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2024-07-20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共12篇)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篇1

我国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财务隐患, 业绩增长的表象掩盖了大量财务问题的存在, 而财务分析正是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组合、分解, 从而更准确地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全, 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否科学, 公司前景是否光明等等, 以便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依据。因此, 本文选择上市公司为对象, 研究其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的含义及作用

上市公司公之于众的财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信息是用以沟通、传递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工具, 故其规范性和真实度直接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和判断。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和起点, 采用专门方法, 系统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 目的是为了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 帮助相关利益集团改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的最基本功能, 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 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

不同的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有不同的要求。

(一) 管理者

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通过财务分析, 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 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把公司经营得更好。

(二) 投资人

公司的投资人包括公司股东及潜在的投资人, 他们通过分析公司定期公布的财务资料, 获得各自关心的财务信息。例如, 股东中的优先股东更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而普通股东则关注他们投资的增值能力。不同的投资策略使投资人对公司财务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例如, 短期投资人通常比较关心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以及其他可作为“炒作”题材的信息, 以谋求股价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便套现。长期投资人则比较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 他们能够接受上市公司暂时不发放股利, 以使公司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经营。

(三) 债权人

公司的债权人包括贷款人、公司债券的购买者和其他债权人, 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公司融资, 收取利益因而他们最关心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度、此外, 政府有关部门 (包括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公司主管部门等) 也需通过汇总分析各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 调整相关政策, 加强宏观管理。可见,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能向各类群体提供有用信息。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内容及方法

(一) 财务报表可信度分析

财务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进行分析。由于虚假财务信息的蔓延,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情况, 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广泛搜集资料:财务分析的基本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如经济环境、管理层变化、竞争对手的活动、先进科研对公司的经营的影响。这些资料, 投资者可以从证券交易管理机构、有关经济新闻媒介等其他来源进行分析得到。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一股独大”和“内部人员控制”现象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由于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 中小股东又没有合适的方式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 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往往被上市公司大股东或经营者所控制, 公司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导致经营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肆无忌惮地造假, 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关注财务报告是否规范:首先, 要注意财务报告重要项目是否有遗漏, 遗漏通常是上市公司隐蔽信息的主要行为, 应引起注意。其次, 如果某些重要会计项目出现异常变动, 投资者也必须认真对待, 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这些项目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上市公司对于持有股权比例在20%以下的子公司, 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 对于持有股权比例在20%以上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对于连年亏损的子公司, 上市公司可能会将其股权减持至20%以下, 以暂时隐藏该项亏损。最后, 还要关注审计报告的意见及注册会计师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各方利益, 正确披露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具真实有效准确的财务报告。

(二) 公司经营战略分析

对上市公司来说, 战略是为了实现总目标所制定的活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规划。发展战略弱化将造成企业相对他的竞争对手的地位恶化, 危及企业的发展生存。因此, 公司经营战略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现对上市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做以下总结。公司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内部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它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进程中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企业应该培育其基本的核心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进行核心能力分析时,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经营情况, 非正常的经营情况虽然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 但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结果, 不能反映公司的核心能力, 在分析时应当剔除。常见的非正常经营情况有:证券买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关联方交易、会计制度变更带来的影响因素等。公司发展阶段分析: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 可以将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衰退阶段。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盈利能力、股价水平, 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是有显著差异的。

(三) 辩证分析策略

会计信息的辩证分析一直是信息使用者必备的素养, 既要充分看到发展前景也要紧抓实际生产经营弊端短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 通过数字表达静态状况。定性分析是要求投资者跟随国家政策为前提对呈报出来定量分析指标进行判断审核。例如:上市公司对经营者、投资者的股权激励机制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出现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以下我们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财务分析方法两大主要方面进行讨论。首先, 经营者或利益集团为达到自身利益对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或不及时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利益, 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实施细则 (试行) 》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中不少于两次向公众提供定期报告, 中期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 60日内编制完成, 年报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编制完成。此规定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宽松的时间, 使信息未公开阶段的时间较长, 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容易进行内幕交易, 并且多数上市公司均在报表截止日前才刊出, 给投资者及时掌握公司信息, 正确进行投资分析带来了困难。其次, 分析方法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相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财务分析方法的规定, 我国现行财经法规过于一致单调, 不能做到财务报表中凸显出的行业规律和特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相关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时代网络化、信息化特点。

提升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质量的措施

(一) 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 要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 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 企业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 用户随时可以查找该企业的财务信息, 选取有价值信息, 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二) 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

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重视对分析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人员培养过程中, 除了专业知识以外, 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如, 分析人员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能够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适用的分析指标体系, 从而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财务分析。另一方面对出具报告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操守学习和职业道德培养。对其所出具的财务分析报告本着真实有效、公平公正的专业态度。

(三) “国际趋同”背景下财务分析的提升

不同于中小型企业, 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多基于国际间合作。因此在财务分析工作中我们应多学习先进国家优点长处。在2011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议程咨询中, IASB就强调“IASB一直在制定可以应用于财务报表编制的原则, 以确保适当的列报分析式信息以及报表中的信息内在一致的反映主体的活动”, 可以看出, IASB在改革财务报表列报方面的决心。对国际会计机构及主要国际财务报表的变革可以看出, 财务报表列报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国际趋同背景下我国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对现行财务报表进行变革,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现代财务分析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特征:第一, 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第二, 单个公司的财务分析与整个行业紧密结合;第三, 从财务状况一般性的整体分析到重要事项深度分析;第四, 从财务数据的一般分析到数据深度综合加工分析。

总之, 在经济内部区域化、外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研究是以后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这不仅要求企业要定期汇总会计信息对公司的日常财务状况做出全面分析。同时对企业发生的重大事项, 如对外投资、企业购并、重组上市等, 财务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因此, 财务分析正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调整战略布局、认识自身的必要方法。并辅助企业最终达到价值最大化。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篇2

截至目前我国沪深两市共有15家环保上市企业。

一、经营绩效:营业总收入稳定增长,利润出现下滑

1季度,15家环保上市公司累计实现主营业收入1227.16亿元,同比增长28.44%;成本和费用的下降促进了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快速增长,实现营业利润13.29亿元,同比上升93.01%;净利润71.58亿元,同比增加93.01%。具体来看,在15家上市环保公司中,只有深圳能源、维尔利2家公司营业总收入出现下滑,其中,维尔利主营业收入下降21.50%,降幅最大;8家企业营业利润出现负增长,其中城投控股、霞客环保下降70%以上;3家企业净利润下降,其中维尔亚下降50%以上,分别下降40.99%、21.91%和57.53%。

部分环保上市公司表现良好。比如国电清新营业总收入增长99.60%,增速遥遥领先;营业利润方面,三聚环保、九龙电力分别实现了130.17%和99.59%的超高速增长,净利润也分别高达134.37%和41.92%。

二、盈利能力:成本上升,总体盈利能力下滑

1季度,由于环保行业生产成本上升,非生产性费用增加较快,而环保产品及服务价格增长相对缓慢,15家环保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平均销售毛利率33.71%,较上年同期减少1.19个百分点;平均销售净利率11.26%,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8.1个百分点;平均营业利润率18.74%,较上年同期下降9.88个百分点;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71%,较上年同期下降0.88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15家环保上市公司中,只有()的盈利能力指标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余上市公司在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东湖高新的销售毛利率为15.13%,较上年同期减少20.15个百分点,为15家上市环保公司中销售毛利率下降幅度最大的企业;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大的是城投控股,较上年同期分别大幅减少149.05个、181.20个和6.01个百分点。

