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分班教学模式(共6篇)
高中分班教学模式 篇1
高校教学的重点和目的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得学生更快、更好、更牢固的掌握各科知识, 近些年, 随着学校的扩招, 学生生源情况参差不齐, 他们的基础、学习兴趣、成绩和能力等存在差距, 这些不同层面的学生, 使得教师的教学难以掌握, 包括教学进度、考核标准、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行得通。《高等数学》作为高校许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针对存在很多的矛盾问题, 为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和教育的效率, 研究切实可行的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根据本人最近几年从教的《高等数学》的经验, 并结合实践总结, 分层教学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 势在必行。
一、教学分层不分班的概念
教学分层不分班即在目前现有的师资、学生水平、班级不变的情况下,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成绩等综合考虑将学生分为2个层面, 按照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内容和思想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方案, 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实践教学分层的方法
1. 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方法有很多, 实践中, 由于处于实践初期, 我们采用的是原有自然班分两个层面进行授课, 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不分层的原则, 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具体实施如下:把学生分成两个组, 成绩好的一组和成绩差的一组。老师准备好资料分别发给成绩好和成绩差的两组。第一学时, 给成绩差的学生讲解基础薄弱环节的时候, 成绩好的学生自己学习和做同样的资料。成绩好和成绩差的都完全完毕后, 然后讲解共同部分, 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 (不限组别) , 采用答疑、提问、个别辅导法。
教学过程中, 对于成绩差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根据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要求适当降低, 对这类学生要采用多讲基础知识, 让他们养成多记、多背的好习惯, 对于个别学生的薄弱环节多提问, 多测试, 争取将他们的成绩提上去, 减少失误率, 成绩逐步的提高。
相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我们可以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 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 进行讲解, 适时提高难度, 努力提高他们的水平。
2、分层评价
针对教学大纲, 在每个学期进行3到4次小测验, 不同层次测验题难易程度不同, 但是安排他们一样的考试时间, 因为我校的高等数学期末考试是试题库, 无法实现分层, 所以主要的分层评价从小测验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而事实上, 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 明显比前几年有所好转。基本实现正态分布, 峰值比较符合正常情况。
三、实践分层教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使得他们建立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 同时使得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更加愿意学习数学。
2、有利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 也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师能力。
实行高等数学分层授课, 老师针对性更强了, 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编辑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各个方面的策略, 比如教课的方式、内容、习题和要求等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不断的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 以便学生在以后不断的学习中能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一方面提高的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能力,
3、有利于加强学校学风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在增强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水平, 学生不断的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大减少了学习的困难程度, 学习起来越来越轻松, 学习的兴趣越来学高, 学生的水平越来越高, 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学校的学习氛围, 使得整个学校的校风得到了提高, 教学质量也不断的提升。
四、实施分层教学建议
1、经过一年的测试, 让全体教师不断的检测实施分层的教
学成效, 用成绩向全体教师证明, 最终达成共识, 分层教学要达到期望效果, 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会遇到许多问题, 比如说:如何制定和调整各个层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如何选择各个层次的学生教材, 如何给各个层次的学生授课, 如何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测评和有效的管理等等。这些都会给我们老师带来种种困难。
2、制定详细的可行性报告, 建立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详
细实施方案, 不断的研究出各个细节的初步方案, 譬如选择何类教材、教学纲要的修改、成绩考评等各个方面, 但各个层面分层和成绩评定要做出细致的说明。
总之, 分层教学不仅满足了各个层面的学生情况, 而且也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使他们乐于学习高等数学, 使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彭英;对分层教学实践的探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王玲娜;分层次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5期
[3] 乔庆荣;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03期
[4] 陈宝鹏;胡爱玲;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初中体育如何合理分班分项教学 篇2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分班分项 教学模式 科组长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23-01
