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感想

2024-10-05

体育课感想(共16篇)

体育课感想 篇1

体育课感想

记得9月份刚来上第一节体育课时,脑海中又浮现了不停的跑步、不停的做各式训练的画面,并且想象中老师应该是个严肃的彪形大汉。可当我见到蒋老师,您,一个亲切的老爷爷时一切的顾虑全都消失了。您第一节课没有让我们像其他班一样直接就跑操、做准备活动,而是像拉家常一样跟我们和蔼地谈心。您告诉我们什么是体育,我们应怎样对待体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别什么最后一秒拼命,更别玩命,你要不舒服就休息,体育是一项强身健体的科目,不是用来比拼的。并且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您就真的说到做到,虽然这一些人钻了一些空子,偷了点小懒,可是我看得出大家都对体育课不由得露出了热爱。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体育课的概念,我变得喜欢享受午后新鲜的空气,喜欢听您用不紧不慢的语速畅谈中华历史、武术历史,喜欢跟着您矫健的步伐一起运动。

我想,通过这短短的几节体育课,我真的对体育有了不一样的概念和感觉,体育真的应该是修身、养性。你去跑步就应该放松、平静的去跑,不用超过别人而炫耀,也不用被超过而感到屈辱,脸红脖子粗地跟别人比;你去练武术,就应该知道你所练的这种武术的历史渊源,就应该体会它的运势,而不是机械地像做广播操一样的做动作。这些都是我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感谢您,蒋老师,可能您并没有让我在身体素质上有很大的提升,但您让我们这一代人明白什么是体育。

体育课感想 篇2

四年级《快速跑》教学流程是:快速转身拿棒换位拿棒高抬腿快速通过绳梯“赛龙舟”的游戏。

二年级《反应速度练习》教学流程是:“照镜子”游戏快速反应(抢尾巴)快速反应对抗(抓位移速度练习(迎面接力)体能练习(立卧撑)。纵观两节课,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彰显了各自精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个性。两位教师采用教学内容与不同游戏相结合,对教材进行游戏化处理,以游戏为版块,清晰地展现了课堂重难点教学的层次性。由分阶段的练习(徒手、 器械、游戏)逐渐升级到完整练习,设计巧妙、转换自然,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达成了学习目标,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实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让观课教师领略到她们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感受到她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并由此打开了笔者的教学思路,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二、赏析课堂,品味精彩亮点

1.趣味设计,快乐学习。执教教师从 “趣味热身”到“幻影移位练习”,从“发展步幅练习”到“发展步频练习”的环节转换,将游戏融入快速反应技术动作练习中, 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递进、串联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运动技术,营造了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

2.器械利用,高效合理。执教教师对体操棒的运用,从器械操热身到按压腿部放松、从幻影移位运用到持棒原地高抬腿练习、从体操棒与绳梯结合发展步频到赛龙舟做船桨,体操棒的使用在短短40分钟内高效使用了8次。

3.语言言简意赅,用词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上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做到了精讲多练。执教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语言精确到:“行动,开始,再来一次”等;纠正动作时:“腿抬高,臂摆大”等语言,达到了精讲多练的目的。以精炼的语言、规范的动作、 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阵阵喝彩。执教教师将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中的简单动作、技术技能、体能等与学生的天性、童性进行适性、 适切、适量的搭配。与学生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温柔、体贴的话语俨然是小朋友的大姐姐。对调皮的学生传递爱的眼神、施以幽默语言。这种以德服人、以身作则的行为,也生动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宗旨。

4.过程评价获启发,终结评价增信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得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

学生参与运动或付出努力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执教教师在教学中的“你的同伴真棒,表扬表扬你的同伴”, “你真棒,又获胜了!”,“祝贺你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等语言评价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 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教学中语言评价的魅力。

三、集思广益,回归常态课堂

学校体育教育之感想 篇3

关键词:学校;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56-001

目前社会上某些人对素质教育有一些看法,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否定以前的教育模式,就不能考试,要平均发展,要重视课外活动,课堂就无所谓了,不能让学生有任何负担。素质教育是中小学内部的事等等。这些观点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坚决避免进入这个误区。

一、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教育

要搞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进步个性。这对于学校体育而言,本身就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优势。因为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过程和环境,即形式上是身体练习为主,方法上是以示范掌握为主,负荷上是以生理负荷为主,在组织上是以分组掌握单练为主,在场所上是以运动场馆为主。在上述的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个性表现是显性的,而且有开放的和热烈的特点,易于观察,便于引导。大家知道体育是一门传习的学科,要求师生有相当量的身体练习,而不像其他学科看一看,听一听,写一写。因此这种传习的方法易给老师的教育带来有利的条件,使教育能根据学生的显性表现,因势利导,在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二、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学力成长

学力就是“学知上达到的程度”,有显性的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不是真正的学力,应试教育只注意显性学力,即知识、理解和技能。它的学力观存在着种种弊端,如:体育学科不变的规律体系与学生对体育的直观感悟之间失去平衡,竞技运动的能力发展与个人身体、道德之间失去平衡;教学活动偏向少数尖子生,忽视了大部分学生,人为地加剧了学生学力发展的的不平衡;占据中心地位的是课程教学等等。而素质教育则关注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的统一,体现了一种“发展性学力观”,也就是说,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技能,也关注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体育不仅仅在于增强体质,还有个性、品质的训练,学力的成长。当前,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必须完成学力观的转变。

