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篇1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 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 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 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 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 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 面对传统教学, 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 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 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一、重视朗读积累, 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 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 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 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 不读, 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 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 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 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 谈谈自己的心得, 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 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 谈自己的见解;第二, 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 3年下来, 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借助多媒体, 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 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 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 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 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 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 以声传情, 以形传意, 寓教于乐。因此,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比如, 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 密密松林, 潺潺流水表现出来, 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如, 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直观而醒目的画面, 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三、讲究方法,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 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 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 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知人论世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 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 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 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 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如我们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4个阶段的经历, 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
所以, 研赏古诗词课前, 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 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 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 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 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 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仔细体味, 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 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 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 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不过,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让学生积累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如月 (明月、残月、新月) 多表达离愁别苦, 渲染悲寂氛围;斜阳, 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 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
3.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炼词炼句, 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可直接披文入情,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 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 鸟使心惊。春来了, 鸟语花香, 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 一家流离分散, 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这是移情于物, 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 在具体分析时, 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 而应该综合并用, 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总之, 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陶福兴.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3]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篇2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己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欣赏·评述”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就以上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欣赏·评述”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操作性很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实现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
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方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本人把这一堂美术创作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五步进行,自认为在本课中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来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出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于是再进一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长一点,短一点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作画者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美的欲望。
第二步发现探索研究。找到创造美的途径。教师不妨用1--8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精讲。让学生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绘画技巧。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篇3
【摘要】 高中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石,是连接着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和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双重任务,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高中教育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关键词】 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高中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石,是连接着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和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双重任务,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高中在基础知识的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知识广而深,老师教的勤奋,学生学的刻苦,学生知识基础十分扎实,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高中教育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的比较中明显不足。我国高中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异表现在:第一,中国的高中课程比较呆板,不如国外丰富;第二,中国的学生为应试而学,教师为应试而教,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第三,中国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不太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国外教师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但强调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第四,中国教育一贯强调知识,不太关注学生生存和社会问题,国外教育强调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关注学生的生存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高中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将中外的教育优势互补。因此,我们针对高中层次教育改革探索出一种新模式就是搞中外合作办学,仅以石家庄市中学与美国海岸线学院合作办学为例。他们通过搞高中层次的中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外国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同我国高中教育优势互补,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中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和基本内容
(一)外国学校向中方学校选派国际顾问或副校长,向中方学校传输外国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
(二)由外国学校派专家培训中方学校教师,提高中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
(三)中方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引进外国学校的英语课程,由外方学校派外教授课,努力提高中方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由外国学校向中方学校引进创新课程,弥补我国高中课程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组织学生开展冬(夏)令营、英语角、英语学习竞赛等项活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及全面素质;
(六)吸引外国学校的投资,或在同外方学校合作的同时,吸纳国内教育资金,扩大中方学校的办学规模或创办新的学校。
二、高中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
学生在学习中国高中课程的同时,每周增加二至三节英语课,引进外方学校的英语教材,由外教贴近中国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授课,强化英语教学。另外引进外方学校的“科学”、“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每周各一节,选择会讲汉语的外教用双语授课,或者由会讲英语的中国教师配合外教用双语授课。学生高二通过会考后志愿出国留学者,由乙方提供留学预科课程,全部由外教授课,达标后自愿选择出国留学。不想出国留学的学生,继续学习中国的高三课程,毕业后正常报考中国的高校。整个合作期间外方学校的课程不少于三分之一。
这种模式是引进外国高中的优势作为中国高中优势的补充,如果照搬外国的高中课程,不仅收费高,生源少,难以形成规模,而且风险大,学生高中毕业时,一旦出国留学签证被拒,又难以考取中国的高校,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我们通过引进一些外国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中方学校合作就能提高中方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中方学校同国际教育接轨,为我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三、高中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应达到的办学目标
