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大众化研究

2024-05-11

数学文化大众化研究(通用11篇)

数学文化大众化研究 篇1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报告中提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立足现实,高瞻远瞩多次提到我们要提高在文化上的自信度。在2016年5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有立足国情、借鉴国外,深挖历史、把握当下,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2]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取得发展和完善,也为新时期、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内涵、新要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就是适应了这种新要求、新内涵而做出的理论创新。本文认为这些理论都是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前时期下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具体到我们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的主要是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即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此来发展科学文艺;邓小平时期,又提出‘要坚持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批判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要求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提出努力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以文艺复兴助推两个一百年的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思想的提出,都是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鲜明体现。

(一)中国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动力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和部分中央领导参观复兴之路时论述到:现在,我们大家都在热烈探讨着中国梦,我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其本质。

国家富强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要得到提升,不再贫穷和落后。民族振兴意为我们要使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腾飞,实现复兴,我们必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意为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群众有充分的幸福感。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者分别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层次提出了价值目标追求。将国家利益、民族复兴和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合到一起,通俗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老百姓的生活语言,从而把中国梦与个人梦想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中国梦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推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价值目标追求,这24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和精度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大众化的具体表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精神文化建设学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来先进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精神、与人友善、和谐共处思想等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发展,自由民主思想是对西方民主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汲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不同方面、层次都批判继承、吸收了西学,国学等优秀文化基因。注重时代性的创新和大众性的宣传过,广泛的为大众所接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发展的光辉典范。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意义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意识领域建设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是指导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改革、处理各方面问题的根本理论指南。只有把这一思想切切实实宣传普及给广大老百姓,找到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广大中华儿女才能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才能更好投身于各自的工作岗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而奋斗。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革命史,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史,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始终把革命实践经验上升为革命理论。用一种群众都能明白的表达方式,积极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深入大众生活,广泛发动了人民这一力量主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综上所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正确抉择。我们一定要历史辩证看待这一思想的大众化进程,把马克思主义扎根于国学的土壤中,以一种实事求是、开放的态度,成就出一片具有中国风格、特色、气派的文化成果。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现其中国化的基础上,必须推动其大众化。为此,必须找到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其宣传普及。本文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方向不动摇、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批判吸收外来文化、把握好国内国际实际情况,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能够在当前时期深入人心、推动大众化迈向新阶段,真正发挥其物质力量,助力中国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统文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

[2]姜洁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3]卜叶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数学文化大众化研究 篇2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评介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已经对社会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和后篌现代大众文化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析,并试图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出一点启示.

作 者:王嘉 于冬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0 关键词: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研究   后现代  

大众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篇3

【关键词】大众传媒;少林文化;传播

1引言

位于郑州西南登封市少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为依托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少林文化也随着少林寺经历多次中兴和衰败,特别是民国时期,即1928年军阀混战时,从民国时期石友三火烧少林寺至《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播映前,少林寺一直在沉默与困苦中度过,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少林寺及其所承载的少林文化如今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2推动少林寺中兴和少林文化复兴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2.1从电影《少林寺》看影视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通过《少林寺》这部电影的上映,促进了少林寺旅游事业的发展,由原来参观人数的几万人增加至几百万人,我想这就是少林文化的魅力所在。从1982年至今,少林武僧团经常同国家领导人出过访问,宣传少林文化,这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少林功夫不仅是少林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的文化财富。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少林寺的资源更是相当丰富,我们应当大胆利用少林文化,智慧开发少林资源,让它作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廖承志老先生曾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加上国家科学的宣传战略,使没落中的少林寺迅速名扬中外,少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地宣传。它所带来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宣传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更好的宣传少林品牌,推动少林文化的传播,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积极筹划并推动了120集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的创作和摄制,仅从第一部及第二部的收视率及演出效果来看,此电视连续剧不仅极大的宣传了少林寺,而且极大的宣传的登封、郑州及河南,更极大的宣传了少林文化。

2.2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大型文艺演出对少林文化传播的影响

以少林功夫为主体,融合舞蹈和音乐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模式,。有这样一个数据,二零零九年的演出场次达到二百四十场,游客接待总量为二十三万人次,其中有来自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总收入达到贰仟五百万,比二零零八年增长百分之十〔1〕。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自身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找好传统体育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运作模式,才能够做大、做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面对新的环境以及新时代的需求,学术界越来越关心如何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取舍、和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自觉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以开放的事业来对待中国传统运动的发展,以带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下健康发展之路迈进,也是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享誉国内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主要演出形式,以禅文化和大自然的结合为其内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的。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特征作为前提,进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和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形式,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把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复兴得以实现。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学员们进行的维亚人表演,由少林塔沟武校1600名学生演绎的《白云之帆》,堪称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巅峰之作,高达78米的帆屏拔地而起,180名空中演员在帆屏上摆出精致造型,而支撑他们的,则是千余名地面演员的人力操控。千余人拉拽180人,于78米高空呈现10多种惊艳造型广州亚运今天开幕“《白云之帆》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高潮一幕。高空威亚这个环节成功了,开幕式也就成功了;开幕式成功了,广州亚运会也就成功了。”这是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的点评。当然塔沟武校的表演经历并不只是广州亚运会,二零零四年雅典奥运会的踩高跷,二零零七年上海特奥会的开幕式演出,二零零九年全国十一运会闭幕式演出,国庆60周年庆典晚会的太极拳,上海世博会的惊艳表演等都是塔沟的经典之作。他们全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4个仪式演出,分别表演《自然》、《地球飞人》、《弹跃龙》、《节日》、《寄往未来》5个节目。用更少的人表现更震撼的场面,高空威亚无疑是有效手段。这些以少林文化为符号的大型演出极大的推动了少林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极大的推动了少林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3从少林国际武术节看大型武术赛事现代传媒传播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1991年,在郑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它始终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200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2010年继续举办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只是从这届开始,主办由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郑州市变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随着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规格的提高,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成为推动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又一强大助推力,而且这种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比其它形式的交流更具有直观性,少林功夫的普及传播就是对少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少林文化也成为河南对外的一个窗口和名片,很多国际人士认识河南就是从认识少林功夫开始的。

2.4文学出版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与少林武术相关的故事有很多,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相应记述,还有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记录少林故事的书籍,其中《新编少林寺志》、《中华禅诗》、《少林武术系列丛书》、《少林武功秘岌》、《少林寺资料集》、《禅露集》、《禅林意趣诗》是由少林寺自己编辑的,像这样少林寺自己编辑的书刊有四十多种。还有一种《禅礴》杂志少林是在与海外交流访问时,互换书刊所用。《高丽大藏经》雕版重印本是韩国僧团来访时赠予少林寺的。这本《大藏经》的底本是中国宋、金时期的《大藏经》,用汉文写成。在这个信息交流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少林文化有关的电影和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传播和影响都深入人心。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少林武术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书刊间的互赠,也推动了对出版印刷历史的研究。而这样的书刊极具传统宗教和武术特色,受到社会和教徒的一致好评。文学出版必定在无形中以强有力的方式促进少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传媒视角下少林寺商业行为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分析

