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胃肠道穿孔(通用8篇)
外伤性胃肠道穿孔 篇1
外伤性胃肠道穿孔是外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主要有坠落伤, 车祸伤, 刀刺伤或碰撞挤压伤引起, 外伤引起的胃肠道穿孔病理机制尚不清楚, 但是该病较凶恶。穿孔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疼痛, 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痛, 很快扩散到全腹;常伴有出汗。四肢冰冷、心慌、气短等休克现象;可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病者呈急性病容, 腹式呼吸消失或减弱, 全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上腹部与右下腹部明显。胃肠道穿孔检查的超声诊断技术可以辅助临床穿孔部位的诊断。该文主要探究2010年1月—2015年1月近5年来收治的99例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的超声诊断的价值,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1,2,3,4],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近五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胃肠道穿孔患者99例。男性65例, 女性34例, 年龄在24~60岁之间, 住院时患者均具有胃肠道穿孔的临床表现:上腹部剧烈疼痛, 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痛, 伴有出汗、腹胀。患者表现出急性病容。选取的99例患者中, 其中24例为高处坠落伤, 49例为车祸意外伤, 12例为刀刺伤, 14例棍棒等钝器伤。所选患者中胃穿孔44例, 肠穿孔55例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高分辨力实时超声诊断仪是当前主要的机型。使用彩色多普勒仪对胃肠道探测, 超声检查腹腔常选用凸阵探头, 探头频率范围:3.5~10.0 MHz, 一般以3.5~5.0 MHz最常用。
1.2.2 检测方法
首先应注意的是胃肠道超声检查应在X线造影之前, 避免造影剂影响超声检查效果。患者检查要根据患者情况仰卧位、左右侧卧位、半卧位、直立位进行检查。检查全腹部, 重点观察腹腔、肝脏、脾脏间隙等部位有无气体、积液和包块等异物。
1.3 观察指标
1利用超声腹部探头和X线平片检查99例患者腹部情况, 分别记录腹部游离气体检出、腹部积液、腹部包块检出的例数, 记录两种影像方法定位准确的例数和诊断明确的例数。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记录术者对于两者影像方法术前检查的满意程度[5,6]。
1.4 评价标准
术前分别记录99例患者的超声检测和X线检测下的腹部情况包括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和腹部包块情况。手术过程中记录所有患者的腹部情况。手术完成后总结分析两中影像学检测方法的术前检查与术中真实情况的符合率。术者对术前检查的评价分为三个标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5 统计方法
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超声和X线检测比较
超声定位准确率为82.8%, X线不具有诊断能力;超声的腹腔游离气体检出率52.5%明显低于X线的检出率7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伤性胃肠穿孔超声诊断率87.9%显著高于X线检出率7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2.2 术者对于术前检查的满意程度
术者对术前超声的满意程度为72.7%, 对术前X线检查的满意程度为52.5%, 术者对术前超声的满意程度高于对X线的满意程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的症状与诊断
外伤性胃肠道穿孔已是外科疾病重要的急腹症之一, 它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 需要及时紧急处理。一般胃肠穿孔主要发生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和胃小弯处。胃肠穿孔后常有酸性的胃内容物流入腹腔中, 病人突发上腹部剧痛, 呈“刀割样”, 腹痛迅速波及全腹, 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全腹压痛, 但以穿孔处最重。医生听诊检查时肠鸣音消失或减弱, 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可闻移动性浊音。影像学检查可有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和腹部包块等症状。
3.2 超声对胃肠穿孔诊断的优越性
胃肠道为空腔脏器, 常有气体影响, 超声从体表探测不易得到满意的声像图, 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常依靠胃镜和X线检测。近年来由于胃肠声学造影术以及超声内镜两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拓宽了胃肠道疾病的诊断范围。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胃肠壁的层次结构, 估计病变部位, 对于了解周围器官的转移情况有着积极意义, 弥补了胃镜和X线检查的不足。从该实验的数据显示超声的腹腔游离气体检出率52.5%明显低于X线的检出率71.7%, 对于腹腔游离气体的显影能力超声不及X线平片, 但是对于腹腔包块和腹腔积液的声学探测超声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 超声对于胃肠穿孔的诊断率为87.9%, X线的胃肠穿孔检出率为71.7%, 术前超声对于疾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胃肠道疾病检出率。通过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超声具有可观的诊断价值, 蒋云峰报道的32例胃肠穿孔患者的主要超声征象腹腔游离气体、积液、包裹性包块的显示率分别为84%、93%、68%, X线诊断膈下游离气体敏感性为75%, 发现腹腔积液和包块的能力低。超声根据腹腔游离气体、积液、包块等声像能为胃肠穿孔提供快速的诊断依据。对于定位诊断超声的声学图像显影能力较X线平片具有绝对的优越性, 超声的定位准确率为82.8%, X线不具有定位诊断能力。因此, 超声检查用于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具有独到的优点、它可弥补X线腹部透视的不足, 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7,8,9]。
3.3 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的X线和超声诊断价值
对于外伤性急腹症患者, 医生要谨慎处理, 正确应用各项辅助检查对于治疗方案确定具有重要价值。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有X线、CT、超声检测[10]。本文主要对比X线平片, 探讨超声在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疾病中的诊断价值。通过研究发现X线可以有效发现腹腔游离气体是胃肠穿孔的主要声学征象, 但是阳性率并不高, 而且容易造成假阴性, 假阴性主要原因为穿孔小或气体溢出少、检查晚导致气体被吸收, 穿孔处无气体或者穿孔口被食物残渣阻塞等。一些学者对于X线的诊断价值也做过相关的调查与研究, 其中陈秋文等学者的文献中阐述了X线对胃肠道穿孔患者的相关检出效果, 并对其做出相关评估。调查研究的112例患者中阳性检出者72例, 40例阴性检出者。其中有1例阴性检出者经剖腹探查为胃后壁穿孔, 出现假阴性想象。总之, X线检查对于胃肠穿孔的检查有一定价值,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超声不仅可以发现腹腔游离气体, 还可以检测腹腔积液, 腹腔异常包块等。超声检测弥补了X线腹腔检查的不足, 提高了定位准确率, 降低了误诊率,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与传统的X线检查相比, 超声具有定位准确, 胃肠疾病检出率高的特点, 可以有效降低误诊率。但是也不能完全取代X线的作用, X线对于腹腔气体的检查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 超声检查用于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具有独到的优点、它可弥补X线腹部透视的不足,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杜英, 杨晓宇.超声对胃肠穿孔诊断的70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2 (3) :98-99.
