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探

2024-08-15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探(共12篇)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探 篇1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 (以下简称“感悟式教学”) 是我对语文教学进行思考和实践的一个初步成果, 它孕育于上个世纪末, 2002年正式提出, 近几年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简要介绍“感悟式教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学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这是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层面之上的更为重要的概念。许多教师和专家的不同看法, 形成了上个世纪语文教育界时常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今天, 这仍是语文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话题。多年的思考之后, 我的结论是: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 语文教育 (特指母语) , 说到底是人的教育, 是以言立人。

言语涉及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言语生活教育中自然包含了生活的多个层面和内容。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同时, 也在进行言语生活教育所包含的多个生活层面和内容的教育。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 是言语生活教育;就其目的来说,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生活能力;就其功能来说, 是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比如:热爱祖国语言, 感受中华文化, 扩大生活视野, 发展思维, 提高品德修养, 提高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个性, 培养健全人格等等。

我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概括在一起, 浓缩为三个词语: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只是在提高学生的言语生活能力——教书;也是在滋养心灵——育人, 让学生在言语学习中成人;还是在让学生感受优秀文化——育中国人, 育现代中国人。

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以生活为源

让人更好地生活是人类各项活动永恒的主题, 它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和教学应以学生的美好生活 (它包括明天, 也包括今天) 为最终的价值体现。

语文教育最终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美好的言语学习生活——语文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言语生活的主体、语文学习的主人, 他们主动地探求知识, 能动地发展自己, 总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行为归宿, 否认了学生这个本体, 教学活动就会被异化。

“生活”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是指人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息。“生活”是人活出生命斑斓的色彩, 显示出生命内在的精神力量, 体现出生命个体的非凡价值。“生活”是指人的整体生命活动, 不是专指某一方面的活动 (如智力活动等) 。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言语生活、言语实践、言语学习过程。生活是教学过程的实质, 更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质。认识了这一点, 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为真正有生活价值的精神活动、情感活动。生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本源, 离开了生活, 语文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教学在处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有害倾向:一种是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与生活割裂”的倾向, 即将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心灵生活割裂开来, 拉大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走封闭训练之路;另一种是“等同于日常生活”的倾向, 即把语文教学无限制地“贴近”生活, 甚至有意识地等同于日常生活。教师不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要求, 不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然习得的状态, 一节课下来空热闹一场, 学生所获不多。这两种倾向, 前者否定了生活是语文教学之源, 后者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这两种倾向最终都将导致语文教育的崩溃。

三、语文学习过程: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

“感悟式教学”认为学习中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感悟和内化。从学习过程上看, 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

过去, 我们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 语文学习是一个始于知识而终于能力的线性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不符合人的语文学习实际, 而且会自然导致题海战术和封闭训练的出现。尽管后来, 这条线被丰富为“知识——感知——体悟——练习——能力”, 但仍然没有摆脱从知识到能力的线性学习思路。其实, 许多知识的掌握是在具备掌握这个知识的能力的条件下才完成的。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这里的实践是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感悟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对言语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内化则是指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与感悟中, 慢慢地积淀、逐渐地获得, 最终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中去, 化为自己的言语生活能力。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言语实践过程、感悟过程和言语内化过程是同时发生的, 并且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例如:叶圣陶先生在40年代赞许“吟诵”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在这段话中, 学生的“吟诵”就是一种言语实践, 学生的“理智地了解”和“亲切地体会”就是学生在用心智去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言语,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就是学生对于言语的内化。这三者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同时发生, 分不出你、我、他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的。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经, 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感悟是纬, 经纬交错, 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学习过程的锦缎。在这个过程中, 对学生一切有用的东西, 言语知识、言语技能、言语方法, 以及精神、情感、思维、情绪、道德、伦理、意志、品质、人格、个性、文化、社会, 等等, 一点一滴地积淀在学生的内心, 不断地实践和感悟, 不断地积淀和运用, 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的言语生活能力, 这应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以说, 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 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过程。

四、语文教学方法论: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实践、感悟、内化这三者缺一不可;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从方法论上说,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言语材料, 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言语的发展。言语实践的量很重要,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升。学生在课上读书的时间, 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量, 书面表达在规定时间里应达到的字数等等, 都应该按照要求落实。只有这样,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可能。

感悟是学生言语实践中内潜的部分。注重感悟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内在质量, 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成为他们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思考、品味、讨论等方式, 进入到课文言语的世界里, 感受课文言语的形象、意象、情境、情感、趣味、神韵, 领悟课文言语的意思、思想、道理, 领悟课文言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 同时领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在人与文、人与人的对话中倾听和欣赏他人, 发现并确认自己, 学习和享受交流。

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 言语学习的同时就在进行着言语内化。优秀的言语“入于耳, 根于心, 布于肺腑, 而发乎四体”, 可以说, 没有言语的内化过程, 言语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的。这个内化过程中, 学生不是对课文言语进行原样的吸收, 而是在课文言语和教学活动的影响下, 对课文言语进行独具个性的改造、消化, 进而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言语结构, 最终形成自己的言语。有人认为, 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将课文言语变成自己的言语, 这是一种非人化的学习观。

