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

2024-10-16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共7篇)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 篇1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课堂以“情感交流”为纽带, 创设一种生活化的、宽松和谐的、平等和具有竟争性的数学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创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就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做到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既不给学生过重的负担, 又能提高教育质量, 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 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那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人文课堂呢?根据我们的实践研究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来说, 光有自觉或理性是不够的。理性使人明智, 但并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 他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个世界上一切之与人的意义, 才能充分感受生活的趣味, 才能推动自身去感受于人于己都有益的活动。如教学圆周率时, 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世界高峰的思想,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 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 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挖掘生活素材, 加强应用教育

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 数学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一切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要及时挖掘生活素材取之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的每一册均有“数学实践活动”一课, 如《数字与信息》、《节约用水》、《秋游中的数学问题》, 等等。挖掘生活素材, 适当提供学习情景,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和已有知识为基础, 以供观察、比较和分析, 开展研究性学习, 结合教材明确指出“用数学”的要求布置“用数学”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返回到生活实践中去使用。

三、关注学生成长, 提升学生素养

在数学教学教育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后, 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 自选物体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 然后组间交流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 人人参与, 成了活动主人, 既长了见识, 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拓宽了使用领域,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情感得了渲泄, 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进行人文性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对学生进行人文性评价是指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而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目标单一, 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 忽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现在其实数学教学还是走进一个误区, 评价学生实际上还是看他的考试分数, A等级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D等级就是一个差生。学生也是用等级衡量自己是不是好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到最后培养出来的都是分数的奴隶, 而不是知识的主人。现行的学生成长手册的记录已逐步改变传统小学数学学习评价, 由单一向多元化、多样化转变。不仅注重学习结果, 还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 包括认真思考, 积极与他人交流;按时认真完成作业, 及时订正;乐意与小伙伴一起学习, 倾听他人意见;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等方面的评价。不仅有参加学科实践活动和兴趣活动的记录, 还有教师、同学、家长和本人的交流对话。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利用评价手段, 采用鼓励性语言, 尽量地多鼓励学生,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 使他感到我在老师的心中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老师喜欢我这样的学生。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评价, 才能给数学课堂注入活力,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自由追求、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集中体现, 是对主体价值的终极关怀, 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化和个性化, 才能真正实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 弘扬人文精神, 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但愿“人文”的光辉永远烛照每个学生!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 篇2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一方面从互联网的诞生、迅速普及到网络文化的逐步形成,网络文化的触角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延伸,由于网络和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及互动性满足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摆脱束缚,驰骋思想,发展自己个性的重要空间,因而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已经被提高到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度,受到极大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其中科学技术和知识是当代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数学科学作为科技文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地位。而伴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数学文化就构成了现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的数学就没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因此在各类院校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不仅可以普遍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修养,也是全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那么如何在校园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就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与思考。借助网络这种现代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结合各院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文化及多年成熟的网络教育经验,使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中,成为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数学文化在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数学文化狭义上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层面上的数学文化更多的通过数学具体的知识而体现,如数与数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具体学科。因此要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首先就要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即数学文化的内涵;而数学文化广义上则指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即数学文化的外延,这个层面上的数学文化从宏观上揭示数学的意义,数学不仅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一种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的特殊语言,它的内容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入了解和学习数学文化这两方面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的力量,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掌握从数量角度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既懂得人文价值又掌握科学方法的高素质群体。而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技术上的坚固根基。网络文化产生于网络,即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所以网络文化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层面,另一个是文化层面。从技术层面上,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存在、发展和创新的物质后盾,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的支持,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和发展,就没有网络文化的发展,更不可能有任何一项网络文化的创新能够实现。因此要发展网络文化,本质上必须进行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只有这种技术的进步才能充分拓展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开发出更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基于Internet网络多媒体课件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不仅使教育技术实现了一次根本的飞跃,也改变了全民的教育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拓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引导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同时在这种虚拟的校园环境下,使得校园网络文化迅速成长,学生们迫切需要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和高层次的网络文化产品,这种需求极大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得网络教育迅速成为网络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技术安全保障,例如有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我国优秀文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抵制部分不良群体和不良信息的侵蚀破坏。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现代数学这一根本工具。因此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就必须意识到数学文化本身蕴含于网络文化中,网络文化根本的技术发展平台是数学和数学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更深层的内容是学习、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其次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入和完善。从网络文化的文化层面上,网络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就要提供充足的、高层次的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产品。而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最深刻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其精神产品能够极大地深化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数学文化不仅可以从专业上给所有学生提供其工具价值和应用价值,还可以给人文学科的学生通过相对简单的数学内容体现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作用,提供他们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例如通过深入研究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经济、数学与文学、数学与史学、数学与语言的关系及数学与这些学科成功结合的案例,掌握数学思想的精髓,体会马克思的“一种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的意义,从而满足各个层次上不同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的需求。因此,网络文化中的数学文化可以深化网络文化的内容,避免网络文化结构的浅层化,娱乐化倾向,引导学生对信息作出充分的分析、思考、筛选、创新、思辨等科学理性认知的习惯。同时,网络文化中承载的数学文化为数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数学文化的普及根本在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网络文化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功能提供了更广泛传播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网络对精力充沛、渴求知识的大学生来讲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知识及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改变了传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网络学习已经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而且各种知识,思想的碰撞,使得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知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更容易形成个性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因此通过网络更有利于在各个层面上传播数学文化。

