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寿险责任准备金

2024-10-14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共5篇)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 篇1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的负债主要由各种责任准备金组成非寿险责任准备金是对保险合同所承担的保险责任或经营风险的评估结果,其计算需要依赖保险精算人员运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计量,这是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不同于其他负债的地方,也是初次涉及保险会计的财务人员较难理解的地方。

(一)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含义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中的责任是指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或保单持有人的未了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因承保保险业务而提取的基金,或者说是对因承保保险业务而引起的将来负债或已有负债的提取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取在先,赔款支付和费用发生在后,所以保险公司要设置一定储备基金以应付未来的保险责任。

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在会计期末对已发生保险事故应付未付赔款所提取的一种资金准备,一般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并已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而保险公司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为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费用而提取的准备金。

2.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非寿险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1.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最常应用的技术是逐案估计法,即由经验丰富的理赔人员对每一个已报案赔案的未决赔款成本进行估算,同时要考虑索赔自身的特点经济环境等的变化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精算部门分别提供再保前和再保后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数据。

2.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通常采用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赔付率法和B—F法等通过上述精算方法可以先计算出各事故年的终级损失,从终级损失中减去已决赔款,即得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然后从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中再减去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金额,就得到了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 10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3 109

3.理赔费用准备金对于保险事故,保险公司除应支付给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赔偿外,还应支付结案过程中发生的理赔费用,所以保险公司应当提取理赔费用准备金其中,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损失检验费律师费等为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而不是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理赔费用为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1)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的常用方法是比例法,该方法假设直接理赔费用与相应的赔款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并且该比例关系的发展规律在过去和将来是一致的。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11 08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11 089

(2)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需要首先确定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然后假设间接理赔费用在立案时发生50%,其余50%在剩余的理赔过程中发生按照上述假设,就可以根据下述经验公式估计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50% 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三)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保险公司履行未来赔付责任的资金准备,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要按照规定计提而且保险公司在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还要对其进行充足性测试,如果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能 满足未来赔付费用等的需要时,还必须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方法通常分为比例法和风险分布法其中比例法又可以分为1/24th法1/365th法等,主要适用于被评估险种或险类的风险分布比较均匀的状况;而风险分布法分为七十八法则逆七十八法则流量预期法等,主要适用于保险期间较长的险种下面分别就上述方法予以介绍: 1.月平均估算法(1/24th法)

月平均估算法的理论依据是假定一个月所有承保的保险单是30天内逐日开出的,并且保险单数量保额保费服从均匀分布,这样可以近似的认为所有的保单从月中开始生效,即对于每张保单当月仅能赚得半月的保费对一年期的保单,当月已赚保费仅是年保费的1/24。

以一年期的保单为例,采用1/24th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每年末的12月31日,可以根据下表所示的未赚保费因子来评估:

(1)2005年12月该公司提取的再保前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P12=1248*1/24 1296*3/24 1200*5/24 … 1164*23/24=1115.5 则2005年12月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115.5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115.5

(2)2005年12月该公司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A12=998.4*1/24 1036.8*3/24 960*5/24 … 913.2*23/24=892.4

2005年12月该公司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A12=223.1

则2005年12月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2.逐日估算法(1/365th法)1/365th法是以日为基础逐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一种方法,所以又称逐日估算法1/365th法是根据有效保单的天数来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下(包括一年)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长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采用1/24th法,1/365th法或者其他更为谨慎合理得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特别是对于机动车辆法定第三者责任保险,根据《保 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必须采用1/365th法评估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而且采用1/365th法,其精确程度明显要比1/24th法高得多。

1/365th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公式为: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单未赚保费天数/保险期间涵盖天数×保费收入

3.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对于某些特定的险种,随着承保时间延长,风险逐渐降低或增大此时保险公司考虑近似选用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例如,对于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证保险,由于贷款余额的减少,风险分布呈现递减的趋势,可考虑采用七十八法则;而对于车辆保修期延长保险的风险在承保期内逐渐增加,则考虑采用逆七十八法则。

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P12=∑(13-N)* X N /78

N =1

逆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P12=∑N* XN /78

N=1

N——表示月份数

P12——表示年底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X——表示各月的保费收入。

上述公式适用于一年期保单,分母78=12 11 … 1;如果为两年期的保单,分母则是24 23 … 1=300。

1)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前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P12=∑(13-N)*X N/78=1233.1

N=1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233.1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233.1

