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2024-10-12

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通用9篇)

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1

仁爱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教师怀“仁爱”之心,“以人为本”,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创设出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仁爱教育思想呢?

1、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中快乐学习。

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老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把学生看作解决问题的伙伴。如果老师坚持“一言堂”,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只能消极地参与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只会越来越讨厌这门课。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学生们自然就会喜欢这门课。

2.师生之间需要相互欣赏。

著名管理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人需要欣赏,渴望来自别人的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因为,作为日日相处的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欣赏。

有的 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所以尤其要尊重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优点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充分挖掘出来。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的老师,良莠不齐,在所难免。除了我们老师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适应学生外,学生更重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

3.好教师,好素质。

教师是一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 实际执行者,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执行效果的好坏,而教师执行效果的好坏,其根本还是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自己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还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必须热爱和尊重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次听到几个初一的男同学在大谈盗取别人QQ的木马,有个还骄傲地说自己成功盗取了别人的QQ,这种道德败坏,犯罪的心理严重危害着我们的学生。我并没有批评和责骂他们,抽空找那几个同学聊了聊,我们学习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并不是为了谋取利益,危害他人,经过教育他们知错了,并保证不去搞木马这种害人的东西。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身为老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现今的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仅仅限于课堂与书本。大量的出版物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眼。许多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甚至超越了老师。上课时候,有些学生会突然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作为老师却解决不了,很是尴尬。因此,教师自己也要“终身学习”,要具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

4、营造“绿色课堂”的新境界。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有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要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感到心里安全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愉悦地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步入“绿色课堂”的新境界。例如:在我做小导游活动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自己寻找导游方案,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起完成任务。这其中,我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加以示范,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只有营造出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孩子们能自由思考、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快乐。

5、把爱的阳光射向每位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怒都将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变化,获得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获取成功的动力。因此,越是在学生感觉困难和无所适从的时候,教师越要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位学生,带领他们去寻找隐藏的亮点,消除他们心中的失落,拨亮他们心中渴求成功的欲望之火,鼓励、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对于课堂而言,每个学生的发展程度几乎都不一样,面对种种情况,我就进行“爱”的教育,讲述当年老师也是很一般的,学习打字还是用一个手指头按键盘的呢,一篇文章要打半天!学生听了,乐的哈哈大笑,紧张心理自然就消除了。这时,我继续说:“每个高手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谁天生就行,都是经过不断地练习,不断吸取经验,好的同学要继续努力,差一点的同学不能气馁,只要努力,你一定也能做到!”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一下子被激发了,动力全来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教师应该努力用爱心营造一片阳光,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学校是他们真正的乐园,让每位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能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6、合理评价,促使学生快乐成长。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课改中的 “人文教育”顾名思义是因人而教,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关爱每位学生,人尽其能,在合理、积极的评价中轻松、自由地健康成长,还有什么理由说学习不是一种享受呢?

有的课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具有强化作用。对于较为优秀的作品,评以“好,坚持下去”;对于较好的作品,评以“良好,继续前进。”对于一般的作品,评以“试试看,再提高点吧。”合理的评价,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者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上有一位同学给我看他的电脑画,问我:“老师,我画的还不错吧?”我看了用同情的语调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有点失望吧。”这位同学一句话也没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重新画了一副画,然后再问我:“这幅画怎么样。”我回答道:“啊,你画了很多种颜色,有红色、黑色、绿色还有黄色……”“这真是色彩艳丽的一幅画,我喜欢。”他高兴地欢呼起来。“我喜欢色彩丰富,看见很多颜色就高兴。”他说道。接着回到座位继续画另一幅画去了。

我在这里避免了使用评价性的表扬,当我看到第一副画的时候,并没有说“这画真糟糕”,而是道出了有点失望感。当我看到第二副画时,我也没说:“太美了。你真是个不错的画家。”

只描述了孩子的感受和所用的色彩。于是孩子得到了很大的欢欣和鼓舞,兴致勃勃地继续画画了。有益的表扬肯定了学生的感受,并描述学生所做出的成就,使学生快乐成长。

当我们学会用不同的角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用上“你是独特的”“你只是用心不够”,也可苦口婆心地说些“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之类看似简单的,不是赞美胜过赞美的语言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的开始呀!面对这样的爱,学生能不爱上你的课么。

