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寿险公司管理

2024-08-30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共6篇)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 篇1

随着国内金融混业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 纯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银行母公司金融控股模式和保险母公司金融控股模式等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在国内逐步出现。由于国内金融体系严重依赖银行业, 因此, 银行母公司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国内金融集团的主要形式。银行母公司的经营战略对于未来国内金融集团发展、保险业发展以及其他金融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2010年前后, 国内大型银行纷纷成立保险公司, 分享国内保险业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成果。对于银行系保险公司来说, 依托银行母公司的巨大股东优势, 业务发展迅速, 深刻影响着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由于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以银行保险业务为主, 而这部分银行母公司恰为国内银行保险的主要保费产能渠道, 因此, 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成立对于国内银行保险市场的冲击最为明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金融市场体系改革的决定将进一步促进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繁荣发展。因此, 研究现阶段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对于未来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国内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出现

自2010年首家银行系保险公司成立, 到2013年10月, 国内银行系保险公司已增至9家, 其中8家为寿险公司、1家为财险公司。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分别为中邮人寿、农银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交银康联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荷人寿、中法人寿;1家银行系财险公司为中银保险。

从成立方式看, 9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中, 有5家为收购、兼并而来, 分别为建信人寿、农银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交银康联人寿和中荷人寿;有4家为独资或合资新筹建公司, 分别为中邮人寿、中银保险、招商信诺和中法人寿。

从控股比例来看, 中邮人寿、中银保险和招商信诺人寿分别为中国邮政集团、中国银行和招商局集团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建信人寿、农银人寿银行母公司控股比例为51%;工银安盛人寿工行控股比例为60%;交银康联为62.5%;中荷人寿和中法人寿均为50%。

2008年8月, 中法人寿中方股东由“国家邮政局”变更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因此, 实际上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拥有两张寿险牌照, 一家为全资子公司中邮人寿, 另一家为中法人寿。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保险网、好险啊等网站数据资料整理。

上述银行系保险公司成立后, 均依托银行母公司这一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 开展银行保险业务。而上述邮储、农行、建行、工行、中行、交行、招行等7大银行恰恰是国内银行保险业务最主要的保费贡献渠道, 2012年末, 上述银行所产生银保保费约占了国内银行保险总保费的90%。

从表1可以看出, 目前, 银行系寿险公司在全国的分公司数量共计78家, 而全国各大寿险公司分公司数量约600家, 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分公司数量仅不足传统寿险公司分公司数量的15%。

2 国内银行系寿险公司业务发展情况

国内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发展始终格外引人注目。工、农、建、交等国内大型银行齐聚寿险业控股上述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寿险公司后, 这些寿险公司依靠银行母公司的股东优势迅速发展壮大, 保费规模呈井喷状上升。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保险网、好险啊等网站数据资料整理。

从表2统计数据来看, 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2012年度共实现342.5亿元保费收入, 较2011年的18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3.9%, 与传统银行保险2012年度同比下降9.7%形成鲜明对比。其中, 建信人寿2012年增速在所有银行系寿险公司中排名第一, 实现保费收入58.7亿元, 增速同比增加251%;中邮人寿在所有银行系寿险公司中保费收入规模最大, 实现保费收入145.5亿元, 同比增加81%。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云南保险年鉴, 新华保险总公司银代部统计资料。

截至2012年底, 银行系寿险公司产生的保费占到了银行保险寿险总保费收入的8.3%, 占到上述银行渠道所产生保费的10%左右。由于银行系寿险公司成立时间较短, 总体公司主体数量不多且分支机构较少, 虽然目前占比偏低, 但发展速度迅猛, 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国内银行系保险公司在2013年1~10月间保费收入同比2012年全年水平平均增速为41%, 其中, 增速最低的建信人寿和中荷人寿实现保费也均接近2012全年水平。而2013年前10月传统寿险公司整体银行保险业务依然不容乐观, 如果剔除部分中小寿险公司推出理财型保险产品后, 传统银行保险产品保费依然为负增长。

从表3也可以看出, 2013年度银行系寿险公司排名和绝对保费额也大幅增加, 中邮人寿挤入前十, 排名第八, 仅次于国寿、平安、新华、太保、人保寿、泰康、太平等传统大型寿险公司。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数据整理。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 银行系保险公司除中法人寿和财产险国寿中银保险外, 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前10个月, 业务经营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与近3年来传统银保市场持续负增长的局面截然相反。目前, 大中型商业银行通过控股保险公司构建自身的保险业务版图, 银行系保险公司开始逐步发力, 对寿险市场特别是银行保险市场形成巨大冲击, 银行保险的行业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3 国内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发展特征

国内银行系寿险公司路径选择上不尽相同, 有的空降银行系统高管掌舵、有启用保险专业人才驾驭;有的大干快上, 急推趸缴、短期理财产品;有的兼顾个人代理渠道;有的配合股东银行发挥保险保障在财富管理中的基础配置作用等。

