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要求(精选12篇)
体育课要求 篇1
中心小学体育课常规
在操场上体育课与在教室上课不同,必须遵守常规要求才能上得好。一节课从在教室门口排队到学完教学内容从新回到教室才结束。
一、课前要求
1、排队:预备铃一响,马上带上相应的体育器材到教室门口排队,清点人数,排队做到“快、静、齐”,不靠墙壁,不探头向下看。上、下楼梯轻声漫步靠右走。
2、缺席要请假:因病、因事不能上体育课,应在课前向体育老师请假或交医生证明附带班主任签名;如果没来校上课,要请家长写明原因,到校后将家长信补交给老师。
3、整理好服装:上体育课应当穿松紧合身的衣服(最好穿运动服),要穿运动鞋或布鞋;不戴围巾、口罩、手套(特别寒冷或习惯性冻疮除外);身上不带小玩具和小刀等金属物品;夏天女生不穿裙子,头上不带硬发夹并把头发绑起来。近视的同学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带眼镜上课,如果带了眼镜其他同学注意不与该同学发生碰撞。
4、队伍前进的过程中,保持队伍整齐,节奏一致,不掉队;横过马路听从指挥。站在白色路标线之外等待教师的指挥,集体有序横过马路。
5、上课前30分钟不大量喝水或者大量进食其他难消化的食物。不吃早餐上体育课是危险的,提前告诉老师。
二、课上要求
1、站队快、静、齐:站成上课队形,做到快、静、齐。体育班长整队后,向老师报告出勤情况,师生问好。迟到到的同学要向老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才可排在队伍的排尾。老师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时,大家要认真静听。
2、听讲“不走神”:听老师讲话和看老师做动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被其他事情所干扰。
3、练习要认真:要按规定的动作、要求练习,不怕苦,不怕累要和同伴团结合作,努力完成任务。
4、上课守纪律:课堂上,不随便说话,不嬉笑打闹;不经允许不离开练习场地;分组练习时要听从小组长的指挥;按规定的内容、要求、保护与帮助方法进行练习,要注意安全。
5、课中听到集合的哨声,集合快速。评价同学的学习要认真,回答声音响亮。
6、下课要行礼:师生互致“再见”,横过马路听从指挥,中途不离开队伍,全体同学回到教室才解散。
三、课后要求:
下课后要做到“三不要”。
一不要大量喝水,尤其不要喝生水、冰冻水或饮料; 喝水原则:少量多次
二不要在天热时用凉水冲身、浇头、洗脚或在背阴、风口的地方久留;抹干汗才吹风扇,预防感冒。三不要立即吃食物,免得胃肠消化不良。(至少休息30分钟才进食)
体育课要求 篇2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强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敢于创新、尝试未知, 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挑战。认真细致地学习课程标准, 尽力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 直到掌握课程标准的精髓。这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前提。只有领会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才能有效地实施课程标准, 达到“五大领域”的教学目的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目的。
二、教师的责任观要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体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而考虑, 那就只能培养身体强壮, 而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 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有可能变得“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所以, 作为一个体育教师, 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 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在中小学期间为学生奠定一生的做人和发展的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术、技能之外, 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使学生学会待人处事, 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三、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的能力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是获得知识, 开阔眼界, 丰富心理活动的巨大动力。科学实践证明, 兴趣对活动有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只要学生对所参加的体育活动有了兴趣, 就会把学习和锻炼视为自身的需要, 从而积极地参加活动。体育教师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是体育课程和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
四、提高专业自主的能力
“尽信书, 不如无书”, 新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发展学校本位课程, 并开放给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专业自主与课程设计的弹性空间。因此, 若教师仍遵循古法照本宣科, 而未能顾及学生实际需求与学校、地方特色来调整课程、设计活动, 其结果不仅使新课程标准精神尽失, 也无法满足学生所需, 亦难以发展地方与学校特色, 更不能达成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所以, 体育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束缚, 吃透课程标准的实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制订学习目标, 并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五、能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 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 教师应该让每一名学生平等受益, 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与关注。体育教师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面向全体学生, 尽量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
六、组织能力
1. 课程标准将各学段分为六级水平,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基础情况来分层次教学。
这实际上是区别对待原则的具体化。但在实施中, 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体育课组织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要求体育教师有非常强的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控制全局的能力, 否则, 体育课就会是一片混乱。
2. 由于实施水平教学, 学生毕业时要求达到相应的
等级水平, 那么, 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平面教学, 要高于相应的水平等级。即体育教师要深化自己的技术技能, 各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技术战术;从多方面选用、创建新的、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高精深的运动能力和创新的、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教学能力。