2)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S12=∑(13-N)*Z N/78=986.5

N=1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S12=246.6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4.流量预期法流量预期法是以承保业务的实际风险分布为基础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这需要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对风险分布状况和已赚保费比例分布进行估计。

5.保费不足准备金按照保监会第13号令《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中第12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因此,在按前述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后,保险公司还需要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与费用,就是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去乘以估计的赔付率与费用率,扣除投资收入的差额,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账面余额进行比较,检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否足够充分并且按照《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金额应大于或等于以下两者中的较大值:

I.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费用及再保支出的余额;

II.在准备金评估日假设保单退保时的退保金额。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提取责任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理来核算损益反映盈亏,而从保险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准备金评估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产品设计偿付能力以及公司之间盈利能力的可比性等等因此,保险会计对保险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尤其是对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应遵循谨慎的估价原则目前,各家保险公司也在通过不断努力,寻求适合于自己保险公司实际情况的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力求计提的责任准备金充分合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为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核算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 篇2

20世纪,美国保险业统计数据表明(如表㈠),保险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是承保风险;在承保风险中,准备金的不足是造成其破产的主要原因。非寿险公司准备金类型在各国有所差异,但主要包括两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随着企业财务会计准则趋同化、电子信息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存和转回方法大致相同或相似,绝大多数公司把保单保费分成365天来计算即1/365法,人为调整因素可以消除,保单一生效,系统就会自动计提与转回责任准备金。而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存一直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普遍存在,也成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监管当局所关注的焦点。

数据来源: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未决赔款准备金(Loss Reserve)是指保险公司为已发生但尚未理赔完毕的赔案所预先提存的资金。财产保险保单多为一年期短期保险契约,从保险事故发生到赔款支付完毕的延迟时间往往较长,因而需要评估未决赔款准备金,并且其评估结果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影响。然而,直到财政部1999年1月《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的颁布,首次具体提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提取规定。规定指出:保单有效期内发生的已报案未决赔款,最高不超过当期保险赔偿或者给付金额的100%;已发生但尚未提出保险赔偿或者给付金额的赔案,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4%。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3月24日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指出:保险公司可按照《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但如果精算方法计算的准备金大于按照《保险公司财务制度》提取的准备金,则可取大者为报表数。但具体的精算方法该规定却尚未明确给出,公司拥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换而言之,在尚无客观和公开的标准的情况下,国内公司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利来确定未决赔款金,从而可能出现人为调整行为以达到相关意图。

二、文献综述

Guay,Kothari和Watts(1996)认为准备金的提存偏差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精算师主观原因、绩效度量方面的考虑,和非故意性错误。本质上来讲,以上意图使得收入平稳化,通过掌控损失准备金,保险公司可以把收入从一个时期转到另一个时期。

为了检验准备金提存偏差原因,Smith(1980)研究了美国1955-1974年9家汽车责任保险公司的损失准备金,结果表明,1955-1962年期间损失准备金明显高估,在剩下的9年中被低估。Smith也检验了保险公司是否使用了损失准备金来调整承保业绩,但实证结果却表明证据不够。

Aiuppa和Trieschmann(1987)调查五个险种损失准备金中的已发生未报案(IBNR),样本为1975-1982年40家保险公司,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他们发现,公司规模与准备金有关联,并认为小公司因较弱的精算实力、经验缺乏,所以更可能产生较高的预测失误。

Grace(1990)用一个模型,该模型是保险公司通过准备金的调整使得其现金流最大化,Grace推测保险公司通过损失准备来最大程度减少税收负担,减轻报告年度的收入波动。取样1966-1979年70家保险公司,研究设计了一个跨期的回归时间序列模型。结果表明,准备金调整使得样本公司在样本期间税额减少。

Petroni(1992)考察错报准备金的公司对于不同成本与收益的反应,主要假设是相对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实力弱的易于低估准备金,目的是为逃避监管。样本1979-1983年324家保险公司,采用跨期时间序列回归方法,结论支持假设。相对Grace(1990),Petroni并没有发现报告年度有税收规避证据。

Cummins和Grace(1994)建立一个利润最大化模型,考虑1986年税法有关产险公司所规定条款在其中。该模型预测,保险公司使用损失准备金来规避投资收入税,把资产投入到税收优惠的领域。样本1981-1989年40家股份产险公司,假设得到证实。Fernando Penalva Acedo(1998)采用Kalman filter(KF)卡尔曼滤波器,对美国1983年到1996年210家财产保险公司,检验经理调整损失准备金的现象,准确率达到80%。该模型依赖于体制特征和会计制度的特性。

