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

2024-10-19

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共11篇)

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 篇1

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这不仅让我们思考,学生忘掉他在学校学的东西后还剩下什么呢?我认为是能力。而语文课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口头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与人交际的重要工具。出于升学率的压力,语文教师更注重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是不同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一、朗读课文打基础

很多小学生语文课本都会在课文后面标注熟读课文或者背诵课文等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本是最直接和最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蓝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范读或者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等方式,先让学生感知,让学生模仿范读中的语速、语调、停顿等,把握课文的感情。学生通过朗读,训练视觉和大脑的配合,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语的音乐性,热爱母语。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渐渐培养自己口头表达时的自信,在表达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语速,吐词清晰,不紧不慢。在朗读训练时并不是机械地让学生模仿范读的抑扬顿挫就行了,首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在上《独坐敬亭山》一课中,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能明白诗的意思,否则就成鹦鹉学舌,成了顽固的模仿的机器。诗人并没有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没有生命之物,而是将它看作一个情投意合的朋友。教师可以播放《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代名曲,营造一种空灵、古典与美丽的大自然相融合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再给学生看一些秀丽雄伟的风景图,让学生能在阅读诗句后在心中将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紧接着教师再对文章中的感情进行渲染,“众鸟和浮云都渐渐远离诗人而去了,只剩下敬亭山和作者相伴了,诗人是什么感觉呢?”学生答:“孤单。”老师问:“同学们在什么时候才会觉得孤单呢?”引导学生更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然后,根据配乐,让学生反复吟诵,根据范读录音纠正和模仿范读录音的发音、语速、抑扬顿挫。例如“只有敬亭山”中的“只有”二字要重读,强调作者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敬亭山”三字要慢读,一字一小停顿,慢慢道来,突出作者与敬亭山的相对而视,含情脉脉。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培养语感,为口头表达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二、复述训练拔高能力

复述训练考验学生的速记能力和逻辑思维,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重要意义。在初级阶段,学生很难记住全部要点, 教师可以将全文分为几个段落进行。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念第一、二段,让学生注意听,念完后点学生复述这两段。余下课文都可按这种方式进行,在课文的每一段都被复述过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组织语言,复述全文内容。还可以通过串词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故事。

还是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教师可以在读课文的同时按课文顺序在黑板上展示关键词“伽利略”“辩论家”“亚里士多德”“真理”“责备”“铁球”“十磅”“一磅”“速度”“相反结论”“试验”“同时着地”“斜塔”“呼喊”“原来”等词,学生在复述时可以通过串词的方式,组织语言复述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脉络,积累词汇。串词复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听的时候记下关键词,根据自己的笔记组织语言。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短片,让学生复述。在学生复述卡住时,可以适当提醒但切忌太频繁,要让学生的复述能力切实得到锻炼。以上是较为机械的复述,一般是以与原文接近为判断标准。概括性的复述训练, 更需要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所以概括性的复述更针对高年级的学生。

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初级阶段的学生,在概括时可能只是机械地缩短原文,漏掉个别段落。学生在复述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漏掉的要点,保持故事的完整性。最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变课文的人称的叙事角度来复述。如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三人称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伽利略角度来复述。例如“我(伽利略)是一名意大利人,从小大家就叫我‘辩论家’……”这种复述,要求学生站在课文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有一定难度, 所以不能当堂练习,可以当作预习的要求和课后布置的作业。

三、增加课本剧表演和辩论环节

课本剧表演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扩充剧本,补充台词,用自己的话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小品、音乐剧、小型话剧等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创新性地发挥想象力改编文本,自己构思新结局等等。课本剧表演,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想象力、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要让学生从小就喜欢、习惯表演,消除学生在发言时的紧张感。一些寓言故事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理解角色,完美表现人物形象。

例如《陶罐和铁罐》就很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几组,指定表演者、导演组、道具组等,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锻炼,最后让各组分别表演,进行比较。对于比较害羞胆小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开口表达并做适当动作和表情,比如可以让他们饰演“铁罐”这种更需要表现力的角色,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对于胆大、比较放得开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导演,指导胆小的学生,引导和鼓励他们表演。全部表演后,让各组相互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辩论,是最能体现和锻炼学生口才的活动。还是以《陶罐和铁罐》为例,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陶罐组”和“铁罐组”,然后问“陶罐组”的:“铁罐真的很傲慢啊,真讨厌!你们要说什么来回击它呢?”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再问铁罐组的学生:“对于陶罐组的指控,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引导学生辩论,通过进入角色的方式,积极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束语: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是每一个走进社会的人都必需的。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写一篇八股文就能直步青云的时代了,人们更注重表达能力。从一个人的表达, 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形成阶段,是扭扭捏捏还是落落大方,取决于平常的口头表达锻炼。语文教师应该处理好升学率和语文功能性的关系,让学生勇于表达,善于表达,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 篇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口头表达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这显然是片面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也许有的人再也不会去写文章,但话却是天天要说的。如何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得清、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需要严格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面临重要转变。据研究,15岁前后的中学生脑容量已十分接近成年人,思维品质也在迅速完善,其视觉和听觉的灵敏度甚至超过了成年人。所以,对初中生进行严格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訓练是可行的。其次,初中学生“知识增强了,感情丰富了”,“独立意识和遇事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大大增强”;“他们可塑性强,天真烂漫,在说话和交际中没有高中生那么多羞涩感,更没有成年人那样复杂的心理障碍。”(《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这也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话要清清楚楚地说”的要求。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就有13篇“听说训练”文字,对说话从内容、中心、条理、态度、口齿等方面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规范化要求。从初中课时的安排、教材的内容与数量等方面看,对初中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是有时间和精力的乃至情绪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应抓住初中阶段这个训练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段,进行以下训练:

一、明确要求,循序渐进。

初中新生一入校,就明确提出努力方向和长远目标,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每节课前3--5分钟口头作文练习,分三步走。

第一步:基本要求训练。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按记分册顺序由一位同学作口头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倒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在内容要求上相对较松,讲清一件事即可。但对基本要求却要一丝不苟,采取评比打分的办法,先由教师示范评议一两次,以后均由学生评议、打分,教师总结后将分数记入记分册作文成绩栏。经过一学期的严格训练,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本素质上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第二步:在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从初一第二学期到初二第二学期,从口头作文的内容、质量方面作重点训练。具体要求是说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景和物。要求①文体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②层次清楚,首尾照应;③用词准确恰当;④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描写方法;⑤对所讲事件作适当评论。在第一步素质训练的基础上,新的要求一项不足扣一分。这一阶段,已经过良好的素质训练的学生,主要精力就转向口头作文的内容。由于受这个年龄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很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露怯”。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景、物注意观察、分析;主动阅读优秀范文,从中学习观察、命题、选材、构思、布局谋篇的各种方法,还要力求新鲜、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选材日渐丰富,分析、评论也越来越深刻。他们说学习的苦与乐,倾诉“乘车族”的艰辛,对桩桩件件震撼了自己心灵的社会现象谈感想;进而谈环境污染,谈限制人口发展,谈“我们呼唤和平”……我再及时提醒大家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异同,使他们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书面作文的水平,使“说”与写的训练结合起来。

第三步:初三年级,要求由自拟题目、自选体裁内容改为抽签。预备铃一打即上台抽一条由教师和同学拟好的题目,略作思考后即席作文。(这个要求在初二年级期末即明确提出,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思考时间短、发言时间有限制,初一、初二训练的各项要求不变,口头作文的难度明显提高。我又注意命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并按月提高作文题目的要求,使学生既有新鲜感又有神秘感,带点紧张与不安,而后又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开始难度较大,准备时间可稍长,但不超过三分钟,发言时间可稍短,但不少于两分钟。起初学生略感困难,很快也就适应了,而且思维更加敏捷,语言更加凝炼,态度也更加自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二、创造环境,提供条件,加强实践。

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 篇3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在作怪。考试成绩是评定老师绩效、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于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都围绕着试题来讲课,以考试要考的为重点,不考的一般不涉及。例如考试要考基础知识,于是每堂课都传授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并反复练习,以求学生能够掌握;考试要考阅读分析,就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分析题,然后老师讲这些题,总结规律、方法,占去了语文教学的很多时间。最让师生们头疼的是作文,它占考卷分数的一半,而作文不是一日之功,于是大作文、小作文、周记、日记,忙得老师学生均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时间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可我们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她。语文教学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知识才更容易。在这四项能力中,“说”的能力是最不受重视的。

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化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因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如不具备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现代化社会对青少年提出要具有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绝不仅仅是针对优秀学生,而是全体学生,然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存在很多的不足,因而他们有话不敢说,有话不会说,有话说“不会”。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那么该采用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方法在实际中总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摸索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锻炼说话能力。

在教某一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口头概述课文大体内容,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受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许多学生有“上台说话恐惧症”,他们一站起来说话就手足无措,半天说不出话来。因而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练就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子,提高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表现能力。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大胆与老师对话讨论问题。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先让学生质疑,有的学生就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为什么用“偷偷地”而不用“悄悄地、渐渐地”?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嫩嫩的,绿绿的”是对小草进行的修饰,为什么不放在小草的前面,而放在句子的后面?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讲,在交流中明确文章语言特色、写作特点,而不是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学习过程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学”,把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重要场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说话环境。

现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把本组讨论的情况作总结,提出问题或汇报学习情况。我们要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让他们乐于说,这就要在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上多下工夫,精心设计。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以利用教材,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口头作文。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完整地说清一件事或是表达自己观点的好办法,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训练。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要抓好这一环节。由于口头作文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课文时,设计了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口头说话:范进中举疯了,假如孔乙己中举了会怎样?假如范进终究未能中举,他又会怎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我强调一点:必须围绕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来说,以免学生随心所欲地乱说,这样才不会偏离了教学这两课的主旨。这样的活动形式自由,学生说起来不拘束,既对学习课文有用,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训练时应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并且在口头作文后教师一定要进行讲评,讲评重在鼓励,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要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语文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法,并根据学生说话的不同情况,具体指导、经常训练。

