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活起来

2024-10-06

让体育课活起来(精选8篇)

让体育课活起来 篇1

让体育课“活”起来

体育游戏中对幼儿多元智能开发理论认为,每个儿童所具有的独特能力的组合存在着质的不同,难以从量上加以排序、分类。每个儿童都拥有相对于自己或是相对于他人的智力强项。以前我园幼儿户外活动形式较单一,一般都是由教师提供一种运动器械,以班为单位,不管幼儿是否喜欢,是否感兴趣,让幼儿被动地去玩耍,生硬的去接受,这样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还能为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身体奠定基础。

一、教师与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组织、创造、强化的功能。兴趣对提高幼儿自主性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只有幼儿对体育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才会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幼儿模拟表演是幼儿乐而愿为的活动。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动作的特点,提供多种运动器材,如:沙包、篮球、垫子、轮胎、纸盒、卡片萝卜、白菜等等多种活动准备器材分布在操场的各个地方,幼儿在上课时,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他们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幼儿每堂课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他们会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比如:在游戏《小猪运西瓜》活动中,一位老师扮演猪妈妈带领猪宝宝学着小猪走路样子摇摇摆摆的出门了,猪妈妈带领它的猪宝宝一起走独木桥、钻山洞,等他们回家的时候另一名老师扮演大灰狼突然出现要吃猪宝宝,猪妈妈和猪宝宝齐心协力打败大灰狼,高高兴兴的回到家。因为教师的参与,孩子们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一直十分浓厚,游戏结束

了,孩子们都问老师叫妈妈。

二、在游戏中鼓励尝试活动,让幼儿主动活动。

幼儿年龄小,在组织活动时,既注意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重视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让幼儿主动的活动。在体育游戏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鼓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孩子,都是妈妈的小宝贝,哪有在地上爬着、蹦着。如游戏《小猪运西瓜》活动中,老师设计了独木桥、钻山洞,那么窄的木桥他们哪敢走过去,有个小女孩走着走着就在独木桥上掉了下来,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对她说:“不要紧,你真勇敢,差一点点就过去了,我们再走一次一定会走过去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小女孩从独木桥上走了过去。当钻长长的山洞时,有的小朋友的腿就磨掉了皮,老师鼓励小朋友像解放军一样要勇敢,小朋友一个个钻过了山洞,没有一个小朋友哭鼻子。在这节活动中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幼儿累得满头大汗,有的幼儿还受了伤,可兴趣未消,磨练了意志,强健了身心。

三、竞赛游戏,争强好胜是幼儿的天性。

在体育教育中,一节课玩一个小游戏孩子会厌烦,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课堂中我们把孩子按人数的多少分成若干组,让幼儿在活动中以比赛的形式来活动,每组小朋友都为了自己组能最后取得胜利,争分夺秒的去完成活动,我们就是利用幼儿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胜法于体育教育中。另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们很容易为一些新异事物激动而兴奋起来。如游戏《可

爱的兔宝宝》中,课前布置中老师设计了一片菜园,菜园里有萝卜、白菜,那些萝卜白菜都是老师们亲自做的,鲜艳的颜色马上吸引了幼儿,他们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想知道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什么,在老师讲解游戏规则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捣乱,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进入体育教学情境。分男女组比赛干活,拨萝卜、白菜时,有的幼儿每次拨一个,有的拨两个或更多。当男生胜利时,他们高兴的欢呼、跳跃起来。活动中,使幼儿懂得了爸爸、妈妈每天真辛苦,应该在家里听爸爸、妈妈的话,并帮助爸爸、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

四、体育活动中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体育技能训练,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并以此提高幼儿体育锻炼技能。如活动《我和鞋盒做游戏》中,老师让孩子们自由玩鞋盒,孩子们有的双脚夹着鞋盒跳、双脚跳过鞋盒、单脚跨跳过鞋盒、头顶鞋盒走、背着鞋盒慢慢走、边走边拖着鞋盒等等。给幼儿自由的空间,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不要定格幼儿的思维,更不要扼杀幼儿的想象。可见,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很重要,还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总之,在体育活动中,精心创设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情境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孩子欲望,让孩子们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活动中体验生活,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人。