为弥补高中教育的不足,逐步使中方学校的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应达到几个目标:(1)提高中方学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以便日后与国际接轨,例如出国留学或从事国际交流方面等工作;(2)提高中方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3)提高中方学校学生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科技的了解;(4)提高中方学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5)提高中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几个办学目标是石家庄市高中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最基本的办学目标。如何达成这些目标,这需要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
四、建立高中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平台
第一,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的教育要同国际教育接轨,就必须重视高中层次的中外交流与合作。实践证明,以合作办学的形式促进高中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中层次中外交流合作的一个好形式,这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应有适当的规模,根据河北省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省会创办3—4家、省内其他较大的城市每市1家为宜。这样可以形成一个高中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这些项目或机构之间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互相交流,提高成功率。
第二,不破坏中方学校的教育模式。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中国经济文化条件下不能回避的一种必然的教育模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应以不否定中国的应试教育为前提,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引进外国的教育优势,才能促使中国的教育同国际教育接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是以我国的课程为主,并吸收外国办学的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国高中教育模式。
第三,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搞好中外合作办学。在高中阶段搞好中外合作办学资源非常有限的,但只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事实上,近些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制定并推行了几项教育改革措施,逐步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实践上,中外交流合作模式就是对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一次有利探索,以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衍清,彰显特色是示范性高中建设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4期.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新探 篇4
一、运用生活常识, 联系身边实际
地理学和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因此, 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识来渗透地理教学, 让我们的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地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到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时, 当时正好是10月份, 北部的秋天就是最好的鉴证;在讲授火山岩时, 一块搓脚石就典型直观地说明了火山岩的外貌;等等。显然, 通过利用常识把实际生活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现实感, 同时, 知道的学生会产生成就感, 不知道的学生会充满疑惑感, 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此,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知识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方式。
二、运用趣闻轶事, 引用时政新闻
自如以来, 有关地理知识方面的趣闻轶事数不胜数, 可以为教学所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趣闻轶事供学生去探索。比如,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的土隆加贡地区每天下两次大雨, 分别是15:00左右和17:30左右, 因此当地小学下午都不用时钟, 只是以下雨时间作为上学和放学的时间。讲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后, 让学生来分析当地的气候和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同时, 教师要经常关注时事政治和新闻, 因为它具有内容新、时效性强等特点,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复习世界地理的时候, 正好中国的南极科考队开始出发, 出发的时间是2009年10月12日, 那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开始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南极的气候。
三、编写顺口溜, 巧妙运用记忆法
笔者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 编写了一些有利于记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来辅助学生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大气受热过程时, 可以说这样的顺口溜:“太阳照大地, 大地给大气, 大气还大地”。这样就完全展示了大气受热的过程。另外, 在讲解地球表面水平物体的偏移时, 可以告诉学生:“中国人算命的时候注重男左女右, 这里有一个南左北右”, 这种巧妙的对比,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设置趣味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有趣的疑难问题, 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比如说, 在讲授国际日期变更线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妹妹的生日怎么会比姐姐大呢?”听到后, 学生立刻发起了积极的大讨论, 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时候, 教师及时地给予响应并加以解释。主要原因是:孪生姐妹出生在日界线两侧, 而当时的轮船又是从西到东的航行, 当时, 姐姐出生在日界线以西, 妹妹出生在日界线以东, 但是在日界线向东的话要减一天, 日界线向西的话要加一天。这样就巧妙地让学生掌握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知识。另外, 在讲解洋流的影响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哥伦布从美国到欧洲去了两次, 一次走北边短路程花了37天, 一次走南边长路程花了22天,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出, 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 讨论的结果就是顺流和逆流的影响, 走北边虽然距离短, 但是由于哥伦布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行驶, 所以速度慢, 所用的天数多;走南边虽然距离长, 但是是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行驶, 所以速度快, 所用的天数就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顺利地解释了洋流对航海的重要影响。
五、适时利用多媒体, 设置学习情境
多媒体已经成为很好的教学和学习工具, 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 可以给学生展示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应用多媒体的时候, 不能太花哨、太复杂, 一定要精,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说, 在讲授到四大高原的特点时, 可以选择四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播放, 如《蒙古人》《黄土高坡》《青藏高原》和《刘三姐对歌》, 四首歌曲, 四种风格, 也就显示了四个地区存在明显不同的特点。
六、结语
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利用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去吸引学生, 同时,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让他们获得成功和自信。其实学生都有乐学和强烈的求知欲, 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和启发、调动学生的每一根神经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朱勇成.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12) .
科研型教学规范管理模式新探 篇5
林惠生执笔
我市是1988年在海陆丰革命老区这块红色土地上创建的沿海新市,辖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市城区、红海湾开发试验区和华侨农场管理区等6县(市、区),总人口260万,现有中、小学校1174所,有中、小学生54.2万人。其地理特征一面靠山,一面临海。由于诸多原因,我市至今仍属经济和教育均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质量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到1994年,教学质量在连续6年滑坡的基础上又滑到了最低谷:作为衡量一个地区质量综合指标因素为标志的“省一级学校”,汕尾是全省唯一没有“省一级学校”的空白地级市;作为培养优秀人才为标志的高考,汕尾市上省前三批入围线94年才78人,一个两百多万人口的地级市竟比不上兄弟地市的一个学校,而且七个单科人平分均居全省倒数第1名;学科竞赛、文艺、体育活动和教师论文、优质课评选等均在全省之末,甚至无人参加。所以,人们往往戏称“汕尾汕尾,全省之尾”。这顶沉重的“落后”之帽压得我们全市人民特别是教育战线全体同志日不能安,夜不能寐。作为“敢为天下先”的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人民,怎能永远这样自甘落后与屈辱下去呢?于是,一场对教育反思、改革与探索的运动在全市全面开展起来。
一、反思——汕尾教育陷入“低谷”的症结是“思想滑坡,管理涣散,教学失控”。
在一九九四年我市教学质量滑坡到了最“低谷”的时候,我们震惊了,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多次指示下,即于94年底至95年初,迅速组织了由督导室、教育科、教研室、人事科、计财科和特邀督导员等组成的教育教学质量联合调查组,到各县、区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看、查、观、听、议等方式,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比较彻底、详细、准确的调查,并对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照,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着重反思和讨论了直接阻碍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概括起来有“六缺六不”:
(1)缺乏教育理想,教学目标不到位——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严重的近视性。
(2)缺乏教育规划,教学制度不到位——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严重的盲目性。
(3)缺乏教育研究,教学管理不到位——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严重的残缺性。
(4)缺乏教育师资,教学方法不到位——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严重的劣质性。
(5)缺乏教育设施,教学手段不到位——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严重的低效性。
(6)缺乏教育督导,教学评估不到位——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严重的“钟摆性”。
总之一句话,教育思想欠端正,教学行为欠规范,上下一片悲观怨气,面临教学问题不反思、不研究、不解决,任其蔓延,结果越来越“恶性循环”。要不要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在全市展开了一场讨论。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第一,要承认汕尾落后,但“落后不能落志”,不能永远自甘落后,要从落后中奋起,从“低谷”中寻求提高教学质量,大打翻身仗的出路。第二,要承认汕尾由于经济、文化薄弱而导致教育实力无法适应教学需要这一现状,但是一定要发扬老区人民的拼搏精神,不追求时髦,不攀比人家,自己走自己的“土”路,把当前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教学教研常规管理等最基本的且通过自己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首先解决好,真正解决好。第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虽然走“土”路,但不能走“老”路,虽然抓“常规”但不能常规抓,要从改革的角度出发,用超常规的思想和创新精神,坚持走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之路,注意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性,即注意科学地实施常规,以此来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用较大的步子走出“低谷”,用较快的速度缩短与全省水平的距离。否则,如果我们只用与人家一样的步子和一样的办法,那么我们岂不永远落后?