经过3年左右的发展, 国内银行系寿险公司逐步体现出一些发展特征。

3.1 专注于银保渠道成为银行系寿险公司的主流经营方式

虽然路径选择不仅相同, 但却都拥有共同特点, 即依托大股东银行母公司的优势资源取得快速发展成绩。

从表4可以看出, 银行系寿险公司平均银行渠道代理产生保费占比为85.81%, 个人代理所产生保费占比为6.67%。因此, 国内银行系寿险公司业务取得的大部分依靠银行保险业务, 且合作银行渠道主要是母公司银行。在所有银行系寿险公司中, 中法人寿保费收入100%来自母公司邮储渠道;中邮人寿保费收入99.9%来自母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渠道;工银安盛、交银康联90%以上保费收入来自银行母公司渠道;农银人寿、建信人寿80%以上保费收入来自银行母公司渠道;中荷人寿银行代理渠道较低为64%, 而个人代理业务占比最高为29%;招商信诺保费主要来自其他建业代理。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2013。

从银行系寿险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来看, 主要是分红型保险趸缴产品, 并且短期理财型产品占有相当大比例。

3.2 主要掌舵者大都来自于母公司银行个金、零售等部门

不同于大多数保险公司由保险专业人才当家掌舵的经营模式, 银行系保险公司掌舵者大多是从银行股东方空降而来。很多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高管来自于银行个金部、机构、零售等相关部门, 而非信用卡中心、电话中心, 这些部门掌握着销售渠道。因此, 有利于银行系保险公司与银行母公司渠道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这也是银行系保险公司快速发展、攻城略地的强大武器。例如, 建信人寿总经理助理、银行保险部负责人刘军丰此前任职建设银行个人存款与投资部。

3.3 将强力挑战传统寿险公司市场竞争格局

随着银行系保险公司与银行股东及管理层之间完成战略调整和资源整合, 其客户、网点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将充分发挥, 银行系保险公司将对同业产生巨大冲击, 行业格局必将发生变化。如中邮人寿凭借中国邮政集团的资源优势, 在2013年前10个月规模保费已冲进市场第八;农银人寿已确立2015年前冲进寿险行业前七的发展目标。

4 国内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内银行系寿险公司成立之后, 虽然业务发展迅速,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 上述银行系寿险公司注册资本普遍偏低, 抗风险能力较弱。即使是工银安盛注册资本37亿元、建信人寿45亿元、农银人寿51亿元, 也与传统大型寿险公司注册资本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位置。并且随着银行系寿险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注册资本将很快达不到监管要求的偿付能力水平, 将严重制约业务的发展。

(2) 国内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为母公司银行总行个金、机构或零售等部门接触保险业务的人员调任, 对于与母公司协调比较容易, 但由于非保险专业出身并且大部分没有保险的实践经验, 因此, 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经营存在业务管理方面的风险。

(3) 总体来看, 银行系寿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偏少、在银行母公司渠道的份额和市场份额偏低, 将面临着巨大的传统寿险公司的市场竞争风险。

尽管中邮人寿2012年保费收入99.99%以上来自邮储渠道, 但在中国邮政代理总保费中的占比仍不足10%;建信人寿、光大永明、工银安盛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在其主要股东银行所代理的总保费中的占比低于6.3%。各家银行所控股或持股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在其总代理保费中的占比仍然有限, 尚不能完全支撑银行母公司的业务需求, 因此, 在各种利益因素的制约下, 银行母公司除优先、优惠销售其控股或持股保险公司的产品外, 同时仍大量代理其他传统保险公司的产品。

2001年以来, 国内银行保险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国内寿险市场第一大保费收入来源渠道。经过10多年的发展, 传统保险公司与银行渠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立有稳定的营销队伍并且积累了丰富的银行保险管理经验, 而上述银行母公司恰为国内最为主要的银保保费贡献渠道, 因此, 面对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强有力挑战, 传统寿险公司必将奋力反击。

数据来源:据中国保险年鉴、云南保险年鉴相关数据测算。

(4) 从银行系寿险公司的保费来源可以看出, 银行系寿险公司保费主要来源于银行保险渠道且银行渠道是母公司银行, 因此, 银行系寿险公司存在业务渠道单一的经营风险。由于银行保险受宏观经济形势和监管政策的影响较大, 一旦国内出现不利于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环境, 那么银行系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将会出现巨大波动。

5 相关建议

综上分析, 国内银行系寿险公司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 并强有力地挑战传统寿险公司的市场竞争, 更大程度上支撑银行母公司业务需求, 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5.1 提高资本总额, 增强抗风险能力

国内保险业近年来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保险主体逐步增多, 保险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 银行系保险公司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内保险市场立足并取得长远发展, 必须增加资本总额, 增强抗风险能力。

5.2 积极引进各层级保险同业管理人员, 建立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

国内保险市场的主体面临着同样的宏观经济环境、监管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 而保险主体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资产管理及收益水平并没有本质差别, 因此, 拥有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各层级的营销队伍, 是国内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方向, 因此, 打破高管人员从银行母公司调任的常规, 海纳百川, 积极引进保险市场优秀的营销、管理人员, 是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重要选择。

5.3 明确定位, 积极加强其他业务渠道和产品的创新

银行保险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 特别是对于银行母公司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来说, 因此, 对于银行系保险公司来说, 发展战略就是主动融入股东银行母公司, 在其经营战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分工, 为银行客户提供综合化、一体化金融服务。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银行系寿险公司业务主要来源于银行保险渠道且主要是银行母公司渠道, 其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因此, 银行系保险公司在清晰集团定位后, 要加快业务渠道创新, 改变单一渠道模式的风险;加快产品创新, 改变单一产品结构, 更好地满足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

摘要:银行母公司形式的金融控股模式是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主要形式。近年来, 国内大型银行纷纷成立保险公司, 此举对于银行业战略目标调整、保险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系寿险公司在国内的出现及业务发展、分支机构建设及发展特征等情况, 并对银行系寿险公司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银行系寿险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控股模式,银行系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报告 (2012) .

