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

2024-06-12

寿险(共11篇)

寿险 篇1

一、风险控制与促进销售原则的关系

寿险核保是公司寿险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风险控制环节,通过严格的核保,可以防止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在总体上使实际死亡率等于或低于预计死亡率,获得稳定的利润。但严格的核保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许多客户,造成成本的上升和业绩的下降,与成本控制和促进销售相矛盾。所以风险控制与促进销售之间应该是动态相关,以合适比例达到利润最大化。同时,在核保中并不是次标准体则拒保,可以采取建议改投其他险种或者加高费率、降低保险金额等方法在不失去客户的同时控制了风险。

二、寿险核保的学科边缘性特征

核保属于边缘学科,涉及保险精算、医学、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精算知识的了解可以使核保人员通过对客户的风险管控,尽可能保证客户的赔付情况与精算人员所作的预期接近一致。医学方面的知识则是更加需要了解的,寿险所核保的对象是被保险人的身体和寿命,考虑的因素有影响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和非死亡率的。在整个风险选择过程中,影响死亡率的相关因素所占比重明显高于非死亡率因素,医务查定的比重也明显高于事务查定,医务人员从事核保工作,特别是在处理健康风险的过程中具有比较突出的知识结构优势,所以医学方面的知识则显得很重要。对于保险专业毕业的非医务人员,如果从事医务核保工作,由于专业知识的相对匮乏,对体检结果的判断只能依赖于体检医师所提供的体检报告,但体检报告多是基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以治疗的可能性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对现症的减轻或治愈,而对一些小症状或体检值超出常规,一般来说都不予追究。这样做是为了鼓励患者产生信心,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而保险医学则主要以被保险人的死亡率为基准,对一些小症状(如超重)都在死亡率研究范围内。所以如果从事相关核保工作,对于一些身体的指标和常用的医学知识,以及保险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不同之处都应该有所了解。核保还涉及到财务、法律、金融、再保险相关学科的知识,财务核保对于预防保险欺诈、确保保单持续有效、保证寿险公司财务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法律等经济方面的知识则对于处理理赔、纠纷等十分重要。所以综合而言,如果未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核保人员,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素养之外更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和道德操守,这样才能为未来从事核保实务打下良好基础。

三、我国目前寿险核保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建议

目前我国的保险核保现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投保人的逆选择问题。在实务中,一些投保方为了保费的少缴纳等经济利益,有意识地隐瞒被保险人的年龄甚至涂改户籍卡,隐瞒已患疾病等,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其二,寻租现象的存在。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投保方的逆选择和营销、核保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投保方为了少缴保费获得保险保障,营销人员为了获取客户增加业绩,核保人员为了获取相关经济利益,三方可能会在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体检等环节造假。其三,相关规定不完善。在寿险核保过程中,不免要涉及到投保方的一些隐私问题的调查。在我国,保险公司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在获取客户资料的范围、程度以及承担的责任方面没有标准可循,核保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往往被医院、工商、税务部门以保护客户隐私为由拒之门外。

针对以上保险核保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对于投保方的逆选择问题。隐瞒相关疾病在目前医院医疗设施较为先进的条件下,造假的可能性较小,核保人员进行核查的成本也不是特别高。但对于隐瞒被保险人年龄设置涂改户籍造假的行为,保险人核保的成本较大,工作较为困难。对此,公司应该加强核保人员的素质,选择诚信度高的合作医院,认真落实核保的每一步骤,对投保方违反诚信的行为采取举报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到最小。第二,对于寻租现象,这是现在寿险实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现有营销体制下,由于利益驱动,如果管理不善,代理人极容易向客户隐瞒信息或提供不真实信息,误导客户签约,甚至故意阻碍客户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帮助客户故意隐瞒应告知信息。所以应该完善代理合同,用合同方式规范代理人的行为,同时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对如实履行外勤核保职责的销售人员,应该给予褒扬、奖励。对于体检方面,基于成本和效率考虑,不可能让所有客户进行体检,应该有针对的选择特定客户进行体检。除了控制寻租现象之外,在当下,客户信息在各个公司系统内能够实现共享,但在行业内则是相互封闭的,这样容易造成搜寻客户信息的总体成本提高,因此需建立一个公用的客户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各公司收集到的资料,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第三,应进一步完善保险法规,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保险法规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存在的道德风险行为,没有侵权责任的认定,也没有规定他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对合同双方来讲,对保险人是不公平的,不对等的,并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同时对于怎样实施以及保险人或再保险人未能很好履行保密义务承担什么责任,应当给出明确的规定。

摘要:核保又被称之为危险选择, 是指保险公司对投保体的危险进行评估、分类的过程, 是寿险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风险控制环节。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第一, 寿险核保的风险控制与促进销售原则的关系;第二, 寿险核保的学科边缘性特征;第三, 我国目前寿险核保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建议。

关键词:核保,寿险,边缘学科,问题与解决建议

参考文献

[1]吕德志, 于长海, 申小鹏.寿险核保岗位应充实医务人员[J].保险研究, 2002, 01

[2]王瑞丽.寿险核保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保险研究, 2001, 04

[3]卢生华.信息不对称与寿险核保核赔的应对策略[J].保险研究, 2003, 09

[4]赵正堂.从保险法的修订看寿险核保的完善[J].法制日报, 2010.

寿险 篇2

1.给出前几年的profitdx,profitwx,和利润profitx,以及各年的死亡率,退保率,求总利润。

2.计算题:5岁,30年期两全险,缴费期30年,给出保额、年缴保费。已知利率,死亡率表。保险保障基金和税前投资收入的基础都是法定责任准备金,分红来源是死差和利差。求第二年和第三保单年度的法定责任准备金,分红支出,和毛利润。

3.责任准备金大于现金价值的原因是什么?

4.保费不足准备金引起批评的原因,和改进。

5.证明:在资产份额公式中用临界保费代替毛保费后,其结果即为自然准备金。

单选30个

1 单重与双重损失模型中保费关系,责任准备金关系

2 资产份额法的问题,什么类似于收支账户之类的

3 定价原则的首要原则

4 给定条件计算期末资产份额

5 67 保费调整比例,使利润现值比保费现值=10%,利润现值=风险成本现值,利润现值=死亡准备金现值

8 年缴保费,保费损失= P

9 盈余准备金的问题

10 不考虑任何费用的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法

11 GAAP准备金的问题

12 修正准备金与均衡净保费责任准备金,尚未分摊的费用的关系

13 一年定期修正法计算两年末的准备金

14 CRVM法 EA计算

15 PPM法优点不足

16新型寿险产品责任准备金适用方法

17最低不丧失现金价值中 r=?