二、改革——从对常规教学一般性研究与指导中跳出来,走“整体优化、系列操作”的科研型管理新模式之路。
在实施改革的具体活动中,我们首先探索: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之路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就是“整体优化、系列操作”。而“整体优化,系列操作”的基本机制又由“二十字方法”组成,即“联系实际→全程指导→序列操作→分项落实→综合评价”。那么,在具体的操作全过程中又是怎样实施“整体优化、系列操作”呢?我们主要是在管理理念、管理内容和管理措施手段等三方面进行了一种“科研型”的整合与探索。
(一)在管理理念上的“整体优化、系列操作”。
〖HT〗
1、全市上下动员,形成共识。当初,我们市、县、镇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都举行了领导反思会、专家论证会、社会群众和学生家长评议会,还在《汕尾日报》上展开了长达一年的“汕尾教育大家谈”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市要从根本上摆脱教育落后面貌,只有抓好教学常规,并突出抓好教学教研常规管理上的“整体优化、系列操作”。
2、精心制定方案,拿出“常规”。首先由当时的市教育局局长叶文溪、副局长林焕章等领导提出,作为一个科研课题交由市教研室集体承担。市教研室在局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研究、讨论,形成了基本意见,最后由林惠生主笔,先后写出课题方案和《汕尾市教学教研工作常规》一书。
3、举行大规模会议,颁行实施。首先,于 1995年11月9日召开全市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在会上由林焕章副局长宣讲“常规”的意义、内容和实施意见。然后,以市教育局名义于96年元月下发文件,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贯彻执行。
4、层层制订执行细则,加大贯彻力度。我们当时要求每一个单位都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拿出具体的执行细则和配套文件,以保证“两个常规”真正有效地全面到位。
5、组织学习运用,化常规为自觉行动。我们将《常规》印发给全市二万多名教师,人手一册,组织了集体学习、专题讲座、分类讨论、分项落实的群众性学习运用活动,使每一项常规先从“约束”下的苦恼行动逐渐变为“动力”下的自觉行为。据了解,当时的常规学习热潮,比任何一次学习都要认真、扎实、有效。
6、开展检查评估,交流经验。首先,我们建立了一个“三级检查评估网络”:市教育局以检查完全中学和市直学校为主,抽查部分初中、小学:县(区)教育局以检查初中学校为主,抽查部分小学;镇教办重点检查小学。然后,我们又规范了“一年一次年终大检,多次随机小查、多项检查并轨结合进行”的做法。另外,我们还着重针对问题分项督查,发现典型分类推广。例如,我们多次开展全市性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专项考查活动,即: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接受了“听课,查教案作业,谈教学体会,听师生评议”等全方位的考查。又如,我们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发现和推广了城市与乡村、重点与面上、老牌与新办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典型经验。海丰县莲花山中学、陆丰市葫峰中学、陆河县水唇三中、城区新城中学等狠抓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的典型都是这样被发现和推广的。
(二)在管理内容上的“整体优化、系列操作”。
我们认为,常规教学管理的科研型,如果其内容不是科研型的,那么就无从谈起。我们认为常规管理内容的“整体优化、系列操作”,是一种科学概念的创新。比如,我们根据教育学、系统科学等理论的指导,将“教学常规”、“教研常规”和“关于落实教学教研常规的措施”等三部分融为一体,也就是将教学上的“指导一研究一管理与评价”等三位一体,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体系。并且注意了既有前瞻性的理论概括和目标展望,又有务实性的实践操作步骤,还有相应配套的管理措施、评价标准与方法等。具体例述如下:
▲在“教学常规”上,我们着眼于教学指导,抓住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八个环节分别给予了具体的规范与导向:①制订教学计划:②精心备课;③用心上课;④注重作业的布置和批改;⑤加强辅导;⑥认真考核;⑦搞好教学评价;⑧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在“教研常规”上,我们着眼于建立“四级教研网络”,对市、县、镇、校四级教研室(组)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做了规定,还规范了三级专职教研员的岗位职责及评价标准,另外对学校的教研目标、形式、措施和发展方向等作了探讨。
▲在“贯彻两个常规的措施”中,我们着重于进行一种将管理、督导、评价等一并结合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十分成功的,既能促进常规教学落到实处,也能避免多年遗留的对常规教学“一方在抓、四方在看”的不良倾向。
(三)在管理措施、手段上的“整体优化、系列操作”。
对于这一点,从全市来说,我们提出了四条宏观策略:①依法治教先行。就是说,首先要依照法律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教学秩序、教学活动等都进行一次彻底的全面整顿,为顺利实施常规教学扫平障碍,铺平道路。②主、客观因素同步。我们承认,没有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是无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但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作用,用较差的条件教出较好的质量,即“穷市办大教育,大办教育,办好教育”。③标、本问题兼治。当初,压在我们身上最痛心的问题是高考质量滑坡。我们懂得虽然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但高考质量也确是反映一个地区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我们确定了以高考为突破口,狠抓高考备考,以此治“标”,同时又以中小学素质教育为龙头,狠抓基础教学和常规的到位,以此治“本”,从而实施“治标治本,标本兼治”的策略。目前在全市高中推行“抓三年,三年抓”的做法,就是“标本兼治”的生动体现。“抓三年”,即侧重于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从宏观上提出一个学段(三年)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教学思路;“三年抓”,即侧重于具体操作过程和方法,在微观上从基础年级抓起,三年中的每一年都抓紧抓实,循序渐进,步步到位,抓出实效。④点、面措施结合。我们的做法是“先面后点,面中有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因为当时的落后是带倾向性、普遍性的,只有从“全面”整顿和“全面”推行中发现“闪光点”,发现典型,才能再反过来用典型,用“闪光点”激发和推动大面积的进步。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三、效果与体会——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使汕尾教育终于走出了“低谷”。
1、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由于规范了教学教研秩序,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市曾经日益恶化的“三风”(作风、教风、学风)面貌,为汕尾教育走出“低谷”铺平了道路。据多次调查统计,全市“三风”好转的学校达到了95%以上,其中明显好转的达到50%,所有学校教学质量都比以前提高10%以上,其中60%的学校打了翻身仗,以前“六缺六不到位”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那种“无法上课”的学校和班级已经成为历史,一种积极向上、依规教学、力求创新的新局面已基本形成。
2、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直接促进了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推进了我市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1)我市学生高考成绩在94年的基础上翻了近五番,成为我省近几年来增幅最高的地市之一。①上省前三批人数:94年78人;95年156人,翻了一番;96年362人,又翻了一番;97年430人,稳中有升;98年438人,稳中有进;99年812人又接近翻了一番;2000年1285人比上增加58.3%;2001年达1795人比上增加40%。尽管近几年有扩招,但我市大大高于省扩招比例的平均数。其中城区新城中学,94年2人,95年4人,96年18人,97年40人,98年48人,99年94人,2000年179人,2001年221人,是94年的100多倍。②高分层:全市上800分的人数,94年为0,95年为0,96年4人次,97年6人次,98年10人次,99年9人次,近两年均在10人次以上,其中99年历史科考生获得全省状元。③科平分名次:94年均为全省第21名,95年后均有提高,99年各科均在17名之内,其中地理为第9名,物理为第12名,生物为第13名。④今年在94年参考人数1600名的基础上增加到5100人,升学人数达3000人以上,升学率接近60%,达到了省均招生比例数。
(2)学生特长得到了发展,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纷纷获得好成绩。以前,无论参加学科竞赛或书画作品、体艺参评等,我市都在全省之尾,现在已接近或达到省平均水平,据初步统计,有1022人次在数、理、化、英语的省及全国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有366名学生习作在各地发表或获奖,有500多人次分别在省以上音乐、美术、体育竞赛及评选中获奖,还有一名学生的科技小制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直接培养了教育行政干部和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锻炼出了一支在新形势下有理想、敢创新的师资队伍。据调查,我市有60%以上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了提高,涌现了数百名教改新秀、教学骨干和省、市、县的名教师、名校长。他们在全国、省、市三级教学比武、优质课、教案和论文评选中共获奖549项次,已承担全国、省、市三级课题124项(结题70余项),发表论文1200多篇,出书10余册。
4、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为落后地区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和许多有益的经验。
(1)搞教改,首先要树立理念,要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理念,就是敢于积极向上、不甘寂寞和合力拼搏的精神;就是要富有理想、善于创新的意识;就是从实际出发,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问题抓起的务事态度;就是抓住关键寻求突破的科学方法。
(2)实施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和其他教改课题一样,关键在于建立一种科学机制,构建一种最优化模式。
(3)实施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着力点在于“研究”常规。要研究常规是否既符合教学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要研究常规教学的操作是否既规范有序,又恰当可行;还要研究实施常规的外部条件和评价手段是否既完备、到位,又畅通、和谐。