[2]霍转过.超声在消化系急腹症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甘肃医药, 2015, 3 (15) :587-588.
[3]沈铁柱, 毕小霞, 张全福, 等.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J].华西医学, 2014, 11 (14) :81-82.
[4]徐珺, 肖琳玲.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5 (15) :82-83.
[5]殷晓慧.高低频超声诊断外伤性肝脾损伤18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4 (5) :91-92.
[6]吕运梅, 吕文武.超声诊断消化道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9 (5) :69-70.
[7]王续.探讨全腹部螺旋CT诊断胃肠穿孔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4 (15) :84-85.
[8]周天志, 康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 2014, 1 (20) :81-82.
[9]Sorour Magdy A, Kassem Mohamed I, Ghazal Abd ElHamid 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related emergenc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London, England) , 2014, 12 (4) :269-270.
[10]Christine Feinle-Bisset.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nsitivity to meal-related signals in adult humans–relevance to appetite regulation and gut symptoms in health, obesity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J].Physiology&Behavior, 2016, 4 (8) :14-15.
外伤性肠穿孔33例治疗体会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3例,男26例,女7例;年龄最 63岁,最小16岁;致病原因:车祸伤18例,挤压伤3例,刀刺伤12例。
1.2 诊断 (1)临床表现 所有创伤病人都有明显的创伤史,并且常常有典型的腹膜炎表现,但是有3例由于合并严重的颅脑创伤、休克或者穿孔小没有明显的腹膜炎表现,均以腹部外伤后不同程度的腹痛来院治疗。(2)行诊断性腹腔穿刺24例,阳性6例。(3)行B超检查23例,CT检查3例,均发现不同程度腹腔积液及1例肝破裂,1例肾损伤;腹透13例,膈下见游离气体2例。
1.3 手术及治疗结果 术中发现肠系膜血肿、系膜缘血栓形成及肠壁缺血、坏死、穿孔4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单纯肠穿孔7例。分别行肠修补,肠切除肠吻合及造瘘术,同时处理合并伤。术后因严重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吻合口漏1例,经保守及引流治疗后痊愈。
2 讨论
2.1 早期诊断 在开放性腹部损伤时,有些病例可以直接看到肠管溢出伤口。因此,易于早期作出肠损伤的诊断,而对于闭合性肠损伤的诊断在部分早期患者有时却比较困难。如肠破裂口小,由于肠痉挛、黏膜外翻、肠内容物或大网膜堵塞裂口,则缺乏典型的腹膜炎体征。诊断要根据腹部外伤史,仔细分析伤情,包括外力作用方式及受力的部位,结合临床表现和腹部体征确定有无腹腔脏器损伤。如诊断有困难,可通过X线、超声检查及腹腔穿刺等以协助诊断。X线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虽有确诊价值,如为阴性亦不能完全排除[1]。对临床高度怀疑、腹穿阴性者,可行腹腔灌洗,诊断率 高。
2.2 漏诊原因分析 (1)闭合性小肠损伤常被复合伤所掩盖,是本组漏诊的主要原因。本组伴有颅脑外伤3例中,2例伤势危重,就诊时已处于昏迷状态,为抢救威胁生命的脑外伤而漏诊了小肠损伤的诊断。(2)本组有2例因手术探查不仔细,造成遗漏。闭合性腹部外伤往往存在多 脏器损伤或一个脏器多处损伤,探查手术时,仅满足于发现主要脏器的损伤,而忽略对小肠的全面探查。(3)闭合性小肠损伤的症状和体征较轻,进展较慢或因症状隐匿而漏诊,有时因小肠破裂口较小,裂口被外翻的黏膜、凝血块、肠内容物或大网膜暂时堵塞,伤后小肠蠕动暂时被抑制,断离残端环状肌痉挛性收缩,均可暂时阻止肠内容物外溢,临床症状及体征暂时隐匿,从而增加了诊断的难度,造成漏诊、误诊[2]。
为了尽量做到早期诊断,防止漏诊,我们必须做到:(1)详细询问受伤经过,如受伤部位,外力的大小、方向、伤后患者的反应等,全面仔細的检查。如腹部压痛的部位、范围,肝浊音界的变化,移浊情况,肠鸣音的改变等,一时不能明确诊断的应反复检查,了解上述体征的动态变化。必要时可行腹腔灌洗,对早期诊断帮助很大。(2)手术探查应全面彻底,不能以发现肝脾损伤而满足,应由屈氏韧带向回盲部或相反方向依序仔细检查。如发现肠系膜损伤范围直径在5cm以上或肠管缺血或挫伤范围超过肠周径,肠壁浆肌层血肿严重者,均应用热盐水湿敷 分钟,以观察其是否失活,如不能存活,应将该段肠管切除。
2.3 治疗 外伤性小肠穿孔一经诊断或高度怀疑应立即手术探查,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合理处置。术中探查应依序、全面。手术应简单有效。小肠肠壁血供丰富,有浆膜覆盖,愈合能力强,行单纯修补即可。对各段肠道的损伤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手术方式。对腹腔感染的处理,本组术中全部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灌入甲硝唑液250~500ml,放置有效的引流,夏穗生认为引流得当,有助于术后恢复,引流不当或未引流者,可能引起严重后果[3]。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证引流通畅、彻底。
参考文献:
1 林国英,邱云峰.外伤性肠破裂108例临床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4):241.
