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2024-09-24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共12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教师的提问、讲解都要富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一、在激发兴趣中提问

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来提问激趣。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可抓住学生认知上的急于了解威尼斯小艇情况的心理进行。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提问。如《飞夺泸定桥》讲解“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这一句时,教师从学生生活入手,以识记性问题引入,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创设情境中提问

运用挂图创设问题情境,很有特色。这是一堂说话课,老师设计了三幅挂图。图一是小灰猫和小黑猫站在桥上观鱼,图二是小黑猫跳到河里抓鱼。他提问:“小黑猫跳下河去,情况会怎样呢?”一边出示第三幅图:“?”。在图一、图二铺垫的基础上,一个普通但很巧妙的“?”, 立即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围绕小黑猫的生与死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说话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在暗示方法思路中提问

在启而未发时,老师应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把时间写在结尾,学生理解不透,教师暗示从文章中心去思考,学生也就很快找到答案。

四、在激发逻辑思维中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我们应设计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教《惊弓之鸟》时, 教师可出示卡片:“害怕、嘣、往下飞、掉下来、伤口裂开”,让学生按大雁被惊吓到掉下来的先后顺序排列卡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我们可以辅之以“因为”“所以”的造句等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用因果句式说话,发展顺向思维。同时,又可用“之所以”和“那是因为”活动卡片训练学生由果溯因,用先果后因的句式说话, 发展逆向思维。

五、在开发想象力中提问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于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提问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推测性填补法、评价性讨论法、组合性编写法、想象与逻辑组合法等方法,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设计:“默读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学生阅读这两句诗,只有抓住“孤”“远”展开充分的想象,想象诗人与故人分别之景、离别之情、特别是想象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遥望故人离去的地方和看到江水向天边奔流的情景。经常训练,就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六、在开启创造思维中提问

创造思维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提问这种形式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称象》一课的教学中,可提问学生:“谁还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沉默片刻,一位学生回答:“我认为曹冲的办法太笨了,我们只要把象赶到地磅上去称一下就行了。”老师肯定这种办法简便而且准确,但又指出应考虑古时候还未生产出地磅,故不切实际。过了一会,一个学生又说:“石头要一担一担挑到船上,又一担一担地挑下来称,太费事了。不如叫来许多人走到到船上,再走下来称一称就成了。”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特别是后一位学生的想象很有价值。

“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尤其是面对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意志力都还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提问这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想象积极性,提高学生听课的专注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2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新探“中国处在那个大洲?”这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每年由于教学需要,在教初三毕业班时我都提出过这一问题。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知道此答案的人在二三百名学生中只能找到几个人。如果只遇到一个这样的现象可能怪笔者太大题小作了,但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我在平时遇到的这种尴尬场面远非一次、两次,这不能不让人发出疑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呼唤了好几年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到底怎么了?

“生活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社会即学校。”我国伟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出这著名论点,

并说,“生活的变化决定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无时不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必须不断的前进。”改革的大潮在汹涌前进,农村的生活在不断变化发展。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的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却裹足不前,令人异常担忧。多年的基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经验,使我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状况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就此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以求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找出一个能解决农村中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的途径。

一、农村中学学生素质状况及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并更进一步指出“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然而几年过去了,农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况进行的.到底如何呢?事实并不容我们乐观。

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素质”

由于片面强调升学率的状况仍未改变,这使得社会中许多人在评价一所农村中学好坏时,主要的依据就是该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怎样,每年能考取多少人,其中重点又有几个。其他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不谈,在成绩面前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了。围绕这一主题,家长们送孩子刚入学时就眼巴巴的希望有一天子女能成龙成凤。当然,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可能指望中国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爱因斯坦,有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不行的人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都无能。我们应当“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并扫除害虫”,以“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陶行知语)。但在农村学校,由于家长、社会、学校中大部分人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重点高中,导致教师肯下真功夫抓的那些“幼苗”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愈来愈少。

在初三,教师在课堂上的讲,问,考等教学方法也就只针对寥寥的几个所谓的“尖子生”了,对于就绝大部分学生只能“陪太子读书”。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

,一个普通农村中学每年能考取高中的人数也就那么几个,对于班级前几名之外的人要想考取,简直比登天还难!考不了高中那就等着毕业回家甚或不念,这是每个家长和学生的想法。因此,目前农村中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文化课上的两极分化严重,每次考试都出现几个八九十分带着一大批三五十分的现象。可以说,我们现在

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新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思维能力

作为经典的语言艺术,古诗代表了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小学生纯真无邪,充满幻想,从小吟咏诗词,必能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小学诗歌教学非常重要。但如何指导学生深入感悟,提升诗歌赏析的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对诗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我谈一些个人的感悟。

一、教学理念上:重诵读少讲解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含义丰富,学生初学诗歌时,弄不懂诗歌大意,教师常常很着急,甚至上课就搞“满堂讲”。表面上看,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听懂了也背会了,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他们只是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基本上是老师告诉他们的。

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情感丰富,节奏鲜明,读来平仄有致,朗朗上口。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诗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要比直接讲解的作用大,效果好。所以,我们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去反复朗读和吟咏。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解读诗歌的真正意义,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需要创造力的参与,需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以,从教学理念上,我们必须鼓励学生自主诵读,深入思考,这比教师亲自上手费劲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二、学法指导上:细安排多指导

对学生自主诵读,我们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指导。下面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做一具体说明。

初读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的能力,疏通字词障碍,把握生字难字的正确读音,轻声试读,划分节奏并读出节奏;

再读要求: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歌的文字转化为诗词所表现的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由此理解诗歌的大意;

