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开发(精选12篇)
生物资源开发 篇1
摘要: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了当今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习兴趣,设置教学“坡度”,引导学生攀登,开展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等途径开发和利用生物教材中的课程资源,积极渗透挫折教育。
关键词:课程标准,挫折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他们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知识,素质教育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迅速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但同时伴随不稳定性,尤其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既脆弱又敏感,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他们的情感也逐渐丰富起来。以前的“挫折 教育”被人们 片面地误认为是吃苦教育、失败教育、速成教育,其实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开发生物教学资源,渗透受挫折的心理调节及应对困难挫折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受到教育,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保持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并初步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或者社会实践 问题;“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 标里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生物教材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挫折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利用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借助成果收集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
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实验性科学,实验、观察和调查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 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野外参观调查动植物,不仅可以激发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还可以锻炼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和磨炼承受失败的意志。
初中学生刚接触生物科学时对生物学习充满好奇,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学生能从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获得理论层面的知识,所以学生一开始都会充满好奇。在给初一新生上完生物第一节课后,我在学生对生物科学充满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的情况下,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让他们分成小组,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寻找或者向父母亲戚请教等途径,收集关于我 国古代和 近代在生 物科学方 面的成就,然后以“探索生物的奥妙”为题目,结合课本的“科学·技术·社会”专题由小组做一个汇报,展示小组的分工合作过程和收集得来的研究成果,然后再评比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任务有着很高的积极性,他们收集的成果有:种植业:玉米的杂种优势利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袁隆平首次用“野败”与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并育出了优良杂交水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并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畜牧养殖业:培育体型巨大(如超级小鼠、超级绵羊、超级鱼等)、品质优良 (如具有抗 病能力、高产 仔率、高产奶率和高质量的皮毛等)的转基因动物;利用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的表达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如激素、抗体及酶类等。食品工业: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如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胚胎移植技术、单克隆抗体发酵工程。等等。虽然有些资料学生收集得偏又不齐全,但是学生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为我国取得的成绩无比自豪。在学生们讲解结束后我趁机抛出问题:“生物科学上的成就的取得都是很顺利和容易吗?”接着在课堂短暂寂静之后学生又热烈讨论起来。最后我以“人工合成胰岛素———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为例,给学生讲述我国科学家邹承鲁院士在研究人工合成胰岛素时的状况和所遇到的困难,他凭着对生物学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在设备简陋的实验室里,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打破生命物质与非生物物质的界限,打造出人工改造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工合成胰岛素。我还重点跟学生说做实验做科研要注重查阅文献,了解相关项目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要善于总结,再来制订实验方案。方向重要,方法更重要,正确的方法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最后,并高度赞扬了学生在这次收集成果活动中取得的成功。
二、设置教学“坡度”,引导学生攀登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一个爬坡的过程,有的学生会因爬得慢和艰难跌倒而沮丧,但是当最后爬上顶峰,达到“最近发展区”,这种成功的感觉将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喜悦感。因此,教师在教 学中应故 意设置教 学“坡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难免的,我们只要有恒心,正确对待困难,磨炼我们坚强的意志,找到正确的方法,定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这 种在磨炼中获得的学习成果,又促使学生自我强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从这 种有“坡度”的学 习中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快乐,进而增加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各种层次的学生接受挫折的磨炼。创设情境中的问题要适中,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跳需要勇气,能摘到桃子则是让学生经过磨炼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经过自己的奋斗战胜挫折取得的成功才最能激励人、鼓舞人。挫折教育不是让学生在苦圈里循环,而是激发学生自强不息、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在生物教 学中,教师一要展现生物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二要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例如,在解答生物例题和习题时,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然后去揭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尤其是易错点的剖析。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后四分之一时间开始“即席答题”,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反问对老师提出难题,给学生看老师最初的解题设想是怎样碰壁的,再看一看老师遇到挫折后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老师的解答中逐步找到正确的对策,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锻炼其意志和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以及处理 失败的能 力———挫折能力。对此,我在讲解某些知识点时总是先易后难地讲解,利用教材实验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我还让学生尝试以蝌蚪来观察青蛙的生殖发育、通过种植植物来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体会实验的艰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以生为本,在实验中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会为他们的长远利益着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挫折,意志坚定者,一般的困难可能轻易越过;意志薄弱者,可能在挫折和困难面前陷入困境。生物教学和心理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生物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从生物学科的实际出发,切合学科特点,在教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学习生物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在未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自信、乐观、坚持不懈地奋斗。
例如,初一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学生需要制作洋葱鳞片临时装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洋葱细胞中取表皮的部位和薄厚很重要,在实验中压片也很关键。实验中我特意让学生先自己预习课本的实验步骤,然后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做实验。在实验观察中有的学生观察到重叠的细胞,有的观察到大的动来动去的水泡,有的对着显微镜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细胞,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学生对实验取材部位的选择、试剂的量的多少和放的顺序和部位是否正确、实验步骤的操作是否正确、显微镜调光时使用步骤是否在前一节课掌握牢固。这些我都看在眼里,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方向。在学习“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时,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实验技巧,反复几次都没有成功观察到细胞,有的学生会有些残渣,还有的粗心地把自己的口腔刺破,有的在盖盖玻片的时候压片不好产生气泡,有的在观察细胞时对着显微镜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细胞。这时候有的学生开始失去耐心,从最开始对实验的期待到抱怨实验难做。有的干脆不做。我看着那一张张慌乱而失望的脸,马上暂停 实验,和学生们一起进行实验总结,从材料的正确选取、试剂的量的多少、实验操作步骤和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出发,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接下来当学生战胜困难观察到效果良好的切片时,他们会体验到抵抗挫折的成就感,重建自信,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实验结束后我告诉学生:生物学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的许多重大成就和突破都是在实验中取得的,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也是充满艰难险阻的,以此来说明我们在实验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可以教育人、磨炼人,大凡成才 者,经历的挫折和磨难都会成为他们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换种心态看待挫折,挫折可以催人奋进,使人坚强。
