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误区(通用13篇)
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误区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文化的四大误区
作者:王雪莉 张力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1期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更新随着世界优秀公司的成功范例落入中国企业家的眼中,但是,在羡慕、欣赏企业文化给国外优秀公司所带来的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却普遍存在这样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企业文化是设计出来的一提到企业文化,我们耳熟能详许多优秀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索尼的做开路先锋,松下的报国七精神,3M的不扼杀任何新产品的创意,沃尔玛的为顾客创造价值,因此我们总希望能够找出更好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表现自己的企业精神。于是,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请专家或专门的咨询或设计公司为自己精心雕琢,终于可以拿出一大本包装精美、辞藻华丽的企业文化手册,便以为完成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此举错矣!
企业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一个企业是否有企业文化,是可以观察和感觉到的。如果有老员工告诉新员工,在这个公司,即使不忙,也要表现出很忙的样子,否则老板会不高兴,那么无论企业宣称的文化是什么,这个企业的文化绝对是务虚而非务实。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反映的是已经沉淀在企业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而不是企业外专业人士设计出的蓝图。这里,我们并不否认企业文化要高瞻远瞩,有未来导向,但如果全都是美好理想,却无法实现,那样的企业文化只能是名义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无法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各项作用。企业文化的策划或者说设计首先是对企业现有文化的提炼和总结,然后才能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融合未来的价值导向。不考虑企业现实,不结合企业实际的设计是无法表达真正的企业文化的。
误区二:企业文化建设是高层管理者的事,与别人无关
企业文化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企业创始人和高层管理者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就如同惠普的创始人奠定了惠普之道的基本点:信任和尊敬个人;松下幸之助亲自拟订了PHP哲学(通过和平和幸福实现繁荣)。但如果因为这样,就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与企业其他人无关,就差之千里了。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施。如果企业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而没有员工的参与,在实施中就可能遇到抵触或者不合作,那么再完美的企业文化也无法发挥作用,而且非常容易出现宣称的文化与实质的文化不一致的“两层皮”现象。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员工的参与,从现有文化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讨论和斟酌,一直到负载这样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制度的制定,只有员工积极的参与,才能保证实施过程的顺利,也只有员工的全程参与,才能使企业上下全面准确地理解企业文化中的价
值观,上下同欲,企业发展的车轮就能添上“润滑剂”和“加速器”。正是这样的原因,我们在沃尔玛可以听到员工提到自己的企业价值观时,一直在用“我们”这个字眼:我们认为顾客如何如何?我们的工作是快乐的。也正是这样强大的文化支持,沃尔玛在2001年一跃超过通用电气,成为世界上销售额最大的公司。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我们”的事,当然,不能离开高层管理者的哲学思考和卓越领导。
误区三:企业文化是务“虚”的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将企业文化“实”起来,注重企业文化的物质层面,将之与企业形象联系起来,在企业标识、企业纪念品等上颇下功夫,做得非常漂亮堂皇,但却忽视了企业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层面——企业价值观。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初期的CIS(企业识别系统)就多数犯这样的错误,只设计VI(视觉识别),而没有MI(观念识别)和BI(行为识别)。这样的结果自然使企业文化成为水中浮萍,毫无根基可言,只是一层漂亮的面纱而已。
另一种倾向就是“虚”下去,对企业文化不重视,只关心企业的经营业务,关心市场占有率,认为企业文化与经营没有关系。实际上,在许多中国企业,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而根据哈佛商学院著名学者约翰·科特教授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那些“具有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重视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仅达166%,企业员工增长前者为282%,后者为36%;公司股票价格前者增长901%,而后者为74%;公司净收入增长前者为756%,而后者仅为1%。上面的数据充分证明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那些最成功的公司往往也具有非常鲜明和强大的文化,如惠普、通用电气、海尔等。如果一个企业谋求的是持续经营,那么企业文化无疑是实现这个根本目标的基本保证。
误区四:企业文化大同小异
如果我们检视最优秀公司所推崇的信心价值观,我们的确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比如诚实和正直,我们可以在惠普和波音的价值观中见到,比如尊重创造力,尊重个体,讲求团队合作,但不能因此就得出企业文化大同小异的判断,因为往往每个公司最为人称道的价值观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如IBM的顾客服务和迪斯尼的“把欢乐带给大家”,波音的“在航空的世界中吃饭、呼吸、睡觉”等等。
而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个性不突出,不分行业和企业特性,全国恐怕有上万家企业有着“团结、高效、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有十几家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中有“追求卓越,敬业报国”、“超越自我”等字眼,但我们记住的又有几个呢?海尔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不过似乎“真诚到永远”更有个性一些,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行,“HAIERANDHIGHER(海尔更高)”更加常见,但不如那句“真诚”来得鲜明。所以,我们的企
业家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表层到内涵,认真思索一下,如何更好地发掘自己的个性,如何体现自己的个性,又如何在经营活动中张扬这种个性呢?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供稿)
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误区 篇2
继承自C语言的C++语言保持了程序运行的高效性,指针的存在是高效性的保证,但同时也给程序的设计与开发带来了不安全因素。文献[1][2]对指针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从常见的指针错误出发,结合实际编程经验,说明指针应用的4大误区,并给出相应的错误规避方法。
1 操作空指针
C++语言中,使用关键字NULL表示未指向任何内存位置的指针,从程序错误的角度将空指针定义为未指向本程序可控地址范围的指针,实际应用中可表现为3种形式。