借助现代传媒,少林寺开始走出院门,少林寺走出寺院的一系列举动,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有人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过于超前而称其为“少林操盘手”、“少林CEO”;有人认为,和尚应该念经修身,不应该涉及那么多的尘世,更不应该把少林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胜地。然而,在我们看来,信佛与念经的本质在于修心,事事皆是佛法,并不在于你具体做了什么。如果心不静,再好的经也将被念歪,修上千百世也难成正果。少林寺僧走出寺院举办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正是“普度众生”这种大乘佛教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果不是少林寺对于少林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自觉保护与主动开发,或许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虚幻的美梦之中〔2〕。

近年来,质疑少林文化商业开发过度的批评不断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少林寺面对最多的指责就是商业化是否过度的问题。一方面,公众希望少林寺是一个研习佛法,弘扬武功,专心慈善的团体,而不是一个商业组织。少林寺过多的参与商业行为不利于其佛法本性的传播,少林寺的商业收入及用途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不免引来人们的猜测;另一方面,在当今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少林寺也要为自身发展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为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谋求发展。所以如何在固本的同时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把商业收入主题用于慈善事业,财务收支要透明化,接收来自审计和各界的监督,方能在商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4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对策

4.1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

4.2要获取政府舆论导向、政策、财力的多重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关注,为少林文化的品牌保护提供舆论上、政策上的倾斜和物质上的支援。少林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少林文化的复兴和传播,仅仅凭少林寺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结合少林等、政府、社会多方力量方能实现。

4.3在现代传媒加强品牌保护,实现持续发展要从自身品牌建设着手,少林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已经形成,但少林的决策者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对品牌进行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实现与时俱进的品牌建设,逐步完善品牌文化内涵和传播策略。

4.4重视新兴媒体,加强交流融合当代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重视并利用好这两项传播手段必将对少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同时,防止和减少网络环境的弊端侵蚀少林文化的内涵。

4.5把握好少林文化“固本”与“开发”的尺度,从有利于传播和保有少林文化纯净、脱俗的本质来看,应以文化推广为“固本”为首,世俗倾向次之;以公益传播为首,商业行为次之;以发扬禅宗为首,兴盛武学次之。

5结束语

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少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可过于盲从或是随大流,形式手段的变革仅仅是用来创新传播的载体、提升传播的效率,但却不能在当前世俗物质的洪流中损害的文化纯真与洁质。要赢得当地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要克服“重武轻禅”的不平衡倾向,要将文化之无形化为有形,借助艺术创作、视觉符号表达、听觉诠释、影视展现等方法,传达少林文化的形象与声音,展示少林文化的价值观与品质特性。要想将少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需要相应的政策导向,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需要按照经济规律运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打造“少林—少林寺—少林功夫”的世界品牌,要走中国民族特色〔3〕。

参考文献

〔1〕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2〕乔凤杰,李春龙.问题视阈中的少林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3):13-16.

〔3〕万瑜,蔡宝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5):44-47.

(责任编辑:阎 彬)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利弊因素,进而为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和加快少林文化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众传媒;少林文化;传播

1引言

位于郑州西南登封市少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为依托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少林文化也随着少林寺经历多次中兴和衰败,特别是民国时期,即1928年军阀混战时,从民国时期石友三火烧少林寺至《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播映前,少林寺一直在沉默与困苦中度过,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少林寺及其所承载的少林文化如今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2推动少林寺中兴和少林文化复兴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2.1从电影《少林寺》看影视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通过《少林寺》这部电影的上映,促进了少林寺旅游事业的发展,由原来参观人数的几万人增加至几百万人,我想这就是少林文化的魅力所在。从1982年至今,少林武僧团经常同国家领导人出过访问,宣传少林文化,这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少林功夫不仅是少林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的文化财富。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少林寺的资源更是相当丰富,我们应当大胆利用少林文化,智慧开发少林资源,让它作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廖承志老先生曾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加上国家科学的宣传战略,使没落中的少林寺迅速名扬中外,少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地宣传。它所带来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宣传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更好的宣传少林品牌,推动少林文化的传播,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积极筹划并推动了120集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的创作和摄制,仅从第一部及第二部的收视率及演出效果来看,此电视连续剧不仅极大的宣传了少林寺,而且极大的宣传的登封、郑州及河南,更极大的宣传了少林文化。

2.2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大型文艺演出对少林文化传播的影响

以少林功夫为主体,融合舞蹈和音乐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模式,。有这样一个数据,二零零九年的演出场次达到二百四十场,游客接待总量为二十三万人次,其中有来自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总收入达到贰仟五百万,比二零零八年增长百分之十〔1〕。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自身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找好传统体育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运作模式,才能够做大、做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面对新的环境以及新时代的需求,学术界越来越关心如何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取舍、和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自觉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以开放的事业来对待中国传统运动的发展,以带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下健康发展之路迈进,也是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享誉国内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主要演出形式,以禅文化和大自然的结合为其内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的。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特征作为前提,进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和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形式,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把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复兴得以实现。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学员们进行的维亚人表演,由少林塔沟武校1600名学生演绎的《白云之帆》,堪称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巅峰之作,高达78米的帆屏拔地而起,180名空中演员在帆屏上摆出精致造型,而支撑他们的,则是千余名地面演员的人力操控。千余人拉拽180人,于78米高空呈现10多种惊艳造型广州亚运今天开幕“《白云之帆》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高潮一幕。高空威亚这个环节成功了,开幕式也就成功了;开幕式成功了,广州亚运会也就成功了。”这是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的点评。当然塔沟武校的表演经历并不只是广州亚运会,二零零四年雅典奥运会的踩高跷,二零零七年上海特奥会的开幕式演出,二零零九年全国十一运会闭幕式演出,国庆60周年庆典晚会的太极拳,上海世博会的惊艳表演等都是塔沟的经典之作。他们全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4个仪式演出,分别表演《自然》、《地球飞人》、《弹跃龙》、《节日》、《寄往未来》5个节目。用更少的人表现更震撼的场面,高空威亚无疑是有效手段。这些以少林文化为符号的大型演出极大的推动了少林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极大的推动了少林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3从少林国际武术节看大型武术赛事现代传媒传播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1991年,在郑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它始终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200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2010年继续举办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只是从这届开始,主办由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郑州市变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随着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规格的提高,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成为推动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又一强大助推力,而且这种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比其它形式的交流更具有直观性,少林功夫的普及传播就是对少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少林文化也成为河南对外的一个窗口和名片,很多国际人士认识河南就是从认识少林功夫开始的。

2.4文学出版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与少林武术相关的故事有很多,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相应记述,还有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记录少林故事的书籍,其中《新编少林寺志》、《中华禅诗》、《少林武术系列丛书》、《少林武功秘岌》、《少林寺资料集》、《禅露集》、《禅林意趣诗》是由少林寺自己编辑的,像这样少林寺自己编辑的书刊有四十多种。还有一种《禅礴》杂志少林是在与海外交流访问时,互换书刊所用。《高丽大藏经》雕版重印本是韩国僧团来访时赠予少林寺的。这本《大藏经》的底本是中国宋、金时期的《大藏经》,用汉文写成。在这个信息交流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少林文化有关的电影和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传播和影响都深入人心。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少林武术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书刊间的互赠,也推动了对出版印刷历史的研究。而这样的书刊极具传统宗教和武术特色,受到社会和教徒的一致好评。文学出版必定在无形中以强有力的方式促进少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传媒视角下少林寺商业行为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分析