让体育课活起来 篇2

一、教学内容突出“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要使课堂有活力, 教师首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入手, 考虑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要面向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能为自身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打基础。2.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于与社会体育接轨。3.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教材融民族体育、健身项目和娱乐活动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自锻能力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做如下尝试:首先, 低年级以游戏内容为主, 把技术性教材游戏化, 从游戏的“趣”字上引导学生学习。如立定跳远教材, 根据动作特点设计游戏课, 将教学内容融于游戏之中, 通过“兔子跳”、“青蛙跳”、“袋鼠跳” (套布袋跳) 、“老牛拉破车” (两人套着呼拉圈并脚跳) 、“飞跃黄河”等游戏活动, 把单一、无味的立定跳远教材形象化、趣味化, 使课堂教学内容多姿多彩,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其次, 中年级以提高技能为主, 把训练性教材融汇于竞赛化形式, 将经常学习、重复练习的教材渗透到竞赛活动中。学生在逞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下忘情地练习, 即使反复演练的次数再多, 学生也会乐此不疲, 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到了高年级则以培养自锻能力为主, 把民间体育、健身性体育、大群性体育引入课堂并结合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如把投掷课设置为“飞镖”、“抛绣球” (把垒球制成彩球让学生对抛) 、“打保龄球” (持实心球掷用“易拉罐”自制的“保龄球”) 等, 教学内容融娱乐性、技术性、健身性、创造性于一体,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性意识在课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体现“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课堂失去了生机, 缺乏活力。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我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师生角色要变换。

教学过程应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 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树立“教师沉下去, 学生动起来”的新教学观点, 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 可让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复习课、练习课、游戏课放手让学生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关键是教师以“导演”的角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善于引导, 善于启迪, 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 并激发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断创新。每到此类课堂, 学生个个生龙活虎, 尽情发挥, 课堂场景热火朝天, 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 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2.“教”与“学”的转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学法”比“教法”更重要, 学生“会学”比教师“会教”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 合理锻炼, 创造性地练习。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变“讲解—示范—练习”为“试学—探讨—引导—巩固”。例如在新教材教学时, 让学生先行主动尝试学习新教材, 然后让学生谈体会, 师生共同探讨, 教师在学生有所领会的基础上加以技术性指导点拨, 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巩固提高。如跨越式跳高教学, 可先让学生试跳, 并以游戏形式 (“跨过横杆”、“跳皮筋”、“看谁轻功好”) 组织学生练习, 让学生边“玩”边“学”, 自主练习。此时教师应相机行事, 灵活点拨, 把学生的优缺点结合起来, 组织探讨, 取长补短, 从而引导他们对正确动作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教学效率。此类课堂教学学生个个精神振奋, 跃跃欲试, 课堂充溢着浓厚的学习气氛。

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视为师生共同探讨、相互磋商, 同学互帮互学、共同促进的场所,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这样灵活地教学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三、场地器材设计“活”

激活课堂, 教师除了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外, 如何安排使用场地器材, 也是教师颇费脑筋的事。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场地器材设计, 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 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欲望, 激活创新激情。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学习场地, 营造一个新颖、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体育课堂更具特色。如准备活动的慢跑, 如果让学生长期绕田径跑道慢跑学生会感到厌倦, 但利用各种球场, 或勾画各种图形 (∞、∽、△、◎、◇、☆) 让学生绕线条进行多种形式的慢跑, 清晰的线条、新颖的图案、井然有序的活动会给学生美的感受, 使学生心旷神怡, 学习欲望也随之增强, 准备活动效果会更佳。此外各种器材的摆设也可构成图案形。

