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共12篇)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 篇1
寿险公司作为高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 强调风险控制是其永恒的主题。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第一道防线是对销售领域的风险防范, 加强销售领域财务风险防范是公司强化依法合规经营不可或缺的内容。寿险公司需要加强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寿险公司销售领域存在的财务风险
1. 违规使用保费收据向客户收费并由自己支配使用。
过去, 在客户支付保费与保险公司出具正式发票之间, 有一个保险营销员向客户提供“暂收收据”的环节。有些公司对保险营销员使用暂收收据的情况管理不严, 导致不法分子有隙可钻。有的营销员干脆使用手写收条, 或者通过涂改过的收据复印件骗取现金。虽然目前有些公司形式上取消了暂收收据, 但有部分保险营销员用二联单和白条代替了暂收收据收费, 使保险公司潜在的风险加大了。另外,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保险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实行系统自动划账处理, 实际上仍有部分保险营销员还在收取客户的现金, 收取现金后业务员再到银行交费, 且对这种情况保险公司一般难以控制。还有部分保险营销员利用保单60天缴费宽限期, 长期挪用客户的保险费。尤其是那些绩优保险营销员, 客户资源丰富, 续期保费量大, 他们利用打白条甚至收费不打条的形式从客户手中获取大量资金用于自己周转。
2. 伪造保险单将客户的保费窃为己有。
有些保险营销员利用客户对保险业务的不熟悉, 伪造保单, 或是把客户的期交保费保单变成趸交保费保单, 或者干脆就用投保单收费, 将保费窃为己有。因保险公司的前期签单承保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保险营销员来完成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保险营销员的展业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 且在后期的管理与监督中, 保险公司对这类欺骗行为短时期内也难以发现, 直至客户持保险单到保险公司来办理相关保全手续或发生理赔案件时, 保险公司才有可能发现。这种作案时间长, 且兼具隐蔽性、群体性的案件, 一旦发生并有风吹草动, 保险营销员就极有可能闻风而逃。
3. 单证管理不规范。
有些公司单证的印制、入库、领用、保管、使用、编号、销号等制度既不统一、又不规范, 各种单证之间的衔接、制约不紧密, 有些公司违规自印保单, 有价单证领用、回销记录混乱, 对应关系差, 有价单证的实物状况与记录情况不一致。单证管理不严会为违法违规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对单证印刷控制不严, 可能出现私自印制单证的行为, 为贪污保费、坐支保费提供方便。单证不核销或核销不及时, 可能引发贪污、挪用保费的行为。作废单证处理或销毁不严, 客户作为行外人不知情, 误以为是有效有价合同, 当作废的单证重新流入市场时, 其可能会成为贪污、挪用保险金的工具。
4. 印章管理不严格。
某些公司对印章没有实行归口统一管理, 没有建立印章专人管理制度, 印章的制作、保管、用印、封印、交接等工作不规范。有些公司和个人私自刻制公司行政印章和合同专用章。印章保管不善, 存在擅用、乱用、滥用印章现象。有些保险营销员将复印的投保单偷盖公司的“发票专用章”, 并多次复印用于作案。
5. 客户服务环节存在疏漏。
某些保险营销员未向投保人出示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 未提供客户权益告知书或进行风险提示, 存在代签名行为以及强制投保和随意夸大保费收益等欺骗投保人的行为。某些保险营销员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造成客户支付续保费用或追加保费后, 以为取得暂收收据手续就已完毕, 而保险营销员实际上并没有将保费交到公司。某些保险营销员骗取客户身份证和保单, 伪造客户申请退保委托书及签名, 客户服务部门往往不做严格的审核和批注就退款, 令他们容易得逞。许多客户投保以后, 往往忙于日常事务, 将保险事宜全权委托给保险营销员, 少数不法之徒就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
6. 佣金支出管理混乱。
有的保险公司为了招揽业务, 蓄意提高佣金支出标准, 或者将超标准的佣金支出以开假发票的形式在业务及管理费中列支。有的公司内部业务人员将收来的保费提取佣金, 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奖金, 一部分作为业务招待费。有的公司打擦边球, 自展业务和代办业务都提佣金, 只是将计提佣金的自展业务控制在总业务量的“灵活”比例之内。有的公司将应付给保险营销员的佣金截留, 供单位使用。还有的公司未使用保险中介服务统一发票支付佣金, 未按规定开具公司保费发票。有些公司考虑到政策的延续性、持续激励等因素, 没有把要求用于保险营销员奖励支出的资金用足, 而是变更奖励资金用途, 将用于保险营销员奖励支出的资金挪作他用;违规使用预算资金, 如随意扩大奖励范围、变通支付对象等;套取孤儿保单佣金、向不具备资格的单位甚至个人支付佣金。还有些公司业务人员与营销人员相互串通, 以营销人员的名义骗取佣金, 损害公司利益。
二、寿险公司销售领域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1. 全面推行收付费零现金管理制度。
寿险公司应禁止保险营销员在代理保险业务过程中经手客户的现金。保险费、退保金、满期生存金、死伤医疗给付金、保单红利等项目全部通过银行或邮储转账方式收付;所有付费凭证必须由总公司印制或经总公司书面授权省级分公司印制;禁止使用暂收收据、临时收据、投保单、复印收据、自制凭据、外部购买凭据和白条等作为保险业务收付费凭证;营销人员不得代缴保险费和代领保险金, 不得在保险业务活动中经手现金;投保单上投保人签名栏应标明营销人员不得收取现金和不得代领保险金字样;付费系统须将法定领取人的银行账号作为进行付费处理的必要条件。
2. 加强单证管理。
寿险公司应严格执行单证的限量发放、限时使用、限期回缴制度。对重点单证发生遗失、损毁、超期、超量持有的保险营销员, 要对其名下的保单及时进行必要的核查。妥善保管各项业务、财务单证, 确保在单证印制、保管、发放、领用、核销等重要环节实行严格的风险隔离和控制,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已停止使用的空白单证进行彻底清理。保险公司还应明确专人负责单证的管理, 单证管理员要每天做到电脑账、手工台账、实物信息相符;手工台账要进行核销登记;每个月打印预警单证清单进行核销、回缴并确认签字;每个月及时进行盘点并填制单证月报表上报。建立单证管理信息系统, 全程记录个人、部门申领单证的时间、数量和单证代码, 同时建立单证管理手工台账进行单证管理, 对单证的发放、领用、核销都必须同时在单证管理信息系统和手工台账中实时记录, 离职员工必须将领用单证核销后才能离司。严格实行单证核销和单证遗失登报声明制度, 代理单位单证必须在领用后30天内核销, 其他个人必须在领用后15天内核销。领用但尚未使用的单证必须在上述规定时间内予以收回, 重新进行领用登记, 在保费实际入账后据实核销。
3. 加强印章管理。
寿险公司行政印章和合同专用章应实行归口统一管理, 指定专人负责各行政印章和合同专用章的制作、保管、用印、封印、交接等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刻制、擅自使用公司行政印章和合同专用章。凡需加盖省公司或地市机构行政印章或合同专用章的, 必须按照要求填写“用印审批单”, 认真执行审批程序, 由中支公司负责人签名后送省分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 省公司总经理审批签字同意后方可办理。财务专用章和公司领导个人印章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并严格在其授权范围内使用。业务用章由业务部门负责管理。各责任部门要建立和保存“用印审批单”, 对用印实行认真登记和严格监督, 印章管理人员每一次用印, 都要对文件资料、领导签字等内容进行核对, 将文件资料名称、用印时间、份数等进行登记, 并要求经办人签字。印章的使用一般不离开办公场所。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外地使用印章的, 必须报请总经理批准同意, 由印章管理人员携带印章同往用印, 其他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携带印章外出。印章管理人员如因事需离开工作岗位三天以上, 部门负责人要安排专人接管印章, 办理交接登记手续。启用新印章的同时, 要将旧印章统一封存或销毁。
4. 加强销售风险防范管理。
寿险公司应按业务部门对业务人员进行管理, 并对其进行不定期监管检查。检查内容应包括销售过程中是否向投保人出示了产品说明书、是否执行投保提示制度、是否向投保人提供客户权益告知书或进行风险提示、是否存在代签名行为、是否存在强制投保和欺骗保险消费者等行为, 并将检查结果纳入部门考核范畴。另外, 保险公司需加强信息化管理, 实现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对接, 使用总公司印制的格式化保单, 杜绝通过非正常方式打印保单、保费收据、批单和给付收据;实行业务处理100%信息化, 禁止手工操作承保、保全和理赔业务, 保单、保费收据、批单、给付收据要从综合业务系统提取数据和打印, 禁止出现手工票据;积极发展撕票式定额保单业务的替代业务。
5. 规范佣金支出管理。
寿险公司应详细了解佣金特别是附加佣金支付规定、支付流程和审批程序, 佣金必须由业务部门按规定的比例计算, 经有关人员签章审批后才能支付, 公司直销保险业务不得支付佣金。严禁公司内部业务人员计提佣金。不得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代办佣金支出标准, 也不得扩大佣金支付范围。佣金必须按比例控制支付, 据实列支, 年终有支付对象的才能计提佣金, 严禁超范围计提佣金和乱支乱用佣金。佣金支出应列明代理险种、保单号码、保费收入、佣金比率、佣金支出额、代扣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以及代理签名等项目的清单。加强内部审计监控, 注重审核支付凭证上签名人与保单信息中记载的保险营销员是否一致;审核领取佣金的保险营销员是否具备代理资格;审核佣金发放表, 判断正式员工是否领取了直接佣金、是否以虚假代理人名义领取孤儿保单续期佣金;审核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业务及管理费科目, 判断是否从中列支佣金;审核间接佣金支出科目, 判断是否从中列支佣金、兼业代理业务激励费用等;审核保险产品的佣金率, 判断佣金水平是否超过精算规定的上限。
【注】本文系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寿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监管技术研究” (编号:2008ZK3190)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魏迎宁.现场检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延水.论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10
[3].王蕾.论寿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计量经济学的视角.甘肃金融, 2008;12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 篇2
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人保寿险),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人保)为主发起成立的全国性寿险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注册资本金20,133,405,131元,公司总资产规模近2500亿元。
1949年10月20日,经中央政府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成立,由此开创了包括寿险在内的新中国保险事业。作为新中国保险事业的创始者,中国人保与共和国同生共长,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保险市场的培育、保险人才的培养、保险技术的形成和升级、保险规范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人保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浓重缩影和杰出代表,是新中国保险史上最厚重的一部分。2005年11月,中国人保在长时间分业经营以后,又全面恢复了寿险业务,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起了振兴之策的重任,中国人保开始了建设现代化保险金融集团的新历程。中国人保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人保是中国公众对保险的第一联想,是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上的杰出品牌形象代表,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国内保险合作伙伴、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唯一保险合作伙伴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保险合作伙伴,2009,中国人保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289位。公司在第二届、第三届“金贝奖”金融理财产品评选中,当选2008“最佳设计与创新团队”、2009“最佳风险控制团队”。在2009年8月18日由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组织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动中国经济、影响民众生活的60个品牌”大型评选活动中,中国人保寿险被评为“新中国60周年60个杰出品牌”,成为保险行业中唯一当选企业。2010年至今,公司先后被中央权威媒体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最值得信赖的保险公司”、“2009年最具成长性保险品牌”、“2009成长最快企业”、“ 2009年最具潜力的保险公司”、“2009成长最快企业”、“浙商最信赖的保险公司”、“2010最具成长性寿险公司”、“2010网友最信赖的保险公司”、“2010保险业最佳成长品牌”、“2010保险营销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 篇3
寿险公司;现金流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17-0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 deveolp quickly and als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in the action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refore ,the management on lump flow and risk Vs our country economic stable the shape has an aggressive action.This text proposes the life insurance company lumo flows supervisory related contents based on ithe foundation of introducing lump flows risk management.After that, point out the question l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funds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ing on life insurance development.Carry on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these questions generated,then indicate the suggestion on how to manage the funds flow in life insurance.