借助现代传媒,少林寺开始走出院门,少林寺走出寺院的一系列举动,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有人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过于超前而称其为“少林操盘手”、“少林CEO”;有人认为,和尚应该念经修身,不应该涉及那么多的尘世,更不应该把少林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胜地。然而,在我们看来,信佛与念经的本质在于修心,事事皆是佛法,并不在于你具体做了什么。如果心不静,再好的经也将被念歪,修上千百世也难成正果。少林寺僧走出寺院举办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正是“普度众生”这种大乘佛教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果不是少林寺对于少林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自觉保护与主动开发,或许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虚幻的美梦之中〔2〕。

近年来,质疑少林文化商业开发过度的批评不断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少林寺面对最多的指责就是商业化是否过度的问题。一方面,公众希望少林寺是一个研习佛法,弘扬武功,专心慈善的团体,而不是一个商业组织。少林寺过多的参与商业行为不利于其佛法本性的传播,少林寺的商业收入及用途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不免引来人们的猜测;另一方面,在当今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少林寺也要为自身发展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为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谋求发展。所以如何在固本的同时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把商业收入主题用于慈善事业,财务收支要透明化,接收来自审计和各界的监督,方能在商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4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对策

4.1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

4.2要获取政府舆论导向、政策、财力的多重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关注,为少林文化的品牌保护提供舆论上、政策上的倾斜和物质上的支援。少林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少林文化的复兴和传播,仅仅凭少林寺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结合少林等、政府、社会多方力量方能实现。

4.3在现代传媒加强品牌保护,实现持续发展要从自身品牌建设着手,少林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已经形成,但少林的决策者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对品牌进行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实现与时俱进的品牌建设,逐步完善品牌文化内涵和传播策略。

4.4重视新兴媒体,加强交流融合当代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重视并利用好这两项传播手段必将对少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同时,防止和减少网络环境的弊端侵蚀少林文化的内涵。

4.5把握好少林文化“固本”与“开发”的尺度,从有利于传播和保有少林文化纯净、脱俗的本质来看,应以文化推广为“固本”为首,世俗倾向次之;以公益传播为首,商业行为次之;以发扬禅宗为首,兴盛武学次之。

5结束语

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少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可过于盲从或是随大流,形式手段的变革仅仅是用来创新传播的载体、提升传播的效率,但却不能在当前世俗物质的洪流中损害的文化纯真与洁质。要赢得当地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要克服“重武轻禅”的不平衡倾向,要将文化之无形化为有形,借助艺术创作、视觉符号表达、听觉诠释、影视展现等方法,传达少林文化的形象与声音,展示少林文化的价值观与品质特性。要想将少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需要相应的政策导向,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需要按照经济规律运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打造“少林—少林寺—少林功夫”的世界品牌,要走中国民族特色〔3〕。

参考文献

〔1〕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2〕乔凤杰,李春龙.问题视阈中的少林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3):13-16.

〔3〕万瑜,蔡宝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5):44-47.

数学文化大众化研究 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才能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才能体现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自觉的问题上, 我们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提升科研能力, 丰富科研成果为实践发展提出更好的指导是我们今后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文化自觉存在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发展困境, 尤其是在理论创新和理论融合这一问题上, 由于人们的接受能力有限, 对于接触新事物有不同的反应, 所以在文化自觉性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 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的融合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流传, 有着自身的发展的轨迹, 其中有文化的精华经过与时代特色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文化。西方思潮同样存在着很多的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马克思对于西方思潮予以一定的肯定, 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对西方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封建腐朽的思想, 对于外来文化有一定的排斥, 甚至全盘的否定。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思潮是存在着共荣共通的地方的, 只有准确的把握文化的契合点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其次, 文化宣传的力度和人们接受能力的问题。一种先进的思想和进步的思潮想要长久的传承下去需要经过大众的肯定和实践的长期的检验。大众对于文化的接受取决于文化的宣传和传播的力度, 如果一种文化思想不被大众所熟知, 人们也不会愿意对于这种思想进行深入的了解, 甚至说接受这种思想。文化的传承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扩宽宣传的渠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对于文化发展传承的自觉性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胡主观能动性, 在继承的发展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理解和创新, 并能够自觉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真正的实现文化的价值。

最后, 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仁, 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的发展目标, 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稳定, 但是更需要的是发展和积极进取。中国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下需要迸发出一种创新和拼搏的能力, 尤其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 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情况下, 实现精神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体现文化的自觉性, 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传扬到世界中去, 让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国,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 提升我们国际的综合实力。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自觉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面向人民群众, 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必有之路, 提升文化的自觉性促进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 实现文化的创新和传播, 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行为指南。

首先, 用批判的眼光对中西文化进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 西方的思潮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净化, 文化自觉性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理性的、批判的眼光对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文化自觉性是一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道路需要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先进的思想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的自觉性要求全民的共同参与, 尤其是在青年人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从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 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 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渠道。文化的自觉性首先需要对于文化的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需要广泛和宣传, 信息技术时代下, 多种媒体传播途径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手段和工具。文化自觉体现在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上, 只有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任务, 广泛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才能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以党员干部为代表, 深入到基层中去, 积极的讲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文化思想的魅力, 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任务重来, 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从而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的能力。

最后, 积极的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觉的一种重要体现, 只有对文化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实现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 我们国家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 但是在文化创新方面却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无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不是单一进行的任务, 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思考和实践的检验, 逐步的探索才能实现对文化的发扬和创新,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 踏实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实现我们的强国之路, 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 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断的积极进取寻求突破, 实现文化强国, 形成理论特色, 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 展现我们国家发展的决心和实力, 实现中国的强国梦。

参考文献

[1]徐光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N) 人民日报, 2010 (4) .

[2]梁英.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

[3]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中央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 (2) .

新闻传播事业与大众文化教育研究 篇5

一、大众文化教育需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

很多革命导师都对大众文化进行过精辟论述。列宁同志在论述大众文化时曾说,艺术必须为包括工人、农民在内的几百万的勤劳大众服务,如果不为这些勤劳大众服务,那么艺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还说艺术必须让大众理解,必须被大众喜爱。艺术应该和大众的意志、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艺术昂扬起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是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服务于占全国大多数的工农劳苦大众,新民主主义文化要逐渐转变为劳苦大众的文化。他认为普及文化和提高文化水平既相互区别又应该相互联系。他在《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和今后的任务》中指出,关于新文化既应该是科学的、民主的、民族的,也应该是大众的。这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新文化要想完成自己本身所担负的任务,必须被大众所把握、所接受;二是新文化必须代表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必须成为解放大众的武器和力量之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又说文艺也必须服务于人民,文艺的提高与普及必须相结合。这些论述为大众文化教育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基本原则,包括:大众化并非庸俗化,而是以通俗化的手段做到使大众对新文化喜闻乐见的目的,通俗化的目的还是提高新文化的水平;大众文化要代表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表达人民的意志和感情;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中国的劳苦大众所服务。

