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装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2024-10-23

桶装饮用水存在的问题(共9篇)

桶装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篇1

饮用水检测显示 桶装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

每年国家质检总局都会对市场上的桶装、瓶装饮用水进行抽样调查。遗憾的是每次的调查结果都令人遗憾。市场上的桶装、瓶装饮用水常常出现不合格现象。而其中更是有检测出致癌物质,令人不寒而栗。国内桶装、瓶装应用水存在安全隐患。

桶装、瓶装健康水并不健康

近年来厂家为争夺消费者市场,不断打出弱碱水、冰川水等旗号来抢占饮用水市场。以健康为主打的这些瓶装水、弱碱水究竟是否健康呢?从国家质检总局多年的调查取样来看,这些“健康”的瓶装、桶装饮用水多被检测出含有溴酸盐。

什么是溴酸盐?

溴酸盐是一种高浓度的致癌物质,长期饮用含有溴酸盐的水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参照美国和欧盟等行业标准,我国在2009年10月开始把溴酸盐列入饮用水监测项目,规定溴酸盐含量最高不超过0.01mg/L。随着饮用水“新国标”诞生,溴酸盐含量这个隐藏多年的行业“秘密”浮出水面。

桶装瓶装饮用水工艺不规范

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生产饮用水的工艺很简单,尤其在控制臭氧量上,企业可以擅自调高臭氧浓度或延长臭氧灭菌时间,造成溴酸盐过量,但检测却有难度。目前多数企业对溴酸盐的检验能力有限,交由第三方检测又怕增加成本,导致隐患丛生。靠企业自律很难,靠政府部门监管也难。不定期的抽检方式往往会留下很多漏网之鱼。限于人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各级质检部门只能根据情况安排抽查,不可能监督到每家厂家。

饮用水制造企业需进行饮用水检测

饮水安全国内饮用水市场鱼龙混杂,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门槛过低,主要表现为行业内小企业林立,一些其他行业的大企业也蜂拥而至,盲目跨行业经营。而这些企业往往没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饮用水检测,这是有悖法律条例的。安徽金标准检测研究院是一家专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对饮用水制造企业进行专业、公正的饮用水检测。

来自: 饮用水检测(

桶装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篇2

1 水源水的质量监管

水源水的质量关系产品质量, 如果水源水的有害指标诸如氟、铅砷汞、硝酸盐等超标, 那就不能作为桶装水的水源水。正常情况下, 企业的水源水一般为自来水、深井水、矿泉水和天然泉水。如果该生产企业的水源水为自来水, 因为符合生活饮水标准, 表面看是没什么问题, 但要查看该企业周边是否有水塘、河流等, 如果有, 就要仔细查看企业的水源水管线, 确定有否明管或暗管与此类水源私接。如果该生产企业的水源水不是自来水, 为地下深井水或山泉水, 除要求企业有源水的水质检测报告外, 还要查看企业蓄水池是否相对封闭并有安全防护措施, 以防蓄意破坏人为投毒等情况发生。对于使用地表水作为水源的, 要查看水源周边有无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站、化工企业等高污染企业和场所, 避免污染源, 防患于未然。

2 生产现场的检查

对生产现场的检查, 除了要查看企业的过程管理及考核情况外, 还要查看设备运行记录、设备管道定期清洗消毒记录、关键控制点记录等记录文件, 重点查看生产现场的生产设备使用情况。对制水设备的入水管和出水管要仔细检查, 看有否非正常管线的私接现象:比如有的小企业私接管线不经过制水设备或生产一级水直接灌装, 或者不经过灌装机用水管直接灌装, 这些都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使桶装饮用水的质量安全无法保障。对于灌装机要看能否自动灌装、自动封盖, 要查看运行情况。要检查桶及盖的清洗消毒是否彻底, 这对水的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水的消毒灭菌环节, 绝大多数企业是使用臭氧灭菌, 这个环节要查看臭氧发生器能否正常工作, 臭氧制备量能否满足杀菌需要, 还要查看臭氧混合塔观察镜里的气泡情况, 如果气泡细密连续分布均匀, 说明水和臭氧充分混合了, 如果起大泡或气泡大小不一, 可能就是钛板堵塞或进气压力不够, 混合不均匀, 达不到杀菌效果, 机器就需要调整了。此外, 要询问企业粗滤时树脂的再生情况以及石英砂、活性炭的更换情况, 以及精滤时反渗透膜的进出水压力差和通量, 如果出水情况不理想就要考虑对膜进行清洗或更换, 以达到较好的过滤效果。