[2]杜菲.银行系保险公司业务大增[EB/OL].中国保险报, 中保网, 2013-5-16.

[3]保险经理人.2013-8-13.

[4]赖小民.后危机时代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

[5]陈文辉, 李扬, 魏华林.最新银行保险分析与银行营销实战[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6]中国保险年鉴, 2013.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 篇2

关于印发《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

回溯分析管理办法》的通知

保监发〔2012〕46号

各财产保险公司:

为加强准备金评估充足性监管,及时掌握各财产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的质量,规范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回溯分析工作,根据《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和《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基础数据、评估与核算内部控制规范》,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应以正式公文报送至我会,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以下邮箱:actuary_general@circ.gov.cn。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二年五月十七日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充足性监管,及时掌握各财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的质量,规范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根据《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和《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基础数据、评估与核算内部控制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准备金回溯分析是利用后续信息对前期准备金评估结果进行评判与分析,以检验与改进准备金评估质量的过程与方法,即采用回溯日的数据基础和信息对前期会计报表中的准备金评估结果进行重新评估,通过比较重新评估结果与原评估结果的差异,衡量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的充足性,分析前期准备金评估的假设、方法与流程的合理性,以此发现问题并在后续会计期间的准备金评估中进行修正。

第三条 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回溯分析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回溯分析,其中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

第四条 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应做到数据真实、格式规范、结论明确。

第五条 保险公司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包括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与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两个部分。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是指保险公司应于每季度末计算上两个财务末经审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值截至回溯时点的偏差,以此判断经审计财务报表中准备金提取的充足性。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是指保险公司应于每季度末计算两个季度前未决赔款准备金截至回溯时点的偏差,通过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监控基础数据与理赔内部控制的质量,指导并动态调整当季准备金的评估结果。

第二章 准备金回溯分析方法

第六条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回溯日评估值为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截至回溯日的重新评估值,包括:截至回溯日仍未到期保费对应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截至回溯日已满期保费对应的赔付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保单维持费用,其中赔付支出包含理赔费用。截至回溯日仍未到期保费对应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已满期保费对应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均包含风险边际。

第七条 未决赔款准备金回溯日评估值为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截至回溯日的重新评估值,包括:截至回溯日已决赔款对应的赔付支出和未决赔款对应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其中赔付支出应包括理赔费用。截至回溯日未决赔款对应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包含风险边际。

第八条 前期会计报表中的准备金评估值与回溯日评估值应在计量单元上保持一致。

第九条 前期会计报表中的准备金评估值与回溯日评估值应在贴现因素上保持一致。若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未贴现,则回溯日评估值不贴现;若前期会

计报表中的评估值已贴现,则回溯日评估值应贴现至前期资产负债表日,且贴现率保持一致。

第十条 准备金偏差金额为回溯日评估值与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之差,准备金偏差率为准备金偏差金额除以回溯日评估值的比率。偏差金额为正值显示准备金评估结果存在不利发展,偏差金额为负值显示准备金评估结果存在有利发展。当不利发展金额较大时,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盈利水平以及偿付能力状况将会受到显着影响。

第三章 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准备金回溯分析的内控制度,加强回溯分析的流程管理,确保各类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结果准确。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对准备金回溯工作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负责。其中设立总精算师职位的保险公司由总精算师负责,未设总精算师职位的保险公司由分管精算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

第十三条 准备金回溯分析基础数据的形成过程应通过IT系统进行完整的记录与保存,以保证承保、理赔、再保、费用、投资等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与有效性。

第十四条 准备金回溯所使用的准备金评估方法及假设应根据后续保险经营期间风险特征、成本费用、内控效果、市场及法律环境等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如果后续保险经营期间风险特征、成本费用、内控效果、市场及法律环境等发生根本性变化,则准备金评估方法及假设应重新制定。

第十五条 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偏差,保险公司应从数据、方法、流程等方面分析原因,加强精算流程管理与控制,加大管控力度提高基础数据真实性,并在后续会计期间准备金评估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一)保险公司应建立反映准备金评估日和回溯日估损金额变化与赔付进展的赔案信息对照表,分析准备金评估基础数据存在的问题,赔案信息对照表应包括赔案号、保单号、出险日期、报案日期、评估日已决赔款金额、回溯日已决赔款金额、评估日估损金额、回溯日估损金额、结案日期、重开日期等信息。

(二)当保险公司的基础数据质量变动对准备金评估结果产生显着影响时,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应在后续保险经营期间评估准备金时充分考虑基础数据质量变动对评估方法、假设、因子选择以及风险边际确定的影响;

(三)当保险公司的基础数据质量持续未得到有效改进,导致前期会计报表中的准备金评估结果不利发展时,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应在后续保险经营期间评估准备金时选择更为稳健的准备金评估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

