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物能的开发

2024-09-30

人体生物能的开发(共12篇)

人体生物能的开发 篇1

1 机械能:踏步发电

人最常见的动作莫过于走路。科研人员将一个简易的发电装置设置于鞋底, 通过走路、挤压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

这个装置由一种新型的纳米衬底和数万个微小液滴组成, 当人们走路的时候, 踩踏的压力就会挤压这些小液滴, 液滴的形状发生改变, 传导给纳米衬底, 就会在上面形成一定的电流。

这样一双鞋产生的电能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 但对一些小型电器供电则是绰绰有余的。

2 热能:穿衣发电

当物体受热时, 会形成一个温度差, 物体内部的电子会从高温区向低温区移动, 于是产生电流。这就是热电效应。由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基本都低于人的体温, 因此, 利用这个温差来发电是有可能实现的。

维克森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发电触摸毡, 它摸起来就像普通面料, 可放置于汽车座椅衬垫、服装或运动器材中, 甚至还可以采用完整的热电内衬来制成一件外套, 从而持续不断地从人体收集热量, 转化为电能。

3 化学能:血糖发电

人体内的生化反应能够产生化学能, 那么, 能否将这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呢?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西泽松彦带领的研究团队, 利用血液中的糖分作为燃料, 通过酶来分解葡萄糖, 发现反应过程中产生了电子。有酶的一端成为负极, 另一端即为正极, 葡萄糖分解后, 电子在两极之间进行移动, 从而产生了电流。

当然, 这只是体外试验, 无论是葡萄糖液体的浓度, 还是发电安全性, 都不必顾忌。但若想真的利用人体内血糖来发电, 目前恐怕还不是很现实。

人体生物能的开发 篇2

阅读下面选文《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5——19 题。(14 分)

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 厘米、直径约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 分)

答:

16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 分)

答:

17 、选文第③ 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8 、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9 、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 分)

答:

参考答案:

15、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人体生物钟的形成与生物钟医学 篇3

对人体生物钟节律的长期研究与探索成就了生物钟医学,进而形成其五大分支:生物钟节律学、生物钟病理学、生物钟免疫学、生物钟临床学和生物钟药物学。

生物钟节律学目前有十个支系,分别为血液系统节律、循环系统节律、呼吸系统节律、消化系统节律、代谢系统节律、排泄系统节律、内分泌系统节律、生殖系统节律、中枢神经系统节律、感官系统节律。对这十大系统节律的认知与把握,是生物钟病理学、生物钟免疫学、生物钟临床学和生物钟药物学的灵魂。

生物钟病理学是从生物钟节律学角度解释人体病征的诊断科学;生物钟免疫学是以生物钟节律学为参照系的一种生理自我调解保健科学;生物钟临床学是参考生物钟节律学理论进行随机治疗的实用临床学;生物钟药物学是参考生物钟节律学理论进行药物调剂的给药科学。统而言之,生物钟医学是以生物钟节律学为灵魂的动态医学。

生物钟节律学不仅是生物钟医学的灵魂,也是大众科学养生的可靠参考依据,做为现代人,尤其养生意识较强的现代人,生物钟节律学应是必修课,因为它是帮现代人提高养生质量的实用科学。

如果你想减肥,同时又掌握消化系统生理节律,知道胰岛素早晨分泌量高,晚上分泌量低,就会适当控制晚餐的食量,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如果你是渴望受孕的女人,同时又掌握生殖系统生理节律,知道排卵期多发生在满月时段(朔望月),就会有计划地安排与丈夫的同床时间,而不会在新月当空的日子里,白做违背生理节律的傻傻期待——如果现代女人和古代女人一样傻,那她可枉为现代女人了!

生物教学中有关人体的糖类代谢 篇4

人类食物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寡糖和多糖。其中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 寡糖类包括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食物中最常见的多糖类物质就是淀粉和纤维素。米饭和馒头是人类的主要食物, 它们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当将它们食入口腔, 在口腔中随着咀嚼就开始消化, 咀嚼的时间越长, 甜味越浓。是因为在咀嚼过程刺激了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大量的唾液,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它就可以将一部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因此我们可以感觉到甜味。食物中的大部分淀粉和消化后的麦芽糖将随着人类的吞咽活动经过食道进入胃中。在胃中经胃的蠕动等活动使得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 然后排入十二指肠。糖类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小肠中有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和由肠壁分泌细胞分泌形成的肠淀粉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 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和麦芽糖的混合物。在经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消化成单糖, 经主动运输被肠上部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 (在肠道中还有水解蔗糖的蔗糖酶和水解乳糖的乳糖酶) , 如葡萄糖和半乳糖以自由糖的形式存在与粘膜细胞的纹状缘中, 然后与Na+、载体结合形成Na+载体葡萄糖结构, 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再如果糖是借弥散作用而被吸收入细胞, 其弥散速度与其在肠腔中的浓度成正比。果糖一旦进入粘膜细胞就转变成葡萄糖或半乳糖。食入人体食物中的纤维素, 人体自身不能消化, 因为在人的消化道中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 但是在人类的大肠中共生着对人类有用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及纤维素二糖酶, 因而可以帮助人体消化纤维素, 并可以将纤维素完全水解成葡萄糖。

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进来的单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一部分合成肝糖原贮存和代谢, 另一部分经肝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输送给全身各组织, 在组织中进行合成和分解代谢。人体中维持血糖的平衡很重要, 当人体进食后经消化吸收入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将上升, 一部分血糖将肝脏中合成肝糖原临时贮存下来。当血糖含量降低时, 肝糖原又可以分解转化为血糖来维持血糖平衡。这个过程中参与的激素有协同作用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和拮抗作用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胰岛素。血糖还可以转化为供肌肉运动时提供能量的肌糖原。随血液循环进入细胞的葡萄糖进行分解代谢释放能量供人体的需要。代谢类型有无氧条件下的, 经酵解生成乳酸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有氧条件下的, 葡萄糖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以及经戊糖磷酸循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丙酮酸是糖代谢的一个重要产物。糖经酵解作用变成丙酮酸, 丙酮酸经氧化脱羧作用可以变成乙酰辅酶A, 再经过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 即可变成双数碳原子的脂肪酸。可见糖类在人体中可以转化为脂肪。糖酵解形成的丙酮酸, 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可以变成酮戊二酸, 丙酮酸也可以变成草酰乙酸, 这三种酮酸可经过氨基转换形成丙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蛋白质是有氨基酸构成的, 糖类在人体中还可以转化为蛋白质。

参考文献

[1]颜卉君等.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玢等.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全日制普通高级生物教科书必修 (第一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全日制普通高级生物教科书必修 (第二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反思 篇5

但是对学生来说,将生物名词与生物体结构结合起来就比较抽象了,较难记忆。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记住了,也是机械性地死记硬背,不能熟练的应用,且很容易混淆、忘记,而且还浪费了大量时间。刚才还能说出的内容,过了一个问题后再问就已经不记得了,很容易混淆。比如:血液循环中血液的流向、流经的位置的名称、学生都很容易混淆,还有的就是动脉血静脉血的变化、变化的位置等等对于学生来说就更困难了。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教学中学生对于器官的形态与名称不能较好的结合,更别说是将那么多的器官联系在一起了。但是经过一节课以后觉得学生对于文字的联系是很熟悉的,在过后的几个班的教学中就对给为学生用文字的形式来指导,通过改进,用文字代替器官的图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其中不同血液及其颜色的变化,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以示区分,将抽象化血液的变为形象的颜色。例如:用红色表示动脉血和表示流经的部位,用蓝色来表示静脉血和表示静脉血流经的部位。以文字表达后再以挂图结合文字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就能更好得更直观地为学生作出指导,也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更好地掌握记忆更深刻,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教学中发现中最容易混淆最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心脏的空间结构。例如:心脏可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名称很好记忆,就是不能把名称和心脏的空间位置对应,怎样处理呢?通过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觉得首先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分清楚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