三、学校体育教育要转变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沿袭式和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养成,这就造成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追求运动竞技的成分,追求运动技能学习的精确度、速度、高度、远度,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

2.现代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一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浓厚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各个方面去发展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奠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二是强调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活动,教学应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有利于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四是强调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性。教学包涵了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学方法理论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学,教才能有针对性,才有实际意义。现代教学方法侧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习内容的安排与计划、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方法也有了极大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了师生双边协调活动,桥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它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学生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要求越来越高,强调将感知、思维与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及运用,体育教学将更加强调高效性,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习活动。

大学体育课感想 篇4

每学期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体育课的第一堂课——选择项目。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让我们学到我们真正感兴趣和喜爱的运动项目,特别选择了这种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授课方式。

每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前,选择什么项目就成为了每个寝室卧谈会的主要内容,为的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挑选自己最喜爱的项目。经过大家精心的备战和激烈的现场争夺,绝大部分同学都选到了自己最为称心如意的体育项目。因此,大部分同学在上体育课时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每节课都能看到大家笑意盈盈,脸上荡漾着青春的笑容。

体育课,感觉就是在开心的玩儿!

心情愉快了,每个人自然也能全身心投入。大家忘记了一切烦恼,每堂课紧随老师的课程进度练习着选定的项目。无论是在寒冬,还是在酷暑,大家都全身心投入,整整一堂课下来,每个同学都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尽管如此,脸上的笑意还是不减。

体育课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习某几项体育技能,更基础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因此,必要的素质训练是不可少的,比如每堂课穿插的跑步、跳远等训练。既然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好,同学们对这些训练依然是全力以赴,认真练习。

一个半小时过后,汗流光了,身体顿时也感觉轻松不少!

进入的大学的学习生活,没有了中小学每天的必修课——广播操,唯一定时定量的运动就是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了。在缺乏运动的学习生活中,体育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调节身心的机会。几乎所有人都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在四个学期期末的体能测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部分同学都保持着成绩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了体育课上的锻炼,确实在一点点提高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达到了健身的目的!

足球体育课感想 篇5

以往观看足球比赛,最关注的莫过于精彩的射门瞬间,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足球课学习,我才明白队员间的传球配合与协作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女生,对于足球的了解很少,本学期的课程让我真正认识了足球。老师让我们先从控球练起,通过几个运球游戏熟悉怎样控球。不得不说,刚接触球的时候觉得很难控制,稍稍用点力,球就跑出去了,而且很难控制方向。经过几个来回,终于有些长进。之后,老师又教给我们队员间传球的战术,如直传斜插、斜传直插等。在练习的时候,一开始总是忘记动作要领,经过十几次的练习巩固,传球的跑位图比较熟悉了,做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最后,老师讲解了射门的技巧,并要求我们结合传球技术进行射门练习。当我和队友配合把球射进球门的时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老师在传授常规课程的同时,还坚持让我们进行实战。只要一有空余时间,老师就会让我们分组打比赛。在电视机前看到运动员比赛,觉得很轻松,但是真正到了球场上,我才体会到了有多累,不到十五分钟,我就已经出汗,累的跑不动。虽然累,但是踢得很兴奋。很多时候,队员间都会出现很好的传球配合,即使没进球也会让人很激动。在这种氛围下,我真正感受到了足球队员间的协作精神。

大学网球体育课感想 篇6

不知不觉的一学期的网球体育课就快要结束了,假如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大学网球课的感想的话,我最想说的是,我感觉大学生上体育课的激情都不是很高,而且他们平时也很少进行课外运动。对于这样的一种现象我感觉挺无奈的,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认识却很不足,在学校学习阶段十分容易忽视体育锻炼,不重视体育课,他们甚至都认为上体育课没有用,因为今后走向社会后,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一般都是不需要体育知识的。我认为正是因为学生带着这些各式各样的想法去上体育课,从而才导致学习得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

我个人认为体育课是大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相对那些在教室上课的课程,体育课属于比较特殊的课程,不单单说它的上课内容不同,还因为它的学分相对而言也较少。然而,我认为它的学分与它的重要性并非成正比,因为我认为体育课的意义很深远。大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可能受到很多的挫折,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在校期间就已经为自己的前途所担忧……这些都可能导致我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压力。但大学与初中和高中不同,我们已经远离的家乡,我们大多都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我们如何去释放我们心中的压力呢?我们没法再像以前那样方便的向父母倾述,我们也无法在家里看半天的电视或是躺一整天什么都不做……在大学,我们每天都必须按照次序做事,因为我们都已经是成人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某种意识驱使着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次序去生活。说了这么多,想说的就是一点,如何来释放我们的压力?就我个人的经历看来,我认为运动是释放压力的很有效的一种途径。在大一的一段时间里,我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可以说每天都不怎么开心,这一艰难的时间里,我找到了篮球。一次自己一个人出去打了会篮球,回来后感觉很累,然后就睡了一觉,之后感觉自己的心情好了许多,后来我几乎是坚持每天出去运动一下,有时是打篮球,有时会去跑跑步等。其实,有很多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个人的情绪健康确实起着积极的作用,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杂文感想 篇7