分班分项教学是将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不同的体育学习需求,实现对体育选修教材的自由选择,按照选项进行分班,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专项辅导,从而实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并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体育素养。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阶段,在初中教学领域对七年级实行了分项教学,并计划从2016年开始对八年级开展分班分项的体育教学。体育分班分项教学每周三节课进行开展,课时安排为四十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并在学期末对不同的体育分项教学进行全校展示。体育分班分项中学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男女篮球、足球、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田径、乒乓球。文章从体育科长的角度对初中体育分班分项教学的操作要点和实施措施进行策略分析。
一、科组长带头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完善教材体系
首先,科组长要在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用时较长、收效较小的体育项目进行重组,实现体育项目设置的少而精;其次,科组长要增强一些能够加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提升学生审美的体育项目;再次,对体育大纲中的选修内容要实行分班分项教学,对必修内容则可以适当按照原有的按项分班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实现师资力量的合理分配,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最后,科组长要根据体育分班分项教学的实施情况,及时发展、总结和调整教学问题,并主动和体育教师进行讨论,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体育学习的专项内容、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等,同时,要结合体育教师的力量绘制出科学、合理的体育校本教材体系。
二、科组长带头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科组长要根据新时代的体育培养目标,及时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向下指导体育教师及时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的重视。首先,科组长要制定出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现代体育教学理念的备课模式,并向下要求教师按照新的备课要求进行备课;其次,科组长要加快促进体育课程教法的改革和更新,实现多种课程评价方法的运用,比如可以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以及师生评的方式。最后,要实行分层的体育课程评价。比如对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机能等指标进行检测,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检测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身体素质评价标准,实现分类的体育课程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逐渐超越自我的喜悦,提升体育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合理配备及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的合理配备及队伍建设是体育分班分项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这是因为体育分班分项教学的特点是独一性,学校若想要在体育分班分项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在各个体育项目上配备不同的专业教师,并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项目技术水平,实现其对多个体育项目的掌握。另外,科组长还可以向学校上级反映,要求学校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年轻的体育教师,从而不断优化学校体育教师的多样化配备,促进体育分班分项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建材
体育分班分项教学不能机械的按照同一标准进行,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状况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情况进行合理开展。现阶段,我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配备已经基本得到了保障,在这种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求体育科组长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情况对项目进行合理安排,科学开展分班分项教学,进一步实现对体育器材、场地优越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体育科组长还要向学校领导多争取一些体育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不断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硬件标准
五、建立完善学习交流制度,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学习交流制度的建立对提升体育教师分班分项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组长要定期开展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加强体育教师之间的学习,从而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对体育分班分项教学的认识,并实现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另外,科组长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来加强对教师的专项培训,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扬长避短、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形成良好的体育学科教学风气。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分班分项教学是在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伴随因材施教和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提出,体育分班分项教学的开展变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体育分班分项教学作为一项需要长期积累、长期探索的工作,需要我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努力,作为体育科组长更是要积极对体育分班分项教学进行创新,努力实现体育分班分项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钦若,谭兆风.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体育教育出版社,2002.