在生产现场检查中, 对车间内部结构、材料也要特别关注。比如, 桶装饮用水的生产过程处于潮湿环境, 这就要求顶棚除了材质无毒、无味、防霉易于观察清洁状况外, 还要易于清洁、消毒, 墙壁的墙面、隔断和地面交界处应结构合理、易于清洁, 能有效避免污垢积存, 能方便水流冲洗;材质要无毒、无害、无味, 在操作高度范围内的墙面应光滑、不易积累污垢且易于清洁。门窗应闭合严密, 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作业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门应能及时关闭。窗户如设置窗台, 其结构应能避免灰尘积存且易于清洁, 可开启的窗户应装有易于清洁的防虫害窗纱。风淋室的风速要足够大, 才能有效除去衣服上的浮尘及头发等杂物。灌装间空气净化设施要能正常使用, 灌装间工作时空气洁净度平均要达到1 000级、局部达到100级。地面应使用无毒、无味、不渗透耐腐蚀的材料, 明地沟应保持清洁, 排水口要设防鼠网。生产车间的厕所应设置在车间外侧, 并一律为水冲式, 备有手清洗消毒设施和排臭装置, 其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门, 要避开通道, 其排污管应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桶装饮用水卫生操作要求, 进入灌装车间人员要经过二次消毒和更衣。人流和物流应有效分开, 物品走物流通道, 避免人流、物流的交叉污染。

3 原辅材料验收验证

原辅材料的好坏关乎产品质量, 因为如果原辅材料的微生物、重金属等有害指标超标, 将会迁移到产品中去, 因此要求企业必须使用有资质企业生产的原辅料, 对供方进行合格评定, 有拒收、接收或让步接收的相关制度和记录。在此环节, 除了要查看企业的采购验证制度情况, 还要查看采购文件是否齐全、合理性如何, 重点要看企业对原辅料采购验证的记录情况和验证情况。对于桶及盖, 都要看其是否采购于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许可产品, 并且查看该许可企业的资质情况和许可证许可范围。桶的材质要查看是否是聚碳酸酯 (PC) 桶, 不允许使用PET材质, 有否该采购批次的检测报告等。如果企业生产矿物质水, 那么所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氯化钾、氯化镁等的验证情况也是更应关注的检查重点。

4 出厂检验

在食品生产许可证瓶桶装饮用水实施细则中, 明确企业要进行出厂自检, 对感官、净含量、p H值、电导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项目要有检测能力, 包括检验设备设施、试剂药品, 以及有资格和能力进行出厂检验的检验人员。这个环节主要查看该企业的检验设备设施是否在位并使用正常, 计量器具是否按周期进行了检定, 常规出厂检验项目的试剂耗材是否正常:比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试剂以及p H值测定时校正酸度计所使用缓冲溶液是否在位等。在国标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中删除了菌落总数, 增加了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检测项目, 但作为臭氧灭菌效果的监测, 企业可以作为内控指标, 来判断灭菌效果。另外, 对要求的两个检验员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考查, 对出厂检验报告、原始记录的规范性和及时性进行检查, 确保企业能按国家要求进行出厂检验, 严把出厂检验质量关。

5 标准执行情况

根据2016年4月1日起实施的GB/T 10789—2015《饮料通则》中对包装饮用水的分类, 所有以直接来源于地表、地下或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水源, 经加工制成的密封于容器中可直接饮用的水, 可分为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类饮用水。而其他类饮用水又根据其来源分为饮用天然水、饮用天然泉水和其他添加了矿物质的水。在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2015-05-24实施) 未发布实施前, 除了纯净水有GB 17323—1998《瓶装饮用水纯净水》标准、矿泉水有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外, 其他诸如山泉水、矿物质水等饮用水, 因为无执行标准, 都是企业自己制定企业标准来指导生产。GB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实施后, 所有企业均可使用此标准作为生产依据。检查中要看企业执行标准有无更替, 有无使用过期作废企业标准, 引导企业使用强制性国家标准指导生产。

