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管理

2024-05-26

井下作业管理(精选12篇)

井下作业管理 篇1

一、前言

油田企业设备多、专业性强,井下作业设备多为野外作业,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有时需要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以上。因此,井下作业设备对润滑管理要求比较高。多年来,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简称井下作业处)的设备管理部门,不断加强井下作业设备的润滑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润滑油新品种的引进与品质检测程序,严格按照润滑“五定”和“三五”过滤的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制定和完善了设备润滑管理的责任考核机制,保证每台井下作业设备,都能按照设备润滑图表进行定期和定量润滑,有效促进了井下作业设备完好率的提高,保证了企业生产正常、安全和稳定地进行。

二、对加强井下作业设备润滑管理的认识

1. 正确理解油品对路问题

笔者认为做好井下作业设备润滑管理工作的原则,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要保证所用油品必须对路,只有保证了油品对路,才能谈得上保护设备,延长设备寿命和发挥设备正常的机械性能。井下作业处在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设备用油,并不能满足设备润滑的技术要求,而且常会使设备受到伤害。有些用油虽然是生产厂家推荐的油品,但也不是最适合的设备用油。因此,要真正做好设备润滑工作,应首先根据油田作业设备的实际工作状况,选择适合的油品,尤其是新设备和特种设备的用油,必须从其实际工作状况出发,来考虑和选择符合工作需求的润滑油品。其次,应尽可能使用高质量和高性能的润滑油或专用润滑油,逐步淘汰性能低的润滑油,杜绝低质量和低档次油品进入企业。

2. 对按质换油的理解

实施按质换油是搞好设备润滑管理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润滑管理人员能否真正作到正确理解按质换油的含义,则是搞好按质换油和减小劳动强度、降低企业成本的关键。按质换油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油品检测指标,同原有油品质量进行比对后,而进行的换油。一般情况下,企业是否采用按质换油,应根据设备的用油量大小来决定。例如,对用油量大的设备,则应按照在用油品质量的变化情况,采用按质换油,可以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但对用油量较少的设备,在换油时则应坚持实施定时换油的原则,因为定时换油比按质换油更为经济和操作简单。润滑油是高技术产品,油品质量的好坏通常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必须通过专用的仪器设备检测分析后,才能全面评价出在用油品的质量。如果企业不去考虑设备实际用油量的大小,而盲目的全部实行按质换油的原则,不但会造成费时、费力和成本高,而且难以实施。

3. 在设备润滑管理工作中应贯彻HSE体系

HSE是为高危施工企业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也是目前国外高危施工企业普遍推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国内的石油石化企业都在开展HSE(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体系的推广工作。健康体系执行的是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体系执行的是Q/SHS0001.2—2001《油田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规范》标准;环境体系执行的是GB/T24001—2004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HSE体系要求在油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要落实和符合健康、安全及环保的要求。井下作业处在实施设备润滑管理工作时,结合贯彻HSE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在油品采购时,要求采购人员必须作到对油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在油品质量方面,要求研发和生产厂家应少用或不用含氯、砷以及其他对人体和环境有毒有害的添加剂,应尽可能地使用便于生物降解的基础油和添加剂。

(2)在各种减速器及其他容易漏油的设备上,积极推广使用各种防漏油装置,要求设备制造商改进密封装置,减少油品漏失。

(3)积极推广使用小包装的润滑油品,降低润滑油在存储、运输和加注过程中的漏失、污染和不安全因素。尤其是20L左右的中小包装,更适合加油作业现场对润滑油的多品种和小批量需求。

(4)做好废油集中回收工作,禁止乱倒废油。因为废弃的润滑油大多数都难以实现生物降解,有的还具有毒副作用,倾倒在水源、绿地或土壤中,不但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造成破坏性极强的环境污染。

井下作业处在推行HSE安全管理体系的同时,还推行了Quality质量管理认证体系,质量体系执行的是GB/T19001-2000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实施QHSE管理体系。将体系认证延伸为质量、环境、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上升到更高的等级。

三、主要井下作业设备的用油探析

目前油田主要的井下作业设备是修井设备,主要包括40~120t修井机、通井机系列;酸化、压裂设备,主要包括700型酸化泵车组,1400型压裂泵车组,2000型压裂泵车组及配套设备;特车作业设备,主要包括400型水泥车组,各类油水罐车及锅炉车等;其他设备主要是各类辅助生产设备,设施及车辆等。

井下作业设备多为野外作业,主要施工装备都是安装在各种国产及进口的大型越野载重车辆上,由车辆运至施工作业现场。因此,井下作业设备对润滑油品的技术要求非常苛刻,对润滑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但要具有丰富的润滑知识,而且还要根据设备的实际工作环境与工作状况,能灵活掌握和调整设备用油,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1. 对各种车辆用油分析

井下作业处的施工车辆多,车辆型号也多,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所用油品也都不一样。因此,在车用内燃机用油方面,笔者认为有两个技术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是油品的级别问题,国外的车用内燃机油更新换代较快,而国内的润滑油研发速度相对较慢。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前几年对车用内燃机油的抽查结果表明,由于国内基础油存在蒸发损失大和氧化安定性差等问题,给企业调制高档次润滑油带来困难,使车用内燃机油的品种、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的汽车机油主要以中档的SC级为主,而国际上一般以高档的SJ级为主;柴油机油以中档的CC级为主,而国际上一般以高档的CG级为主。国内的车用内燃机油的平均水平,比国外产品的平均水平要低2~4个档次。

柴油车大部分已升级采用CF、CF-4和CH-4级油,汽油车使用SG和SJ级油。井下作业各施工车辆使用的润滑油品中,除2000型压裂车组底盘是Benz的,须使用美孚MB228.5发动机专用机油外,其他施工车辆底盘发动机大多使用15W/40 CF级机油。而底盘变速箱、分动箱、差速器等用油均采用85W/90重负荷齿轮油。有关研究证明,高档油在节能、延长换油周期、保护发动机、环保等方面均优于低档油,其综合成本也多低于低档油。因此,施工车辆用油应逐步推广高档内燃机油。其次是多级油问题,在设备润滑方面,油品粘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粘度小的油品往往由于油膜强度不够,容易造成摩擦面直接接触,发生拉伤或擦伤设备的现象。但油品粘度也不是越高就越好,粘度越高润滑油的内阻力越大,能量消耗越大,造成发动机摩损增加和起动困难。有研究表明,发动机2/3的磨损来自于起动的瞬问。采用多级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方法,多级油具有的低温性能和粘温性能等都优于单级油,既能保证发动机工作时对粘度的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发动机在低温状态下起动时的顺畅,机油内阻力小,磨损小和能耗低。因此,采用多级油的综合经济效益,要远高于单级油。

2. 对各种泵及相关设备用油的分析

(1)在井下作业设备中,井台上的泵类设备使用较多。如润滑大泵柱塞现在采用的是15W/40CF级机油,比制造商推荐用的N68机械油的使用效果要好。究其原因,主要是15W/40CF比N68机械油在抗磨、抗氧、防锈和承受载荷等性能方面都要好许多。因此笔者认为,各类往复式柱塞泵的用油,应结合实际情况推广使用高性能和高质量的润滑油。

(2)在泥浆泵、混砂车、压裂车和锅炉车等主要设备中,它们既有十字头和导板,又有齿轮的连通润滑部位,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油品。如400型、700型大泵曲轴箱,目前普遍采用的是N150中负荷工业齿轮油,而1400型以上的大泵曲轴箱则应使用N150重负荷工业齿轮油。虽然普通的中负荷工业齿轮油可以满足齿轮润滑的需要,但却难以满足十字头和导板滑动磨擦的润滑需求,尤其是代有铜支架的设备,普通工业齿轮油容易造成导板拉伤,产生铜腐蚀和磨损。所以针对这类的作业设备,应选择既能满足齿轮润滑要求,又能满足十字头和导板滑动磨擦需要的专用油。

(3)液压系统用油。对于1000型以下的泵车液压系统,采用46#抗磨液压油即可。而1000型以上的泵车,尤其是进口设备,如2000型压裂泵车的液压系统用油,必须采用L-HV N68专用液压油,不能用其他油品代用。

(4)变矩器及变速箱用油。普通的变矩器和变速箱用油应根据设备说明书,选用6#、8#液力传动油或手动变速箱油均可。但自动变速箱则应选用专用的ATF自动变速箱油。对于压裂车组采用的Allison变矩器或ZF变速箱,因其负荷大、工况苛刻,则应选用专用的变矩器或变速箱油,目前使用的是美孚MB C4专用油。而不能用6#和8#液力传动油代替,也不可用内燃机油代用。不能代用的主要原因是:(1)6#和8#液力传动油粘度小,粘温指数不高。当工作温度达到80~100℃以上时,机油压力上不去,不能发挥设备的最大性能。(2)由于井下作业设备多运行在气候条件恶劣的野外,而且是连续工作状态,昼夜温差大,变矩器油容易因自然呼吸而进水,进入变矩器中的油通常是含水量很高的油水混合物,使油品氧化和油品变质较快,起不到润滑作用。(3)变矩器的零部件在高温作用下容易产生漆膜,6#和8#液力传动油不能有效地将其清除掉。(4)替代的内燃机油,虽然粘度高,也能清除掉变矩器中的漆膜,但在力矩传递、抗磨、抗泡和防锈等方面,与美孚MB C4专用油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因此,对于Allison变矩器、ZF变速箱类的设备,应该选用能满足其工况需求的专用油。