采用方式多样的训练方法,既可以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又可以用读切入: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听可以听老师的和同学的,还可以听自己的(录音)。读可以读写好的文章,也可以读写作提纲,包括自己的、别人的。无论是听还是读,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看促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篇4

一、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看到了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儿童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潜在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交流思维,交流自己的感受,希望同伴们来分享美的欢乐。这样,言语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时,教师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作一番描述,学生容易接受并掌握,而且,很自然地用已学过的词语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就随之得到了训练和培养。大自然是语言学习的最好课堂。只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去理解,丰富的语言词汇就在其中,美和乐也在其中。如:朝霞,夕阳,田野、河流、小桥、山脉、春夏秋冬的景色……等等,学生到大自然中直接实地观察、感受,不仅很快地理解掌握这些词语,而且身心被陶醉。一旦遇上类似情景或心境,学生就会脱口而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周围世界或内心世界。我校一些教师在研修课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细心地观察,体会人们生活、生产、劳作的情景,向生活学习语言,向劳动学习词汇,较好地做到了以“看”促讲,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成效非常明显。

二、组织学生积极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学生的积极活动,不仅可以养成学生生活和劳动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它可以说是联结语言和思维的桥梁,同时锻炼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积极的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内容充实的过程,使事实、事物、现象和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联系通过这种活动明显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达到深刻的理解。这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词汇,并促进感觉和思维发展。例如:我们学校近几年来,坚持进行“三项体育活动”,即立定跳远、跳绳和仰卧起坐。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自己组织,分组进行,抓住人物的特点、活动的内容、动作等等,这一过程让学生自己安排;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最后让学生口述全过程。这时,由于学生自己置身于这一活动之中,观察最细,感受最深,不难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一活动。还如:“拔河”、“植树”、“浇花”、“打扫卫生”、“课间操”“打乒乓球”、“放学路上”、“接力赛”、“小画展”等等,通过细心地观察、感受,词语就会加入到学生储备的会使用的语言词汇的队伍之中。

三、利用图片、画册,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图片、画册,是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好的教材。只要是让孩子们认真地观察,细心地体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头脑,还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语言词汇的天空里自由飞翔。特别是儿童画、幽默画,漫画,充分地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想,去感受,细心地体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说话的风趣幽默感。使说话更具魅力,使思维更加活跃。另外,有效地组织观察,还是创设探究学习环境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所见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实际就是他们组织探究的过程,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是颇多的。总之,所见必有所得,所见必有所言,组织学生“看”能帮助学生增强语言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这一现象加以更深入地研究,让学生在细心观察之后走出“不言”的窘境,让他们“看”过之后“说”起来,“动”起来。

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口头训练;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65-01

一、语文教学中的“语”和“文”概述

我们常说的语文到底是什么含义呢?《辞海》中把语文解释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可见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来讲,就应该是“语”和“文”并重的。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推广。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缺失

1、现行教育体制重“文”轻“语”

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体制,重视文字阅读和文字写作能力,轻视甚至忽视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以中高考为目标,学生语文能力的衡量以考卷和分数为准绳。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语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字词句段;课堂回答问题,就是重复死记硬背的内容。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没要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来,在升学考试中也缺乏相应考核内容和衡量标准。

2、没有开口的勇气

中国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生,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内心自卑等多种因素,大多喜欢私下窃窃私语,而都缺乏在公众场合口头表达的勇气。一旦让站起来说句话或者讲个故事,都喜欢低着头不说话,要么就是语无伦次辞不达意。害怕说错,害怕说不好,被别人笑话,是常见的心理,没有跃跃欲试踊跃发言的气氛和自信。

3、缺乏表述的能力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的课堂问答,不是背诵字词句段落,就是重复书本上或者老师讲过的内容的笔记。照本宣科式的口头表述,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口头表述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4、不懂表述的技巧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现象:一些“尖子”学生,每次考试(笔试)成绩总能名列前茅,但课堂上设疑答问时要么面红耳赤,要么声如蚊蚋;相当数量的学生课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时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而在正式场合(如班会发言、集会演讲)脱离演讲稿就会结结巴巴,罗里罗嗦。讲话不得要领,不能用简洁明快的口头语言来表述观点,缺乏讲话的技巧。

三、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方案探索

1、转变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评价体制

转变观念,改善现行的语文教学和评价体系,确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传统的完全以书面形式进行考核的形式,口头语言的考核也作为很总要的内容增加到课程考核中来,制定科学可行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增加口头语言教学的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我们总结如下:对于怯语的同学,要鼓励他开口,多给他们在课堂上开口讲话的机会,说错了没关系。对于说话辞不达意的同学,要进行纠正和辅导,增强其言谈的逻辑性和简洁性,使其能够正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增加学生的兴趣