Key Words:life Insurance; cash Flow; venture management
作为我国新兴的金融产业,在中国的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获得了充裕的发展,寿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但是就总体来说,我国寿险业的基础薄弱程度不容忽视,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已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这给中国寿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把中国寿险放在风口浪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而且,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处于改革之中,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体系等保障体系的基础尚不完善,在国内外的金融背景下人寿寿险的功能凸现,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寿险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寿险业现金流量发展现状
1.寿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明显偏低
2005—2010年,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明显偏低。特别是2005、2008和2009年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仅为2.68%、2.9%和1.91%,已经低于《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据国外资料统计,只有当寿险资金年收益率在7%以上时,寿险公司经营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虽然2007年由于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让收益率陡增,但2010年却因金融危机的到来让收益率陡减,近五年的平均收益率仅为5.276%,仍低于7%。
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寿险资金主要运用于银行存款、债券、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直接买卖股票等。90年代中期后,保险投资渠道开始逐步放宽。2008年全国保费收入为2.53万亿元,国家规定的保险资金运用额度为1万亿元;2009年保费收入增到2.98万亿元,而实际资产运用额增至2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的规模过小,大大抑制了保险投资效益的发挥,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商业化进程。截至2010年1月底,我国寿险公司总资产3.38万亿元。寿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06万亿元,寿险资金运用结构极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比重高达83.9%。
3.资产负债不匹配现象严重
我国寿险资金中约70%以上是十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但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特别是可供寿险公司投资的、收益率较高的中长期金融资产规模太小、品种过少,导致我国寿险资产的投资期限低于寿险负债的期限,最终使我国寿险业特别是寿险业面临很高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另外,由于我国寿险业的垄断特征比较明显,寿险经营主体较少,寿险从业人员短缺,寿险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西部地区的寿险市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年来虽然各寿险企业积极开发新的寿险产品,但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多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4.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欠缺
随着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寿险公司的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内设部门的寿险资金运用的组织构架和业务平台已不能满足资金运用进一步发展需要。我国寿险资金除了要按照有关要求建立规范的风险控制体系之外,还必须针对基础设施类投资品种的风险规律,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控制策略。
二、原因分析
1.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滞后
2008—2010年,国内寿险市场过于强调业务导向,自上而下重业务、轻管理的意识相当浓厚。一是重业务收入指标,忽视投资指标考核;二是媒体宣传营销的事迹多,介绍投资控制、风险管理的先进事迹偏少;三是以业务多少、保费收入大小论英雄。由于受风险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对风险控制及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科学的约束机制和具体的量化考核办法,导致业务推着管理走,风险管理责任难以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我国寿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居民保险意识淡薄。由于我国寿险发展起步晚,历史时期短,我国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我国寿险业发展很不完善。尽管在这方面已有很大进步,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居民对购买寿险的意识还是很淡薄的,这也对各寿险公司的市场开发提出了挑战。
2.缺乏投资专业人才,且投资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重寿险轻投资,重来源轻运用的局面,忽视发展投资专业队伍,寿险企业缺乏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加之监管方面的严格限制,寿险公司也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对寿险投资领域的研究与开拓精神,使得即便是在监管部门放宽对某个投资领域的限制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赢得主动。
3.欠缺精细经营方式的理论和经验
由于我国寿险公司实行简单粗放的经营方式,精细经营方式的理论和经验欠缺。我国寿险公司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建设都比较粗放,业务人员的拓展业务能力较低,行业和公司管理混乱,纪律松散。当今国外快速发展的寿险业给国内寿险市场的发展引入了不良的发展规律,精细经营适应新时期寿险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在寿险公司经营理论的研究不够,对精细经营方式的经验更是不足。
4.偿付压力沉重
偿付能力是寿险公司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产生于寿险商品从生产、销售到责任兑现的全部过程,寿险资金的安全、保值、增值等资金运作过程,涉及到经营主体,承保人和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风险因素有授权风险、价格风险、经营风险、资产风险、道德风险等。目前,我国的寿险资金运用没有更多的金融投资工具,使寿险公司投资组合困难,从而形成寿险公司的巨大投资风险。而且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广度、深度不够,交易手段单一,寿险资金可投资的品种过少,影响寿险资金的投资选择和投资决策,无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合理规避证券市场的过度波动,很难保证寿险投资的安全性,加大了我国寿险公司偿付压力。
三、我国寿险公司现金流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合理运用保险资金
(1)遵循安全第一,与效益性、流动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应遵循安全第一,并且安全性要与效益性、流动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说是一把双面利刃。资金运用得好,对证券市场而言,可以培育投资者,增加资金供给;对保险业而言,可以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但运用得不好,对两个市场均有极强的破坏性,便是“双输”。因此,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一定要确保其安全性,并且要与寿险公司自身的效益型与流动性相结合。
(2)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必须遵循与市场经济和法制相适应原则,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原则,投资组合与保险资金完全匹配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放开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保险业的长足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寿险资金的投资效益。
2.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
我国寿险保险公司必须加强统一法人制度,建立统一核算、收支两条线、统一调度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科学投资决策制度,对资金调度、风险评估、投资策略、资产分配、资产管理应采取专业化管理。设置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实行专家理财是进行保险资金运用必须具备的条件。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律,尽快在投资管理、筹集资金、组织模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可培育金融服务多元化、组织结构集团化、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本三个体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包括保险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规则。
3.重新定位我国寿险职能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把追求承保利润作为公司经营的生命源泉,并通过严格承保、理赔等办法来确保承保利润的实现,这种理念会限制整体经营规模和最终经营利润的实现。现今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率为50%,而国外一般在90%以上。因此,我国保险业有必要提高对保险职能的认识,发挥保险公司在聚集资金、金融中介、创造金融资产、高效营运资金等方面的作用。由此,在寿险职能方面,一是放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二是放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是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教材编写委员会[M].寿险营销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教材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李源,王明友.寿险公司制胜方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陈戈.寿险公司经济资本问题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4]陈志国.寿险公司整合性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程大友,冯英浚.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的保险企业效率研究[J].预测,2008,(3):55-61.
[6]陈文辉等.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费用、盈亏平衡和资本需求[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64-169.
[7]我国保险公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3):44-46.
[8]陈东升.中国寿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国际经验与运作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邓庆彪,刘革.中国大陆保险业经营效率的复合DEA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7):35-39.
[10]陈文辉等.中国人身保险发展报告(2003—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08.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 篇4
关键词: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特点,防范措施
现阶段, 我国的寿险公司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变化着的环境下, 也面临着考验, 尤其是财务风险方面。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 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成为寿险公司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企业应全面了解财务风险的特点, 并加大防范力度。为此, 以下主要就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1. 寿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1.1 客观性