四、结语

根据油田工作经验认为,搞好设备润滑管理的关键是:应进一步加强设备润滑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设备润滑的基础档案;加快新油品及油品检测设备的引进和管理,如在基层单位引进润滑油快速分析仪等;在重点抓好集中润滑站管理的同时,有计划地推广使用集中润滑装置。在施工车辆上推广高档内燃机油和多级油;对各类泵及变矩器等设备,用高等级和高质量的油品替代低档次油品,推广使用专用油;逐步贯彻并遵循HSE的管理原则。

井下作业管理 篇2

1.1机械设备事故

由于机械性外力的作用而造成的事故,一般为人身伤亡和机器设备损坏。常见事故:(1)机器外露运行的部分在运行过程中引起的绞、辗伤害,或设备因运行断脱、飞出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2)工作时手持工具、设备造成的磕碰,砸伤等人身伤害;(3)机械搬运设备和工作人员搬运施工工具、机器配件、油管等过程中危害到人身的伤害;(4)在实施起吊和放置设备等作业过程中造成的人身伤害及伤亡;(5)高空作业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

1.2用电事故

人体接触或接近有电物体时造成的电击或电伤,或引发的爆炸事故,以及因电气设备在工作中发生的异常情况造成设备的发热烧毁,或可能引发的工作现场的火灾事故等而造成的伤害。

1.3火灾或者爆炸事故

由于井场污油、井口溢流、井喷、照明电线接头漏电、井场有明火、人员在井场吸烟、作业机排气管火星溢出、铁器撞击产生火花、井场内进行焊接和切割作业等都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井下安全作业措施管理

井下作业工作人员的不安全操作,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人身伤害。要实现井下作业的安全,应做到以下几点:(1)强化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和教育。应将安全生产意识扎根在每个员工的脑海,让员工明白,违章不一定出事,但出事一定是违章,安全生产,重在预防的观念;(2)加强企业劳动保护,提高安全技术、劳动生产技术,改善工作时间及休假制度,禁止工作人员连班上岗的现象,注意保护员工的体能;(3)加强落实安全教育,特别是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安全卫生等预防内容;(4)作业人员要佩戴完整防护用品,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5)井控装备在工作或非工作时,要设立专门的看管及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试压管理等作业,以保证压力装备的安全运行;(6)建立井控设备档案、明细台账等,确保每台设备都能达到作业标准,随时能满足作业现场的需要;(7)要有工作过程的监控,确保作业现场及作业井控的根本安全,重点是做好每个工作过程及现场的安全管理的监控,做到监督到位,不存留盲区,不留死角;(8)严格控制作业现场的验收,各工作要实行“三级”验收制度,即现场作业小组自己验收,油田安全验收小组验收,分配作业科与油田质量监督中心验收。要做到每级验收合格后才能开工,验收不合格不开工,宁可进度慢点,也要确保井下作业现场安全的要求;(9)对于补孔、压裂、解堵等重点施工工序,由现场作业人员、油田验收小组、工艺制定科等进行现场监督、指导和把关,保证作业现场的工作进度和安全生产的要求;(10)管理者要提高自身业务技能,避免出现错误的命令和指令;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加强作业监督指导;进行定期与特殊检查;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1];(11)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清除设备故障带来的不良影响。配备、使用正确的设备工具,将设备工具放置到正确的位置;(12)对不适合井队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对外籍雇员,了解其经济、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培训背景,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3安全警示

作业人员要设置安全警示内容。要有禁止烟火、当心机械伤人、当心坠落、井下作业现场、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等警示标志[2]。以此用来约束工作人员及非工作人员。这样,在井下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中,就可以对作业人员起到警示作用,如果是非作业人员,严格按照警示标志的作用,就可以杜绝因非工作人员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或对现场工作人员的不安全因素。(1)在井下作业时,要在作业范围区域内,设置安全警示的标志,以此来提示工作人员及非工作人员此区域为工作区域,并且能让非工作人员知晓井下作业的具体工作区域,起到劝阻和拦截的作用。(2)当非作业人员强行入内时,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要负责劝阻、强行或者采用某些手段阻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现场,并且告知相关警示牌的内容。说明其强行入内可能受到的人身伤害和其行为的不合法性,阐明其危险性,劝其立即离开现场,以此来排除作业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保证作业现场的安全。

4结束语

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有安全意识,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操作设备和实施安全生产作业,不能麻痹大意,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遵章、守制,不能违章作业。违章不一定出事故,出事故一定是违章,在井下实施作业时,要提高警惕,时刻观察工作现场的安全,不能疏忽大意,加强防范,对于隐患及事故,要以预防为主,严格落实才能把事故控制在零状态,从而有效的去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及设备财产的不损失。

参考文献:

[1]解雁文.采取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工作水平[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8-99

井下作业管理 篇3

关键词:煤矿;井下;人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0-0093-03

在近几年发生的多起煤矿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中,反映出了一个共性问题:即部分煤矿生产企业劳动组织管理混乱,表现为职工考勤制度执行不严,提前升井现象十分普遍,下井登记、检身管理混乱,煤矿井下人员的数量、实时分布情况难于掌控。

1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其中,软件系统包括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两部分,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识别、加工及其传输,构建不同的应用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地面监控计算机、传输适配器、射频读写器、射频识别卡和天线等组成,见图1。主要完成信息采集和识别,从而实现人员识别、人员定位的功能。

1.1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硬件设备工作原理

1.1.1射频识别卡和读写器工作原理

(1)射频识别卡:每个射频识别卡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其内部储存着特殊信息,用来标识目标对象。识别卡平时处于睡眠状态,当进入系统工作区后,射频卡被激活工作,进行射频数据的收发。识别卡通常随身携带。射频识别卡通常集成有射频前端、逻辑控制、存储器等电路,有的甚至将天线一起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当射频识别卡进入读写器的射频场后,由其天线获得的感应电流通过射频前端电路检得数字信号送入逻辑控制电路进行信息处理;所需回复的信息则从存储器中获取经由逻辑控制电路送回射频前端电路,最后通过天线发回给读写器。

(2)射频读写器:每个监测点安装一个射频读写器,射频读写器将低频的加密数据载波信号经发射天线向外发送,用来激活进入该区域的识别卡;同时把接收天线接收来的识别卡的高频载波信号进行放大、解调。提取有效的数字信号通过RS485等总线传给地面监控计算机。

RHD读写器,读写模块的核心部分包括一个控制用微处理器和一个RFID基站芯片。它能独立完成对符合ISO15693标准卡片的所有操作,它还具有与用户主系统的串行通信能力,可根据用户系统的命令完成对RHD卡的读写操作。并将所得数据返回给用户系统,这个用户系统可以是一个主控板或PC机。

RFID读写模块提供多种通信方式与用户系统进行通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连接。RHD读写器,读写模块硬件主要由中央微处理器(89C52)、RFID基站芯片、高频电路、模块天线、RS232通信电路、复位电路、LED状态显示和喇叭驱动电路等组成。其硬件结构见图2。

1.1.2天线设计原理

射频天线含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与井下射频读写器连接,形成监测点,完成与识别卡的通讯。发射天线用于发射天线电信号以激活识别卡,接收天线接收识别卡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射频天线固定在巷道顶部,采用同轴电缆与监测点连接,连接距离不大于10m为佳。

RFID的天线主要有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3种基本形式的天线。其中,小于1m的近距离应用系统的RFID天线一般采用工艺简单、成本低的线圈型天线,它们主要工作在中低频段。而1m以上远距离的应用系统需要采用微带贴片型或偶极子型的RFID天线,它们工作在高频及微波频段。在远距离耦合的RHD应用系统中,最常用的是偶极子天线(又称对称振子天线)。偶极子天线及其演化形式见图3,其中,偶极子天线由两段同样粗细和等长的直导线排成一条直线构成,信号从中间的两个端点馈入,在偶极子的两臂上将产生一定的电流分布,这种电流分布就在天线周围空间激发电磁场,利用麦克斯韦方程就可以求出其辐射场强。

当单个振子臂的长度为λ/4时,输入阻抗的电抗分量为零,天线输入阻抗可视为一个纯电阻。在忽略天线粗细的横向影响下,简单的偶极子天线设计可以取振子的长度为λ/4的整数倍。如工作频率为2.45GHz的半波偶极子天线,其长度约为6cm。当要求偶极子天线有较大的输入阻抗时,可采用图3(b)的折合振子。

1.1.3地面监控计算机

通过对读写器传送来的编码信号进行分析,识别出人员的身份、位置,并将相关信息进行实时显示、存储,可直观动态显示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