语文教学中, 这个内化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将言语材料 (字、词、短语) 纳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结构中去, 在言语实践中运用自如; (2) 将优秀的言语作品 (古诗词以及精彩的白话句、段、篇) 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去, 提升言语品质, 补益情感与精神; (3) 将丰富的高品质的语文经历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充实到学生言语实践中, 提升言语技能。

注重内化的集中体现是言语生活能力的提高, 是人的心灵生活品质的提升。

五、语文教学的主要策略:引导阅读、诱发感悟、指导练习

“感悟式教学”把“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它可以分解为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

引导阅读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以读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诱发感悟策略: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用全部心智去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

指导练习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有目的、有要求、有效果的语文练习。“指导”是教师的事, “练习”是学生的事, 合起来是“指导练习”, 也就是语文训练。

关于指导练习策略,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曾经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情况下, 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训练成了语文课中的全部内容。如今,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淡化语文训练, 语文课上, 教师不敢向学生提出要求, 放任自流, 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这是两个极端, 都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感悟式教学”认为, 语文课上,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 但同时应强调, 语文教学中还包括更丰富的内容。“指导练习”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良好语文习惯的教学, 都需要实施指导练习策略。

六、对“注重感悟”的思考

“注重感悟”是“感悟式教学”的鲜明特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感悟就是心对心和心对物的发现以及在发现过程中的创造。“感”是感受, 是“感之于外, 受之于心”, 又是“目击事物, 便以心击之”。“悟”是领悟, 是在感受基础上的进一步领会和思考。领悟因过程的长短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有渐悟和顿悟之分。感悟具有整体性、个体性、模糊性和不可重复性。即使处于同一情境, 由于每个人的心态、经历的不同, 感悟也会迥然不同。在语文学习中, 对于教材中的言语作品, 学生是用心灵的触须去触摸, 把言语转换为形象、意境、情感, 在自己再造的情境中进一步引发心灵的体验, 思考课文言语的内涵、咀嚼课文言语的滋味, 体验课文言语的感情, 领会课文的思路、内容、道理和表达方法。

“感悟”与“理解”相比, 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实质意义不同。前者是用心灵去触摸,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后者使用大脑进行概括和归纳等思维, 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二是达成渠道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外在的讲解、分析来达到, 可以由他人教会;感悟只能由学生潜心读书, 在自身体验中达成, 只能是学生自求得之, 别人是无法教给的。三是结果形态不同。理解可以用言语表达大致相同的内容;而感悟则往往因人而异, 有时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这二者在语文学习中都很重要。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背诵为基本模式, 背诵注重的是记忆;后来较长一个时期, 语文教育是以讲读为基本模式, 讲读追求的是理解;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不应放弃理解, 同时应强调感悟, 感悟更为注重学习者心灵的活动。感悟使得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用眼睛去凝望, 用耳朵去倾听, 用皮肤去接触, 用心灵去体验, 用情感去触摸, 用全身心去探求课文言语的内涵, 使语文学习由抽象走向形象, 由一元走向多元, 由片面走向整体, 由表面走向深入, 由封闭走向开放。感悟是学生心灵的律动、心灵的体操, 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

“感悟式教学”提出“注重感悟”, 其实质是重新诠释了语文教学中的三个要素——人、言、言语实践的内涵。学生是生命体, 是充满活力的“人”;课文是言语, 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结晶;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的生活过程, 都是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以言语为活动方式的人与人心灵的接触、交流、碰撞、启迪、激励。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生成的过程。人、言、言语实践演绎出来的生命气息是感悟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探 篇2

1.趣味引领,焕发课堂活力

小学生好动,喜欢新奇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情趣、知趣和语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把乐趣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是鲜活的,思维是灵动的。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趣味引领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变换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演绎趣味课堂,把乐学落到实处。

