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村的葡萄熟了

2024-09-24

葡萄村的葡萄熟了(共5篇)

葡萄村的葡萄熟了 篇1

一、关牧村和她的声乐作品

关牧村是我国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 在中国歌坛上, 关牧村是一棵常青树, 一朵盛开不败的奇葩。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 她开始活跃在她挚爱的舞台上, 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她勤奋努力, 不骄不躁, 淡泊名利, 在艺术之路上勤耕不辍, 创造了无数的经典传播于世, 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享受。她的嗓音醇厚柔美, 著名音乐指挥家李德伦说:“关牧村的声音好像琴弦镶在大地上的大提琴, 由天使的手拨动而发出的美妙旋律, 国际上也难找到这种声音。”她的经历非同寻常, 艰难的岁月成就了她博大的胸怀, 她的深情与歌声相融, 像一坛美酒, 愈久弥香。她拥有独特的音色, 纯熟的歌唱技艺, 优秀的艺术造诣, 极高的人格魅力。她的歌声时而忧伤、时而喜悦、时而清新、时而浓郁、每一首歌都倾注了她满腔的热情, 感人肺腑、令人沉醉。关牧村出生于工人家庭, 由于自己的爱好, 青少年时期常参加歌咏队的排练和演出。1970年, 她到天津钢锉厂当了徒工, 在此期间, 她坚持业余的歌唱练习和演出。1977年, 进了天津市歌舞团, 成了一名专业歌手。在此期间, 她坚持自学声学知识, 潜心钻研发声原理, 以坚韧的毅力反复练习, 取得了正确的发声感觉, 开拓了音域, 丰富了声音的表现力。70年代中后期, 关牧村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一批歌曲风靡全国, 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80年代, 她相继就学于中央音乐学院和南开大学历史系, 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后学习了中外音乐理论、艺术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 主攻明清曲史, 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她不仅唱歌, 还主演了音乐故事片《海上升明月》、歌剧《宦娘》、电视歌剧《最后的悲剧》, 参加演出了大型音乐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大型音舞诗画《唐宋风韵》, 主演了电视艺术片《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美丽的敦煌》、《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等, 得到了广泛好评。关牧村的声音明亮、宽厚、自然、流畅、柔美、深情, 她把通俗的演唱风格适当地结合进自己的演唱之中, 使其作品亲切自然、颇富时代性, 她善于演唱抒情性歌曲, 善于在流畅的进行中表现细致的韵味。

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创作特点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由施光南创作, 讲述了新疆姑娘阿娜尔汗与小伙克里木两人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从克里木参军后阿娜尔汗为他种下一颗葡萄树讲起。作者运用维吾尔族典型的音乐音调和节奏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 创造出了朴实、优美的音乐形象。歌曲具有浓郁的新疆风味,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民歌, 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创作于1979年, 歌曲歌颂新疆姑娘阿娜尔罕与边疆战士克里木的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李凌在他的《时代的歌手-施光南》中这样评价这首歌曲:我非常欣赏《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曲, 它设计得异常周密, 音调纯朴简洁, 情调深沉、委婉, 层次分明。它的深情, 是真挚的、清新的。它不像那些单纯追求甜味的时调, 一味追求妖冶、香艳, 而是比较纯朴, 火热的激情埋在深深的心里, “几度春风秋雨, 小苗儿已长得又壮又高”, [1]那段曲调, 委婉、优美、亲切、深情。“长长的蔓儿在心头缠绕”几句音乐, 温柔、妩媚, 旋回往复, 撩人心绪。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新疆风味, 作者运用维吾尔族音乐典型的音调和节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 使整首歌曲完整、流畅又性格鲜明。对特定民族音乐风格的表现, 作者并不是选用当地的固有旋律, 而是由一个性格鲜明的很小的动机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发展起来。为了塑造一个优美、深情、纯朴的音乐形象, 作者多用级进、缠绕的旋律发展手法又吸收维吾尔族音乐的特定节奏型进行创作。主体旋律与前奏、间奏、尾声的音乐既有对比又有高度的统一。前奏、间奏、尾声描绘一个美丽的新疆图景, 像给一个美丽故事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场所, 主体旋律则描绘了一个纯朴、含蓄而又真挚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爱情故事。这首歌曲与一般的民歌不同, 但又被广大的人民认为是一首性格鲜明的新疆歌曲, 这足可以体现出曲作者是多么能抓住民族音乐的神韵而又能自如灵活地运用现代作曲技法。