三、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及偿债能力均提高,回款压力加大

1季度,15家环保上市公司平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58倍、1.20倍、50.46%,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15倍、0.16倍、下降2.83个百分点。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提高,变现能力有所提升;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行业偿债能力增强。尽管如此,行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40.28%,存货增长17.5%,回款压力仍不容忽视。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理论的实证应用 篇3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综合能力 财务分析 实证

古越龙山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证券委员会浙证委[1997]23号文批准,1997年5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现有注册资本22380万元,其中:国有法人股12633万股,占总股本的54.27%; 社会公众股10647万股,占总股本的45.73%。该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黄酒生产、经营、出口企业,拥有一流的黄酒生产工艺设备和全国唯一的省级黄酒技术中心,聚集多名国家级评酒大师。主要产品“古越龙山”、“沈永和”、“鉴湖”牌绍兴酒是国家优质产品,是中国首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其中,“古越龙山”是黄酒行业惟一中国驰名商标,唯一国宴专用黄酒;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东方名酒之冠”美誉。

根据业已形成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理论,现对古越龙山2004年6月30日的财务报表(源自http://finance.sina.com.cn)进行五大方面的实证分析:

一、财务比率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及其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企业应该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即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数量关系来衡量短期偿债能力。以古越龙山为例: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69107060/789966275=1.35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流动负债

=(1069107060-772208503-1603050)/789966275 =0.37

现金比率=(现金+有价证券)/流动负债 =40489402/789966275=0.0512

流动比率高一般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如果过高,则会影响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获利能力。另外,可以用速动比率(剔除了存货和待摊费用)和现金比率(剔除了存货、应收款、预付帐款和待摊费用)辅助进行分析。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比较安全,过高有效率低之嫌,过低则有管理不善的可能。古越龙山的两个比率均偏低,短期偿债能力偏弱。

(2)长期偿债能力

一般来说,企业借长期负债主要是用于长期投资,因而最好用投资产生的收益偿还利息与本金。通常以负债比率和利息收入倍数两项指标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881966275/2108191613= 0.4184

利息支付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负债比率又称财务杠杆,由于所有者权益不需偿还,所以财务杠杆越高,债权人所受的保障就越低。但这并不是说财务杠杆越低越好,因为一定的负债表明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运用股东的资金,帮助股东用较少的资金进行较大规模的经营,所以财务杠杆过低说明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其资金。一般来说,负债比率一般以在0.5左右,低于0.7为好。像古越龙山这样的负债比率低于一般水平,抗债务风险能力较强。

利息支付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从长远来看,该指标必须大于1,否则经营收益不足以支付利息,企业也就不能举债经营。一般来说,这个指标的倍数越高,说名企业承担利息的能力越强。从这个比率来看,古越龙山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

2.营运能力指标及分析

营运能力是以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的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经营效率自然就越高。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指标: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264381301/[(88589153+89109653)/2]=2.9756

由于上述的这些周转率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来自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资产负债表数据是某一时点的静态数据,损益表数据则是整个报告期的动态数据,所以为了使分子、分母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就必须将取自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折算成整个报告期的平均额。通常来讲,上述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率越高。但数量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在进行分析时,还应注意各资产项目的组成结构,如各种类型存货的相互搭配、存货的质量、适用性等。从以上指标来看,古越龙山的经营效率不是很好。

3.盈利能力指标及分析:

盈利能力是各方面关心的核心,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长期盈利,企业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经营。因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对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非常重视。一般用下面几个指标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上述指标中,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说明企业生产(或销售)过程、经营活动和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越高则获利能力越强;资产报酬率反映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投入资金的盈利能力;权益报酬率则反映股东投入资金的盈利状况。权益报酬率是股东最为关心的内容,它与财务杠杆有关,如果资产的报酬率相同,则财务杠杆越高的企业权益报酬率也越高,因为股东用较少的资金实现了同等的收益能力。每股收益额反映了每一股的获利水平,同时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指标越高,表示每股股票所得利润越多,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股东投资效益越好。就一般情况而言,古越龙山的盈利指标是比较低的。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其发行的股票有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数据,可计算市盈率。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它代表投资者为获得的每一元钱利润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一方面可以用来证实股票是否被看好,另一方面也是衡量投资代价的尺度,体现了投资该股票的风险程度。市盈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股票市价是一个时点数据,而每股收益则是一个时段数据,这种数据口径上的差异和收益预测的准确程度都为投资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假设古越龙山股票价格为2元,则其市盈率= 2 / 0.097= 20.61倍。该市盈率在我国众多股票中相比较不高。

4.成长能力指标及分析

在实际当中,我们更为关心的可能还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即成长性。成长性好的企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更能吸引投资者。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企业在过去几年中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净利润等指标的增长幅度来预测其未来的增长前景。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用来显示企业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一般认为该比率在0.4以上比较理想。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是反映企业营业所得的现金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越高,企业营业收入面临的风险越小,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越高。如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较低,而收入高,则表明企业有可能是通过增加应收款为代价来实现的。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所得现金占其资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以现金流量為基础的资产报酬率。 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总资产的运营效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越高。该指标应该与总资产报酬率指标相结合运用,对于总资产报酬率较高的企业,如果该指标较低,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中的现金流量的成分较低,企业的收益质量就会下降。

二、现金流量分析

1.流入、流出原因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量划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并按现金的流入、流出项目分别反映 ,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其流动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该表 ,报表使用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某企业当期现金流入、流出的原因 ,即现金从哪里来 ,又流到哪里去。例如古越龙山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350254715元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206154111元 ,当期支付各项税费41850163元 ,上述各项经济业务在现金流量表中分别反映为经营活动;支付购建固定无形和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43816115元,投资所支付的现金33107714元为投资活动;借款所收到的现金350171075元,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16478570元为筹资活动。

2.利润质量的分析

由于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指标 ,是企业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编制的 ,利润质量往往受到一定影响 ,它并不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多少现金 ,但通过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进行对比 ,就可以对利润质量进行评价。因此 ,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对比可以评价利润质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之比若大于 1或等于 1 ,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强 ,利润质量较好 ;若小于 1 ,则说明会计利润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应收账款 ,利润质量较差。古越龙山的这个比率为0.7786,小于1,因为它存在大数额的应收账款。

3.适应能力与变现能力分析

企业的财务适应性和变现能力可以通过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占全部现金流量的比例进行分析。其比例越高 ,說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越大 ,流速越快 ,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 ,从而企业的适应能力与变现能力越好 ,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古越龙山的这个比例为0.4356,适应能力与变现能力一般。

三、企业未来状况分析

1.企业未来获取现金能力的预测。

如根据本期销售商品产生的现金 ,参考下一期间的销售前景和收账政策等 ,就可以预测下一期间销售商品产生的现金 ;又如企业通过银行筹得大笔资金 ,在本期现金流量表中反映为现金流入 ,但却意味着将来偿还款时要流出大笔现金 ;再如应收未收的款项 ,在本期现金流量表中虽然反映为现金流入 ,但意味着将来会有现金流入。

