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2024-09-25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精选12篇)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1

康岫岩现任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 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 市政协常委兼市政协科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特级教师, 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写作和主编数学及其他学科类丛书六十余册, 出版《优质中学的教与学》等教育专著, 曾主持和参与九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 被国务院学位办聘请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播种太阳奖”、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

19 9 3年, 康岫岩担任天津南开中学历史上的第六任校长时,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既传承南开的办学精华, 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使南开在高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为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校建设目标, 康岫岩在整体建构学校上实施了八个方面的实践体系。第一, 进德与终身学习促教师发展。第二, 构建富有活力的办学运行机制。第三, 构建德育实施网络。第四, 以课程为核心推动教学改革。第五, 科学训练、陶冶健康身心。第六, 面向世界, 构建南开教育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交流、借鉴的桥梁。第七, 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第八, 扩充南开优质教育。

同时, 康岫岩在学校实施了具有特色的“体验教育”。首先是体验“社会”。十多年来, 学校坚持让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学军基地、学农基地、学工基地、抗日根据地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基地、科技实践基地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意见》颁布后, 又增加了“义工制”, 规定在业余时间, 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做82个小时的义工, 并纳入学分。其次是体验“管理”。学校建立了班干部轮换制、高年级学生任低年级学生辅导员制、学校管理班制、学生任校长助理制、社区联络员制等五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 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经受了锻炼, 培养了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多年来, 康岫岩一直秉持“整体高素养教育观”, 她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 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育途径, 再经过学生的内化、积淀, 使其成为学生人生发展中持久的禀赋。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内在品质、外显行为养成的过程。一个人的素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整体。因而决定教育有其整体性, 实施高素养教育的进程, 就像在弹奏教育交响曲, 只有整体和谐才有教育力。而实践也证明了“整体高素养教育观”的科学性。

经过康岫岩和全体教师十多年的努力, 现在, 天津南开中学的办学规模已由十多年前的30个班发展为包括南开中学本部、国际部及辐射的南开翔宇学校 (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 、培训学校在内的系列学校。办学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均增加了3倍。高中毕业生100%进入大学, 其中重点大学上线率稳定在99%。在国际中学生自然科学学科奥赛中, 南开的学子连续6年获世界金牌。学生整体素养水平高, 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 盛誉海内外。

可以说, 康岫岩的教育生命是精彩的。相信在像她这样的当代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教育的生命将充满活力, 中国的未来将更精彩!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2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精彩。

读完本书,我深深感到: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一份职业之所以伟大,因为它需要承担的责任重于常人。医生之于病人,教师之于孩子,都必须慎之又慎,一点细小的疏忽或是无心的冲动,都有可能对另一个人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一时冲动,感情用事,伤了师德是小,要是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将来,那将是无法弥补的错误。

作为体育学科的教师,体育教学该重视引导学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磨炼意志,培养自己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尊重、理解、宽容、合作、责任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使学生对运动锻炼的效果产生价值认同,并形成稳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命因“志愿”而精彩 篇3

I have experienced the indescribable heartbreak of losing a child (not my own) for whom I tried my utmost to save; the extreme frustration of being told that I can not help if I’m not with an “official organization”; the 2)dodginess of being in a very unstable, even 3)volatile and 4)hostile, environment due to political unrest; being forcibly put under 5)house arrest under the watchful eye of a soldier with an 6)AK-47; arguing and pleading with the UN for food, supplies and medicine for survivors of an earthquake and being told to come back after the weekend since it was a Friday.

At the same time, I have felt the 7)highs of finishing a project that you know will help someone who otherwise would not have been helped. Seeing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a fisherman, who, having lost everything due to natural disaster, has been given his livelihood back in the form of a new fishing boat. Raising enough money (a relative 8)pittance in western measures) to be able to build a school for very needy children in the mountains devastated by earthquakes. Helping hand out 9)rations of food to refugees in tent camps and seeing little boys and girls carry their weight in food back to their families.

The people I met through my efforts was perhaps the most uplifting aspect of all. How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came to help those who needed it the most, often at great sacrifice to themselves. Volunteers who gave up jobs, money, possessions, even relationships just so they could stay longer and help as much as they could. Living in tents with survivors who have lost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yet still offer you the only piece of chicken as you are their guest. As a good friend put it: “We were all part of something that was bigger than any single one of us.” I will be friends with many of the people I volunteered along side with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as the bond you forge with people in such circumstances can not be broken. I couldn’t be more proud to have them as my friends.

In all, I can’t imagine ever being the person I was before I volunteered. Having your eyes opened to the inequalities of the world may be a blessing and a 10)curse at the same time, but I wouldn’t go back to the ignorance I 11)fostered for anything in the world. All I really want to say is that it is absolutely within our power to help others who are less fortunate in life. Those, who by sheer misfortune, were born into a life of poverty, disaster, AIDS,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That by offering a small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we can positively effect others 12)exponentially. And I promise you, we will be much, much richer for having done so.

Please, volunteer.

我在几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做过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因此在这些过程中也得以见识到至善和至恶的方方面面。

我经历过:那种失去一个曾经全力救助的小孩(不是我亲生的)时无法描述的伤痛;那种当被告知如果不是来自“官方组织”则不能插手帮助时的极度挫败感;冒险置身于政局动荡甚至混乱而危险的环境中做志愿者;被强行软禁并处于手持AK-47的士兵的监视之下;为了地震幸存者的食品、物资和药物而求助于联合国时,却被告知要在周末过后再来求助,只因当天是星期五。

与此同时,我也因为以下这些而激动兴奋:完成了一个项目,你知道它会让原本非常无助的人得到帮助;看到因自然灾害变得一无所有的渔民得到一艘新渔船,又可继续营生时展露的笑颜;为遭受地震打击的山区学生筹集到足够的钱(以西方的标准看来那只是很少的钱)去重建学校;帮助分发食物给帐篷中的难民,并且看到小男孩、小女孩们靠着自己的力气把食物扛回家。

而最鼓舞人心的莫过于那些我在志愿者服务中相遇相识的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往往作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他们放弃工作、金钱、财产、甚至感情,只为了尽可能地待更长时间,尽可能地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失去所有东西和亲人的幸存者同住在帐篷中,那些人仍因为你是他们的客人而把唯一的一块鸡肉留给你,正如一好友所言:“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比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要强大。”我与许多一起参与志愿者工作的人将永远是朋友,只因在这些情况下你与他人所形成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我为拥有这些朋友而感到无比自豪。