第十六条 当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显示两个季度前未决赔款准备金存在不利发展时,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应认真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监控与未决赔款准备金管理相关的理赔指标变动情况,动态调整当季准备金的评估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确保当季准备金评估结果充足与合理。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同时应向保险公司管理层提交不利发展原因的专项分析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并将监控理赔指标变动以及动态调整评估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的过程详细记录于准备金评估工作底稿。

第十七条 当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显示,上两个财务中有一个财务末再保后准备金评估结果首次出现不利发展时,保险公司应实施特别的管控流程,即在发现问题的当年,保险公司管理层应专题研究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不利发展的原因并确定改进方案,在发现问题的次年,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对改进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相关分析报告与改进方案应及时报送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报告应披露相关改进方案对当年准备金评估所使用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及最终评估结果的影响。

第十八条 当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显示,连续两个财务的财务报告出现准备金评估结果不利发展,或上两个财务中有一个财务末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较大不利发展时,保险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保险公司的管理层应认真分析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不利发展的原因,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保险公司应指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作为公司落实整改方案责任人,并针对具体问题分别制定整改措施及完成时间表。准备金不利发展原因分析报告与整改方案应一并向保险公司董事会与监管机构报告。

(二)保险公司应连续两年向董事会与监管机构上报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保险公司在向监管机构上报的准备金评估报告中应披露相关整改方案对当

年准备金评估所使用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及最终评估结果的影响。

(三)保险公司应在向监管机构上报的准备金评估报告中额外披露反映纯已发生未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情况的流量三角形(包括案件发生与报告的时间差、已发生未报告案件的案件数与已报案赔款等)、反映已报告未立案案件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流量三角形(包括案件报告与立案的时间差、已报告未立案案件的案件数与已报案赔款等)、反映估损不足情况的流量三角形(包括最终赔付金额与初始估损金额差额)、反映重开案件情况的流量三角形。

(四)保险公司应于发现问题的当年开始连续两年聘请独立的精算评估机构对准备金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审核每半年一次。独立的精算评估机构不得与保险公司的外部审计机构为同一主体,出具的审核报告须及时提交董事会与监管机构。独立精算评估机构的相关要求由监管机构另行规定。

(五)保险公司若连续两个财务出现准备金评估结果较大不利发展,且其外部审计机构为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均为无保留意见的,保险公司须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第四章 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定期向中国保监会报送由公司总经理和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签字的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保险公司总经理对基础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对回溯分析的方法、假设合理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与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总体情况。

(二)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偏差对上两个财务财务状况、经营结果以及偿付能力状况的影响。

(三)准备金回溯分析的方法与主要假设。准备金回溯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及假设与前期会计报表中的的评估方法及假设出现重大变化的,保险公司应在回溯分析报告中详细说明并披露其对回溯分析结果的影响。

(四)当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与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显示保险公司准备金出现不利发展时,保险公司应在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中说

明偏差的原因,并对当季准备金评估过程中如何反映与处理上述导致不利发展的因素作详细说明。

(五)其他需要在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中披露的事项。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应根据本规范附件2格式填写监管报表,监管报表作为公司回溯分析报告的附件。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准备金回溯工作应按照《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工作底稿规范》要求保留工作底稿。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每年第一季度末回溯分析报告应于当年6月30日之前报送,第二、三、四季度末回溯分析报告应于季度结束后60日内报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范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保险公司自2012年1季度起报送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

附件:

1、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封面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 篇3

[关键词]寿险公司;现金流量;风险管理

论寿险公司现金流量的风险及其管理

作为我国新兴的金融产业,在中国的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获得了充裕的发展,寿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但是就总体来说,我国寿险业的基础薄弱程度不容忽视,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已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这给中国寿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把中国寿险放在风口浪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而且,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处于改革之中,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体系等保障体系的基础尚不完善,在国内外的金融背景下人寿寿险的功能凸现,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寿险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寿险业现金流量发展现状

(一)寿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明显偏低

2005—2010年,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明显偏低。特别是2005、2008和2009年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仅为2.68%、2.9%和1.91%,已经低于《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据国外资料统计,只有当寿险资金年收益率在7%以上时,寿险公司经营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虽然2007年由于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让收益率陡增,但2010年却因金融危机的到来让收益率陡减,近五年的平均收益率仅为5.276%,仍低于7%。

(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寿险资金主要运用于银行存款、债券、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直接买卖股票等。90年代中期后,保险投资渠道开始逐步放宽。2008年全国保费收入为2.53万亿元,国家规定的保险资金运用额度为1万亿元;2009年保费收入增到2.98万亿元,而实际资产运用额增至2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的规模过小,大大抑制了保险投资效益的发挥,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商业化进程。截至2010年1月底,我国寿险公司总资产3.38万亿元。寿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06万亿元,寿险资金运用结构极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比重高达83.9%。

(三)资产负债不匹配现象严重

我国寿险资金中约70%以上是十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但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特别是可供寿险公司投资的、收益率较高的中长期金融资产规模太小、品种过少,导致我国寿险资产的投资期限低于寿险负债的期限,最终使我国寿险业特别是寿险业面临很高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另外,由于我国寿险业的垄断特征比较明显,寿险经营主体较少,寿险从业人员短缺,寿险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西部地区的寿险市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年来虽然各寿险企业积极开发新的寿险产品,但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多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四)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欠缺

