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2024-08-14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共7篇)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篇1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指病患在X线检查中显示无骨折脱位现象, 但临床上依旧存在神经系统受损的脊髓损伤的疾病[1]。这种损伤常见于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造成一过性或持续性脊髓压迫, 亦常见于存在各种颈椎管狭窄、颈椎不稳等病理基础上, 外伤导致颈过度伸曲活动挤压颈脊髓发生损伤[2,3,4]。临床治疗中采取保守治疗方式与手术治疗方式均得到较好的效果, 但采取何种方式治疗还需探讨。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效果, 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27例。诊断标准: (1) 有颈部外伤史, 伤后出现四肢肢端麻木及乏力等颈脊髓损症状; (2) 经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以及脱位等现象; (3) 通过MR扫描发现[5,6]。并排除70岁以上,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严重疾病以及不配合随访的病患。男73例, 女54例;年龄38~69岁, 平均 (51.2±4.2) 岁。受伤机制:过伸型损伤61例, 屈曲型损伤38例, 以及不明机制28例。伤后脊髓功能状态Ⅰ度患者59例, Ⅱ度患者46例以及Ⅲ度患者22例。JOA评分0~4分27例, 5~8分69例, 9~12分31例。受伤至治疗时间大于3个月82例, 超过3个月45例。其中选择保守治疗43例, 记为对照组, 男28例, 女15例;年龄39~69岁, 平均 (51.3±4.5) 岁。选择手术治疗84例, 记为观察组, 男45例, 女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保守治疗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方案进行治疗, 只以颈外辅助托住固定, 避免运动后再接受高压氧以及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手术治疗中分别有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7例) 、后路单 (双) 开减压内固定术 (29例) 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 (18例) 。手术前后需要使用脱水剂和激素治疗, 并在术后均加以颈部围领进行保护3个月左右。记录两组病患康复训练情况、伤后至手术时间、JOA评分, 并以门诊或电话的方式随访12个月。

1.3 疗效评价

(1) 伤后脊髓功能状态:Ⅰ度表示出现过四肢完全瘫痪症状, 并且在脊髓休克结束后显示为不全瘫痪的病患。Ⅱ度表示四肢麻木且使不上力气, 但是未出现完全瘫痪的病患。Ⅲ度仅上肢麻木无力, 下肢完全瘫痪的病患。 (2) JOA17分评分表是根据病患上下肢的运动、感知以及膀胱括约肌等功能来评价治疗前后的脊髓功能状态[7]。并以JOA评分得到JOA评分改善率 (术前评分-术后评分) (17-术前评分) %来评价治疗效果。JOA改善率>75%表示治疗效果为优, 50%~75%表示治疗效果为良, 而<50%表示治疗效果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JOA评分无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的JOA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 且观察组JOA改善率为 (58.92±19.28) %, 高于对照组的 (36.02±13.29)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比较

将所有可能影响因素比较, 结果发现:性别、年龄以及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Ⅱ度、Ⅲ度对疗效无影响。而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影响治疗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疗效的Logistic回归性分析

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 将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疗效作为因变量, 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 筛选出4个影响因素: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 见表3。

3 讨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在临床中是常见的神经损伤类疾病之一, 经MRI图像检测确诊后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得到良好的效果[8,9]。这种损伤一般是在颈椎已经出现慢性退化的前提下受到外力再次伤害而导致的, 因此造成损伤的原因众多。主要是病患在颈部受伤时颈部过伸或过曲受力导致纤维环受到挤压后破裂, 伤害脊髓导致其损伤。另外还有可能是在各种颈椎管狭窄、颈椎不稳等病理基础上, 外伤导致颈过度伸曲活动挤压颈脊髓发生损伤。因此, 临床治疗中对于恢复颈脊髓功能成为重要课题研究[10,11]。