但以上对于损失准备金考察是采用样本五年后数据,也就是说,研究者要等到5年后才能判断当期是否存在调整行为,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

三、提存未决赔款准备的影响因素

对非寿险公司来说,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最为重要的负债项目之一,如何科学准确地对其进行估算,意义重大。目前主要文献资料中有六种估算方法,同期影响因素如表㈡。

近年来,在国际精算学界,很多研究人员利用现代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Verrall、Scollinik、Ioannis Ntzoufras等在国际一流精算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从不同角度估计未决赔款准备金,取得较大进展;并都反映出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已决赔款支出、保费收入和赔案之间的关系。影响未决赔款准备水平两个重要同期因素分别为保费收入与赔款支出;从不同期来看,还受通货、利率变化等因素影响。但非寿险业的保单期限一般都为一年期,受通货与利率影响远少于寿险,因此在考察非寿险企业时,暂不考虑这两个原因的影响。

从国内已有的文献来看,衡量未决赔款提存水平高低有两类指标: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决赔款支出和未决赔款支出/自留保费。文献认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保费收入存在一个稳定关系,并进行实证。净保费收入是保费收入加上分入保费减去分出保费,但没有把分保影响考虑到已决赔款支出中,导致模型因变量解释力的不足;另外,该文献没有把财产保险与寿险两类性质不同公司分开,得出结论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文献把税收因子、承保因子与利润因子与未决赔款提存水平建立联系,把税收因子加入进去主要是考虑到保险企业是否有盈余调整的可能。直观上,在一般情况下,净保费收入越高,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存水平就应越高;在总的损失是一定的情况下,已决赔款越多,则未决赔款准备提存水平就应越低。因此认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存水平与净保费收入成正比,与已决赔款支出成反比。

未决赔款准备金考虑到分入分出保费影响,为保持口径一致性,本文也采用净保费收入,而不用保费收入这个指标;同时赔款支出应扣除摊回赔款再加上分保赔款支出后的净赔款额。由于同一个公司各个年度,或者同一年度各个公司的报表项目有所不同,会出现口径不一现象,有时难以分离出其摊回赔款和分入赔款支出数据,本文只能用其赔款支出数据来代替净赔款额,各变量解释及其代码见表㈢。因变量为未决赔款准备金;自变量有两个:净保费和净赔款。

四、模型比较与实证

由于我国非寿险业时间发展时间不长,且市场经营主体数量还相对较少,为了在实证中尽可能采用更多的样本,故做以下假设:1、非寿险企业各样本的业务性质等同。该假设主要基于我国非寿险公司业务结构,经营模式,产品雷同性等方面的相似性;2、在正常年份,各期保险业务性质稳定。在短期内业务特性不受时间推移影响。该假设隐含着样本公司在样本期间没有出现保费与赔付方面的大波动。

由于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保费收入和赔款支出这种关系,如果没有人为调整未决赔款准备,在一个较稳定的经营环境中,可以建立三者之间的关联模型。本文采用9家公司的数据,样本与数据时段分别如下:中国人保(1996-2004年)、华泰(1996-2004年)、中华联合(1996-2004年)、永安(1996-2004年)、天安(1998-2003年)、大众(1998-2004年)、华安(1998-2003年)、太平洋产险(2002-2004年)、平安(2003-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1997-2004)和《中国金融年鉴》(2005)。样本总数为60个,数据单位统一为百万元。本文做两个线性回归模型,一个是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保费收入模型,也就是文献[1]采用的方法;另一个是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保费与净赔款,然后比较两个模型得出结论的差异。用Eview3.1做第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其结果如下:

对应的回归表达式为:

拟合程度较好,可决系数0.944705,回归的标准误差772.06,Prob等于0,对应系数显著不为零。

第二个回归方程输出结果如下:

对应的回归表达式是:

可决系数0.949536,略高于第一个回归方程。标准误差744.小于第一个回归方程。Prob等于0,对应系数显著不为零。另外,我们可以看到AIC的值也比第一方回归方程小,说明准确性有所提高。最后,对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分析(图㈠),模型总体拟合程度较好。

