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2024-10-03

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共12篇)

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现在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新的提法, 叫做“做数学”, 即把数学课堂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发现, 做中感悟, 做中解决, 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展示思维过程, 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 展示自我的殿堂。

一、创设情境, 做中发现

小学数学里的一些法则、定理、公式都比较抽象, 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 所以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现规律。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可通过如下操作过程来发现规律: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三种规格的长方形纸各两个, 规格为: (1) 3×2; (2) 4×2; (3) 4×3 (单位:cm)

A.要求学生分别算出三种规格长方形的面积。

B.让学生再选两个不同规格的长方形拼成三个较大的长方形。

C.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拼成的三个较大的长方形, 想一想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其面积。

D.让学生自己说说解题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图1面积 (3+4) ×23×2+4×2

图2面积 (2+4) ×33×2+4×3

图3面积 (2+3) ×44×2+4×3

E.通过计算发现: (3+4) ×2=3×2+4×2; (2+4) ×3=3×2+4×3; (2+3) ×4=4×2+4×3, 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两个积相加。

这样借助于长方形的面积, 使抽象的分配率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 使学生经历了分配率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索, 做中感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知, 才能有所感, 也才能有所思, 甚至有所悟。所以动手操作增强感知对低年级儿童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认物体”时, 课本安排“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可是, 在搭一搭的活动中, 乒乓球放在平滑的桌面上不停地滚动, 几次掉到了地上, 几个“不听话”的学生都致力于研究如何让乒乓球变得“老实”, 他们把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围成一圈, 把调皮的乒乓球放在里面。这个自主探索的过程不也能让学生感受这四种形体的不同特征吗?

师:为什么要把乒乓球围起来呢?

生:因为它到处都是弯曲的, 不平, 特别容易滚。

师:为什么要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围在外面呢?

生:因为它们不会滚。

师:它们与球比, 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们到处都是平平的。

师:那么, 圆柱形的积木你们认为放在里面好呢?还是围在外面好呢?

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通过操作演示, 说理辩论, 最后得出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 也有一个会滚的面。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进而在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到不同形状物体面的特点, 给学生的思维提供自由驰骋的舞台。

三、合作讨论, 做中理解

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加强合作讨论, 促进动口表达, 引导学生把做中的所感、所得说出来, 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时, 老师邀请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生拉木条做的三角形框架, 让两个力气较小的女生拉木条做的平行四边形框架, 其他同学观察、讨论, 有何发现?

生1:三角形框架使劲拉也不变形。

生2:平行四边形框架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师:看来, 这两位女生比两位男生的力气大, 是吗?

生3:不对,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是它的优点。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就是它的缺点吗?

生4:不对, 也有优点。

师:你能举例说明这一特性的用途吗?

生5:校门口的电动门。

生6:家里的晾衣架。

师 (点头赞许) :你们真聪明,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只要用在正确的地方就是优点, 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1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他们借助具体的事物或操作活动进行思考, 作一定程度的推理, 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尚未分离。老师抓住了儿童这一思维特征, 利用形象的操作活动, 通过男、女生力量的反差对比, 让学生马上意识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直观形象, 鲜明深刻, 无需过多的讲解与强调。同时, 用“优点和缺点”这一形象比喻, 揭示了平行四边形特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适时点评, 由物及人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人格的教育, 使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一切自然天成。

四、交流完善, 做中解决

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知识的转折处、思维的模糊处, 学生各抒己见, 僵持不下, 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这个时候, 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 而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动手亲自做一做, 对, 要有理有据;错, 也要知道错在哪里。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 先让学生将一根吸管随意地剪成三段, 抓住“任意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问题进行操作。学生操作后发现有的能围成, 有的不能围成。这时, 再次让学生自己找出原因, 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比一比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发现比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的和比第三根长时确实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若三根一样长, 则任意两根合起来的长度大于第三根。为巩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让学生再任意地画出几个三角形, 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这里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 不仅理清了思绪, 解决了问题, 而且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享受了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

总之, 动手操作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 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正是重视了学生的操作,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折一折、讲一讲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 使学生在玩中积累, 玩中思考, 主动获取新知。从而真正完成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发现、感悟、理解, 在探索知识的同时使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 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2

一、课题的选择和确定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爱学数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成了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数学的角度来讲,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到身心愉快,学有所乐,融入生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和谐发展,使整个课堂能活跃起来,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把握(1)整体设计知识技能、数学思

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2)从培养

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3)使教学

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

养数学观念。

2.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以探究为中心的中学数学“活力课堂”教学模

式。(2)创设问题情景,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3)如何完成三维目标。

3.驾驭课堂(1)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研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讨论的引导和调控;研