总之,汕尾市近七年来对常规教学管理实施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充分表明,走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之路是成功的,也是必需的。在本世纪,我们在总结成绩、寻找差距的基础上,将展开新一轮的科学探索,更大规模、更大力度、更加科学也更加到位地搞好科研型的常规教学管理,一直使汕尾教育走入全省先进行列。
小说教学模式新探 篇6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所以小说的阅读教学常常是先分析环境,再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归纳主题思想,我们可以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平行模式。这种模式层次分明、面面俱到,但存在如下弊病:
1、小说中的环境、故事、人物本来是难以分割的,它们共同营造一种氛围、塑造一个世界、表达一种意蕴,如果人为分裂开来,便显得支离破碎,不能让人得到整体的审美效果。
2、平行模式对传统的小说形式是易于分析的,但对现代派小说便显得力不从心了,小说环境大多是一种象征符号,情节淡化,甚至人物形象也是模糊的,整个小说是一种隐喻,如果从三个要素来分析研究的话便无从着手了。
3、从三个要素的角度来欣赏小说易拘泥于文本,不易从文本中走出来,这违背文学作品对人心灵进行影响熏陶的功效。
为了避免平行模式的弊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打破这种常规,对小说的阅读教学做了如下探索:
小说是社会、人生的再现或表现,阅读者在欣赏过程中要进行二度创作,用形象思维透过文字符号还原真实的世界和人生,并据此审美、理性地认识社会人生的本质,最终在人格上得以重建、在人性上得以重塑,阅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创造者。所以小说的阅读教学可采用如下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娱情过程;二、审美过程;三、重建人格、重塑人性过程。我们把这种教学过程称为渐进模式,接下来笔者结合实例具体阐述。
一、娱情过程
文学作品不像音乐作品给人听觉上的愉悦,更不像影视作品给人视听双重愉悦。它依靠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形象、场面,并给人的复杂的情感冲击。小说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还原过程中娱情,在情感共鸣中引发我们的欢悦愉快、哀伤悲愁、同情悲悯、憎恶愤怒、滑稽发笑、省悟反思、可悲可怜、喜怒参半、欲哭还笑、欲说还休的复杂感情。如:在阅读《边城》时,首先应捕捉澄净、优美的环境中翠翠平静而微澜的心灵,为她难以言说的少女情怀而感伤;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首先应捕捉别里科夫滑稽怪诞的言行和思想,体会作品诙谐幽默的风格,在讥笑、嘲笑中思考小说的内涵;读《祝福》时,首先应了解祥林嫂的人生轨迹,明白她大不幸的人生中的幸与不幸,在我们同情怜悯时看社会看人生。
人类社会的情感是相通的,在欣赏小说时,只有引导学生动心动情,才能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在切身的感受中经验异己的人生和世界。
二、审美过程
小说用语言展现出美的不同形态:雄险奇或秀幽静的自然美,真善美或假丑恶的社会美,让人感受到优美的、崇高的、喜剧的、悲剧的美,在心灵的震撼中唤起对美好的探索,或是对反人性、反文明现象的否定。施教者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引导其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小说呈现出的自然美、人性美,进行理性的把握,领悟小说传达的主旨。如:《老人与海》中的海既是浩瀚缥缈的自然景观,又是证明、考验人类主观意志的象征符号,在海的强大与人的弱小的对比中产生了壮美之感受;《巴黎圣母院》中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有美好、善良、炙热的心,他对爱情做出的奉献消解了他外在的丑陋,这是对人类真善美最伟大的歌颂;《欧也妮·葛朗台》中主人公滑稽夸张的言行、极端吝啬的性格、无人情人性的思想以及小说幽默诙谐的表达让阅读者在轻蔑嘲笑中不仅感受到喜剧的审美愉悦,还引发冷峻的反思、严肃的批判。
小说是对现实世界集中的或正面或反面或怪诞的反映,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美的形态、美的范畴的领悟,才能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文本所反映的世态人生,并用以观照、审视甚至改造现实人生。
三、重建人格、重塑人性过程。
文学作品不会直接教人们怎样生活、怎样成为人,但使人们在娱情审美中感悟崇高与卑劣、伟大与渺小、高尚与低贱、善良与丑恶、民主与专制、宽容与狭隘、坦荡与猥琐……读者在喜悦与悲痛、认同与否定中提升自己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重建自己的人格,从内心趋向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小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便是引导学生从小说世界中走出来,审视、反思自我和社会,在否定之否定后形成新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成为“人”。如:在阅读《西游记》后,应当理解孙行者是勇于反抗者的幻化,他上天入地、与妖魔鬼怪作斗争,他睥睨整个专制统治秩序、与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和现象作孤独的斗争,这些内容启悟我们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自由,去赢得人之为人尊严;读《变形记》后让我们对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导致对人性的背离和异化、人情的丧失和疏离的深层悲哀,从而呼唤人类对情感和理性的反思、追求;读《变色龙》后,我们在对奥楚蔑洛夫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憎恶中抛却对“权”的迷信和崇拜,以及对人类社会中对质“权”的淡化、消解,启悟我们应有一颗高贵的心。
如果用渐进模式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我们会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进入文本----走出文本----提升自我。我想,这也是文学作品具有恒久魅力的根本原因----人类总是向善的。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7
1. 审美教育法
创新的时代, 需要创新的人才。而人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 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能不能有效的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 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里成分出发, 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教育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始于美的幻觉, 美使知觉更为敏锐, 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的形象, 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 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比美的形象就更加感染学生, 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磨砺他们创新的意志。
2.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的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因为思维以问题开始, 创造力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深入学生的起点,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新课前, 首先让他们阅读课文, 针对教材提出质疑,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例教授“两汉的外交”一节, 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张骞通西域为何称凿空?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何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有何异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真正的动了脑筋, 既拓宽视野, 又打开思路。
3.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
长期以来, 历史课的讨论都局限在老师设疑学生回答, 停留在表面形式的讨论, 往往不深入。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 往往陷入冷场的局面, 效果不太理想。但是我看电视大学生对抗赛很受青年人喜欢, 于是我便试着引入历史课堂。我先设计好问题;然后分两组共8人, 其中二人负责查阅资料、整理稿子, 每组选三人进行对抗赛。组织程序是: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自由讨论→归纳总结。最后评委组织评判优缺。在中国近代史中我设计的题目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甲方观点:走向文明富强。乙方观点:社会道德沦丧。讲世界近代史时, 设计题目: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甲方观点: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推动了历史进步;乙方观点:西方的侵略, 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 造成了东方的落后。这种讨论极具有竞争性。谁观点明确, 论据充分, 思维敏捷, 谁就会赢得掌声。但是要想取胜, 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 语言组织, 协调配合。这些活动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应变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
4. 联系现实法
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 今天的现实即明天的历史。以史为鉴, 可以通古今。故我时常在讲历史时联系现实。启发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例如:讲古代变法, 让大家知道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联系实际说明当今社会改革的必要性;讲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时, 谈70年代的经济危机, 是由当时中东战争爆发而至高油价的引起的, 今天世界性高油价, 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中国也不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直接原因是股票投机而引发股市溃盘直接引发经济危机。今天我国证券业的发展也应引以为戒。总之利用历史, 联系现实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5. 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不分家, 语文教学法在讲文化史时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背景, 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 同样文化史中业极具文学价值, 《史记》被称为无韵离骚。各阶段的文化史例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都可适当采用语文教学方法欣赏其中片段, 提高历史课的韵味和欣赏价值;另外, 语文课的归纳、总结、分层教学法在历史课教学中也能较好的运用。例如:学生预习某章节, 可先通读, 然后归纳反映的主要历史问题, 历史时间的原因、经过、意义、影响、性质, 可使知识条理化。