客观性, 指的是财务风险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 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活动的存在, 都会面临着两种结果:预期目标顺利实现或不能实现, 这也意味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寿险公司在保费收入时也产生了负债, 这也成为了财务风险产生的最终原因。
1.2 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指的是虽能事前进行评估与控制, 但因为财务活动会受多种变化着的因素影响, 故在事前并不能确定风险的大小。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拓宽的前提下, 可投资的品种也不断增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定收益的种类, 保险资金运用的变化会更加深刻, 不确定性也更显著。
1.3 全面性
全面性特点指的是财务风险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阶段, 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在资金的筹集、运用、积累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 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寿险公司的财务活动中, 最主要的体现是筹集活动。一般来说, 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寿险保单的保费收入为主, 若利率波动过大, 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可能性则较高。因为寿险资金主要用于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 资产价值会随着利率变化而变化, 这就造成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1.4 共存性
财务风险的共存性, 指的是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 且两者呈正相关。风险越大, 收益也会更高。具体来说, 风险投资存在大的风险, 但因此而获得的风险报酬也会很高。因此,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 应在进行经济决策前将风险列入考虑范围, 寻求风险和收益的一个平衡点。
1.5 激励性
激励性特征指的是财务风险的存在, 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管理者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 并使其加强财务管理, 以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一直以来, 风险管理与投资管理都是共存的。若想获得良好的收益, 则要加大对风险的控制, 只有保证了财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才有可能赢得更多的收益。因此, 拥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 也是寿险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确保资本金的充足性
寿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 对于承担的各种风险, 它必须具有足够的赔偿或者给付能力, 才能保持公司的财政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并获得较高的置信度, 使保险人的安全有保障, 以提高寿险公司的信誉度。因此, 寿险公司必须注重资本金的落实到位, 力求资金规模和业务规模的相适应, 并加大对偿付能力的监督力度, 保证资本金的充足。这就要求寿险公司应立足自身实际, 并结合国际惯例, 随时了解最低偿付能力的变化情况, 以保证公司对承担的风险具有足够的赔偿能力, 提高公司置信度。如果发现偿付能力不足, 应即刻采取措施补救, 如办理再保险、增加资本金、停止部分业务、调整资产结构等, 再塑公司财务信用体系, 为公司赢得新的发展机会。
2.2 注重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对寿险公司而言, 若想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必须先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体系, 其内容应包含以下几点: (1) 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为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活动营造氛围; (2) 加大对公司制度流程的建设, 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3) 重视治理结构建设, 形成包含治理结构、投资体系及风险控制体系在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4) 注重对资源的整合, 健全风险管理工作执行体系, 包括风险控制的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阶段的工作体系, 以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率; (5) 积极采用先进管理技术, 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2.3 加大对资金运用的监管力度
近几年, 我国的通货紧缩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观, 经过多次降息, 保险公司普遍出现了利差倒挂的现象, 加上过分依赖银行存款, 这不但增大了利率风险, 也使产品定价失去了主动性。因为没有和长期负荷相匹配的长期投资, 使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上出现了严重的配比失衡现象。除此之外, 保险市场的竞争是无序的, 这也容易导致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降到临界点, 若该现象长期长期存在, 保险公司则会失去偿付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就变得尤为重要及必要。因此, 寿险公司应积极借鉴国际的监管方式, 在监管范围内可适当扩宽资金的运用渠道, 并加大监管力度, 对高风险投资比例加以限制, 使资金的流向得到规范, 让保险运用方式趋于合理,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风险, 为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2.4 对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予以高度重视
对准备金的管理, 则称为负债管理, 主要包含两方面:对未决赔准备金与寿险准备金的管理。对于准备金的提取比例, 各国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务必提足各种准备金, 如果提取比例未达到规定的比例, 保险公司必须有合理的解释, 且要通过各种措施以达到规定比例。至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主要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管理, 使两者相互匹配。然后, 根据现金流向及风险特点, 对资产及负债进行组合、分类, 再通过一系列的预测性指标, 实现对资产与负债的组合、分类及管理。在该过程中, 可利用模型预测可能出现的后果, 然后对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修正。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让保险公司投资的现金流入和赔款等现金支出相符, 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最大限度地确保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实际上, 企业能够维持下去, 除了与盈利有关外, 还与公司的可支付现金有关。
2.5 加大对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
保险公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与其自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功能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对保险产品的创新, 突破当前的产品模式, 增加保险品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 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保险公司应立足自身实际, 争取设计出具有强大保险保障功能、投资预期收益合理及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同时, 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应积极和投资部门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市场的变化、利率的波动、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保险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必须始终体现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 并通过各种创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防范风险能力。
小结
由上述可知, 在我国市场环境中, 寿险公司的经营会面临着很多挑战, 特别是财务风险。因此, 寿险公司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了解财务风险的种类、特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通过财务风险管理, 能够进一步做好筹资、资金运用及利润分配等决策工作, 从而有利于减少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防范风险能力,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帅帅.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08) :13-14
[2]祁庆虹.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07) :84-85
[3]褚小林.寿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七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0 (06) :45-50
中国寿险公司发展规律 篇5
合众人寿 王晴 2012年10月
中国寿险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11年底总资产已达5万亿,当年保费规模已达1.1万亿。寿险公司超过60家,其中总资产超过1000亿的前7大公司的保费占到全行业保费的84%。前7大寿险公司中有5家已经上市,人保寿险今年将通过集团上市,另外一家也在准备上市。从上市的股价来看,这些保险公司的原始股东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但这些公司当年所处的低成本扩张、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最近10年银代渠道的保费贡献,也为这些公司带来了公司资产规模的高速增长。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只要他们能够维持目前的市场份额,固定成本平稳增长,那么公司的盈利能力会逐年上升,公司已进入良性循环。目前,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都遇到了瓶颈,可以说每家公司都没有完成当年制定的3年或5年规划,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中小公司以及未来开业的新公司的发展规律,寻找公司发展之所以遇到瓶颈的原因,并且试图提出公司发展策略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2号准则下保险公司盈利模式以及对资本金需求
附件中关于保险公司盈利模式的PPT,主要目的是探讨在不同产品策略和发展速度下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对资本金的需求,PPT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两个典型个险产品的保单比较了2号准则下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的差异,以及在2号准则下不同精算假设带来的准备金差异,这些例子主要是为了给有精算背景的读者在自己建立和验证PPT模型中各种情景下的结果时提供帮助。第二部分通过一个典型公司的案例,比较在不同精算假设下(主要是首年获得成本的假设)的公司盈利周期。第三部分我们分析在7种不同情境下公司盈利周期、资本金需求、新业务价值和内涵价值。
第一种基本情境下的“典型公司”的发展规划很像一个全国性的内资公司,模型中我们假设公司基于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为4.5%,换算成可投资资产收益率需要达到4.8%左右,这和目前全行业固定收益投资的平均回报率相近,未来十年随着宏观经济逐步放缓,保险公司很难从股市中获得超额收益。在这样一个假设下,公司至少需要200亿的资本金。公司长期发展规划要考虑到股东的注资能力和注资意愿,对于一家新公司来说,如果有200亿以上的资本金(包括次级债等可以计入附属资本的所有资金),15年以后可以做成一家全国性的、总资产规模2500亿左右的公司,大约会占到2025年寿险行业总资产的1%。“典型公司”经过最初5年的高速发展后,之后每年固定成本的增长率是保费增长率的70%,只有一个经营非常成功的公司才能达到,这样的公司需要有充足的资本金,完善的治理结构,较高的管理能力,并且在个险渠道有其竞争优势。现有的中小公司中很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但这些公司在做中长期规划时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通常所用的假设比“典型公司”更加乐观。
以下我们考虑在三种不同发展策略下,公司对资本金的需求。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假设可以继续探讨,但不会改变这里归纳的定性结论。
策略1:个险和银代全面发展,业务增长超行业平均水平。根据个险产品和银代分红水平的不同又分为三个情景。
策略2:专注于个险业务,资本金需求大为降低。根据产品交费期限不同又分为两个情景。策略3;公司5年以后的发展速度降为行业平均水平。根据是否发展银行渠道又分为两个情景。通过模拟不同情景,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个险中万能险对资本金的消耗大于分红险,利润率也低于分红险。在情景1-B中,万能占个险的50%,公司最低资本金需求将增加到300亿。在情景1-C中,再将银代趸交的分红水平提高到2.8%(含分红的5年满期利益约为1230),最低资本金将上涨到400亿。
