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计划

2024-08-01

援助计划(共12篇)

援助计划 篇1

最近, 国务院国资委领导曾指出:在全球经济竞争与文化较量日益激烈的今天, 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认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和软实力打造已经成为企业, 尤其是中央企业实现高速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在软实力的诸多因素中, 员工心态是当代国际管理界研究的新视角, 即企业心理信息管理。一项成果颇丰的研究能够实实在在地在操作层面上给与企业软实力支持, 这就是《EAP——员工援助计划》服务项目 (即Employee Assitance Program) 。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企业员工工作节奏也不断加快, 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多, 有些人员不堪重负, 心里失衡, 严重时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随之也导致企业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下降。现在许多企业面临着相同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员工上班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工作积极性不高, 拿着不菲的薪水却仍对企业牢骚满腹?为什么不少企业都重视用物质方式来激励员工, 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中国员工职业心理健康数据库》统计的结果显示, 2008年企业员工在压力、身心幸福感、职业枯竭以及抑郁倾向方面4项指标都在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8年企业员工的抑郁倾向为4.9%, 比较2007年的2.9%, 提高幅度在70%-80%, 这个数值触目惊心。

针对企业出现的这些状况, 管理层开始愈加重视员工队伍的状况。通过努力塑造企业文化, 进一步打造企业软实力, 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员工援助计划 (EAP) 逐步被引入, 并逐渐被认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它能帮助企业员工缓释压力, 找到工作与生活的结合点。

本文将在介绍员工援助计划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该计划在企业中的作用及应用,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等方面的内容。

一、EAP概述

1、EAP是什么

员工援助计划 (Employee Assist Program, 简称EAP) , 是由组织支付费用, 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服务项目, 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向员工提供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帮助员工 (甚至其直系亲属) 解决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 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提升生活质量并推动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

2、EAP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试图解决员工酗酒和药物滥用问题, 建立了职业酒精依赖项目, 诞生了员工援助计划的雏形。1920年到1930年间, 经典的HAW霍桑实验, 通过对美国西部电气公司进行了一项生产力的研究, 允许员工向研究者抱怨任何问题, 结果发现员工的工作热情有了很大的提升、工作紧张度却相对有了降低。1930年以后, EAP服务逐渐在美国的流行起来, 服务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扩充, 涵盖了员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20世纪八十年代EAP项目趋向成熟。统计显示, 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中, 已有90%以上的企业成功推出了这一方法。在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100%都购买了EAP服务。在欧洲EAP服务也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英国一年大约有600家EAP公司为800000名员工提供服务。

相对EAP在国外的快速发展, 员工援助计划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 我们国内的公司认识EAP还不足十五年。在世纪之交, 上海德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心理学博士张晓平先生首次把EAP带到了中国。并在2001年3月, 国内诞生了第一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援助计划。值得一提的是, 港台地区EAP的发展要领先于内地, 近年来EAP在港台地区已越来越普及。目前在中国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都在向中国本地员工提供员工心理援助方案的服务。如惠普、摩托罗拉、思科系统、诺基亚、宝洁、上海通用、可口可乐等等;一些中国本土公司如联想、中国电信等也已经启动并在向员工提供相似的服务。但总体来说, 中国在这方面发展滞后, 与内外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对比如下:

二、企业引入EAP的作用

(一)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新渠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许多企业领导认为, 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财富, 要让员工工作并快乐着。因为, 员工快乐也是生产力。拥有健康的人力资源, 是公司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 解决员工在改革、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里问题, 提高员工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能。正如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提出的目标一样, 将EAP打造成为——关爱文化落地的载体、员工心灵和谐的家园、公司健康发展的支撑。因此, 员工援助计划将通过对企业危机干预, 进一步化解和改善员工对企业的负面情绪, 及时调节员工关系和冲突, 有效降低员工的投诉率, 减少劳动纠纷, 不断消除员工对企业的不满, 从而在增强企业和员工和谐关系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二) 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新抓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入EAP这一员工关爱服务机制, 能充分体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求实。员工援助计划是“以人为本”的员工关怀, 目的是赢得员工之“心”。EAP充分注重员工是一个多重身份的“个体”, 通过对员工工作时间和“八小时外”的管理, 了解员工在想什么、做什么, 更好的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消除困惑, 解决实际困难, 提供个性化的福利等方面的服务, 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努力为企业营造“人人思进, 人人思企”良好氛围, 也为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因此说, 员工援助计划可以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视角和手段。

(三) 提升员工对企业愿景认同感的新途径

关心员工成长和个人问题, 让员工感受到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员工通过认同管理者, 实现对企业愿景和目标的认同, 继而提高员工职业忠诚度和热情度, 加快获得员工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有人说:“企业, 企业, 如果少了‘人’, 不久变成‘止’业了吗。”企业的愿景需要员工的努力才能实现, 员工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这个载体和舞台。EAP正是在两者之间搭建了一个管理者和员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EAP的服务, 使大多数员工得到心理上的抚慰, 有些员工的实际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更多地员工从中获得了快乐感和归属感, 这将会让员工更直接地体会得到企业对员工的深切关怀, 体验到企业管理层对员工最直接的关心, 进而更好地促进员工对企业的最大认同并为之而更加努力工作, 为企业创建健康型组织打好基础。

(四) 改进企业管理提高回报的新工具

EAP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措施, 能够在企业管理诸多方面为企业带来好的回报。包括为企业节约招聘费用, 节省培训开支, 提高员工士气, 增加留职率, 减少工伤赔偿, 改进生产管理, 降低缺勤率等等。据资料显示美国企业对EAP投资的平均回报是150—170%。据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统计:他们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服务, 一美元的投入能得到的回报是16.95美元;麦当劳公司报告他们在80年代在EAP计划上被花费的每一美元都有4:1的回报, 近年来投资回报高达10:1。美国一家拥有7万员工的信托银行引进EAP之后, 仅仅过了一年, 他们在员工病假花费上就节省了739870美元;2002年, Motorola日本公司在引进EAP之后, 病假率平均降低了40%;1994年Marsh&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 在引进EAP之后, 员工的缺勤率降低了21%, 工作的事故率降低了17%, 生产率提高了14%。所以说, EAP不失为企业管理中的一种良好的辅助工具和手段。

三、EAP在企业中的应用内容

(一) 压力管理

企业员工的压力不仅仅是职场压力——组织压力、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这三个主要压力源, 还包括智力、能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多方面。EAP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形式, 及时了解和正确掌握各职员工的压力情况, 并通过有的放矢地心理辅导, 悉心听取员工的呼声, 解决一些个人困难, 使之压力得到有效化解或缓释, 让其轻松上阵, 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二) 心理健康管理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他们的幸福都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调节, 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神经衰弱、人际交往障碍等等。近年来, 无论像韩国现代峨山公司董事长这样的企业高管自杀, 还是富士康公司一般员工自杀事件屡见报端。企业可以通过实施EAP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体检, 及时洞悉员工的“心理感冒”, 掌握他们的“心情晴雨表”, 以便及时疏导干预, 促进员工心理健康, 帮助其以良好的心态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

(三)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现在的职场, 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员工, 员工也可以自主选择企业和自己的职业。所谓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就是要让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 并通过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 使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有了EAP企业可以从管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多个维度, 对员工的绩效和能力进行评估, 真正做到认识人、激励人、发展人, 为员工职业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制定提供指导和建议, 使员工准确把握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定位, 辅导员工克服职业倦怠, 冲破职业瓶颈, 帮助其制定现实可行的规划目标, 并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并描绘出自身发展的进一步行动计划。

(四) 个人问题管理

EAP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关注员工的个人问题, 并把员工个人问题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EAP可以通过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培训、讲座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团体辅导, 提升员工的自信心训练, 解决员工中存在的共性的困惑;同时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 供员工作个别的心理咨询, 提出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一对一地及时解决员工个体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更积极的精神状态, 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四、EAP在企业的服务方式

EAP在企业中的服务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筹备阶段——包括人力物力准备, 方案计划制定, 寻找合作伙伴;二是需求了解——包括书面问卷调查, 24小时热线电话, 整合内外资源, 需求分析汇总, 设计援助计划;三是实施援助——包括专业人员心理辅导, 提供必要帮助, 解决实际困难, 兑现新福利计划, 改革管理规定建议。

