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起来

2024-10-14

课堂活起来(精选12篇)

课堂活起来 篇1

新学期伊始, 我接到新任务, 代两个高三班的化学课。可是半个月不到, 我的嗓子造反了, 又哑又疼得出不了声, 不能正常上课, 而关键问题是高三的学生马上就要参加高考, 根本耽搁不起呀!挑战就摆在眼前, 我该如何办, 如何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反复思考之后, 我决定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代替我上课, 紧接着我就选了几个学习好、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 找他们谈话, 商量出一套方案。刚开始先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 个性问题他们之间相互解决, 共性问题罗列出来, 我和他们一起解决。上课之前他们中间要讲课的学生先给我讲, 我觉得不妥的地方再让他们做必要的补充和修正。然后他们轮流上讲台讲课, 基本上每节课的小老师都不同, 有时一节课就有好几个小老师轮流讲课。

小老师们在教室前边讲课, 我就站在教室后, 注意观察, 讲者讲得投入, 听者听得认真。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 甚至有些坐在后边的学生干脆搬着凳子坐到前边去了。平日里睡觉、瞌睡的现象不见了, 个个都生龙活虎, 学生不断亮出自己的观点, 有赞同的, 有修正的, 有提出另外方法的,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学生们都不相让,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有时争得面红耳赤, 课堂气氛很活跃。

例如, 在一道有关“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题目中, 要求计算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 H值, 一个学生展示的是用电解方程式来解决的问题, 在他展示完后, 马上有两个学生站起来, 其中一个说用电子守恒解决更简单, 接着就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了, 而另外一个学生则指出第一个学生的电解方程式中没有写反应条件, 那个学生赶紧把条件加上了。这样不仅给了那个学生启示, 也让别的学生引以为戒, 而且一题多解, 扩展了学生的解题思维。所以说我们要相信学生, 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最近在电视上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有好几次都是选手写对了, 而辅导教师却判断错了。这不更证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的潜力很大吗?

因嗓子问题我不能高声讲课, 但我得去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让学生准备了高考备忘录, 也就是一个笔记本, 美其名曰“高考备忘录”,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学生做题过程中出错的地方千差万别, 出错的原因各不相同。我要求学生在备忘录上先解决做题过程中会而做不对、对而答不全的问题, 例如, 字迹潦草、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完整、不能一语中的、忽略细节等等, 然后再解决确实不会的问题, 例如, 知识不清导致思维混乱、无从下手的题目, 我就要求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准确理解记忆, 形成一张有序、系统的知识网, 并写出在学习、交流讨论过程中悟出的技巧和方法, 总结出解题规律。在这期间我还让学生时不时互评高考备忘录, 并写下恰当评语, 以便于让他们相互鼓励和借鉴, 一起进步。我隔三差五收上来看一看, 写一些鼓励、评价或好的建议。在学生自己整理时, 如果有学生问我问题, 我就找一个会的同学帮助他。然后, 我就去找那个不会的学生让他教我, 如果他能把我教会, 那么他就真的会了, 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能把别人教会才是真正的会!

我非常感激我的学生, 他们都很懂事, 课堂表现很好, 帮了我很大忙。令我担心的是我害怕他们成绩因此下降, 心里老是不安, 在这样的心情中煎熬了一个月。然而, 让我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我班的月考成绩不论是平均分还是高分段都遥遥领先, 甚至超过了重点班, 尤其是那几个小老师的月考成绩更突出。谢天谢地, 成绩终于没有下滑!兴奋之余, 我想着这可能只是一个偶然, 并没有太在意, 也没意识到这恰恰就是学生课堂主体的体现, 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在我的嗓子恢复后, 压抑了一个月的我重返讲台淋漓尽致地展示我的风采, 再没启用我的小老师们。一是他们有时讲得较慢, 有时语言组织条理不太清, 急得我“有口难言”, 二是怕耽误他们高三珍贵的时间。

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 此后的地区统考成绩却不理想, 大不如从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更尽心用力了, 怎么还不如小老师们呢?我不知所措了。

随即, 我们学校实行翻天覆地的课堂改革, 要求教师走下讲台, 走进学生, 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耐心倾听完学生的展示后进行科学点评和引导, 去伪存真,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身体动起来, 思维动起来。

