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2024-05-15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共11篇)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篇1

文章标题: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吉办发[2007]32号文件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区建设、促进零就业一系列指示精神,通过实践和探索,积极努力工作,援助零就业工作得到有序进行。现将我局开展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接收任务,了解情况。我们接到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任务后,立即召开了局党组会和局务会,成立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领导小组,确定了联系零就业工作人员,明确了任完成时限。迅速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取得了联系,询问了需要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就业条件,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量化,落实任务。接到《中国共产党吉首市委办公室和吉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的通知》后,为了全面完成今年的零就业工作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专题研讨,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指标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了分解,使责任更加明晰。同时,明确了以做实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状况调查、抓好抓实就业困难和稳定就业、建立援助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的长效机制,加强就业实名制管理、全面开展普惠制培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

三、针对对象认真调查。为准确掌握下岗失业对象的状况,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问题,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吉首再就业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失业人员家庭入户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召开了下岗失业人员入户调查工作会议,统一部署了入户调查工作;全局抽调了3名同志进行调查。历经3天时间,对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名叫***,女,**岁,***县人,***文化,取得过会计证书,原系酒鬼酒公司下岗工人,****年结婚,****年离异,目前待业。

四、根据自愿,联系岗位。

根据本人的意愿,为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的工作,局长非常重视,亲自与超市和企业老板联系,一是联系了三家超市,基本工资每月都是四百多元,加提成奖金七百多元,但由于居住比较远,工作时间长,很不便她上下班,所以她谢绝了这份工作。二是局长又跑了十多家企业,最后与吉首市杨程胶合板厂取得接收联系,此事正取决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对象是否满意。

吉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7年8月15日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来源于范文搜网,欢迎阅读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篇2

一、产生“零就业家庭”的原因分析

简单地说,“零就业家庭”就是一个家庭中的所有劳动人口,没有一个是就业的。一般情况是,一个家庭中,夫妻两人是劳动人员,夫妻两人双双失业,或者双双下岗,这就是典型的零就业家庭。如果家中一个孩子已长大成人,但未结婚组成家庭,三人均未就业,这也是零就业家庭。可想而知,零就业家庭就是无收入的家庭,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社会保障提供的补助。“零就业家庭”成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术水平低,就业竞争力弱,是就业困难群体中最困难的部分。

“零就业家庭”状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整体就业难度加大。就业机会的增多,最根本的保证是坚持经济发展,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经济发展中扩大就业,在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由于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的影响,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满足不了现实劳动力的需求,就业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这样使一些在传统产业长期从事低技术含量、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特别是下岗女工再就业更加困难。二是用人单位对广大求职者相对弱势人员的排斥。最常见的表现是用人单位从岗位本身的特点出发,要求有一定的技能人员。而大多数“零就业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想着学点东西,可记忆力不如以前,学得慢,忘得快,心有余而力不足。“4555”人员手脚不如年轻人快,头脑不如年轻人灵活,企业更愿意去用年轻人。三是对“零就业家庭”的援助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靠人社部门就能解决的事,需要政府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通力协作支持。对“零就业家庭”就业解困之路一直探索中,各级、各部门也是边做边学,具体怎么做,还没有标准的模式,所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四是部分“零就业家庭”成员择业观念陈旧而未能实现就业。这部分待业人员普通是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也比较差,通常只能从事一些依靠传统经验的简单工作。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他们又不善于推销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有些人有激情、有思路、有想法,但受条件的限制,苦于没有资金,无法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五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存在伤、病、残等特殊情况,确实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更多的还是集中在“4555”人群,这部分人多为家中有长年有病卧床者、残疾(智障)人或小孩等需要照看,无暇脱身,无充足时间去工作。

二、当前“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主要做法

“零就业家庭”解困工作作为就业援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更是构建和谐濮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不断开拓进取的和谐社会背景下,作为新时期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者,如何做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帮扶解困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1.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打造政府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一是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新三化”的建设。按照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标准构建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发布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信息,实行求职用工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最大限度地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方便。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就业渠道作用。建立完善企业用工和求职人员信息库,通过网络、媒体、短信等途径及时发布职工供求信息;通过定期举办招聘洽谈会,切实为企业求职人员牵线搭桥。濮阳市人力资源市场自启用以来,已先后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及“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等活动。三是加强基层平台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作用,在入户调查“零就业家庭”的基础上,建立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和“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台帐,将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录入电脑,健全就业信息监测制度。