究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提

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接

纳别人的观点。(3)课堂讨论的调控等。

4.创设课堂教学氛围(1)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

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2)尊重学生的生理特

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3)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让学

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探究、交流、学习、创新,获得成功、获

得自信。

5.教学评价(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2)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3)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二、课堂教学的原则1.和谐性原则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

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

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教学内容科学,创设的问题(串)

要注意实际背景与形式模型互相统一。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

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互动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

境互动,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

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

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矫正。3.激发性原

则强化最佳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设思辨性的课堂,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事物,洞察事

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4.探究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要合情推理与逻辑

推理并重,展现思维活动的全过程。5.发展性原则 每一节课都要

使所有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使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要有所提

高。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课堂即研究,研究即课堂”的理论出发,本课题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

(2)文献资料研究法

(3)观察研究法

(4)调查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10~2009.12)

1、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能

力和爱好。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组织研究队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0.1~2010.12))

1、收集和整理有关实验材料、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制定相应教学研究目标,做好课前研究。

2、上好研究实验课,集体研究并修改研究方案,适时进行教学试验,集体评课,并做好记录。

3、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研究和教师教学情况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1.1~2011.9)

将课题研究的有关材料汇总存档。具体统计如下数据:

1、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等情感态度的问卷调查。

2、教师教学教案及修改情况。

3、集体研究的情况记载。

4、公开实验课及课后研究情况记载。

5、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6、相关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情况记载。

7、课题负责人写结题报告。

五、实验的结果

1、结果预测

调整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良状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整个数学教学的质量。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数学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2、结果形式

实验报告、教学课例、教育评书、撰写一批相关的教学论文,最终写出实验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人员: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3

关键词:兴趣;活跃;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76-01

“数学就是计算,数学难以理解,数学就是枯燥无味。”这是学生们对数学的一种普遍认识。加之有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是老一套的“教条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法,要求学生死记题型,背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老师教得索然乏味。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就得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真正的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一、教法要“活”

教学方法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我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时候,认真理清课文的要求和目的,抓住重点和难点,结合周围的物体,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出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如在讲授苏教版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认识6——9》时,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自己身边的物体的个数,写一写,说一说,涂一涂,拨一拨,摆一摆等数学活动,掌握6——9各数的书写方法,让学生逐步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三者之间的联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初步建立数感。

二、课堂气氛要“活”

课堂气氛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又一关键,良好的课堂气氛有非常大的凝聚力。只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适合展示的氛围和舞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有精彩的发言,就会有思想的火花,就会有创造的冲动,应运而生的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如在讲授《统计》这一节时,我在课前对学生说:“明天是教师节,班级决定明天举办我爱我的老师活动,每人要带一朵花。”第二天学生都带一朵花来到班级等候老师的安排。上课时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很爱老师,老师为你们的爱而感到非常高兴。”同学们听到老师的表扬个个脸露笑容。老师接着说:“为了把这些花分类放好,请你们说说自己花的名字,班长做好记录。”然后班长说:“月季花5朵,牡丹花9朵……”班长报完数后,老师问:“同学们,刚才班长所做的过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同学们都七嘴八舌为这个过程起名字。老师说:“请不要急。我们翻开课本看看再回答。”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举手说:“这个过程叫做统计。”老师说:“对了,你真聪明。”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同学们的互动、阅读、理解得出来的。学生在轻松、活泼中理解了什么是统计,得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老师刚走进教室就表扬学生,为的是减轻学生思想负担对学习的压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来上课。以接触、感知到认识理解,这个过程一气呵成,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三、提问形式要“活”

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提问时要活,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找问题、提问题,让学生自己回答,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回答,这种方法,开始学生有些不适应,但习惯下去,学生就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时老师给学生的回答做出表扬和鼓励,指导和印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当然针对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先树立其在课堂上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有勇气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只有敢说,才能会说。我在教学中,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到问题回答。每每提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他们总是在期待我的目光中,站起来回答完问题。虽然有时声音有点低,但毕竟他敢站在课堂上发言了,敢站在同学们面前讲话。渐渐地就能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数学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四、教学手段要“活”

多媒体教学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声、色、动来吸引学生。声是声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件制作时,配上适当声音来突出效果,当学生疲劳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轻松一会儿;色是色彩,多媒体五彩缤纷,正适合儿童爱美和好奇心理;动是多媒体的最大长处,它能把整理、推理、演示、组合等全过程有机显示出来,它可以重复、快慢地播放,把过去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演示生动地显示出来。