我心中的谜团解开了, 原来我启用小老师的做法恰好与课改的观点相符, 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进步, 在兵教兵中学习能力强大了, 这种课堂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课堂中 (例如我嗓子恢复后的课堂) , 教师总是以学科知识的化身出现并且霸占着课堂, 教师, 是权威的象征, 而且教师只顾完成自己教的任务, 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缺乏足够的信任, 因而学生只能是观众, 在下边看教师表演, 但看懂了不等于会了。教师是权威, 学生是从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舞台。我们在课堂上要实现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实现教学信息的沟通和及时反馈,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学生动起来, 我们的课堂就能活起来, 我们的效果就会神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2

一、让教师“活”起来

教师有学问――活的前提。教师的学识与才华是决定其个人魅力的核心因素。地理教师应该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应该处处彰显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新世纪育人者的精神风貌。“才足则生敬,才重由生真,才满则生益。”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教师有个性――活的关键。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师的才华通常是由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教师的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有教学个性的地理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朴质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或轻松自在、信马由缰;或旁征博引、论证严谨;或清丽温婉、磁性迷人。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

教师有成果――活的完善。学生呼唤上精彩课,地理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争当研究型的教师,并出教研成果。在平常的教学中,一是要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灵活地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成功的乐趣;二是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小课堂向大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张扬个性,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让课堂“活”起来

以情激活。“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教学。

以趣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只会“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取“用古诗词辅助教学”、“用歌曲来辅助教学”、“用歌谣来辅助教学”、“用成语来辅助教学”、“用谜语来辅助教学”、“用谚语来辅助教学”、“用别称来辅助教学”等来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平等激活。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如此既能检查小老师的学习情况,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的氛围中,教学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养成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三、让学生“活”起来

让学生“说”出来。说是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可以让“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说,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给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围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仅能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

让学生“想”下去。在地理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地理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其次,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思考,在课后复习中不断思考,在作业的练习中得到思考。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透,想得远”。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篇3

一、给孩子们一份热情,让他们主动去参与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引发主动参与热情。

小学生活泼好动,只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会使其真正的投入事件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激趣导入或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从而主动去学。

2、合理布置自学任务,激发主动探究热情

班里的40个孩子,知识水平良莠不齐,自学任务的布置如果太难,基础差的会无从下手;太简单,成绩好的又很快完成后无事可做。所以自学任务的布置不能过于单一,至少要两个以上,难易结合,让大家都有饭吃,又能吃饱。

如语文课,我一般会给学生布置积累字词句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读写(读准字音,规范默写)(2)、多音字、形似字(会拼音,会组词)(3)、生动、形象、优美或蕴含哲理的词句(赏析)

这样任务的布置,在同样的时间内,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第一项,中等生可以完成前两项,较优秀者都可以完成。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生帮生,最后达到全员掌握的效果。

二、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互动去探究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是主人。是他们的“动”营造了学习的氛围,而教师只是“导”,起一种引领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践行:师生互动引思路,教师适时点拨质疑;生生互动研方法,组长组织,各司其职,探疑合学。把学习研究的机会完全交给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做法

进行巡视、询问,关注各层次的学生,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单独点拨,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最后归纳扩展。充分尊重学生,做到学生会的就不讲,不会的就引导他去学,注意使学生经常获得自己学会的愉悦体验。这样,学生慢慢地学会了提问、解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学生做法(学生按成绩、男女等有机的组合成四人小组)

组长:负责组织本组交流活动,总结归纳本组意见和问题 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本组交流活动,统计得分情况 记录员:对本组同学的意见和问题进行记录 发言人:在全班展示环节代表本组展示学习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其他三人补充)

从组长到副组长再到记录员和发言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当一个小组在汇报展示时,其他组同学认真倾听,看法一致则风平浪静;看法不一致则风起云涌,其他组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让学生在争论激辩中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共识。