2.健全目标责任制体系,确保援助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濮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把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议程,对“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只要不挑不拣,七个工作日之内为其提供一个就业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为零)。二是加强目标考核。分解责任目标,以考核促落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3.健全政策落实体系,促进“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做好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落实是关键。濮阳市规范了“零就业家庭”人员的认定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濮阳市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并帮助已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

4.健全岗位开发体系,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是新时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一是鼓励企业、街道、社区开发保洁、保安、巡防等工作岗位,优先录用“零就业家庭”成员。二是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大力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对用人单位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落实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三是妥善安置困难群体人员就业,严格执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程序,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建立完善就业困难人员的动态管理制度。

三、进一步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就业是个动态过程,“零就业家庭”成员即使实现再就业,也可能会出现再失业的现象,所以,帮扶“零就业家庭”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零就业家庭”要做好动态服务,出现一户,援助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

1.切实转变就业观念。要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提高就业愿望、强化就业意识、端正就业观念。一些“零就业家庭”宁拿政府补贴,也不愿接受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必须加强教育,改革政策,让他们乐意自食其力,充分就业。在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舆论引导,鼓励广大“零就业家庭”成员转变择业观念,积极进入市场竞争就业或自主创业。

2.不断提高“零就业家庭”成员自身素质。根据“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愿望和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积极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合理使用职业培训补贴,开办家政、驾驶、厨师、手工艺等利于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专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3.积极引导企业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通过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及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引导企业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上岗。对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非公益性岗位,应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合理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避免企业在裁减人员时使夫妻双方同时下岗,从源头上控制产生新的“零就业家庭”。

4.大力实行定向帮扶。专门寻找适合“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岗位,定期组织面向包括“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内的就业困难人员招聘会。对部分通过各种途径仍难以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重新走向社会岗位。

参考文献

[1]王朝明.社会弱势群体与就业援助制度[J].财经科学,2002(4)

[2]李成禹.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邱成绪,徐源.社会企业城市低保户就业新思路[J].社会工作(上半月),2010(5)

[4]许彤,方传玺.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调研报告——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湘潮(下半月),2012(5)

[5]谭日辉.关注民生与当前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关系研究[J].湖湘论坛,2009(5)

开展就业援助活动情况汇报 篇3

开展就业援助活动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职工,城镇弱势群体及失业农民就业援助工作,妥善解决其就业难,社保接续,生活等实际困难,县就业局在2007年及2008年“两节”期间,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落实社保补贴等援助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现就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就业援助活动的顺利开展。

开展就业援助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广大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就业援助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积极向县委县府分管领导汇报,切实加强对全县就业援助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务求取得实效。二是搞好协调配合,主动与财政、税务、工商、银行、新闻等部门加强联系,取得支持与配合,共同推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在再就业、社会保险、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确保国家的就业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1、利用《绿色煤都》报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颁布 实施的意义。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公平就业的原则,对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并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

2、利用街道闹市区进行现场宣传。于2月1日在县城筠州中路进行了宣传活动,发放《宜宾市劳动力市场信息报》、《就业促进法百题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讲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知识简答》等资料2800多份,接待群众咨询700人次以上。

3、依托各乡镇、社区基层平台,开展上门政策咨询服务、宣传,解答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法规。走访下岗失业人员特困户135户,确定援助对象人数176人,对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制定有针对性援助计划,提供就业公益性岗位122人,并落实公益性基金补贴31万元。

4、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切实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在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5、开展专场招聘活动,提供及时的岗位援助,实行送岗上门,签订服务协议135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2人,其中,公益性岗位24人。零就业家庭38人实现就业。

6、组织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创业培训29人,落实培训补贴2.5万元,并对有创业愿望和有创业能力的人员开展小额

担保贷款活动。小额担保贷款发放21人,金额40万元。

三、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援助服务。

1、完善职业介绍信息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收集、传递和发布就业信息,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丰富、可靠的信息保障。

2、在劳动力市场设立专门窗口,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失业登记、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务输出等“一条龙”服务。

3、开辟个人缴费服务窗口,方便下岗失业人员咨询政 策和缴费,确保他们的社会保险关系不断档、不流失、不作废。

开展就业再就业宣传活动,既是对我们劳动保障部门各方面工作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我们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办好事的实际行动。我们将再就业宣传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和总结宣传活动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确保我县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就业再就业宣传活动取得阶段胜利.四、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2007年免费为1865人提供职介,培训682人;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社保援助2118人;及时兑现各项补贴422万元;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建设,广泛收集,发布就业用工信息。

2、加大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重点做好就业困难对象的援助,开展“一帮一”的帮扶措施,动态清除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援助典型工作案例 篇4

霍立山,今年42岁,原来在铁岭市焦化厂工作,10月下岗,妻子恒艳红,今年40岁,原来在铁岭钢厂工作,于下岗,儿子在市技校读书。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下岗后,他们夫妻俩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使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别说儿子的学费,就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在今年年初铁岭市进行的零就业家庭入户调查中,铁岭县劳动就业局了解了霍立山一家的情况,他家被认定为零就业家庭,并免费为他们夫妻二人介绍了工作。现霍立山在铁岭爱客玛法式面包店工作,妻子恒艳红在一家饭店工作,每人每月工资在500元左右。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解决了养老保险这个后顾之忧后,夫妻俩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逢人就说:“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好政策,使我们重新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到什么时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啊!”