例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自己的左手方向定义为左,将自己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但是在观察心脏的时候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心脏图描述的是一个正对着自己的人的心脏,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都将左手的位置定义为左,右手的位置定义为右,很容易和生物上的结构图混淆。应当改进为指导学生观察一个正面面对自己的人的心脏(比如就像是观察教师的心脏),这样这个人(如教师)的左手方向即定义为左,将其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所他的左手方的即心脏的左,右手方向即心脏的右。因为他是和自己相对的,所以学生自己的左就图中的右。这样左右就显而易见了。

而上下的区分也有更好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有些房子在建的时候会建地下室吧!这样就就很好办了!地下室在地面的下方,房屋在地面的上方,对比地说就是心房像房屋一样在上方,心室向地下室一样在下方。即心房在心室的上方,心室在心房的下方,就像记忆房屋与地下室一样。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和容易将心脏的四个腔区分,并且很容易和心脏的结构图结合在一起,且费时少还不容易遗忘,也就不会混淆出错了!在过后的教学中应用于其他班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很容易的记忆和应用。

神奇的人体肠道微生物 篇6

人体中寄居着数万亿微生物,它们的数量超过了人体细胞,二者之比为10∶1。而且,人体内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肠道内,共有1000~2000种。每个人的肠道中都有至少100多种细菌,还有一些数量和种类尚未弄清的病毒。以细菌和病毒为代表的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对生命功能和人体健康具有神奇的作用,因为它们具有调节代谢、营养、免疫和保护机体的功能。现在,人们对肠道细菌的作用了解得更多了。

消灭致病菌,保障健康

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由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蛋白菌门和疣微菌门等种类繁多的细菌构成,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形成一定的比例,从而控制着肠道菌群的平衡,除了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外,也避免了一些细菌导致的疾病,如腹泻、感染等。

但是,如果肠道菌群失衡,某一类细菌增多,就会导致疾病,例如,肠道内艰难梭菌的增多就会引起腹泻。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本身没有侵袭性,但是也有一些产毒的艰难梭菌通过分泌毒素A、B以及二元毒素引起腹泻、结肠炎甚至致死性伪膜性肠炎,这些疾病统称为艰难梭菌感染(CDI)。

研究人员发现,健康人与初发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粪便菌群主要由拟杆菌门和硬壁菌门的细菌组成,但是,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粪便菌群中的拟杆菌门细菌大量减少甚至消失,而由其他在正常粪便中占少数的菌群,如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细菌等组成,呈现肠道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减少。现在,艰难梭菌感染每年可导致美国约1.4万人死亡。目前最大的难题是,由于艰难梭菌耐受抗生素,几乎所有的抗生素治疗都不奏效。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不用抗生素也可以治疗艰难梭菌感染。2012年11月13日发表在《内科学年鉴》上的一项纳入20项研究共涉及3800人的荟萃分析发现,益生菌可以使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减少66%。根据这个研究结果,美国新的《艰难梭菌感染诊治及预防指南》建议,对于万古霉素治疗后出现第3次复发者,应考虑粪便移植。粪便移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有效率高达89.7%,不良反应极少。

显然,移植健康人的大便就是移植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尤其是其中的益生菌,以此来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移植健康人的大便到患者肠道进行治疗虽然有效,但是这种方式让人产生厌恶感,而且安全性并不能保证,于是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大便药,即用健康人的含有正常菌群的大便来制成药物以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科感染性疾病专家杨斯特等人把健康人的冰冻大便做成1.6克的胶囊,对20名确诊为艰难梭菌感染的患者(11~89岁,平均年龄64.5岁)进行药物试验治疗。对患者的要求是,至少有3次中度艰难梭菌感染的症状,使用万古霉素6~8周治疗无效,或者至少有2次严重艰难梭菌感染的症状,并需要住院治疗。粪便来自健康志愿捐赠者,经过零下80℃到零下112℃低温冻存。患者连续2天每天服用15个大便胶囊药丸,随后进行6个月的症状和副作用的随访。

研究人员在调查后认为,这种大便药不仅有疗效,而且安全。药物有效的标准是,腹泻缓解8周内不复发;安全的标准是,未出现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研究表明,14名患者一次治疗腹泻缓解率达70%,6名无效患者重新治疗后4名患者腹泻缓解,总体腹泻缓解率达到90%。此次研究没有发现该药的严重副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已发表于2014年10月11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

大便药丸治病的原理在于,可以将健康人大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从而治愈艰难梭菌感染。因此,这种治疗可以美其名曰“肠道微生态移植”。

调节代谢,控制富贵病

人体肠道内的细菌不仅执行着免疫防御功能,而且有调节内分泌和控制代谢的作用,因此对人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近的两项研究发现,肠道中的两种菌群对防止人的肥胖和代谢疾病(如二型糖尿病)起了重要作用。

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帕特里斯·卡尼等人发现,肥胖症和二型糖尿病病人体内发生炎症、肠道菌群遭到改变、肠道的屏障受到破坏,主要原因在于,其中一种菌群的数量下降,使肠道内的菌群失去了平衡制约作用。

尽管人体肠道菌群中的疣微菌门细菌的数量较少,但是,疣微菌门中的一种细菌A. muciniphila(下文简称A细菌)对肥胖症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在健康的哺乳动物肠道中,A细菌占肠道菌的3%~5%。但在患有肥胖症或二型糖尿病的人和小鼠中,这种细菌在肠道内的水平要低得多。

对小鼠的试验发现,摄取高脂饮食的小鼠肠道中的A细菌比正常饮食的小鼠少100倍。为了证实A细菌减少是否诱发了小鼠的肥胖症和糖尿病,研究人员给这些小鼠喂食有活性的A细菌,并通过饮食促进肠道菌的生长。一段时间后,这些小鼠肠道的A细菌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小鼠的A细菌恢复正常后,这些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体重减轻,脂肪量减少,肠道黏液层增厚,胰岛素抵抗得到缓解。此外,小鼠的其他许多与肥胖和代谢疾病相关的指标也得到了改善。卡尼等人认为,小鼠肠道中的A细菌的数量恢复到正常状态可以改善小鼠的代谢,逆转高脂饮食诱发的代谢紊乱。原因在于,正常的A细菌能增加肠道中内源性大麻素的水平,这一信号分子可以帮助机体控制血糖水平,并且协助肠道抵御有害微生物。

无独有偶,伦敦国王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人类双胞胎的研究发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的肠道菌,这种细菌也是导致人们肥胖和患糖尿病的诱因,而且这种细菌可高度遗传,它们在身材苗条的人体内更为普遍,但是,在肥胖者体内数量较少,这种细菌是Christensenellaceae(以下简称C细菌)。

研究人员收集了416对双胞胎的1000份粪便样本,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基因测序。与异卵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基因完全相同)之间的C细菌丰度更为相似,在身材较瘦的人体内丰度更高,但在肥胖者体内的丰度较低。这说明C细菌与遗传有关。