总之,教育是爱的事业,博爱是教育者应有的情怀,而爱之博大,还在于能因材施爱,因时施爱。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每位学生,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能有发展,尤其是对班级中的后进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位学生日后都将是社会中的一员,教师只有用心灵耕耘心灵,每位学生都会得到爱,老师也会收获无数的爱。

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2

然而,在应试的功利性目的驱使下,英语课堂总是充斥着课本知识点的枯燥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教育。其过程根本谈不上对蕴涵于英语学习中的外国文化、百科知识、情感态度的挖掘和提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感情态度的熏陶与培养,其结果必然是丢弃了英语教育的灵魂,失去了英语学习的目的,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乏积极主动及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育,是因为教师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情感态度教育对教学的推动、促进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此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和提高自身素养的激励,也有利于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所以,情感态度教育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和内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良好的情感态度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有效地将情感态度教育贯穿始终

英语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熟悉、挖掘教材,将教材有效地删减、选取、添加等,还要做有效链接,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渗透。笔者在每个单元开课前,都会认真熟悉教科书,研读教学参考书,掌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同时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如:SEFC B2 Great Man中,涉及Famous people and great people的区别。我在warming up中,有效地让学生先列举他们所熟知的名人、伟人。然后,引发学生思考:What kind of people can be called a great man?接着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了伟人和名人的区别,从而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指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较少的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笔者根据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特别害怕学英语,觉得英语难学,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对于英语课更是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英语成了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大容量知识传授的课堂,遵循新课程标准,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提高求知欲,如教学SEFC BOOK 3B Unit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我在完成本单元的节日介绍后,大胆尝试以My favourite festival为题,将班里学生分成四组,请每组派一个成员向大家介绍一个favourite festival(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虽说学生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表演。令笔者惊喜的是,平时课上一言不发的学生也纷纷踊跃参与。学生们利用多媒体和各式各样的道具(自制火鸡,圣诞树,南瓜灯等),形象、直观地为大家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节日场景,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此活动一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能使学生切身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三、更新教育观念,积存丰厚的情感教育底蕴

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积淀丰富的情感教育底蕴。因为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情感魅力在英语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实现情感态度教育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识修为,还要具备德高为范的情感品格魅力,能用自己的精神去引导学生、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因此,对英语教师来说,确立终身学习观,不仅是形势的需要,更是教育者的责任。

四、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3

关键词:仁爱英语九下;爱国主义教育;持之以恒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精神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宝贵的,唯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能真的进步。”爱国主义是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如果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一位教师都能为祖国的富强而发光,每一位工人都能为民族的振兴而拼搏,每一位干部都能为祖国的繁荣而甘为孺子牛,每一位军人都能为国家的安定而奉献,每一位华夏儿女都能为中国的腾飞而奋斗,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我们的中国梦终将实现!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笔者曾经对本校九年级学生做过一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问卷》,其中有几道涉及爱国情感的题目如下:

①升国旗、唱国歌时,你的感觉如何( )

A.无比自豪、有责任感 B.这是形式主义 C.没什么感觉

②当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时,那时你又达到服兵役年龄,对报名参军,你的态度是( )

A.在万不得已被征召情况下才会去报名参军 B.全国那么多人,不一定都要去报名参军 C.主动报名参军

③学校发动学生自愿捐款灾区,你觉得( )

A.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 B.与我不相关,不管它

C.尽自己的能力献爱心

④你的学习目的是( )

A.将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 B.为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难处境 C.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D.说不清楚

问卷调查结果:

①中:选A有51.1%,选B有26.7%,选C有22.2%

②中:选A有20.0%,选B有15.6%,选C有64.4%

③中:选A有11.4%,选B有5.70%,选C有82.9%

④中:选A有13.6%,选B有18.2%,选C有27.3%,选D有40.9%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祖国有着相当朴素而深厚的情感,也渴望通过学习,建立起对祖国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情感,并愿意去化为行动;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爱国主义是空洞的口号,升国旗等行为是形式主义,根本没感觉。学习上也浑浑噩噩,失去了革命先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和爱国情感。

三、为什么要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萌芽的时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当今社会,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不良思想潮流的侵袭,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社会的德育大环境对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没形成的青少年来说不太理想,爱国主义教育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

另外,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现状,导致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大量激增。亲情的缺失、隔代的教育、家长的浮躁,再加上初中生特殊的叛逆期,家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微乎其微,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学校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对学生进行着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对初中生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课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情境设置,将爱国思想与教材内容相融合,相对于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往往更有所触动,更容易接受。