通过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辩论赛”、“小品”、“相声”、“话剧”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加口头语言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乐趣。每天上课前安排十分钟演讲活动,让每位学生轮流演讲,并进行打分评比,对于讲得好的同学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肯定和奖励。

4、使学生养成学习口头语言的习惯

口头语言的学习非常方便,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习。随着学生口头语言学生兴趣的提高,除了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外,还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习多种形式的口头语言。

四、总结

言语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言语能力训练方法的指导,构建言语教学平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言语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把“一言堂”式课堂转变成为“众言堂”式的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 《辞海》上海书局出版社. 2010.4.1

[2] 王卫红. 怎样进行说话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 .2000年第期

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 篇6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说”上表现如何呢?有些学生是不能说,回答问题时声音细弱蚊蝇,上台演讲时面红耳赤。有些学生干脆是不愿说,连回答问题都不乐意,久而久之,就变得“默默无闻”。也有些学生想说也能说,但往往是词不达意,或者“这个”“那个”之类的口头禅多若牛毛。真正能说得好、说得到位,实在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不重视。认为“说”不过是张口说话的简单事情,不需要学习训练;另一方面是教师忽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认为考试是书面形式,说好说坏无关紧要。让学生回答费时费劲,既耽搁时间又影响授课效果。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上述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目标部分里明确要求:“学生要形成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以下的实践和尝试。

一、端正对“说”的正确认识,激发对“说”的浓厚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急切愿望。为了激发兴趣,我们首先就地取材,从历史课本中援引了很多学生熟悉的人物和场面:从中国历史看,战国时代:前359年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商鞅与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旧贵族所谓的“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反映的就是这场辩论。商鞅以自己雄辩的口才最终说服秦孝公坚定地支持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从世界历史看,类似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在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上,在讨论军国大事或审判高级领导人时,经常会出现唇枪舌剑,往返驳诘的场面。在古罗马的元老院,元老要通过妙语连珠的精彩演说赢得众元老的支持。实践证明教师在“说”的问题上有意识地引导,能端正学生对“说”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说”的浓厚兴趣。学生们被历史人物的侃侃而谈所打动,钦佩他们的语言艺术,折服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体验到“说”的巨大能量。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例也证明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班干部竞选中的自我推销、师生学生间的人际交流等都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学生也逐渐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并对此产生了兴趣。学生从羡慕别人逐渐到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能言善辩”者,在大庭广众面前也能口若悬河地发表演说。那么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开展练习“说”的活动,提供练习“说”的平台

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标、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持之以恒。

(1)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的“满堂灌”使学生学习历史时基本上是缄默,几乎丧失了“说”的欲望和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练习中学习,在练习中提高。从最简单、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开始,教师在备课时多设计学生爱说想说能说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人物配音”的活动。根据“商鞅舌战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图中人物配上恰当的台词。授课中还可以根据课堂发展生成的话题引发学生的“话泉”。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课时,预设的问题是对谭嗣同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理解。但学生的回答很快集中到谭嗣同的去留是否值得这个问题上去了。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决定让学生畅所欲言。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历史人物为例,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树立自己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课虽暂时偏离了航线,但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学生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口才;同时思想又经受了一次辨析,得到了提高。这样的效果不正是我们的教学所追求的吗?

(2)借鉴尝试课前演讲。每次观摩语文公开课,发现课前演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演讲本身的内容也许与讲授的课文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学生完成演讲所涉及的“听、说、读、写”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学生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能否也通过课前演讲来加以培养呢?因此,在七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我开启一扇“历史之窗”,开始历史课堂上课前演讲的尝试。

在每节课前预留5分钟“历史之窗”的时间。由一位学生走上讲台介绍一个书本之外的历史知识给全班同学听。上台演讲的学生以自动报名为主,一般提前两个星期确定名单,留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以便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学生选择的内容比较自由,可以介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物或与历史有关的成语典故等。在主题的选择上通常会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资料的收集。资料丰富,收集容易,学生就有话可说,在材料上也有取舍的余地。二是学生的兴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说者和听者都容易参与。

学生觉得这事很新鲜。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搜寻阅读各种书籍,如《上下五千年》《历史名人小故事》,还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学生确定的主题很广泛,除了无字碑、康熙等熟悉的人、事外,还有清朝科场的准考证、清朝时期宫廷油画等等。学生在选取内容之后又反复熟悉,精心准备。但真正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时,往往再难重现课间侃侃而谈的风采。要么照本宣读,要么两眼紧盯地面或是天花板,如背课文一般越背越快,如果忽然忘了某个人名、故事环节,就会因此紧张,甚至陷入窘境。还有学生会不自觉地出现各种小动作,或反复重复一些不必要的连接词。上述种种都是学生在讲台极易出现的现象。这时教师须提供大量帮助,要抓住适当时机点拨应变能力及表达技巧,如突然忘词时,可如何冷静处理自圆其说,以及纠正学生在表达上的一些缺点,如反复使用的口头禅,习惯性的小动作等。