具体在实施EAP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是举办职业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班, 通过培训和讲座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团体辅导, 训练他们的自信心;二是推荐专业人士, 通过电话、网络或面谈形式, 对员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咨询, 及时疏导和缓释他们内心的困惑, 并对企业管理提出建议;三是聆听员工在生活上碰到的具体困难, 帮助搜寻解决这些家庭生活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四是各级工会、各级组织等切实关心员工思想、工作和生活, 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对员工实施非物质的援助;五是对员工每人每年给予一定额度, 用于员工自选福利计划的报销。

综上所述, 员工援助计划自其诞生、发展至今, 在很大程度上, 解决了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 很好地诠释了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 《员工援助计划——EAP》无疑是企业打造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引进、实施和推广EAP将为我国企业管理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剂良药。坚持以人为本, 大胆的吸取国内外EAP的成果为我所用, 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增强核心竞争力。

援助计划 篇2

2012法律援助工作计划

一、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社会知晓率。

继续通过报刊、网络、举办现场咨询、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途径大力宣传法律援助;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进行法律援助宣传

二、健全各项制度,强化三级组织网络管理,加强工作站、联络点建设。

对法援案件的申请、审查、受理、指派、结案归档,在2011年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管理,规范流程,使2012年我镇法援工作,特别是非诉讼案件管理更加规范。对各维权工作站更要加强管理,一季度制定工作站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工作站和联络点培训,提高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业务水平。在2012年考核细则基础上进一步增删,要求工作站及所属联络点均挂牌办公,要求设立公示栏,公示组织机构图、服务承诺、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等便民措施,完善基层工作站考核细则。各工作站法援案件必须先行网上申报、审批,结案后一周内报送案例信息,一个月内报送案件卷宗检查。

三、加强法援案件质量的检查,规范法援案件质量。

2012年,对法援案件的质量特别是工作站非诉讼案件,我们将定期进行检查与评比,开展互查互评,评出优秀法援案件,建议局领导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全年组织4次以上旁听庭审,随时督办,定期回访;对案件质量有瑕疵的进行通报批评,特别是对各维权工作站的法援案件,重点进行审查与指导。

四、扩大非诉法援案件的受援范围,让更多符合法援条件的群众避免诉累。

法援案件并非必须通过诉讼才能解决,非诉解决纠纷更有利于减少当事人对抗,化解社会矛盾。2012年,我们将在2011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非诉讼案件受理并规范非诉讼案件的审查与审批。

五、继续深入落实各项便民措施。

全面落实中心制定的便民措施,并注重工作站的落实。印发法律援助维权知识问答系列宣传材料,和案例选编一起发放到工作站及联络点,实行法律援助宣传进村入户。要求工作站制作法律援助联系卡发放到摸排的受援对象,要求工作站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兑现服务承诺。

六、多渠道争取法援经费,严把经费发放审查关,进一步保障法援工作的开展。

在确保地方财政预算经费落实的前提下,继续努力争取社会广泛支持,保证法援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法援办案经费的正常开支,并严把案件补助审查关,不合格案件不发补助款,有瑕疵案件,如无证据材料,无辩护词(代理词),没有按照规定会见被告人等问题存在的案件,扣发补助款。

七、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及时、认真地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努力做到应援尽援。

乌苏市司法局哈图布呼司法所

援助计划难振欧元 篇3

欧元再受评级压力

一方面,援助计划仍然无法解决希腊等国家的“偿债能力”这一核心问题,该计划的具体实施细节也仍有待商议,使得投资人的忧虑无法完全消散。另一方面,投资人对于欧元区经济成长的疲弱前景也无法释怀,使得欧元走势越发承压。此前公布的第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仅增长0.2%,显然无法缓解市场看空欧元的人气。

受此影响,欧元兑美元在短暂反弹至近1.31水平后重启下行走势,预计短线可能再次向下测试年内低点1.2520。

即便如此,评级机构仍不忘落井下石。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表示,有可能在4周的审核之后考虑继续调降葡萄牙和希腊的主权评级。可以说,评级机构再度成为“欧元杀手”。

英镑有望企稳回升

同为欧系货币,英镑的走势较为坚挺。

英国大选尘埃落定,布朗最终宣布辞去英国首相和工党党魁的职务,保守党领袖卡梅伦顺利成为新一任首相。而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组阁的协商接近完成,投资人进而希望能看到保守党领导的新政府快速采取行动降低财政支出。这推动英镑兑美元一度攀升至1.50整数关。

不过,此后英国央行发表了对经济成长和通胀的温和言论,抵消了稍早因英国组建新联合政府带来的乐观情绪。英国央行总裁金恩还警告称,经济成长的风险增加,欧元区债务危机使得英国削减赤字的紧迫性加重。英国央行通胀报告则认为,英国CPI两年后将低于2%的央行目标,GDP短期下行风险加大。这使得英镑兑美元自日内高点1.5032迅速回落,最终守于1.4850附近。

至于后市走势,英国选情的逐渐明朗及英镑被明显低估这一事实可能会帮助英镑企稳回升,但英镑兑美元只有有效上破1.50大关才能进一步打开上行的空间,否则仍将维持弱势整理格局。加元逐渐收复失地

商品货币方面,加元兑美元在低位持续反弹,现已收复5月初以来的大部分失地,兑欧元则更是触及8年新高。

加拿大经济在西方国家中恢复最快.成为加元走强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股市上涨及金融市场情绪有所缓和也为加元提供了较强的支撑。

援助计划 篇4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种质量工程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校对教师工作绩效标准也不断提高。绩效要求的不断提高,给高校教师带来持续增加的工作压力,致使其职业倦怠程度增加,职业高原期提前。这些现象令人担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科研绩效。本文尝试从员工援助计划入手,针对上述因素改善教师绩效。

1 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因素

近五年来,高校普遍采用量化的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时数要求有很大提高,科研工作也针对不同职称有硬指标要求。教师为了努力完成量化指标,无法同时兼顾工作质量。工作压力较大,职业倦怠感增强,职业认同感降低是影响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

1.1 工作压力加大

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高校纷纷推行的小班制教学。小班制即教师教学的对象由原来60人规模的大班,变为30人规模的小班。小班制的推行,使不少高校教师的授课任务从一周不到10节增加到20多节,加上招生人数稳步上涨,教师的教学工作时间被拉长,甚至除了白天教学之外,教师还需利用晚上和周末完成授课任务和备课。而在寒暑假中,教师也不能休息,而是利用假期的大量时间完成科研任务。所以,从全年来看,教师每周工作时间为50~58小时,远超40小时的周工作时数标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休息时间减少。实际上,除了教学工作量的增加外,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科研数量的要求也是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

1.2 职业倦怠程度增加

过长的工作时间、过大的工作压力造成教师身心俱疲,恶性肿瘤等身体疾患提前到来;无暇与同事朋友交流,产生人际疏离;对同一课程在一周的反复教学感到厌倦,教学热情降低,且课外时间无余力做好科研,产生挫败感。这些现象印证了30多年前美国教师协会对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人群的研究。国内研究也显示,教师的倦怠程度排在第三,紧随物流运输从业人员之后。高校教师是多发性失眠、高血压、晕厥人群,而且近年来这些生理症状在年轻教师中从无到有,且数量增加较快。

1.3 职业认同感降低

教师的身体状况下降带来的身体隐疾增加,会进一步带来焦虑感,并演变为职业兴趣下降和职业认同感降低。具体表现是:高校教师普遍的课时和科研负担过重,对教学工作和对学生教育的热情大减;新进教师缺少职业方向和职业荣誉感,从而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年轻教师面临科研和职称晋升的困难感到迷茫无助,对将来的职业道路产生困惑;中年和骨干教师教研负担过重,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也不高。

2 运用员工援助计划改善高校教师绩效

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企业运用EAP以解决影响员工绩效的酗酒和药物成瘾问题。随着员工工作压力日增,带来抑郁焦虑等问题,企业对员工的援助服务扩展到对员工和家庭的压力协调、理财、家庭纠纷等方面。目前企业向员工提供的EAP服务主要是有关身体健康、职业发展、工作生活协调等咨询以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