三、关牧村演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风格

关牧村具有浓厚、柔美的歌喉, 她最初的音域并不是太宽, 后经不断训练, 音域不断扩展。她的真假声结合虽然还不太完美, 但大致上还是很自然的, 声音运转很自然。她善于用她优美、宽厚的声音表达深厚的感情。在她最初演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时候, 她还并没有经过认真的、严格的声乐训练, 但是她的声音却比较流利、柔美、纯朴、干净, 人们称她为“通俗型”的歌手, 当然并不是通俗歌曲唱法的意思, 而是她的声音亲切、动情、真切。她所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非常优美和流畅, 歌声象一条甘醇的小溪, 十分地婉转、悠扬。她的音色明亮, 气息适中, 唱来轻松流畅。她吐字清晰, 特别注重对歌曲韵味的追求。在这首歌曲里, 新疆地区特有的音乐韵味其一来自于曲作者对独特音调和节奏的运用, 其二除了作曲家赋予这首歌曲独特的韵味以外, 便来自于关牧村关键字的细微、巧妙的处理和准确的语气运用。更增添了歌曲的魅力。如“去到边哨”的“哨”、“临行时种下了”的“了”、“绿色的小苗”的“苗”、“在心头缠绕”的“缠”、“心儿醉了”的“醉”等等。她把这些字处理得轻巧、优美, 力度的变化和音调的起伏、转折恰到好处, 收尾处的旋律线条向下转折, 体现了新疆风味。成了歌曲的点睛之笔。关牧村的声音明亮、宽厚、自然、流畅柔美、婉转深情, 她把通俗的演唱方法适当地结合进自己的演唱之中, 使其作品亲切自然、颇富时代性, 她善于演唱抒情性歌曲, 善于在流畅的进行中表现细致的韵味。“在心头缠绕”的“缠”字的处理上, 她月浑厚的音色强调了这个字, 充分体现了阿娜尔汗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心儿醉了”的“醉”字的更是传神, 甜蜜深情的歌唱语气, 如一把丘比特之箭, 直射于心, 让人心醉于阿娜尔汗和克里木的美好恋情。

关牧村不仅有优美独特的嗓音, 深沉丰厚的感情, 她用坚定的执着和努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她不断攀登民族艺术的高峰, 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享受。关牧村的演唱有一种自然美, 观众正是喜欢她的这一点。即使在关牧村刚成名的初期, 她虽然用真声较多, 但不论高音还是低音, 她都能够自然柔美的歌唱, 听起来很舒服。从美学观点上看, 歌唱自然就是美, 做作就是丑。多年来, 自然的歌唱一直是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追求的目标。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玛丽·安德森说:“歌唱者的声音必须要像一个婴儿发声那样本能和自然。”托马斯说:“让嗓音自然的歌唱, 不要力求有意的控制它。”还有“唱歌如讲话”等, 这些充分说明了自然的歌唱一个崇高的境界。关牧村从容淡定的歌唱每一个音符, 不论低沉的倾诉, 高亢的跳跃, 都在她轻松的驾驭之中。

摘要:关牧村始终坚持以民族唱法为基础, 将西洋唱法的精华自然地融入民族音乐之中, 实现了民族音乐艺术的升华。她的演唱除了注重声乐技巧, 更追求内心情感的体现, 曾经的创伤、经历、感悟给她的歌曲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与灵魂, 使歌曲焕发出艺术的灵气和感人的力量。她的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 与她在歌唱方面独有的嗓音和唱法, 独有的个性特点, 独到的艺术见解及优秀的艺术修养密不可分。