(1)指针为空。NULL指针表示未将指针指向任何地址,相当于整数中的0,表示空指针。对NULL指针指向的内存进行的读写操作,均会引起程序的直接终止,属于致命错误。所以,在使用一个指针———特别是由其它程序模块传递的指针参数之前,需要对指针进行判断,杜绝对空指针的操作,如:
if(p!=NULL){//do sth…}else{//error}
(2)指针变量未赋初值。C++编译器对于未进行初始化的指针变量,并不自动赋值为NULL。因此,对于NULL指针的检测将失效,无法判断指针是否指向了合理的内存空间。因此,需要在程序编写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定义指针变量时即时其进行初始化操作,在没有地址空间可指向的情况下,赋值为NULL,以便后继程序的错误检测;
(3)指针越界。最长见的越界错误发生在数组元素读写时,由于对数组的长度未做检测,会操作数组空间后的连续内存区域,而这些区域已经不属于本程序的控制范围,与前两种指针错误不同,指针越界错误通常不会造成直接的程序终止,而隐藏较深,对程序后期的调试带来不可重现的错误。所以,在操作数组结构时,务必注意对长度的判断,可避免此类指针越界错误。
2 内存泄露
Java语言与C#语言均带有自动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机制,虚拟机会释放已经无用的内存。C++语言将内存申请与释放的权限完全交付程序员控制,在保证程序高效的同时,也为编程过程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担———程序员必须回收自己申请且已经无用的内存,否则,即出现内存泄露。
在此,存在三处易出错语句。语句1处于类MyClass的析构函数之中,由于构造函数中进行了动态内存分配,故必须在析构函数中对此内存进行释放,否则将造成内存泄露;语句2对应main函数中的new操作,如遗漏语句2则造成直接的内存泄露,而遗漏语句1时,语句2的操作将造成pMy所指向的MyClass对象的局部析构;语句3与内存泄露无关,但十分重要。一旦失去此语句且对MyClass对象进行了默认构造,则在对象析构时会出现指针变量未赋初值的错误,造成程序异常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内存泄露错误并不会像操作空指针一样会使程序异常退出,而是仅消耗了系统内存[3]。所以,对于一次启动长期运行的大型程序而言,防止内存泄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常见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当程序退出时会回收此程序占用的所有内存,此特征可看做对内存泄露后果的一种弥补,但并非所有操作系统都具有此功能。
3 重复释放
new运算符与delete运算符应“成对”出现,仅申请内存而不释放内存,会造成内存泄露。反之,若对于已申请的内存进行了重复性释放,同样会使可执行程序产生致命错误。
在此给出内存重复释放的典型可能错误场景。函数Fun1内进行了内存申请,并将指针传递给Fun2。Fun2内部进行条件判断,若满足条件则不再需要此内存,立即进行内存释放,否则,继续将内存指针传递给Fun3。Fun3与Fun2逻辑类似,要么释放,要么继续传递给其他函数。实际问题中,判定是否需要释放内存的逻辑往往比较复杂,程序设计时,若考虑不周,出现condition1∩condition2≠Φ的情况,则会重复执行delete p语句,造成内存的重复释放。
重复释放内存会使程序异常终止,然而再谨慎的代码设计与编写也无法完全杜绝重复释放问题,所以,可以在释放内存后,同步对其指针进行赋空操作,而在释放之前检测指针是否为空,不为空则释放内存。
4 指针常量与常量指针
指针常量与常量指针是一对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特别是在进行函数参数传递的时候,需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和应用习惯。
(1)指针常量说明指针本身是不允许修改的,为一个常量地址。最常见的指针常量有两种:数组名称与引用。C++语法沿用了C语言的特点,数组名即为指向数组地址空间的首指针[4]。这个指针自身为常量,不许修改,也就是不能将数组名进行赋值,指向其它地址空间。否则,数组地址空间无法被程序表示和控制。任何改变数组名称指向的操作均会引起编译错误。例如:
int a[10];int m;a=&m;//compiling error
引用作为C++相比C语言特有的语法,其核心目的是实现一种安全的指针,而引用自身可以看做被引用对象的常量地址描述,不许更改。
(2)常量指针的意思是指针所指向的地址空间为常量,而指针自身是可以修改的。常见的常量指针也有两种场景:常量字符串与参数传递。
语句1试图修改str1指针所指向的地址空间内的内容,由于str1是常量指针,所以这个操作时不允许的。遗憾的是,大多数编译器不会检测到这个错误,所以会造成运行时的程序异常。语句2是将str1指向的其他地址空间,由于str1本身是变量,所以这个操作不会引起任何错误,这与指针常量是不同的。
void Fun(const int*p1,int*p2);
在此给出一个函数声明方式,形参p1使用关键字const修饰,意味着p1是常量指针,不能够在函数体内改变p1地址空间内的内容。而p2未作修饰,意味着p2所指向的内容可以修改。
5 结语
正确地使用指针是成功构建C++程序的基础,从4个方面探讨了应用指针的编程误区,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与错误避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美荣.C语言指针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5:982-983.
[2]杨井荣,赵春雨.C语言指针综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101-102.
[3]Prata.S.著,孙建春,韦强译.C++Primer Plus中文版[M].第5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企业成长的四大误区 篇3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确如此,今天的企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管理咨询公司告诉我们要实施变革管理,培训大师告诉我们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供应链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要不断优化流程,提高客户响应速度和交付速度……变化似乎真的是唯一不变的法则。加里·胡佛在《愿景》一书中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必须变化,什么是不能变化的——哪些是公司的根本,而哪些是动态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断地去适应着”。
什么是伟大企业的根本呢?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愿景”。看看胡佛对“愿景”的定义吧。
“愿景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为什么存在,这个企业存在的目的和理由。”
“你的愿景必须能反映你的企业的独特性,必须反映出你的企业的特色和态度,必须反映出你认为最为重要的东西,也必须反映出你为什么相信这个企业可以生存下去的理由。”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胡佛在本书中提及的“愿景”与时下流行的概念是不一致的。在当前企业的流行语境中,愿景是企业文化认知系统中的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并列的一个专业术语,而胡佛笔下的“愿景”则是涵盖了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全部,换言之,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
没有耐心的读者恐怕会对本书感到失望和不耐烦,因为胡佛在开篇的导言中简略提及了“愿景”之后,就再也不说这件事了,似乎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愿景”的书籍。相反,胡佛用了21章(全书共32章)、138页(全书230页)的篇幅,分别讲述了“好奇心”、“历史”、“地理”三个方面对建立一个成功企业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似乎与“愿景”是毫不相干的。在这三部分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最大的趋势:婴儿潮一代的影响”、“值得注意的其他趋势:从多样化到个性化”、“世界范围内财富增长的六大趋势”之类的标题,至此,读者更多会认为,这或许是一本为我们描述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书,而并非论述企业管理本质。然而,读完了全书之后,读者方会明白,作者之所以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伟大企业的领导力最初正是起始于好奇心,由此出发,学会观察和多维思考,通过对时(历史)、空(地理)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研究,能够看到别人、别的企业看不到的机会,从而发展一种观念,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表达出来的、有着明确定义的“愿景”,由此回到了本书的主题。