小学体育课的目标要求 篇3
一、帮助学生的克服心理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练习时由于学生受周围环境、场地器材、本身性格、身体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而表现出各种不同消极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小心型、糊涂型、保守型、懒惰型和消极型。要使所有小学生能达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就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
学生在体育课的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问题,作为教师不能视此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问题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具体到每个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边,了解造成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心理疏导。因为对于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运动机能的差别在后天培养上的差别还不是非常明显,成绩的高低,关键问题乃在于心理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学生仅有心理疏导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在练习中确保其动作的正确性、安全度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多种途径,努力帮助学生,不仅有利于这些学生身心的正常成长,甚至还能造就出一些难得的体育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一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其次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最后要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体育课上,学生不敢做动作,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2、组织各种体育活动
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 怯等消极意志品质, 我们要了解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学生 “条件反射” 的害怕。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此外,还要多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三、重视学生的养护教育
首先,进行体育教学需要有场地。而场地的质料直接影响到养护与锻炼的成败。目前,有的学校大搞水泥 、柏油的硬操场,不惜将好端端的土质操场毁掉。其实,水泥、柏油铺设的操场质地坚硬、弹性极差,长期在这种场地进行跑、跳等体育锻炼,不仅极易发生外伤,而且会对人体造成潜在性内伤(伤及关节以至大脑)。实践证明,还是以松柔、平整的土质场地进行体育教学较为理想,它不仅有益于少年儿童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而且安全。
其次,进行体育教学还需要有器材。我们应按要求努力争取逐步配齐,以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养护和锻炼。条件所限一时配不齐的,可以发动师生自制器材,但一定要考虑到卫生和安全因素。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废弃的洗涤灵瓶和易拉罐,装上重量不等的沙子制成适合于低、中、高 不同年级使用的“哑铃”,用来做器械操。还可以草垫套上塑料袋代替体操垫上技巧课,同样有不错的效果。
体育课不同于室内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事故难以避免。体育锻炼的确存在不安全因素,有潜在的危险性,但只要注意养护教育,课堂组织严密,以正确科学的方法施教,加强养护措施,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养护意识应该渗透到上课各个环节之中。小学体育课,要全方位地贯彻养护与锻炼并重的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反思养护教育的情况,不断增强养护观念,强化养护意识。
体育课中常规对学生的要求 篇4
一、学生必须提前1分钟到规定场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一)事假
原则上不允许请事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由班主任批准。由学生本人在事前亲自向任课教师请假并征得同意;事前来不及请假的必须事后补假
(二)病假
病假须有班主任签名的病假条,体育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上课、见习或者免上课的决定。
没有证明或未经任课教师许可而私自不上课者以旷课论处。本学期缺勤1/3 者,不予评定体育成绩。
二、残、病、伤不能正常上体育课者,一律跟班上课,任课教师酌情安排教学内容。轻病号或女生例假,必须跟班上见习课,认真听讲和注意观察,积极思考,适量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协
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集合要做到静、齐、快。上课开始时,体育委员按规定的队形在指定的地点整队,清点人数,并向体育教师报告。师生互相问好后,开始上课。在教师发出集合命令后15秒钟内应站好队形。对于不遵守常规的不良行为及时指出并严厉批评,形成良好的课堂风气;情况严重者,任课教师可酌情扣分。
四、上课时,学生要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不准说笑打闹,不准坐卧闲聊,不得随意离开场地,并可根据学生表现,酌情扣课堂表现分。
五、上课时,不准穿有跟鞋、皮鞋、凉鞋、拖鞋、牛仔裤、大衣;不准戴帽子、围巾、手套、墨镜;女生不准穿裙子;不准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不准携带有碍运动的物品,以便于运动为原则。如有以上情况者,任课教师有权要求学生进行改正,并可根据学生表现,酌情扣课堂表现分。
六、尊敬师长,服从指挥,服从体育委员的领导,严格遵守课堂纪律,防止伤害、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做好准备活动,预防运动损伤,按教师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身体出现异常状况,特别是发现有心脏功能不适,应及时向教师报告。
七、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认真、顽强、刻苦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在完成练习时应积极主动,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场地特点、器材数量按教师所提要求合理有序地进行。
八、认真观察与思考,互教、互示、互相保护与帮助。
体育教学要求 篇5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全面、具体、可操作,符合“三维”要求。
3、教学目标要贯穿于教学始终,并落实到每个细节。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里特点。要贴近学校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教学内容要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并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基础去拓宽。