总之,我甚至无法想象之前未当志愿者时的自己。看到世界的这么多不平等是一种福气,同时也是一种痛苦,但我不会回到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视若无睹的过去。我想说的是,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帮助那些生活不太幸运的人——那些完全由于不幸而生活在贫困、灾难、艾滋病以及动荡政局中的人。只需付出一点点时间和精力,我们就可以使他人得到极大的帮助。而且,我向你保证,由此我们将会变得更加富有。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4

学校文化“股东制”———共识

学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学校和教职工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形式的总和。我们也正是在践行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挖掘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三方面做了尝试。为尽快让教师认同学校文化,达成共识,成为文化的股东:

首先,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我理解的办学理念”征文活动。在集思广益中,有两点收获:一是对办学理念有了新的理解。理念必须面向教师和学生双方,单一为学生的办学理念不全面,因为立足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有教师的精彩才会有学生的丰富多彩。二是办学理念有了“尊重”和“幸福”新内涵———“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对学生而言尊重每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知识、技能、心智和学历等方面的成长,体验到愉悦、健康、激情和幸福;对教师而言尊重每位教师,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尽情发挥,创造自己的事业,体现自己的岗位价值,在舒心愉悦的环境中,充盈而满足。征文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培训学习的过程、认同的过程。

其次,“头脑风暴”挖掘学校精神。学校精神其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存在于师生言谈举止中、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校园的每个角落。它生于学校自身并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和维护,要达成共识,挖掘就要入心。我们利用年级例会,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广泛征集心目中学校内在的价值观及价值取向,提炼十几年的成功经验。在征集的300条中,经学校整理归纳,明确了“和谐进取争创一流”的付中精神和团结拼搏、真诚善良、博爱包容……”等13条价值取向。它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教师心中。

挖掘活动不仅是教师间心灵的碰撞,精神的洗礼,也再次达成了对学校文化的共识。在学校文化的蛋糕里,有你的面、有我的油、也有他的糖;有你的形状、也有我的创意,学校文化成了集体财产,所有老师成了股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就是这种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让学校文化“上市”———浸润

“文化上市”就是让师生躬行实践。文化建设贵在行动,贵在知行合一,文化市场就是日常的具体活动。为此在师生中开展了以“发现感动交流共享积淀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月度人物”评选,“月度人物”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优秀教师,只要在这个月,她(他)在某一方面做出了值得他人学习、借鉴或令人感动敬佩的事情,而这些恰恰能够引领学校的13条主流文化,就可由年级组评定为月度人物,然后在每月的第一个升旗仪式上表彰,大声宣读事迹和人物解读,并制作成精美的海报张贴在校园。在挖掘传扬中大家口耳相传,13条主流文化因此得到尊重和弘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渐渐转化为大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文化的传播也有了良好的市场。2015年月度人物制成了精美的2016年台历,继续发挥辐射作用,也为文化积累留下一笔财富。

文化市场在学生中立足,我们开展了“发现文明,我来点个赞”活动。全体教职工会将手中的点赞卡送给随时发现的他认为文明的人或文明的事。每两周海报公示,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卡,纳入综合素质评定。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就会弘扬一种精神,文化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中形成。

2.“付中”故事征集。市场千变万化,日新月异。我们身边每天都涌现着感人的事,我们需要用文化诠释这些常见的校园故事。通过征集发现身边的感动故事,用身边的典型、平凡的人物引领着学校主流文化,代表着学校核心价值取向。

其实,丰富的“付中”故事资源在学生中,所以在教师节贺词贺卡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将送出的贺卡贺词背后的动人故事写下来。很多时候老师可能已经忘却了,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学生却铭记在心,这对老师也是一种教育。所以活动的意义是双向的,学生感恩教师,教师感动于学生,是师生情感的一次升华。有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规定,衍生出令人欣喜的深层次文化。“付中”故事陆续编辑成书,作为校本课程,一代代在校园中传阅,“付中”文化也将随着故事的传播绵延长存。文化是一种精神,是能改变师生行走方式的一种力量。文化浸润就要不断地反思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是否符合文化定位,不符合要纠正甚至停止。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面一定有庆典。

让服务意识进入文化市场———引领

教师生命的精彩也体现在专业的成长。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倾其全力建设有利于教师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打造最美成长空间。学校要为老师的发展拓展市场,提供服务。通过“师徒结对”促进发展、“外出学习”拓展视野、“说课标说教材”提升专业、“教学开放”接受监督、“读书活动”涵养内涵、“教育论坛”碰撞智慧的途径积极打造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

同时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和班主任成长俱乐部两个民间组织,创设了一个集学习、工作、生活为一体的开放式互动平台,通过微信圈、双周研讨会、微课题研究三条运行途径促进“联盟和俱乐部”的良性运行。为教师发展注入“催化剂”。一批成熟、理性的中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

管理转型就要从管理走向引导、服务、培育、陪伴,为师生发展服务应是管理的主旋律。

多种形式经营学校文化———发展

学生是学校文化的缩影也是发展的最大市场,所以围绕办学理念我们大有作为:

1.以学生为主的自塑式德育管理经营模式,即:“516工程”实现规范教育“导其行”。516工程涵盖学生行为、生活、活动、学习四大领域。通过学生自查、巡查、对查、盯查、周总结挂牌,提高自律意识和自治能力。学校20个岗位的督察全部由学生会发出“岗位招聘书”,通过招标、竞标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和锤炼能力的舞台。516工程从督察形式、督察时间、督察结果、反馈全部做到了学生自治自理。

2.以年级组为主的“递进式”年级主题管理经营模式,通过双周“核心组会”和“年级例会”推动、落实主题内容。

(1)七年级主题“规范立志”,正规矩、立志向。外修形象内养品质。

(2)八年级主题“自律成长”。“日所思,日所获”、“成长足迹卡”、“三省卡”、“荣誉反馈卡”记录着孩子们的心路历程,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

(3)九年级主题“责任文明”。经过毕业年级的洗礼,他们能“承责任之担,做文明之人”。激情加油站、擂台赛、家校共倡、意志品质训练营、导师制、一个不能少等活动,真正感受到使命和责任的统一。

3.以学校为主的双核心体艺活动经营模式。真正意义的学校文化就是由丰富多彩的有文化的细节组成的。总有些东西可以抵抗时间的力量,那就是孩子们喜爱的并真正参与的校园活动。

围绕艺术节”和“体育节”两个核心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赛事,如:校园艺术节系列之“蓝色少年梦”活动,从编导、排练到展示,学生均全员参与。两周一期录制播放,全体师生为评委,优胜者直接参加当年的“艺术节”的汇报演出。艺术活动做到了人人参与,符合我们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的办学理念。