为了探讨C细菌对肥胖的作用,研究人员把这种细菌移植到小鼠体内,抑制了这些小鼠的肥胖(与对照组相比)。这从微生物的角度解释了以前人们所认知的遗传变异、肠道菌与代谢疾病和肥胖的关系。确切地说,C细菌是控制人肥胖的细菌,提高这种细菌的丰度,就有可能帮助人们避免肥胖或者有效减肥。

A细菌和C细菌都可以控制人的肥胖,它们的丰度正常或数量增多可以减少肥胖,反之则造成肥胖。因此,这些微生物将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糖尿病的一种突破口,无论把它们作为药物的新靶标,还是直接把它们作为药物移植到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的体内,都有可能起到预防和治疗肥胖的作用。

肠道细菌抗病的分子机理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研究人员发现,儿童被蚊子叮咬后最容易染上疟疾,但成年人被蚊子叮咬后则比儿童患疟疾的少。原因何在?过去,一种通俗的说法是,成人的免疫系统已经发育成熟,因此抵御疟原虫的能力比儿童强,疟疾的发病率也就低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但是,这种解释太为笼统。现在,研究人员通过对肠道菌的研究从分子角度解释了为何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患疟疾。

葡萄牙古尔班基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的一些肠道菌表面有一些糖分子,这些糖分子称为聚糖。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这些聚糖之后,能产生高水平的天然循环抗体,后者就是人体抗御疾病的卫士之一。更进一步的是,针对肠道菌表面聚糖的天然抗体,也能够识别一些病原体表面相似的糖分子,例如识别疟原虫表面类似的糖分子,从而攻击疟原虫,避免疟疾的产生。

古尔班基安研究所的巴提亚·伊尔马兹博士发现,人体肠道内一种最常见的大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E.coli)能产生类似疟原虫的聚糖半乳糖残基,因此,这些大肠杆菌的半乳糖残基能诱导机体生成天然的抗体,称为抗半乳糖残基抗体。这些抗体产生后,就会识别疟原虫产生的半乳糖残基,把疟原虫当成外来入侵物而发起攻击。攻击的过程是,抗半乳糖残基抗体激活免疫系统中的补体系统,从而呼唤免疫系统的其他成员来杀死疟原虫,由此阻止这种寄生虫从皮肤进入血液而导致疟疾的产生。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疟疾高发地区,只有一部分成年人被蚊虫叮咬之后会感染疟疾,而5岁以下的儿童明显更容易受到感染,这说明成年人拥有更好的抗半乳糖残基抗体,能抵御疟原虫进入血液。研究人员推论,婴幼儿体内还没有足够多的大肠杆菌,因此不能诱导机体生成高浓度的抗半乳糖残基抗体,以抗御疟疾的产生。

为了证明这一点,伊尔马兹等人把人工合成的半乳糖残基输入小鼠体内,让小鼠产生了高水平的抗半乳糖残基抗体,结果,这些抗体让小鼠的疟疾发病率大大减少,这说明正是抗半乳糖残基抗体的水平不高才使婴幼儿容易患疟疾。

因此,如果能直接把成人体内的大肠杆菌产生的半乳糖残基当成疫苗来使用,输入到儿童体内,刺激儿童产生高水平的抗半乳糖残基抗体,就有可能预防和减少儿童患疟疾。当然,这需要进行人体试验才能确定。

肠道细菌有助于抗癌

现在,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体肠道中的细菌也有助于抗癌,但是,这种抗癌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为肠道菌群有助于抗癌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法国和美国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发现了肠道细菌帮助抗癌药物发挥作用的机理。

环磷酰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癌化疗药物,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小鼠试验发现,环磷酰胺能够破坏肠道黏液层,让肠道细菌进入循环系统,其中一些细菌能够到达脾和淋巴结,促成这些部位产生和形成免疫细胞,如免疫T细胞和免疫系统中的其他成分,它们会攻击癌细胞。但是,当研究人员用抗生素杀死试验鼠的肠道细菌后,环磷酰胺间接促进免疫细胞和其他免疫因子生长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肠道细菌和化疗药物共同合作增强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能有效杀死癌细胞。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则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细菌能帮助化疗药物治疗癌症。研究人员对正在接受化疗并且估计存活率约有70%的患癌小鼠进行试验,用抗生素杀死小鼠肠道内的细菌。结果,小鼠按正常剂量和服药时间服用化疗药物后不再起作用,在化疗药物对癌症无效后,小鼠的存活率在两个月后下降到20%。

美国研究人员试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治疗结肠癌有较好的效果。当小鼠的肠道菌群正常时,奥沙利铂治疗小鼠结肠癌的效果最好。但是,在对小鼠服用抗生素杀死很多肠道细菌后,奥沙利铂的药效就大打折扣。

美国研究人员的这项研究虽然没有揭示为何肠道细菌有助于化疗药物发挥作用,但是,他们认为,正常的肠道菌群是和化疗药物共同作用,让免疫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从而能抑制或杀死癌细胞。当然,这一机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进一步证实。而且,由于不同的细菌对特定的抗癌药才有促进药效的作用,因此,还需要深入研究特定的抗癌药是由哪一种肠道细菌助它们一臂之力的。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人们,人体内还有更多的微生物的功能没有发现和挖掘,假以时日,人体的微生物都有可能得到利用,它们既可能是人类药物的天然宝库,还可能具有更多的对人的健康有益的作用。

人体生物能的开发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交通运输迅猛增长, 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 同时也伴随着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遏制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些突出问题, 改善了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尽管如此,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道路交通事故依然高发。2012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72.7万起, 造成约6万人死亡, 114万人受伤[1]。目前,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仍高居世界第二位。因此, 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 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和控制措施, 对于减少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人-车-路-环境”组成的动态交通系统中, “人”是中心, “路”是基础, “车”是纽带, 三者在交通系统中的作用都很重要[2]。在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诸因素中, 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驾驶员的状态是引发交通事故的最重要因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中人的因素约为90%, 其中驾驶员的因素又占70%以上[3]。因此, 提高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特别是驾驶员——的可靠性就变得尤为重要[4]。在驾驶员安全管理方面, 大多会要求驾驶员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高驾驶技能, 以及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驾驶员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等。然而, 这些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 往往忽视了人体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5]。人体生物节律理论是分析人的行为原因的新兴学科, 利用人体生物节律理论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管理工作, 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 达到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事故的目的[6]。

2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

2.1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的提出

生物节律是生物机体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自然界中很多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都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物钟, 也称为生物节律[7]。和其他生物一样, 人类身体的各项生理和心理活动也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 如心跳、脑电、女性月经等。在日常生活中,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 有时候体力充沛, 情绪饱满, 思维敏捷, 有时候却浑身乏力, 精神萎靡, 思维迟钝, 这种现象就是所谓人体生物节律的反映。20世纪初, 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和德国内科医生弗里斯,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 发现在人的体力和情绪变化中, 存在着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随后, 由于受到生物节律研究热潮的影响, 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 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 发现了以33天为周期的智力活动节律。从此体力、情绪与智力近乎月节律的变化规律便被揭示出来, 生物节律理论就这样诞生了[8], 也就是目前国际上通称的“PSI”周期规律学说 (PSI为physical-体力、sensitive-情绪、intellectual-智力的缩写) 。经过世界上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实践, 生物节律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并逐步被世界各国所认可。