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知行统一,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影响是重中之重。

四、仁爱英语九下教学中能有效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阔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理应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与世界沟通,更好地报效祖国。

仁爱英语九下的教学内容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虽小,但它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九下Unit 5 Topic 1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ina?中介绍了中国的五岳、西藏和杭州西湖等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教授各风景名胜、旅游地的英文表达和介绍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的名山大川,如庐山、黄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等,讲述祖国大地上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九下Unit 5 Topic 1还介绍了“东方明珠”香港、“赌城”澳门和“宝岛”台湾三个地方,描述了它们的历史、风景和人文。文章末尾提及:If you come to China for a visit,dont miss them!(如果你来中国参观,千万别错过它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与学生重温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播放《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继而展望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怀抱,实现祖国的伟大统一,引导学生牢牢树立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

3.景仰前辈人,高节骞云山

九下Unit 5 Topic 2 He is really the pride of China.中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如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成功地七次出使西洋的伟大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等。

(1)Section A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进程,也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孔子思想超凡的影响力,为我们先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

(2)Section B再现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丽画卷,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并且比欧洲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了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Section C介绍了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奋斗历程,展示了其励精图治的坚定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学习他对待科学的钻研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及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四大发明世界巅,千古流芳写诗篇

九下Unit5,Topic3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但现在四大发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能若干年后人们将不再重视他们的历史地位。就像很多媒体报道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古城保护之间的抉择一样,文化的创新、文化的继承和文明的失落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寻找身边逐渐失传的古文明,如剪纸、刺绣、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老祖宗的东西虽然不再实用,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这些美好的事物失传?爱国的情感,用另一种方式得到了体现——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和文明,会成为这堂课最后的共识。

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九下Unit 6 Topic 2由大家耳熟能详的孙悟空形象导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畅谈对四大名著的理解,《西游记》的神幻,《水浒传》的忠义,《三国演义》的历史,《红楼梦》的爱情及家族兴衰,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弟子规》《三字经》的为人之要,《论语》的小句子大智慧,《诗经》的典雅古朴,唐诗的大气,宋词的清婉,元曲的激越多姿,明清小说的世间百态……让他们徜徉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接着趁热打铁,结合不久前国家领导人在韩国访问时信手拈来引用古诗,阐释友邻之国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共进,引发媒体聚焦解读的报道,引导学生理性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避免亲近“韩流”或西方文化而摒弃华夏民族底蕴深厚的、有大美而不言的传统文化。

相较于传统的德育,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更能触动学生内心,达到水到渠成的德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亦是如此。教材是德育的载体,现行的仁爱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具有丰富的德育意义。很多初三教师在处理仁爱英语九下教材时,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殊不知,仁爱英语九下教材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宝藏。当然,英语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期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树立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黎荣初.谈爱国主义教育寓于英语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0(4).

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篇4

摘 要:体育学科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学科不仅承载学科知识教学的责任,同时也需要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效果,可以结合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法规意识和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052

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方面,也给社会的其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尤其是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在改变着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德育建设的品德教育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这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体育教学是一门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必修课,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独特优势。这要求体育教师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即在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重视品德教育,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体育学科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德育功能在体育教育中的体现

首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校里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一种为集体拼搏的,它不像职业体育比赛那样注重个人利益,而是要能为小组、班忘我拼搏。其次,要突出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再次,组织纪律性教育。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是有游戏规则的,每个人是在依照规则的约束,理解尊重规则享受着运动的乐趣,以自在的心情自觉地接受规则的约束,理解尊重规则是享受乐趣的必需。

二、体育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要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夫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什么样的教师造就什么样的学生,身传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动作就是一种指令,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的形象,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仪表,并在此上面进行学习和提高,以自己影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特点有深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上种种困难,甚至胆怯的心理,教师要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二)把学习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一定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体验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据此,体育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实现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教授排球内容时,可以把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来,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思想认知的教育和引导。

(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合理地选择教法和运用教法,不仅对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是重要的,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知识、技术、技能、教学、素质练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拿鱼越前滚翻练习为例,有的学生动作不到位,是因为在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身体素质,更有心理因素,对这种教材要耐心讲解和示范。由简单到难让学生逐渐掌握动作要领。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法,使学生一点点掌握,更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个别学生尤其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学生,要及时更正,用简洁有力的引证法,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结合课堂常规和教学条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本身包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课堂常规,课堂常规的内容是什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使他们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品德教育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体育器材,不故意损坏,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提出要求。