三读要求: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概括诗歌勾勒出的意境,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读要求:结合老师课件给出的作者生平简介及写作背景,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和心志。

因为每一次诵读,老师都详细安排了每个步骤的明确的目标,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就可以由表及里地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歌中的景、物、人、事就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做疑点和难点的点拨,学生就会一点即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现代教育实践也再次证明了这一道理。学生的诵读是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综合活动。他们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进而“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多个渠道对诗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由此,学生增强了语感,丰富了想象,语言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教得有所得,学生也学得有所获。

三、教师点拨时:重感悟深解读

在诗歌教学中,除了反复吟诵,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点拨。那种置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于不顾的“满堂讲”的做法,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老师虽然讲得很辛苦,到头来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真的是费力不讨好。

诗歌教学提倡以生为本,就是要注重学生自己对诗词的感悟,教师的讲解当然重要,但要讲在该讲之处。讲就要讲到位、讲深入,讲到学生的难处、痒处,讲那些非讲不可的地方。那么,哪些地方是我们非讲不可的呢?如,诗歌中离散的内容、留白的地方、作者的生平简介、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还以《江雪》这课为例,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注重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进行画面的“再造”,还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画面,并由表及里,品味炼字,领会意境、作者情感和作品主题。

1.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画面

通过学生的自主吟诵,一幅飞雪漫天、寒江独钓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幽静的冰雪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

2.品味炼字,体会诗歌意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抓住“鸟飞绝”的“绝”、“人踪灭”的“灭”、“孤舟”的“孤”、“独钓”的“独”等,让学生咀嚼品味,学生会明白: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孤寒意境。

3.补充背景,把握人物形象及主题

教师补充柳宗元的生平简历: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诗中自然环境其实就是作者所处政治环境的暗喻,诗人内心孤独,但他不屈服于压力,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就是作者自己。至此,学生理解了诗人的内心:被贬之后,极度孤独寂寞,不愿与世俗同流。独处孤寒之地却能我行我素,安之若素。至此,诗人刚正不阿、坚忍不拔、孤傲高洁的伟大形象也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张高旗.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课外语文,2012(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新探 篇4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动画、图片、音乐等多样化的形式将阅读情境呈现出来,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 在文字之上平添了一层灵动与形象, 从而更好地契合文章描述,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 在《桂花雨》这一篇课文, 许多学生对于“桂花雨”这一抽象的比喻并不十分理解, 而且对于“桂花”在作者心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出一定的模拟演示。如为学生们制作动画, 还原农村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摇桂花树的场景, 让学生直观看到“桂花雨”, 并从人们的笑脸和笑声中感受到他们浓浓的幸福和喜悦。之后再让学生仔细去阅读文综所写的几件与桂花有关的事情:盼桂花、摇桂花、收桂花......真的和作者一样闻到“全年, 整个乡村都浸在桂花香中了。”从而更能体谅到作者对于家乡“桂花味”的怀念, 明白这篇文章不仅是在写桂花, 更是在写乡情。还有类似的《姥姥的剪纸》, 也是一样, 教师也首先为学生呈现剪纸艺术的精美, 展现那一张张生动的形象给人带来的欢乐和惊喜, 以及这些作品背后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等, 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时跟着作者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波动, 理解这篇文章所要抒发的心情。

二、适时点拨, 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情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作者的写作动机、行文技巧、情感表达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理解作者,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 让他们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比如, 在阅读《晏子使楚》之前, 教师可先提出“晏子使楚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他最后达到目的了吗?楚王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侮辱晏子?”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去阅读, 加大阅读的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后期总结时又可接着提问:“楚王对晏子的侮辱都没有得逞, 为什么最后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还笑着称赞晏子?”“如果你是一名使臣, 遇到了和晏子使楚一样的情况, 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全面思考,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创新,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所以“问题教学法”还应该要包括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所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采取一种积极的、鼓励的态度来应对。比如在阅读《蝙蝠和雷达》一文时, 就有学生对文中的“撞”字提出了质疑, 认为用“碰”“擦”“飞”等近义词更好。还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个实验并不严谨, 仅凭这些条件还无法认定蝙蝠的眼睛对于它辨别方向一点帮助都没有。对待这一类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和同学一起探讨, 真的稍微有教学价值的可在全班进行讨论 (比如上面的炼字) , 从而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 常读常新。

三、加强互动, 让学生在阅读后全面发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双边活动, 涵盖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内容, 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我们的阅读才能在交流中更显生动和隽永。师生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以提问、讨论、作业等形式进行, 所以此处主要介绍的是学生和学生间的阅读互动, 一是“阅读重现”, 二是“阅读传递”。

(一) 阅读重现

顾名思义, 就是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呈现出来, 可以是改写、扩写、续写、仿写等, 如将《题西林壁》改写成现代散文, 将《鲁滨逊漂流记》进行续写, 仿写《珍珠泉》......还可以是将文本改变成不同的艺术形式, 如课本剧就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学习了一篇课文 (尤其是小说) 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推选出合适的角色人选,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解读去诠释角色, 将教材中的故事搬上舞台。如《半截蜡烛》《雷雨》《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很好的表演素材。这些“阅读重现”的形式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检查他们的阅读理解情况, 还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让班级学生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二) 阅读传递

“传递”也可以理解为“分享”, 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 以给学生更大的读书动力。如每周举办一次“书虫”评选活动, 即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作业情况、作文情况等, 综合选出5名“书虫”, 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方法等, 并推荐自己最近在读的一本课外书, 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从上面提到的“阅读重现”活动中选出最佳改写作品、最佳仿写作品、最佳男主角等, 并将他们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宣传墙上, 鼓励这些同学再接再厉, 也激励其他的同学勇争先进。