就业援助主要工作总结 篇5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社区劳动保障站积极立足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坚持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确保社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使就业形势趋于稳定。

2011年以来,曙光路西社区对于就业困难对象,实施就业援助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创建目标。首先要加强对社区就业工作人员的政策培训,明确就业新政策享受的对象、范围等,保证就业新政策落实到位。社区经常利用重大节日及板报展板宣传创业就业促进法,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城镇居民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惠民新政策。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各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群众知晓率。只要失业群体把政策了解清了,才有可能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和就业形势,自觉走出家门,早日融入社会。

二、实施就业援助,提高就业质量。

要做好就业援助工作,首先要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工作,并建立台帐。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家庭、技能、就业愿望等各个方面都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就业援助帮扶。像我社区失业人员芦旭,今年48岁,肢体三级残疾,父母离异,父亲去世,他至今未成家。社区给他申请了低保,住房补贴,在民政上帮他申请特困救助。社区领导还通过熟人介绍,让他在温家寨红水沟给保林建筑公司看工地,包吃住每月800元,使他的生活得以改善。还有下岗失业人员刘宝成夫妇,孩子还在上大学。社区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帮他申请低保,并多处为他推荐就业岗位;因他是曙光照相馆下岗的,妻子刘萍是曙光彩印公司下岗的,社区多次与曙光照相馆现在的承包人联系,安排刘萍在曙光照相馆打工。因刘宝成年龄偏大,又无技能,社区介绍他在经一路步行街当治安巡逻员,夫妻俩每月也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使得孩子能稳定的完成学业。还有失业人员李俊英,女,今年44岁,离异,孩子上大学,生活困难,社区为她申请低保,并为她儿子申请困难助学金。通过社区领导介绍,现在华通给别人卖服装打工,每月也有固定收入。社区还为就业困难家庭徐金霞,现经社区介绍在华通给别人卖电器打工,丈夫王宝江给别人开出租车,使这个家庭脱离了零就业。我社区残疾人韩宝龙,今年22岁,至小小儿麻痹后遗症,肢体三级残疾,但精通电脑,社区曾介绍他在广告公司打工,因贪玩被解聘。后来社区又介绍他去“虫虫网吧”当网管,介绍其父亲韩计划在网吧看门兼公卫,父子两相互有个照应,同时还可以监管他儿子韩宝龙。社区还为其他就业困难对象提供就业援助,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同时社区还保证登记失业人员及时享受到就业优惠政策。其次是要个性服务,就是要根据就业援助对象实际情况设计援助方案,并提供对应的政策咨询和职业培训及岗位信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有效稳定就业。多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在本辖区以外实现就业

三、挖掘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

为了帮扶我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我社区联合驻街单位,如玉容火锅店、川江号子火锅食府、向阳烤鸭店、宝鸡大酒店、210窗帘城、原百货大楼“集缘福”服装城、华通商厦等,都安排有我们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此就业。社区干部还利用亲朋好友的力量,多渠道分门别类进行帮扶。对有特长、有技能的失业人员鼓励从事个体经营或进行自主创业;对年龄大、无技能的失业人员鼓励在家政、保洁、看护等公益岗位上实现再就业。社区还开发保洁、巡逻、家电维修、物业管理等社区公益性岗位。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我社区对年纪轻、无技能的人员鼓励参加各类免费技能培训,以拓宽就业途径。2011年6---9月,社区先后组织35人参加免费电脑培训。15人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以拓宽就业途径。并鼓励从事个体经营或进行自主创业。

五、加大政策扶持,实现稳定就业。

社区要细化工作措施,对动态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做到产生一户,援助一户,脱零一户,稳定一户,同时,全面建立零就业家庭及困难群体实名制就业援助制度,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动态管理,更好的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政策帮扶,协助推荐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人,其中(复转军1人、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1人,二期申请贷款3人)。同时,社区协助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享受低保残疾人的居民养老保险补贴等。及时落实了对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使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社区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方面不断积累经验,特别是多渠道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创业)援助,社区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今后我们一定要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全力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全面推进我市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维持就业形势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法律援助工作情况汇报 篇6