二、分级式管理和双轨制发展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一直被定义为企业化经营和事业化性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这种模式已经逐渐阻碍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难以推动大众文化教育的进行。因此必须实行分级管理和双轨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按照性质来分是一报两台,一报包括日报、各省各市区的日报,两台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各市区的卫视台和人民广播电台;还有以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这两部分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都应该不同。因为二者的性质不同,任务也不同,所以二者发展模式的轨道也应该不同,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也不同,在管理上也要实行具体政策和宏观政策相结合的分级式管理。

三、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数学文化大众化研究 篇6

[关键词]大众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金元浦教授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大众文化具有世俗性、娱乐性、时尚性、技术性以及颠覆性。

二、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1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1)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步入小康社会的青年学生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强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始终致力于高校文化建设,旨在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主流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学生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为学生服务,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大众文化是普通人的文化实践形式,体现了青年的文化追求,是现代生活中青年群体的一种文化需要和认同。

(2)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注入了人性化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人本主义思想越来越深人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板着面孔灌输说教,而在教育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化的东西,思想政治教学也更加关心大学生内在的需求。大众文化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大众文化功能更多地表达人性的丰富性、多样性,表达人性新的体验、新的欲求。大众文化在呈现人性擅变的过程中,不但对张扬人性持肯定态度,而且从一定层面上为人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物质手段。

(3)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均提倡创新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行为中注意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增强市场意识,弱化传统意识,提升现代意识,克服保守意识,激扬开拓意识,摈弃农耕意识,消除闭锁意识,树立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现代商品经济意识。一句话,就是提倡和培育创新意识。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同样也具有复制和批量的生产特点,但同时对于原创则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支持。因为,只有原创的文化产品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

2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离性。

(1)大众文化在行为上造就具有功利主义和世俗化的人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行为上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具体实践,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作为造就青年的方向和目标,坚决批判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意在把青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人。而大众文化则使当代青年群体在行为上染上功利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

(2)大众文化从观念上培养消费主义。作为主流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青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引导青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大众文化在适合大众消费的同时,由于其商业追求,以娱乐消遣为主,不可避免地造成固定化的消费模式,不仅把自身推向平庸低俗,也把大众推向平庸低俗。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方法

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适应大众文化带来的挑战,实现观念更新,是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前提。一是树立受教育者主体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育人为本,应当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单向灌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同一平台上充分交流,让被教育者在平等的心态中愉快地、自主地选择接受各种正确信息,这样有利于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二是树立全球化观念。改变过去一对一交流、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努力扩大教育面,跳出地域意识,确立全球化观念,主动迎接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全球化意识,要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大众文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现代技术的挑战,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令通俗的大众文化呈现出极大的魅力,使大众受到巨大的鼓惑和诱导,反观拘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则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例如,现在院校均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往往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化、灌输。尽管也在不断地调整、补充和完善其中的内容,但是内容陈旧、教材死板、教学方法滞后、仍然不能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尤其是不能适应大众文化兴起带来的冲击,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大众文化并不热衷于对主人公进行理想主义的拔高,而是直接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非常贴切大众,善于发现和重视受众的情感,更有利于道德仿效和道德实践。传统德育由于以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往往过于强调理性化的接受,忽视受众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导致德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趋于单调刻板,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实际上,情感正是沟通内外的桥梁,通过感情的打动,才会真正实现道德观念的内化。在这方面,大众文化可以说做的非常出色,德育工作应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审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灌输、道德教化与情感陶冶、艺术熏陶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注重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力,增强人们对大众文化的分析、鉴别和批判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树立科学、健康的文化消费。

3利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互联网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更为直接、快捷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脉络。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网络载体,能够在很大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西方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一新的工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积极面对挑战,变不利影响为积极影响,使网络成为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此,首先要着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网站系统。当前,在互联网中的中文信息本来就偏少,而宣传教育信息更是微乎其微,开发宣传教育软件已成为当务之急。软件应把宣传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开发寓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电子教材。以吸引学生自愿、主动使用,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莹.论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5,(02)。

[2]刘戈.论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的矛盾冲突与整合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7)。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反思 篇7

故而政府对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整个过程都予以管理控制和监督引导。而西方大众文化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之后, 就摆脱了政府对文化活动的直接的行政控制, 文化活动听命于市场规律, 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这同时导致当前中国文化形成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中国大众文化不仅和精英文化有矛盾, 而且更要和强势话语—主流文化对抗。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保持基本特性之外, 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自身做出调整, 和中国现实的国情不断整合。

第四, 中国的文化体制不同于西方, 就决定了运行的规则不同, 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作为党的宣传工具, 要服从政府机关的监管, 并不遵循单一的商品逻辑, 要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在性质和功能上不同于西方, 不能只用商业性、娱乐性、消费性来概括。

这一时期对西方文化工业影响下的大众文化进行反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陶东风为代表, 对理论的有效性和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反省, 陶东风在《超越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的二元对立—论对待大众文化的第三种立场》、《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等文章里对之前用法兰克福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的否定性批判作了自觉的反省, 反省的结果是认识到用批判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不恰当的, 两者在时空上是错位的。

的确,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诞生的大众文化, “它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参与到对革命文化高度的政治化、公式化、群体化、表演化的反叛进程, 支配了大陆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 满足了从文化废墟上缓缓站起来的人的精神饥渴:这些曾经被诅咒为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岁月里, 却成为寻求个人情感慰籍的理想方式。人们从合唱和群舞中解放出来, 从歌颂领袖、歌颂人民的被动角色改为自由自在的边走边唱, 歌唱爱情和童年, 沉酒于回忆和童年, 唱流行歌曲, 读三毛、琼瑶, 看武侠小说, 跳交际舞……80年代初的大众文化洋溢着解放的激情和温馨的浪漫, 它有着朦胧诗般的美感”。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诞生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是在法西斯极权统治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针对德国法西斯群众文化所作的意识形态批判, 并且这种批判理论后被该学派的理论家们“误植”到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 用同样的思想对美国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那么用批判理论论述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是否有效, 以及论述结论的合法性就值得思考。此外, 批判理论不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 它的存在不能脱离它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旦脱离就成了抽象的、空洞的。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完全不同于批判理论产生的语境, 如果用并不适用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 就会遮蔽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甚至出现截取现实来迎合批判理论的“削足适履”的结果。

这样的研究工作是毫无意义的, 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要求要谨慎使用西方文化批判理论, 要立足中国的现实语境, 从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援用适合的理论并对理论作适当的改造, 而不是从理论出发来夸大和“制造”中国的问题, 不能“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更有学者认为:“如果面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及其发生肌理, 也许, 这样的归纳尤其是接踵而至的法兰克福式的批判可能会拿错了武器, 也失去了目标。”对前期理论研究的反思和对之前某些不公允观点的反驳, 纠正了知识文化界对大众文化的看法和完全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以曹卫东为代表, 对“浅读”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纠正。曹卫东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效果》等文章中除了谈到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运用首先要考虑其在西方世界中的有效性和在中国运用时要语境化之外, 更强调大众文化批判并不是该学派的目标, 社会批判是整个学派的批判核心, 现代性批判是学派的落脚点, 他们追寻的是关于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哲学。而国内学者在借用批判理论的时候仅仅是针对大众文化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还没有上升到社会理论的高度。这都是因为国内学者在借用批判理论时只看到了皮毛, 而对学派的思想精髓知之甚少, 这样难免在援用的过程中出现滥用和错用的情况。