四、开展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开阔学生心胸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南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南宁动物园,借此研究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带领学生参观广西药用植物园,了解我们广西的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以及植物对我们人类生活的作用和药用价值,让学生在观察中领悟生物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状况,从而明白人也要适应和改变环境的道理;带领学生到青秀山景区和良凤江森林公园,让学生的情操在自然风景的广阔、美丽、宁静、和谐中得到熏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宽广的心胸,让他们拥有平和的心态。这样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就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
实践证明,蕴含在生物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一旦被教师开发和利用,并以其进行挫折教育,学生吃苦耐劳、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我们教师的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我们教师要以生为本,结合社会、家庭与学习共同关注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生物资源开发 篇2
在本次国培学习过程中,认真收看了谭家蓉老师所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讲座,对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曾创作出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有俗语、谚语、古诗等,如“一山不容二虎”、“鹜蚌相争,渔翁得利”等。它们大多是对生物现象的生动反应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精辟概括。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作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妥加应用,则不仅能自然地引入新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这些呢?
一、开篇引题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端。恰当合理、引人入胜的导课,不仅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予他们愉悦的心境,便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考虑用一个朴素而又喜闻乐见的俗语、谚语或古诗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和欲望,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例如,讲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时,我们就可先列举“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的一些俗语,并设疑:“这些俗语分别讲述的是自然界的何种现象?”然后集体讨论分析:龙的后代仍然是龙,凤的后代仍然是凤,老鼠的后代也仍然保持其亲本打洞的特性„„这实际上都生动反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这样的一些俗语,就把深奥、抽象、难于理解的遗传变异现象,化为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歌诀,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系数,并能迅速把学生的思绪顺畅地领入新课,有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二、课中适时切入,帮助理解
新知的落实,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目标所指,而有些新知难度较大,这时不妨在讲授新知时,适时切入一些俗语、谚语或古诗。这样不仅有形象感、亲切感,缩短新知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还能降低知识难度,有助于学生迅速牢固地理解新知。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时,例举:“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一俗语,形象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又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为了形象说明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诗句,并可补充宋朝欧阳修的《答丁元珍》中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激活学生的思维,解释诗句反映的现象。这样可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成就感,享受成功的喜悦,以鼓励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课收尾印证,巩固新知
一堂优质课,还应有好的收尾。若能在课堂小结时运用一些俗语、谚语或古诗并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归纳它们,往往能进一步印证新知,巩固新知,余味无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收到完美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后,不妨利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及“鹜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样一些俗语或谚语,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并绘制相应的食物链,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在讲授《激素调节》时,可在结课时引导学生分析“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这一俗语,通过分析,学生就能顺畅、彻底地掌握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突破这一重点、难点。
新课程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 篇3
关键词 课程资源 生物学教学 科学分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2)01-0058-02
一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及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同时更包含社区和自然界的有关资源。概括而言,生物课程资源主要有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自然资源和媒体资源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生物学科带来了活力,但也面临诸多困难的挑战。
新课程中的课程具体三维目标实现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还与其他课程资源密不可分。如知识方面的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应用;情感与态度方面如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体验,促使学生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预期变化;能力方面如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实验能力和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的必须借助于其他生物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生物素养。如以下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活动必须借助生物课程的其他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完善:
表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和选修与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活动的内容纵览。
相对于发达地区,教育、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除教材外其它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应该在争取学校、政府加大投入同时,还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发展课程资源,为生物学教学而顺利开展准备条件。
1 用好教材,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教材资源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使用最多的也是教材。因此依据新的课程标准,针对本地域学生自身发展及本校实际,实现对教材二次改造,建立适合本地域实际的教材资源体系。在新课标下,教材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但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局限性。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二次改造,建立适合本校、本地域实际的教材资源,才能促进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发展。这是课程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
2 积极利用、整合和改造学校现有课程资源
学生在校学习,最直接、常利用的为学校提供的生物课程资源,如图书、教具、模型、挂图、投影片、和影像资料,尤其是实验室资源。但这些资源相当一部分比较陈旧,不适合新课程需要,这就需要在实施新课程当中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筛选,使之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比如学校实验室保留的原初中教材使用的有关细胞、组织及器官系统模型,可作为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极为直观的学习材料,比起现有教材(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1)中所绘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要直观得多,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好资源。