关键词:关牧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

[2]尚家骤:《欧洲声乐发展史》, 华乐出版社, 2003年。

[3]甄立夫:《科学练声》,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2版。

[4]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年。

[5]薛良:《歌唱的方法》,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983年。

葡萄村的葡萄熟了 篇2

一大早,我们就在小区门口坐上了开往大泽山的大车,同学们都坐在前面,爸爸妈妈们在后面。一阵哄闹之后,妈妈让我们表演节目,还有奖品呢。我们大家争先恐后的举手,表演歌曲、朗诵、说好听的笑话,背诵古诗......每人都高高兴兴地拿到了一只白雪钢笔和一个肯德基玩具,司机叔叔还给我们放电视,我们都高兴的不得了。

快到大泽山镇的时候,一个村子正赶大集,人来人往的根本开不动车啦。我们在车上等了好久,车只是挪出一点点地方。最后爸爸妈妈们决定下车,走!还要走多远才到呢?大手拉小手,我们排队朝前走,一路上你追我赶,累的满身大汗,我们绿色的班服后背也湿透了,不过倒是有几个妈妈落在最后走不动了。一路上处处都是葡萄园,只不过满眼都是绿色,没有紫色的葡萄呀?仔细看看才发现,葡萄都套着白色、黄色、棕色的袋子呢。

终于到了目的地:尹家村于海花家的葡萄大棚,我们已经精疲力尽,一桌十几个人,大人孩子不管不顾的吃葡萄啦,紫彤彤的葡萄进肚儿,孩子们开始穿梭在几个葡萄园之间,玩起了捉迷藏、捉人、打枪等游戏。妈妈说:孩子们就是这样,一刻也不能消停。

午饭时间,我们桌安安静静的,别的桌的孩子也都闹腾着,吃饱了饭,继续游戏去。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篇3

走进吐鲁番,就像走进了甜蜜的世界,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关于葡萄的话题。

“紫浆凝处似琼膏,玉露垂涎马乳高。风味宜人留齿颊,即随桑落酿仙醪。”这首诗说得就是吐鲁番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一首歌唱红了全中国,也道出了吐鲁番是葡萄的故乡,是中国真正的“葡萄王国”。

葡萄在医药上也很有价值。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葡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肌防风寒……可做酒。”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千余年来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吐鲁番的葡萄种植业久盛不衰。1979年,吐鲁番被国家确定为葡萄生产基地,吐鲁番市现已规划为中国第一葡萄旅游城。葡萄生产已成为吐鲁番农业的支柱。

吐鲁番盆地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稀少,高温干燥,极其适宜葡萄生长。吐鲁番葡萄的产量、质量,远远超过它的原产地——地中海沿岸。葡萄树在吐鲁番的寿命长达数十年,亦有达百年以上的。在吐鲁番,一望无际的古老的葡萄园随处可见。

葡萄也是吐鲁番人的骄傲。在吐鲁番的大街小巷,农民的房前屋后,遍布着葡萄架葡萄园,葡萄串串,喷香溢蜜。每当葡萄成熟的季节,连空气里都弥漫着醉人的甘甜。来到吐鲁番,游人吃的是葡萄,看的是葡萄,听的是葡萄,抬头是葡萄,低头还是葡萄……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发现这里已经种植了葡萄。

十六国北凉时,吐鲁番就有了栽培葡萄的记载,阿斯塔那墓葬中就出土了浇葡萄地官吏的文书。《北史·高昌传》和《梁书·高昌传》也有吐鲁番“多五果”“多葡萄”的记载。

南北朝时,吐鲁番已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产地。吐鲁番出土的麴氏高昌王朝时期的《高昌勘合高长史等葡萄园亩数账》和高昌延长六年(566年)《吕阿子求买桑葡萄园辞》就是有关葡萄园租种账籍和买卖葡萄园的契约。这两个文书说明,当时吐鲁番种植葡萄已很普遍。

明代,甘甜无比的无核白葡萄在吐鲁番地区广泛种植,《农政全书》记载:“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刺蜜、无核、则异品也。”清代对吐鲁番葡萄的记载更屡见史料。著名诗人肖雄在《果瓜》诗中写道:“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圆。赛过荔枝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诗中的“络索”即指葡萄串。肖雄在诗注中解释说,葡萄“有数种……一为白葡萄,即汉时所进之绿葡萄也……其甜足倍于蜜,无核而多肉”,故有“大宛风味汉家烟”之说。诗注中还提到吐鲁番盛产的马乳葡萄、梭梭葡萄等品种,但堪称上品者首推无核白葡萄,它“大逾蚕豆,滴溜珠圆。色在碧白绿之间,宝光晶莹,与玉无辨”。