1.1.4传输适配器

传输适配器安装在监控计算机旁边,作为数据传输接口,适配器带有RS232/RS485接口,可以连接多个监测点,实现20km以内的远距离信息传输。根据巷道分布图布置监测点,各监测点通过矿用通讯电缆或光缆组网,与传输适配器连接,传输适配器通过RS232与监控计算机连接。

1.2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工作原理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分为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主要针对井下硬件设备开发,完成井下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及处理,形成井上数据库;应用软件以数据库为核心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员工管理和考核统计等功能。嵌入式软件设计主要包括读写器软件设计和射频识别卡软件设计。

1.2.1读写器软件设计

读写器上电,电源指示灯亮,经初始化后,首先从拨码开关上读取相应的信息,然后确定本机的地址、要采取哪种无线通信协议,采用多大的通信速率进行数据上传。按照确定无线通讯协议接收射频识别卡信息,接收到,同时进行声光提示。如果协议需要校验,则对接收到的射频识别卡进行相应的校验,校验合格后,识别卡信息加上进入标志一起存入上传通信缓存区,同时,也把识别卡信息写入无线接收存储区,该识别卡进入时间计数器开始计数。在一段时间内,若这张标识卡信息再次被接收到,则计数器清零,重新计数;否则,把标识卡加上出去标志一起存人上传通信缓存区,清除该标识卡在无线接收存储区的信息。在此期间,接收到上传数据的命令,经验证命令准确,则按协议上传数据,同时通信指示灯闪烁,待接收到下一帧数据,同时把前一帧数据从上传通信缓存区清除。

1.2.2射频识别卡软件设计

识别卡软件主要有以下3部分组成:主程序模块、电源低电压检测程序模块、组织发送数据程序模块。主程序模块实现对微处理器MCU和发射芯片的初始化配置,然后进入掉电模式,以节省电能;电源低电压检测程序模块负责对电池电压的定时监测,在识别卡上完成欠压指示功能的同时,把欠压信息送人发射缓冲区,作为识别卡发送数据包的一部分进行无线传输;组织发送数据程序模块完成接收地址、识别卡号、校验码及电池状态等有效信息由微处理器到发射模块的低速传递。其中,电源低电压检测程序和组织发送数据程序共同构成识别卡的中断程序。

1.2.3上位机应用软件界面设计

为了达到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井下巷道布置情况,准确

地实现人员定位的目的,大多数系统会引入第三方图形控件,将井下巷道布置图引入到上位机软件中,可以在图形上实时观察各个站点的人员信息,当发生异常时候还可以监测到实时报警信息。在上位机软件主界面上可实现如下功能:

(1)定位:在图形上标注不同的区域,通过上位机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各个区域的数据信息显示在图上对应的位置,并可查看当前该区域有哪些人员。

(2)实时显示:可在界面上查看各个区域人员的流动情况。包括进出限制区域、中点区域时间,超员报警、超时报警、工作异常报警等。

(3)报警功能:可通过设定下井时间,对下井超过一定时间的人员提示报警,并给出相关人员的名单等信息;可对进入一些重要位置、危险场合的人员进行报警,从而有效阻止人员违章进入,并将违章人员记录在案。

(4)模拟动画:可对图片进行放大、缩小、漫游等功能。可以监测特定人员的活动路线,可实现指示灯、区域信息分类显示、历史轨迹回放等功能。

2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应用探讨

2.1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煤矿井下还普遍存在入井人员管理困难,井上管理人员难以及时准确掌握井下人员的分布及作业情况,一旦发生事故,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效率低,特别是事故发生后对矿井人员的抢救缺乏可靠的位置信息现状。最近几年。很多厂家在已有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矿井人员跟踪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矿的这些困难。因此,国家最新颁布了《A0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山西省要求所有煤矿全部安装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然而市面上取得国家允许的煤矿安全生产标志证书的厂商很多,煤矿在对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进行选型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在选择产品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致使煤矿上安装的很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仍表现出稳定性较差,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检修和维护,煤矿的安全生产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系统不能准确、有效地对入井人员进行实时监控。主要暴露出了以下缺陷:

(1)功能不完善,可靠性不高,不能实现100%的人员识别区域定位,易出现“多卡”、“漏卡”或“一卡同时多位置”等井下人员所在区域与地面控制中心反映的实时情况严重不符的问题。

(2)识别目标的距离较短,识别时间延时长,对快速通过的目标不能及时识别,造成实现系统扩展车辆定位功能瓶颈。

(3)系统无线传输过程中,抗干扰性能不强,校验机制不理想,信号失真或丢失问题严重。

2.2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缺陷分析及解决方案

事实上,目前煤矿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出现的上述缺陷归根于无线射频技术中无线信号传递的缺陷,要保证每一次无线信号传递的有效性,就要保证信号的传输强度和读取信号的时间。目前,国内各个厂家开发的矿井人员定位射频卡所使用的频率主要集中在433MHz和2.4GHz两个频点,这两个频点各有特点,在此作一个比较:

在正在制定的《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中明确说明:无线工作频率宜在433MHz、862MHz~928MHz、2.45GHz、5.8GHz等中选取。

下式为无线信号在空气中传输时的损耗计算公式:

Los=32.44+20lgd(km)+201gf(MHz)

Los是传输损耗,单位为dB;d是距离,单位是km。f是工作频率,单位是MHz。

可见,传输损耗与频率成正比,即频率越高,传输损耗越大;或者说在同样传输损耗情况下,传输距离与频率成反比,即频率越高,传输距离越短。故:

(1)目前的2.4G设备信号传输距离短(一般为10m~30m,可靠通讯距离10m),传输过程信号衰减大,信号穿透、绕射能力弱,易被物体遮挡。

(2)433M信号传输距离长,穿透、绕射能力强,传输过程衰减较小。在矿井人员定位这一特定的射频技术应用中,所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很少。一个射频卡一般1至几秒才发送一次数据,每次也只需要发送几个字节。因此完全不需要很高的通讯速率。433MHz下的通讯速率已经完全可以满足200个卡的并发识别数量。

影响漏卡率的关键因素是信号质量而不是传输速率,如果信号很弱甚至收不到信号,那么速率再高也没有用。确保收到信号才是根本。目前人员定位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漏卡现象,其实当时分站附近的人员数量并不多,一般也就20~40人,远远没到200人的并发识别数量极限,所以主要的原因决不是传输速率的问题,而是因为分站信号覆盖范围太小,特别是对于2.4GHz这样的设备,因为遮挡和距离对其信号影响很大,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某些卡的信号收不到,进而导致漏卡。

所以解决漏卡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分站信号覆盖范围,确保分站能收到每个射频卡的信号并有足够的读卡时间。

矿井人员定位是非常简单的射频技术应用,目前所采用的射频收发芯片,无论是433MHz,还是2.4GHz,其芯片的结构和技术含量都差不多,很难说谁比谁更先进。2.4GHz技术的先进性实际体现在基于该频点上所开发的带有复杂智能协议的应用,如无线局域网、蓝牙、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等,它们的先进性体现在复杂的协议和应用上,如智能网络和自组网技术等,而绝不是体现在射频收发采用了2.4GHz这个频率。在矿井人员定位这个特定的应用中,如果说2.4GHz比433MHz先进,那是偷换了概念。而实际上2.4GHz通讯速度较快的优势在此应用中并不能得到体现,相反它的缺点却明显地表现出来,如信号弱、通讯距离短、信号易被遮挡等,甚至因信号弱接收不到,而出现漏卡。

(3)抗干扰性:由于2.4GHz频段在国际上和国内都是无需许可证的开放频段,因此在此频段开发了许多应用,这一频段已十分拥挤。目前在2.4GHz频段上开发的应用主要有:无线局域网、蓝牙、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无绳电话以及其他一些短距离无线通讯设备等。其中无线局域网和蓝牙已经大量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也是方兴未艾。由于射频卡数量大(每个矿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而且很多卡会由相关人员携带在矿区各处行走、移动,如果采用2.4GHz频段,则对其他2.4GHz应用来说,在整个矿区将会增加大量移动的2.4GHz干扰信号源,势必对这些设备和它们的正常使用产生干扰。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太网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井下。无线局域网设备也必然逐渐应用到井下,另外ZigBee无线传感器设备也将逐渐应用到井下,如果射频卡也采用2.4GHz,那么这些设备之间将产生严重的相互干扰,使得各种2.4GHz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应当慎重考虑2.4GHz射频卡的使用。而如果采用433MHz势必会使原来系统的多卡、漏卡、不稳定、易受干扰等缺陷轻松得到解决。

3结语

井下作业质量管理的探讨 篇4

质量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 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就具体管理工作而言, 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其核心和主要工作。本文就质量控制方面的管理对井下作业质量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着重对机械设备和人员的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 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制定了相应措施, 确保了井下作业质量。

2 井下作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井下作业项目多样性、施工目标区域的不可见性和空间上的固定性, 启动突然性大, 地质方面风险的难以预知性等因素影响大, 使得井下作业项目的质量控制比一般服务质量控制困难。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如图所示) :