三、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具体实现的一些想法

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是利用网络技术提供足够的承载数学文化的信息并提供充分交流这些信息的平台。随着近几年网络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引导,以及网络学院的建立,高校中一般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关于数学课程的资源,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各门数学学科的网络学习系统,例如教学系统、数学实验系统、自测答疑系统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和学习数学,特别是在系统资源中普遍提供了相关学科的历史发展背景资料、趣味问题、最新学科研究进展等,这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资料事实上极大地推动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数学文化活动的兴趣,促进了网络文化内容的深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同时我们看到,对这些资源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提高学习兴趣的角度而建立的,还没有提高到数学文化的层面来认识,因此进一步改革网络数学资源的内容,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各个数学学科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起到开拓、引导网络文化技术基础内容深入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在数学文化的文化层面上,其本身的内容和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网络上涉及不多,因此应该加快数学文化理论的建设,并加强数学文化网站、网络课程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学科观、社会观、哲学观、美学观、方法论上进行多层次的学习和讨论,发挥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理解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及其作用,使理工科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人文精神,使文科的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角度,对于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数学网络资源应加强开放性,特别是高校间应加强协作,扬长避短,实现优秀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共同构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此外,通过前期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生与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微博、博客强大信息传播能力的认识,因此,期待有更多有影响力的数学科研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大家、教育家建立微博与博客,及时发表他们对数学的感悟,从不同层面上潜移默化地传播数学文化的理念。在网络平台上,除提供给大学生数学文化的广博信息外,还应该提供足够的、新颖的数学文化互动活动,目前这种活动仅限于小部分院校开展的数学文化节活动,能否有更多的院校联合起来,开展这方面以致全国性的网络数学文化互动活动值得尝试,亦可以借鉴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上社团并开展丰富的网上社团活动。例如结合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文化等课程组织网络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在网络文化中注入新的科技的内容,同时引导和支持校园其它类型社团的网络化。

总之,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它更是构成现代文化及其重要的因素,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恰相辅相承,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并且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中一种年轻的文化形式,只有融入了数学文化才能够反映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才能够成为一种深刻的、理性的文化。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深化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摘要:数学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将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 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问题, 从而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并抛砖引玉地讨论了如何通过网络技术结合大学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较完善的网络数学文化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网络文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数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 篇3