其实,吐鲁番之所以广泛种植葡萄,得益于无霜期长、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还因为它处于丝绸之路要冲,东来西去的商贸交流,使波斯、埃及种植葡萄的技术传向东方,这就给吐鲁番带来优化葡萄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的时机和条件。

吐鲁番的葡萄品种很多,是我国葡萄主要生产基地,葡萄总产量约占新疆的一半以上,葡萄干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吐鲁番的葡萄色泽光亮,粒大味美,香甜润喉,至今已开发出500多个优良品种。其中,名气较大的有无核白葡萄、马奶子葡萄和以药用为主的梭梭葡萄,此外还有红葡萄、黑葡萄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艾表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白布瑞克、喀什哈尔等品种,可以说,吐鲁番是中国的一座“葡萄博物馆”。

早春三月,新疆还是乍暖还寒的时节,葡萄沟里的杏花就绽开了笑脸。而这个时节,葡萄沟是没有游人的。游客们到吐鲁番是奔着葡萄来的,可他们哪里知道,春天的吐鲁番也是姹紫嫣红的,杏花在热闹地盛开着,美得那样灿烂。

夏日的葡萄沟就不一样了,它成了人们争先前往的地方。葡萄沟沟谷狭长而平缓,沟谷两侧却是悬崖对峙,陡峭的崖壁上长满了野葡萄、野蔷薇;沟底溪流环绕,流淌着天山雪融水,溪流两侧遍布葡萄架,藤蔓交织,树影婆娑。拨开藤蔓,能看见泉水滴答着从崖缝、苍苔间溢出,一点一点地流入崖下的池塘里。

宽阔幽深的甬道,清雅玲珑的亭榭别墅,掩映在葡萄架的浓荫之中。无核白葡萄、红葡萄、马奶子、喀什哈尔、比夹干、黑葡萄、梭梭葡萄等,从葡萄架上垂落下来,伸手可及。

进到葡萄沟,游人的眼睛都会被染成绿色。坐在葡萄架下,尽情地品尝着葡萄和哈密瓜,畅饮精酿的全汁葡萄酒,美得赛过活神仙,更有维吾尔族歌舞让人陶醉,让人激情四溢。

人工引来的天山雪水给葡萄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葡萄沟到处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在这层层叠叠的绿色中,一幢幢粉墙花窗的农舍掩映在浓郁的林荫之中,一座座别具特色的晾制葡萄干的“晾房”排列在山坡下、农家庭院上。

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使吐鲁番的葡萄名扬四海,尽人皆知,葡萄沟中,这熟悉的旋律不知道唤起了多少人心底温馨的记忆。由老革命家彭真题写的“葡萄沟”三个大字镌刻在葡萄沟口,现在已成为葡萄沟游乐园的标志,游客们最喜欢在这里邀上一位维吾尔族姑娘合影了。盛夏的葡萄沟犹如一位体态丰盈、风情万种的美妇人,风姿绰约中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在大葡萄沟的两旁,又分出来许多小葡萄沟,整个呈汉字的“非”字。葡萄沟内栽种的近百种葡萄,形成了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馆。维吾尔族把葡萄沟叫做“布依鲁克”,意思是又多又好的葡萄地。

晾制葡萄干的晾房也很有特色,是一幢幢与大地同色的建筑,错落有致,每个方向都有许多长方形通风孔,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深邃。

葡萄沟内除了栽种葡萄外,还有桃、杏、梨、石榴、无花果、桑葚等,各种花果树木点缀其间,令人目不暇接,如入仙境。葡萄沟中居住的维吾尔族老乡演绎着古朴的民俗民风,诉说着古老悠久的文化。