又如“体育节”系列之“校运动会”,“面向全体注重个性,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办学理念,不容我们把两天的校运动会开成一千人观看几十人的表演,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因此我们的赛场上有了摄影爱好者的身影、出现了小记者采访队、文学爱好者激情洋溢的助威作品、绘画爱好者的采风现场、学生服务志愿队。我们运动会是将艺术、体育、教育大融合的盛会,是所有学生的盛会。再如体育节之“区运会”。“面向全体注重个性”的办学理念告诉我们,培养个性就要善于抓住契机。32个为“付中”区运会创下辉煌的孩子们,要利用各场合宣扬他们的亮剑精神、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品质和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将自信的种子植于心间,随后召开班会、班报专版报道、校园贴喜报,一时他们成了公众人物。杜威说“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以各种方式建立信心,树立形象,用他人的关注,借力改变他们,此时稍加点拨,就可发生变化。所以区运会不只是比赛,更是一次个性教育。

4.主题活动课程化的经营模式,发挥活动育人、活动育文化的功效,使思想教育“入其内”。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才是教育艺术”。每个活动的开展,我们都要问一句,符合办学理念吗?有没有弘扬学校文化?怎样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领会教育内涵。

在品德、安全、法制、心理等常规德育基础上,不断探索新载体。

如“礼”系列主题教育,用“礼”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德育。入学礼、退队礼、入团礼、学长礼(升入初三)、毕业典礼及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提升到课程的高度去创意和策划。比如今年的开学典礼曾有这样一个环节:由学校最年长的老师敲起新学期的钟声,伴随钟声,师生默默许下新学期的愿望,随着最后一声响,承载着师生梦想的气球勇敢地飘向天空,经历风雨,去寻找属于它的那片天。此时师生沸腾了,仰望天空,他们相信有一片蓝天是属于他的。“礼”教育就是给孩子们一个有梦有信仰的生活。

再如元旦贺词贺卡活动时,要让他们懂得尊重身边的每个人,感恩身边的每个人,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所以门口的保安、保洁人员、后勤人员、送配餐的师傅都会收到孩子们新年问候。拨动学生善良天性,触动心灵的活动多了,总会留下痕迹。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感 篇5

在暑假里,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我感悟了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浮现出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黄炎培等视学生如已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不朽形象。这些熟悉的名字,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有的还在关心着教育,而康岫岩校长——这位用生命理解着教育,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大家正向我走来,她用她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和才干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命的壮美。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从事教育工作40多载的康校长不断地在实践中思考与领悟,在自省中总结与积淀,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地丰富与升华,把教育视为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社会及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思想千奇百怪,而我们,作为师长则必须坚守“德”这一重地!要永远牢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当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当我们把温暖的大手递给孩子,当我们用心和他们交流,嬉戏,当我们说“太好了”、“你真棒”、“请让我来帮助你”时,他们在踩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的影子。正如康校长所说:“„德‟字可以拆成„双人‟„十目‟、„一心‟。也就是说,„德‟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家都在用眼睛注视着的由你内心所外化出来的那些表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些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

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篇6

慢慢沉下心来,检视着自己,就让我摈弃所有的喧嚣与浮躁,掬一缕书香,为生命做一次最完美的化妆吧。于是,怀揣着一种特别的感动,我一口气读完了著名学者张文质先生主编的《生活在痴迷之中》一书。

时间终于将最美的礼物馈赠于我——一位位哲人模糊的影子变得明晰而亲切,隔着漫长的时空,越过千山万水,我虔诚地聆听着他们无声的教诲。不知不觉间,一个新的自我在书香中诞生。今天,我满怀热情地与孩子们一起欣赏激扬的文字,一起领悟道德情怀。我终于可以骄傲地告诉自己:“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只抠书本与教参的教书匠,我正努力完成向着成为一位文化与文明传播天使的美丽转变。”在孩子们眼里,我也不再容易生气,永远不会笑——书正以它博大的智慧润泽着我,远离严声厉色,化作和风细雨,牵着孩子们的手,与他们一起成长。为人师的快乐失而复得,踏进课堂的我又开始用激情点燃孩子内心的渴望。

我想说,课堂因读书而精彩!

这之后,我生命的每一天都演绎着一场场未曾预约的精彩。静静的深夜,我与《窗边的小豆豆》携手,在黑柳彻子的深情引领下,去拜谒令人敬仰的小林校长。读完《窗边的小豆豆》,我被这洋溢着生命与爱的赞歌感动着。阅读课上,我把它带给孩子们,静静的教室里,响彻着我的诵读声,孩子们一动不动地倾听着。下周阅读课时,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个孩子眼睛里都蓄满了泪水,手捧着这本书静静地阅读着。此情,此景,怎能不令我感动莫名?读过了《贝多芬传》,读过了《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再教学《月光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夜的工作》时,你会发现你的教学是那么的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你会发现你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已不再停留在短短的课文里。教师因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变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教师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无尽的延伸!

不会忘记,由于课前我深情拜读了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结果在执教语文公开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我收获到了一种独特的美丽,至今我仍能感受到鼓胀于心中的那份激动——循循善诱中,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诵读着作家对童年那种“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怀念”之情;他们尽情地诉说童年的诗情画意,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一堂文学欣赏课,更是一堂情感熏陶课!“文以载道”的精神在这节语文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说,教育因读书而精彩!

不会忘记,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时,内心的感受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我仿佛进入到一个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我用心灵浏览,我以真情共鸣——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想深处,拷问着我的灵魂,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陷入了新的思索和追问……李老师字里行间用爱心垒砌的教育,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鲜活,教育的诗意,“请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细心呵护”。这些充满诗情与爱意的句子,让我幡然醒悟:我缺少的不正是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充满诗意的爱心吗?是的,每一个人都是一轮月亮,都有着自己的阴晴圆缺,更何况他们只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呢?