随着试验的开展,我又将点评工作也交给学生一并完成。因为要担当评委的职责,所以他们听得更专心。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从内容、语音、语速、语调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一些学生学会了边听边写,记下同学的精彩、写下自己的火花。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评语是:这个同学今天的表现比上次语文课上的演讲进步多了!是呀,教师多提供一次练习的机会,学生就多一次进步的机会。

这样的课前演讲,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渗透着对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判断等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为学生的全面提高做好铺垫。

(3)扎扎实实上好活动课。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人教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推出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与常规历史课之间是相辅、相补、相成的关系。在常规历史课中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历史活动课去体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其中很多历史活动课都需要学生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实践完成,如组织辩论、模拟的时事报道、展开历史论坛等等。因此,扎扎实实上好历史活动课也是培养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七年级上册中学习“秦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两课之后,结合活动课内容组织一次有关秦始皇功过的辩论。“13岁和你一样的年龄,他已做了秦王;22岁已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到39岁时,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人说他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你认为秦始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个话题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很快分成了两组:“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为了能有话可说,去图书室、上因特网,广泛搜集资料。在做好认真细致的准备后,学生们跃跃欲试。他们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八年级上册中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以富有正义感的当事人的身份,模拟进行新闻时事报道———向世人报道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抵抗。学生个人撰写报道初稿,然后由小组审议修改,最后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加深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奋起抗争的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又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中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之后,开展历史小论坛活动。要求学生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救亡图存,力图实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在历史论坛上发表见解。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论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论点、论据,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通过近代中国人救国救民之路的讨论,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祖国命运的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以上这些活动课教师若按照要求,与常规课一样认真组织教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均能得到提高。

三、明确要求,多加鼓励,提高“说”的能力

(1)明确要求。从最普遍、最基本的课堂提问开始教师就要明确“说”的要求。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在课前演讲和历史活动课中,更强调发言学生要仪态大方、举止端庄。语音、语调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的感染力。

(2)多一些鼓励。课堂教学中,灵活机动地设置最佳“语境”,创设一种学生敢说乐说的氛围,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在学生说话后要有鼓励性的评价,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身受用的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我们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摆到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设计一次活动,多提供一份机会,多表露一丝赞许,学生会说得越来越响亮,越来越精彩!

摘要: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者提出了端正学生对“说”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说”的浓厚兴趣;开展学生练习“说”的活动,提供学生练习“说”的平台;明确要求,多加鼓励,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等。

谈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小学阶段是口头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范文, 营造氛围, 灵活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全程参与口语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活泼外向的同学乐于表现, 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却不愿参与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励他们, 使内向、胆小的同学也敢说、想说、乐说, 树立信心。

1.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 我常用学生感兴趣的导语,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教学《荔枝》一文, 我提出“课文以荔枝为题是不是主要写荔枝”的问题, 通过该问题激活学生的说话欲望。

2. 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 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想象, 学生口头能力的培养也应为他们创设想象的情境, 让他们驰骋想象, 发展思维。如学完《会摇尾巴的狼》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老山羊走了以后, 狼会怎样?如果老山羊救起了狼, 结果又会是怎样?这样, 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内化以及情感的升华。

3. 做导游。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介绍知识的, 教到这样的课文, 就让学生当导游, 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后, 让学生当导游, 向“游客”介绍位于广东省新会市的小鸟天堂, “游客”可以向导游提出一些疑问。

4. 激发争论。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争辩, 能使学生在辩论中长知识, 明道理, 学生的思维活了, 课堂也活了,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如《鸟的天堂》一文中, 作者写到第一次看到“鸟的天堂”时, 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我让学生分正反两方去争辩:作者到底有没有听到鸟扑翅的声音。这样, 为学生提供一个辩论话题, 让他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二、联系实际, 营造氛围

1. 联系生活小事。

从生活小事中创设出一个和谐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在刚结束的“育苗杯”数学竞赛中, 本班的小彩同学获得了县一等奖, 在小彩上台领奖时, 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有意引导学生:“看到小彩取得这样的成绩, 你们想说什么?”小手举起来了:“小彩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好,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经验吧!”“愿你更上一层楼。”“小彩我要向你学习, 你是我们的榜样。”……听着孩子们一句句肺腑之言, 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2. 联系绘画机会。

课文中有不少文章都写得绘声绘色, 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照文字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把它变成画面, 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 讲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怎样向上爬”时, 老师读文, 学生用笔勾画,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画来说话。

3. 联系读书感悟。

阅读教学中, “读”是首要的。熟读课文是练眼、练口、练脑、练耳的过程, 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要是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 会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威胁,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三、围绕教材, 创造机会

在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课文有对话练习, 有的课后安排说话内容。因此, 在每一节语文课中, 我都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 利用课后题训练。

根据课后要求,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影子》一课的课后要求是:“说说在你座位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是谁?”可以让学生直接回答自己座位前后左右各是谁, 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又如《向命运挑战》一文中, 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假设你与霍金在网上聊天, 你向他提出什么问题?”老师扮霍金给学生们创设情境, 让他们随时发问。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训练了学生口头问话的能力。