(五)运用典型事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先进人物体育锻炼磨练意志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抓好典型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在课堂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同一条件下,有的人表现非常突出,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而有的学生就不负责任,无所事事,万事与他无关。如学校开运动会,有的身体素质并不好的学生踊跃报名各项比赛,他说他想带动那些素质好跑得快的同学积极报名,不要表现出怯弱畏难。教学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表现进行表扬或教育。

由此可见,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是何等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以下的做法:

1.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深究教材本身,尽量挖掘思想性教材,需要集体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提高全队的战斗力,这里就有集体主义的作风精神,为他人创造条件,甘当铺路石的思想风格。

2.意志品德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体育比赛是在公平原则下的竞争,通过展示个人或群体的能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3.要坚持规范性指导。所谓“规范性指导”,就是利用制度和规范标准,通过运动竞赛进行德育,也是重要的一环,因为运动竞赛的战术是智力竞争,也是思想作风的竞争,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性和自豪感,加强了精神文明教育。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操、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这些增强体质,养成良好习惯,从而活跃校园生活,陶冶美好情操,树立良好学风校风。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应加强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学生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学生。体育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紧紧围绕着体育课教学,切实掌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要很好地把握住各种途径进行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浅谈生命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5

作者:孙家喜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1期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载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将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教材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可以说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命教育巧妙、合理地结合教科书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命教育。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众多的相关知识点中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又富有现实意义的生命教育题材,并采用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方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材七(上)第9页的阅读“商品的条形码”,引导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不合格的食品,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教材七(上)第52页讲到科学计数法时,可以结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这句话,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在雷雨天气如何防雷击,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教材七(下)第93页例2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教材七(上)第171页议一议两行人过斑马线,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违反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在教材八(下)第20页练习第2题导火线的长度问题以及轮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还有“噪声的污染”“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心电图”“心率的调查”等都与生命教育相关,都是生命教育最佳的切入点。教师就要把握住数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实现生命教育与数学知识的渗透。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突出情感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学科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

三、学习我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深深地激励着学生。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而且还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创设有关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爱惜时间、爱护公物、节约能源、遵守公共秩序等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身心健康,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现代医学认为,一方面,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会影响身体健康。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近五十年来在十大死因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心理性疾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过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等。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快乐学习,在活泼的课堂中绽放思维的火花,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篇6

在“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思想的指导下,我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尝到了甜头,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大多享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权,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吃好的,穿漂亮的,玩最高级的,父母的溺爱包办了本该属于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导致了孩子责任心差。

针对孩子这一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对待任何事情要认真,要负责的责任性教育:如在一年级教小兔跳中要求,学生看清动作要令,双腿拼拢,前脚掌着地,如果没按老师要求做,必须让他重新再来一遍,使他们从小懂得“认真”“负责”的含义,从而对“责任性”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活动结束,收器材时,发现有许多学生,随手一扔,把绳、毽、板、球扔得满地都是,此时我抓住契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晓之以理,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对待每件事,哪怕是一球一绳,从此这种乱扔的现象日趋减少,有些学生还会主动把地上的绳毽拣起来放进筐,主动地为老师搬放器材,好习惯逐渐养成了。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课中常有学生对我说:钱老师,×××不要我踢球,钱老师:他不肯跟我玩,没人与我玩……等等,有时在组织教学中,我要求他们二人或三人一组分散活动时,也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二位学生流落在外,而这些“无人要”的学生:不是调皮捣蛋,就是些新来乍到的孩子,一是他们不为同学所喜爱,二是他们自己怕羞融不入集体。作为教师必须及时引导教育大家要关心、帮助每位同学。因此我首先安排好他们的活动,然后在课中小结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教育,课后语重心长地对×××进行帮助教育,让他明白道理,落实行动。这种现象日趋减少,现在只要一活动、一分组大部分学生就会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而且活动得很开心,体育活动中的能力也提高了,这正是团结友爱的教育在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结果。

学生中有争强好胜的天性。教师就要善于诱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进取性。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竞争可以克服惰性,竞争可以让人充满希望,竞争可以使人满怀朝气。因而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力争上游,坚持不懈,教育学生公平、公正、严守纪律,教育学生为了集体荣誉,努力拼搏。