三、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全动来展示

1、关注后进,多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1)、限制优秀学生的展示次数,每组的1号选手最多只有两次机会。这样会促使大家教会学困生,从而为学困生铺垫展示的舞台。(2)、小组长要将展示任务分配到组内每个同学,分配时要考虑到难度,不同基础的同学展示适合自己难度的题目,特别是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分配给后进生展示的机会,增加了这些常常是“课堂死角”的展示机会,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有了一种了“为本组荣誉而战”的积极与主动。(3)、在展示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制订为学困生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对学困生有所侧重和倾斜,使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能通过显性的评价体现出来。比如:展示成功的或在展示过程中能作出相应评价和补充的,1号学生加1分,2号学生加2分,3号学生加3分,而4号学生加4分。这样的评价标准大大激发了学困生们展示、评价及补充质疑的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2、巩固训练难易适中,照顾到全面。

在小组合作,全班展示交流时,以学困生发言为主,中上等生只做补充,难免会打消他们的主动性,因此在巩固训练环节的习题设计上,我也兼顾到了他们的情绪,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是我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的习题设计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必答题)①3.141596……,②0.625,③4.1666……,④6.5555555,⑤ 4.8686……,⑥ 0.00909……。上面的小数中有限小数有(),无限小数有(),循环小数有()。

(2)、把下面的循环小数保留两位小数。(选答题)

①1.290290……,②0.0183183……,③0.4444……,④7.27575……,

(3)、动脑筋(抢答题)

循环小数1.360360……的小数部分第5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

必答题都是基础题,由学生指定回答问题的同学,一般找的都是学习较差的孩子,能普遍性的了解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选答题指定小组,由组内推荐同学回答,答题时任意选择,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理解领悟度,为后面的作业布置做好铺垫。抢答题是专门为各组的优秀选手准备的,既有拔高,又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在主动中享受学习;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在互动中思维碰撞;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在全动中取长补短。孩子的个性表现,成就了课堂的活力,课堂的活力,又激发了老师课改的动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还课堂于其自然面目,这才是我们教育者的追求。

思维活起来 课堂动起来 篇4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 学生就会一次又一次入境, 就可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 多媒体播放“花的世界”图片, 学生欣赏完鲜花朵朵后, 教师引导:“这些花不仅美丽, 还蕴涵着许多奥秘呢。快打开书读读吧!”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好胜心, 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来, 不一会儿, 一双双小手举起来, 学生们的求知欲、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又怎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呢?

全员动员, 多种感官参与

课堂上,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 获取知识。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就不是高质量的。

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处理, 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放飞心灵, 在合作中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 发展思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在学习《赵舟桥》一课时, 每个小组商讨自己的展示方式。有的小组扮演小导游, 相互介绍。也有的小组画出了风格不同的画, 个别小组还展示了课外查找的风景画。通过这些合作展示,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养, 活跃了课堂, 发展了自我。

尊重相信学生, 体验成功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 让学习困难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才能使课堂真真正正地活起来。

总之,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这才

让课堂活起来 篇5

一、过分强调个性而疏远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是的,“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

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其间,老师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前面发言的同学或表达了对扬科遭遇的同情,或表达了对统治者残暴的愤恨。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扬科也是罪有应得,他不应该随便进别人的屋子;地主和管家也是情有可原,他们以为扬科要偷他们家东西,当然要管了。”老师一愣,但马上微笑着评价:“你很有创新意识,观点与众不同。这是你独特的体验。谁还想谈?”这就是老师的评价吗?是的,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情合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当发现一个孩子对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颇或体会不够深入时,难道不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吗?上述课例,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加以引导:“看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见解与众不同。能不能再想想扬科为什么走进了地主的房间?”这样,既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认识到扬科对音乐极端热爱,已达到了全然忘我的境地。一个如此可爱的音乐天才却因摸了一下小提琴就被活活打死,多么令人惋惜、同情,多么令人气愤。

强调个性,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地发展”。

二、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双基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有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生举手踊跃而思维肤浅

课堂上,举手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经过训练,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少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这一表现。听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举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见解怎么深刻?