结语

“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 还应该读懂内容、读出感情。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应首先立足课文, 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和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才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陶冶他们的情操, 最终达到爱读、会读、读懂的境界。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需要, 笔者提出了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和加强互动三点建议。希望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梅, 张立云, 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03)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对中小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纲要》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共通能力,如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方面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再不能采用“一刀切、一锅煮、一碗盛”的教学方法,而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每个学生一般的共同发展,而要根据人的个别差异性创造适当的条件,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发展。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背景。

1、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即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自主互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较好地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调和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根据这一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地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分层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因此,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时,利用分层教学理论安排教学活动。

2、学校的教育现状

过去,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学生间差距不大,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问题显得不太突出。如今,随着国家教育形势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学生的生源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大,成为摆在各校面前的共同难题。学生本身入学成绩差异也十分明显,今后还有加大的趋势。这种情况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许多问题。比如,按照原有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结果出现多数科目有不及格的情况;部分学生上课好动、说话,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拿出相当的气力和时间维持教学秩序,对此,很多教师不适应,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甚至出现师生在课堂上发生“纠纷”的现象;再者学生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一系列情况表明,面对如此参差不齐的生源,采用旧有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已行不通。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素质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管理,既符合当前学校办学实际需要,又体现了新课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学生实际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根据智力发展水平,习惯上把学生分为超常生、正常生和低常生。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即多数人为正常,超常和低常的为少数。就一个班级而言,一般约有70%的学生为正常生即所谓的中等生,拔尖生和学困生各占15%。

(2)认识方式的差异。认识方式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和能力等认识活动过程中进行信息加工时独特的、稳定的方式。根据人的认识方式,个人在认知行为中较少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注重主体性的倾向,具有独立性的学生在课堂环境易获得好成绩。具有依存性的学生在认知行为中,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的参考标志,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加工。一方面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进入学校后课程门类增多、难度增大,学习要求的坡度突然变大,使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分化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生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差异、学习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分化方式呈多元化的态势;再者,学校实行平行编班,致使同一班级内学生差异较大,分化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多层次性。所有这些,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4、课程实际

由于顺应学习的需要,学校增加了活动课,使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更少,课程的内容结构显得吃不饱,这就迫使教师提高教学要求,反过来使学习本来就有困难的后进生更加困难,显得吃不了,致使后进生面扩大,合格率降低,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体需要。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1、指导教师端正自己的教学观念

分层教学的思想提示出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以往对教学的认识太浅薄了,自己对自身的责任的理解也同样的是太肤浅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特殊的个体,既具有与他人的质和量上的差异--“个人外差”,也具有自身先进面和落后面的差别--“个人内差”。按照马克思主义差别即矛盾和矛盾的绝对性原理,学生个体的这种差异性是绝对的。忽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只用单一标准、单一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单一评估方法,压抑甚至泯灭学生的个性特长,削足适履,让学生去适应呆板的教学模式,显然是违背上述原理的,因而势必产生种种教育上的弊端。按照个性发展的观点,学生的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抹杀,相反,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关怀。一个懂得学生的差异和特殊需要,懂得爱护学生的一切方面包括对他们缺点的理解的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人,具体到每节课怎样安排,怎样组织,这是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此,要求我们要做到五个精心,即精心备课、精心设问、精心设计练习、精心研究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检测题目。要求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不断充实和改进提高,力求适应学生。除了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个关键之外,还要强调教师要再学习,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要进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与评价,即要进行互相之间的听课、评课,做到优良教法的自觉良性流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缺少了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评价和监控,往往会产生夜郎自大的现象。

2、实施“希望教育”

教师只有满腔热情,将爱的阳光播撒在孩子的心灵上,才能唤起孩子心灵的共鸣。关心“学困生”尤为重要,并要与严格要求相辅相成。关心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学工作的灵魂,是教师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体现。作为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学生的方方面面,这是教师施教的前提。要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业和家庭等情况,教师就要亲近学生,平等对待他们,用民主方式开展教学和工作,并付出艰辛的劳动。教师通过关心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希望”的目标。利文斯顿论文中有这样精彩的语句:“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如何,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所难免,教师用“期望效应”理论加以指导,想必会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带来大的福音。

3、建立评价体系,鼓励、启发、发展所有的学生

“分数”并不是评价一位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应采用对比自我评价方法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如在教学中,从基础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每项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层次;每个单元的考核,只要学生稍有进步,就应予以激励评价,从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和自信。根据课堂提问表现、作业完成质量高低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和发展。当然,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实行分层教学所产生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每个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表现才华、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满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的信念和勇气。

三、实施分层教学时课堂教学的探讨。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太多的不合理因素,我们在探索分层教学过程中,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指导思想,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其主要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诱发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激活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感悟、反馈等自主实践活动,获得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习创新,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差异和实际需要,在下列几方面进行“分层”:

1、按课程学习基础分层组织上课,确立不同层次的目标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是要精心钻研教学大纲、精心研究教材、精心了解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与学生的水平层次相统一,在教学目标上应分为A层、B层和C层。A层次教学目标:适当提高教学进度,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求,注意拓宽知识面,注意学科的发展。B层次教学目标:按现行教学大纲,执行国家教委的必修和分科性选修的综合要求。C层次教学目标:按现行教学大纲,执行国家教委必修要求,采取“慢进度、多反复、重三基、常反馈”的办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划分学生培养层次

对学生进行分层,必须对每个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水平、记忆发展水平和学习的意志、品质及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然后进行分层,一般可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并确定合适的比例,B层人数大概占45%~55%左右。将学生分成相对稳定的层次,一段时间后再作调整,如每次单元检测后作调整。当然也可以是每一章学习后作调整。并且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坐位,如让A、C层的学生坐在一起,而A、C层的学生又在同一纵向单列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有利于相互学习。