随着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寿险公司的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内设部门的寿险资金运用的组织构架和业务平台已不能满足资金运用进一步发展需要。我国寿险资金除了要按照有关要求建立规范的风险控制体系之外,还必须针对基础设施类投资品种的风险规律,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控制策略。

二、原因分析

(一)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滞后

2008—2010年,国内寿险市场过于强调业务导向,自上而下重业务、轻管理的意识相当浓厚。一是重业务收入指标,忽视投资指标考核;二是媒体宣传营销的事迹多,介绍投资控制、风险管理的先进事迹偏少;三是以业务多少、保费收入大小论英雄。由于受风险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对风险控制及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科学的约束机制和具体的量化考核办法,导致业务推着管理走,风险管理责任难以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我国寿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居民保险意识淡薄。由于我国寿险发展起步晚,历史时期短,我国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我国寿险业发展很不完善。尽管在这方面已有很大进步,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居民对购买寿险的意识还是很淡薄的,这也对各寿险公司的市场开发提出了挑战。

(二)缺乏投资专业人才,且投资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重寿险轻投资,重来源轻运用的局面,忽视发展投资专业队伍,寿险企业缺乏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加之监管方面的严格限制,寿险公司也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对寿险投资领域的研究与开拓精神,使得即便是在监管部门放宽对某个投资领域的限制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赢得主动。

(三)欠缺精细经营方式的理论和经验

由于我国寿险公司实行简单粗放的经营方式,精细经营方式的理论和经验欠缺。我国寿险公司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建设都比较粗放,业务人员的拓展业务能力较低,行业和公司管理混乱,纪律松散。当今国外快速发展的寿险业给国内寿险市场的发展引入了不良的发展规律,精细经营适应新时期寿险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在寿险公司经营理论的研究不够,对精细经营方式的经验更是不足。

(四)偿付压力沉重

偿付能力是寿险公司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产生于寿险商品从生产、销售到责任兑现的全部过程,寿险资金的安全、保值、增值等资金运作过程,涉及到经营主体,承保人和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风险因素有授权风险、价格风险、经营风险、资产风险、道德风险等。目前,我国的寿险资金运用没有更多的金融投资工具,使寿险公司投资组合困难,从而形成寿险公司的巨大投资风险。而且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广度、深度不够,交易手段单一,寿险资金可投资的品种过少,影响寿险资金的投资选择和投资决策,无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合理规避证券市场的过度波动,很难保证寿险投资的安全性,加大了我国寿险公司偿付压力。

三、我国寿险公司现金流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运用保险资金

1、遵循安全第一,与效益性、流动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应遵循安全第一,并且安全性要与效益性、流动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说是一把双面利刃。资金运用得好,对证券市场而言,可以培育投资者,增加资金供给;对保险业而言,可以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但运用得不好,对两个市场均有极强的破坏性,便是“双输”。因此,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一定要确保其安全性,并且要与寿险公司自身的效益型与流动性相结合。

2、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

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必须遵循与市场经济和法制相适应原则,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原则,投资组合与保险资金完全匹配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放开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保险业的长足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寿险资金的投资效益。

(二)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

我国寿险保险公司必须加强统一法人制度,建立统一核算、收支两条线、统一调度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科学投资决策制度,对资金调度、风险评估、投资策略、资产分配、资产管理应采取专业化管理。设置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实行专家理财是进行保险资金运用必须具备的条件。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律,尽快在投资管理、筹集资金、组织模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可培育金融服务多元化、组织结构集团化、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本三个体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包括保险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规则。

(三)重新定位我国寿险职能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把追求承保利润作为公司经营的生命源泉,并通过严格承保、理赔等办法来确保承保利润的实现,这种理念会限制整体经营规模和最终经营利润的实现。现今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率为50%,而国外一般在90%以上。因此,我国保险业有必要提高对保险职能的认识,发挥保险公司在聚集资金、金融中介、创造金融资产、高效营运资金等方面的作用。由此,在寿险职能方面,一是放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二是放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是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教材编写委员会[M].寿险营销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教材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 李源,王明友.寿险公司制胜方略[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陈戈.寿险公司经济资本问题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4] 陈志国 .寿险公司整合性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程大友,冯英浚.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的保险企业效率研究[J].预测,2008,(3):55—61.

[6] 陈文辉等.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费用、盈亏平衡和资本需求[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64—169.

[7] 我国保险公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3):44—46.

[8] 陈东升.中国寿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国际经验与运作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 邓庆彪,刘革.中国大陆保险业经营效率的复合DEA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7):35—39.

[10] 陈文辉等.中国人身保险发展报告(2003—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08.