一、对传统教学教育的反思

我国的传统的数学教学一方面脱离实际, 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低下, 另一方面忽视数学的文化价值;为考试而学数学, 教学内容更偏于知识化、学术化, 而不重视实践内容;教学模式更是从书本到书本, 从老师到学生, 教师死板地传承, 学生被动地接受。最终导致,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实际是在“背数学”, 作用就是“解题”, 目的就是“考试及格”。从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数学, 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数学当作大学时代最头疼的科目。因此, 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课堂里, 如何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 变得快乐起来;如何让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不再被迫的因为考试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学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就是摆在高校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特别是在高职院校, 我们面临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本身学的不够好的学生群体。同时,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受到课时的限制、专业课对数学知识需求的制约, 因此, 高职的数学教育不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数学科学教育, 它只能是将数学作为一门文化来传授给学生。在提供给学生掌握和运用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外, 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家们奋斗的过程;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用不同时空间的数学思想的对比, 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能力和思考弹性, 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观。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具备对数学美感的良好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 能够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强烈生活体验与感悟走进课堂、走进数学, 与学生共享和感受数学的美。

二、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数学文化是涉及数学与其他文化, 乃至整个文明的关系;同时还有数学本身的文化系统和结构。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 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可以概况为一句话, 就是它大大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提高与丰富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 数学使人成为更完全、更丰富、更有力量的人。

1. 数学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科学精神

数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数学自身的发展和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改革上。X射线计算机层析摄影 (我们通常简称为“CT”) 的问世, 是20世纪医学中的奇迹, 数学中的Radon变换是CT理论的核心。首创CT理论的A.M.Cormark及第一台CT制作者C.N.Hounsfield因而荣获了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1952年数学家阿罗证明了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 即不可能找到一个公平合理的选举系统, 即是说只有更合理, 没有最合理, 且把这一定理应用于经济学领域, 研究出了博弈论, 因此作为数学家的阿罗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奖。可见, 数学对人类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广泛和巨大的。

2. 数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美感熏陶的重要途径

数学具有独特的理性美。这里所说的美, 并非是给我们感官印象的美, 也不是质地美和表现美, 不是我们小看上述那种美, 而是这种美与科学无关。我们指的是那种比较深奥的美, 这种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 并且纯粹的理智能够把握它。正是这种美使物体、或者是结构具有让我们感官满意的外表。没有这种支持, 这种倏忽即逝的梦幻幻想之美其结果就是不完美的, 因为它是模糊的、短暂的。相反, 理性美可以充分达到其自身。

3. 数学文化能有效的培养人勤奋进取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数学问题不乏精雕细琢, 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浩大深远, 理论博大精深, 结论广泛适用, 这些都是激励人的心智, 拓宽人的情怀的重要因素。数学文化培养人的严肃认真的科学品德。数学是一门论证科学, 一个命题未能证明, 则不能承认, 若已经证明, 则不容怀疑, 数学的结果对错分明, 不存在似是而非的情况。因而学习数学有利于使人养成忠诚、正直、脚踏实地的品质, 培养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数学的学习能促进人养成追求真理的习惯。因此学习数学有利于养成对科学执着、顽强追求的精神好勤奋进取的品质。

三、将数学文化融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之中

1. 注重数学史与高等数学的整合

了解数学的发展史,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艰辛的发展历程, 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对这个过程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前人的成功中获得鼓励和增强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例如, 我们在给学生介绍“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时候, 可以毛泽东的一句诗:“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作比喻。这个公式好比一座伟大的桥梁, 将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 介绍牛顿、莱布尼兹是如何在不同的背景、方法和形式上提出并创立微积分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经常用到的微积分的发展过程。还可以进一步介绍微积分发现的优先权争论的不幸结局———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几乎停止了交流, 最大的损失就是, 英国数学团体在几乎整个18世纪里剥夺了自己去的显著进步的机会。了解这些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书本上微积分形式和知识的“冰冷的美丽”,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冰冷的美丽”中蕴藏着“火热的思考与争论”。对于这个过程的了解, 也使得学生在前人的成功中获得鼓励和增强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

