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工作汇报

2024-10-14

援助工作汇报(精选11篇)

援助工作汇报 篇1

白首不渝筑忠诚,责有攸归守平安

----援疆民警 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战友们:

大家好,我是XXX。在这个夏日炎炎,鲜花盛开的季节里,我很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代表XXXX市公安局援疆民警们进行一次援疆工作的汇报演讲。对此我感到光荣和自豪。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白首不渝筑忠诚,责有攸归守平安》。

俗话说“平安是福。”从警30多年来,我自认为对“平安”二字体会颇深,平安是百姓们的盼望,也是我们全体公安干警忠诚的守候和奋斗的目标,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动力,是我们打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初心,也是我家属在我每次执行任务出门时候朴实的祝福;5年前我从派出所民警调入XXXX市看守所工作,看守所的工作寂寞、枯燥、“与世隔绝”是其他警种对看守所民警的印象,带着对“高墙、电网”内工作的好奇我开始了看守所提压、管教等工作,从开始的“监管业务小白”,成为了业务骨干,几年的看守所工作让我对于“平安”的理解更深,作为一名看守所的民警,亲眼见证了广大监管民警为了守护看守所内的安全稳定,为了违法人员的家庭幸福,为了营造社会良好治安的大环境,守清贫、耐寂寞、舍小家,忽略对家人和子女陪伴,面对社会的各种不解,牢记肩上责任,艰苦付出,努力完成看守任务。

2017年中旬,XXX监管总队下发援疆工作通知,我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前往新疆参与援疆工作,当时的我并没有豪言壮志,作为一名老党员和人民警察的身份指引我,纵然不再年轻、头发花白也要牢记入警时的誓言,在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纵年过半百依旧可以挺直脊梁参与到任何艰难的工作中。

2017年XX月我和同事们如愿以偿的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第X轮援疆工作,分配至XX县看守所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援疆轮训工作。我们带着组织的重托和对民众奉献的责任,远离家庭和亲人从XXXX,来到壮美新疆大漠边缘的XX。虽然工作环境改变了,但工作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同事们始终是站在公安监管战线的最前沿。援疆同行们在这些刚刚走过的从前,在这些曾经被激动、被感动的回忆中,为了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的平安,无私的奉献着。

李大钊先生曾说过,“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我虽已人过中年,两鬓斑白,但参与援疆行动是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自我走进XX县看守所上班的那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在未来援疆工作的几个月里,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毫不保留地投入到分配的工作中,即便不复年轻人的热血,但是我依然深知人民警察头上顶的是国徽,肩上扛的是责任,心里装的是人民。曾记得,那是在2017年12月援疆工作以来的第一个探视日,XX县看守所中一个已决人员接见完毕,当那道黑色的大门即将关闭之时,他5岁的儿子用尽全力的大声喊道:“爸爸,好好地改造,早点回家”。那一刻我被突如其来的叫喊声一下震住了。故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个父亲做错了事,难道还要5岁的儿子来教育吗?在我眼里,父亲是山、是海、是天,更是全家的依靠。而这个父亲,令自己5岁的小孩得不到应有的父爱,违法行为致使幸福的三口之家支离破碎。之后,我一而再、再而三找这个违法人员谈心教育,促使他思亲人,想家庭,盼前途,痛下决心改造。由于他在所里表现积极,获得减刑提早出所的奖励。出所时,我看到他的儿子紧紧搂着他的脖子,一刻也不肯松手,这时我才真正地懂得了我们监管民警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挽救一个又一个人,而是在挽救一个又一个家,更是让平安的社会变得更加稳定和谐。在我援疆期间,有许许多多监所民警关爱犯罪人员的生动故事。XX县的监管民警们凭着滴水穿石的耐心、绵长细腻的亲情,用真诚和热心温暖了一颗颗被“罪恶”麻木了的冰心。

在人民警察的队伍里,公众视线中常见的有刑警、巡警、特警、交警、治安警、外事警和责任区民警等警种,但监管民警却鲜为人知,人们常常把他们和监狱狱警归为一类,他们是长年累月在看守所、拘留所、收教所、戒毒所与违法犯罪人员生活在一起的监管民警。监管民警没有刑警那样雄韬武略、出神入化;没有特警那样披盔戴甲,一剑封喉;更没有治安警那样深入社区,服务群众。监管民警则天天在高墙之内,与囚徒为伴,为构建和谐社会、平安辖区默默奉献着。违法犯罪人员在监管场所是有期的,而监管民警在监管场所工作是无期的,需要长期在高墙内与那些心灵扭曲、心理变态的违法犯罪人员生活在一起,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啊!监所一线,最怕的就是遇上“轰轰烈烈”的故事,一旦监所发生事故,“再小都是大事”。对监管民警来说,不求追名逐利,“无事”才是最幸福的事。明察秋毫、心细如尘,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风险隐患,保障安全。

援疆期间,XX县看守所曾羁押过一个欠下重债拒不偿还的李某,虽然入所后一直表现较好,我通过几次谈话确定,李某的表现只是为了蒙蔽管教,其背后肯定有问题。李某在2017年经商失败,血本无归,向亲戚朋友借来的25万元本钱也石沉大海。十年间,李某心灰意冷、东躲西藏、破罐子破摔。无奈之下,向其借钱的亲友把他告上了法庭。2017年7月,李某因拒不执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刑事拘留。拘留前,李某扔给亲友一句话:“逼急了,烂命一条。”

羁押期间,法院工作人员再次前来询问。接下来的几天,李某变得很消沉。一天,我在临近交班时,照例巡视一遍监控,隐约中,看见李某在床头打磨着什么,这一细小的动作让我无法安心离岗,前来接班的同事和我一起,一大早对李某所住的监室进行了突击检查。最终在李某床下,找到一根不起眼的“棍子”。