2、如果公司放弃银代渠道,假设个险保费和基本情景一致,固定成本下降20%,最低资本需求将降到70亿,如果只做5年交费的个险,资本金需求将降到35亿。相对于10年交和20年交的个险业务,5年交的业务对资本金要求较低,在模型中我们假设在相同的固定成本下,5年交的规模保费比10年交的保费多75%(折标后5年交的标保只有10年交的87.5%)。在此假设下,公司法定准则下的打平时间将会提前,但2号准则下的打平时间将会延后,当然延后时间和2号准则的假设有关。银保业务可为公司带来现金流和资产规模,但对资本金要求也很高,如果要给客户相当于银行存款的回报,对资本金的要求就更高,资本金不富裕的公司可以考虑专注个险渠道或者只做银保期交。
从1999年寿险公司进入银保渠道到2006年8月,银行的5年定存利率在2.8%至3.6%之间,可以说在2011年底之前到期的银保趸交产品客户的满期收益都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从保险公司的投资来看,从2002年到2006年之间,银行61个月协议存款都比5年定存高出2%左右(年化同比会更高),扣除公司年化后1.5%左右的变动和固定成本,公司仍有一定的正收益。投入股市的资金通常也不会出现亏损,沪深300在2006年8月份之前低于1400点,2008年的最低点也在1600点以上,2011年的最低点在2260点以上,个别公司进行波段操作,也存在亏损的可能性。但到2012年,银保渠道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7年底,银行5年定存提高到5.85%,对应于2012年底的满期利益为29.25%,现在所有保险公司5年趸交产品的满期利益均低于29%。而2007年以后的协议存款利息和5年定存相比,溢价在1%左右,不足以弥补公司的费用支出,而2007年进入股市的投资到目前肯定是亏损的。目前5年定存已降到4.75%,年化后为4.35%,加上营销成本,公司的整体“潜在成本”将达到5.7%-6%(大小公司费用占比不一样),在目前的宏观形势下,对公司的投资是很大挑战。根据目前寿险公司的投资组合,权益投资未来5年每年需要15%的回报。有些公司希望新的投资渠道带来更高的收益,但风险也相应增加。
3、如果公司采取业务增速较慢的发展模式,并且公司的固定成本的增速也能得到相应的控制。那么公司法定打平时间将会提前,并且对资本金的需求也会降低。当然公司成熟以后的规模也小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公司。在情景3-A中,保费增速从基本情景中的20%降为10%,资本金需求降为100亿;如果再放弃银代,只需要50亿的资本金。
PPT中的模型对于任何水平的资本金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举例来说,如果一家寿险公司选择七种情形中的某一个作为自己的战略,但打算投入的资本金(含次级债和其他混合资本)只有模型中所需要的一半,那么可以想象模型中的金额单位是5000万元,但因为规模效应的不同,固定成本可能需要做一定调整。当然任何公司都应该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来制定自己的资本金规划。
二、中国个险市场规模和保费分布
根据同业交流数据,2010年个险新单保费为1233亿元,其中长险趸交保费约108亿,短险保费79亿,按照保监会折标标准(趸交折标系数为10%,短险保费按100%折标),行业标保为935亿,2011年个险新单期交比2010年增加了2.1%,考虑到有不少公司期交出现短期化倾向,2011年行业标保应该和2010年基本持平。因为寿险公司的机构布局是按照省、市、县逐级铺设的,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是这些保费以怎样的比例分布到省、市和县级行政区?并且有多少县个险月均标保在100万、200万或500万以上?这些问题对新公司开设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没有非常详细的行业数据,这里我们试图用数学模型给出一个答案。因为数学模型中要用到百强县GDP数据,而最新百强县的数据是基于2010年,因此这里我们分析均基于2010年保费和GDP。
2010年底中国有2003个县级行政区,364个地级市和省会级城市(下属853个区),虽然有些地级市所属的区在名义上已属于市区,但因为离主城区较远,从保险公司开设机构来看,仍然需要开设独立的营销服务部。这里我们做一个假设(绝大部分情况应该基本合理),2000年之前从郊县或县级市划为区的,在2010年应该和市区基本融为一体,可以假设不需要单独开设营服(这对已有众多机构的前5大保险公司不适用),而2000年之后划为区的仍然需要开设单独机构,最近10年约有200个郊县和县级市划归市区,按照2000年的口径应该有2200个县级行政区。2010年全国百强县有125个(因为发布时间是2011年,媒体上称为2011年百强县),排名第125的福建闽侯县2010年GDP为237亿。那么按照2000年2200个县的口径,闽侯县的排名应该在175名左右,原因如下:2000年的百强县(只有100个)中有46个已经不在2010年百强县名单中,其中40个已划入市区,其余6个因为经济发展较慢跌出百强县,可能还有10个2000年以后改为区的县,在2000年没有排进百强县,但在2010年GDP排在闽侯县之前。2010年全国GDP为39.8万亿,根据统计数据,县域GDP约占到全国的47%左右,如果再加上2000年以后改为区的约200个老县级行政区,上述2200个县域行政区GDP约占全国GDP的56%,总量大约为22.3万亿。
在经济领域中,很多分布都非常接近对数正态分布,这里我们不妨假设这2200个县的 GDP也满足对数正态分布(至于实际误差有多大,还需要统计局未公布的详细数据)。我们知道,平均每个县GDP为101亿,排名175的闽侯县GDP为237亿,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这个对数正态分布取对数后的的均值和标准差。
从保险公司机构铺设先后顺序看,省会和地级市的保险公司数目和竞争程度都明显高于郊县,虽然市区的GDP 只占全国的44%,但个险新单保费应该占到全国的50%-55%,在模型中我们假设市区保费占52%,郊县保费占48%,标保为450亿。
当然,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县级行政区的个险月均平台分布情况。从2011年保监会公布的各省的寿险行业标保来看,各省的人均GDP和保险深度几乎没有相关性,如果剔除北京上海,这两个变量的线性回归系数几乎为0,也就是保险深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几乎没有关系,再进一步(可惜没有公开数据),个险新单占GDP的比例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几乎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将此结论推广到县级行政区,那么可以认为个险保费占县级行政区GDP的比例大致相同(这个假设很强,也不太现实,但弱化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只要假设排名175的县或者排名175附近的某个县个险新单占本县GDP比例与整体县级行政区的占比一样,并且个险新单保费也满足对数正态分布,但弱假设带来的保费排序和GDP排序不一样,但不影响保费的总体分布)。如果县级行政区的GDP满足对数正态分布,那么它们的个险新单保费也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在附件的保费分布模型中,我们分别计算了这个对数正态分布取对数后的均值和标准差,并根据这个分布计算出全国2200个县的月度个险标保分布,月均平台500万以上的县大约有105个,200万以上的大约有589个。当然,这个模型的实际误差目前还很难评估,目前,保险行业协会还不能提供全国范围内到县级机构的保费分布。但我估计对应月均平台在100万到500万的行政县的个数相对误差应该在20%之内。中国大陆有31个直辖市和省级行政区,京沪个险保费占全国的9%左右,估计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不含郊县)个险保费占全国的25%,333个地级市(含地区和盟)的保费占全国的27%左右,合计标保约252亿,平均每个市(不含上述2200个县中的郊县)的月均标保平台为630万,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类似县级行政区的模型,假设保费分布也满足对数正态分布,网上要查找地级市的GDP排名有点费事。即使不建立模型,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个简单的规律估算月均平台超过630万的地级市约占1/3,有110个左右,而月均平台超过1000万的地级市大约有六七十个。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城市通常都有20家以上的寿险公司。
再补充一点,个险保费和当地零售总额的相关性应该好于和GDP的相关性。在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零售额占当地GDP的比例明显会低于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以苏州为例,个险标保占当地GDP的比例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0%左右,和许多人的预期正好相反。目前在网上要查找百强零售县的资料相当麻烦,如果以后有相应数据,可以用零售额数据代替GDP来模拟。
三、市场排名和市场份额
(A)来自于产险行业的启示
三年前,为了制定公司个险5年发展规划,需要考虑中支和营销服务部的开设进度以及保费平台。当时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一个个险月均标保为500万(市区)的地级市开设中支,市场排名第10(假设当地总共有15家寿险公司)的公司月均平台大约多少?同样,在一个标保月平台为200万的县开设营服,假设公司能够在市场上排名第六,那么月均平台大概能达到多少?这个问题对公司整体投产比以及保费计划的合理性非常重要。可惜,目前中国县级单位没有保险行业协会,无法获得相关信息。地级市虽然有保险行业协会,但保费统计并未分到下属的每个区县,大公司可能在每个区县都有营服,而中小公司可能只在个别区县开设营服,所以无法细化到每个区县各公司的排名和市场份额。
当时,我正在看一本关于黎曼猜想的数学书,书中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黎曼级数的例子,当级数中的方幂等于3/2时,级数是收敛的。如果将级数除以2,并假设第一项为0.35,那么前40项级数之和正好为1.00。当时全国有近50家寿险公司,但最后几家几乎没有保费,我想这个级数是否可以用来模拟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但是寿险行业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行业,当时全国排名第10位左右的寿险公司只有不到500个营销服务部,而产险行业的竞争相对充分的多,排名第10的产险公司已有上千家营服(这些区县对应的保费应该占全国保费的80%以上)。到2011年,排名第15位的产险公司已有近千家营服,而排名15位的寿险公司仍然不超过200家营服。我想试试用黎曼级数来模拟产险公司的全国市场份额。从保监会网站上,我们找到了最近4年全国各产险公司的保费,如果我们用黎曼级数(除以2)来模拟各公司的市场份额(第一名用实际市场份额),我们会看到令人惊奇的结果。前25家产险公司的实际份额和模拟份额的平均相对误差在2008年为18%,以后每年呈下降趋势,到2011年平均相对误差只有10%,其中12家公司相对误差低于5%,7家公司相对误差只有1%左右,令人不可思议。当然,最近四年的下降趋势可能是因为行业竞争变得更加充分了,但也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也许未来几年平均相对误差会增加。而25名以后的产险公司多数是分支机构很少的外资公司或刚开业的中资公司,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竞争态势。
(B)市场份额模型在寿险行业的应用
寿险在一个区县或者地级市的竞争应该是相对充分的,基于产险公司全国范围内市场份额的验证结果,我们认为可以把黎曼级数用来预测寿险公司在某个地级市和区县的市场份额。
EXCEL附件中市场份额模型给出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可应用于有8家保险公司的区县,排名第6的市场份额只有4.2%,如果行业月平台为200万,那么公司平台只有8.4万。第二个例子可应用于有15家寿险公司的地级市,排名第8的市场份额为2.6%(假设第一名的市场份额为35%)。在不同的市场,排名第一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差异也很大,这也影响了排在以后的公司的市场份额,所以在模型中我们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排名第一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当然,排名第八的公司在不同市场的份额会有很大差异。如果我们把排名第8的市场份额看成一个随机变量,那么2.6%可以理解为这个随机变量的均值,那么(20%,80%)的置信区间可能在1.7%到3.9%之间,当然,这个置信区间的范围只是一个猜想,只有看到行业全部实际数据后才能得到准确结论,当然每年的置信区间也会有所变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个市场中最后几家的市场份额和模型相比差距会非常大,往往远低于模型预测的份额。
根据几家中型寿险公司的经验数据,在已经开业的县区和地级市,公司的平均市场排名和平均市场份额也基本上符合数学模型给出的预测。举例来说,去年底生命有约740个营服(所在地总保费约占全国的70%),在当地市场平均市场排名为第七,根据市场份额模型,当地平均市场份额约为3.2%,乘以70%以后占全国个险的市场份额为2.24%,和当年实际新单期交市场份额非常接近。同样,阳光有570个营服(所在地总保费约占全国的60%),平均市场排名为第八,根据市场份额模型,当地平均市场份额约为2.6%,相乘以后占全国个险的市场份额为1.56%,也和实际非常接近。再看去年个险标保排名第三到第六的寿险公司,依次为太保、新华、泰康和太平。他们2011年实际市场份额大约为9%、7.5%、5%和3.5%(标保比期交保费更具有可比性,但同业交流只有期交保费,目前只能得到几家大公司个险标保较为精确的数值)。这四家公司除太平外,机构数都在2000个以上(太平有850个),可以认为是在全国范围内竞争的寿险公司,它们的市场份额和模型中预测的数字很接近。而排名之后的寿险公司因为机构较少,市场份额都明显低于模型所给出的数值。
这个模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中小寿险公司有这么多个月均平台很低的弱体营服。月均平台200万以上县竞争主体通常都在10家以上,如果一家公司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八名以后,那么月均平台通常低于10万。如果一个县月均平台只有100万,即使在当地市场排名第六,通常保费也会在5万以下。而地级市的竞争更为激烈,在一个月均平台500万(市区)的中等城市,通常竞争主体都在15到25家,有可能还有几家外资,如果当地市场排名12,模型预测市场份额在1.5%左右。月均平台也会低于10万。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公司在当地的排名和开业时间没有必然联系,公司在当地的排名往往取决于公司的费用投入和管理团队。