五、结论

根据输出结果,可知第二个回归方程模拟更好。利用第二个回归方程得到未决赔款准备金拟合值和残差。可以“residual/拟合值”表示残差的偏离程度,偏离图㈡所示。偏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估计误差所致;第二种可能存在人为调整行为。从图㈡可以看到,样本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偏离系数每年均为正且保持了较好的盈利公司,如华泰年均系数1.47,年均保费利润率25%;第二是偏离程度每年均为负,且盈利状况还可以,如中华联合年均偏离系数-0.582,年均保费利润率12%;第三类是偏离系数均为负,且保持略微盈利,如天安偏离系数-0.247,年均保费利润率6.69%。第四类是样本期间有正有负,盈利水平波动较少,大部分公司都属于这类。

根据国外相关理论,第一类存在很多可能存在人为盈余调整行为,为小保险公司或财务较差的公司所为;第二类是有规避税收的可能性;第三类与第四类则可能与随机性估算误差有关。对于个别公司行为的判断,需要更为详尽的数据,本文将检验我国非寿险企业是否存在普通的人为调整。

假设如果“residual/拟合值”比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说明样本不存在纵普遍的人为调整因素;反之,则可以推断为存在普遍人为调整行为。随机估计误差是白噪声,服从正态分布。要检验偏离系数是否服从某种分布,本文采用K-S检验。

K-S检验是俄罗斯数学家柯尔莫哥和斯米诺夫(Klomogorov-Smirnov)命名的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该方法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样本来自的总体是是否服从某一理论分布,是一种拟合优度的检验方法。K-S的零假设H0是:样本来自于的总体与正态分布无显著差异。SPSS13.0中的K-S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a Test distribution is N ormal.b Calculated from data.

由上表可知,数据均值为0.2039,标准差0.69355。最大绝值差值为0.16,最小负值-0.09,K-S值为1.239,概率p值0.093,大于显著水平0.05,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认为偏离系数的总体分布与正态分布无显著差。从直观上来看P-P(图㈢),横轴为样本数据实际累计概率值,纵轴为期望(理论)累积概率值。当数据与理论完全一致时,各个数据点应落在中间对角线中。图㈢数据点围绕在对角线附近。由此可以判断,:在我国非寿险业,还不存在较普遍的人为调整未决赔款准备金行为。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 篇3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的相关规定

(一)税法规定。

现行《关于保险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保险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准予在税前扣除;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损益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财产险、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业务,为承担跨年度任提取的赔款准备,按当期自留保费收入的50%提取。

(二)会计相关规定。

财政部1999年颁发的《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规定:保险企业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当期自留保费收入的50%提取,但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在执行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可按1/8法(又称季平均法)、1/24法(又称月平均法)或1/365法(又称日平均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财政部2002年度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保险企业可按保险数据精算结果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至于精算方法,也是指1/8法、1/24法或1/365法。

保监会2004年12月颁发的《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保险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应当采用下列方法之一:(一)二十四分之一法(以月为基础提取);(二)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以天为基础计提);(三)对于某些特殊险种,根据其风险分布状况,可以采用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保监会2005年2月颁布的《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二十四分之一法、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或者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评估非寿险业务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二、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分析说明

(一)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方法的简要分析。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对短期险(具体是一年期及以内的财产险、意外险、健康险)未到期的、要在下一年度承担赔款责任而提取的一种准备金。一般假定,对于这些短期险保单,其有效期内每时刻发生保险事故的概率是一样的。这样,一张保单要在下一年度承担的保险责任主要取决于保单下一年度的有效期限。假设一张一年期意外险保单在×年11月1日取得保费100元,其在这一年承担了61天的保险责任,在×+1年还需要承担304天的保险责任。×年年末,为核算要在×+1年要承担的赔款责任,需要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为准确计算,应按照天数进行提取,即本保单在×年承担了61天的责任,在×+1年还需要承担304天责任,因此将本保单当年尚未承担的责任部分全额计提准备金,金额为100元×304/365。但在实际中,由于保单巨大,逐单计算的工作量很大,保险公司往往是直接按照保费收入计算,而不是逐单提取。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计提方法:1/2法(又称年平均法)、1/8法(又称季平均法)、1/24法(又称月平均法)或1/365法(又称日平均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现实中由于保险公司取得保费的时间和金额是不均匀的,候广庆等(2005)认为在不同方法下提取的金额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万俊文(2002)认为1/365法按照天数进行提取,最接近或符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提取金额最为准确,1/24法、1/8法次之,1/2法最不准确。