1.1乐趣引人,点燃激情。动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色彩绚丽、画面清晰,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使课堂教学活灵活现,充满乐趣。恰当地运用动画能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百看不厌,心甘情愿地欣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围绕动画直接提出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精彩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探索真理的欲望。学生如临其境,使书本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教师授课形式不拘一格。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骆宾王的《咏鹅》一课时,教师出示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认识白鹅。一群白鹅在水中游来游去,偶尔“嘎嘎”叫着。教师用鼠标定格,让学生看看谁来啦。头戴小红帽,身穿大白袍,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你知道这是哪个小动物吗?(白鹅)对,白鹅有的在水中伸着长长的脖颈觅食水草;有的用它那船桨似的红掌轻轻地拨动着碧绿的湖水嬉戏玩耍;还有的唱起高亢雄壮的歌曲,看它那认真的样子,活像一个音乐家。这么漂亮的白鹅,人人喜欢。唐代大诗人骆宾王也特别喜欢白鹅,他在七岁时就写了一首咏鹅的诗来赞美白鹅,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诗吧。“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生摇头晃脑地跟着读起来,有的还用小手打着节奏,课堂精彩生成,学生在读中享乐语文。从文本走向生活,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1.2问趣感人,深思探究。问趣就是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思维。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心脏。面对新课改提倡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今天,学生如果没有了疑问,就不会有更多的深入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不会有思维创新。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话题,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索,从中有所发现。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发人深省,趣味无穷。拓宽学生见闻,给新教学带来生机。让学生以“疑”为起点,在问题的引领下才能刨根问底,注意力持久、稳定,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读书,深入思考,有所收获。例如:教学北师大版《问银河》一课时,教师用微课展示宇宙中的银河系中天体运动的资料,太阳也是银河系中普通的一颗恒星。在夏天或秋天晴朗的夜晚,天空中会出现一条横跨星空的发着银光的带子,像一条大河轻轻地流淌,人们把它叫做银河。学生顿时兴趣浓厚,特别想知道银河里有什么,想知道宇宙的秘密。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你想问什么呢?学生踊跃地发问:“银河里有没有谁呀?水中有小鱼和小虾吗?它的水中有没有大船?银河的岸边有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吗?岸边有没有小路啊?有人在小路上走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想说、敢说、爱说。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的心灵,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体验文本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文体美,巧妙地把情感积累、语言积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2.精彩互动,彰显课堂本色

互动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手段。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尽情享受读书之乐。尊重学生,互帮互助,让学生拥有自主表达的空间,说出对问题的观点和想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生成,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2.1情趣迷人,净化心灵。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带有一定的情感去读,在读中感受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滋生语文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主动走进语文、融入语文和嗜好语文,亲身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内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文本中的情趣感染学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特有的人文情境之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升华小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充分读文,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指导自学时,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句子:“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然后抓住中心词“爱戴”感受鲁迅先生的品格。让学生走进文本,站在鲁迅侄女的角度,引发互动,深入解读救助车夫一段,抓住本段的动词,深入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体会作者周晔对伯父的思念之情,感受鲁迅关心百姓的情怀,用饱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文本之师,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克服困难,使学生心理处在互动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知趣动人,张扬个性。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如果把知识与兴趣完美结合,就能使学生顺利进入语文知识的殿堂。教师要投石问路,把脉学生的兴趣。用最好的学习材料刺激学生,激发讨论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活达到最佳境界。例如:教学《麻雀》一课时,在课堂教学即将接近尾声时,教师说:“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发表意见:“老师,我认为说是母爱不准确。文中又没交代老麻雀是公还是母啊?”学生们哈哈大笑。认为这个学生提出了没用的问题。老师表扬了这个学生爱动脑筋,喜欢思考问题。教师进一步设置问题:“教师总结不是很全面,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总结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他们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致认为这位同学的意见合理,对课文的中心思想重新总结。教师关照学生的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精彩的艺术,教师要不断地创新,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趣味引领,树立探究与合作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时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精彩不断。

小学语文教学法新探 篇3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尽管专家们推崇的方法不尽相同,却都有“教学有方,教无定方”的共识。至于教师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教学过程机械化、程式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努力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语文教学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一、在游戏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始终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是会令人感到疲惫的,学习效率也是很低的。而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创造性思维,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游戏。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如猜猜字谜、做生字宝宝找朋友的游戏,既是对生字的认识与巩固,又能积累词语。又如看图猜话、双簧竞演等游戏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畅游,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把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学习变为自己怀着极大兴趣主动学习。师生在游戏过程中互动,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我爱爸爸妈妈》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自由组成小家庭的游戏,找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不同类型的爸爸妈妈进行了演绎、展示,让学生自己板书、讲解、积极讨论,轮流当评价人,共同探讨该怎样爱家庭、爱爸爸妈妈。一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达成了学习目标,深受学生喜爱。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给学生游戏的空间、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二、拓宽渠道,变接受为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理解到应用再到创新是一个大的飞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如何把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引导学生用语文。由于语文知识不仅仅限于教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力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从语文课堂上得到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作为源头,不断挖掘出活水,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同时,语文能力不是仅靠接受系统的教育就能获得的,而要在大量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习得。因此,要善于利用机会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其语言积累,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变单向指示为和谐沟通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让学生精神愉悦,他们才有可能产生极强的求知欲望。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平时上课的时候应当尽量保持站姿,并且时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去,以便增加目光接触和体态语言的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如果老是端坐在讲台前,学生无法及时反映学习情况,更会给学生以高高在上或相互对立的感觉,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老师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视交流,学生发言会更积极,也更流畅。当老师参与某一小组的竞争时,学生的竞争意识会更强烈,有时,实力弱些的小组竟能力拔头筹。可见精神鼓舞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和能量。