附件中包含了2011年寿险公司各渠道的保费数据,寿险公司的保费结构比较复杂,可分析的指标比产险公司要多很多。寿险和产险最大的差异是寿险公司有续期保费,而续期保费规模取决于往年的市场份额。在附件中,我们对寿险公司的6个指标进行分析(公司总保费,个险总保费、个险新单期交、银代新单保费、银代新单期交、团险短险)。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是用了寿险公司同业交流数据,不含国寿存续和各养老公司,另外,非传统渠道的保费(低于总保费的3%)也不尽完整,但对整体结果影响很小。从结果可以看出,前5个指标的拟合程度都不算太好,其中个险保费的相对误差最大,这也是因为行业竞争不充分造成的。以个险期交保费排名第九的民生人寿为例,模型预测的市场份额为1.8%,而实际市场份额只有1.0%。在全国范围内,民生人寿只有约600家营服。而2011年产险公司排名第九的天安保险市场份额为1.6%,而全国却有1200家机构,远远多于民生人寿。团险短险因为中国人寿占比太大,占比达到47%。所以模拟的市场份额需要做同比例调整(其他5个指标中第一名的占比都在30%左右,几乎没有必要调整)。调整后团险短险前25家平均相对误差只有11%,接近2011年产险公司对应的指标。一方面这可能是一个巧合,另一方面也说明新公司进入团险市场的难度要低于进入个险市场。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平安和太平已将大部分团险保费划给了其名下的养老公司。银保指标拟合程度不好的原因与个险正好相反。银保新单保费排名第三到第十七的公司的实际市场份额都普遍比模型所预测的高30%左右。举例来说,排名第九的太平人寿银保市场份额为2.70%,远高于模型所给出的1.85%。这说明银代渠道的进入门槛远远低于个险。
(C)市场份额模型的适用条件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会遵循这样一个奇怪的模型,或者说什么样的行业也会遵守同样的规律。这里先给出几个行业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
1、进入行业有一定的政策壁垒,比如需要相关政策审批。如零售业和餐饮业在每个地区都是自由竞争的,即使在美国最大的餐饮企业麦当劳,其市场份额也不超过3%,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的市场份额也不超过2%,肯定不满足此规律。
2、行业不会自然形成有一家或几家寡头垄断的局面,例如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以及多数国家的电信行业。满足此规律的行业通常至少应该有20个左右的竞争者。
3、行业中的公司需要在全国自下而上设置机构,机构至少需要覆盖到地市一级。例如中国的基金行业,通常只在一线城市设有分公司,最大的基金公司市场份额不超过10%,也不满足此规律。
4、行业中最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必须超过20%,从许多方面来说,银行的机构铺设和竞争环境和保险最相似,但由于历史原因,四大行的总资产市场份额相差不大,其中最大的工行市场份额才12%,目前银行业不满足此规律。
目前在中国,除了保险业以外还很难找到同时能满足这四个条件的行业。
四、寿险公司营销服务部个险月均平台和弱体机构的分布
这里所说的营销服务部不但含四级区县的机构,也含所有省会和地级市的营销服务部,对于有多个营销服务部省会和地级市,按逐个统计。有些公司如平安和泰康在乡镇有五级机构,其保费也合并到所属区县的四级机构。国寿有一万多家五级机构,情况特殊,不在分析范围之内。
如果对比各寿险公司2011年营销服务部个险平均月均标保平台,各公司之间的差异非常之大,平安正好100万,新华在40万左右,而同期开业的泰康,月均平台只有20万左右,个险排名第6的太平人寿有33万,许多中小保险公司月均平台只有15万左右。有些机构数量较少的合资公司,通常只有在地级市有三级机构,并没有向下引申的四级机构,如中美联泰,平均每个机构的月均平台较高。无论公司的月均平台有多高,机构之间的发展肯定是不平衡的,弱体机构的出现不可避免,通过最近几年对行业的观察,发现弱体机构的分布满足一定的规律,对于行业内机构发展非常均衡的保险公司满足两个“三三定律”,一是保费最多的前1/3机构总保费占公司总保费的2/3,二是月均平台大于公司平均月均平台的机构数占1/3,小于总体平均月均平台一半的也占1/3。寿险业务员的考核通常以一个季度为周期,以上规律按季度或保费来统计。通常这样的公司月均平台也比较高,在25万以上。机构间发展非常不平衡的保险公司通常满足 “三七定律”,即保费最多的前30%机构总保费占公司总保费的70%,并且同时月均平台小于公司平均月均平台1/3的机构数占1/3。这样的公司通常月均平台低于15万,估计行业内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介于“三三定律”和“三七定律”之间,特别是机构数量在50个以上的寿险公司。个别机构数较少的合资公司,机构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上述“三三定律”还要小,也就是说保费最多的前1/3机构总保费占公司总保费的比例低于2/3。非常巧合的是,EXCEL附件里各县保费分布模型中,县级行政区的保费分布正好满足两个“三三定律”,误差非常之小(不难验证)。目前应该还没有保险公司在个险渠道出现“二八现象”(即20%的机构做80%的保费)这样非常不平衡的情况,但在银保渠道已有个别公司出现“二八现象”(按中支口径计算)。和个险渠道完全不同的是,如果公司采取比较激进的产品和费用政策,保费将会出现跳跃式增长,很难有任何规律可循。有些银行系保险公司(如中邮人寿)依靠其股东背景,今年银保保费增长迅猛。
五、中国寿险公司和寿险产品现状(A)中国寿险公司现状
2011年7大寿险公司总保费占行业总体的84%,但个险新单保费占比达到89.9 %,明显超过银保渠道75%的份额。和2007年相比,个险行业新单保费增长了75%左右,7大寿险公司个险新单占比从88%上升到89.9%。最近四年,七大公司中,平安个险一支独秀,市场份额从20%增长到31%,新单保费已连续两年超过国寿,但今年2季度平安个险新单期交的37%的降幅令人惊讶。而合资公司(含友邦)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8.9%下降到2011年的3.6%,新单保费下降了30%,而中小中资公司的市场份额从3.1%上升到6.5%,主要原因是阳光和生命的合计市场份额从0.5%增长到3.4%,其他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6%上升到3.1%(2008年的市场份额曾经达到4.0%),主要贡献来源于2006年以后开业的中小保险公司。华泰和光大永明资本结构的变更对上述数据影响不大。
中小保险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特别是在个险渠道。从微观层面来看,很多公司新开营销服务部最初几个月的活动人力和月均平台往往是最高的,但三年后,活动人力通常会下降40%-50%,如果长险的件均每年能有增长,那么月均平台也会下降30%左右。主要原因是营服开业后通常不会有新的聘才方案,随着原聘才方案逐步到期,业务员脱落率大于增员率。中小公司在制定营服的发展规划时通常会把月均平台标准定在15万到25万之间,假使一家筹备很好的营销服务部,开业初期能有50万的月均平台,即使三年以后降到30万的平台,活动人力大约有四五十人,如果管理得当,这样的营服应该有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即增员率大于或等于脱落率,如果三年后只有15万左右的平台,那么活动人力有可能继续下滑,但下降幅度应该低于前三年。如果一个营服的月均平台降到5万左右,通常活动人力只有七八个,这样的营服随时会彻底垮掉。如果一家公司的平均营服产能只有15万,通常月均平台低于5万的机构会占到1/4左右,当一家公司有这么多低于5万的弱体机构时,一般很难阻止现有机构活动人力下滑趋势,除非公司投入新的系统性的聘才方案,但这样做成本会大幅增加。一家寿险公司在个险渠道想达到一个稳定增长状态,机构的月均平台必须维持在20万以上,对应的活动人力在30人左右。对中小公司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怎样在当地才能够达到20万的月均平台?从以上对市场份额的分析来看,在月均保费平台在500万的县市,排名需要在六七名左右。在月均保费平台在1000万的县或地级市,排名需要在十名左右,并且在开业三年后维持这样的排名。这就需要通过资源投入和公司管理超越前期开业的保险公司,其难度可想而知。
最近两年,生命和阳光凭借超过100亿以上的资本实力,在个险渠道大幅投入,发展势头迅猛。生命从2009年的5.4亿的个险新单期交,增加到2011年的23.6亿,营服的月均期交保费在32万,标保为31万,生命个险的发展方式比较特殊,投入巨大,短期内效果非常明显。阳光从2009年的5.2亿的个险新单期交,增加到2011年的14.9亿,营服的平均月均期交保费在27万,标保为25万。但今年一季度以后,这两个公司的个险发展遇到了一定困难,根据同业交流数据,今年4到7月,这两家公司的个险标保只增加1%左右,但今年6月底生命的营服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而阳光增加了35%。由此推算,他们同期营服的月均平台都下滑了25%左右。预计生命今年全年的月均平台会降到23万左右,阳光会降到19万左右。寿险公司聘才期一般不超过两年,有不少保险公司的个险在经过两年的高速发展后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在今年全行业个险新单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生命和阳光的月均平台降幅尤其明显,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阻止月均平台继续下滑的趋势,月均平台需要维持在20万以上。
2011年个险新单保费排名10名以后的中小保险公司,中资背景的保险公司没有一家月平台能够达到20万。几乎所有的公司月均平台都在10万到16万之间。合资公司情况完全不一样,因为监管原因,机构开设速度缓慢,很多公司月均平台通常都比较高。以2011年个险新单期交保费排名前5位的合资公司为例,排名第一的友邦平均每个机构的月平台约为57万,排名第二的中宏约为54万,第四的信诚约为23万,第五的金盛约48万,只有排名第三的华泰比较特殊,2010年由中资变为合资,月平台只有14万。还有一个原因,除华泰外,这几家公司都是在2000年之前开业的(而中资公司只有5家是在2001年之前开业的),其中三家在合资公司中是最早开业的,并且上海的个险保费占比较高。这里用的是期交保费的口径,但合资公司产品的交费期限都比较长,和标保的差异不大。
随着新增业务员收入下降,增员变得越来越难,业务员的留存率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寿险公司13月留存率在20%左右,37个月留存率只有5%左右(有少部分会转到同业其他公司),行业中最好的大型公司,37个月留存率也不超过10%(个别合资公司可能超过10%),很难想象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有如此之低的留存率。随着行业的竞争,增员的成本越来越高。虽然中国有13亿人口,寿险深度只有2.3%,远低于发达国家,更低于和中国经济结构相仿东亚国家8%-10%的寿险深度。但目前个险的发展模式和成本结构很难使得现有60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相比之下,美国有近2000家保险公司已生存了50年以上,因为历史的原因,90%以上的公司都是区域性的或者只在一个城市有业务。中国个险的出路到底在什么方向,这里给出几个初步的答案。
1、营销员体制改革。目前保监会希望在5年内将营销员转为员工制或者销售公司(准)员工,短期来看,将增加保险公司的成本,甚至留存率也会下降,但希望经过几年的适应期,营销员的留存率能够大幅提高,达到目前东亚国家的水平,从而降低公司成本。
2、改变目前机构设置方式和相应的监管政策。目前公司需要在每个县区设置单独的营服,营服的直接固定成本虽然不高,但随着管理幅度的增加,也会相应增加中支和分公司的成本,如果将公司整体固定成本除以营服个数,每个营服每年对应的成本基本在180万-300万之间。即使监管没有要求必须在每个县区设置营服,保险公司也必须在管理上有所创新,才有可能降低相应成本。但是在目前业务员管理和培训的模式下,还看不出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
3、产品创新。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个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不足,随着核保水平的提高,保险产品的定价会降低,保障型产品会变得更有吸引力。未来宏观环境的改变(如税收优惠、客户对投资回报预期的降低)也可能使保险产品相对其他理财产品更具竞争力。当然这些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网销。目前个别公司刚开始尝试网销,5年之内占比很难突破5%,但有些发达市场的网销占比已超过20%,长期来看发展潜力巨大。
电销。电销经过几年的发展,去年年化保费已有70亿左右,但最近一年电销市场遇到了各种困难,5年之内电销市场可能出现萎缩。
经代。今年几个主要经代公司业务已明显下滑,但在美国等发达市场经代渠道的占比已超过50%,经过几年调整,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应该比较乐观。4、5、6、(B)中国保险产品现状
目前中国的保险产品以分红为主,占比在95%以上,个险渠道主要销售返还型年金两全险,定期寿和终身寿占比较低。从一个数据就可以看出,中国寿险产品的保障功能是很低的,估计2011年全行业死亡赔付(不含重疾和医疗)约为110亿,只占当年寿险总保费的1.0%。人均赔付估计为4万左右,大约只有30万人从寿险公司得到了赔付。2011年全国死亡人数为960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寿险业特别是保障性产品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目前中国纯保障的定期寿险的市场应该远低于1%,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不够,但另一方面是因为定期寿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因为价格差异,有部分高净值人员会去香港购买高保额的定期寿产品。去年人保寿在网上推出优选的定期寿产品,其中最优选的保费只有标准体的60%,但比美国最优体的定期寿的费率仍然高出很多。2011年中国大陆的期望寿命为74岁,但根据新生命表计算的期望寿命为78.5岁,和美国人79岁的期望寿命非常接近。美国网上可以查到的最低定期寿的价格低的惊人,举例来说,33岁女性买100万保额的20年定期寿,交费期限相同,人保寿年交保费为1000元,而美国最低的保费为365元; 50岁男性买100万保额的20年定期寿,交费期限相同,人保寿年交保费为8300元,而美国最低的保费为1800元,相差4倍以上,美国定期寿由于定价太低,风险基本上都给了再保公司,也基本上没有死差益。中国目前的核保还很难杜绝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如果未来中国能够通过核保等措施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再考虑到未来死亡率每年2%左右的改善幅度,定期寿最优体的费率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如果寿险产品对客户变得更有吸引力,销售费用和和公司管理费用也会相应下降。
寿险公司直面转型 篇6
几家欢喜几家愁
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意外险和健康险这两类主要的风险保障型业务合计占总保费比例仅为10.59%。新单业务中,10年期以上期缴业务占比也仅为12.5%。投资型產品,特别是趸缴投资型产品成为2008年中国寿险市场上的大赢家。
针对投资型保险增速过快而可能导致的各种问题,2009年新春伊始,监管部门频频出台新政规范寿险业务的结构调整。2月9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的指导意见》,引导寿险行业发展风险保障型、长期储蓄型业务。此前一周,《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则从多个角度强化对投连险的销售管理,限制投连险的发展规模。为贯彻《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保费收入分拆处理也有望在2009年实施。