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建立实验室为主的课程资源。学校的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也为实验材料的替代提供了素材。如观察植物细胞,中心花园中的莲叶及万年青叶片均是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及观察叶绿体的结构的好材料。
3 结合实际,积极开拓新的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极创建新的课程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结合本地实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结合实际,建立家庭生物课程资源
生物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作为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点目标之一。所以在实践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主动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是学生重视并获得科学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极好的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农村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家庭的进行农业生产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探索,获得知识。如结合核桃生产的嫁接、栽培、病虫害防治、雨季的果实收获、贮藏,都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在学习中可以获知植物生长的条件、无性繁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果实的贮藏等基本知识。同时也可在动物(如鸡、牛、羊、蚕等)的养殖、烟草栽培、蔬菜栽培、苗木繁殖等方面进行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生物学知识。城市学生可针对家庭的宠物养殖、观赏花木栽培、城市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进行探究,获得知识。当然,这需要家长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学生在家庭中积极进行探究学习,提高生物学素养,也体现了生物教学的“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
3.2积极联络,建立校际共享的生物课程资源
在信息日益发展的今天,单纯靠某些学校建立完美的的生物课程资源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积极进行内结外联,建立校际生物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丰富生物教学资源的目的。如本地的高校陇南师范专科学校建有较为完备的生物标本室,有较完备的生物教学仪器及资料,可通过建立校际生物联系,获得支持,作为学生生物课程资源的基地之一,有利于生物教与学的发展。其二,同一层次的学校,可以根据地域上的联系,建立校级之间的联系。做到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共同建立、发展丰富生物课程资源。如河西走廊高中名校的联合体,为河西的高中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一机制,可用于生物课程资源的建设上。达到扬长避短,共同促进的目的。其三,不同层次的学校,尤其是内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域的学校,建立联系。通过“传帮带”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建设,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东西差距。
3.3利用网络,建立丰富的生物课程网络资源
而今信息时代,网络成为相互联系的常用手段。网络资源是获取生物课程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有时甚至会诱导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建立比较科学的网络资源十分必要。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筛选,建立自己的网络资源索引网站,引导学生去获取相应的资源,事半功倍。同时针对性也较强。如湖北省汉川市生物教师王为海的“生物小吧”,就是一个比较丰富的网站,内容由高校教材、教师论文、教学资料、教学检测习题等。深圳夏献平主持的“内质网——生物互动平台”参加的有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及教师博客,教师和学生可以得到答疑解难,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的实现和教师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华东师大附中的研究性学习网站,也能为学生提供研究型学习的方法、步骤及成果的展示等内容。如果将这些网站通过建立相应的链接,集合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师的访问,又有利于学生的访问与学习。
同时,教育建立网站后,也可将在教学中出现的新的课程资源不断地添加到里面,并不断更新。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动态生物课程资源。
4 走进自然,建立现实的课程资源
丰富的自然界,为生物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课程资源。作为观察与实验学科,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建立与实际的相互联系。是学生获得丰富、鲜明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实际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比较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简单的科研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集体备课,开发生物教学资源 篇4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推陈出新,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以需要人们组成团体, 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共同合作, 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通过集体备课开发并积累特有的生物教学资源,服务于生物教学。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与形式
教师需制订出各单元(章)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学措施和学期教学进度等内容。
集体备课的成果呈现形式主要有: 特色公开课、课件、教学设计、习题作业、教案、教育教学论文,等等。
三、集体备课的方法
1.编写具有适用性的课堂提问教案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及大纲、考纲要求, 确定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并且一一找出,弄清楚知识的内在结构, 理清知识的脉络,在脉络的关节点处设置问题;要重点突出而不面面俱到,要以训练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形成问题知识串, 以引导学生全员高效参与学习。
(1)课堂提问(问题)类型:回忆性问题、说明性问题、分析性问题、 巩固性问题。
(2)课堂提问(问题)要求:1要有针对性,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2要有新颖性,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3要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得到答案的尽量少问,适当增加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4要把握好难易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设计一些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的问题;5设计的问题要求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2.建立能体现高考动向的作业体系
(1)适用习题类型:1巩固课堂所学(课时练);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小测);3研究高考动向(专题) 适用习题。
(2)选编原则:1所选题目要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能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水平;2所选题目要能训练学生审题的严密性;3所选题目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做到练会一题,会做多题; 4所选题目要能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建立一个清晰、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体系, 使学生在今后面对问题时可以迅速、准确提取知识解决问题。
3.整理、完善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适用课件库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内容开发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录像的教学课件,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多方位地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件制作要求:1注意课件的适用性、科学性、艺术性;2课件简洁明了; 3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确定在哪个环节上使用。
4. 教师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开展特色公开课,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1)教师开发并积累自己特有的教学资源,熟悉各个章节、各个课时的内容与教法,精心设计各课时的课堂提问,打磨好不同类型、不同时间段上的公开课;研究课堂教学技巧,形成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 最优化。
每次公开课前,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课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训练习题及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 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等,实现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开发并积累自己特有的教学资源,服务于生物教学中。
(2)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努力做高效课堂的实践者,走科学发展之路,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篇5
吴武侠