寿险公司预算管理探讨 篇4

预算管理体现了公司战略目标、经营计划和工作重点, 紧密围绕公司战略, 结合实际制定和调整预算政策, 确保公司战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 引导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规范各级寿险公司预算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要求, 提高各层级公司资源配置水平;积极为管理者和销售人员提供预算管理专业服务。

二、当前寿险公司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将“市场地位”作为首要目标, 未把“价值提升”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受到竞争主体增多、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寿险公司也在调整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 这也就决定了近几年各家寿险公司在强调规模效益并重的同时, 重点突出的是“做大”, 走的是一条规模优先之路。通过寿险行业对标管理可以看出, 平安人寿、新华人寿等这种做大的市场策略非常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 将资源配置过多的投入到规模型的险种, 会导致资源使用效率降低, 甚至会出现为了上规模, 贴费做业务, 做得越多, 贴得越多, 亏得越多。

2. 预算政策朝令夕改, 基层单位难以跟随

预算政策的总体框架应保持基本稳定, 基于对公司内外部形势的判断及公司本身战略, 预算管理围绕经营思路, 与业务发展计划相配套, 价值先导还是规模扩张, 规模适度还是以量补价, 预算政策不连续, 业务发展重点在短期内发生变动会使基层公司难以及时跟随和业务转型, 导致业务发展面临困境。

3. 未严格执行预算, 预算批复形同虚设

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管理层成员的压力, 由于各自分管部门不同, 同时对预算政策的不领会, 往往会在资源分配和使用时站在各自的立场, 形成本位主义, 管理层凌驾于财务制度之上, 财务部门没有发言权,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一旦出现超支且无法弥补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最终导致预算执行结果极大的偏离批复指标。

4. 缺乏有效的追踪考核手段, 预算管理缺乏刚性

在绩效考核管理中, 没有或较少的涉及预算管理执行结果相关的考核指标, 财务部门下达预算在执行时, 没有抓手, 易出现以高成本的业务推动下实现的达标业绩, 高管人员在进行绩效评价或晋升时, 也仅以业务指标的完成作为主要参考数据, 忽略了费用等其他一些预算指标。

三、加强寿险公司预算管理的对策

1. 以贴近市场作为预算管理的宗旨

预算资源投入要密切关注销售策略、销售周期, 配合开展的销售运作基础上匹配相应的资源, 从而提升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 同时, 密切与渠道、与市场的联系, 防止预算政策的制定脱离市场。加强对市场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研究, 预算政策制定不仅比较自身的历史数据, 自我对标, 更要关注市场, 对标主要竞争对手, 对标行业最佳实践。

2. 配置科学是预算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配置资源时平衡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平衡好规模与价值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如何兼顾规模与价值始终都是保险业务发展的一个难题, 单纯从财务角度分析, 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协调发展。既不能为了规模而放松了价值, 也不能只顾价值而丢失规模。要实现规模和价值双重目标, 关键是要做好销售渠道定位, 银保渠道要以规模为核心, 个险渠道、团险渠道肩负起保价值的重任。第二是要平衡好投入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资源的投入不能只是销售推动的短期效应, 应注重长期的良性循环, 包括统筹好销售组织与队伍建设的关系;统筹好队伍有效人力扩张和产能提升的关系。第三是要平衡好增收与节支的关系。预算下达无论是采用“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的方式, 为保证实现收支平衡都会回归到“增收节支”上。关键是增什么, 节什么。开支项目的确定尤为重要, 什么有压缩空间, 什么没有压缩空间。在预算政策中一定要对象明确, 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 如有必要, 要明确压缩的具体项目与额度。

3. 有效评估财务资源投入与产出是衡量预算管理效率的标准

僧多粥少是在资源配置时遇到的常态, 为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就要加强对资源配置后的达成的效果进行评估。寿险公司维持日常运作费用预算来源于保险业务收入, 但在未取得收入前不产生任何可用的费用预算, 这就要求有一定的资源 (即费用预算) 投入为前提的, 但资源投入未必能取得与之对应的收益, 如何把握好资源投入节奏, 只有对投入产出进行有效评估, 才能避免是资源投入过少, 业务发展得不到必要支持和资源投入过量, 资源使用效能低, 收支严重失衡的情况发生。

4. 沟通协调是预算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

资源配置涉权涉利, 工作繁杂、难度很大。上下级公司之间、销售部门之间、后援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宣传、解释和有效的沟通, 以缓解矛盾, 减少阻力, 营造氛围, 才能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沟通中应用数字说话, 借助各种办法, 科学、合理的阐述,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指引的下达, 还是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上报, 直至最后预算的批复, 每一个环节, 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为前提, 再好的预算政策也难以执行。

5. 搭建信息平台是预算工作的重要手段

预算执行反馈、控制、差异分析等预算管理工作绝大部分依靠手工操作, 预算执行反馈时效性差, 数据准确度不高。公司管理层关注公司业务发展, 对日常预算数据信息提供的时效性提出高要求。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搭建预算管理系统平台, 与业务系统、费用报销等系统建立接口, 业务财务数据通过接口自动流入到预算系统中, 同时设定预算口径统计规则, 实时加工数据, 提高预算数据反馈频率, 实现对财务预算执行反馈、分析与控制、预警的动态化管理。

摘要:保险行业在我国一直都处在发展阶段, 还不完善, 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影响下, 寿险公司也在调整相应的市场策略, 其中有效的预算管理可引导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就当前寿险公司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探讨总结, 提出了几点解决与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 篇5