当然, 在检查中监管人员还要关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和支持性记录文件记录情况, 确保企业以制度和管理促进其产品质量安全, 严格控制质量风险。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中主要通过对监管人员在日常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中对桶装饮用水企业各个环节的关注, 从而发现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因素, 使得企业能更好的控制桶装饮用水的质量, 确保桶装饮用水质量安全。

摘要:就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从水源水、生产现场、原辅材料验收验证、出厂检验以及标准执行情况几个方面, 分析了影响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因素, 浅显直观的分析了监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方便企业和监管人员指导生产和工作。

关键词:桶装饮用水,质量,安全生产,监管

参考文献

[1]鲁燕骅, 杨丽仙, 张学忠, 等.国内瓶 (桶) 装饮用水生产状况及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 (1) :22-25.

饮用桶装水常见问题解答 篇3

答:如果出现这类问题,说明您所购买的一定是矿泉水。因为只有矿泉水在达到沸点和冰点时才会出现矿物质析出结晶,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水碱。反之,如果您选择的是纯净水,无论您如何加热都不会有水碱出现。

2.矿泉水泡茶,茶汤颜色变深是怎么回事?会不会破坏茶的质量?

矿泉水富含矿物质,其硬度、溶解总固体含量比纯净水、自来水高。经试验,用硬度在170毫克/升、溶解总固体低于300毫升/克、铁含量低于0.005毫升/升的矿泉水泡茶,其色、香、味均保持茶的特色,是泡茶首选的水。而用矿物质高于以上标准的矿泉水泡茶,将会影响茶水的色、味,但对茶水的质量并无影响,也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那为什么矿泉水泡茶,茶水颜色会变深呢?其实是因为茶叶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丹宁、茶多酚等成分,它们与矿泉水的钙、铁等融合,而水中的铁离子氧化后,可以置换出茶叶中更多的丹宁、茶多酚等物质,使茶水的颜色变深。这不仅不会影响健康,还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矿泉水更适合泡茶。

3.有些桶装水为什么会发生绿藻?

如果在出厂或未开封的桶装水内发现绿藻,消费者可以提出退货。但若在开封后饮用时间内发现绿藻,则要从多方面查找原因。

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往往有微量的藻类孢子,一旦这种孢子随空气进入桶内,只要有阳光照射,就会产生光合作用,而形成绿藻。而矿泉水中的矿物质,又为藻类的迅速繁殖提供了营养物质。所以饮水机在安置位置上,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如通风、避光、洁净等。

4.为什么饮用矿泉水时,饮水机热水出水出水口容易堵?

桶装饮用水供水协议 篇4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就甲方向乙方提供桶装饮用水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期限:一年。

自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止。

二、饮用水规格、价格:

1、甲方向乙方提供的桶装饮用水规格为:3加仑和5加仑两种。

2、桶装饮用水价格:

(1)3加仑:/桶

(2)5加仑:/桶

三、服务及要求:

1、甲方送水工作人员在乙方工作场所内,应自觉遵守乙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及环保要求。要爱护乙方财物,不得损坏,如有人为损坏,甲方要照价赔偿。

2、乙方用水每满乙方使用;每满桶,甲方免费提供一台饮水机(冷热水功能)给乙方使用。饮水机所有权归方所有。

3、甲方为乙方提供增加周转桶的,应按元/桶的价格支付周转桶押金。

4、甲方接到乙方用水电话通知,应在的送水点。

5、甲方应定期对乙方饮水机进行免费保养和消毒,办公楼饮水机每半年应全面消毒清洗一次,车间饮用水每季度消毒清洗一次。

6、饮水机使用期一年内,对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坏,甲方负责免费维修或更换。饮水机损坏,如当天无法完成维修的,应于次日免费提供备用饮水机给乙方使用。如因乙方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坏,甲方可适当收取维修费用。