《维特根斯坦的小屋》《看与视角》《历史的特征和当代的特征》三篇文字都属于由旅行中的见闻所展开的文字论述。

《维特根斯坦的小屋》 (裴钊, 2014.07)

一文通过维特根斯坦在维也纳为他的姐姐设计的住宅入手, 从他的传记和哲学思考中, 引出建筑方面的两个话题。其一, 现代主义与铁板一块的机械理性主义并非等同, 其中也包含很重要的一个分支, 就是歌德至斯宾格勒这一从形态学出发的传统。出于对牛顿科学的机械主义的厌恶, 他们希望寻求的是“照其本身认出活的形式, 在背景中看出它们的可见和可缺的部分, 把它们能感知为某种内部的东西的显现”。受到歌德形态学影响的不仅仅只有维特根斯坦, 仅与城市和建筑相关的就有格式塔理论、城市形态学研究、类型学等众多理论。其二, 批判了对宏大和统一体系的欲望, 所有这些纷杂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一个因果关系上的幻象之上, 认为建筑学需要某种抽象和一般性支撑体系。对于这些幻象, 晚年维特根斯坦给出的破解方法是抛弃因果关系, 使用类比的方法, 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他所说的 “端赖于看出联系的理解”。而这两点在当下中国建筑话语中正是混淆不清的, 很多讨论的对象和假设都是有问题的。

《看与视角》 (裴钊, 2014.08)

一文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为切入点, 从“看”的行为发生, 谈到“看”的对象, 又谈到了“看”的再现工具透视法, 以及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最终以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建筑都有关的一件事来结束。其中有两种“看”的对象:以外部实在世界事物为对象和以人头脑中概念世界的再现为对象。由于“看”这一行为的生理发生机制, 注定第一种类型的“看”必然是以某个特定的角度展开, 而那种追求对象全方位同时展开的观看方式, 如立体主义所呈现出来的形式, 只可能存在于第二种类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第二种类型是一种全面的和无所疏漏的观看方式, 它只是提供了这种“看”的可能性。事实上, 由于符号所具有约定性含义, 人们在观看时倾向选择自己希望的、熟悉的和习惯看到的片段进行解读, 这种因惯性选择所带来的偏见比生理上不完全的“看”所造成的偏见更加常见, 数量也更多。在现实生活中, 这两种“看”的方式并非截然分明, 甚至会相互替代, 而且人们常会因为某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和习惯选择了错误的方式进行观看。由此延伸到文学中、绘画艺术中的看的谈论, 并进而转入建筑设计中, 通过对透视法的讨论, 说明了“看”与“做”的关系——如何“看”决定了怎么“做”。

《历史的特征和当代的特征》 (同庆楠, 2014.10)

则通过在日本东京的行走, 所观察到的城市形态和现象, 就城市的历史与现代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特别就历史的特征与当代的特征两者之间常认为的二分关系提出质疑。特别以东京为例, 东京的城市特征简单有效地应对了个体的人在大都市里无家的这个问题。面对公共的城市街道巨大尺度的大都市建筑是对当代全球化文明的回应, 而内部私密的宜人尺度的住宅区却是如此充满人性关怀的人的房子。它并没有抗拒当代文明进步的影响, 同时也丝毫没有妥协对个体的人的关怀, 一个普通人可以在当代最为繁华的大都市里找到一个自己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安全的家。这无疑是对人的当代的境况的深入关注, 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当代的特征。对建筑师来说, 追寻当代的问题, 然后从历史中找到应对的答案, 这也许才是面向未来的历史观。

《谁的建筑》 (裴钊, 2014.09)

本文由和一位国外教授的闲谈展开, 对于建筑设计的归属性从国家和民族的属性开始, 进而讨论到建筑设计署名权的历史根源, 转入到当代建筑作为一个综合建造行为, 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行为的情况下, 署名权的合理性, 以及当下建筑建造背后我们所容易忽略的社会问题。并借用一位美国人类学博士的研究成果从建筑建造角度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建筑的特殊性和现实性, 对于中国建筑中的“自治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指出建筑师署名权是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传统和习惯, 建筑师才成为建筑名义上的创作者。但随着技术发展, 社会分工细化、商业社会和消费主义的兴盛, 这种署名权更类似一种被消费的品牌。而当不断地追问“建筑是谁的”的时候, 才有机会意识到建筑背后的社会脉络, 也只有在这个关系中, 才可以摆脱建筑师自恋的美学“自主性”趣味。思考是否还能以西方现有的建筑和建筑学本身的定义来判断中国当下建筑的含义问题, 也许中国建筑对传统建筑学的定义进行了某种颠覆, 不是从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开始, 而是一种逆向的过程, 从建造过程和实践中重新扩展了建筑学的定义。

《文脉与艺术呈现》 (茹雷, 2014.11)