由于EAP为企业带来员工绩效改善,基于其较高的投资回报率,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已采用EAP,美国有25%的员工得到企业提供的EAP服务。受到员工工作缺勤等绩效问题困扰,英国企业也加速推广EAP。在我国,EAP首先受到大型外资企业在华子公司的青睐,随后中国移动、中国石化系统的一些省级机构,上海、北京的部分区级政府机构等都为员工提供援助服务。因此,EAP可以针对性地帮助高校教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走出职业倦怠困境,有利于提供高校绩效。

实际上,高校实施EAP项目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首先,高校的基层工会已经开展了一些职工集体活动,比如:校运会、青年联谊会、专项体育项目比赛等。这些活动也是EAP的组成部分,为整合EAP服务提供了条件。其次,高校具备提供EAP服务的专业人才储备和资源。EAP服务通常可以由外部专家或内部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或内外部专家共同提供。但EAP服务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学等专业背景,并经过专业机构的培训。而上述专业在综合类和文科高校中都有开设,因而高校可以从中选拔出专业知识深厚且有意愿从事EAP工作的教师参加外部专业机构培训,以获得EAP服务资格。同时,同一地区和邻近地区的高校还可以进行专业人员的资源共享,以使那些暂时缺乏专业人才的高校也可以得到兄弟学校提供的EAP服务和培训。最后,高校推行EAP服务受到的阻碍较小。企业推行EAP服务通常都要经过较长的预热期,以帮助员工了解EAP,最后才能够放下戒备和疑惑,接受EAP服务。高校教师认知能力较强,对自我状态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可以自主地学习和了解改善自我的相关知识。教师群体非常欢迎和支持高校为教师提供EAP服务,将之视为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工具。因此,EAP项目会得到教师的配合而以较高的效率开展。

3 高校初步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的思路和要点

根据目前开展的员工援助计划项目和高校教师的具体需求,EAP对高校教师的援助服务可以主要针对身心健康咨询,职业和人生发展规划,以及个人法律和经济事务咨询3方面。其具体实施可以采取三级身心健康干预体系,第一级体系的目的是预防身体隐疾,主要对象是教师群体;第二级体系主要对存在轻度工作生活失调的教师提供服务,对象是提出具体需求的教师;第三级体系主要针对经历重大身体疾病,或有抑郁症的教师进行帮助。健康咨询主要在第一、二级体系,健康治疗在第三级体系中覆盖,职业人生规划和法律经济事务咨询在第二级体系中覆盖。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但他们仍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学习能力较强。因此,高校可以更多地采用培训、引导等方式来初步推行EAP服务体系。

3.1 开展健康培训和健康计划咨询

健康培训可以用定期举办讲座的形式,邀请国内从事EAP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系列专题讲座。讲座可以首先让有EAP专业背景的教师积极参加,以带动其他教师。培训的开展,尤其是发散思维类培训或拓展训练等,可以将不同院系的教师打乱后重新安排培训小组,达到互相学习、增进人际交流的目的。体育运动和健康计划服务作为EAP第一级干预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培训配合进行,以预防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在目前高校开展体育运动的良好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运动项目咨询和制定健身健康计划服务,增加赛事举办,丰富教师课余生活,培养高雅运动情趣和健康生活方式。健身和健康计划所需的人力资源既可以是高校的体育教师,也可以是爱好健身并乐于助人的教师成员。在这方面,高校实际上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3.2 开展网络和电话咨询

为教师提供在职业生涯困惑、法律和经济重大事务等方面的咨询。由于现场咨询需要EAP专业人员按全日制工作,在高校整体EAP项目起步阶段,人才资源尚未跟上,采用电话和网络咨询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服务,可以有效利用其他组织的EAP专业人员或者外部聘请的专业人员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使得高校的EAP能够较快地为教师提供服务,且服务效率较高。在提供咨询服务时,尽量邀请第三方的EAP咨询专家参加,还可以达到保护教师隐私的目的,使得教师认为自己的隐私能够得到保护,从而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咨询服务。

3.3 对教师进行身心隐疾筛查

尽可能对所有教师进行隐疾筛查,特别是经历了重大人生变故或身体疾病的教师。筛查后的治疗宜外包给专业的EPA咨询机构进行,这一部分的防治十分重要,但是难度大,效果不容易体现,高校应该谨慎行之,并要制定详细的计划予以推行并进行效果评估。

摘要:高校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压力增大,带来职业倦怠和职业认同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教师的绩效表现。文章提出利用21世纪初引进国内的员工援助计划体系,针对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行缓解,以有效提高个体和学校的绩效。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高校教师绩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李占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中外教育研究,2012(10):20-21.

[2]郑传才,张光旭,张海燕.EAP三级干预体系的构建、实施与维护[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9):34-37.

法律援助工作计划 篇5

一、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法律援助工作做细做实,尽心尽力为受援人服务。

二、加强对法律援助的宣传。充分利用《法律学堂》、法制广场、社区宣传栏等现有的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援助在群众中的知晓率。

三、继续做好援调对接工作。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援调对接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民政、综治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联动机制,本着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的原则,不断加大法律援助的工作力度,提高法律援助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法律援助接待管理、案件指派管理、案件质量管理等,对案件办理实施“先协调后诉讼”的运作方式。

五、扩大援助范围。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法律援助经济标准,确实让困难群体能够得到及时的援助。

援助计划 篇6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 大学新生教育

EAP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最初是为了解决员工的酗酒、吸毒和不良药物滥用的问题,后来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以此来增进员工的工作绩效及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EAP是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的英文缩写,是企业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的心理帮助,以解决员工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为员工提供战略性的心理咨询及帮助,以提高员工的组织绩效。研究表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员工援助计划可以有效的解决员工的心理困扰,帮助员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因此,员工援助计划的模式也可以在大学新生教育中发挥作用,以解决大学新生的各种心理困扰,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1 员工援助计划(EAP)的内容

员工援助计划的内容十分广泛,且与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企业组织文化等密切相关。从总体上,员工援助计划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在起初的员工援助计划的实施中,并不包括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的问题。但是,从现实中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及相关学者发现,新入职的员工在职业方向的定位上非常模糊,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会导致新员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员工跳槽现象频繁,缺乏工作热情。因此,国外一些大公司对新员工在职业规划上提供较长时间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员工找到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很多刚入职的年轻人往往存在着各种困惑,比如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在新工作中手忙脚乱,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不知如何处理与新领导和新同事的关系等等,由此就会出现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则认为这些年轻人眼高手低,浮躁,没有吃苦的精神,不想留用这样的员工。这与企业在员工援助计划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一点离不开组织和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员工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组织的长远目标融合起来,建立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这需要依靠开展持续的员工援助计划活动得以实现。

1.2 为员工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员工除了要承受工作压力之外,还要应对工作以外的生活压力,长期处于诸多压力之下很有可能会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工作状态及工作绩效。目前,我国的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众所周知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也有力的证明了,在企业员工中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注员工的心理压力,并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关注和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员工心理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1.3 为员工及家属提供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导。这部分工作包括很多生活细节方面的指导,比如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疗服务、减肥健身等等。西方很多知名企业都十分注重员工的生活健康,并给予员工更多细节方面的关注和指导,以此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还有一些企业甚至为员工提供照料老人和小孩的服务,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

2 当前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迷茫、厌学,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考入大学,在高中阶段,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并且有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他们习惯了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但是考入大学后,目标已经实现,新的目标还没有建立起来,在没有目标的学习状态下,很容易造成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同时,大学的教育模式与高中完全不同,大学的学习是自由的,缺少了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大学新生在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厌学、旷课、虚度大学时光的现象。从而就有了“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理和行为。另外,由于新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大学四年将要学习的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对今后在学习中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也不是很清晰,以及所学专业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方向也不是很明确,所以迷茫,不知道该做出哪些努力,所以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2.2 遇到心理及情感问题没办法很快调整心态。对于新入学的新生在心理及情感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部分新生在高中阶段成绩突出,名列前茅,习惯了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羡慕,进入大学后,大学里到处都是精英学子,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自卑或恐惧的心理,这对今后的学习和个人成长都是不利的;无法很好处理与舍友、同学、老师等的人际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人际关系也相对单纯,进入大学校园后,远离了父母和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渴望在新的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快速熟悉起来,但由于自身缺乏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因此就会陷入一种想要交往又不知道如何相处的尴尬中。同时,由于周围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性格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这也会导致同学之间的相处会产生矛盾和摩擦,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大学期间,学校对于学生谈恋爱这个问题,是不提倡也不反对的,但新生在情感问题上很难有个清楚的定位,因此也会产生很多心理困惑。