活起来的数学课堂,那将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而有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以“人人都要成功”的理念,组织开放的教学;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生生、师生之间交流彼此的情感;在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成功和愉悦;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有效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操作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课堂枯燥单一,大多数只是教师的“一言堂”,缺乏学生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学生的操作活动也只是走过场,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现代教学需要教师摒弃这一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的操作探究活动,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应改变数学教学死板枯燥的教学方法,采用充满激情活跃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数学。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针对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进行了相关的探讨,提出有关建议。

一、抓住学生兴趣引入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十分抽象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精神难以集中。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对所讲授的数学内容添加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抓住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

比如,在对数学“原命题”“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的引入时,可以通过在课前与学生交流,向学生列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简单例子,如:“我们班是小学五年级”(作为原命题)。再列举其命题的逆命题: “小学五年级是我们班”(作为逆命题)。通过让学生对该两个命题的是非进行判断,再引入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并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再将学生导入课堂教学时,会使其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

另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问题来创设相应的情境模式,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开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探讨“垂直直线曲线的距离”这一章节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点间垂直线段与斜线、曲线的距离,创建“学生在过马路时,怎样行走会比较近”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回想并思考, 从而将学生引入课题,充分发挥数学贴近生活的性质以及其实用性。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主动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再感到厌烦与排斥。比如,在讲解“圆形”这一章节时,通过多媒体和圆形的教学模具向学生演示圆形周长和面积等性质,圆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在学习很多立体多边形时,考虑到学生对于空间的几何思维能力不够完善,可以采用具体的模型来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实际触摸的接触来了解该多边形在空间中的形状。这样能避免教师单纯用口述或者板书所导致的知识抽象性,以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能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清晰,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授课时,所用到的语言、板书、叙述方式等都是教学过程的载体,只要是能够适应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都是很好的教学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妨添加更多创新的元素,促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学生积极参与

为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知识,发散思维能力,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活跃气氛,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愿意主动地去学习。 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压力更小,较小的压力往往能使学生将自己的思绪打开,愿意思考,积极思考。同时, 通过课堂氛围的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其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四、打破思维定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进行猜想,对公式定理进行质疑,是对学生思维发散的很好启蒙。数学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能够打破自身思维的局限点,形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相对于传统数学教学追求完整唯一答案的方法,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一定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一定量的探究训练来对学生思维进行培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 在整合某些章节的学习成果时,可以采用如下的训练方式:

题目基本条件:有一根长度为56厘米的钢丝,用其围成一个长方形,根据这一基本条件,要求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解答:

若要使得长方形的长度比宽度多3厘米, 求这种情况下围成长方形的面积;

任意改变长方形的长和宽,在怎样的条件下,长方形的面积能达到最大;

若将问题(1)中的3厘米改成4厘米、2厘米、1厘米、1厘米,长方形还可以拼成吗, 如果能,求它的面积;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在拼成什么图形的情况下,所得图形的面积能够达到最大。

通过以上这种层层解答分析的方式,使学生思维不断拓展,并且能帮助学生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真正做到思维的发散。

另外,还可以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性。就英语课程而言,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简单数学题目的英文化;就语文课程而言,数学题可以融入文学典故中,如:“杜甫在街上无事闲逛,提着酒壶去酒店买酒。途中遇到酒家壶中酒加一倍,遇到美景便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光壶中酒。那么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这类题目,既可以让学生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应的文学典故,又能在学习典故的过程中提取数学题目的内容;就体育课程而言,可以让学生分析体育运动过程的数学内容,如:“在运动会上某个班级进行5×20米接力赛,那么在接力赛的过程中, 接力棒被交接多少次,交接棒‘跑’了多少米呢”。虽然只是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简单融合,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五、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时间操作环节

数学课堂中的枯燥可以让学生实践动手来化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并能合理运用,增强数学在生活上的实际操作经验。

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视图”这一章节时,在课间布置学生任务,提供相应的教学素材材料,让学生自己制作相应的立体图形(球形、圆柱体、圆锥体、棱柱、棱锥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自己制作的立体摆放好并画出立体的三视图。在画好后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改进,以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想象为主,帮助他们学习。这样的方法能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了更直观更透彻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脑思考学习,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

六、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评价与反思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进行反思,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改革内容之一。 教师通过重点检查自身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并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反思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每节课或者每个阶段的教学完成之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课堂阶段测试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时刻注意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考讨论的活跃性,及时作出教学方案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的教学方法调整。反思是对自身的一个小结和思考过程,也是人类提升自身的必经之路, 相应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评价反思过程记录成文档,以便需要时思考和提醒自己。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5

摘 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能够听到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能把孩子们封闭在课堂之上。孩子具有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大胆地探索新事物,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如何对待这一点成为关键。