通过研究勒·布伦的《赛古伊首相》, 作者解读出因时代变迁、文化差异而幻化出的多重意义折射。勒·布伦笔下虚耗人力的画面却恰恰被西方学者解释为具有“满大人”声势, 模仿了中国朝廷中官僚的纸醉金迷, 反映了法国人对想象中的中国式豪奢生活的向往。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变幻魔力:中国在各类欧洲游记传奇中被建构、被投射而成一个充满极端场景与放纵欲望的幻想国度, 欧洲人以这个虚拟的中国为蓝本描绘起自己所追寻的梦想之地, 而他们笔下的富丽奢华又被现实中的中国人接受为真实存在的例证。原初的幻想国已经不再有主人, 成为中西想象的对象。自中国起始的虚构历程, 最终为其出发地奉上了真切的展示实物。在这样一个由文字、图像构建起来的幻象与真相的消长绝续中, 虚化的文本往往比事实的存在更容易为文化所接纳, 进而经文化的权威成为被认可的真实。在创作与展示之间, 时空上不同背景之下的文脉的落差与矛盾, 使得艺术品具备了双重的特性:依托着文脉的无限矛盾与趣味, 以及脱离开文脉的自足的存在。并进而引申, 在文脉意义不断变化的条件下, 借助艺术的视野, 建筑可以在理论层面更深刻地介入社会, 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足。以实用为起点的建筑固然无法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绝对纯粹状态, 但也因此避免了与周边事物的隔膜与疏离。

《喃喃自语:台湾建筑环境的在地观点》 (李峻霖, 2014.12)

本次邀请到了台湾独立建筑师和台湾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李峻霖著文。在抵抗全球化进程中, 在不同的地区中地域有不同的实践。不同于其他任何主义和流行思潮, 地域和本土不需要一种主义或者一种标准解释, 它们与各个地区所生活着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 而只通过实践来定义自身。本文作者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就读期间的论文与地域性研究相关, 并以长期的台湾在地实践经验为基础, 就台湾当代建筑实践的状态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批判, 指出建筑层面的全球化/ 国际化指涉的应该是一种空间本质上的思维模式深度与广度而非形式上的表现主义, 具体精神就是“全球思维、在地行动”的实践, 也就是越在地就越国际。

《栖居的东方诗意》 (孙彦青张庆生, 2015.01)

本文则通过作者回到故乡宝鸡所见所闻, 并结合其在美国师从文丘里和索金教授所学的城市理论研究, 以宝鸡城市形态为例, 借用现象学和林奇的城市分析理论, 提出了东方城市的独有的特点, 以及东方诗意如何在城市生活中得以存留和发扬的可能性。

《孰因孰果》 (裴钊, 2015.04)

国培感想 篇8

本次研修使我的心灵不断地受到震撼,不断地荡涤,不断地启迪。对于这次国培,我有太多的感谢、太多的感悟。

一、感谢

陕西师范大学为我们精心设计了培训课程。在紧张和隆重的开班典礼、激动的破冰之旅后,内心一直涌动着两个字:感谢。感谢这样独特的研修方式为我们传递教育前沿最新的信息;感谢老师们精辟独到的见解为我们传道解惑指点迷津;感谢每位同仁本色的回答与提问为我们展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还要感谢师大提供的舒适的食宿条件……在这期间,我们似一粒种子、一株小苗,悄悄地、悄悄地,不留一丝痕迹地茁壮了起来。淡化研修中的评价,重在解决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以指导以后的化学教学工作,是本次研修的宗旨。茶叶因为沸水的冲泡才释放出了本身深蕴的清香,生命因为不懈的奋斗才留下了令人回味的幽香,研修培训因为细细的揣摩才收获到芬芳的花香,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我们徜徉在智慧的海洋里。感谢陕师大提供了一线教师交流提升的平台。让我们不断成长,让我们不断完善,让我们不断收获。来省级研修之前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培训感到非常惶恐,只怕会有辱使命。当投入其中,每天聆听教授们的精彩讲座、解惑,自己心中的疑问被层层剥去;面对问题,不断地思考,大脑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我发现自己下笔评论竟能酣畅淋漓;与同伴交流也能充满活力……我开始庆幸自己能和全省的化学教育精英们一起携手追逐阳光与梦想,我开始相信以后面对任何挑战和挫折我定能从容应对。在和大家共同的学习中,自己正经历着一次蜕变式的成长!“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是啊,十几天来,指尖的飞动、思维的跳跃、心灵的震撼以及感情的碰撞,摩擦出了多少智慧的火花。喜欢把研修中自己的变化比作“拔节”,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真实状态,激荡着激情与活力,真心希望自己能和学友们一起在这次研修中智慧地学着,辩证地思考着,跨越地进步着!

二、感悟

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要平等地、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学校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优化师生关系、强化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交往,是教师需要做好的头等大事。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而艰巨的,要快乐地走下去的话,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和努力去培养学生。其次,注重反思,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强有力措施。教师应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识、再创造,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展开行动研究,生成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低效或无效教学转化成高效教学。

通过本次培训,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去学的、要去钻研的还很多,而且刻不容缓!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也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将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向前看!