2.3 生活方面缺乏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大学新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安排好,进入大学后,不光要好好学习,还要把自己的生活起居打理好,这对于第一次离开家的大学新生而言,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甚至有些学生缺乏生活方面的基本常识,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这样或是那样的生活方面的问题,没有人对其进行帮助和指导,也会影响其学业的正常开展。

3 员工援助计划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应用

3.1 帮助新生树立学业目标。在新生入学的前几周,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详细讲解学校的校史校情,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请各专业课教师把该专业的性质、特点、就业方向等给大学新生讲解清楚,在每个学期应该达到怎样的阶段性的目标,今后从事工作后该专业对学生的要求等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学生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3.2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在新生刚入学的前几周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为了使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的新环境,学校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心理教育,进入新生宿舍,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以跟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想法,及时解答学生的心中的疑问,打消学生各种疑虑。在信息时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比如QQ、微信、微博等等方式,这些方式也是“90后”新生喜欢的聊天方式,可以获取新生更多真实的想法。

开展多样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生聚餐、出游、篮球赛等活动,这类活动可以帮助新生快速融入集体,帮助其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充分利用班级和宿舍的整体效果,使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减少新生离家产生的各种心理不适。

3.3 关心新生的生活情况。对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而言,培养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十分重要,可以开展相关的讲座来普及生活方面的常识,也可以在寝室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模式,帮助那些不能适应住校生活的新生尽快的适应生活环境,帮助其掌握一些生活必备的技巧和常识,只有新生适应了大学的环境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生活中去。

综上,员工援助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还可以应用在高校新生教育中,这对于各高校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做好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有利于对高校学生的教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奎莲.员工援助计划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1(27).

[2]江丽娜.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调试[J].石油教育,2014(1).

[3]吴爽.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措施[J].青春岁月,2014(2).

[4]张留柱.论EAP对高职高专就业生的帮助[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援助计划 篇7

一、员工援助计划在我国的现状及问题

EAP员工援助计划产生于20世纪初欧美国家, 由企业免费为员工提供专业的指导以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及家庭矛盾, 在90年代引进到我国, 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 EAP的理论得到大力推广。但是, 在实践中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对于内地而言, 港台地区的许多企业目前已开始应用EAP这项服务, 但并未成立相关机构。EAP在我国企业的应用与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需要时间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笔者在这里分析了其主要原因, 首先EAP属于舶来品, 国人对EAP的认知有限, 企业对于EAP的定位也存在着偏差;其次,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员工思想较为保守, 对于求助心理医生常常会有抵触情绪, 因此通过EAP解决心理问题的员工仅占一小部分;另外, 国人注重隐私保护, 很多员工对EAP不信任, 担心会泄漏自己的隐私, 因此对EAP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还有就是提供EAP服务的人员不专业, 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对员工的情绪进行疏导, 这也导致了企业员工对EAP的排斥。

二、EAP在我国保险公司的应用

数据表明, 由于压力巨大, 我国保险行业是人力流失率是极高的行业, 每年销售员流失率超过50%以上, 有时甚至达到70%。2014年12月上旬,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编写完成并出版发行的《保险营销员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 保险营销员队伍不稳, 大进大出现象比较严重, 2011年至2013年, 年均解约人数超过167万人, 尤其是人身险领域, 2013年流动人力占总人力近60%, 由于员工大量流失, 导致在职人员所面临压力与日俱增,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 实施EAP的重要性

针对企业来说, EAP员工援助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EAP可以对解决员工家庭矛盾, 调节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为员工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从员工个人角度来说, 保险行业竞争激烈, 面对客户常常遭到冷遇和排斥, 业绩不理想、前途渺茫这些都会给员工造成压力, 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对员工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这时候就需要企业为员工提供EAP服务。

(二) EAP援助对象

保险企业规模较其它公司大, 人员流动性更高, 另外它属于需要面向客户进行销售的行业, 在向客户推销产品的同时也要注重客户的满意度, 因此员工承受的压力巨大, 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宣泄途径, 则会对身心造成危害。为了缓解员工心理问题和提高公司效益, 因此保险企业亟需为员工提供有效的EAP服务。

三、EAP在我国保险公司实施方案

由于保险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巨大, 因此保险企业的人力流失率也是超高的, 据统计部分保险公司, 特别是人身保险公司, 每年人力流失率达70%左右, 庞大的数字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解决这种状况, 企业首要任务是缓解员工所承受的压力和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问题。

公司的规模越大, 员工人数越多, 竞争力越大, 所需要EAP服务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员工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这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作为直接要和客户进行交流的保险行业, 员工工作产生的压力更是明显。由于从事保险行业的员工经常受到客户的冷遇和斥责, 同时还要为自身发展考虑追求业绩, 因此保险行业员工承受是其它行业远远不及的, 这时候就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调节心理的能力, 因此EAP员工援助计划在我国保险企业的实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国保险企业为员工提供EAP服务, 首先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水平, 注重员工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正确有效的途径解决员工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公司的效益。

相对于EAP服务机构提供的援助, 企业内部EAP更能适合员工。企业内部建立EAP, 是指企业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将娱乐与工作结合, 在业余时间组织旅游体育竞赛的活动这样能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

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笔者了解到, 在我国保险企业中有很多员工觉得前途非常渺茫, 缺乏规划, 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针对不同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让员工看到前景并充满奋斗力量。

使员工愿意主动接受EAP援助计划, 首先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和健康讲座, 普及高压工作对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 并加强员工对EAP的认知, 鼓励员工接受EAP服务。

在国外EAP援助形式主要为一对一的形式,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 我国企业员工对于这种方式的接受能力较差。由于EAP属于舶来品, 引进到中国来很容易引起“水土不服”, 因此企业要对EAP员工援助计划根据公司的需要进行改善, 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 能够有效解决员工心理问题。

作为有效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手段, 员工援助计划在欧美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多数企业都能为员工提供长期系统的援助措施。而在我国国内由于文化差异, 对EAP的实施不够具体, 对于大多数企业EAP是陌生的概念, 因此这也就需要相关部门对EAP进行大力推广。作为企业, 首先要更新企业的理念, 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予以重视, 同时也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平台, 对竞争关系进行正确的引导。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国内很多公司都与国际接轨, 因此转变传统的观念尤为重要, 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 也对企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EAP人才进行大力培养。我国保险企业众多, 而受到工作压力影响的员工人数也是十分庞大的数字, 因此企业要大量培养具有EAP专业技能的人才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员工心理问题。

四、总结

在企业追求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企业员工身心健康, EAP作为一种解决员工心理问题, 舒缓员工情绪的有效措施可以提员工工作效率企业的效益, 维护社会稳定, 不仅要得到企业的重视, 国家相关部门也应予以相关重视, 逐步完善EAP在我国的转变。除此之外, 员工本人也需要对EAP有正确的认知, 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难言之隐, 应以乐观的态度面对, 相信EAP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吴涛.员工援助计划在我国企业的运用研究[J].江苏商论, 2011 (09) .

[2]唐筱蓉.员工援助计划:提高企业绩效的新途径[J].商场现代化, 2006 (33) .

[3]姜金霞, 李俊涛, 孙鹏.企业员工援助计划在我国企业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06) .