专家分析,面对产品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的压力,保险公司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呈现出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那些曾过于依附资本市场,大量销售投资型险种的公司会遭遇较强烈的阵痛,而坚持走保障型产品路子的公司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甚至转型会成为这些公司的巨大利好。
坚守会赢得先机
2006和2007年前后,随着资本市场的火爆,投资型保险产品大行其道,很多保险公司都大力推动投连险、万能险等产品的发展,保费收入也随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就在大家都蜂拥而上的时候,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心无旁骛,一直坚守保障型、期缴型传统险和分红险业务。尽管在保费增长上表现并不耀眼,但随着投资热潮的褪去,这些公司反而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在结构转型的当口轻松应对。
民生人寿保险公司也许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一个成立刚刚5年的寿险公司,民生人寿一直坚持发展保障性保险产品。据民生人寿的管理人员介绍,投资型保险是一种高端保险衍生产品,无论是投资渠道,还是保险公司的专业管理,发展投连险和万能险的风险都较大。民生人寿一直对投资类产品非常谨慎。多年以来,无论是销售理念,还是产品设计,民生人寿都是以保障为核心。2008年,民生人寿个险和银保的销售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传统险及分红险,公司个人代理渠道91%以上的业务是保障型期缴产品。
而这样的坚守也为民生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来自民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民生人寿总资产已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65.5%;当年总保费同比增长99.6%,市场份额跻身全国寿险主体前10位,内含价值高的个险新单标准保费达到10.07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行业排名第8;续期保费首年度超过个险新单标准保费,达到11亿元。作为寿险公司生命指标的个险,13个月继续率达到80.16%,处业内较好水平。很显然,谁守住了保险的保障本义,谁就等于在转型中占有了先机。
转型考验公司实力
有人说,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保险业开始进入注重品质的发展期。专家认为,转型转的是经营思路,是盈利方式,而不仅仅是设计出了多少款期缴保险,推出了多少种保障型产品。衡量一个公司的标准不能再用短期效益的尺度,而是包括服务质量、盈利能力等因素在内的核心竞争力。
民生人寿在服务质量、风险控制、稳定投资收益等方面的措施和管理值得借鉴。据介绍,民生人寿通过诚信教育、团队管理等多种手段,从首期开始就很注重保单质量。同时,提出了将个险13个月继续率作为绩效考核的生命指标的建议,实行一票否决制,即13个月继续率一旦低于某一数值,则被考核机构当期绩效为零。据悉,民生人寿13个月个险继续率从2005年的62.66%攀升到2008年80.16%。这一数据使得民生人寿而达到了寿险第二集团的水平。
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民生人寿立足于保险资产与负债的合理匹配,注重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基本要求,在合理配置资产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科学制定投资策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民生人寿累计实现投资收益12.02亿元,历年投资收益率始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 篇7
从成本性态上来看, 固定费用总体上分为人力固定费用和财务固定费用。人力固定费用指和人力相关的职工薪酬部分, 不包括职工因保费量达标而获得的提成;财务固定费用指由于行政管理需要而维持日常经营活动的非人力费用开支, 通常, 在人力、业务计划没有突破性变化的情况下, 其额度固定。相比“分险种费用率包干制”, 目前“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寿险公司认可和采纳。固定费用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在综合保费计划和业务支出、费用支出计划的基础上, 按类别设定日常经营费用的额度, 该额度与业务计划相关性不高, 而与业务直接相关的佣金、代理手续费、激励费一起划分为变动费用范畴。基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高等因素, 各家寿险公司变动费用支出基本贴近市场水平或某一与保费相关性高的费率, 所以寿险公司对变动费用的管理远不如固定费用管理复杂。
一般而言, 寿险公司战略性目标的长期财务预算应保持相对稳定, 通常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未发生较大变化时不需要修改。而年度财务预算是构成长期财务预算的基础, 需要和外部环境、内部经营目标、资源投入规划等保持紧密的联系, 因而适时调整预算是必要的, 当然固定费用预算也随之需要调整。这样, 就会引发实行全面预算的寿险公司在一个经营年度中出现中期调整预算的问题。而中期调整预算通常表现为每季度调整、年中 (7月份) 调整两种。
下面, 以年中 (7月份) 调整预算为例, 并结合国内某大型人寿保险公司实际财务预算工作实践, 探讨人寿保险公司的财务固定费用预算调整需要考虑的因素, 以供参考。
(二)
通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寿险公司在上一年度的三季度或者四季度开始规划下一年度的预算, 保险公司财务预算在业务预算确定后即可依据业务预算初步确定赔付等业务支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规模等, 从而编制预算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年中财务费用预算调整主要是依据业务节奏、区域或部门资源的投放、执行偏差对年度预算进行局部的修正,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上半年经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经营目标的影响。
公司的年初预算在上年度编制本年度预算时对本年度经营环境预测而制定的, 然而在经历半年的实践后, 经济环境、政策和法律环境、外部竞争环境、企业资本结构和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 会影响企业业务计划的完成, 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损益预算基础。因此根据作业计划编制的财务固定费用预算, 必然会与实际不符, 所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进行控制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 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 继而采取合适的纠偏措施或者对年初预算进行调整。
2. 总、分公司预算支持对项目预算 (培训、会议等) 的影响。
目前总公司、分公司会将一部分自己立项的但有下属机构参与并受益的预算编制在本机构。其实总、分公司这部分费用支出结构也是下属各机构在年中预算调整时需要考虑的, 总部要向下属分支机构通报有分支机构收益预算项目的规划主题、概要, 分支机构在编制预算时要配合上级机构 (总、分公司) 的项目类型、节奏安排本机构的预算, 做到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在培训、会议项目中, 按人员做好分层或者按项目类别管理, 总部注重中高层人员的培训、会议项目, 分支机构则做好中层以下员工的培训、会议工作。在业务开展中, 要尽量避免相同月份项目方案集中、雷同, 而另外一些月份各级机构都没有或缺少项目方案支持的情况。
寿险公司总部各部门注重全国性项目方案的预算编制落实, 而分公司则负责区域性项目方案的预算编制落实, 本部门则主要将预算重点支持日常支出, 辅以阶段性的项目预算。如果业务规模扩大、新的业务出现或者项目投产优化程度比预期好很多, 甚至可以考虑追加预算。
3. 项目预算投入结构的影响。
结合以前年度和上半年项目的投入评估后续可投入的资源和投入结构, 在年中进行预算调整。这里以某全国性寿险公司江苏分公司2010年个人业务部方案“高手奖”活动为例, 年初该项目总预算26万元, 方案期间1月1日~11月30日, 截至6月份发生个险激励费预算项目累计支出18.9万元, 项目费用执行进度为80%, 依据年初计划设置奖励层次在上半年支出金额超过年初预计, 财务、业务部门评估后认可该方案的执行效果, 年中调整预算时在个险激励费其他项目调剂4万元至“高手奖”项目, 下半年剩余11万元的预算。如果参照上半年原方案的标准, 那么预计下半年支出会达到10万元以上, 需要对项目方案做出调整。分公司业务部门结合历史数据进行了模拟演算 (见下表) , 单月支出下降47.7%。模拟演算后上半年采用调整后的方案, 即项目总费用控制在12万元内, 下半年只有5个月份 (7~11月) 适用该方案, 预计支出为10.2万元, 分公司在7月份采用了调整后的方案, 对比原方案预计少支出5万元。
4. 下半年经营计划变动的影响。
业务项目下半年经营节奏直接影响分公司可控费用的支出节奏和规模, 如果预算管理委员会判断业务部门会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并在三季度冲刺年度目标, 那么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可以将支出计划适当提前, 同时用于业务督导上面的差旅费也应相应增加。如果要确保下半年大力推动银行趸交业务, 那么固定预算的培训费支出就较多地用于业务人员的基础技能培训方面, 而用于培训银行人员且支出占保费较高比例的期缴训练营或队伍共建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因为训练营和队伍共建的支出用于推动趸交的投产量化优势很小。
5. 资本性支出和“合约”约束的影响。
实际上资本性支出和“合约”性质支出 (如租赁营业用房合同等) 在商品或服务购置后可划分为不可控费用, 但是它对公司损益的影响明显, 公司要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 这类费用的上升必然要挤压其他可控费用, 而且这类费用通过摊销或折旧方式长期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 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公司在编制预算或调整预算时要未雨绸缪, 将这一类支出考虑在内。
财务预算规划的目标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通过年中预算的调整我们能够发现前期执行的偏差, 总结经验, 不断优化投入结构;通过多方面考量对损益影响, 实现不可控费用最优化, 可控费用支出合理化;通过修订预计的目标值和具体行动计划, 充分利用出现的机会并及时应对潜在的问题和困难, 提高适应性, 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 实现预算目标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宏, 崔松.企业预算调整控制的方法.经济导刊, 2005;11
[2].王力颖.关于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13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 篇8
1.定义。综合柜员制是在严格授权管理下, 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较高的人员素质为基础, 由单一员工或多个员工的组合, 通过临柜窗口为客户办理新单、保全、理赔与收付费业务 (不含政策性业务) , 并单独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劳动组合模式。
2.意义。综合柜员制是柜面服务模式的创新, 是寿险公司运营制度设计上的重大突破, 通过改变长期专柜制为主的柜面前台服务模式, 实现柜面前台服务模式的创新, 促进公司运营服务能力的提高。前台柜员独立完成权限范围内的各类新单、保全、理赔与收付费业务, 实现对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目标。
二、实施条件
1.柜面要求。综合柜员制要求柜面收付费方式银行转账程度高、零现金或现金业务量小。
2.柜员要求。 (1) 综合业务素质较高, 业务服务技能全面, 掌握新单、保全、理赔业务知识, 熟悉各类业务受理的资料要求与系统操作; (2) 熟练的收付费操作技能, 具备一定的点钞技能; (3) 通过柜员上岗资格考试; (4) 柜面新聘及转岗人员, 在参加相应上岗资格考试后, 需至少具有三个月以上咨询引导或后台处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三、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1.服务流程顺畅风险。省公司将及时完成后台作业处理或审批, 切实提高后台对柜面前台的响应速度;试点分公司应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试点柜面综合柜员业务素质, 提升“一站式”服务给客户带来的流程便捷体验。
2.业务真实性风险。
(1) 前端受理控制。柜面要认真执行相关政策法规, 借助身份证识别、柜面多易拍设备水印技术等手段加强柜面受理业务的把控。对于理赔票据, 要通过检查发票税务票号、医院用章等方式加强票据真实性的审核。
(2) 业务事中管控。运用业务系统风险规则引擎, 对于试点柜面未通过风险引擎的日常作业, 严格按照相关实务规定, 切实履行后台专业岗位的审核职责, 有效防范日常作业的虚假和违规风险。通过开展应收应付数据核对工作, 提高业务端应收付信息的准确性, 防范重复性给付, 降低人为舞弊和作业差错风险。
(3) 业务日清日结。通过柜员、网点业务日清日结及日结审核、抽查等工作, 加强每日业务系统数据与纸质资料、影像资料的核对, 确保业务系统处理信息与原始业务资料的一致性, 严密防范有数据无实物的虚假业务风险和篡改、冒用影像资料的违规行为。
(4) 业务事后监督。业务事后核查的重点是综合柜员受理及办理的全部业务。通过调阅影像或实物档案的方式, 检查业务是否真实、操作准确和是否存在超权限作业等情形, 防止虚假业务的发生。
(5) 岗位轮换。结合柜面实际情况, 做好柜面人力的合理安排, 利用岗位轮换与强制休假等方式防范舞弊风险。
3.资金交易风险。
(1) 事前控制。资金交易是服务流程的关键结点, 也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要加大银行转账推广力度, 各试点柜面一律不得拒绝客户亲自办理业务的现金收付要求, 但需通过积极引导客户以银行转账等非现金收付来降低柜面现金交易, 防范柜面资金管控风险。
(2) 事中复核。柜面在办理超权限业务支付、支取暂交保费、预交保费及续期生存金、续期年金领取等高风险点业务时, 需经柜面经理/主管或指定人员审批后方能支付。审批前, 需对领款人身份进行核准。
(3) 收付费日清日结。柜面应按收付费试点方案要求, 及时准确地进行柜员及网点收付费业务日清日结, 确保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及时核对。对于现金业务量大的试点柜面, 在强化柜面自身日清日结的同时, 财务部门还应强化对收付费处理的资金监控, 通过逐笔确认业务收支账户的资金变动情况, 确保资金单据与网银系统明细记录的一致性, 实现账户资金和收付费处理的有效衔接, 切实防范资金风险。