受到了李老师教育理念的影响,我用爱去熨平学生心灵的创伤;用爱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用爱架设师生之间的桥梁。上学期,我任教的四年级四班有个叫小桐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爸爸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妈妈经受不起这意外的打击,得了精神分裂症住进了医院,一向在学生眼里很优秀的小桐竟然逃学了。我找到她,听着她那“我要爸爸,我要妈妈,爸爸,你快回来!”的撕心裂肺的哭喊,我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然后把她领回自己家里……从那天起,我家的餐桌旁又多了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我的床头柜里又多了一套一个十岁的孩子换洗的衣服。家里又多了一个孩子,其困难可想而知,但一想到小桐妈妈那憔悴的面容,那欲哭无泪的双眼;一想到小桐奶奶那痴呆的老泪纵横的脸……什么困难、烦恼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慢慢地,小桐在我的悉心照顾下,又变成了以前那只欢快的小百灵,脸上也绽放了往常那如花般的笑靥!是的,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告别了灰暗的过去,美丽的书籍正用它的灵动牵引着我,使我在思想认识、课堂模式、教育艺术等方面都在进行着凤凰涅磐般的蜕变,在三尺讲台上谱写出人生最妖娆的乐章!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每读一本书,总有一种久违了的感动在我生命里流淌——教育的诗意、教育的魅力、教育人性的光辉……都幻化为一种享受与乐趣,充满了柔情与浪漫,让我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诗意世界,直到永远……

最后,我想大声说:生命,因读书而精彩!就让那群美丽的精灵引领着我们,在思想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实验小学

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师范路小学)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7

【片段一】一年级下册第23课《乌鸦喝水》

师: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 瓶子里有水, 可是瓶口很小, 里面的水不多, 它喝不到水。后来, 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请同学们先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再四人一组拿出你们准备的材料演示一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

生:我把石子放进去,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后来到了瓶颈, 再后来就到了瓶口了。

师:你的实验成功了, 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学生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

师:哪一小组遇到了困难?也和大家说说。

生:我们往瓶里放了很多石子, 可水还没有到瓶口。

生:我们的石子卡在瓶口了, 不能再灌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生:你们应该耐心点, 再拾些石子放进去, 水就上来了。

生:捡石子时要小心, 不能捡太大的石子。

师:听了他们的介绍, 再想想乌鸦捡小石子的过程, 你有什么感想?

生:乌鸦衔小石子一定衔了很长的时间。

生:水位上升的很慢, 乌鸦很有耐心, 它喝到水是很不容易的。

生:乌鸦捡石子很细心, 没有捡太大的石子。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 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例中, 教师放手让所有的学生操作实验, 其操作的过程、结果都不一样, 有成功的, 也有失败的, 但是学生已经在动态的操作中, 体会到成功与失败的感受。学生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生成了真实的情感, 再去读课文, 情感便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学生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 教师不是把结论告知学生, 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 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 去体验, 去思考, 去交往, 去实践, 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 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片段二】二年级下册第22课《猴子种果树》

当教学快要结束时, 一位孩子很激动地举起手说:“我有办法了!听了小鸟的话, 不拔树, 再种上杏树、桃树、樱桃, 这样只要等一年, 就可以吃樱桃;再等一年, 就可以吃桃子;再等一年吃杏子;这样多好, 每年可以吃一样果子!”

师:大家说说, 这次小猴做得怎么样?

生:小猴没有光听别人的话, 他开始用脑子思考了。

生:小猴有耐心了, 他知道等待能吃到甜甜的果子。

生:他这次没有听了别人的话就拔树, 他坚持自己的做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填空:做事有耐心, 学会。

生:做事有耐心, 学会坚持。

生:做事有耐心, 学会自信。

生:做事有耐心, 学会用智慧生活。

生:做事有耐心, 学会等待。

师:对, 孩子们, 学会思考, 学会等待, 我们就能像这只小猴一样吃上甜甜的果子。

生:我们家的桃树今年长了好多果子。我等了几年, 终于吃到了鲜桃了。

师:你看, 等待让他多快乐呀!你们呢?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有一回我用小瓶从池塘了捞了一些青蛙卵, 把它们放在窗台上, 天天去看, 给他们换水, 耐心地等待着。直到有一天, 那些卵变成了小蝌蚪, 我心里高兴极了。

生:我到邻居家剪了一根月季的枝条, 把它插在花盆里, 浇了好多水, 还上了肥料, 等了好几天, 终于成活了。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 是动态生成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 应巧妙地接招, 积极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一次精彩的回答, 生成了一处闪光点。在“学会等待”、“学会坚持”、“学会用智慧生活”的对话交流中, 孩子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教学的预定目标。教师应善于擦亮课堂的闪光点, 开掘孩子们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 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鲜活和灵动。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8

1. 当下,社会安定,家庭富裕,独生子女居多,家长百般呵护,所有这些使学生形成了极强的自我意识。

现今的中学生,一方面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另一方面则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稍遇挫折就会因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

2. 目前教育行为功利化,学生课业负担重。

高考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就业压力前移,家庭期望值升高,使部分学业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有强烈的挫败感,意志消沉。

3. 近年来,不少学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引起社会轰动。

基于以上情况,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生命韧性,势所必至。

二、活动目标

1. 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挫折,懂得挫折常伴人生的道理,认识挫折的两重性。

2. 帮助学生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激发学生抗御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养成战胜挫折的优良品质。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

(视频显示活动课题目:挫折,生命因你而精彩)

甲(男生主持人,下同):有人说,人生是一次远征,挫折将永远伴你而行。

乙(女生主持人,下同):有人说,没有挫折的人生,既不丰富,也不完整。

甲:挫折是石头,有人说它是铺路石,有人说它是绊脚石。

乙:挫折是火焰,有人说它是指路灯,有人说它是葬身地。

甲:看来,人们对挫折的认识不尽一致,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挫折”这个话题。

乙: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多媒体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片段)

甲: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个音乐作品的名称及其作者?

(学生回答:《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乙: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学生讲贝多芬战胜挫折、成为音乐巨人的故事)甲:是啊,贝多芬没有把残障视作上天的惩罚,而是安之若素,默默承受,与挫折抗争,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造了生命的辉煌。

乙:那么,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贝多芬一样勇敢地、正确地面对挫折呢?让我们思考———

2. 认识挫折

甲:同学们,我们都渴望成为自信自强的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当面对挫折时,我们又将作出何种选择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在上海市奉贤中学校内,一名19岁的高三学生在卫生间内,用水果刀连刺一名同班同学6刀,伤者被送到医院抢救,由于伤势过重不治而亡。记者调查发现,行凶学生的动机很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的成绩优于自己。)

乙:相信大家看后,难以置信,但这确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是我们的同龄人所为。

甲:同学们认识了战胜挫折的贝多芬,又了解了不能承受挫折的上海高中生。

乙:为什么同样是遇到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甲:挫折对我们来说仅仅就是弊吗?

乙: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对“挫折”的认识。

(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交流,主持人小结)

甲:同学们讨论积极,认识全面又深刻,我们一起分享到了对挫折的认识。

乙:我们的人生刚刚起程,如果把人生道路看作两条线,一条是直线,一条是曲线(幻灯片),你愿意选择哪一条呢?为什么?