3、教学分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首先要落实好课堂中提问的层次。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制和拟定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生回答,简单问题让C类生回答,中等难度问题则由B类生来回答,使每个学生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诀窍是多设计深层次启发式的提问,把“灌输式”的“这样做”变成“启发式”的“怎么办”,把“浅层次”的“是不是”变成“深层次”的“为什么”,把“单向思维”的“用什么方法”变成“多向思维”的“有多少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探索和发现中获得真理,把学生思维引入求新、求异的天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造欲望。

4、练习分层

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来,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对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1)让他们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2)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对其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三优先:优先发言、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四、实施分层教学的成效

实施分层教学,解决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适应的问题,有效地推进了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1、分层教学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全方位变革

在课程结构上,分层教学体现了从宏观课程结构改革向微观学科课程设置的转变;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分层教学实现了从单一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形式多样、统分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分层教学实现了从千篇一律、以学科为中心的统一模式向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结构模式的转变;在教学要求上,分层教学实现了从目标划

一、脱离学生实际向分层递进,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激励学生不断趋向更高目标的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上,分层教学实现了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转变。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2、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实现了个性化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而且还要求多类型、多层次、多特长、有个性。亦即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除了共性的基础性素质外,还要有不同的个性素质,同时,社会的不同岗位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千差万别的要求。因此,在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学校教育既要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又要促使受教育者特长、个性等得到充分发展。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应该是辩证统一的,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共性基础,而打基础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个性,打基础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个性的过程。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教育强调更多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全面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多元性和个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全发展。现在,我们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分层教学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实施分层教学后,对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教育教学组织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努力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

4、分层教学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分层教学有效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较好地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的教学要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快速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新探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主体性 兴趣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33

初中语文的教学在近几年受多方面的关注,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并且依赖于教师去讲,没有自己的主观思考和感受能力与意识,导致语文课堂没有生机与活力,上课进展缓慢,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文化水平就必须借助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开展课堂的理念和具体措施,对于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和开展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所以想要开展好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总结谈几点意见。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开展主导性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深入人心,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而想要真正开展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实现学生的自主自觉发展与成长。但是当前很多初中语文课堂却并不是如此,虽然我们一直摇旗呐喊推行素质教育,但是不少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忽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体的建构,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片面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主体性的发展,致使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所以,我认为教师从以下几点开展主导性教学,这是开展好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措施。

第一,教师转变自身的角色设置,发挥自己的引导者和激发者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把时间交给学生来思考和回答,而不是一节课满堂灌,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要减少功利性的需求。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课的时候,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炼并且生动传神,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语言赏析的时候,不要先点明朱自清语言的特点,而是让学生多遍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来表达自己的阅读评价和赏析。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逐步引导点拨,让学生明确提出朱自清对于动词的运用的准确传神。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建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性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借助于有效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初中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萌发并且逐步明朗,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认可,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个细节,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例如不少学生的语文都不是很差,但是也不是很好,也就是真正对语文学习有自信的学生不多,这就是学生主体性缺乏的表现之一。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一篇古文的时候,里面的一些实词意思和翻译,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巩固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开展,教师先抛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或者回忆课本,同时教师对于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出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产生客观看待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其主体性的建立。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开展兴趣教学。兴趣教学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冲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于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丰富语文课堂教学,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当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枯燥的问题,学生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态度无所谓,感觉语文学习可有可无,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欲望,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课堂内容单一,教学活动不够丰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逐步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其实,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是没有很多阻力的,所以教师很容易借助丰富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教师可以延伸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诗词的时候,就难以避免讲述和毛主席人生有关的事迹来向学生彰显其伟大的人格和贴近人民的政策等等,学生对于这些和作者有关的奇闻轶事很感兴趣,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尤其是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师在对于这些资料进行筛选的时候要寻找和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此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丰富课堂活动。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教学活动单一,就是自己一节课都在讲课,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活动只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逆反情绪,不利于语文课堂的开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话剧或者讨论活动等等,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的时候,里面人物的语言非常有特点,人物形象也很生动,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并且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评价活动等等,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总之,兴趣教学是开展好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再者,开展实践教学。语文教学本身就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文学艺术都来自于生活实践,所以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是无法离开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语文课文和写作的理解,并且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和学校应该每学期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转化,把语文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学生整体文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第一,教师在让学生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开展,来自于生活的写作才能够打动人。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来开展作文教学,例如,让学生回家的时候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父母的变化,从而感受母爱和父爱,如果教师只是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回想他们可能并没有什么感受,或者感受并不深刻,但是回归到生活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很明确自己的想法,能够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第二,实践教学还需要学校和语文教师安排汉字听写竞赛或者成语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汉语文化的精妙,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三,在假期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增加实践活动的含量,而不是让学生把眼光局限在诗词的背诵和默写方面,要尽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小学书法教学的视点与方法新探 篇7

一、小学书法教学视点与方法的检讨

过去由于过分偏重一般的文化课学习, 特别是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被视为“主课”; 而对书法、音乐、体育等艺术课程往往看成了“副课”。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时候, 往往又犯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 认为“捡进篮子的都是菜”, 不再分“主课”和“副课”, 统统上课。并且认为, 只要开了课, 素质就综合了, 就提高了, 就完善了, 就达到目的了, 就实现教育本质了, 有了数量就有了质量。盲目性极大啊!