李某交代,自己早就想结果自己的性命,被再三催债后,自杀的想法更重了,那日被法院询问后,自己就想着在看守所自杀,还能给老婆孩子“赚点”。

监管工作的锤炼,让细心俨然变成了一种习惯。同事们总是开玩笑说:这些年的工作给自己养成了“职业病”,看人总是往坏的一面看。“看到两个在押人员说话,就觉得他们可能有什么预谋,就一定得仔细调查调查,也许调查下来,就是普通聊天而已,但也一定得把最坏的情况设想到了,心里才能踏实”,“想全想细想万一,认真较真不天真”就是监管民警的最好写照吧。

XX县公安局领导干部开展帮扶结亲驻村工作以来,我和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积极与所领导取得联系,主动请缨,要求帮扶结对,得到了当地领导的赞赏与认可,同时也彰显了我们援疆干警的无私无畏和立警爱民的服务宗旨。2018年2月8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俗称“小年”,在这个本应该和亲人团聚的日子里,我们也并没时间放下手上的工作与亲人相见。而在这时候给其他更需要我们的民众带来温暖才更为重要。在XX县看守所领导的带领下,我和其他两位援疆民警带着新春的祝福来到了位于XX县经济农业新区和谐新村两家困难群众家中,为他们带去了新春的祝福;在充分了解了困难家属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存在的困难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保持乐观的心态,跟着党委、政府一同奔向小康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走访到李某某老人家中时,老两口靠捡废品维持日常艰难的生活,子女全部在内地打工,过年也不曾回家,临近年底老两口依然奔波在大街小巷捡拾废品,听说有人来慰问,老两口骑着单车赶回家中。看守所领导表明来意后,老两口热泪盈眶,抓着我的手不断感谢,质朴的语言让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心理发酸,临走时,老两口洗了满满一盘的水果送到车前,一定要每一个人都拿到一个,不断的挥手告别,我们都恋恋不舍的擦拭着湿润的眼睛。

情感,注入家庭,家庭就成为呵护人生里程的港湾;情感,注入事业,事业就成为推动人生进步的延续;情感,注入援疆,援疆就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精彩。然而,回顾为期三个月的援疆工作生活,我自感欣慰的是为守卫新疆XX地区看守所的安全稳定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促进蒙疆两地的交流做出贡献。援疆工作是艰苦的,无论在环境上还是在家庭上,我们都经受着考验,但是我们不曾有过一丝后悔,这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经历,会使我终身受益。我和战友们也始终相信援疆是人民警察对民众的一项责任,它也象征着人民警察的精神!我们为援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深感自豪。白首不渝筑忠诚,责有攸归守平安,我们监管民警也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X疆两地的友谊,为守护祖国的平安,奉献一生。

谢谢大家!

援助工作汇报 篇2

一、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必要性

1. 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

法律援助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保障公民实现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权利, 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促进司法公正, 实现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我国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的重要标志, 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监狱安全稳定的内在需求

通过援助, 可以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解开服刑人员心中由于监管、改造、劳动、生活、学习或法律知识相对薄弱而造成的心理桎梏, 使他们端正改造态度, 重新振作精神, 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生活中, 对于促进监管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通过咨询, 可以引导服刑人员正确处理与警察、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 使狱内的一些矛盾得到消除, 对狱内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3. 加强服刑人员法制观念的重要方式

通过监狱警察和专业律师的解释和帮助, 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更加信奉法律权威, 明白法律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强制性, 提高守法意识并自觉遵守法律。当其他服刑人员目睹了这些法律援助实践和变化, 也会从中受到教育。这一切就能以点带面构建监狱法治大环境, 对加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监狱服刑人员法律援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 法律援助的参与度不够

服刑人员入狱前许多都是“三盲” (文盲、法盲、流氓) , 不知道监狱有一个免费帮助服刑人员解疑释惑打官司的法律援助站, 对法律援助站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更是知之甚少, 对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 主动参与性不够。

2. 法律援助的受益群不宽

由于监狱法律援助站的协议机构都是本地机构, 加之受费用等问题的制约, 受益于法律援助的人群基本是本地人, 不够广泛。受路途遥远、经费不足等问题的影响, 外地特别是外省籍的服刑人员的法律援助很难开展。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异常突出。

3. 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不广

目前法律援助站接受的案件主要是刑事案件, 而有关服刑人员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财产纠纷、子女监护等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因人员、资金、时间等原因, 使得援助工作难度大, 涉及则较少。

4. 法律援助尚未步入常态化运作

因组织形式不健全、相关制度不配套、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等原因, 法律援助尚未步入常态化运作, 不能使更多的服刑人员得到援助。

三、完善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思考

1. 加大宣传, 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

服刑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 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差, 应当加强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法律援助的范围、法律援助的程序、法律援助的条件及法律援助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 都要让服刑人员了解清楚。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运用墙报、板报、巡回图片展、标语、开辟法律援助专栏等形式宣传《法律援助条例》, 营造监狱法律援助氛围, 为监狱的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奠定思想基础。二是编印《监狱法律援助手册》, 将法律援助在解答咨询中发现的监狱服刑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 附上有关法律条文编写成册, 分发给服刑人员, 成为他们平时生活中的“工具书”。

2. 设立援助基金, 加大监狱法律援助保障力度

虽然法律援助是免费的, 但目前监狱法律援助大多仅局限于法律宣传与咨询, 而大量的刑、民案件因为需要取证, 需要时间, 所以需要支付律师办案补贴, 由于经费保障问题而难以办理, 经费不足问题已成为监狱法律援助受益面不宽的重要因素。因此, 呼吁设立监狱法律援助基金, 为监狱开展法律援助提供有效的保障。法律援助基金由监狱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筹资, 每年可从行政办公费上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法律援助, 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 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义演、义卖、社会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辅助法律援助事业。对援助基金实行专门列项、专人监督、专款专用制度, 确保有限资金用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效益。