援助计划 篇8

中国是世界上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受其自身专业要求,如师资力量、专业技术等的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一直处于次要地位,与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不相对等。 学生情绪上的焦虑与抑郁、行为上的攻击性问题在我国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缺失、心理帮扶力量缺乏、心理师资和技术贫乏等成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障碍。而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为扫除这一障碍提供了有效途径。

1.心理援助计划的研究现状

心理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以下简称EAP),是指组织通过外部应用心理学专家, 为组织及其个体提供系统、长期的专业指导、咨询, 解决相关心理问题,进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心理援助计划。EAP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取得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EAP全方位体现了人文关怀,有效地解决了不同领域员工的心理问题。如丁文俊[1]等人的研究发现,EAP服务制度有助于预防和解决民警身心疲惫、心理紧张和认知偏激等消极心理现象,促使民警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正向情绪体验,提高民警的幸福感。黄旭辉[2]的研究也认为,EAP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方面可以起到帮助教师减轻压力、克服负性情绪、保持身心健康的作用。陈鑫磊[3]也对EAP与小学教师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探讨了EAP对小学教师心理干预的实际应用。而如何将EAP运用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现状———以广西地区为例

目前,从广西中小学校的实际调研情况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性十分欠缺。据蔡伟林等[4]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总体上广西地区只有28.53%的中小学生上过心理健康课;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只有32.66%的学生明确表示其所在学校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45.23% 的学生表示自己学校没有专业心理老师;超过60% 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消极看法,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是心理素质不好或不正常的表现,甚至有近45% 的学生认为是精神有毛病的表现。学生的认知偏差、错误观念阻碍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使心理帮助的积极效果受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缺乏的外在表现。温小珍[5]的研究也发现,按照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的正规标准,在广西农村超出500人以上的学校,基本上没有招聘心理专业教师的计划,一般由班主任兼职。学校心理师资缺乏、专业度不够、技术欠缺、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错误认知等,均反映出目前广西地区中小学心理课程建设的专业性缺失,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合理、正确的满足,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发研究亟待深入。

二、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

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是指中小学校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社会心理专业资源,整合学校自身人力资源,建立起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切实解决当前教育机制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匮乏问题,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纵观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课外缺乏),辅以个案心理咨询的方式存在,但却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课内与课外发展不均等问题,如何在学校力量与学生需求间寻找平衡点, 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减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成为重点。心理援助计划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思路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在教育界并未深入展开,这是本研究的重点、新颖之处,为本课题开展提供了新机会,对解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心理援助计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模型

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即通过搭建学校- 家庭—社会合作平台,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于社会心理专业资源,整合学校自身人力资源,帮助学校建立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的打造,切实解决当前教育机制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匮乏问题,探索一条适合当前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其具体步骤如下。

1.启动EAP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项目

学校与相关心理教育企业明确合作意向,心理教育企业进驻学校,启动EAP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项目。通过该项目的有效运作,搭建起学校- 家庭—社会合作平台,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于社会心理专业资源,整合学校自身人力资源,设计出适宜学校的EAP心理干预服务系统。

2.建立心理干预层级评估系统

通过RTI干预反应模式(Responaiveneae to Intervention) 的多层级筛查系统来甄别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在专业测评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以便提供不同的服务。

3.设计适合学校的EAP合作干预方案

一是学生群体干预方案,根据学生心理档案, 利用企业的专业资源为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二是家长群体的心理干预方案,设计针对家庭教育问题的专业化指导方案;三是教师群体干预方案,在满足学生需求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一条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4.启动EAP心理干预反馈机制

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启动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以及同一类型心理问题的不同程度,采用适宜性的心理教育干预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问题,启动专业化的心理指导服务;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校提升老师服务于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和增强心理教育科研能力,并为有需要的教师群体或教师个体提供必要的心理服务。

四、EAP心理干预机制的实践成效———以南宁某校为例

南宁某学校是一所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学校,在校生人数较多。然而受师资力量、技术、课程内容单一等因素限制,该校心理健康课程不能满足在校生的需求。为贯彻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及习总书记的“加强心理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等重要讲话内容,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该校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于社会心理专业资源,与广西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展开合作,利用公司专业心理帮扶队伍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新路径,以开展心理和学能辅导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领域,取得如下工作成效。

第一,心理与学能教育理念深入人心。A公司在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和学能辅导工作,让在校师生主动走进其中,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利于师生预防心理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该工作也得到了校领导和家长的重视与认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为后续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密切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作。 A公司在学校开展的心理、学能教育工作,经过前期的试点,实现了“学校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学生家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共同教育的合作模式。 同时A公司和学校明确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规范了A公司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保证了心理、学能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教学活动场地(已建立心理咨询室、箱庭沙盘室、注意力训练室、心理测评室),同时还在课外时间通过团辅、马术活动、教师沙龙、家长沙龙等活动形式丰富学校的心理课程内容,帮助在校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正确应对和处理学龄期、青春期等发展阶段的心理危机和学能问题,搭建了成长平台。

第三,进一步规范心理与学能教育工作,提高了教育实效。2014年,A公司根据学校的不同需求, 起草、修改和完善了进入学校(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心理、学能教育工作的流程,有效地确保学校和幼儿园工作有据可依、有理可查,为学校开展规范化的心理、学能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公司在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能辅导工作以来, 对学生成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受辅导的50名学生已在学习动机上表现出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可喜现象,如能自觉拓展兴趣爱好,寻求自我理想,激发学习动力;在生活中能用语言合理表达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减少了负面情绪的积压。

第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准。在高校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并获得市级课题立项。 同时,A公司协助该校申报南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目前正在审核中。

第五,分年龄阶段做好心理与学能辅导,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校方在A公司心理教育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全年开放心理辅导室,为全校师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教师教学心理减压等专业服务。同时,A公司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技术督导由广西高校心理专家团队负责,确保了围绕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各具特点的课程,为学生顺利度过入学适应、同学交往、学习规则、集体生活、升学考试等挑战提供了心理保障,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并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援助计划 篇9

1 员工援助计划 (EAP) 概述

EAP起源于美国, 而后相继被引入英国、日本等国家。EAP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起始于港澳台地区, 2001年, 中国大陆联想集团为其客服部员工实施的EAP服务, 标志着本土企业开始了EAP的实践探索。虽然EAP在国内的发展只有十余年时间, 但受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推广应用, 已逐步发展成为心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员工援助计划 (EAP) 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它由组织者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心理服务项目, 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和诊断, 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的宣传促进、教育培训和咨询辅导, 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此推动企业员工和谐关系的发展, 改善团队人际和团队效能, 优化组织人文环境, 提高个人绩效和生活品质。

2 中国移动某市公司员工援助计划实施可行性分析

中国移动公司的企业文化中, 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眼光, 充分关注人的价值与差异, 最大限度地理解、关爱、信任和提升员工, 营造员工合适的发展空间, 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促进其发挥所长, 为企业发展、为社会进步创造更大价值。然而, 在竞争压力愈演愈烈的今天, 员工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得不到保障, 这往往直接影响到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和公司的长远发展, 因此, 在该公司进行基于EAP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员工援助计划源自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员工援助计划必须要根据本地人员的特点, 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员工援助计划是以心理咨询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服务, 但在,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误解, 很多人对此非常排斥, 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拒绝心理咨询。所以, 该市移动公司在实施EAP时, 根据该公司员工的特点, 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适合本地员工特点的项目;如EAP工作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重点, 开展以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 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 以团体辅导活动为主, 个别咨询为辅。这样一方面丰富公司员工的生活, 另一方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最终实现该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疏导,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绩效, 提升了员工的积极心理资本。

本公司在EAP的实施中遵守了以下原则: (1) 保密原则。员工的心理状况属于员工的隐私, 除在特殊情况下, 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泄露员工的信息。 (2) 员工知晓原则。公司为其员工提供EAP时, 要把内容通过网站、邮件等形式予以公布, 如EAP的介绍, EAP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EAP是如何运做等。 (3) 自愿原则。员工可以根据本身的意愿, 选择或者不选。

3 EAP在中国移动某市公司应用研究的实施流程

为了使EAP工作在中国移动该市公司能够持续有效开展下去, EAP实施要遵循以下的流程。

首先, 为保障EAP的实施, 移动公司要搭建一个平台, 由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协调相关事宜, 从而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EAP内部管理体系。其次, 根据不同部门的员工需求, 制定相应的内容计划。移动公司内部分为不同的部门, 每个部门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如市区营业部员工主要与客户打交道, 他们更需要人际交往、情绪等方面的辅导;运行维护部主要维护公司的网络安全, 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能否及时、有效处理网络故障, 24小时确保网络安全平稳运行, 所以他们需要及时排解紧张的情绪, 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失衡等。所以, 在制定EAP项目书时, 应要有所针对, 有所区别。最后, 对EAP的执行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反馈。EAP的效果如何要及时的反馈, 这样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为以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形成最适合某市移动公司员工的EAP。

