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2024-11-08

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精选4篇)

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篇1

关键词:误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0.2%甲硝唑250mL和0.2%甲硝唑5%葡萄糖250mL, 虽然两种药物的溶质甲硝唑含量相同, 但溶剂却截然不同, 前者为灭菌水溶剂, 后者为5%的葡萄糖。因此, 对于患有糖尿病患者用甲硝唑时尤应引起注意, 我院曾发生1例因输入0.2%甲硝唑5%葡萄糖, 致血糖升高, 虽未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但给患者带来痛苦, 请同行们引以为鉴。

1 病历摘要

患者, 女, 65岁, 住院号201417。于2000年5月6日以 (1) 右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2) 糖尿病入院。入院查体T36.8℃P86次/分, R18次/分, BP17.3/10.7kPa, 专科情况右膝关节肿胀、膝腿压痛, 浮髌试验 (+) , 关节活动不受限, 给予 (1) 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 (2)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青霉素800万单位, 静脉点滴每日2次, 因药房药剂师误把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当成甲硝唑注射液发出, 而护士只看到瓶签上的甲硝唑, 并未查看溶剂成分, 结果给患者连续静滴5d, 造成不良后果。5月10日下午6时, 患者自觉心慌、气短、口干、全身出汗、无力、烦燥不安, 查P55次/分, BP17/10kPa, 心率55次/分, 心律齐, 心音有力, 呼吸气促, 患者全身潮湿, 急查血糖及心电图, 并请内科会诊考虑与血糖高有关, 血糖检查结果20.4mmol/L, 医师立即做了相应处理, 患者症状缓解, 未发生严重事故。

2 原因分析

2.1 药房发药人员要有责任, 业务熟悉, 严格查对, 处方明确开药为

“甲硝唑注射液”与“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本不相同, 但发药时错将后者发与取药护士, 是造成失误的第一环节。

2.2 患者当时是以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而入院, 医护人员只注重疾病不注重整体, 当时患者入院测血糖13.

4mmol/L, 护士对患者病情虽了解但不透彻, 专科知识缺乏, 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机结合起来, 主管医师对于患者的病情重视的程度不够, 并且在5月8日下医嘱滑膜炎冲剂, 每日1袋, 一日3次。主要针对专科情况治疗, 对于患者同时存在的相关疾病未给予明确的治疗致使医护均忽略了相关疾病的重要性。2.3护士的责任心不强, 不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处方医嘱本来为甲硝唑注射液, 但护士取回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当时医院药房有两种, 一种是0.2%甲硝唑注射液, 其溶剂为灭菌水溶液, 而另一种为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为0.2%甲硝唑, 5%葡萄糖。

3 教训

3.1 作为一名护士, 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对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应做到心中有数, 详细了解患者的诊断、用药、病情变化。

所以,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 查对医嘱不细致、患者连续用药达5d之久, 竟无一人发现药物有误, 病情出现异常变化, 也未引起注意, 只是机械地治疗。

3.2 护士工作在医疗工作中, 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质量。

医疗的大部分治疗措施是由护理工作者具体实施,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 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药物名称的细微差别, 严格查对, 掌握患者的动态变化、注意患者心理护理, 治疗用药后的情况都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责任, 绝不能只忙于本班的治疗工作。

3.3 医护人员要把人看做一个整体,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顾此失彼, 要全面兼顾。

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篇2

1 仪器与试药

Uv—160A型紫外线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 PH—ST—4型酸度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电热恒温水温箱 (北京西域医疗器械厂)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广州侨光制药厂, 批号970701)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960411) ;注射用头孢唑啉钠 (哈尔滨制药二厂, 批号970813)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 (广东汕头金石制药总厂, 批号970104) , 头孢呋辛 (商品名:明可欣, 意大利, 批号9611c017)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 (山东沂蒙新华制药厂, 批号9704091)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波长的确定

分别取5种抗生素与替硝唑适量, 用蒸馏水分别稀释成适当浓度, 以蒸馏水为空白, 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 得紫外吸收光谱 (图略) , 从光谱图中可以看出, 头孢噻肟钠在234nm, 头孢唑啉钠在272nm, 头孢哌酮钠在228nm、头孢呋辛在275nm、美洛西林钠在208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替硝唑在317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5种抗生素与替硝唑之间相互干扰。所以, 上述各最大吸收波长为测定波长, 以单纯替硝唑为空白, 测定各抗生素的吸收度;以各抗生素单纯液为空白, 测定替硝唑的吸收度。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注:“--”表示微黄