四、质量要求:

甲方所提供的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因卫生不达标导致乙方人员伤害的,由甲方负责。

五、付款方式:

乙方于每月额,核对无误后甲方出具正式发票,乙方于收到发票后个工作日内以转帐的方式一次性结清。如协议终止,甲方应按收回周转桶数量将押金一次性退还乙方。如有损坏,按元/桶进行结算。

六、其他

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应共同协商解决。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漳州蓝田鹤鸣山水业有限公司乙方: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桶装饮用水销售服务质量控制程序 篇5

1目的贯彻质量方针,提供满意服务,满足客户之需求,使广大用户喝上放心满意水。2适用范围

适用于桶装水销售的各个环节。

3相关责任

经营部负责服务质量的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和广大客户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4工作程序

4.1接线员

4.1.1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管理。

4.1.2树立服务意识,做到主动、热情、认真接待用户。

4.1.3建立电话记录台帐、认真记录电话和信息。

4.1.4根据客户需求,及时准确向送水工派发送水,保存好各种记录资料。

4.1.5坚守工作岗位,有事离岗时必须要有人值班。

4.1.6做好交接班工作。

4.2送水工

4.2.1送水工是公司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必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2.2遵守公司内的各项制度,服从管理,安全及完成任务。

4.2.3讲究个人卫生,注意个人仪表、着装整洁,勤剪指甲和理发。

4.2.4按时准确交回水票、水桶、桶押金款、水票款。

4.2.5上岗必须佩戴中心统一制作的标牌,必须穿戴中心统一制作的标志服装。

4.2.6文明用语:

①到用户家敲门不得用力。

②用户问话要说:“我是XX水送水员,给您送水”。

③用户开门后,要说:“谢谢”。

④离开用户时要说:“再见”之类的客气话,并随手把门轻轻关好。

⑤不喝用户家的水;不在用户家吸烟、吃东西;不用用户的毛巾擦洗;不拿用户的任何东西。

⑥用户反映意见时,要认真听取,严禁态度生硬与用户争吵。

4.2.7文明操作

①装卸水桶要轻拿轻放,不得野蛮装卸。

②水桶装完后,要观察新装水桶能否正常出水。

③新装饮水机户要向客户介绍饮水机的使用常识,以保证用户正确使用饮水机。

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分析 篇6

关键词:纯净水,矿泉水,矿物质水,山泉水,卫生质量,桶装饮用水,检测分析,监督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桶装饮用水以其方便快捷的优点迅速在家庭、学校及办公场所普及, 但其卫生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通过对2002—2004年及2006—2007年在大连地区生产和销售的各种品牌的桶装纯净水、矿泉水、矿物质水及山泉水的卫生状况进行调查, 进一步分析了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2—2004年、2006—2007年对在大连地区生产和销售的各种品牌的桶装饮用水单位进行抽查, 样品来自经常性的卫生监督中的随机抽检。

1.2 方法

按照GB 4789-1994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1]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理化指标:纯净水按照GB 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检验方法[2]进行, 矿泉水按照GB/T 8538-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3]进行。

1.3 评价

纯净水按照GB 17324-1998、GB 17324-2003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4,5]评价。标准规定菌落总数≤20 CFU/ml、大肠菌群≤3 MPN/100 ml、致病菌、霉菌酵母菌均不得检出。矿泉水按照GB 8537-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卫生标准[6]评价。菌落总数<20 CFU/ml、大肠菌群0个/100 ml。山泉水和矿物质水按照GB 19298-2003瓶 (桶) 装饮用水卫生标准[7]评价。各项检测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即判为不合格产品。结果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大连地区生产、销售和生产自用桶 (瓶) 装饮用水单位共计60余家。2002—2004年、2006—2007年共检测563份产品, 合格率71.94% (405/563) 。合格率有逐年降低趋势, 2002年84.06%, 2003年74.40%, 2004年70.63%;2006、2007年分别为54.12%, 67.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52, v=4, P<0.01) 。2007年合格率比2006年有所提升,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9, P>0.01) 。