质量控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施工作业涉及专业面广, 技术较为密集, 施工区域多变, 井况日趋复杂, 对施工质量要求愈来愈高。因此, 相比较而言, 公司基层培训力度明显不够, 操作人员素质偏低; (2) 部分施工队伍或班组质量意识薄弱, 责任心不强, 对制度、标准执行不严, 对质量把关不严; (3) 现场管理作为制约效益的隐性因素, 重视程度还不够。制度、规范很多, 却缺乏系统管理及有效运行, 造成质量责任不明确, 施工过程监控缺乏有效机制和手段。

3下面主要针对机械设备和人员两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及改进。

3.1机械设备方面的质量控制

设备是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资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 设备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 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油田开发后期, 设备数量不断增加, 设备老化程度不断加大, 相应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本文就设备更新、设备现场管理、设备修理进行分析和阐述。

设备更新。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同类设备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 无形磨损的发生频率偏高, 对设备无形磨损进行合理的更新是企业所必须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设备技术更新问题的情况比较复杂, 决策比较困难, 首先原有设备仍在经济寿命周期内, 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更先进的技术、经济效果更好的新型设备, 那么企业采取寿命周期内年费用比较法解决继续使用原有设备还是采用新型设备进行适时更新的问题;采取特定年限内总费用比较法决策新旧设备的投资费和使用费的矛盾;采取更新收益率法解决设备服务年限一定且原有设备的经济寿命又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

设备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其主要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方面, 通过前四个方面的严格管理实现自主管理。 (1) 整理。整理的难点在于物品的分类以及处理物品的决策。把要与不要的东西分开, 将不要的东西彻底处理掉。让生产现场和工作场所透明化, 增大作业空间, 减少碰撞事故, 提高效率。 (2) 整顿。整顿工作应先设计出整体方案, 然后再组织实施。把要的东西定量及定位, 按照使用频率科学、合理布置、摆放, 做到规范化、色彩标记化和定置化, 以便于快速找到和取用物品。 (3) 清扫。清扫过程即是设备点检的过程, 可以发现设备和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相应的解决。通过打扫现场, 清扫灰尘、铁屑、垃圾、油污, 创造整洁明快的工作环境。 (4) 清洁。清洁是前面三方面的深入, 力所能及的想办法, 清除废水、废气、粉尘、油污、有害化学物质等在清扫中找出的污染源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美化环境。 (5) 素养。素养即是精神和作风上的“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礼貌、行为规范的工作作风, 遵守制度, 形成习惯。开始要以规范和制度为推动力, 最后达到习惯的目标。

设备的修理。把设备管理维修提升到意识和文化的高度, 只有先进的维修管理才能适应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不同企业设备的技术状态和先进程度不同, 设备使用的状况不同, 对维修的投入不同, 维修的技术水平不同, 所采用的维修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另外, 随着企业的发展, 以及故障诊断技术、维修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的进步,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和策略也应不断进步。设备使用状态的不断变化符合马尔科夫过程。例如, 设备在某一时刻, 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那在任何该时刻以后的某个时刻就有可能转变成故障而不能运转的状态, 也可能继续保持正常运行。

2人员方面的控制管理

加强井控日常培训, 提高员工井控知识。井控培训是提高井控意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一是坚持集中培训、岗位培训、现场培训相结合, 扎实抓好井控培训工作;二是坚持分类培训, 操作层主要抓好现场操作、实战能力的培训, 技术人员主要抓好复杂情况下处置能力的培训, 管理人员主要抓好决断和组织指挥能力的培训, 达到学有所用, 用有所能, 提高各级人员的综合井控素质和应急防范能力;三是坚持新工人入厂前的井控培训工作, 并保证足够的培训时间;四是坚持作业队伍、作业区的自主培训, 提高作业车组井控基础知识和应急能力。五是采取“培训+指导+监督”的方式培训, 管理、监督人员上井时, 除了检查、监督职能外, 还要对作业队伍进行指导和培训, 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规范市场化作业队伍岗位员工的操作, 提高其操作技能。

加强井控取证复证工作, 确保井控持证率达到100%。对作业队伍需持证人员和井下作业相关管理和监督人员井控操作证进行摸底, 掌握井控持证的真实情况, 与培训部门联系, 按照油田公司安排分期进行井控取证复证培训, 确保井控持证率达到100%。

组织召开井下作业现场观摩会。刻画样板组织召开一次井下作业现场观摩会, 刻画样板, 组织所有井下作业管理和监督人员、操作人员到现场进行观摩, 提高井下作业现场管理水平。完善井控监督体系。坚持定期监督检查作业区配备专 (兼) 职监督人员, 厂部成立井下作业监督站, 主要职责是作业区监督人员对作业现场进行全过程监督, 井下作业监督站对作业现场进行不定期抽查, 监督内容主要为井控、安全、质量等内容, 确保不发生任何井控安全事故。企业派驻监督人员对井下作业现场进行不定期井控工作抽查, 发现问题, 及时组织整改, 进行消项, 确保井控安全。

强化现场井控应急演练, 提高应急水平。要求每个作业队伍每月不少于4次演练, 演练过程中要求穿插人员毒害气体中毒、着火等其它情况, 进行复杂工况综合演练, 井下作业公司 (作业区) 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的井控应急救援演练, 演练过程中应根据作业特点, 认真策划演练方案, 设定不同工况下的场景开展演练, 以培养现场作业人员的井控实战能力, 确保一次井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及时调整井下作业井控管理网络, 井控职责分级落实。根据人员岗位变动情况, 及时对井下作业井控工作领导小组人员进行调整, 确保井控管理网络链条不断, 同时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人员井控管理职责,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督促作业队伍搞好井控工作, 确保井控工作目标的实现。

结语。随着井下作业市场化的全面推进, 井下作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井控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减少各类井控事故的发生, 钻井井下作业企业确立了井下作业质量控制管理的理念, 从井控管理意识上由被动控制转为主动防御, 通过严格标准配置、器材配套、资质办理、职责落实、培训演练、监督检查、隐患治理、责任追究等方式, 使井控管理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确保钻井井下作业安全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邓君.论战略成本管理及其在川庆井下作业公司的运用.西南财经大学, 2008-12-01.

[2]郭誉明.井下作业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2009-10-01.

井下作业管理 篇5

摘要:随着油田的发展,油田的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突出,本文从辽河油田井下作业安全环保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使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及多种有利于提高安全环保水平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HSE;井下作业;环保管

油田的正常生产与增产措施和井下作业密不可分,而传统的井下作业工艺易导致原油与污水落地,对地面环境产生极大污染。辽河油田所处的渤海湾地区人口密集,具有发达的水王,井下作业施工产生的环境污染将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农业生产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同时易埋下安全隐患,和HSE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所以,必须深入分析油田井下作业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利用先进的技术、工艺与装置减少作业污染,保证整个过程清洁生产和作业,提高作业系统管理水平,增强作业队伍的竞争优势,创造良好地环境空间促进作业系统的生存与发展,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

1、井下作业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责任制尚未落实之处较多,安全教育制度执行不严格。

(2)隐患排查和治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隐患治理项目,进度缓慢。

(3)井控存在的问题,对井控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井下作业持证率没有达到要求。

(4)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存在大量的滩海、黄河滩涂生产作业,一些管线老化腐蚀严重,还存在一些穿越滩海、水库等环境敏感区,如果产生穿孔则会带来环境污染事故;第二,计量站放空池治理工作进度较慢。

2、井下作业过程中的污染来源

2.1井下作业过程中的污染源

第一,在提油管、抽油杆过程中油管内油气上窜喷出,提出的油管自空中往下淋油,严重污染井架、抽油机、井口操作人员及地面环境;第二,根据施工要求对提出的管杆在地面进行清洗,清洗的原油、污水落地产生污染;第三,在提抽油杆、油管时抽油杆、油管从井内带出地面的原油造成污染;四是油井措施作业必须实施洗井、冲砂、钻磨、压裂或酸化等一系列施工。而都必须使用水来进行这些施工,施工中除了在井筒内留些许水分,其它大部分都留在地面成为污染源。

2.2井下作业后期的污染因素

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的生活废物处理不当造成污染;施工过程中的的工业废物控制及处理不当造成污染。

3、加强油田井下作业安全环保管理意识与举措

3.1加大宜传,注重培训,使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油田发展必须一直贯彻“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的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等工作,加强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安全意识,使安全发展的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增强全体成员的安全生产素质,积极加强安全培训。针对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好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与操作员工的培训。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必须对准人资质进行准确界定,保证监管人员良好的素质。操作员工的培训应当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强化学习岗位责任制知识,有效提高安全操作方面的技能。

3.2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坚持油田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要求,按照油田公司整体部署,坚持合理建设管理体系的主线,围绕管理和反违章禁令,有效控制源头,落实监管责任,强化治理隐患,优化健全应急体系,稳步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贯彻实施安全标准,充分维护全体员工生命健康等切身利益。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促使安全管理稳定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发展,保证各项工作有制度,处处工作有标准、人人行为有规范的良好态势。

3.3提高井下作业安全环保水平的具体措施

3.3.1加强安全环保工作的落实

将集团公司八项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贯彻执行到位,特别是三级单位,应当根据要求履行审批环节。施工之前提前做好风险评价,正确识别危害,积极执行安全防范举措,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把好各项工作的质量关。在安全生产考核中,纳入实施作业票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奖惩机制,保证贯彻落实到位。