让体育课活起来 篇3

关键词:体育课堂;课堂气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27-01

高中生經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练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体质理应很好,但是,许多学生只顾学习,忽略了身体练习,体质状况不尽人意,更有甚者,升旗仪式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晕倒的现象。作为体育科教师,我们有必要改革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打造有效课堂,提升学生身体练习的兴趣,增强其体质,促进其学习,力求所有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当今时代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和充满活跃气氛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教学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大都是教师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学生训练机会较少,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纠正错误较少;教学形式多是大课堂集体教学,学生个人练习、小组练习机会相对太少,课堂气氛显得严肃沉闷,影响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潜能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正视和严肃对待这些现象,积极确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勇于改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处理等,做到因学生而异,因项目而已,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身体动起来。

一、打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运动

激情是进行创造的心理动力。良好的心境能够让学生思维活跃,激情迸发,促进其练习的动作准确、认真、到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营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力求实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练的愉快。

首先,体育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走进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对学生视为己出,让他们感到体育教师是最能亲近的人。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与学生一起成长。

其次,体育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做朋友,以一个大朋友或老伙伴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共同学习。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更要做教学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练习,既指导示范学生练习,也允许学生给自己提出不足,师生共同学习,倾心交流,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自然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完成动作的能力。

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那些素质好的学生勇于发挥特长,达到更高的层次,使素质差些的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动作质量。并且要利用评价功能,关注差异,学生动作无论做得好与坏,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力求不完全否定,无论课中课后,教师都要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心情,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享受“快乐体育”带来的欢乐。

二、更新鲜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乐于运动

体育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增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当然,我们要活用教材,不可以机械地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上课。训练内容要丰富多彩,不断求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跑、跳、投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体能的提升。

传统教学中的“跑”多是让学生绕田径场跑圈,可是,跑圈很容易让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他们动作放不开,也会影响跑的动作技术。我在训练学生“跑”的教学,就采用了花样跑进行教学,课前在操场上用石灰粉划出一些新颖的图形,并标上箭头,让学生按照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完成跑的任务,比如,转折跑、蛇形跑等,有时也会才用游戏教学法,如迎面接力跑、抢占制高点、贴人游戏跑等。

对于“跳”的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跳过来再跳过去,这样县得枯燥乏味,我在跳跃训练教学时,则采用了跳跃拼图法进行教学,就是课前在操场上划出一些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的图形,上课时,学生看到这些图形,一定想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上课时,要求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进行跳跃拼图练习,最后比赛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在投掷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两组,这一组投过去,那一组投过来,这样做其实很危险,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我在投掷教学中,则采取了瞄准得分法进行教学,即在投掷方向前30米处,悬挂一些自己制作的苍蝇、蚊子、蟑螂、老鼠等纸板模型,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用垒球进行投掷教学比赛,最后看打中最多的那一组获胜。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认真完成投掷动作,体验在快乐中完成教学任务的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健康发展

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既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促使他们主动练习,一些练习项目甚至能够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项目。所以,针对某些练习项目,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知识、体育趣闻等,室内课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录像片段,比如,中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领奖的情景,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试想,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在赛场飘扬时,自然增强学生的热爱祖国之情。我们还可以将一些动作练习示范播放到屏幕上,学生对该动作一目了然,也会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兴趣和信心与决心。另外,我们可以将一些可操作的训练项目进行男女比赛教学,比如,短跑教学,我们把男女50米或100米跑的成绩核算成分数进行比较,得出男女短跑的平均值,从而促使男女学生积极参赛。对于女生,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形体与健美操的内容,帮助她们塑身健体。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场地、器材、时间、天气等因素,进行教学内容的改变与教学方法活用,促进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让作业活起来 篇4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老师们总是习惯于布置一些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是让学生背背课文,抄抄生字,做一些练习题等机械重复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厌学,不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的形成。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应让学生作业“活”起来。