6. 历史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历史线索就是知识的网络, 它能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例化, 犹如树的主干把枝叶联系起来, 脉络清晰。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历史知识便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线索把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例如:以时间推行为线索, 列大事年表;以空间为线索, 按地域或国别来讲;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人物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 中国民主革命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讲起来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总之,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又是教学内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老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地理课堂“启导教学”模式新探 篇8
一、“地理课堂启导学案”简介
在学案设计上, 我把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步骤 (一般分两课时完成) :
读课标, 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读课文, 找重点———构建知识体系;
读地图, 找难点———攻破思维壁垒;
读生活, 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
研高考题, 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
做模拟题, 找冲刺点———攀登A+高峰”。
六个步骤环环相扣, 紧扣教材和课标, 突出重点和难点, 瞄准高考和会考, 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研读和挖掘, 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夯实基础, 培养基本的地理素养, 提高应试能力。
二、“地理课堂启导学案”栏目解读
1. 读课标, 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是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掌握这节课的哪些内容, 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即《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和《江苏省地理考试说明》, 它们是指导中学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具有法律效力, 中学教学和高考命题都必须按照它们的要求来实施。课程标准是宏观的、全面的,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这些在教师的教案上必须体现, 但作为给学生使用的“学案”, 就不必求全了, 我们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主。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也是宏观的, 我们主要以《江苏省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为依据来设计每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2. 读课文, 找重点———构建知识体系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 这些内容属于基础知识, 难度一般不大, 因此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 结合教师的讲解和板书掌握这部分内容。
我们将本课的重点知识按教材的顺序以填空题或知识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过阅读课文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首先在书上画下来, 然后再填在学案上。
3. 读地图, 找难点———攻破思维壁垒
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地图来表达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 考图也成了地理高考的最大特色。对于许多学生来说, 地理难不难, 就在于其能否熟练地阅读和剖析地图, 进行图文转换。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地图 (包括其他地理图表) 能力就成了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能否很好地运用地图来组织教学就成了衡量地理教师专业技能高低的一把标尺。
每一节地理课都会用到几幅甚至更多的地图。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地理图表,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反映本课所蕴涵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明白这幅图应该怎么阅读, 要掌握哪些内容, 甚至是如何绘制这些地图或图表以及有没有其他变形的图式等, 都要给学生交代清楚。
4. 读生活, 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
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无论什么东西不要单因为它在学校里有价值才去学, 而要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才去学, 这样, 他学到的知识才不会一出校门就立刻消失掉。地理是与现实世界和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地理课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地理新教材引进了许多新的理念, 更加关注人的生活, 关注人的生命, 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地理课堂要“用活教材, 教活学生”, 提倡“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所谓“从生活中来”, 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带到课堂上来, 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感受地理科学的价值。所谓“到生活中去”, 就是引导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来反观自然和社会, 从更高的层次来重新认识、理解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现象或社会问题, 关注时代发展和人类命运。教材中也选择了许多比较新颖的实例, 可以将这些实例编排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分析。但世界在不断地发展, 教材永远落后于现实的变化, 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课本上, 要“面内向世界、面向未来”。现在的电视节目十分关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很多节目与地理知识都有联系, 我们要善于选取与本节课教学内容联系较为密切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 以最大限度地丰富课堂、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生活热情, 赋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5. 研高考题, 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
高考是目前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 强调高考与推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生存竞争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学生将来要面对无数的竞争和挑战, 要经历无数的考试和考验, 因此积极地应对高考也是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竞争能力、竞争策略以及挫折承受力的具体表现。素质教育强调的是长远眼光、综合素质, 但高考是更现实、更迫切的任务。
要应对高考就必须进行适当的训练, 拿什么来训练?当然最好的还是高考题。高考题是命题专家精心研究的成果, 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对中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高考题都是考过了的题目, 但考生通过做高考题可以了解专家的命题思路、命题机制、命题倾向, 感悟专家对于某些知识点能力点的考查方法, 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还可以用来检验自己复习所达到的层次, 因为高考题具有适当的难度水准。
6. 做模拟题, 找冲刺点———攀登A+高峰
例题是作为例证在课堂上当堂讲解的, 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十分必要。有人说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建立好试题库 (包括高考题、会考题及其他模拟试题) 之后, 对试题的使用要有整体性和计划性, 哪些是必修班用的, 哪些是选修班用的, 哪些是一轮复习用的, 哪些是二轮复习用的, 要有个大概的分配计划, 尽量不要重复。
另外, 自己还要有所研究, 自行设计一些创新试题或改编旧高考题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 要做研究型教师, 不能只会做题、讲题而不会命题。作业练习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当, 一般有10~12个选择题、2~3个读图综合题就可以了。还要说明一点, 有的一节内容较多, 可能分为两三个课时才能上完, 这样的学案怎么编写?我的想法是前面五个栏目分课时编写, 作业练习则合编为一个, 因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较强, 过于分散容易割裂一些重要知识点间的联系。