分别精密称取5种抗生素及精密量取替硝唑各适量, 分别用蒸馏水稀释成5、7.5、10、12.5、15ug.mL-1的系列溶液, 以蒸馏水为空白, 分别在上述各波长处测定各自的吸收度, 结果进行回归, 得回归方程。头孢噻肟钠的回归方程:C=26.198A, r=0.9998;头孢唑啉钠的回归方程:C=370697A-0.3862, r=0.9996;头孢哌酮钠的回归方程:C=28.815A-0.5568, r=0.9998头孢呋辛的回归方程:C=26.484A-0.461, r=0.9996美洛西林钠回归方程:C=19.229A-0.6677, r=0.9996, 替硝唑的回归方程:C=27.874A-0.1412, r=0.9999, 线性范围为5~15ug.mL-1

2.3 5种抗生素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变化

pH和外观变化, 模拟临床常用量精密称取头孢噻肟钠0.4g、头孢哌酮钠0.4g、头孢唑啉钠0.4g、头孢呋辛0.3g、美洛西林钠0.6g、分别置50m L容量瓶中, 溶于适量注射用水中, 再加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刻度, 分别得A (8mg.mL-1) , B (8mg.mL-1) , C (8mg.mL-1) D (6mg.mL-1) 、E (12mg.mL-1) 液, 在25℃下放置0、2、4、6、8、24h观察外观及pH值, 结果 (表1) 。

表1中看出, A液和D液颜色由微黄色→黄色, 但溶液颜色按《中国药典》规定的溶液颜色检查法进行颜色比较, 符合规定, D液pH变化在文献规定的范围之内, 其它配伍液外观均无变化, pH的变化值均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

稳定性考察A、B、C、D、E、配伍液同样时间间隔分别精密稀释1000倍, 在200~400nm波长范围进行扫描, 吸收峰位及峰形均无变化, 说明5种配伍液24h内是稳定的, 同时分别测定吸收度, 代入回归方程, 计算各时间点配伍液中5中抗生素及替硝唑的含量, 以0h时的含量为100%, 计算出相对百分含量, 见表2和表3。

3 讨论

替硝唑注射液生产的含量控制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TU-1201光谱分析仪 (通用设备仪器公司) 、ZWF-4DII注射液微粒分析仪 (天津市天河医疗仪器研制中心) 、替硝唑 (湖北广济制药厂, 批号060311) 、767针用活性炭 (上海活性炭厂) 。

1.2 供试品配制 (常规配制)

称取替硝唑2.0g, 氯化钠溶于适量的热注射用水中, 加活性炭0.02~0.05g/ml, 使完全溶解。调pH后注射用水加至1 000ml, 重复4批。

1.3 含量测定1

精取本品2ml于200ml容量瓶中, 加水至刻度 (成16μg/ml) , 照分光光度法在200~400nm波长处扫描 (以水为空白) , 替硝唑吸收系数E1%/1cm=253计算光谱测量参数测量方式: ABS, 采样间隔: 1.0nm, 扫描速度: 中速, 光谱宽带: 1.0nm, 峰:277、谷:242, 测得4批供试品A1=0.5001, A2=0.5009, A3=0.5022, A4=0.5034。替硝唑含量 M1=0.1977, M2=0.1980, M3=0.1985, M4=0.1990标示量。分别为98%, 99%, 99.2%, 99.5%。

1.4 供试品配制 (“主药后加法”)

氯化钠浓配溶于适量的热注射用水中, 加活性炭0.02~0.05g/ml, 使完全溶解, 脱炭稀释近1 000ml, 称取替硝唑2.0g边搅拌边缓缓投入已配好氯化钠溶液中。调pH后注射用水加至1 000ml。重复4批。

1.5 含量测定2

精取本品2ml于200ml容量瓶中, 加水至刻度 (成16μg/ml) , 照分光光度法在200~400nm波长处扫描 (以水为空白) , 替硝唑吸收系数E1%/1cm=253计算光谱测量参数。测量方式: ABS, 采样间隔: 1.0nm, 扫描速度: 中速, 光谱宽带:1.0nm, 峰:277、谷:242。测得4批供试品:A1=0.5237, A2=0.5262, A3=0.5287, A4=0.5292。替硝唑含量:M1=0.2070, M2=0.2080, M3=0.2090, M4=0.2092。标示量分别为103.5%, 104%, 104.5%, 104.6%。

2结果

根据2种配制方法得到的2组数据, 以替硝唑含量为考察指标。结果表明:采用“主药后加法”配制工艺, 解决了由于活性炭对替硝唑吸附而使其含量偏低的问题。替硝唑含量均达标示量上限。细菌内毒素, 微粒, pH均符合标准。