接着看学生的表现,当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时,更多的学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声叹气,有的仍不甘地举着小手。。。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又有几位同学是在注意倾听的呢?本来,课堂上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互动,是心理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可缺少了倾听,还称得上是“交流”吗?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6

关键词:激发兴趣;师生互动;提高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潜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这样学生才会快乐地学习,课堂才不再生涩、乏味。那么,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其主观能动性

数学的学习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實际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1.适度开展竞赛,活跃课堂气氛

参照低年级学生通常采取具体形象思维的手段进行思考的特征,比赛是调动其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大多数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些比拼与成功的机会,合理地进行大量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比赛活动,通过竞争这种手段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我常常以“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方式比赛练习,做得好的学生立即给予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一举两得。

2.紧密联系生活,促进其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要紧密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美。并且还应遵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具体的生活实例来阐述数学概念,避免出现枯燥的数字教学过程。如果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将这些困难逐一地克服,他们会非常高兴,并且也会让他们感到数学非常重要,进而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常常可以与实际相结合,打个比方,在学生学习“认识地图上的方向”这一节时,可把方向概念与城市进行关联,不仅让学生掌握到课本知识,还能增加他们对城市的认知。

二、重视课堂提问环节,促使其主动参与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里,设置一些饱含趣味、充满意义且尚未得以解决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舒适的状态下进入思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呢?

1.掌握学生心理,鼓励其积极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其根本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老师亲和力差,过于严格,使学生产生畏惧,不敢提问;另一方面,学生自尊心强,怕所提问题受到老师和同学取笑,导致不敢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端正学生敢于提问的态度,积极表扬爱提问的学生,及时解答问题,让学生感受提问的乐趣。

2.巧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希望学生可以自己提问题,老师最开始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层拥有问题的泥土,这样学生才能够播种问题的种子,然后让其慢慢成长发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小红今年已经八周岁,却仅仅过了两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会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于是,学生会怀着好奇心来听课,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眼球,促进学生和老师共同思考这些题目,引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点的兴趣,达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三、落实教学互动,让学生在“动”中学

其核心就是围绕孩子们的成长进行,让他们养成优良的习惯和紧跟时代步伐的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老师要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正确地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学”才能活起来,课堂才会有生气、有活力,才是教育的本质。

1.以兴趣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

我们都知道童年时期的个体,其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学习,也不会去考虑将来。鉴于此,必须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该从兴趣入手,并且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必要的师生互动过程,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掌握必要的知识体系结构。

2.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增强教学目的性

新课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成绩为中心的观念,考虑学生的位置,使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由地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这并不是说,一切学生说了算。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偏不倚、不愠不火。要把握好方向,做一个引路人,给孩子们提供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走上正确的道路,大展宏图。

总的来说,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彩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4):147.

[2]施俊进.也谈“少教多学”[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1):23-24.

作者简介:路庆,男,1981年8月出生,大专,就职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马集镇路庄学区小学。

让课堂活起来 篇7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它和教案不同,它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必须能承载教师的教学目标,它要保证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它还必须把知识升华成一种学习经验。本堂课题目为The King of Pop.讲述了流行音乐之王Michael Jackson的一生。课前,笔者设计了一份导学案,题型以半分放为主,要求独立完成,有困难组内解决。导学案的设计,紧扣了课文主题,又让同学有发挥余地,做到有的放失。如在预习案里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Task1.Be abl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music types

Task2.Skim the text and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Task3.Learn more about Michael Jackson according to the book or the net.

Task 4 .Be able to know the main idea about each paragraph.

Task5:Think and discuss.

Michael had plastic surgery (整形手术) for many times.

1.Why did he do it?2.Which is more important,inner beautyor physical beauty?3.What is beauty?

Task6.Be able to finish some relative exercises

课前,笔者对导学案的完成进行了检查和评价,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这为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career,album,robot,moonwalk,video,genius等单词并掌握be known as,make a big hit,uniquestyles,catch on,a variety of ,a big loss,pay tribute to等词组的用法。