(二)税收职能理论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规定的要求。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税收的这两大职能,是制定任何税收政策时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1、从调节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角度看。

目前,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金融业中,还是在全部产业中,保险业所占的比例都很小,税收在促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方面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允许保险公司按照1/24法、1/365法等更为精确的方法,有利于更准确的提取准备金和核算险种损益,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利于从长期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税法现行的1/2法不能准确地提取准备金,可能产生提取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对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发展都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甚至可能导致行业性危机。

2、从筹集财政收入角度看。

由于保险公司保费不是均匀流入的,根据税法按照1/2法计提的准备金与公司按照其他方法提取数产生差异。这种时间性差异,对一家公司而言,由于是对一年期及以内的短期险计提的准备金,在第二年就可以转回;如果从全部保险公司整体看,在同一年份有些公司调增应纳税所得,有些公司调减应纳税所得,相互之间基本可以相互抵销。短期看,不同的提取方法对税收收入是中性的,税法从现行1/2法提取,改为按照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不会影响当期税收收入。从长期看,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保险业,税源增加,税收收入也就相应增加了。总之,税收职能相关理论要求税法应鼓励1/24法、1/365法及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提取方法并允许税前列支。

三、现行税收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税法规定相对滞后于会计规定,造成两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差异。

现行的《保险公司财务制度》出台于1999年,当时保险公司全部采用1/2法核算。为了与会计核算一致,税法规定按照1/2法进行税前扣除。但近几年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合资保险公司的纷纷成立,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核算方法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方法,基本上抛弃了以往的很不精确的1/2法,改用更先进的1/8法、1/24法或1/365法,从而能够更精确地核算险种损益,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但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规定一直没有做相应调整,仍然只允许按照1/2法进行税前列支,相对滞后于会计相关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现实核算水平。由于两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差异,公司为计算应交所得税,必须按照税法规定重新进行计算,并就其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二)税收征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各方面对扣除标准的理解存在很大歧义。根据政策规定本身和税法规定,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应认定为时间性差异,凌飞等认为对于这种差异性在征税中应允许保险公司在准备金调整方面按照税法的要求全额调整。如果企业提取的金额大于1/2法下提取的金额,则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如果企业提取的金额小于1/2法下提取额,则应允许企业调减应纳税所得。但目前各地税务机关执行尺度不一,且一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对政策存在错误理解,对不同方法下的差异作为永久性差异,采用歧视政策,选用就高不就低的方法,只允许调增应纳税所得,而不允许调减,增加了税基和保险公司的实际税负。

四、改进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保持了3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尽管如此,保险业的税收管理制度却相对落后,严重滞后于保险公司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准备金的计税标准已脱离了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税前扣除政策进行改进:

(1)对保险公司按照1/8法、1/24法或者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这样才能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规避经营中的风险;

(2)允许税前据实扣除,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减少企业的税负。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EB/OL].http://www.jx-n-tax.gov.cn.

[2]注册会计师网.保险公司财务制度[EB/OL].http://www.bicpa.org.

[3]候广庆,王维红.略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核算及其对利润的影响[J].中国保险,2006,(2):18-22.

[4]毛晓梅.保险业处于初级阶段,吴定富呼吁勿以保费论英雄[N].中国青年报,2004-04-06.

[5]凌飞,田丽丽.财险公司准备金纳税问题研究[J].金融会计,2004,(7):62-64.

澳大利亚非寿险市场简介 篇4

澳大利亚非寿险市场规模是中国内地的1.4倍,但考虑到其人口总数仅2430万,保险密度(非寿险)是中国内地的92倍,我们不得不承认其间的巨大差距,这同时也预示着中国保险市场无可限量的发展空间和诱人潜力。

和英美保险市场相比,澳洲保险市场和中国市场有更多的相似性,它的昨天可能是中国保险市场的今天或者明天。如何制定竞争规划、调整经营策略,确保国内保险业在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澳洲保险市场在监管、企业经营、市场策略等多方面值得业内借鉴。

在澳大利亚,排名前五名的公司分别是IAG、SUNCORP、PROMINA、QBE、AL鄄LIANZ,该五大保险公司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2003至2005年是数十年来澳洲保险业最好的时候,市场进入了一个费率走高、承保及理赔控制更严、对保险人相对更为有利的业务周期。2004年非寿险业毛保费增长了12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调整到100%以下,税前承保利润大约增加了16亿澳元,投资收益达20亿澳元,比上年提高73%。税后利润从2003年的9.16亿增加到25亿澳元。*保险监管和相关法律