培训让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学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不能因为自己会而原谅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因为对学生来说中学教育也只有一次。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空间,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国培,国培让我成长。

排球课 体育课感想 篇9

体育课感受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排球课即将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每节排球课都丰富多彩。以前,在电视上精心动魄的比赛,也离我们不再遥远;那些激动人心的扣球动作,也能由我们来完成。这一学期轻松快乐、富有意义的排球课,将成为我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美好回忆。

首先,排球课是充满乐趣的。记得第一节课,老师就强调了体育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大学频发自杀、跳楼事件,而惟独体育大学没有。能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走出教室,走进排球馆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在排球课也夹杂着小游戏,比赛的过程中,各种出任意料的巧合,都让我们欢声笑语。每当上完排球课时,我的心情都非常愉悦舒畅,感到精力旺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排球课的主要内容是垫球和扣球。开始的时候,垫球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感觉手臂特别疼,另一方面,球的方向难以控制,常常碰到胳膊,或手腕,突然改变了方向。记得刚开始练的时候,每次手臂都会发红,并且很难连续垫十个以上。但练得久了,也发现不疼了,垫球的时候也有了点感觉,也逐渐能把球控制住了。确实,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好,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把球垫好,各方面的细节都要注意。比如,手的握法,身体的姿势等等都要协调。

排球的考试内容是两个人对垫,虽然每个人练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两个人配合起来时很难的。开始,我们两个人配合得不是很好,都感觉对方的球很难接,持续十个回合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垫球时,要为对方多考虑一些,应该把球尽量垫高,这样对方接起来就比较容易。有时候,出现坏球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都考验着我们之间的默契程度。

排球作为一种集体项目,非常注重团队合作的能力。记得第二节课上,老师让我们做自我介绍,让我感到有些意外。通过排球课,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打好排球非常需要和队友的熟悉和默契。在打比赛时,经常出现两个人都想接球的情况,结果撞在了一起。同样,有的时候,两个人都想把球让给对方,结果没人接球。这些都是沟通不畅通的恶果。在老师的指导后,我们接球时,都会喊“我的”,很少再出现那样的问题,比赛也打得更加精彩。

虽然我非常享受学习排球的过程,也努力地学习排球,但我知道,仅仅一学期的排球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排球,这也是非常大的遗憾。我的动作有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水平也不是很好。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再选排球课。

体育课之毽球课感想 篇10

张泽英

13281150 斗转星移,时光仿佛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这学期,我很荣幸的选到了毽球作为我的体育课项目。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训练,我对于毽球课的感触颇深。

其实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毽球了。但那时候踢得毫无技巧可言,只是一帮同学围一个圈来回传球。直到上了毽球课后我才知道毽球原来还有如此多的踢法。盘踢、侧踢、脚内侧、脚外侧等变换无穷的花样让我觉得毽球真是其乐无穷。

阅读《有效教学》一文感想 篇11

一、有效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

《有效教学》指出,同一所学校,不同的老师,可以允许不同的备课方式。刚毕业的,倡导“手写式”,便于练习基本功,有更多时间思考,90%原创,10%打印,强调共享集体备课资料,这样利于其专业成长。对于骨干教师,为了减轻其职业倦怠,充分利用已有教学经验,可允许50%手写,20%“翻唱名家”(活页备课),20%借用集体备课,10%在书上批注,坚持写教后反思。成熟型教师,可允许用50%修改案,只需30%原创即可,10%在书上批注,20%借用集体备课。这样把握尺度,因师而异,减轻了教师抄写教案的负担。办法当然很好,可是要具体操作起来,如果没有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哪所学校敢“自作主张”呢?

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学校逐渐尝试使用电子教案。在一门心思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把教师写(抄)教案时间与精力省下来,走进教室,多上几节课,多辅导几个后进生,更利于提高成绩,自然成了校领导们不约而同的做法。

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用于备课的做法值得提倡,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也有目共睹,客观上讲,教师自己钻研教材,设计出来的教学流程,未必就比抄来的或复制来的好。笔者认为,真正的“有效备课”可以不在乎什么形式,但一定要切合学生与教者实际,一定要认真解读文本,慎重决定取舍。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上,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否则无法深刻领会编者的设计意图,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否考虑弱化对实为“形式”的备课笔记本的检查,用更大精力去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备课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有效教学》一书中所推崇的特级教师于漪的“三备法”,我在敬佩之余,不由回味起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酸甜苦辣。去年,我们六年级语文学科组只有一本教学参考用书,同轨的五位教师中有三位是首次任教,况且又是新教材。于是,这本参考书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你请我约,他请你带。学科组里数我岁数最大、教龄最长、职务最高,怎好意思强夺弟妹之爱?只好自己钻研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形成备课初稿;再上网查找,比较修改。集体备课时,和盘托出,敞开心扉,彼此研讨,求同存异,互补短长。倘若是教参上明确提示的,我立即在二次备课中标注出来,进行反思。尽管我一再要求自己恪守“备课不在字数的多与少,关键在于内容的‘真’与‘精’这一信条,天长日久,终究还是难以“完美”。毫不隐讳地说,有时一天工作下来,疲惫不堪,再也无心思考,更是懒得反思,第三次备课自然打了折扣。个人初备,我几乎都是晚上在家里进行的。不错,处理教材日有长进,但付出的时间确实不少。

毋庸置疑,随着学生家长的期望值、社会的关注度和主管部门业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职业倦怠感必然与日俱增。如果每节课都要做到“三备”,需要付出多长时间、多大体力和多少脑力!作为社会人,面对各行各业的工作现状和收入诱惑,要始终如一地安贫乐“教”,无“大勇气”“大毅力”怎行!