在这次国培学习中,收看了谭家蓉老师关于《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讲座,觉得自己的视野为之一亮,顿觉开阔了许多,对自己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程资源如此丰富,不仅包括原来的课本,挂图、模型、课件、录像新闻资料等,还包括其他的如家庭资源、媒体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班风、校风、及校园内的环境,甚至学生所处的社区、乡村的环境等,皆是课程资源,就是说学生及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教育的课程资源。一切皆是课程资源,这给我们打开了视野,让我们不在局限在课本、校园内进行挖掘教育资源,还可以拓展到校外、社区、乡村大自然环境中去挖掘资源进行教育,这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也体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皆教育资源。
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发与利用:
生物资源开发 篇6
关键词:农村职教;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S181
農村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农村地区领域广泛,人口众多,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特点。生物资源主要包括人工选育动、植物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两种,就目前的开发应用情况来看,没有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使生物资源的应用价值受到影响。本文将对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之间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协调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生物资源充分应用,发挥其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向前进步,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
一、农村生物资源
在上万年前人类开始了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即对某些动植物进行饲养和栽培,通过人工影响发展了原始农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使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种类也越来越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也推使人类更深层次的对生物资源的进行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推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农业发展中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包括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也包括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应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包括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其中最典型的为中草药的开发与利用。中草药具有着重要的要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帮助人们解决疾痛的同时,也帮助人们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直接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科学的不断进步促使生物工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带来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1]。如上世纪应用的早期“胚胎移植”技术,能够使每头母牛年繁殖可达到五十头;再如“组织培养”法对提高幼苗繁殖率重要影响,科比传统方法提高十万倍。科技进步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重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农村发展中要加大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为农民创建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农村职教对象
农村职教对象是某地区内的农民,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渠道为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农村职教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有着紧密那的联系。为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农村职教至关重要。
(二)生物资源开发和应用
我国农村地区广泛,且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按生物资源的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工干预的生物资源,即通过农民的人工选育,对动物资源、植物资源进行培养和种植;二是野生的动、植物资源,即未经过人工干预和影响的原生态动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就目前农村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应用情况来看,人工选育的动、植物资源应用情况良好,但仍有较大开发空间,没有真正发挥出生物资源的应用价值[2]。而对于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看,开发和利用仅处于初级阶段,但部分地区也有应用较好的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三)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联系紧密
由于地区限制和生产水平不高,农民对生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了解尚浅,因此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十分必要。为促进生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职教的功能和作用。(1)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十分重要,因此在农村职教中首先要进行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的传授。(2)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基本知识的讲授,由于农民所接触的科学技术较少,对科技的认识程度有限,因此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了解较少。因此要定期对农民进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知识的宣传,对其重要意义进行有效讲授。宣传方式可通过发放单页或组织集体听讲,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相关内容,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3]。(3)宣传新技术。国内外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着推动性作用,在职教过程中要将新技术不断宣传给当地农民,并根据当地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技术的实践应用。通过农村职教既能够对农民进行技术上的培训,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对促进农村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知,农村的生物资源丰富,对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农村职教更好的服务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积极鼓励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将如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讲授给农民,使农民切实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农村职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积极进行科学技术指导,在实现理论知识教育后,进行生产实践检验,最大限度发挥农村职教的作用,实现农村生物资源的充分应用。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要处理好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有效推进农村经济进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志蔚,孙冕,叶川.专业群建设如何适应产业集群发展——江苏沿海农村职教专业群建设调查与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2]孙文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0(03)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生物学教学 篇7
1、积极开发生物实验室资源,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生物实验室是生物教学的基本资源, 是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制作等的重要场所。但是, 学校档次参差不齐, 实验经费不足, 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不能很好满足生物学实验教学。而且现行的班级普遍人数较多, 匹配教师人员较少, 这样就给有限的实验室设备增加了许多重荷。如何改变这种困境,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成为开发实验室资源的主体。比如:在上“练习显微镜的使用”的实验课前, 检查发现大部分显微镜经过5、6年的使用后, 很多都已残旧, 有的目镜坏、有的物镜坏、有的准焦螺旋坏, 根本没法实现以前那样每人一台显微镜。为了让实验能较顺利地进行, 我们生物组的老师同心协力, 用了一天的时间对显微镜进行重新整合, 结果组装的显微镜基本能满足两人一台, 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另外, 我还组织学生参照人体23对染色体的图形, 用布缝制了23对染色体的模具。用塑料瓶剪成螺旋条状, 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 在双螺旋间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塑料管组成碱基对, 最后用超粘胶水粘接成DNA的结构模型。在带领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对DNA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还能够丰富实验室素材, 为学校节约一定的资金。
开发实验室过程中还要注意塑造实验室的气氛, 可以利用专门的陈列展。比如在墙上、窗台摆放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或学生饲养的小动物等。
2、积极开发生物园和校园资源, 充实学生的实践场所。
生物园是生物教学与学生实验和实践的基地。学校面积大小及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使不同学校生物园的建设等级层次差别较大。作为普通中学, 生物园只能选在学校的一个角落。不过, 只要能有效经营, 巴掌大的生物园也能充分为教学利用。因此, 教师应该成为开发生物园的主导, 调动学生兴趣小组的积极性, 把生物园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怡情的天地。