一、强化硬件投入、打牢创建基础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局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拿出12万元,更新了中心门楣和室外标牌,安装了LED电子显示屏。对接待大厅进行了装修改造,新添了2台电脑,建成了接待大厅、私密谈话室、档案室等。

二、优化人员配置、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按照法援窗口规范化建设的要求,选强配齐工作人员,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热情的法律援助专业队伍。招考了通过司法考试的三名同志来中心工作,充实大厅咨询、业务受理等工作。目前中心共有工作人员4名、专职律师2名。

三、法律援助窗口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XX年11月28日,省司法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万传友、省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蒋春林等一行来到石鼓区调研法律援助窗口建设工作。石鼓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长周楚政亲自陪同调研,并现场向省厅领导介绍我区法律援助窗口建设情况,万厅长在听取了汇报情况以后,高度评价我区法律援助窗口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

四、狠抓办案质量,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我区法律援助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来电100余人次,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7件(其中,刑事案件1件,民事案件26件,结案9件,18件正在办理当中),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达40余万元。

我中心以“便民服务”为指导,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受理、审批、指派、承办等各环节的制度和服务标准,通过不断完善援助服务质量监督机制,提高办案质量,这其中不乏典型案例,20XX年3月当事人钟少华送来一面写有“法律卫士、匡扶正义”的锦旗,并饱含感激之情。在日常接待中,工作人员对来电来访进行认真登记并将资料进行归档,将案件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并及时对案件进行回访,以提高办案效率。

五、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法律援助精神

法律援助工作汇报2 篇7

漠河县司法局

各位领导:

2014年,我县法律援助工作,依托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法律援助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就漠河县法律援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主动提供服务,不断拓展受援范围

2014年,全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达 件,其中刑事法律援助 件,民事法律援助 件;受援对象达 人次,其中农民工 人,老年人 人,残疾人 人,未成年人 人,妇女 人,其余均为贫困者。此外,法律援助中心还参与调处各种矛盾纠纷 余起,解答法律援助咨询 多人次。群众满意率为100%。为满足我县公民法律援助的需求,在《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受援范围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几条规定,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援助。一是将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工伤损害赔偿等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二是将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提高到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三是针对某些案件的费用很高,超过当事人承受能力的,也可以获得法律援助。通过我们积极热情的服务,众多的社会弱势群体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二、加强了法律援助的基础工作 我们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一名副局长主抓,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法律援助工作,漠河县法援中心配备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在各乡镇司法所分别设立了5个法援工作站,各工作站又在所辖居委会、村委会设立多个法律援助联系点。把法援服务领域拓展到了基层。建立健全了法律援助的接待、受理、回访、档案、学习、奖惩等各项管理制度,方便了广大求助对象,确保了法援工作有序进行。这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有序、覆盖全县的法律援助三级网络体系已经形成,为漠河县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畅通社会参与渠道

我们针对我县农民工流动大、权益易受侵犯等特点,我们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宣传深入工地,不断强化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二是维权走进工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温暖送到工地,扎实为农民工办好事、实事。我们共发放《法律援助条例》 份,其它普法宣传材料 份。遍及城乡的强大宣传声势,使法律援助成为群众的热门话题,极大地畅通了法律援助的社会参与渠道,有力地提升了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使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贫弱群众了解并运用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法援人力不足。漠河县法律援助中心仅有工作人员1人,面对不断增多援助案件,仅靠现有的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法律援助宣传的盲区还很多,许多群众还不知道政府有法律援助的职责,有的职能部门对法律援助的意识及自身职责也模糊不清。

2、工作条件不够。当前,我县法律法援中心工作人员与其它两个部门使用1间办公室,工作条件简陋,且没有交通工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援办案的质量和效率。

积极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汇报材料 篇8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认真履行职能,扎实开展工作,法律援助工作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服务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做好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的工作

保障困难群众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是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职责。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诉讼和非诉讼代理,帮助他们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前,特别要围绕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需求,努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返乡农民工等的法律援助工作。认真办理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依法为经济困难的刑事案件当事人提供辩护和代理,维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切实做好法律援助专线咨询工作,为群众解疑释惑。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认真审批法律援助申请,及时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案件,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能够及时获得法律援助。

二、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已经成为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全面、准确地了解人民群众在民生方面的法律需求,推动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让更多群众获得法律帮助。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综合考虑公民法律援助需求、法律服务市场价格、法律援助资源状况等因素,适度放宽适用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逐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适应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按照权利保护优先顺序和需求迫切程度,将就业、就医、就学、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推动政府建立法律援助“三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