生:……

班主任:其实直线只是人生的理想状态,曲线才是人生的现实状态,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人生难免有挫折(点题)。

甲:其实,挫折是一种生命常态,人人都会遇到,不用畏惧,不可逃避。我们中学生遭遇到的挫折,常常来自学业的竞争、家庭变故、人际交往、生理缺陷、意外刺激等。

乙:下面请一位同学表演三个情景,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挫折。

(情景一:星期一早上,小明高高兴兴上学去,没走几步,突然一阵龙卷风袭来,邻居家的花盆飞了过来,“嘭”的一声,刚好砸在小明的脚上,痛得小明“哇哇”直叫.

情景二:小明来到学校时,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老师已经在组织同学考试了,看到小明迟到,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小明的心里很难过。考试不到一半时间,就有好几处不会做,小明感到越来越紧张,以后的时间不知是怎么度过的。

情景三:下午,第一节思想品德课,老师请两位同学自愿上台表演《龟兔赛跑》的故事,小明想演兔子,可刚举手就传来了同学们的一片笑声和议论声:他这么胖,还想演兔子,跑得动吗?如果让他背上大书包就最适合演乌龟了。哈……小明听了之后很生气,不管老师后来怎么叫他就是倔强地坐在座位上不起来。

情景四:放学后,小明回到家,不知是什么原因,父母在那里大吵,小明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不敢说话。)

乙:挫折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使人产生忧愁、恐惧等消极心理;另一方面又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它是魔鬼,也是天使。

甲:冷静地接受挫折,变挫折为动力,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乙: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态。积极者愈挫愈勇,消沉者遇挫则败。

甲:我们不希望遇到挫折,不过有些挫折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应对挫折的态度。

3. 战胜挫折

乙:我们辩证地认识到人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而且我们也正是在不断认识挫折、面对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谈的面对挫折的态度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战胜挫折呢?

甲:请看来自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一组画面,看看灾区孩子面对震灾的表现。

(视频播放灾区孩子们的画面)

甲:画面感动了我们,大难临头,这些孩子们没有绝望,那废墟下顽强的女孩、率真的可乐男孩、担架上敬礼的少年,他们以坚毅的表现彰显了对待挫折的态度,也昭示了应对挫折的方法。

乙:为了配合我们班以“挫折”为话题的活动课,同学们创作了诗歌、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以表达他们对挫折的理解,艺术地表现战胜挫折的办法。

(同学们分别展示作品,阐述战胜挫折的方法)

甲:以上几位同学通过自己的书法、绘画、摄影和诗歌作品,表达出对挫折的认识以及战胜挫折、实现人生价值的做法。

乙: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三位同学带来的小品表演《三个50分》。

拿到成绩单后

学生1:(垂头丧气)走进教室,“哎,我真是笨死了,又是50分,看来我就不是读书的料,我决定了立即回家卖红薯!”

学生2:(愤怒)“我决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十分钟过后)经不住朋友的邀请,拿着篮球就出去了,(红光满面)“其实我也不错了,张三才考了30分,我比他高20分呢!以后再努力也不晚。”

学生3:(冷静)“这次我考得特别不好,说明最近我的学习状态不好,我要及时调整,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不气馁。”(无数个夜晚挑灯苦读)

甲:感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遇到同样的挫折后表现却截然不同,请同学们就此点评一下。

生:学生1是个胆怯懦弱的人,学生2是个意志不坚定半途而废的人,学生3是一个意志坚强知难而进的人。

乙:这就是面对挫折的三种态度(幻灯片)———退缩放弃、半途而废、坚持到底。那么不同的态度,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分析:……主持人归纳:……)

甲:那么我想了解一下,面对挫折你是哪种态度呢?接下来我们进行现场调查,是第一种态度的同学请举手,第二种……第三种……

乙:属于第三种类型的同学值得大家学习,当然属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同学也不少,看来受挫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人,我们可以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呢?说服能力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能力,接下来我们进行分组讨论:对于前两种人,你如何说服他?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主持人小结)

甲:根据前面同学们的创作交流与讨论,我们发现他们的确有一些战胜挫折的有效办法。

乙:第一,增强自信,蔑视挫折。不受挫折支配,而是你去驾驭挫折。在战略上蔑视挫折,在战术上重视挫折。

甲:第二,坚定意志,努力适应。要懂得人十之八九都会遭遇挫折,应自觉加强意志锻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迎接挫折挑战。

乙:第三,自我疏导,合理宣泄。可以向亲人、师友及心理辅导人员倾诉,也可以面对高山、河海、湖泊、森林呼喊来减负释压。

甲:第四,积极锻炼,转移注意力。比如进行长跑、登山、参加集体活动,以化解压力,淡化烦忧。

四、总结:阳光总在风雨后

甲: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礁石,又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乙:人的生命,似天空辽阔,不经历风雨,又怎能映出绚丽的彩虹?

甲:“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乙:古今中外一切杰出人物,没有谁是一帆风顺走向成功的,在挫折和不幸面前,他们选择了同逆境抗争,最终赢得了命运的青睐。

甲:下面我们一起分享班主任老师对“挫折”的看法。

班主任: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一起探讨“挫折”这个话题,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对挫折的理解,可谓正当其时。

我们有着花一样的年华,正处在生命个性成长的季节,也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我们稚嫩的心既要迎接学业竞争的挑战,又要应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我们的生命体验中时不时充斥着挫败感。有的同学为久学无功而愧疚,有的同学为貌不如人而自卑,有的同学为父母离异而丧气,有的同学为家庭贫困而郁闷,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挫折是生命的常态。

有位哲人说:“如果你一生想摆脱苦难,你就得是神或者是死尸。”其实,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给你打开这扇门,就会关闭另一扇窗,因此每个人注定是会遭遇挫折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如同学们所言,挫折是魔鬼,也是天使。它一方面割破你的心,另一方面又掘出你生命的新水源。患难挫折,玉汝于成。司马迁当初遭遇挫折,如果意志消沉,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史记》吗?贝多芬若屈服于残障的命运,你还能欣赏到雄壮的《命运交响曲》吗?

懂得这些道理,你为何还要仿徨、自损、懈怠、自弃呢?树起自信的风帆,驱散心中的阴霾,让阳光照彻我们的生命世界吧!点燃青春的激情,挫折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甲:各位同学,我们才踏上人生旅途,在未来的日子里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希望大家能够冷静对待,在挫折中奋起,走向成功。只要我们不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坚持奋斗,命运必将回报给我们幸福的微笑。

甲乙:(合)挫折,生命因你更精彩!