更有甚者, 当代中国一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表现出了明显了抵触与拒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金民卿的《大众文化论》一书, 作者认为, 引用和采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分析中国的大众文化, 这明显地显示出理论资源的不足和方法论上的幼稚、狭隘和不合理性, 因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观点, 它所针对的时代和大众文化状况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因而, 他一反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依赖和顺从, 在他的《大众文化论》一书中很少提及法兰克福批判理论, 即使提到, 也是作为一种反面的例证。许文郁、朱元思等在他们的《大众文化批评》一书中, 更是直接提出了大众文化批评要“走出阿多诺模式”的口号。他们指出:“精英文化将一种非历史化的审美作为其永恒的指归, 坚持终极关怀的人文理想, 显然己经滞后于现实的发展, 因而也对新的历史流动缺乏有力的、属于自己的诉说方式, 这是精英文化的自我放逐。”

参考文献

[1]黄文杰.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陶东风.欲望与沉沦一大众文化的批判[J].文艺争鸣, 1993 (6) .

[3]陈晓明.填平鸿沟, 划清界限—“精英”与“大众”殊途同归的当代潮流[J].文艺研究, 1994 (2) .

科学文化普及与大众素质研究 篇8

1 科学文化普及的必要性

科学文化普及简称为科普,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科学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中呈现了多种方法、多种途径, 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 通过科普提高大众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

科学文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发展中的“序参量”, 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人口素质内涵的认知与所处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因而没有全面的、准确地概括出人口素质的真正含义。中国对人口素质内涵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 在《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 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1]。科普是向大众传播科学思想文化, 也是时代的创新文化基础所在, 首先应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前提, 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 使大众更好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科普以提升大众的公民科学素质为目的:一是提高大众对人类已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认知程度, 即掌握科学知识的水平;二是培养大众自行学习、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方法和能力, 即常说的授人以渔, 而不是单纯的送人以鱼, 给人一把能不断自行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三是使大众能够基本把握科学的思想和态度, 正确认识科学与人生、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思想观念上能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四是不断增强大众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正确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生活质量与文明程度, 促进全社会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一个人科学素质的高低不能单纯从科学知识的多少来衡量, 还应包括是否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正确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而后者最为重要, 如同人体的干细胞一样, 体现了再生的能力, 使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所以科普宣传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强化科普宣传, 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2]。

2 焦作市科学文化普及现状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可谓是提高焦作科学技术总体水平的一体两翼, 但是科普宣传活动因为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不够大, 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科普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 科普资源状况不清, 科普资源的利用率不够高。目前焦作科普资源现状:一是科普理念和最新的资源不足, 缺少大众乐于接受和欣赏的科普作品, 甚至脱离了市场和用户需求。科普资源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由之前的图文静态式表达逐渐被移动化、视频的方式所代替, 但其相应的研发、制造能力却有局限性;二是科普队伍力量薄弱, 专职科普人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人员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需要建立完善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科普服务队;三是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作为一项涉及领域宽庞大持久的公益事业, 科技人员投身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撑不足。

随着焦作建设的发展大众对人居环境科普、文化科普、科学知识、医疗卫生科普等产生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原有的单一的、呆板的科普服务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在面向大众开展科普工作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不能单靠千篇一律的传播和普及,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针对不同的科普需求组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焦作市抓住契机和机遇大力推进, 把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伴而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做好新时期科普工作, 提高大众科学素质, 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学普及。举办了一系列科技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开展科技赶场、各类现场科技会、培训班, 开展技术咨询、科普讲座、科学传播等大型科普宣传服务。其中, 送科技到企业, 政策解读、业务培训和现场对接非常受企业欢迎;送科技进校园,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知识令孩子们大开眼界;送科技到农村, 农业科技知识为农民朋友解疑释惑;送科技到社区, 科技与生活密不可分, 群众拍手称赞。科普宣传成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活动和重要载体, 是公众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 对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倡导科学方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科普工作, 提高大众科学素质, 给焦作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 培育大众的创新精神;动员大众力量,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把科普工作做实, 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 加强科普工作, 提升大众素质的几点建议

3.1 因地制宜, 合理整合, 推动科普

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短时间内很难产生明显效益。由于在认识和发展上存在不平衡, 因此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社会、公众几方面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做好这项事业。各地应因地制宜发挥各方面的人力资源的作用, 通过新媒体, 进行资源集中、信息整合, 采取多种方法, 共建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载体, 科普活动共同开展, 充分利用学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社会资源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 建设多样化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充实组织开展科普工作的力量。科普队伍可以聘请学界、业界知名的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到科普讲学和培训活动;根据当地科普情况积极动员大专院校, 科技型企业共同参与科普公益事业;加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力求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与驻辖区单位联建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等等, 使科普活动经常化、社会化和群众化。

科普资源的状况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应当定期调查科普资源的状况。调查应涉及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人力资源, 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科普宣传员、科技辅导员等的具体情况;科普设施、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动场所、科普画廊等的分布、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科普传媒、科普网站、电视科普栏目、报刊科普栏目、科普印刷品等的信息制作、信息发布和信息利用情况, 以便获取最新科普资源信息数据, 并及时加以研究分析。这对系统地了解研究科普资源发展变化状况、制定科普工作规划、相应的科普政策、探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和载体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3.2 制定“大众素质提升计划”

大众素质提升计划希望通过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为每一颗为理想奋斗的心, 提供一个用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机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成才路径, 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为当地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服务, 同时提高大众的归宿感、幸福感。

在全社会倡导大众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 提高大众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 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可以采用“政府主导、机构运营、中心监管、校企合作”的运营模式, 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根据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 开展定向培训, 为重点企业培养输送大量急需的技能人才。各类涉及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法人单位, 尤其是教育业、科学研究业、卫生业等, 在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因需施教, 把宣传的重点放在生态、资源、环境和生产上, 引导大众树立健康生活、循环经济、合理消费和应急避险的科学意识, 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 是一项基础性社会工作, 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 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开展科普教育机构、大专院校、文化活动场所向公众开放实验室、 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等科普资源的配套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制定鼓励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科普活动的配套政策措施, 尤其是政策奖励, 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予以表彰和奖励, 以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形式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不断完善当地的科普服务功能和科普基础设施, 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促进科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科普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重在实效, 贵在长效, 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正确处理定期科普工作与长期科普工作、专业科普队伍与兼职科普队伍、传统科普形式与新型科普方式的关系, 多运用新的科普渠道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科普工作应建立科普联动机制, 加大财政对科普工作的投入, 鼓励科研人员投身科普资源研发, 大力培育科普产业, 扶植新兴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要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大众科学素质, 增强科普服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科普工作的开展要顺应党和国家的要求, 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提高大众素质服务,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普工作为促使大众广泛参与, 可以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设一个专项, 对科普展教品的研制开发给予经费支持, 以全面提高大众科学素质服务, 积极开展贴近群众生活的科普宣传活动。