2. 仿照词句训练。

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句式都很有训练价值, 让学生模仿句式说话, 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家的猫》这课, 让学生了解了猫的性格古怪的特点后, 让学生用“既……又……既……又……”说说猫的古怪, 然后练习用“既……又……既……又……”说话。

3. 看着板书训练。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缩影。教师板书的都是重点词句, 在适当时候, 可运用板书的词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鸟的天堂》一文, 学完课文写“树”和“鸟”的部分, 分别让学生用板书中的一些词语和自己的话来说出树和鸟的特点, 效果很好。

4. 扮演角色训练。

口头表达往往表现在对话之中, 能完成对话则已达到训练口语表达的目的。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 安排学生扮演角色, 使学生在对话中不但掌握了课文, 也以特定的身份进行了口语训练。《狼和小羊》一课, 文中狼、小羊的性格对比鲜明, 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表演中, 学生把狼的凶残、狡猾、咄咄逼人以及小羊的善良、温顺、无可奈何演得惟妙惟肖, 令人拍案叫绝。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 陶冶了学生情操,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篇8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不敢甚至不愿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有些学生大胆地站了起来,但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含糊不清;开班会或即兴演讲会,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生怕老师叫到自己。在众目睽睽的公共场合,一般学生更不善于作准确流畅的口头表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三个方面:一、口头语言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应试教育重书面表达轻口头表达的测评带来负面影响;三、传统的教师为主导“一言堂”式的教学,挤掉了让孩子表达的时间。

因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能言善语,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教学任务。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都能言善语呢?

笔者在日常教学作了一些尝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因势利导,分类指导,让学生“想要说”

大多数农村学生较胆小,性格内向,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甚至不愿开口;城区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对其期望值高,使得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懒于开口。教师应针对这两种心理状态,适当地进行启发引导,唤起学生“说”的欲望。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气氛,调控学生心态与言行。借助对话,让学生能自信地、准确地回答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

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因成绩较差怕发言的学生,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提出易答的问题,既让他们觉得老师在肯定自己,又使他们对自己的回答充满了信心。当然,无论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适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思路较敏捷的、表达较好的学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想要说”,从而调动学生的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二、注重积累,授之以渔,让学生“有话说”

教师上课前必须作精心准备,抓紧课内四十五分钟,尽可能多安排些说话的片断,让学生自觉去模仿,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好的表达能力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底力。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学者、智者之所以能妙语连珠、谈笑风生,或旁征博引、联想自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文化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广博。因此,学生光靠课内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博览群书,积累词汇,积累知识,为口语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内是精读,课外是博览。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读书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学生的读书活动老师要进行指导和检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阅读,提高阅读的效果。

进行课外阅读要有的放矢。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名段,促使学生对著作中的经典词句进行吸收、内化,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种知识储备。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选择读物。在活动方式上必须多样化,要搞得生动活泼。可以是个人读,也可以组织读书小组,除了到图书室去读,学生还可以互相交换阅读。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朗诵文章的精彩片断,介绍文章的梗概,讲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观察文章插图,指导学生表演故事的生动情节,等等。

教师还要传授阅读的方法,教师更要及时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这是扩大阅读面,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检查效果,可以促使学生认真读书,检查要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检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组织读书会。2.举行朗诵会。3.检查读书笔记。4.举办班级日报,开办一书一评活动。5.组织故事会。

教师还要介绍和提供一些典范的口语训练资料。如:杂志《演讲与口才》,电视栏目“焦点访谈”,介绍性的录像资料等,督促学生扩大视听范围,学习、模仿好的说话习惯。把所获得的知识按个人的想法和表达需要说出来,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并适当以体态语言配合,做到言之有礼。

三、重视复述,组织讨论,让学生“敢于说”

(一)以读带说

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清晰、流畅地复述课文或提出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熟记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然后选用各种复述方式:1.具体复述。2.概括复述。3.创造性复述。

(二)读中练说

以“答”和“问”带动说话,是消除学生不愿说或不敢说的心理障碍的常用方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于有疑处解疑,无疑处生疑,按照“师生问答一生问生答”或“一问一答一一问多答一连问连答”的方法鼓励学生说话。这种方式主要训练学生会用讲述语体,解说或提出问题。

(三)以论促说

1.开展课堂讨论

这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提出某个看法不一致的议题,引起讨论,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发表个人意见。如: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前后六次变色,神情有怎样不同的变化?《愚公移山》中愚公的行为愚蠢吗?廉颇“负荆请罪”是件失面子的事吗?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按照“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顺序,由小范围到大范围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倾听别人意见并辨明正确与否,最后教师及时评点。