2 潘业俊.小肠损伤37例的漏诊原因分析.临床误诊误治,1998,11(5):172.
超声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18岁~78岁, 平均年龄 (48±10.5) 岁。全部病例均有剧烈持续性腹痛, 查体:全腹呈板状腹, 压痛明显, 多以上腹剑突下偏右疼痛为著。全部病例均手术治疗。穿孔原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2例, 创伤性小肠穿孔5例, 创伤性结肠穿孔3例, 创伤性胃穿孔5例, 医源性结肠穿孔5例。50例中, 有23例超声准确地作出了诊断, 24例与X线显示气腹征相结合, 作出明确诊断, 有3例术前超声未作出正确诊断。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仪器使用Aloka-SSD-1400型, 日本EuB-42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 常规超声检查。嘱患者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 对全腹进行多切面连续扫查, 重点观察肝、脾区域前缘及脐周、胃十二指肠周围, 肝肾间隙、肠间隙、盆腔是否有积液及异常包块, 胃后方的小网膜囊是否有积液、积气, 腹腔有无积液, 积液量的多少及是否清亮, 再探查腹腔有无游离气体。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中, 有38例超声表现腹腔内肝或脾前间隙
有不同程度的强气体回声干扰, 后伴慧尾征, 从而使肝、胃、脾显示不清;34例表现为腹腔及肠间隙积液;胃肠腔内积液、积气20例;9例显示为包裹性液区或小网膜囊内积液, 7例表现为腹部不均质包块, 边界欠清楚, 内回声较杂乱。术前超声诊断胃肠道穿孔47例, 准确率为94%。1例患者创伤后上腹剧痛, 扫查时发现胰体外侧包膜不完整, 实质内回声不均匀, 胰腺与胃之间可见不规则局限性积液, X线及超声未发现腹腔游离气体, 考虑胰腺损伤伴胰周血肿, 手术后诊断为胰腺损伤、胃穿孔。由于病情及声像图复杂, 造成漏诊。另2例患者肠管扩张, 游离气体较多, 腹腔未探及液性暗区, 临床经验不足, 误诊为肠梗阻。
2.2 胃肠道穿孔的声像图表现[1]
2.2.1 腹腔游离气体
腹腔游离气体的存在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重要体征, 判断游离气体的存在与否十分重要。检查时超声探头置于左右腋中线肋缘上清楚显示肝脾回声时, 固定探头不动, 体位由平卧位转侧卧位, 超声能敏感显示肝、脾周围间隙内游离气体。探头置于右腋中线肋缘处, 肝脏由于气体多次反射, 而被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的线状或弧形强回声光带覆盖, 且后伴慧尾征。同样, 患者取左侧卧位, 脾脏与膈肌左侧肋部之间也可探到积聚的游离气体。判定腹腔游离气体时应与肺内气体、胃肠内气体相区别。肺内气体位于肺轮廓内, 由于肋膈角和膈肌的存在, 位置比腹腔游离气体略表浅。胃肠内气体随呼吸上下移动, 同时沿消化道前进方向流动。腹腔游离气体多聚积在腹腔最高处, 位置相对固定, 不随呼吸改变, 本组病例中, 未探及明显游离气体者, 可能与穿孔较小或气体已被吸收有关。
2.2.2 腹腔积液
本组34例超声提示少到中量腹腔积液, 这些高度酸或碱性内容物从穿孔处流出, 积聚于肝肾间隙、脾肾间隙、肠间隙及盆腔等部位, 积液一般较局限、浑浊, 内可见粗细不等的中等或强回声斑点, 积液量比实质脏器破裂的积液量相对较少。
2.2.3 十二指肠区包块
当穿孔较小, 时间较长时, 在穿孔部位可探及混合性包块, 为大网膜和腹膜向穿孔处及流出的内容物包绕形成炎性粘连、包裹所致, 若不及时治疗则形成脓肿。
2.2.4 小网膜囊积液
本组漏诊1例表现为胃与胰腺之间局限性积液, 手术后诊断为胃后壁穿孔, 漏出的胃肠液与腹膜渗出液局限于小网膜囊内。
2.2.5 胃肠腔积气
表现为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气、积液及肠蠕动减弱。
3 讨论
胃肠道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以前我们主要依靠X线诊断, 超声对胃肠道疾病的检查诊断是临床的一大缺陷。近年来, 随着仪器分辨力的提高及临床经验的积累, 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 主要诊断依据为腹腔游离气体, 腹、盆腔及肠道间隙积液, 胃肠腔扩张积液或积气, 腹部包块, 小网膜囊积液等。超声对腹腔游离气体有很高的敏感性[2], 认真探查时能够显示X线不易发现的局限于肝前间隙的少量气体。胃肠穿孔患者中可有少数患者无气腹征, X线检查易出现假阴性, 而B超可结合其他表现如腹腔积液、局限性包块等作出准确诊断。此外, 超声检查简单、快捷、无创伤、无辐射, 应作为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从上腹部解剖关系看, 左右腋中线处的膈肌下部和脾外侧面及肝右叶外侧面间存在潜在腔隙, 该腔隙在患者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时位于腹膜腔的最高处, 腹腔游离气体易聚集于该腔隙。探查时嘱患者先取平卧位, 探头置于右腋中线肋缘以上的胸肋部扫查, 清晰显示肝实质及肺下缘回声后, 固定探头位置, 而嘱患者由平卧位转为左侧卧位。如果腹腔有游离气体时则游离气体即可移至该部位, 超声能敏感地显示气体的强回声带。后伴慧尾征, 原本清晰显示的肝脏则完全或部分被气体所掩盖。同理, 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右侧卧位时, 脾脏与左侧膈肌肋部之间也可探及聚集的游离气体回声。我们从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查方法, 很好地显示了腹腔游离气体这一重要征象, 为胃肠道穿孔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组病例中, 大部分患者未能探测到穿孔点的部位、大小, 可能与穿孔直径小、气体干扰、渗出物充填、局部水肿、仪器分辨力不高以及我们的经验不足等因素有关。
胃肠道穿孔的患者, 诊断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 以便与以下疾病鉴别: (1) 急性胰腺炎; (2) 急性阑尾炎; (3)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4) 泌尿系结石。以上疾病腹腔内均无游离气体, 根据各自的声像图特征, 较易作出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98