在乏味且较艰苦的项目中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来学习,如一、二年级《仰卧起坐》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仰卧起坐的动作要领,然后自订目标,循序渐进完成质量,而教师用增强自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他20秒钟完成10次就对他说加油!再努力!当他完成15次时对他说“再接再厉,会成功!”这样在练习时极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已树立了信心,在考核中90%以上学生达到了优良成绩,此时我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深层的教育,要求他们把攻克《仰卧起坐》项目的精神引导到如何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难题,让部分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养成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一、物理教师要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 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 其它任课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课堂40分钟内的教学任务。不同学科科学内容不同, 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有差异, 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各科教学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如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 所以养成教育不光在班主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其他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 勤劳操作的习惯, 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

如果我们能在各科教学中都重视养成教育, 并注意各科教学之间的协调, 那么养成教育不光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对教师的教学更是一件有益的事。

二、物理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一) 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操作重视不够, 多数学生对一些仪器使用方法不太注意, 随意性强, 所以实验操作中存在不规范或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 由于好奇、兴奋、激动, 不易保持冷静头脑, 导致纪律失控;实验结果差;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习惯。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必须加强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使学生的操作规范形成习惯, 单靠一二节实验操作课是不能完成的, 也不是单靠增加几节实验操作课所能解决的。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 也只有把实验的操作贯穿整个自然科学的全过程才能形成习惯。

演示实验的正确示范。演示实验对学生具有示范性, 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演示实验不仅是完成实验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 而且还要通过演示成功、操作正确完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一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课堂高效的关键, 不仅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还可以减少器材的减损程度。

(二)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中物理教学中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在复习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习惯;运用所学知识或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 有的瞬息即逝, 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的观察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 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事例说明观察不仅在物理课堂上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然后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然后通过实验不断的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是思维的触角,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思考。每次实验前都让学生思考清楚: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实验?然后再做实验。养成习惯,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学会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的训练, 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多“思”, 鼓励学生思考时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 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物理教学中还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科学精神的养成

科学精神包括了实事求是, 不唯书、不盲从、正确面对失败等,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 有这样的不良现象:教师希望学生能马上理解自己的意图、做实验就能马上验证课文内容。他们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的探索, 使得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 根本不能体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有时即使演示实验失败了, 也很少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长期下来就给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按老师说的做, 照课本说实验结果而不管自己有没有看到实验现象,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用“物质第一”的观点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 实验的设计过程、数据、记录必须真实, 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牛顿三大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无一是离开实验而臆造的产物, 教师可通过科学事迹介绍, 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教师还可用知识中不起眼但又最关键的、容易被混淆的知识设问, 往往不踏实、马大哈的学生容易出错, 然后帮其寻“根”, 对症下药, 让学生感到求实、求真的可贵。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有出错的时候, 此时要敢于公开向学生纠错, 从而对学生起到求实求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物理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还有其他内容, 以上是本人着重阐述的一些方面。希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能够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授, 还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不光是班主任的工作, 也是其他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操作行为规范的养成, 好的试实验操作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在教学中还要渗透科学精神的养成。

自信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优势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自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渗透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39-02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有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许多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已成为一项常规、常抓、常管的工作,但遗憾的是,漫步在我们的校园中你依然会见到不少满脸愁容、垂头丧气的孩子。细问之,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学习真难,我学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课堂上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些同学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他一概不管;还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默不作声,不愿发言……。

这些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即自信心的缺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的加强,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抬头,使得现在的孩子常常生活在比较之中,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难免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由于有些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多方面追求,常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当学生没考好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此外,一些教师行为的失当也会让学生失去自信,比如:无休止地指责;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有过多的约束和限制,这些都容易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失去自主性,也失去自信心,对什么事都不敢尝试、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抗挫能力差……。

因此,缺乏自信心已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而正如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成功的关键。

如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要成为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语文,更应率先对学生进行自信的教育与建立。

