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精选12篇)
寿险公司 篇1
一、预算管理在寿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预算管理体现了公司战略目标、经营计划和工作重点, 紧密围绕公司战略, 结合实际制定和调整预算政策, 确保公司战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 引导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规范各级寿险公司预算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要求, 提高各层级公司资源配置水平;积极为管理者和销售人员提供预算管理专业服务。
二、当前寿险公司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将“市场地位”作为首要目标, 未把“价值提升”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受到竞争主体增多、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寿险公司也在调整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 这也就决定了近几年各家寿险公司在强调规模效益并重的同时, 重点突出的是“做大”, 走的是一条规模优先之路。通过寿险行业对标管理可以看出, 平安人寿、新华人寿等这种做大的市场策略非常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 将资源配置过多的投入到规模型的险种, 会导致资源使用效率降低, 甚至会出现为了上规模, 贴费做业务, 做得越多, 贴得越多, 亏得越多。
2. 预算政策朝令夕改, 基层单位难以跟随
预算政策的总体框架应保持基本稳定, 基于对公司内外部形势的判断及公司本身战略, 预算管理围绕经营思路, 与业务发展计划相配套, 价值先导还是规模扩张, 规模适度还是以量补价, 预算政策不连续, 业务发展重点在短期内发生变动会使基层公司难以及时跟随和业务转型, 导致业务发展面临困境。
3. 未严格执行预算, 预算批复形同虚设
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管理层成员的压力, 由于各自分管部门不同, 同时对预算政策的不领会, 往往会在资源分配和使用时站在各自的立场, 形成本位主义, 管理层凌驾于财务制度之上, 财务部门没有发言权,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一旦出现超支且无法弥补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最终导致预算执行结果极大的偏离批复指标。
4. 缺乏有效的追踪考核手段, 预算管理缺乏刚性
在绩效考核管理中, 没有或较少的涉及预算管理执行结果相关的考核指标, 财务部门下达预算在执行时, 没有抓手, 易出现以高成本的业务推动下实现的达标业绩, 高管人员在进行绩效评价或晋升时, 也仅以业务指标的完成作为主要参考数据, 忽略了费用等其他一些预算指标。
三、加强寿险公司预算管理的对策
1. 以贴近市场作为预算管理的宗旨
预算资源投入要密切关注销售策略、销售周期, 配合开展的销售运作基础上匹配相应的资源, 从而提升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 同时, 密切与渠道、与市场的联系, 防止预算政策的制定脱离市场。加强对市场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研究, 预算政策制定不仅比较自身的历史数据, 自我对标, 更要关注市场, 对标主要竞争对手, 对标行业最佳实践。
2. 配置科学是预算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配置资源时平衡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平衡好规模与价值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如何兼顾规模与价值始终都是保险业务发展的一个难题, 单纯从财务角度分析, 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协调发展。既不能为了规模而放松了价值, 也不能只顾价值而丢失规模。要实现规模和价值双重目标, 关键是要做好销售渠道定位, 银保渠道要以规模为核心, 个险渠道、团险渠道肩负起保价值的重任。第二是要平衡好投入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资源的投入不能只是销售推动的短期效应, 应注重长期的良性循环, 包括统筹好销售组织与队伍建设的关系;统筹好队伍有效人力扩张和产能提升的关系。第三是要平衡好增收与节支的关系。预算下达无论是采用“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的方式, 为保证实现收支平衡都会回归到“增收节支”上。关键是增什么, 节什么。开支项目的确定尤为重要, 什么有压缩空间, 什么没有压缩空间。在预算政策中一定要对象明确, 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 如有必要, 要明确压缩的具体项目与额度。
3. 有效评估财务资源投入与产出是衡量预算管理效率的标准
僧多粥少是在资源配置时遇到的常态, 为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就要加强对资源配置后的达成的效果进行评估。寿险公司维持日常运作费用预算来源于保险业务收入, 但在未取得收入前不产生任何可用的费用预算, 这就要求有一定的资源 (即费用预算) 投入为前提的, 但资源投入未必能取得与之对应的收益, 如何把握好资源投入节奏, 只有对投入产出进行有效评估, 才能避免是资源投入过少, 业务发展得不到必要支持和资源投入过量, 资源使用效能低, 收支严重失衡的情况发生。
4. 沟通协调是预算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
资源配置涉权涉利, 工作繁杂、难度很大。上下级公司之间、销售部门之间、后援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宣传、解释和有效的沟通, 以缓解矛盾, 减少阻力, 营造氛围, 才能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沟通中应用数字说话, 借助各种办法, 科学、合理的阐述,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指引的下达, 还是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上报, 直至最后预算的批复, 每一个环节, 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为前提, 再好的预算政策也难以执行。
5. 搭建信息平台是预算工作的重要手段
预算执行反馈、控制、差异分析等预算管理工作绝大部分依靠手工操作, 预算执行反馈时效性差, 数据准确度不高。公司管理层关注公司业务发展, 对日常预算数据信息提供的时效性提出高要求。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搭建预算管理系统平台, 与业务系统、费用报销等系统建立接口, 业务财务数据通过接口自动流入到预算系统中, 同时设定预算口径统计规则, 实时加工数据, 提高预算数据反馈频率, 实现对财务预算执行反馈、分析与控制、预警的动态化管理。
摘要:保险行业在我国一直都处在发展阶段, 还不完善, 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影响下, 寿险公司也在调整相应的市场策略, 其中有效的预算管理可引导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就当前寿险公司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探讨总结, 提出了几点解决与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预算管理,评估,协调,对策
寿险公司 篇2
20××年3月4日至6日,××人寿上海分公司在××大厦培训教室举办了为期三天的“20××年第二期新人培训班”。本次培训班旨在帮助刚入司的新人对行业和公司加强认同感,并初步的了解寿险营销销售循环的各大环节,了解并掌握部分公司的健康险和寿险产品,帮助他们打下寿险销售的基础。
本次培训班共有26名学员报名,他们分别是:闵行(16人)、东上海(3人)、新东方(4人)、嘉定(3人)。实际参训20人,培训期间退训一人,转训5人。最终结训学员为14人,分别为:闵行(7人)、东上海(3人)、新东方(2人)嘉定(2人)。共选出优秀学员两名,分别是新东方服务部的××伙伴和东上海服务部的×××伙伴。
在培训班上的课程设置大体如下:行业展望和公司介绍、前程规划、××人形象、购买心理和寿险销售流程、上海市社保制度介绍、健康险产品、新天寿产品介绍和销售话术、投保规则和投保单的填写。在三天的培训中,每天都进行了卡耐基训练,以提高新人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培训过程中,各位讲师授课认真负责;大部分学员的学习精神也值得肯定,在两次晨测中,平均分数都在80分以上。尤其是闵行服务部的××伙伴和嘉定服务部的×××伙伴克服了单程两个多小时的困难,每天准时参加培训,在此予以表扬。
经过三天的班务运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和回顾:
一,参训人员的选择和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沟通
新人班原则上接受与公司签约后未领工号的新人,因目前处于制度衔接阶段,故本次培训班除了12名纯新人之外,也接受了未参加过公司新人培训但已展业多时的伙伴。但事实上,这些伙伴大都未能最终结训,在培训班中也给新伙伴造成不良情绪的影响。建议这一类的伙伴不必参加新人班,可为他们另外设置课程,帮助他们解决展业三到六个月时碰到的实务和心态问题。而我们的营业单位在选送学员的时候,也要多加斟酌。
新人的教育和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仅仅靠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服务部和各主管的共同努力。本次培训班参训前,班务组曾向各服务部和报名学员本人多次强调着装及纪律要求,但签到当天还是有很多伙伴未达标。希望各位服务部经理和组训伙伴们能和培训部一起,在参训前与新伙伴充分沟通理念,让每一位报名的学员都了解到“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而不是简单的通知和要求,相信会让这些学员有更好的准备和表现,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在培训期间,新人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我们的推荐人和主管可以给予必要的关心能够帮助他们顺利结训。在本次培训班中,有的主管在上课期间找学员谈话,导致学员无法正常上课;但也有的主管,如闵行服务部的×××
伙伴三天全程陪同自己推荐的新人,课间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提醒他们遵守培训班纪律,并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这样的主管是值得肯定的。
二,纪律要求
本次新人培训班是首次开放模式的尝试,纪律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最多的就是迟到早退的问题。班上转训的学员都是不能全程参加完课程的,一位退训学员在开训第二天就没再出现,也有服务部为学员不能准时报到打招呼的,好多学员也确实路程遥远。应该说,班务组是顶着很大的压力在做纪律要求的。但是,最后结训的14位伙伴都对培训班的纪律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和认同。新人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让新人的心态和角色得到转变。从这一点上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以严格的纪律要求学员,让我们的营销队伍在初期就能更坚实、更规范。也希望伙伴们能理解我们的苦心。
三,授课时间过紧,导致学员不能充分消化学习内容
在学员授课反馈中,有些学员反映学习内容来不及消
化,时间太紧。建议以后的新人培训班可将授课时间增加到4天。因为少了晚课时间,很多课程都压得很紧,如公司介绍、社保制度、话术讲解都应该再深入一些,让学员能够充分掌握。
最后,感谢各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各位讲师的辛勤付出,尤其是健康险部××老师、业管部××老师和祥和服务部××老师。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队伍能够不断壮大和发展!