对生物园经过一番合理的调查后, 我结合新教材的有关实验、实践活动的教学, 把生物园进行阶梯式的布局, 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首先是使生物园成为一个小型植物园, 根据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特点, 有效地种植有关的植物品种, 并且全部挂上牌, 标明植物的名称, 属于哪一个科, 以及用途等。还专门画出一个空间种植多种鲜花, 提高生物园的观赏性;其次,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 人工引导生物园成为小小生态系统。在某个较阴暗的角落堆一些砖块, 然后撒上一些泥土, 这样既可以在砖块上面摆放花盆, 在砖块下面有时还可以找到很多你想要的小动物, 如蚯蚓、鼠妇、蛐蛐等;再次, 我带领兴趣小组共同管理生物园, 使生物园成为他们的试验场;根据现代化温室的要求, 他们搞起了无土栽培、韭黄的光照试验、家兔的养殖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生物园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实践的场所, 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
我们还把校园作为开展生物教学的一部分资源。比如:给树木标牌, 特别是珍贵树种还进一步详细加以介绍;合理布局校园的绿化, 利用专用橱窗宣传保护植被、爱护环境、珍惜生命等知识, 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的生物学习氛围。
3、积极开发学生的经验资源, 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学生经验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耳闻目睹中不断总结和积累起来的。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让他们的经验再现。现代的素质教育要积极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我认为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 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 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 为他们今后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并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知识基础。学生的经验也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内在的无形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开发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对生命现象进行探究。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过程中, 首先安排学生课外凭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培育7-8粒绿豆、玉米或水稻种子, 要求记下培育的经过, 各种外界 (如:水分、空气、温度等) 条件;然后教师对试验成果进行一定的评价, 并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成果和经验。最后教师从种子萌发的多个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得出最后的结论, 使学生验证自己的经验是全面还是不足, 从而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更进一步的积累。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 我找来父亲是做水果生意的学生, 让他介绍水果保鲜的意义、方法, 这样的资源很有说服力。学生也因为自己的经验得到认可而更加地重视实践活动。
4、积极开发信息化媒体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1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很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各种媒体关于生物科学进展的信息很多。对于这些信息教科书只能简单、个别地反映, 课堂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进展的渴求。因此, 要得到更全面、具体的信息, 需要师生广泛开发信息化网络媒体资源。信息化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超文本链接、声音、图像以及模拟动画等特点,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环节;也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 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兴趣和特长学生的需要。
生物资源开发 篇8
一、生物课程资源的内涵界定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多种多样的要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比如,生物课件就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但生物课件资源绝非单独指生物课件本身所蕴含的技能、知识、创意等,同时蕴含着实现这个生物课件所需要的媒体设备、教学情境以及生物课件操作者的个人素质等。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式,如果依据功能来划分,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如果依据来源来划分,可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如果依据性质来划分,又可划分为自然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如果依据物理特性与呈现方式来划分,可划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如果依据存在方式来划分,又可划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等等。
二、开发与利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课程资源已经很难满足高中生物教学对资源的需要。为了适应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改的需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必要开发与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生物教学。
(1)开发与利用高中生物教材资源。高中生物教材(文本)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熟悉高中生物教材,无论是教材的结构,还是教材的内容都应通晓。首先,教师要对教材的结构体系,也就是说知识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有全面清晰的认识,更要对教材有全面的了解,重点、难点、关键点在教材的什么地方,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或者合作学习,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要“心中有本”。其次,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更要通过平时的观察以及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爱好、兴趣等,这样教师在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时才能时时关注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再次,教师应精心选择生物教学辅助性材料,同时精心设计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巧妙地将其他课程资源与生物教材联系在一起,扩展延伸生物教材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物教材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生物教材“光合作用实验”的基础上,拓展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发现氧气的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光合作用”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到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规律的漫长历程,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同时,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理应开发与利用好学生这一独特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让这一资源与生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发生碰撞和互动,促使生物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在教学“皮肤与汗液分泌”时,教师在新课开始时便提出人体皮肤有什么重要功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人体皮肤的功能与结构是如何相互适应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加以解决。其次,教师应开发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比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时,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思考:如果你是贾宝玉你会选择与林黛玉结婚还是与薛宝钗结婚?这样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加深对“人类遗传病”知识的理解。
(3)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社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发与利用好社区资源,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生物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到社区探究温室栽培作物,了解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可以带领学生来到社区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去探究农业生态系统,探究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探究社区高效农业的产业结构等等。这样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生物教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可以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应将不同的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共享。比如,可以让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学进行整合共享,可以让校内与校际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可以让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共享。教师在处理生成性生物课程资源时,既要考虑生物教学的整体协调性,又应不拘泥于一课一时,充分认识和利用好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紧紧围绕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简述生物课程资源的内涵界定与分类,并从开发与利用高中生物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社区资源三个方面,研究开发与利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社区资源
参考文献
[1]钱洋.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中学生物学,2008(09).