四、共同评价,变单向考评为多元鼓励

教师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则更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加信心,相互学习。如在教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续编故事,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分角色朗读,之后适当给予表扬或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语言的流畅、声音响亮、充满感情等各方面展开评论,学生们评价不一,有争论,有共识。评论一直延续到了课下。为了据理力争,仅名家朗读的范本学生们就找出了四种。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还充分显示了其主人翁意识。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 篇4

一、简单与深刻

简单是指方式单纯, 不要花哨, 杜绝浮华, 一切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 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 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 这是朗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原则。多一些简约, 少一些繁琐, 多一些朴实, 少一些华丽, 朗读教学应在简单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

光有简单没有深刻是肤浅的朗读教学, 简单是朗读教学的外在形式, 而深刻却是它的实质所在。教师用本真的方法, 发挥自身的资源, 或用语言渲染气氛, 或用语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 感悟更深刻。

在教学《怀素写字》一课时, 有这样一段文字:“传说当时纸贵, 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教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 怀素真是一个写字认真的孩子。白天, 当同伴们都在嬉戏玩耍时, 怀素却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夜晚, 当伙伴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时, 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 就这样———

生1: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夏天, 骄阳似火, 当伙伴们都摇着蒲扇躲到阴凉的地方, 怀素满头大汗, 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冬天大雪纷飞, 当伙伴们都围着火炉取暖的时候, 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 就这样———

生2: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这木板坚硬又厚实, 可是怀素在上面写了擦, 擦了写, 一遍又一遍, 不知写了多少遍———

生3: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怀素练字很累很辛苦, 可是他春夏秋冬, 坚持不懈, 天天写, 月月练, 写了一年又一年, 在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中———

生4: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所以, 他从小就是这样一位 (出示) 读:“好学上进”的孩子。

在上述案例中, 同一句话教师创设了不同的语境, 学生重复读了四遍, 形式虽然简单, 但每一遍的朗读却蕴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 在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的朗读体验中, 把学生的情感引向纵深推入高潮。简单中见深刻, 重复中有递进, 这就是朗读教学真正的智慧所在。

二、朗读与感悟

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朗读教学, 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 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加深对重点句段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

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

(屏幕出示)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 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了这句,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槐花形态很美, 抱在一起像圆球, 挂在枝头的像小辫儿。

(练习朗读)

生2:槐花开的很多, 从“抱”、“一条条”、“挂满”看出。

(再次指导朗读)

师:这美丽的槐花还像什么呢? (出示画面, 想象说话)

生3: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 像鞭炮。

生4:有的槐花一朵一朵的, 像云朵。

生5:有的槐花飘荡在空中, 像风铃。

生6:有的槐花绽放枝头, 像蝴蝶。

......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千姿百态的槐花之美。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教学中, 教师紧扣“抱”、“玉雕的圆球”、“一条一条”、“挂满”等词, 鼓励学生想象表达, 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在读中悟, 悟中读, 使学生的朗读激情四溢, 读出了感受, 读出了情味, 读出了智慧。

三、想象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 重运用。《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 阅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荷花》第二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 课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 还要合理地运用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的训练: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 感受荷花的美, 并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 从这些优美的语句, 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每幅图中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 再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说一段话, 并用“荷花真是千姿百态”这句话作为中心句, 使段落更加完整。

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 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 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如有的学生这样描绘:荷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全部盛开了, 雪白的花瓣舒展开, 层层叠叠, 炫耀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荷花被碧绿的荷叶环绕着, 宛如在碧波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亲密的姐妹, 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还有的花儿含苞待放, 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

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地表达中, 既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 展现荷花多姿多彩的美, 又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四、共性与个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 对文本、现实、社会的理解有着多元认识和主观感受。朗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主观表达, 使课堂呈现出多彩和智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其次, 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的时间和朗读的体验, 在关注共性的同时, 要体现个性的魅力。第三, 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学生的阅读不应全是呼声一片的“大合唱”, 有时也可以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多重奏”。

在《荷花》的教学中———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其中“冒”字用得特别传神。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关键词语仔细揣摩, 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妙处, 先引导学生感悟出因为荷叶长得“挨挨挤挤”, 大而圆的荷叶间没有丝毫缝隙, 所以荷花必须使劲长, 才能冒出来。在反复朗读中, 再次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还能用什么词来替换“冒”字, 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用“跳”, 因为“跳”字采用拟人化手法, 能表现出荷花的活泼可爱;有的说用“挤字”, 更能表现荷叶的茂盛和荷花出来的不容易;有的说用“钻”字……学生的答案真是有理有据, 丰富多彩。最后,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斟酌后选用的那个词再带到句中去仔细朗读体会……

教学中, 教师没有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感情朗读的尺度, 而是尊重学生们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文字中的内涵和情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朗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有着非凡的魅力。愿“课标”引领下的充满“情感”的朗读教学走出平庸, 摆脱技巧, 向着智慧的艺术之路前行, 在学生、老师和作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参考文献

[1].2003年5月陆友松, 蒋志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黄桂林, 坚持返璞归真, 培养学生悟性[J]福建教育, 2006, (8) .