寿险公司纳税筹划分析 篇3
关键词:日常核算入手;寿险公司;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4601
1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尽量节约成本、扩大收益,税金也是企业的一项成本,通过合理、合法的纳税筹划少缴点税,实际上也就是增加了企业的收益。每个企业都可以通过对税收法规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选择使用对企业更有利的税法条款。
2税收筹划的前提和原则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自身的经营或投资活动的适当安排,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达到税赋最小化的目标。财务工作者要切实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必须深刻理解税收筹划的前提和原则,在掌握相关税法知识和财经制度的基础上,以守法、合规为前提,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纳税统筹。唯有如此纳税筹划活动才安全可行、符合国家法规要求,否则就有可能与偷税、漏税混为一谈。
2.1应纳税所得额税前扣除的前提
(1)真实性是纳税人税前扣除的首要条件。真实性是指能够提供有关支出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适当凭据,任何不是实际发生的费用,也就没有继续判断其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必要。
适当凭据的适当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定。根据《票据法》和《发票管理条例》的规定,必须提供发票的,发票就是适当的凭据;可以自制凭证的,如工资费用表、折旧费计提表等也是适当凭据。
(2)合法性是指符合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收法规规定不一致的,以税收法规规定为准,即使费用实际发生,也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比如一些按照财会制度规定可以作为费用的支出项目。
2.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扣除的原则
税前扣除的确认应当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即纳税人应在扣除项目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即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当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应当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2)配比原则。①因果配比,即将收入与对应成本相配比;②时间配比,即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
(3)相关性原则。指纳税人可扣除项目的内容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直接相关。
(4)确定性原则。即纳税人可税前扣除的项目,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对于会计人员进行的职业判断和估计税收上是不认可的。
3如何做好寿险公司日常经营中纳税筹划工作
目前,由于寿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局限于人寿保险业务经营和保险资金运用,而保险资金运用权限又集中在总部,各分支公司均无权进行任何形式的资金运用操作,故人寿保险公司纳税筹划的重点应在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3.1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职工薪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成本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按照规定,保险公司虽然不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但却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税款的义务。保险公司对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主要包括员工工资收入和代理人手续费、佣金收入。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1)尽可能平均地发放员工的每月工资,避免一次性的大额奖金发放,相对降低员工应纳所得税的税率。(2)由公司提供相关费用,降低应纳税所得。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不纳入个人所得税,可作为企业经营性费用在税前扣除的项目主要包括抚恤金、救济金,误餐补贴,企业和个人按规定比例交纳的住房公积金、社会统筹金,企业为某些无住房员工提供住宿,实报实销交通费,电话费用据实凭票报销,差旅费津贴等。
3.2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重点一般包括准予从收入额中扣除的项目、免于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项目和减免税优惠项目等三个主要方面。人寿保险公司同其它企业一样,同样可以采用成本、费用的充分列支减轻税赋进行纳税筹划。
合理开支日常经营费用,有效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可以达到合理避税之目的。
(1)经费计提规范准确,列支凭据真实有效。现行税法规定,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应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和1.5%计算扣除,企业按规定提取向工会拨交的工会经费,必须附有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否则不可在税前扣除。财务人员应充分理解其含义:工会经费计提除应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外,对超过计税工资标准部分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教育经费均要作为纳税调增项目缴税。
(2)实行新的用人管理办法,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将公司保安、司机等人员采用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签订用工合同、保险公司支付用工费用、人员全部由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负责管理,所需费用按政策规定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实现了用工方式的首次转变。这个用工方式的转变在全国其他地方商业银行运用比较广泛,如果寿险公司在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加快人寿保险公司用工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短期合同制员工的聘用,则企业所得税筹划工作将出现实质性转变。
(3)准确区分业务招待费和会议费,降低业务招待费超标准列支现象。业务招待费是企业用于业务招待方面的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算政策规定,业务招待费扣除比例为: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1500万元以下的为千分之五,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为千分之三,超过规定比例列支的业务招待费不得在税前扣除,必须作为应税所得额的增加项加以调整。而会议费是核算企业召开会议所发生的文具、会议横幅、标语、纸张、会议资料、名册印刷、会议室租金、参会人员食宿费等支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政策对此没有规定扣除比例,即只要是实际发生的会议费支出,可以全额在税前列支。因此,日常工作中应加强业务招待费预算管理,积极开展会议费筹划,根据业务实质合理开支会议费和招待费,减少调增应税所得额。
(4)重视广告费开支,确保入账凭据合规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纳税调增。在实际执行中,各单位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日常业务宣传时,必须取得税务部门认可的广告支出费用凭据,使正常经营性支出规避纳税调增处理,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5)加强赞助费和捐赠支出管理,用活捐赠税前扣除政策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算政策规定,各种赞助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金融保险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出在符合国家规定、且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1.5%的标准以内可据实列支营业外支出,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时准予扣除,超过部分需在年终进行纳税调整。必要从日常基础工作做起,重视捐赠活动筹划管理:①要取得捐赠的正式发票;②尽可能地通过税法认可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进行捐赠活动,确保各项捐赠支出可以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寿险公司营业费用模型探索 篇4
目前寿险公司营业费用管理存在着粗放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高一低”, 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高投入突出表现在一些公司的业务增长主要依靠设机构、铺摊子, 通过加大投入谋求外延式扩张, 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的能力不强。高成本突出表现在公司管理水平比较低, 经营成本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带来的业务成本不断攀升。2012年我国五家上市险企的净利为458亿元, 不及工商银行的五分之一。
二、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营业费用模型建立在寿险产品定价、现代管理作用扩展及寿险业发展三阶段理论基础之上。
(一) 基于寿险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
尽管不同产品、不同公司的定价公式均不相同, 但其中根据预期死亡率、预期利率及预期费用率进行定价的精算假设是核心。在假设确定过程中, 除参照公司历史数据及同业经验值外, 还必须满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管理层、股东、保户等的要求, 所以, 不断的调整各种假设成为非常耗时的工作。
对于寿险公司而言, 由于寿险产品在精算过程中的利润及费用测算的均衡, 很大程度上不会符合实际情况。即产品定价过程中精算假设的营业费用与实际营业费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 这种客观上的不一致, 导致先期投入的营业费用大于精算的预计营业费用, 造成寿险特有的前期营业费用缺口, 后期营业费用盈余的情况, 即营业费用超支。
(二) 基于现代管理会计作用扩展的基础
管理会计以围绕决策、计划和激励这三方面的作用而区别于财务会计。同时, 管理会计还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公司管理出现了新思想、新方法时, 管理会计通过吸收调整, 也随之转变。它通过关注公司资源的使用情况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提升公司价值。从而使管理会计从信息提供者向资源管理者转化, 从决策支持者向管理者的商业伙伴转化。
(三) 基于寿险公司特定发展阶段的基础
寿险公司有如下特定的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公司设立后要分摊公司法人的筹建费用, 要筹建分支机构, 因此, 在初创阶段, 公司每年发生亏损, 累计亏损不断扩大。
2.成长阶段。自公司开始盈利, 进入成长阶段。业务初具规模, 在保费结构中, 续期保费已占一定比例, 所以费差会减少。
3.成熟阶段。公司可以靠自身积累满足保费增长对实际偿付能力的需要以后, 就进入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 公司不但可以稳定地盈利, 而且不需要再增加资本。
可见, 寿险公司不通发展阶段的实质, 是由于费差损的发生、减少、消失所导致的亏损、开始盈利、长期稳定盈利的过程。而本文营业费用模型的作用正是确保公司从亏损向盈利过渡的控制手段和方法。
三、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几个假设
营业费用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几个关键指标的假设, 这些关键指标并不是单纯为模型而建立的指标, 而是在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工作计划制定中也经常用到的关键指标。
(一) 营业费用周期假设
费用周期假设即一个寿险公司应当确定的盈利周期。