本文通过对比保守方式和手术分别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患, 得到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JOA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并依据JOA改善率得到治疗效果为优良的病患占73.81%, 显著高于对照组, 与陈春等[8]的报道一致, 说明应用手术治疗能更针对性地治疗, 从而改善病症。另外, 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 得到4个影响因素: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 与相关文献[12-13]的报道类似。手术治疗组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原因是:手术减压内固定可以及时解除颈脊髓压迫, 降低脊髓水肿程度以及使脊髓中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 对于合并颈椎不稳病患内固定手术可以获得颈椎稳定、恢复椎间隙高度, 避免颈椎不稳造成继发性颈脊髓损伤, 对于局限性颈脊髓腹侧受压病患可以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14,15]。对于多节段颈间盘突出或者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病患应采用后路单 (双) 开减压内固定术。对于脊髓前后方存在明显压迫病患宜选用一期后路单/双开门减压术-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手术。而治疗后的康复训练时针对病患恢复情况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 主要依据训练让脊髓得到更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应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得到的效果比保守治疗好, 并且受伤后及时治疗以及治疗后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均能提高疗效, 减少病患疼痛。

摘要:目的:探究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2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 (手术治疗84例) 和对照组 (保守治疗43例) 。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应用JOA评分进行判定, 记录受伤至手术时间、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以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JOA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且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影响疗效的4个因素: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好于保守治疗, 且及时治疗加以术后适当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疗效。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疗效,影响因素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篇2

关键词:颈髓损伤,无骨折脱位,磁共振

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 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注意, 且报告较多, 但创伤引起的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简称SCIWFD) 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但直到1982年Pang[1]才将其列为脊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 目前国内报告尚不多。随着MRI在脊柱创伤中应用的普及, SCIWFD发现率也不断提高, 其早期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00例, 男126例, 女74例;年龄9~78岁, 平均54.5岁。磁共振检查时间, 最短为伤后2h, 最长1年。致伤原因:车祸伤126例, 棍棒伤20例, 颈部按摩伤24例, 高处坠落伤14例, 抬重物伤8例, 扭伤8例。伤前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伤后出现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其颈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2], 其中 (A) 30例占15%, (B) 38例占19%, (C) 84例占42%, (D) 48例占24%。其中60例呈脊髓中央型损伤的临床表现。

1.2 MRI检查及扫描方法

MR扫描仪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Magnetom open viva 0.2T常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使用体部相控表面线圈, TSE序列, 常规扫描包括T1WI矢状面, TR:560ms, TE:12ms;T2WI矢状面、横轴位TR:6 000ms, TE:136ms。FOV为150×250, 重建矩阵为200×256, 部分患者加T1WI横轴位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中心医师和一位资深骨科主治医师共同阅片。阅片前了解受伤原因, 充分掌握受伤机制, 受伤后的临床表现, 了解颈椎平片、CT资料, 确定无骨折及脱位后, 分析颈髓是否水肿、出血和椎管内情况。阅片还应注意脊髓形态的改变, 是否有脊柱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是否合并椎体骨质损伤等。

2 结果

本组200例SCIWFD中, X线、CT及MRI检查均未见颈椎骨折及脱位。其中78例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4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 , 74例颈椎黄韧带增生、肥厚或骨化, 63例颈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增生骨赘所致退变性颈椎管狭窄, 18例颈椎间盘损伤所致椎间盘突出。

脊髓形态改变包括: (1) 颈髓肿胀32例 (图3) ; (2) 脊髓压迫:颈椎OPLL 56例, 颈椎间盘退变合并突出110例, 椎体后缘骨赘46例, 增生、肥厚或骨化的黄韧带74例 (图6, 7) ; (3) 脊髓萎缩18例 (图6, 7) 。

注:图1, 2男性患者, 34岁, 外伤后1d, C3~5髓内条状异常信号 (与脊髓长轴方向一致) , T2WI为稍高信号, T1WI为等信号, 边界尚清楚。MRI诊断为脊髓内水肿。图3男性患者, 外伤后2d, C2-7水平脊髓稍肿胀, 髓内见斑片状异常信号, T2WI为高信号。图4, 5女性患者, 47岁, 外伤后数月, C5水平脊髓内可见斑片状异常信号, T2WI为高信号, T1WI为低信号, 边界清楚, MRI诊断为脊髓内小空洞。图6, 7男性患者, 3d前行颈椎推拿按摩后, 肢体突然无力, MRI示椎间盘明显突出, 前后纵韧带、多处黄韧带明显增厚、硬化, 椎管狭窄, 颈4/5椎间隙平面, 脊髓内见斑点状长T2信号。图8为1例类似图6, 7的患者, 颈6/7平面脊髓内长T2信号影, 边界清楚。