3、教学内容能贴近学生生活;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能力;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新的教学理念。
2、教学课程设计要符合人体机能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
3、教学结构严谨,教学思路清晰,各环节能衔接自然。时间、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分配合理,教学过程具有艺术性。
4、教法要多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为学生的创新、协作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5、能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四、教法、学法
1、教法的选择与应用坚持“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恰当的运用现代化手段,时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其它领域知识的渗透。
(2)随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进程,及时合理的指导、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兴奋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避免形式主义,注重科学、实际、有效。
2、学法的选择与应用坚持贯彻主动性、全面性、发展性、愉悦性、创造性、实践性、健身性等原则。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参与的活动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自我展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注重学生对自己学习与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要贯彻课的始终。
2、注重过程评价,突出激励、发展功能,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3、评价内容要多元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方法多样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之间评价等)。
六、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学生体育课参与态度与行为。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与表现。
七、教学基本功
1、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语言简练,示范动作准确、熟练、规范。
2、组织应变能力强,有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3、场地器材设计运用合理、实用,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体育与健康教学常规
备 课
1、认真钻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好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并严格执行教学进度。
2、根据本学科特点,备课时应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1)在全面考虑完成“四大目标”的基础上,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结合教材、校本课程、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2)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3)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器材。
(4)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场地器材等情况,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使学生身心和品行都受教育。
(6)充分考虑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把新的评价方式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
3、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体现差异性,具有可操作性。把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和进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且“少而精”。正确分析和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选择恰当的完成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增大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5、课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全课结构紧凑合理,时间与器材得到充分利用。
6、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结合教学实际深入钻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集思广益,精益求精。课时计划书写工整、清楚、层次分明。并提前一周制定好课时计划。
课 前
7、上课前必须检查和布置好场地器材,以免影响课的进程。
8、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原因,并及时与班主任沟通。
9、教师应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和仪表,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提前到达指定的上课地点等候上课。
上 课
10、准时集合上课,认真统计出勤情况,做好记录。并检查学生的服装及不安全因素。
11、上课常规。体委整队后,学生为“稍息”的姿势,教师向学生立正宣布“上课”,(相当于发出“立正”的口令,学生为立正姿势)问“同学们好”!学生齐声回答:“老师好”!随后体委向前迈出一步,成立正姿势向教师报告出席人数,接着教师宣布课的任务。
12、教师安排见习生适宜的活动和服务性工作。
课 中
13、认真实施课时计划,紧紧围绕完成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控与矫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4、示范要准确无误,动作优美,并注意位置和时机,讲解做到语言简练,并准确使用术语,突出重点。
15、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调和自控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
16、注意教学卫生与安全。利用健康课内容做好科学和安全锻炼身体的教育,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加强教学的保护和帮助,避免和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17、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培养学生自觉爱护场地器材的良好习惯。
18、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严密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19、下课前要集合进行小结,布置下次课的任务,宣布“下课”然后教师立正说:“同学们再见”!同学们齐声回答:“老师再见”!