3.3.2加强井下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解决和控制好污染因素,同时不影响井下作业施工,不增加施工成本,通过分析井下作业施工对环境影响的因素,对症下药,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来进行解决,主要有五项举措:

(1)地膜隔离技术。专为抽油机、井架等设备定制“油衣”,油管桥架下铺上地膜。

(2)泄油器是解决起管柱污染环境的`有效途径。

(3)抽油杆刮油器是刮去抽油杆外壁附着的原油和其它粘附物的一种抽油杆刮油工具。

(4)井下作业废液的处理技术。辽将现场施工中无法进入回收流程的废液经回收车收集后,处理后,污油、污水实现资源化利用。

(5)合理处理施工现场生活垃圾。根据HSE管理流程,必须遵循相关规定合理处理现场施工中的生活废物,尽可能实现完工后用尽材料,清理干净场地,严格按照生活废物处理的清洁生产标准进行。

4、结语

总而言之,油田发展必须以油田的安全管理为前提和保证,能否良好进行安全管理对企业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有紧密联系。安全管理是永无止境的,必须针对油田中的安全隐患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将安全生产狠抓猛管,切实维护队伍的稳定性。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所有员工都应当对安全管理进行强化,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进而推动油田可持续健康发展。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营造良好、安全的生产、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这一点应当成为全体成员的切身职责。

参考文献:

[1]牛增辰.关于改进油田安全工作的思索.大庆社会科学,.

核电大型模块吊装作业管理 篇6

关键词:核电建设吊装程序模块吊装

1大型模块定义

重量大于100t,并且吊装高度高于+30m(含+30m),外形尺寸长大于12m、宽和高大于3.0m的模块。AP1000核电两类代表性模块如下图1,图2。

由于AP1000大型模块重量重、体积大,对吊机的起升高度和回转半径等参数要求较高。为满足大型模块的吊装要求,海阳核电采用目前世界上起重能力最大的德国demag3200T履带吊车对大型模块进行吊装作业。

2吊装方案策划与管理

(1)大型模块吊装工作的具体实施由承包商自行组织,吊耳与吊梁型式的设计、吊耳位置、防变形加固方案由核岛设计方提供设计初步方案,再有专业的设计单位进行详图设计,管理单位进行审核和批准,并组织现场的吊耳载荷试验及吊索具检查。

模块由制造单位在现场组装移交给管理单位,管理单位移交给安装承包商进行吊耳的焊接及最终吊装就位。

承包商根据管理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编制大型模块吊装方案,报管理单位及监理审核,在吊装方案实施过程中组织各方联合检查。

(2)方案审核程序:施工单位编制完成: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报管理单位和监理审查批准发布后实施。

3大型模块的吊装过程管理

3.1先决条件准备

3.1.1技术准备

(1)承包商根据吊装作业的模块参数和作业情况检查,确定作业方案。

(2)起重机选型时,起重机的负载率不得大于85%。这里吊装机械指3200t、400t、320t、120t、100t等履带吊车、汽车吊、塔吊,每台起重机械有固定的操作人员。

(3)吊车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起重机合格证、操作人员操作证、各台吊机起重性能表都必须放在相应吊机的操作室内。

(4)吊装平衡梁是用于模块吊装的专用吊具,并保护模块结构安全。选用的平衡梁应保证吊装时模块不会产生变形,并便于现场作业。不管是自制或购买的平衡梁或其他辅助吊具(框架等)都必须通过管理单位和监理的审验,方可使用。模块平衡梁如果是委托设计,应提供设计图纸及相关计算书,以及合格证和负荷试验证书。

(5)模块吊装技术交底卡已编制完成,并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阐明模块吊装的步骤、难点、注意事项以及解决的办法、技术标准、危险源及安全要求,并保存有记录文件。

(6)方案中附模块吊装平面和立面布置图、载荷汁算、索具连接详图等。

3.1.2人员准备

操作人员按工作指令进入现场,在确保安全条件下,进行作业。所有参与吊装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和岗前培训,起重操作、起重指挥、司索工等特殊工种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须经管理单位相关部门审查通过。

3.1.3工机具准备

(1)根据模块的重量、外形尺寸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吊具。

(2)吊装机械必须具有特检所颁发的检验合格报告,并且在有效期内。

3.1.4场地准备

作业现场应满足吊机吊装的条件,如吊装区域作业空间等。汽车式、履带式起重机行走道路及吊装作业区域地基承载力需满足要求。对于流动式吊车临时使用的吊装场地的地基要確保坚固可靠,回填、松软、表面冻结的场地要严格甄别,采取可靠措施。吊装现场的高空与地面障碍物均己清理完毕,所有无关人员已撤离;并在吊装区域设置警示标志。

3.2吊装施工程序

3.2.1施工机具进场

按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对施工机具进行检查,经检验合格。

3.2.2吊车进场

(1)确认现场吊机站位点,确认吊装设备到吊机回转中心的距离。

(2)机组人员对吊机进行检查,并进行试运转确保吊机在吊装时,达到良好状态。

3.2.3模块进场

模块按要求运输到指定位置,头部(上部)两吊耳轴与地面平行,尾部吊耳位于上方且垂直于地面,以便模块吊装。

3.2.4挂置吊索具

(1)将选用好的钢丝绳和支撑梁按照规定挂于模块本身的吊点上。

(2)将麻绳捆绑在模块上,以便牵拉与调整模块方向。

(3)所用的吊索具必须处于安全工作状态,并且吊装能力大于所吊装载荷的能力。

3.2.5试吊

(1)吊机缓慢起吊,待模块被吊起200mm停止起吊,保持模块悬空。检查并确认吊机、吊索具无异常。

(2)确认吊机的站位区域地基无明显变化,如有较大变化,应立即停止后续吊装工作,重新地基处理直至达到承载要求。

3.2.6正式吊装

(1)检查合格后,各负责人进行会签。

(2)现场总指挥根据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下达吊装命令后开始吊装。

(3)主吊车吊钩缓慢上升,同时溜尾吊车吊钩缓慢上升,吊臂旋转,并按照起重指挥信号缓慢落钩,直至模块呈直立状态。模块直立后,吊钩缓慢上升,模块位于基础正上方时,缓慢落钩调整就位。

(4)当模块就位,需要保持一段时间时,操作人员采将操纵手柄置于关毕位置,启动制动器,锁紧回转制动器:且不得离开驾驶室。

3.2.7吊装结束

吊机操作人员在吊装工作结束离开驾驶室前,应完成下列操作:

(1)摘除吊钩和索具;

(2)卸去配重(有活动配重时);

(3)将吊机停放在适当位置,不干扰其他设备工作;

(4)发动机停止工作。

注:以上步骤为通用步骤,根据起重机械类型不同可做合理增删。

4吊装安全措施

(1)凡是参加吊装的吊车司机、起重工,必须是经过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考核合格的专业吊车司机、起重工承担,经身体检查合格者持证上岗。

(2)进入现场的所有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反光背心、防护眼镜和其它必要安全防护用品。

(3)吊装作业时必须有施工单位吊装负责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管理单位的HSE现场监督人员在现场,相关人员未到场时,不得进行大型模块吊装作业。

(4)吊装时严格执行“十不吊”的相关规定。

(5)吊装使用的吊索具必须经管理单位和承包商季度检查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6)吊装工作应选择在无雨、无雾、风力不大于蒲福4级的天气进行。

(7)参加吊装工作的人员要熟悉场地,并严格遵守各自的操作规程。

(8)吊装场地应划出安全工作区,并做好安全隔离、警示标识。吊装过程中,安全区内应停止一切其它作业。

(9)仔细检查吊索具是否按照要求正确使用并可靠连接,吊点、吊具连接完毕,作业人员应进行自检、互检,再经技术人员、安全人员检查确认。

(10)吊机行驶速度应平稳,并满足海阳核电厂区车辆限速规定的相关要求:海阳核电厂区公路:40km/h AP1000生产临建区:30km/h。

(11)待业主、管理单位、监理和施工单位联合签署先决条件检查单和吊装会签单后,吊装总指挥方可签署吊装令开始吊装作业。

5结语

探讨井下作业的安全及管理措施 篇7

关键词:井下作业,危害因素,安全管理

1 井下作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危害

1.1 运行系统未能达到落实, 执行力的强度不够

因为现代企业的卓越性和员工的心理素质等问题的存在, 从而使大部分安全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落实力度跟不上, 安全管理方面偏重效益忽略安全, 从而使企业中的执行能力大大下降, 这样就使各种管理和措施就都变成了陈设。根据相关的调查, 有关于井下作业方面所发生的事故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其只要原因有三点: (1) 由于部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 (2) 在管理方面的措施力度不够; (3) 员工的执行能力不达标准。