18 19 再分保前RBC=? 分保后C1下降了?

20 复合雇主计划是指

21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的比较

22终止是指

23 24 个体均衡保费法 TNC计算 UAL计算

25两全险20年期以上 第二年预定附加费用率上限

26哪种方法可能出现持续负债小于终止负债

27 分红险年度报告不包括内容

28 投资联结险基本单位的计算

多选15个

1定期寿险的特点

2 终身寿险特点

3 万能险的结算利率问题

4 定价利率问题

5 失效率影响因素

6 自然准备金问题

7 加拿大资产负债法原则

8 退还准备金问题

9 RBC法与英国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法相比优点

10 偿付能力管理措施

11 附加负债产生的情况,什么方法下产生

12责任准备金计算问题,包括法定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

寿险,平滑生命弧线 篇3

丁先生是北京一出版公司旗下幼儿刊物高管,北大研究生毕业。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因为一场大雨,竟然溺死在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主干道上。

寿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以7月24日9时30分发布的数据为例,在京各寿险公司共接报案19起,其中涉及14人死亡、2人失踪、2人受伤,已确认赔付的保险金额为193.6万元,人均仅10万元。这在北京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据。

寿险,寿命的保险,通常人们买保险时常常想到的是高昂的医疗费,所以更关注重疾险和住院医疗保险,但是对于寿险,很多投保人觉得它是可有可无的,但能说心肝肺器官比命更重要吗?如果说寿险是重大疾病、意外、残疾、住院医疗、意外医疗的命,则后者就是寿险的器官,缺少器官,命能活但功能不全。这就是有投保人误解保险“这不赔,那也不赔”的直接原因。

寿险分为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保险期短,保费少;终身寿险,保险期跟随生命时长,保费多;寿险要视投保人年龄和收入情况确定;寿险是主险,可以单独购买,也可以为了买附加险而同时购买。

寿险的理赔责任是在意外情况下的身故,含天灾和人祸;在疾病情况下身故则不分病种;投保两年后自杀也算在理赔范围。但有几种情况除外: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自杀时为无民事责任人;酒驾,无照,无效驾照;主动吸毒;故意犯罪和或者抗拒违法;战争、核爆炸等相关事件导致的死亡。

如何测算自己应该买多少保额?在投保时,寿险的总额应该是投保人的负债(房贷、车贷总额、借款)+3~5年的年收入总额(含成长性工作收入)+家人必须支出(父母养老,子女教育)+ 其他考虑(高净资产客户的遗产税收)+特别计划(公益金,其他人生责任支出),保费交费期可选择20年、30年、终身交,相同保额情况下,交费年限越长,当期应交保费越少,可视自己情况设定。

终身寿险里,所交保费减扣费用后,还有一笔钱叫现金价值。当家庭急需用钱时,可以将现金价值的80%进行贷款,申请出来可供随时使用,而且保险公司分红是包含这笔借款在内的,还款利率要比银行贷款低,且不限使用用途,不用月供还款,每半年为一个计息期,5万元以下网络一账通就能完成,通常第二天就都能到账。

通常附加意外险

在多数人身险合同中,寿险作为主险存在,而意外险等作为附加险。寿险和意外险,是以被保险人在死亡或者残疾的前提下进行理赔的,区别在于寿险里面涵盖了意外情况下的身故理赔,而意外险里面除了意外身故以外,对于残疾也将按照残疾等级进行比例赔付。

比如投60万元寿险附加300万元意外险,发生意外身故是要赔付两者之和即360万元,如果是乘公共交通发生意外身故要赔付300×2+60=660万元。而只发生残疾则按照等级100%全残疾最高标准赔付300万元或者在公共交通情况下赔付600万元,此时,寿险合同依然有效,意外险理赔完,合同终止。

保额有最高限定

如果要在多家保险公司购买,则一定要按投保提示说明详列各家公司所购保险及保额,如实告之包含身体健康情况在内的病史。

不同年龄、收入的人身险保额是有限定的,以30岁年收入10万元的人为例,人身保额最高只能做200万元,即寿险和意外险累计之和为200万元,两者之间没有比例关系;而同样年收入10万元40岁,人身保额最高就只能做150万元。所以说早投保不光节省保险费,而且还能做高保额。更重要的是,早投保早安心,但凡投保前有过住院情况都会影响最终的核保决定,有可能按次标准体加钱承保,更严重者终身不能投保,当拿多少钱都不承保时,将是一种终身遗憾。

常与代理人保持联系

常有投保人质疑:“如果我突然死亡了,家里人都不知道我有保险单,怎么办?”现在很多投保人的受益人为父母,配偶根本不知道对方投了保险,而父母年纪已高也不记得孩子有保险。而且多数年轻人也没有立遗嘱的习惯,这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人物,那就是保险代理人,在保险方面,他应该是你的家庭中非血缘关系中较为亲近的人,可以将保单及时处理,通知亲人续办后续事宜。

保单要定期“体检”

保单体检和人要定期体检一样,其目的是查漏补缺,未雨绸缪,同时也能和服务人员保持联系,享有最新资讯。保险不是终身只买一次的商品,要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调整,尤其是家庭有新负债时人身保额不足就有可能将负债转嫁给家里无还款能力的人,造成新的经济困难。不要只关注份数和保费,更应该关注理赔金额,尤其是寿险不是以几份来定的,前文有讲保额测算方法和保险公司规定的最高保额上限,只要在限制内就可以买,跟几份合同无关。

在此次北京暴雨中,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在这些因为外来的、突发的、意外的情况导致的死亡以及伤残,可以通过日常投保的各类寿险(各类寿险均含有意外或身故死亡保障责任),获得相应的意外身故或伤残理赔金。

7月22日上午、傍晚,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先后确认了房山区一名8岁客户在本次暴雨事故中身故、东城区遂安伯小学一年级学生在21日下午等公交时被旁边的高压电击中遇难。两兄弟公司迅速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及时完成赔付。房山区的理赔案则是本次暴雨灾害中保险业内首笔赔付。