生物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9
一、围绕教材开发生物课环境资源
新课程倡导“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我认为“用教材教”其实就是要利用好围绕教材开发的课程环境资源, 它包括对教材的筛选补充、顺序的调整以及根据需要所选用的材料、所制的教具、课件等等,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熟读教材,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的独创性开发相关的课程环境资源。
1. 充分利用教材中所给的图片。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图文并貌, 力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愉悦中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2. 充分利用教材中所给的习题。
教辅书已不仅仅是作为教材的辅助与延伸了,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所给的习题, 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编写实用性比较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辅书。
二、围绕学生开发生物课程环境资源
学生是课程环境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学生来开发。所以, 当一个孩子表现得与众不同时, 我们宁可先把这看成是孩子的特点, 而不要轻易地看成是缺点, 也许孩子看似荒唐的举动, 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1. 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是课程环境资源。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让他们的经验再现、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 为学生今后重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课程环境资源。
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是新课程赋予社会、学校和教师的责任, 教师尽可能充分发掘学生资源, 不能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生物学没有关系就限制其发展。
三、围绕教师开发生物课程资源
1.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环境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环境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是素材性课程环境资源的重要载体, 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2. 开发学校的课程环境资源。
(1)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 如利用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 并进一步转变观念, 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 充分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如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 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 (3) 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环境资源, 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四、围绕本土开发生物课程环境资源
地方环境资源有着较为丰富的与生物课有关的课程资源: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海洋世界、科技馆等。农村学校在这方面更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 又为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五、广泛利用媒体环境资源
这里所说的媒体指大众传播媒体, 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由于生物科学发展迅猛, 有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因此从各种媒体中可获得更广泛的生物课程资源。另外, 许多生物问题, 营养保健问题, 在媒体中经常报道。这些新闻报道作为学生课堂讲座素材, 时效性强,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 利用媒体了解“非典”“禽流感”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论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0
一、立足于教材
生物教材是我们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 也是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 因此, 我们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教材, 深挖教材中的课程资源。首先, 我们要积极地适应教材。做为教师, 要想搞好教学工作, 首先就要花心思认真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文章结构等, 这样在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才能依据教材的特点来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其次, 要大胆地改进教材。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往往都是一些经典的内容, 这些都是生物学科最为基础的部分, 因而, 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 由于教材资源的固定性又使得教材相对于其它课程资源又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有些教材上的内容与客观的教学实际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 我们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进, 这样就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实用性;最后, 要注意对教材的整合。虽说我们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 但是也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条条框框, 可以针对教材进行大胆地整合, 对于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重组、改进, 以便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刺激, 加深他们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如今,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时候可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像是一些电子备课室、生物标本室、生物类书刊杂志、各种音像资料等在很多学校都有。然而遗憾地是, 在大多数学校, 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却普遍不是很高。因此, 我们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了身边大量的资源。一旦我们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学校资源来为我们的生物教学工作服务,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三、努力开发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不能忽略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身上的资源。像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学习技巧、个体差异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以学生为对象所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其中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体现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知识的吸收。
四、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们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把教师身上的资源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教师身上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技巧等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把教师身上的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五、积极开发本地的资源
每个地方都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资源, 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时, 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努力开发一些地方性的资源, 像是当地的一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当地的一些生物形态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来进行开发和利用, 这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丰富生物课程资源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地的一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通过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六、大力开发网络资源