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 人的地位往往附属于知识主体, 没有人的本位思考, “铃响上课, 铃响下课”, 完全是时间的单线条的教学叙事活动。也正是这种“偏主科”视点的影响, 认为书法课开设, 短期难得取得明显效果, 不利于学区期中或期末统一考试的排名和升学考试的排名, 因此, 书法课开设的费用被挪用或侵吞, 书法课开设的专业教室被挤占或根本不建设。“偏主科”的视点, 也影响了教学比赛的样式, 在很多教学比赛中, 几乎看不到小学书法教学的比赛。“偏主科”视点其实也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错误思想有莫大关系, 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教学认识不清, 对传统的学科认识过于偏爱, 因此在指导小学教学时, 书法教学常常处于边缘化地位, 没有基本的书法身份认同, 书法师资更是边缘化了。

二、小学书法教学新的视点与方法探讨

书法涉及到文化安全的问题, 书法更关乎文化传承的问题。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把书法课列为从小学至高中的必须课, 而且进行立法保护, 每年对书法师资也进行严格考核, 足见他们对书法的重视程度。新加坡、韩国、文莱等国, 无不是对书法特别重视。中国对书法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在立法、评估、考核、奖励等方面和外国有很多差距, 特别是在经费投入问题上捉襟见肘。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 我们小学书法教师教好书法, 责无旁贷, 必须用新的视点和方法突破书法教学瓶颈。

(一) 生命的视点与方法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有意义、有生命的活动, 人类通过教育可以重构自我的生命价值, 使自己的生命有着更为广泛而持久的价值。这里的“生命”具有多重意思: 教学叙事的生命、教学对象的生命、接受对象的生命。

当下倡导的“大书法”观, 一定意义上就是书法教育的生命观。生命的视点, 要求我们小学书法教学要重视书法教育生态, 把书法教学看成是有生命的个体, 实现书法教学的生态化和活态化。把生活中的习俗、风情、人情、社区文化等都要考虑进小学书法教育中, 可以做书法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也可以做小学书法文本的生活来源, 还可以做小学书法教学的生态补充。在各种场合中, 其实都有着书法教学的“此在性”或说“在场性”, 把书法教学的过程进行了合理的迁移, 把书法教学变成了日常生活的朋友。再进一步说, 就是在平时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作业中, 也要求把字写得端正而清晰, 笔画交代清清楚楚, 笔画长度适中, 大小基本一致, 行与行之间间距大体相当。

书法教学的生命视点也要求利用人体美学的规律来进行楷书教学, 把楷书书法教学看成是人体美的规律的创造。在教学中,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利用人体胖、瘦和适中的三幅挂图来对应书写的三种不同状态, 在讲解具体笔画时候, 也常运用人体解剖和生理常识等来进行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

生命的视点与方法, 是人性关怀的基本要求, 是我们书法教学的首要基本理念和方法, 我们在书法教学中必须不断去实证和确认, 以获得不朽的生命!

(二) 儿童的视点与方法

这一方法其实也是生命视点的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单列出来是因为当下的书法教学往往忽视儿童的特点而代之以成人的视点, 是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 要以儿童的心智特点为传播基础, 来研究书法教学的合理的方法。站在儿童的发展立场, 针对儿童对图像和游戏的兴趣, 我们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书法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歌诀理论法等。

比如在教授某个字时, 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或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练习书法。游戏的方法, 可以在课堂中进行, 也可以在课后进行; 当然还可以用游戏思维串进书法教学中来。如中锋直线游戏练习法、中锋弧线游戏练习法、几何图像叠加游戏法等, 都可以在书法教学中展开, 寓教于乐。

又如在临摹名家名帖时, 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是教学生“抄帖”, 适当可以采用一些歌诀的方式, 如笔者在教授高年级学生临习王羲之《兰亭序》时, 编写一些歌诀进行记忆, 我们试举例如下:

“永”———高山坠石第一点, 中竖挺胸靠左边; 左右两撇形各异, 一捺枕竖要舒展。

“和”———平撇紧紧绷, 横斜竖靠中; 撇竖连笔写, 横折稳如钟。

“九”———起笔撇在先, 横斜笔意连; 竖弯靠左撇, 原来“九”字扁。

“年”———轻松流畅意绵绵, 形态各别撇横点; 重起翻收三横缓, 擎天一柱端庄“年”。

这些歌诀就把字的写作笔顺、字形结构特点、字的生命气息等进行了梳理和编连, 有一种乐趣和韵语, 方便孩子们记忆。采用歌诀理论进行书法教学, 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三) 专家的视点与方法

专家早就指出, 我们过去的中小学书法教学往往是写字教育, 而不是真正的书法教育, 是把书法教育混同与语文课的写字识字教学了, 既没有标准更没有规范。我们这里提出专家的视点和方法, 主要指书法师资的独特性, 他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师, 也不同于一般的书法艺术家, 他首先是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还必须是书法教育专家, 立足点是教师, 是“教学立场”而不是“创作立场”; 既有较高的“教”的水平与价值, 也有较高的“写”的能力与素质; 既要“看得懂”“写得精”, 更要“讲得透”“教得好”。