乙:希望大家在面对挫折的时侯,能够勇敢地说:从头再来!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9

台湾的每所学校都有明确的愿景, “愿景”即“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规划”, 是学校共同的精神价值观,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追求、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 是学校绵延流长、兴旺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如百年名校新北市中和小学愿景:营造一所卓越快乐的学习园地, 孕育健全人格之中和 (中正平和) 之人, 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无限的活力、创新的思维、高尚的品格、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处边远山区的义方小学的愿景:健康成长、认真学习、感恩知足、多元创新。他们都把各自的“愿景”, 化为点点薪火, 化为一个个坚实的步伐, 引领着学校健康、永续发展。

二、特色, 造就学校异彩纷呈

1. 坚守传统, 兼容并蓄, 打造书香校园。台湾的基础教育注重弘扬中华传统, 强化行为熏陶, 注重古今中外结合, 兼容东西方文明。在教材与课程设置上, 坚守传统。台湾的教科书, 无论是《国文》, 还是《历史》《社会》《地理》, 都是基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 学科视角更多地伸向古老而辉煌的中华文明。如中学的《国文》, 古代文学作品占选文的一半以上。在课程设置和活动设计上, 经典诵读、毛笔书法、国画甚至“六艺”中“礼仪”、“射箭”等都得到重视与开发;中华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据说有的高中至今还举行仿古成年礼。

丰富图书馆藏书, 推行全体阅读运动。学校比较重视图书馆建设, 藏书丰富, 功能齐全, 设计富有人性化, 如中和小学, 设置开放式的阅览室、专用的读书活动表演室等。如明德中学, 设置书香咖啡室、自助书局等。读书教育活动多姿多彩, 定期刊出读书专刊、开展共读一本书、专题阅读、读书征文、文学作品情境表演等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2. 依托社团, 多元发展, 打造精彩校园。台湾学校各种社团很多, 活动丰富多彩, 展示各个学校独有的项目与特色, 展示学生的多元发展, 精彩纷呈。如中和小学, 有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学科类等25个社团。学校实施“游泳教学”, 把游泳做为中年级以上学生的必修课。游泳、手球、棒球等是突出的特色项目。明德中学, 有学术类、艺术类、运动类、服务类、生命教育类、休闲类等社团30多个。其中运动类特色非常明显, 学校拥有标准的健体中心、排球馆、柔道馆、拳击馆、角力馆、射箭馆、游泳馆、风雨操场等7馆3场1池1中心, 齐全的配套设施闻名于台北地区。射箭、柔道、拳击、角力等传统项目作为高中学生的体育必修课, 这些项目中的优秀运动员也早已走出台湾, 走向亚洲。地处边远山区的义方小学、九份小学, 则因地制宜, 挖掘、利用当地的地理及人文资源, 帮助发展学校特色。如义方小学, 发挥山区优势, 定位于现代“森林小学”, 以“生态文明、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凸显办学特色。九份小学地处矿区, 校内的“九份矿夫营”“矿区文物馆”闻名于台湾地区。

3. 关注生态, 优化环境, 打造永续校园。1995年, 中和小学出版了《校园永续经营——都会学校之生态环境探索》一书, 提出了“校园永续经营”理念。该书或以讲故事, 或以教学活动的展现, 全面记录了学校十多年实施生态教育、校园永续经营的历程, 是一本环保教育的好教材。现在, 中和小学环境优美, 动植物资源丰富, 宁静、整洁、充满生机。校园垃圾不落地、分类处理, 生态环境教育深入人心, 校园“永续经营”正彰显其无限生命力。

4. 内外联动, 拓展视野, 打造开放校园。台湾有的学校提出“没有围墙学校”的办学理念。理念上的“没有围墙”, 是指学校应该开放办学, 学校教育应该走出校门, 走向社区, 走向社会, 走向国际。现在, 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课程社区化, 学校社区化。学校充分整合利用社区资源, 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名胜古迹等各类场所, 开设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课程。同时, 学校的体育设施、图书馆、地下停车场等, 也全天候向社区全方位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认证, 社区的一些商店成为学生救助保护中心, 学生遇到突发问题, 可以随时到店里求助、吃饭、过夜, 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埋单。

家长全面参与学校工作是台湾地区教育的一道风景。每个学校都成立家长会, 除家长会成员外, 其他的家长以“义工”的身份参与学校的工作。每逢学校重大活动, 家长会成员、义工均全程参与。不论是上下学后交通疏导、后进生辅导、社团活动指导, 还是其他工作, 处处可见义工们忙碌的身影。

校际联动联谊常态化。学校不论大小、地理位置, 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研讨、联谊活动定期举行, 已成为常态。在坚守传统的同时, 绝不固步自封。台湾学校从小学起, 普遍开设英语课, 有的还开设了日语课。与大陆学校的互访交流日益增多, 国际交流也十分频繁。

三、行善, 塑造学生良好品德

台湾学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他们认为, 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善”, 知善、乐善、行善, 成为他们品德教育的核心。如中和小学以“善”为中心, 通过“典范学习、思辨启发、勤勉激励、环境形塑、服务学习及自我期许”等多元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动善念、施善心、成善果”, 把学校建设成“和善乐园”。台湾的防震减灾、食品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也可圈可点。食品安全制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凡进入学校的食品, 必须标明“校园食品”标志, 政府“学校食品”有一套严格的生产制作、检验检疫标准和严厉的处罚制度。新北市政府还编印了《品德教育联络簿》, 每学期一册, 共12册, 免费赠送给学生。既可全程记录学生品格发展过程, 也是一本联络感情、亲子共读、进行品德教育的理想教材。

四、精致, 彰显管理独特艺术

致广大而尽精微。注重细节, 实施精致化管理, 是台湾校长们追求的目标。精致化管理, 表现在环境设计与建设的艺术化。我们参观的学校, 校园规划科学、功能分区清晰。如中和小学共有九栋大楼, 分教学区和运动区, 楼与楼之间, 有的以连廊相接, 有的规划为植物园区, 各种雕塑点缀其中, 错落有致, 做到使用功能、教育功能、艺术功能有机统一。中和小学有一面学生作品展示墙, 把学生的作品烧制成陶片, 贴在一栋大楼的墙面上;设置一个“校史长廊”, 展示校史沿革, 记录精彩瞬间, 是对学生校史、校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各功能室、走廊、连廊等公共场所的布置, 多选用学生的书画作品;班级布置绝无雷同, 不作统一规定, 任学生自由发挥。精致化管理, 表现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与实施上。他们学校的活动方案都是精心论证及设计的, 从目标、准备工作、实施方式、工作流程、时间分配、经费核算、成效评估等都有详尽的安排与说明。精致化理念下的教育行为, 更多地表现为朴实、真实, 有种“返朴归真”的意味。学生表演的各种节目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每个动作、表情都发自内心。同样, 教学研讨课中, 教师没有刻意制造“热闹繁华”的课堂假象, 没有脱离内容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朴实见长。细节决定成败。正是这种关注细节, 追求精致的管理艺术, 对人性全面周密的关照, 铸就了台湾教育今天的精彩!