一、要活跃课堂气氛

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该说的让他们说,该做的让他们做,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另外,科学地采用一些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尤为关键的。比如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还没有集中起来,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接力游戏,也可以设计一个词语接龙游戏,学生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课上的游戏更能促进新知识的吸收。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先和学生开展了一个转盘游戏:课前将转盘分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扇形,并分别涂上红、橙、黄、绿、青五种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表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让各个小组都动手做转盘的游戏,并且记录中奖结果。做完游戏,我问同学们:“你在转出结果之前,会想到什么?”“猜想我会得什么奖?”“可能得什么奖?”我紧接着问:“有几种可能呢?”“有五种可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每个奖次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不相同,圆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学生通过做游戏,看出了可能性大小的一些规律,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游戏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最重要的是新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了。

二、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打破单纯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课,为我们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素材。比如,在上《我们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课时,我带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跳绳、赛跑、踢毽子、拔河、等游戏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把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数数、序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统计等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运用,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认识人民币》这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贴的很近,但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带学生走进超市、儿童服装店,向售货员询问各种物品的价格,指导他们自己参与购物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人民币的重要性,学习人民币的实际应用,体现了学习需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解决了课堂问题,由此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实践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的获得是他们自己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努力探索的结果,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真正地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朝气蓬勃,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我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比如,练习课上,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小组竞赛,开展一些速算比赛;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后开展作图比赛,让学生画出有创意的画,画出心中理想的东西并解说,可以是自己房间的布置、心中理想的校园或关于太空、月球及以后人类生活等。这样多种形式的比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新知识得到了巩固。另外,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学具,进行评比,评出优秀作品加以鼓励,学生都踊跃参加,尤其是学困生,也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

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教材内容。通过竞争比赛,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师生都是课堂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师和学生都比过去更积极、更主动,教师必须具有灵活调控能力,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开发与设计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推导过程中,教师可准备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子等的学具材料,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他们自己来归纳实验结果,得到结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难点,这节课从始至终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讨论,虽然没有教师讲解,但是学生都掌握得特别深刻,都积极主动的介入。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6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气氛,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比如,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某师傅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如图),请问师傅要去配一块形状和原来一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三块都带去,还是可以带某一块或二块?

通过讨论,学生大多会说只需带③去就可以了,可是用什么数学原理来说明,这使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探究“机会大小”时,先把学生每两个分成一组,让学生模拟“摸三个球”的游戏,三个球中只有一个红色,两个白色,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摸到红色甲记一分,否则,乙记一分,各组自己统计胜负得分情况,并比较结果。教师仅给出下表:

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很自然知道机会有大有小,体会出平时的小游戏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二、改变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打好共同的基础,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兴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研究性学习,力图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知识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独立思考,加工内化,知识重组,这样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表面上看可能会不“高效”,但从发展角度,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看却是“高效”的。其实课堂上教师教的知识再多,也是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只要使学生具有会学知识的能力,才能享用终生,才适应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

三、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将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上课不再是老师讲给学生听,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亲自做,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亲身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想”、“看”、“听”、“说”、“做”,便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新挑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中垂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时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相交于一点,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教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个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加以验证,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不仅学会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四、进行探究式教学,强化科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利用数学知识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精心设计,课内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解题等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并发展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基本理念,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上,以主动探究式练习活动为主线;以“铺垫练习”活化新知“源头”;以“探究练习”获取新知;以“迁移练习”巩固新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和群体讨论为主要形式,将个别探究与群体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体验成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比如:“整式乘法”中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为例,上课时,让学生先动手利用如下的长方形卡片拼成更大的长方形(每种卡片有若干张),学生很快拼出了各种长方形图案,如图(1)、(2)所示便是其中的两种,接着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表示图形的面积并从中发现有关结论,学生很快发现,如图(1)则有:m(n+a)=mn+ma ,如图(2)则有:(m+b)(n+a)=m(n+a)+b(n+a) =mn+ma+bn+ba。从而“发现”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通过探究式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五、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解题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知识,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做的首要大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向课外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有关性质后,教师可有意给学生引出下列问题:

如图,在小河边有A、B两个村,现在要在小河L边找一点C建造一个自来水厂向A、B两村供水。

问题1、要使C点到A、B两村的自来水管长度相等;

