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2024-10-27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共6篇)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篇1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沉寂的课堂因为引进对话理念赋予学生言说显露生机。有效的对话, 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上倾听不同的声音, 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 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 重建自我对外部世界感觉的进程。然而, 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追求对话的形似, 我们在课堂上, 却不时感觉到教师对对话意义的误解, 本文就此来谈谈如何落实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对话。

一、 有效的对话建立于师生间的“平等”

有位教师上《飞夺泸定桥》, 一开始, 问学生是否知道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 这学生想了想说:“我可以选择问题吗?”这一“反客为主”的回答叫教师着实意外, 他愣了一下, 立刻给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其他问题。由此例我们想到在自主性阅读中, 学生应当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而且有权利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是为了能促进阅读的交流和理解。它在整个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可以使阅读陷入僵局、收效甚微, 也可以使阅读顺利甚至高效率地进行。当然这对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有较高要求。

这是富有人性的对话, 是师生平等的对话, 是激活思维的对话, 是生命的对话。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 他们不只是教和学, 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合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有效的对话建立于生生间思维的“碰撞”

今天的学生思维活跃, 富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自我意识较强, 希望在家庭和学校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他们的向往。针对这种情况, 在阅读中展开讨论, 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见解, 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是完全必要的。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辩, 往往能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 打破思维的定势和惰性;让学生畅所欲言, 容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使他们心情愉快。

从个别案例不难看出, 学生的群体活动是多么活跃, 多么富有生气, 他们之间的对话便是富有灵性的对话。教师的恰当点评, 能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探索新问题, 发现新结果。《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 满足不同程度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开发他们的潜能, 发展个性。”在研读中, 学生完全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自我, 也张扬了个性。

三、 有效的对话建立于与文本、作者间敞开心扉的“交 谈”

有人说:“真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我们的阅读教学所期望的结果是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 又能跳出文本合理拓展, 这样阅读教学也就成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的过程。由此看来,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的对话, 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或者无法替学生自己阅读。同时, 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即与课文的对话, 又是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反映出来的。

在课文研读中, 学生的个体阅读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学生与课文交流的结果, 是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结果。学生真正认识、理解了文本的内在含义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运用, 我们的研究性阅读基本上也就到位了。当然, 孩子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也有可能读出成人都想不到的意思, 尽管有些并不十分正确, 但不应简单否定。如笔者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感受张衡数星星的那份执着时就遇到有个学生这样解读课文“老师, 我觉的张衡一点都不累, 累的是奶奶, 你看书说他是靠着奶奶, 那累的应该是奶奶, 而且那时候小孩子也没电视看, 他没时干, 只好数星星。”虽然这位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课文, 但这个思索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与课文对话的过程。

学生的这种在与文本交流过程中的发现和探索, 这种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见解和主张, 积极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正体现了新课程阅读充满生命活力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第五章实践尝试:挑战与应答[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M].宁波出版社.2004.

[3]黄晓欧.对话呼唤“质”的提升[A].新教学写作文集.2005.

[4]王琼.“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

[5]《小学青年教师》编辑部.小学语文案例卷[M].大象出版社.2004.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篇2

做人之道

以前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心灵点灯》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希望我能出人头地!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不管是不是君子,一个人最好能反省自己的人生,反省外面的世界,也许会渐渐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标,从攀比的漩涡中跳出来,这样的人才能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这样的人自然富贵也可以,清苦也可以,忙也好,闲也罢,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生。

学习之道

在学校,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六十个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多岁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品德课堂因生命而精彩 篇3

走过新课程改革的“蜜月期”, 在“繁华”的背后, 我们静下心来, 想到的是常态课堂。在品德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亲历体验, 激活生命, 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创设生动活泼、情境交融的教学情境, 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让品德教学成为一池活水。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心灵对话

品德课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品德课中因感触而感动, 因感动而感悟, 受启迪而明理, 因明理而内化。在新课程的课堂生活中, 经常会出现情意交融、感人肺腑的场面, 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真心相交、倾情相诉, 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象。课堂是孩子生命的课堂, 爱不是教的, 是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触摸的。让爱洋溢在师生和谐的对话中, 让爱流淌于无痕的课堂中。而在课堂中, 教师的智慧引领, 更会使课堂到处洒满“爱”的阳光。