(4) 收付费事后监督。柜面应设置收付费监控岗, 负责综合柜员制下收付费作业的事后核查, 要重点关注付款收据签名及身份留存信息与系统记录的一致性, 以及以银行批量转账方式支取的暂收费、预交费领款户名与投保人姓名的一致性。
4.柜面安全风险。综合柜员制增加了收付费交易人员和窗口区域。柜面要严格执行备用金领取、缴存管理制度, 日终现金库存不得突破库存限额, 营业结束后资金要及时缴存银行, 现金当日要完成盘点, 确保账实相符。同时, 从保障柜面运营安全的角度出发, 特别是银行转账比率较低的中型标准店及以上规模的试点柜面, 应配置专门的安保人员。
5.单证印章使用风险
(1) 细化印章管理举措。综合柜员制下各类印章的使用人员增加, 印章风险管控难度加大。对于现金业务量大的柜面, 业务印章应保持现有数量不变;同时考虑服务便捷的需要, 可为每人配备业务收付费类印章 (有编号) 。业务收付类印章、财务印章的日常使用及保管, 应严格执行公司的相关要求, 由柜面经理/主管或指定人员统一负责保管与分发;且业务收付类印章仅用于加盖保费发票、收款收据、付款收据等收付费类单证, 严禁在其他票据上加盖。柜面应按照管理权限签订印章管理责任书, 柜面经理对柜面所有印章的保管和使用情况负责。
(2) 单证管理“账物对应”。柜面要按照单证管用分离原则进行重要单证管理, 严格做好重要单证作废、手工核销的管理, 同时, 重要单证正常核销发放时, 需做发放登记, 并核对实物单证是否与登记信息一致。
总之, 综合柜员制是柜面服务模式的创新, 是寿险公司运营制度设计上的重大突破, 需要在推行过程中利用各种契机加强推广培训和宣导, 强化柜面对上述风控关注点与对应举措的统一认识, 全面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通过实践, 认真总结经验, 合力探索构建新服务模式下科学高效的柜面风控及服务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寿险实务 (2005版)
寿险公司预算管理探讨 篇9
预算管理体现了公司战略目标、经营计划和工作重点, 紧密围绕公司战略, 结合实际制定和调整预算政策, 确保公司战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 引导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规范各级寿险公司预算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要求, 提高各层级公司资源配置水平;积极为管理者和销售人员提供预算管理专业服务。
二、当前寿险公司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将“市场地位”作为首要目标, 未把“价值提升”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受到竞争主体增多、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寿险公司也在调整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 这也就决定了近几年各家寿险公司在强调规模效益并重的同时, 重点突出的是“做大”, 走的是一条规模优先之路。通过寿险行业对标管理可以看出, 平安人寿、新华人寿等这种做大的市场策略非常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 将资源配置过多的投入到规模型的险种, 会导致资源使用效率降低, 甚至会出现为了上规模, 贴费做业务, 做得越多, 贴得越多, 亏得越多。
2. 预算政策朝令夕改, 基层单位难以跟随
预算政策的总体框架应保持基本稳定, 基于对公司内外部形势的判断及公司本身战略, 预算管理围绕经营思路, 与业务发展计划相配套, 价值先导还是规模扩张, 规模适度还是以量补价, 预算政策不连续, 业务发展重点在短期内发生变动会使基层公司难以及时跟随和业务转型, 导致业务发展面临困境。
3. 未严格执行预算, 预算批复形同虚设
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管理层成员的压力, 由于各自分管部门不同, 同时对预算政策的不领会, 往往会在资源分配和使用时站在各自的立场, 形成本位主义, 管理层凌驾于财务制度之上, 财务部门没有发言权,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一旦出现超支且无法弥补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最终导致预算执行结果极大的偏离批复指标。
4. 缺乏有效的追踪考核手段, 预算管理缺乏刚性
在绩效考核管理中, 没有或较少的涉及预算管理执行结果相关的考核指标, 财务部门下达预算在执行时, 没有抓手, 易出现以高成本的业务推动下实现的达标业绩, 高管人员在进行绩效评价或晋升时, 也仅以业务指标的完成作为主要参考数据, 忽略了费用等其他一些预算指标。
三、加强寿险公司预算管理的对策
1. 以贴近市场作为预算管理的宗旨
预算资源投入要密切关注销售策略、销售周期, 配合开展的销售运作基础上匹配相应的资源, 从而提升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 同时, 密切与渠道、与市场的联系, 防止预算政策的制定脱离市场。加强对市场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研究, 预算政策制定不仅比较自身的历史数据, 自我对标, 更要关注市场, 对标主要竞争对手, 对标行业最佳实践。
2. 配置科学是预算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配置资源时平衡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平衡好规模与价值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如何兼顾规模与价值始终都是保险业务发展的一个难题, 单纯从财务角度分析, 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协调发展。既不能为了规模而放松了价值, 也不能只顾价值而丢失规模。要实现规模和价值双重目标, 关键是要做好销售渠道定位, 银保渠道要以规模为核心, 个险渠道、团险渠道肩负起保价值的重任。第二是要平衡好投入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资源的投入不能只是销售推动的短期效应, 应注重长期的良性循环, 包括统筹好销售组织与队伍建设的关系;统筹好队伍有效人力扩张和产能提升的关系。第三是要平衡好增收与节支的关系。预算下达无论是采用“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的方式, 为保证实现收支平衡都会回归到“增收节支”上。关键是增什么, 节什么。开支项目的确定尤为重要, 什么有压缩空间, 什么没有压缩空间。在预算政策中一定要对象明确, 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 如有必要, 要明确压缩的具体项目与额度。
3. 有效评估财务资源投入与产出是衡量预算管理效率的标准
僧多粥少是在资源配置时遇到的常态, 为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就要加强对资源配置后的达成的效果进行评估。寿险公司维持日常运作费用预算来源于保险业务收入, 但在未取得收入前不产生任何可用的费用预算, 这就要求有一定的资源 (即费用预算) 投入为前提的, 但资源投入未必能取得与之对应的收益, 如何把握好资源投入节奏, 只有对投入产出进行有效评估, 才能避免是资源投入过少, 业务发展得不到必要支持和资源投入过量, 资源使用效能低, 收支严重失衡的情况发生。
4. 沟通协调是预算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
资源配置涉权涉利, 工作繁杂、难度很大。上下级公司之间、销售部门之间、后援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宣传、解释和有效的沟通, 以缓解矛盾, 减少阻力, 营造氛围, 才能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沟通中应用数字说话, 借助各种办法, 科学、合理的阐述,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指引的下达, 还是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上报, 直至最后预算的批复, 每一个环节, 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为前提, 再好的预算政策也难以执行。
5. 搭建信息平台是预算工作的重要手段
预算执行反馈、控制、差异分析等预算管理工作绝大部分依靠手工操作, 预算执行反馈时效性差, 数据准确度不高。公司管理层关注公司业务发展, 对日常预算数据信息提供的时效性提出高要求。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搭建预算管理系统平台, 与业务系统、费用报销等系统建立接口, 业务财务数据通过接口自动流入到预算系统中, 同时设定预算口径统计规则, 实时加工数据, 提高预算数据反馈频率, 实现对财务预算执行反馈、分析与控制、预警的动态化管理。
摘要:保险行业在我国一直都处在发展阶段, 还不完善, 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影响下, 寿险公司也在调整相应的市场策略, 其中有效的预算管理可引导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就当前寿险公司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探讨总结, 提出了几点解决与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
寿险公司营业费用模型探索 篇10
目前寿险公司营业费用管理存在着粗放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高一低”, 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高投入突出表现在一些公司的业务增长主要依靠设机构、铺摊子, 通过加大投入谋求外延式扩张, 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的能力不强。高成本突出表现在公司管理水平比较低, 经营成本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带来的业务成本不断攀升。2012年我国五家上市险企的净利为458亿元, 不及工商银行的五分之一。
二、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营业费用模型建立在寿险产品定价、现代管理作用扩展及寿险业发展三阶段理论基础之上。
(一) 基于寿险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
尽管不同产品、不同公司的定价公式均不相同, 但其中根据预期死亡率、预期利率及预期费用率进行定价的精算假设是核心。在假设确定过程中, 除参照公司历史数据及同业经验值外, 还必须满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管理层、股东、保户等的要求, 所以, 不断的调整各种假设成为非常耗时的工作。
对于寿险公司而言, 由于寿险产品在精算过程中的利润及费用测算的均衡, 很大程度上不会符合实际情况。即产品定价过程中精算假设的营业费用与实际营业费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 这种客观上的不一致, 导致先期投入的营业费用大于精算的预计营业费用, 造成寿险特有的前期营业费用缺口, 后期营业费用盈余的情况, 即营业费用超支。
(二) 基于现代管理会计作用扩展的基础
管理会计以围绕决策、计划和激励这三方面的作用而区别于财务会计。同时, 管理会计还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公司管理出现了新思想、新方法时, 管理会计通过吸收调整, 也随之转变。它通过关注公司资源的使用情况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提升公司价值。从而使管理会计从信息提供者向资源管理者转化, 从决策支持者向管理者的商业伙伴转化。
(三) 基于寿险公司特定发展阶段的基础
寿险公司有如下特定的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公司设立后要分摊公司法人的筹建费用, 要筹建分支机构, 因此, 在初创阶段, 公司每年发生亏损, 累计亏损不断扩大。
2.成长阶段。自公司开始盈利, 进入成长阶段。业务初具规模, 在保费结构中, 续期保费已占一定比例, 所以费差会减少。
3.成熟阶段。公司可以靠自身积累满足保费增长对实际偿付能力的需要以后, 就进入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 公司不但可以稳定地盈利, 而且不需要再增加资本。
可见, 寿险公司不通发展阶段的实质, 是由于费差损的发生、减少、消失所导致的亏损、开始盈利、长期稳定盈利的过程。而本文营业费用模型的作用正是确保公司从亏损向盈利过渡的控制手段和方法。
三、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几个假设
营业费用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几个关键指标的假设, 这些关键指标并不是单纯为模型而建立的指标, 而是在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工作计划制定中也经常用到的关键指标。
(一) 营业费用周期假设
费用周期假设即一个寿险公司应当确定的盈利周期。
1.假设一个分公司6年盈利, 假设在第6年底, 总保费-总支出=0;
2.假设分公司在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 保费完成1600万元;
3.单纯考虑费差, 不考虑死差和利差。
(二) 保费增长率
保费增长率的假设非常关键, 直接决定着盈利的周期长短。
1.假设第二年增长率25%、第三年15%, 第四-六年平均增长10%;
2.假设增长率不能为负数。
(三) 续期保费达成率
由于大部分的保险产品都属于期缴型产品, 所以续期保费的达成率也非常重要, 续期的达成对寿险公司的利润贡献非常大。
1.假设续期保费达成率第2年85%、第3年90%、第4年91%、第5年92%、第6年93%;
2.假设续期达成率的经验值是可靠的。
以上三方面的假设是费用模型建立的关键部分, 其中保费的增长率每年都要修订。
四、营业费用模型的基本内容
营业费用模型建立中, 除上面的关键假设外, 核心内容是目标盈利年度及费用超支率的确定。
(一) 精算预计的营业费用
假设一个分公司6年盈利, 根据精算产品假设, 可以计算出每年可用营业费用。由于可用营业费用的计算主要依赖精算技术, 而且比较复杂, 为简化起见, 这里不介绍其计算过程。
(二) 实际营业费用
因为前期存在精算假设营业费用小于实际营业费用的情况, 前几年实际营业费用大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的投入, 造成费用超支, 形成客观的费用超支率。
因为费用超支主要体现在前几年, 当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等于实际营业费用的时候, 超支率为0, 此时当年保费提供的费用即可满足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当精算营业费用大于实际营业费用时, 费用出现盈余, 此时费用超支率为负数, 节余的费用便成为利润。
(三) 营业费用超支率
1.费用超支率即实际营业费用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之间的差额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的比率。营业单位在开业初期或在公司扩张阶段, 营业费用相对比较大, 同时业务规模较小也会影响费率。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 费用超支率在6年里呈现递减趋势, 第6年为0。