问题2、要使C点到A、B两村的自来水管的长度总和最短。

请你设计一种方案,并说明你的方案的可行性。

方案:(问题1)连接AB,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小河L相交于C。

说明: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这个性质,就可以直接证明这个问题。

(问题2)关于小河作A的对称点A’,连接A’B,与小河L相交于C。

说明:在证明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小河 L上取一点D(D点异于C点),很明显,利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如此,学生就可以对已经学习的性质加以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7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 但我们应根据新授的内容合理取舍.当教师富有情境的导入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时, 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上好这一堂课.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就以故事的形式来导入新课: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 烈日当空, 他们被晒得又热又渴.恰巧路过一片西瓜地, 一个个大西瓜让人直流口水, 于是他们就停在西瓜地边休息.唐僧从地里摘了一个大西瓜, 平均切成四块, 递给悟空一块.猪八戒不好意思地说:“师傅, 我太渴了, 能给我两块吗?”唐僧笑了笑, 又摘了一个同样大的西瓜, 平均切成八块, 递给猪八戒两块.这时沙僧也急了, “我要三块, 我要三块!”于是唐僧又摘了一个同样大的西瓜平均切成十二块, 给了沙僧三块.大家想一想, 唐僧的三个徒弟, 谁分到的西瓜最多?为什么?这样的导入设计, 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给学生留下了悬念,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 通过动手实践来导入新课.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一组量教室黑板一周的长, 一组量自己课桌一周的长, 一组量文具盒一周的长, 最后一组用脚步丈量教室一周的长度.学生实践结束后, 告诉学生刚才他们量的长度, 就是今天我们所学图形的周长, 可以通过简便的方法计算出来.这样的导入, 学生在自身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了足够的表象, 为课堂新授打下基础,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激活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 能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创设条件.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 可以让学生按四人一组两两相对而坐, 桌面上放一些用硬纸卡剪成的大小不等的圆及直尺、绳子等学具,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试着计算圆的周长.从学习新知识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位置.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恰当的课堂提问, 也是活跃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名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备课时, 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 让每名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 让接受力较强的

学生口答 (1) 8040÷40, (2) 4008÷50, (3) 3750÷50等问题, 这些题或商中间有0, 或商末尾有0, 或有余数, 难度虽大, 但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让接受力差一些的学生口答 (1) 1500÷50, (2) 440÷40, (3) 480÷80等问题, 这些问题显而易见, 他们容易答对.这样的设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课堂也自然“活”起来了.

同时,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讨论, 对激活学生课堂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推导“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 然后让两名学生量得它的长是40厘米, 宽是30厘米, 再让全体学生在本子上列式计算.最后把三种列式 (1) 40+40+30+30=140 (厘米) , (2) 40×2+30×2=140 (厘米) , (3) (40+30) ×2=140 (厘米) 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出结论———第 (3) 种解法最简便, 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样的课堂讨论, 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多元练习, 活跃思维

根据新授的内容, 设计多元练习如做游戏、动手操作、竞赛等来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 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可以通过做游戏来巩固新课:在一个盒子里装上一些写有分数的卡片, 让学生每人抽出一张, 要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通过这个游戏, 学生巩固了所学内容.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先在黑板上贴5只小猫, 每只小猫的身上都有一个两位数乘法的算式 (35×12, 42×31, 15×27, 52×73, 61×18) , 再在下面画上5座小房子, 每座房子的门牌号分别为 (1098, 3796, 1302, 420, 405) , 然后讲述:“有5只顽皮的小花猫在外独自玩了一整天, 他们玩得太疯了, 以至于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了, 他们都急哭了, 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来帮他们对号入座, 找到自己的家, 好不好?”通过这个游戏, 既活跃了学生思维, 又把整个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8

关键词: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从此句话中可看出, 小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大多以具体形象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获取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学具和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 挖掘自身的潜力, 调动学习激情,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获取学习技能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 诱发学习兴趣

二创造操作机会, 营造活跃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操作机会,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移、补、量、画, 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这种动作思维, 再通过思维的探究, 把物化出来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进而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形成概念, 这样既有利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培养, 又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操作, 在操作中不断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自己操作, 才能发现问题, 并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投影的动静结合、多媒体的声色像的综合运用, 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才能生动活泼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画圆的方法”这一内容时, 我不急于照本宣讲地讲解, 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图钉、线、铅笔等学具, 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在空白纸上试着画图。然后对学生做必要的点拨, 如定点的位置、定长的选择上可以做适当的提示。在画圆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完全沉浸在主动学习探究、获取知识和创造的氛围中, 只有对具体的事物进行了探究,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 才能活泼愉快地学习。

三理论联系实际, 丰富课余生活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活起来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已不知不觉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重点强调的是单纯记忆和模仿知识, 极大的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最终使教学机械化、沉闷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 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认为:

1. 合理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合理的创设学习情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学习印象, 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够拓展学生思考的范围,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小猫和小狗比赛跑步动画, 激发他们的兴趣, 并让学生猜一猜:小猫和小狗同时从A点出发, 以相同的速度各跑一圈, 小猫沿着圆形路线跑, 小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 谁先回到A点?动画演示小猫和小狗跑的过程后, 学生兴趣更加浓厚, 并产生出问题:为什么小猫会先到呢?从而引出了小猫跑的路程比小狗的短, 也就是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然后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也就是本节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在这样的情境当中, 学生很快进入了数学学习的最佳状态, 学习效果也就提高了.