2.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

古越龙山作为上市公司,虽然上面的指标有些不理想,但是这几年的业绩每年都是比较稳健地在增长,每年都有分红,在上市公司当中属于优质企业。资源类公司一直得到机构青睐,特别是类似于古越龙山这样拥有自主定价权的民族品牌的公司。古越龙山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如通过投放央视的黄金广告段位,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可实现全国性销售市场扩展的目的。总之,古越龙山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良好的。

参考文献:

[1]孟丽莎: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李海波:财务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毕港峰:审计[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李玉周:5分钟看懂财务报表[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蒋义宏: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主营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收入-上期主营收入)/上期主营收入

=(264381301-151602228)/151602228=0.7439

主营利润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2424830-48910351)/48910351=0.6852

净利润增长率 =(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

=(2653946-16184843)/16184843=0.3997

从这几项指标来看,古越龙山的获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较理想。

5.现金流量能力指标及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篇4

一、财务风险衡量和影响因素

公司负债筹资时就会存在固定利息支出, 会产生杠杆效应。设投资收益率为R, 权益收益率为r, 利息率为i, 负债为D, 权益为E, 总投资为 (E+D) , 则有:

可以看出, 当R>i时, 即D/E越大 (即负债比重越大) , r会越大;反之, r越小。这表明公司存在负债筹资就会存在固定利息支出, 会带来杠杆效应, 当投资收益R能达到预期目标, 债务存在会使股东收益率r变大, 给股东带来额外收益;反之, 当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 r变小, 使股东收益受损。

财务杠杆效应一般用财务杠杆系数衡量,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 表明财务杠杆效应越大, 财务风险也越大。财务杠杆计算公式为:

其中, EBIT代表息税前利润, I代表利息支出, PD为优先股股利, T为所得税率。

在利息支出、优先股股利一定时, 从计算公式可以知道DFL是单调递减的, 即随着EBIT变大而减小。当EBIT=I+PD/ (1-T) 时, DFL趋向无穷大, EBIT<I+PD/ (1-T) 时, 一般不计算DFL, 因为这时的财务风险其实比EBIT=I+PD/ (1-T) 时还大。

从计算公式及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DFL受到EBIT、I、D/E、PD等因素影响。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EBIT越大, DFL越小;I、PD越大, DFL越大;D/E越大, 杠杆效应越大, 即DFL越大。此外, 这些影响因素会受到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 DFL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外部经济环境、内部资产运营能力等。DFL代表了财务风险, 影响DFL的因素也是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

负债筹资带来财务风险, 高风险对应高收益, 如果财务杠杆收益能抵消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较高的财务风险也是可接受的。较高的财务风险一般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发生, 需要对风险进行管理, 避免陷入财务危机。

二、收集风险相关信息

相关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可以传达出相关风险的信号, 为有效识别财务风险, 一般最少要收集以下信息:

(一) 财务相关业务信息。

主要收集资金核算、成本核算、现金管理等相关业务信息, 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相关财务指标, 如成本核算将影响盈利能力、现金管理影响营运能力。识别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风险成因, 有效管理风险。

(二) 会计政策制度等信息。

会计政策制度的科学性不但是合法合规的要求, 还会直接影响相关经营成果和财务指标。

(三) 财务指标信息。

财务指标信息是最直接的风险信号, 是财务风险大小有效判断指标, 也是识别风险成因的重要因素。主要收集包括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等财务指标。

三、财务风险评估分析

(一) 财务预警

相关信息纷繁复杂, 有必要建立风险预警, 在达到某个标准时, 公司就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处理风险。可以运用财务相关数据建立相关模型, 如通过相关财务比率, 运用统计判别将不同公司划分为不同危机类别,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Edward Altman在1968年建立了著名的Z-score模型, 用以衡量一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模型表达式为Z=1.2x1+1.4x2+3.3x3+0.6x4+0.99x5, 其中, x1..x5分别代表营运资金/期末资产、留存收益/期末资产、息税前利润/期末资产、股东权益/期末负债 (股东权益中, 非流通股计算净值时流通股以市价计算) 、营业收入/期末资产。当Z<1.8时, 财务状况极差, 财务风险很大, 控制不当极有可能破产;当1.8<Z<2.675时, 财务状况不稳定;当Z>2.675时, 公司财务状况良好。

以广东省中山市13家A股上市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合并报表数据为例, 这些公司的DFL和Z得分如表1。DFL大的公司, Z值并不一定小, 这说明财务风险大的公司不一定就会陷入财务危机, 反之, 财务风险稍小的公司并不是不可能陷入危机。

表1中, Z<1.8的为mlsgs, 1.8<Z<2.675的为Zlgs, 其他公司皆为Z>2.675。Zlgs的EBIT为负数, Z为1.8279, 财务状况不稳定;Mlsgs的DFL为1.2186, Z为1.2842, 财务风险不是最大的, 但却最有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

(二) 风险辨识分析

公司到达预警线可能陷入财务危机, 要分析产生预警原因, 采取对策避免陷入危机。以Mlsgs为例, 这里仅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2014年的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71.18%、税前利润517362631.97元、利息支出7745593.31元、2015年的资产负债率66.88%、税前利润301139620.03元、利息支出65822999.6元, 利息支出变化不大, 主要是净利润大幅下降导致DFL从2014年的1.0150上升到1.2186, 财务风险上升, 但它的财务杠杆系数在13家公司中依然并不是最大的, 而它却是最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的。表1中, Mlsgs计算Z值的几个指标中偏低的是营运资金/期末资产、股东权益/期末负债, 说明公司营运资金偏低、长期资本比率偏低, 这两个指标反映的都是偿债能力, 留存收益/期末资产、息税前利润/期末资产两个获利能力指标并不低, 资产营运能力指标营业收入/期末资产居于中间水平。这说明公司主要是偿债能力导致的财务危机, 该公司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66.88%、短期负债比率 (流动负债/期末资产) 为64.04%, 说明导致财务危机的是流动负债偏高。

四、风险管理对策

财务风险管理对策一般有风险承受、风险控制、风险规避和风险转换。风险承受一般针对没有预测到的风险, 只能承受结果;风险控制一般是有把握控制风险不再进一步恶化, 不会导致结果难以承受的情况下的选择对策;风险规避一般是回避某种活动, 避免成为相应的风险所有人;风险转换是把某一风险转换为另一可以承受的风险。

Mlsgs导致财务风险上升和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的直接因素是利润下降和短期负债比率太高, 其中, 利润下降主要受主要产品的营销费用上升、生产基地搬迁、同行价格战和产品同质竞争和产品成本的滞后等因素影响, 预计市场价格稳定后, 利润会上升。Mlsgs虽然利润下降, 但盈利能力仍然不差, 解决目前可能的财务危机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短期负债过高的问题, 合适的对策显然是风险转换, 即把短期负债导致的风险转换一部分其他风险。一是借长期负债偿还短期负债, 但由于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已经很高, 对公司的财务风险不能起到降低作用, 显然不是最佳方法;二是把持有的大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 可能是较佳的方法;三是发行股份进行权益融资和进行资产重组, 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 有助于降低整体财务风险, 但这不太适合解决短期债务的问题, 可能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五、结语

合理的负债筹资在带来财务风险的同时也带来杠杆收益, 只要收益能抵消相应的财务风险, 高财务风险也是可接受的, 高财务风险不意味着一定会陷入财务危机, 相对较低财务风险也不代表着就不会陷入财务危机。公司需要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合理管理财务风险, 在带来杠杆收益同时避免出现陷入财务危机的窘况, 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主要进行收集相关信息、风险评估、采取对策等步骤。

摘要:本文在分析财务风险衡量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以中山市13家A股公司的数据为例分析, 提出收集信息、风险评估、采取对策等策略进行风险管理。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高艳.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关系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6.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4]黄婉婷.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 2013 (23) .