在本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愿景”是企业的精髓,是伟大企业之所以伟大的成长和发展基因,是卓越领导的DNA。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坊间论述这个主题的书籍随处可见,笔者不想再赘述,只想提出中国企业过去三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几个认识误区,结合胡佛的观点来试着做出一些分析。
误区之一:做企业的目的就是“做强做大”
时至今日,仍然有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领导人告诉我们的企业家,做企业无非两件事,做强做大。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做大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大了就会享有规模经济的效应。首先,经济学理论早就告诉我们,所谓企业规模是一个临界点,超过了临界点,规模大了也会不经济。其次,正如胡佛在本书中所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去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工厂,或是世界上最大的农场、银行和连锁零售商场,建立起那些大企业常常无法达到人们预想的目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最好的企业。”
最理想的企业规模并非就是最大。换言之,只有在“好”基础上的“大”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可惜太多的中国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企业做着做着就逐渐演变成了为做大而做大,做大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标。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只有先把企业规模做大,然后才能做得“好”,结果自然就是既没能做大,也没能做“好”。其实无所谓先做大后做强,还是先做强后做大,这本就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命题。大也罢,强也罢,其实质都在于一个“好”字。把企业做成一个“好企业”,强大是必然的结果,而不是成长的路径。
“好企业”的根本是独具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及其指导下的精细化运营。
误区之二: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走多元化道路
胡佛曾经和亚洲的企业家交谈过,结果他发现,几乎每一个亚洲企业都有多项业务。对此,胡佛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有十项业务,那么把这些业务减到剩下八项;如果你有八项业务,把精力集中到五项业务上面。任何使业务简单化的努力都是值得去做的。”
究竟是否亚洲企业更趋向于多元化,这个问题现今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撑,可能不便于下一个明确的结论。不过,过去三十年至今,众多中国企业在稍有规模之后,便纷纷争着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企业热衷于多元化发展的背后,是权力与政策寻租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赚“快钱”的机遇和空间,使得这些企业家的个人财富短期内可以迅速膨胀,但只要寻租的空间不再,在纯粹市场化的搏杀中,便会立即一败涂地。
胡佛给我们的提示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清晰描绘出企业的独特愿景,瞅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这才是伟大企业的成功之道。正如胡佛在书中指出的,“著名的企业通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行业”。
中国企业不乏精彩的失败,而缺少简单的成功。
误区之三:并购是企业做大的不二法门
有种理论告诉企业说,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成长方式就应该从以内涵式成长为主转变为外延式成长为主,说穿了,就是主要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市场占有份额的不断提升。
在本书中,胡佛为我们分析了并购存在的各种问题:
1、企业规模变大对顾客不利,大企业更可能因为官僚主义而陷入繁文缛节之中,从而忽略了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快速反应。2、企业规模越大,越难于保持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更是世界性的难题。3、企业规模变大使得企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对于运营管理是极大挑战。4、单靠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成功。20多年前,IBM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公司,西尔斯百货是最大的零售商,今天的情况就不用再说了。5、垂直合并常常发挥不了作用。6、合并通常比人们想象的更难完成。
前几天的一则新闻是,法国的一家法院判决TCL向当初的并购对象支付几千万欧元的赔偿,这是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并购失败的典型案例之一。即便如联想并购IBM的PC事业部,其后续发展历程与其间的辛酸苦辣恐怕也让联想领导人刻骨铭心。近两年随着联想外籍管理团队成员的出局和柳传志的回归就已经说明了太多问题,这绝非仅仅因为金融危机所导致。
胡佛的结论是,“大多数著名的公司都是从内部产生的,依靠的是产品和服务这一在企业内部自然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外部收购。研究一下那些最伟大的企业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它们最主要的发展还是源于内部的资源。”“著名的企业更倾向于内部的成长,而不是通过收买其他企业获得发展的机会。”所谓“企业内部自然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长期坚持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将之灌注到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品牌等每一个运营细节的过程。
误区之四:必须抢抓机遇
多年来,中国企业家习惯于说要抢抓机遇,有趣的是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词汇,仿佛错过了这一拨儿,历史性的机遇就永不会再来。
在诺基亚和微软如日中天之际,有谁能够想象得到苹果和谷歌会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弄潮儿呢?在传统的酒店和航空公司、机票代理商们各司其职、安稳分享着商务和旅游度假产业的利润时,有谁能够想到有一天携程会成为扼住他们喉咙的那只手呢?大多数人恐怕都认为,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其实苹果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们只是想让手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已,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景就足以创造奇迹。携程的崛起不外如是,它只不过是发现了人们在商务出行和旅游度假方面的需求变化,并适时把它作为自己企业的愿景去加以满足而已。
胡佛说,“我们听到很多人在讲所谓的抢占先机的好处。但是历史证明,做最好的远比做第一更重要。如果你能成为第一个并且是最好的,就像联邦快递公司或家得宝公司一样,那当然好了。可是微软、沃尔玛和IBM常常都是后来者——它们都是真正杰出而又利润很高的后来者。”
笔者曾经听一个国内民营企业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不断追求“真”的企业会不断顺应“天时”,一个不断追求“真”的企业会不断发现和创造“机遇”,那么,一个不断追求“真”的企业还会感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吗?
我想,这位企业家的所谓“求真”,无非是通过企业的观察,理解行业发展演变的本质,发现客户的真正需求,并将之作为企业愿意长期坚持的“愿景”,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现。