外伤性鼓膜穿孔96例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96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 男40例, 女56例;平均27.45岁, 最大年龄为55岁, 最小年龄为6岁;均为单耳;81例为间接外伤, 15例为直接外伤。根据患者要求,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72例 (小穿孔7例、中穿孔48例、大穿孔17例) 与对照组24例 (小穿孔10例、中穿孔8例、大穿孔6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检查方法
对患者受伤部位、原因及伴随症状进行详细询问, 同时行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检查, 耳内窥镜下检查鼓膜及外耳道, 行声阻抗测定、纯音听阈测定, 必要时对患者行颅脑CT扫描[3]。
1.3 临床表现
患者有少量鲜血从外耳道向外流出, 伴眩晕、耳鸣、听力下降, 突发耳痛。耳镜检查:鼓膜上或外耳道有血痂或凝血块, 其中9例呈裂隙状穿孔, 1例为边缘性穿孔, 其余为椭圆形、肾形、圆形。小型穿孔 (17例) 为直径<3mm, 中型穿孔 (56例) 为直径3~6mm, 大型穿孔 (23例) 为穿孔直径>6mm, 平均听力损伤为 (27±4) d B, 无镫骨肌声反射, 均为传导性聋。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耳朝上, 取平卧位, 采取加急手术治疗, 儿童行全麻气管插管或静脉复合麻醉, 而成人局麻。在电视显示0°耳用内窥镜下 (WOLF公司产) 用耳显微手术钩针将鼓膜穿孔的破裂表面翻卷残片钩出对合复位, 对于<3mm小穿孔, 复位后明胶海棉薄片贴补鼓膜外侧面, 对鼓膜中、大型穿孔患者对合复位后, 缺乏支架则鼓室内置入灭菌明胶海棉碎片作支撑, 再将残片钩平铺放于明胶海绵上。术后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改善微循环、抗炎、静卧48h。对照组则予以干燥治疗。两组患者都严禁用力擤鼻和耳内进水。
1.5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穿孔完全愈合;有效:穿孔由原来的1.5~4.0mm之间, 缩小程度>1.0mm者;无效:穿孔基本原样, 缩小<1.0mm者[4]。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 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后, 总有效率为54.17%;治疗4周后, 总有效率为66.67%。72例治疗组治疗2周后, 总有效率为98.61%;治疗4周后, 总有效率为98.6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05。
3 讨论
鼓膜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 膜性结构较薄, 只有0.1mm, 当外耳道压力达到0.52×106dyn/cm2, 较薄的鼓膜就会破裂;而当外耳道压力达到1.60×106dyn/cm2, 正常鼓膜就会破裂。传统的鼓膜外伤性穿孔被认为是穿孔处鼓膜缺损, 随着耳内窥镜及显微镜的普及, 发现多数外伤性鼓膜穿孔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鼓膜破裂, 破裂残片翻转[5]。本组资料表明,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05。总之, 积极、主动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进行急诊处理, 其形态在耳内窥镜下进行恢复, 同时再为鼓膜复位提供一个生长的支架, 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愈合时间, 提高愈合率, 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摘要:目的 就外伤性鼓膜穿孔96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96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与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取加急手术治疗, 儿童行全麻气管插管或静脉复合麻醉, 而成人局麻。术后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改善微循环、抗炎、静卧48h;对照组予以干燥治疗。两组患者都严禁用力擤鼻和耳内进水。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54.17%;治疗4周后, 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治疗2周后, 总有效率为98.61%;治疗4周后, 总有效率为98.61%,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05。结论 积极、主动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进行急诊处理, 其形态在耳内窥镜下进行恢复, 同时再为鼓膜复位提供一个生长的支架, 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愈合时间, 提高愈合率, 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关键词:外伤性,鼓膜穿孔耳内窥镜
参考文献
[1]苏振忠.耳鼻咽喉创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9.
[2]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102.
[3]向和平, 张绪刚.明胶海绵贴片对外伤性鼓膜穿孔自然修复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杂志, 2006, 20 (7) :326-327.
[4]李霞, 周详, 董新珍.微波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70例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 2009 (06) :50-51.