3. 规范运作, 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真正要使监狱法律援助工作常态化, 就必须有健全的工作网络, 确保法律援助的有序展开。一是建立组织, 在监狱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使其成为法律援助中心和监狱之间的纽带;二是建立队伍, 在监狱各级管理层中明确法律援助工作负责人和联络员, 针对服刑人员中需要法律援助对象进行摸底, 分门别类登记造册, 建立档案, 有计划地给予安排法律援助;三是规范运作。应当制定服刑人员法律援助申请审核程序等制度, 为服刑人员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制度保障。

4. 整合资源, 确保法律援助的顺利开展

服刑人员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不可能随时自主咨询或申请法律援助, 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的现有资源, 采取多种途径向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援助。一是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咨询电话。一方面, 服刑人员提出的问题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 也从监狱对服刑人员思想的掌握考虑, 可以将一对一的咨询扩大到多对一的咨询, 利用免提或电话系统, 一个人的咨询, 相当于所有人的法律学习, 可以有效避免律师重复劳动, 也有助于监狱方随时掌握动态, 及时处理不利局面。二是建立监狱法律援助“直通车”。有些服刑人员的问题涉及隐私, 不愿在公众面前提出, 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进行咨询。问题复杂难以在复信中讲清时, 法律援助中心可以指派律师上门服务, 与服刑人员单独面谈, 了解情况。

谈监狱系统法律援助工作 篇3

一、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

法律援助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保障公民实现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权利,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我国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监狱安全稳定的内在需求

通过援助,可以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解开服刑人员心中由于监管、改造、劳动、生活、学习或法律知识相对薄弱而造成的心理桎梏,使他们端正改造态度,重新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生活中,对于促进监管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咨询,可以引导服刑人员正确处理与警察、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使狱内的一些矛盾得到消除,对狱内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3.加强服刑人员法制观念的重要方式

通过监狱警察和专业律师的解释和帮助,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更加信奉法律权威,明白法律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强制性,提高守法意识并自觉遵守法律。当其他服刑人员目睹了这些法律援助实践和变化,也会从中受到教育。这一切就能以点带面构建监狱法治大环境,对加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监狱服刑人员法律援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法律援助的参与度不够

服刑人员入狱前许多都是“三盲”(文盲、法盲、流氓),不知道监狱有一个免费帮助服刑人员解疑释惑打官司的法律援助站,对法律援助站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更是知之甚少,对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主动参与性不够。

2.法律援助的受益群不宽

由于监狱法律援助站的协议机构都是本地机构,加之受费用等问题的制约,受益于法律援助的人群基本是本地人,不够广泛。受路途遥远、经费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外地特别是外省籍的服刑人员的法律援助很难开展。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异常突出。

3.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不广

目前法律援助站接受的案件主要是刑事案件,而有关服刑人员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财产纠纷、子女监护等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因人员、资金、时间等原因,使得援助工作难度大,涉及则较少。

4.法律援助尚未步入常态化运作

因组织形式不健全、相关制度不配套、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等原因,法律援助尚未步入常态化运作,不能使更多的服刑人员得到援助。

三、完善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思考

1.加大宣传,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

服刑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差,应当加强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法律援助的范围、法律援助的程序、法律援助的条件及法律援助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都要让服刑人员了解清楚。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运用墙报、板报、巡回图片展、标语、开辟法律援助专栏等形式宣传《法律援助条例》,营造监狱法律援助氛围,为监狱的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奠定思想基础。二是编印《监狱法律援助手册》,将法律援助在解答咨询中发现的监狱服刑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附上有关法律条文编写成册,分发给服刑人员,成为他们平时生活中的“工具书”。

2.设立援助基金,加大监狱法律援助保障力度

虽然法律援助是免费的,但目前监狱法律援助大多仅局限于法律宣传与咨询,而大量的刑、民案件因为需要取证,需要时间,所以需要支付律师办案补贴,由于经费保障问题而难以办理,经费不足问题已成为监狱法律援助受益面不宽的重要因素。因此,呼吁设立监狱法律援助基金,为监狱开展法律援助提供有效的保障。法律援助基金由监狱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筹资,每年可从行政办公费上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法律援助,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义演、义卖、社会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辅助法律援助事业。对援助基金实行专门列项、专人监督、专款专用制度,确保有限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益。

3.规范运作,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真正要使监狱法律援助工作常态化,就必须有健全的工作网络,确保法律援助的有序展开。一是建立组织,在监狱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使其成为法律援助中心和监狱之间的纽带;二是建立队伍,在监狱各级管理层中明确法律援助工作负责人和联络员,针对服刑人员中需要法律援助对象进行摸底,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有计划地给予安排法律援助;三是规范运作。应当制定服刑人员法律援助申请审核程序等制度,为服刑人员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制度保障。

4.整合资源,确保法律援助的顺利开展

服刑人员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可能随时自主咨询或申请法律援助,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的现有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向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援助。一是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咨询电话。一方面,服刑人员提出的问题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也从监狱对服刑人员思想的掌握考虑,可以将一对一的咨询扩大到多对一的咨询,利用免提或电话系统,一个人的咨询,相当于所有人的法律学习,可以有效避免律师重复劳动,也有助于监狱方随时掌握动态,及时处理不利局面。二是建立监狱法律援助“直通车”。有些服刑人员的问题涉及隐私,不愿在公众面前提出,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进行咨询。问题复杂难以在复信中讲清时,法律援助中心可以指派律师上门服务,与服刑人员单独面谈,了解情况。

【责编 周春晓】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篇4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吉办发[2007]32号文件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区建设、促进零就业一系列指示精神,通过实践和探索,积极努力工作,援助零就业工作得到有序进行。现将我局开展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接收任务,了解情况。我们接到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任务后,立即召开了局党组会和局务会,成立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领导小组,确定了联系零就业工作人员,明确了任完成时限。迅速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取得了联系,询问了需要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就业条件,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量化,落实任务。接到《中国共产党吉首市委办公室和吉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的通知》后,为了全面完成今年的零就业工作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专题研讨,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指标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了分解,使责任更加明晰。同时,明确了以做实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状况调查、抓好抓实就业困难和稳定就业、建立援助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的长效机制,加强就业实名制管理、全面开展普惠制培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