葡萄沟里还有一眼泉水叫做千泪泉。千泪泉水清凉甘甜,在山脚下汇成千泪湖,成为火焰山下一处令人神往的景观。

品完葡萄,拾级而上,一栋充满浓郁民族气息的建筑映入眼帘。矗立在火焰山麓的民俗馆,建筑风格新颖别致,是新疆绝无仅有的集展示维吾尔族建筑特色、民族风情、民俗民风为一体的家居式小型民族建筑群。民俗馆共有6个展厅,建筑风格和装饰格调不一,房内采用维吾尔族建筑传统和现代布置形式,分别陈列民族衣饰、民间乐器、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人们不但可以观赏,还可以试着动手织上一梭布,做一个陶罐。那一座座彰显古老宗教图腾文化的木屋,通过民间收藏的展示,浓缩延伸着维吾尔族宗教、婚俗、饮食、服饰等文化,充分

体现了吐鲁番的风土人情和民间风俗。

沿着千泪泉上的木桥缓缓而行,穿过珍珠玛瑙装扮的葡萄长廊,一座色彩淡雅、线条粗犷简洁、外观古朴雄浑的建筑西部酒城展现在眼前。

《魏书·高昌传》中曾说高昌“多葡萄酒”。在公元640年,高昌国被唐灭后,高昌地区酿制葡萄酒的方法也被带回了长安。据说李世民曾把葡萄种植在宫廷苑囿中,亲自酿制了八种成色的葡萄酒,“芳草酷烈,味兼促盎”,自此中原便以饮西域葡萄酒为时尚。

葡萄酒,对许多人而言,算得上是舌尖上的丝绸,那应该是绝色、醇香、不太甜、有点酸,带着一层层旋转下去的花魂味漕……

在吐鲁番,当地的许多老人很小的时候就会酿酒了。他们认为,葡萄皮表面本来就生长有酵母菌,所以,不用清洗,可将葡萄自然发酵成酒。而有些人把葡萄洗净去皮去籽后再酿造是错误的,正好把酵母菌都洗掉了,因此那不能称为真正的葡萄酒。

这种自酿的葡萄酒被称之为“慕萨莱思”。据说,如果掌握了技巧,慕萨莱思是非常好做的。制酒者首先将摘好的鲜葡萄放在绝干净的案板上,之后用洗干净的骆驼刺敲打葡萄,让葡萄皮和核都留在案板上,让葡萄汁流进盆里,再用纱布过滤后倒进锅里煮,这时候,加水可就凭得是功夫了,要加得恰到好处才行。最后,把熬好的葡萄汁倒进缸中,加盖密封后放在向阳的地方,大约半个月左右,“慕萨莱思”就可以饮用了。在西域葡萄酒的故乡葡萄沟,喝一杯醇香的农家葡萄酒,是人们来到吐鲁番一定要圆的一个梦。

吐鲁番坐落在巍峨天山的怀抱中,有着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因此这里最适宜种植葡萄。它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西域葡萄酒的故乡,史料记载:“唐太宗破高昌……并得其酒法,酒成绿色,芳香酷烈。”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阳光和水的结合,是大地的恩赐。一串成熟的葡萄是那样的精致与完美,只有品尝过吐鲁番的葡萄,人们才会读懂吐鲁番的热,吐鲁番的旱和吐鲁番的甜,才会真正读懂那一片神秘和甜蜜的地方。

葡萄使人们懂得感恩。

穿过葡萄长廊,远远看到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前的青铜塑像时,“在那遥远的地方”想必会回荡在每一个人耳旁。

站在一望无际的葡萄架下,好似头上有一个巨大的遮阳棚,透过浓浓的葡萄藤射入的点点光线,闪闪烁烁,金币一般,看着就觉得凉快。

秋日的吐鲁番,无论是葡萄沟,还是普通人家的小院、摊铺、葡萄一条街,葡萄美景举目皆是。马路边、庭院里到处都搭有风格各异的葡萄架。

吐鲁番有连绵不绝的葡萄园,不光田地里是葡萄,就连宅前屋后、渠旁路边都栽满了葡萄。在几乎不漏天光的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的葡萄闪烁着玛瑙般的光泽。

每逢春季,人们便把埋在地下越冬的葡萄藤挖出牵引上架。春风吹拂,发芽抽枝,渐渐地,葡萄叶变成了浓郁的葱绿色,泛着一种浅白的油质光泽。很快,葡萄藤就枝繁叶茂了。七八月间,葡萄成熟的季节来到了。如同一股绿浪从天山上滚下来,泻满吐鲁番盆地,泻满家家户户的院子。