2. 灵活使用教材, 提高学习效率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 在很多方面已体现了现实性和灵活性, 但由于各种差异, 任何教材都不能保证所有题材都适合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 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题材, 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进行组织教学,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如六年级数学“数字编码”这一节内容, 课本中本来是以邮政编码为引入题材的.实际教课时, 教师可以把此题材替换成身份证的题材.因为学生都比较熟悉身份证, 所以大家都很想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中编排每个数字的含义.所以用身份证的题材引入新课, 学生就会有很强的探索欲望, 学习兴趣就会很高, 学习效果也会很好.接下来邮政编码的学习, 就变得简单多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就体现了数学教学课堂中的灵活多变, 从而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简单有效.

3. 通过动手操作, 启动思维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动手实践, 从中获得知识, 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实践, 用脑想, 用手量, 用手画, 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第十一册“图案设计”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美丽的图案, 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 体会其实复杂、美丽的图案就是用一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 感受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后, 我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动手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 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就是在这画、剪、贴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机会, 使他们获得了设计图案的初步经验,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 创设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实践活动,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比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时、分、秒”之后,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小明7:00起床, 整理床铺用2分钟, 洗脸用2分钟、刷牙用3分钟、吃饭用10分钟、15分钟走到学校, 问他能否在7:30准时到达学校?通过这样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生活情境, 不仅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时、分、秒”的知识计算出经过时间,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学以致用.

再如, 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 可以让学生去统计本年级学生人数以便计算出男女生各占总人数的百分数;学习过计算图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 所用瓷砖的块数等;再如学习过打折后, 让学生自己去超市购物, 亲自比较一下打折与不打折的价格;学习过统计图后, 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每个月的电费是多少, 记录下来, 制成一个统计图, 并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学习过利息后, 设计活动让学生模拟存款, 计算利息等.在这些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说题,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10

1.1 学生方面

高中学生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 难度的加大, 年级的升高及心理的变化, 课堂举手、课后主动提问减少, 课堂气氛沉闷, 他们怕出错, 顾面子, 学习似懂非懂.笔者从事高中数学多年, 常看到的景象是数学试卷像雪花一样飘进教室.题海战术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效果却不好, 教学效率低下, 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试卷中做过的题, 在高考中几乎不会原样出现, 如果不能通过做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题目做了等于白做.题海战术的后果就是严重打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高考结束, 学生卖书, 撕书的比比皆是, 使学生的学习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到了高校, 学习后继力严重不足.

1.2 教师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师讲生练是数学习题教学常见的模式, 课堂几乎就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对待学生的解题, 往往只关注正确的解法和结果, 或学生新的好解法, 而忽视学生解题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学生由于自己的问题没解决, 出现了对教师讲解的排斥, 根本听不进去, 教学异步.特别是选择题的教学, 教师只讲选对的理由, 至于为什么错不再过问.这样即使学生貌似听明白了, 碰到新问题新情境还是不会, 这就是讲授法的弊病.高考考查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依靠老师的讲授, 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学生长久以来依赖老师的这个“拐杖”, 离开了“拐杖”就倒了.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造就一个有强大分析能力的大脑, 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 师讲生练的教学模式无疑与这样的教学目标相差很远.

1.3 困惑与出路

说题, 探索一条新课改和高考的双赢之路.多年来,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高考,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题海中苦熬, 作为教师实在痛心.面对这“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 一考就糟”的现象, 笔者始终在思考, 怎样找到一条数学习题教学的新的出路呢?在实践研究中, 笔者尝试一种新的习题教学方法, 叫“说题”.

2 说题

2.1 什么是说题

说题, 就是改变教师的讲授和题海战术的做法,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 每节课精选一道典型的例题, 先不让学生动笔, 而是先阅读这道题, 再思考, 然后大家按一定的步骤各抒己见来说这道题:说题意;说解题思路和方法;说一题多解;说新颖的解法;说简单的解法;说题目的变式;说总结, 说解题的收获.重点是让学生说, 而不是教师说, 尽量不动笔, 看, 思考, 然后说.解答的过程和题目的结果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教学主要是大家动脑想, 动嘴说.