科普步入新常态, 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 鼓励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供给, 坚持提升大众素质, 保障民生的进步, 为加快经济发展助力, 进而成为涵养政府财力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铮.人口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微生活时代大众健身文化发展研究 篇9

随着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微生活时代, 2009年新浪微博的运营正是开启了人类微时代的来临。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 以及移动便携终端的普及,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云、微学习等微应用更是层出不穷, 让信息更新越来越快, 信息应用越来越普及, 微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也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

微时代的到来, 让传播的信息更加简洁, 提升传播速度。微时代之所以称为微时代, 主要还是体现在微上面, 比如:最早的微博, 限制了发布字数为140字, 让微博信息内容更加精炼简短, 但是同时又能有助于阅读者快速浏览海量信息, 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同时又推动信息的快速更新, 有助于信息的传播与流通。

微时代的到来, 让传播方式更加便捷, 特别是移动便携终端的普及, 让信息通过移动终端传阅, 大大提升了人与人直接的信息流动。你既是一个信息传播者又是一个信息接受者, 这种设定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具备的。信息的传播不再自上而下, 而是呈现网状结构和双向结构, 一个热点信息可能发布后, 会被成千上万的人所转发和关注, 形成快速大面积的传播。利用微时代这一特点, 很多企业等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热点内容投放, 引起广泛关注, 达到广告的效果与目的。

微时代的到来, 让信息内容更具碎片化。微时代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 因此, 不管是信息发布者还是信息接受者, 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在网络环境下都能随时随地的发表信息和阅读信息。当然由于微时代的带来, 也带来了海量的信息, 对于丰富的内容, 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阅、话题讨论等, 让信息的内容更加碎片化。微时代的来临让更多的人有了信息发布平台, 民众可以自由表达, 畅所欲言, 比如可以通过政府机构官网公众账号等进行参与讨论, 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度。

总结来说, 微时代的到来, 让信息传播更加快速, 覆盖面更加广泛, 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进行分享, 不管什么身份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移动便携终端等进行信息的分享。微时代的信息是微信息, 内容更加短小精悍, 快速提升传播效率, 满足人们零碎时间获取海量信息的需求。微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便捷, 人们不再被动接受信息, 可以成为自媒体, 自己发布信息, 分享给更多的人。

2 微生活时代对大众健身带来的影响与发展趋势

通过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 借助各种通讯工具, 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健身信息, 健身结构、组织等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覆盖更多的人群, 提倡健身益处。正式由于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人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体育赛事与体育新闻, 传达一种健康的运动理念, 提升人们的健身思想, 引领全面健身热潮。另外, 在微时代, 很多运动的平时训练都能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向广大网友开放, 让网友们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体育运动的学习, 提升群众健身基数。

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加快速, 在过去, 健身都是通过健身房进行锻炼, 但是当前社会, 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少, 想要进行健身但是有没有时间健身, 而微时代的到来, 让健身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提供了便利。比如各种APP软件, 涉及各种健身运动的游戏和视频等, 这些APP就是很好的私人教练, 这些不需要特别的体育器材就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另外还有一些APP能够精确的进行监测运动情况, 比如:卡路里、运动轨迹、运动里程等, 利用这些软件, 可以鼓励人们坚持锻炼, 并且让健身更加的科学、合理。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微信运动, 它能准确地记录你的运动量, 以步为单位, 看你一天的运动步伐, 同时通过朋友圈排名的形式, 让你看到你的朋友每天的运动情况, 另外, 朋友圈排名第一的人可以占领其他人的封面, 通过这样的形式, 也刺激鼓励人们进行锻炼, 为了能够占领更多人的封面, 促使自己运动。

此外, 微时代的到来, 让沟通更加方便, 比如:通过一些互联网即时通讯功能, 让有共同爱好的人们有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平台, 比如微信群、QQ群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沟通渠道。比如QQ群, 目前功能非常强大, 除了基础功能聊天以外, 还可以进行群视频、群文件、群相册等多种方式交流。而一些健身爱好者或者有健身基础的人, 就可以建立一个群, 在群里进行沟通交流, 增强网络虚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联系, 转变健身思想, 提高健身心得, 甚至可以组织健身活动, 激发人们健身的兴趣与热情。微时代的到来, 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新的变化, 比如电子地图的功能, 让健身信息更加网络化, 通过这个功能让人们能够快速找到周围的健身场所信息, 提高健身效率。

当然, 过度的依赖微时代下的健身, 也会导致一些问题, 比如:人们沉迷于网络健身活动, 忽略了户外运动, 不能体验户外新鲜的空气, 也不能体验野外各种不同的环境。另外, 人们可能也会成谜于某项运动, 比如:前面说的微信运动, 有些人可能会一味地追求占领别人封面带来的快感, 而过度运动, 导致肌肉拉伤、酸痛等负面作用。还有一些人也会一味地相信一些APP软件的健身数据报告, 特别是身体状况, 一些软件只用简单的几个数据来判断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其准确性有待考量, 如果完全依赖这些软件, 可能也会给人们健康带来影响。

微时代下要想健康、科学的发展健身文化, 首先, 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健身信息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要整个有效的健身信息, 比如:本地所有体育场所、健身俱乐部等场地使用情况、场所介绍、场地图片、价格、预定情况、联系方式等信息, 让人们能够快速的查询周边健身信息, 并且方便联系进行健身锻炼, 满足不同个体进行健身的个性化需求, 达到健身效果与效率。其次, 要加强网络体育健身组织与现实活动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可以建立一个本地的益行活动群, 每周定期举行益行活动, 通过网络平台达到交流、组织的作用, 而在在线下举办健身活动, 达到健身的目的。如果有能力, 还能让群与群之间进行交流, 进行群体健身活动比赛, 调动成员参与积极性。最后, 网络渠道是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因此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加强健康健身的宣传。善于利用微时代传播特点, 宣传科学的锻炼方法、普及体育知识, 要倡导合理消费的健身, 比如可以鼓励人们去户外锻炼, 爬山、快走等方式, 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 又可以强身健体, 经济又实惠。

3 结语

微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让健身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带给人们非常多的福利与便捷, 但是也隐藏了许多的问题。应该理性的对待微时代的到来, 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健身。

摘要:微博、微信、微云、微商、微小说、微电影等都说明已经进入了微时代, 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健身方式, 微时代让健身变得更方便、更多样化, 但是同样也带了一些问题, 针对微时代下给大众健身文化带来的影响, 浅谈微时代下健身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微时代,健身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 卞新芳.“微”时代体育生活方式特征与发展趋势[J].福建体育科技, 2015 (3) :21-23, 41.

[2]刘华煊, 刘青健.“微”环境下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以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 (5) :59-63.

[3]刘建生, 方千华, 骆民煌.网络时代体育运动QQ群的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0) :29-31, 45.

[4]崔文红.电子地图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 (3) :87-89.