脊髓信号改变包括: (1) 髓内水肿88例, 水肿多位于脊髓中央管周围, 矢状T1WI上呈等信号 (图1) , T2WI上呈长条状与脊髓长轴方向相一致稍高信号 (图2) ; (2) 髓内出血62例, 其中合并髓内水肿52例, 出血中心位于前后角之间网状结构, 在T2WI上呈高信号区 (图3) , 周围信号逐渐减弱并过渡到正常信号, 在横断面T2WI上中间呈低信号区, 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 (3) 脊髓软化或囊性变36例, MRI表现为脊髓内局灶性或长条状, 在T2WI上呈高信号, T1WI上呈低信号, 边界较清楚 (见图4, 5) ; (4) 脊髓信号未发现明显异常14例。

3 讨论

3.1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机制

随着交通、建筑业发展的加快,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发病率有所提高。SCIWFD常发生于有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等病理基础上[3]。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但国内外报告文献并不多, 对其损伤机制说法不一。既往认为该类型损伤是颈椎一过性脱位所致;也有人提出, 颈椎间盘突出是此型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1948年Taylor[2]提出, 在颈椎过伸损伤时, 即使没有颈椎骨折脱位, 黄韧带皱褶向椎管内突入也可以引起颈脊髓损伤。本组病例均有明确外伤史, 其中多数病例存在不同程度颈椎病, 与以上观点相符合。笔者认为本病发生与外伤、颈椎本身病变有关或是两者共同的结果。当颈椎受到外力作用, 特别是过伸力时, 可使颈椎某些节段产生更大的位移, 椎管可产生更明显的变形, 因而便可能冲击或挤压脊髓引起其损伤。

3.2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类型及MRI表现

如有明确外伤史并出现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伴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应尽快行X线平片、CT检查, 如未发现骨折及脱位, 应高度考虑脊髓损伤, 进一步行MRI检查, 基本可明确诊断。一般认为, 脊髓损伤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脊髓出血、水肿、肿胀、坏死等;继以亚急性期巨噬细胞侵入, 毛细血管增生;慢性期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脊髓萎缩、软化、胶质增生、创伤性脊髓空洞等。

水肿是急性脊髓损伤早期表现, 多于脊髓损伤后6h左右出现, 1周左右达到高峰[5,6]。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 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水肿多位于血肿及坏死组织周围或与其混杂, 亦可单独存在。单纯脊髓水肿常位于脊髓中央管周围, 信号均匀, 边缘光滑整齐。出血、坏死病变的上方或下方的水肿边缘亦整齐, 并在其远端逐渐变细呈线状, 水肿可完全吸收。据有关文献报道, 在损伤后7d ~3w可吸收。

血管损伤出血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原因之一, 脊髓本身的特殊内部结构及血供特点, 决定了脊髓出血的病理改变, 相应地决定了其MRI表现。本组脊髓出血病例中血肿信号演变与颅内血肿信号相似[7]。其急性期在T1WI上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 T2WI上为稍高信号, 随后在T1WI及T2WI上呈等信号, 周围水肿T2WI上呈高信号;亚急性期在T1WI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 但在本组资料中, 上述征象不明显, 可能与低场强有关系, 磁敏感征象不明显;慢性期在T1WI上呈低信号, 而在T2WI上呈高信号。

组织坏死是脊髓损伤中重要的病理变化, 与出血一样为不可逆损伤。MRI表现为T2WI上高信号, 与水肿不易鉴别。组织坏死常表现为局部脊髓增粗较明显, 形态欠规则, 边缘亦可不整齐, 常连同水肿贯穿全脊髓。由于变性、坏死混杂水肿、渗血, 在T2WI上的信号常不均匀, 而不同于单纯水肿。