在教《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 我选取了几幅特别的图片———跪地乞讨的母亲, 冰雪中卖菜的父亲, 年迈的卖报纸的母亲……幽幽的音乐加形象的图片配以凝练的文字, 一下子拨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带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世上还有这样的父母, 他们是如此劳累, 孩子们在体验中明白了父母的艰辛、父母的爱心, 激起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接着, 我带给学生一份意外的礼物:爸爸妈妈给孩子们写的一封信。在信中, 父母们选择了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上坚强、进取、乐观的真实事例, 给孩子提出殷切的希望。当孩子们手捧爸爸妈妈的亲笔信, 读着信中情真意切的话语时, 心中的情弦再次被有力地拨动了。我随即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信后写一段话, 向家人真诚地写下自己的承诺。这时, 教室里静悄悄的, 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 有的已经哭成泪人了。

听着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话语, 我真切地体会到鲁洁教授的话:“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 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 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 使心与心在这里得以相遇……”这种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 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 课程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二、一切尽在不言中———亲历体验

新品德课程强调体验型学习, 要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 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童眼看世界”, 亲身去实践、体验和感悟。形式多样的体验性学习就像是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把把金钥匙, 使其丰富的道德情感如清泉般源源不断, 架起认知和行为之间的桥梁, 让品德教育启迪孩子的心灵, 使德育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 我请几个同学来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在他们学盲人走路、拿东西、吃饭等日常生活时, 学生们先是哈哈大笑, 后来随着情境的发展, 笑声渐渐小了下去, 学生们脸上出现了担心、着急, 有些学生甚至大声地帮助那些“盲人”起来了。通过这些生活情境, 学生们已然深切地体会到了眼睛的重要。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 请几个同学来体验一下“近视眼”的生活。他们戴着眼镜喝茶、上课、跑步等, 从中体会到了“近视眼”的种种不便, 自然而然地发出要保护眼睛的心声。最后又创设了做眼保健操、车上看书、边走路边看书、看电视等生活情境, 这时的学生们表现出了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 对于正确的用眼方法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课后我通过多方了解, 学生们通过监督与自我监督正在初步养成正确的用眼护眼的好习惯。

听过的容易忘记, 看过的印象不深, 唯有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 难以忘怀。因此, 教师在品德课中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活动, 在活动中捕捉有效的教育资源, 结合活动主题采用“体验”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 让孩子们在体验活动中受到教育, 这样的活动就能有效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在体验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师就这样不露痕迹地打开了孩子的心扉, 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 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 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品德课堂, 只有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 充分利用真实鲜活的生成性资源, 才能使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引导生活, 学习做人, 开辟出真实的、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教学理想天地, 让师生充分感受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

执教《我们的班级》时, 教师将班级制作成一棵“健康树”, 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头像做成一片代表自己的树叶, 组成一棵色彩缤纷的班级树;每片叶子都从树干上汲取水分和养料, 同时也为大树的成长制造养分。首先, 教学以情景剧的形式展开, 设计了两个人物:“开心果”和“心灵博士”, “心灵博士”以卡通人物形象出场, “开心果”唱着歌进场:“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原来“开心果”数学没考好, 妈妈又爱唠叨, 所以心里实在烦。在“心灵博士”的启发下, “开心果”将“烦恼”写在心形卡上, 挂到了健康树上。每位孩子和“开心果”一样纷纷把烦恼写在心形卡片上, 挂在健康树上。这时“心灵博士”适时点拨:“孩子们, 快乐和幸福就像阳光一样无所不在。一个人, 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 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 一块慷慨地赠人, 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 快乐就会如泉水般涌来, 自有幸福飘逸在心中。”孩子们茅塞顿开, 情不自禁地伴随着音乐唱起了《幸福拍手歌》, 跳起了舞蹈《请跟我来, 让烦恼走开》。孩子们用歌声和肢体语言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 他们手拉着手共同迈向幸福、快乐而美好的生活。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参与着, 情不自禁地交流着, 脸上写满了自豪、兴奋与钦佩。我们欣喜地发现,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融入了集体, 真切体验着集体的智慧、温暖, 充分享受着超越的快乐, 对班集体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阅读,生命因你而精彩 篇4

赵军伟

3月12日,在郑州市女子高中,聆听了薛瑞萍老师关于阅读的报告,又观摩了吉春亚老师两节课,受益匪浅。

读过薛老师的文章,文采飞扬、妙语如珠,让人心中顿生渴慕之情。能够有机会亲聆薛老师的报告会,更被她的坦诚、真挚、激情和对小语教育的独特追求所感染。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娱乐,必也将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余秋雨老师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渴盼着精彩,期待着幸福。但我们却往往在忙碌之后,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空虚和失落,我们在精神世界里流离失所,阅读成为我们繁忙生活之外的一种奢侈品,特别是那种不为名利、淡泊心志的阅读。