一、我们有着非常好的心理渗透的土壤-------语文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材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或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或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或抒发对美好事物的热烈向往,或揭露腐朽丑恶的社会现象,都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打开语文书,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古今中外的诗,几乎每个地方------语言、结构、哲理、构思等,无不凝结着人类的聪明才智与发明创造。阅读它们,人类壮观而漫长的奋斗历史,犹如一幅幅画卷,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领悟人生的真谛,张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阅读它们,那记录着人类成长足迹的语言文字,它本身变化万千的演绎,犹如朱熹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它让学生认识美,理解美,展示美;同时它也如杜甫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春雨,浇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自信健康的成长。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不乏能够教给学生如何找到自信、建立自信的好教材。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陶醉在诗人笔下所描绘的壮阔秋景中,更可以引导他们看到一代伟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以及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自信豪情。再如读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我们在帮助学生解读到这位天才诗人不为世所用的激愤的同时,也同样可以让他们感知到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以及旁人所不及的巨大自信。所以教材上的知识往往看似是硬梆梆的“死知识”,但只要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去活化知识,就能使得教材中看似“死”的知识变为课堂上生动、活泼、形象、充满生命力的“活”知识,这种饱含教师情感和生命力的知识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刺激,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我们有着非常好的渗透阵地———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方式,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能够:

1、努力营造学生自我展示舞台的课堂氛围。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反应,多用“你真棒”“不着急,再想想”“不要慌,慢慢说”“努力点,你能行”之类的话。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而这无形当中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

2、教学中要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不仅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而且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弥补,共同完成学习过程,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和他人的交往状态中,有一种比个人更丰富的感觉,更能发展自己的自然禀赋。因此,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灵活的运用合作、交流这种方式,如在课堂中有争论,就让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自已做一做、想一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从而又增强了学生集体自信心与责任感。

3、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这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尽最大力气调动每一位学生,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和帮助,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与进步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有一份独特的希望与关爱。“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才能,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

endprint

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巨大动力。比如:让写字好的的学生上黑板范写生字;每一次习作后,挑选优秀的学生习作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发表;有进步的作品在班上范读,甚至贴进“学习园地”;让朗读得好的同学起来做“小老师”,给大家范读、领读等。让学生用行动把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展现在别人面前,无疑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可以唤起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朗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如个人赛、小组赛、师生赛等,要求学生都来做“评委”,为别人的朗读情况打分、评议,除了指出他朗读中的错误外,更要找找他朗读中值得别人借鉴的优点。课堂上同学们的肯定态度,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课堂应该是也必须是每位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

三、我们有着非常好的评价方式--------语文学习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的特殊性在于,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各类评价中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搞一次评价就把学生的水平武断地下结论的做法,允许学生有再检测的机会和权利,直至学生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在新课标语文学习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评价的内容、形式等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往往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语文学习中充满自信。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参与学习、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勇气和态度,即便学生存在着某些问题,也在指出问题,帮助其纠正的同时,大张旗鼓地肯定其获得成功的那一部分,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功,也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那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和勇敢必将得到很好的激发。学生是否能够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以激励和指导;学生是否乐于参加学习,要看教师是否树立起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学习的效度。

每学期期末的总结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作哪一种评价结论,其最终目的都能落脚到通过评价及其研究促进师生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认识自我”更是建立自信的前提条件,自我评价不仅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更能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

另外,语文学习的评价结果少不了定量的评价,而有时的弹性评分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定量评价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平常学习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将分数评得偏高一点,也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虽然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讲,“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小的成功就很有可能会树立学生自信心,可能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头痛的作文教学,在给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如果每一次都从严要求,从严评分,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不及格、总是不能得优,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作文难写”、“我是怎么也写不好作文”等消极的烙印,产生负面效应,彻底摧毁学生学习的自信,对写好作文失去信心。相反,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当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写作比较困难的学生,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好,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在分数的评价上,适当地给高分,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信中作文,从而,写出比前一次更好的文章,树立“我能写好”“我能学好”的自信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向学习的高峰勇敢攀登,从而也达到自信生活的目的。

美国学者杜伯伦曾经说过:“作为心理保健也许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是如果教师忽略了心理的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在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也就忽视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育的目的使然。本着“让每个人充满自信”的教学理念,有效的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大胆的在语文课堂上落实“自信教育”,这种自信教育不仅能与新课改的追求不谋而合,更为我们语文老师创新并丰富自己的教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9

郧西县土门镇茅坪中小学 陈朝香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才能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