2.了解流行音乐之王——Michael Jackson的音乐生涯。

3.能用英语简单复述Michael Jackson的一生。学习重点为:(1)掌握新单词、词组的意思和用法。(2)理解课文内容和完成课后相关练习。(3)讨论和思考:What is beauty?板书教学重点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思考在课前的预习效果,并能在课中查漏补缺,这为课堂教学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的教学环节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怎么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学,有所得呢?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围绕小组为核心,展开各项比拼,充分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如引入部分,采用小组抢答Listen to some pieces of music,and guess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接着请同学们欣赏Jackson的视频,同时根据课外了解来说Jackson的情况,比比哪一组资料收集得最充分。在课文阅读部分,请各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释疑,重点词组句式讨论,也可向其他组进行提问。当然,这个时间老师也要充当导师的作用,一方面管理学生纪律,另一方面解答学生疑问。最后的讨论,也是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笔者请学生比较Jackson童年和成名后的照片,让大家思考他们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而导出美的话题,让大家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美?这是本堂课的点睛之处,小组讨论也达到了高潮,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各组诠释美的词汇句子非常丰富。讨论结束后,也请大家选出了最美组员,让他们感受自己的魅力。各个活动环环相扣,小组比拼步步升级,同学的学习探讨热情洋溢。

四、合理利用小组评价

评价,对于小组来说是游戏的最终结果。同学们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也是课堂活跃气氛的催化剂。在每个活动结束,老师可以巧妙地通报各组学习情况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如本堂课,在第二环节比拼结束后,第二小组分数遥遥领先,但第六组成绩未有起色。这时,老师就需适当考虑各组回答问题的平衡性了,要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如马上由原来的抢答变为小组轮流回答,以达到共同进步。如在本堂课的活动中,笔者在导入部分和讨论环节采用了抢答的方式,在课文释疑环节则是采用了小组轮流的方式,一堂课下来,各组拉分不大,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涨。当然,评价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有些组回答问题的面不够,个别同学的参与度不够高等等。当然,评价也体现在每个活动后的自评。如在导学案中,每个任务的后面都设计了学生的自评,组长的评价以及课后的总评。以下本堂课后的评价表的一部分:

自我评价:我总共得了____分,本节课我掌握得怎么样_______ 本节课表现如何_______。(优秀良好一般差)

从最后学生的自评反馈中,了解到大家对本课的学习效果还是比较肯定的,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莫大的满意。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8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 一个含蓄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 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 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 个性得以张扬, 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 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 爱每一个学生, 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 使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不是负担”, 这句话包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 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 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 就会产生不断前进, 渴求新知, 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使之处于激活状态, 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 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 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 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培养, 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 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 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 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注入生机。

四、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 当有人听课的时候, 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 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就像演戏一样。但是, 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 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 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 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 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 哪怕是校长来了, 局长来了, 你都要旁若无人, 你是在为学生上课, 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 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 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 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 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 然后作大量的准备, 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 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 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五、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 通过教学, 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 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 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 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 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 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 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 特别是好学生时, 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 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 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 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 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 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 设计不同的问题, 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 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 都要有所收益, 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六、创设掌握技能的课堂, 教会学生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于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 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可见, 学法指导是“授学以渔”, 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那些不懂学习方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主张, 要教会儿童学习, 能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学习方法。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因此, 教法中渗透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总跟在学生的身后去指导学生, 所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 让学生终生都能受益。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篇9

关键词:活用资源,动起来,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当前教学的新理念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每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的“教书匠”身份, 教师要彻底改变做法, 改变角色, 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这一点真正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老师是“千呼万唤”而学生“岿然不动”。那么,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呢?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 教师必须先活起来, 教师充满活力, 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 其行为本身就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前奏。一堂成功的课, 还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中, 真正走进教材、走进学生, 与学生形成一种心灵的交汇、精神的升华,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活”用笑声

个别教师上课时, 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课堂教学中“火药”味太浓。教师紧绷着脸, 试图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斥责声、挖苦声, 常出现在课堂中。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是低效或无效的。我们要首先明白, 笑声能舒缓师生间的紧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形成。欢乐课堂观念是教师必须树立的, 既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 又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 还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 更是有学生机敏语言或动作引发的笑声……这样有笑声的课堂,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学习参与度更高, 所以, 在每一堂课中, 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二、“活”用“度”

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全体学生为主, 学生主体的参与度:第一, 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 并不是教师领着少数“优”生围着教学“转”, 而是教师要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用适合学生特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一堂课上得好不好, 主要看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少, 是否有被遗忘的“角落”。第二, 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师要一步步把学生引进主动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看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 同学之间会不会争论问题。如果上完一堂课, 学生都明白了, 可能是教学的假象, 也可能是教学没有深度。