课 后
20、组织学生收回器材。
21、教师及时摘记教学效果,教学得失事例或点滴体会,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成 绩 评 定
22、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从体能、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即:学生+组内+教师+出勤+行为表现+进步幅度+成长记录袋+体育健康知识+量化评价=学生最后等级。对量化评价的结果要及时统计分析,以指导改进教学。(以量化评价为主)
23、体育基础知识、健康知识要进行笔试。
对体育老师的要求 篇6
一、备课
1.全面熟悉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
2.结合学校学条件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制订全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
(1)思想教育。要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远大理想、组织纪律性、道德品质等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2)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3)本学期该教材出现的时机。(4)与何种教材搭配。
(5)考核的内容和考核课出现的时机。3.现场备课。
(1)教师对教材的技术动作应反复练习。(2)熟悉教学手段动用的方法和时机。(3)熟悉教具设施的使用方法。
(4)计划场地、布局等。4.编写教案。
(1)教案要突出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内容要有开始部分(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2)教学方法的运用。
(3)教学内容和实施内容的步骤。
(4)实施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运动量的合理的安排,应做到负荷适量、密度适中。(5)运动器材的准备及场地规划。
(6)要认真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和预防、保护的方法,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7)结合教材特点,应预测可能存在和出现的思想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二、上课
1.教师应以高度的负责精神对待每节体育课,使每节课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课前应重温和进一步熟悉教案。
3.要身着运动服上课。整理、检查自身运动服、鞋、口哨、考勤本等所需物品是否齐备。4.课前规划场地,必要时可让文体委员协助布置场地和器材,并注意检查设备、器材的安全。
5.正式上课。
(1)文体委员整队并清查人数、检查衣着。(2)向学生布置上课内容和任务要求。6.指导课的进行。
(1)组织学生有步骤地进行锻炼,介绍运动器材名称、性能及使用方法。(2)作示范动作,帮助学生观察、领会和掌握动作要领。(3)解答学生对知识或动作的疑惑。(4)加强个别辅导
(5)教会学生掌握助动和保护方法。
(6)课程结束时应集合整队、进行讲评、布置作业和课外锻炼内容。
(7)课后教师要总结本课效果及各班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并记录在教案上,以便改进今后教学。
三、考核
1.制订考核计划(包括考核内容、时间、方法、评分办法、场地设备、器材)2.向学生宣布考核内容、时间、方法、评分标准。
3.考核前应安排复习课和提高课,结合评分标准及技术难点,重点指导,使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
4.实施考核(选定配合考核工作的学生、布置检查场地设施,并进行方法指导。)5.评价与评分(识破重视对学生平时练习水平的评价,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及考勤情况进行评分。)对学生的要求
一、中学体育课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应严肃认真地对待体育课,精神饱满的上好体育课,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课前体育委员在广场整好队伍带进操场,并向教师报到。学生进入操场后,应遵守课堂纪律,不得打闹说笑。
三、应着运动服、运动鞋上体育课。不许穿皮鞋、高跟鞋和硬底鞋;不许穿裙子、大衣和不便运动的服装上课;不许把书包和其它物件带进操场。
四、要严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认真练习,不得随便离开练习场地或进行非本课练习项目,不得随意休息。
五、要切实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严格按教师要求和口令做练习和站位。未经教师许可,不得随便使用器材和器械。
六、要爱护器材、器械和场地。使用后要如数完好地归还。雨天不得在操场中践踏。
对初中体育教师履职要求的分析 篇7
1. 具备良好师表形象, 成为学生榜样表率
(1)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例如,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穿着运动鞋上体育课, 教师首先不能穿着皮鞋, 必须要以更高的要求对待自己, 使自己成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榜样。
(2) 注意衣着形象符合教师规范。无论什么年龄的体育教师都应当对照教师职业规范, 选择恰当的衣着从事教学工作, 展现出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
(3) 要以标准的动作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师要反复进行示范动作的训练, 一定要达到高标准的规范要求, 才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示范动作。
2. 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丰富体育教学活动
(1) 从思想上认识信息手段的重要作用。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手段广阔的运用前景, 认识到它能够成为促进教学成效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将其融入进去, 并加以有效运用。
(2) 提高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 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3) 选准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最佳时机。教师要能够在关键环节进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进行相关信息的补充, 进一步拓宽室内课的信息容量, 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
3. 掌握教学改革要点, 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1) 立足学生身心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 教师可以将训练中体力消耗较大的和较小的项目穿插进行, 防止某一节课的训练强度过大, 将训练强度交叉搭配的最显著优势, 就是让学生的身心达到紧张舒缓相间的状态。
(2) 对体育教学形式进行生动化处理。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趣味化设计, 将原本的训练活动设计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活动, 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训练情绪, 并在游戏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体育动作的训练, 最终完成目标。
(3) 结合地区体育传统改进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区的体育传统优势项目, 在教学中以校本课程、选修内容等形式将其穿插进去。在学生已有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拔高性训练,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以及特长。
4. 善于总结梳理提高, 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1) 养成教学之后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找体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 总结提炼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扬长避短、拾遗补缺, 以此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