初投寿险指南 篇4

单身贵族:保费花在刀刃上

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新鲜人而言,处于20 岁到30 岁的这个阶段,收入还不是很高,而谈恋爱、准备结婚、准备买房等经济压力又迫在眉睫,因此在保险保障方面的支出,最好能够以尽量少的保费换取尽量高些的保障。此时,每一块钱买保险都要用在刀刃上。

为此,如果是年轻人第一次买保险,不妨多问问自己:“我目前最担忧的风险是什么?”也可以找可以信赖的代理人、保险顾问,甚至包括银行的综合理财顾问,或是身边比较熟悉保险的朋友多聊聊、多问问,看怎么规划自己的第一份保单最为适宜。

在险种的选择上,不妨以费率低廉、纯保障型的产品为主,包括消费型的意外险、医疗险和重疾险等;而对于长期储蓄型、投资理财型的产品,则可以暂时避而远之。同时,社会新鲜人最好能主动养成每月留有一定储蓄和投资的好习惯,而不要“沦落”到必须借助储蓄型保险来强迫自己储蓄的地步。

二人世界:为爱加重保障

对于幸福的年轻夫妇而言,建议首先考虑投保保障性高的终身寿险或定期寿险,并辅以一定的医疗险、意外险。同时应尽早考虑未来的养老计划,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早作规划。

若想要经济一点,可以选择价格低廉的定期寿险形式,然后附加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若要小康一点,夫妻的险种搭配可以男性偏消费型一些,女性偏储蓄型一些。

三口之家:投保“关照”顶梁柱

在典型的三口之家中,夫妻双方的事业逐渐迈向高峰,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也将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这一阶段是成年人人生责任最重、保险需求最高的时候。

首先,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应考虑到如果遭遇意外或疾病如何保障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缓解由此带来的家庭生活危机,建议首先为家庭经济支柱购买含重大疾病的保障型险种,并辅以较高比例的意外险和医疗险。其次,可考虑给孩子购买少儿险,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保障,有余力的还可以为教育基金早作规划。

夫妻俩在保费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投保一定的养老险,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早作规划。

保险消费:可采用“阶梯式”

当然,第一次为自己和家人安排好保险保障后,并不等于说你的保险保障就“一劳永逸”了。

随着人生的变化起伏,在实现各种需求之际,你会发现自己的愿望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买保险也一样。所以,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保险需求是会变化的。为此,保险消费也不适宜一步到位,可以采用阶梯形消费模式。

通常而言,保险作为家庭理财中的一部分,与家庭理财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普遍而言,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应该关注和制定不同的家庭理财目标,借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成年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个阶段。安排保险计划,就是为了保障这些阶段的顺利进行。

那么,这些阶段中具体的风险又何在?人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生、老、病、死。所以在不同时期,个人和家庭的人身保障重点就是依据这些风险而来。建议大家可以根据家庭人员结构调整、收入、职业变化和家庭其他财务状况变化等,定期检查已有的保单是否符合目前的生活需求,然后逐步调整保险计划。唯有此,才能更安心地保护家人。

寿险低调复苏 篇5

半年保费寿险重新恢复了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8.97%,寿险收入总计6242.5亿元。

在这场复苏之战中,保险巨头新华保险排名跌出前三,落后于中国太保位居第四。中国人寿仍然获得保费状元的位置。前海人寿高速扩张成为增幅最高的公司。而中法人寿保费排名垫底。

目前国内有66家寿险公司,正式运营时间满一年的有58家,其中六成实现正增长,其中有6家公司保费规模翻了一番。它们分别是前海人寿、中融人寿、昆仑健康、中邮人寿、新华海航以及华汇人寿,增长的幅度为3306%、727%、186%、127%、123%、117%。

同比增幅冠军前海人寿去年2月才开业,发展迅猛,上半年保费收入达到2.57亿元。但是由于高速扩张,在各地大面积铺设分公司,业绩亏损上亿。不过对于寿险公司来说,寿险公司有7~8年的缓冲期,之后才是盈利。

中融人寿1月份增资1亿元,为铺设更多渠道打下基础。昆仑健康则通过健康险得以突围。中邮人寿通过邮政渠道发展迅速。曾受大连实德牵连的华汇人寿,高管大换血,公司面貌得以改观。

4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呈现“三涨一跌”局面。第一名中国人寿保费高达2025.7亿元,保费同比增长9%,相比去年的低迷明显改观。去年上半年为负增长5%。

排在榜眼的是中国平安,保费收入864亿元,同比增长14.7%,领先四大寿险公司。探花中国太保保费562.7亿元,微幅增长1.9%。第四名新华保险保费从去年同期增长10%降至今年的-8%,成为四大寿险公司中唯一负增长的公司。

保险行业前三大巨头的座次向来稳定,但是今年发生了变化,新华保险从前三甲掉队,被太保寿险赶超。

上半年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为513.4亿元,排名第四;而中国太保寿险为562.7亿元,排名第三,领先新华保险49.3亿元。

2010年前,第三名的位子一直由中国太保所占领,2010年,新华保险在汇金入股后保费强势上扬。此后新华保险上市,“探花”的位子更加稳固。但没有想到的是,在寿险行业重新回复时,新华保险被老对手打下擂台。

而太保的赶超也有自己的措施,太保人寿在前6个月大力推高收益的投资型保险产品,让保费规模得以增长。

寿险公司预算管理探讨 篇6

预算管理体现了公司战略目标、经营计划和工作重点, 紧密围绕公司战略, 结合实际制定和调整预算政策, 确保公司战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 引导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规范各级寿险公司预算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要求, 提高各层级公司资源配置水平;积极为管理者和销售人员提供预算管理专业服务。

二、当前寿险公司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将“市场地位”作为首要目标, 未把“价值提升”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受到竞争主体增多、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寿险公司也在调整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 这也就决定了近几年各家寿险公司在强调规模效益并重的同时, 重点突出的是“做大”, 走的是一条规模优先之路。通过寿险行业对标管理可以看出, 平安人寿、新华人寿等这种做大的市场策略非常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 将资源配置过多的投入到规模型的险种, 会导致资源使用效率降低, 甚至会出现为了上规模, 贴费做业务, 做得越多, 贴得越多, 亏得越多。