1.假设一个分公司6年盈利, 假设在第6年底, 总保费-总支出=0;
2.假设分公司在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 保费完成1600万元;
3.单纯考虑费差, 不考虑死差和利差。
(二) 保费增长率
保费增长率的假设非常关键, 直接决定着盈利的周期长短。
1.假设第二年增长率25%、第三年15%, 第四-六年平均增长10%;
2.假设增长率不能为负数。
(三) 续期保费达成率
由于大部分的保险产品都属于期缴型产品, 所以续期保费的达成率也非常重要, 续期的达成对寿险公司的利润贡献非常大。
1.假设续期保费达成率第2年85%、第3年90%、第4年91%、第5年92%、第6年93%;
2.假设续期达成率的经验值是可靠的。
以上三方面的假设是费用模型建立的关键部分, 其中保费的增长率每年都要修订。
四、营业费用模型的基本内容
营业费用模型建立中, 除上面的关键假设外, 核心内容是目标盈利年度及费用超支率的确定。
(一) 精算预计的营业费用
假设一个分公司6年盈利, 根据精算产品假设, 可以计算出每年可用营业费用。由于可用营业费用的计算主要依赖精算技术, 而且比较复杂, 为简化起见, 这里不介绍其计算过程。
(二) 实际营业费用
因为前期存在精算假设营业费用小于实际营业费用的情况, 前几年实际营业费用大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的投入, 造成费用超支, 形成客观的费用超支率。
因为费用超支主要体现在前几年, 当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等于实际营业费用的时候, 超支率为0, 此时当年保费提供的费用即可满足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当精算营业费用大于实际营业费用时, 费用出现盈余, 此时费用超支率为负数, 节余的费用便成为利润。
(三) 营业费用超支率
1.费用超支率即实际营业费用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之间的差额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的比率。营业单位在开业初期或在公司扩张阶段, 营业费用相对比较大, 同时业务规模较小也会影响费率。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 费用超支率在6年里呈现递减趋势, 第6年为0。
2.在开业第一年, 费用超支率是有上限和下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第一年的费用超支超过了上限, 不但公司的盈利要拖后, 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公司的偿付能力。
根据前面的假设及上面的步骤, 来看费用模型的建立, 见表1:
(单位:万元)
对于上表中数据说明如下:
(1) 期缴保费:是建立在6年盈利, 第一年保费1600万元, 第二~六年增长率分别为25%、15%、10%、10%、10%, 续期保费达成率第二~六年分别为85%、90%、91%、92%、93%的假设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2) 精算营业费用:在期缴保费基础上, 根据产品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可用费用。数据由精算人员提供。
(3) 实际营业费用:根据期缴保费, 结合几家寿险公司的经验数据调整得出。上表中列示了三种情况下, 实际营业费用的变化对超支率的影响及盈利年度确定的影响。
超支率:根据经验数据, 包含公司全部筹建期费用的超支率上限为300%。
五、营业费用模型应用建议
营业费用模型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管理思想。并引导业务单位朝着管理的方向前进。下面总结出费用模型应用的一些基本条件及关键指标, 并强调其与公司发展的密切关系。
(一) 战略规划是前提
营业费用模型并不是一个单纯而确定的指标体系, 费用超支率的确定取决于公司管理层对营业单位诸多预定因素, 譬如:盈利平衡周期, 初期投资规模, 保费及其增长速度。因此, 长期发展策略和规划是公司费用模型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 预算管理的坚实基础
营业费用模型从根本上是引导营业单位投入产出关系合理化的工具, 而在此基础上的预算管理也将引导营业单位费用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寿险公司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数据的取得将更多地取决于理性的判断而非经验数据, 因此营业费用模型必将成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
(三) 投入产出的理念先行
营业费用模型遵循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理念, 而寿险经营的基本特征也将决定这种理念更趋长期和理性, 追求长期利润 (包含寿险内涵价值) 最大化是费用模型的核心思想。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寿险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寿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大多只重视保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而忽视了盈利能力。所以, 寿险公司的价值管理成了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难题。本文从介绍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营业费用管理问题入手, 重点阐述了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背景、理论依据、基本假设、基本内容、建立过程等, 最后明确了营业费用模型应用需关注的问题。
中小寿险公司发展战略 篇5
寿险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应是:要迈上一个台阶,进人中大型寿险公司的行列。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目标,压力很大这是三年后对外资保险公司竞争的需要。公司发展战略要点是:不平均使力,不撒胡椒面,在考虑全国性战略布局的同时,集中优势力量打好局部战役。
全国寿险保费总收人为1424亿元人民币。根据今年上半年的形势预估,2002年全国寿险保费同比增长可达 60%一90%,总收人为2300亿至2700忆保守估计也会上2000亿,最可能约在2500亿,同比增长达80%。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保费收入为733亿,比去年平均半年保费收入增长了约80%新华人寿保费收入为25.89亿,比去年平均半年保费收入增长了约125%。有人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寿险市场保费累计总收入可达五万亿人民币。对于公司发展战略来讲,这是一个人人觊觎的巨大市场。
中国寿险市场基本状况
全国性的大型寿险公司目前为一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属于当之无愧的第一集团。
去年全年保费收人为812.36亿,占全国寿险保费总收入的56.7%,同比增长24.66%。国寿历史悠久,营业网覆盖面不仅很广而且很深,机构到了县一级,代理点到乡镇。县以上机构有4800多个,城乡代理网点达到52500多个,保险代理人更有45万之多。对于人寿的公司发展战略来说,管理体系健全,干部相对充足,有当地政府关系及稳定的客户。缺点为国有独资大型企业,机构臃肿,历史负担沉重,机制不够灵活,人才竞争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全国性的中大型寿险公司一家为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性的中型寿险公司一家为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人寿的公司发展战略,可划为第二集团。
平安保险,去年全年保费收入为401.22亿,占全国寿险保费总收入的约28%,同比增长78%,保险代理人有25万。
太平洋人寿股份制,去年全年保费收入约145亿,占全国寿险保费总收入的约 10%,同比增长约70%。分支机构有456家,营业职场有2400多个,员工有10000人,保险代理人有14万。
全国性的中小型寿险公司主要有两家。一家为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另一家为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属第三集团。
在新华保险的公司发展战略下,1996年8月成立,性质为股份制,总资产为56.7亿(到今年6月增到76.5亿),净资产为14.2亿,总部设在北京。去年全年保费收人为22.98亿,占全国寿险保费总收入约1.63%,同比增长 52.6%,个人业务新契约保费收入7.19亿,同比增长166%。保险代理人有4万。
泰康人寿的公司发展战略下,1996年8月成立,性质为股份制,总资产为53亿,总部设在北京。去年全年保费收入约16.4亿,占全国寿险保费总收入的约11.16%,同比增长约 128%,增长速度名列前茅,保险代理人有近2万。属第三集团全国性的小型寿险公司。还有,(1)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部在上海;前身成立于1929年的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于1955年停止国内业务,恢复国内业务。至12月,除了上海营业总部,北京分公司,广州分公司,成都分公司也相继开业(2)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部在广州,由中信与英国保诚保险公司合资成立(3)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部在广州;(4)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国工商联发起成立,总部在北京;(5)最早进入中国保险业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总部在上海,广州,北京有分公司。
寿险天下谁人称雄
目前还是三分天下。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洋三家公司就占了全国寿险市场的约95%,其余公司加起来只占了 5%,说明第三集团无论整体还是个体都还很小很弱。
中国人寿从1996年起发展加快,保费收入保持着32.7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平安、太平洋、新华和泰康等发展就更快了,尤其是平安。目前,平安和太平洋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分别占28%和 10%的市场份额,排名为第二和第三;并且公司发展战略上升势头强劲,特别是平安,比第三集团整体加起来都要大很多,将近五倍。在不远的未来将进入到第一集团。
在第二集团和第三集团各公司发展战略下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寿,国寿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公司发展战略全面竞争,第三集团的主力,如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等,应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向第二集团中的太平洋人寿接近,组成新的第二集团。即要在三年内迅速跻身于第二集团,市场份额应不低于5%,最好在8%-10%,在外资全面进入前,扎稳脚根布好局,这是一个对公司发展战略很大的挑战。然后,再面对五至十年硝烟弥漫的全面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从2005年起的五至十年将进入新的一轮大洗牌,进入到中国保险业公司发展战略的战国时代,而外资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涌人和兼并重组将成为那时的主轴。对中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可以概括描述为三年内的一个机遇,及面对三年后开始的五至十年的公司
发展战略生死挑战。现在预言鹿死谁手,还为时尚早。
第三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优与劣
第三集团的公司发展战略,营业网覆盖面不够广,更不够深,能到少部分地级市已经不错了,严重缺少建网络所需的大量干部。目前中小型寿险企业分支机构的全国性战略布局才开始,人才储备已显严重不足;随着这种布局的全面推进,矛盾将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这种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未开业机构(这里目前主要指二级分公司和少量核心地级市中心支公司,还不包括大量的地级市和更大量的县级机构)人才储备不足,另一方面是已开业机构存在无人可换的问题,三是总部核心职位专业职位既有部分缺人,同时也面临后备干部短缺的矛盾。按新华人寿董事长关国亮先生的话说:“高端人才、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后备队伍捉襟见肘。”这是第三集团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
缺乏本地化的政府关系及客户来源。
国寿及其前身在全国各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已经根深蒂固,有深厚的地方政府关系,并长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平安也比新华和泰康早八年起步,太平洋比他们早五年而第三集团各地分支机构均为新组建,需要时间建立政府关系及各户资源;
资金实力也不足以支撑遍地开花所需的前期庞大的投入。