2.开展辩论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小规模辩论会,由老师提出争议的焦点,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听到的、见到的材料,有理有序地辩论。辩论前要求每个学生应该认真研究辩题,了解辩因,分析明确焦点,做好材料、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辩题“口袋里的面巾纸该不该用手帕代替”,这个话题,学生能说出许多不同的观点来。教师要求学生在辩论中要学会①善攻——能敏锐发现对方立论的漏洞及突破口;②善守——当对方反驳时能充实论据,巩固自己的观点;③善转——当形势不利时能有缓解再求改观的方法;④善收——在辩明真理达到一定效果时候果断结束。这是一个层次高、难度大的说话训练方式,这种方式能非常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机智应变能力和语言的精确性、辩证性,也利于培养文明礼貌的说话习惯和较高的思想文化修养。

四、多给机会,身体力行,让学生“有机会说”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又要让学生心中有说话的素材,并要知道怎么说,教师更要多找机会让他们说出来。首先,在课堂中找机会。如让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讲演、朗诵、谈体会、说理想等,使他们有机会表达。其次,在活动中找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如举行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主持节目晚会、主题班会。最后,到校外找机会。鼓励学生做业余小记者,到生活中去锻炼。

当然,对学生的说话习惯和技能最有直接影响的,还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发挥口语表达的示范作用。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教师说话的语调、语速、语气等。教师的修养,口语的规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篇9

中学生英语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口头表达能力是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听说在前,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进行口头言语交际是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能够用该种语言进行交际,且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对学生的听力,读写能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

那我们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又如何呢?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很大问题,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多学生的发音,朗读存在很大问题,学的基本是哑巴英语,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有的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确还好,可学了几年英语却基本开不了口,更不用说面对面与人自由地用英语交流了。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心理上的,学生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语言环境,教师自身素质,地方方言的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祥述了。

三、培养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措施

面对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我感到了深深忧虑和肩上的担子,如何改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现状,实际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呢?

1.作为教师,本身应提高认识,要认识到语言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好口语且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兴趣。改变过去的只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遵循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听说在前,读写跟上嘛。

2.让学生开口学英语。要让学生学好英语,提高他们开口说英语的能力,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音标,很多学生读到了高中还不会音标,所以从初中开始教师就要把学生音标教好,音标要求人人过关,到了高中,教师还要检测一下班上学生的音标和发音,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中学,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发音和音标肯定存在着差异,这时高中教师就要对学生的音标和发音进行校正。实际上音标学好了对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很有帮助的---即单词的记忆,同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语音、语调、重音、节奏、意群、连读的训练,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语感。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跟老师或录音读,也可邀请班上英语朗读较好的学生作示范朗读,还可让学生集体朗读,还可录制学生个人朗读录音,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和朗读兴趣。这些训练都要求大声,快速,流利,这样才有利于说出地道,标准的英语。

(2)用英语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用英语组织教学,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开始阶段,教师可放慢语速,有必要时重复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让学生去体会,练习和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朗读,可让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然后给予点评,应多以鼓励为主,但同时要指出他们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还可让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因为这不但要求学生一定要读懂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对于这一点我想多说两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讲什么,语法。完全忽略了学生朗读的训练,特别是一些高中教师不太注重学生的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表演,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英语小故事、笑话等等,多进行一些情境教学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利用好英语早读课和晚自习。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记忆力超强,所以一定要利用好早读,早读就要求学生开口读,并且要大声朗读,要朗读单词更要朗读课文,朗读不仅可让学生记住单词,句子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可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发音、语感,多背诵,总之,背诵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一定不会有错,中国有句古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中的妙处只有那些喜欢朗读的人能够体会的到。还可利用晚自习前20多分钟进行听力训练,很多学校就是这么做的,一学期可购买一套听力训练的书,然后每天晚自习的前20分钟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可指派一名学生专门放录音磁带。这即可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也可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听力对学生的开口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大家知道,一个聋子十有八九是哑巴,这就说明了听和说之间的关系,听加上说就能完成语言交际的能力。

(4)利用电教这一现代化教具突出学生英语听说的练习。电教媒体形象直观,且容量大的特点可使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切实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可利用电教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放一些电影,英文歌曲,这即可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理解语言内容,加强学生对英语的感悟。

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 篇1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儿童时期如不经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在学校里一定要严格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否则“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其终身不善说话”。

口头表达能力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此重要。低年级的孩子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接受和模仿能力都特别强,乐于表达,喜欢交流,但是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语言的积累,他们在进行口头表达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亟需教师有目的、有方法、有阶段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第一阶段:自由地说——爱说

创设情境,激发表达兴趣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交际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和谐民主的氛围则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前提。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表达,就要给学生一个民主、宽容地自由表达的语言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想说、爱说,打开他们语言的源泉,让每个孩子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说话,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激励评价,调动表达热情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而且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在对孩子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中,师生都要参与到评价中去,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欣赏。

第二阶段:模仿着说——学说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完善,但模仿性较强,他们往往是从模仿别人说话开始学习表达的。根据低年级儿童语言学习规律,说话训练应该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和阶梯性。

注重积累,使表达言之有物 “不积硅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一定语言积累,表达就是无源之水。将阅读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背诵下来,积累多了,语言自然丰富起来了。