(2) 积极和同事开展教学心得交流。初中体育教学工作, 应当积聚大家的智慧, 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教师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 要积极和同事开展交流活动, 探究如何突破体育教学中的困境, 交流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进一步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在相互之间的交流研究之中, 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及时调整体育教学活动的策略。体育教学设计与组织是一个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过程, 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状态、教学突发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应从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寻找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方式途径, 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5. 了解学生心理特点, 开展教育引导
(1) 了解青春期初中生的思想共性。作为初中体育教师, 要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思想共性进行分析研究, 尤其是要把握住他们自尊心强、善变、冲动等心理特点, 并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与教学方式的设计结合起来。
(2) 细致观察学生学习中的异常表现。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做有心人, 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一言一行, 对于学生存在的异常表现及时了解把握。
(3) 以思想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师要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疏通。一方面, 教师要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进行集体疏导, 另一方面, 对于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 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师;要求;教学
从教育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一定有教育者;从学校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必然要有教师。“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体育教师与其它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者和启蒙者。在整个学校体育组织管理工作中,体育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学校是育人场所,也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基地和出发点。许多世界冠军、运动健将,都是从学校的运动场上开始起步,走向全国,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的。他们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得了荣誉,而这些竞技人才的发现,启蒙和成长无疑倾注着体育教师的心血和辛勤劳动。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我国竞技体育攀登世界高峰最基本的指导力量,也是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的指导力量。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它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体育课不仅需要有教师的讲解,而且需要有示范、需要有具体的技术动作形象,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活的形象”“动的画面”去感知、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这一工具,以其圆润悦耳的声调、充实饱满的音量、抑扬顿挫的节奏、直观形象的行动讲解,再配之以优美、准确、大方的技术示范等自成系列、独具一格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师的工作,因此,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也有特殊的要求。
首先,体育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能否全面完成,而了解职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所以体育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一、努力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
这一点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奠基石。政治业务水平的提高,必须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国家的教育、体育方针政策,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做到既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又是锻炼身体方法的授业者;既是精神文明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又是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启蒙者。
二、全面关心学生,教书育人
这一点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责任,也是最特殊的要求之一。体育教师从组织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入手,搞好课外体育训练工作和校内外各项体育竞赛以及其它各项体育活动,落实好教育部关于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要求。此外,体育教师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一个没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教师,肯定是不会关心、热爱学生,也不可能自觉地爱岗敬业的。只有关心热爱学生,教师才能尽心尽力去培养他们,使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思想道德高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坚强毅力的一代新人。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接触学生多的特点,以本身的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他们,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课是学生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上好体育课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体育课上得好与不好也是一名体育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深入钻研教材和教法,积极吸取和运用体育教学改革有益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认真备课,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锻炼、提高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工作特点及职业要求的特殊性,使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素质。