从专家的视点出发, 要求书法教师要懂得书法教育史、书法教育技法理论、书法间架结构法则、书法形式创作、书法杂志的阅读与书法论文的写作、书法与生活关系、书法欣赏的知识等等。既要懂书法教材, 还要懂书法教法, 更要懂如何把书法变成教学的真实环节, 创设好的书法教学环境, 提供优质的书法教学资源。从专家的视点出发, 看教学问题, 可以看出很多新的有价值的知识, 也可以看出很多容易解决的问题, 能对书法教学进行举重若轻的美学审视; 这种专家视点同样要求书法教师在看问题时除了书法专业的眼光, 还要有适龄儿童的同步的眼光, 是高眼光和低姿态的复合体。一个好的书法教师的培养过程, 往往比一般的课程教师的培养过程要长得多, 复杂得多。从专家视点出发, 要求书法教师有严格的规范意识, 清晰的教学思路和独特的教学理念, 其教学方法是多元立体的, 不是死板单一的。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三个视点与方法是各自对应的, 更是互相勾连的, 是彼此相辅相成的, 我们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分开的, 在实践过程中, 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实际的教学过程远比我们这里叙说的要复杂得多、全面得多、丰富得多、立体得多。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3]陈振濂.目标:原创性[N].美术报, 2013-8-31.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新探 篇8

1 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1 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 自然导入新课, 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 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 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 产生美的向住, 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水到渠成, 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 可谓出乎意料之外, 合乎情理之中。最后, 使学生感到:“噢, 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1.2 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 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 其方法很多, 如播放些动画片, 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 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 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1.3 媒体语言形象具体

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 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 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 变抽象为形象, 变模糊为清晰, 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 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 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 理解规律, 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 进入其境, 接受美的教育。

1.4 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

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 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 培养了学习兴趣, 激发绘画欲望, 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 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1 鼓励审美个性, 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 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 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 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 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 便让学生看画, 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 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 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 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 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2 鼓励艺术表现, 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 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 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 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 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 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 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 细腻还是粗犷, 热情还是宁静, 奔放还是含蓄, 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 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 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 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 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 这样做, 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 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 并留一个空间, 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2.3 鼓励自我体验, 激发参与意识

在美术工艺课里, 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 用什么形式,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 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 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 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 因地、因时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 学生外出比较安全, 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 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 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 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

总之, 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 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 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积极性, 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新探 篇9

一、读出味

好的文章是有其气质与味道的, 正如朱熹所说:“读书重在得他滋味。”文章的滋味就在于文章中的思想情怀, 引发的读者思考。初中语文阅读就是要在阅读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世界, 与文章产生共鸣。当学生读出文章滋味了, 就会细品文章的遣词造句, 进而爱上阅读, 养成阅读习惯。

例如, 在学习郭沫若的《雷电颂》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出味道,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全文默读, 标出生字与释义。接下来, 让学生诵读, 要求声调有力, 节奏鲜明。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诵读, 就可以把文中屈原的悲壮情绪、对雷电的渴望、对河伯的藐视读出味道来。而文中屈原忧国忧民、义愤填膺的内心也就跃然纸上, 学生就能在字里行间里, 看见一个生动鲜活的屈原形象。其实自古以来, 诵读是阅读的不二法门, 中国诗词的流传, 西方荷马史诗的传承, 都依赖着诵读得以重现诗人的气势、思想与内心世界。即“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同时,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敏感期, 表现欲非常强。内心的敏感会让学生更容易被文章中的情感所触动, 而诵读的过程还可以结合表演等形式, 真正还原文章的原汁原味。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与课文情景剧表演, 让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更好地把文章化为自己的语言, 自己的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真正把文章读出味道, 演出神韵。

二、多思考

思考的目的是一个思维反刍的过程, 也就是在第一次的阅读上带着问题看文章, 对作者所提出的问题, 给出的答案进行深切地理解与思索。沉进书中去, 把文章的含义理解透彻。思考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体验与反思。语文本身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 文章也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思考的过程是把阅读拉近生活的过程, 又是回归生活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思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与阅读, 从而发现自身生活的闪光点, 学会思考, 学会理解。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 文章中把父亲在车站过月台买橘子的全过程像电影的分解镜头一样进行了抓拍:探、攀、向上缩、向左微倾、慢慢爬下, 这一系列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讲解车站月台的相对位置, 让学生演示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状态。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些动作表演出来, 再联系生活讲一讲赶火车时的故事。学生对背影的把握越具体, 那么对朱自清当时看到的情景也就越清晰。当教师如同画面重现一样把《背影》演示了出来, 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里, 就能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感同身受是最好的思考,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 文章的形象生动了, 故事鲜活了, 体验式阅读的方法于无声处听惊雷, 把文章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 具体鲜明。阅读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把文章进行想象与填充。比如, 在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 撑船老头的样子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将近六十岁”, 我们平时看到将近六十岁的老年人五官是什么样子, 眼神和动作等等。“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破旧的蓝色是什么样子, 应该是有补丁, 有多少补丁, 上身赤膊, 长期撑船的生活会让他有什么样的肤色?“浑身没有多少肉, 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干瘦是什么样子, 没有多少肉是不是会青筋暴露, 皮肤打皱, 又干瘦会是什么情状?“那晒得干黑的脸, 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干黑是肤色, 脸上皱纹多不多, 脸型会是怎么样子?花白胡子, 干黑脸色, 结合起来却是神采奕奕, 老人的表情应该是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引导, 让学生的想象为自己心中的撑船老人加入各种表情因素, 最终达到见字如见人, 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

三、会比较

阅读是需要比较才能知优劣的, 同一件事, 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感觉, 不同的角度也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观感。初中语文阅读方法中让学生学会比较就是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 结构形象进行一一对比, 通过把相近的内容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把相反的内容进行比较, 可以把握文章的走向, 理解作者的意图, 深入文章的内涵。

例如, 在学习萧乾的《吆喝》一文时, 文章中的各种吆喝声非常有特点, 如“馄饨喂——开锅!”体现卖馄饨的爽快直接, “硬面——饽饽”是卖馒头悠长的叫声, “行好的——老爷——太太”这是乞丐哀求的气, “葫芦儿——刚蘸的”体现了糖葫芦的新鲜。学生只需要把这些吆喝声进行比较就能知道不同行业吆喝声的区别, 也能知道不同行业的生存状态与宣传侧重点。在这个过程中, 吆喝声所独有的韵味与故事也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