三、针对对象认真调查。为准确掌握下岗失业对象的状况,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问题,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吉首再就业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失业人员家庭入户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召开了下岗失业人员入户调查工作会议,统一部署了入户调查工作;全局抽调了3名同志进行调查。历经3天时间,对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名叫***,女,**岁,***县人,***文化,取得过会计证书,原系酒鬼酒公司下岗工人,****年结婚,****年离异,目前待业。

四、根据自愿,联系岗位。

根据本人的意愿,为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的工作,局长非常重视,亲自与超市和企业老板联系,一是联系了三家超市,基本工资每月都是四百多元,加提成奖金七百多元,但由于居住比较远,工作时间长,很不便她上下班,所以她谢绝了这份工作。二是局长又跑了十多家企业,最后与吉首市杨程胶合板厂取得接收联系,此事正取决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是否满意。

吉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7年8月15日

法律援助工作站汇报材料 篇5

认真开展法援工作 做好政府民心工程

——XX市司法局XX司法所所长、法律援助工作站长:XXX

司法部、省厅、市局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是XX市司法局XX司法所所长、XX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XXX。我汇报的题目是“认真开展法援工作,做好政府民心工程”。我们XX镇位于XX河下游,是XX市最西部的农业镇,南邻XX,西向XX,北对XX,同时与这三市县接壤,人员来往复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务工形式以外出打工为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出和外来农民工日益增多,各种矛盾纠纷不断涌现,社会对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长。下面我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情况做以汇报:

一、领导重视,工作保障有力,网络体系顺畅 市局领导充分重视法律援助工作,把法律援助工作视作司法行政工作的特色工作和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民心工程。XX法律援助工作站自设立以来,就得到了上级司法行政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局多次召开会议,动员、部署、培训法律援助工作,为我站的法律援助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两年来,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开展了“法律援助进村(社区)”活动,建立了从市法律援助中心、镇法律援助工 作站、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村小组法律援助工作信息员的四级动态网络工作体系,为法律援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认真落实,扎实推进,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保障困难群众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职责。在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把开展好法律援助工作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重点来抓,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提升自己、展示自己的重大工作来抓。

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诉讼和非诉讼代理,帮助他们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特别围绕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需求,努力做好外来外出农民工、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切实做好“148”法律援助专线咨询工作,为群众解疑释惑。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认真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及时安排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案件,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能够及时获得法律援助。

三、适应形势,完善制度,推出法律援助便民措施 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职能作用。深入开展“法律援助进村(社区)”活动,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工作制度,严格按照《XX市法律援助工作站 及法律援助人员管理办法》、《XX市法律援助工作站点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审查批准指导办法》等相关文件规范法律援助工作,大力促进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

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四级动态网络工作体系功能,在镇法律援助站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在村(居委会)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扩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使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就近在家门口就能申请到法律援助。

四、扶贫帮弱,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律援助是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维护群众权益中的积极作用,在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把调解优先原则落实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根据案情需要,引导当事人采取调解、和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纷争、化解矛盾。在法律咨询、案件办理等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注重做好理顺情绪、安定人心的工作,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09年6月,我处理了一起以王XX为首的外来少数民族农民工欠薪群体性案件。当时,我刚到单位,就接到XX 村法律援助联络点负责人刘某的电话。其在电话中称:“有三十多个农民工为了要工钱,在工地上和老板发生冲突,眼看就要出事”。我得知这个消息,当即要求他控制住局面,避免激化发生,并向市法律援助中心XX主任汇报,要求支援。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汇报了情况,汇同派出所的同志一道赶赴现场。

当时,讨薪的农民工不下三十余人,手持铁锹木棍堵住工厂门口,叫嚣说:“今天不给钱,俺们就跟他们玩命”。厂方也不示弱,召集厂里年轻力壮的本地职工100余人,各拿家伙守在厂门口,厂方负责人陈某高呼:“只要今天他们敢动手,你们就给我往死里打,出了事我兜着”。一些围观群众也煽风点火:“一帮外地人敢在咱这一亩三分地撒野,不给点颜色看看,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对,揍他们„„”。人群里一阵骚动,场面一下子变得紧张,事态随时都有激化的可能。见此情景,我一边分开人群往里走,一边大声高喊:“大家都冷静点,我是XX司法所长,有事好商量,政府能给你们一个公道”。

现场立刻安静了下来,这时法律援助联络点的刘某也挤到了我的面前,刘某擦着脑门上的汗说:“要是再晚一点,事情就要闹大啦”。我当即安排他们和派出所的同志先把围观群众疏散,然后将对持双方分开,并要求双方推举代表,共同研究解决此事。以王保疆为首的外来少数民族农民工仅 要求支付当月总计3.5万元的工资,而企业却百般抵赖,不愿支付。这时,外面响起了一阵汽车喇叭声,原来市法援中心的同志们到了,我们兵和一处,一起分析讨论调解方案,市法援中心的同志当即向厂方负责人解释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相关规定,并指出如果调解不成,是法律援助中心将受理此项法律援助。

在我和法援中心同志的集体努力下,厂方愿意如期支付工资,王保疆等人也表示会继续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给厂方腾出招工的时间,此事件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古语有云:“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正当我沉浸在成功调处此件纠纷的喜悦当中的时候,不想王保疆夫妇再次走进了我的办公室。凌乱的头发、枯槁的面容,右手缠着厚厚的白纱布,这就是王保疆再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样子。一看到我,王保疆的妻子就做到了地上嚎啕大哭:“我可咋活呀!”。王保疆站在一边表情木讷的看着妻子。我见此情景,深感情况严重,连忙问来龙去脉。原来几天前,王保疆在厂子工作中不慎被机器将右手拇指压断。事故发生后,厂子派人送他到医院治疗,对压断的拇指进行了再植,但出院后却拒绝了王保疆的赔偿要求,王保疆夫妇觉得委屈,几次向厂方提出索赔,均遭冷遇,在万般无奈下,再次找到我们寻求帮助。