2. 预算政策朝令夕改, 基层单位难以跟随

预算政策的总体框架应保持基本稳定, 基于对公司内外部形势的判断及公司本身战略, 预算管理围绕经营思路, 与业务发展计划相配套, 价值先导还是规模扩张, 规模适度还是以量补价, 预算政策不连续, 业务发展重点在短期内发生变动会使基层公司难以及时跟随和业务转型, 导致业务发展面临困境。

3. 未严格执行预算, 预算批复形同虚设

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管理层成员的压力, 由于各自分管部门不同, 同时对预算政策的不领会, 往往会在资源分配和使用时站在各自的立场, 形成本位主义, 管理层凌驾于财务制度之上, 财务部门没有发言权,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一旦出现超支且无法弥补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最终导致预算执行结果极大的偏离批复指标。

4. 缺乏有效的追踪考核手段, 预算管理缺乏刚性

在绩效考核管理中, 没有或较少的涉及预算管理执行结果相关的考核指标, 财务部门下达预算在执行时, 没有抓手, 易出现以高成本的业务推动下实现的达标业绩, 高管人员在进行绩效评价或晋升时, 也仅以业务指标的完成作为主要参考数据, 忽略了费用等其他一些预算指标。

三、加强寿险公司预算管理的对策

1. 以贴近市场作为预算管理的宗旨

预算资源投入要密切关注销售策略、销售周期, 配合开展的销售运作基础上匹配相应的资源, 从而提升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 同时, 密切与渠道、与市场的联系, 防止预算政策的制定脱离市场。加强对市场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研究, 预算政策制定不仅比较自身的历史数据, 自我对标, 更要关注市场, 对标主要竞争对手, 对标行业最佳实践。

2. 配置科学是预算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配置资源时平衡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平衡好规模与价值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如何兼顾规模与价值始终都是保险业务发展的一个难题, 单纯从财务角度分析, 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协调发展。既不能为了规模而放松了价值, 也不能只顾价值而丢失规模。要实现规模和价值双重目标, 关键是要做好销售渠道定位, 银保渠道要以规模为核心, 个险渠道、团险渠道肩负起保价值的重任。第二是要平衡好投入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资源的投入不能只是销售推动的短期效应, 应注重长期的良性循环, 包括统筹好销售组织与队伍建设的关系;统筹好队伍有效人力扩张和产能提升的关系。第三是要平衡好增收与节支的关系。预算下达无论是采用“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的方式, 为保证实现收支平衡都会回归到“增收节支”上。关键是增什么, 节什么。开支项目的确定尤为重要, 什么有压缩空间, 什么没有压缩空间。在预算政策中一定要对象明确, 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 如有必要, 要明确压缩的具体项目与额度。

3. 有效评估财务资源投入与产出是衡量预算管理效率的标准

僧多粥少是在资源配置时遇到的常态, 为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就要加强对资源配置后的达成的效果进行评估。寿险公司维持日常运作费用预算来源于保险业务收入, 但在未取得收入前不产生任何可用的费用预算, 这就要求有一定的资源 (即费用预算) 投入为前提的, 但资源投入未必能取得与之对应的收益, 如何把握好资源投入节奏, 只有对投入产出进行有效评估, 才能避免是资源投入过少, 业务发展得不到必要支持和资源投入过量, 资源使用效能低, 收支严重失衡的情况发生。

4. 沟通协调是预算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

资源配置涉权涉利, 工作繁杂、难度很大。上下级公司之间、销售部门之间、后援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宣传、解释和有效的沟通, 以缓解矛盾, 减少阻力, 营造氛围, 才能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沟通中应用数字说话, 借助各种办法, 科学、合理的阐述,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指引的下达, 还是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上报, 直至最后预算的批复, 每一个环节, 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为前提, 再好的预算政策也难以执行。

5. 搭建信息平台是预算工作的重要手段

预算执行反馈、控制、差异分析等预算管理工作绝大部分依靠手工操作, 预算执行反馈时效性差, 数据准确度不高。公司管理层关注公司业务发展, 对日常预算数据信息提供的时效性提出高要求。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搭建预算管理系统平台, 与业务系统、费用报销等系统建立接口, 业务财务数据通过接口自动流入到预算系统中, 同时设定预算口径统计规则, 实时加工数据, 提高预算数据反馈频率, 实现对财务预算执行反馈、分析与控制、预警的动态化管理。

摘要:保险行业在我国一直都处在发展阶段, 还不完善, 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影响下, 寿险公司也在调整相应的市场策略, 其中有效的预算管理可引导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就当前寿险公司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探讨总结, 提出了几点解决与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

南京寿险市场分析 篇7

在中国保险业中, 人寿保险虽起步较晚, 但占整个保险市场份额的比例不断增加, 保费收入已由1982年的159万元增至2009年的8144.18亿元, 约占保费总收入的73%, 已超过产险成为保险市场的主要业务。中国寿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第一阶段 (1988年以前)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

(2) 第二阶段 (1988—1998年)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三足鼎立;

(3) 第三阶段 (1999—2004年) :外资、合资寿险品牌异军突起;

(4) 第四阶段 (2005年至今) :中国保险全面开放。

2 南京寿险市场的背景情况

南京, 江苏省省会, 位于长江下游沿岸, 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 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南京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经济一直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 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大需求增速以及企业信心均处在较高的水平上,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 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3 南京寿险市场的具体情况

3.1 市场主体

近几年, 南京寿险市场主体个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截至2009年年底, 南京市场寿险经营主体已达41家, 体现了南京寿险市场的巨大潜力及竞争的日趋多元化。

3.2 竞争结构分析

从2008—2009年南京寿险市场份额情况看, 第一集团包括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洋, 持续占据整个寿险市场60%以上的份额。2005年-2009年, 中国人寿 (国寿) 保险公司虽依旧保持了市场的主体地位, 但其总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双双下降, 平安有所增长, 其中总保费规模增至两倍多, 市场份额上升1.36%。

3.3 险种结构分析

从1980年全国恢复人寿保险业务至今的30年, 是南京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时期。南京保险业恢复之初, 保险产品仅有企财险、家财险、机动车辆险和简易人身保险等非常少的几个产品, 经过30年的发展, 保险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2004年后, 南京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国际保险公司开始进入南京市场, 加大了南京寿险市场的竞争压力, 加快了南京寿险市场的更新换代。产品目标市场逐步细化, 有面向女性和男性的, 有面向少儿、中青年以及老年人的, 有各个阶段的教育金, 也有不同类型的生存及年金保险, 还有各种类型的疾病保险。