实验课分班教学的思考 篇3
1 实行分班教学的意义
分班教学就是将原来的大班分成2个或多个小班, 实行小班教学。小班教学因为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少, 教师能够对每名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 每班的学生一般都少于30人, 而日本、韩国、中国上海等地小班的人数也都在35人以下[1]。
我院班级容量一般在60人左右, 以前的实验课是大班教学, 大班教学过程中, 因实验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 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得到高质量的实验指导, 导致有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本不动手操作, 实验课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实行实验课分班教学将使大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改善, 如学生实践机会增加,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教学质量提高,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标。
2 分班教学的效果分析
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要经过动作模仿、动作控制、动作固定等阶段[2]。以小班的形式组织教学,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缩短, 学生能更清晰地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 从而保证学生正确模仿实验动作;学生受到教师关注的程度大大增加, 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实验指导, 错误操作也能得到及时纠正。在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 96%的学生认为实验课进行分班教学很有必要, 分班教学使课堂纪律明显好转, 学生动手机会增多;92.6%的学生感到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的机会增多, 错误操作能及时得到纠正;85.2%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95.8%的学生表示分班教学使自己的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实验教师也感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实验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更多, 关系更融洽, 教学效果较大班上课有很大改善。
3 分班教学的思考
实验课分班教学确实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分班教学过程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需要进一步完善。
3.1 建立分班教学管理制度
我院的分班教学尚处于尝试阶段, 为了更好地实行该项教学改革措施, 需要建立和完善实验课分班教学管理制度, 如实验课登记制度 (包括实验时间、地点) 、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仪器使用制度、教辅人员和教师工作量核算制度等, 既保证了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也能有效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避免分班教学流于形式。
3.2 科学分班
专家认为小班教学要“多元化、个别化、适性化”, 提倡“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提供适性教育”, 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根据欧美国家、大陆以及台湾地区小班教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 小班教学绝不仅仅指规模小, 否则只能徒有“形式”而无“实质”[3]。我院现行的分班教学是采用随机的办法按学生学号分成2个小班, 每个小班35人以下, 学生人数减少了, 但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同样的实验内容和要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进行分班时, 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理论水平等, 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 分别安排实验内容, 或针对同一实验项目提出不同的要求,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3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是保障分班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讲, 小班教学应该比大班教学的效果好, 但是如果疏于对实验过程的管理, 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仍然会出现旷课、早退等现象, 有时除了几个学生在认真做实验外, 实验室成了其他学生的聊天场所, 这样的小班教学, 教学质量是得不到保障的。在教辅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教师通过演示、录像等方法讲解实验操作要点, 布置实验任务, 明确实验项目、分解实验步骤, 对完成实验需达到的技能标准通过书面材料详细告知学生, 使学生的行为有标准可依, 使学生可以对照标准自查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多巡查学生的实验情况,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规范操作。实验结束后, 要做好实验总结, 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 帮他们树立信心, 更要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操作的职业行为意识。
3.4 建立和完善实验技能考评办法
建立和完善实验技能考评办法是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要将实验考核纳入课程评价中, 将实验课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实验结果等记入实验考核成绩中, 有针对性地选择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为考核项目, 全面检查该课程学生的实践技能。
总之, 实验课分班教学是改革大班实验课教学的有效举措, 只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需要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 笔者相信, 这种教学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邵晶晶.小班教学模式的反思[J].中国教育现代化, 2004, 10:24~25.
[2]杨泽金.谈实习课小班教学的优点[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2:143.
高中分班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小学体育;兴趣差异化;分班教学
体育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项目多、技术复杂、难点更专业化和教学课堂的特殊性等特点,给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需要解决问题。当前,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束缚,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也凤毛麟角。在学校体育课堂中运动的时间对小学生来说就更为宝贵,小学体育教育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去培养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即“兴趣差异化分班教学”。这种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参与,又能尽快的使学生能掌握各项技术技能,使小学体育课堂更生动活泼,同时,也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性”,提高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整体质量。
一、兴趣差异化分班教学满足小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