[3]“.感悟”纵横谈[J]小学语文教师, 2010, (10) .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方法 篇5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真正让学生来主导教学活动才能完成从“学会”到“会学”,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得出有个人特色的见解,而不是千篇 一律地从同样角度看问题。《黄果树瀑布》课文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然后分享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接着让学生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图画并用自己的语句分享见解,最后拿出图片将学生们的幻想具体化。这样从读到说到悟主动权都掌握在学生手中,每一个过程都体现学生思想的个性化和认知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对学生一些创新想法、行为,教师需要鼓励,鼓励的话语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自信从而更注重学习。小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够,在课堂上久了就会精力分散,这时候暂停一会儿,让几个坐不住的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一段表演,可以分角色朗读或是根据课文模仿其中动作等,既让学生注意力回到了课堂上,又使他们张扬自己个性,更加自信。

二、精心设计提问,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科学得体的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课堂提问达到预期目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设计提问时,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想教育内容。设计课堂提问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描写的事物和交待的事件都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展开的,都具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因此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明确所提问的目的,体现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有所侧重。二是课堂提问要体现启发性。

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一般都隐藏在课文内容之中,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科学合理、难易得当,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启发出来。同时,教师提问的口气要热情,态度要和蔼,取消师生间的界限,使语言交际渠道畅通,为激发学生情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气氛。三是注意提问效果。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思想感情,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提问后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要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充分流露,通过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思想认识。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时候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也就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1、相信学生,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按照新课改所倡导的,我们应当相信我们的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笔者以为,在每堂课结束的前一刻钟,可以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时间不宜过长,要避免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虽然新课改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需要我们加以适当的引导才可以。

2、分组讨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学生做课堂教学主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帮他们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们在分组学习的时候能够互相讨论,讲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分享彼此的智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让小学生有了自主讨论和探究的时间,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需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非常小,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而言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启蒙作用,二是示范作用,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仅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平,同时还应该有很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以下就是笔者对小学语文语言特点的几点分析。

一、规范性

教师就是规范的代名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必须做到规范,从汉字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不仅不会促使学生的能力提升,相反还会阻碍其语言的发展。比如,在某些偏远地区,教师在读字发音的过程中带有浓重的当地口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容易纠正,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错误地模仿,比如声调的变化,“教师”“教室”两个词中的“教”都是四声,但是教师的“师”声调为一声,而教室的“室”声调为四声,规范的读音听起来非常舒服,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生动性

所谓生动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语言的运用更加生动和有活力,由于是顺应学生天性,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生动的文学作品非常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将这些语言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真切体验到那种美好的场景或者氛围。比如,在学习《在金色的沙滩上》时,开头就是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太阳刚冒出水面。在金黄色的海滩上……”瞬间能够让人们想起夏天的海滩上一个穿蓝色连衣裙的小姑娘,短短数语便能够勾画出一个优美的画面,同时这段文字描写也为之后的感人故事埋下伏笔,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对于他们的学习而言意义非同小可。

语文的语言特点非常多,它的作用不仅是承载记录中华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更是科技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这些特点,运用这些特点,让学生喜欢语文语言,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李兴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语文建设,2014(10).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方法新探 篇7

一、在激发兴趣中提问

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来提问激趣。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可抓住学生认知上的急于了解威尼斯小艇情况的心理进行。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提问。如《飞夺泸定桥》讲解“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这一句时,教师从学生生活入手,以识记性问题引入,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创设情境中提问

运用挂图创设问题情境,很有特色。这是一堂说话课,老师设计了三幅挂图。图一是小灰猫和小黑猫站在桥上观鱼,图二是小黑猫跳到河里抓鱼。他提问:“小黑猫跳下河去,情况会怎样呢?”一边出示第三幅图:“?”。在图一、图二铺垫的基础上,一个普通但很巧妙的“?”, 立即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围绕小黑猫的生与死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说话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在暗示方法思路中提问

在启而未发时,老师应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把时间写在结尾,学生理解不透,教师暗示从文章中心去思考,学生也就很快找到答案。

四、在激发逻辑思维中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我们应设计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教《惊弓之鸟》时, 教师可出示卡片:“害怕、嘣、往下飞、掉下来、伤口裂开”,让学生按大雁被惊吓到掉下来的先后顺序排列卡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我们可以辅之以“因为”“所以”的造句等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用因果句式说话,发展顺向思维。同时,又可用“之所以”和“那是因为”活动卡片训练学生由果溯因,用先果后因的句式说话, 发展逆向思维。

五、在开发想象力中提问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于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提问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推测性填补法、评价性讨论法、组合性编写法、想象与逻辑组合法等方法,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设计:“默读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学生阅读这两句诗,只有抓住“孤”“远”展开充分的想象,想象诗人与故人分别之景、离别之情、特别是想象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遥望故人离去的地方和看到江水向天边奔流的情景。经常训练,就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六、在开启创造思维中提问