2.2 不同类型桶装饮用水检测结果

表1显示, 山泉水合格率最低52.94%, 其次是纯净水 61.04%, 矿物质水66.67%, 矿泉水75.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5, v=3, P<0.01) 。

2.3 不同项目检测结果

菌落总数合格率最低79.75%, 其次是电导率80.85%。大肠菌群和霉菌酵母菌合格率分别为96.80%、97.95%。锶与偏硅酸合格率分别为89.22%、86.49%。见表2。

注:各检测指标的卫生标准为菌落总数≤50 CFU/ml;大肠菌群≤3MPN/100ml;霉菌酵母菌不得检出;电导率≤10 μs/cm;锶≥0.2 mg/L;偏硅酸≥25 mg/L。

3 讨论

自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8]实施以来, 大连地区取消了对生产企业的监测工作。调查结果显示, 大连地区桶装水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2—2004年合格率分别为84.10%、74.40%、70.63%, 2006—2007年合格率分别为54.12%、67.27%。2007年与2006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9, P>0.01) 。检测结果提醒我们监测工作对企业内部的卫生管理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在目前资源有限、监督工作不能完全覆盖的情况下, 监测工作应该是不可缺少的。

矿泉水的重要指标是锶与偏硅酸含量, 大连地区矿泉水锶与偏硅酸含量合格率仅为89.22%、86.49%, 也就是说有10.78%~13.51%的矿泉水没有达到标准要求。

不同类型桶装饮用水与不同检测项目结果表明, 山泉水合格率最低 (52.94%) , 其次是纯净水 (61.04%) , 合格率较低的项目是菌落总数合格率 (79.75%) , 其次是电导率 (80.85%) , 以上结果, 与金奕等[9]报道的结果相近。与孙隆富等[10]的报道相符。微生物超标是影响纯净水卫生质量的首要问题。若能控制微生物污染, 纯净水卫生质量问题必将得到根本的改善[11]。

微生物超标原因 ①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 无菌室达不到净化要求, 使更衣、洗手、消毒规范操作等卫生规章流于形式。②自检把关不严, 有的企业无法保证对每次出厂水进行检验[12]。③回收空桶的消毒处理不当, 桶盖和聪明座质量差, 直接影响灌装后桶体的密封性, 存放周期稍长桶内微生物即会滋生[13]。

桶装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营养琼脂培养基: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硫代硫酸钠 (Na2S2O3) :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 分析纯;DPD臭氧快速检测试剂盒: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化培养箱:LRH-250, 广东省医疗设备厂;电子分析天平:FAll04A, 上海精科天平厂。

1.2 试验方法

选用6家桶装纯净水生产企业 (分别以A、B、C、D、E、F表示) 随机抽取的样品, 在有关的检验因素 (包括:检验性质与时机、操作方法、培养条件、臭氧含量、分析判定) 的试验条件下, 分别进行检验, 并将检验结果与产品标准《瓶装饮用纯净水》 (GB 17323-1998) 进行比较和判定, 分析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及判定的影响。

菌落总数的检验, 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2-2003) 进行。水中臭氧浓度的检验, 采用DPD快速检测法测定[3,4]。

1.2.1 检验性质与检验时机的试验

将样品按照出厂检验与保质检验2种不同目的和性质对检验时机进行区分, 分别对相同批次样品做出厂检验 (生产当天检验) 和保质期内[生产后 (18±2) ℃条件下, 7 d]的检验。

1.2.2 操作方法的试验

针对桶装水吸取检样方式可选择而又没有特别规定的特点, 在检样的吸取上, 选择去盖取样法与从中心取样法进行对比试验。由于桶装水的单位包装质量大、摇匀操作费时费力、不方便等原因, 易被操作者忽略, 选择不同震摇时间进行对比试验。

去盖取样法的操作步骤:消毒盖外表, 然后用灭菌剪刀或刀片划开桶盖侧面, 再拔盖后取水样检验, 取样后立即将桶盖盖好。从中心取样法的操作步骤:先消毒桶盖外表, 取出盖的外盖, 消毒中心区域, 然后将内塞捅入桶内, 再直接从盖中心取样检验。