4 中国移动某市公司员工援助计划 (EAP) 的内容

4.1 对员工进行调查, 了解员工的状况与需求

通过了解员工的状况, 存在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工作开展。所以, 在开展工作前要进行调查。如通过相关的心理问卷调查来了解某市移动公司员工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员工的反馈了解他们对EAP的态度以及具体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 可以了解在整个移动公司, 不同年龄段,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 岗位性质等等的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是什么样的, 存在的问题是否相同;员工的压力来自哪里;员工希望公司提供哪些福利项目, 更愿意接受什么样的EAP服务方式等等。

4.2 根据员工需求及公司能力, 逐步完善公司环境

中国移动核心价值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 一方面表达了移动公司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宣示了移动公司的创新超越的进取状态。移动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让公司成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所以加强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让员工真正领会到公司文化的核心内涵中“责任”和“卓越”,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1) 加强团队建设。帮助员工形成团队意识, 在工作中形成合作小组, 分工明确, 相互协作, 提高工作效率。 (2) 优化工作环境。从员工的利益出发, 对员工工作的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为员工工作提供方便, 增加员工劳动愉快度。 (3) 开展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公司内部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是帮助员工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促进其高效工作的有效途径。 (4) 为员工制定培训计划, 提升员工绩效。要求员工充分利用中国移动网上大学中的课堂资源, 定期学习, 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公司应定期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培训或送员工出去培训, 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等。 (5) 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入职初期的员工, 由于刚刚离开校园, 可以由老员工进行一对一结对, 帮助青年员工设置长期的职业规划, 尽快的融入公司环境, 形成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人生目标。

4.3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与辅导需要专业的心理人员才能进行, 移动公司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 开展校企合作, 聘请学校里专业从事心理工作的老师进行心理疏导。

(1) 建立心理档案。选用合适的心理健问卷, 建立员工心理档案库, 帮助可能存在问题的员工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 公司应配合做到保密工作, 不得泄露员工的心理档案信息。 (2)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网络、手机短信、邮件等等。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主要让员工树立正确的观念, 能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 鼓励员工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3) 开展专业的知识讲座。聘请专家开展讲座等活动, 特别是情绪管理、人际辅导等方面, 让员工了解掌握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技巧和方法。 (4) 提供心理咨询。当员工有需求时, 公司能及时给员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 (5) 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移动公司的服务理念——沟通从心开始, 不论是员工与客户, 还是部门之间的合作, 都离不开沟通。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让员工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调, 提升和强化员工心理素质,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培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邓硕.EAP员工援助计划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实证探索[D].长江大学, 2013.

[2]张舒.哈移动公司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3]庄宏.大型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工作压力现状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 2007.

[4]廖明红.甘肃移动公司员工帮助计划EAP设计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 2009.

[5]丁铭.员工援助计划 (EAP) 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1) .

[6]李春红.呼伦贝尔移动分公司EAP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1.

援助计划 篇10

一、送教上门,倾斜农村,直接提供优质培训

“援助项目”由教育部专项支持,委托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分别对口内蒙古、宁夏、贵州,采取“送培到省”“送教上门”的集中培训方式,对以农村学校教师为重点的3000名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培训。

二、整合资源,优化队伍,组成高水平师资团队

充分发挥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面向全国选聘专家和一线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专家团队,其中,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占到70%。东北师范大学先后派出60余名专家和优秀教师参加培训授课和专业研讨活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做首场报告。陕西师范大学从北京等地遴选70余位熟悉中小学教学的课改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了课标组专家、学科专家、一线教学名师“三结合”的培训专家团队。西南大学组织60名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组成培训团队,教学辅助人员和专家密切配合,加强与学员的交流,得到学员的普遍赞赏。

三、科学设计,创新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着“按需施训,量身定制”的原则,三所师范大学先期分别前往受援省区实地调研。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形式,深入全面地了解受援省区教育发展现状和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问题,制订培训方案。培训以课程模块设计为主,突出强调解决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识与学科结合、前沿与现实结合,使培训贴近教师、贴近课堂、贴近实际。针对不同模块课程,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交流反思、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东北师范大学采取“实践+反思”的培训模式,关注教师亲身体验感悟。陕西师范大学设计包括学术沙龙、案例解析、同课异构、现场研讨、对话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师参与,让学员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西南大学在培训之前开展“破冰”活动,帮助学员消除陌生感,形成小组团队文化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中始终贯穿参与式培训理念,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和模拟训练等多种方法。来自贵州凯里的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培训后座谈时表示:“这次国家级培训既有专家讲座,又有高水平教研员的亲自指点,更有特级教师、一线教师的课堂示范,以及和专家面对面的对话,这些培训让我们大开眼界!”

四、效果显著,示范引领,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促进了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内蒙古、宁夏和贵州三省区广大农村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切实提高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问卷调查显示,各受援省份对本次培训的总体满意率达到了93%以上。不少学员称这次培训是“雪中送炭”,是“及时雨”,“收获特别大”“非常满意”。二是为边境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做出了示范。本次培训突出教师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主线,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答疑有机结合,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广大边境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做出了示范。各受援省区将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培训模式,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师培训深入持续发展。第三,促进高师院校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为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和教师培训服务。

“法律援助”急需被“援助” 篇11

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法律援助关乎整个社会的法治体系和法治文化的建立,对弱势阶层来说,法律援助是一个安全网,如果网络运作得好,就不至于将其抛到社会底层,与整个社会共同体形成对立。

然而,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却十分突出。在记者采访时,“经费紧张”是法律援助领域的一个关键词,而深究其理,事实却不仅如此。

关乎社会稳定的法律援助

2004年底的一天,当记者走进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时,约2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已被挤得满满的。

仅有的三个服务窗口前站满了排队的人。其中,有农民打扮的,也有小孩、老人和妇女。靠窗的一排椅子上,坐满了人,这是一群最需要援助的人。

一个民工模样的男子已经排了两个小时。他来自河南,他的工伤至今没有得到赔偿。他说话时,目光茫然。据他讲,他已经走访了好多部门,从出事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北京万森律师事务所的刘律师第一次来这里电话值班。“到现在为止,已经接了十五六个电话,其中有四五个是关于民工工资问题的。”

而来自北京薪评律师事务所的叶星林律师,已经值了两天班,他提供的是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仅12月13日一天,就接待了十五六拨人,其中涉及民工工资的有五六起。

12月15日,记者拨通了北京市海淀区援助中心148法律咨询热线,一位李姓工作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3年,海淀区法律援助中心共接到咨询电话2.4万个,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16件。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还在办一个案子,一位广西的民工来寻求帮助,我们接到求助就到问题企业协商,经过调节后,他最终拿到了7000块钱的工资。”

在2004上半年,北京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案件就有385起,占到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44.5%,高居首位。

在法律援助领域,需要法律援助的不仅仅是农民工,还有更多的弱势人群,如果不将这些人的行动纳入理性的法治轨道,非理性的手段就可能成为其选择。法律援助正是一道安全阀门。

法律援助经费每人一毛钱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学法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2003年国家财政拨款1.52亿元,平摊到每个人头上是一毛钱。”

北京市2003年财政拨款500多万,平均每个人五毛钱,“这相对来说还是高的”,香港每年8个亿港币,人口才600多万,“这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2004年9月份在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十周年座谈会上谈到目前法律援助面临的困境时指出:

法律援助经费不足,尤其是西部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法律援助经费仍然严重短缺;县区法律援助人力资源不足,法律援助机构基础建设薄弱,法律援助工作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尚未建立,影响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不少省份还没有采取措施落实《条例》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和“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等3个授权事项,导致《条例》的有关规定不能落到实处。

一方面是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却是资源闲置。

记者从司法部了解到,目前,中国有12万多名律师,10多万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调动律师和基层工作者参与提供法律援助的潜力很大。 然而,现实是社会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只占全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总量的1/2,有些大城市的律师甚至完不成按年度规定数量的法律援助案件。这些问题是否应该归罪于律师?