1.是小学生个体智能差异的需要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教育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主要强调学生在是读和写两个基本方面的发展,但这只是人类智能的小部分。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拥有在空间感的天赋,运动员则在肢体运作智能拥有优势,公关的人则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智能等。同样的道理,体育项目是分很多类型的,各有千秋、差异巨大、专业性很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小学生在学习“复杂”体育项目时,他们具有各自的专长和优势。有些同学在“力”上表现出众,有部分同学则在“柔韧性”上有独到之处,有些同学则是综合体,等等。因此,我们在小学体育课堂按照兴趣差异化分班教学,可以最大化的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掌握和运用动作,培养小学生运动兴趣。
2.是小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差异的需要
小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此时正是小学生自尊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都期望自己在集体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得到同学和教师的重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动作完成度总是出色,小学生往往都喜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赢得喝彩从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这样给“素质差”、“运动能力弱”的其他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小学生的素质有个体差异,不可能谁都能够优美地完成每个动作,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素质平平,他们需要通过反复地练习才能完成基本动作,害怕 “丢脸”,因而不敢大胆练习,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往往成为了某位学生或者部分学生的课堂,其他学生成为了观众或看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差异化分类教学少了直接的比较后,有利于小学生自尊心的健康发展。在同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和个体运动素质相似下,一起学习技能,不用担心自己的运动能力被同伴嘲笑,甚至可以相互间讨论各自的特点,相互学习。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
3.是小学生个体运动能力差异的需要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出生在2003年后,是被呵护的一代,同时也是又个性的一代,每个小学生的想法各异,对事务的喜爱也是有独特的偏爱,在小学体育课堂中也同样不列外。有些小学生喜欢选择竞技性强、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项目,如排球、足球、篮球等,一部分则愿意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等较为偏重技巧、动脑的运动项目,而也有些小学生喜欢轻松、活泼节奏明快的健美操、瑜伽等优美的运动项目。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兴趣,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可有针对性地安排小学生进行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的差异化教学,以满足小学生的个性要求,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长期健康发展,进而全面的提高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性。
二、实施兴趣差异化分班教学是体育教师科学组织体育教学的需要
1.是体育教师选择教材的需要
由于小学生的运动爱好和运动素质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所爱好的体育项目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学侧重点明显不同,如果教师上课时安排的运动量过小,身材素质强的学生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体质较弱的学生又支持不住。如果上体育课时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一样,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同时也会有不怎么感兴趣的同学,这样情况就会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因此,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实施兴趣分类教学,有利于教师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要求,根据所教学生的性别特点、爱好等因素,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及季节气候的特点进行教材的选择,节约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兴趣。实行兴趣分班教学,体育教师每个单元只设定一个项目的技术学习,这样就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教会学生,学校体育资源也得以合理的利用,同时满足了小学生体育学习和健康运动的需要。
2.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管理的需要
小学体育课堂如果采用班级统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难以详尽指导,它既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以学生在室外进行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范围大、形式多样、干扰因素多,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不断地组织与协调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分班教学,小学体育教师只教某项单独的运动项目,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集中讲解,集中示范,分组练习,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动作成为。小学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也会更加地精确、优美,学生的练习时间多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就提高了。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在大学学习阶段都有各自的学习运动项目重点,体育项目繁杂,他们也不能每个运动项目都能进行教学工作。实行兴趣分班教学,可以让体育教师都专注于自己在行的体育项目上去,优化教学运动项目,使体育教学组织管理更加严谨,减少了不安全因素,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上来,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实施小学生兴趣分班教学,将学生分成多个兴趣班,每个兴趣班的学生兴趣爱好相似,充分调动了个兴趣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融入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区。保证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系统性,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减少不安全因素,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上来,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在我校的实践教学中证明,兴趣班教学时行之有效,深受体育教师和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建议小学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运用。
2.建议
在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的情况下,小学体育课堂实行兴趣分班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学校教务部门,要了解本校学生兴趣的变化情况,以便将兴趣班重新组合,合理分配成体育日常教学班。体育教研室要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六个年龄阶段特征,制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学生根据自己在生长发育、身高体重、速度力量、基本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塑造健康的体魄,让自己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终生受益。小学体育教师除了在体育教学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性,以便在自己的熟悉的領域发挥专长,培养小学生经常运动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登崇.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对初中男女分班教学的两点认识 篇5