[5]裴潇, 黄玲, 陈华.基于Z值模型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研究[J].财会通讯, 2015 (04) .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篇5

摘 要: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决策时表现出许多异常行为,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往往对此无法做出圆满解释。本文基于新崛起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都会导致企业财务政策的扭曲。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学、异常财务政策、非理性行为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1]。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2](53):(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4]。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

(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根据李翔等(2004)[5]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

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宏(1999)[6]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提云涛(2004)[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发布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8],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9]、魏刚(1998)[10]等等,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曹媛媛(2001)[1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

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cater)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1996)[12]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13]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 “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Baker和Wurgler(2004a)

[1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Baker and Wurgler(2004b)[15]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

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perceived)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16,17]的实证都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Heaton(2002)[18]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Graham and Harvey(2001)[19]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企业投资中也存在“沉淀成本”效应(sunk cost)。Shefrin(2001)[20]发现在管理者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也不愿意放弃,而坚持继续进行投资(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Guedj and Scharfstein(2004)[21]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处于药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前景并不美妙,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药品申请计划。管理者往往存有“反正已经这样了就赌一把”(gambling-to-get-back-to-even attitude)的思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都有可能扭曲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产生诸如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过度投资与股利迎合行为的发生。对于异常财务现象的产生,与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公司财务相比,基于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似乎更具有解释力。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之我见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一个公司运营情况的综合记录数据,合理分析可以发现自身在相对时间内存在的问题和成绩,通过相应的数据,为下个阶段的决策提供参考。但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公司的管理人员一定要重点研究,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有效性。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证券投资逐渐被重视起来。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自身的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关系,而吸引人们投资就需要公开自身的运营情况,尤其是取得的成绩,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就是公司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就是根据会计统计方法统计出的公司各类信息,包括负债情况、损失和收益情况、资金流动的情况或者财务变化的情况等,这些是主表,必要的时候还有一些附表和备注[1]。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在做财务报表的时候存在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些公司是财务报表的内容不全面或者操作的时候不规范导致的。一方面,一些企业在统计财务的时候,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只运用一些模板,有些内容并不适合自身,统计内容繁杂或者简略;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在做财务表格的时候,只注重成绩,忽视问题,那么这种“面子”表格对公司自身没有参考价值,尤其是下一部门的投资和市场营销计划。

(二)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考虑不全面

分析财务报表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还有认真分析新情况和新形势,如果考虑的不全面就会出现问题。一方面,基本应该分析的内容没有落实,尤其是净增长利润、环比增长比例、资金流动情况等,没有严格分析或者精准运算,最终的数值就有偏差,不利于下一步的计划;另一方面,现有分析的内容有缺失,得到的数值不符合当前公司的情况,如忽略公司负债的情况,那么最终的数值就有缺欠[2]。

(三)分析财务报表的理念和方法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上市公司分析财务报表的理念比较落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主要体现在不重视这项工作,而且财务统计的人员综合素质不强,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不会认真负责地对待。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分析的方法比较落后,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不高,只认识到电子表格程序的基本功能,而且没有学习复杂运算这方面的内容。此外,只注重自身的情况,忽略调查其他公司的基本情况,这样不利于改进自身以适应市场需求。

三、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有效性措施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财务报表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注意综合分析公司自身的资产构成结构,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统计,这就要求公司自身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要有风险意识,报表中加入对风险情况的预算统计;第二,综合考虑上市公司的价值,并且将固有资本共同体现到报表中,这也可以根据公司预定的目标分析成绩,这样在分析过程中就不会忽略对比;第三,加入非资金数据,尤其是对消费者反馈信息和满意指数等,这样可以完善财务报表的内容,为分析环节奠定基础。

(二)根据新要求创新分析的理念和方法

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分析理念和方法。首先,创新分析的理念,注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公司管理人员提高认识,这样才能认真思考;其次,创新分析的方法,根据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分析的内容,提高信息化水平,制定相应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市场规律不断变化;最后,财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统计软件,而且这个过程中要与程序人员配合,制定符合公司的软件,提高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和操作的便捷性[3]。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虽然分析财务报表是为了向消费者公开,但是一些机密的内容并不能公开,所以要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提供系统的保密功能,也要提高员工的职责感。

(三)结合实际情况拓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内容

在做好上一点内容的基础上,要随着经验不断增加而拓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内容,这是保证上市公司未来稳定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将纵向分析方法和横向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然后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要以公司的利益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的利益,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也能不断改进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要遵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入绿色指标,使上市公司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四、结论

总之,做好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是促进上市公司有序平稳发展的环节,各个上市公司要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内容外,上市公司还要在整体上提高信息化水平,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雪,辛洁垠,许一婷.营运能力、主业升级与上市公司成长——基于吉林敖东财务报表的个案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No.22202:92-96.

[2]陈诚.浅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问题——基于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的分析[J].绿色科技,2013,06:250-253.

我国军工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简况 篇7

可以发现, 军工集团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并不均匀, 中航工业控股23户上市公司, 其次是兵器工业12户, 兵器装备11户, 其余军工集团上市公司数量均小于10户, 中核建设没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中核工业和中船重工仅有3户。

1 整体情况看特点

1.1 军工上市公司行业分布集中在制造业

根据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分类标准, 上市公司共分为18个门类, 75个大类。参照该标准, 78户军工上市公司分布在制造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8个门类、20个大类。按照行业门类划分, 63户军工上市公司集中在制造业, 占军工上市公司总数量的80.8%, 带来收入4115.1亿元, 占军工上市公司总收入的86.3%;按照行业大类划分, 公司数量和收入规模的前3大行业均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 军工上市公司中大多数上市年限较长

自军工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算起, 军工上市公司上市年限在10年以上 (2004年以前上市的) 的共53户, 占比67.9%, 上市年限在15年以上 (1999年以前上市的) 的共36户, 占比46.2%, 上市年限在20年以上 (1994年以前上市的) 的共9户, 占比11.5%。其中上市年限最长的为航天科技控股下的航天控股, 自1981年H股上市以来共经营了30余年;其次是中航工业控股下的中国航空工业国际, 自1991在H股上市, 至今已经营了20余年。

1.3 军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规模效应

2013年, 军工上市公司净利润平均值为2.5亿元, 低于沪深两市9.5亿元的整体平均水平;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6.3%, 低于沪深两市整体平均值7.1个百分点。军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2013年市值在在100亿元以上的军工上市公司共19户, 占比24.4%, 净利润191.6亿元, 占比98.6%, 也就是说绝大数的利润都集中在市值高的公司;市值在50亿元以下的军工上市公司共39户, 净利润31.8亿元, 户均利润仅0.8亿元。

1.4 军工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率稳步提升

2013年, 剔除中核建设外, 9家军工集团合计上市资产8942亿元, 同比增加1336亿元, 同比增长17.6%, 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1.5%, 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其中有6家军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同比有增长, 增长较多的有中航工业 (53.8%, 同比增长5.6个百分点) 和电子科技 (18.1%, 同比增长4.6个百分点) 。