那么,如何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把文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调教师“教”的设计,更应关注学生“学”的设计。学生毕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因此,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把学生当作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一位老师创设了情境,边播放动态的课件,边笑着对着孩子们说:“孩子们,摇桂花多带劲呀!咱们也来摇一摇好吗?来,伸出我们的小手,尽情地摇吧。”孩子们一听都劲头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摇”了起来。“哗啦啦,哗啦啦„„”老师鼓励孩子们:“这么点力气哪能摇下这桂花呀?快!再用劲!加油!”这下,孩子们真的放开胆子摇起来了。个个摇得摇头晃脑,小脸蛋红扑扑的,摇啊摇,孩子们咧嘴笑了。老师看时机成熟,问道:“孩子们,快抬头看哪!你都看到什么啦?”学生有的说:“我看到桂花飘落下来,好美!”有的说:“啊,桂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有的说:“老师,老师,我觉得我身上落满了桂花,成 了一个桂花仙子,还浑身散发着香气呢!”还有的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我觉得桂花还像个调皮的孩子,看,它还悄悄钻进了我的颈脖子,湿湿的,痒痒的!”

从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都已沉浸于“摇花乐”中了,此时,他们都已经成了作家笔下的“我”了,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自身蕴涵的情趣因素进行充分开掘,并将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被吸引、被陶醉,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作一些能够撞击学生心灵的“情趣化”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感悟,开启学生心灵

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强调读书内化,注重语感培养和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整体感知、感受、把握、体味、揣摩、领会、感悟,透过言语典范去感受言语现象,体验言语行为,领悟丰富内涵,增加文化底蕴。然而,多数孩子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难以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策略,引领学生感悟,体察学生微妙的情感变化,从而开启学生心灵。

比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如何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谐、信赖的境界,并自然生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是感悟的难点。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感受人对鸟的喜爱之情,作者描写的是人鸟相亲的故事,感情的红线贯穿全篇。“‘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让学生从细微之处感悟作者的一份真情。“真好!”独词成句,置于篇首,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送来的珍珠鸟的满意之感,喜爱之情。在这种喜爱之情的驱动之下,作者为珍珠鸟精心营造舒适而温暖的巢,又在鸟巢之上加了一盆吊兰,垂挂的藤蔓覆盖着鸟巢,这简直成了珍珠鸟幽静而安全的绿色家园!如果不是作者对珍珠鸟情有独钟,怎能取得鸟儿的信赖? 对待老鸟尚且如此,关爱小鸟更是可想而知了。文中的“我”由听到小鸟“又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开始,就与小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小鸟出生了,忍不住拨开绿蔓察看,那可爱的模样让人 2 心生怜爱。尤其是小鸟渐渐长大了,会飞了,与“我”一天天接近了,“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也与日俱增:让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甚至任由它啄“我”的手指,落在“我”的肩上,“我”都不去惊动它,更不驱赶它,还抚摸它的绒毛,为它停下工作„„ “我”对小鸟呵护有加,喜爱之情发自肺腑。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细节之处体悟真情,不禁和文中的“我”一样爱上了珍珠鸟。

教学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飞一落一站一撞一落一蹦一瞧一啄一趴„„引导学生感悟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亲近到信赖的进程,领悟人鸟亲密无间、彼此信赖的美好境界。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让学生通过两条线索探究课文的内涵,感悟出“我”对珍珠鸟的宽容和喜爱,珍珠鸟的纯真和可爱,由事明理生情,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与灵性,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注意积累,发掘学生潜能。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记忆潜能,把外在的信息整体内化在自己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身心组织之中,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讲究诵读感悟,强调熟读成诵,不仅能增强学生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学生的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积累了新鲜语汇、巧妙句式、优美语言,思维得到训练,记忆力不断提高。

譬如,《泉城》一课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在教学时,可帮助学生积累关键字词,并通过个性化朗读体会感悟泉水的美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珍珠泉:先抓住“在阳光的映射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句话中的“忽~忽~”体会泉水的姿态变化万千,用动作体会“拎”字的精妙。然后通过阅读“泉水从地上往上涌,好象一串串珍珠。”中的“涌”体会泉水的连续不断,少而急。最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读好这一段。而五龙潭,则由几股泉水“汇注”而成,所以抓住“汇注”一词,让学生给汇注换个词语,体会与珍珠泉的不同,水之多,从不同方向流入。黑虎泉则抓住“喷吐”一词,体会水势的大和猛,配合课件播放水声,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趵突泉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时在体会它大、清、美的特点时,3 抓住一个“冒”字,先展开想象,然后播放视频感受水多而缓,并引用一段老舍先生关于《趵突泉》的描写“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通过课外拓展获得的语言材料让“冒”在学生心中越发清晰,最后在朗读中发自内心的赞美。当学生用朗读表现出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不同特点后,背诵全文可谓水到渠成了。济南的名泉亦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一抹亮色了。