政府责任缺位

“虽然国家要求地方财政把法律援助纳入财政预算,但每年财政能拿出多少钱,现在没有依据,我到过很多地方,有些地方是零给予,有些地方财政一年就给一万块钱,一年却要受理两百多个案件,律师的报酬很低。”桑宁说。

他说,“律师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态度总体上还是好的,但如果一个国家法律援助制度长期建立在牺牲律师利益的基础上,最终是牺牲当事人的利益。”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业务部律师常明传介绍,由于资金紧张有限,造成法律援助的门槛比较高,10个人里头只有几个人能得到援助。

清华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邓轶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则表示,“我们平常运作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欧盟捐助。”

按照2003年9月正式实施的《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

但《法律援助条例》实施一年多来,情况不容乐观。

以海南省为例,得到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法律援助机构不足2/3,还有8个市县的法律援助机构从未得到财政的拨款。

谁也不能被法律遗忘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从1997年成立到现在,收到了60多面受援者表达感谢的锦旗。这些旗帜让王学法感到法律援助工作的意义。在他看来,法律援助是中国老百姓的福音,老百姓太需要了。

从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筹备时就在这里工作的桑宁描述了法律援助在中国的发展目标:“在未来几年内,使符合接受法律援助条件的人都获得合格的服务。”

在桑宁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一段不远的距离要走:目前尚有3/4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没有获得相应的救助。

桑宁介绍说,《法律援助条例》对援助对象的经济条件控制得比较严格,一般来说,是最低生活保障线。这样,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夹心层,位于夹心层的人,没有能力购买律师服务,同时又超过了援助标准,这部分的数量要远远大于那些符合救助标准的弱势人群。

在桑宁看来,法律援助都是需求大于供应,这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问题,经济发达国家的法律援助覆盖的人群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少一些。但夹心层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门槛会不断降低,夹心层会不断地被纳入援助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谈到司法公正时指出,公民可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别而有先富后富之分,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加强激励机制,提高效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司法公正与财富的平等不同,不能让一部分人优先得到法律的保障,而让另一部分人被法律遗忘,最后才实现人人共同享有的法律的保障。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

200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法律援助体系”,这是法律援助制度第一次进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十六大明确提山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援助计划 篇12

一、有效援助议程的提出与新的援助范式的产生

国际援助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以来,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令人惊叹的成功,也有绝对的失败,并不像美国学者威廉·伊斯特利片面所言“西方的援助收效甚微”。[1]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际援助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围绕着援助有效性问题的探讨就一直未曾中断。不过,这种探讨真正形成气候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结束后,没有了相互竞争的地缘政治利益的扭曲性影响,国际援助结构遭到了根本的质疑,在西方社会中弥漫着一种对援助有效性,特别是对非洲国家援助有效性的悲观失望态度以及某种“援助疲劳感”。20世纪90年代,国际援助的有效性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根据中心话题,这些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围绕着“国际援助是否有效”这一话题展开的。对于这一话题的阐述和回答从最初的有效论和无效论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论调,进而产生了一种更为主流的观点,即国际援助是“条件性有效”。也就是说,国际援助有助于促进受援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但这取决于某些条件,如受援国良好的政策环境、援助的有效交付与分配等。迄今为止,有关“国际援助是否有效”这一问题的争论仍在持续。不过,国际援助史上的一个个成功案例说明,那些低效的援助完全还有潜能可以挖掘,而就那些无效的援助而言,援助者或受援国,抑或二者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有关援助有效性的第二类讨论主要是围绕着“援助为何无效?”“援助如何才能有效?”这样的问题展开。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最初出自传统的捐助者和西方学者,因此他们几乎完全聚焦于受援国,将援助的失败归之于受援国在政策、制度与能力上的不足。但是,随着反思的深入,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援助者与受援国都必须为援助的低效或无效承担责任。与此同时,这些讨论还明确了援助无效的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有效援助的新范式。这些有益的成果在21世纪初出台的国际官方发展援助政策中得到了体现。

2002年3月,联合国在墨西哥蒙特雷召开了发展筹资国际会议。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国际发展筹资达成共识,即《蒙特雷共识》。《蒙特雷共识》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全面落实《联合国千年宣言》中提出的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了增加援助数量的承诺之后,援助有效性问题也就随之凸显出来。

2005年,国际社会齐聚巴黎,参加由经合组织主办的“第二次援助有效性高层论坛”。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发展机构最后签署了《巴黎宣言》。捐助者与受援国就5个重要的发展合作原则和共同承诺达成协议。原则的主要精神是:强调发展中国家主导其发展政策和战略的主体性;优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受援国的优先需要;协调捐赠国,简化捐赠程序,进行信息分享;增加透明度,避免重复捐赠;捐助者和受援国共同为发展结果承担责任等。这些基本内容可以说是几十年国际发展援助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巴黎宣言》代表着国际社会在如何使援助更为有效的问题上达成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共识,并且推动了国际援助体系的改革。正因如此,《巴黎宣言》被视为一个“开创性的文件”,是“发展领域新范式”的开端,[2]它所确定的原则成为了各个领域国际发展援助的指导性原则。

2008年9月,“第三届援助有效性高层论坛”又通过了《阿克拉行动议程》。在《巴黎宣言》所做承诺的基础上,《阿克拉行动议程》又进一步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1)强化伙伴国的发展自主权;(2)建立更为有效和更为广泛的发展伙伴关系;(3)着眼于发展结果。

从《蒙特雷共识》到《巴黎宣言》,再到《阿克拉行动议程》,一个新的发展援助政策框架和一种新的援助范式逐渐形成。

二、援助有效性范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实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援助的重心转向包括教育、卫生等在内的与人力资本开发息息相关的社会部门,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21世纪以来,对社会部门的国际援助已经占到了整个官方发展援助资金的一半以上。其中,对教育部门的援助大约稳定在整个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12%左右,[3]是获得官方发展援助资金最多的部门之一。教育援助大多采用赠款或无息贷款的形式,因而就更有必要提高援助的有效性。

《巴黎宣言》所确定的议程给国际教育援助直接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援助的有效交付,教育援助形式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一)所有权方面的行动

新的援助范式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通过广泛的协商性过程制定和实施其国家发展战略方面行使领导职能”,并要求捐助者“尊重伙伴国的领导权,并帮助加强行使这一领导权的能力”。[4]是否有可操作的教育发展战略是衡量国家所有权的一个指标。根据2008年的调查,90%得到“全民教育快行道行动”支持的国家都制定了这样的发展战略,援助是配合战略的实施。[5]当然,在承担制定教育部门方案的职责、引导与捐助者的对话和限制捐助者的影响上,各国政府的能力各不相同。

(二)按受援国优先事项调整援助

衡量这方面进展的一个指标是方案援助比例。方案援助拥有既能覆盖发展支出,又能覆盖经常性支出的优点。2005~2006年,在基础教育援助中,方案援助的比例约为54%,而在1999~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31%。[3]一些国家增加了对教育部门方案援助的比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乌干达,取消学费后小学入学率的猛增严重降低了援助的实效。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战略投资计划”予以应对。该计划反映了强有力的教育承诺,并被纳入了乌干达的国家减贫战略。计划覆盖了整个教育部门,成为了更具战略性的重要决策工具。政府将援助资金纳入了部门规划。捐赠者的援助使乌干达加强了公共财政的管理系统,鼓励了捐赠者通过公共财权系统来输送援助。

(三)增进援助者之间的协调

捐赠者数量的增加是一件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是捐赠者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援助的碎化,却增加了援助的交易成本和与人力资源转移相关的机会成本。因此,援助的协调是国际发展领域广受关注的目标,“它代表着一种有序的、有计划的提供和将外部资源用于发展并将重复性的援助、竞争及冲突最小化的方式。在国际资源缺乏的背景下,援助协调被看作是提高援助效果和改善资源使用效率的途径”。[7]在增进援助者之间的协调上,教育是进展最大的部门。“全民教育快行道行动”秘书处的一项调查表明,2007年,在洪都拉斯,教育捐助者访问团中有73%是联合访问团,在埃塞俄比亚,这一比例为55%。[8]