创造思维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提问这种形式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称象》一课的教学中,可提问学生:“谁还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沉默片刻,一位学生回答:“我认为曹冲的办法太笨了,我们只要把象赶到地磅上去称一下就行了。”老师肯定这种办法简便而且准确,但又指出应考虑古时候还未生产出地磅,故不切实际。过了一会,一个学生又说:“石头要一担一担挑到船上,又一担一担地挑下来称,太费事了。不如叫来许多人走到到船上,再走下来称一称就成了。”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特别是后一位学生的想象很有价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新探 篇8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动画、图片、音乐等多样化的形式将阅读情境呈现出来,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 在文字之上平添了一层灵动与形象, 从而更好地契合文章描述,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 在《桂花雨》这一篇课文, 许多学生对于“桂花雨”这一抽象的比喻并不十分理解, 而且对于“桂花”在作者心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出一定的模拟演示。如为学生们制作动画, 还原农村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摇桂花树的场景, 让学生直观看到“桂花雨”, 并从人们的笑脸和笑声中感受到他们浓浓的幸福和喜悦。之后再让学生仔细去阅读文综所写的几件与桂花有关的事情:盼桂花、摇桂花、收桂花......真的和作者一样闻到“全年, 整个乡村都浸在桂花香中了。”从而更能体谅到作者对于家乡“桂花味”的怀念, 明白这篇文章不仅是在写桂花, 更是在写乡情。还有类似的《姥姥的剪纸》, 也是一样, 教师也首先为学生呈现剪纸艺术的精美, 展现那一张张生动的形象给人带来的欢乐和惊喜, 以及这些作品背后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等, 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时跟着作者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波动, 理解这篇文章所要抒发的心情。

二、适时点拨, 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情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作者的写作动机、行文技巧、情感表达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理解作者,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 让他们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比如, 在阅读《晏子使楚》之前, 教师可先提出“晏子使楚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他最后达到目的了吗?楚王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侮辱晏子?”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去阅读, 加大阅读的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后期总结时又可接着提问:“楚王对晏子的侮辱都没有得逞, 为什么最后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还笑着称赞晏子?”“如果你是一名使臣, 遇到了和晏子使楚一样的情况, 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全面思考,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创新,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所以“问题教学法”还应该要包括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所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采取一种积极的、鼓励的态度来应对。比如在阅读《蝙蝠和雷达》一文时, 就有学生对文中的“撞”字提出了质疑, 认为用“碰”“擦”“飞”等近义词更好。还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个实验并不严谨, 仅凭这些条件还无法认定蝙蝠的眼睛对于它辨别方向一点帮助都没有。对待这一类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和同学一起探讨, 真的稍微有教学价值的可在全班进行讨论 (比如上面的炼字) , 从而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 常读常新。

三、加强互动, 让学生在阅读后全面发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双边活动, 涵盖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内容, 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我们的阅读才能在交流中更显生动和隽永。师生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以提问、讨论、作业等形式进行, 所以此处主要介绍的是学生和学生间的阅读互动, 一是“阅读重现”, 二是“阅读传递”。

(一) 阅读重现

顾名思义, 就是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呈现出来, 可以是改写、扩写、续写、仿写等, 如将《题西林壁》改写成现代散文, 将《鲁滨逊漂流记》进行续写, 仿写《珍珠泉》......还可以是将文本改变成不同的艺术形式, 如课本剧就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学习了一篇课文 (尤其是小说) 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推选出合适的角色人选,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解读去诠释角色, 将教材中的故事搬上舞台。如《半截蜡烛》《雷雨》《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很好的表演素材。这些“阅读重现”的形式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检查他们的阅读理解情况, 还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让班级学生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二) 阅读传递

“传递”也可以理解为“分享”, 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 以给学生更大的读书动力。如每周举办一次“书虫”评选活动, 即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作业情况、作文情况等, 综合选出5名“书虫”, 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方法等, 并推荐自己最近在读的一本课外书, 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从上面提到的“阅读重现”活动中选出最佳改写作品、最佳仿写作品、最佳男主角等, 并将他们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宣传墙上, 鼓励这些同学再接再厉, 也激励其他的同学勇争先进。

结语

“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 还应该读懂内容、读出感情。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应首先立足课文, 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和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才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陶冶他们的情操, 最终达到爱读、会读、读懂的境界。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需要, 笔者提出了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和加强互动三点建议。希望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梅, 张立云, 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03) .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篇9

一、教学语言应富有情感性

“感人心者 , 莫先乎情,”语言教育的根本在于感情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丰富自身精神和人文内涵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科所独有的情感和认知的引导效果,通过富有情感和感悟的课文,向学生传达文章作者的情感感悟。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更深刻理解和感悟课文 , 慢慢吸收和消化,必须掌握富有情感色彩的教学语言,将课文所蕴含的喜怒哀乐感情融入其中,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感情的变化,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而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该通过富有感情性的语言进行情感铺垫,使学生对将要接触的课文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和期待,进而容易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情感共鸣。