二、有效指导,“吾将上下而求索”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思考能力、倾听耐心、圈画批注的习惯和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习惯于做听众与观众,就是人们戏称的“木头人”。课堂上,有的皱紧眉头,故作深沉,表示自己在思考;有的胡写乱画,假装斯文,借此来消磨时间;有的偶听同学回答有误,就立刻纠正,全然不管说没说完。如果问及有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举手回答者往往仅改几字,实际同出一辙。如此的“自学、思考、倾听、回答”,岂不是浪费大好时光,课堂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

《有效教学》中提及教师的有效指导,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对照“五适”,我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日日记录整理,常常深刻反思,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有效倾听、交往互动”等良好习惯。天道酬勤,一个学期的反复抓,果真收效明显。

三、有效评价。“山重水复疑无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越发感到不会教书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不是思想老化,也不是教学理念滞后,只因为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结果的实际评价权重,两者不相吻合,让人无所适从。

再如,“有效教学”关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是不是说,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呢?显然不是。因为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事实表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读书像腌菜一样,在适度的卤水中,浸泡久了。自会人味。

现实中,教学结果的评价近乎“分数至上”,这势必导致一切教学工作“唯分数是瞻”。不计“投入、产出”,乐此不疲地大搞“题海战术”,何谈内涵发展?“不择手段”地增加“分数”,追求那所谓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完全有悖于新课改所倡导的“注重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主旋律。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习作说真话、吐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抒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为了考试拿分数,纵容孩子抄作文、背作文的教师应该不在少数。大家都知道,作文选每生一本,操作起来便利快捷。同时,许多教师撰写论文,离不开网络搜索,离不开剪贴拼凑,有朝一日当真要亲自动笔,恐怕为数众多者,绝对没那么“神气”了。

“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我深信不疑,且一直鼓励着学生,鞭策着自己,与孩子们同读、同写、同乐,享受着别样的欣慰与幸福。开学以来,好几个学生已经写了两万多字的日记,就是一个佐证。当然,相比之下,少做了许多家庭作业,考起试来,很可能暂时稍有落后。因而,常有“山重水复”之沉重,有时也难免心生“同流”之意念。在心灵的煎熬中,每每看到“小荷露尖”,无形之中平添了“坚守”的无穷动力,霎时间仿佛已经“柳暗花明”。

一堂测试课引发的感想 篇12

一天上了两节五年级的“双手正面垫球”体育考核课, 两个班考核测试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收到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感触颇深。

上午第一节课是五 (5) 班, 先排队集中, 宣布考核测试要求及注意事项后, 慢跑、徒手操, 每人发一只软式排球, 学生自由散开练习。几分钟后, 按照体育考核表上全班学生的顺序, 由我逐个进行考核测试, 其他同学在旁边散开练习, 轮到谁谁先考核测试。考核测试过程中, 我兼顾观察了一下课上学生总体情况, 感觉到大多数人练习的积极性不高, 考核测试速度也比较慢 (每人要测试三次) , 自己的精力大多关注在考核测试的同学身上……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这节考核课该怎么上?怎样把测试过程变成有效练习与评价的过程?怎样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有效提高考核测试的效果?我深深地陷入思考……突然想起以前自己带学校独轮车队训练时, 一个人忙不过来, 就尝试采用“兵教兵”的方法, 让先学会骑行的队员当师傅, 每人带一个徒弟练习;同时要求不会骑的队员主动找师傅当徒弟, 自由结合, 比一比哪个小组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提高得快!训练效果也不错。想着今天下午第二个班考核测试, 就准备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下午第二节是五 (8) 班的课, 整队后做好准备活动, 我开始讲述测试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宣布一个决定:“老师决定寻找垫球优秀者, 聘请他当小老师协助我考核测试, 或者聘请他当师傅指导徒弟练习。”宣布后, 学生中想做师傅的特别多。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自由散开练习。我在学生中巡视指点, 寻找发现垫球优秀的同学……哨声集中, 学生们散点式靠在我周围。“同学们, 刚才自由垫球练习时, 有没有按照考核测试要求, 动作正确的一次垫满21个以上者!”七、八只手举了起来。“好, 请你们勇敢地站到中间来给全班展示, 大家欢迎!”全班自觉自动地围成一个大圆圈……“同学们, 下面开始考核测试, 每人有三到五次机会, 由刚才通过展示的同学担任小老师当考官, 小组长负责协助, 向体育委员汇报登记同学成绩。最后, 老师要看一看哪一小组的考核成绩好!相互合作精神好!”我把通过展示测试的五六个人做考官有机地分到各组, 让需要辅导的同学自由拜他们为师傅请教。考核测试开始了, 各小组散得很开, 有的小组考核顺序由排头开始, 有的小组由排尾开始, 有的小组由较好的同学开始;有的小组一个同学连考几次, 有的小组一个同学先考一次后再轮换……只见小老师们很认真, 不打折扣, 严格要求, 有的还不时提示动作要领;未轮到考核的同学认真练习, 相互交流体会;首次考核合格的同学也在练习, 他想努力争取下面几次中考得优秀, 为小组争光……

课后进行了统计一下, 五 (8) 全班考核测试结果:21个优秀, 15个良好, 5个合格, 全部通过, 明显好于上午授课的班级, 同时这节课中各小组考核测试成绩优秀率和团队合作精神表现的非常好, 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剖析与反思

两节同样内容的考核课却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原因何在?关键是有效地把训练独轮车队的实践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团队互助作用, 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针对运动员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有机地运用, 构建考核测试的表演舞台, 积极使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 更新理念, 改进体育考核测试的方式方法