2.2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的内容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 人从出生那天起, 其体力、情绪、智力就开始以23天、28天、33天为一个循环周期, 以正弦曲线的形态循环变化, 直到生命结束。人体三节律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曲线处于时间轴以上的日期为“高潮期”, 人处于相应良好的状态。相反, 曲线处于时间轴以下的日期为“低潮期”, 人的行为适应性较差。三节律曲线与时间轴相交的那一天为“临界日”, 包括前后各一天为“临界期”, 此间为高、低潮期的相互转换时期, 人体各部机能处于调节之中, 生理变化剧烈, 协调性差, 容易出错, 易于得病。因此, 临界期是最不稳定的时期。如果有两个以上的生物节律都在同一天到达临界期, 影响更为明显。

2.3 人体生物节律的计算

要想了解个人在某日的生物节律状态, 首先要准确地计算出经历总天数, 即被测算人自出生日起至测算日的总天数。计算公式为[9]:X=365×A±B+C, 式中X为测算人自出生日至测算日的总天数;A为测算年份与出生年份之差, 即被测算人的周岁数;B为不足一年的天数, 即被测算人的出生日至测算日的天数, 如果被测算人当年已过生日则用“+”号, 反之则用“-”号;C为总年份中所经历的闰年天数。总天数X分别除以23、28、33, 将得到的三个余数和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对照, 即可确定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所处的时期。在人的一生中, 三种周期的临界日约占整个生命的20%, 其余80%的日子都处于非临界日或称作混合期内。

生物节律的计算方法还有很多。有人发明了人体生物节律显示盘[10], 很快就能确定人体的生物节律状态, 体力、情绪和智力处于高潮、临界或低潮期一目了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利用计算机编程和互联网查询人的生物节律状态则更加方便和直观。

2.4 人体生物节律的应用

掌握了人体生物节律的运行规律, 就能预测自己在某段日子里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可能出现的状态, 合理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在高潮期抓紧时间工作、学习和创新, 当处于低潮期或临界期时要注意外出和提醒自己小心谨慎, 特别是处于双重临界期或三重临界期更要加倍注意。生物节律理论的发展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其理论基础直到今天还不完善, 但是其合理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验证, 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 早已得到广泛应用, 收到了显著成效[11]。生物节律理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以来, 逐渐应用于企业生产[12]、交通管理[13]、铁路行车[14]、优生优育[15]、运动训练[16]、学习考试[17,18]等诸多领域。

3 人体生物节律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指出, 人的行为受到人体自身生理机能循环变化的影响。汽车在道路上行驶, 驾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而驾驶员的行为在整个驾驶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人的生物节律与道路交通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5]。人在体力低潮期时, 体力和耐力下降, 容易疲劳, 反应能力降低, 而在瞬息万变的道路交通环境中, 这是非常不利的。在情绪的低潮期, 驾驶人精神恍惚, 容易烦躁, 注意力不集中, 对外界的感知减弱, 容易遗漏必要的信息, 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在智力的低潮期, 人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降, 驾驶员对出现的状况往往不能做出最佳的反应, 从而将小问题酿成大事故。最危险的是临界期, 人在这个时期生理和心理状态极不稳定, 身体协调性差, 情绪波动较大, 思维混乱, 头脑迟钝, 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据有关交通事故资料显示[19], 40%的事故发生在生物节律临界日, 20%的事故发生在生物节律高、低潮过渡的时期, 故发生在生物节律临界期的事故占总事故的60%。这就说明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人的生物节律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4 应用人体生物节律理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和大量事故调查表明, 人体生物节律确实存在并对道路交通安全具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利用人体生物节律理论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于驾驶员来说, 首先要正确认识人体生物节律, 科学地、客观地对待自身体力、情绪和智力所出现的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 绘制个人生物节律曲线图, 用来指导自己的出行。处于高潮期时, 要遵守交通规则, 安全文明驾驶, 注意避让车和行人, 不要疲劳驾驶。处于低潮期时, 要小心谨慎, 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调整情绪, 沉着冷静, 集中精力驾驶。处于临界期时, 人的生理机能变得不太稳定, 一定要在思想上对自己的生物节律状态有清晰的认识, 保持充足的休息, 提高安全意识, 在驾驶时更要小心谨慎, 可在车上适当的位置放置带有醒目颜色的标识时刻提醒自己安全驾驶。虽然人的活动会受到生物节律的影响, 但是当人有了一定的修养, 并且掌握了人体生物节律理论后, 就会客观理性地去处理问题, 不会因为生理的变化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太大的不良影响。

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深入探讨人体生物节律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遵循生物节律, 提高驾驶工作的可靠性, 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20]。首先要通过召开安全会议或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 使企业管理人员和每一位驾驶员真正理解人体生物节律理论的内容及其对行车安全的重要作用。然后在专家的指导下给所属驾驶员绘制生物节律图表, 对生物节律处于低潮或临界期的驾驶员, 采取发放生物节律通知卡等办法, 提醒本人及别人注意, 在工作中相互督促。当驾驶员处于“双临界”、“三临界”或“三低潮”等危险时期时, 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如强制休息或调班、顶岗等,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因素[13]。推行和应用这些措施, 不需要增加人员编制和大量投资, 技术处理上也比较简单, 可行性强, 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5 应用人体生物节律理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做好充分的宣传教育工作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人体生物节律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 其主要对象是驾驶员, 驾驶员的密切配合是影响应用效果的关键。因此, 必须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使驾驶员明白人体生物节律的科学性, 它不是迷信和胡说, 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

5.2 正确认识和应用人体生物节律理论

生物节律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唯一因素, 只能提示人们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 告诉人们一些可能性, 而不是预示某种必然性, 更不能预测任何具体事件。生物节律理论只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而不是唯一手段。依靠生物节律理论, 只能相应减少因驾驶员麻痹大意所引起的事故, 并不能完全杜绝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对于驾驶员来说, 即使处在高潮期也不能盲目乐观, 麻痹大意, 而在低潮期或临界期则更要加倍注意。

5.3 如何看待人体生物节律理论的争议

尽管人体生物节律理论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一些争议[21], 但是它至少给予我们这样有益的启示, 人类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 只要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它们, 就能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服务。研究人体生物节律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 就是要帮助驾驶员控制自己的行为, 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在实际运用上是有利无害的, 我们不能忽视它的积极意义。

6 结语

驾驶员的行为和行车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进行探索和应用, 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道路交通安全十分有益。应该用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待人体生物节律理论, 对其进一步论证、充实和发展, 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推广应用。可以预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必将日益扩大。

摘要:人体生物节律理论揭示了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驾驶员的行为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利用人体生物节律理论对驾驶员及交通运输企业进行安全行车的管理和指导, 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人体生物能的开发 篇8

本试验的目的是建立氯沙坦钾的体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研究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口服氯沙坦钾国产制剂与进口制剂后血浆中氯沙坦钾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情况, 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为评价国产氯沙坦钾胶囊提供依据。

1 试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试验制剂:氯沙坦钾胶囊 (T) , 规格:50mg;批号:080301, 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和提供;参比制剂:氯沙坦钾片 (R) , 商品名:科素亚, 规格:50mg;批号:07417, 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氯沙坦钾对照品:含量为99.8%,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甲醇 (德国默克公司) 、乙腈 (德国默克公司) , 为色谱纯;磷酸为市售分析纯。水为自制超纯水。空白血浆:购于芜湖市中心血站。