脊髓软化或空洞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 在脊髓损伤后, 髓内出血和水肿区发生液化坏死, 继而被噬细胞吞噬, 许多微小空腔形成, 最后这些小空腔融合而成空洞。其在MRI上特征性表现为边界清楚、局灶性或长条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区可伴脊髓肿胀或萎缩。

3.3 MRI检查对颈脊髓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影像学检查是脊柱、脊髓创伤的重要检查手段。X线检查作为常规检查, 能发现明显的骨性脊柱创伤情况, CT检查 (尤其是螺旋CT) 能发现细小的骨折及关节突的异常情况, 对脊柱骨性创伤的检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但由于CT的软组织分辨率较低, 对椎旁软组织及脊髓损伤情况显示不佳。而MRI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可以清楚显示脊髓形态改变和脊髓信号强度的改变。若脊髓信号在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T2加权像呈高信号, 表明脊髓水肿, 应及时手术减压, 一般预后较好;若脊髓信号在T1、T2加权像均为稍低信号, 则表明脊髓内出血, 应行急诊手术减压, 必要时行脊髓切开减压术, 当血肿小时一般预后较好;若脊髓信号局灶性或长条状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 则提示脊髓软化或空洞, 提示为永久性损伤;若脊髓变细且信号无明显改变, 则提示脊髓萎缩, 一般预后不良。MRI能直接显示脊髓的形态变化及脊髓损伤的各种病理变化, 如水肿、出血等, 从而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及范围;亦能显示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韧带断裂、硬膜外血肿及其对脊髓的影响, 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判断, 是脊髓损伤的有效检查方法。

总之, 低场MRI不但可显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基础病变, 还能显示脊髓损伤类型与程度, 从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而可靠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Pang D.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ies.J Neuro-surg, 1982, 57 (6) :114-117.

[2]Taylor AR.The mechanism of injury to the spinal cord in the neck without damage to the vertebral column.J Bone Joint Surg, 1948, 338:245-248.

[3]路磊, 王星锋, 邓向东, 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1995, 15:588-590。

[4]宋红星, 沈惠良。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MRI特点及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5) :112-114。

[5]Holmes JF, Mirvis SE, Panacek EA, et al.Variability i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e injuries.J Trauma, 2002, 53:524-530.

[6]张宇明, 庞辰珠。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影像学特点与外科治疗[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4, 5 (6) :619-621。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颈前路手术者21例, 男18例, 女3例。年龄27~78岁, 平均48岁。B组:非手术治疗11例, 男9例, 女2例。年龄22~78岁, 平均45岁。两组术前ASIA分级情况见表1。

1.2 影像学特点

X线、CT检查未发现颈椎骨折脱位, 但影象学显示颈椎管多有先天或退变性病理因素存在;MRI显示损伤节段脊髓高信号, 无脊髓断裂。

1.3 治疗方法

A组21例行颈前路手术: 10例行颈前路单节段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图1) ;11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病变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图2) 。B组所有伤后就诊者予以颈围、牵引制动沙袋固定。使用脱水剂、激素、高压氧治疗3周。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随访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9~24个月, 平均随访13个月。A组术后3个月内取髂骨区疼痛2例, 后缓解。B组2例患者症状较前加重;应激性溃疡4例。

2.2 影像学评价

A组:颈前路手术患者 (21例) 术后6个月随访X线正侧位见内置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 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MRI检查显示, 椎管容积扩大, 颈髓受压缓解。B组:MRI检查显示, 颈髓受压缓解 (4例) , 颈髓受压无缓解 (7例) 。

2.3 疗效评价

依据神经功能改善国内标准[1]分四级:优、良、可、差。以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为准, 获得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 见表2。依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ASIA) 2000年修订的脊髓损伤分级标准:A组术后ASIA分级情况及B组治疗后ASIA分级情况, 见表1。