传授技巧,使表达规范流畅 同样是“说”,有的孩子口齿伶俐,条理清楚,有的孩子却语无伦次,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对于说话技巧上的传授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完整、通顺地说。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经常会说半句话,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造句、质疑、问答等方式都可以进行句子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句的概念,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

具体、生动地说。把话说得具体、生动,这是口头表达的更高要求,也是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阶段。

有中心、有顺序地说。说话训练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小孩子说话往往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没有重点,没有层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相应地教孩子使用一些连接词,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句式,使他们按方位、逻辑等顺序来说话,逐步提高学生说话的质量。

第三阶段:创造性地说——会说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说话技巧提高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阶段的训练——让孩子创造性地说。

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学生应敢于提出自己的个人的见解与主张,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所以教师进行口语教学时必须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 亚里斯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听故事、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小学课本中有好多以童话为题材的故事,教师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学生续编课文的结尾,这既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时机,也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多样的创造性说话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具有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

另外,对班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辨析,进行热烈的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也是培养孩子个体语言的有效方面,比如对因为帮助同学而自己却没有完成作业这一情况加以评析,学生的观点只要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与原则,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不做过多的干预,而要把侧重点放在语言表达上面,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畅所欲言的快乐和自由民主的谈话氛围。

总之,关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笔者想以叶老的一句话作结,与大家共享:“讲话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而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而再也不能离开,那才是终结。”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语文老师能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实践,就一定能让“说话”练习跨上一个新台阶,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讲究方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篇11

一、利用教材,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一) 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首先要上好单元口语交际课。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具有生活性、实用性、趣味性, 富有现代意识。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吃透教材, 巧妙创设形式多样、富有童心童趣的课堂情境, 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口头表达, 让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 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训练

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训练, 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除了在系统安排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认真练习外, 还要自然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如, 学习《美丽的公鸡》一文时, 课文中“美不美不光看外表, 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这是重点句。怎样引导理解,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一环。我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啄木鸟、蜜蜂、青蛙, 你会觉得自己美不美?为什么?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兴奋得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说, 我是一只啄木鸟, 虽然我长得丑, 但我会给大树治病, 是在帮助别人做好事, 所以我觉得自己很美。有的说, 我是一只小蜜蜂, 我会采蜜, 我爱劳动, 所以, 我觉得自己很美……学完课文后, 我又问学生, 你喜欢这只公鸡吗?为什么?学生又展开了讨论:有的说, 公鸡一开始很骄傲, 整天跟别人比美, 什么事都不干, 我不喜欢, 后来它改正了缺点, 我又喜欢它了。有的说, 公鸡就像知错就改的人, 后来变得很勤劳, 我喜欢它……至此, 认识在讨论中形成, 同时说话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阅读教学中, 我常常在指导阅读的同时进行口语互动训练。或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合作做题, 让学生在宽松的小天地里畅所欲言, 发表见解;或让学生当小老师, 对学生汇报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只有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说话准确、简练、有条理的能力。

二、抓住契机,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一) 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

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 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 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 所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的流利、有条理, 说的准确, 并注意说话地点、对象, 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 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无形中又进行了交际。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 提高说话质量。

(二) 突发事件发生后, 进行即兴说话训练

在课堂、校园、社会上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 学生往往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充满好奇, 这时候,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我班有一个同学, 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 竟然从家里拿了100元钱, 说是捡到的, 交给老师。结果, 家长找到学校来了。我就抓住这个机会, 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论。又如:一次图画课, 一个同学不小心把同桌彩色笔弄掉, 吵起来了。我就此事让学生说说事情的前因后果, 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这些生动的生活实例既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晨间十分钟谈新闻、重现生活中的情景、现场采访等形式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 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 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 及时组织学生, 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高。

三、开展活动,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一) 引导“玩”中说

学生的自我表述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空间才得以孕育、诞生。如《踩气球真有趣》活动课, 我让学生在草地围圈而坐, 蓝天白云, 绿树草地, 鸟鸣蝉叫, 孩子们回到大自然的境界里, 进入最佳氛围, 学生互相追逐, 出现许多不同的有趣场面。这时引导学生自主看说, 选择观察对象, 摄取说的素材;生生互评, 师生互评。这种自由、和谐、愉快的氛围成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最佳“土壤”。

(二) 引导“做”中说

凡学生自己经历或亲手做的事, 说起来总是那么绘声绘色, 感情丰富。如《比比谁的手巧》活动课, 课前让学生利用废弃材料自制小作品, 做做说说;课中介绍作品, 互相评说;课后开展销会, 产品推销, 创设交际过程。

(三) 引导“议”中说

教师根据训练要求, 设计话题, 让学生根据话题, 发表看法。提出见解, 如上《我心中的老师》口语交际课, 可设计:①创设情境, 激发说趣;②老师示范, 提出要求;③小组讨论, 相互介绍; ④相互采访, 自由评议。

四、重视实践, 强化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上一篇:中等职校下一篇:内部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