正如清代学者徐洪钧所说:“读书费神解, 无事守章句。”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多方对比, 多思多想, 就能如品茶一样得到其中真滋味。例如,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杨修的表现从头到尾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通过人物间行为的对比, 人物的性格也就呼之欲出。杨修的恃才傲物, 唯我独尊遇到曹操的妒贤嫉能只能是一个悲剧。这种人物间性格的比对, 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情节的走向有一个预测, 更能引至生活中, 让学生去思考不同性格的人面临的不同命运。这样的阅读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去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 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引导学生调整心态, 学会互相理解与合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阅读应注重具体, 注重阅读体验, 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不同侧重点的阅读教学, 让学生读出文章味道, 思考其中涵义, 比较反刍, 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终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见字如人, 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巧媚, 林冰清.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 (7) .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10

1. 审美教育法

创新的时代, 需要创新的人才。而人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 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能不能有效的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 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里成分出发, 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教育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始于美的幻觉, 美使知觉更为敏锐, 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的形象, 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 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比美的形象就更加感染学生, 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磨砺他们创新的意志。

2.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的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因为思维以问题开始, 创造力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深入学生的起点,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新课前, 首先让他们阅读课文, 针对教材提出质疑,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例教授“两汉的外交”一节, 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张骞通西域为何称凿空?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何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有何异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真正的动了脑筋, 既拓宽视野, 又打开思路。

3.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

长期以来, 历史课的讨论都局限在老师设疑学生回答, 停留在表面形式的讨论, 往往不深入。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 往往陷入冷场的局面, 效果不太理想。但是我看电视大学生对抗赛很受青年人喜欢, 于是我便试着引入历史课堂。我先设计好问题;然后分两组共8人, 其中二人负责查阅资料、整理稿子, 每组选三人进行对抗赛。组织程序是: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自由讨论→归纳总结。最后评委组织评判优缺。在中国近代史中我设计的题目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甲方观点:走向文明富强。乙方观点:社会道德沦丧。讲世界近代史时, 设计题目: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甲方观点: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推动了历史进步;乙方观点:西方的侵略, 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 造成了东方的落后。这种讨论极具有竞争性。谁观点明确, 论据充分, 思维敏捷, 谁就会赢得掌声。但是要想取胜, 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 语言组织, 协调配合。这些活动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应变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

4. 联系现实法

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 今天的现实即明天的历史。以史为鉴, 可以通古今。故我时常在讲历史时联系现实。启发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例如:讲古代变法, 让大家知道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联系实际说明当今社会改革的必要性;讲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时, 谈70年代的经济危机, 是由当时中东战争爆发而至高油价的引起的, 今天世界性高油价, 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中国也不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直接原因是股票投机而引发股市溃盘直接引发经济危机。今天我国证券业的发展也应引以为戒。总之利用历史, 联系现实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5. 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不分家, 语文教学法在讲文化史时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背景, 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 同样文化史中业极具文学价值, 《史记》被称为无韵离骚。各阶段的文化史例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都可适当采用语文教学方法欣赏其中片段, 提高历史课的韵味和欣赏价值;另外, 语文课的归纳、总结、分层教学法在历史课教学中也能较好的运用。例如:学生预习某章节, 可先通读, 然后归纳反映的主要历史问题, 历史时间的原因、经过、意义、影响、性质, 可使知识条理化。

6. 历史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历史线索就是知识的网络, 它能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例化, 犹如树的主干把枝叶联系起来, 脉络清晰。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历史知识便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线索把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例如:以时间推行为线索, 列大事年表;以空间为线索, 按地域或国别来讲;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人物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 中国民主革命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讲起来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总之,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又是教学内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老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 篇11

一、自儿歌开始,为识字奠基

儿歌浅显易懂,充满童趣,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尤为儿童所喜爱。因此,要教儿童识字应先教他们熟诵教育儿歌,在训练其口头语言的前导下,激发其识字兴趣。于是,我们每周有计划、有目的地将2—3首精选或编写的儿歌或古诗教给孩子们。如“年呀么年纪小,走路走不好,跌倒了不要哭,爬起来慢慢跑。”在读唱中教他们要坚强。“小白兔穿皮袄,耳朵长,尾巴小,三瓣嘴,胡子翘,一动一动总在笑。”以此类儿歌教他们观察动物、爱护动物。“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草头立,他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家丰收好心情。”以此类儿歌为他们今后辨识形似字(青、清、晴、睛、蜻、请、情)打下基础。

二、由生活入手,培养识字兴趣

现代脑科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汉字是有声语言,人对汉字的解读与把握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持,即声音、图像、言语和符号。只有将这四者紧密地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认识汉字。因此,在幼儿识字的过程中,我们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入手,把他们经过认识的客观事物的名称、图像、语义及其指称它的文字符号相互对应起来,以此激发其识字欲望,培养其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顺利开展识字教学的基本手段。例如把全班每个幼儿的名字做成卡片贴在椅子上,每天让他们找出贴有自己名字的椅子去坐,这样他们就会熟认自己的名字,进而会写自己的名字。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具体的、表象的,他们最初的认识主要是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新奇生动的特点出发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研究分析其生理、心理特征,以便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动物,如“鸡、鸭、鸟、兔、狗”等汉字让他们学习。