2 具体分析找问题

2.1 军工上市公司涉及细分行业较为分散

虽然军工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 但其涉及的细分行业比较分散。从军工集团的维度看, 仅有1户军工集团所属上市公司处在一个行业大类, 3户军工集团分布在2—3个行业大类, 5户军工集团分布在5个以上行业大类。其中涉及行业较多的有中航工业 (23户上市公司, 涉及11个行业) 、兵器工业 (12户上市公司, 涉及8个行业) 以及航天科技 (9户上市公司, 涉及7个行业) 等。

2.2 军工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呈两极化态势

78户军工上市公司中, 资产规模最大的是中船重工控股的中国重工, 资产达1734.1亿元, 最小的是兵器工业控股的安捷利实业, 资产仅有5.2亿元, 两者相差337倍。另外, 军工上市公司中资产在100亿元以上的共有18户, 资产合计6662.2亿元, 占到所有军工上市公司资产总量的74.5%;资产在50亿元以下的多达46户, 资产总量1207.4亿元, 还不及中国重工一户的资产量, 户均资产仅26.2亿元。

2.3 军工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呈高估值趋势

截止2013年底, 78户军工上市公司净利润194.4亿元, 总市值8008.4亿元, 平均市盈率高达41.2倍, 也就是说投资军工上市公司的股票, 付出41.2元才能分享1元的盈利, 远高于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9.6倍的平均市盈率。同期国外典型军工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约15.3倍, 其中最高估值的上市公司也仅为21.6倍, 军工上市公司整体市场价值呈现出高估值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军工资产证券化的加速支撑起了军工股票市场的高估值。

2.4 军工上市公司杠杆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截止2013年底, 军工上市公司总负债5670.2亿元, 同比增加1164.7亿元, 同比增长25.9%;平均资产负债率63.4%, 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 低于沪深股市平均资产负债率22.1个百分点;平均权益乘数2.7, 同比增长0.3个点, 低于沪深股市的平均水平4.2个点。

78户军工上市公司中权益乘数小于2 (即资产负债率小于50%) 的有38户, 占比48.7%, 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公司未充分意识到利用权益乘数来撬动更大的杠杆利益;权益乘数大于4 (资产负债率大于75%) 的有7户, 合计亏损25.4亿元, 其中权益乘数最高的三户天威保变、建摩B、中国嘉陵, 利润分别为-58.2亿元、0.1亿元、-2.4亿元。

对于权益乘数, 一方面可以撬动更大的资本, 产生倍数效应, 提升公司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 也代表公司对外融资的财务杠杆倍数增大, 公司面临的风险加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半数以上的军工上市公司要么未充分认识到财务杠杆带来的杠杆效应, 要么对杠杆带来的风险准备不足, 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高, 盈利能力不足。

3 建议对策助成长

3.1 宏观把握政策形势, 继续深化军民融合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多次提及国企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制提速、民营资本进入军品领域等问题, 国企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另外, 目前我国在东海、南海领域均与邻国存在岛屿争端, 在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领土关系持续紧张的形势下, 我国2014年国防预算同比提高12%至人民币8080亿元, 高于去年11%的增幅。军工集团应积极洞察宏观政策形势, 充分把握机遇机会, 继续深化军民融合, 努力扩大民品规模和效益, 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

3.2 大力注入优质资产, 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中船重工主营业务于2013年整体上市, 开启了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进入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 开创了重大装备总装资产证券化的先河;2014年中航工业将防务装备板块的核心资产整体上市, 重组完成后, 成飞集成将由目前的汽车磨具、锂电池生产业务新增加歼击机、空面导弹等航空产品研制业务。军工集团优质资产大多存在于事业单位, 随着事业单位改制, 各军工集团也应该将拥有的优质军工资产或研究所资产的注入上市公司, 通过军工资产打包上市引入外部投资者, 完善军工集团军民品业务布局, 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产业链, 推动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核心竞争力。

3.3 积极应对市场竞争, 提升上市公司效益

根据《决定》的相关指引, 部分已开展军工业务, 或与军工领域有密切关联的民资控股上市公司, “民参军”的进程有望加快。据有关券商预计, 在军用机器人、军用高端嵌入式系统、军用北斗终端、军用红外热成像仪、军用轻型装甲车、合成孔径雷达等领域将诞生出一批与国有军工巨头“分庭抗礼”的“小巨人”。未来军工集团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把握制度改革对军工行业的带来的影响, 促进上市公司更加市场化、效率化, 提升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益。

3.4 把握并购重组机遇, 做大做强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篇8

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

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

对于第一个问题,行为公司财务此时的基本假设是:资本市场是非理性的,但管理者是理性的。关于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行为的综述见Barbaris and Thaler(2002),这些非理性行为主要包括损失厌恶、过分乐观、易于产生系统性的偏差等等。这些非理性行为最终的表现是证券的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即投资者或低估或高估企业的价值。行为公司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影响、甚至扭曲公司投资行为,从而降低资本配置效率。

对于第二个问题,行为公司财务此时的基本假设是管理者是非理性的,对市场是否有效并没有严格假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及分析家的表现或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非理性有很多种表现,行为公司财务主要关注两种非理性:过分乐观与过分自信。行为公司财务认为,当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时,就表现为“过分乐观”;当企业管理者过于看重自己的个人能力及影响力时,就表现为“过分自信”。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财务决策者必须面对三类不同的问题:一是公司应该实施什么的投资项目?二是如何为实施投资项目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三是如何对盈利进行分配?围绕这三个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构成了公司理财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投资政策、融资政策、股利政策。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理性的公司管理者应该这样进行三大决策:选择能够大于该领域平均收益率的投资项目;以最小的资本成本来募集需要的资金;结合公司的长短期利益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收益的再分配。

但是在分析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时,却发现一些非常异常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

(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

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根据李翔等(2004)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宏(1999)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提云涛(2004)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发布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公司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水平上,一般来说股利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只有当预计公司未来盈余有实质性增加时,经理层才会提高股利。此外,经理们认为投资者总是偏爱那些遵循稳定股利政策的公司,即便是公司盈余出现暂时下降,也不会减少股利,而会保持和前一年同样的股利支付水平。

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魏刚(1998)等等,但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曹媛媛(200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

(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

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1996)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由于发行被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市场时机选择的好处,所以当市场非理性表现为高估股票时,企业股票的发行数量往往超过他们实际需要的数量,因此,市场时机选择的后果是企业会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Stein(1996)指出,如果管理者持有短视野(short horizon),管理者会按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来折现要投资项目的现金流,而不是按净现值原则来折现其现金流。因此,持有短视野的管理者会采取迎合投资者的各种财务政策,企业既可能会过度投资(当股票被严重高估时),也可能会投资不足(当股票被严重低估时)。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Baker和Wurgler(2004a)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Baker and Wurgler(2004b)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

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的实证都发现,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Heaton(2002)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Graham and Harvey(2001)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

企业投资中也存在“沉淀成本”效应(sunk cost)。Shefrin(2001)发现在管理者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也不愿意放弃,而坚持继续进行投资。Guedj and Scharfstein(2004)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处于药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前景并不美妙,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药品申请计划。管理者往往存有“反正已经这样了就赌一把”(gambling-to-get-back-to-even attitude)的思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都有可能扭曲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产生诸如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过度投资与股利迎合行为的发生。对于异常财务现象的产生,与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公司财务相比,基于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似乎更具有解释力。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篇9