①兴趣
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事业能够建立和巩固的基础。体育教师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兴趣,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更好地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方法,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
②情感
体育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力。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包含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育教师与学生熟悉、亲近、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可使学生产生依赖、仰慕、共鸣,进而去追求成为体育教师所导向的人才。
③意志
具有坚强的意志是每位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它对于一个体育教师的事业成败具有决定意义。坚强的意志表现在体育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坚定性和直觉性,百折不挠的坚持性和毅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和克制不良情绪的自制性等方面。
五、认真总结经验,组织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并做好各项工作
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于对课的改革,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深化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一方面要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经验型”的体育教师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善于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加以总结,上升为理论,并与同行热心交流,取长补短,这对指导学校体育实践有重要意义。此外,学校体育工作是多方面的,除了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外,还有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场地、器材的设置、保养和维修,协助领导做好工作总结和计划等,对待这些工作,体育教师应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承担和参与。
其次,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及广博的知识。
一、教师负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体育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行动指南。要有牢固的职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工作,任劳任怨,不好高骛远,要始终如一地为祖国的体育事业而奋斗。另外体育教师还应具备观察与注意能力,记忆与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这些是从事体育工作的能力基础,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要具有运动能力,熟练、正确地掌握各项运动项目及各种身体练习的基本技能,要有根据学生特点和场地器材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钻研大纲和教材教法的能力,还要有教育与科研能力及交际能力等等,以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
二、多元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培养学生至关重要,而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要求教师自身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层次。
①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另外,应具备一个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具有解剖、生理、以及运动生理,运动医学、急救和应急处理、评价技术等一系列知识体系。并且对教材所涉及的问题都能举一反三,为教学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同时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将本专业最新的信息,知识成果介绍给学生,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②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体育科学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学论等。并且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③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
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当今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已不局限于书本,对于整个世界,凡是未知的东西,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正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作好各方面准备,以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要成为知识面宽广的人,就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顺应素质教育的合格体育教师。
最后,专业的特点对体育教师在体魄上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那就是体育教师要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这也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职业活动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同时学校的许多工作也需要体育教师来完成,如果没有健全的体魄是无法胜任体育教师的特殊工作的。
体育教学任务与要求 篇9
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2.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常识、基本技能方法。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4.注重课堂教学的转化,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始。
5.教会学生学科规定的知识、技术、方法,并不断反复的练习。6.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锻炼和保护学生的身体发育,促进学生正常健康成长。要求:
1.以增进小学生的健康为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转变观念、情感、态度,帮助学困生改变自我心理。3.加强过程评价和激励性评价。4.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5.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6.科学分配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
学情分析:
1.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根据“新体育课程标准”制定了全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进度和课时计划。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上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课要求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性。体育隐蔽课程教育具有文化性、行为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敬业精神、较强的业务素质、一定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情感素质。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体育隐蔽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更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文化性
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格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构成的。所以体育课隐蔽课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体育课不同于别的课,它是以操作行为、身心互动和课堂指标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要求体育教师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三)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等。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二)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五)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
用心
爱心
专心
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2]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且,师生沟通,情感融洽,有助于形成师生的亲密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人格平等的原则,事事尊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发挥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导向作用。
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用心
爱心
浅谈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篇11
关键词: 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新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人们体力活动大大减少,各种“文明病”迅速蔓延,从而使国民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于是,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宜兴市民,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養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初三的跳绳练习,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高品质体育教案编写要求例析 篇12
一、目标表述不可以“无解”
案例一:五年级“篮球侧滑步”
学习目标的表述:1.组织学生学习篮球侧滑步技术动作, 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2.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篮球防守侧滑步动作参与学习, 学习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3. 组织学生以公正的体育态度和同伴对抗, 在对抗中获取信心, 获得能力。
分析:目标的编写, 是学生体育学习方向和预期达成的表述, 表述不可以“无解”, 强调目标编写要符合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有效促进学生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态度的有效提升。
操作上, 一指目标编写的主体定位不可以“无解”:体育教学的指向是学生预期达成的运动效果 (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 、可能形成的运动态度 (运动兴趣与运动习惯) 。表述上, “组织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做出……让学生……”等指向教师的句式, 已不符合目标编写的要求。二指编写目标的结果不可以“无解”:目标的编写要有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 在具有一定难度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的努力可实现, 结果可测量 (用具体的次数、米数、秒数来监控) 。表述上, 应该避免使用“熟练运用……”之类的模糊的术语。三指编写目标的延续不可以“无解”: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达成的, 诸如“让学生形成公正的体育态度” (一节课是不可能达成的) 。表述上, 一方面不要将目标说得过大、过全;另一方面也要强调, 长远目标的达成必须靠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来积累, 要巧妙地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表述, 可使用“参与……尝试……体验……”等让学生情感目标渐进积累的表述术语。
二、内容选择不可以有“硬伤”
案例二:六年级“滚翻组合连接”
学习内容的选择:1.复习前滚翻动作;
2. 讨论前滚翻组合原理;3.尝试前滚翻组合;
4. 滚翻组合展示;5.前滚翻组合评价。
分析:内容选择不可以有“硬伤”。一指内容编写的“本” (学科性) 不可以有“硬伤”:体育是有序的身体运动, 体育课堂是学生规格的运动参与。编写教案, 我们不排除一些非运动类的活动, 但教案是“体育”的, 既要能体现体育的元素, 又要能体现体育学习的规律。本课时的内容选择, 组合连接的技术应该建立在相应的“前、后滚翻”基本技能之上, 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递进学习的要求, 给内容选择的“本”带来“硬伤”。二指内容编写的“度” (针对性) 不可以有“硬伤”: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年龄、不同学力的学生, 在体育课堂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所以, 无论是运动知识的选择, 还是运动技能的呈现形式, 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本课时的内容选择, 相对于六年级的学生, 运动技能含量太低, 仅有的前滚翻复习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 给内容的“度”带来“硬伤”。三指内容编写的“量” (技能知识点与技能结构) 不可以有“硬伤”:教案编写要学会取舍内容的重、难点, 不要纠缠于内容形式的枝梢叶末 (单纯意义上的做文章) , 游离于内容 (重、难点) 之外, 才能使编写的内容技能素材经济、实用;技能结构清晰、明快;技能发展自然、流畅。本课时的内容选择, 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本无错, 但是方式的变革, 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部, 只有运动技能学习与学习方式“无缝对接”, 才不会给内容的“量”带来“硬伤”。
三、过程设置不可以“作秀”
案例三:五年级“快速折返跑”
主要过程的设置:1.情境描述、演示:“过大年”、“放鞭炮”;2.结合“放鞭炮”, 模仿学习“折返跑”;3.自主“折返跑”练习 (以放鞭炮为切点, 强调快速“折返跑”) ;4.自主“折返跑”动作展示、互评 (快速“放鞭炮”) ;5.组间挑战 (“放鞭炮”接力跑) ;6.小结提高。
分析: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承载着体育知识的生成、运动能力的发展、体育素养的形成等重要使命。
【体育课要求】推荐阅读:
体育课上课程序及要求06-20
《引导课:体育课常规要求》-说课稿05-17
一小时体育活动整改问题自查要求05-16
课改后体育教师形象的要求论文09-01
探沂中学体育教学常规要求09-15
从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要求谈学生的培养05-14
体育教案-体育课说课稿(篮球)08-22
体育教学反思:夏季如何上好体育课09-06
体育课反思05-12
女生体育课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