数学文化大众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文艺媒体批评,发展方向

中国文艺媒体批评, 是中国文学实践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批评和学理批评不同, 它具有建构者和颠覆者双重的身份, 它不仅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准则进行结构分解, 而且构建起了在新的大众语境下的批评受众、主体、秩序和法则, 不断推动中国当代多元化互补的文艺批评新格局。

一、中国文艺媒体批评的概述

从市场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 中国文艺媒体批评主要是以市场经济利益为目标和价值追求, 大众传媒介质具有商业性, 而中国文艺媒体批评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媒介, 因此, 我们可以把它的价值追求就是追求市场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批评的对象的角度来看, 中国文艺媒体批评是以文艺批评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形态呈现的。在这个以大众文化为背景的文化领域中, 大众传播的媒体中多数会用“文化”来标榜, 出现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中, 它们多出自记者或是编辑之手, 满足缺重的好奇心, 成为了群众热力追捧的日常文学阅读指南, 表现出了文艺批评和大众文化相融合的批评常态。

从批评介质的角度来看, 中国文艺媒体批评是指发表在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文艺批评。其中报刊文字记者的文艺批评主要是由新闻记者或是报刊编辑来完成的。它重视对当天的文艺作品的评价, 富有很强的现实感。大学教授的文艺批评是由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教授来完成的。它具有浓厚的历史内涵, 带有丰厚的历史感。公众作家的文艺评论主要是由曾经参加过文学创作的作家来完成的。它在创作中寻找自由的冲动。这些都是对文艺媒体的批评的方式。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文艺媒体批评研究的特征

(一) 文艺媒体批评受众和主体互动性增多

文艺媒体注重把普通大众带入文艺批评中来, 因此, 使得文艺媒体批评的受众和主体的互动性增多, 文艺媒体批评受众的形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于目前的文艺媒体批评和文学艺术的开放性, 所以文艺受众的渠道就不断的被拓宽, 比如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 给文艺爱好者参加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带来了便利, 让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作品进行评价, 并使作者很快得到反馈, 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他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评论文学作品, 或是把作品下载下来进行二次创造, 使该文学作品变成富有自己个性的作品。大众媒体媒介的不断增多, 使得文艺媒体批评主体和受众的互动性不断增多。

(二) 文艺批评内容丰富

文艺媒体批评是文艺批评对象的范围不断的扩大, 由文艺作品为中心不断的向文艺活动、文艺现象和文艺事件拓宽。文艺媒体批评的内容的不断的丰富给文艺批评带来了新的改革。一方面它使文艺媒体批评的空间不断的开阔, 减少了生活实践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文艺媒体批评有浓厚的平民色彩, 使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文艺媒体批评将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当做批评的目标, 将大众的日常的生活文化改变成印象化、及时化和时尚化的短小评论, 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 独特的言说方式

文艺媒体批评的言说方式具有独特性, 变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 语言幽默诙谐、犀利、轻松。比如张闳在《号外》中对莫言的评价是“他的愤怒的利刃, 必须裹挟在一大堆废话的刨花中扔出去。”通过张闳幽默风趣的语言, 我们可以体会到莫言富有激情的防抗之声。这种愉快、轻松的语言风格是由新的文艺类型和批评受众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选择所决定。其中新型的文艺类型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具喜剧性和娱乐性。第二方面, 文艺媒体批评有迅速、快捷、及时的特点, 更具新闻性。它的新闻性, 有助于批评受众可以及时的获得外界发生的文艺咨询, 使批评受众更好的选择文艺作品。第三方面, 文艺媒体批评更侧重于感性批评, 它重视批评主体对批评对象的特殊感受。文艺媒体批评非常注重感官刺激和感性介入, 而轻视了诗性内涵和理性阐释。然而文艺学院批评的侧重点是理性批评, 主要是对文艺精英的批评, 是以学术研究和文艺研究为出发点的纯粹的批评, 有很高的理论性。由于文艺学院批评完全尊重文学艺术的独立存在方式, 它依照理性的合理逻辑对文学艺术进行评价, 因此, 它必须要用理性的、完整的、系统的、严肃的方法向批评受众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解释。

(四) 形式多样化

文化媒体的批评的形式具有多样化, 它不再约束在传统的艺术评论和文学评价上, 而是拓展到电视节目评论、手机短信评论、影视评论、微博评论和网络评论等多种领域中, 是对文学批评重大的更新、变革。文化媒体批评的类型的多样性是与当下的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 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文学艺术形式不断的丰富, 更让他们凭着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了文艺批评受众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

网络技术的进步, 使得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多种表现方式, 比如绘画、雕塑和文学等文艺作品, 微博、电视和电影等新的文艺形式。但是, 也正是由于出现了太多的行为艺术、电视、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 也使人们没有时间去关注经典文艺和文艺作品的批评, 阻碍了大众人民的精神世界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 文化媒体批评要与文艺学院批评互相取长补短, 文艺学院批评可以适量的使用文艺媒体批评短小精悍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感性化、个人化的思维方式, 实现共赢。文化媒体批评要和大众传媒进行有效的互动, 来提升自己的文化趣味和审美品格, 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受众数量。还要推动文艺批评学科建设, 带动大众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加快推动文化民主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双双.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文艺媒体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刘卉青.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大众文化中的网络语言现象研究 篇11

全球化的现代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尤其是电子传媒。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年底提升3.8%。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率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伴随着网络的诞生、普及和网民的不断增加,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发展和传播,这就是网络语言,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一种传播强势,其影响已遍及虚拟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

1 网络语言的概念

网络语言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偏爱,发展神速,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速度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慢慢地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指所有通过网络的手段进行表情达意的语言类型,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聊天、电子公告栏(BBS)中的语言和有关网络的专业用语和特别用语(如硬件、软件、宽带、网民、在线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专指网民在聊天、游戏、BBS上常用的语言。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把网络语言定义为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表情达意的信息符号,在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里,不需要用太多的现实规范来约束语言的形式,只要达到交流的目的即可。

2 网络语言的类型

网络上新词汇的生命力顽强,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久而久之被广大的网友们接受并且广泛地使用。网络语言的构成形式五花八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数字型谐音

网络语言一般都会使用数字代替文字,是由于发音相似而产生的。通常根据10个阿拉伯数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系列简单易记、输入便捷的字词,比如“4242”指“是啊、是啊”;“V587”表示“威武霸气”;“7758”指“亲亲我吧”;“886”表示“拜拜了”;“5555~~”表示“哭泣中的呜呜呜声”;“7456”表示“气死我了”;“8147”表示“不要生气”等。这是利用数字的读音与汉字的读音相近的特点,使用数字的读音代替汉字的读音来达到意到而速度快的效果。“7758”只需要敲打键盘上的4个数字键即可完成,而“亲亲我吧”则需要敲打键盘7~8下才能完成。又比如,“8错”表示“不错”;“1314520”表示“一生一世我爱你”;“7456”表示“气死我了”。这一类谐音并不是通过普通话的读音来相谐的,而是根据方言来谐音的。在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s和sh是不分的,因此会出现以4谐shi的现象。

2.2 汉字型谐音

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时,想输入“大侠”,首选项却是“大虾”,后来“大虾”就被网民们用来专指计算机高手。这是因为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而得名;想输入“同学”却出来“童鞋”,为了节约时间,在一些私人场合,就明知故犯地使用这类网络语言。这种方式除了输入便捷外,还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比如:“杯具”表示“悲剧”;“餐具”指“惨剧”。“河蟹”是“和谐”的谐音;“板斧”是“版副”的谐音;“斑竹”和“板猪”是“版主”的谐音。这些发音相似的词都被重新注入新的意义,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避免了使用敏感词汇,又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性。