震摇试验方法:在样品包装打开前, 分别对整桶水震摇0、5、10、20 s, 然后取样做菌落总数的检验。

1.2.3 培养条件的试验

分别选用2种不同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和加入10 mg/L Na2S2O3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 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1.2.4 臭氧含量的试验

对桶装水内臭氧含量的变化进行监测, 与此同时进行菌落总数的检验, 观察臭氧含量对结果的影响。

1.2.5 检验结果的判定

分别以传统的“检验结果——直接判断”和“检验结果+判定影响因素——综合判断”2种方法, 对检验结果及判别结果进行比较, 观察其差异性。桶装饮用水的判定影响因素包括检验时机 (即生产到检验的时间) 与样品臭氧 (消毒剂残留) 含量等, 但不包括如震摇不均匀、无菌操作不规范、样品来源不规范、操作计量不准确、培养基温度控制不准确等可能直接导致的检验结果误差的实验操作条件。

2 结果

2.1 不同检验性质与时机对菌落总数检验结果及判定的影响

对随机抽取的编号为A-F的6个品牌桶装水产品, 做菌落总数检验。在生产当天的检验中, 总抽检样品数为84, 合格样品数84, 合格率为100%;但在 (18±2) ℃条件下存放7 d后, 总抽检样品数84, 合格数为69, 合格率只有82.14%。在对不合格样品进行统计后, 发现这些不合格样集中在编号为C、E的2个品牌上, 而其他品牌检验结果均合格。

对上述检出细菌的2个品牌的桶装饮用水, 进行连续检测后可以看出:在 (18±2) ℃条件下, 桶装水的菌落总数检出率逐步上升, 至7 d后相对稳定, 合格率分别为33.33%、55.55%, 见图1。这表明在做桶装水的判定时, 在 (18±2) ℃条件下, 在生产7 d后的检验结果可代表保质期内的质量状况。

2.2 检样操作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2.1 从盖中心取样与去盖取样试验结果比较

分别对6个品牌的样品进行不同取检样方法 (从中心取样和去盖取样) 的菌落总数检验, 将2种方法检出有细菌的样品做相关性统计, 结果见图2。结果表明, 2种方法检出的结果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Y=1.0094 X-0.0173, R2=0.9994) ;且2种取样方法的样品合格率相等, 均为66.67%。

2.2.2 取样前震摇操作试验结果比较

对取检样前的桶装水样品, 进行震摇操作的比较试验, 结果见表1。将表1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 其结果表明, 取样前对样品是否进行充分震摇, 检验结果差异很大。震摇10 s与20 s结果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Y=1.0025 X-0.0061, R2=0.9992) , 而震摇10 s与5 s结果差异大些 (Y=0.9371 X+0.1104, R2=0.9268) , 震摇10 s与不震摇差别更大 (Y=0.8308 X+0.3708, R2=0.6165) 。因此, 以震摇10 s以上为宜。

2.3 培养条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对不同臭氧含量的桶装饮用水, 做培养基内加入10 mg/L Na2S2O3的试验。结果发现:在培养基里加入10 mg/L Na2S2O3后, 可检出桶装水臭氧含量在0.10 mg/L以下时残存的细菌, 而没有加Na2S2O3时则仅能检出臭氧浓度在0.05 mg/L以下时残存的细菌, Na2S2O3的加入可提高检出率。对无臭氧的桶装水内, 2种培养基检出的菌落总数接近 (Y=1.021 X-0.0375, R2=0.9985) , Na2S2O3的加入不会对结果有影响。

2.4 臭氧的含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试验

对C、E品牌的桶装水, 进行生产后不同时间内的臭氧含量和菌落总数的检验。从图3可看出:桶内水中臭氧浓度在前6 h衰减达50%以上, (28±2) ℃条件下24 h后残留0.01 mg/L, 48 h完全消失;而在 (18±2) ℃条件下, 72 h后残留0.01 mg/L, 120 h后完全消失。