我当即给厂方打电话核实情况,同时向市法援中心汇报情况,申请律师在工伤认定、赔偿等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专业 支援,经XX主任同意,指派一名公职律师来我处指导工作,共同处置此事,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厂方代表在接到电话后,亦来到我处。经过我现场调解,并请法援中心律师详细介绍工伤赔偿相关政策、法规。多次拉锯调处,终于使双方达成共识,厂方愿意一次性赔付王保疆5万元,并应厂方要求,将治疗费4.6万元一并写入调解协议书,最终达成总计9.6万元的调解协议。圆满解决了此纠纷,依法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起劳资和工伤赔偿纠纷的成功调处,我认为市局建立的法律援助四级网络体系居功至伟。如果没有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专业的指导,这么大、这么专业的案子,我们不能收,也不敢收。一是没有专业资格,二是我们可以把案子直接送到市法援中心或者建议当事人诉讼解决,从而不必承担责任。现在有了法律援助四级网络体系,上下联通顺畅,工作有专业指导,腰杆硬,胆儿壮,直接把法律援助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也为我们基层司法行政人员,“以有为,争有位”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援助工作汇报 篇6

平安县总工会(2012年6月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平安县总工会全体干部职工对全总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检查调研组一行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平安县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我县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青海省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海东分站的业务指导下,围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始终坚持“基层为主、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会处理劳动争议原则,结合“平安海东”创建工作,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困难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为重点,积极开展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有效促进了区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年初,我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示范单位”。

一、基本情况

我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于2008年11月成立,在全县8个乡镇和5个社区设有13个基层法律援助点(依托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站),拥有法律接待员16人,聘请律师事务所常年法律顾问1人。08年以来,县法律援助工作站累计接待各类法律援助94人次,受理劳动争议、工伤赔偿、死亡赔偿等案件40起,调处成功40起,涉及金额154.18万元。各基层法律援助点累计接待来信来访200余人次,成功调解劳动争议9起。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以扩大法律援助社会惠及面为目标,以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健全维权工作体系,加强各项机制建设,着力提升了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水平,整体工作呈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健全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体系。高度重视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把职工法律援助工作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做到了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总结。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平台开展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即是法律援助接待员,各基层法律援助点均设有办公室,并有法律接待员专门负责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形成维权联动机制。结合《平安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县人事局、司法局等10家单位建立相互配合有序的职工群众维权联动机制,形成各部门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维权工作格局,为职工提供全面而又便捷的维权服务。三是工作机制健全。制定了《工会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制作悬挂了《职工法律援 助工作站工作流程图》和《法律援助工作站职责》,开通了维权服务专线电话0972-8612050,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节假日值班制度,畅通了职工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渠道,确保了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及时有效。

2、加强宣传,扩大工会法律援助知晓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职工明白工会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娘家人”。一是编印下发了了《职工维权手册》、《农民工进城务工百问百答》等宣传手册,制作了宣传纸杯。二是开展了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结合各类宣传周活动对《青海省法律援助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集中宣传。三是围绕“六五”普法和“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活动,开展法律下乡镇、进企业、入社区宣传活动。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和职业律师深入乡镇、企业、社区举办法律维权知识培训,宣传各类政策法规,并现场为职工、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和维权引导。四是结合中央1号文件和“四下乡”等活动,深入农村宣传法律知识,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维权服务。2009年至今,累计开展各类法制宣传20余次,发放各类法制宣传材料2万余份,接受宣传3万余人。

3、实施应援尽援,扩大工会法律援助覆盖面。针对工会法律援助受援人数少这一现状,我们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扩大法律援助服务对象的覆盖面。一是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例如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因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 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再进行经济状况审查,直接给予法律援助。二是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如向进城务工人员发放“连心卡”,通过把工会维权服务内容、维权电话等直接印制在卡上,方便进城务工人员有困难时第一时间联系工会、第一时间提供维权服务。三是开展法律援助“七进”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法律援助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进寺院“七进”活动,进一步将法律援助服务向最基层各个层面延伸,方便群众法律求助,满足群众法律需求,真正将法律援助这一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做深做实。

4、加强机制建设,增强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实效性。逐步建全了工会维权工作相关机制体制,不断提高了工会组织维权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开展职工法律援助站规范化建设。按照《青海省社团等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指导标准》,对照自身工作实际,认真落实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相关程序规则,按要求建立健全了各类维权档案,确保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有效开展。二是建立律师联合调处机制。职工法律援助站无法通过调解处理的纠纷案件,移交承办律师办理,做到案件全部办结。

5、注重法制培训,提高工会干部依法维权能力水平。注重加强工会干部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力争使每一位工会干部都能懂法、会维权。一是开展基层工会干部法制培训。县总工会每年举办1-2期基层工会干部培训班,专门邀 请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教授对《工会法》、《劳动法》、《法律援助条例》等知识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基层工会干部,引导广大职工以合法理性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法律接待员法律维权知识培训。组织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各基层法律援助点法律接待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法律援助技巧等知识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同时选派干部参加省级业务培训,增强了他们为职工提供维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全县工会系统内开展了“劳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和科学维权意识。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援助资金严重缺乏,聘请律师服务的经费没有来源。

2、部分工会干部和法律接待员自身法律素质和调解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法制宣传的广度、力度还不够。