1.2 仪器

Waters高效液相系统 (包括515泵、717plus自动进样器、474荧光检测器、柱温箱、Empower色谱工作站) , 美国Waters公司;XW-80A旋涡混合器, 上海医科大学仪器厂;TDL80-2B低速离心机、J2-HS型Beckman低温高速离心机;PHS-2C型精密酸度计,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G-322A微量分析天平, 上海天平仪器厂;sartoriusBS124S型电子天平, 德国赛多利斯公司;Millipore超纯水机。

2 方法

2.1 受试者的选择和实验方案

2.1.1 受试者选择

本试验方案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试验前受试者在了解试验目的、方法、意义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后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然后参加全面体检, 入选20名男性志愿者, 年龄 (22.8±1.5) 岁, 身高 (1.73±0.04) m, 体质量 (62.9±4.33) kg, 体质量指数在19~24之间, 经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肝功能, 肾功能, 心电图检查等均正常, 无药物过敏史及药物依赖史, 无精神病史, 不嗜烟酒。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 试验前3个月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献血。

2.1.2 给药方案

本试验采用两周期、双交叉试验设计。20名受试者按体质量两两配对, 随机分配至2组, 每组10人。第一周期:Ⅰ组口服试验制剂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氯沙坦钾胶囊 (T) 50mg;Ⅱ组口服参比制剂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氯沙坦钾片 (R) 50mg。清洗期7天后进行交叉试验。第二周期:Ⅰ组口服参比制剂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氯沙坦钾片 (R) 50mg;Ⅱ组口服试验制剂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氯沙坦钾胶囊 (T) 50mg。

试验前一晚入住I期病房, 禁食10h, 禁水2h。次日早晨于上臂静脉埋置留置针, 分别空腹口服试验制剂50mg或参比制剂50mg, 250mL温开水送服, 服药2h后方可饮水, 4h, 10h统一进标准餐。受试者始终置于医师和护理人员的监护下, 试验全过程不吸烟、不喝酒、只饮温开水, 禁止饮用其他任何饮料, I期病房备有相关的抢救设备及药品。受试者服药后在休息室内活动, 未进行剧烈运动及卧床。由监护医师观察受试者一般状况和药物不良事件, 并及时记录处理。

2.1.3 血样的采集

每次服药前及服药后0.33、0.67、1、1.33、1.67、2、2.5、3、4、5、6、8h, 经肘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样3mL, 置肝素试管中, 3000r/min离心3.0min, 分离血浆, 于-70℃冰箱中保存待测。

2.1.4 数据分析

氯沙坦钾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及达峰浓度为实测值, AUC采用梯形法求算。ρmax、AUC0~t、AUC0~∞在进行对数转换后, 用DAS2.1.1软件进行双交叉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同时进行双单侧t检验, 计算90%的可信区间;tmax用Wilcoxon检验;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

2.2 氯沙坦钾血浆样品测定方法

2.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Linchrospher C18柱 (200 mm×4.6 mm ID, 5μm) , 流动相为乙腈-水=23:27 (v/v) , 水相用磷酸调pH至2.50, 流速0.9mL/min;柱温35℃;激发波长:250nm, 发射波长:378nm;进样量20μL。

2.2.2 样品处理

精密吸取血浆样本200μL, 加入乙腈0.4mL沉淀蛋白, 涡旋混匀30s, 于高速离心机中12000r/min离心5min, 取上清液200μL于进样小瓶中, 进样20μL分析。

2.2.3 方法学考察

2.2.3. 1 专属性及灵敏度

空白人血浆、空白人血浆加氯沙坦钾对照品和口服氯沙坦钾胶囊后的血浆按“2.2.2”项下处理后进样分析得到的色谱图, 见图1。由图可见血浆中杂质峰不干扰氯沙坦钾的测定。氯沙坦钾的保留时间约为5.5min。氯沙坦钾峰形良好。血浆样品能准确测定的浓度为4.97μg/L。

2.2.3. 2 标准曲线制备

于健康人空白血浆中加入不同量的氯沙坦钾标准溶液, 使其浓度分别为4.972、9.944、19.89、39.78、99.44、198.9、397.8、596.6μg/L, 按“2.2.2”项下操作, 记录氯沙坦钾的峰面积, 以峰面积 (As) 对质量浓度 (ρ) 作加权直线回归计算, 得回归方程为:As=18437.5×ρ+61034.7 (r=0.9993, n=5, 权重系数为1/ρ2) 。

A-空白血浆;B-空白血浆中加入氯沙坦钾;C-受试者口服50mg氯沙坦钾胶囊1.5h后血浆样品

2.2.3. 3 精密度试验

考察血浆样品的低、中、高三个浓度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用方法回收率表示) , 按照配制标准曲线的方法配制浓度为9.944、99.44和497.2μg/L的含药血浆及相应随行曲线, 每批每个浓度平行配制5份样品及一条随行曲线, 按“2.2.2”项下处理进样分析。记录氯沙坦钾峰面积As, 由随行标准曲线算出相应浓度。共进行5批试验。结果表明低、中、高三个浓度批内、批间变异及准确度均符合要求, 结果见表1。

2.2.3. 4 提取回收率试验

按照配制标准曲线的方法配制浓度为9.944、99.44和497.2μg/L的含药血浆各5份, 按“2.2.2”项下血浆样品处理方法处理后进样20μL分析, 记录氯沙坦钾峰面积A1。另用水代血浆, 配制9.944、99.44和497.2μg/L的水溶液, 每个浓度平行操作3份, 记录氯沙坦钾峰面积, 以3份均值记为A2, 以A1/A2×100%计算回收率, 结果均>60%, 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见表2。

2.2.3. 5 样品稳定性

按标准曲线的配制方法配制血药浓度分别为9.944、99.44和497.2μg/L的氯沙坦钾血浆样品若干份, 考察含药血浆样品室温放置2h、-70℃冰箱取出冻融3次、-70℃冰箱放置5d、10d和20d氯沙坦钾的稳定性, 按“2.2.2”项下方法处理, 结果代入相应随行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实测浓度, 计算准确度, 结果准确度均在85%~115%内, 表明低、中、高浓度氯沙坦钾血浆样品在室温放置2h、-70℃冰箱冻融3次、-70℃冰箱放置5d、10d和20d均稳定。含氯沙坦钾质控血样经血样预处理步骤后转移至自动进样器中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样品在自动进样器中至少稳定6h。

2.2.3. 6 质量控制

每个分析批生物样品测定时建立新的标准曲线 (随行曲线) , 配制质控样品Ⅰ:9.944μg/L, Ⅱ:99.44μg/L, Ⅲ:497.2μg/L, 随行测定每批质控样品, 计算质控样品的准确度。结果标准曲线线性良好, 质控样品的准确度在85%~115%之内, 低浓度点在80%~120%之内。符合体内药物分析要求, 本试验血浆样品的测定结果准确, 可靠。

3 结果

3.1 安全性评价

2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两次服药按计划完成, 受试者口服两制剂后8h内无不适主诉。

3.2 主要药动学参数

2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氯沙坦钾试验制剂、参比制剂50mg后的非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3。数据表明, 两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相近, 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以AUC0-8计算, 试验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0.89±16.14) %。