对样品的菌落总数检验结果表明, 在 (28±2) ℃条件下, 臭氧浓度≥0.15 mg/L时, 菌落总数未检出;臭氧浓度在0.10 mg/L时, 在加有Na2S2O3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可检出;臭氧浓度在0.05 mg/L时, 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可检出。在 (18±2) ℃条件下, 臭氧浓度≥0.10 mg/L时, 未检出细菌;臭氧浓度在0.08 mg/L时, 在加有Na2S2O3的培养基上可检出细菌;臭氧浓度在0.03 mg/L时, 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可检出细菌。说明臭氧的存在与否, 对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2.5 检验结果的判定方法比较

分别以传统的“检验结果——直接判断”和“检验结果+判定影响因素——综合判断”2种方法, 对图1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产品依据生产当天的检验结果合格率是100%, 但7 d后C、E产品合格率分别为33.33%、55.55%。

对臭氧浓度在0.03~0.10 mg/L的样品进行检验后, 2种判定方法结论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 2种判定方法结论差异明显。

3 结论

在对桶装饮用水进行菌落总数的检验时, 去盖取样的方法与从中心取检样方法结果相近, 对检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均可适用。但要注意:在从中心取样的操作中, 在消毒时应将盖内可能含有的水用乙醇棉球吸干、消毒后, 才可将其混入桶中, 不能未经消毒直接将其混入。在对桶震摇10 s以上后取样, 所得检验结果稳定, 震摇操作对检验结果有明显影响。在对可能含有臭氧的水进行检验时, 在培养基内加入10 mg/L Na2S2O3后, 可以提高对残存细菌的检出率, 提前发现质量风险;对无臭氧的样品, Na2S2O3的加入对检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注:方法1为“检验结果——直接判断”采用的判断标准:≤20 CFU/ml为合格;方法2为“检验结果+判定影响因素——综合判断”, 采用的判断标准:无细菌检出者为合格;X1为标准培养基上的读数, X2为培养基内加入Na2S2O3后的读数。

在对桶装饮用水进行菌落总数指标的判定时, 不能只与标准值比较, 还须考虑臭氧浓度、检验时机以及是否需要在培养基内加入消除臭氧的物质等因素。生产后立即进行菌落总数检验, 只要有细菌检出, 就应判为不合格, 存放一定时间后[臭氧消失后2 d, 如 (18±2) ℃条件下7 d, 或 (28±2) ℃条件下4 d], 直接判定结果与实际吻合。

参考文献

[1]贺连华, 刘涛, 吴平芳.桶装饮用水不合格原因分析.职业与健康, 2006, 22 (17) :1382-1383.

[2]韩铁军, 孔林汛, 靳宏民.桶装纯净水微生物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探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5, 16 (5) :88-89.

[3]杨秀华, 邓金花, 吴清平, 等.水质总氯、余氯及臭氧快速测定试剂盒.中国, 01215726.0[P].2002-03-13.

桶装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市售桶装饮用纯净水144份。

1.2 方法:按照GB 17324-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进行检测与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检测情况

共分析144份, 合格率为74.31% (107/144) , 其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合格率分别为74.31% (107/144) 、93.06% (134/144) 、97.22% (140/144) , 三项均不全格的为2.78% (4/144) , 亚硝酸盐及氯化物不合格率为1.39% (2/144) 、0.69% (1/144) , 其余项目均合格。

2.2 年度检测情况

2008年度共检测83份,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合格率分别为68.67% (57/83) 、90.36% (75/83) 、96.39% (80/83) , 氯化物、亚硝酸盐不合格率分别为1.20% (1/83) 、2.41% (2/83) , 2009年度共检测61份,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合格率分别为81.97% (50/61) 、96.72% (59/61) 、98.39% (60/61) , 2009年度氯化物及亚硝酸盐均合格。

2.3 季节检测情况

6月份合格率为62.50% (50/80) , 11月份合格率为89.06% (57/64) , 差异有显著性, χ2=13.14 P<0.05。

3 讨论

桶装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篇9

1 存在问题

1.1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的法律依据不足,现有法律法规针对性不强

1.1.1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

目前,我国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称《传染病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城市供水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水质管理规定》、《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卫生行政部门对集中式供水企业实施监管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涉及对饮水卫生的条款有5条。其规定仅是从传染病防治的角度作出的,不可能涵盖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的全部内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是1996年卫生部、建设部制定的一部部门规章,制定年代较早,内容过于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且规章在司法判决中起参照作用,没有必然的适用效力。