2.在开业第一年, 费用超支率是有上限和下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第一年的费用超支超过了上限, 不但公司的盈利要拖后, 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公司的偿付能力。
根据前面的假设及上面的步骤, 来看费用模型的建立, 见表1:
(单位:万元)
对于上表中数据说明如下:
(1) 期缴保费:是建立在6年盈利, 第一年保费1600万元, 第二~六年增长率分别为25%、15%、10%、10%、10%, 续期保费达成率第二~六年分别为85%、90%、91%、92%、93%的假设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2) 精算营业费用:在期缴保费基础上, 根据产品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可用费用。数据由精算人员提供。
(3) 实际营业费用:根据期缴保费, 结合几家寿险公司的经验数据调整得出。上表中列示了三种情况下, 实际营业费用的变化对超支率的影响及盈利年度确定的影响。
超支率:根据经验数据, 包含公司全部筹建期费用的超支率上限为300%。
五、营业费用模型应用建议
营业费用模型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管理思想。并引导业务单位朝着管理的方向前进。下面总结出费用模型应用的一些基本条件及关键指标, 并强调其与公司发展的密切关系。
(一) 战略规划是前提
营业费用模型并不是一个单纯而确定的指标体系, 费用超支率的确定取决于公司管理层对营业单位诸多预定因素, 譬如:盈利平衡周期, 初期投资规模, 保费及其增长速度。因此, 长期发展策略和规划是公司费用模型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 预算管理的坚实基础
营业费用模型从根本上是引导营业单位投入产出关系合理化的工具, 而在此基础上的预算管理也将引导营业单位费用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寿险公司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数据的取得将更多地取决于理性的判断而非经验数据, 因此营业费用模型必将成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
(三) 投入产出的理念先行
营业费用模型遵循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理念, 而寿险经营的基本特征也将决定这种理念更趋长期和理性, 追求长期利润 (包含寿险内涵价值) 最大化是费用模型的核心思想。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寿险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寿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大多只重视保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而忽视了盈利能力。所以, 寿险公司的价值管理成了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难题。本文从介绍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营业费用管理问题入手, 重点阐述了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背景、理论依据、基本假设、基本内容、建立过程等, 最后明确了营业费用模型应用需关注的问题。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 篇11
数据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大部分排名靠前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大降。包括中国人寿、平安寿险、泰康人寿和人保寿险、新华人寿、太平人寿。前十名中,市场份额增加的寿险公司有太保寿险、生命人寿、阳光人寿及合众人寿,其中,生命人寿增速最快。以生命人寿、阳光人寿、合众人寿为代表的第二军团的崛起,对第一军团市场份额的蚕食,使得前五大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由去年同期的88.21%降至今年三季度的80.78%。
2011年1-10月排名前10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
排名 公司名称原保险保费收入(万元)
1 中国人寿28,209,943.06
2 平安寿险10,165,364.06
3 新华人寿 8,257,661.78
4 太保寿险 8,151,675.52
5 人保寿险 6,067,651.26
6 泰康人寿 5,918,710.84
7 太平人寿 2,654,622.51
8 生命人寿 2,074,819.97
9 阳光人寿 1,370,204.05
10 合众人寿865,897.87
“带头大哥”业绩滑坡
中国人寿
在今年前十月,中国人寿原保险保费规模达2821亿,同比增长1.40%,毫无悬念居寿险规模保费第一位,但是其保费增速继续下滑。十月份单月实现保费收入179亿元,单月同比负增长15.96%,降幅较前显著扩大。扣除十月保费,中国人寿2011年前九个月保费同比增长2.84%。
点评:2011年中国人寿营销员队伍治理,淘汰低绩效人力,营销员数量仍在减少过程中。增员困难和不乐观的销售环境都使得中国人寿保费增长压力在2011年四季度和2012年将持续存在。
其次,银行渠道发展仍然承压,保费仍大幅负增长,拐点难现。2011年3月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进一步规范银保市场秩序,对于2011年银保产品销售和总保费规模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同时加息、股市下跌等外部金融环境转变亦对银保产品销售构成困难,大
量保险公司银保保费出现负增长。相比同业,中国人寿品牌和规模效应明
显,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但五月份以来仍出现大幅下跌,无论是银保新单,还是银保期缴,预计都出现20%以上的负增长,而十月份单月银保新单负增
长幅度延续八月份的40%以上,期缴降幅亦达到40%以上。当前各保险公司都
在积极探索银保转型模式,提高产品价值含量。而归因于保费基数下降,2012年银保保费降幅可能有所缩窄,但改善可能低于预期。
总之, 寿险发展环境不佳将持续,预计全年新业务价值零增长。高通胀、高利率环境不利于寿险保单销售,同时销售渠道萎缩亦对保费产生较大负面影响。2011年以来,各寿险公司普遍下调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增长预期,中国人寿亦然。预计2011年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与2010年持平,2012
年面临较大压力。
平安寿险
平安寿险前 1 0 个月实现原保险保费规模1016.54 亿元,同比增长30.5%;10 月单月保费收入 77.08 亿元,同比增长 15.3%。与 9月相比,10单月保费增速有小幅的下降。
点评:6月份至今,平安寿险个险渠道新保保费一直表现为负增长,拖累个险渠道整体增速,主要原因仍是由于保险产品投资回报率相对于其他金融产品吸引力减弱以及个险渠道增员困难。4季度本身为保险销售淡季,个险新单增长缓慢很难在今年得到修复。
平安银保渠道保费负增长趋势仍未见底,但银保渠道在平安寿险并非重要渠道,前10个月银保累计保费预计仅占个银总保费的10%左右,所以银保负增长对平安寿险整体增速影响有限。
太保寿险
太保寿险前 10 个月累计保费收入 815 亿元,同比增长 7.4%,10 月单月寿险为 7 0 亿元,同比增速为0.0%,与9月相比,寿险保费增速有小幅度修复。
点评:太保寿险个险新单保费 10月份维持弱势,今年以来,通过开门红,产品停售等措施,个险新单保费在 1、2 季度取得大幅高于行业的增速,之后增速逐渐放缓,9月、10 月 2个月个险新单为负增长,但从1至10月累计保费增速来看,太保个险新单保费增速远高于同业水平。银保渠道保费尽管仍然为负增长,但速度已趋于稳定,增速谷底已至。
“第二军团”排名“暗战”
第三名:太保PK新华。太保寿险与新华人寿的探花之争由来已久,在今年前9月,两者分别以745亿元和744亿元的规模保费列前三季度的第3名和第4名。新华人寿环比数据大起大落,相比之下太保寿险的增速要稳定的多,但新华人寿上市今年也是其转折之年,各省公司捷报频传,新华人寿也一直在为靓丽业绩进行年底一搏,
据各地保监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新华人寿在海南、湖南、云南三地市场份额提高,再创佳绩,名次稳升。在海南稳居前三甲之列;在湖南市场
的本年度保费合计已达32.27亿元,继续稳居湖南寿险市场第二位;在云南
市场份额排名已从2010年的第五跃为第二位,呈现了业绩排名“三级跳”
的发展态势。果然,在10月,新华人寿就以826亿的规模保费赶超太保的
815亿,位居第3名。
第五名:人保P K 泰康。近年人保寿险与泰康人寿围绕第五名展开争夺,今年前三季度人保寿险与泰康人寿分别以564亿元和545亿元保费,分列第五位和第六位。去年同期,人保寿险保费收入643亿元,与泰康人寿的702亿元相去甚远,并且近几个月泰康人寿的单月保费均多于人保寿险,年底泰康人寿极有可能再次夺取第五名。在10月,泰康以592亿保费规模进一步缩小与人保寿险的607亿的差距。
寿险公司资金管理防范要点分析 篇12
一、全国集中化资金收付管理是未来保险资金管理的主流趋势
保监会为了防范公司内部由于管理疏漏或者是代理人方面出现一些道德风险等引起的资金管理风险, 曾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以及相关的规范性的要求。这一文件出台不久, 某公司就开始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即收支两条线。在总公司内部开总的账户, 相应的分公司以及中心支公司要分别开设相应的账户, 如分公司开设收入账户, 而中心支公司则开设支出账户。相关的业务处理方面, 中心支公司以及分公司对收入账户资金实施以每天为单位进行清零归集到总公司的总账户中。与此同时对于分公司申请的资金额度而言, 总公司把资金要拨付到分公司业务支出户, 然后再由相应的分公司把业务给付资金拨付到相应的中心支公司的业务支出户。而且在当时这一公司由于所辖的分公司在业务管理水平方面是不一致的, 所以说对于资金财务的管理也是运用的不同的模式, 通常是转账支付费, 不过还有现金收取保费以及采用现金来支付保险金这种情况等,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使用效率。依据监管的相关的要求, 某公司的总公司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式, 自当年的上半年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 力求在不改变根基制度的基础上, 实施流程改造的全国性的集中收支的资金管理模式。
二、合理运用保险资金也是监管以及寿险公司管理强化的要求
中国保监会在2010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条文政策, 譬如《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这一条文固定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馆原则, 如安全性的原则等, 在偿付能力方面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以保险资金性质为基本参照对资产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以及负债性的管理等, 从而完成集约化以及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保险公司需要不断的提升资金管理工作, 在获取效益以及资金风险防范方面取得平衡。
三、寿险公司资金管理防范
无论是第一种的资金管理模式还是第二种的资金管理模式难免会出现一些自身的缺陷, 所以我们要始终提高警惕对于资金管理方面出现的新的情况或者是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研究、解决, 以免它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
首先是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投资操作员方面。对这些人员在遴选方面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确保获得优秀人员, 对于入职人员要进行一定的培训, 同时在公司中也要进行不定期的培训等。
其次是运行操作的防范。要不断的加强流程的改造工作, 同时不断的优化相关的程序, 要对过程实施监控, 从而防范不当操作造成的风险。具体是实行岗位分离操作, 构建相应的防火墙系统, 譬如做好信息登记记录工作。
其三是信息系统风险的防范。对于公司信息系统方面, 如果出现一定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 可能是硬件出现一些问题, 也可能是软件系统出现问题, 以影响信息搜集工作的开展受阻, 所以说有力的信息系统是保险资金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 公司要重视这一部分。
其四会计以及审计制度的完善。对于寿险公司而言, 它可以通过对于工期内部的相关制度来控制防范资金管理风险。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财务会计制度或者是相关的审计制度以及监管会计制度来了解公司财务的运营状况, 并通过它的反映对公司自身的相应的风险提供一定的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其五投资者的监督。鉴于寿险公司的特殊性, 在这里关于寿险公司投资者的监督的含义有两种, 一种是指保单持有人, 特别是对于分红类的保单持有人以及投资连接等这些人;另外一种就是实际情况的投资人。所以需要对相应的投资效益给予一定的评价并在过程中进行监督监控。
其六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给予量化, 实行基于风险的资本金要求管理。譬如对于寿险公司的资产质量的衡量美国国家保险经纪商协会曾经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 每个行业以及每个行业的在处理资金收付以及后续性的工作运行方面, 可能会由于内生性需求以及环境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所以说对于寿险公司而言, 如果能够保证资金风险的减低和提高资金使用率, 提高企业的效益的措施均可以投入使用, 而且也应该被采用。
参考文献
[1]王铁锋.中国债券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6-58.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论文】推荐阅读:
寿险公司的财务管理07-24
寿险公司11-07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08-30
寿险公司内部审计研究10-20
寿险公司营销员收入、福利情况调研提纲07-10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人保寿险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开业10-26
寿险发展07-14
寿险06-12
中国寿险07-11
寿险管理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