2.2 说题的意义和功效

2.2.1 说一题, 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每节课精心选择一道比较复杂的典型题, 通过学生说“解法”, 可以提出很多解法, 通过学生说“改变题目的条件”, 此题就变成了很多同类型的题.看起来一节课只在一道题上做文章, 实质上解决了一大类题型的问题, 教学效率提高了.此环节的关键是说“变”, 变解法, 变条件, 一道题, 要充分利用它的价值, 以后无论怎么变, 学生都能认识它, 从而解决它.

2.2.2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才能培养, 而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自主思维才能达到训练目标, 教师切不可包办学生的思维, 一味的讲授和填鸭, 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思维的结果, 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没有抗击风霜的能力.只有学生经历了自己的深度思维, 才能对一个题目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活跃的课堂, 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 大脑高速运转, 我的说法激起了你的新想法, 长此以往, 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3 说题的步骤和方法

2.3.1 说题意

组织引导学生阅读题目, 审题, 然后说题目中的研究对象是谁, 说已知什么条件, 有无隐含条件, 未知的条件是什么, 题目要求什么结果, 等等.

例1求函数的最大值.

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后, 说说本题已知点为给出函数解析式, 求证点为求该函数的最大值, 题眼为观察式子结构, 定义域, 隐含条件和潜在信息为:定义域为[-3, 1], 且隐含信息为 (1-x) + (x+3) =4, 它的易错点, 易混点, 关键点都在定义域和式子的结构.

2.3.2 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说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说解题的整体思路, 说列方程的思路, 说解题的方法;还要让学生说更多的解法, 说出这些解法中最简单的解法, 说出最新颖的解法.

上例中, 学生说完题意后, 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以下解法:

解法1用函数的单调性.

依题意, 求导, 由

得x=-1.通过单调性的判定, 易知函数在x=-1处取得极大值, 再比较-3, 1处这两个端点值, 得到最大值为.

解法2平方法.

将式子两边平方, 化简得:

因为x∈[-3, 1],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 当x=-1时, y2取最大值8, 即.

解法3用基本不等式.

解法4应用柯西不等式.

所以.

解法6数形结合.令, 则有u2+v2=4.

所以原题等价于求y=u+v的最大值, 而当直线与圆相切时取最大, 所以有

解法7向量法.

根据向量不等式|a·b|≤|a|·|b|, 令

在此环节中充分展开学生的发散思维, 展开激烈的讨论, 形成学生的头脑风暴, 让学生展开高层次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 说题目的变式

引导学生讨论变化题目中的条件, 题目又该如何解, 解法有何不同.上例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知和求证变, 也可以从隐藏条件变, 或者从式子的结构变.学生思考后可以说出以下变式:

变式1求函数的值域. (对已知和求证变式)

变式2已知函数, 求最小值. (利用结构变式)

变式3求函数的值域. (可以数形结合解决)

变式4已知a, b为正实数, 且a+b=1, 求证:. (题型变, 实质一样)

通过说题目的变式, 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理解极为深刻, 对这一类型题目的各种变化了然于胸, 教学效率极高, 避免学生陷入题海中做得昏头胀脑, 做题数量很多, 变化条件却不会做了.

2.3.4 说解题的收获

做完一道题目, 还没有结束, 组织学生说说解题的收获, 总结解题的方法, 重温解题的思路.以往的习题教学, 学生解出题目的结果就匆匆结束了, 似乎做题的目的是为了这个结果, 没有反思和总结做题训练的最终目的.

上例中, 学生说完各种解法后, 可以引导他说说每种解法后的收获或注意点:解法1种, 说说应用求导求最值的步骤;解法2中, 说说平方后实际就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了;解法3和解法4中, 说说应用不等式注意的条件, 结构;解法5中, 说说注意新元的范围;解法6中, 说说数形结合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 等等.

3 说题教学的思考

3.1 教师在课堂说题中的角色

3.1.1 采购员

教师在备课时充当“采购员”的角色, 负责为学生挑选典型的例题, 可以有多种解法的习题, 方便改变条件的习题, 紧扣考纲的习题, 可以设置疑难障碍引起学生讨论, 激发学生兴趣的习题, 等等.教师的备课功夫就在于挑选然后选购.

3.1.2 编剧

选好习题之后, 教师要充当“编剧”的角色, 在备课时把此题的各种解法尽量多的解出来, 把此题的各种变式罗列出来, 想好怎样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启发学生想出新的解法, 对教学设计要有弹性, 考虑到课堂各种各样的生成及怎样处理.

3.1.3 司机

教师要像“司机”一样把握好课堂前进的方向, 调控课堂的进度, 对没有价值的讨论要及时终止, 对走到弯路上的学生要及时拉回来, 对正确的思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对正确的思考方向要及时确认.