上述的“地理课堂启导学案”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 只是要注意在必修班与选修班、新授课与复习课、一轮复习与二轮复习等不同的班型课型中, 在教材梳理的整合度、难点挖掘的深度、课外拓展的宽度、例题习题的难度等方面都要有所区别, 以与不同阶段的学生基础和教学要求相适应。
三、地理课堂“启导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根据课文特点及教学进度情况, 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 以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或上一课重要内容的考查为主要形式。
(2) 扫描考点:带领学生朗读学案上“学习目标”, 或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3) 研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分组齐读, 也可以找学生个别朗读, 重要的课文也可以由教师亲自朗读, 还可以让学生集体默读, 视情况而定。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阅读, 讲解完之后再进行下一段。
(4) 梳理重点:如果是课前布置预习的, 这时可以直接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如果没有布置预习,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的过程中, 找出《学案》上“重点内容”的问题答案, 然后结合板书, 提问学生, 从而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同时,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对有关问题加以解释或强调。
(5) 探究难点:难点问题主要是地图的剖析, 通过学案上设计好的习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解读地图上所蕴涵的重要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教师根据需要可以同时在黑板上绘图或用课件的动画功能逐步显示成图过程, 指导学生学习读图和绘图的方法与技巧。
(6) 课堂小结:“重点”和“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 学完之后要及时进行小结。内容较简单时可以由学生总结, 教师点评, 内容复杂时也可由教师直接总结, 主要指出重点、强调难点、揭示规律、回顾目标。
(7) 拓展延伸:就是“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可以是课本中的实例 (重点和难点中无法体现的内容) , 可以是学校周边的地理现象, 可以是最近发生的与本课知识有关的中国新闻、世界新闻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掌握解题方法和规范, 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科鲜明的现实意义。
(8) 高考巡游:就是讲解例题。必修班以会考题为主, 选修班以高考题为主。讲解例题有两个目的, 一是证明这一部分内容是重要的, 高考和会考经常考;二是让学生感悟高考或会考是如何考查和挖掘这一知识点的, 从而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的复习策略。
(9) 布置作业:就是要求学生课后做学案上的“模拟题”, 交代作业要求、上交时间等。
第二课时:
(1) 知识回顾: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 (包括答案) , 可以个别提问, 可以集体朗读。
(2) 检查作业:如果是收改过的, 本环节及下面的3、4、5环节可以略去。如果是没有收改的, 则可以通过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表扬先进, 提醒后进。
(3) 成果展示:请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出各自的答案, 同时要求下面的同学对照黑板答案进行自评或同位互评。
(4) 学生初判:然后再请两个学生上黑板, 分别批改前一个学生的答案, 要求将与他不同的答案叉掉 (但不要擦) , 写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5) 老师终审:教师对黑板上的两次答案进行批改, 同时给出正确答案, 同时要求再根据正确进行思考和订正。
(6) 重点讲解:首先是对黑板上的错误答案进行分析讲解, 然后让学生自由提问, 对黑板上没错但有个别学生不懂的题目进行讲解。
(7) 回眸反思:学完一课之后, 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方面, 都有哪些收获?不一定要写全, 但要写自己真正掌握了的东西。
四、地理课堂“启导教学”特点剖析
(1) 启发性:通过学案上的习题和例题, 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 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启发性特点。
(2) 探究性:学生通过阅读或朗读课文, 通过解读和绘制地图, 通过做题和回答提问, 通过讨论和互批, 形成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氛围和习惯。
(3) 学科性: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高中地理课堂而设计的, 突出了地理课程“强调地图、关注现实”的学科特点, 其他学科未必都适用。
(4) 开放性:我在学案的第二、三、四栏目的最后分别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分别是:你觉得还有哪些重点内容?请列出来;你觉得还有哪些难点问题?请提出来讨论;你还知道哪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地理趣闻?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5) 反思性:在每一个学案的最后, 我都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后反思———通过本课, 我学会了哪些? (知识、技能、思想、方法) 在相应的教案最后也设计了同样的问题:教后反思———通过本课, 我教会了学生哪些? (知识、技能、思想、方法) 这种反思, 刚开始做起来很难, 或者没有时间去做, 但如果真的进行了反思, 而且长期坚持的话, 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
幼师专业教学模式新探 篇9
1. 师生教学观念的转变
师生观念的转变包括两点, 一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二是改变对待知识的态度。传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只有服从, 这样不仅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且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尤其是现在的学生自尊心本来就强, 课堂上本来就怕说错话, 不积极发言, 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讲究师道威严, 学生更不敢说了。应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想创设建立愉悦开放的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要从内心真正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尊重爱护他们, 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并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其弊端之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教师和学生心目中都有个标准答案, 这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因而教师必须改变他们对待知识的态度,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气氛的方法很多, 可以先讲个
寓言、笑话,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总之, 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为整节课奠定快乐的基调, 学生才不会把学校当做一种负担, 而是轻松愉快, 充满激情。比如在讲解《幼儿园综合教育》时我首先边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 边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关于春天的优美画面, 激起学生对美的追寻,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在幼儿园开展以“春天”为主旨的活动, 你打算怎样组织,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深受感染, 立刻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 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 优化教学方法, 奠定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教育界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之一就是以往填鸭子式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但从人们观念的转变到课堂中具体的贯彻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教师从备课到讲授再到课后作业的全过程, 始终要考虑如何才能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我在讲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这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让学生把桌子围成一圈, 让他们讨论合作能力都包括哪些内容, 有什么表现, 幼儿性格特点是什么, 针对幼儿的特点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我让学生边讨论边记录下来重点, 自己只在旁边做适度的引导。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而教师只是在碰到困难时可以咨询的对象。这样的学习模式效果十分明显, 学生不仅把我想要讲的内容都讨论出来了, 而且还提到了许多我没有考虑到的方面。