3讨论

奥硝唑注射液无菌方法学验证 篇4

关键词:奥硝唑注射液,薄膜过滤法,无菌检查法,方法学验证

奥硝唑作用于厌氧菌、阿米巴虫、贾滴虫和毛滴虫细胞的DNA, 使其螺旋结构断裂或阻断其转录复制而至其死亡, 达到抗菌抗原生质的目的。当建立药品的无菌检查时应进行方法的验证, 以证明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无菌检查。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样品

奥硝唑注射液 (规格10ml:0.5g, 批号:110411, 数量:160支/批, 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用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B) 26 003]、大肠埃希菌[CMCC (B) 44 102]、枯草芽孢杆菌[CMCC (B) 63 501]、生孢梭菌[CMCC (B) 64 941]、白色念珠菌[CMCC (F) 98001]、黑曲霉[CMCC (F) 98003], 以上均由中检所提供。

1.3 试验用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 (批号090703)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批号0911172)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批号091230) 、改良马丁培养基 (批号091014) 、0.1%蛋白胨水溶液 (批号:090316) , 以上培养基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4 仪器

BSC-1100IIB2型生物安全柜 (北京东连哈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SW-CJ-2FD型超净工作台 (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HTY-2000B型智能集菌仪 (杭州泰林生物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一次性全封闭集菌培养器 (杭州泰林生物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LRH-250型生化培养箱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

2 方法

2.1 菌液制备

取经30~35℃培养18~24h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液体培养物各1ml分别加入到9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 依次10倍稀释, 金黄色葡萄球菌至10-6, 大肠埃希菌至10-7, 枯草芽孢杆菌至10-5, 生孢梭菌至10-7。

取经23~28℃培养24~48h的白色念珠菌液体培养物1ml, 加入到9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 依次10倍稀释至10-5。

取经培养5~7天的黑曲霉斜面培养物, 加入3~5ml含0.05% (ml/ml) 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 将孢子洗脱转至另一试管, 取1ml加至9ml含0.05% (ml/ml) 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 依次10倍稀释至10-4。

2.2 菌液计数

分别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各1ml于培养皿中, 每种菌做2皿, 加营养琼脂培养基, 取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各1ml于培养皿中, 每种菌做2皿, 加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按规定条件培养, 结果计数见表1。以上菌液均小于100cfu/ml, 备用[3]。

2.3 方法学验证试验

2.3.1 试验组:

取供试品120支, 每筒20支, 共制备6个滤筒。先用0.1%蛋白胨水溶液润湿滤膜, 再用其冲洗, 每筒总冲洗量500ml, 每次100ml, 在每筒中分别加入已制备好的上述各菌菌悬液各1ml。向金葡, 大肠, 枯草, 生孢筒内分别加入100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30~35℃培养3~5天, 向白念, 黑曲霉筒内分别加入100ml改良马丁培养基23~28℃培养3~5天, 逐日观察。

2.3.2 对照组

另取6个筒, 分别加入1ml各试验菌, 再加入相应培养基按规定温度培养3~5天, 逐日观察。

2.3.3 供试品对照组。

取供试品40支, 每筒20支, 共制备2个滤筒。先用0.1%蛋白胨水溶液润湿滤膜, 再用其冲洗, 每筒总冲洗量500ml, 每次100ml, 再分别加入100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100ml改良马丁培养基, 按规定温度培养3~5天, 逐日观察。

2.3.4 阴性对照组。

取0.1%蛋白胨水溶液适量, 分别置2个滤筒内过滤, 再分别加入100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100ml改良马丁培养基, 按规定温度培养3~5天, 逐日观察。

3 结果

培养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微生物均生长良好, 供试品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无微生物生长, 观察结果见表2。

4 结论

根据3批供试品验证试验结果, 试验组中试验菌均生长良好, 并与各对照组中相应的菌落生长情况相似, 供试品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无菌落生长。由此说明, 奥硝唑注射液可采用薄膜过滤法检查, 在此检验量和检验条件下无抑菌作用。因此可按照此检查条件和检查方法以0.1%蛋白胨水溶液每筒500ml做冲洗液, 进行奥硝唑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2012年版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附录103-107.

[2]费嘉, 杨峰, 贾阳等.复方利多卡因注射液无菌检查法验证[J].医药导报, 2010, 29 (6) :798-799.

上一篇:外伤性脱位前牙论文下一篇: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