(四)结果管理

通过结果管理,监测援助结果的进展,捐助者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就可以确定在有效援助中是什么在起作用。目前在援助管理中,更多地使用结果指数来衡量政策的有效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一些证据表明,对援助结果的积极关注正在影响着得到援助支持的国家教育计划。

在教育领域,“全民教育快行道行动”集中体现了改进援助有效性的政策。这一旨在加快低收入国家初等教育普及的行动是由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联合国机构于2002年共同发起的,是贯彻《蒙特雷共识》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全民教育快行道行动”的工作不仅是筹措资金,而百且还要在帮助捐助者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确保教育援助在受援国教育战略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协调,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在国家层面上,“全民教育快行道行动”在教育援助的对接、协调、结果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改进,从而提升了援助的效果,使得参与这一行动的40多个发展中国家在提高入学人数、提升毕业率、增加投资、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9]

总的来说,与其他部门一样,教育部门的国际援助在实践援助有效性议程方面正在不断推进,但是其推进的速度还远远不够。即使是“全民教育快行道行动”,也依然存在阻碍有效援助目标实现的种种问题。对此,《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目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三、对我国对非教育援助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非洲是我国对外援助最主要的区域。2009年,45.7%的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流向了非洲。[10]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对非教育援助形式与内容更加多样,规模也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为消除这些质疑声,除了加强政策宣传之外,最佳的方式无疑是提高援助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帮助非洲消除贫困,加快发展。中国是《巴黎宣言》和《阿克拉行动议程》的签署国,提高援助的有效性也是中国的一个国际承诺。那么,在有效援助的视野下,如何看待和改进当前我国对非教育援助的政策与实践呢?

第一,中国总的援助政策符合《巴黎宣言》的原则精神,但是在性质与理念上还是与传统的捐助者有所区别。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对外援助8项原则以来,在对外援助实践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自身国情和受援国发展需要的对外援助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坚持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从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援助体现了对受援国主权的尊重,注重实效,最大限度地结合受援国的需要,着眼于受援国的发展(同时也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进行援助机制与方式的调整和改革。应该说,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与《巴黎宣言》的基本原则精神是相符的。

但是在性质与;理念上,中国与西方传统的捐助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就性质而言,由于发展仍然是中国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决定了中国的对外援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帮助。

就理念而言,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中国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视为平等的发展伙伴,将援助视为相互的,追求的是互利共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时,能更为重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能更为深刻地理解非洲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能更为迅速地对非洲国家的需求作出回应。(2)中国的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在对非援助中,中国完全去“意识形态化”,强调不干涉内政和尊重非洲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不附加条件和不干涉内政,这从根本上体现了一种相互尊重和平等的精神,体现了对受援国的真诚态度。与此相反,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在对外援助中附加各种条件。但是在检讨援助无效和低效的原因时,得出的结论之一恰恰是援助附加的条件过多,过于苛刻,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从而导致援助有效性的削弱。例如,2007年,塞拉利昂的战后教育重建计划虽然得到了“全民教育快行道行动”的认可,但是在申请“催化基金”时,却因塞拉利昂政府在计划中没有达到与减贫相关的支出指标,也没有充分满足捐助者所关心的透明与问责问题,所以申请的资金援助拖了两年也没有拨付。这直接影响到了塞拉利昂战后教育重建的进程。[3]

正因如此,《巴黎宣言》把逐渐增加不附加条件的援助数量列入监测援助有效性进展的指标。在《阿克拉行动议程》中,捐助者同意“将尽可能地从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发展政策中拟定条件”,这些条件是“有限的”,并且是与发展中国家“协商”的。[12]

第二,根据非洲国家的实际需要,结合非洲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所确定的优先事项提供教育援助,是提高教育援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的对非教育援助主要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进行,我国对非教育援助的内容、形式与规模体现在历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所作的承诺中。总的来说,中国对非教育援助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中国所承诺的对非教育援助是面向49个非洲国家的;二是对非教育援助规模相对较小;三是对非教育援助形式主要还是项目援助;四是对非教育援助的内容主要还是从自身的比较优势与能力出发进行设计的。这些特点是由“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以及我国当前的国力决定的,不过它们也导致中国对非教育援助在资金配置上较为分散,不太可能承担需要大量资金的部门援助,对于非洲国家的援助要求还难以充分满足和及时回应。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非教育援助有效性的发挥和实现。

在制定对非教育援助战略时,我们要了解非洲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倾听非洲国家的声音,从而将我们的对非教育援助与非洲国家自身的教育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就当前撒哈拉以南非洲而言,教育援助重点正在发生变化:(1)从初等教育入学机会一般性的扩充到关注平等与质量;(2)从只关注初等教育的普及到对全民教育的整体目标予以更多的关注;(3)在重视全民教育的同时,对中等后教育予以更多的关注;(4)从关注上轨道的国家到更关注还未上轨道的国家,特别是那些“脆弱国家”。总之,在对“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所有伙伴国通盘考虑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对非教育援助的有效性,我们有必要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需要的国家、地区和群体,以及最能产生效力的部门。

第三,加强同其他捐助者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和谐、合理的国际发展合作体系的建设。在当前的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中,不同的捐助者有不同的援助理念、政策、方式和优先考虑事项,且有不同的政治与经济目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众多的捐助者和援助项目导致了交易成本的昂贵和稀缺资源的浪费。如何协调好各个捐助者的行动,建立一个和谐的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从而提高援助的有效性,这是所有捐助者要面对的一个共同挑战。对于中国来说,在对非教育援助中,加强协调有着诸多方面的必要性。一是在当前我国教育援助资金有限,尚不能以全部门援助方法独自承担对非洲国家的教育援助情况下,有必要与其他捐助者进行协调和合作,从而实现自身援助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在合作中增进彼此的理解,减少冲突,取长补短。“未来的‘传统’和‘新兴’捐助国的对话应避免就原则与概念问题纠缠不清,也不需尝试在短期内改变对方长期以来形成的心态和理念,更实际和较好的做法是找出双方可以合作的具体领域及项目,通过具体项目的合作来实现理念的沟通和磨合”。[13]三是在这种沟通与磨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为合理、和谐的国际援助新体系。当前的国际援助体系是由西方传统的捐助者主导的,《巴黎宣言》也是在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的主导下产生的。这个体系和《巴黎宣言》并不完善。只有通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动参与,才能改进援助的治理,使国际援助体系朝着一个更为合理、和谐的方向发展。

在对外援助中,教育援助(包括援外培训)投入少,见效明显,影响深远。正因如此,在我国的对非援助中,教育援助规模迅速扩大。改进其管理,提高其有效性,是保证教育援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有效援助”的视野下,不断反思、总结和学习,提高援助管理的水平,从而真正使“有效援助”转变为受援国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威廉·伊斯特利.白人的负担:为什么西方的援助收效甚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Menocal,A.& MuIIey,S..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A Review of Recipient Government Efforts to Manage Donor Rela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id[EB/OL].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London.2006.http://www.odi.org. uk/resources/download/1372.pdf.

[3][6][11]UNESCO.2010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Reaching the Marginaliz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26,237,248-267,259-260.

[4]Paris Declaration on Aid Effectiveness[EB/OL].http://www. adb.org/media/articles/2005/7033_inlernational_community _aid/paris_declaration.pdf.

[5]EFA-FTI.Making Aid More Effective for Education hy 2010.2008 Survey on Monitoring the Paris Declaration Indicators in Selected FTI Countries.2009,xiii.

[7]Henry Kahula and Peter Williams.Aid Co-ordination through the Other End of the Telescope.In Kenneth King and Lene Buchert(ed.).Changing Internationa]Aid to Education. Paris:UNESCO,1999,209.

[8]UNESCO.2009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Overcoming Inequality:Why Governance Matters.2009,227,228.

[9]Sajitha Bashir.Catalyzing Country Ownership and Aid Effectiveness: Role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Fast Track Initiative Catalytic Fund.Prospects,2009,39:147-16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

[12]Accra Agenda for Action[EB/OL].http://siteresouroes. worldbank.org/ACCRAEXT/Resources/ 4700790-12174 25866038/AAA-4-SEPTEMBER-FINAL-16h00.pdf.

上一篇:职工价值观下一篇:环境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