4. 学练结合,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这是远远不够的。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到讲台上去讲, 体验做幼儿教师的感受。比如在讲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时, 我没有采取讲解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回去思考这个问题, 然后小组讨论, 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给幼儿上课。这个方法在学生中反响很好, 经过亲身体验, 学生学到的远比课本上多,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5. 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 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评价是老师一人说了算, 为了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引导学生来一起评价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讲课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大增, 每个同学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 在互评的过程中, 学生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吸取到很多优点, 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式的教育理念, 才能使学生不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摘要:主体式教学模式是幼儿教育一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教学实践所证实。不过由于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 面对的学生状况有很多差异, 所以“主体式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主体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提出自己的一些微知拙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师专业,教学模式,主体式
参考文献
[1]许刚.“主体式教学模式”对幼师专业声乐课学习的影响[J].商情, 2010 (6) .
职业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新探 篇10
在职业高中的教学中, 公共英语的地位明显低于专业的地位, 因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教育, 大多数中职生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才到职校就读的, 在他们看来, 学习公共英语没什么用处。所以, 在笔者所带班级, 常有学生说:“老师, 我们是来学机电的, 不是来学英语的。”可见, 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兴趣不浓, 而对于相对来说更枯燥的词汇学习更是深恶痛绝。
中职生对抽象概念学习存在较大困难。山东省“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创业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在问卷调查中发现, 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擅长形象思维。浙江海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就“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与数学学习的矛盾”开展研究, 他们的结论是职业学校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 学习中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如果一个人的长处在于运动智能, 我们却要求他非得学好几何学不可;个人的长处在于音乐智能, 我们却要求他写出一流文章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 这样的要求不但没有道理, 还是十足的无知。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中职生, 我们逼迫他们用抽象思维来进行英语记忆同样也是难度巨大。
中职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应试教育学习中失败的一个群体,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备受冷落和打击, 造成心理障碍过重, 表现出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不统一、不一致的矛盾状态, 厌学情绪非常严重。
二、职高传统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剖析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 由于各种课堂教学任务的限制, 以及并未考虑到中职生自身的特点, 词汇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置很少会放在词汇的掌握上面, 教师习惯于按“引读—讲解—记忆—听写”的模式来进行词汇教学。这样的课堂正好违背了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也违背了学生能力本位的原则, 同时也是不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的实效性可想而知。从平时词汇测试的结果可知, 三年学习下来, 很多学生的词汇量并没有明显增加, 与大纲所要求的中职生要掌握1700到1900个词汇的目标相差甚远。
三、职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实践探索
1.改变传统模式, 探索词汇教学新方法。
(1) 应用联想记忆法开展词汇教学。联想记忆法就是利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中职生比较擅长形象思维, 所以笔者考虑以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来帮助学生进行联想。选择的这个词最好能够联系到教材中的多个单元的内容。如笔者用hike这个词, 学生联想如下:
因为hike是一项运动, 所以首先想到了sport, 然后由sport想到了一系列的运动如football, soccer, basketball, fencing, boxing, diving, badminton, cycling 等;然后由运动又想到了健康health, 由此又引出一系列单词如exciting, interesting, relaxing, fantastic, happy等;同时由hike还可以想到交通工具bike, 因而联想到walk, motorcycle, plane, train, bus, car, transportation等;另外, 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的特性, 又可以引申出比如plane是fast, expensive的, 而train是safe, comfortable, interesting的, 在train上可以看scene, 可以和他人communicate等等。
在联想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中职生普遍基础不好的特征, 所以尽量以分组的方式来学习, 可以以几人小组为单位, 可以以寝室为单位,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可适当运用工具书和教材, 可限定时间, 在同一时间中完成最多单词联想的一组获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全员参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 应用文字游戏开展词汇教学。这种方式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记忆的能力。如文字接龙的游戏:
key-yes-so-often-not-tooth-high-hiking-gooddoor-right-try-young-ground-drive
要求单词不能重复, 依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字游戏是多样化的, 如编顺口溜等, 中间可以适当地运用中文。这种文字游戏的方式也很适用于课后作业, 教师出几个单词让学生接龙, 比让学生直接抄写单词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3) 应用词汇抢答开展词汇教学。在实践中, 词汇抢答是一种能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方式, 这种方式其实是教师对学生的词汇掌握进行一个简单的检测。笔者常常把学生按男生、女生分成男生1组、男生2组、女生1组、女生2组等若干组, 规定抢答的单词若干个, 最后获胜的一组在平时学习成绩中集体加分。在这个环节, 学生总是表现得特别积极, 基本能在笔者限定的短短5分钟时间内完成一篇课文要求的生词的记忆。
(4) 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词汇教学。情境教学法目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非常流行, 是很多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 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并让其贯穿整个课堂, 使学生觉得不是在上一堂课, 而是在体验一个故事, 学习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笔者在中职高一上册Asking Directions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曾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 让学生走迷宫。教师呈现迷宫, 并在教室里画出一个仿真迷宫, 迷宫图示如下:
教师提供词条:go straight/go ahead…until, on foot/ride a bike, turn left/right at the first crossing,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right, take NO.1 bus, keep on walking/going, only ten minutes’walk
教师设置寻宝的任务:It’s mysterious for human beings.People are eager to get the diamond.But how can we get there first?让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 然后让学生代表走迷宫, 以花时最少并介绍路线最明确的一组获胜。在这一过程中, 也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允许学生快速地扫描图片上提供的词汇。教师在目的地设置一个奖品, 得到奖品者有权利对班内任何一组同学进行提问, 问题要和主题相联系。教师可预设一些问题, 目的是对图片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拓展, 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 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单元的词汇和用法, 并对其他单元所学的词汇也多有运用。教学效果明显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只要我们用心, 大胆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尝试, 相信一定能扭转传统英语课堂中的尴尬局面, 学生完全有能力来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词汇量, 进而推动学生听、说、读、写各项综合能力的提高, 从而为英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徐锦生, 王春燕.优化非智力因素, 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11) .