国寿目前有资产 2000多个亿,是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的约40倍,平安(含财险)是他们的约17倍,太平洋是他们的五倍多。第三集团无论整体还是个体的资本实力都还很弱小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管理问题和文化问题,随着机构的扩张,公司人员急剧膨胀,也必然带进各种文化和价值观。是公司文化同化了他们,还是他们引起公司文化的变形,要看双方力量的对比与消涨。同时,管理幅度大大增宽,管理深度大大力口深,也必然带来管理力度能否到底的问题。
第三集团亦有明显的优势:没有沉重的负担,有年轻有冲劲的基本队伍,有良好的机制,要发挥吸纳入才的优势。
寿险市场谁主沉浮
目前在第二集团中的平安保险大概会在2005年赶上,甚至超过中国人寿,进入第一集团,市场份额上升到32%-38%,而中国人寿市场份额会降低到约30%-36%但保费收入的绝对值都有大幅提升,而第二集团中的太平洋人寿还维持在约8%-11%的市场份额。
第三集团中,包括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友邦保险,信诚人寿,中意人寿,民生人寿,太平人寿等公司(还有未列到或未成立的公司),将有三至五家公司市场份额上升到5%左右。
寿险公司利差损问题探究 篇6
关键词:低利率 利差损 资产负债 资金运用
一、当前形势下低利率对寿险公司的影响
前几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我国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冲击。鉴于此,近年来国家积极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经济政策从过去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现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相对处于较低状态。
从保险业务的角度来看,低利率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相对原来存款利息明显高于保单保底利率的情形,居民购买保险产品的消费意愿会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拥有保障兼理财功能的寿险产品,其需求量短期内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利率下调同时产生替代效应和价格效应。即一方面使金融产品如储蓄、股票的投资收益率下降,对寿险的需求量上升;另一方面,利率下调迫使寿险商品提高价格,其市场竞争力下降,寿险公司将会压缩寿险商品的规模,从而降低整个寿险市场的商品供给水平。由经济学中的供给——需求模型及价格机制可知新的寿险商品均衡数量在长期内会下降。
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低利率对寿险业的确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寿险产品的费率厘定主要依据预定利率、预定费用率、预定死亡率。一般来说,根据经营管理水平和生命表确定的预定费用率和预定死亡率是比较稳定并且相对可以控制的,而市场利率的变化则是经常性的。现代寿险公司经营的大部分寿险品种属于中长期储蓄性品种,合同期限长达几十年,合同一经签订就预定了保单利率,一旦市场利率下降,寿险公司就可能面临很大的风险,这主要在于此时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收益逐步走低,对保险企业三大利润来源(死差、费差、利差)之一的利差构成严重威胁。
总而言之,我国当前的低利率环境给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了重大的不利影响。
二、利差损产生的原因
1.资金运用效率低渠道窄
我国寿险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在遵循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的同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寿险业保险资金的大部分投资还是局限于金融领域,在金融领域又局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在投资范围上只能投资于国内,不能投资于国外。然而发达国家的寿险业既是金融领域又是实体经济部门的重要投资者,其运用渠道还包括字节投资股票市场、不动产市场、抵押贷款、企业债投资甚至国外投资等。
由此可知我国寿险业保险资金运用狭窄。由于寿险产品与银行储蓄在投资收益上具有可替代性,为了争夺市场,寿险公司在产品开发时往往会以当时的银行利率为基准设定预定利率。如果没有深刻考虑到经济形式的变化可能引起的银行利率的波动,就可能会导致以银行存款为主要运用渠道的寿险资金收益率下降。这就使得了寿险公司因银行降息而达不到产品预定利率水平而对寿险经营带来损失,降低了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2.资产负债不匹配
寿险公司的负债有很大的特殊性,其主要部分是责任准备金,几乎占全部负债的90%以上,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一般来说,资产负债双方要在数额、期限上相对称相匹配。
我國的人寿保险资金大部分是长期性的,比较适合投资于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然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投资期限小于负债期限,投资到期后需要再投资。首先在投资存在着很大的利率风险,不能保证再投资的收益率的稳定性,而且短期投资的收益率不会太高,造成保险资金收益率地域预定利率,形成利差损。
并且也按照利率的久期分析可知,利率下降,寿险公司的资产会增加,但是负债增加的更快;同理,当利率上升的时候,寿险公司的负债会减少,但是资产减少的更快由此可见,当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不相匹配的时候,两种情况都将产生了利差损风险。
3.寿险公司经营制度
我国的寿险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集中管理程度相对较低,仍然采取以盲目追求保费规模为中心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并且寿险公司绩效考核办法也不是很科学。我国大多数寿险公司实行一级法人核算体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业务发展知道思想不够明确,对分支公司的考核多以单一的保费为主,而忽视了业务的质量和效益。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个别分支公司的经营者虽然意识到个别险种的业务规模越大可能会造成越多的利差损,但在利益的驱动下,重发展、轻管理,热衷于抢占市场,而忽视寿险业务的经营效益。
三、减少寿险公司利差损问题的相关建议
1.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目前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已经有了较大的拓宽,但仍需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
2.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寿险企业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其次要加强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实现寿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这就要求寿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要严格按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
3.积极转变寿险企业的经营观念,树立正确的企业的经营目标
这个是化解和防范利差损的主观要求。寿险企业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把单纯地追求业务规模、市场份额转变到以市场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来,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魏巧琴.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凯全.风险管理与保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钱忆风,张树江.对我国寿险业利差损的问题的研究.产业研究,2008.
寿险公司资金管理防范要点分析 篇7
一、全国集中化资金收付管理是未来保险资金管理的主流趋势
保监会为了防范公司内部由于管理疏漏或者是代理人方面出现一些道德风险等引起的资金管理风险, 曾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以及相关的规范性的要求。这一文件出台不久, 某公司就开始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即收支两条线。在总公司内部开总的账户, 相应的分公司以及中心支公司要分别开设相应的账户, 如分公司开设收入账户, 而中心支公司则开设支出账户。相关的业务处理方面, 中心支公司以及分公司对收入账户资金实施以每天为单位进行清零归集到总公司的总账户中。与此同时对于分公司申请的资金额度而言, 总公司把资金要拨付到分公司业务支出户, 然后再由相应的分公司把业务给付资金拨付到相应的中心支公司的业务支出户。而且在当时这一公司由于所辖的分公司在业务管理水平方面是不一致的, 所以说对于资金财务的管理也是运用的不同的模式, 通常是转账支付费, 不过还有现金收取保费以及采用现金来支付保险金这种情况等,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使用效率。依据监管的相关的要求, 某公司的总公司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式, 自当年的上半年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 力求在不改变根基制度的基础上, 实施流程改造的全国性的集中收支的资金管理模式。
二、合理运用保险资金也是监管以及寿险公司管理强化的要求
中国保监会在2010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条文政策, 譬如《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这一条文固定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馆原则, 如安全性的原则等, 在偿付能力方面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以保险资金性质为基本参照对资产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以及负债性的管理等, 从而完成集约化以及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保险公司需要不断的提升资金管理工作, 在获取效益以及资金风险防范方面取得平衡。
三、寿险公司资金管理防范
无论是第一种的资金管理模式还是第二种的资金管理模式难免会出现一些自身的缺陷, 所以我们要始终提高警惕对于资金管理方面出现的新的情况或者是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研究、解决, 以免它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
首先是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投资操作员方面。对这些人员在遴选方面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确保获得优秀人员, 对于入职人员要进行一定的培训, 同时在公司中也要进行不定期的培训等。
其次是运行操作的防范。要不断的加强流程的改造工作, 同时不断的优化相关的程序, 要对过程实施监控, 从而防范不当操作造成的风险。具体是实行岗位分离操作, 构建相应的防火墙系统, 譬如做好信息登记记录工作。
其三是信息系统风险的防范。对于公司信息系统方面, 如果出现一定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 可能是硬件出现一些问题, 也可能是软件系统出现问题, 以影响信息搜集工作的开展受阻, 所以说有力的信息系统是保险资金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 公司要重视这一部分。
其四会计以及审计制度的完善。对于寿险公司而言, 它可以通过对于工期内部的相关制度来控制防范资金管理风险。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财务会计制度或者是相关的审计制度以及监管会计制度来了解公司财务的运营状况, 并通过它的反映对公司自身的相应的风险提供一定的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其五投资者的监督。鉴于寿险公司的特殊性, 在这里关于寿险公司投资者的监督的含义有两种, 一种是指保单持有人, 特别是对于分红类的保单持有人以及投资连接等这些人;另外一种就是实际情况的投资人。所以需要对相应的投资效益给予一定的评价并在过程中进行监督监控。
其六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给予量化, 实行基于风险的资本金要求管理。譬如对于寿险公司的资产质量的衡量美国国家保险经纪商协会曾经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 每个行业以及每个行业的在处理资金收付以及后续性的工作运行方面, 可能会由于内生性需求以及环境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所以说对于寿险公司而言, 如果能够保证资金风险的减低和提高资金使用率, 提高企业的效益的措施均可以投入使用, 而且也应该被采用。
参考文献
[1]王铁锋.中国债券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6-58.