看吧,绿色的葡萄像翡翠球,深红色的葡萄像玛瑙,白色的葡萄像珍珠;有圆的,有长的,还有椭圆的。成熟的葡萄点缀着吐鲁番,也迷倒了游人。

吐鲁番当地人的旧式住房,都是土木结构,生土筑墙或土坯砌墙,用草泥涂抹屋顶。许多百年泥土房屋能保存至今,都是因为吐鲁番盆地很少下雨。他们在盖房时一般采用拱形平面屋顶,这样便于空气流通。在庭院里大都挖有宽敞的地下室,或建成地下地上两层住房储藏瓜果物品,也是人们夏季避暑的好去处。这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建筑格局。有的家庭,还把晾制葡萄干的晾房建在屋顶上,搭个梯子上上下下,既便于管理,又节省地方,无形中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夏日炎热的午后,在葡萄架下,坐在摇椅上,喝一杯清茶,阳光从葡萄叶的间隙中斑斑驳驳地洒在身上,那一份温馨真是千金难求。可能正因为如此,在吐鲁番,人们屋前只要有空地,一定会有葡萄藤摇曳的身姿。这样一家又一家,一片又一片,连成了一道道葡萄搭起的长廊。

在西部小城吐鲁番市,建有一条葡萄步行街。在葡萄街上,你会感觉到有一种神秘灵动的氤氲之气始终笼罩着这里。等你把这长达2000米的葡萄步行街走完,你的身上将沾满葡萄的甜蜜气味,这一生,只要想起葡萄街,就如同想起自己的初恋,除了甜,还是甜。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

葡萄村的葡萄熟了 篇4

从小笔者就特别喜欢各种民族音乐,比如著名蒙古歌唱家腾格尔的《天堂》,其在声音的运用是非常到位的,他用细腻与粗犷的声音来表现这首歌曲让人感觉一下子回到了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之美,他身后的情感细腻的技巧粗犷的声音,将这首歌发挥到了极致,令人心潮澎湃。还有韩红老师演唱的《回到拉萨》,让人感觉仿佛是雪山之中的天籁之音,她声情并茂的演唱让美丽的拉萨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聆听过后仿佛有种心灵的洗涤而笔者最喜欢的还是关牧村所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他的声音低回婉转,整首歌曲非常的诗情画意,绘声绘色的演唱让人如痴如醉,就像在诉说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样,让笔者对新疆吐鲁番有着无限的向往。在这些歌唱家演唱下,笔者体会到,要很好的把握一首声乐作品,情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根据笔者个人的亲身经历,总结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体会一首声乐作品中的丰富内容

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声乐演唱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些歌曲中笔者最喜欢的歌曲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此曲是一首新疆风情的声乐作品,从小笔者就对新疆充满着无限的幻想,特别喜欢新疆,喜欢它各种的美食,喜欢美丽的伊犁河,喜欢那些大眼睛高鼻梁的姑娘,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充满着新疆特色的音乐,从最开始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总是唱不好,只是机械的一字一音唱出了词,而没有领会此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没有唱出新疆音乐的特色,直到声乐老师点拨,他说:“要想完整的演唱好一首歌曲,你必须要对本曲的故事及其主旨内容了如指掌,把自己带入故事中,想象自己就是主人公,你才能发自内心的诠释这首歌曲。”听了老师的一席话,令笔者茅塞顿开,后经查阅资料了解到,本曲是对爱情的表达和渴望,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去参军的不舍得,希望他赶快回来的思恋之情,本来这首歌曲是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但是在关牧村老师演唱之后她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新疆维吾尔族的姑娘写来的信,这位姑娘名叫阿娜尔罕,她在来信说她以前的男朋友名叫克里木是一名边防的战士,因为克里木要驻守边疆,回不了家倒是两个人不能见面所以阿娜尔罕一怒之下与男朋友断绝了来往,在听了关牧村老师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被歌词里面的爱情深深地打动,便主动给克里木写信告诉他,她愿意等他回来,并且支持他驻守边疆哨卡。通过查阅资料笔者才意识到,原来一首歌曲的内容能这样影响到一个人,笔者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好好反思了一下之前演唱这首歌曲时的懵懂,只是一味的机械演唱本曲,而没有把内容带进去充满感情的演唱,使得这首歌曲没有任何感染力,在这之后,每次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想象自己是女主人公,把自己带入那种热切盼望爱人回家的情感融入进演唱,老师说就是这种感觉,一定要把自己带入主人公的情感中,才能更好的诠释本曲,使得笔者意识到一首歌曲的丰富内容是多么的重要。