一、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主动地去完成好某一件事。因此,作业设计应体现趣味性,这也是学生爱学习,能够树立终身学习愿望的基础。如低年级学习生字比较多,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巩固。老师没有必要让学生将学过的生字抄写3遍或5遍,再让家长听写一遍。因为这样学生会很被动,他认为是在给老师完成作业,不但效果不会好,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样要记住这些生字,我们可以换一下方式,如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做猜字游戏,跟爸爸妈妈比赛看谁记得生字多而快。再如要让学生记住新学的英文单词,可让学生把学过的单词说给爸爸妈妈听,用英语说实物,自制实物加英文单词的卡片。爸爸妈妈不会英语,可让学生当老师,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滋味,同时体验成功的感觉。这种游戏的方式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且在家庭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开放性。

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多样化,让学生有所选择,让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业。如学习了《做什么事最快乐》一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你来当小小播音员,把课文用最美的声音读给你喜欢的人听。

2、你来当小画家,把你知道的课本中没有讲到的小动物为人们做事的情景画下来,给老师同学看,比比看谁的画艺最高。

3、你来当文明小使者,把快乐送给人们--帮别人做一件好事,试试心情是怎样的。

4、你来当小作家,你一定行!把你知道的课本中没有讲到的为人们做事的小动物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给老师同学看,比比看谁写得最有趣,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这些开放性、实践性作业,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又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课外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最佳场所。如:学习了口语交际《打电话》,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让学生回家练习给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打电话,再回学校交流自己是怎样打电话的。再如:学习了《认识钟表》一节,可让学生回家记下自己起床、刷牙、吃早餐、上学校、中午放学、晚上睡觉的时间,自己看时间,同时让家长监督对错。再如:学习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老师大可不必让学生做大量的计算练习,进行纸上谈兵,让学生回家计算自己的小床、写字台、房间的门、房间地面;计算家庭居住面积,看售房公司有没有给自家算错面积等。这样的作业把数学知识溶入生活中,学生喜欢,不但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自主性。

学生作业一味的按老师的设计去做,一方面学生对此会失去新意,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设计作业,设计自己喜欢的作业。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一方面人格上得到了尊重,另一方面他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倍加珍惜,用心去完成。同时,学生设计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说,全班学生每人设计一个作业,这次作业一定是百花齐放。如果将这些作业再进行交流,那学生得到的将是什么呢?不言而喻。如学习了课文《夕阳真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夕阳非常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分享呢?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老师接着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有的说:“让爸爸妈妈闭上眼睛,我读给他们听,让他们体会夕阳的美。”也有的说:“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亲自去看夕阳,我想拿起照相机把夕 2 阳的美景摄下来,给他们看。”还有的说:“我想找个时间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看夕阳,然后把看到的景象写下来。”还有要跟小伙伴一起拿起画板画夕阳的等等,学生设计了好多作业。老师说:“好,那同学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一周之后我们来一次作业展览,看谁的作业最棒!”试想这样的作业学生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五、作业设计力求体现探究性。

简单重复的作业,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厌烦。作业设计还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学习了《海底世界》一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可借此契机让学生继续查找海洋的秘密,写一篇关于海底世界的研究报告。可以到图书室里去查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再如学习了课文《两小儿辩日》,好多学生对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不能解答,或者能简单的解答也说不出道理。连孔子都不能回答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这时设计作业:查资料研究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情况,看谁查到的资料最有说服力。这样设计作业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同时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让课堂活起来 篇5

一、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学生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等来获得知识、技能,从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学习,它能促进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应该是在教学中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1)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问。针对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不愿问或者没有时间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留有给学生发问的时间,诱导学生产生发问的机遇,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

针对学生实际,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竞赛、评比等激励性措施鼓励学生多问。

(2)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一般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寻找。新知识是在原来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与哪些有关的旧知识搞不清楚,就应该发问;学了某种新知识不太了解它的作用或不理解,也应该发问。寻找问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去找;在知识的“为什么”上去找;在知识的“怎么样”上去找。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探索精神。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即不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和盘托出,可以有意识地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 共同研究、理解、领会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质疑程度的提高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爱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原来的讲授式为以学生自学式,即以生为本,以生的需要为本,让学生去探究,当一个课堂从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时,和谐,自主地课堂氛围就会取而代之。学生的欲望因素需要把课堂还给他们。学习者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他们渴望获取新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即求知欲);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老师)的承认(即归属欲);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即表现欲)。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来“固定”或“类属”榜样(即同化过程――也就是让他们自觉地合并同类项)。教师的驾驭能力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篇6