四、注重迁移,开启学生智慧。

迁移,就是让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经常投入周转、得到运用,从而获得整体发展。《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简单问题。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长智慧和才干。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仍以第七册教材为例,比如,《老师,您好》文后第4题: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喜欢的诗句,是让学生积累以供日后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是迁移性说话练习。此外,在布置作业时可设计习题:写写赞美老师的成语、名言;文中把老师比作春蚕,我们还常把老师如何作比,学习仿写比喻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旧识与新知间架起桥梁,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运用,是一种典型的迁移。对于这些形式的迁移性练习,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巧妙引导。

学生智慧的萌发、个性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需要充足的阳光,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潜能,增长学生智慧。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将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和不断摸索的主题,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飞扬起孩子们的笑脸,激荡着孩子们的情怀。新课标下语文生本课堂的初探

茅坪中小学 闻义坤

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生本课堂”这一理念随之呼之欲出,已被我们广泛所接受,所推崇。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的“生本课堂”呢?在此我想结合教育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生本课堂”的一点思考。

一、自主探究,挖掘潜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应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因此,“生态课堂”就应是崇尚自主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请看我校林夏萍老师执教《太阳》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太阳的专家了,你想通过研究获得什么 知识?

生:太阳离地球有多远?太阳热度怎么样?太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太阳有多大?

师:好,你们就带着你们的问题去研究吧!请大家打开书本,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搜集最关心的信息,这就是对太阳进行假想研究。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纵观这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逐渐放下主宰者、权威者的架子,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样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书忌耳传”“学贵自悟”。林老师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走进作者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世界。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评价一节语文课,不是看你你用什么模式,而是要看这节课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确定;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否体现;学生的 5 主体意识是否显现;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是否优化;是否发掘了他们智慧的潜化,展示他的生命的活力?

二、多向互动,教学相长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贯是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因此,我们提倡“生本课堂”就应是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的环境下,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位教师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中在教学大榕树这一环节时,提问:如果你是一只从远方飞来的鸟儿,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想找个地方安家会选择这儿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再各小组汇报。小组1:因为这里有这么大的榕树,还有许多树干。小组2:这里有许多鸟,都是好邻居。小组3:这里环境好,四面环水,榕树的占地面积非常大,非常茂盛,生命力旺盛。小组4:我们全组同学一起读。师:他们抓住关键语句,了解到这里的占地面积非常大,想怎么住就怎么住,非常舒服。小组5:我补充,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这句可以体会到这里不但没有危险,而且有时兴起还可以来一次免费的音乐会呢!

在这则案例中,老师以问题(会选择这儿安家吗?为什么?)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开展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在多向互动中,师生、生生密切配合,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人人各抒己见,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使其能力不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更好地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鸟的天堂。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应是互动的课堂。

第一,生本互动。生本互动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即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文本,去解读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从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二,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之间就文本所进行的对话。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师生互动。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三、动态生成,富有创意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教师无论备课如何周密,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种种“意外”。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那就成不了好课。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发言,每一个动作,聆听学生们每次交流,讨论,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每个生成点,创造性地去运用它。

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我看到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又迅速放下,面露难色,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于是,我叫了他。)

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话音刚落,我不禁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暗自庆幸没有武断的打断他,而是给了他表达的机会。)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燕子就是一个春天的使者。„„

课堂上,学生常会跳出教师课前欲设的“规范化框架”,冷补丁来个“意外”。案例中,面对“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我并没有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学生突发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将阅读引向深入。试问: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原计划,学生的回答会有如此的精彩吗?课堂会有如此的灵动吗?所以说,欲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教师只要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欲设和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富有创意。

四、简明朴实,真切自然

当前的语文课堂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应实实在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地把对语文教学本体无益的东西去掉,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简明而扎实。

其一、流程安排要简化。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其

二、教学手段要简便。当下有些语文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秋天的图画》,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接着出示关于秋天的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又喊:“秋天太美了!”这样的课件使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其实,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这话是朴素的真理,至理名言。学习语文,就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

其三、课堂提问要精简。当前的阅读教学,依然问题多多,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课堂是个常数,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而扎实。

上一篇:建筑企业工会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论文下一篇:用平常心来凌越生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