[3]王凤利.高中英语课堂要重视词汇教学[J].现代教育探索, 2009 (3) .
[4]王娟.情境教学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2) .
高中文言文教学新探 篇11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迁移能力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文言文又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学生学习课内文章之后,读不懂课外的文言文。即学生的迁移能力差,缺乏独立推断词语语境义和独立判断处理文言语法现象的能力,对文章的内容自然就读不懂了。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指导学生课前熟读课文
高中文言文课文和课下的注解,在老师讲解之前一定请学生自己读10分钟左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注解弄懂句意,能初步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重难点
在学生熟读之后,先让学生自己翻译课文,在学生翻译中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古义为“这”,代指前面的内容,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并且“是…也”是判断句式;这种判断句文中还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教学生总结规律,在古汉语中,凡以“是”为首的语句,只要它并非表示判断关系的动词,则“是”翻译成“这”的意思,读的时候“是”后必须停顿。“王无罪岁”中的“无”是通假字,它通“毋(Wú)”,“不要”的意思。请学生找文中“无”表“不要”的意思时,还有没有句子,于是学生找到“无失其时”,“王无罪岁;《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学”,课文中的意思是“广泛的学习”;《师说》中“吴师道也”中的“师”,古义是“学习”的意思。像这些例子,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讲清一种,让她们自己去找类似的,自己总结。老师不宜代替学生过多地讲解。
三、“译”:就是让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学生能够自己准确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环。在高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追求信、达、雅。在学生翻译前,讲清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四种方法。第一种是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积土成山”,(《劝学》)翻译为“堆积泥土成为高山”。第二种是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如:“臣尝有罪,窃计欲王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尝”替换为“曾经”,“窃”替换为“私下”。“计”替换为“打算”,“欲”替换为“想要”,“亡”替换为“逃亡”,“走”替换为“跑”。第三种是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例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句中“与”字后省略宾语“之”(指“项伯”),翻译时需要将其翻译出来。第四种是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或缩小了,有的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这类词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方法。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夫人”一词与今义不同,要拆分解释为“那个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化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新探 篇12
一、以精彩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
许多人都对听故事十分热衷,尤其是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是对听故事表现出非凡的热情,而化学学科偏偏又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学科,只要用心收集,几乎每个化学知识点都可以讲上几段有趣的小故事。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利用精彩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就成为了众多教师的选择。通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不但一扫课堂上低沉枯燥的气氛,并且在故事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为接下来的知识讲解做好了铺垫工作。例如,笔者在讲到“燃烧与缓慢氧化”的内容时,就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十九世纪,有一艘英国舰队接到上级命令要远渡重洋开始远航,为了保障长时间的供给,在船舱里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午后,装满草料的船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很短的时间就将整个船吞没,舰船上的官兵战马全无生还。火灾发生以后,相关部门展开了大量的调查,希望找到纵火犯,但最后却一无所获,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化学家却找出了“纵火犯”,你们能猜出“纵火犯”是谁吗?故事讲到这里,笔者将疑问抛给了学生,他们立刻积极的讨论起来,在各种猜想和假设,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得出了燃烧的条件以及缓慢氧化的概念。就这样,在有趣的故事感染下,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被点燃了,他们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与思考中来。
二、以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化学教学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实验,在化学课堂上,实验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实验活动也凭借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上的实验,可以将原本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概念或原理以实验的手段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这样在接下来更进一步的进行讲解分析时,学生的接收度会高得多。例如,在讲到“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了一段实验活动:将二氧化碳气体充入一只空塑料瓶中,再将浓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只见瓶子仿佛被什么力量压迫一样,整个瓶身都发生了变形,并且发出了噼啪的响声,看到这个现象以后,全班学生都连呼“神奇”,学生的热情很快被点燃了,大家都跃跃欲试,想要弄清楚这个神奇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实验情境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不再是被动的,而是自觉主动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之中,这样一来,利用实验创设情境的目的就轻松达到了。可以说,在课堂上通过有趣的实验演示,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借助于实验的吸引力,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接下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会变得事半功倍。
三、以鲜活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并非是一门束之高阁的科学,随着化学科技的进步,化学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化学的进步在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给我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的影子。在化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将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了解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课本上的化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体味化学科学的实效性,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理想和能力。例如,在讲到“酸碱的性质”时,笔者就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问题抛给了学生,如铁制品生锈了应该怎么处理?烧水壶用时间长,在水壶的内壁和底部会产生很多水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将水垢祛除?在讲到“化学与材料”时,让学生共同讨论一下,不同材质的衣服穿在身上的不同感受。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来到社区、工厂等地,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如,在讲到“水资源”时,可以带着学生去当地水厂参观,或者带着学生去当地一些排污问题比较严重的地方去考察一下等,这样用实际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化学知识更加直观,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亲眼见证,从内心更加信服,进而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情境教学模式是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法宝,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懂得利用它,掌握情境创设的技能,努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化学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科学高效。
摘要: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思维,是当前化学教师十分重视的一个教学技能。本文结合实例,探究了几种在化学课堂上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化学课堂,情境创设,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吴翠萍.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成功(教育),2010年09期
[2]张丽洁.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09-30
用建构主义构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07-21
高中英语学习方法新探10-10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05-16
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05-25
高中生物教学新模式08-22
高中英语教学模式09-16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模式09-30
高中英语教学模式07-17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论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