外伤性小肠穿孔48例诊疗分析 篇5
关键词:外伤性小肠穿孔
我院2000至2007年内收治外伤性小肠穿孔48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9例,女9例。年龄18~56岁,以25~45岁最多。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24例,撞击伤9例,刀刺伤6例。伤后与穿孔后至就诊时间<1h5例,<4h10例<18h1例。本组有典型腹膜炎症状和体征42例,有休克表现者9例。
1.2 诊断
全部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结果45例阳性,其中一次穿刺阳性30例。腹部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者42例(占87.5%),B超检查有腹腔积液39例。
1.3 治疗方法
按文献[1]介绍的术前准备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静滴甲硝唑和广谱抗生素,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基础上,紧急剖腹探查。发现小肠外伤破裂位于空肠30例,回肠18例,其中2处以上破裂有6例。本组行肠单纯修补术36例,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2例。术中用生理盐水大量冲洗后,再用0.5%的甲硝唑冲洗,在肠管破裂修补或吻合处及盆腔个放置皮管引流,术后给予广谱抗生素及营养支持疗法,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 结果
术后并发切口感染3例,肠功能恢复障碍6例,经应用拟胆碱能神经药物新斯的明及中药宽肠理气汤综合治疗后痊愈,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诊断对有外伤后出现持续性腹痛,伴腹膜炎体征和休克者即多考虑本病。对穿孔小仅有腹痛腹胀,腹膜炎体征不典型者,应严密观察。同时应用辅助检查尽快明确诊断。本组X线检查腹部有游离气体者42例。X线检查出现阴性结果可能是由于小肠穿孔较小,穿孔呈活瓣式,易被内容物阻塞,且早期腹腔渗出液不多。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率高(本组为93%)。抽出液体性质、颜色,根据穿孔部位而定,位于回肠者常呈混浊或脓性样,空肠则为淡黄色,如为血性,除小肠本身损伤外,应注意是否尚有其他内脏损伤。小肠穿孔治疗成败与否与损伤部位、程度、穿孔与手术间隔时间及有无其他脏器损伤有关[2]。单纯小肠破裂或穿孔6h内,无广泛损伤、严重多脏器损伤及肠梗阻或腹腔感染,亦可性单纯缝合修补术[3]。但有下列情况时应行小肠部分切除:⑴肠拌有严重挫伤、肠壁已经失去活力。⑵一段小肠的肠壁有多处破裂者。⑶肠壁有巨大裂口或挫伤严重,且周围有明显充血、水肿者。⑷肠系膜同时受累,造成血供障碍,有可能发生肠坏死者。切除范围依小肠组织生机而定。
术者术中探查要仔细、全面,不能满足发现一处脏器损伤,要注意隐蔽的小肠损伤。据统计,约有10%的肠破裂为多处损伤。手术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保证良好的血供。通过手指扪及保留肠管断端系膜的动脉搏动,表示血供良好,同时注意吻合口肠管颜色变化。注意肠吻合处附近系膜中不应有血肿存在,因血肿可使循环受到影响。⑵精确对合浆肌层。良好的愈合需要浆膜面的正确对合,吻合的肠壁之间不应有脂肪或其他组织,浆肌层缝合必须包含黏膜下层,因为大部分肠管张力位于此处。应特别注意吻合肠壁的系膜侧,吻合前须将终末血管及脂肪从肠壁上分离清除约1cm宽度,以便创造充足的视野及良好的浆膜面对合,亦不用担心血供不良。同时缝合技术亦极为重要。⑶吻合肠段的近远段肠拌应游离足够的长度,以使吻合处无张力。⑷缝线打结时的松紧度应恰到好处,过松可致吻合口不严密而致肠漏,过紧可致吻合处组织血供障碍,甚至切断肠壁致肠漏。⑸避免吻合处肠断端的损伤,处理吻合肠段的末端时不应过多钳夹。使用缝针操作时针尖不能在肠壁内反复穿刺、转动,以减少创伤。总之,小肠组织活力较强,血运丰富,只要保证吻合口周围血供不扭曲,缝合技术精致,不管是修补或端端吻合,均能达到理想的I期愈合。
术中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非常重要,可降低腹腔内细菌数量,减少细菌霉素的吸收,否则容易并发肠麻痹和肠间感染。冲洗过程中要避免深在或隐匿间隙液体积聚,原则上如腹腔污染不严重不要行大量液体冲洗,以防止腹腔污染的扩散,导致感染和脓肿的发生。术后腹腔引流也十分重要,要注意隐匿间隙引流管的放置,引流得当,术后并发症少。皮管引流应置于吻合口或修补处和盆腔最低位置。本组术后都未并发残余间脓肿等。术中吸取腹腔渗液行细菌培养+药敏有助于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王竹平.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水平[J].腹部外科杂志,1999,4:145.
[2]由昌源.外伤性迟发性肠穿孔13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10.