保险行业监管分为三个层级:法律、行业法规和行业自

律。

澳大利亚主要的保险监管机构有两个,分别是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鄄SIC)和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局(APRA),前者侧重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监控,后者侧重审慎经营原则和偿付能力的监管。

从最近的监管趋势看,ASIC目前致力于强化对个人及小型企业的保护,而ARPA则将过去不分业务类型统一的偿付能力标准修改为根据业务类别设定不同的准备金提取标准。保险立法在过去30多年里,经历了以下的演变和完善:1973年《保险法》(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保险业法方面的规定已由《公司法》所替代)、1974年《行业行为法》、1984年《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法》、1984年《保险合同法》和2001年《金融服务改革法》(作为《公司法》的第7章)。保费协会、保险理事会和保险查询与投诉有限公司的成立和良好运作,体现了以遵守行业行为守则为基准的行业自律。作为澳大利亚处理保险理赔纠纷的独立机构,保险查询与投诉有限公司以《行为守则》为审裁标准,索赔审裁小组委员中大部分由政府负责消费者利益保护的部门指派,同时还有保险人和消费者代表。在一定金额限度内(超出此限额由法院直接受理),审理保险纠纷案件的处理结果对保险人而言为最终裁决,而被保险人则有权提起上诉。

从长期实践的情况看,被保险人不同意保险公司理赔处

理结果而提交该公司裁决的案例并不多,而该机构的绝大部分裁决为争议双方所接受,在小额保险争议解决过程中公正、合理地处理了合同纠纷,化解了保险人和消费者(特别是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保险产品研发和营销渠道

澳大利亚的保险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个人、商业、法定和责任保险四类,其中个人保险产品(含车险)占48%、商业保险产品占25%、法定保险产品占18%、责任保险产品占9%。产品结构和中国内地的保险产品结构大致相同,较有特色的有:

行业特殊风险一揽子保单(ISR):针对大型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以财产损失保险、营业中断保险为基础,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定风险,提供包括多种损失、责任风险的整体风险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保险市场目前采用统一措辞的ISR标准保单。

在责任保险方面,普通责任与产品责任保险多以期内发生为责任基础,职业责任以期内索赔为责任基础。

在产品及市场细分方面,部分专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在农村、老年人等专业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在专业市场取得充分的发展后,又通过兼并、收购全国性的保险公司扩大市场范围,同时在地理上分散风险。

在销售渠道方面,个险和团险销售渠道截然不同。由于

个人客户对价格非常敏感,一般乐于直接从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保险人自身分支机构销售的直销产品占21%。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呼叫中心销售的个人保险产品比重高达46%,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个人产品方面,通过各类保险中介销售的产品仅占21%。

从1960年以来,保险经纪人逐渐主导了商业保险市场。商业客户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十分关注,而且商业保险风险复杂,专业中介可以提供很好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目前通过经纪人安排的业务已占商业保险业务总量的73%。

在中介管理方面,澳大利亚保险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中介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包括经纪人/代理人的动态评级机制,通过设定各种参数,对保险中介进行定期(内部)评级、筛选和更换保险中介。

*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绩效管理与激励

从过去的总部直接面对众多的分支机构,转变为精简总部、设立地区分部,总部仅控制地区分部,由地区分部直接控制营业机构。总部和地区分部的组织架构有所不同,总部采用集中式组织而地区分部采用扁平式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报告与控制方式,以确保企业最高的运行效率。

公司根据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经理的绩效,根据净综合经营比率(NCOR)衡量员工的绩效,根据绩效决定加薪幅度

和职位晋升。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守法经营

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主要来自两方面:法律监管的要求和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立法方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已经从过去仅对部分强制性质的险种,扩大到所有险种,保险企业风险管理重点在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财务方面,确保投资组合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将投资期满日和保险责任解除日进行合理的组合安排,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偿付能力方面,将不分险种确定准备金率,改变为根据业务类别的风险系数确定不同的准备金率。财务报告上识别早期预警标志,包括新旧业务比重、产品的变更、按满期保费承保、使用12个月滚动数字等。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 篇5

保监发〔2010〕58号

各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

为促进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下合称保险公司)健康发展,防范控制经营风险,充分发挥非寿险精算技术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现将加强非寿险精算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保险公司应指定一名精算责任人负责签署本公司精算报告。