二、仔细把握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这首歌的情感掌握了之后,老师说我做的还不够好,没有把本曲的风格特点表现出来,始终差了那么点新疆味儿,于是,笔者决定好好的研究一下新疆歌曲的味儿。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笔者了解到,维吾尔族的歌曲大致是以传统民歌的形式出现,传统民歌大多数是用维吾尔族的语言来演唱的;而创作民歌则是以汉语演唱的,吐鲁番维吾尔族的民歌就内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情歌,劳动歌曲,历史歌曲,和牧歌等,而且维吾尔族的音乐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体系,其中包括波斯—阿拉伯,中国和欧洲这三种音乐体系,南疆地区的民歌主要还是以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的,而北疆和东疆地区的最主要的还是采用了中国音乐体系比较多。

从地域上分的,新疆味地区的歌曲主要还是以五声,六声,七声,及其包含的多种音阶形式,在北疆的话就主要是以五声,七声还有变体为主的歌曲是比较常见的,南疆地区的话就是以典型的七音音阶以及变体为主的,东疆地区就是以五声音阶和变体为主了。东疆和北疆的维吾尔族民歌采用的中国音乐体系却采用的是徵调式,宫调式,商调式次之,南疆地区的音乐呢属于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其他的地区则是采用的欧洲音乐体系。

在节拍和节奏上除了一些少量的民歌有固定的节奏型,大多数的新疆歌曲的节奏的重音都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所以维吾尔族的歌曲都有大量的切分音和弱起节奏,切分音改变了音乐的强弱规律,使得歌曲韵味儿十足,演唱弱起小结的时候则要轻声演唱,不能用强拍演唱,而它的旋法是典型的农业民族的旋法,旋律线条一般为锯齿状,曲调曲折,细腻富于装饰性。在观看了大量的新疆风情的音乐及视频之后,笔者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再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注重了切分音以及弱起小节的强弱变化之后,明显感觉这次的演唱比之前又进步了不少,老师说道:“对了呀,你要唱好一首歌=歌曲不光是要唱出其丰富内容,更应该注意的就是唱出其地域性的风格特点,你才能更好诠释!”所以说把握好歌曲的风格特点很重要。

三、努力将自己的感悟贯穿始终

到了大学对于音乐的热爱更加强烈,越发的对新疆歌曲深深的着迷,觉得新疆的歌曲在我心里仿佛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在专业的老师那儿让我进一步的学习有关新疆音乐的歌曲,在这几年的声乐学习里我也学到了更多的新疆歌曲比如《玛依拉》,《青春舞曲》《一杯美酒》《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但是在笔者心中最挚爱的歌曲一直还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作品,再次演唱这首歌曲,我以为我会诠释得很好,可是唱出来的效果却与付出不成正比,我以为我了解新疆歌曲就能很好的演唱这首歌曲了,其实不是的,在声乐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渐渐地明白了想要唱好一首歌曲并不是有了精湛的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就可以的,老师说:“想要演绎一首好的作品,一定要让整首歌曲充满灵魂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中不光要带着情感唱,也要带着其地域风格特点来演唱,更重要的是要让整个情感贯穿始终,要达到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效果”。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让我突然地意识到了在声乐作品中歌曲情感的处理和连贯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之后笔者细心地琢磨这首歌曲,研究每一句歌词索要表达的情感,在演唱时不仅唱出了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阿娜尔罕的俏皮可爱,同时也唱出了姑娘对克里木要去从军的不舍之情,在演唱时我觉得我仿佛就是阿娜尔罕,精心的栽培克里木临走时种下的葡萄树,并且很坚定的相信待到葡萄成熟之时,便是克里木参军归来的时候。在对这首歌曲热爱的十多年之后笔者总算是懂得了这首歌曲的真正含义,并且明白了老师所说的歌曲情感的重要性,现在笔者终于知道了要唱好一首歌曲不仅仅是要有强大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巧,在这之上的是要了解歌曲的背景,在演唱时才能给出恰当的情绪来表达,几者加起来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演唱,才能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有美的享受。