寿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析 篇8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预算考核,信息化
一、寿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据调查, 在我国近60%的企业根本没有全面预算管理机构, 80%多的企业未设立独立的预算部门, 寿险公司在这方面的比例更低。事实表明, 缺少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 就不能为编制全面预算提供充分的信息, 不利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有效监控。在寿险公司中, 除了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的公司所占比例较小外, 还存在许多公司的预算管理机构大都设在财务部门或计划部门, 如果仅靠财务部门来推动预算管理, 显然不利于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 使预算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可见, 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就无法从组织上保障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2、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尽科学
首先, 寿险公司目前的全面预算还是一种粗放型的预算, 对于每一预算项目, 一般只规定总体指标或少量基本的指标, 这种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上的粗放性直接影响了控制的效果, 因此, 预算的目标分解下达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同时, 寿险公司由于商业机密等原因在编制业务预算时较难参考同行业先进水平。寿险公司有三大业务渠道, 即个险业务、团险业务及银行中介业务, 但在编制预算前并没有对同行业这三大业务作系列充分的调查分析, 不了解同行业的人均产能及网均产能等指标, 造成编制的业务计划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同时, 这三大业务系列的费用并未做到完全按渠道分别预算, 费用水平与同行业的费用水平无法比较。
3、全面预算达不到预期目标、考核激励不到位
虽然大多数寿险公司已经或尝试性地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但是预算目标往往达不到。这不仅打击了预算制定者的积极性, 更为重要的是损害了预算的权威性。并且, 由于考核往往以预算目标为依据, 这使得考核激励不到位, 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 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4、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进程
虽然目前寿险公司认识到公司信息化的重要性, 也开始实施ERP系统, 但是未能完全开发出适用的预算功能, 造成全面预算管理的手段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总公司没有统一的预算管理系统, 统计方式较差, 只能实现费用事后的统计和监督, 也就是说只能实现事后监督的功能。对预算编制中大量的表格处理, 预算执行过程中动支的申请、预算的调整等一系列工作不能与财务软件相结合, 也没有实现计算机管理和控制, 耗时耗力, 预算偏差也未能及时得到修正, 管理效率不高。
二、寿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分析
1、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较差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需调动寿险公司管理层和执行层等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一些寿险公司往往由原先的老牌国企改制而来, 尚未或很难彻底脱离计划经济带来的旧习气, 员工认为预算只是公司领导的事情, 在进行保费预算时, 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真实的信息, 导致保费预算失真, 而保费预算是其他一系列预算的基础, 因此也就导致了其他预算的失真。由于寿险公司只对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 财务部负责预算的汇总编制、预算执行情况的追踪,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只是一部分人的事, 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
2、全面预算的控制机制不合理
预算目标达不到的很大原因在于预算控制机制的不合理。首先, 预算控制政策弹性不够。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业务竞争程度相差甚大, 但都执行由总公司制定的预算控制政策, 而总公司单一的控制政策并不适用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和不同市场环境条件下的分支机构, 导致在各地经营的分支结构各尝酸甜苦辣, 更重要的是使得经营管理情况缺乏可比性, 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突发的意外事件经常会改变寿险公司的短期经营状况。总公司通常会出台一些临时政策, 如对超额完成的分支机构实施追加可用费用额的奖励等, 导致临时政策冲击长期政策, 业务政策冲击财务政策, 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
3、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不合理
我国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往往将重心放在预算的编制上, 而忽视了对预算绩效的考评, 这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绩效考核标准问题。长期以来, 寿险公司重规模、重保费、轻管理、轻效益, 保费收入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压倒一切。因此, 以保费论英雄的做法导致公司的业绩评价制度倾向于保费收入的高低, 保费高则收入高, 忽略了核赔部门或客户服务部门的作用及后续保险服务的质量。这样, 展业不计成本, 承保不计后果, 一方面营销部门片面追求保费收入, 放松了对代理人的管理, 代理人为了多收手续费, 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压低单均保费, 或者制造虚假信息, 直接影响了承保质量;另一方面, 核保核赔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 核赔工作松懈, 投保人逆选择增多或误赔、多赔、人情赔付等现象增多。如此一来, 两核部门没有起到真正的风险控制作用, 造成公司承保质量下降, 索赔增多, 直接影响了公司的信誉和未来发展。
三、完善寿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1、建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为确保寿险公司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转, 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为寿险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系统规划和协调。总公司成立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 负责审定预算政策、预算方案和预算考核结果等;归口管理部门为专业预算部门, 负责编制本级预算及向二级公司进行指标分解;各二级公司及有关部门为基础预算部门, 负责编制单位预算, 确保各职能管理部门责、权、利的统一, 防范实际过程中的经营风险。
同时, 各部门或机构具体分工可做如下细化考虑:第一, 总经理室是公司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 负责审核公司年度预算方案, 批准各部门及所属下级公司上报的各项年度预算指标、预算指标的调整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的奖励兑现等。所属下级公司总经理室是本级公司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 负责审核本级公司年度预算方案。第二, 预算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机构, 由总经理室成员、预算汇总管理部门负责人和预算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 对总经理室负责。第三, 预算归口管理部门是负责对某项预算的预算编制进行审核和控制的部门。此类部门不仅要负责本部门各项基本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还要负责相关预算的归口管理工作, 负责相关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情况分析及控制等。它既是相关预算的归口管理部门, 又是预算执行部门。第四, 预算执行部门是各级公司内部负责某项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情况分析及控制等的部门。公司内部各部门均为预算执行部门, 作为一个责任中心负责本部门有关预算的编制与控制等工作。
2、完善预算管理控制手段
预算控制主要包括预算的调整、预算的差异分析。全面预算要求预算编制准确和执行严肃, 原则上不予调整, 预算的调整只有发生下列情况时才予以考虑:因业务发展需要开设的新网点、新增人力等;市场或监管环境发生无法预计的重大变化;发生无法预计的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其他需要调整的事项。预算执行部门或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对需要调整的项目提出申请报送预算汇总管理部门, 经预算汇总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后提交到本级预算管理委员会或总经理室。在本级可控范围内的, 由本级预算委员会审核后报总经理室批准;对于超出本级预算范围的, 经总经理室审核后报上级公司。各级公司应当建立预算分析制度, 由预算委员会或总经理室定期召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议, 全面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研究、落实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纠正预算的执行偏差。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及预算执行部门要认真分析预算执行差异, 查找原因, 对重大预算差异提出解决方案, 并跟进落实。原则上对于预算执行差异率超过10%的, 应对差异产生的原因作出重点分析。
3、强化预算与考核的联系
事实上,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的生命线, 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 肯定成绩, 找出问题, 分析原因, 改进以后的工作, 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 以便奖勤罚懒,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员工共同努力, 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可见, 预算编制得再好, 最终落脚点还在于预算的执行, 而预算执行的好坏, 则在于对预算的监督和考核, 因此, 预算的考核和监督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公司预算管理考核包括对各部门及所属下级公司两个层面进行。预算管理工作考核内容包括预算执行结果考核、预算管理工作质量考核。各部门及所属下级公司预算管理工作应进行定期考核, 具体奖惩规定参照公司绩效管理相关办法。公司对预算执行结果和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定期进行绩效考评, 考评结果与财务经营授权、总经理室考核、高管人员薪酬、职工工资总额等项目相挂钩。
4、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全面预算管理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寿险公司的信息化保障。首先, 寿险公司应使用全面预算管理软件。为了方便准确地掌握各部门的业务费用使用情况, 财务部与信息技术部应合作开发全面预算管理软件, 对各项费用预算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各部门经理在月底可查看各部门费用预算的使用情况, 财务部经理及总经理在签批时有依据可查, 可实现事中控制。同时, 在预算管理软件中设计对业绩的频繁反馈。为了让部门经理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 公司强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应能够提供强大的便利。总经理及各业务部门经理应在第二天甚至当天工作结束后就可得到截至前一天的累计业务收入及前一天的业务收入业绩情况报表。这种报表可以使经理们知道其努力的程度, 从而采取措施。频繁的业绩报表能够增强经理们的积极行为, 并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国内寿险公司所青睐, 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 寿险公司应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设计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同时,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组织设置、方法选择、预算编制、考核与监控等几个环节, 只有这几个环节协调运转, 全面预算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寿险公司才能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文献:寿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关注的问题[J].中国保险, 2010 (1) .
[2]朱宇峰:新设寿险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特点及问题探讨[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9 (15) .
我国寿险公司DEA效率分析 篇9
我国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国内业务以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发展更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总保费收入方面:1980年为16亿元,1999年增加到1393.22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872.10亿元),2008年增加到9784.09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为7447.38亿元)。以1999年为基础,总保费收入增加了6倍,人身险保费收入增加了7.5倍;保险业总资产方面:从1999年的2604.0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3418.44亿元,增加了11.8倍;保险投资总额方面:从1999年的891.4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2465.22亿元,增加了24.2倍;在吸引外资方面:2000年全国保险公司中外资(含合资)18家,2009年增加到59家。保险公司的增加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的入住必定导致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国外保险公司大肆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宏观环境下,保险公司的效率问题成为热切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寿险公司经营效率评价