这是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职能作用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工作制度,促进法律援助便民工作常态化。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扩大基层法律援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使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就近申请法律援助。简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查程序,为符合条件的特定困难群体发放法律援助卡(证),免除经济困难审查。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法律援助,降低维权成本。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效果。

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和效率

法律援助质量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对于法律援助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要依据《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完善法律援助受理、审批、指派、承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提高法律援助规范化水平。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检查公布制度、质量跟踪检查制度、投诉处理制度,探索建立法律援助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提高办案质量。按照规定期限,及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实行限时办结。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为重点,全面提高法律援助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律援助是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维护群众权益中的积极作用,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汇报《积极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汇报材料》。把调解优先原则落实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根据案情需要,引导当事人采取调解、和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纷争、化解矛盾。在法律咨询、案件办理等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注重做好理顺情绪、安定人心的工作,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六、做好法律援助监督管理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肩负着监督管理法律援助工作的职责。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理顺法律援助工作管理体制,配齐配强管理人员,更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其严格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为受援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督促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自觉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指导律师协会积极协助法律援助的实施。鼓励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减免服务收费,努力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七、提高法律援助保障水平

《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责任,法律援助经费要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贯彻《法律援助条例》,继续推动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法律援助经费动态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水平。加大对贫困地区经费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拓宽社会捐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地方法律援助基金会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加强对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建立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坚决防止并严肃查处挤占、截留和挪用法律援助经费的行为,确保专款专用。

八、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法律援助队伍,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组织保证。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头脑。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捍卫者,始终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切实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加大法律援助队伍培训力度,提高依法执业的能力、群众工作的能力。切实加强作风和行风建设,教育引导法律援助工作者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执业纪律,依法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树立法律援助队伍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关心、爱护法律援助人员,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调动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

凤凰山社区法律援助工作汇报 篇9

为认真贯彻市、区司法局,赭山街道司法所关于司法进万居大服务工作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我社区通过开展丰富的“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使居民群众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为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2009年凤凰山社区法律援助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影响力

法律援助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的工程。我社区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把全面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深化基层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中。首先,我社区法援办在街道司法所关心指导下,积极与街道派发安然律师事务所罗玉林律师联系,不定期来社区免费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2009年3月24日上午在凤凰山小区,开展了一场法律援助的咨询活动,安然律师事务所的罗玉林律师走进居民的身边,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细致耐心地为居民解答提出的各类问题。如:家庭矛盾纠纷、房屋拆迁、回迁问题、劳动合同争议纠纷案件等。活动中居民们说:“希望法律咨询经常的开展下去,足不出户让我们懂得更多的法律”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百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七余次,受教育群众达三十余人。通过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的开展,加大了普法践行的力度,创造人人学法、用法,平日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得良好法制环境。

“法律援助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及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收、减收、缓收费用的法律服务,其本质是法律援助是国家的职能,政府的行为,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的应尽务„”8月26日下午,一堂生动的法律援助宣传进社区讲座在凤凰山社区会议室进行,安然律师事务所的罗玉林律师顶着酷暑为30多名社区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了法律援助知识的讲座,罗律师结合实践中大量的案例的分析、针对法律援助的概念和发展状况、法律援助的对象和范围、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等内容进行了讲解。通过这次法律援助宣传讲座,更多的居民群众了解了法律援助知识,有效的保证了需要援助群众能够获得及时、便捷的法律援助,活动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二、开展法律服务、增强法制观念

利用社区宣传载体,通过展板、法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法律方面的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了向社会广泛宣传法律援助制度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扎实做好《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六周年宣传月活动。9月4日上午在美食街广场皖医小区门口开展《法律援助条例》法律宣传活动,组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上街头,义务开展法律咨询,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法律问题,涉及有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城镇房屋拆迁安置及补偿、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保护和职工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三百余份,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十余次。此次活动宣传营造了良好宣传氛围,增强了群众法律意识,维护了社会和谐安定,有力地促进了平安镜湖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完善法律保障、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凤凰山社区形成社会法律保障体系,把“法律进社区”活动与各项依法治理工作相结合;把“法律进社区”活动与民间纠纷调处工作相结合,通过以实际接触身边实际案例现身说法,深入浅出讲解,促进社区居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把“法律进社区”与法律咨询相结合,通过开通法律咨询热线,随时提供服务,增强活动的时效性与快捷地解决法律疑惑;把“法律进社区”与法律援助工作结合,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及时地提供便民免费服务,使社区需接受法律救济人员获得法律的帮助。