如人教版《语文》略读课文《难忘的一课》文中出现的三次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教师在领颂朗读时应该把“中国’作为重音,第一个适当加大音量和音长;第二个音量适中,但增加音长。“爱”字后面应有短暂的停顿,以便把“中国”读得饱满、深情,并用重音加以突出,辅之以“爱”字后面的停顿。将文章作者看到小礼堂墙上的画像后被激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二、富有趣味性,生动形象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曾说过:“讲到最为动人的事例,最为典范的人物,最为吸引人的情节,既要细致刻画,又要有声有色,使听众听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充分说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将抽象语言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语言趣味化的效果。就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而言,均是根据小学生活跃的思维特点而编制的,小学教材中生动形象、耐人思考的作品俯拾皆是。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应该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例如,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课文《月光曲》中的“幽静”一词,教师在讲解时应该在按照词典准确解释为“安静幽雅”之意后,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幽静”的意境与内涵,可通过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进一步解释该词“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通过这样的情景,使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幽静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沉醉在“幽静”的气氛之中,深刻体会到安静旷远的意境。

三、符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准确地把握许多事情和事物,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大量地使用专业术语,避免小学生因听不懂专业的术语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感。相反,语文教师应该选择更加符合小学生心智水平、易于理解、接受的教学语言,使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将小学生们所熟知的一些事情、习惯合理的表现出来,不仅能够有效地在师生之间引得共鸣,而且能够提升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目的,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自愿去接受语文知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更容易接受教师日常化的生活语言表达方法,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最佳的教学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趋于严谨和深刻,更符合其抽象思维发展水平。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课文《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游记,讲授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教学重点,即引导通过诵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考虑到高年级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能力,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的基础上,教学侧重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其的表达作用,进而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同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和写作方法的理解程度,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阐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带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目标、有兴趣的环境中去学习、去获取知识。

四、结语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策略初探 篇10

一、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被吸引,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要学习的知识有探究的欲望。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来进行设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导入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使学生在被吸引的同时想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动物变色龙的一组图片,学生立刻被吸引,非常专注地进行了观看。接下来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文内容探究中:变色龙为了更好地生存,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行颜色变化。那么课文中的变色龙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自然的过渡,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探究中。

2. 利用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学生在探究语文课文内容时,由于和作者生活的年代有一定差距,这就使学生不能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课文中蕴含的深意。为了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语文知识,提高他们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直观地进行感受,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让学生欣赏,,在优美的乐曲中,学生好像听到了淙淙的流水上,感受到了泉水的清凉和甘甜,,让他们具有身临奇境的感觉。接着让学生进入到课文内容的探究中,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掌握课文的深层内涵。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来进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除了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外,更重要地是要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充满兴趣地语文知识的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师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使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获得发展。

1.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从被动学习的角色转变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看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教学。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能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并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练习。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消除了对教师的畏惧,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能大胆地提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

2.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 实现师生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掌握课文的重难点,使他们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巧妙的方法来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果是你的话,会不会和文中的人一样帮助禾苗生长?应该怎么办?让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深刻理解:要遵从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 组 织语文学习活动 , 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让他们动起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他们的有效提高。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久而久之便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实际特点,巧妙地将活动元素引入课堂中,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互动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开展体验性、竞赛性、展示性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为了演好课本剧,会认真研读课文,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课本剧表演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此外,还可以开展朗诵比赛、演讲、辩论会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1 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基本认识

1.1关于教学语言的概念界定

提及教学语言,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在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向学生表达一定想法或者思想的方式,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通过教学语言,教师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将教学相关内容表达出来。

1.2关于教学语言的基本构成

教学语言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口头语言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言表达,就是教师用嘴表达出来的;而肢体语言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教师在诸如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达。通过这两种教学语言方式,教师可以顺利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达和感情的表达。

事实上,伴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尤其是多媒体的引用,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甚至认为教学语言的作用已经渐渐弱化,恰恰相反,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效用是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1.3关于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规范性是语文教学语言最为基本的特点。在小学阶段的额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保证所使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规范性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打基础的关键启蒙阶段。为此,教师不仅仅要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学生们交流,同时还要注意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从而达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积极影响的效用。

第二,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工具之一就是教学语言,通过教学语言,不仅仅可以将相关知识准确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与学生平等交流,展开情感上的对话,语言要满含情感、关心和鼓励,从而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教师教学语言中对学生真挚的关爱。

第三,语文教学语言的优美性

只有有效保证语文教学语言的优美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我们以课文朗读为例,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越优美,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去捕捉到文章中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第四,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對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而言,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正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有限,注意力也很难较长时间维持在同一个事物上,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以此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第五,肢体语言尤为重要

肢体语言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恰当的肢体语言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2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运用的策略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不断加强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要想实现教学语言应用的规范性,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第一,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很多教师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并不是十分标准,为此,教师一定要尤为注意,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第二,关于教师的语言风格。每一位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某种特定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往往是小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为此,教师一定要严格约束自己,尤其注重语言和语法等的应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2.2教学语言既要科学,又要简单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务必要准确、严谨,保证对于词语等的释义和解释是准确无误的,否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要力求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将最为复杂的知识表达出来,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其次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过于复杂的语言反而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2.3保证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小学语文课程还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教师要保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程的授课活动。

2.4注意肢体语言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的交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巧妙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这些无声语言,以期产生出“水到而渠成”、“形立而意现”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常见的肢体语言就是眼神、表情和手势。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辅助以恰当的肢体语言。

3 结语

教学语言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我,恰当应用正确语言,为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的,教师要充分的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02.