一、财务困境的判断

一般来说, 不管什么情况导致的财务困境, 很少无前期迹象或征兆出现, 有人称之为红旗或警讯。Stephen A.Ross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如股利减少、工厂关闭、亏损、解雇员工、高级主管的辞职、股票价格暴跌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般把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 (Special Treatment, 简称ST) 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 用于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ST公司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异常, 即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经审计均为负值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因此通常情况下, 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是判断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一种方法。按照国际通行做法, 我们也可以通过Z指数 (Z Score) 模型来判断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及其程度。

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 并对提出破产申请的33家公司和同样数量的非破产公司进行了研究, 选取了五种财务指标, 通过多元判别模型产生了一个总的判别分值, 称为Z值, 并依据Z值进行企业财务困境的预测, 能实现破产前一年高达96.12%的预测精确度, 该模型被称为Z指数 (Z Score) 模型: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Z为破产指数;X1是营运资本与总资产的比值, 用于反映企业变现能力, 一个企业若营运资本太少, 将会使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者出现短期偿债危机的情况;X2是累积留存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 用于反映企业的累计获利能力;X3是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 用于反映企业当期获利能力, 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在内的各种资金来源的角度, 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因此它通常被作为衡量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最重要依据之一;X4是股票市场价值总额与负债账面价值总额的比值, 它用于测定企业的财务结构, 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X5是销售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即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 它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的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周转率越大, 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 反映出销售能力越强。Altman的Z指数模型将五种财务指标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和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困境可能性, 一般来讲Z分值越低表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严重。根据Altman的大量实证研究, 得出了关于Z模型的经验判别区域:即当Z值小于1.81时, 公司会在不久的几年内走向破产;而如果Z值大于2.99, 则表明公司运作非常正常, 不会出现财务困境;如果公司的Z值介于1.81到2.99之间, 则是所谓的“灰色地带”, 在这一区段内, 公司的未来很难通过Z值进行推测, 很可能发生破产, 也很可能正常的运作下去。Altman最初的模型要求公司要有上市交易的股票且必须是一家制造业公司。Altman用了一个修正的模型使之能够用于非上市公司和非制造业公司, 修正后的模型为Z=6.56X1+3.26X2+1.05X3+6.72X4, 其中由于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无市场价值, Altman将X4指标修正为股票账面价值与总负债的比值。当Z值小于1.23, 表明企业处于破产状态, 当Z值介于1.23到2.90之间, 则是所谓的“灰色地带”, 而如果Z值大于2.90, 表明企业处于非破产状态。

二、Z指数模型分析

根据2011年年报, 笔者选取了ST国商等50家ST公司 (涉及制造业、房地产、服务业等) 的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 计算Z指数和修正指数并进行分析:

(一) 总体分析

在所选取的50家ST上市公司中, Z指数和修正指数分析如下:Z指数小于1.81的公司有34家, 占总数的68%;Z修正指数小于1.23的公司有28家, 占总数的56%。分析表明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同程度出现困境。如ST华塑的的Z指数为-0.16、Z修正指数为-8.15, 其财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 ST华塑累计未弥补亏损为86110.65万元,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为-11447.43万元, 已资不抵债;流动负债高于资产总额9007.60万元, 银行借款6544.61万元, 其中已逾期涉诉的4884.61万元, 表明ST华塑已严重陷入财务困境, 处于破产边缘。值得注意的是, 有7家ST上市公司在报告期内, 通过实施重大的资产重组, 但重组计划尚未实施完毕就确认了巨额重组收益, 从而大大改善了Z指数指标, 如果剔除巨额重组收益, Z指数小于1.81的公司占总数的80%以上。例如ST盛润的Z指数为66.86, ST盛润实施了重大资产重组, 但重组计划未取得中国证监会等主管部门的必要审批, 该公司确认了1462788548.58元的重组收益, 如果剔除重大重组收益后Z指数为-6.09, 因此该公司仍属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 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这与注册会计师发表强调事项段无保留审计意见理由一致。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以ST制度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 与Z指数模型的计算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 手工整理得出 (下同) 。

(二) Z指数与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在Z指数小于1.81的34家ST公司中, 非标准审计意见占58.82%;在Z修正指数小于1.23的28家ST公司中, 非标准审计意见占67.86%。可见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状况陷入困境的ST上市公司, 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了大部分。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 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占90%, 未出现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见表2和表3) 。

三、财务困境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影响报表使用者合理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如果企业在面临无法挽回的破产清算局面之前, 在财务报告中对影响持续经营的重大因素进行充分的披露, 各相关利益者就可以早日采取措施, 避免或者减少重大损失。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主要是财务方面出现困境导致的,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 (财会[2006]4号) 第八条规定: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主要包括: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即将到期且难以展期的借款;无法继续履行重大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存在大额的逾期未缴税金;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筹资;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难以获得开发必要新产品或进行必要投资所需资金;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大股东长期占用巨额资金;重要子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且未进行处理;存在大量长期未作处理的不良资产;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

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对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有显著影响, 通过计算分析Z指数或Z修正指数, 可以判断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及严重程度, 从而使注册会计师注意到那些传统审计程序难以探测到的公司发生持续经营问题时表现出的财务状况问题, 进而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如果Z指数或Z修正指数高于标准, 则企业的破产风险较小、财务状况较为乐观, 在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他条件情况下, 可以考虑出具标准类型的审计意见, 反之考虑出具非标准类型的审计意见。

(一) 财务困境与无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高于标准, 则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同时注意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受到限制。如果认为财务报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 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 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如ST泰复的Z指数为98.51、Z修正指数为216.86, 破产指数大大高于标准, 破产风险小且符合审计准则相关规定, 因而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Z指数或Z修正指数大大低于标准情况下仍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诉讼等审计风险, 如ST珠江的Z指数为0.12、Z修正指数0.56, 破产指数大大低于标准, 其财务报告亦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 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373004748.20元, 其中未分配利润为-693679376.16元、公司营运资金为-222114414.64元、扣除非经常性因素影响, 公司近三年连续亏损。注册会计师对其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审计报告中未增加强调事项段以提示报表使用者注意风险。Z指数大大低于标准, 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 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仍然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可能因此而面临投资者的诉讼, 一定程度上因公司的财务困境而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二) 财务困境与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 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是否存在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或事项, 被审计单位对此是否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果注册会计师经审计后发现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或事项, 但被审计单位已经按照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对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进行了充分的披露, 对于其他项目的审计也没有不符事项或已接受会计师的全部调整建议, 其调整后报表已较为真实稳健, 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强调事项段段内容仅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 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如ST朝华的Z指数为-60.18、Z修正指数为-129.59, 大大低于标准, 其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已连续三年亏损, 截止2011年12月31日, 该公司的净资产为-71805981.78元, 该公司2011年度主要依靠非经常性收益实现盈利, 原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已终止, 公司已在其2011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已经和将要采取的改善措施, 但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尚处于筹划阶段, 能否成功实施并最终改善持续经营能力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基于上述理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三) 财务困境与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 那么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全部或部分拒绝披露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披露, 则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有关事项潜在影响的性质和范围以及在财务报表中的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其他意见。如ST海龙的Z指数为-0.52、Z修正指数为-4.019, 其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 该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资不抵债, 且存在巨额债务和对外担保, 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注册会计师认为上述事项产生的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因而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 财务困境与无法表示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 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 但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此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ST银山Z指数为-19.58、Z修正指数为-67.49, 大大低于标准, 其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 ST银山合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净资产为-83604.05万元, 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1%, 财务状况极度恶化, 严重资不抵债, 公司的生产经营业务转变为资产租赁业务, 租金收入远不足以抵偿当期费用, 公司现金流量严重不足, 无法偿还巨额债务, 无法获得正常商业信用。公司管理层在其书面评价中表示, 将积极寻求新的承租方、采取在条件成熟情况下与主要债权人就有关债务问题进行商谈、适时推进重组工作等多项措施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注册会计师认为无法取得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判断公司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 因此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五) 财务困境与否定意见

