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使婴幼儿的早期发育与生长受到抑制。
反式脂肪酸影响心血管系统
临床实验证明, 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正常脂质代谢的影响, 导致血脂浓度发生改变, 增加引发冠心病的风险。研究发现, 每增加2%总能量的反式脂肪酸, LDL-C/HDL-C比值增加0.1, 相当于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5%。
反式脂肪酸对糖尿病的影响
反式脂肪酸可降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进而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 胰腺的负担会因此加重, 最终增加引发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反式脂肪酸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有证据表明, 长期在膳食中大量摄取反式脂肪酸的人, 认知功能会衰退更快, 因反式脂肪酸能增加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浓度, 使大脑动脉发生硬化、大脑功能衰退、记忆力降低, 最终引发老年痴呆症。虽然反式脂肪酸不具有直接的致癌性, 但多项临床实验证实, 多种癌症如结肠癌、乳腺癌等与摄入反式脂肪酸的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反式脂肪酸能够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 并引发青少年肥胖。
反式脂肪酸引发的安全问题
我国居民的饮食以稻谷类和青菜为主, 肉食为辅, 油炸食品相对较少, 与欧美的高热量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反式脂肪酸的总体摄入量低于国际营养学会的推荐摄入量,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西方快餐的流行, 我国人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逐年呈增加趋势, 而欧美国家对于此问题的重视反而使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逐渐减少。
完全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无法实现, 乳制品和肉制品中存在天然的反式脂肪酸, 而乳制品和肉制品为膳食中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氢化植物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目前还没有更好的物质替代, 而且美国医学研究院在2005年发表的膳食营养指南中指出, 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胆固醇可能会对抑制慢性病有未知的作用, 需要在膳食中维持一定水平。
结语
浅谈人体的化学平衡与健康 篇6
适当的化学平衡对人体非常重要, 人体中的生物化学不平衡是造成多数疾病的主要原因。
人体体内存在着化学平衡, 且并不是单一化学平衡而是由非常多的单一化学平衡组成的复杂平衡体系, 在这里边一个平衡的反应物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反应的生成物, 各个化学平衡之间交错混杂;我想这些混杂化学平衡应该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力大多取决于遗传基因, 但是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等因素也可以影响免疫力。免疫力受情绪影响:人的意识和情绪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而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对我们的情绪做出生理反应, 直接改变身体的化学平衡, 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其实质是人体体内化学平衡受到破坏, 随之带来的是不健康, 即“生病”。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健康是整体健康, 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健康等多个方面。健康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是多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果偏离平衡, 偏重于某一方, 就会激化矛盾, 轻则陷入“亚健康”, 重则导致疾病。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 人体也跟其他物质一样, 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在人体内已发现60种以上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在人体内都有它们各自的生理作用, 且都有一个最佳范围, 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影响人正常的生理机能。可见, 人的身体是一个按比例配成的化学有机体。人体内各种化学成分都起着特定的功能, 所以人体健康的秘密就在于“恰到好处”地维持身体里元素的平衡。
例如被誉为“四大金刚”之一的铜 (Cu) , 缺Cu, 会使人得白癜风、头发变白、动脉硬化、胆固醇升高、贫血等疾病, 但Cu过多会引起中毒, 甚至死亡。
还有, 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盐, 其所含的Na+离子和Cl-离子, 都是人所必需的, 正常人每天需摄入6~12g食盐以维持平衡。但若摄入过量, 人就要大量吸收水分以维持渗透作用的平衡, 整个血液容量就会增加, 从而使心脏负担加重, 以致诱发或加重心脏病。因此, 医生总要叮嘱那些心脏病、高血压患者, 特别是出现浮肿的肾炎患者采用低盐或无盐饮食。
总之, 不同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有些是立竿见影的, 而有些却是潜移默化的, 有时甚至是在代际之间传递的。
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 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循环转化, 再通过微生物分解返回环境, 所以人的生命过程实质是生物体发生各种物质和能量转化的综合结果。人通过呼吸、饮水和进食, 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保持某种动态平衡。环境化学背景值、人们的饮食习惯等影响着人体化学元素的平衡, 人体中多种化学元素又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子。不同的化学元素在人体中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健康是体内多种化学平衡的结果, 化学反应温和平稳是健康的基本保证。