1.2 岗位责任制的量化、科学化有待提高

从井下作业方面看, 存在着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大量空缺, 就目前来说, 所有在岗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数都属于一人多职位, 不仅要负责安全还要管理生产, 这样就会使安全管理方面管理强度不够到位, 从而使井下作业在安全方面的责任制度度不能够落实完善。为井下作业工作埋下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岗位职责制量化不够, 各岗位风不明确, 科学方面强化不够, 从而使资源分配不合理。

1.3 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

单从井下作业的人员方面来说,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较少, 而且主要从事井下工作的员工学历更是低。虽然学历和素质都各不相同, 但这就是使井下作业工作安全素质不能提高和在实施工作中人员方面的只要存在问题, 因为井下作业只要是在户外进行, 且流动相较大, 环境恶劣, 又存在较大的危险性。故此, 员工人数空缺非常严重, 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 因为所雇用的员工本身素质不高, 缺乏经验, 技能运用不够熟练因此就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尤其是较大的工程, 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段较长, 导致工人疲劳工作,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危险程度。再有就是只要负责安全管理的专职人员有很多都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现象, 缺少专业方面的经验, 还有部分人员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是安全存在隐患。也有较少的企业安置原人, 也都存在技术不精、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 以上因素都是导致安全管理水平提不上去的只要原因。

2 如何有效管理井下作业工作

2.1 加强安全意识, 紧抓生产安全

一切行动取决于思想, 在井下作业中往往很多危险因素都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定进行作业和人员工作不够仔细而造成的, 这就要求各个部门要抓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思, 训练员工掌握井下工作的熟练度, 让员工认识到井下作业的危险性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从而到达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做到技术熟练, 工作态度上一丝不苟, 将井下作业的安全隐患扼杀的摇篮里。只有这样, 才能使井下作业行业中的事故发生率降低, 降低人员、资金等方面的耗损。

2.2 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

井下作业不但要资金方面大力的投资, 并且要引用先进的、高安全系数的设备, 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降低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也要为员工准备好劳保物品备用, 从各个细节紧抓石油行业的生产安全问题。做到井下作业设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 避免因设备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资金耗损等事故的出现。与此同时将制度建设重视起来。一个企业一旦没有正规严格的规整制度, 也就没有了生产的保障。故此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是行业的重要目标。

2.3 规范操作程序, 制定安全作业模式

井下作业需要确认安全操作流程, 并且严格执行。制定操作流程如图。

3 总结

通过对井下工作职业的解析与关联的措施提出, 一定会相对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理、科学的管理好井下作业按去哪管理工作, 使井下工作的安全得到保障。所以, 通过对井下工作的有效实施, 达到全体员工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从而做到井下工作监督处处到位, 对杜绝井下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 确保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玉兰.石油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方案设计研究[D].2008, 5:34-35

[2]单明敬, 张永红, 魏英杰, 陈小新, 王凌冰.油田作业安全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 (01)

[3]伊其明, 屈志平.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协论坛 (下半月) .2008 (12)

[4]王承辉, 滕锦利, 朱英, 边月奎.石油企业承包商安全管理方法探讨[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0 (05)

[5]陈明阳.强化夏季安全生产[J].中国石油石化.2008 (16)

[6]张战国.夯实城市油库安全管理的基础[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7 (02)

探析井下作业质量管理与控制 篇8

1 井下作业质量管理与控制现状

1.1 管控意识薄弱

很多施工单位的领导者并没有形成较好的井下作业质量管理与控制意识, 因此, 在实际开展井下作业之前, 也没有向施工人员宣教井下作业质量管控的重要性, 导致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 过度追求施工效率以及经济效益, 并没有对作业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很多施工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无法准确把握相关政策要求, 甚至完全不知情, 完全依靠以往经验进行操作, 导致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井下作业质量无法得以保证。

1.2 涉及方面较广

井下作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 而且实际施工过程中, 会涉及多方面的施工环节, 加上井下结构具有一定的多变性, 无法准确固定工作界限, 导致井下作业极具不确定性。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油市场需求量大幅度增长, 井下作业施工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多, 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在保证井下作业效率的同时,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多聘用农民工, 由于农民工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难以准确监察、管理以及控制作业质量, 导致井下作业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流于形式, 无法贯彻落实。

1.3 缺少现场检查

现阶段, 虽然我国很多施工单位在开展井下作业过程中, 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监督制度与体系, 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制度体系落于实处, 导致其所具备的能效无法得以全面发挥, 没有任何约束力度。加之施工单位没有对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落实, 导致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工作的力度较为薄弱,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井下作业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发展。

2 井下作业质量管理与控制优化策略

2.1 强化施工人员的管控能力

首先, 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日常培训, 丰富其管控知识。施工单位可以通过有机结合岗位培训、现场培训以及集中培训的方式, 落实施工人员的管控培训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分类培训, 例如, 对操作人员进行实践能力以及现场操作培训, 对技术人员进行复杂工况应对能力培训, 对管理人员进行决策能力、指挥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培训等;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提高其工作能力;通过指导、培训以及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施工人员的管控能力与意识, 促使管控工作得以全面落实。

其次, 构建完善的管控监督系统, 对井下作业区域施工人员进行全程监督与定期抽检, 确保井下作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除此之外, 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应急演习。井下作业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安全隐患, 以此, 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应急演习, 以此提高其综合性应急能力, 提高其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保障力度。施工单位还要对井下作业的管控网络进行适当调整, 对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分级划分并做到贯彻落实, 以此确保管控网络连接有序, 井下作业的各个施工环节均可以得到有效落实, 井下作业管理与控制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2.2 加大机械设备质量管控力度

首先, 施工单位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井下作业机械设备极易磨损,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机械设备日新月异, 传统的机械设备的应用性以及经济性均难以满足施工需求, 此时施工单位应该结合施工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决策, 适当对机械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在提高机械设备施工质量的同时, 保证施工整体经济效益, 其次, 施工单位要加大对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力度。施工人员要定期盘点并检查机械设备, 一旦发现不足之处, 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定期清洁施工现场, 例如, 粉尘、废水以及废气等, 保证机械设备作业环境良好, 机械设备作业安全;对施工现场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透明化管理施工现场, 拓展机械设备的作业空间, 避免出现设备碰撞等问题, 提高设备作业效率。最后, 施工人员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有效养护与检修, 确保设备时刻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以此保证设备的井下作业质量。

3结语

随着石油开采工程市场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井下作业量越来越大, 加之井下作业环境的不稳定性, 极易出现突发事故, 强化井下作业质量管理与控制力度, 可以有效降低井下作业风险发生概率, 因此,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摘要:井下作业作为一项施工项目, 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而且涉及到大量的工作环节, 井下作业的质量还会直接影响油田生产效益, 因此, 施工单位对井下作业进行细致监察十分必要。除此之外, 石油企业要想提升经济效益, 在开展井下作业过程中, 必须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本文简要概述了井下作业现状, 针对其不足之处, 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建设性参考资料, 提高井下作业整体质量与效益。

关键词:井下作业,质量,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井下作业现场管理的探讨与分析 篇9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内外成功上市, 石油企业逐步加入到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 如何保证安全生产、稳健经营、持续发展, 对国内石油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举足轻重, 而在整个油田作业中, 井下作业是最前线、最基层的环节, 井下作业现场管理包括很多复杂的组织环节, 如地质测量、采矿、生产和调度等多个环节和部门的作业现场管理, 所以需要这些部门互相配合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井下作业。同时, 井下作业又是油田作业中最为艰苦和危险的岗位, 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必然会给井下作业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2 井下作业现场管理探讨与分析

井下作业现场管理是指通过各项管理措施的运用使得井下工作人员在没有安全隐患和人身威胁的状态下进行井下工作。

2.1 油田井下作业现场的工作特点

油田井下作业现场一般是油水井场, 且是以班组为单位, 临时性流动性较强, 涉及到各类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且设备工序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 这些特点决定了油田井下作业具有很多安全隐患, 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2.2 井下作业现场存在的隐患

井下作业现场存在的隐患和人身威胁主要有:井下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用具存在问题、施工现场环境 (如现场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等) 存在隐患、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等等。

2.2.1 机械设备引起

井下作业设备是用来对井下管柱或井身进行维修或更换而提供动力的一套综合机组。主要包括动力机、传动设备、绞车、井架、天车、游动滑车、转盘、泥浆泵以及其他辅助设备。

这些机械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如设备装置结构不良、强度不够或零部件老化磨损;井架倒塌;安全防护失灵;游动系统高空坠落, 死绳固定器脱落等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

2.2.2 用电事故

井下操作人员接触或接近有点物体极易造成电击和电伤, 甚至引发爆炸事故, 或者因作业过程中由电气设备发生异常而造成设备发热进而烧毁甚至引发作业现场火灾事故。此类事故可能是由操作人员专业技能缺乏、对设备操作不当引起, 也可以是由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漠麻痹大意引起。

2.2.3 火灾或爆炸事故

引发此类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由于井下作业现场过于油污、井口溢流、照明线路漏电、作业场地有明火 (操作人员在现场吸烟、设备排气管火星溢出、在现场进行焊接和切割作业等原因) 等等。