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改善优良率,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成人颈椎外伤后出现颈脊髓损伤表现, 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骨折脱位, 无论颈椎有无原发病变, 均可诊断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CSCIWFD) 。颈椎退行性变、椎管狭窄、颈椎节段不稳及外伤引起的已变性间盘突出是成年人CSCIWFD的主要病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较轻外力可致颈脊髓损伤 。早期手术减压可减轻脊髓水肿, 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 防止了脊髓的继发性损害, 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2];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一旦确诊应积极早期手术[3]。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 通过钛板固定获得颈椎的即刻稳定, 后期植骨融合获得颈椎永久稳定, 尤其适用于动力性节段失稳者。颈前路优势还在于: (1) 颈椎生理弯曲恢复; (2) 手术减压及融合节段全部获骨性融合, 维持了颈椎前柱的高度; (3) 切除了脊髓前方的致压物, 达到减压目的; (4) 植骨椎间融合, 加用钛板辅助固定, 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本文中运用的颈前路手术, 在术中应注意:①摆体位时, 避免颈部过伸, 切忌粗暴动作, 不能对后纵韧带施加任何压力, 可防术中损伤脊髓。②植骨块设计合理, 大小合适, 植入深度应在12.5mm以内, 尽量安置紧, 可防骨块向后滑脱压迫脊髓。③前路自体髂骨作椎间融合, 减压为一个节段, 植入骨的长度应比减压窗长2mm, 二节段长3~4mm, 植入骨块为三面皮质髂骨, 也可以弥补因减压骨窗上下椎体松质骨的塌陷而造成的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但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存在不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远期并发症。Okada等[4]研究表明, 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多, 骨不连和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因而, 颈前路手术应以短节段为主要适应证。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预后相对较好。在损伤后初期,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脊髓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而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能获得较理想疗效。

参考文献

[1]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部运动功能的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 (2) :1481-1484

[2]孙宇, 蔡钦林, 王少波, 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3 (11) :139

[3]杨进顺, 黄文铎, 王胜标.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对比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 2004, 6 (20) :330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篇4

关键词:颈椎,椎弓根螺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2年度诊治的8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非手术治疗及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且经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各项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80例, 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 (49.5±5.5) 岁;平均病程 (3.5±4.2) d。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非手术组 (Ⅰ组) 、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Ⅱ组) 各40例, 各组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两组一般情况 (年龄、性别、病程等) 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非手术组 (Ⅰ组) :采用高剂量的甲强龙激素冲击治疗, 并持续性配合液体复苏治疗 (3~7d) , 使患者平均血压控制在85~90mmHg (1mmHg=0.133kPa) 以上, 并予颅骨牵引, 神经营养药等对症处理。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Ⅲ组) :采用全椎板切除、椎管成形融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暴露步骤及全椎板切除、椎管成形融合术式同侧块螺钉固定组, 辅以C3, 5, 7Summit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固定减压后予植骨, 同法放置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 术后常规予以激素、脱水、抗炎等治疗。

1.3 疗效观察

通过两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3~12个月, 对比治疗前后JOA神经功能评分, 改善率 (RIS) 按以下公式计算:改善率= (随访得分-术前得分) / (17-术前得分) ×100%。改善率分为四级:优:RIS>75%;良:RIS>50%~74%;中:RIS>25%~49%;差:RIS 0%~2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指标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JOA 神经功能评分、JOA改善率 (RIS) 。见表1、表2。结果表明, 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各项功能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后6个月JOA 改善率 (RIS) 分别为10%、45%。

3讨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基础病变多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同时颈椎退行性变、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等, 使椎管的储备间隙减小均成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发病基础[1]。而外伤是导致发生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诱发因素, 而其直接损伤的原因多为跌倒、坠落、高对抗运动、交通事故等。生理情况下, 脊髓在颈椎管内有一定范围的漂移, 若受到外力时, 可通过狭窄的颈椎管直接作用于颈髓而造成损伤, 脊髓损伤后, 很快出现炎症水肿, 而狭窄的颈椎管使脊髓压力升高, 加重脊髓缺氧缺血而进一步损害脊髓。