小学语文趣味性识字教学 篇12

关键词:识字,趣味教学,小学语文

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但是识字教学成为公认的难题。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提高自我识字的能力, 增强识字的效果, 一直都困扰着我们。几经探索与实践, 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一种趣味教学法。以趣为眼, 用生动有趣的各种形式打开学生的视野,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 在自信的心态下学习汉字。

一、融入生活, 兴趣盎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想学生的姓名是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因素, 每个人的姓名也都是小伙伴们愿学愿认的, 何不把全班同学的名字收集起来作为识字的材料, 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十足。于是, 我就结合教室布置, 把全班50位同学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了50颗闪烁的星星里, 并把他们张贴在宣传栏里。这下子, 学生劲头来了, 一下课就蜂拥而上, 仰起头大声地读着小伙伴的名字。碰到不认识的字时, 同学之间还会相互指认、相互提醒。当同学名字的三个字中有一个不认识时, 小朋友们还会开动脑筋, 利用名字的读音来认识生字。当找到自己的小星时, 有小朋友会兴奋地用小手指点着自己的名字, 开心地告诉大家:“我叫某某某, 我的名字是这样写的!”在名字魅力下, 在这种“奔走相告”的氛围中, 那些原本十分枯燥的汉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像一颗颗种子一样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是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我们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动, 爱交朋友, 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所以, 我们在识字教学中, 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巧妙地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引进猜谜, 津津有味

在识字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有好多学生明明刚才还认识这个生字, 可是只要把这个生字挪个位置, 他又不知该念啥了。看来学生没有真正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他们只是根据生字固定的位置、大体的形状强迫自己硬记。真是难为了这些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5时学到一首谜语:“言来互相尊重, 心至令人感动, 日出万里无云, 水到纯净透明。”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一改平时无精打采的样子, 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猜出了字谜记住了生字, 还理解了“请、请、晴、清”的意思。我恍然大悟:原来在生字的识记中引入谜语, 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一些生字, 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那我们何不多创设一些猜谜游戏呢?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利用简单的谜语来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如在学习“苦”字时, 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一家十口住草房”。话音刚落, 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还说出了自己猜谜的方法。如学习了“田”字, 我说字谜:横看三, 竖看三, 写出来, 不是三;学习了“雷”字, 编成“大雨落到了田上”;学习了“团”字, 编成“国字玉出门, 人才进了门”;在写“非”字时有个学生总把三横写成四横。说了几遍还是错, 我灵机一动编了这样一则谜语:“一个猪槽两头通, 六头小猪两边拱。”那学生一听有趣极了, 此后那孩子再也没有写错过。这些喜闻乐见的谜语, 学生容易接受, 学起来兴趣浓厚, 效果好。小小的一则谜语, 竟然能激起学生如此之大的学习热情。看来兴趣才是学习识字的不竭动力。我们把猜谜引进识字课堂, 学生不仅生字学得津津有味, 还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 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 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三、巧编顺口溜, 攻破难关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意的统一体。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每个生字的具体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 抓住音、形、意中的主要矛盾, 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如在《两只小狮子》中教学“滚”字时, 它的字音、字义都不难, 但字形复杂难记。于是, 我就给它编了一段顺口溜:“滚”字好记, 左边三点水, 右边把衣分, 中间加个“公”, 合起来即是“滚”。学生一听, 一下子茅塞顿开, 很快记住了滚的字形。在课堂上编一些顺口溜, 既可以调节气氛,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在汉字中有一些形近字, 字形非常相似, 像孪生姐妹一样, 使人难以辨认。学生一不小心就混淆了或是容易张冠李戴, 这时候, 我会编几句充满童趣的顺口溜帮助学生加以区分。如“鸡、鸭、鹅——“尖嘴鸡, 扁嘴鸭, 我我我就是大鹅”, “外、处”——“像外不是外, 多了一长带 (处) , 处字不出头, 出头到处走 (外) ”, 又如为了区分“巳、己、已”我编了如下顺口溜: 开口“己”自己的“己”;闭口“已”, 已经的“已”, 闭口“巳”巳时的“巳”。通过巧编顺口溜, 把学生识字过程的难点、疑点等难关一一攻破。在识字教学中, 正是有了教师的铺路搭桥, 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 枯燥的识字教学才会变得妙趣横生。

上一篇:大气影响下一篇:国内家电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