(一)样本的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及可比性原则先选择了2003年-2008年22家人寿保险公司为研究的样本。同时在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中选择完整经营期超过10个月且保费收入处于新成立保险公司前列的人寿保险公司,最终2003年选择22家,2004年25家,2005年29家,2006年33家,2007年35家,2008年39家。样本数据由2003年-2008年的《中国保险年鉴》和相关资料整理而得。
(二)变量的选取和比较
定义金融机构投入与产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中介法、成本法以及增加值法。在投入变量选取上国内基本一致,主要选取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包括实物资产、实收资本、总资本等形式)和营运费用(赔付额、营业费用、营业支出等形式);在产出变量上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赵旭(2003)采用利润额,恽敏和李心丹(2003)采用资产利润率和业务收入作为产出,侯晋和朱磊(2004)采用实际期望损失和投资收益,姚树洁等(2005)采用保费收入和投资收入。保险公司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单纯用利润额、利润率或保费收入等某一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经营效率是明显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本文在投入、产出上采用增加值法。投入指标选用固定资产总额、费用总额(包括手续费、佣金支出和营业费用)、净赔付支出(包括直接保险业务赔款和再保险业务赔款净额)和员工总数。产出指标选用保费收入、利润总额、准备金增长额和投资收益额。
(三)模型的选取
采用DEA投入型线性模型测算保险公司的效率情况,具体为:采用C2R模型测算技术效率值,从而比较保险公司的综合效率情况;采用BC2模型测算纯技术效率值,比较保险公司剔除规模因素以后的效率情况;采用超效率模型测算保险公司的超效率值,用以比较经营有效的保险公司之间的优劣。
(1)C2R模型ρ=min[θ-ε(ι1Ts-+ι2Ts+)]
(2)BC2模型ρ=min[θ-ε(ι1Ts-+ι2Ts+)]
(3)“超效率”模型ρ=min[θ-ε(ι1Ts-+ι2Ts+)]
在模型中λi,s+,s-≥0;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λi为决策单元DMUi,的权重,xi=(x1i,x2i,...xmi)为决策单元DMUi的投入变量,yi=(y1i,y2i,...ymi)为决策单元DMUi,的产出变量,s+,s-为松弛变量,s-为m维列向量,s+为s维列向量。ρ表示投入缩小比率,若ρ=1,s+=s-=0,则称决策单元DMUi为DEA有效;若ρ=1,s+,s-存在非零值,则称决策单元DMUi为DEA弱有效;若ρ<1,则称决策单元DMUi为DEA无效,θ为相对效率值,ι1=(1,1,...,1)T1×m,s为产出变量数,m为投入变量数。
(四)公司效率值及评价
借助LINDO软件计算出各保险公司的超效率值、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见上表。超效率值排名前五位依次是招商信诺、瑞泰人寿、中保康联、中国人寿、阳光人寿,最后五位依次是长城人寿、合众人寿、海尔纽约、海康人寿、广电日生,既有经营时间较短的公司,又有经营时间较长的公司,位于前列的公司除了中国人寿规模大外,其余都是小公司。技术效率值排名前五位依次是中保康联、阳光人寿、英大泰和、幸福人寿、中国人寿,最后五位依次是中英人寿、合众人寿、海尔纽约、海康人寿、广电日生。
三、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目前国内对保险公司效率的研究,一般认为保险公司的规模、股权结构、人力资本、所有权形式、保险公司经营时间、经营范围等都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产生影响。本文借鉴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假定保险公司赔付率、资产规模、人力资本、人均保费、公司经营时间、个险占比、退保率和投资收益率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
假定赔付率、资产规模、人力资本、人均保费、公司经营时间、投资收益率与经营效率呈正相关,个险占比和退保率与经营效率呈负相关,其中赔付率=当年赔付总额/当年保费收入总额,保险公司的规模=Ln资产额,人力资本=本科及以上人数/员工总数,人均保费收入=保费收入总额/员工人数,个险占比=个险保费收入/保费收入总额,退保率=退保额/保费收入总额,投资收益率=投资净收益/保险公司资产总额。
(二)模型的建立
根据Coelli等人(1998)提出了著名的“两阶段法”(Two-Stage Method),先通过DEA模型测算出效率值,然后选取合理的环境变量做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效率的影响因素。参照Hardwicketal(2003)处理的办法,本文对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的回归分析时采用变换的效率值回归,变换形式如下:
其中TEi为在DEA模型中计算出的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范围为0-1,Ln为自然对数,为了便于转换将所有效率值减去0.0005,并建立回归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逐步回归,可以看出影响保险公司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赔付率、人力资本、人均保费收入、个险占比和公司经营时间,其中除了赔付率、个险占比在t检验中在5%的水平下显著外,其余几个因素均在1%下显著。根据回归结果得到模型: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一中赔付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技术效率提高7.4912%,人力资本每提高1%,技术效率提高5.8667%,人均保费每提高1%,技术效率提高0.2209%,个险占比与保险公司技术效率呈负相关,个险占比每提高1%,技术效率反而降低0.3144%。这表明中国保险公司赔付管理工作,员工的专业素养,业务结构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
模型二中,公司规模影响保险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公司规模每提高1%,纯技术效率提高0.7632%,总的来看,公司规模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模型三中,赔付率、退保率、人均保费收入、公司规模影响保险公司的规模效率,这四个因素与规模效率呈正相关,赔付率每提高1%,规模效率提高7.3445%;退保率每提高1%,规模效率提高6.2194%,公司规模、人均保费每提高1%,规模效率依次提高0.2844%、0.1706%。因此赔付率主要通过影响规模效率从而影响公司的技术效率,退保率与效率的正相关可以能与保险合同中退保条款有利于保险人有关。(模型中***、**分别表示估计值在1%、5%的临界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统计量)
四、结论和意义
在国外保险公司纷纷加入中国保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国内保险公司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质量,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率的关系
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应通过规模的扩张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获得客户的认可;而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应该在保持适当规模下,提高承保质量,避免规模扩张而整体效率下降。
(二)适当提高赔付率,大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适当的赔付率是吸引投保人的一个关键指标,也是保险公司的一个基本职能。适当的提高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会增加投保人投保积极性,有利于保险市场的成长、发展。
(三)优化保险业务结构,加快产品开发
团险在规模上、质量上都较个险较好,因此保险公司应注重发展团险,提高团险在自身业务中的比重,同时加快保险产品的开发,针对个险市场采用多样化战略,以满足不同的个体需求。
(四)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提高投资收益率
竞争促使保险公司将保险市场上获得的资金通过出色的投资管理,获得较高的回报,以此支撑保险业务的发展,因此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是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提高投资收益率可以为保险公司的发展、竞争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魏权龄.DEA数据包罗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侯晋,朱磊.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非寿险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4):108-112
[3]李克成.国内寿险公司经营效率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5(2):37-41
[4]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7):56-65
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问题探析 篇10
1 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产品预定利率与投资收益率背离造成的利差风险
我国寿险业务准备金构成中有80%~85%是返还类的储蓄型业务, 银行利率是制定预定利率的主要参照, 寿险保单与银行存款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银行利率的波动对寿险业务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 预定利率与预期投资收益率在产品设计开发初期暂时吻合和平衡, 但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较长, 随着市场利率的频繁变动, 最终出现较大偏离的现象。
1.2 资产与负债不匹配造成的利差风险
保险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这主要在于保险资金运用与来源期限不匹配, 而利率是诱发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的首要因素。对各保险公司来说, 其负债成本已相对锁定, 而其资产收益率却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动, 因为利率的变化会改变到期资产的再投资收益率, 从而改变以前承保业务的利差。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 目前,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的比例达到80%以上。险资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被保险人的一种负债, 其主要部分是责任准备金, 几乎占全部负债的90%以上, 同时还包括未决赔款、红利等, 寿险公司要随时准备用于给付。由于投资渠道不畅, 致使寿险公司的短期资产无法与长期负债相匹配, 逐年形成潜在的投资风险。
2 我国寿险公司当前面临的利率风险分析
2.1 预定利率风险
寿险的预定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收益率, 而收益率正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996年中央银行开始降息后, 寿险产品的优势凸现出来, 于是保费收入剧增, 但因保险资金运用以银行存款为主, 银行利率的下调导致公司收益降低, 于是出现巨额差损。为了控制利差损的进一步增加, 监管部门适时对预定利率进行了调整, 然而, 不仅旧单产生的利差损难以消除, 而且当预定利率在1999年降到存款利率基本持平的时候, 销售难度又陡然增加, 保费收入出现低增长。特别是, 近几年随着加息预期的逐渐增强, 许多人把钱存进了银行或投向国债、基金等其他理财产品, 结果, 在不少地方的人身险保费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央银行加息后, 人们对进一步升息的心理预期加重, 于是保费收入出现月度全国性负增长。虽然, 加息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整体收益率水平, 因而对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的影响是正面的, 但却使承保业务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保持高预定利率, 投保会增加, 但在投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将大大增加利差损;调低预定利率, 会减小利差损的压力, 但却将因之而失去很多客户。
2.2 新型产品风险
1999年10月以后, 各大公司纷纷推出分红保险、投资连结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产品, 由于这些产品具有重要的投资功能, 在股市向好的背景下, 销量大增, 在寿险保费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并推动了寿险业的高速增长。到2002年, 新型产品占人身保险保费的比重达到了3.86%, 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66.10%。然而, 由于200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 投连产品的风险开始暴露, 加之大众认知程度普遍较低、营销员误导及信息披露不及时等原因, 消费者对投连产品的热情一再降温, 分红保险则因收益率低于银行利率而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 因此, 各类新型产品销售很快跌入低谷, 结果出现销售一蹶不振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 2007年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加剧, 银行存款增幅下降, 近2 800亿资金流出商业银行, 充裕资金的61%进入资本市场, 然而寿险市场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增长, 反而呈现增速放缓和退保率上升等新特征, 而退保主要集中于占寿险市场保费份额近八成的分红险和万能险上。这就使寿险公司陷入了又一个两难的境地:为避免出现利差损而推出新型产品, 但因种种可控和不可控因素, 新型产品的发展陷入了低谷。
2.3 资金运用风险