1. 教学目标制定要细化
男女分班后, 同性学生素质水平差异变小, 这就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要进一步具体化和量化。
2. 教学内容选择要贴切
选择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性别出发, 从而保证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在增强学生上肢力量的练习中, 男生以器械练习为主, 女生因力量小而以徒手练习为主。
3.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恰当
男生好动、爱竞争但又粗心大意, 应以竞赛、纠正错误等为主要教学方式;而女生好静、心细又乐于合作, 则应以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主进行教学。
4. 应对能力要加强
由于全是同性别学生在一起学习, 少了许多顾忌, 学生愈发活跃, 就会对教师提出许多问题, 甚至会有意为难教师, 也会出现许多的教学生成。因此, 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增强教学机智能力。
二、不赞同按性别配备体育教师
1.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分班上课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不是“隔离”学习, 如果再配备同性别的教师来教学反而会增加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 甚至学生会逐渐产生排斥异性的心理, 对青春期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
2. 师资条件不允许
浅析分班模式中的教育问题 篇6
一、随机分班模式
这是在新生入学时常见的分班形式之一。教育管理着在学生报到后,随即将某位学生分到某个班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学生不得随意调换班级,因为各个班级都是平等班级,无优劣之分。这种随机性具体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学生的报名顺序和总量,按照班级的次序和规模是学生一次进入相应班级。二是确定新生总入学人数和班额之后,班主任随机抓阄,抓到那个班级,就是那个班级的班主任。随机分班的前提假设是学生素质基本一致,在兴趣、爱好、学业成绩和专长方面没有悬殊差异。随机分班的实施者为了实现公平,在各班教室配备上假定教师素质也大体一致,采取质量均衡化策略,并由此排除了学生的选择权。
二、S型分班模式
这种分班模式也是基础教育阶段新生入学后常常采用的一种分班模式。它首先承认学生素质存在有劣之分。学生成绩呈钟型曲线分布,也就是说很优秀的学生和差生都是扁担的两端属于少数,而中等生居于多数。班主任都想要最优秀的学生,而不乐意接纳后进生。为公平起见,优秀生和差生被均匀分摊到各个班级,各班级皆为平行班级,教师配备也大体相当。这种分班首先考虑的是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公平,让他们做到起点平等,面对的学生素质整体相当,到三年毕业之时个班级靠升学率发言,升学率最高的自然获得各项物质、精神奖励最多,而学生成绩表现不佳的班级,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自会受到冷落。学校管理者也因此得出对各个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评价。
S型分班虽然看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并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该模式考虑的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否在起点平等,而你是学生能否得到区别对待。这种分班模式考虑到了毫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公平,却没有考虑对于一个班级里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如果采用一本教材、一个教学模式,学生是否能够适应?不同的学生接受的是统一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种教学肯定不能够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需求,其课堂必然无法接近不同个体的学习实际,这种模式在差异性和补偿性原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三、优势集中分班模式
所谓优势集中,就是把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教师集中在少数几个班级里,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分加强班与普通班,或者说好班与差班。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些学校一度尝试采取此种分班策略。
四、能力分班模式
所谓能力分班,就是教的方法、状况根据学的方法、状况。学生有选择班级、课程、教师的自由。由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甚至可以建议教师从课程的某个部位上,而不必上一些已经掌握的内容,上课是师生相互激发、共同探索的过程。不同的学习班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考核方面和考核内容都是不同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选班指导,但是很少强制,每个学生都知道教师完全站在提高自己学习的立场上,而没有半点歧视和不公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能力、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班组。
五、探讨
上述所探讨的四种分班模式中,第一种分班模式根本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见物不见人。第二种分班模式认识到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没有做到长善救失,分班不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性化的发展,而是为了更方便地评价班主任和教师,更方便地发现他们之中谁善于管理学生,谁善于教学。第三种分班模式看到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对他们采取了区别对待,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只好集中优势教力于一班,这种模式注重的是效率优先、不顾公平,没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1]。即便在优质教育资源充沛、优秀学生点大多数的情况下,也不应该以牺牲少数学生为代价换取所谓更大的升学成功,公平的做法应该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第四种分班模式能够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人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人人能够体验学习的成功。所谓教育公平,虽然学者的理解存在众多分歧,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受教育者提供关于其自身主观条件相当或者相称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条件,力求实现每个受教育者的当下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个性得到最佳限度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2]。但是,应该看到采取这种分班策略对教师要求非常高,课备量非常大,在目前中小学班额普遍大,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采取能力分班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无疑会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田慧生:《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07, (1):4
【高中分班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08-20
分层教学高中政治教学08-07
范例教学高中化学教学07-20
高中英语教学情感教学07-06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05-16
高中德育教学07-29
高中排球教学09-29
高中信息教学10-05
高中合唱教学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