2.3 英汉字母简缩型

英汉简缩型多是英语常用词的缩写。造词方法仍然是谐音,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例如“BT”即“变态”;“PMP”指“拍马屁”;“MM”即“妹妹”;“GG”指“哥哥”;“BB”即“宝宝、抱抱或拜拜”;“fans”指“粉丝”;“RPWT”指“人品问题”;“SG”表示“帅哥”;“BC”表示“白痴”;“PF”指“佩服”;“LR”指“烂人”;“ZT”表示“转帖”等。词语简缩以后,输入速度比输入规范的汉语或英语快了很多。此外,还有一种是英语常用词的缩写,比如“GF”表示“girl friend (女朋友)”;“BF”指“boy friend(男朋友)”;“PK”指“play killing (单挑或群挑)”;“U”指“you”;“CU”指“see you”;“Y”表示“why”;“R”指“are”。

2.4 汉字变音型

变音与谐音不同,有些变音来自方言,有些来自说话的习惯,但是使用这类型的语言,通常可以看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比如:喜欢不叫喜欢,而叫“稀饭”;不要不叫不要,却叫“表要”;这样子不叫这样子,而叫“酱紫”;压力也不叫压力,却叫成“鸭梨”;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旅友被称为“驴友”,专指背包一族;“什么”叫“虾米”。这类词语增添了词汇的幽默性,使网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得到娱乐。

2.5 符号型

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符号,或以形会意,或象形隐喻,其表意效果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常以表情居多。如“--”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T T”表示流泪的表情;这种表情型符号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来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文字符号。成为网络语言后,它出现了更多形式,“*()*”表示脸红;“:-”这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一张笑脸;“: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开嘴笑;“:-)”表示微笑;“8-)”这是眼镜一族的专用笑脸;“;-)”指抛媚眼的笑;“1-D”哈哈地笑;“1-P”是捧腹大笑等。符号型的网络语言通常表示文字的多以谐音有关,如“=”表示“等”;“o”表示“哦”;“**”表示不雅语言。

2.6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以上5类网络语言,但也流行于网络,是网民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类语言具有年轻化和使用人群的文化水平较高的特点。同时,不再是为了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而是更多地反映了社会事件和热点,体现了社会现象。比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傻很天真”;“被就业”;“很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些语言体现了网民的幽默和智慧,也丰富了语言本身的含义,并且有些已经被发展为某种文体语言。2012年,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产生了一种“舌尖体”的网络文体,2012年4—6月,这个语体达到顶峰热值。全国各地、各界纷纷推出了各自版本的舌尖体”,比如舌尖上的湘菜、舌尖上的北京、今天你舌尖了吗?2012年年初,《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火爆上映,使“那些年体”也泛滥到各个领域,包括电影、电视、美食和书籍等。

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分类,我们总结出网络语言与规范汉语的不同,在网络环境中传递和交流,网络语言不仅具有大众文化的一般特点,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3 网络语言的特点

3.1 方便简洁,具有日常流行性

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众“一般个人”的文化。用谐音的数字或者字母缩写来代替大段的文字,既提高了网民们打字的速度,又加快了聊天的效率。与欣赏高雅文化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网络语言也是在人们的日常网络活动中诞生而新兴起的,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而流行。一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也会被人们淡忘或抛弃,比如“286”比喻某人脑子转速很慢,行动迟缓,跟不上潮流,像“286”电脑一样,但是现在早已用“OUT”来代替“286”,表示“落伍”的意思。

3.2 有趣生动,具有娱乐性

由于网络文字具有可视性,所以网络语言相比一般的电话沟通更加富有生动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它都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工作和生活中的竞争压力,需要寻求一种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上网成为网民们找乐子的一种重要途径。网民们在论坛或是聊天软件中参与网络交际的直接目的大多是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获得快乐,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语言无疑增加了交流的乐趣,使上网成为一件轻松而又有趣的事情。比如,“潜水”指天天在论坛里待着,不发贴,不跟贴,只看贴的人,现在更多地指在网络聊天中“隐身,只看别人聊天”的意思;“爱老虎油”指英文“I Love You,我爱你”。2011年前后,“屌丝”只是出现在百度贴吧被一小撮人提及。2012年,微博上一众单身宅人的自嘲,让“屌丝”从小众词汇变成大众通行语。德国系列短剧《屌丝女士》的出炉,以及中国版《屌丝男士》的问世,更是把“屌丝”一词推至顶峰。2012年11月初,中国官方最权威媒体《人民日报》赫然用上“屌丝”一词,此举一出,将已在网络流行大半年的该词热度再次发酵,屌丝几乎开启了一个人种划分的新时代。这个词也成为2012年最热网络词,更证明了网络语言具有极强的娱乐性。

3.3 推新求异,具有主观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追求自我,张扬个性,崇尚创新”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和“90后”,他们携带着后现代主义思潮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在推崇个性、推新求异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语言成为网民展示个性的工具,网民们在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一些在规范汉语中根本不会出现或者有语句错误的字词,都莫名其妙地被组合在一起,让网民们觉得新奇。比如,“过奖”被说成“果酱”;“我来了”变成“偶来乐”;“霉女”却指“俊男、美女”;“人参公鸡”表示“人身攻击”;“玩得很开心”说成“很High”;“倒霉”叫“衰”;“有本事”叫“有料”;“单身男人”称为“钻石王老五”;“支持”变成“顶,狂顶”等。这些网络语言更富于主观色彩,发挥了网民们的主观创新性,而且有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试图冲破束缚的倾向。

3.4 反映社会,具有事件性和时事性

网络语言不仅在网络上出现,也在各种电视媒体、报纸新闻中频繁出现,这说明网络语言是来源于社会热点新闻和人物,反映了一段时间的社会事件,具有一定的事件性和时事性。比如,“艳照门”事件后,接受电视采访的市民随口说的一句“我是来打酱油的”,至今还被人们用于表达事不关己的态度;“非主流”反映了如今年轻一代的另类生活态度。而早些年红极一时的“裸婚”,也常常被用来调侃无经济基础的婚姻。一系列的“楼靠靠”“楼脆脆”“楼倒倒”“楼歪歪”等词语,反映了日益严重的“豆腐渣”工程问题。“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是源于“7·23”温甬铁路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面对记者提问连出妙语,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这一回答句式,被网友们追捧为“高铁体”,并纷纷用此句式造句。“我可以说脏话吗?”来自于一位油价哥的无奈回答,2012年3月22日,嘉兴电视台的记者面对油价上涨随机采访路人时,某路人耿直地说出“我可以说脏话吗?”,在遭到记者拒绝后,更表示无语可说。无奈的回答更是激起了所有人对物价上涨无处宣泄的心声,也反映各种物价上涨而导致的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并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匿名的网络虚拟世界,给网民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语言是对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也是现代大众传媒的必然产物。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大众文化。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它自身产生和生存的必要性,也有它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大众文化名词解释[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49.htm,2013-11-01.

[2]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roll.sohu.com/20130115/n363525707.shtml,2013-01-15.

上一篇:坚持保基本的原则下一篇:医生医疗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