我国在保险资金运用的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逐渐拓宽, 多元化资产配置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但还不够完善。近年来保监会逐步放宽了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 例如:2004年3月, 允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次级定期债务, 同年6月允许投资银行次级债务, 7月允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 8月允许保险资金境外使用, 10月允许直接投资股市。之后, 2006年3月, 保监会允许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同年10月, 又进一步放开和允许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非上市银行业务。2009年10月, 新保险法中又明确规定了, 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运用到不动产投资上。但与目前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于狭窄。例如, 贷款类业务存在空白, 我国仅仅是开展了一些保单贷款业务, 还没有涉足抵押贷款业务。对某些投资渠道的投资比例的限制也过于严格。例如, 我国对股票投资的限定为:保险公司用于投资股票的资产不能超过保险公司的5%, 而西方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为10%~20%。
3 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管理策略探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由于各国寿险业的情况不同, 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对利率风险采取的管理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英国运用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 成功地摆脱了利差损风险;澳大利亚大力发展分红型两全寿险保单和投资账户类保单, 有效控制利率风险;而日本将资产投资于高风险项目, 泡沫破灭后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影响了投资收益率, 从而形成利率倒挂带来了巨额的利差损, 导致七家寿险公司倒闭。因此, 我们有必要吸取国外教训,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并结合中国国情, 找出利率风险应对策略。
3.1 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3.1.1 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 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风险控制体系的核心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风险预算管理。
(1) 实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根据实际经验, 可采用持久期、凸性来测量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 用缺口管理来调整资产负债的匹配度, 保证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成本、收益上的基本匹配。具体做法是:第一步, 由公司财务部或精算部根据产品特性计算出各产品的持久期和凸性, 并预测各产品的现金流;第二步, 投资部门根据财务部或精算部提供的负债持久期、凸性等参数, 构造资产的投资组合, 以便与负债相匹配;第三步, 随着利率和投资品种的变化, 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此时由投资部门计算各投资组合的持久期、凸性, 预测未来现金流, 并与负债持久期、凸性和现金流相比较, 确定持久期缺口和现金流缺口, 在最大缺口限定的范围内, 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以便使资产与负债基本匹配, 调整投资组合可采用减少短期债券的投资比例、增加长期债券的投资比例、对投资组合的近期和远期现金流进行规划整合等方法。采用上述方法后, 能够保证资产负债的基本匹配, 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 实施风险预算管理。具体做法是:第一步, 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和财务状况计算最大风险承受能力, 然后根据各部门的投资业绩和市场情况, 将风险限额合理分配到各业务部门, 将各业务部门的风险额度再分配到各投资品种;第二步, 在投资过程中, 按照统一的风险值计量标准, 定期计算各部门和各风险类别的风险值, 按照风险预算控制投资风险。
3.1.2 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 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组织架构分为3个层面:一在公司层面, 在保险公司设置独立于投资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的宏观政策、重要决策和管理规范, 提出指导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风险管理意见;协调、指导公司其他部门配合投资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根据公司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制定风险控制指引, 并对投资部门的资金运作独立进行监督检查。二在部门层面, 在投资部门内部设立风险控制部。按照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 设置风险预算岗、信用管理岗、内控管理岗和绩效评估岗等4个岗位, 对投资风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估。三在各业务部门的操作层面, 在投资过程中, 贯彻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进行投资操作, 把风险管理的流程、制度、方法融入到投资决策、资产配置、组合管理、证券选择、清算结算等各个业务环节中。
3.2 加快寿险产品转型步伐, 加大寿险产品的创新力度
投资型保险兼具保险保障与投资理财双重功能。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我国应继续发展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 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产品的创新。如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收入水平对于保险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 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必须适应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需要, 实行属地型创新。在一些城市, 由于经济不发达, 保险市场的产品结构在近年应该以风险较小的保障型产品为主;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倒塔型的赡养老人的义务, 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数额的降低, 人们转向商业保险, 力图能够得到保险保障, 又能实现投资的目的, 因此保险产品的设计要针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实现针对性创新;此外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渠道不断拓宽, 应该根据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变化, 开发新的投资类产品, 实现适应性创新。
3.3 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有效化解和规避利率风险
过去的传统寿险产品, 一旦预定利率确定, 便始终不变, 从而造成产品预定利率与投资收益率的背离。为避免这种情况, 针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的传统保障型、储蓄型产品, 我们应该注重研究建立市场自动调节机制, 实行弹性预定利率, 根据当前的投资收益、死亡率和银行利率等情况, 建立预定利率自动调节机制, 通过保单现金价值的调整及保费的调整将利率风险的一部分转嫁给保单持有人, 使得实际经营结果与保单预计结果的差异得到补偿。同时, 加强精算工作, 合理设置假设性预定利率, 打好防范风险的基础。此外,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资产组合多样化是一种有效化解和规避利率风险的解决办法。从国外发展已比较成熟的保险市场来看, 寿险公司大多利用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 将保险资金大量应用于期货、互换、期权等进行套期保值。这一点应根据我国国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中国的推进, 国内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日益扩大, 我国寿险公司当前面临的困境大多与利率有关。结合我国寿险公司的具体情况, 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加大寿险产品创新力度, 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有效化解和规避利率风险。
关键词:寿险公司,利率风险,利率困境
参考文献
[1]刘建东, 黄新爱.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度量[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7 (5) .
[2]光洁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 2008 (8) .
[3]姚德良.保险公司之痛——利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灾难性影响[J].财经论坛, 2004 (7) .
[4]韦生琼.利率波动对寿险经营的影响[J].西南金融, 2006 (6) .
对寿险分公司内控现状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寿险分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各寿险公司普遍实行总公司一级法人管理模式,总公司一方面上收分公司部分核保、核赔权限,对财务、稽核等重要部门实行派驻制或垂直管理;另一方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分公司的职能逐步向以提供保险产品销售和进行后续服务为主。这种大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实行了风险集中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总公司的管控能力。但是由于各分公司的地区差异、环境不同和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来自分公司经营和业务操作层面的风险不容忽视。寿险分公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控制环境上没有形成良好氛围
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但目前寿险分公司在控制环境的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对内控重视不够,存在认识误区。寿险公司能否站在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待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高级管理人员的认识和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部分公司在管理层面还没有形成以风险为目标的全面内控管理意识,对内控管理存在一些片面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相对立。在当前寿险市场重业务、轻内控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二是将内控管理作为某一部门的工作。内控管理涉及到公司管理方方面面,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需要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目前,一些公司将内控管理工作简单地等同于财务控制、业务控制或者是稽核检查。这种作法,容易造成有管理责任的部门对内控的末端内控环节无法约束,而有能力管理的部门对内控又无管理责任,使内控管理处于末端失效状态。三是将内控管理等同于规章制度。有些寿险公司将内部控制看作是一本本的手册、各种文件和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未得到有效落实。完善的内控制度,如果没有转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2分公司高级管理层频繁变动。近年来,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保险人才伴随行业快速成长而显得稀缺。由于高管人员频繁变动,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关键岗位的管理干部的不稳定,使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失去了有效控制。
1.3分公司内勤员工配备不足,员工队伍不稳定。由于各寿险公司在内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实行精简原则,各寿险分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普遍配备不足,无法保证有效履行岗位职责。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竞争,公司关键岗位的人员由于变动频繁,岗前培训跟不上,出现了员工责任与其具备的经验和技能不相匹配的现象,业务风险点得不到有效控制。
1.4内控文化尚未真正的形成。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参与这一过程。但目前基层机构的部分负责人还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基层公司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上级公司制定的内控制度未得到各级人员的有效执行,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风险识别和控制上存在内控盲点
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该涵盖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任何环节的所有风险点都要被识别、评估,并根据公司的整体策略,确定风险接受程度,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但在部分领域,寿险分公司层面存在内控盲点:
2.1在个人营销渠道存在较大信用风险。营销员作为寿险公司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寿险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寿险公司的快速发展,营销员代理模式也面临了严峻挑战,个人营销员在展业过程中代签名、倒签单、代体检、误导客户、截留挪用侵吞保费和诈骗客户等行为,给寿险公司的形象和信誉带来不良影响。寿险分公司的信用风险一方面来自营销员的失信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与保户的纠纷管理。