应试教育的樊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等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效率低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目标,为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走活作文教学这一盘棋,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㈠作文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阅读练习,轻视作文指导。有的教师甚至一学期没有一堂真正的作文评析指导课,不做一次作文的评批。偏重作文技能,忽视品德修养。学生说一套做一套,谎话、假话连篇,形成双重人格。偏重命题要求,忽视学生对写作的内在心理需求。有的教师命题远离学生生活,或反复作同类题型练习,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笔下无物。偏重语言表达,注重文采,忽视学生在文章中所闪现的思维的火花。㈡作文教学环境封闭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闭门造车”,学生“依样画瓢”。二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狭小窒息的写作空间,静态封闭的教学体系,使教师忽视了自身的教学创造力,更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创造力。㈢作文教学目标有偏差

尽人皆知,在中学阶段所要培养的是写作适应实际需要的一般文章的能力。至于文学创作能力,不是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偏离了这个标准,常常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范本,刻意地拔高写作基本要求,使绝大多数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陷入苦恼,厌倦的境地。

而且,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训练也跟着考试指挥棒转,大量类似的应考作文训练,必然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批评最中肯,呼吁最强烈,而作文教学也确实成了语文教师的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二、整合作文教学资源,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㈠作文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倡“生活化写作”教学理念。

曹雪芹有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叶圣陶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他的《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重要的基本功,他用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好作文在“做”与“不做”之间。所谓“做”就是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所谓“不做”就是文章应当面对生活有感而发,象泉水般从心间流出,而不是无病呻吟或刻意拔高。

新课标中对说真话,对自由表达,对创新精神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念。”“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种理论导向十分鲜明。关键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做到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好奇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纯真的语言去表达。那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让学生的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如何将这种理念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

写作目标生活化。在教师给出的话题中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以“感受校园生活”为大目标,再列出小目标:

1、一扇待开启的门——走近教师,2、同桌的你——走近同学,3、风景这边独好——观察学习环境,4、给我一双慧眼——观察学习活动。对目标的解释(包括子目标)充分生活化,以免在目标转变成教学行为时产生异化。保证写作指导能够顺着生活化写作的方向。

写作过程生活化。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生活丰富的人并且善于带领学生去开展活动,体验生活。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写作对象,获取更为深入的人生体验,延长写作者 的情感触须,使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而厚实,使写作与心灵同步成长。

写作形式生活化。鼓励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自由的写作,形式的自由其目的在于打开精神的自由之门。用随笔来张扬学生独立的个性。所谓凸现“个性”,其实并非要求学生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真情实感,体现精神的自由。

生活有多广阔,作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作为教师关键在于为学生搭建自由写作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的表达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唤回他们的青春话语权,让他们与生活保持最亲密的接触,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㈡作文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出“为做人而写作”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中各学科教学内容中无处不存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思想政治》和《社会历史》等学科。这为作文整合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道德教育素材。

如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九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与七年级的《思想政治》课中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孝敬与爱心”正好出现了共同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也可以要求学生“回忆父母为我做的事”,来进行道德教育,并借此契机,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孝敬教育”过程中,自然能体会到父母深情,从而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样的整合资源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引导,促使学生诉诸于文。㈢作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倡“为学习而写作”的教学理念。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语文作文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升思维能力。作文教学与自然学科结合,可进行相关内容的实验报告、自然科学小论文、环境保护调查等项目的训练;作文教学与艺术学科相结合,可进行艺术欣赏评论类的写作训练;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拓宽作文信息源,指导学生健康地进行网上交流,编写短信等。