四、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促进依法治理

我社区严格按照“法律进社区”要求,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相结合起来,努力创出特点,抓出成效,我社区今年来共举办法律咨询4场、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0余件。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篇10

实施情况总结

按照枣劳社发[2007]149号文关于开展2008“再就业援助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及时组织,抽出专人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活动方案,进行分工负责,前段时间活动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求的具体表现,是贯彻落实新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我们按照市局的要求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就业办主任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2008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协调和安排部署此项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召开了七个镇办劳动保障中心主任会议,并就此项工作作了细致的安排部署。

二、开拓创新,取得实效。按照市局通知活动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薛城区劳动保障局2008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工作方案,抽出了得力人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进行入户摸底调查,针对其在求职就业、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和其他劳动保障方面的不同需求,实行分类指导,为每一类人员量身提供一套针对性强的服务方案,形成“援助档案”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活动期间我们入户摸底援助对象12人。现

已落实的公益性岗位10个,其中: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6人,实现了稳定就业;落实社保补贴2800元,岗位补贴12000元;发放再就业优惠政策手册500本,宣传单6000余份。

三、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我们积极联系薛城区委宣传部、薛城区电视台、薛城周讯等新闻单位全程进行跟踪报道和采访。劳动工资、仲裁、监察、社会保障、12333、政策法规、就业政策以及总工会、妇联等单位,现场都设立咨询台,进行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接受就业困难人员的现场咨询。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有力度、有影响的宣传,广泛地宣传国家、省、市最新就业政策,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良好氛围。

四、结合活动主题,1月15日、2月1日我们组织再就业援助月招聘活动,参加活动的招聘单位22个,提供岗位2400个,介绍成功1616人,其中失业职工110人。

援助零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篇11

衢州市司法局

(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按照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要求,当前,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正紧紧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二大目标、三大战略”以及建设“法治浙江”、“平安衢州”、“争创全省最安全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改善民生、保障民安为重点,积极履行法律援助保障职能,切实维护社会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现根据要求,将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作一汇报:

一、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建设,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实施扶贫济弱的一项“阳光工程”。自《浙江省法律援助工作条列》实施以来,我们坚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根据我市社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需要,稳步推进法律援助事业的展。1997年,衢州市、县两级法律援助中心相继成立,当时均属司法局下属事业单位;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市、县两级法律援助中心均转为行政编制单位,目前,全市已建法律援助中心7个,市级部门法律援助联络站43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124个。使我市法律援助事业走上了规范 发展的轨道。特别是2002年以来,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法律援助领导工作小组,在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12348”法律咨询平台,使我市法律援助事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自2002 年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解答法律咨询26148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477件,受援人57152人。其中2007年办案数和受援人数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10.39%和191.82%。有效发挥了法律援助在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抓好法律援助工作的新路子。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先后获得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法律援助在中国”活动先进集体、浙江省维护国防利益先进集体、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市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等10多项荣誉。近年来,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又成为我市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一条重要渠道。

二、主要做法

(一)多扶持——高度重视支持,为扩大援助范围和整个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抓好法律援助是党委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切实推进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推进了整个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市里在2002年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政府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司法、公安、法院、国土、建设、规划、民政等56个部门负责 人为成员的法律援助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法律援助工作组织、机构、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出台了各职能部门与市法律援助中心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的联动协作机制和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需要查询、取证、咨询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制度,为法律援助工作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摆上议程,纳入办实事工程。近年来,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步步深入,特别是对法律援助制度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法律援助工作已经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的重要工作领域。在建设“法治浙江”、“平安衢州”等重大的决定、规划、意见、报告中,都把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市、县(市、区)把法律援助工作作为各级重要目标任务之一,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2004年市政府出台了《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法律援助范围,并将全市的低保对象全部列入受援对象;2005年,还专门将法律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又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市法律援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工程的实施方案,并对人员编制、组织机构、接待窗口、专项经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为法律援助事业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更有力、更有效的抓手和载体。开化、常山等县政府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并充分利用基层司法所的资源,把法律援助触角延伸到农村和基层,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各级人大、政协也对法律援助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各自的职能出发,通过调研、视察等多种途径,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指导。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提案就有3件,进一步推动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突出宣传、扩大法援社会影响面。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宣传,扩大法律援助在社会中的知晓率和影响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衢州日报、电视台以及各县(市、区)自办报刊、自办专栏等进行多种形式的主流媒体宣传活动;以“法律援助为构建和谐衢州”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推出典型案例系列报道;并积极组稿,在《中国法律援助》、《浙江法律援助》杂志以及省司法厅网站、浙江法制报,各类网络平台等媒体开展多类型的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坚持以提高群众知晓率的为目标,加强对基层的宣传教育工作,激发群众的法律需求,将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引导到依法维权的途径上来。近几年,在全市连续深入开展法律援助进厂矿、进农村、进军营、进监狱的系列宣传活动,在全市每一个村显眼位置、村两委办公场所都建立了法律援助指示牌;专门组织力量连续整理并编印《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服务指南》、农村《法律援助便民指南》等共40000册,全部发放到基层群众手中,确保每个村民小组、基层每个联络员人手一册。