在一般体育教师的传统观念中, 考核测试不肯放权给学生。因此, 我们要对这一传统观念重新思考,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认识到学生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 相信学生的组织能力;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 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 考核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完善改进体育考核测试的方式方法, 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考核测试的效率与效果。

2. 相信学生, 创设自我展示活动的平台

通过实践, 学生也可以当小老师、小师傅, 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 使考核测试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全凭教师考核测试“单打一”的枯燥方式, 改变体育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方式,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有更多的练习考核测试机会。对每个学生要充满信心, 给学生创设学习活动的平台,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特长, 在考核测试中有机地带动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3. 小组合作, 培养团队互助共进的精神

在考核测试中, 激发学生争当小老师、师傅的方式, 实质是在独轮车队训练时受到一种练兵方法的启示。“自主——合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可以在自主中促合作, 在合作中强自主。在教学中, 所说的“兵教兵”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兵教兵”学习方式符合新课改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能促进个体的运动参与、思想的碰撞、运动技能的提高, 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知的动态生成过程。通过大家争当小老师、师傅, 小组中的强兵教弱兵、弱兵教弱兵等方式方法, 正是“兵教兵”思想很好的体现。

4. 多元评价, 强调师生全方位身心参与

太极拳体育课感想 篇13

体育课感想

这个学期体育是选修,选来选去最终决定是太极拳,本来的印象是太极拳只适合于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虽然对于太极拳的理念比较仰慕,可是总觉得不如篮球、足球来的激情,当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老师那里知道了,认认真真打完一套太极拳,会出很多汗的,运动量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做什么事情只要严肃以待会需要十分的付出。

之所以选择太极拳,就是对于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感兴趣,想去感受一下,自远古以来,道家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大自然关系的长期观察、体悟,建立起了天人整体观,以自已的独特方式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发现了世界万物普遍联系、演变、发展的深刻规律,并把其中核心的部分------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和谐,用图的形 式表达出来,成功地将这一哲学思想浓缩于太极图中。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太极图是画在平面上的,就我们所赖以立身的地球被展开在图上一样。拳以太极命名,就决定了这个拳从立意上是浑圆的矛盾集合体:无处不矛盾,又处处协调;无处不对立,又处处统一。与我们平时学到的各种学问一样,太极拳也有其自身深刻而朴素的哲学底蕴。这是其独到的一面,理解了这其中的奥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各种问题。从哲学中吸取精髓,这几乎是所有能够像太极拳一样流传于世的武术等的共同点,当我在课堂上逐渐熟悉太极拳之后,虽然只是懵懵懂懂,还是能感觉到一种流畅,毕竟是经过许多代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出来的,它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了适应于推广的特点,简单、易学、有效等,从这次的体育课中都体现了出来,对于身体之间相互的配合,讲究对于身体周围的小空间的协调,手部的动作与脚步的动作相配合,但是我的协调能力和理解能力实在是有待提高,要达到融会贯通这个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

体育课结课论文感想 篇14

为期一学期的舞蹈课,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说实在这一学期的舞蹈课,让我收获不少。无论是在舞蹈方面,还是在管理其他及做人方面的收获都让我提升许多,真可谓是获益匪浅!

给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选体育课,一开始我本打算选足球和乒乓的。但由于寝室网络连不上,我只有半夜爬起来选课,万般无奈足球和乒乓早已人数爆满。仔细一看只有体育舞蹈还能选上,所以我就在朦朦胧中,去上了舞蹈课。其实在上课之前,我并不知道体育舞蹈学什么,只听他们说好像是国标。不过当我看到两位美女老师以及两位老师标准的身材,我就知道,体育舞蹈一定是一种像两位老师一样优雅的舞蹈,浓厚的兴趣也就由此而生。兴趣倒是有了,不过自己在舞蹈方面的造诣真的不高。就连老师刚开始说的“北京平四”,自己以前可谓是闻所未闻。好吧,也就在老师表演之后,我貌似明白了一些,看懂了一些,喜欢上了一些。经过百度之后,对北京平四的了解也深入了许多,对舞蹈的热爱也加深了。女孩子,学点舞蹈也挺好的,修身、养性、还能塑形,可谓是一箭三雕。

随着时间的推移,校运会就在忙碌中到来。体育舞蹈课也上了许久,老师所教的动作,自己也算是勉强学会了。老师你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在为校运会彩排节目,而这也是我最想说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宋老师待我们像妹妹一样的好,我收获了如家的温暖。而最让我羡慕老师便是和师“夫”的网恋,嘿嘿,挺让我们这些小孩觉得窝心,好传奇梦幻,但又是那么实实在在的幸福。额,我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一位对我那么好的男生呢?倒是有点点期待,却又不期待。嘿嘿,另外我在参加5000米长跑时,老师你为我加油,让我着实的加了把劲跑起来了一小段。哈哈,没有想到居然还会有个小名次。恩恩:真心感谢老师的悉心照顾和温暖的人情。

而排舞期间,我在管理之中不断的学会了耐心与谨慎,像是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大一学生,在磨练之中一步步成长,学会了在混乱状况下,从容淡定的慢慢把事做好——这些都是我真心收获的。除此之外,我最大的收获便是认识了各位师兄,在一起共同努力工作,一起负责的做事,心里很踏实,一起忙碌的感觉真好。而师兄们的博学多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我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不管怎样,我会在剩下的大学几年里把电脑技术、人际交往、学习这几方面好好发展。

我谈音乐教育感想 篇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越来越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这就为学校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 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把德育贯彻和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最明显的是在音乐教育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 以此来为学生传授爱国知识, 提高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选择教授的内容, 比如, 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懂得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另外还有《我爱你, 中国》《祖国颂》《长江之歌》等;有歌颂党、歌颂工农红军的《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红星歌》等;有歌唱民族英雄的《打起手鼓唱新歌》《牧歌》等。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 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生活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通过音乐的审美作用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的。那么, 如何把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内容渗透到音乐教育中, 从而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中去呢?