不仅如此,如:语文老师与生物老师的一堂合作课“观察落叶”。语文老师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由落叶联想到季节,联想到人生;生物老师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叶面形状,了解落叶特征及其作用,制作树叶标本。最后以《发现与思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用入说明、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又如语文老师与音乐老师的一堂合作课课“我最喜爱的流行歌曲”。语文老师从歌词内涵出发,让学生体味歌词所体现的思想美和语言美;音乐老师从音律节奏出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最后以《我最喜爱的流行歌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展开联想。

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学生将所接受的知识,延伸到智力思维上,或者说将课堂书本思维适时地切换到学生的智力思维频道上去了。同时,体现了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交互思维能力,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改变作文评价方法,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家长也来参与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将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集中评价和单独评价、综合评价和专题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形成性评价,可采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水平的不同时期的习作,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轨迹,注意发现学生获得的点滴进步,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评价纬度多元化:不只关注学生的作文成绩,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时的情感、态度,将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时的兴趣、动机、意志等。

让职业学校德育课“活”起来 篇7

一、教学生活化

在人们的印象中, 德育理论是抽象、深奥的, 教师是古板、无表情的, 语言是枯燥、空洞的, 这样的课堂自然是缺乏生命活力的, 学生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 更别说有什么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要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教师大胆对教材进行变革与创新,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运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 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分析讲解时渗透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 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现实化、简单化, 将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促进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统一, 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感受。比如, 在第五课《发展要善于把握机遇》中, 除了从宏观分析行业发展动向, 可以印发给学生本地市、县各级《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就业的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政府的政策走向, 进而分析行业发展动向。告知学生所就读的专业都是热门的专业, 都是远景美好的行业, 鼓励学生把握机会, 珍惜时间, 好好学习, 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在第八课《制定发展措施》中, 可以印发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实施大纲给每位学生, 让学生根据大纲, 结合个人实际, 参照教材中“身边的故事”, 拟定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 并将这些目标一一打印, 张贴在教室, 提醒学生时时留意, 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因为把握机遇、职业目标等问题与学生的现实或者未来生活密切相关, 既能调动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创造性, 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深刻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一句话, 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学生贴近生活, 在与现实生活的沟通、感受中, 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发展能力、增强素质、增长生活智慧、促进个性发展, 并以生活事实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与做人道理, 使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生活的平台, 提高课堂的吸引力、生命力。

二、课堂实践化

传统课堂习惯于把学生“圈养”起来, 习惯于照本宣科, 喋喋不休地空洞说教, 不仅难以说服、感染学生, 还可能使他们失去社会适应能力, 甚至使德育不堪一击。现实社会让学生觉得学校德育像是空中楼阁, 许多美好的理论被现实击得粉碎。让学生融入社会、走向社会, 学会鉴别真伪,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锻炼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 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主动地做出选择, 这才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注重实践体验, 让学生动起来, 进行知情意行的实践, 使思想品德认识得到认识、验证, 进而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 这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德育课可供实践的内容要比其他课程来得多、来得丰富, 因此, 要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探究体验、爱心体验、角色体验、挫折体验等实际行动, 从中获得实践的感受。比如, 在上第二课《职业理想的作用》时, 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 由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成功的事迹, 让他们说出在学校时就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成为学习与工作奋进的动力, 进而取得一定成就,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 在上第十课《做好就业准备》时, 可以设置几个面试问题, 由学生分别扮演面试者、助手、求职者等角色, 让大家模拟表演求职经历, 再由其他同学对参与者进行评判,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可取之处给予肯定, 不足之处加以引导, 这对全体学生都是一种锻炼与享受。这种实践体验活动, 改变了德育课堂枯燥说教、生硬灌输的弊端, 让德育课生动起来, 又使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情感, 进而提高了思想道德与综合素质。