2.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欣赏到数学的美

早在古希腊时期, 人们就崇尚理性美, 喜欢进行哲学思辨, 而数学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追求。数学能够在普遍意义上表示世界的秩序、结构、条理、和谐与完美。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将数学与美与艺术结合在一起, 他们提出了最高的美学理想, 就是“数的和谐”。于是, 古希腊具有了优美的文学、极端理性化的哲学、理想化的建筑和雕刻, 古希腊具有了现代社会的一切胚胎。欧洲文艺复兴是对古代知识与思想的兴趣的巨大恢复。艺术家们最先恢复了对自然界的兴趣, 描绘现实世界成为绘画的目标, 并期望在画布上忠实的再现出来, 这就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如何把三维的现实世界绘制到二维的画布上去。为此, 许多艺术家自觉的使用和研究数学。这一时期创作的名画《最后的晚餐》、《雅典学院》等都是成功的运用了数学透视理论的杰作, 而且数学透视理论还最终导致了射影几何学的产生。纵观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小故事, 无疑都能彻底的展现数学的美,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数学的美, 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 这样, 不仅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和谐,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3. 尝试将数学理论与数学建模思想结合起来, 解决实际问题

将建模思想和方法逐步渗透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 逐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淡化运算技巧, 适当增加精选的建模案例。例如, 在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时, 可安排分段函数和符号函数模型, 以初等模型为启蒙教学, 2007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C题 (手机“套餐”收费标准) 第一问就是一例;在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教学时, 可安排优化模型, 2006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D题 (易拉罐的优化设计) 就是一例;第七章矩阵初步教学时可安排线性规划模型, 如2005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D题 (DVD租赁模型) ;等等。单一的高等数学教学计划必需打破。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高等数学知识与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对接、渗透, 制订高等数学教学融入建模方法的计划, 该计划应当目标明确, 时序合理, 详略得当,

总之, 观念的转化, 是教育形式转化的突破口。观念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的发展, 观念的指导性地位是突出的, 认清我们的历史与现实是转化观念的出发点。

摘要:如何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一直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不断探讨的问题。通过结合数学文化来改进高等数学的教学思想, 在提供给学生掌握和运用必需的教学知识外,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 让学生受到教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其目的是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等数学,数学教育,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白虹.转变观念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5) .

[2]张奠宙.数学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M.Klein.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4]吴小宁.数学教学中引入艺术审美内容的可能性探讨[J].广西高教研究, 2001, (4) .

[5]M.Klein.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6]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 篇4

(一) 数学文化的概念

数学文化是指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发展过程中, 将数学用文化现象的形式来看待, 用文化的角度与观点来研究数学, 强化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如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语言等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以及数学教育、数学史等内容。学生学习了数学这方面的知识后, 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有利于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 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 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知识,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二) 数学文化的特点

数学文化是文化的一种, 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具体而言, 数学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统一性。数学文化与音乐、体育、美术等文化内容不同, 他具有鲜明的数学语言, 更加准确、简练。通过这些统一的语言, 能对数学现象更加精准地进行表达, 深刻明白数学文化现象。第二, 可塑性。数学文化地传播过程中一般通过口头或者教材传播, 但是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就是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对数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并且对数学文化的普及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数学文化可塑性是非常强的。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缺失表现

(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课程体系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 当前学校及学生家长都觉得数学教学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并且在这些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拿到高分即可。所以长期以来, 数学课程体系往往被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 在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严谨、抽象、科学的姿态。学校及学生都把解决枯燥、繁难、呆板的数学题目作为核心任务, 而对于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却了解较少, 这就表明学校的数学课程体系中, 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不重视。

(二) 数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竞赛缺少

现在许多学校, 为了表现自己的实力, 都会让学生参加许多数学竞赛活动, 但这些竞赛活动也是仅仅体现出学生对数学解题掌握程度的一个测量, 而对于学生掌握的数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竞赛却很少进行, 甚至许多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三) 数学教材中缺乏数学文化内容

数学教材中关于数学文化的内容较少, 数学教材的主体取向还是在于学生对数学的解题、推演技能, 而这一缺失, 直接导致学生进入到下一阶段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受影响, 从而造成学生数学人格缺失。

三、改善与应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缺失问题

(一) 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而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文化教育观, 就要了解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文化, 让学生既掌握数学知识又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这样一来,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会非常高, 既要有专业的数学专业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数学文化素养, 在适当的时候, 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知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教学真正进入到学生生活中。

(二) 改变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验》指出, 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数学文化适当地渗透于新课引入、定理和公式证明、例题教学等环节,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