四、几点建议

1、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建议从中央帮扶资金中单列法律援助专项资金。

2、加强干部的交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增强干部维权服务能力。

援助工作汇报 篇7

“援调对接”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调解工作机制中的作用, 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与法律援助中心的相关工作有效衔接, 以达到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从概念中可以看出, 法律援助与调解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调解中心在调处社会矛盾时, 如通过大量调解工作后, 双方仍难以达成调解协议, 而其中受害一方经济困难, 符合法律援助标准的, 调解中心可以通过移送交接单把案件介绍到法律援助中心, 由法援中心接办。而法律援助中心在接待过程中, 如发现案件不属法律援助的范围, 适宜用调解方式解决的, 也会介绍其到调解中心去解决。此外, 如果案件符合法律援助的范围但标的额太小, 诉讼成本过高, 双方有调解余地的, 也可通过非诉途径介绍到调解中心去解决。

法律援助中心与调解中心同属于社会救济体系, 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 在非诉理念日愈深入人心的今天, 两者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两“中心”在新形势下所起到的作用, 坚持了整合司法资源、依法办事和为民便民三大原则, 为使每件矛盾纠纷都有最好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使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也使双方当事人在案件上所投入的费用降到最低程度;有机地整合了两“中心”的功能, 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扩大了社会影响, 化解了社会矛盾, 满足了群众需求, 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援调对接制度是现代非诉理念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世界, 调解作为一种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其地位日益提高, 并已逐步被纳入法制轨道, 形成了与民事诉讼机制相互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法院在处理民事纠纷时也优先使用调解方式。在这种形势下, 势必大量的民事纠纷将采用调解方式解决。在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申请民事纠纷援助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优先使用调解。援调对接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两“中心”的联系, 既优化了司法资源,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方便了人民群众, 真正做到利民便民。

滁州市琅琊区法律援助中心 (下称“中心”) 为突出法律援助工作就近、便民、集中的特点, 于2008年底设立了面积55平方、办公设施完善的法律援助接待室, 并将该接待室与本区调解中心合署办公。通过整合两“中心”的功能, 建立了援调对接制度。实行“援调对接”, 是贯彻周永康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法律援助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的“实施法律援助的过程中要加强与调解、信访等工作的衔接”的指示精神;也是中心积极探索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新模式。自实行以来, 中心接待室接待困难群众法律咨询大幅度增长。通过推行“援调对接”工作, 建立了调解和法援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及时有效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调解方式解决各类诉讼, 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社会效果。同时, 中心还积极参与政府信访案件的处理, 为符合条件的信访人提供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 引导信访群众依法维权, 近两年以来已成功化解了近百起群访事件, 中心在替政府分忧解难的同时, 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滁州市琅琊区自从援调对接制度建立以来, 许多复杂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援调对接制度方便了人民群众, 实现一条龙服务, 真正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援调对接机制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 并规定了一系列严密的制度, 构建了援调对接制度的运行机制, 其中调解中心与法律援助中心紧密配合, 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处理某些疑难复杂的民事纠纷时, 本着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保护, 必要时可以进行援调联动, 两“中心”共同化解社会矛盾。区法律援助中心将大量民事纠纷移送给区、乡镇两级调处中心处理, 节约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对于缓解援助经费紧张的局面有积极作用, 同时以调解的方式解决了民间纠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既方便了人民群众, 使矛盾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又防止了矛盾因诉讼而进一步激化,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援助工作汇报 篇8

一是规范法律援助办理。该院加强与爱辉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协作关系,申請程序简单易行。书面告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法定代理人申请法律援助权利的规定,并加以解释说明。对未成年人未委托辩护人的,直接书面通知为其指派律师辩护13人次。该院案管中心为法援律师提供便捷服务,指定专人接待,电话提前预约,一次性快速办理,并为其免费复制全部案卷材料。

二是强化法律援助监督。加强督促公安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和改正,对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案件,积极开展侦查活动监督工作。审查案件发现公安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未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的案件1件4人,提出纠正意见,下发纠正违法通知书一份。公安机关书面反馈整改情况,保证在侦查阶段未成年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

三是保证适时听取意见。该院加强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环节听取辩护人意见的规范化,对受理的审查逮捕案件转交法律援助申请的2件2人,因辩护人无法到场的,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口头听取辩护人的意见,并制作《刑事案件听取辩护人意见表》附卷。对受理的审查起诉案件送达《提供法律援助通知书》指派律师辩护的3件11人,通知辩护人接受询问,书面听取辩护人的意见,并制作笔录附卷。

法律援助汇报材料 篇9

一、城东乡法律援助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健全了法律援助机构。几年来,雅安市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建设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市及各区、县(市)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机构,各乡镇也建立了法律援助站,我城东乡法律援助站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已达到3名,同时还配备了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已经基本满足本乡法律援助工作的需要。

(二)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法律援助工作程序。首先,我乡法律援助工作以《四川省法律援助十项制度》为指导,严格落实和执行十项制度中提到的法律援助规则、法律援助接待来访、法律援助重大疑难案件讨论、法律援助人员职业规范以及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理等相关制度。同时根据我乡法律援助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与我乡法律援助工作相适应的其他一些制度,对申请人的申请实行统一审查、受理、指派和办理。其次,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

和《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完善了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衔接机制,接受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扩大经济困难群体的受援面。针对受援人经济困难标准不统一的情况,我乡在《关于四川省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的规定》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经济困难的标准,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对具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特困家庭救助证、五保供养证、特困职工证、失业救济金领取证、再就业优惠证、经办人签字的村(小组)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之一的,均可得到法律援助;同时为各类来电来访法律咨询提供免费服务,让更多弱势群体得到必要的法律服务;

(四)健全了向基层延伸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雅安市加大了向基层延伸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建设,我乡以基层司法所为依托,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形成了直接面向群众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我乡法律援助工作站通过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已经使大部分群众能够熟知和掌握法律援助的作用、意义以及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2011年上半年法律援助工作开展以来,我城东乡法律援助站共收到各类来电来访法律咨询63件,其中涉及婚姻家庭、赡养纠纷、拆迁赔偿等方面内容,我城东乡法律援助站工作人员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并通过法律援助系统网络工作平台进行录入登计,这样不仅为群众