最后,我还是愿意用胡佛在书中的几段话来作为结尾。
“伟大的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企业的领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提出别人没有提出来的问题,然后制定自己的方针,将洞察力与策略相结合,描绘出一幅独特的企业蓝图。”
“不管是营利企业还是非营利企业,任何企业存在的最正当的理由就是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都在以某种方式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对于企业的领导者而言,50年前甚至是500年前,对企业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今天仍然同样重要,这些因素是:了解顾客、关心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忘我地工作,进而预测并且去满足客户的这些需求和愿望。”
『 点评人简介 』
侯玉新:
企业站点优化需要注意的四大误区 篇4
误区一:把企业介绍、企业新闻和关于我们放到最主要位置
企业的产品得到更好的营销效果才是企业站点最终的归宿,而把企业重复的介绍文字罗列、添加行业新闻这些都是提高网页噪音的反作用优化。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弄清一件事,就是客户进入我们的企业站点他想要了解什么?是想知道我们这个企业的规模、老板简历等等这些东西吗?不是,客户最直接的想法就是了解我们的产品,而我们的目的也是销售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应该把关于产品的内容放到最主要的位置,
1、解答客户最急需的问题:产品的选购、功能和属性,所以有必要对于产品加上评价和FAQ(常见问题解答)
2、其次才是解决信用度的问题:这里可以加一点企业简介的内容
误区二:频繁更新行业新闻和企业新闻
很多站长觉得高收录就是高权重,高排名,其实看看搜索我们就会知道并不是这样,其实做企业站没有必要追求高收录、多收录,我们要保证搜索引擎对于我们企业站点的收录都是有价值的页面,所以更新企业新闻的方式是错误的。另外,对于一些小规模的企业企业站点,完全没有必要加上行业新闻的栏目。比如我是做家教培训网站的,如果为了更新企业站点内容而强行加入很多的行业新闻,比如机学校资讯,国内教育等这些都是错误的。
误区三:错误的使用锚文字
锚文字是关键词了解目标网页主题和关键词的直接方式。最典型的是使用常见的垃圾锚文字:更多、more、点击这里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整齐的效果而牵强的一律使用3或4个字的锚文字。
误区四:选择不恰当的关键词
一种情况是主页做了某个关键词却没有对这个关键词进行展开,另一种情况是主页只有一个核心词,一切内容都是围绕这个词展开。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企业站点的相关性和匹配减弱。另外,选择长尾关键词做流量也应该选择跟网站主题相关的长尾词。
当然,以上仅仅是本人对企业站点的一点小见解,期待着和大家深入探讨。
喝牛奶的四大误区 篇5
幼儿教育:
如今生活好了,宝贝随时都能喝上奶。可是,关于喝奶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却总有那么多的说法,有些甚至互相矛盾。这里就认真分析一番,把有关喝奶的迷惑好好地澄清一下。
误区之一:婴儿配方奶粉优于母乳
而今,很多父母认为配方奶价格大都较贵,而且很多都是进口品牌,所以,它的营养一定好过母乳。
其实,对于0~12个月的婴儿来说,母乳绝对是最好的。这时候,婴儿消化能力极弱,抵抗力也非常差。母乳是专门为宝宝设计的食品,不仅容易消化、极度安全,其中的成分还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自动调整,又 富含促进生长和抵抗疾病的活性物质。目前发现母乳中的微量活性成分达四十多种,无论人工改造的婴儿奶粉如何“高级”,都无法与健康妈妈的母乳相比。
不过,如果妈咪确实奶水不足,或者妈咪生病没法喂奶,那么退而求其次,就一定要选婴儿奶粉了。婴儿配方奶粉以牛奶为基础,但模拟母乳的成分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大大降低了蛋白质和钙含量,减少了奶油,又添加了植物油、维生素和矿物质,比普通牛奶更适合1岁以内幼儿的需要。只能说,它的目标是无穷逼近母乳,但永远不可能超越母乳。
误区之二:断奶就是不喝奶了
很多地方的人没有喝奶的习惯,认为孩子已断奶,就不用再喝奶了,包括牛奶和其他乳制品在内。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断奶意味着孩子已经不用依赖母乳,能够从其他食品中获得营养了。这些食品也包括了牛奶、奶粉和酸奶等。有人以为,牛奶不好消化。其实这是针对1岁以内的婴儿而言的。1岁后的宝宝已经能够消化纯牛奶当中的营养成分了,所以不必把牛奶兑稀。比起日常其他食品来说,牛奶已经非常容易消化了。
宝宝在1~3岁之间,咀嚼和消化能力还是比不上成年人,特别需要一些营养价值高、消化吸收容易的食品,而奶制品就是这样的东西。如果一点儿不碰奶制品,宝宝很难得到足够多的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维生素D也有缺乏的风险。所以,幼儿营养专家都建议每天“早一杯、晚一杯”地喝牛奶。
这里说的“喝牛奶”,包括了奶粉、酸奶、奶酪等各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奶制品,可是不包括乳饮料(也就是所谓的酸乳饮品、乳酸菌饮料、果奶等等各种有甜味的含奶饮料)。国际公认,酸奶的营养价值不低于牛奶,其中的钙更容易吸收,还能帮助宝宝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吸收,减少患痢疾肠炎的`危险。所以,早上一杯鲜奶,下午或者晚上喝一杯酸奶,是断奶后宝宝的最佳选择。这样的好习惯,应当保持到青春期。成年以后,每日1杯奶即可。
误区之三:牛奶不能空腹喝
很多人都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饮食禁忌:牛奶不能空腹喝,酸奶不能空腹喝……结果妈咪看着宝贝餐前饿了,却不敢给他喝牛奶,只能给他饼干甜点和膨化食品之类充饥,真是非常可惜!
既然不满1岁的宝宝都可以空腹喝奶而不会不消化,没有人听说宝宝喝奶之前要先来块小点心。那么,以断奶后宝宝的消化能力,即便空腹,也可以充分消化牛奶。有人说,空腹喝牛奶,蛋白质会当作能量被消耗,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实际上,牛奶中含有约4.5%的乳糖,它属于碳水化合物,会优先分解提供能量;此外牛奶中还含有3%左右的脂肪,也起到供应能量的作用。因此空腹喝奶并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
那么为什么会说牛奶空腹喝不能吸收呢?其实这话并不是针对幼儿,而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
宝宝们天生具有很强的“乳糖酶”活性,消化奶里面的乳糖可说轻而易举。然而,如果断奶之后很久不再喝奶,慢慢地,乳糖酶就会“用进废退”,结果乳糖不消化,“穿小肠而过”,直接进了大肠。这一下可不要紧,一方面乳糖对肠道产生刺激,造成脱水和腹泻;另一方面,大肠细菌有了这么好的营养,便疯狂地繁殖起来,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肠鸣和胀气。如此一来,当然会妨碍营养吸收啦。在空腹喝牛奶的时候,乳糖下得更快,症状就更厉害。所以,喝牛奶不舒服的成年人一定要记得,最好吃点儿东西再喝牛奶。
宝宝却与大人不同。因为生下来就是空腹喝奶,所以消化乳糖的能力一直非常强。母乳中的乳糖比牛奶还要多,所以断奶后宝宝消化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可能发生空腹喝牛奶不吸收的问题。只要让宝宝一直经常喝奶,就无需考虑什么空腹不空腹。饿的时候给宝宝喝牛奶,可要比给他吃零食健康得多呢!
误区之四:牛奶不能与茶和果汁同时饮用
而今,我们越来越讲究饮食的搭配,也会经常看到有关喝牛奶的一些禁忌: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不能和茶一起喝、喝牛奶不能加糖之类。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很强的科学证据。比如说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是因为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会凝块。实际上,即便不加果汁,牛奶在胃里面遇到胃酸也会凝块,酸奶不就是牛奶蛋白遇酸形成的凝块吗?而且西方人喝奶茶的历史也不短,似乎没有发现他们因此出现什么营养不良的问题。
喝奶的对于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吃”是因为吃了就会出大问题,还是因为吃了之后吸收差一点儿,营养损失一点儿。如果是后者,就不用惊慌害怕――就算吃米饭,吃肉,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吸收的,为什么要苛求牛奶呢?还是放心地帮宝宝好好地享受牛奶给我们带来的种种营养好处,也让宝宝爱上酸奶的美味吧!