二、原则上保费收入10亿元以上的保险公司应设立独立精算部门,若公司不设独立精算部门,则精算岗位不得设置于承保、理赔和财务部门之下。

三、保险公司指定精算责任人,应充分考虑公司业务规模、经营管理及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需要。

(一)上一原保险保费收入超过50亿元人民币或再保分出前准备金大于50亿元人民币的财产保险公司以及所有再保险公司精算责任人,应符合以下标准:

1、具备中国精算师(非寿险方向)资格或国外非寿险精算师资格,若为国外非寿险精算师,则参加的资格考试、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中国精算师水平相当;

2、从事非寿险精算工作5年以上;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住所;

4、无犯罪记录;

5、三年内无执业不良记录。

(二)上一原保险保费收入小于50亿元人民币且再保分出前准备金小于50亿元人民币的财产保险公司精算责任人,应符合以下标准:

1、具备中国准精算师(非寿险方向)或国外非寿险准精算师以上资格,若为国外非寿险精算师或准精算师,则参加的资格考试、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中国相应层级精算师水平相当;

2、从事非寿险精算工作3年以上;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住所;

4、无犯罪记录;

5、三年内无执业不良记录。

四、保险公司指定精算责任人,应经中国保监会核准。公司申请核准精算责任人时,需提交以下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一)精算责任人身份证明;

(二)精算责任人住址、联系电话;

(三)精算责任人职业资格证明;

(四)精算责任人工作履历和执业记录;

(五)中国保监会要求的其他材料。

五、经保监会核准的保险公司精算责任人,不得兼任其它保险公司(包括寿险公司)的总精算师或精算责任人。

六、保险公司的精算责任人不得由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以及负责保险公司业务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高级管理人员兼任。

七、法人机构精算责任人的薪酬应经过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批准。保险公司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应定期跟踪分析前期财务报告与偿付能力报告中准备金评估结果的合规性、充分性,建立以审慎评估准备金、强化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精算管理和控制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精算责任人考核办法,客观评价精算责任人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精算责任人的薪酬不得与保险公司当年的经营业绩挂钩;精算责任人的薪酬与保险公司长期经营业绩或股票价格挂钩的,应在精算责任人核准申请材料中披露相关信息。

八、保险公司精算责任人提出辞职时,应提前通知相关保险公司并做好工作交接。保险公司与精算责任人解除聘用关系时,应于解除后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提交报告,说明原因。

九、精算责任人应按照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对下列报告签署精算意见,出具精算声明书:

(一)保险产品的费率报告;

(二)责任准备金评估报告;

(三)偿付能力报告;

(四)中国保监会要求的其他报告。

十、精算责任人应当严守职业诚信、遵循职业标准、保守职业秘密,依据合规性、充分性原则,保证第九条中所列报告的精算基础、精算方法和精算公式符合精算原理、精算标准、会计准则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精算结果科学合理。

十一、直接经营财产保险业务或再保险业务的保险集团公司应按照《保险公司总精算师管理办法》规定设立总精算师职位,总精算师资格由保监会核准。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可按照《保险公司总精算师管理办法》设立总精算师职位,总精算师资格由保监会核准。设立了总精算师职位的保险公司不再保留精算责任人,精算责任人相关职责由总精算师承担。

十二、为保证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报告所需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保险公司应出具由总经理签署的《数据真实性声明书》并随准备金评估报告上报。保险公司总经理应按照有关规定加强数据真实性管理。

十三、各保险公司应加强精算制度及相关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精算技术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强非寿险精算人员队伍的培养,提高精算人员的专业技能。精算责任人应及时全面地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相关信息,提出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十四、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自实施之日起,《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精算工作的通知》(保监产险〔2004〕145号)和《关于加强非寿险精算责任人任职管理的通知》(保监发〔2005〕9号)废止。

附件:

1、精算责任人声明书

2、数据真实性声明书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七月八日

附件1:

精算责任人声明书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本人已恪尽对XX保险公司XX报告精算审核的职责,确认该报告的精算基础、精算方法和精算公式符合精算原理、精算标准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精算结果合理充分,并对此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精算责任人:

年 月 日

附件2:

数据真实性声明书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本人已恪尽对XX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评估报告所需数据进行审核的职责,确认XX保险公司提供给精算责任人的数据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虚假记载或者遗漏,数据真实、完备、准确,并对此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总经理:

上一篇:汽车构造说课稿——韩峰下一篇:中班社会礼仪活动: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