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 最受人关注的是人的血液, 它是如何参与完成人的生命活动的呢?血液的pH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pH是“potential Hgdrogen”的缩写, 表示血液中H的浓度。血液的pH值数字越小, 代表酸性越强。7是中性的, 大于7是碱性的, 数字越大表示碱性越大。人体血液正常pH值在7.35~7.45之间。血液的pH值始终要保持一个较稳定的状态, 如果血液pH值下降0.2, 给机体的输氧量就会减少69.4%, 造成整个机体组织缺氧。当血液中的pH值为过酸性时, 血液中的微生物会变异其形态, 形成致病因素, 人体内的酶会从建设性的 (体内的所有生物反应都需要酶的参加) 变成破坏性的, 造成氧气的输送困难。比如, 当人体发生肾功能障碍、肺功能衰退或腹泻、高烧等疾病时, 血液中的HCO3-和H2CO3比例失调, 就会造成酸中毒或碱中毒。临床指标:血液pH>7.35, 为碱中毒;血液pH<7.35, 为酸中毒。
硒与人体健康 篇7
1 硒的生理作用和吸收代谢途径
1.1 生理作用
(1) 保护红细胞: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的重要组成成分 (每摩尔GSH-Px含有4g原子硒) , 在体内特异地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与过氧化物 (如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游离基、脂酰游离基) 的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保护红细胞不受破坏及生物膜免受损害。 (2) 解毒作用:硒与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 在体内与有害重金属如汞、甲基汞、镉及铅等结合, 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而解毒, 并使金属排出体外。 (3) 抗氧化作用:硒可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清除自由基, 影响一些酶的活性和代谢, 调节维生素A、C、E、K在人体内的消耗和吸收[1]。 (4) 保护心血管、维护心肌的健康:动物实验表明硒对心肌纤维、小动脉及微血管的结构及功能有重要作用。许多调查发现, 硒含量高的地区人群心血管患病率低[2]。 (5) 硒还有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以及抗肿瘤的作用。此外, 硒能诱导DNA的修复过程, 加强免疫作用, 因而具有抗癌作用。
1.2 吸收与代谢途径
(1) 硒的吸收: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硒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 并且常常与蛋白质结合, 形成硒蛋白。硒被吸收后, 通过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转运至各器官与组织中。 (2) 硒的代谢:代谢后大部分硒经尿液排出, 粪便中的硒绝大多数为未被吸收的食物硒, 有少量随胆汁、胰液、肠液一起分泌到肠内。此外, 硒也可从汗中排出, 当硒摄入量较高时, 还可从肺部排出具有挥发性的二甲基化合物。
2 正常供给量
硒的供给量曾被许多学者根据动物与人群实验结果提出过, 1980年美国科学院FNB曾筛出过成人为每人每天50~200μg。大多数哺乳动物每克干食物中含0.1μg硒, 据此推算每人每天最低安全需要量为50μg。许多国家平衡试验证实, 每人每天需9~80μg。
3 硒缺乏与硒补充
3.1 硒缺乏
当人群对硒的日摄取量低于日推荐摄取量时, 即产生硒缺乏。硒缺乏会影响甲状腺机能, 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 增加血管硬化, 引起心脏扩大, 心脏功能受损, 已被证实缺硒是发生克山病的重要原因。此外, 缺硒与大骨节病也有关, 用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治疗儿童早期大骨节病有显著疗效。
3.2 硒补充
硒缺乏对人体危害甚大, 同时, 硒元素不能在体内合成, 也不能在体内代谢中消失, 每天都有一定量随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因此必须补充。现阶段要解决人群的补硒问题, (1) 用含硒药物来补充, 如亚硒酸钠、二硫化硒等, 但由于价格等种种原因, 难以推广和实用。 (2) 从饮食中来补硒, 如鱼粉、小麦、茶叶、动物肝肾等都是含硒较高的食品, 但食物中硒含量受当地水土中硒含量的影响很大。
4 硒资源的分布
硒在地球上的分布差异很大, 地壳中的含量仅为7×10-5%, 它在自然界一般不形成独立的矿床, 而以杂质状态分散于其他矿物中, 常以微量存在于相应金属硫化物中, 仅有少量与硫磺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目前已知世界上严重缺硒国家达40余个, 1980年我国科学家对1 094个县市的土壤样品的硒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是我国是一个缺硒国家。但是, 湖北省的恩施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区, 硒资源极为丰富, 有“硒都”的美称。目前已经确认, 恩施州不仅为我国最大的富硒区, 而且也是世界罕见的富硒区, 不仅具有广泛而丰富的有机硒资源, 而且还在世界是首次发现集中分布的大型独立硒矿床。恩施州的每吨黑色岩石硒含量一般都在100~8 000g, 已探明黑色岩石在该州的储量为3.6亿吨, 而且以含硒岩石为母质的富硒土壤分布也十分广泛, 面积达2 000多平方公里, 在这种富硒土壤环境中生长着多种植物, 不同程度的含硒元素, 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富硒生物圈[3]。只要积极利用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通过富硒地区食品补给有机硒, 是目前一条较为理想的补硒途径, 方便且安全有效, 积极主张并长期坚持使用富硒食品, 能很好的起到补硒作用, 从而防止和减少诸多有关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硒,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3-34.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 (上) [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456.
【人体健康的卫士】推荐阅读:
游泳对人体健康的作用07-25
谈谈烟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09-07
人体的化学平衡与健康论文07-16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06-15
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08-01
茶与人体健康教案07-11
乒乓球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特殊锻炼价值08-18
体育运动与人体健康07-17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08-27
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