颈椎病的四大误区 篇6
转头时脖子里“咔咔”作响是否就意味着得了颈椎病?做瑜伽或做按摩是否有助于缓解颈椎病?办公室白领会被空调吹出颈椎病来吗?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主要病因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
误区一:有些年轻人转头时颈椎经常发出响声,就认为自己得了颈椎病。袁文说,转头时之所以脖子会发出“咔咔”的响声,主要是因为颈部的韧带和骨骼发生摩擦所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颈椎病。事实上,颈椎病仍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年轻人患病的比率不高,但年轻时不良生活习惯和长期伏案工作确实会增加将来患病的可能。
误区二:脖子和肩部感到酸痛,就认为是颈椎病。袁文说,大部分脖子和肩部的酸痛还是因为肌肉疲劳所致,真正的颈椎病大多带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双脚有踩棉感等症状,因此不要把脖子和肩膀的酸痛简单等同于颈椎病,
资料
健康饮食
误区三:倒走、做瑜伽、做按摩等方法有助于缓解颈椎病。袁文说,从医学角度而言,颈椎病的病因是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上述几种方法对解决病因并没有直接的效果。相反,倒走增加了不慎摔倒而引发颈椎受损的风险;瑜伽中的许多动作如果不能控制好力度,反而会伤害颈椎;而按摩推拿尽管能够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和痉挛,恢复颈椎活动,但这对按摩手法的要求很高,不恰当的重力按摩和复位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导致截瘫。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避免的四大误区 篇7
误区一:只怪孩子笨, 一味指责孩子
一堂课上, 老师滔滔不绝, 洋洋洒洒, 说得云山雾罩, 以为自己都讲明白了, 孩子们也一定听明白了.讲完后就让学生做相类似的题目.有的孩子接受得快, 很快就能算出正确答案, 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表扬, 洋洋得意起来.有的孩子接受得慢, 没有听明白, 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说:“你真笨,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不上.”这种一味指责孩子的做法, 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必然导致消极的后果.一方面孩子心理压力过重, 以为自己智力不行, 丧失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往往让大家对他用歧视的目光来看待,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学习必然造成孩子心理障碍, 会使孩子性格内向, 更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产生厌学的严重后果.所以必须抛弃应试教育中的呆板、教条的教学方法, 应该尽量开拓学生思维, 追求诲人不倦的精神.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 数学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 要有耐心, 要百问不烦, 诲人不倦, 要善于循循善诱, 引导孩子的思路, 打开智慧的大门.在引导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适当进行心理安抚, 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手势等让孩子充满信心, 让他们的心中感觉是有希望和期待的, 而不是垂头丧气, 感觉希望和前途渺茫.任何无端的指责和怪罪都是缺乏艺术修养和黔驴技穷的表现.
误区二:急功近利, 大搞题海战术
目前许多小学数学老师受现实的功利主义影响, 各个学校之间进行期末统考, 然后各学校进行排名, 分出三六九等, 然后成绩好的班级就认为任课老师教得好, 成绩不理想的班级就认为老师能力差, 然后老师将这种情绪延续到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身上, 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 教师们不得不布置大量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让孩子们在那些枯燥的数字中遨游, 认为多做题可以巩固基础知识, 扩大知识容量, 熟练做题技巧和方法.因此不惜一切代价用形形色色的题目对学生狂轰滥炸, 造成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过多, 每天在作业上疲于奔命, 折腾得死去活来.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大部分学生疲于应付, 付出的代价太大, 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这对课堂教学是极为不利的.
为了急功近利, 为了每个班能考一个好的分数,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的应试教育影响下, 以及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所受的根深蒂固的政绩观的束缚, 于是老师们把数学当作一种技能, 为了熟练掌握这种技能, 并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小学生被要求做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 于是学生成为了做题的机器, 每天做作业时间到深夜,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在这种粗放型的高压下, 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付出的代价是:眼睛高度近视, 身体极度虚弱, 想象力和儿童的天资灵性都不见了, 都成了书呆子, 不会交际, 不会说话, 不会办事, 实践能力极其差.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机会,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欲望.由于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掌握技能, 因此数学教学只重结果, 不管其来龙去脉, 只要学生会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这种只重教学结果的数学能力技能化的教学策略与手段, 完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模式, 它与素质教育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解题教学热衷于分类型讲套路搞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 追求应付考试的快速反应,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教学效益低下.
要摆脱题海战术, 就需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深刻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掌握各章节的知识重难点, 选择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且又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的高质量的例题和训练题.这就需要教师向自身挑战, 还学生一点自由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责任.
误区三:重知识传授, 轻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 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一般指其接受和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与程序.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不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引导的问题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缺乏活力和想象力, 就像一潭死水, 没有山间溪水的灵性和可爱.这样就会严重束缚学生自身的发展, 教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 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多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方法指导时,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 不能千篇一律的用一种方法进行指导, 而要因材施教.在指导的方法上和内容上要尽量用形象生动的事例进行启发引导, 而不要用抽象难懂的符号式语言去命令式地灌输, 让学生怎么怎么做.应该多从为什么这样做来讲解引导, 重在启发,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四:重情境设计, 轻教学实效
德育的四大误区 篇8
学生来到学校,就应该是接受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我们还是不幸地发现,我们的“德育”好像哪里出了问题,培养出了能写出,“爸。钱,儿”这样家书的学生,培养出了屠杀舍友的马加爵,培养出了挥刀弑师的付成励;培养出了在汶川地震国难当头时网上辱骂灾区人民的高千惠……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说。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或许有人说这已经不属于德育范畴了,可是反过来想,未成年人如果在校期间都能够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还会有这么多人走上犯罪道路吗?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可是透过这些现象至少能反映出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是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教育对象盲目悲观
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了。越来越不懂礼貌。越来越不知道感恩。越来越……真的是这样吗?
我必须承认:现在的孩子见识越来越广了;越来越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张扬自己的个性。原来在我们作学生的年代不敢思考的问题,现在他们思考的多了。比如他们更加追求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他们更加注重保护自我的隐私和独立的人格;他们要求获得选择教师的权利……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
如果教师不能对当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准确清晰的把握,还是以陈旧的观念去看待他们,那么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肯定就是“不懂事”了!
以现在的学生不懂礼貌为例,有谁去真正了解这个学生见到老师不问好的原因呢?
相反,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当学生见到教师,主动问好的时候,有些教师“嗯”一声,有些只是点点头,有些教师和同事聊得火热,对学生的问好充耳不闻!试想如果你是学生你会怎么想?下次见到你学生还会同好吗?甚至这个学生以后见了任何老师都不会问好了!如果教师能主动向学生问好,效果肯定又不一样了吧!说白了,还是师道尊严的观念作怪。
学生进办公室喊“报告”,办公室里的老师们各忙各的,学生连喊几次都不一定有人答一声,学生如果这时进来就会被抢白,“怎么这么没礼貌,进办公室也不喊报告!”下次他还愿意来办公室找老师吗?