外伤性与造作性鼓膜穿孔的界定 篇6
1 鼓膜穿孔的类型
鼓膜穿孔的类型一般分为3种:炎性鼓膜穿孔、外伤性鼓膜穿孔和造作性鼓膜穿孔[5]。炎性鼓膜穿孔是由于急性、慢性中耳炎等化脓性炎症产生大量分泌物引起的鼓膜穿孔[6]。
外伤性鼓膜穿孔是由直接或间接外力造成的,直接外力可形成不同形状的鼓膜穿孔,间接外力所致鼓膜穿孔的主要机制是间接外力作用于耳面部,挤压空气进入外耳道,由于耳道及鼓膜解剖结构特点使气压逐渐增大,形成瞬间高压作用于鼓膜以致破裂穿孔。外伤性鼓膜穿孔如不是面积太大,大多可自行愈合[7]。
2 炎性、外伤性和造作性鼓膜穿孔的区别
2.1 位置与形状的区别
2.1.1 炎性鼓膜穿孔位置与形状的特点
炎性鼓膜穿孔的部位因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而不同:急性中耳炎的穿孔多为鼓膜紧张部的中央性小穿孔,呈针尖状[8]。单纯型慢性中耳炎穿孔也多在紧张部的中央,穿孔多呈椭圆形;骨疡型慢性中耳炎穿孔多在紧张部边缘或者中央;穿孔多为类圆形大穿孔。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穿孔多位于松弛部边缘或紧张部后上边缘,穿孔多为小到中等的类圆形穿孔,耳部颞骨CT显示有骨质破坏[9]。
2.1.2 伤性鼓膜穿孔位置与形状的特点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形态依其致伤方式的不同各有其特点;掌击或爆震所致鼓膜穿孔形状不一,多在鼓膜的紧张部前下方,可为三角形、裂隙形或不规则形穿孔,可见其边缘不整齐或外翻,一般穿孔为一个,有时也有多个穿孔同时发生[10]。
2.1.3 作性鼓膜穿孔位置与形状的特点
造作性鼓膜穿孔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用针、牙签直刺鼓膜造成,该类穿孔可位于鼓膜的任何位置,以后上、后下象限多见,穿孔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此外用不同的工具来制作的穿孔,如三角形、梭形、多边形、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的穿刺工具所造做的穿孔形状也各不相同,与所用工具形状相同,但这类穿孔伤口边缘较均匀,无外伤性穿孔的伤口的撕裂状[11]。
2.2 穿孔边缘的区别
2.2.1 炎性鼓膜穿孔边缘的特点
炎性鼓膜穿孔的早期,边缘可见到血清样或者脓性分泌物附着,鼓膜及鼓室黏膜充血,陈旧性鼓膜穿孔的边缘往往增厚且变得整齐平滑,无锐角形成,残余鼓膜有时有钙质沉着,鼓室黏膜肥厚[12]。
2.2.2 造作性鼓膜穿孔边缘的特点
新鲜的外伤性鼓膜穿孔边缘常有血迹附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迹逐渐干燥变成血痂直至消失;外伤性鼓膜穿孔的边缘多向外翻卷[13],新鲜的穿孔边缘锐利且欠整齐,残余鼓膜充血,或瘀血,鼓室黏膜正常。
2.2.3 作性性鼓膜穿孔边缘的特点
造作性鼓膜穿孔的边缘常较整齐,有时带有力的明显方向性,残余鼓膜充血较轻,有时伴有外耳道壁擦划伤。
2.3 就诊时间的区别
外伤致鼓膜穿孔后,伤后即有明显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往往在伤后较短时间内到医院就诊;炎性鼓膜穿孔患者因早已知道鼓膜穿孔的存在,纠纷发生后往往想把原陈旧性鼓膜穿孔归结为对方所为,一般就诊也较早;而造作性鼓膜穿孔者往往是因得知对方伤情较重的情况后,为和对方平衡伤情才伪造鼓膜穿孔,因此就诊时间一般比较晚。
2.4 有无外耳道壁损伤
炎性鼓膜穿孔应无外耳道壁损伤;一般非造作鼓膜穿孔外耳道壁亦不应有损伤;造作性鼓膜穿孔有时会在外耳道壁上形成擦划伤,或在鼓膜穿孔的一侧形成擦划伤,擦划伤位置往往与穿孔的方向一致;应注意,有时医生在检查过程中由于患者配合差,或患者外耳道壁较狭窄,耳内窥镜也会在外耳道壁上形成擦伤,擦伤形状一般与耳内窥镜边缘形状相吻合,鉴定时要详细了解患者外伤后在各医院的检查情况,注意区别,以防判断失误,冤枉患者。
2.5 鼓膜穿孔周边血迹情况
炎性鼓膜穿孔周边无血迹;外伤性鼓膜穿孔在穿孔的边缘有少许血迹,这是因为鼓膜受到冲击波作用时往往最薄弱、韧性最差的部位最易发生穿孔,有血管通过的部位,鼓膜韧性相对较大,而血管网络之间的部位相对韧性就小,因此外伤性鼓膜穿孔多发生于血管较少的区域,血管断裂相对较少,因此出血往往较少,仅在穿孔的边缘有少许血迹;而造作性鼓膜穿孔往往损伤鼓膜上的血管,造成大量出血,在穿孔周围及外耳道壁上有大量血迹[14]。
3 炎性、外伤性和造作性鼓膜穿孔患者所表现的心理活动
3.1 炎性鼓膜穿孔患者的心理活动
炎性鼓膜穿孔患者因自己早就已知鼓膜穿孔的存在,一般心境比较平静,不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只是抱着侥幸的想法希望医生把炎性鼓膜穿孔看成外伤性鼓膜穿孔,所以会极力想掩盖以前患有中耳炎的病史,把以前的陈旧性鼓膜穿孔说成是此次受伤所致,以便蒙混过关,从而获得轻伤害的鉴定。
3.2 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的心理活动
外伤性鼓膜穿孔因起病突然,多数患者同时还有其他表现,特别是与他人争吵被打所致,往往觉得情绪低落,见不得人,患者情绪极不稳定,精神紧张 ,担心鼓膜穿孔不能愈合与听力不能恢复,心理压力极大,会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紧张、抑郁、悲观等心理表现,入院后,往往还沉于报复愤怒与烦躁的情绪中,这需要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配合医生的治疗,以使鼓膜穿孔早日愈合。
3.3 造作性鼓膜穿孔患者的心理活动
造作性鼓膜穿孔患者也有上述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心理活动,但由于他们对鼓膜做了手脚,往往知道鼓膜穿孔对人体伤害不大,可以自行愈合或作贴补愈合[15],所以上述表现并不激烈,他们更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鼓膜穿孔是否会被法医认定,是否会开出轻伤害鉴定,患者、甚至他们的家属说话时会心神不定,惶恐不安,言不由衷,编造谎言。也有的患者是入院后知道自己原有的伤情不够轻伤害后又造作的鼓膜穿孔,对医生询问时间的前后非常敏感,甚至与医生产生冲突;造作性鼓膜穿孔患者往往入院后时间不长就要求出院,担心花钱较多,开不出轻伤害鉴定,自己经济受损。
综上所述,根据鼓膜穿孔的形态、边缘、出血情况、就诊时间以及有无外耳道壁损伤、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等,医生应该不难判断出,哪些患者是外伤性鼓膜穿孔,哪些患者是造作性鼓膜穿孔,确保司法鉴定的公正性。