三、“活”用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有鲜活度,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教学效率。幽默的教学语言, 可以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欢声笑语, 也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这样情感教育得到落实。创造型的教师要做到教学的艺术化, 创造性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 教师不是单纯的传声筒, 更不是照相机, 把现实复显出来, 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所以, 创造型教师只要掌握了语言的教学艺术, 就可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得有声有色, 并赋予教学以新意和活力, 使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 让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带来的乐趣。

四、活用“玩”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课堂教学中要求注重“玩”的天性, 要有利于孩子在“玩”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 最重要是———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是学生“动”起来的前提, “思想活跃”是学生“活”起来的核心, “积极主动”是学生“动”起来的外在表现, “相互交流”是沟通个体“动”起来与群体“动”起来的桥梁。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会因为兴趣而产生积极性, 但也会因为无兴趣而消极。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 兴趣像柴, 可以点燃, 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 重要的是教师能否点燃。所以, 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逐步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 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力求实效。

总之, 要让课堂活起来, 就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有声有色。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自主、多合作、多读、多说、多写。这样的课堂能不活跃吗?学生能不动吗?教学质量能不提高吗?

参考文献

[1]唐晓琴.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学习:下, 2011 (02) .

[2]白玲粉.对话教学让课堂动起来[N].甘肃日报, 2007-09-06.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10

很显然, 教师、学生和课堂舞台这三者, 在迎接这一轮课改挑战, 追求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读书充电, 使教师自身活起来。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特别强调教师要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 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而, 语文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 积极转换角色, 角色的转换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读书“充电”。

(一) 、多读有字之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语文教师认真“下水”, 多读一些有字之书。精读教材, 用心领悟课文, 力求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 改变依“教参”画瓢的做法;泛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 特别是近年来的杂志报刊, 浏览相应的教育网站, 学习借鉴现代教育传媒及相关信息;最后还要读一些有关语文教育改革动态方面的书, 了解教改前沿的信息, 不落伍于时代。此外还有意识的翻阅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书籍, 增强大语文观。这样, 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丰富的积累、新颖的见解、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和精湛的导学技艺, 叩响学生的心弦, 不仅教活了语文课, 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素养。

(二) 、能读无字之书。

“生活处处皆学问, 社会时时有新知”, 社会生活便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我们教师要读这本书, 只有走进底蕴深厚的社会生活, 感受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才能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 新的信息, 紧跟时代的潮流, 不被时代淘汰。如果我们开放自己的视野, 开放到社会, 开放到大千世界, 自觉接受学生对自己知识的质疑和挑战, 就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改变观念, 让学生主体活起来。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实际实践中, 我们教师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打破教师唱主角的局面, 让学生当主体, 改“讲堂”为“学堂”, 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我在教讲读课文时, 往往会给学生一、二课时, 自读课文则给学生半小时左右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预习, 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 偶尔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性高涨, 往往能提出数十个问题, 问题涉及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字、词、句、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多方面。有些问题, 学生相互之间就能解答。有些问题, 学生解答不出来, 我便请学生书写到黑板上, 适当的指点后, 全班集体探讨, 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推想或理解。有些问题, 师生一时难以当堂解决, 留作课后各自搜集资料, 作进一步的探讨。下次课师生见面再交流。这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及大胆设问、勇敢质疑的精神。教学中, 我们把时间多给学生一些, 学生便在默读中思考,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诵读中积累素材, 在精读中体验品味, 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 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他们的个性得以尊重, 独特感受和体验得以交流。一堂语文课学生学到了知识, 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就一定会激起学语文的乐趣, 也就活起来了。

在作文课时, 我让学生自己出题目, 分小组讨论, 确定中心和材料, 发表各自的见解,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自己熟悉的内容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 最后学生将自己的作文送给同桌或老师批阅, 并交流批阅感受。师生共同学习, 这样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 表述自己的真善美。写作成为精神交流的一种方式, 学生怎能不爱作文课, 课堂也就自然充满活力。