4 南京寿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4.1 城乡发育不均衡

南京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 城区在整个南京市寿险市场所占份额达70%以上。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保险公司的投入不同, 造成发育不均衡。

4.2 险种结构有待完善

各家公司宣传开发的险种很多, 但市场效应较差。寿险市场的产品结构将仍以保障型产品为主, 而投资理财型产品的发展将遇到一定障碍。这说明保险公司的险种设计和开发能力偏低, 业务拓展投入不足。

4.3 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人寿保险自依法分业经营以来, 业务得到迅猛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寿险公司之间的不良竞争。比如,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片面追求规模, 盲目高速扩张;为了显示产品的优越性, 忽视自身的经营效果;为了提高业绩, 损害客户利益, 等等。

4.4 保险公司管理薄弱, 内控制度不健全

由于经营时间较短, 管理经验欠缺, 一些公司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不少公司重业务轻管理, 缺乏对下属机构以及代理机构的日常监督和检查, 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化解风险。

5 南京寿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 南京寿险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 竞争手段逐步升级, 竞争重心已从最初的规模竞争、产品竞争向人才竞争、服务竞争、创新竞争等全面转变, 营销多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居民不断增强的保险意识和个性化需求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1 加强政府监管

从目前南京市场的诸多无序竞争来看, 保险监管仍有很大欠缺。今后南京的保险监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对保险公司投资、偿付能力等方面的监管;二是要提高信息化水平, 提高人员素质;三是要完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对投保人的保障;四是要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管。

5.2 积极开发新产品, 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南京各保险公司的产品和价格差异已经很小, 保险公司要想赢得市场, 除了靠稳健经营外, 还要靠优质的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公司信誉度。

5.3 重视培养人才, 提升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 保险业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 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提供服务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各保险公司应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以好的政策和机制来吸引人才。另外, 还要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中的科技含量, 形成高效、标准、统一的运转体系。

5.4 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

在南京的几家寿险公司中,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是唯一一家国有独资公司, 占据了南京整个寿险市场的半壁江山。国有公司固然有它的优势, 但是其所有权不明晰、机制不灵活、激励不到位问题亟待解决。其他一些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程度高, 但规模普遍较小, 市场网络也不健全。保险公司应积极推进公司股份制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决策、执行、激励与约束机制, 从而使经营机制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为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文军, 黄吉君.江西寿险市场调查报告[J].金融与经济, 2004.

浅析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优化 篇8

(一) 我国寿险产品结构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深, 我国的寿险业务在国内有序开展, 从国外引进的成熟保险产品陆续在我国推出, 我国的寿险产品的功能从以前的单一传统保障型产品扩张到现在的投资和储蓄型产品并进。2009-2011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计算得出

从上表分析, 我国寿险保费收入中, 普通寿险仅占比仅约为10%, 而分红险占比却很高。分红寿险一般有保底的收益率, 符合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消费习惯和保险需求。投资连结型寿险产品与资本市场的运作有很大关系。投资连结型产品在2007年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情况下一度受到人们追捧, 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的退保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 我国寿险产品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寿险发展历程来看, 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产品刚亮相时, 保费占比从2001年的29.48%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53.86%, 2007年更是飙升到69.97%的水平。随着《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 寿险公司便收缩了投连险和万能险业务, 取而代之的是分红险。时至今日, 在寿险产品保费收入中, 分红险仍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 达到88%的占比。寿险产品发展经历带来了我国寿险业的崛起, 但同时也凸显出较大的问题。

1. 寿险产品创新不足

在欧美发达国家, 只要投保人有需求, 保险公司就能开发出适合消费者的保险产品。而在我国保险市场上, 各保险公司都不热衷于寿险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任何产品的开发与设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寿险产品的创新更是如此。我国寿险市场发展时间较短, 所能获取的数据和经验相对有限, 但这不能成为寿险产品鲜有创新的借口。国外寿险产品开发的方法和思想是可以借鉴的, 借鉴学习不是一直“伪创新”, 模仿是允许的, 但是模仿的长期结果应该是适合中国保险市场需求的原始创新。

2. 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受到局限

寿险产品一般设置有预定利率, 一般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进行设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预定利率越高, 保险产品的价格会越低, 这样消费者能够从保险产品中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1999年, 保监会规定, 我国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 这一规定仍然沿用至今 (尽管最近有松动的态势, 但是成文的规定仍然未出台) 。预定利率上限的规定对寿险产品的价格浮动区间做出了限制, 然而, 分红险不仅能给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保障, 还能根据资金投资的收益获得当期的分红, 这类产品挤占了传统寿险产品的生存空间, 使得传统寿险销售“雪上加霜”。有节奏的放使预定利率市场化, 不仅能增加保险公司业务的规模, 还能使消费者有更大的获利空间。政府管制越少, 也往往越能增加产品创新的机会。

二、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优化建议

(一) 转变业务发展方式, 向有内涵增长方式转变

保险的本质功能是保障, 这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都不能替代的, 过分注重保险的投资性, 必将导致保障功能缺失, 严重影响保险市场发展。在当前这个资本市场稳定性较弱的时期, 要努力发挥好保险的保障功能, 以期能抵抗资本金融市场的动荡。保险公司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针, 将发展重点由以前的规模增长转变为既追求效益又追求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

(二) 鼓励发展寿险产品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保险消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我国寿险产品的开发要紧密结合我国居民需求多样化的特点, 围绕居民需求开发寿险产品。伴随老龄化现象的加深, 保障型寿险产品必将是以后保险产品的主要需求。保障型寿险产品的积极发展, 还可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足, 减轻政府压力。国家需要对保险产品的开发进行鼓励和支持, 比如资金赞助、行政等,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创新的保险产品的保护力度, 可以特别立法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保险产品的专有性。

(三) 稳步推进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

长期以来, 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受到官方管制, 这是我国寿险产品定价的发展瓶颈。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仅给保险公司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带来保险公司发展方式的突破、业务规模的增加, 还可以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 也能有更大的获利空间。更重要的是, 放开传统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 才能有更好的产品创新, 传统寿险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只要把住偿付能力监管这道关, 市场也就不可能出现无序竞争。稳步推进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也是寿险产品回归保障本质的关键一步。

摘要:本文从我国寿险产品结构入手, 深入分析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寿险结构问题, 探索在理性竞争条件下的寿险产品结构调整问题, 唯有回归到保险的保障本质功能, 不断创新, 并稳步推进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才是解决困境之道。

关键词:寿险产品,寿险结构,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周华林, 郭金龙.中国寿险产品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保险研究, 2012 (11) .