如今, 在网络化的时代, 大量的网络资源也成为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关于这点,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给学生搜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 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同时,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 学会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像是如今四通八达的校园网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生物学科所研究的范围往往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等各个领域, 由于生物学科的这一学科特点也决定了生物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 我们在对生物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开拓思维、开放眼界, 努力把一切能够为我们所用的资源都列入到开发的范围中, 这样, 我们的课程资源才能够满足如今不断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为生物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2
[2]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生物资源开发 篇11
【关键词】 农村 初中生物 教学资源 利用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39-02
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农村广阔的自然资源对生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挖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本地生物实体、农事劳作等在课堂上立起来,亲近学生与身边生物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讲授为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课堂效果。
1. 采集实物标本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初中学生所学的生物知识是最基础也是最直观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深刻的形象记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采用直观教学能牢固学生的形象记忆,鲜活的实物标本形态更能植入学生的记忆深处。在教学中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直接采集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课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例如在讲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时,提前布置学生带回如下东西:①一瓶水质较绿的鱼塘水,②水井边或天井潮湿的墙脚里的绿色、矮小的苔藓,③潮湿的墙脚或山沟里生长的、叶片呈羽毛状的蕨类植物。这些东西在农村无处不在,采集起来轻而易举,学生很乐意完成任务。课堂上,由于材料是自己采集的,学生很认真摆弄自己的实物材料,结合书本认真观察,并积极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主要特征深入学生大脑,教学重点难点一一破解,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学习植物体的器官组成、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内容时,也可采集实物标本教学。
生物学中的实物直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有效工具,农村学校课程资源丰富,俯首可得,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服务于教学,给学生营造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备实验材料,促进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点多数是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材料都是教师早已准备好的,学生在实验中只能按照课本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教师也不会放手让自己的学生去做,学生只能学到书本安排的知识,很难进行知识的拓宽和思维的延伸,学生自然失去实验探究的主动性。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设置实验前置作业,让学生亲自采集实验材料,让学生探究前就弄清实验对象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与周围生物的关系或影响等,对实验材料充分了解再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才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这样的探究效率才是高效的。
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前,布置学生回家找鼠妇。什么是鼠妇?鼠妇长什么样?鼠妇生活在什么地方?鼠妇与老鼠是什么关系?鼠妇咬人吗?鼠妇有毒吗?鼠妇吃什么的?……一连串的问题反映出学生对鼠妇的陌生。经过找寻,学生“满载而归”:鼠妇原来是这东西,我们家柴房、花盆下最多,草堆里也很多,鼠妇平时都躲在黑暗的地方,鼠妇的外壳很硬,有很多触角,鸡很喜欢吃鼠妇,鼠妇可以入药……。再通过课堂探究,学生不但实现探究目的,知道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还进一步认识了鼠妇的其它行为特征,对鼠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自备实验材料,能丰富探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病。
又如在青蛙繁殖的季节,让学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回来放在鱼缸里,把鱼缸模拟成青蛙生长的环境,每天观察鱼缸与农田的青蛙的成长。于是青蛙每个阶段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特征等学生都真实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农田里看不到的一些细节在鱼缸里竟有了意外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探究不但激发学生了解青蛙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欲望,促进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
3. 利用务农资源,渗透农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积累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各种种养、种植场所不断涌现,部分学生家庭就是这样的养殖户,家长成为种养能手的比比皆是,学生在参与种养中也收获不少。家长、学生的这种资源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是不容忽视的有利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家长、学生的宝贵经验,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务农常识,充实教学内容,更能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农业知识在课堂中得到渗透。
如在学习“无性生殖及其应用”的内容时,考虑到各村都有采用嫁接、扦插等方式种植的特色农作物,像京塘村的红薯、莘二村的番石榴、四联村的龙眼等,就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台上介绍和演示嫁接或扦插的方法,台下手把手的传授给其他同学,效果比再清晰的动画演示都高。至于如何保证这些作物的成活率或嫁接、扦插之后的水、肥、虫害管理等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田间去直接观察、了解,或观看家长的视频介绍。视频中家长的现场操作、解答,让学生了解了嫁接的注意事项,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农药的重要性,化肥与有机肥的差异,合理灌溉、喷灌对节水的意义,合理的行距对植株光合作用的有效利用等,也了解了摘除顶端优势的意义,这些枯燥的农业常识看似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由于画面中出现了同学、家长的身影,还有家长幽默、直接的浓重方言、土话,常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课堂轻松、愉悦而有效,基本的农业常识在课堂中得以慢慢渗透。
农村学生有着传承和发展农业事业的责任和义务,除课堂教学以外,鼓励学生多参与农业生产劳动,掌握一定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家长或老师带领下参观当地三鸟、鱼、奶牛、猪等养殖场,参观菜篮子基地、果园、苗木花场等种植场所,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从中让学生明白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证,农业发展需要一支强大的人力队伍,更需要一支有科学知识支撑的人才队伍。向学生渗透现代农业观念,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农村这广阔的天地是祖辈留下的巨大财富,利用、发展好它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扎根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掌握好生物知识、农业知识是以后更好务农的理论保证,从技能和思想上为学生以后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 自制生物标本,培养动手能力
生物标本教具是生物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工具,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生物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自制标本,除利于学生认识生物体的原貌,还利于学生对该生物体产生一个立体概念,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制生物标本,源于一次学生的“残忍”爱好,一个学生上学路上抓了一个大青蛙,放在书包里,被老师发现时青蛙已经死掉,老师觉得这样丢了青蛙有点可惜,就指导几个学生把它制作成青蛙的骨骼标本,整个制作过程,学生好奇、兴奋而认真。事后发现凡参与青蛙骨骼标本制作的学生上课的态度变了,上课变得主动、认真,课后主动亲近生物老师,觉察到一次的标本制作就能改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一情况,老师及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资源制作生物标本。于是,实验室里学生制作的标本逐渐多起来:蝗虫、蝴蝶、蜜蜂、蜈蚣、野草、玫瑰花、木棉花等动植物实物干制标本,青蛙、鱼、蜥蜴等小动物的骨骼标本,各村的生态系统沙盘,植物、动物、细菌、细胞、人体各器官等模型制作数量,此外老师的电脑里“丝瓜的生长”、 “馒头的霉变过程”、“蚂蚁的觅食”、 “蚯蚓的运动”等小视频也不断增加。随着老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与赞赏,学生对生物标本的制作兴趣越来越大,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作品也越来越好。