若Z指数或修正指数大大低于标准, 显示其财务状况严重恶化, 可能存在巨额逾期债务无法偿还, 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 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 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 则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否定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如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篇10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就是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从报表的结构来讲, 右方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正好反映资金的来源, 负债表明资金是借入的, 所有者权益表明资金是自有的。左方是资产, 反映资金的运用。左右两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即营运资金和长期负债的关系对于投资者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一) 营运资金大于长期负债

当企业的营运资金大于长期负债时, 如表1所示, 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差额正好是箭头所指部分, 即营运资金金额, 此时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 因为流动负债是将在一年内到期的债务, 而流动负债的偿还基本靠流动资产的变现, 图中流动资产的金额大于流动负债的金额, 完全能够偿还流动负债, 超过部分还能偿还一些到期的长期负债, 即使长期负债全部到期, 企业也能完全偿还, 不存在财务风险的问题。

(二) 营运资金小于长期负债

当企业的营运资金小于长期负债时, 如表2所示, 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差额即营运资金仍是箭头所指部分, 此时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弱, 因为流动负债是将在一年内到期的债务, 而流动负债的偿还基本靠流动资产的变现, 图中流动资产的金额大于流动负债的金额, 完全能够偿还流动负债, 但超过部分只能偿还一部分长期负债, 一旦企业的长期负债全部到期, 营运资金不能解燃眉之急, 如果企业想偿还长期负债, 必须举借新债, 或者依靠长期资产的变现来解决, 而长期资产的变现虽然能解一饥, 但不能解百饱, 最终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如果企业不偿还长期负债, 会导致信用危机, 甚至会导致破产。

上述两种情况的分析不需要太多的财务知识, 只需要看看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找到其中几个数字算一下,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是问题。

二、对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它是衡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主要尺度。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后, 利润表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其基本原理没有变, “收入-费用=利润”仍然是其编制的依据。对于利润表而言, 投资者应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 营业利润的金额

新的利润表将营业收入放在第一位, 以其为展开计算营业利润, 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归到营业利润里边, 这一点是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者要重点关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的金额, 看看在实现营业利润时, 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现的营业利润多, 还是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来实现营业利润, 如果一个企业营业利润金额很多, 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现的营业利润少, 很可能企业的经营有问题, 偏离了主业, 或者靠调整公允价值, 或者靠在股市上的投机取巧, 这样的营业利润金额是不可信的。

(二) 营业利润的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利润的金额固然重要, 但它只是企业利润总额的一部分, 投资者还要计算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如果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大, 而营业利润金额很小, 那么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偏多, 这样的企业可能处置了长期资产, 或者利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交易等, 通过这些交易改变利润总额, 但毕竟改变不了企业经营的现状。

以上两点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难, 只需看看利润表, 计算几个数字, 从这些数字中就能找到问题。

三、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 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它的编制需要会计思维的转变, 将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现金流量表是最难的会计报表, 即使专业人士看起来也并不能完全读懂, 但对于投资者来说, 只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 总体把握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把企业活动分为三种: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于正常成长的企业而言,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应该是正数, 表明企业经营中收现能力比较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应该前期是负数, 之后是正数, 表明企业从投资到取得投资收益, 如果一直是负数, 表明企业的投资决策有问题;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应该是正负相间的, 有借有还, 随着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而变化, 如果企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一直是负数, 表明企业筹集资金过多, 可能有资金闲置, 而且可能会导致企业“黑字”破产。

(二) 计算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在总体把握现金流量后, 要计算一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这个指标要与每股净利润比较一下, 看看是否差得很多, 如果差距太大, 表明企业有可能是销售收现比较慢, 或者存货积压过多, 或者企业偏离主业, 不是靠经营去赚钱, 这对于投资者来讲可能会吃亏。

财务报表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 可能不能像专业人士那样去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 但应该懂得一些基本的知识。总之, 进行报表分析不能单一地看一期的报表, 而应将企业连续几期的财务报表综合起来进行判断, 这样可以排除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对于投资者来说比较好把握企业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萍.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篇11

会计造假问题由来已久。自2000年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破产案以来,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社会问题。美国世通公司高达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施乐公司的财务虚报案,更使得公众与投资者对会计诚信的信任度跌至冰点,对股市的投资信心大大受挫。而后,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的会计丑闻再一次震惊世人,公司CFO索尔达托竟是这宗丑闻的始作俑者,他和老板坦齐串通一气欺骗投资者。在我国,从“农凯”系到“德隆”系,从棱光实业到ST达曼,这一系列给投资者带来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损失的事件表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已成为财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调查得知,这一系列的财务丑闻都跟企业的财务总监(CFO)密切相关。

一、上市公司造假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及内在条件

1.保护上市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作为ST 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PT的帽子,则意味着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无法与其他上市公司拥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丧失了再融资的权利;上市公司一旦退市,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防止退市。

2.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

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困境,而从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融资和再融资是解决其困境的极好办法。为了筹措资金,一些经营业绩欠佳的企业采用了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或采用高评资产的途径来增加资产和净资产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包装”,以期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其上市。而上市后,为了获取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政策,又在经营业绩上大作文章,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以求再次募集到低成本的资金。

3.勾结、操纵流通市场股价

股票价格的升降直接受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庄家、股评机构联手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

4.大股东独揽公司大权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关键人控制。关键人往往利用其地位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通过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

5.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驱使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企业高管人员政绩的体现,同时也与高管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如工资、奖金等密切相关,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等行为,直接增加其个人利益。

(二)会计造假的外部环境

1.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国家监督、市场和社会监督等。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制体系尚不健全,证监会力量薄弱,在监管的规范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亟待改进和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欠缺,加之社会媒体以及证券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勇气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以及法制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明显滞后,使得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力度比较薄弱。

2.会计准则、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在指导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这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进行会计处理,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的角色

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总监,正在逐步实现角色的转变。他们已渐渐走出会计与控制,从传统的“账房先生”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他们花在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处理和管理部门内员工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少,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使企业战略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财务政策上来,并且更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经营者以及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关系,更加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

作为管理者,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层作为会计信息的控制者,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最大的责任,公司的造假初衷也往往源于管理层的要求。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缔约观,投资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努力为股东创造财富,并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向股东报告经营状况与履行责任的情况。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管理层报酬的高低、股东的信心等,如果管理层为了粉饰公司的不良财务信息,且违背道德的成本趋于零时,其选择造假就很自然了。