三、语言风趣化

同样是一堂德育课, 有的教师上课时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气, 有的教师使课堂风生水起、热闹非凡, 这与教师课堂语言有关。课堂语言枯燥、单调, 条理不清、用例不当, 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上课时经常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而有的教师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通俗、有趣, 用语诙谐、幽默, 这样可以丰富课堂、升华课堂, 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乐于学习”。脑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 当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时, 建立和恢复条件发射联系的效率最高, 神经暂时联系突然接通的可能性最大,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教师课堂语言诙谐幽默, 讲课生动有趣, 寓教于乐, 可以打破单调沉闷的气氛, 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从教师语言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而处于这种愉悦状态下的学生, 自然听课津津有味, 学习效率高。但是, 有人以为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只有相声、小品等艺术家能够为之的事, 其实不然。德育教师只要善于运用一些富有哲理的笑话、趣闻逸事、相声小品, 学会运用“正话反说法”“言外埋意法”“自相矛盾法”“谐音转换法”等幽默方式, 学会适时适当地运用顺口溜、俏皮话、IN语等, 课堂就会变得风趣、生动而富有吸引力。比如, 当课堂上引导学生分组辩论时, 说一句“下面两个小组PK开始”;当有人说出别有一番意义的语言时, 适时插一句“你太有才了”等IN语;当下课时间已到, 教师仓促得来不及教学总结时, 不妨来一句“此处略去100字”来幽默或者自嘲一下, 这样的课堂显得十分风趣。在第十课《做好就业准备》介绍如何撰写简历时, 可以谈一些可笑的简历, 如有人在经历栏上填写“游戏人生”或者“刚才路上摔了一跟头”, 兴趣栏目填写“很多”, 特长栏上填写“长得很漂亮”, 期望待遇栏目填写“希望大家都很疼我”等。这些幽默巧譬善喻, 寓教于乐, 以美启真, 能使学生对德育课乐此不疲, 克服厌学心理, 而且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

当然, 德育课堂运用幽默要注意契合教学目的和内容, 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首先, 课堂教学幽默不能为幽默而幽默, 东拉西扯, 既浪费时间, 也达不到教育目的。其次, 课堂教学幽默要注意适合学生水平, 不考虑学生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的背景差距, 学生课堂上就无法领略幽默所散发出来的妙趣, 不能产生真正的共鸣, 幽默的审美价值也将荡然无存。第三, 课堂教学幽默要注意把握分寸。课堂幽默毕竟不是相声与小品, 不要求“包袱”越多越好, 而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 会冲淡教学内容;如果为逗乐而运用低级趣味的幽默, 更会失去教学幽默的审美性、教育性。

让体育课活起来 篇8

是不是孩子们头脑中没有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当然不是,而是教师没有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意识。换言之,是教师没有让体育课“活”起来。

一、让体育教学模式“活”起来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条框框之中,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把一节课分成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多是千篇一律的慢跑和徒手做广播操;基本部分安排1~2个主教材,进行全班或分组教学;结束部分做些一般的整理活动。这些教学模式刻板、单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厌烦,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妨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达不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我们可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可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可用“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等等,不断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变换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可采用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二、让体育教材“活”起来

课本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地区、器材、师资等条件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使之成为符合本地实际又体现个性特征的教学内容。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活化教材要做到一“增”、二“简”、三“改”。首先要增加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要精简一些教材中纯竞技的,对学生今后终身锻炼作用不大的教学内容。然后还要改掉一些易出现运动伤害的器材和运动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使其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减少运动伤害。

三、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1.创设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学生成才的土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中,和谐的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上。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关键在于体育教师要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言行举止中都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教师的爱会让学生直接受到感染。

一位体育教师在教育生涯中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地区运动会上,一名高年级男生在百米预赛中名列第四。跑后,他穿的运动背心的一根背带断了,可马上就要进行决赛了,怎么办呢?当时,这位老师立即脱下自己的贴身背心,给他穿上。在决赛中,该生出乎大家的意料夺取了该项比赛的冠军。当伙伴们问他这次怎么会跑得这么快?他说:“穿着老师的衣服,身上像长了翅膀一样,跑起来特别轻快!”正是老师的关怀,激发了他的心理动力。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所以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能否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为他们指出方向,树立目标。不单纯地看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少或是做得怎样,而是看学生做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效果怎样。

上一篇:民政知识下一篇:物理备课组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