新课的引入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 用数学文化知识引入新课, 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如在“圆锥曲线方程”的教学, 教师可以中采用先展示彗星光临地球上空的天文图片, 然后讲述1997年初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海尔中波普彗星消息引入椭圆与圆锥曲线。数学定理和公式是千百年来数学家思想的结晶, 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人们学习数学的基本内容, 每个定理和公式的产生与发展都蕴含着一段数学的发展史, 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定理和公式的内涵。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 教师可以从球的体积公式的发展历史讲起, 展开球体积公式的两种推导方法 (阿基米德分割法和祖暅截面法) 。此外, 数学文化也可渗透于其他教学环节之中, 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概念教学、命制试题等, 在此不一一阐述。

通过适当的点到为止的引入数学知识创造的故事,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与学习,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文化, 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转化为数学知识的掌握,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三) 注重数学美的传播

数学有各种美, 如美的形式符号、公式、曲线、证明、方法等, 它的美是和谐的, 但又充满了奇异性。如欧拉公式是简单美的典范, 所有多面体都要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 顶点V、棱数E、面数F, 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可见, 数学不仅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和方法, 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让数学与数学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 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结语

高中数学成绩的好坏影响着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目前, 这种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但是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 让学生扩展思维, 把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融合起来, 全面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欲望, 这定能改善高校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摘要:数学不仅是一种演绎与推理的解题过程, 更加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 数学是一种谋生工具, 但是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从高中数学体系课程以及高中学生数学活动中发现,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数学文化的缺失, 怎样完善和应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缺失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缺失与应对

参考文献

[1]鲁丽萍.基于数学文化视野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

[2]付丽慧, 许聪聪.数学文化观下高等数学教学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 篇5

《纺织应用数学》是纺织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是服务于纺织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力工具。近几年随着报考高职人数在不断地减少, 纺织行业又是传统行业, 生源素质存在逐年滑坡的现象。许多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尤其数学成绩不理想。这些年纺织专业文理兼收, 去年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开始招收普高注册, 学生的数学基础悬殊较大, 而纺织应用数学课时却一再被压缩。针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薄弱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要求, 以及纺织专业教学的需要, 我们认真转变教育思想, 积极探索教学体系改革。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走“实用型”的路子,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在近几年的纺织应用数学课程教学中, 我们引入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是一种文化, 是对世间规律的精确刻画与极简表达, 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观点、方法, 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其它文化的交融等能体现数学人文精神的层面[1]。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谷超豪说过数学不应只停留在纸头, 更要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将数学文化引入高职数学课堂尤其重要, 正契合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2 数学文化融入纺织应用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2.1 把数学史融入到纺织应用数学教学中去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我们结合了纺织应用数学课程内容的充分展开, 利用数学史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从数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 了解数学家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和对真理锲而不舍追求的精神, 让学生对自已不思进取进行反思[2]。现在有好多高职生, 标榜自己为“文艺小青年”、“手机控”、“起床困难户”等, 怕吃苦, 厌学。在大数据时代有了难题, 就上网查答案, 就连写小结、征文等也到网上搜一搜, 然后就打印。例如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教学时, 先讲述罗尔定理的数学史, 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然后通过几何画板推导出拉格朗日定理。根椐公式的左边是导数形式, 右边是商式, 告诉学生这个定理在18世纪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一下子将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联系起来, 可以用高等数学解决初等数学问题, 因此后人干脆将拉格朗日定理称为“微分中值定理”。教师在数学活动中, 将数学史中的思想和方法还原类比, 使高职生充分领略以前数学大师们的灵感, 可以从中学到他们的策略和经验等, 从而获得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史还可以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 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3]。教师通过挖掘历史上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 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现成的数学知识, 而且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的方法”,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

2.2 把数学美融入到纺织应用数学教学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形象地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在全球有数百万人观看《星球大战》三部曲时, 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中外星球的地形就是在计算机里利用分形数学制作出来的, 分形现在已成为电影特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的语言, 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共有的美的特征, 这就是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与方法上都具有的某种美, 但数学美又有自身的独特含义。通俗地说, 数学美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