2.2.4 人为因素

井下操作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井下施工安全, 所以人为因素也是井下作业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井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准确识别风险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的能力, 那么井下作业事故在所难免。井下作业人为不安全因素主要有:⑴使用和操作设备不当, 或者使用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⑵操作过程中没有处于安全位置或者操作姿势不当;⑶在故障尚未排除的情况下, 没有做好安全防护进行操作;⑷在运行中或有危险的设备上作业。等等。

2.3 加强井下作业现场管理的措施

2.3.1 制定操作性较强的井下作业现场管理制度

油田企业应该制定井下作业现场管理制度, 以规定和完善井下作业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便于当发生纠纷时维护企业和工人的合法权益。久而久之, 就可以形成一套完善的井下作业现场管理制度。

2.3.2 完善考核和检查机制

为了使井下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能够落到实处, 应该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作业现场考核和检查管理办法, 以落实相关人员的职责, 提高井下现场管理水平。综合各个油田企业的井下现场管理实际经验, 现场管理应该采取“普检、抽查和重点检查”三步走的管理模式, 实时掌握作业进程、抓好作业质量和重点环节的现场检查。

2.3.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井下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我们知道, 井下作业大多是重复性工作, 期间又频出许多安全隐患和问题, 这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漠、存在侥幸心理, 所以应该加强日常技术培训, 使操作人员在学习和提高技术能力的过程中, 发现安全隐患所在, 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和训练, 既学习了技术知识同时又强化了安全意识。尤其要加强井下钻工、爆破工等危险工种的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 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测量技术方面人员定期为井下施工队伍讲解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安全的施工工序和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等。

2.3.4 强化质量教育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这是各类施工单位最基本的工作要求, 油田企业也不例外, 因为油田企业施工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井下施工队伍的经济收入, 更关系到油田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井下施工单位要加强全员质量教育, 提高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 使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质量标准进行操作, 同时挑选质量意识强、颇具责任心并且技术相当熟练的人员担任井下作业班组的班组长, 起到领导和管理的作用。

2.3.5 加大处罚力度, 强化现场管理

井下监督和测量人员应该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巡回检查, 如果存在安全隐患, 应该及时纠正与处理, 对每个作业面都应该进行专人专管, 责任到人, 同时加大考核和管理力度, 监督检查过程中, 如发现不安规程操作或者任何其他潜在的安全隐患行为, 应该严厉惩处。

3 结论

综上所述,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油田企业井下作业的施工质量、安全和效益的高低与好坏, 特别是油水井大修侧钻与维护性作业等, 更是体现油田井下作业队伍现场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井下施工人员, 必须严格遵守政策法规, 强化安全质量意识, 实现作业现场的全面安全并将井下事故控制在零发状态。

摘要:本文从我国石油企业井下作业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了油田井下作业现场的工作特点, 井下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井下作业现场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井下作业,现场管理,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张育德, 王春娜, 马超.井下作业系统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01)

浅谈井下作业管理与风险控制 篇10

井下作业每年都有大量事故发生, 如下桥塞中途丢手、水平井或侧钻井填砂作业管柱砂卡、打捞作业管柱断脱、封隔器无法解封等。显然, 只有认清井下作业中的危险因素, 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率, 搞好安全生产, 节省大量资金。

1.1 引起井下作业风险的原因

(1) 管柱结构设计与施工参数不匹配导致管柱弯曲、断脱等事故。

(2) 井下流体参数与施工参数不匹配导致井喷、井漏或封堵类工具中途坐封等。根据上述分析, 要解决井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以理论为基础根据工况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参数。

1.2 开展三个专题的研究 (1) 井下流体压力分析

考虑起下钻时管柱运动速度对井内流体压力的影响, 分析两种流态下流体压力损失。

(2) 井下管柱力学分析

以经典管柱力学理论为基础, 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 提出管柱下深、载荷、变形、轴力传递效率等的计算方法。

(3) 井下作业风险管理

在井下流体压力分析和井下管柱力学分析两项专题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井下作业各阶段的风险, 应用风险管理学建立风险预测与管理流程, 建立《作业风险管理日报表》进行井下作业日常风险管理。

2 井下风险管理关键技术

2.1 井下风险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多源信息融合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多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和数据, 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和综合, 以完成所需要的决策和估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井下风险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就是研究井下风险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多领域 (钻井、地质、地球物理、测井、岩石等) 的多源信息 (数据、文本、图像) 融合技术, 建立井下风险多源信息融合中心, 对多源信息进行3个层次的处理, 即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井下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可以提高信息可信度, 降低信息模糊度, 提高空间分辨率, 并提高决策质量, 为井下风险预测、识别、评价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数据融合中心主要由数据级融合模块、特征级融合模块以及决策级融合模块组成。数据级融合模块是最低层次的融合, 直接对测量和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 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配准、数据关联以及参数估计等。特征级融合模块实现中间层次的融合, 包括目标状态信息融合和目标特征信息融合两大功能, 主要实现状态检测、状态估计和模式识别等功能。常见数学方法有联合概率数据关联、多假设法、聚类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决策级融合模块实现高层次的信息融合, 通过建立一定的优化指标, 对整个融合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价, 从而实现多源信息的自适应获取和处理, 以支持井下风险管理的各个特定任务目标。常见算法有Byes推断、专家系统、D-S证据理论等。

2.2 井下风险预测技术

井下风险预测技术研究的目标是按照一定的预测理论模型, 研究各种井下风险的变化规律, 对井下风险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作出科学推断和测算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井下危险, 预先采取对策, 最大限度地减少井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比较成熟的预测方法有直观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预测法、灰色预测模型、专家系统预测法等。

2.3 井下风险识别技术

从风险分析的角度讲, 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险, 各种风险都是由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 而不同的原因对风险的发生起不同的作用并且不同的风险因素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如何从影响钻井施工安全的众多因素中, 分析出发生了何种井下风险, 是井下风险识别技术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常用的井下风险识别技术有故障树诊断法、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贝叶斯分类法和专家系统等。目前, 将井下风险初步划分成9大类, 建立了井下风险故障树例如井漏的部分故障树, 实现了井下风险实时识别技术。

2.4 井下风险评价技术

井下风险评价技术是以实现钻井工程和系统的安全为目的,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对井下存在的风险及危险因素等进行识别与分析, 按照井下风险分级标准对井下风险分级, 判断发生井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后果, 为制定防范措施和井下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国内外许多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可以对井下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常见的定性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评议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等;定量评价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在井下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得尚不够深入, 与井下风险评价结合得还不够紧密, 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5 钻井作业参数智能优化技术

在钻井作业施工过程中, 钻井作业参数如钻头选型、钻井液性能、水力参数、钻压、钻速等可变参数的优化设计大多都是基于多目标优化、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传统方法。这些传统优化方法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如只能获得局部最优解、对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要求严格等, 应用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 在分析和处理钻井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在地层岩性等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制约下使钻井工程的整体经济、技术效益达到最优的钻井作业参数智能优化方法十分重要。

3 结论

(1) 井下风险管理系统是提高钻井现场技术管理水平、基地钻井技术支持效率的有力工具。井下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应以在保障钻井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成本最小化作为目的, 以安全工程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思想, 以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手段, 以跨学科技术融合作为研究重点。

(2) 井下风险管理技术涉及到的学科方法较多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 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深入研究。

(3) 对井下风险管理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举例说明了BP神经网络法预测井漏风险的结果, 以便进一步完善开发井下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连志龙, 周英操, 申瑞臣, 等.无意外风险钻井 (NDS) 技术探讨[J].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 (11) :90-94.[1]连志龙, 周英操, 申瑞臣, 等.无意外风险钻井 (NDS) 技术探讨[J].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 (11) :90-94.

[2]廖明燕.基于神经网络多参数融合的钻井过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 (14) :149-152.[2]廖明燕.基于神经网络多参数融合的钻井过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 (14) :149-152.