3.3 生物等效性评价

两制剂的AUC0~8、AUC0~∞、ρmax经自然对数转换后进行双单侧t检验生物等效。ρmax的90%的可信区间87.0%~104.9%, 在等效范围70%-143%之内, AUC0~8、AUC0~∞的90%可信区间分别为93.4%~106.3%、94.1%~107.0%, 均在等效范围80%-125%之内。tmax经非参数检验, 两制剂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4 讨论

氯沙坦钾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国内外已有报道[1,2,3,4], 本研究在文献基础上, 利用荧光检测器, 采用乙腈蛋白沉淀法对血浆进行前处理。经过方法学考察, 证实本文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好、精密度高、准确可靠。通过方法学的考核, 所有分析指标都满足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要求。相比文献报道的方法, 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分析快速、成本较低等优点, 且操作简单, 快速, 适合药动学大批量样本的分析。

本次研究的国产氯沙坦钾胶囊与进口片剂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主要药代参数差异无显著意义, 以AUC0~8计, 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0.89±16.14) %, 两制剂的AUC0~8、AUC0~∞、ρmax经自然对数转换后进行双单侧t检验等效性合格, tmax经非参数检验, 两制剂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次研究的国产氯沙坦钾胶囊与进口片剂在吸收的程度与速度上无差别, 具有生物等效性, 提示可在临床替代使用。

参考文献

[1]Polinko M, Riffel K, Song H, et a1.Simuhaneous determination of losartan and EXP3174in human plasma and urine utiliz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J Pharm Biomed Anal, 2003, 33 (1) :73-84.

[2]Koytchev R, Ozalp Y, Erenmemisoglu A, et a1.Combination of losartan and hydrochlorothiazide:In vivo bioequivalence[J].Drug Res, 2004, 54 (9A) :611-617.

[3]杨平, 王艳娇, 李琳, 等.氯沙坦钾胶囊与片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6, 22 (6) :436-439.

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应用情况研究 篇9

1.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的原理

1.1 生物电阻抗原理

通过单一频率50KHz电流流经四个电极部位 (双手、双脚) , 测量人体阻抗值, 用于分析人体脂肪含量等健康指标, 见图1、图2[1]。

1.2 皮电反应原理

通过皮肤和金属电极 (2个头部、双手、双脚) 之间的微电流 (1.28V) 横穿人体的细胞间质, 评估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电流传导和分布情况, 有效地通过Cottrell方程式把电流强度测定值转换成离子浓度推定值, 用于分析人体钠钾泵活性、细胞代谢和细胞内液形态[2], 见图3。

2.国内已上市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的对比分析

工作原理:均采用生物电阻抗原理和皮电反应原理测量人体基本信息, 工作原理相同。

结构组成:IMPETO MEDICAL生产的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 (e Zscan) 由主机、检测电极板、电极连线、标准USB连线、驱动软件组成。秦皇岛市惠斯安普医学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 (HRA- Ⅰ型) 由测试罩 ( 灯光指示板、测试空间环) 、移动平台 ( 平台、座椅、检测台) 、采集仪、辅助图形形式器、检测电极 ( 两个手电极、两个脚电极、两个头电极及头帽) 、电极连线、UBS连线、微机系统 ( 显示器、打印机、主机和应用软件组成。两者对比, 关键部件组成一致, 均有两个手电极、两个脚电极、两个头部电极组成信号采集端;最终软件分析程序一致。HRA-1产品在结构设计上增加了测试罩、移动平台和微机系统, 在硬件要求上充实了产品设计, 满足产品进一步商业化需求。

主要性能要求:e Zscan产品头部、双手、双脚电极输出电压为1.3V DC, 人体电刺激反馈值 (%) :0-100%。分析测量参数主要为Bo EC HF (全身ATP产生指标) 、BoED HF (全身间质液量指标) 、EIS HF (自主神经活动指标) 、BrEC HF (脑ATP产生指标) 、BrED HF (脑间质液量指标) 、EIS HF/VLF (血压相关的血液粘度指标) 、LF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活动指标) 、HF (副交感神经指标) 、LF/HF (自律神经调节状况) 、BMI (人体的肥胖程度指标) 、体脂肪量 (%) 、总水分量、细胞外水分量、细胞内水分量等。

HRA-Ⅰ产品输出电压值1.3V±0.05V, 人体电刺激反馈值0~100%, 误差:±2%。, 与EZSCAN基本一致, 仅增加测量误差范围, 描述更准确。分析测量参数与eZscan相同。

适用范围:eZscan用于记录患者生理状态信号, 供临床诊断依据。HRA-Ⅰ适用于人体脊柱组织的健康查体、疾病筛查。从产品适用范围的描述上分析, eZscan描述更为准确, 此类产品应作为一种检测手段, 只是为临床诊断提供信息, 供临床医生参考, 不能直接用于某种疾病的诊断, 具体的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各种临床情况来做出判断。

3.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的临床应用

eZscan自上市以来, 在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早期筛查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2012年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发表的多篇硕士论文, 重点分析研究eZscan对II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3]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以及糖尿病人肾小球滤过率无创筛查研究[4]。通过比较经典实验和eZscan检测的检出情况, 探讨eZscan检测的可行性。结论: (1) 本研究中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eZscan异常检出率为50%, 经典实验的检测结果异常率为45%;eZscan检测中各项检测指标比较与正常者相比, 年龄、病程、体质指数 (BMI) 、体脂、收缩压、肌酐、三酰甘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 及高血压患病率均更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经典实验的诊断方法, eZscan的操作更加简单易行且对患者配合度及自身条件要求较低;2min之内即可以完成相关检查;与此同时eZscan诊断异常的患者临床特征更加明显。所以eZscan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手段。 (2) 以rGFR为诊断标准同时绘制eZscan和eGFR的R0C曲线。eZscan的AUC为0.726, 灵敏度91.8%, 特异度21.9%, 真实性64.2%, 而eGFR的AUC为0.881, 灵敏度97.95%, 特异度34.38%, 真实性72.84%。但eZscan操作更简单、耗时最短、无创伤、数据分析最简单、灵敏度最高、影响因素极少、可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因此, 在无检测条件的情况下, eZscan不失为衡量GFR的良好指标。eZscan联合eGFR检测GFR的联合灵敏度为99.83%, 故联合使用eGFR可减少eZscan的漏诊情况的发生。因此eZscan可以作为糖尿病人肾功能减退的无创筛查新技术。HRA-Ⅰ宣传应用的领域较广, 可用于对全身各个脏器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的检测, 预测潜在危险因素和疾病发展方向。早期判断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肝病、肾病、肿瘤等疾病的风险情况, 并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和运动建议。

法国L.D 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E.S Teck System (ModelEIS-BC, PEMS and Complex) 已在欧盟和美国上市, 与国内产品不同之处是, 其在EIS-BC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血氧和脉搏检测和分析, 用于提供血氧饱和度、脉率、PWV、心率变异性等参数, 其说明书中仅描述本产品用途提供哪些参数的测量和分析, 且重点提示本产品不直接用于诊断。

综合上述分析, 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是一种生理参数检测和分析的仪器,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其是否能用于临床诊断需临床医生依据临床需要来分析。目前在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得到了部分证实, 更多的临床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来佐证。

摘要: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利用生物电阻抗和皮电反应检测分析原理, 记录患者生理状态信号,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收集各种资料, 分析国内已注册上市的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产品临床应用情况。

关键词: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生物电阻抗,皮电反应

参考文献

[1]任超世.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第10卷, 第1期No.21-25.

[2]Albert Maarek.Electro interstitial scan system:assessmentbof 10 year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Medical Devices:Evidence and Research.2012:5:23-30.