我是被称作80后人群中的一员,还记得我们这群人也曾被人称作“尿不湿一代”,曾经在网络等各种媒体上被骂得体无完肤,好像我们就是“垮掉的一代”,仿佛在不远的明天,祖国的事业就会葬送在我们手里!
可2008年,圣火在欧洲传递时,海外80后留学生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情,使国人感到热血沸腾;汶川地震后的救助工作中,80后志愿者也占了多数,让人们看到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80后开始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而90后又成了人们在网上抱怨甚至咒骂的对象,我相信,再过20年,90后照样可以是托起中国的脊梁!
重“言传”、轻“身教”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对学生说一千遍,一万遍,不如教师给学生做好榜样。不让学生随地吐痰。可教师在讲台上随地吐痰,开会的时候校长在主席台上随地吐痰,这给学生做的什么榜样呢?他对你的说教不屑一顾的时候,甚至以此为例反驳你的时候,恐怕又会给他们加一条“顶撞师长”的罪名了吧!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如果要求学生做到,那么教师首先要能够按照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不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要想做到真的是不容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经说道:“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中。……我坚信,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就好比盐对人体是很重要的,可如果直接给你15克盐吃,恐怕没有谁能下咽,但是如果把盐放人汤里人们就会觉得很鲜美。把盐和汤分开,那无论是盐还是汤都令人难以接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可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有些学校硬性规定了每学期的主题班会内容,一般都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为目的的,比如感恩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等等。教育学生“你要……”,而这些话很少会变成学生主动的“我要……”!这种直白的说教,学生怎么会接受呢?
当然,“言传”也不能一点没有,否则一味的“身教”很可能被学生忽视,对教育者的各种行为熟视无睹。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等各种途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领悟到教师的真正意图,而不是被动接受。
追求高、大、全
张万祥老师的一个案例——《鲍婧的烦心事》,说的是鲍婧老师在一次对全班同学的调查问卷中有个题目:你最崇拜的人是谁,限定一位。这个班45名学生,竟然罗列出35位名人姓名。她想不明白的是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人写华罗庚、陈景润,甚至连居里夫人都落了榜,就连过去得票率一直非常高的周恩来都只有寥寥的五个崇拜者。鲍老师在调查问卷之前可是专门上过此类的主题班会!所以这样的结果令鲍老师很是恼火。
我想鲍婧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种教育存在一个问题:人物形象光辉高大,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相信有不少老师都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开过这样的班会、队会。往往会开完就算了,没有像鲍老师那样做问卷调查。如果调查的话,我想结果大同小异。
感恩教育要实在,切忌空谈。我想这同样也适用于所有的德育活动。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故事、案例要与学生息息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王莉老师曾经给学生读过一篇文章—__《孩子妈的一天》,时值带她班的英语老师有个哺乳期的孩子,对学生抓得有点紧,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学生理解了老师的不易,反省了自己的错误,感动得留下了泪水。这样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身边,他们看得到,听得到。容易接受。
同样,在鲍婧老师进行理想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全国那么多人,出了几个周恩来、华罗庚?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英,但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所以我们要求孩子们个个都有宏伟远大的理想是不现实的,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虚无缥缈、不切实际。
忽视了家长的作用
我有个叫川的学生,曾经一度抑郁,甚至离家出走了几天。后来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川的父亲对他期望很高,每次考试完,只要他对川的成绩不满意。轻则臭骂一顿,重则拳脚相加。而川也看不惯父母的行为,觉得他们整天打牌,根本不关心自己,连顿饭都不给自己做,只关心自己的成绩。我跟川的父母进行了沟通,约定以后尽量少打牌,最好不打,放学后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打骂都是不可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川的脸上又恢复了以往的笑容,成绩也有所进步。
孩子从小是在家长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就算是进了学校,不同的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老师。我们只能陪他们走人生的一小段,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用正面的,积极的态度来改变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和错误认识。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现象耳濡目染,孩子能够接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教师不要也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教师其实是在配合家长教育孩子,家长起主要作用,我们的任务是配合好家长。
成功投资需走出的四大误区 篇9
股市的高风险已被大多数股民所认知,但投资者往往没有注意到,他们自身的投资行为和心理带来的损失可能比其他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更大。2007年,全民炒股推动股指在一年多的时间攀上6000多点;2008年,投资者疯狂的卖盘在不到一年时间将股指砸回1664点。在牛市中贪婪、熊市中恐惧,这些投资者普遍的致命弱点在股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投资者要远离以下心理误区。
误区之一
只能分享收益不能承担风险
笔者发现,股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分享收益而不能承担风险。股市一路飘红时忘乎所以,盲目跟进;股市持续下跌时方寸大乱,风险承受力较弱。股民老姚就是其中一位。他买到一只好股票,又抓住了该股大涨的机会,不到一个月就赚了3万余元,但贪欲心理占了上风,恨不得再多赚一些。谁知形势变化,股价大幅度下跌,不仅盈利化为乌有,反而还亏损了几万元。老姚入市前后才一年多的时间,就对股市失去信心,灰心之余,在很低的价位将手里的股票全盘抛出,前后一算账,损失了将近5万元。
应对策略: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
事实上,很多投资者是本着“我想赚更多的钱”这个很模糊的目标来的,甚至在做投资决定时也仅考虑到这一层。我认为,投资目标一定要制定明确,细化到具体的时间、要实现的收益、希望能满足的具体需求等等。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例如,时刻想着你的投资目标,能够帮助你着眼于投资的长期表现和主要方面,监督投资过程,判断你的行为与投资目标是否相符。而且,有了一个明确而合理的目标,你就不会被“羊群效应”牵引而盲目跟风,忽略其中的风险;也不会因“认知失衡”而高估自己过去的投资绩效,导致接下来做出错误的判断。
误区之二
害怕本金亏损却又想赚大钱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股民属于保守型投资者,尤其是一些退休人士,因为收入少,积蓄也不多,所以对于可能蚀本的投资他们大多神经紧张,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因为亏钱而茶饭不思,夜不成寐。但又因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总想靠投资赚大钱。殊不知,任何投资风险与回报都是成正比的,想要高收益自然要冒高风险,而选择低风险或是接近零风险的投资,就不必奢望有多高的回报了。