寿险公司营业费用模型探索 篇9

目前寿险公司营业费用管理存在着粗放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高一低”, 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高投入突出表现在一些公司的业务增长主要依靠设机构、铺摊子, 通过加大投入谋求外延式扩张, 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的能力不强。高成本突出表现在公司管理水平比较低, 经营成本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带来的业务成本不断攀升。2012年我国五家上市险企的净利为458亿元, 不及工商银行的五分之一。

二、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营业费用模型建立在寿险产品定价、现代管理作用扩展及寿险业发展三阶段理论基础之上。

(一) 基于寿险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

尽管不同产品、不同公司的定价公式均不相同, 但其中根据预期死亡率、预期利率及预期费用率进行定价的精算假设是核心。在假设确定过程中, 除参照公司历史数据及同业经验值外, 还必须满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管理层、股东、保户等的要求, 所以, 不断的调整各种假设成为非常耗时的工作。

对于寿险公司而言, 由于寿险产品在精算过程中的利润及费用测算的均衡, 很大程度上不会符合实际情况。即产品定价过程中精算假设的营业费用与实际营业费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 这种客观上的不一致, 导致先期投入的营业费用大于精算的预计营业费用, 造成寿险特有的前期营业费用缺口, 后期营业费用盈余的情况, 即营业费用超支。

(二) 基于现代管理会计作用扩展的基础

管理会计以围绕决策、计划和激励这三方面的作用而区别于财务会计。同时, 管理会计还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公司管理出现了新思想、新方法时, 管理会计通过吸收调整, 也随之转变。它通过关注公司资源的使用情况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提升公司价值。从而使管理会计从信息提供者向资源管理者转化, 从决策支持者向管理者的商业伙伴转化。

(三) 基于寿险公司特定发展阶段的基础

寿险公司有如下特定的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公司设立后要分摊公司法人的筹建费用, 要筹建分支机构, 因此, 在初创阶段, 公司每年发生亏损, 累计亏损不断扩大。

2.成长阶段。自公司开始盈利, 进入成长阶段。业务初具规模, 在保费结构中, 续期保费已占一定比例, 所以费差会减少。

3.成熟阶段。公司可以靠自身积累满足保费增长对实际偿付能力的需要以后, 就进入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 公司不但可以稳定地盈利, 而且不需要再增加资本。

可见, 寿险公司不通发展阶段的实质, 是由于费差损的发生、减少、消失所导致的亏损、开始盈利、长期稳定盈利的过程。而本文营业费用模型的作用正是确保公司从亏损向盈利过渡的控制手段和方法。

三、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几个假设

营业费用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几个关键指标的假设, 这些关键指标并不是单纯为模型而建立的指标, 而是在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工作计划制定中也经常用到的关键指标。

(一) 营业费用周期假设

费用周期假设即一个寿险公司应当确定的盈利周期。

1.假设一个分公司6年盈利, 假设在第6年底, 总保费-总支出=0;

2.假设分公司在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 保费完成1600万元;

3.单纯考虑费差, 不考虑死差和利差。

(二) 保费增长率

保费增长率的假设非常关键, 直接决定着盈利的周期长短。

1.假设第二年增长率25%、第三年15%, 第四-六年平均增长10%;

2.假设增长率不能为负数。

(三) 续期保费达成率

由于大部分的保险产品都属于期缴型产品, 所以续期保费的达成率也非常重要, 续期的达成对寿险公司的利润贡献非常大。

1.假设续期保费达成率第2年85%、第3年90%、第4年91%、第5年92%、第6年93%;

2.假设续期达成率的经验值是可靠的。

以上三方面的假设是费用模型建立的关键部分, 其中保费的增长率每年都要修订。

四、营业费用模型的基本内容

营业费用模型建立中, 除上面的关键假设外, 核心内容是目标盈利年度及费用超支率的确定。

(一) 精算预计的营业费用

假设一个分公司6年盈利, 根据精算产品假设, 可以计算出每年可用营业费用。由于可用营业费用的计算主要依赖精算技术, 而且比较复杂, 为简化起见, 这里不介绍其计算过程。

(二) 实际营业费用

因为前期存在精算假设营业费用小于实际营业费用的情况, 前几年实际营业费用大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的投入, 造成费用超支, 形成客观的费用超支率。

因为费用超支主要体现在前几年, 当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等于实际营业费用的时候, 超支率为0, 此时当年保费提供的费用即可满足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当精算营业费用大于实际营业费用时, 费用出现盈余, 此时费用超支率为负数, 节余的费用便成为利润。

(三) 营业费用超支率

1.费用超支率即实际营业费用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之间的差额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的比率。营业单位在开业初期或在公司扩张阶段, 营业费用相对比较大, 同时业务规模较小也会影响费率。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 费用超支率在6年里呈现递减趋势, 第6年为0。

2.在开业第一年, 费用超支率是有上限和下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第一年的费用超支超过了上限, 不但公司的盈利要拖后, 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公司的偿付能力。

根据前面的假设及上面的步骤, 来看费用模型的建立, 见表1:

(单位:万元)

对于上表中数据说明如下:

(1) 期缴保费:是建立在6年盈利, 第一年保费1600万元, 第二~六年增长率分别为25%、15%、10%、10%、10%, 续期保费达成率第二~六年分别为85%、90%、91%、92%、93%的假设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2) 精算营业费用:在期缴保费基础上, 根据产品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可用费用。数据由精算人员提供。

(3) 实际营业费用:根据期缴保费, 结合几家寿险公司的经验数据调整得出。上表中列示了三种情况下, 实际营业费用的变化对超支率的影响及盈利年度确定的影响。

超支率:根据经验数据, 包含公司全部筹建期费用的超支率上限为300%。

五、营业费用模型应用建议

营业费用模型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管理思想。并引导业务单位朝着管理的方向前进。下面总结出费用模型应用的一些基本条件及关键指标, 并强调其与公司发展的密切关系。