1.1.2 主要适用法律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为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目前,各地卫生监管部门在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时大多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但《传染病防治法》是主要针对传染病防治的一部专业性较强的法律,它对水质的规定其实仅限于微生物指标。如“第七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已取得许可证的,原发证部门可以依法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很明显,只有微生物指标超标才会“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因此,在对水质其他指标超标进行行政处罚时难以适用此条款[1]。

1.2 监管主体交叉,易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

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管主体主要有4个部门:环保、建设、卫生、水务。根据我国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这些部门或多或少都对集中式供水单位有着监管职责。其中只有卫生部门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管涉及到取水、制水、供水、二次供水、涉水产品等制供水的全部环节。多头监管形成主体交叉,存在重复监管的同时又易导致监管空白,从而给饮水安全埋下隐患。

1.3 水质卫生标准部分指标实际操作性差

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于2006年修订后,一些水质指标作了调整,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但有些指标要求与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水质情况相脱离。如水质浑浊度指标,现调整为1度(NTU)。目前,农村地区水厂的设备制水能力是很难达到的。标准也规定了放宽的要求,如对小型集中式供水单位。但标准将小型集中式供水单位界定为“农村日供水在1000 m3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集中式供水”,这2个数据实际上是很难准确统计的。况且,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日供水量大于1000 m3或供水人口大于1万人的农村水厂的水质浑浊度也往往难以达到1NTU。其实,水质的浊度是与制水工艺和水源水质密切相关的。再如标准所规定的“水源与净水技术限制”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疾控部门对水质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卫生监督部门在进行监管时也很难把握行政执法要求的尺度。

1.4 检测能力滞后,不能适应新的水质卫生标准的要求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共提出了106项检测指标。目前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尚不能具备全部检测能力,更不用说县级疾控机构了。多数县级疾控机构仅能检测常规指标。距标准要求的2012年实现全部检测项目的时间已不长,由于经费、人员等限制,按期达到此目标,恐怕很难。

1.5 水质监测经费严重不足

作为水质监测点的县,上级卫生部门有一定的专项经费补助,但不能满足所有水厂监测的需要。由于地方财政紧张,目前基层疾控机构的大部分经费均靠创收来维持,更不要说政府保障水质监测经费了。农村水厂由于其经济效益有限,收费的难度较大,所收费用很难维持监测工作的需要。如真正开展106项的检测,基层疾控机构更不堪重负。

2 对策及建议

2.1 尽快制定和完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饮水安全已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集中式供水的监管更是重中之重。集中式供水涉及到从取水水源保护到制水、供水、二次供水等一系列环节[3],专业性较强。因此,制定一部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专业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建议可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修订和完善,并将其升格为法律或行政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需要。

2.2 对水质卫生标准进行完善或作出权威解释

新修订的水质卫生标准应作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基层集中式供水的现状以及水源污染的现状。当然,水质标准的修订尚有一个过程,在修订前可由权威部门作出解释,以利于监督部门对水质作出真正符合标准的评价,同时也有利于卫生监督部门准确把握监管尺度,既避免对农村水厂提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又避免滥用放宽的标准。

2.3 整合资源,提高水质检测能力

新的水质标准提出的检测106项的要求应加快推进,针对基层疾控机构设备和人员的现状,短期内达到要求似乎很难。而且,每县配置全套检测设施其利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建议以大市为单位对检测资源进行整合,由政府投入在大市一级疾控机构建立一个达标的水质检测中心,负责本辖区内水质非常规项目的检测,各县级疾控机构负责常规项目的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投入,又提高了设施的利用效率。

2.4 建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下达监测任务的同时下达监测经费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下达监测任务时应在项目和频次上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尽可能节省有限的监测资金。同时应同步下达检测经费,以弥补基层检测经费的不足,也减轻集中式供水单位的负担。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朱相远,韩全意,丁巍,等.传染病防治法释义[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196-197.

[2]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上一篇:不要玩手机三年级作文范文下一篇:五年级作文爸爸我想对你说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