应对策略:设定数量化的投资标准
笔者建议股民在参与投资前,先对自己的资产情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是短期内的备用资金,还是选择稳妥的投资方式为宜,确保不亏损。而如果可以坚持长期投资,且可以承受一定比例的亏损,那么选择股市也未尝不可。这样先行选择的好处在于降低我们的心理压力,防止在恐惧中跟着感觉走。根据自身风险承受力,选择不同投资方式或比例的投资,是克服人性贪婪的重要一步。广州昊妮潞贸易有限公司。如果选择投资股市可以对个股和整体资金设立“离场收益率”,比如10%、15%等等,设得越高不确定性自然越大,风险也就更大,但当达到这一目标时,应严格按照起初所制定的投资方案来操作。此外,如果投入股市的资金量较大,那么投资者不妨做个配置,比如40%做长期投资,20%短线操作,40%灵活机动。
误区之三
明白价值投资却又难免从众
很多新股民存在从众心理,就是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跟着别人走,你买我也买,你卖我也卖。这一方面可能与个性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自己缺乏独立见解,或者自己有一些分析也不敢肯定,有一些判断但心里还是没底,不如跟着别人走心里更踏实。但在证券市场,人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当大家都抢着买进的时候涨势可能就到顶了,当大家都抢着割肉的时候跌势可能就到底了,所以从众者往往赔钱。
应对策略:控制投资环境避免盲从
如果你要减肥,但家中的冰箱里堆满了可乐、薯条,可以想像你的减肥计划能坚持多久。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想每天频繁操作,患得患失,但当你一打开电脑就看到K线图,一有时间就往股票论坛里钻,各种各样的信息混淆视听,你能做到心如止水吗?因此,要克服投资心理误区,就应该控制你的投资环境。投资者一旦确定了投资目标,除非所持有的股票基本面发生根本改变,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市场真假难辨的传闻。投资者每周只查看一次股票,这样可以抑制投资中患得患失的心理疾病;或者每月只交易一次,这样有助于避免因为“过度自信”而频繁交易。
误区之四
打算长期投资却又频繁买卖
一些投资者期待买到天天涨停的股票,就像期待天天捡到钱包,其实股市里心态浮躁的人很多,结果不是被套住,就是在一番东张西望后,经历动荡,最终还是两手空空。频繁地买进卖出,除了为券商贡献大量的手续费外,还为股市贡献了大量的泡沫,让这个本来就充满投机的市场变得更加投机。而真正在股市赚钱的,除了技术高手之外,多数都是耐心极好、能够在低位买进并坚定不移地持有自己所看好股票的人。
应对策略:构建严密系统交易模式
给孩子买保险的四大误区 篇10
给孩子买保险最容易进入的一些误区,跟你分享一下。
误区介绍:
1
误区一:只给孩子买而不给自己买
很多家长爱子心切,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最常见的一个误区是家长只给孩子投保,不考虑自身保障。父母为孩子买保险是为孩子增加一份保障,但父母才是孩子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今年是龙年,也将会是“龙宝宝”扎堆出生的一年。很多准父母们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时,也在打听如何给宝宝送上人生的第一份礼物“保险”。
2
误区二:重教育不重医疗和意外
有些父母花大量资金为孩子购买教育金保险,却不购买医疗和意外险。事实上,婴幼儿由于抵抗力差,头疼脑热、生病住院在所难免,比起若干年后才要支出的教育金,医疗费才是首要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随着住院、手术等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一旦孩子患重病,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将是很难承受的。因此,宝宝投保得先医疗,后教育。
3
误区三:买得越多越好
其实,保监会对儿童保险有诸多限制,有时买多了等于白买。据中国保监会规定,为孩子投保以死亡为赔偿条件的保险(如定期寿险、意外险),累计保额不超过10万元,超过的部分即便付了保费也无法获得赔偿。
4
误区四:为孩子购买终身险
很多家长在投保时,都要求能帮孩子买“终身险”。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据了解,终身寿险,只有在孩子身故以后,才能获得保险赔付。在孩子尚且年幼时就考虑这一问题,为时过早。
注意事项
父母是孩子的最重要的保障,给孩子买保险的同时,更不能忘了给自身的保障才行。
短文写作的四大误区 篇11
审清题目要求,包括文体、题材。短文写作题前都会明确指出所写材料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长度等,同学们必须看清说明,弄清题旨,努力做到根据指令审题,抓住要点作文。湖北省高考英语作文目前的形式多为给出一句或几句英文来阐明一个道理,让学生从中提炼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讲出自己的体会和领悟。如果文不对题,遗漏或未讲清要点,就会导致扣分;但是随意乱加又是画蛇添足,吃力不讨好。
其实在审题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词:deeper, wider。比如写到sharing这个题目时,很多学生审题不准,或是理解得太浅。谈到和同宿舍的同学分享食物,或是和同学共用一支笔之类的例子, 把分享这一话题理解为对东西的共享,而没有上升到分享这种精神的本质,这种文章势必很难得到高分。很多时候,对于题目的理解应从出题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出题人期待学生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发。我们要做的并不只是就事论事,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已。
[ 例子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湖北高考作文基本均要求考生通过事例来说明感受和道理。这导致了一种现象:同学们的例子多和考试、学习相关,似乎离开学习就无话可说。当然,如果能够将学习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恰如其分地结合在文中也是一种成功,但有时打开思路,引用生活中自己和他人更恰当的例子更能锦上添花。
下面是两个学生关于persistence的例子的描写:
The mention of the quotation above reminds me of what happened to me a couple of years ago, which fully illustrates what strong power a determined person has to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There was a time when I always fell behind others in science in my class. Every time I took my paper, I would be ashamed of such silly mistakes I had made. Not tolerating being laughed at by students, I spent all my spare time doing extra homework to enrich my knowledge. It was actually hard to catch up with others when everyone ran forward, but with my mind made up to win, I eventually made it.
上文举的是学习上的例子,虽然很恰当,语言也流畅、老到,但这种例子太过常见,缺乏新鲜感。下面这个例子则提到了足球运动员梅西,这个例子放在文章里非常合适,加上这位同学形象的描述,整个文章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Regarded as legend, Messi, the spectacular footballer, keeps challenging himself. Recently he broke the record with a perfect hat-trick. However, he is the very person who was turned down at one time by a teenager football club for being too short. He didn’t give up, nor was he put off. After years’ hard work, he received worldwide recognition and continues to amaze fan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his unbelievable shows.