(一) 战略规划是前提

营业费用模型并不是一个单纯而确定的指标体系, 费用超支率的确定取决于公司管理层对营业单位诸多预定因素, 譬如:盈利平衡周期, 初期投资规模, 保费及其增长速度。因此, 长期发展策略和规划是公司费用模型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 预算管理的坚实基础

营业费用模型从根本上是引导营业单位投入产出关系合理化的工具, 而在此基础上的预算管理也将引导营业单位费用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寿险公司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数据的取得将更多地取决于理性的判断而非经验数据, 因此营业费用模型必将成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

(三) 投入产出的理念先行

营业费用模型遵循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理念, 而寿险经营的基本特征也将决定这种理念更趋长期和理性, 追求长期利润 (包含寿险内涵价值) 最大化是费用模型的核心思想。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寿险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寿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大多只重视保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而忽视了盈利能力。所以, 寿险公司的价值管理成了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难题。本文从介绍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营业费用管理问题入手, 重点阐述了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背景、理论依据、基本假设、基本内容、建立过程等, 最后明确了营业费用模型应用需关注的问题。

话说寿险二三事 篇10

困惑之一

有人向我推销人寿保险产品,我需要吗?

若想解答这个困惑,先要明白保险究竟是什么。“保险”是个偏正词,字面意思是保障风险,但实际意义却不然。事实上,保险既不能解决风险的不确定性,如是谁、在何时、遭遇什么意外,也不能约束风险的普遍性,例如,无论配置哪一种保险产品,重大疾病在人生中发生的概率仍旧高达72%。

保险的功能仅仅是当风险造成了经济损失时给予经济补偿,以保障原本的生活不因风险的发生和造成的财物流失而陷入窘境。由此可知,保险存在的前提是风险,而风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对风险损失具有经济补偿功能的保险具有客观性,这是保险的三大意义之一。

理财顾问向人们推销的是保险观念和保险功能。保险产品是观念和规划的载体,是一种工具。通过工具解决问题,如同医生决定用什么药品诊治病人的病痛一样。

人生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疾病、意外、失能这么简单,还有法律、婚姻、道德等种种风险,如果愿意独自面对,那就不需要保险。在认同人身风险的客观性、确认保险补偿功能的前提下,请自问,我需要寿险吗?

困惑之二

买保险有最佳时机吗?

刚刚过去的“双11”让国人体验到了享受折扣血拼的激情,大呼过瘾,买保险也有这种时机吗?有。各家保险公司有各类促销活动,但现实是,人们不能,也不敢等待这个时机。

影帝周润发曾说:“世上的东西,是你看见了才会相信,唯有保险,是你相信了才能看到。”他一语道出了保险购买的独特性,那就是风险和保险谁先到来。风险先到你就不需要保险了。保险如同飞机上的降落伞,假如在需要时没有,那就永远不再需要了。

买保险的最佳时机,就是抢在风险到来之前,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当需要经济补偿时,才能获得万人之力,而这也正是保险三大意义之二——主动分散原则。

当下就是最佳时机,这也是风险具有的不确定性这个特质所决定的。

困惑之三

保险是必备品吗?

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前提,而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是用金钱来评估的。无论是美元、欧元还是人民币,寿险一百多年来运用的是设计复杂、使用简便的科学原理即大数法则,即人们常说的,用万人之集合力量应对万分之几概率的风险补偿制度。这是保险三大意义之三——集合原则。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我要把保险二字写在家家户户的门上和每位公务员的手册里,因为我相信,唯有通过保险微不足道的付出,才能免遭万劫不复的灾难。

拥有了保险就是加入了万人之力、千百万人之力以应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反之,你就是选择了举一人之力、一家之力来面对未来。那么,你认为保险是必备品吗?

综上所述,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保险的客观性,不以个人喜好与否为转移,保险顾问所能做的就是在风险到来之前,以专业的服务协助客户评估风险、有效分散风险,使每一位客户、每一个家庭都加入万人之力,拥有平安、科学、幸福的生活。

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 篇11

60年前诞生, 60年成长, 在历经停业、复业的蛰伏, 分业、混业的变迁中, 中国保险业一路艰辛、顽强前行, 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至2010年底, 全国寿险公司超过50家, 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 年度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 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保监会《2014年1-11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 2014年1-11月, 国内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1940.41亿元, 同比增长18.82%。

在规模保费大幅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两项指标不仅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更是远远落后于荷兰、日本等保险业的发达国家。以2013年为例, 2013年我国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481.16亿元, 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0740.93亿元, 产寿险合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7222.09亿元。在年度保费1.72万亿的市场背景下, 当年我国的保险深度仅为3.03%、保险密度仅为1266元/人。

2014年8月13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新国十条”正式公布。“新国十条”提出, 到2020年, 我国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保险深度达到5%, 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新国十条”的出台为中国保险行业指明了方向, 身处行业内的寿险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国内寿险公司必须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准备, 尤其是在体制完善和增强公司实力上, 其中科学有效地进行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更是尤为关键。

二、寿险公司的价值定义

企业的价值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 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 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到管理学领域, 企业价值可定义为企业遵循价值规律, 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 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 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显然, 企业的价值越高, 企业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就越高。而这个价值是可以通过其经济定义加以计量的。

由于保费收入指标更加的直观, 统计也更加方便, 因此寿险业在发展初期, 保费收入是最为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寿险公司价值的主要指标。但随着行业的发展, 大家逐渐发现保费收入只能体现寿险公司业务的数量, 而不能反映寿险公司业务的质量, 并最终可能出现保费收入增加, 但公司效益却在下降, 甚至亏损。

寿险公司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股东和客户创造持续的价值, 因此, 以价值评估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逐步成为国际上许多著名寿险公司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内含价值是寿险公司价值的主体, 并且是对寿险公司真实价值比较客观的描述。所以以价值评估为基础进行管理, 能有效地保证寿险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都围绕着价值增长这一目标来进行, 从而促进寿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传统的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寿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组织, 经营活动涉及许多不同类型、性质的主体, 经营成果也和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 因此寿险公司价值是在充分考虑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的价值、各方利益相关者、企业的风险收益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后, 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获利能力加权平均折现的现值。