集装箱码头作业定量管理 篇11

1 码头作业成本的定量指标

在特定集装箱码头的作业环境下,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总体稳定,降低码头作业成本的主要途径为:在确保装卸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桥吊和场桥的作业时间(含开机等待作业时间),从而达到降低单箱能耗、减少劳动力投入以及节省设备维护成本的目的。由于作业时间包括开机等待作业时间和装卸作业时间,不便于实际统计操作,为此,可以采用码头和堆场的单箱能耗或工班效率作为考核指标。

1.1 堆场平均工班效率

堆场平均工班效率指堆场作业的平均工班有效装卸量,其计算公式为堆场平均工班效率=堆场有效装卸量/实际工班数量=(码头集装箱吞吐量+外拖进出场箱量)/实际工班数量。堆场平均工班效率越高,堆场作业效率就越高,堆场单箱能耗和单箱成本就越低。由表1可见:2012年5月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堆场平均工班效率最高,比全年工班平均效率(59.70自然箱/工班)高12.42%;2012年2月该码头堆场平均工班效率最低,比全年平均工班效率低42.66%。

1.2 码头平均工班效率

码头平均工班效率指码头装卸作业的平均工班有效装卸量,其计算公式为码头平均工班效率=码头有效装卸量/实际工班数量=码头集装箱吞吐量/实际工班数量。由表2可见:2012年6月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的码头平均工班效率最高,比全年平均工班效率(99.35自然箱/工班)高9.05%;2012年2月该码头的码头平均工班效率最低,比全年平均工班效率低16.10%。

2 码头服务水平的定量指标

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船公司和拖车公司,因此,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服务水平主要由码头岸边装卸时间和集装箱外拖吊箱速度体现。

2.1 平均船时作业效率

对船公司来讲,缩短船舶因装卸而停靠码头的时间能有效提高营运效率,减少租船费用;而码头运营商要提供优质服务就要尽可能地缩短船舶装卸作业时间。为此,在集装箱码头作业管理中引入平均船时作业效率,即一段时间内船舶装卸集装箱总量与船舶装卸作业总时间的比值,来综合反映船舶装卸作业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整体效率水平,并直接反映船舶在泊时间。平均船时作业效率的计算公式为平均船时作业效率=船舶装卸集装箱总量/装卸作业总时间=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装卸作业总时间。平均船时作业效率越高,码头作业能力就越高,服务质量就越好。由表3可见:2012年12月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的平均船时作业效率最高,比全年平均效率(23.11自然箱/h)高5.90%,对船公司来讲其服务质量最优;2012年2月该码头的平均船时作业效率最低,比全年平均效率低13.07%,对船公司来讲其服务质量较差。

2.2 拖车等待吊箱时间

对实施集装箱外拖作业的拖车公司来讲,缩短码头吊箱时间能提高营运效率。集装箱外拖作业主要包括出场吊箱和进场吊箱。为此,可以采用对出场等待吊箱时间和进场等待吊箱时间进行加权平均的方法来统计拖车平均等待吊箱时间,其计算公式为拖车平均等待吊箱时间=(出场等待吊箱总时间+进场等待吊箱总时间)/(出场箱量+进场箱量)。拖车平均等待吊箱时间越长,码头堆场作业速度就越慢,服务质量就越低。由表4可见:2012年2月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拖车平均等待吊箱时间最短,仅,对拖车公司来讲其服务质量最优;2012年7月该码头拖车平均等待吊箱时间最长,达,对拖车公司来讲其服务质量较差。

3 建立科学管理综合指标

根据集装箱码头经营管理策略和实际经营情况,首先确定服务和成本在科学管理综合指标中的比重(见表5),然后确定服务和成本各自分指标的比重。根据已经确定的各指标比重和成本、服务指标的增幅,计算各指标在科学生产指标中的数值,然后将单月各指标累计相加,得出科学管理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科学管理综合指标=船时作业效率增幅€状弊饕敌时戎?吊箱节省待时增幅€椎跸浣谑〈北戎?堆场工班效率增幅€锥殉」ぐ嘈时戎?码头工班效率增幅€茁胪饭ぐ嘈时戎亍?蒲Ч芾碜酆现副晔翟礁撸跋渎胪返目蒲Ч芾硭骄驮礁撸蝗艨蒲Ч芾碜酆现副晔滴褐担砻骷跋渎胪返目蒲Ч芾硭浇系汀S杀?可见:2012年6月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的科学管理综合指标达6.20%,表明当月码头生产调度较为合理,管理水平有所提高;2012年2月该码头的科学管理综合指标低至€Ha13.83%,结合服务和成本指标来看,主要原因是堆场工班效率大幅下降,堆场作业成本大幅提高,受成本增加的影响,码头拖车等待吊箱时间延长,船时作业效率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2012年2月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的生产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管理中应设法提高堆场工班效率,降低堆场作业单箱成本。

为更直观地显示集装箱码头作业成本、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综合指标的变动情况,可以根据影响成本的堆场工班效率和码头工班效率指标以及影响服务质量的船时作业效率和拖车等待吊箱时间指标绘制科学管理指标变动趋势,从而了解集装箱码头作业环节出现的问题。由图1可见,2012年2月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作业成本大幅增长,而服务质量变化不大,导致作业管理综合指标大幅下降。针对该问题,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应当有针对性地分析当月码头作业成本增长的原因,以便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4 结束语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结合生产成本、服务水平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是促进集装箱码头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由模糊管理走向数字管理,从而使集装箱码头作业管理更加全面、准确,更具可操作性,如此才能有效提高集装箱装卸效率,降低集装箱装卸单位能耗,提升集装箱作业科学管理水平。

关于井下作业管理体系优化及实践 篇12

1 井下作业管理体系的优化内容

1.1 方案设计的优化管理

方案实际流转时, 应始终遵循“谁设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多轮次作业井管理控制流程、安全环保措施流程、警示色调流程, 大力推广与宣传人文关怀, 并且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方式, 进行流转的设计并放到网上运作, 要在程序中引入分级管理原则、设计流转规则。这样不仅有利于有关单位间彼此良好监督, 集地质、工艺、作业为一体, 而且, 最后制作出的方案与规范要求相符, 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

1.2 加强作业前准备工作

在对油水井上修之前, 应编制详细完善的上修流程, 实现组织衔接的细化性, 提前配备好所需车辆、环境协调工作, 并且, 还要切实保证油水井井场与规定的作业施工条件相一致, 这是最为关键的。科学合理的组织能够促进作业施工、机械设施优势的全面发挥, 有效防止人力及物力的浪费。

1.3 施工现场管理流程的优化

实际应基于施工工序和资料管理等各环节来开展作业施工现场管理流程的再造工作, 设置相应的具有升降功能的管杆桥座、组合式站台板、抽油机皮带防滑夹、管杆橡胶围堰等, 确保各类硬件的完善性, 变动井场形象, 大大增强施工作业效率及安全管理效率。

1.4 井下作业井控管理流程的优化

井控管理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作业系统的节能性、安全环保工作运行效率, 在作业安全管理中属于一项不容忽视的环节部分。实际中, 为了对井控管理加以优化, 应构建一个专门的井控领导小组, 组内成员分别是处长、书记人员担任, 成立办公室, 积极制定一系列完善高效的涵盖旬抽查、月专项检查在内的检查机制以对井控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 并加强督促力度。

2 加强井下作业管理的实践性措施

2.1 构建有效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 颁布实施《井下作业运行考核办法》、《井下作业监督考核办法》等各类管理办法, 并将这些办法贯穿于各部门和相关人员中, 全面激发工作积极性。其次, 认真全面考核作业小队领导班子绩效;要想保证作业的正常有序运行, 就必须强化作业小队领导班子, 只有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才能够促进整个作业系统的有效性, 提高职工的责任感。我们可编制一套切实可行的《基层干部绩效量化考核办法》, 认真详细考核小队领导班子, 采用奖优罚劣的方式, 对有重大贡献的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反之, 将作必要的处罚, 将作业人员的潜能全面发挥。另外, 考核作业小队中普通人员的绩效;作业施工中最重要的就是操作者, 作业质量如何以及作业效率高低都与实践操作者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 应通过量化的方式对这些员工进行一番考核, 谁做得多谁就得的多, 完全摒弃以往中用于各作业小队普通员工未统一的考核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以绩效工资为主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 保证作业系统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度。

2.2 强化施工监督工作

在石油企业不断重组和制度深入改革下, 井下作业纳入到了油田公司范畴领域, 由于井下作业需要多环节、多单位彼此合作方可达到任务要求, 所以,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仅仅依赖于作业队主动自觉的来自检和互检所有的工序质量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从事井下作业的人员长时间的在野外操作, 往往会在工序上做手脚, 存在偷工减料行为;另外, 完井中所使用的泵、井下设备等凡是和作业有关的不管哪一环有问题出现, 都将直接削弱作业质量, 因此, 加强施工全程监督工作至关重要。

2.3 加强设计执行中的更改程序

井下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作业时难免会有工序上的变动发生, 并且, 施工作业中还会有不合理的操作情况, 与设计要求不相符, 削弱了施工效果。为了提高工艺质量, 推动设计的正常运行, 实际作业中如遇特殊情况, 作业队必须第一时间把现场情况反映给修井单位技术组, 然后, 修井单位技术组再把自己接收到的报给工程技术科, 最后, 工程技术科将实际情况与自己所提的解决方案和采油单位相关部门共同协商明确具体的处理方案。

3 结论

综上所可知, 通过对管理体系的优化及激励机制的构建来推动井下作业系统稳定健康的有序运行, 对原有管理体系进行一番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树立全面的作业系统观念, 也就是从之前的数量型朝着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 提高作业队伍的团结合作精神, 激发全员工作积极性, 增强作业系统的执行力度, 真正做到高质量、高安全、节能环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东华, 孟凡涛, 王萍.优化结算流程实现井下作业费用的精细化控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02)

[2]王瑞华.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 2010

[3]陈伟杰.项目管理在压裂工程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 (10)

[4]路利钦, 梁栋林, 朱国富.浅论井下作业危害因素及安全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05)

[5]高琛.采油工程技术措施方案设计与工作流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8

[6]汪桂福, 许文琴, 孔祥辉, 赵小强, 邹彬彬, 代利华, 李淑英.关于构建“三个精细化管理体系, 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调研报告[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01)

上一篇:音乐基础教育下一篇: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