二、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

(一)保险公司开展电话营销业务,应设有电话营销专用呼出号码,并在全国性媒体上公示电话号码,公示时间不少于三天。公示材料应报中国保监会及展业地保监局备案。

(二)保险公司自建电话中心或使用合作机构的电话中心须向所在地保监局备案,电话中心应配备电脑系统、通话系统、录音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听系统等运营基础设施。

(三)保险公司应制定完善的电话营销管理制度,加强单证管理,完善收费及结算流程,原则上避免现金收费。在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可提供现金收费方式,但需规范现金收费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保证客户利益。

三、加强销售机构和销售人员管理

(一)以保险公司名义呼出电话销售保险产品的方式属于公司直销;以合作机构名义呼出电话销售保险产品的方式属于代理销售,合作机构应向所在地保险监管部门申请取得相应的保险代理资格。

(二)保险公司应加强对合作机构及其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管理,并对该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的代理行为依法承担责任。

(三)电话销售人员应当取得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保险公司应统一对电话销售人员进行岗前和岗中的培训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保险法律法规、保险产品知识、电话销售技能、职业道德等。对于销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电话销售人员,还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专门培训。

四、加强产品管理

(一)保险公司通过电话渠道销售的产品应注明“通过电话渠道销售”,按照《人身保险产品审批和备案管理办法》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或备案,并对电话营销产品独立核算。

(二)保险公司已经在保监会审批或备案的产品,在符合电话渠道销售特点的前提下,向保监会申请报备“通过电话渠道销售”后可销售。

(三)保险公司通过电话渠道销售的产品,需充分考虑电话渠道的特殊性,产品应简明易懂、便于投保。

五、加强销售过程管理

(一)电话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应将姓名、所属保险公司或合作机构名称、客服电话、产品名称、保障范围、保险期间、保险费、保险金额、缴费方式、扣款时间、保单生效日、保单送达方式、犹豫期等内容明确告知投保人。同时应向客户明确说明有关责任免除的事项,并提醒客户在收到保单时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

(二)电话录音是确认保险合同是否成立或生效的重要依据。保险公司应在取得投保人同意后,将电话通话过程全程录音并备份存档,保存时限不得少于保单有效期满后二年。

(三)保险公司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严格管理电话呼出时间,并设置专门人员定期核查销售过程电话记录。对拒保客户应作记录,避免对客户造成滋扰。

(四)保险公司自建电话中心的,除取得合作机构书面同意外,只能以保险公司名义致电客户;以合作机构名义致电客户,应明确告知客户其保险代理性质。

(五)保险公司通过电话销售的保险产品,对于其中的死亡保险责任,应当采取有效方式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

六、加强售后服务管理

(一)保险公司应加强电话营销业务接报案、理赔及投诉处理等售后服务。

(二)保险公司应对投保人进行电话回访,并录音核查,电话回访人员和销售人员应岗位分离。对通过电话确实无法取得联系的投保人,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进行回访。对通过电话方式赠送的保险以及销售的短期意外险产品,可按一定比例回访。

(三)保险公司应在保单生效时、扣款成功时采取有效方式提示客户。

(四)保险公司应在保单到期前通知客户,客户提出不再续保时,应按客户要求办理。

七、加强客户信息安全管理

(一)保险公司必须使用从合法途径得到的客户信息,建立客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客户资料和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二)保险公司对电话录音内容负有保密义务,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发生合同纠纷时,可以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录音资料,在规定的录音保存期限内,保险公司不得拒绝。

(三)保险公司应规范保单送达工作,防止在保单送达过程中泄露客户资料,必要时应与保单送达机构和快递人员签订客户资料保密协议。

八、加强监督检查

(一)各保监局对电话营销业务实行保单送达地属地监管。

(二)各保监局对在本辖区内开展电话营销业务的保险公司和代理销售机构应当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对于电话营销业务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对于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当及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养老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业务参照本通知执行。

主题词: 寿险公司 电话营销 规范 通知

抄送:各养老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

编录:韩春明 校对:孙湜溪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 篇6

摘 要 加强资金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与战略发展的必然需要。不同行业在资金管理模式、运用方式、风险防范的重点有所不同,笔者将以寿险公司资金管理的政策取向,监管要求为背景从制度构建、流程再造,提高信息化水平等角度阐述寿险资金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应防范的可能出现资金管理风险的重点和环节。下文将以信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实证浅析寿险公司资金管理的模式和应防范的重点。

关键词 寿险公司 资金管理 新模式 防范重点

信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泰人寿)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07年5月18日注册登记的全国性寿险公司。公司总部设于浙江杭州,注册资本14.91亿元,可经营一切人身险(含各种法定保险),目前已开设浙江、江苏、北京、河北、福建、河南、山东和黑龙江8家省级分公司,下辖34家三级机构。

信泰人寿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强化规范资金管理和运用,2008年以来随着保监会对资金管理和运用监管的加强,公司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在资金管理上迈出了创新性的步伐,实现了保险费全国集中代收和保险金给付并涵盖代理金佣金发放和分支机构业务及管理费用全国集中代付;同时在资金运用上成立了资产管理中心,进行保险资金的运作管理,现在就信泰人寿实现收付费全国集中和规范运用保险资金两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实现全国集中化资金收付管理是未来保险资金管理的主流趋势