农村地区资源丰富,物种丰富,能吸引学生关注的事情多,生物教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学生多自制自己感兴趣的实物标本、模型、视频,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某些生物知识的理解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制标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对生物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开展课外探究,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
中学生对实验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物教科书设计的实验数量远远难以满足那些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学生的要求,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展课外探究,鼓励学生多课外探究,能有效弥补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又能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愿望。
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一节时,细心的观察比任何的讲授都重要,于是提前一周布置家住靠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房前屋后寻找蚂蚁穴,并创设一定的情景,重点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和信息的交流方式。一周的细心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通讯方式了如指掌,学生模拟蚂蚁的交流、捕食、托运食物时触角、身体的动作等栩栩如生。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观察对研究生物的重要性,耐心的观察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应有态度。
开展课外探究,要多关注学生探究的进展,特别是失败的情况,教育学生不要灰心,失败的实验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只要抱着实事求是、不怕失败的科学态度,不断改进实验方案,真理一定会出现,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农村广阔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生物教学情景,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生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 刘恩山,汪忠.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物理、化学、生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
[4] 杨计明.义务教育新课程生物教与学[M].2009,12.
[5] 邢慧娜.当地生物资源在农村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6] 李亚文.农村生物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东教育,2007.第2期.
[7] 农志标.浅谈农村生物教学的优势[J].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5.
[8] 胡灵敏.如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J].黑龙江科息,2009,10
关于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12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改革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校内外各种资源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在面对各种资源,各种信息的时候,该怎么去挑选、处理这些信息资源呢?教师要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那些能体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发展需求的,有利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探究的信息资料,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应用和开发。
当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时候,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开发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应是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究性活动服务。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促进教师的发展
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师应该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由此可见,教师是构成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还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和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潜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扩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对众多的课程资源如何选择、利用,是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挑战。
三、学校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占据着主要的地位。除了生物学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应该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于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课程资源。当前,生物学是科学的前沿学科,教师如果只靠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渴求的。
因此,教师除了利用校内的生物实验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生物学教学软件、生物学图书及报刊和各种生物学实践基地。学校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调整图书结构,改变服务方式,为学生服务。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教师要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作为一个现代的公民,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生物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教师应该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信息,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好各种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能力。比如,利用网络搜索信息,使学生能从因特网上得到各种学习信息,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帮助很大。学生如果能利用好教材外的学习资源,就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
四、校内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基本要求
1. 加强探究性实验资源的建设
传统的中学生物实验室多是为做验证性的实验而建设的,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这样的实验室设备可能无法满足要求。所以教师应对现有的实验室加以改造,一方面可对现有的仪器进行改进,增添新的实验器材,另一方面应开发多种形式的实验资源,以支持学生随堂探究实验和课外动手实验。教师利用简易材料自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生物学实验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利用废旧的泡沫、塑料制作生物学模型和教具。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增加其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探究性生物实验资源,还可以通过营造实验环境氛围来实现。教师可在实验室里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将生物学最近的新发现、新进展的研究成果陈列出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制作的模型、标本展示出来;学生可亲自养殖动物、种植花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室中感悟生物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 开发来自学生的课程资源
(1)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搜集的信息途径很多,但如果向学生提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很深奥的信息,就不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那些与生活联系很密切的信息。
如教师可结合生物教学开展调查家庭种植花卉、植物的种类,分析家庭垃圾的类型和分类处理的方法等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决策意识和生物科学的素养。
(2)要注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信息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例如在学习染色体遗传物质时,我试探性地问学生:“知道染色体吗?”有学生立即说道:“人的染色体中,XX是女性,XY是男性。”还有学生说:“我知道多莉是怎样克隆出来的。”这时很多学生开始提问:“阴阳人的染色体是什么样?”“有没有克隆人?”“听说种子搭载到太空就会变异,是怎么回事?”……我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向学生指出并提供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生物资源开发】推荐阅读:
教学-农村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11-22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07-01
生物资源景观06-08
生物医学资源08-16
微生物资源09-01
海洋微生物资源论文01-13
颍泉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工作总结06-15
溢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的数值评估模式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