2.2在银行代理渠道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代理销售的合作模式,决定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合作关系具有不稳固的特点。由于资源的稀缺、寿险总公司对各级分支机构银行保险销售规模的考核,加大了银行代理渠道恶性竞争环境,银行保险双方利益呈现较大的倾斜,寿险分公司在银行保险合作中除手续费外,还要承担其它各种名目的费用,寿险公司无法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有效统一。
2.3在团体直销业务中存在操作性风险。当前在团险业务渠道主要存在滥用约定和承保协议,改变合同条款,团险个做;违规退保,退保金不回原单位,长险短做;虚构投保单位、虚构被保险人信息,个险团做;通过阴阳单等违规操作,虚增保费,套取费用;通过撕单、埋单,坐扣保费支付手续费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业务操作环节,属于操作风险,其原因是寿险公司对团体业务日常工作的流程控制不够。
3.部分内控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
3.1内部控制制度落后于业务发展。“制度先行于业务、程序先行于操作”是真正落实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理念却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落后于业务发展的情况,在各个业务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加上在实际操作中内控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等原因,内部控制制度落后与业务发展的局面未得到彻底改善。
3.2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当前部分寿险分公司岗位责任不匹配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得有职无责的人员因不需对业务操作后果负责而放松履职的审慎性,有责无职的人员则无力对业务操作后果负责,最终造成无人负责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业务的发展。而制度规定与业务操作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亦造成制度规定形同虚设,业务操作另行一套。
3.3内控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部分寿险分公司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突出表现为管理办法和制度已经建立,但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3.4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考核不到位。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无论制度多么完善,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部分寿险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效力。
4.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
4.1控制体系的技术含量过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作为业务处理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然而个别寿险分公司的基层营销服务部内部控制环节仍未实现电脑自动控制。人为的内部控制灵活性必然导致内控失效、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
4.2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信息传递不及时。由于公司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在此方面的培训不够,也没有将新的法律法规、监管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造成对合规性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持续识别法律法规、监管等要求。
4.3未建立开放、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渠道。信息不能及时上传下达、充分交流,不能使相关岗位人员获得履行职责需要的足够信息。
5.存在内控监督不力
寿险公司销售领域财务风险控制 篇12
一、寿险公司销售领域存在的财务风险
1. 违规使用保费收据向客户收费并由自己支配使用。
过去, 在客户支付保费与保险公司出具正式发票之间, 有一个保险营销员向客户提供“暂收收据”的环节。有些公司对保险营销员使用暂收收据的情况管理不严, 导致不法分子有隙可钻。有的营销员干脆使用手写收条, 或者通过涂改过的收据复印件骗取现金。虽然目前有些公司形式上取消了暂收收据, 但有部分保险营销员用二联单和白条代替了暂收收据收费, 使保险公司潜在的风险加大了。另外,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保险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实行系统自动划账处理, 实际上仍有部分保险营销员还在收取客户的现金, 收取现金后业务员再到银行交费, 且对这种情况保险公司一般难以控制。还有部分保险营销员利用保单60天缴费宽限期, 长期挪用客户的保险费。尤其是那些绩优保险营销员, 客户资源丰富, 续期保费量大, 他们利用打白条甚至收费不打条的形式从客户手中获取大量资金用于自己周转。
2. 伪造保险单将客户的保费窃为己有。
有些保险营销员利用客户对保险业务的不熟悉, 伪造保单, 或是把客户的期交保费保单变成趸交保费保单, 或者干脆就用投保单收费, 将保费窃为己有。因保险公司的前期签单承保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保险营销员来完成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保险营销员的展业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 且在后期的管理与监督中, 保险公司对这类欺骗行为短时期内也难以发现, 直至客户持保险单到保险公司来办理相关保全手续或发生理赔案件时, 保险公司才有可能发现。这种作案时间长, 且兼具隐蔽性、群体性的案件, 一旦发生并有风吹草动, 保险营销员就极有可能闻风而逃。
3. 单证管理不规范。
有些公司单证的印制、入库、领用、保管、使用、编号、销号等制度既不统一、又不规范, 各种单证之间的衔接、制约不紧密, 有些公司违规自印保单, 有价单证领用、回销记录混乱, 对应关系差, 有价单证的实物状况与记录情况不一致。单证管理不严会为违法违规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对单证印刷控制不严, 可能出现私自印制单证的行为, 为贪污保费、坐支保费提供方便。单证不核销或核销不及时, 可能引发贪污、挪用保费的行为。作废单证处理或销毁不严, 客户作为行外人不知情, 误以为是有效有价合同, 当作废的单证重新流入市场时, 其可能会成为贪污、挪用保险金的工具。
4. 印章管理不严格。
某些公司对印章没有实行归口统一管理, 没有建立印章专人管理制度, 印章的制作、保管、用印、封印、交接等工作不规范。有些公司和个人私自刻制公司行政印章和合同专用章。印章保管不善, 存在擅用、乱用、滥用印章现象。有些保险营销员将复印的投保单偷盖公司的“发票专用章”, 并多次复印用于作案。
5. 客户服务环节存在疏漏。
某些保险营销员未向投保人出示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 未提供客户权益告知书或进行风险提示, 存在代签名行为以及强制投保和随意夸大保费收益等欺骗投保人的行为。某些保险营销员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造成客户支付续保费用或追加保费后, 以为取得暂收收据手续就已完毕, 而保险营销员实际上并没有将保费交到公司。某些保险营销员骗取客户身份证和保单, 伪造客户申请退保委托书及签名, 客户服务部门往往不做严格的审核和批注就退款, 令他们容易得逞。许多客户投保以后, 往往忙于日常事务, 将保险事宜全权委托给保险营销员, 少数不法之徒就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
6. 佣金支出管理混乱。
有的保险公司为了招揽业务, 蓄意提高佣金支出标准, 或者将超标准的佣金支出以开假发票的形式在业务及管理费中列支。有的公司内部业务人员将收来的保费提取佣金, 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奖金, 一部分作为业务招待费。有的公司打擦边球, 自展业务和代办业务都提佣金, 只是将计提佣金的自展业务控制在总业务量的“灵活”比例之内。有的公司将应付给保险营销员的佣金截留, 供单位使用。还有的公司未使用保险中介服务统一发票支付佣金, 未按规定开具公司保费发票。有些公司考虑到政策的延续性、持续激励等因素, 没有把要求用于保险营销员奖励支出的资金用足, 而是变更奖励资金用途, 将用于保险营销员奖励支出的资金挪作他用;违规使用预算资金, 如随意扩大奖励范围、变通支付对象等;套取孤儿保单佣金、向不具备资格的单位甚至个人支付佣金。还有些公司业务人员与营销人员相互串通, 以营销人员的名义骗取佣金, 损害公司利益。
二、寿险公司销售领域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1. 全面推行收付费零现金管理制度。
寿险公司应禁止保险营销员在代理保险业务过程中经手客户的现金。保险费、退保金、满期生存金、死伤医疗给付金、保单红利等项目全部通过银行或邮储转账方式收付;所有付费凭证必须由总公司印制或经总公司书面授权省级分公司印制;禁止使用暂收收据、临时收据、投保单、复印收据、自制凭据、外部购买凭据和白条等作为保险业务收付费凭证;营销人员不得代缴保险费和代领保险金, 不得在保险业务活动中经手现金;投保单上投保人签名栏应标明营销人员不得收取现金和不得代领保险金字样;付费系统须将法定领取人的银行账号作为进行付费处理的必要条件。
2. 加强单证管理。
寿险公司应严格执行单证的限量发放、限时使用、限期回缴制度。对重点单证发生遗失、损毁、超期、超量持有的保险营销员, 要对其名下的保单及时进行必要的核查。妥善保管各项业务、财务单证, 确保在单证印制、保管、发放、领用、核销等重要环节实行严格的风险隔离和控制,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已停止使用的空白单证进行彻底清理。保险公司还应明确专人负责单证的管理, 单证管理员要每天做到电脑账、手工台账、实物信息相符;手工台账要进行核销登记;每个月打印预警单证清单进行核销、回缴并确认签字;每个月及时进行盘点并填制单证月报表上报。建立单证管理信息系统, 全程记录个人、部门申领单证的时间、数量和单证代码, 同时建立单证管理手工台账进行单证管理, 对单证的发放、领用、核销都必须同时在单证管理信息系统和手工台账中实时记录, 离职员工必须将领用单证核销后才能离司。严格实行单证核销和单证遗失登报声明制度, 代理单位单证必须在领用后30天内核销, 其他个人必须在领用后15天内核销。领用但尚未使用的单证必须在上述规定时间内予以收回, 重新进行领用登记, 在保费实际入账后据实核销。
3. 加强印章管理。
寿险公司行政印章和合同专用章应实行归口统一管理, 指定专人负责各行政印章和合同专用章的制作、保管、用印、封印、交接等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刻制、擅自使用公司行政印章和合同专用章。凡需加盖省公司或地市机构行政印章或合同专用章的, 必须按照要求填写“用印审批单”, 认真执行审批程序, 由中支公司负责人签名后送省分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 省公司总经理审批签字同意后方可办理。财务专用章和公司领导个人印章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并严格在其授权范围内使用。业务用章由业务部门负责管理。各责任部门要建立和保存“用印审批单”, 对用印实行认真登记和严格监督, 印章管理人员每一次用印, 都要对文件资料、领导签字等内容进行核对, 将文件资料名称、用印时间、份数等进行登记, 并要求经办人签字。印章的使用一般不离开办公场所。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外地使用印章的, 必须报请总经理批准同意, 由印章管理人员携带印章同往用印, 其他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携带印章外出。印章管理人员如因事需离开工作岗位三天以上, 部门负责人要安排专人接管印章, 办理交接登记手续。启用新印章的同时, 要将旧印章统一封存或销毁。
4. 加强销售风险防范管理。
寿险公司应按业务部门对业务人员进行管理, 并对其进行不定期监管检查。检查内容应包括销售过程中是否向投保人出示了产品说明书、是否执行投保提示制度、是否向投保人提供客户权益告知书或进行风险提示、是否存在代签名行为、是否存在强制投保和欺骗保险消费者等行为, 并将检查结果纳入部门考核范畴。另外, 保险公司需加强信息化管理, 实现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对接, 使用总公司印制的格式化保单, 杜绝通过非正常方式打印保单、保费收据、批单和给付收据;实行业务处理100%信息化, 禁止手工操作承保、保全和理赔业务, 保单、保费收据、批单、给付收据要从综合业务系统提取数据和打印, 禁止出现手工票据;积极发展撕票式定额保单业务的替代业务。
5. 规范佣金支出管理。
寿险公司应详细了解佣金特别是附加佣金支付规定、支付流程和审批程序, 佣金必须由业务部门按规定的比例计算, 经有关人员签章审批后才能支付, 公司直销保险业务不得支付佣金。严禁公司内部业务人员计提佣金。不得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代办佣金支出标准, 也不得扩大佣金支付范围。佣金必须按比例控制支付, 据实列支, 年终有支付对象的才能计提佣金, 严禁超范围计提佣金和乱支乱用佣金。佣金支出应列明代理险种、保单号码、保费收入、佣金比率、佣金支出额、代扣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以及代理签名等项目的清单。加强内部审计监控, 注重审核支付凭证上签名人与保单信息中记载的保险营销员是否一致;审核领取佣金的保险营销员是否具备代理资格;审核佣金发放表, 判断正式员工是否领取了直接佣金、是否以虚假代理人名义领取孤儿保单续期佣金;审核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业务及管理费科目, 判断是否从中列支佣金;审核间接佣金支出科目, 判断是否从中列支佣金、兼业代理业务激励费用等;审核保险产品的佣金率, 判断佣金水平是否超过精算规定的上限。
【注】本文系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寿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监管技术研究” (编号:2008ZK3190)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魏迎宁.现场检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延水.论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10
【寿险公司】推荐阅读: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08-30
寿险公司内部审计研究10-20
寿险公司的财务管理07-24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08-27
寿险公司营销员收入、福利情况调研提纲07-10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人保寿险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开业10-26
寿险发展07-14
寿险06-12
中国寿险07-11
寿险管理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