他们把各自的“愿景”, 化为点点薪火, 化为一个个坚实的步伐, 引领着学校健康、永续发展。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10

目前, 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忽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阅读教学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很多教师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的全部, 在内容的理解上兜圈子, 挖来挖去, 拔高了人文价值, 强化了人文意识, 弱化了语文意识, 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积累, 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忽视了语言的学习及语感的培养。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段仍然未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少学生进了初中仍然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等着老师去“管”, 等着老师去“灌”, 学习主动性不够。

三是教师没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多年来, 相当一些语文教师认为, 教课文就是教语文, 把语文教学止步于课堂教学, 没有把学习的触角引向课外, 堵死了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的基础, 承载着为孩子一生奠基的重任。语文教学要遵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课标”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也说:“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既是对当下很多语文课堂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层面现象的忧虑和指正, 也是对过分渲染人文性的语文课堂的拷问和呼吁, 更是对语文课堂非语文、泛语文严重脱离语言本位的警示和呐喊。顾老提醒我们, 语文课堂应回归语文的本真, 关注语文教学的特点, 应该呈现更多的语文元素, 应该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一、注重语言的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本色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语言的积累, 对每个学段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对小学生来说, 首先要注重课本中优美字词句段的积累;其次要积累优秀的诗文、成语、寓言故事、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1. 注重课内积累。

课文中的语言多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智慧结晶, 像沙滩上的贝壳, 又像闪光的钻石, 让课文熠熠生辉, 这样的语言韵味无穷。因此, 要重视课内积累。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和鼓励学生把好词佳句画出来, 摘抄在笔记上, 还要指导学生背诵文质兼美的课文、优秀的句段, 积累并内化语言。

2. 注重课外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注重课内积累的同时还应重视课外积累。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外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和寓言故事, 摘抄成语、谚语或格言警句, 在黑板上开辟“成语角”, 在教室的墙壁上设“谚语廊”、“格言警句苑”等。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有赖于大量人类文化精品的积淀。用文化精品来滋养孩子的生命, 是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储蓄能量。孩子这样成长起来, 才能体验诗意化的生活, 才能厚积薄发, 迸发出澎湃的创造活力。

二、注重语感的培养——胸藏万汇凭吞吐

语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 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 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曾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足见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所以,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1. 让“诵读”成为语感培养的最佳策略。

诵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语言最直接的方式, 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如《第一场雪》的教学, 让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雪花之“大”:鹅毛般;地面颜色变化之“快”:一会就白了;声音之“响”:簌簌;时间之“长”:整整一夜;范围之“广”: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积雪之“厚”:一尺多深。学生通过诵读触发了语感。

2. 让“品读”成为语感培养的研读策略。

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独特形式。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 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 “字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如《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

学, 首先呈现课文第一自然段:

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 就会发现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 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 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 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

在朗读原文语段的基础上, 再读老师修改后的语段:

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 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 蔷薇开了;七点, 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 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 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 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了……

通过比较品评, 学生感到原文精彩极了。“姿色、艳丽”等词写出了花的色彩;“绽开笑脸、欣然怒放、舒展、含笑一现”, 写出了花的心情。原文语段写了花各有各的长相, 各有各的姿态, 各有各的性情。这样写, 使学生得知花的开放不止一种, 可以用不同的说法表示同一个意思, 学生在比较品评中领悟了语感。

3. 让“背诵”成为语感培养的长效策略。

学习书面语言的“捷径”, 是直接把前人写好的规范精美的书面语言熟读成诵, 如朱熹所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背诵是培养语感的长效策略。如《花钟》一文的第一段, 指导学生背诵吸纳后, 文中的精妙语言将化作学生自己的语言, 积淀了语感。

4. 让“仿写”成为语感培养的实践策略。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本事是练出来的, 绝非‘讲’出来的。”仿写也可以称之为“依葫芦画瓢”, 即利用课文所提供的原型让学生举一反三加以模仿, 创作出类似的短文。如《广玉兰》第三段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广玉兰花“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凋谢了”的四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花开之美的同时, 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模仿这段结构去写其它的花。同学们有了这个“引子”, 就能吸纳课文语言, 加强语感。

三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咬定青山不放松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 往单方面讲,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葆有学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为小学高年段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提供保驾护航的明灯。

1.预习的习惯。

(1) 读的习惯。要求学生快读、通读、总体浏览课文, 并结合注释、提示、课后练习等, 整体感知课文。

(2) 动笔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动笔勾画, 画出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

(3) 查工具书的习惯。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多用字典外,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 “无声的老师”能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

(4) 提问质疑的习惯。疑, 就是要求在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书上做好标记, 以便上课时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向老师请教, 以求解决、纠正。

2.阅读的习惯。

(1) 摘抄笔记的习惯。“学理如筑塔, 学文如积沙。”摘抄笔记的过程也是沉潜字词、咀嚼涵咏语言、对话文本的过程, 也是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指导、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把好词佳句、精彩语段做一些批注记号, 如画线、圈记、加杠等, 并分门别类摘录到读书卡片上, 如按名言名句类、成语类、对话类、动作描写类、写景类、动植物类等分类进行摘录。一旦养成了摘抄笔记的习惯, 学生便有了丰厚的语文积累, 运用时就能信手拈来。

(2) 阅读批注的习惯。阅读批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 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疑问写下来, 对文本圈、画、点、评、注也是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做到有感而批、有疑而注、有得而写, 方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写读后感的习惯。如果说摘录是筛选信息, 批注是点评信息, 那么写读后感则是学生以课文信息为圆心, 或纵向寻找与文本信息有着丝丝联系的人、事、物, 或横向将文本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赏读, 用自己的思维舞动思想的双翼, 生发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叹和议论。写读后感有利于读写结合。

3.良好的书写习惯。

要敦促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重视书写的正确、规范和美观,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应耐心指导, 敦促练习。