三、注入活水, 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1、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 而不枯竭, 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其目的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是写作的活水。据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是在与众人聊天中积累素材而写成的, 这启示我们只有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才有活的课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是抒发父子之情的名篇佳作。教师讲起来泪流满面, 而学生却无动于衷, 满脸漠然, 这是为什么?学生缺乏这种生活体验。我执教该课文时, 提前一周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外貌、动作和神态等, 并要求动笔行文, 等到上课时, 让学生们把自己观察的和当时的感受带进课堂交流, 学生们相当踊跃:有的描写父母的手, 有的描写父母的背, 有的描写父母的脸……虽语言朴实, 但感情真挚, 整个课堂充满了亲情氛围, 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此基础上, 学生自读《背影》, 便水到渠成了。这样, 把教材和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既便利理解课文, 又受到情感的熏陶, 还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把语文活动纳入语文课堂。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谋求发展的阵地, 脱颖而出的机会。活动同样对学生充满诱惑与刺激。我们教师适当的开展语文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多种潜能, 更何况语文课本本身便具有活动的特质。在实践中, 针对一些形象比较鲜明的文学作品, 如《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采用表演来学习;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的议论文, 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理想的阶梯》采用辩论进行学习;诗歌单元采用朗诵比赛;消息单元则用当小记者、小主持人、小播音员进行;作者介绍则采用“我为名人伟人作小传”活动, 此外还有口述今日要闻, 口语交际课上的演讲比赛, 口语实际运用比赛;作文课上的寻找佳句活动, 诊病活动等等, 形式多样, 紧扣语文课堂, 非常受学生欢迎。实践表明, 活了有动力, 动了有活力, 活动挖潜力, 活力出能力, 师生互动频繁, 搞活了课堂, 充满勃勃生机。

3、把民主和谐的氛围营造给学生。反思过去的语文课堂, 之所以令人压抑沉闷,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封闭, 封闭的知识体系、教学时空、教育观念, 再加上教师的专制思想和话语霸权, 课堂像一块封建领地, 剥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追问、质疑和批判的权利, 把学生宝贵的求知火花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一一扼杀掉了, 以至错过了课堂增色的良机。时至今日, 我们教师得改善课堂氛围, 让民主自由和谐充满课堂。首先, 师生关系要和谐, 我上课时, 总把满脸微笑带给学生, 善待学生的错误, 多肯定学生的长处, 把学生当亲密的同伴, 他们思路开阔, 发言积极, 想象奇特。课堂的精彩瞬间, 语文的长久魅力来自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造。其次, 生生关系要和谐, 学生们相互间应是朋友, 学习上应是良友, 课堂上应是平等的谈友。在课堂上我尽力给每位学生均等的对话机会, 均等的表现机会, 尤其关注基础相对差的学生, 每个学生找到受尊重的感觉, 从而也尊重他人, 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交流探讨, 解答问题, 课堂也随着学生的活跃而精彩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11

【关键词】课堂;学生;活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学生则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缺乏独立思考,更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最后变得不会独立思考,不会学习,只会等待,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堂要从激趣艺术入手,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巧设悬念,导入布疑,课前激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在导入时,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上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让学生沉浸在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中。

三是精心设计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好动好玩,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他们的思维是依赖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的。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得到巩固和熟练。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在教学中以猜谜语,做游戏,课本剧、讲故事等进行教学,声情并茂,寓教于乐,以趣引思,学生们兴趣盎然,掌握了知识,训练了观察,思维和语言。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就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

【摘 要】“一堂好的课堂,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本文主要研究如何科学的把握课堂四十分钟,组织有效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孩子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

【关键词】课堂;学生;活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学生则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缺乏独立思考,更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最后变得不会独立思考,不会学习,只会等待,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堂要从激趣艺术入手,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巧设悬念,导入布疑,课前激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在导入时,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上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让学生沉浸在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中。

三是精心设计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好动好玩,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他们的思维是依赖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的。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得到巩固和熟练。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在教学中以猜谜语,做游戏,课本剧、讲故事等进行教学,声情并茂,寓教于乐,以趣引思,学生们兴趣盎然,掌握了知识,训练了观察,思维和语言。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就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去探索,去掌握。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课前,教师提供给同学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榕树的美。进而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让同学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同学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后自选练习,教师出示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同学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差别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同学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