数学的和谐美是指数学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和谐协调性, 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比如, 复数公式eiπ+1=0就让人惊叹不已, π、e、i、1这4个数学中的常数被和谐地统一在这个公式中。数学中的对称美无处不在, 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计算上的方便, 更给我们的思维以启迪, 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萌生。

对称, 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而且又奇妙有趣的现象, 对称是一种美, 它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和谐的感觉。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揭示数学中的对称美, 加强数学美的审美教育, 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展现出更强的活力与魅力。比如导数的运算法则, (u+v) ′=u′+v′, (uv) ′=u′v+uv′。

数学的简洁美, 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 而是指数学的表达形式、数学的证明方法和数学的理论体系的结构简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 堪称“简洁美”的典范。

数学的奇异美就是指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巧妙的解题方法和绝妙的构思, 诸如此类, 好似天工巧设, 出神入化, 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

教师要尽可能地展现数学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 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2.3 把数学建模并融入到纺织应用数学教学

由于课时的压缩, 纺织应用数学只讲授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尽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但是信息化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普及, 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再陌生, 甚至对计算机有依赖心理。为了实现“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数值计算方法, 熟悉Matlab软件,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采用的方法是数学建模。通过数学建模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又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环节,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共同参与意识的培养,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提高高职生的数学素质。当高职生有较强的使用数学意识时, 就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并可以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 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推测、运算、检测, 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2.4 把专业需求融入到纺织应用数学教学

大数据时代处处充满数学。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 才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纺织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 必须注重与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作为纺织专业公共必修课的应用数学教学, 要尽快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体系, 更好地为专业教学乃至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因此与专业教师、纺织企业兼职人员共同探讨数学与专业的结合点及延伸区, 从而,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如Office在纺织上的运用、纺织数据测试、纺织检测技术、纺织成本等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文化融入《纺织应用数学》教学改革的效果

现对2012级纺织类三个专业282人 (现代纺织技术188人,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66人, 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28人) 数学成绩进行抽查, 其中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数学文化内容。

3.1 纺织应用数学成绩调查

对这批学生数学基础及在高职学习一年后的纺织应用数学成绩进行的调查见表1。

从表1看出, 高职生的入学数学成绩很不理想, 没有一个班平均成绩达到及格;高考成绩的差别没有完全延续到高职成绩的差别;学生成绩因数学文化的融入教学产生了影响。

3.2 数学学情调查和分析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体验, 普遍感到纺织品检测与贸易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内容不排斥,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表现出相当浓的兴趣, 而其它两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文化有明显的排斥。对于纺织应用数学是否有用, 51%纺织品检测与贸易学生认为数学很有用, 38%的认为有用;而其它两个专业只有35%认为数学很有用, 30%认为数学有用。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时间普遍比其它两专业学生长, 大多数每天花1h多学习数学, 课后的练习也能够比较好地完成, 尤其是利用Matlab软件解决书中的例题、习题, 这是非常可喜的一方面。此外,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学生学习数学目的明确。49%的学生想为专升本打好基础, 45%的学生认为打好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只有6%的学生不清楚学习目的;相反, 其它两个专业学生只有17%的学生想专升本, 30%的学生认为打好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有50%的学生不清楚学习目的。

4 结语

纺织应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比较大, 基础好坏不能完全影响学生高职的数学成绩, 关键是数学知识与专业相合的作用是成绩变化很大的一个原因。同时也反映出专业不同, 数学基础不同, 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同, 数学在各专业教学中的定位是有差别的。对于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 随着普高注册、中职注册等自主招生方式的实施, 这种情况会越加深化。为此, 不得不对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进行重新思考, 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让数学文化全面融入《纺织应用数学》教学, 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数学文化, 感悟数学的美, 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最终达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谢牧.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与高职数学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161-162.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 篇6