提供了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同时为群众进一步寻求法律援助打下基础。

二、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受援总数偏少。

近年来,法律援助案件逐年增加,但通过法律援助站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并不多,总体看法律援助案件数偏少,大部分为法院指定的法律援助案件。

2、法律援助相关人员积极性不高。

法律援助案件都是通过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或者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工作者办理的,而法律援助服务多为无偿服务,这就造成提供援助的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3、经费不足,机构建设滞后。

法律援助中心由于经费的压力,援助案件越多,支出越大。由于编制不明,人员不足,经费缺乏,法律援助站又不能独立工作,这就造成司法所与法律援助站合同办公的模式。

三、下一步工作目标

援助工作汇报 篇10

津南区司法局八里台司法所组织辖区49名社区矫正人员参加了法律知识考试, 提升了社区矫正教育效果, 增强了社区矫正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据了解, 社区矫正集中教育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等问题, 对于如何突破瓶颈, 破解难题, 推动社区矫正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此次活动无疑提供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主要考查社区矫正人员对《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和应当遵守的监管规定的熟悉度。

八里台司法所还将此次活动列入司法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既能有效落实社区矫正人员每月教育学习8小时的规定, 实现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教育常态化、考核管理精细化, 又创新了工作思路, 为全区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教育开创了先河。

范张/文

河西区13名大学生投入社区矫正工作

河西区司法局与天津理工大学合作, 以区司法局、基层司法所为平台, 接收该校法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展实习活动。

河西区司法局与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 重点就社区矫正工作, 从组织系统、工作程序、岗位职责、社会工作的介入、社区矫正工作者专业培训等方面, 共同构建一个供学生实践的平台。目前, 13名学生已深入各基层司法所, 全面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此项活动是河西区司法局的又一创新举措, 在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影响力的同时, 也为理工大学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为学院教学工作的延伸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范刘/文

东丽区社区服刑男子因吸毒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

东丽区司法局在公安东丽分局相关部门的配合下, 将社区服刑人员杨某依法收监执行, 这是东丽区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教育安全年活动开展以来, 首例因违反监管规定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案件。

社区服刑人员杨某因犯聚众斗殴罪于去年6月7日被河北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缓刑二年六个月。杨某在社区服刑期间, 因吸食冰毒, 于今年3月22日被公安西青分局行政拘留15日。因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 东丽区司法局依法对其提请撤缓。

此次收监执行工作是对社区服刑人员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一次实战, 充分体现了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 同时向社区服刑人员敲响了必须依法服刑、自觉接受教育矫正的警钟。

范刘/文

南开区法援中心无偿提供法律援助依法解决父女房产纠纷

受援人王先生所居住的南开区某小区的公产房, 承租人为其女儿王某。前不久, 王某将自己的父亲诉至南开区人民法院, 要求其从该公产房中搬出。王先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 家庭生活也非常困难。万般无奈之下, 他来到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 请求给予法律援助。

涉案公产房坐落在南开区某小区, 承租权系王先生于2012年8月以置换方式获得, 其女儿王某只是名义上的承租人, 并不是房屋承租权的实际出资人。经过援助律师的不懈努力, 南开区人民法院认定诉争房屋系王先生与前妻袁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以夫妻共同财产置换所得;其女儿王某以房屋承租方登记在自己名下, 要求王先生腾出诉争房屋的主张缺乏法律依据。最终, 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王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王先生的援助案件是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无偿援助困难群众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 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以实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为抓手, 以“应援尽援优援”为目标,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把法律援助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过程中, 发挥了积极作用, 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昆明就业援助工作细则 篇11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就业援助工作,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实现就业援助工作精细化、长效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国家、省、市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就业援助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自愿申请,按程序认定。

第三条

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工作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监督管理。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信委、商务、民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应密切配合,为其实现就业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和创造宽松环境,并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就业困难人员。

第二章

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

第四条

凡我市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自愿申请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

(一)“4050”人员:女性满40周岁以上、男性满50周岁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

(二)“零就业家庭”成员:指城镇非农业户口,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并进行失业登记,但无人从事有报酬工作或无任何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成员;

(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正在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中的登记失业人员;

(四)残疾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二代证并登记失业的残疾人;

(五)失地(因城市规划建设、滇池流域“四退、三还、一护”、实施水资源保护失地的)6个月以上未就业的生活困难人员;

(六)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

(七)困难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等困难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

(八)其他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

第五条

就业困难人员中已从事有劳动报酬(月劳动报酬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0%)的灵活就业人员或从事合法经济活动取得合法收入(月收入水平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0%,包括房屋出租、技术转让收入、经营收入、金融债券等资本投资方式获得资本收益等)的人员不属于就业困难人员。

第六条

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程序

(一)提出申请。申请人应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我市《就业失业登记证》使用前,《昆明市失业保险手册》、《云南省失业人员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继续使用,下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向户籍所在地街道(社区)社会保障事务所(服务站)提出申请,并填写《昆明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认定申请表》,见附件2)。

(二)审核认定。街道(社区)社会保障事务所(服务站)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申请、入户调查、核实、公示及汇总等工作后报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汇总上报工作。对审核合格的,由街道(社区)社会保障事务所(服务站)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加盖就业困难人员资格确认专用印章(见附件1),并核发《就业援助卡》(见附件3),同时录入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信息系统。

《就业失业登记证》用以证明就业困难人员资格,《就业援助卡》记录接受援助的情况,由就业困难人员持有并同时使用;《申请认定表》由街道(社区)社会保障事务所(服务站)存档,以社区台帐和信息系统为载体,做到基本信息登记造册和动态信息随时更新,及时掌握援助人员的就业状态和具体情况。第三章