四是政府责任落实,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法律援助是 政府的责任”,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并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对法律援助经费的投入力度,积极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财政支持。2006年,市本级政府和各县(市、区)在财政较为紧张的前提下,建立司法救助资金,拨出专款60-100万不等,其中法律援助求助资金也被列入专项,专门用于援助涉法涉诉案件中的弱势群体,有的县(市、区)政府对法律援助经费实行了全额补助,并对各级的接待窗口投入必要的资金进行重新修整。

(二)强措施——突出亲民便民利民,使法律援助业务量质并重健康发展

为适应扩大范围后的法律援助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了一系列亲民便民利民的法律援助工作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法律援助案件在逐年增长的同时,办案质量也不断提高。近年来,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每年均以12%的幅度上升。2007年,全市法律援助系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99件。

一是建立便民场所,方便群众来访。我们把建立便民接待场所(接待窗口),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和联系广大困难群体的重要平台,针对原来一些法律援助机构没有接待场所的实际,加大了对法律援助的“窗口”建设的投入,按照“临街、沿街、落地”的要求,建设一批贴进群众、方便群众的接待窗口。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沿街落地建立了法 律援助便民接待场所,有的还专门为残疾人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建成率达100%,较好地解决了“门难找”的问题。这些法律援助接待场所基础设施普遍较好,“法律援助中心”的牌子醒目,中心人员服务热情,方便群众上门寻求法律援助。同时,大力规范“窗口”服务行为,做到法律援助工作制度、条件、范围、申请程序等上墙,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畅通便民渠道,方便群众法律咨询。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在市、县两级均开通了“12348”法律援助热线电话,并在提高解答咨询质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市法律援助中心还建立了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集咨询、录音、质量监控为一体的“12348”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系统,提升、扩容了“12348”法律服务平台的功能,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的职能优势,并专门聘请了有经验的法律工作者,长期在窗口值班,负责接待群众的来访咨询,办理援助手续等。建立了律师参与信访值班制度和律师陪同领导接访下访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接待来访20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24882余件,较好地体现了引导群众依法上访、促进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等方面的功能,也为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

三是设立便民站点,方便群众就近申请法律援助。针对困难群众从乡村到县城申请法律援助既费时又费钱的实际,从2005年起,为方便群众就近申请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各地以 乡(镇、街道)司法所为依托,建立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村(居)、农民工集中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乡镇企业建立法律援助联系点;在衢籍外出人员较多的城市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联系站;在村(社区)聘请了法律援助宣传联络员,方便就近申请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在此基础上,又在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人事劳动、民政等部门和工会、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内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站。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县以上法律援助中心7个,乡镇(街道)法律援助站124个,行政村和社区全部设立宣传联络员,市级相关部门法律援助联络站43个,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市城乡的法律援助网络。这些站点除宣传法律援助制度、了解基层法律援助需求和解答法律咨询外,负责法律援助初审,帮助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向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办理申请手续,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

四是提供便民服务,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众往往文化水平比较低,繁琐的申请、审批程序,是他们不能及时得到法律援助的“障碍”之一。为此,我们进一步改进方法,简化了法律援助申请、审批手续。向法定免审经济困难条件的困难群众发放“法律援助卡”,持卡人凭卡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时,无需提供经济困难证明;对诉讼时效即将届满、必须立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先决定提供法律援助,再进行审查;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先办理,然后受理,防止矛盾激化。对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有困 难的,则由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填写;对孤老病残人员实行上门受理服务。