1.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大学数学不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数学这个学科的学科思想以及相关的数学方法甚至是数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广义上理解数学文化会更加细致,还具体指数学史、数学教育以及数学元素之间的关系。本篇文章我们就侧重理解数学文化的广义含义。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十分重视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以及文化素养水平的培养。数学文化是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中融入数学文化有助于将数学学术教育跟文化素养教育融合到一起,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学术专业水平,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时代背景下,数学素质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础性的素质,高等大学数学教学应该逐步在课程教学中将数学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1.2 有利于科学调整大学数学教育的方向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残余渗透影响,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大学教师更加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的数学知识,并且加以大量的习题演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少讲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思想等一系列数学文化给学生听,甚至一些数学专业的大学生都对数学学科发展史以及一些著名数学家这一系列的数学文化内容知晓甚少。如此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施。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知识的了解更多的是知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只是为了单纯的记忆,却不知道这些公式的原理。这样的数学学习方向是严重错误的,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枯燥厌烦的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翻阅我们当今的大学数学教科书,公理化的模式掩盖了数学发展的实质,让一些简单易懂的学术内容变得看似十分深奥,大学生成为了填鸭教学的受体,而不是数学魅力的感受者和学习者。

2 如何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

2.1 加强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学的整合

数学的发展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良好铺垫。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史的解读不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学科的成长过程,更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进而对数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探索,让学生切身感知到当前他们所接触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公式原理的来源,了解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价值所在,引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共鸣。举例说明,在大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上进一步探究导数的概念,老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微积分是怎么样被牛顿以及莱布尼兹发现的,当时他们是怎么探究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这并非讲故事,而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接着可以很自然引出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候所用到速度计算,根据瞬时速度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导数这个概念。除此之外,大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贝克莱波轮跟第二次数学危机的故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来之不易,是经过了无数的探究才得来的宝贵财富。数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十分漫长的,导数这个概念并非随随便便就得出的,而是从一个初始阶段经过艰辛的探索眼花成为一个正规而严谨的数学理论。学生通过了解这一系列的数学文化背景资料,一方面能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枯燥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2.2 凸显数学教育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认知习惯中,数学这门学科是一个枯燥而没有实际价值的学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数学并非是简单的计算,而是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著名的学者吴文俊院士曾经在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上说到,数学不仅是逻辑推理,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其他学科都涉及到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方式。因此,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汽车的车速表向学生举例说明,车速表的实质就是一个路程函数与时间的导数模型。这个物件的存在就应用了数学中的导数原则,这样讲述的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更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新认知。除此之外,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实验,把数学理论跟数学建模联系到一起,通过自主探究去解决实际性的生活问题。比如当前较热的社会问题,房贷问题可以与数列极限部分进行结合,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从买房者的角度出发,等额本金贷款跟等额本息贷款哪一种方式更有利。在处理函授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时,可以应用数学理论变成数学建模题,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还能够让学生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建模能力。

2.3 让大学生体会数学之美

数学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一门形象的语言。数学的美需要学生去认知和感受,然后数学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和途径。数学是无国界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公式和符号心生畏惧,但这些数学公式和符号的实质是一种数学语言的表现,如同音乐的韵律一般。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美,音乐是感性的美。科学的数学语言能够有效地提升思维效率,这也是语言技巧的数学成果诠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使用数学语言来叙述问题,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培养自己的理性数学认知能力。除此之外,数学的美还体现在数学逻辑的推理过程中,通过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维度也会更加广阔,数学学习态度能够更加严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

3 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会不断进步,社会对于大学生素质水平的要求也在发生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维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学数学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理论模式,数学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应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与诠释。让数学文化发挥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所帮助,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还在一个初始的阶段,需要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一起将数学文化完美的融入到高等数学教育的课程中,尽显它的价值与美感!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大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将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当今社会对高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价值的实用性发挥。一部分高等院校开始立足于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实际,将数学文化与大学数学教学更好地合起来,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传播数学文化,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也培育了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致力培养出人文素养较强的专业人才。本篇文章以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为着手点,着重探究了应该如何在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带来相关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青,杨海燕.国内外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A].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4.

[2]王新艳,王立鹏.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3.