孩子,往往是大人的影子和写照。无可避免的,随着社会滚滚车轮转动的,还有孩子们的命运和心性。在功利和成绩、荣誉和名望面前,咱们孩子的阅读世界正在萎缩,正在被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材”所桎梏。“牢骚复牢骚,长叹复长叹”的灰暗中,薛瑞萍老师亲近母语教学的《日有所诵》诵读文本像是透射过云层的那道强光,让我们忽然醒悟,无论是学生的学,或是教师的教,都应该是在快乐而有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坚持”,这个熟悉的字眼,恰恰就是教育的一个秘诀,一个常被我们用激情和新奇忽视的教育法宝。在坚持诵读中,我们的心灵一步一步向文学靠拢,我们在文字里徜徉的时候,“文学是一种导人向上的工具”便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成为一个思想高尚的人,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而诵读什么呢?坚持什么呢?薛

瑞萍老师用她精彩的报告《我们班的日有所诵》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一种尝试的方向。

我喜欢薛老师那种深呼吸的解压方式,更喜欢这种方式背后的宽容和谅解。是啊,人无全人,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惶惶然的困惑总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却温厚与耐性,而深呼吸这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是薛老师对孩子们一种真真切切的关爱与呵护。大道至简,大爱无疆,真正的爱是那种溶于细节里的叮咛与抚慰。薛老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爱有时候很简单,那就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生气是可以的,但不要让生气的火焰灼伤了自己。”这样一个反复诵读的句子啊,不再是单调的革命说教,而是用文学在阐述生活,用生活在诠释文学。当诵读不再是为了考试成绩,也不再是为了竞争拼搏,而以一种常态方式走进我们的生命时,诵读就化为我们身边理所当然的精神佐料。诵读,是为了让智慧有一定的高度,为了让生活有一定的内涵,也为了让生命有更多的精彩和感动。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篇5

【片段一】一年级下册第23课《乌鸦喝水》

师: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 瓶子里有水, 可是瓶口很小, 里面的水不多, 它喝不到水。后来, 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请同学们先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再四人一组拿出你们准备的材料演示一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

生:我把石子放进去,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后来到了瓶颈, 再后来就到了瓶口了。

师:你的实验成功了, 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学生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

师:哪一小组遇到了困难?也和大家说说。

生:我们往瓶里放了很多石子, 可水还没有到瓶口。

生:我们的石子卡在瓶口了, 不能再灌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生:你们应该耐心点, 再拾些石子放进去, 水就上来了。

生:捡石子时要小心, 不能捡太大的石子。

师:听了他们的介绍, 再想想乌鸦捡小石子的过程, 你有什么感想?

生:乌鸦衔小石子一定衔了很长的时间。

生:水位上升的很慢, 乌鸦很有耐心, 它喝到水是很不容易的。

生:乌鸦捡石子很细心, 没有捡太大的石子。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 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例中, 教师放手让所有的学生操作实验, 其操作的过程、结果都不一样, 有成功的, 也有失败的, 但是学生已经在动态的操作中, 体会到成功与失败的感受。学生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生成了真实的情感, 再去读课文, 情感便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学生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 教师不是把结论告知学生, 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 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 去体验, 去思考, 去交往, 去实践, 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 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片段二】二年级下册第22课《猴子种果树》

当教学快要结束时, 一位孩子很激动地举起手说:“我有办法了!听了小鸟的话, 不拔树, 再种上杏树、桃树、樱桃, 这样只要等一年, 就可以吃樱桃;再等一年, 就可以吃桃子;再等一年吃杏子;这样多好, 每年可以吃一样果子!”

师:大家说说, 这次小猴做得怎么样?

生:小猴没有光听别人的话, 他开始用脑子思考了。

生:小猴有耐心了, 他知道等待能吃到甜甜的果子。

生:他这次没有听了别人的话就拔树, 他坚持自己的做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填空:做事有耐心, 学会。

生:做事有耐心, 学会坚持。

生:做事有耐心, 学会自信。

生:做事有耐心, 学会用智慧生活。

生:做事有耐心, 学会等待。

师:对, 孩子们, 学会思考, 学会等待, 我们就能像这只小猴一样吃上甜甜的果子。

生:我们家的桃树今年长了好多果子。我等了几年, 终于吃到了鲜桃了。

师:你看, 等待让他多快乐呀!你们呢?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有一回我用小瓶从池塘了捞了一些青蛙卵, 把它们放在窗台上, 天天去看, 给他们换水, 耐心地等待着。直到有一天, 那些卵变成了小蝌蚪, 我心里高兴极了。

生:我到邻居家剪了一根月季的枝条, 把它插在花盆里, 浇了好多水, 还上了肥料, 等了好几天, 终于成活了。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 是动态生成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 应巧妙地接招, 积极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一次精彩的回答, 生成了一处闪光点。在“学会等待”、“学会坚持”、“学会用智慧生活”的对话交流中, 孩子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教学的预定目标。教师应善于擦亮课堂的闪光点, 开掘孩子们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 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鲜活和灵动。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篇6