寿险业务具有长期性, 前期费用投入高, 造成新销售的保险单前期亏损、后期持续盈利。按照目前的会计原则, 前期亏损会立刻在当年会计报表中得到体现, 后期的持续盈利只能在未来逐年体现。在公司价值评估中, 传统方法主要基于当年的会计结果, 忽略了公司已有业务的未来盈利潜质, 因此, 寿险的特殊盈利模式导致传统市盈率法、市净率法失真或失效。

(一) 会计利润失真导致市盈率法失效

市盈率法是指以行业平均市盈率来估计企业价值, 按照这种估价法, 企业的价值得自于可比较资产或企业的定价。这里假设, 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可以作为被评估企业的“可比较企业”, 平均市盈率所反映的企业绩效是合理而正确的。对一般的工业企业或服务型企业而言, 市盈率法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估值结果, 但如果对寿险公司也用市盈率法估值, 得出的结论则往往会产生误导。

寿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承保和投资。一方面, 寿险业务在承保初期费用支出相当高, 主要用于支付销售佣金等高额业务取得费用、提取责任准备金等, 这使得前期支出往往超过同期保费收入, 会计账面上将会呈现“承保的新业务越多, 亏损越严重”的现象。但寿险业务主要是长期业务, 一张保单售出后, 其存续期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 如果按照业务规律经营, 这些承保初期账面亏损的保单, 将会在未来的存续期内给公司带来持续的利润。因此这种账面亏损只是暂时的, 当期的会计利润不能反映寿险业务的实际盈利情况。对高速发展的新寿险公司而言, 由于缺少存量业务的缓冲, 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 会计口径的投资收益也不能真实反映寿险公司的投资水平。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持有至到期、可供出售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言, 如果有浮盈, 只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 不会反映在当期的利润表。但如果有浮亏, 却有可能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从而反映在当期的利润表。这种不对称的处理方式也会造成会计利润失真。

(二) 市净率法无法有效体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市净率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市净率可用于投资分析, 一般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 投资价值较高, 相反, 则投资价值较低, 但在判断投资价值时, 还要考虑当时的市场环境、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等因素。

市净率是一个比市盈率更为可靠的指标, 尤其是针对那些周期性行业的个股, 此类股票每股盈利伴随行业景气度可能有极大波动, 对于此类个股, 利用市盈率估值极为困难。这时, 市净率指标就极具参考价值了, 但这种方法仍然忽略了寿险业务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的净资产相比其管理的资产总额而言要小得多, 但给股东带来回报的, 恰恰是他所掌控的总资产。净资产主要用来满足偿付能力要求、支撑业务发展, 用于给寿险公司估值并不恰当。评估寿险公司价值, 必须考虑已售出的保单在未来将要贡献的利润, 这些已售出保单才是寿险公司真正的“净资产”。

由于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对寿险公司并不适用, 寿险行业开始对此进行反思, 为使公众和投资者正确认识、评价、认可寿险公司的价值, 经过不断探索, 逐步形成了“内含价值”评估方法。近二十年来, 国际寿险业发生了大批的收购、合并、去互助化、IPO, 内含价值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随着认识的提高, 内含价值法会不断的演进, 从而更精确的评价寿险公司的价值。

四、内含价值法的定义及作用

内含价值法, 又称精算师法, 是保险公司引用“经济价值”的概念, 利用精算方法进行改进, 形成的能够反映保险经营特征的一种评估方法。中国保监会在《人身保险内含价值报告编制指引》中对于内含价值的定义, 即内含价值是以下三项之和:分配给适用业务的自由盈余, 要求资本扣除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之后的余额、有效业务的现值。其中, 自由盈余是指适用业务对应的所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扣除相应负债, 超过该适用业务要求资本的数额, 不分配于适用业务的自由盈余不应包含在内含价值中;要求资本是指适用业务对应的所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扣除相应负债, 在评估日限制不能分配给股东的金额。要求资本不能低于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保险公司可以使用比法定要求更严格的要求资本;有效业务的现值是指支持有效业务负债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可分配的股东现金流的现值。

由于内含价值的概念既适用于单个险种, 又适用于整个公司, 因此将其分为两个层面界定。在公司层面上, 内含价值指公司有效业务价值和调整后的净资产之和。有效业务价值等于评估时点有效业务未来法定税后利润用一定贴现率贴现后的现值, 调整后净资产为净资产扣除偿付能力额度后的余额, 也称为自由盈余。在业务和产品层面上, 内含价值指该类产品所产生的未来法定税后利润流在评估时点的现值。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内含价值的概念是对投资分析理论中净现值分析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内含价值来对寿险公司进行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 通过评估内含价值, 有利于寿险公司在决策时把握正确的原则, 及时发现决策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不断改善寿险公司决策的基础和过程, 保证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

其次, 通过评估内含价值, 可以确定各家分支机构的价值及其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在资本金等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有利于公司合理分配资源, 从而使得最有发展潜力的机构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进而促进公司业务的更快发展。

再次, 通过评估不同的商品为公司所带来的不同内含价值, 可以集中资源, 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侧重于能为公司创造更多内含价值的商品销售, 从而实现公司价值的更快增长。

最后, 通过内含价值评估, 进而以此为基础实现价值管理。这样有助于公司的管理者及员工实现以企业化行为来思考和行动, 使每一位员工懂得应怎样为公司创造价值, 以及通过自己的工作到底为公司所带来了多少附加价值, 最终使得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从实践上看, 内含价值概念不仅能够帮助投资者和管理者全面了解保险公司的现状, 而且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手段, 能够有效对公司的利润进行分析, 从而帮助管理者有效地对产品和职能部门进行绩效管理, 帮助公司对各种保险产品进行比较分析, 选择最有利的产品进行销售, 让投资者得到最大化的投资回报, 通过内含价值法来对寿险公司进行价值评估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14年1-11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2014)

[2]《2013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2014)

[3]MBA智库百科

[4]魏迎宁.寿险公司内含价值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5]周宇梅、王毅.保险企业价值创造——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J].保险研究, 2009年第6期.

[6]国际寿险管理学会.保险公司的运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7]关国亮.破解寿险上市定价难题[N].中国证券报, 2003年

[8]陈兵.论寿险公司内含价值的评估[J].保险研究, 2001年第3期

[9]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内含价值报告编制指引, 2006

上一篇:民办教育体制管理下一篇:职中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