就业援助措施

第七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辟绿色通道,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免费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日常招聘活动当中,尽早实现就业。

第八条

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援助。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就业困难人员要优先实施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要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特长和就业需求,帮助其确定适合各自实际的职业定位,尽快实现就业。要按年度制定专门的援助计划,组织开展专项援助行动,举办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活动。

第九条

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有培训意向和创业愿望的,可优先安排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就业困难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同时可免费参加一次创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用人单位招收的就业困难人员,未享受过职业培训补贴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可先行招收录用,再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培训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培训和鉴定,按相关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规定享受补贴。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就业困难人员,按照《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和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两个意见的通知》规定优先办理。

第十条

就业岗位援助。各级政府及所属各部门用财政资金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临时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主要用于安排就业困难人员。

各级政府要鼓励、扶持和发展社区服务业,在家庭手工业、修理修配、图书借阅、旅店服务、餐饮服务、洗染缝补、复印打字、理发、小饭桌、小商品零售、搬家、钟点服务、家庭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婴幼儿看护和学生教育服务、残疾人教育训练和寄托服务、养老服务、病人看护、儿童托管和学生接送服务、以人力或小型机械从事运输、种植和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和鞋帽缝制、租赁服务、文体服务、保洁保绿服务、废旧物品回收和加工利用、茶室、小五金和水暖器材销售、中介服务等行业中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

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按《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和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两个意见的通知》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时可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及相应劳动合同期限,按规定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第十一条

社会保险补贴援助。灵活就业困难人员享有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的范围和标准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根据当年就业形势、资金筹集规模和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等情况,采取一年一核的方式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执行。

第十二条

开展失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管理和就业援助。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组织失地人员就地就近或跨地区转移就业。

第十三条

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就业援助。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精心组织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未就业的援助人员获得更具针对性的重点帮助以及时就业,确保已就业的援助人员切实享受政策扶持以稳定就业。

对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可自愿委托中介代理服务机构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缴费和补贴申报工作。对自主创业需要创业培训、税收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的优先予以办理。

对被单位吸纳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接续好社会保险关系。

对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失业人员,因自身原因半年内明确声明放弃三次就业援助服务的,不再列为就业困难人员。享受低保人员中属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经就业服务机构半年内两次介绍就业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不再享受城镇低保待遇,不再列为就业困难人员。

第四章

公益性岗位管理

第十四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实行申报制度。各县(市)、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由乡镇(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申报,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审批,报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备案;市级单位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报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审批。凡有公益性岗位需求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应提前30天向同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报送《昆明市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见附件4),《申报表》经核批后,申报单位方可安置符合公益性岗位上岗条件的人员上岗,并将上岗人员情况报同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公益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一年一审。当年度开发公益性岗位计划和项目补助资金,根据全市就业形势和岗位需求情况确定,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市财政局共同研究,报市政府同意后下达各县(市)、区,并汇同各县(市)、区安排的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公益性岗位由各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实际情况实行一年一审。

为鼓励公益性岗位人员爱岗敬业,保持用工单位正常工作的延续性和不间断性,对用工单位上岗三年期满后确需留用的,可按用人单位核准岗位总数的10%比例报同级就业部门审核同意后予以留用,留用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并函告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备案,停止发放各项补贴。

(1)通过其他途径已实现就业的;

(2)上岗满三年的(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

(3)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死亡的;

(4)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5)无故旷工连续达15天或1年内累计旷工达30天的;

(6)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管理制度的;

(7)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根据岗位缺岗情况和用人单位意见,可在其他符合公益性岗位上岗条件的人员中进行补充。

第十六条

公益性岗位待遇。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在相应的上岗期限内按照《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和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两个意见的通知》规定执行,具体补贴标准根据不同岗位的公益程度、服务时间和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财政局确定并予以公布。

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原则上最长不超过3年。公益性岗位用工期间,用人单位应不断创造条件改善和提高上岗人员待遇。

用人单位申报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时,需按照《昆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昆明市人事局

昆明市财政局

昆明市地方税务局

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和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两个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报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审批。第五章

管理服务

第十七条

明确工作职责。县(市)、区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就业援助工作计划,随时掌握就业动态和工作进展情况。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指导和帮助乡镇(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好就业援助工作,建立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的援助制度。对于人户分离的就业困难人员,原则上由其户口所在地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如就业困难人员提出就地就近享受就业援助申请的,居住地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为其提供就业援助。

第十八条

强化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需要了解就业扶持政策的,要认真仔细解答和帮助;对有就业和培训愿望的,要及时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和免费的技能培训;对有创业要求的,要给予“一条龙”的创业扶持和保护。要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十九条

实行动态管理。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要建立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录入就业困难人员的类别、技能、就业愿望、就业状况等基本信息。县(市)、区就业服务机构在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认定或取消援助人员资格后,要及时在系统中注明,确保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信息及时更新。对搬迁到其他街道、社区的就业困难人员要及时在数据库中更新,并办理相应移交手续。

第二十条

抓好源头控制。要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对企业规模裁员中含有就业困难人员的,要及时向当地县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备案。要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后的跟踪管理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困难,使其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和相当水平的收入。要探索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实行生活援助和就业援助相结合。

第二十一条

建立通报制度。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将就业援助工作进展情况和相关报表逐级上报,由各县(市)、区就业服务机构汇总后,于每季度末25日前上报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之间定期通报就业援助工作进展情况。实行政策援助工作实绩与就业补助资金拨付挂钩,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对援助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和单位给予表彰。

第二十二条

建立问责机制。各县(市)、区应建立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和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热线电话举报的问责机制。设立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监督(热线)电话,随时受理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咨询、意见反馈以及投诉举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

强化目标管理。各县(市)、区应将就业援助工作考核指标层层分解,细化和量化目标任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强化督查指导,加强工作调研,创新工作举措,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制定新对策。第六章

第二十四条

本工作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十五条

上一篇:激励寓言故事下一篇: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