[3]邵侃, 黄珊, 卢苏梅.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6月, 第16卷, 第6C期, No:2079-2081

人体生物能的开发 篇10

1 仪器与试药

安捷伦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1100紫外检测器;Alliance柱温箱;奥豪斯Explorer专业型分析天平 (奥豪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BL10-250C双频加热型超声波清洗器 (天津市恒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RE-501旋转蒸发仪 (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 ;825精密微量移液器 (苏州麦可旺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Histoon Lab S-5实验室超纯器 (科尔顿 (中国) 有限公司) ;DOA-P504-BN无油隔膜真空泵 (上海洽姆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HH-4数显电子恒温水浴锅 (江苏省金坛市宏华仪器厂) ;XSYF-D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 (北京湘顺源科技有限公司) 。乙腈、甲醇为色谱纯, 其他试药均为分析纯。

2 含量测定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VP-ODSCl8规格为 (4.6mm×250mm, 5um) ;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 (56:46)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80nm;流速1.0m L·min-1;柱温40℃。

2.2 受试者选择

根据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选取受试者无烟酒嗜好、血尿常规、无异常等病史、肝肾功能及ECG等检查均正常、身体状况良好的40名健康男性[2]。被选者年龄在21到24周岁之间, 体重在58公斤到75公斤之间。

2.3 给药方法与样品采集

采用两制剂双周期交叉的试验设计, 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分成2组, 分别给药。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格列吡嗪对照品适量, 置容量瓶中, 加甲醇制成每1L含0.1mg的溶液, 即得。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1 萃取液的选择

精确吸取待检测血浆2.0ml于20ml试管中, 加入10mg/L卡马西平内标工作液60ul, 混合均匀, 再加入0.5mol/l盐酸溶液200ul, 再分别采用水饱和的乙酸乙酯、乙醚、水饱和后的正丁醇萃取4次, 每次10ml, 蒸干萃取液 (温度低于35℃) , 残渣用10ml甲醇溶解, 使用0.45微孔滤膜过滤, 取续滤液, 即得。结果含量:乙醚含量高, 所以采用乙醚。

2.5.2 萃取次数的选择

精确吸取待检测血浆2.0ml于20ml试管中, 加入10mg/L卡马西平内标工作液60ul, 混合均匀, 再加入0.5mol/l盐酸溶液200ul, 分别采用乙醚萃取2、3、4次, 每次10ml, 蒸干萃取液 (温度低于35℃) , 残渣用10ml甲醇溶解, 使用0.45微孔滤膜过滤, 取续滤液, 即得。三种萃取次数结果无明显差异, 为保证提取完全并缩短处理时间, 采用乙醚萃取3次。

2.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确吸取待检测血浆2.0ml于20ml试管中, 加入10mg/L卡马西平内标工作液60ul, 混合均匀, 再加入0.5mol/l盐酸溶液200ul, 采用乙醚萃取3次, 每次10ml, 蒸干萃取液 (温度低于35℃) , 残渣用10ml甲醇溶解, 使用0.45微孔滤膜过滤, 取续滤液, 即得。

2.6 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 10 只 10 试管,依次精密加入不同浓度格列吡嗪标准品溶液,精 密加入空白血浆 1.0ml 配成质量浓度相当于 50ug/L、150ug/L、250ug/L、350ug/L、450ug/L、550ug/L、650ug/L、750ug/L、1050ug/L、1150ug/L、 1250ug/L、1350ug/L的血浆样品再按“2.4”项处理后,测定格列吡嗪峰面 积 Ai、内标峰面积 A内,A/A内为纵坐标,以各点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 准曲线。对照品在 50ug/L到 1350u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7 精密度试验

依照2.5.3下制备对照品溶液, 精密吸取格列吡嗪对照品溶液10μL重复进样5次, 测定峰面积积分值, 对照品峰面积积分值的RSD为0.85%。结果表明, 本实验精密度良好。

2.8 重现性试验

分别取样品6份, 分别依照2.5.3下供试品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 按2.1项下项下方法测定含量, 并计算样品的RSD值为0.95%, 结果表明, 此含量测定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2.9 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试验, 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供试品各6份, 精密量取, 分别精密添加一定量的格列吡嗪对照品, 按供试品制备所述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 测定含量 (同时测定样品含量) , 计算回收率。6次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99.31%, RSD为1.85%。

3 结果

3.1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

4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双交叉单剂量口服10mg格列吡嗪口崩片和格列吡嗪片后,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不同时间的格列吡嗪。格列吡嗪口服后, 吸收较缓慢;格列吡嗪口崩片的达峰时间较片剂明显提前。

3.2 生物利用度参数

4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双交叉单剂量口服10mg格列吡嗪口崩片和格列吡嗪片后, 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F= (106.6±8.1) %以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Au C24计算。

3.3 生物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 试验制剂AUC的90%置信区间落在标准参比制剂的96.65%~113.62%内, ρmax在82.61%~122.37%, 可判两制剂生物等效。

4 讨论

4.1 流动相的选择

HPLC方法是常用的血浆格列吡嗪检测方法[3,4]。在较广泛的流动分别考察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 (56:46) , 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 (60:40) , 乙腈一0.3%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一磷酸 (45:40:15) 不同比例的流动相, 结果以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 (56:46) 为流动相, 供试品各峰分离效果最好, 故选用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 (56:46) 为流动相。

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制备格列吡嗪对照品稀释液, 依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格列吡嗪在3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故选用380nm为检测波长。

参考文献

[1]胡国新, 邱相君, 秦晓怡等.琥乙红霉素1:2崩片在健康志愿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4, 20 (5) :37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XIXB, 附录173-176.

[3]胡玉钦, 薛洪源, 侯艳宁等.格列吡嗪分散片的人体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 24 (8) :463.

人体生物能的开发 篇11

关键词 步态 生物力学 研究方法 分析

一、步态的生物力学原理

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特征之一。正常时的步行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却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以及协调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同运动。其中任何环节的失调都有可能影响到步态。 步行是全身肌肉参与,包括人体重心移位,骨盆倾斜旋转,髋、膝、踝关节伸屈及内外旋展等,使人体发生位移的一种复杂的随意性运动。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形成1个步态周期。对指定的下肢而言,1个步态周期活动可分为支撑时相和摆动时相。支撑时相又分为脚跟着地、脚趾着地、支撑中期、脚跟离地、蹬离期和趾离地诸动作阶段。摆动时相分为加速期、摆动期和减速期。正常行走时,支撑时相约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65%,因此,当一侧下肢进入支撑时相时,另侧下肢尚未离地,两下肢同时负重称为双肢负重期。双肢负重期约占全周期的28.8%,占支撑时相的44.8%,支撑时相的其它时间为单肢负重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单、双支撑时相占步态周期的比例也随之增加。不同性别和身高的人,其支撑时相和摆动时相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二、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处理手段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先进的传感器、高速摄像机、微型计算机等组成的综合步态分析系统,使步态分析方法得以在康复医学研究中越来越深入的开展,该系统可不受外界干扰,同时提供行走时人体的重心的空间位移、速度、加速度、地面支反力、肌肉及关节活动情况、关节内力及力距的变化等多种人体运动的信息,1个人的步态将会像体温、血压那样,从1个侧面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态特征。其中影响步态的六大因素分别为:髋部旋转,髋部侧面下降,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弯曲,踝关节的滚动运动,下肢在平面中的转动以及膝内收。