首先,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的双向交流, 为此, 要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 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其次实在课外活动的注意利用音乐教育的优越性来渗透的德育教育。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课外活动中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 组织青少年合唱队, 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 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抵制不健康、不适宜学校流传的音乐。随着改革开放一批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音乐作品不断涌现, 给人们以鼓舞、教育和美的享受。但也有庸俗的歌曲也随之而来, 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面对这些庸俗音乐的猛烈冲击, 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明确担负起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 不要忘记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四有”新人的大目标。因此, 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 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认为我们必须通过严肃认真的音乐课教学, 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水平。应以大量优秀、高雅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作为教育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传教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使我们的学生受到良好、健康的音乐教育, 并能从中体会美好、和谐、积极、明朗的艺术气质, 同时, 我们也应该发扬我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把音乐教育引领到更有价值的教育殿堂。

摘要:在现代国民教育中大力推广的素质教育中, 音乐教育则是不容忽视的角色。音乐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去,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当代中国画感想 篇16

关键词:中国画;当代;挑战;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3-1

中国画现状,概括起来是“三空前”:一是队伍空前壮大。包括专业的和更为可观的业余队伍,中国画的创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探索空气空前活跃。与过去闭关自守状态大不一样,画家们已意识到艺术形式的重要。三是市场空前混乱。出现了“大师满街走”的现象,有人美其名日“张力”。

一、当代中国画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世界化的挑战。世界化的挑战,当经济全球化了,各民族的艺术怎么走?是沿着自己民族艺术的路子往前走还是大幅度地参融西方艺术往前走,还是各种不同成分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所以现在来讲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世界化的挑战,就是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它变成了一种世界化的东西,能不能成为中国的艺术样式。中国古代传统的文人的这种笔墨材料,这种意境追求能不能适应21世纪的追求,这就是一个挑战。

第二個挑战是我们自身的挑战。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大众、我们的民族对中国画的需求。这个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众喜欢中国画,中堂、对联、四条屏还有扇面,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这个审美需求仍然大量地存在。另外一种需求是国家、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中国画的语言适合不适合表现近百年的历史故实、人物故实?也就是历史题材像南昌起义、五卅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大量地吸收了西洋画的成分后,还能不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影响中国画发展的深层原因

文化与精神内涵质量下降的虚假创新。在当前中国画的创作中,一提起创新就提出新概念、寻找新形势或者玩弄笔墨。然而,对于艺术的进步来说,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更多的则需要对内容进行创新,并且每一步的创新都是需要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在当前许多所谓的“新水墨”、“现代水墨”等轮流出现,都是一些艺术家打着创新的旗号,将西方的当代艺术重新创作一遍,改良在中国画里面,但是这只能造成昙花一现的效果。创新一直在高喊,但是却不能替代传统笔墨。

还有就是缺乏传统文化的积淀。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积淀与内涵,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受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学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儒道释相互关联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在绘画理论中的“空灵”与“虚静”的境界就来自于道家中的美学观念,能够在绘画中形成多种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处于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的中国艺术家,难以静下心去修身养性,像原来的创作者们一样去抓住中国画的本质,那么在创作上就会失去方向。

三、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

首先,在汲取传统精华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要继承,又要创新。离开了传统的基础,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而真正的创新,必然是对传统的丰富和补充,是在继承、革新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傅抱石先生虽留学于日本,但他依然主张学习古人,也要深入生活,因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有助于理解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

其次,融入时代精神。我们要想提升21世纪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只是凭借“形”的表达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创作者作品中的艺术内涵是由人们的意识、文化修养与心态来决定的,而中国画的发展越是到了高级阶段,所呈现出的艺术内涵也就更加深刻。这需要我们每个创作者不断地努力学习,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与艺术相关的知识理论,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最后,从世界各门类的艺术中汲取养分。在中国画的意境中有着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创作者需要从情与景着手,亲自经历过才能够深刻地去认识到客观景物的实质,这样才能够在对象美的感动下产生强烈的思想感情。

中国画之所以能够一直发展,让艺术魅力不朽是由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意象”思维内涵与物象“写意”的造型观,可以说这是中国画的发展核心。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创作者需要产生新的思维与意识,对思维形式的变化要及时转变观念,这些都是能够发展与创新中国画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用新的艺术形式来传承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大力度地推进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在这种改革创新中,中国画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中国画的健康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陈佩秋.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唐勇力.关于中国画的思考[J].国画家,2009,(03).

[4]庄一兵.空白致美——中国画空白的哲学渊源及审美价值[J].东南文化,2004,(01).

[5]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 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

[6]乔志强.近代绘画社团与集群之社会文化学研究论纲[J].美术研究,2004,(04).

[7]薛永年.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文艺研究,2001,(02).

作者简介:

上一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下一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