财务总监作为虚假财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同时又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在道德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两难境地下,能否守住道德底线,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流向外界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因此,财务总监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设置了财务总监,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当中设置了总会计师,承担了与美国CFO相类似的职责,但其职能却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传统的管理流程仍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基本不被重视,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财务总监自身素质偏低,还不足以担当“战略家”的角色。正如近日普华永道在对亚太区400名CFO调查之后,对外界宣称的:“在中国,除了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外,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在这种情形下,财务总监迫于来自高层的压力,只能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做好“账房先生”,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奕中,往往很难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从而卷入造假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如何避免会计造假

要使上市公司摆脱会计信息造假的局面,财务总监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起到遏制造假的作用。

(一)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家转型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一个合格的CFO,他不仅应具有战略眼光,而且是高明的领航员和敏锐的分析家;他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温和的指导者,还应是实施经理和监督官;他不仅要擅长风险管理,还应该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重要标准;他应该善于资本运作,并对会计、税务和管理咨询极为擅长。要做到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向董事会负责,并取得董事会的支持。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中,用自己的知识及战略眼光为老板出谋划策,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不必用作假来饮鸩止渴。因此,合格的财务总监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全盘知识,还能根据企业策略,设计和规划经营、管理策略,并对集团经营产生直接影响,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篇12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弃农”现象,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 一些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出现, 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保障农业产业的发展, 增强农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企业上市发展, 以使其真正发挥“龙头”作用, 推动农业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然而农业企业上市后, 却出现了纷纷发展其他非农产业的现象。非农产业在农业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如果农业上市公司仅是借农业之名来获取国家给予的扶持、优惠待遇, 进而谋求非农产业的利润, 就背离了国家扶持农业企业上市、带动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本文试利用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分析, 从而判断农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弃农”现象, 并分析其原因。

一、样本选取

本文根据证券之星网站 (www.stockstar.com) 提供的农业板块中34家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由于自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实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故2007年的数据标准与前期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所选样本的可比性, 本文选择2004~2006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分析。34家农业上市公司中, 绿大地、登海种业、民和股份、东方海洋、獐子岛在2004年以后上市, 所以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另外, 由于未能获得吉林森工2006年的主营业务利润数据, 所以将其剔除。最后选取了有效样本28个 (见表1) 。

二、判断样本是否符合农业上市公司分类标准

依据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上市公司的分类依据以下基本分类原则与分类方法。

1. 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分类标准, 所采用的财务数据为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数据。

2. 分类方法。

(1) 若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 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 (2) 当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 如果某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营业收入比重均高出30%, 则将该公司划入此类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否则, 将其划为综合类。

注:本文上市公司名称、股票代码均参考2007年的资料, 若后期更改请以股票代码为准查询。

为便于说明和计算, 本文将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业类, 其中包括农、林、牧、渔业类。由于一些公司也加工生产食品、饮料, 本文也将其划分为农业类。另一类为非农业类。

依据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如果农业上市公司中农业类利润与非农业类利润之比大于1, 则可以认为其主业属于农业类。通过对所选样本2004~2006年公布的会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农业类利润与非农业类利润之比大于1的公司有22家 (见表2) , 占所选样本的78.57%。可以判断, 样本大部分符合农业上市公司分类标准, 满足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条件。同时可发现在所选的样本中, *ST昌鱼 (600275) 、ST中福 (000592) 两家公司基本没有农业类收入, 对其2004年以前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两家公司从建立之初起就很少涉猎农业。虽然样本中78.57%的公司符合标准, 但是不能由此断定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农业类经营项目, 因为在利润总额的构成中, 除主营业务利润外, 还有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净额, 只有当主营业务利润是利润总额的主要组成部分时, 才能证明农业上市公司是以农业作为主业进行经营的。

三、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利润的主要因素

表4为各公司相关财务数据 (含四舍五入) 。为了分析样本公司利润总额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会计中计算利润总额的公式改写为:

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营业外收支净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

上述公式仅对利润总额的公式形式进行了改动, 并没有改变利润总额的实质, 依然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

1. 建立方程。

本文选取利润总额平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 选取主营业务利润平均值、其他业务利润平均值、期间费用平均值、营业外收支净额平均值、投资收益平均值、补贴收入平均值作为解释变量。选取上述变量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会计报表中的利润总额主要是由上述几个解释变量构成的, 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 其主营业务利润应该对利润总额影响最大, 要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或亏损是否主要由农业生产决定, 可以通过分析这几个解释变量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来进行。如果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影响较大, 又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 可以得出所选样本中的农业上市公司大部分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 否则, 反之。

采用利润总额平均值 (P) 、主营业务利润平均值 (N) 、其他业务利润平均值 (O) 、期间费用平均值 (X) 、营业外收支净额平均值 (G) 、投资收益平均值 (I) 、补贴收入平均值 (S) 指标构建方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计算出方程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程度。模型方程为:

2. 计算结果与说明。通过计算可知:P=-305.113 5+0.9 9 6 623N+1.025 353O+0.9 94 291X+0.487 367G+1.190 194I+1.144 361S。

进行统计检验后, F检验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即六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利润总额有显著影响。T检验说明, 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六个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利润总额有显著的影响。观察模型解释变量的系数,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模型所给出的六个解释变量中, 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投资收益平均值 (I) 、补贴收入平均值 (S) 、其他业务利润平均值 (O) 、主营业务利润平均值 (N) 、期间费用平均值 (X) 、营业外收支净额平均值 (G) 。这就说明在所选的样本中, 公司的盈利或亏损并不是主要受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 反而受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影响更大。这一点进一步说明农业上市公司并不是主要以经营农业为主, 有偏离主业的现象。

3. 辅助分析。

在所选样本中, 有18家公司投资收益为负数, 即投资亏损, 占样本总数的64.29%。而营业利润为负的公司为11家, 占样本总数的39.29%。这说明企业的亏损并不是主要由于主营业务亏损造成的, 投资收益的影响比主营业务的影响要大。在所选的样本中仅有4家公司没有获得补贴收入, 如果将补贴收入也考虑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上, 可以看到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所做的贡献会进一步缩小。这更进一步说明, 农业上市公司对发展农业所做的贡献并不理想。

四、农业上市公司“弃农”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农业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弃农”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农业上市公司在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之后, 却与国家扶持农业上市公司的目的背道而驰呢?经过对农业上市公司上市的动机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业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就存在目的不纯的现象。

国家为了扶持农业产业的发展, 对农业企业上市的条件要求比较低, 许多公司希望通过这个渠道达到上市的目的, 上市之后可以通过将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被收购与重组的对象或作为并购重组的主体实现转产。

2. 农业上市公司业务大部分停留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

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 一般盈利状况不佳的企业多从事的是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业务, 在这一阶段, 产品利润低导致企业亏损, 上市公司为了能保住其上市资格不得不转产其他高利润行业。这种转产现象在制造业———食品、饮料行业发生得较少。

3. 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利。

农业对于我国来说, 一直是一个弱势产业, 而且农产品的价格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 这些都限制了农业上市公司的获利幅度。虽然国家对农业上市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 但这远远不能弥补农业上市公司与其他高利润行业企业的差距, 趋利性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纷纷开展非相关的多元化经营。

4. 农业上市公司的产业链建设不足。

农业上市公司一般都涉及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面临着不同的风险。产前面临着初级农产品的自然风险、价格波动风险, 产中面临着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风险, 产后存在销售风险、售后风险、质量风险。在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的情况下, 农业上市公司纷纷出现“弃农”现象。

参考文献

[1].葛永波, 张文兵.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相关性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04;4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学电子信息下一篇:商业银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