在笔者看来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是广大艺术家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而好的的演唱者才是使歌曲升华的最主管的因素,情感丰富的演唱作品往往是能深入人心的,引起人们对这首作品的共鸣的,所以笔者认为唱歌就是要唱出心中所想,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以情衬歌,以歌衬情,这样的演唱才能打动听众,试想想如果一位演唱者用近乎完美的精湛的技艺来演唱一首歌,但她的神态,语气,情感都不到位的话,那么她的演唱会不会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呢?很显然是不能的,如果所有的演唱者注意力全部都在技巧上的话,那么演唱就失去了它最原本的意义了。

四、结语

在仔细的研究完这首歌曲是笔者深深的感受到了,当一个演唱家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她们要向观众所展示的就不是她精湛的技巧了,而是要在演唱时表达出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情感,掌握好歌曲的风格特点,一气呵成的演唱,才是最好的诠释,这样的演唱对歌曲本身才是一种蜕变,也是对演唱者本身和听众的一种升华。

摘要: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是表达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是歌曲真正的灵魂所在,也是传递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在声乐学习中很多人往往会更加注重的是发声的方法和精湛的技巧来表现一首作品,但是却忘了真正的好的作品演唱技巧只是小部分的,而情感的表现才是演唱歌曲真正的精髓,缺乏了情感的演唱时没有感染力的,观众不能与你所想,你也无法去打动观众,所以笔者认为想要唱好一个好的作品应该从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时代背景,歌词,和换气的地方来思考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一首作品,结合自己的想法这样演唱出来的作品才能是既有原作者索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却有不会失去自己的情感思想。

葡萄熟了作文 篇5

乡下奶奶家的葡萄熟了。沿着一根根细小的藤蔓,秋天开始上升。早晨,小麻雀在藤上叫个不停,啼破了园子的寂静和我的睡意,薄薄的雾渐渐散开,喜得麻雀嘴里掉下一个绯红的日轮。于是,阳光在枝叶间悄悄行走,留下串串闪亮的.珍珠,点缀在胖胖的葡萄上。我轻轻地抚着胖葡萄,它们好像在呵呵地笑着,弄得我的手心痒痒的,像是蜜蜂颤动在心头。

奶奶也起了床,她看了看我,笑了笑。然后拿起一枚小篮子,轻轻地摘着葡萄,她的动作依然是那么小心。记得小时候奶奶不是这样摘葡萄的,而是用力地把它们从枝头上扯下来,我看到后十分伤心,觉得它们这样被活生生地和妈妈分离,该有多么痛苦啊,奶奶知道后,轻轻地拍着1我的小脑袋,说:“奶奶不会这样了。”从此以后,奶奶就轻轻地摘葡萄。

奶奶的动作不再像以前那么麻利,连弯腰都很吃力,我不禁鼻头一酸,眼泪就落下来,奶奶看见了,连忙用手给我揩眼泪,然后把葡萄递给我说:“吃颗甜甜的葡萄吧,吃了就好了。”这句话是多么熟悉啊,我小时候在田间玩耍时不小心摔伤了膝盖,我开始大哭,奶奶怎么劝都没有用,于是她拿出一个葡萄,说:“甜甜的,吃了就好了。”我半信半疑地吃了,一股甜甜的味道沁入我所有的味蕾。奶奶又拍拍我的小脑袋说:“谁哭谁就是大狗熊。”我听完后哈哈地笑起来。我现在吃完后,还是那股甜甜的味道,但是多了一份不一样的温暖。于是我也给奶奶剥了一颗葡萄,奶奶笑着说:“我家的调皮鬼长大喽!”

上一篇:品位生活下一篇:内反馈斩波调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