摘要:帮助司法鉴定人员鉴别各种鼓膜穿孔,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依据患者鼓膜穿孔的位置与形状的区别、穿孔边缘的特点、就诊时间的不同以及有无外耳道壁损伤、鼓膜穿孔周边血迹情况及患者心理活动的不同等,总结出一套缜密合理的鉴定出患者鼓膜穿孔性质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是否为造作性鼓膜穿孔,以确保司法鉴定的公正性。
56例外伤性小肠穿孔的诊治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6例, 男41例, 女15例, 年龄5~7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1例, 挤压伤12例, 刀刺伤7例, 坠落伤4例, 刮宫误伤1例, 炸伤1例。其中开放伤19例, 闭合伤37例。合并损伤:合并不同部位骨折23例, 颅脑伤5例, 肝脾破裂7例, 膀胱破裂2例。12例患者入院时已处于休克状态。受伤到入院的时间:最长10d, 最短20min。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外伤史, 本组有27例伤后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 38例诉有腹痛但无恶心呕吐, 14例腹部有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等典型的腹膜炎体征。9例体温高达39℃以上。35例行腹部X线检查, 19例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37例行腹腔穿刺, 抽得浑浊血性液15例, 脓性液9例。
1.3 治疗
本组患者56例均行手术治疗, 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必要的检查和对症处理, 一经诊断或高度怀疑立即手术探查, 术中探查依序、仔细、全面。注意多处损伤, 对各段肠道的损伤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本着肠管穿孔修补, 肠管横断吻合, 肠管缺血坏死切除的手术原则[1]。对腹腔感染者全部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灌入甲硝唑液250~500mL, 放置有效的引流条。同时积极处理并发症, 肝脾破修补或切除、膀胱修补等。持续胃肠减压, 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保证引流通畅、彻底, 积极治疗其他合并症。
2 结果
本组56例治愈55例, 死亡1例, 是因合并重度颅脑损伤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Ⅰ期愈合52例, 切口感染3例, 未发生肠瘘及腹腔脓肿。
3 讨论
3.1 及早诊断
3.1.1 开放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诊断不难, 但应注意锐器物的入口不在腹部而在胸、腰、臀、会阴等部位, 仍有穿透腹腔伤及腹腔脏器或致肠穿孔的可能, 实际的伤道往往与连接贯通伤入、出口的直线不符, 因此, 不能凭入、出口部位判断有无肠穿孔或其他脏器损伤, 创口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损伤的轻重, 细小的刀伤可以引起肠穿孔或其他致命的内脏损伤。因此, 不能因伤口小而简单地进行清创缝合, 以免因漏诊而延误治疗, 必须行剖腹探查, 且术中探查必须依序、仔细、全面, 警惕多处肠穿孔, 避免漏诊。本组1例刮宫误伤, 从乡镇卫生院转入成都市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 术中探查子宫穿孔, 一处肠管穿孔, 另一处肠管损伤缺血。
3.1.2 闭合性损伤
闭合性损伤诊断比较困难, 特别是穿孔小, 或被肠内容物、肠黏膜、大网膜等堵塞或腹膜外的肠段穿孔, 致使腹膜炎或气腹征不典型;或合并严重的不在腹部的多发伤, 易延误诊断, 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为尽快明确诊断, 赢得手术治疗时机, 总结闭合性损伤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详细了解受伤的时间、部位、患者姿势, 外力原因、大小、方向及患者伤后的反应。 (2) 全面细致的体验, 尤其是腹部压痛的部位、范围、肝浊音界的变化、肠鸣音的改变等。多次、多部位的诊断性腹穿, 此方法简单有效, 是外科医师的看家本领。 (3) 正确应用各项辅助检查, 如B超、X线检查、腹部平片 (站立位) 、CT检查等, 如X线气腹征或腹部平片可见腰大肌轮廓模糊, 腹膜后呈花斑改变, 应考虑有胃肠穿孔的可能, 必要时可反复多次行辅助检查。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如患者伤后有呕血、或胃管有血, 腹部剧痛, 腹胀、腹式呼吸变浅、受伤时无明显腹部症状, 以后逐渐加重者应注意有胃肠穿孔的可能。 (5) 腹部创伤后有右腰部疼痛, 肩胛区、会阴、大腿内侧放射痛, 睾丸疼痛和阴茎异常勃起及右脊肋角及右腰大肌内侧缘有叩、压痛, 腹部创伤后颈、上胸、腋下及直肠陷凹有捻发感等均应考虑有胃肠穿孔的可能[2]。
3.2 及早手术
外伤性小肠穿孔一经诊断或高度怀疑应立即剖腹探查, 手术中必须认真仔细全面探查, 警惕多处肠穿孔及其他腹内脏器损伤,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患者受伤后往往存在其他合并症。基层医院或者注意了其他合并症的处理, 忽视了小肠穿孔的处理, 或者注意了小肠穿孔的处理, 忽视了其他合并症的处理的。因此, 患者入院后必须作全面、仔细、全身的检查, 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先救命, 再救人, 先危、后重、再轻的抢救治疗原则。对于老年外伤患者入院后还须注意基础疾病的同时治疗。
综上所述, 外伤性小肠穿孔入院后, 采取多种诊断方法, 及早明确诊断、早期手术, 术中全面仔细探查, 防止多处肠穿孔及腹内其他脏器损伤, 同时积极处理合并症及基础病, 是提高外伤性小肠穿孔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国庆.外伤性小肠破裂58例诊治体会[J].湖南医学, 2000, 17 (2) :122-123.