五是采取便民手段,有效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提高维权效率,我们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特别是群体性的欠薪案件,尽可能地采取协商的办法解决纠纷。我们建立了重大疑难案件专家会诊制度,组织了资深法律工作者对疑难案件进行会诊,解决了一批群体性上访及涉法涉诉案件。针对大量法律援助案件还是要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来解决的实际,我们进一步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与法院、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建立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劳动仲裁的衔接机制,对受援人给予一定的政策扶助,帮助其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六是整合资源优势,壮大法律援助专业队伍。按照“有人办事,专业服务”的要求,各级都尽力配齐配足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尤其是各县(市、区)加快了对法律援助机构、人员编制的配备和落实。目前,市、县两级法律援助中心均能按市级3—5人,县级1—3人的标准配备专(兼)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并全部落实了办公场所和接待窗口力量的配备。为使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我市目前已建立了一支以20余名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和160余名执业律师为主力军,以遍布各乡镇150余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分支,180余名法援志愿者为补充的法律援助服务队伍,活跃在城乡基层开展便民服务。

(三)更便捷——搭建为基层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农村法律援助体系 衢州是“三农”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比例,因此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紧密围绕这一特点,积极开展规范服务,依托村(社区)调委会建点配员;组织培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站(点)的工作效率;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度。努力构建衢州特色的涉农法律援助体系。为此,我们逐步探索了“构建一条绿色通道、突出两个服务重点、完善三个服务体系”的农村法律援助“123工程”。

“构建一条绿色通道”。即对低收入农户、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欠薪等事件引发的法律援助案件,简化审批手续,按照“当天申请、当天指派、全程监督”的原则进行办理,为申请人提供便捷方便的法律服务。

“突出两个服务重点”。针对我市是个“三农”大市、工业新城、发展中城市的阶段性特点,农业和外出务工依然是群众重要收入来源的实际,突出做好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一是办好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对各类损农、坑农的法律援助案件,及时指派优秀律师给予办理,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涉农法律援助案件的快捷、高效的办案机制和服务网络,方便群众及时获得优质的法律援助。二是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工作,对因拖欠工资和工伤赔偿的务工人员进行法律援助时,一律不审查其经济状况,及时指派办理,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完善三个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法律援助救助体系。围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完善 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法律援助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和业务指导关系,逐步形成市、城、乡一体化援助体系联席会议延伸到乡(镇)、村(社区)低收入困难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援助维权联动救助网络。要在已有援助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点,使当事人能够就近选择援助机构,得到及时、便利的援助服务。要继续围绕构建和谐衢州,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主题实践活动。结合我市建设实际,突出城市拆迁、征地补偿、劳动争议、农民工讨薪、涉法上访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专项法律援助活动,依法化解涉及弱势群体的大量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建立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保护联动体系。要加强与人事劳动、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部门的沟通,完善部门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完善职工维权协作机制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维权的工作合力。要继续地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百名法律工作者法律援助进乡村”活动,依法推进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极大地方便农民群众申请法律援助,促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体系。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年活动,严把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指派、指导、监督、评比等关口,衢江区自2006开始建立了法律援助指导员制度,法律援助案件胜诉或达到预期目标率达100%;常山县提出了法律援助“三高三零”工程,龙游、江山、开化也都制定了提高法律援助案件办案质量的一系列举 措,使法律援助案件办案质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监督和评估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操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实现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加强法律援助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办案质量。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法律援助的受案对象和范围的规定过于原则,基层执行难以把握。在对象方面,《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经济困难标准为“不低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而实际上,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情况援助机构难以认定,目前只有通过村委会出证明,乡政府盖章确认的方式来认定,具体执行中存在一定偏差;在受援案件范围方面,由于农村涉案的案由纷繁复杂,《条例》第九条第八款虽有弹性规定,但在具体执行时不平衡,难以操作。建议省里对《条例》制订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便基层更好地掌握执行。

2、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目前,基层法律人才缺乏。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大多是依托司法所设立的,鉴于乡镇在人、财、物方面的制约,存在着无专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困难,同时兼职人员又存在着法律知识较低的问题,难以对上门求助的群众给予以科学的答复。为此,要进一步畅通农村法律援助渠道,一方面要求上级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进一步利用加强司法所建设的契机,积极推进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探索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机 衔接和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群众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需求。也可参照派出所或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布局,将就近的几个乡镇的法律援助工作站整合在一起,设立农村区域性法律援助站,负责一个片区的法律援助工作,关于经费、人员、办公场所等由县级财政解决,并归属基层司法局管理。这样更能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加强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的硬件建设投入。目前,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及工作站建设投入不足。应从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出发,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办事窗口的硬件建设,如必须配备的电脑、传真、打复印设备和“12348”法律咨询服务智能平台;另一方面,要配备必要的交通设备,以便于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的调查、取证、会见,以及对案件的质量跟踪监督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鉴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建议省财政对欠发达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硬件建设特别是交通工具的投入给予必要的补助。

上一篇:行政管理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下一篇:7月份安全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