一、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1. 巧用课堂,真正成为阅读主人

学生没时间去个性化阅读、感悟。每次听课,感触最多: 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导致学生对课文缺乏理解,无法体会、感悟情感,高效课堂又何从谈起? 营造宽松教学环境,还学生一个充分阅读空间,让学生全心投入、自主去读。特别对精彩语段,需深入细致读,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其充分、及时调动各个感官,全力以赴地读,使之读出感觉、味道、情趣。为此,我经常鼓励学生: “大胆、竞赛、互助阅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忽悠”下,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啦,竟呈现“我要读”的热烈氛围。学生进步了,阅读量也逐渐提高……其实,只有在良好阅读中,学生才去积极思考,把握、分析、赏析,使“阅读”真正转化为个人行为,从中顿悟。全力以赴、主动、自由个性化读,在“阅读”中形成独特感受,实现“悦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扎实课外,充分感悟内涵

课堂留给学生的阅读空间毕竟是有限的,真正广阔的阅读世界应在课外。关注课外,是每个语文老师应时刻关注的一个焦点。彻底把“班级图书角”变成学生交流阅读的主阵地; “每日一诗、一名言”使所有孩子都能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 让“梦想在这里放飞”活动真正成为阅读收获的舞台……一个个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让“书香班级”名副其实。

二、灵活多样指导法

阅读教法应根据学生认识而定,受学生基本素质、学习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制约。不仅能让生更易掌握所学,更重要的是让生充分学会有效阅读。

1. 示范读,悟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秀丽景物的,如朱自清的《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配乐朗读,展现画面,让学生跟着范读进意境,再现文中所绘物的颜色、意境,感受其美。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景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教此段时,充分利用绘形色郎读,让生充分体会: 如何把对美丽“诗意画意”自然景物赞美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的! 把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阅读中,感染生,使生入情入境。加深对文理解,唤起生对美感的共鸣,联系实际,领悟美,激发热爱自然、祖国山河美好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一气呵成。比较读再现自然美,联系实际激发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感受、鉴赏美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

2. 自由读,还自主美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传统教学,教师一味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全盘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失去主体地位。教学新理念主张尊重学生阅读自主权,适当引导生去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方法、学伴,自主交流收获。将课堂空间确实交给学生。初读,扫尽障碍,做适当圈点勾画,达到: 知其然,更知所以然。整体感知不充分,或流于形式,这绝对不可取! 留给学生足够阅读时间、空间,让“阅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主旋律”,学生方可全身心受到情感熏陶。

3. 激情阅,表心声

“阅读”始终是语文教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重视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读,加深对文理解、陶冶。体会韵律美,领略文字鲜明视觉艺术形象,激发想象,发现真、善、美,与文本浑然一体。情感得到美升华。如教《最好一片叶子》这篇小说,先让学生整体了解大意,趁机让生精读: “文章主要写几个人? 主人翁是谁?”最后确定主人翁: 贝尔曼,再让生细节品味: 贝是个怎样的人? 后明确: 丑陋、暴躁、邋遢、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关键时刻能舍己为人。借此理出主题: “信念决定生命。”联系自身: “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你该怎么办?”加深生对贝“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理解; 对人性美理解更透彻,通过读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态度。

4. 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特色美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创造性思考。对于这种独特的思考,教师千万不应扼杀,应大力支持学生在民主氛围中去创造地研读。如教《伊索寓言》,在体会重点,让生回忆相关常识,精讲,不做统一答案,让学生“站出来”“读出来”“说出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体,有独特思维,机械读是育不出杰出人才的。让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人物语言时,可由学生揣测,如背诵《望月》,学生可自信、得意、也可脱口而出……“阅读是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读不是消极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发现、建构,甚至创造。因此,珍视学生独特感悟、体验,及时鼓励,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发挥特色。

5. 拓展读,续延伸美

如何读透? 这是阅读关键。仅局限文本是不够的。为此,严格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阅读”也可欣赏名曲如《二泉映月》。也可针对内容,谈独特见解,可就整篇,也可就经典,还可据情节自编、自演; 可结合时事进行辩论; 或演讲比赛,最终让生不断锤炼语言,使之趋向完美。《爱之链》使学生确切体会乔依伟大,寄予美好憧憬,续写精彩结尾。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识,培养灵感,提高写作水平。

牢记新课标“阅读”理念,在教学中贯彻执行: 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自主,教师主导兼顾,长期坚持,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阅读之花定会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让学生真正“悦读”! 只有学生自主“悦读”,才能达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上一篇:城镇就业下一篇:局域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