三是建立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用亲切、风趣、鲜明的有声语言,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的体态语言,感染吸引每一位学生,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方位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语文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小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欢叫、呼吸新鲜空气,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快乐阳光的学生,让我们的老师成为独具魅力的老师,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生机、科学高效的课堂,让我们的教育成为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教育。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学习的乐园,更是生活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潘丽花.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2:44

[2]潘荣华.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71

[3]张国华.低年级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J].赤子(中旬).2014.01:350

让体育课堂“活”起来 篇12

一、教学内容突出“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要使课堂有活力, 教师首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入手, 考虑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要面向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能为自身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打基础。2.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于与社会体育接轨。3.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教材融民族体育、健身项目和娱乐活动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自锻能力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做如下尝试:首先, 低年级以游戏内容为主, 把技术性教材游戏化, 从游戏的“趣”字上引导学生学习。如立定跳远教材, 根据动作特点设计游戏课, 将教学内容融于游戏之中, 通过“兔子跳”、“青蛙跳”、“袋鼠跳” (套布袋跳) 、“老牛拉破车” (两人套着呼拉圈并脚跳) 、“飞跃黄河”等游戏活动, 把单一、无味的立定跳远教材形象化、趣味化, 使课堂教学内容多姿多彩,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其次, 中年级以提高技能为主, 把训练性教材融汇于竞赛化形式, 将经常学习、重复练习的教材渗透到竞赛活动中。学生在逞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下忘情地练习, 即使反复演练的次数再多, 学生也会乐此不疲, 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到了高年级则以培养自锻能力为主, 把民间体育、健身性体育、大群性体育引入课堂并结合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如把投掷课设置为“飞镖”、“抛绣球” (把垒球制成彩球让学生对抛) 、“打保龄球” (持实心球掷用“易拉罐”自制的“保龄球”) 等, 教学内容融娱乐性、技术性、健身性、创造性于一体,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性意识在课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体现“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课堂失去了生机, 缺乏活力。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我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师生角色要变换。

教学过程应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 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树立“教师沉下去, 学生动起来”的新教学观点, 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 可让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复习课、练习课、游戏课放手让学生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关键是教师以“导演”的角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善于引导, 善于启迪, 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 并激发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断创新。每到此类课堂, 学生个个生龙活虎, 尽情发挥, 课堂场景热火朝天, 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 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2.“教”与“学”的转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学法”比“教法”更重要, 学生“会学”比教师“会教”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 合理锻炼, 创造性地练习。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变“讲解—示范—练习”为“试学—探讨—引导—巩固”。例如在新教材教学时, 让学生先行主动尝试学习新教材, 然后让学生谈体会, 师生共同探讨, 教师在学生有所领会的基础上加以技术性指导点拨, 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巩固提高。如跨越式跳高教学, 可先让学生试跳, 并以游戏形式 (“跨过横杆”、“跳皮筋”、“看谁轻功好”) 组织学生练习, 让学生边“玩”边“学”, 自主练习。此时教师应相机行事, 灵活点拨, 把学生的优缺点结合起来, 组织探讨, 取长补短, 从而引导他们对正确动作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教学效率。此类课堂教学学生个个精神振奋, 跃跃欲试, 课堂充溢着浓厚的学习气氛。

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视为师生共同探讨、相互磋商, 同学互帮互学、共同促进的场所,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这样灵活地教学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三、场地器材设计“活”

激活课堂, 教师除了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外, 如何安排使用场地器材, 也是教师颇费脑筋的事。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场地器材设计, 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 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欲望, 激活创新激情。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学习场地, 营造一个新颖、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体育课堂更具特色。如准备活动的慢跑, 如果让学生长期绕田径跑道慢跑学生会感到厌倦, 但利用各种球场, 或勾画各种图形 (∞、∽、△、◎、◇、☆) 让学生绕线条进行多种形式的慢跑, 清晰的线条、新颖的图案、井然有序的活动会给学生美的感受, 使学生心旷神怡, 学习欲望也随之增强, 准备活动效果会更佳。此外各种器材的摆设也可构成图案形。

上一篇:共模干扰抑制下一篇:英语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