(一)步态的运动学分析。运动学是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步行整体时间与空间测定和肢体节段性运动方向测定,主要围绕影响步态的6大因素的测量,来进行运动学分析

(二)步态的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是对步行时作用力、反作用力强度、方向和时间的研究方法。牛顿定律、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是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三)正常步态分析。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步行是涉及全身众多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运动,正常步行是高度自动化的协调稳定的运动,也是高度节约能耗的运动。通常采用目测方法,就能够判断考察对象步态是否异常。正常步态应该体现出如下特征:(1)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2)上身姿势稳定。(3)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态。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来考察步行运动,其正常步态应该具备出如下生物力学特征:(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2)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3)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以及充分的支撑面。(4)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四)异常步态分析。人体由于遗传、疾病、意外伤害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步行障碍,使步行周期中某环节发生改变,导致步态改变,出现错误步态。严重改变还会导致病理步态,甚至丧失步行能力。异常步态分为以下几种:支撑相障碍,摆动相障碍,倾斜步态,回旋步态以及硬膝步态。造成上述错误步态的主要原因是:(1)关节僵硬肌肉挛缩使肌肉群的平衡性遭到破坏。(2)臀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软弱无力使患肢支撑力不足。 所以,骨折后早期的功能锻练要根据各自骨折的不同特点,注意加强臀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功能锻炼,为日后的正常步行做好準备。

三、结论

临床上的不同疾病会产生不同的步态异常现象,有些疾病甚至会出现典型的步态,例如小儿麻痹症的跛足步态,帕金斯综合症的小碎步步态,脑卒中病人的划圈步态。所以,加强对典型步态的研究,有利于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恢复。 随着现代测量技术、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的步态分析系统也在不断完善。这使定量、客观评价不同状态下人体行走功能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宽,使有些复杂的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同样成为了可能。步态分析对人体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疾病病因分析和诊断,手术和康复训练成效的判定,骨关节假体的设计以及截瘫病人行走功能的重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宋航.人体起动步态与停止步态生物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 奕雅萍.人体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与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J].民营科技.2009,04:83,75.

[3] 吴剑,李建设.人体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03:305-307.

[4] 孔祥伦.膝内翻者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D].苏州大学.2015.

多潘立酮片人体生物等效性分析 篇1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 1. 1 受试者资料: 随机选取30 例男性健康志愿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以及生物等效性试验标准要求, 年龄19 ~ 45 ( 32. 63 ± 2. 31) 岁; 体质量58 ~ 91 ( 67. 5 ± 8. 2) kg; 身高162 ~ 191 ( 173 ± 9. 2) cm。30 例受试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并签订《多潘立酮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分析》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 均不存在意识障碍、烟酒史以及代谢异常史等, 经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 结果均显示正常。患者受试前的2 周以及受试过程中严禁烟酒以及服用其他药品。

1. 1. 2试剂及仪器资料: 受试试剂为多潘立酮片及参比多潘立酮对照品, 试验用水为超纯水, 色谱纯为醋酸、甲醇、甲酸等, 剩余试剂均为分析纯。试验仪器包括API 4000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仪 ( LC-MS/MS) 、超纯水机、高速离心机、离心浓缩仪以及电子天平。

1. 2 方法

1.2.1具体操作:采用2种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 随机分为受试组及参比制剂组各15例, 周期间隔时间为14d, 其中受试组于清晨口服受试制剂20mg, 另外给予参比制剂组口服参比制剂200ml, 均采用温水送服, 送药后2h方可饮水, 4h后统一进食, 取服药前、服药后0.25h、0.5h、0.75h、1h、1.5h、2h、3h、4h、8h、12h、24h、36h留置针采集静脉血4~6ml, 为全组受试者进行肝素抗凝注射[2], 离心3000r/min, 等待10min后, 采集其血浆标本, 并放置在-65℃温度下保存, 准确吸取待测血浆1ml于10ml试管中, 加入3mg/L奥卡西平, 加入醋酸乙酯4ml, 并进行混合与精制, 等待10min后, 取上层制剂并放置在锥底试管中, 在50℃温度下进行水浴, 并采用氮气流吹干。色谱条件: (1) 离子源选用ESI源, 并维持电压在5500V左右, 温度保持在500℃左右, 采用正离子进行检测。 (2) 色谱柱ZORBAXEclipse XDB-C18, 保护柱:XDB-C18保护柱, 流动相: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钠=24∶76, 检测波长为230nm, 参比波长:380nm。

1. 2. 2 定量下限取标准曲线的最小质量浓度值1μg / L为定量下限。色谱行为采用HPLC进行检测分析, 包括空白血浆、多潘立酮血浆标准、多潘立酮标准品以及健康者血样, 从而获得色谱图。其中多潘立酮的保存时间控制为6. 5min。这种方法一般专属性较高。在精确度的检测上, 浓度配置控制为2. 5μg / L、25μg / L、75μg / L多潘立酮血浆标准溶液, 1d内连测5次, 并对日内密度以及日间密度进行计算。在生物等效性分析上, 单剂量试验药动学参数达峰浓度 ( Cmax) 以及药—时曲线下面积 ( AUC) 进行对数转换之后, 对其进行交叉试验方差计算, 并对单侧和双侧以及90% 置信区间进行计算, 并正确评估2 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2 结果

2. 1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 见表1。

注: 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 114 ± 30) %

2.2生物等效性评价 对2种多潘立酮参数Cmax、AUC 0~36h经对数转换后, 进行方差分析, 再进行双单侧t检验, Cmax90%可信区间为95.08~125.29%, T1=5.53, T2=3.36, 所得AUC 0~36h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 对达峰时间采用非参数法进行考察, 评价被测试时机与参比制剂是否有等效性。

3讨论

人体生物等效性是指用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的方法, 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 比较一种药物在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 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之间差异的人体试验, 试验的对象为健康成年男性。

多潘立酮是第二代胃动力药, 为苯并咪唑衍生物, 可通过拮抗外周多巴胺受体作用于胃肠道, 其检测方法主要由放射免疫法、液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法、LCMS / MS等, 但是大部分的检测方法如放射免疫法具有繁琐的操作过程[5], 且线性范围较窄, 而高效液相法敏感度较低、且试验周期较长, 本试验采用高效LC-MS/MS连用法对血浆多潘立酮进行检测, 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等优点, 可用于多潘立酮的临床药动学研究。血浆样品处理经过有机溶剂的比较, 筛选出乙酸乙酯为萃取剂, 最低检测限为0. 321μg /L, 能满足多潘立酮生物等效性试验要求[6], 本试验所得2种多潘立酮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但其血液浓度—时间曲线、药动学参数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可能与受试制剂溶出度较参比制剂偏大有关。受试试剂与参比试剂具有生物学等效性。此外, 本次研究中, 并没有受试者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国新, 邱相君, 秦晓怡, 等.琥乙红霉素El崩片在健康志愿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l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 20 (5) :370-373.

[2]柯学, 王小琼, 平其能.V1腔崩解片及其制备技术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 2009, 40 (11) :801-805.

[3]郭建强, 谷成明.多潘立酮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 2010, 7 (21) :39-42.

[4]中国药典.二部[M].2005:附录173-176.

[5]柴栋, 方翼, 裴斐, 等.单剂量口服多潘立酮片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 21 (3) :190-193.

上一篇:树脂复鞣剂下一篇:软件过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