四、树立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唯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有两部大书, 一是有字的纸质的书, 一是无字的社会、自然这部大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 不但应当让学生在课堂里念好语文教材, 更应该把孩子引入社会和自然的大课堂中去阅读、体验无字的大书。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 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 以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使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 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 以课文带名著为导向, 引领学生拓展阅读。

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中心, 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积极主动地开发阅读空间, 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 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 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引领学生去读名著《水浒传》;读《蟋蟀的住宅》, 链接《昆虫记》;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赏析红楼梦;学完了《海伦·凯勒》, 如果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就不算真正了解海伦;学完了吴伯萧的散文《早》, 再去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相信对鲁迅的了解会更多、更透;学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 再读读冰心老人的诗集《繁星》《春水》, 老人“有了爱, 就有了一切”的博爱精神, 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也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教师要经常带学生去“窗边”看看, 到窗外走走, 滋养心灵, 陶冶情操。

2. 以影视为凭借, 引领学生同步阅读。

动画片《西游记》《小哪吒》, 还有《宝莲灯》《海底总动员》等, 学生都特别喜欢看, 如果学生能与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 效果会更好。

3. 以节日文化为依托, 开启节日经典诵读。

在古诗文中, 有写春节的《元日》《除夜》《拜年》《春节看花市》等, 写元宵节的《青玉案·元夕》《生查子·元夕》等, 写清明节的《清明》《寒食》《清明夜》等, 写端午节的《端午》《五月五日》、现代诗《吊屈原》、儿歌《粽子甜》等, 写中秋节的《水调歌头》《望月怀远》《静夜思》《春江花月夜》等。这些诗文记录了节日文化, 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 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4. 以生活为源头, 引来语文学习的活水。

作为母语课程, 语文学习天宽地阔, 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资源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天边流过一丝云, 你觉得这云好, 淡淡的, 轻轻的, 任意东西, 自由自在, 这时你就是在学语文;看新绿的杨柳, 是“碧玉妆成一树高”, 这时你也在学语文。学生感受自然, 与自然共语;品味自然, 让自然生辉。大自然皎洁的皓月、雄伟的山峦、广袤的原野、欢唱的溪流, 会激起他们沉静的思考;斗转星移、雨雪风霜、朝晖夕阳、寒来暑往, 会带给他们无限的遐想。学生在沉思与遐想中成长、收获、积淀。这样的语文是让人兴奋的语文、充满灵气的语文, 是语文教育最美好的境界, 因而也成为学生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命因挫折而精彩 篇11

记得小时候,刚学会走路,跌跌撞撞的向前冲,一次次因为跌倒在地而哇哇大哭,然而,父亲严厉的一句:“起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又不得不让我含着泪一次次的尝试着,慢慢的,一声声的哇哇大哭也逐渐变得内敛起来。就算妈妈要来扶我,我也会大声说:“我自己来!”今天,那些由妈妈转述给我的记忆虽已在我的脑海变得模糊,可那种 “我自己来”的精神却指引着我一次次从沮丧中清醒过来。爱哭的我渐渐明白,眼泪除了排毒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要记住的是:无论以后遇到多大的挫折,一定不能放弃努力,奋斗向前才是正确的抉择!“学走路”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而往往正是有了一次次的爬起来,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走向终点!

还记得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又是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我独自坐在书桌前,任凭眼泪“叭嗒,叭嗒”地打湿那份分數少得可怜的试卷。我委屈,不觉又想起了那些埋头做作业到夜深的情景,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但每次连一点收获都没有,为什么,为什么,难道我真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吗?

算了,既然做那么多作业也没用,那干脆不做了,看课外书吧!随手拿起了书架上的一本名人故事读了起来,读到了关于贝多芬的一则故事:贝多芬听不见,28岁时就聋了,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创作出了大量美妙的音乐。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就这样贝多芬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并不可怕,它或许是一块绊脚石,但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垫脚石,使自己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想到这里,我又再一次打开作业,是啊,在哪摔倒,就在那爬起来!挫折,我向你挑战,生命因挫折而精彩!(指导老师:汤亚玲)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12

其实, 对于心理健康课来说, 许多人还存在着误解。当别人问我教什么学科时, 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 是心理健康课。首先迎来的是惊诧和质疑的目光, 高中还有心理健康课?面对这一质疑, 在讲第一节课时, 我们就强调,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对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阶段, 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 但它却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渐趋成熟, 他们心理上会发生巨大地变化, 特别是自我意识出现了质地飞跃。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 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 他们也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心理自我保健的意识。

由于没有固定的课本, 也没有具体的课程要求, 所以, 心理健康课的自主性很大, 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疑问, 心理健康课要带给学生什么?心理健康课以一个怎么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课能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些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心理辅导课能真正把握住学生存在的问题, 触动学生的内心呢?

一、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内心

心理健康课的内容, 必须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 才能达到它应有的作用。比如, 我们在上学期的课程内容设置上, 以体现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来设置每节课的内容, 刚入校时, 考虑到我校是一所寄宿制高中, 所以入学新生一般就会面临入学适应不良等问题, 比如, 独立生活的能力, 与宿舍同学相处的能力,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等问题。在考前和考后,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相关的调节考试情绪和心态的讲座等。

二、课程形式——灵活多变, 但不盲目

心理健康课本质上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授型的课程, 所以在教学形式上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定, 这也决定了心理健康课的形式是多变的, 可以是理论性质的, 可以是活动性质的, 也可以是体会性质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所以, 我们上课的过程中, 在理论讲解的同时, 会穿插一些心理游戏, 会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案例分析, 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些实用的行为训练、自信心训练、社交能力训练等。

三、教学态度——宽容理解, 但不纵容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 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他们的内心不断丰富起来, 但是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 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 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 他们又感觉到非常的孤独和寂寞, 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在这种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特点下, 他们对一些对世界的认识, 急待成人的肯定。如果心理辅导教师在此没有做到宽容和接纳, 对学生批评指责, 那么他们就很容易缺乏自信, 对你也心存戒备, 这样学生就不会信任你, 所以, 尊重平等的课堂心理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种氛围之下, 学生才能够敞开心扉, 我们的心理健康课也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 因此, 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学生的言语要宽容、接纳, 之后再适时的引导。

同时,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 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 自身的保健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做到:首先, 保持合理的自我期待。我们要对自己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既要能看到自己的优势, 也必须看到自己的不足, 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其次,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 在学生面前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 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再次,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当人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体中, 其积极性与个人对群体的需要是交替上升的。

上一篇:政治教学激趣艺术分析下一篇:房产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