[3]李冠军,刘叶进.在本科院校数学专业主干课程中深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4]王鸿树,王春华,苏更,孟凡红.高等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及教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 篇7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旨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数学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工具,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的培育过程,具有自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数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引入数学史,通过介绍与分析相关数学领域杰出人物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之美。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数学教学,将其他学科领域中能运用到数学的案例进行分析,揭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普遍联系性,以此体现数学文化的融入至关重要。

二、当前高职数学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力度不大,受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感普遍较低。数学本身是一门于其他课程稍显晦涩难懂的学科,使学生认为数学课更加的无聊与枯燥,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增,学习兴趣较低,因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更加地缺乏,最终阻碍了数学的教学进度,不能全面体现数学的教育意义。

社会对数学的定义普遍较为狭窄,大众认为数学学习不过是对解题能力的培养。高职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往往只注重解题与题型练习,缺乏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往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

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发挥了数学知识的传播者的功能,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学习使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多数只重视讲解知识的概念与定理,新的知识点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分析,使学生感到生疏,拉远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效果。

三、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计算与逻辑思维的体现,更是众多真理的集合体。数学文化就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逻辑以及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家的传记、数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是数学历史发展中的精髓与灵魂。数学文化衍生在简洁、和谐、严谨、统一、逻辑、奇异等方面,始终与创新相伴。张奠宙先生说:“数学不仅仅是数字、符号、公式,而且还有浸润其中的数学文化,具有把抽象的、逻辑的、严谨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的、人文的、思考的数学”。数学文化旨在通过数学学习让人明白一些道理,通过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会发散人的思维,开拓人类的视野,从数学学习中明白人生哲理与趣味。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体现了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魅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往往是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柏拉图、达芬奇等,用事实体现了数学的独特之美,后来的罗素、爱因斯坦等数学领域的文化名人更是现代数学的集大成者,缔造了二十世纪伟大的数学文明,为数学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授课时引入相关的数学文化背景,将数学的文化魅力根植于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现数学之美,使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斗志,使学生爱上数学,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至关重要

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使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现象,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得以转变,在数学教学中学会利用数学的各类有形符号进行数学交流与沟通,通过模型的建立来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建立起理性思维,以便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正确领悟数学的独特之美。

(二)渗透数学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提升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不畏艰难的探索意志,激发创新精神,健全逻辑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产生的疲惫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提升自我修养,将数学的价值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之内,有利于培养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兼备的人才。

(三)渗透数学文化利于实现综合素质教育

受传统数学教学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被认为是枯燥而乏味的学习过程,这使学生单一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文化含义。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渗透数学文化利于推动人类文化传承的进度

数学教师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应当将数学的文化背景融入到知识点中,通过具体讲述相关科学家追求数学真理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堂教学推动数学文化继续传承。

五、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路径与方法

为激发高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下面介绍了几点将数学文化渗透进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一)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史是介绍数学的原理与概念发展过程的历史,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有利于学生直面地感受数学家的钻研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其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畏难情绪。通过讲解数学领域杰出人物刻苦钻研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任何一个概念或定理、公式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是有根据的逻辑思维的成果。

(二)注重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

教师作为数学文化及数学知识的传播者,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的学习氛围,利用各类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与载体,向学生普及数学文化,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三)展现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的严谨科学使其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通常会因解出一道难题而感到惊讶与喜悦,这无疑印证了数学所固有的美。教师在引导高职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应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受,适当增添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实施研究型的数学教学

高职数学教师应当在改变单向性传统授课模式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文化知识,适当开展一些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知晓真理来源于生活而不是凭空捏造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

(五)开展研究性的数学学习。

组织“具有数学文化渗透应用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六)高职数学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在课堂上适当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以后生活中会常用到的工具与技术,更是一种逻辑思维培养的有效载体。我国高职数学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重视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增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数学显得更为平易近人,为数学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提供良好的保障。

六、讨论与建议

目前,数学文化在我国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力度不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升自我文化修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数学文化的发展史,介绍相关数学家的刻苦专研事迹,激励学生克服学习数学时产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得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其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笑杭.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213-214.

[2]陈为华,尹德玉,代美丽.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科技信息,2012,13291+303.

[3]陈业勤,谭静,刘嘉.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融入探索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9101-102+104.

[4]路璐.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96-99.

[5]刘亚嘉.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290-291.

上一篇:智能无功补偿系统下一篇:农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