3.1.4 导演

一节说题课, 好像一幕剧, 教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 设疑导思, 引导学生讨论, 启发学生的思路, 纠正错误的想法, 鼓励信心不足的同学, 激励发言少的同学, 调控课堂的进度, 掌握说题的环节, 组织各位“学生演员”演好这幕剧.

3.1.5 裁判员

教师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 对学生的争论对错要给予判决, 必要时及时讲授, 讲学生争论不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讲学生容易忽视和容易出错的地方, 但要讲得详略得当, 针对性强, 不能面面俱到, 占用学生的时间过多.

3.2 效果的思考

说题教学是例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说题对教学有促进和优化作用, 但它决不是万能的, 因为说题重在“说”, “说”与“做”始终存在巨大的差距, 如果学生只是偏重于纸上谈兵, 而疏于实际操作, 恐怕教学效果就成为泡沫, 所以只有科学合理地导演说题教学, 正确处理“说”与“做”“的关系, 注重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与渗透, 才可能达到较佳效果.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11

一、把功夫做在课前

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这其中有教师的准备,也有学生的准备,任何事情的解决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而且,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愉快的,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且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还没有形成,因此教师的课前指导就很重要。

1.课前预习“问题”化

教师要把教材中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去预习,让学生有目的的去看书,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即使预习也只是匆匆的看完教材,看完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预习流于形式,没有效果,教师在编制问题时,除了教材上的问题以外,还要自己编制问题,要求是学生能解答,但也不要太简单,有的教师编制的问题就是一些填空的形式,学生照抄书本就很容易填上,像这样的填空的形式没有多大的价值,下面举例说明。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预习提案:

预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

问题:(1)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像要注意哪些关键的地方?,怎样很快的画出一个给定的二次函数的图像?请你举例说明。(2)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吗?,你能画出二次函数 y=(x-1)2的图像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函数 y=(x-1)2+1的图像与 的图像又有什么关系?你能对 y=ax2的图像与y=a(x+m)2+k(m>0,k>0) 的图像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解释吗?

以上预习问题的展现方式具有开放性,学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第一个问题,并没有给出二次函数,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二次函数通过描点的方式画出图像,学生的思维没有限制,第二个问题,对于从平移的角度解释,学生通过看书是知道的,关键的是平移的方向和先后顺序(先上下平移,后左右平移,或者是先左右平移,再上下平移),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课前讨论要“小组”化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没有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的学习就是“一潭死水”,思维会僵化,尽管做很多习题,但收效甚微,这也是很多教师感叹:学生已经做了很多习题,但考试就不会了的原因,其实学习数学当然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学习数学不等于做题,甚至有许多学生可能也有这样的想法。课前的讨论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途径,听得懂与做得起相差十万八千里,做得起与讲得清楚又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讲,多说,小组的讨论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每次的讨论要形成一个结果,对于小组的每个成员,教师要做如下要求,对于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组成员要通力合作,只要有一个人会的,小组其他成员也要会,要有记录员,以便在课堂上发言。而且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要予以适当的奖励。

这样,课前的功夫就做到位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也就相对要轻松一些,当然小组讨论也许在初中低年级不是很合适,但教师要不定时的推行,而且教师要对小组的组长进行培训,这样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有效果。

二、把功夫做在“课堂上”

1.创设情景“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很多数学概念,公式,定理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自然的,清楚的,很多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很困难,因此,在课堂的引入上下好功夫对一堂课的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2.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例如例题的讲解完全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在课前学生已经讨论的情况下,让小组的发言人讲,这样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讲完以后,让其他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讲解有什么问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然后教师加以点评,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学生将一个问题解释清楚了,那就说明才是真正的懂了。

总之,数学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教无定法,只要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能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好的。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挖掘情感的积极因素, 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1. 构建师生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多沟通, 跟他们交朋友, 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 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 对数学的爱;其次, 教学要平等, 要面向全体施教, 不能偏爱一部分人, 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 适时表扬鼓励。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争取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 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 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3.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 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 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 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 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 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二、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创设教学情境, 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 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2. 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 经常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 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 提供实践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 提供讨论、训练机会,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 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 组织学生讨论, 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参与, 个个发言,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活跃了课堂气氛, 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 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三、合理地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教材重素质、重能力的培养, 强调要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的素材,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 提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的问题, 设置数学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活动。根据教材特点有效地组织、协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创设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建立学习目标、奖励、角色、材料等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条件, 让学生能在合作互动中获益, 不仅自己获益, 更要让合作伙伴受益, 使学生感受到能为别人带来快乐, 自己更加快乐。

上一篇:三价灭活苗下一篇:民生问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