三、从形象出发,增强识字效果

我国著名汉语研究专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能使人产生联系。”这是因为汉字源于象形性和会意性,诸如“趣”字,便会使人产生边“走”边“取”,勤动手而有所获的联想;“看”字,则具有“手”搭于眼边而“目”视的意趣。汉字中有很多具有形象性,如 “山、石、田、火”等,幼儿在看见字形时便很容易与自然实物联系起来,便于记忆。因为幼儿思维是在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进行的,并由此逐渐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他们通过听读对字形多次感知,语音与字形一一对应,才能牢固地印在记忆中,当提出单个字词进行再认时,就初步形成了概念。多次反复感知之后,幼儿将字转化成自己脑海中的形象;让他们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时,自然会在不经意间学会此字并理解其意义。有些字,我们还可以抓住字形特点,编成歌诀,让孩子们在熟读中会认会写,如学“弯”:一点一横长,两竖在中间,一边一个点,弓子在下边。学“碧”字:王爷爷背着白奶奶,坐在石头上。

四、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开展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培养情感,学习识字,应是我们着力研究的课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把课题活动设计作为备课的主要内容,精心构思预设,力求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生产。

1.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要创设适宜儿童识字的游戏环节,使之成为儿童每日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将设计好的字卡:鸟—小、火一车、日一十、月一月等,分组发给孩子们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活动。他们会在热烈气氛中,轻松愉 快地互动起来,既学到了字词知识,又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2.在讲故事中识字。孩子们爱听故事,笔者在教学中就把讲故事作为另一主要教学环节,将故事名称、人物姓名及主要情节等制成字卡,边讲故事边出示字卡与图片,使他们对字形及情节有所印象。故事结束后,指名就字卡与相应的图片复述故事,指读字音;其后将字卡与图片贴于活动区,让他们自由地认读学写。只要我们从“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就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古诗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12

一.充分认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精挑细选列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每一篇都脍炙人口,品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古诗文词句的华美,语言的精练,结构的严谨,逻辑的严密等都值得现当代文学借鉴,更值得学生模仿训练。 事实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都是站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肩膀上才有所建树的。

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我们一直在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人格素养的提高,从古诗文的学习中就能得到不小的帮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些熠熠闪光的思想,无一不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即使已为成人的我们,也越发感受到圣贤的教诲对一个人思想成长的长远影响,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要处理好 “ 言 ” 与 “ 文 ” 的关系

“言”的教学与“文”的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言”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而学好 “文”,也就弄清楚了“言”的内容。

(一) 重视基础。

1.重视读音的教学。字的读音是与它的含义紧密联系的,字的含义决定它的读音;再者,对于古今异读字,学生更应该重点掌握。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达到熟读成诵,进而理解其义。

2.重视词语的积累。现实的教学常常提示我们要积累文言词语。 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就要日积月累,常抓不懈。

3.要重视句子的翻译。句子的翻译讲究的是“信、达、雅”。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修饰语句、斟酌语言、严密逻辑的过程,因而句子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 重视“文”的传承。

对于基础的重视,实际关注的是“文”和“言”的有机融合。影响学生长时间甚至一生的东西,决不是哪首诗词的背诵,哪个文言词语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是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坚持不懈,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豁达,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成才治国之道 ……在掌握了“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悟思想、赏析感情,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进而了解古诗文作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也就做到了以 “文”带“言”。

三.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思路流程

新课改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 要选择适合学生基础、适合学生水平、适合学生年龄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尤其是课堂教学, 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的做法是:以读为主,以生为主,全体参与,全面提高。

(一) 读准诗文———听读试读,读准读顺。

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可放录音或视频引读,让学生模仿;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也可在小组内让朗读较差的学生试读,组内纠错;也可齐读,分组读,形式多样。可读全篇,也可读某几段,还可读某几句。这样做的根本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全部能够读准读顺。

(二)读通诗文——疏通诗意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方法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课下注释进行自学。个人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互助解决,小组长记录本组内解决不了的共同的疑难,准备在班内交流解决。在班内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主要由其他学习小组学生解疑、补充、完善, 教师适当引领、点拨。这个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文言词语的分类归纳,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就能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三)读懂诗文——品味语言,把握内容。

词语积累、疏通文意为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1品味“词”。 《春夜洛城闻笛》 “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 “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小石潭记》 中的“以其境过清”的“清”内涵丰富,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 2品味“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以死相拼,凛然不可侵犯的高大形象欲然纸上。3品味“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等表面上写鱼,实际是看到了水的清澈。这样入情入理的品味,学生的所得才是深层次的,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小结,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提高文化修养,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读透诗文——探究写法,体会情感。

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而了解文章写法,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具体的做法是针对古诗文写法特点,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统一见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点拨。这个过程中要探索作者的写作手法、为文之用心以及作者行文的一些特点。教师依据内容需要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岳阳楼记》 中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等画面,远不是教师三言两语所能描绘出来的。而学生边读边意会,入其境悟其心,将自己沉浸在文章意境中所领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深刻多了。著名语文教师于漪曾说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强调的也是这个道理。

(五)读熟诗文——熟读背诵,牢记心中。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古诗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精粹古诗文的背诵量。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时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和骈文、韵文等的特点来帮助记忆。再辅以课堂教学的朗读背诵训练,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古诗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六)延深阅读——拓展阅读,提升能力。

仅有课内古诗文学习是 不够的,拓展、延伸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很必要。学习 《论语十则》,可以选取浅显的 《论语》 中其它内容进行延伸。学习 《关雎》 时引导学生选读 《诗经》 中优美、上口的诗篇。这种延伸使得学生在面对古诗文时,就会兴趣大于困惑,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能为那些将来有志于从事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医学、 艺术、文化等研究工作的学生打下应有的基础。

上一篇:电子招投标平台下一篇:黄冈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