保监会2008年11月份下发97号文件《关于加强人身保险收付费相关环节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目的就是防范保险公司因管理疏漏、代理人道德风险等因素在收付费环节引发的资金管理风险。文件要求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保险金除客户亲自到公司营业网点或柜面办理业务以外,必须通过非现金方式进行收支。

97号文件出台后,信泰人寿成立不久,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总公司开设总账户,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在银行分别开立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 在业务处理上, 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收入账户资金可每日清零归集到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总账户,总公司可根据分公司资金申请额度,将资金拨付到分公司业务支出户,分公司再将业务给付资金拨付到中心支公司的业务支出户,进行业务给付[1]。当时信泰人寿所辖8家分公司因财务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参差不齐对资金采取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实行转账收付费,但还存在着现金收取保费和现金支付的保险金的现象,个别机构出现了个别代理人收取了客户的保险费不向或者迟向公司交款的情况;分支机构财务人员每天都疲于应付收付费工作,有大量的账务核对工作,而且有的机构存在长期未能清理的银行未达账项;大量资金形成在途资金或沉淀在分支机构账户上,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根据监管的要求信泰人寿总公司,适应新形势,从 2009年上半年开始,积极研究探索酝酿不变根基制度,进行流程改造的全国集中收支的资金管理模式,制定出“走出去请进来,短平快”的资金管理上水平的实施方案。所谓“走出去”是当时我公司认真调研并吸收同业保险公司新华人寿在资金收付管理方面好的做法。新华人寿当时利用中行的资金服务共享“TMS”平台,基本上实现了保险资金的全国集中代收付。“请进来”是我公司和通联支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积极洽谈,引入了“第三方金融外包服务”合作模式。所谓“短平快”就是我们集中信息开发人员的专业优势力量优化核心业务系统功能,顺利实现数据口对接,这样既有利于节约成本更有利于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我公司保险资金集中代收付管理模式。

因为“第三方金融外包服务”合作模式是新事物,为了稳妥起见,决定先行先试,先以一家财务管理基础比较扎实的分公司为试点,进行为期一个季度的试点集中代收付。在2009年的11月份选了浙江分公司为实现“全国资金集中代收付模式”的试点单位。在总分公司财务人员和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通过试点运作,全国集中代收付工作开展地异常顺利,于是在2010年2月份公司决定全面铺开,在全国所有分公司进行保险资金集中代收付工作。这样信泰人寿在不到一年里的时间内完成“全国集中代收付管理模式”的实现。于此同时信泰人寿实现了代理人佣金、业务及管理费用报销全国集中支付。“全国资金集中代收付模式”的实现既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管理风险,又能做到快速承保和业务给付支持了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二、保险资金的合规运用,是监管和公司内部强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中国保监会于2010年7月份颁布出台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符合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根据保险资金性质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运作。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保险资金管理,做到既能防范风险又要获取适度的收益水平[2]。

现行国际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将保险资金托管到保险公司控制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另一种模式为公司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中心进行专业化运作保险资金。信泰人寿因成立不久,资产规模还未达到有效规模[3],所以我公司在2010年经董事会批准成立了资产管理中心。信泰人寿资产管理中心在公司投资管理委员领导下,按照审批授权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负责我公司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以诉求既能防范公司资金风险,确保资金的安全[4],又能通过专业运作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以反哺寿险业务发展。

三、防范保险资金管理风险是保险公司始终要高度重视的管理工作

不管是何种资金收付模式和资金运用模式都會存在一些缺陷,所以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在资金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以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简要介绍一下在保险资金收付管理和资金运用方面应着重防范的风险。

首先,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和投资操作人员的遴选、培训和管理,人是第一位,人用对了,一切都对了,再好制度体系设计,没有好的人去贯彻执行,严格按照公司制度和流程操作,公司的管理风险还是会出现,同时要注重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简单说就是防范“人”的风险[5]。

其次,要防范操作风险,加强流程再造,优化流程,注重过程监控,防范因不当操作带来的风险。重点应做到关键岗位分离操作,建立风险隔离的防火墙体系,比如收付费环节发盘和回盘人员分离,并做好信息登记工作;资金运作方面应重点关注结算风险,具体包括定价、交易指令、结算和交易能力,同时还应关注交易人员的越权交易和道德欺诈行为[6]。信泰人寿财务人员在拨付投资资金时我们会进行系统分析每个投资品种及投资单位的交易时间、价格、交易频率等关键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偏和制止一些不当行为。

最后,要防范信息系统风险。如果公司后台信息系统不完善,可能会因硬件或软件系统局限引发不能有效准确搜集价值信息,不能正确快速处理和传输交易指令所带来的投资损失[7]。稳定可靠先进的信息系统是保险资金成功运作的技术保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在现代经济中,各个企业在资金收付和后续运作方面,因所处的环境和内生性需求不同存在着不同的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只要每个企业做到既能有利于资金的风险防范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均是可取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王铁锋.中国债券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6-58.

[2]吴定富.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09-122.

[3]傅安平.中国寿险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56-159.

[4]曹顺明,胡滨.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保险研究.2006(1):60-62.

[5]张洪涛.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第l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0-109.

[6]吴晓蕾,王宇,温骊骊.保险机构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与管理.保险研究.2008(4):65-67.

上一篇: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下一篇:配电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