外伤性肠穿孔的临床救治效果分析 篇8
腹部外伤在临床急诊外科中较为常见, 其中腹部外伤致肠穿孔是常见的急腹症类型, 而腹部外伤性肠穿孔多合并其他外伤, 病情较为复杂, 需要临床正确诊断并及早正确处理[1]。在腹外伤致肠穿孔的救治中, 是否实施手术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患者预后。本文选择我院腹外伤所致肠穿孔患者23例, 观察救治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腹外伤所致肠穿孔患者共23例, 其中男17例, 女6例;年龄17~69岁;交通车祸所致损伤11例, 锐器刺伤5例, 钝器击伤7例;开放性损伤6例, 闭合性腹外伤17例。肠穿孔中, 小肠穿孔损伤19例, 其中多处小肠破裂损伤4例, 结肠穿孔损伤4例;腹外伤合并四肢及骨盆骨折5例, 合并肋骨骨折4例, 合并有脑震荡1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膜炎症状和体征, 腹部X线片下提示膈下有游离气体16例, 实施腹腔穿刺提示阳性19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和伤情均实施手术治疗, 其中行单纯肠修补术17例, 实施部分肠切除及肠吻合术5例, 实施结肠外置1例;根据患者脾脏损伤情况, 实施脾脏切除1例, 实施脾脏修补术1例;其余骨折情况由骨科进行处理。
2 结果
23例患者均治愈, 无死亡病例, 术后Ⅰ期切口愈合19例, 切口感染4例, 给予相应处理后未发生肠瘘及腹腔脓肿, 均治愈。
3 讨论
对于腹外伤来说, 特别是开放性的腹外伤, 临床医师在诊治时会考虑是否合并肠损伤, 部分病例可根据伤口是否有肠管溢出而及时作出诊断, 对于闭合性腹外伤所致肠穿孔患者来说, 可能会因为最初肠破裂口较小, 加上肠痉挛、黏膜外翻、肠内容物或大网膜堵塞了肠破裂口, 患者可能缺乏典型的腹膜炎症状和体征, 增加了正确诊断的困难。所以在对腹外伤进行诊断时, 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整个过程, 了解患者的受伤部位, 了解外力大小, 了解导致损伤的外力方向及伤后患者的具体反应;而后给予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 检查腹部压痛的具体部位和范围担心, 了解肝浊音的范围变化情况, 听诊了解肠鸣音改变情况。对于不能立即做出诊断的, 可通过反复检查了解所及体征的动态改变情况。为提高诊断性确性, 可多次实施腹腔穿刺, 有助于早期诊断, 大部分腹外伤肠穿孔患者可根据上述提示, 能够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如果还不能确诊, 可通过腹部X线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等辅助诊断提高确诊率。当X线片检查提示膈下有游离气体存在时, 虽然有一定的确诊价值, 但不能完全肯定是肠穿孔, 所以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肠穿孔, 而腹腔穿刺显示阴性, 患者同时具有腹膜炎剖腹探查相关指征时, 为明确是否为肠穿孔, 可进行剖腹探查, 而在实施剖腹探查时, 不但有助于明确诊断, 同时可实施治疗, 避免延误诊断而危及患者生命。
外伤性肠穿孔已经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为肠穿孔时, 应立即行手术探查, 在较短时间内实施正确治疗,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腹外伤所致肠穿孔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及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有关。在实施手术探查时, 应做到处理果断, 引流要充分, 而对于实质性器官的损伤要做好清除, 做到彻底止血, 不留死腔。对于空腔脏器的损伤, 除去除病灶外, 还要做好修补损伤处, 使肠管通畅, 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中探查时, 首先应做好止血处理, 而后要有效阻止肠道和胃内容物溢出, 最后再对其他组织和器官做系统检查。而腹外伤闭合性损伤中, 常合并多脏器损伤, 所以在术中不能仅满足于对一个脏器的处理, 应认真检查, 对存在的所有损伤作出正确处理, 重视隐匿部位的较小损伤, 特别是胃后壁、十二指肠腹膜后等部位的损伤, 特别是开腹后发现上腹部腹膜后血肿、胆汁溢出或气体存在等情况, 应做好对十二指肠的探查, 观察是否存在十二指肠损伤[2]。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 尽量做好保留健康肠管, 根据肠管损伤情况尽量修补即实施修复术。而对于必须切除的肠管则实施切除, 如肠管在短距离内存在多处损伤、常规破裂时合并肠系膜损伤导致血运障碍, 可实施肠管部分切除及端端吻合术。在结肠损伤的Ⅰ期修补后, 有缝合口开裂可能的需实施结肠修补外置, 观察修复口是否愈合, 愈合后外置结肠回纳腹腔。
对于肠穿孔患者术后可出现腹腔脓肿、肠瘘等并发症, 而在手术中的正确处理及术后的恰当预防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清除腹腔污染物, 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而后应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腹腔, 术后置管引流, 做到有效引流, 可有效预防术后腹腔脓肿[3]。由于缝合部位的血运差, 缝合处张力高等原因, 可导致术后肠瘘发生, 所以术后应常规实施胃肠减压, 降低肠腔内压力, 降低缝合口张力, 促进缝合口愈合。做好纠正贫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给予营养等处理, 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十分重要。
本组23例肠穿孔患者根据具体肠穿孔具体情况给予肠修补术、部分肠切除同时实施肠吻合术、结肠外置等处理, 23例患者全部治愈, 术后虽有并发症, 但给予正确处理后均治愈。总之, 及早诊断、及早处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救治腹外伤致肠穿孔的关键,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钱林枫, 聂勇.以腹胀为主要表现的外伤性回结肠穿孔3例早期漏诊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9, 8 (10) :629-630.
[2] 夏炎.X线膈下游离气体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2) :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