短文写作是高考试题中能测试学生真实水平的唯一的主观题,是决定同学们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虽然该题只是测试学生最基本的笔头表达能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作文,要求并不高,但从考试的实际情况看,书面表达题的得分率和及格率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技能运用较差。
从几个学生最易出错的方面一一分析。
[ 用词不当,语法错误]
在表达的过程中,善于抓住表达的关键词语,正确使用过渡的关连词是使文章自然地承上启下,脉络清晰的有效之举。在平时学习中,同学们可以做些选词造句、连句成文、短文完型填空、缩写课文之类的练习,这些均有助于学生有条不紊的书面表达能力。
用词恰当,语言准确是书面表达的又一基本要求。同学们应正确运用词汇、短语、句型,努力避免词法、句法、拼写错误。英语基础知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言是否准确。只要英语基础打得好,辅之以卓有成效的训练,准确运用语言是可以做到的。
短文写作中一些固定词组的用法,意思相近的单词的选择,动词的时态、语态,主、谓语的一致关系等是写作中易出毛病的地方,这些是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有过多失分是不应该的。
其次,过好语法关。除了注意情节的完整之外,要特别注意句子的完整,人称、时态和语态等的一致性和行文的连贯等。比如when the good news spread, 同学们就容易写成spreaded, 或是用被动形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层次清楚,文理通顺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英文书面表达亦应如此。要分析所提供的情景,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应作统筹安排,不能按中文说明逐句翻译,更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同时应努力避免单词拼写错误,关键单词写错或不会写直接影响意思的表达。在应试时,对于写不来的单词,应设法避难就易,寻找替代词(同义词、反义词)。比如同学们不会写fatigue,就用tiredness,不知道persist就用stick to或是hold on to, 不会用compliment就用praise,要学会用学过的熟悉的单词或词组来转化写作中的困难。
现在的英语高考实行标准化考试,题目大多是选择题,所以有些同学就放松了对单词拼写的要求。学英语不打好单词拼写这个基础,是极其荒谬的。这种短视行为危害极大,同学们应该引以为戒。
[ 卷面和书写不过关]
很多同学文章流畅精彩,却涂涂改改,字迹潦草,结果和高分失之交臂。其实,秀丽的字体、整洁的卷面会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即使有些错误,也可能不多扣分。反之,书写潦草,卷面邋遢,会使阅卷人心烦意乱,油然而生反感,哪怕错误不多,也可能得不到应得的分数。
针对以上问题, 我建议同学们严格按照要写材料的要求,在心里或在草稿纸上“排好版”,拟好草稿,誉清时应写好每一个单词,打好每一个标点,切不可写得词不成形,句不成行,随意改动。平时加强书写练习,对书写严格要求,用各种方式提高书写水平和卷面整洁度。
至于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我这里有两个小方法:课本中的缩写改写练习,给出了一些关键词、提示词,这是比较容易的创作,是学习写作的初步,同学们应该认真对待。同学们还可以拟出各种情景,提炼表达关键词、提示词,构思提纲,然后下笔成文。
现在每堂课前几分钟的即席英语小演讲也十分常见。用口头作文的形式,兼练口语和听力,乃至构思作文的速度,老师还可以据此提出改进意见,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方法。
小议导学案使用中的四大误区 篇12
一、忽视教案设计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手段, 具有便于学生整理、保存和反思等作用。教案是备课的书面形式, 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 是对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整体设计、全程设计。教案设计要构思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怎样去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怎样安排师生活动?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预计一下可能出现怎样的问题?所以, “为学习设计教学”并不意味着只要导学案, 不要教案设计。只有认真备课, 精心准备教案, 引导点拨才能切中要害, 答疑解惑才能做到彻底, 导学案才会运用自如。
二、只有导学案, 不注重课件制作
导学案的运用结束了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体现, 特别是学习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合理设置, 这对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实现认知、增强感悟、提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发现, 老师们在选取资料、设计问题时一味求新、求异、求难, 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忽视学生认知规律,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 是关于专题《荷》的, 老师竟然让学生在导学案中画荷花, 并要求用彩笔。一节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 而对于荷诗文的背诵、理解却忽略了,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无独有偶, 有很多导学案变成了习题案, 并且习题的难度相当大, 完全没有考虑这是一节新课, 学生对所学知识还不能全面掌握, 还需要在老师的精讲点拨下才能完成教学目标。长此以往, 必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而, 注重基础知识, 问题设计贴近学情, 并有阶梯度, 是我们时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导学案使用形式单一, 不注重教法的多样性
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流程是: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 一成不变。很多老师只要站在讲台上, 就是这样开始和结束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某某课, 请大家展示预习成果……相信这种千篇一律的课一定是乏味的, 是低效的, 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 是扼杀学生学习欲望的。学案导学, 顾名思义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习仍然不能忽视。我们更要根据教学实情, 对以上的教学环节进行适当取舍,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而不是死抱僵硬格式不放, 从而局限自己, 也局限学生, 让课堂变得无趣和乏味。
四、导学案内容过于“丰富”
我有这样的体会, 在听讲座时, 如果宣讲人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讲三点。”那大多数人会认真听讲, 认真做笔记。但如果宣讲人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讲十点。”相信大多数人顿时会失去听下去的兴趣。这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耐心等是有限度的。听过几位教师的“学案导学”模式的课, 发现导学案太过“丰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就会在教学中与时间赛跑、浅尝辄止, 导致学生手忙脚乱、目不暇接;有的老师干脆是课堂上讲知识, 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将需要填写和完成的内容补上。这样, 导学案形同虚设, 加重学生课后负担,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不到深化, 也会引起学生对导学案的反感。教师在设计教案和导学案时, 要做到重难点突出、精心设计、精选资料、精讲精练, 问题设计不要过多过难。教师要把握一个度, 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出现。
英国留学 选择大学的四大误区 篇13
如何选择英国学校
选择一个合适的院校涉及的因素很多。英国留学网(www.001uk.com/)专家建议:学生在面对选择时,要从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费高低、地理位置和申请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来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专业设置,不要为了学校的名气而放弃专业的排名,在你今后就业时会发现专业远比学校重要。在英国,用人单位最关心你的专业胜过你的学校。
教学质量是我们都很关心的。英国大学的专业不是由学校自己随意设立的,要经过教育质量委员会审定质量以后才能开设。因此,一般来说,公立大学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而英国是一个十分中规中矩的社会,这方面弄虚作假几乎不大可能。
大学排名怎么回事
大家常常提到的英国大学排名不是英国政府制定的。其能够说明一些综合情况,但是学生不可以把它作为指南。因为这个排名并不反映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实际上,英国大学之间的差异远比很多同学想像的要小很多。由于都是政府公立的院校,又受政府严格管理,质量水准都相当不错。
什么专业有利于就业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对专业的需要。牛津大学的历史系以出首相著名。但如果你选择它,恐怕连饭碗都不会有。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你选择计算机技术、精算、商科等专业,也许就会发现自己意满志得,成为抢手的人才。
预科为择校打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误区】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的误区07-01
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05-30
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误区07-08
企业文化误区06-26
企业文化建设原则及面临误区解读09-07
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12-03
企业文化的定义和企业文化的特征是什么11-11
创业企业的企业文化07-19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10-30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