关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临床最初存在较大争议, 主要质疑其中之一是损伤后脊髓的功能恢复与最初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另外则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尚不明确。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保守治疗主要是牵引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而大量文献报道治疗后瘫痪症状改善轻微, 患者生活质量较差[2], 非手术治疗可使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真正的病理基础并未解除, 有文献报道称保守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功能倒退。而早期手术可从根本上解除其病理基础, 改善脊髓缺血缺氧状态。在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 有文献报道采用经C3~ C7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获得较好预后, 但传统的“单开门”成形术由于开门后的椎板是通过软组织悬吊固定, 一些病例出现扩大的椎管再回缩或再关门现象, 并常出现术后颈部慢性疼痛、僵硬、沉重感, 即“轴性症状”。在本文中40例采用全椎板切除辅以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固定, 并行椎间植骨融合, 术后随访1年, 发现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各项功能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后6个月JOA 改善率 (RIS) 分别为10%、45%。

综上所述, 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安全有效, 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Zipfel B, Buz S, Hullmeine D, et al.Traumatic transection ofthe aorta and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abnormality in an adult patient (J) .J Endovasc Ther, 2010, 117 (1) :131-136.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 男性55例, 女性8例, 年龄10~87岁。入院时距受伤时间为3h至10个月, 3周以内50例, 3周以上13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 高处坠落伤17例, 重物砸伤8例, 头面部受撞击致伤颈部4例, 体育运动伤2例。机器挤伤1例, 原因不详1例。上颈椎骨折脱位24例, 其中陈旧性损伤3例, 新鲜损伤2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38例, 其中陈旧性损伤10例, 新鲜损伤28例。非连续性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1例。

1.2 临床表现

上颈椎骨折脱位均有颈痛, 活动受限, 合并枕部麻木1例, 枕部痛觉敏感1例, 双上肢麻木1例, 双下肢麻木1例, 鞍区麻木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颈痛、活动受限。神经根受累的例数较多。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18例次, 颈肩酸困不适8例次, 肢体感觉减退6例次。

1.3 影像学表现

本组影像学检查环椎后弓骨折1例, 前弓骨折1例, 侧块骨折1例, Jeferson骨折1例, 单纯齿状突骨折Ⅱ型2例, Ⅲ型3例 (Anderson-D'Alonzo分类) , C2椎体爆裂骨折1例, 压缩骨折1例, Hangman骨折Ⅰ型6例, Ⅱ型1例 (Levine-Edwards分型) , 环枢椎骨折脱位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38例, 其中C2.31例, C3.44例, C4.55例, C5.612例, C6.712例, C5爆裂骨折1例, C5、C6椎体楔型变各1例, C6椎弓骨折1例, 环枢椎旋转半脱位合并C5、6骨折脱位1例。单侧关节突绞锁16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8例, 椎板骨折16例, 关节突骨折12例, 棘突根部骨折5例。合并椎间盘突出或损伤17例。

1.4 治疗方法

本组24例上颈椎骨折脱位, 有7例为不稳定性骨折脱位, 其中2例为Ⅱ型齿状突骨折, 均牵引复位在Halo-vest支架保护下行前路拉力钛钉内固定术。有两例陈旧性环枢椎骨折脱位, 均在Halo-vest保护下行后路brook环枢植骨融合术。有2例Hangman骨折, 1例行后路颈1-3融合术, 1例拒绝手术, 给予持续颅骨牵引。还有1例C2爆裂骨折, 患者拒绝手术, 也行持续颅环牵引治疗。稳定性的上颈椎骨折脱位均分别给予牵引复位后行颈围3例, 头颈胸石膏3例, Halo-vest支架9例, 另两例拒绝Halo-vest支架, 行持续颅环牵引治疗。3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 非手术治疗15例 (均不愿手术治疗) , 8例牵引复位后, 行颈围支具固定, 7例牵引复位后, 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手术治疗23例, 术前常规颅骨牵引, 术前复位14例, 改善4例, 未复位5例。手术分别为前路减压植骨钢板或钛板内固定10例, 前路单纯减压植骨3例, 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 (包括Hook) 6例, 后路棘突钢丝3例, 后路自制Loq环1例, 还有1例环枢推旋转半脱位伴C5.6骨折脱位的患者, 先持续颅环牵引, C5.6复位后在牵引下前路C5.6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 术后继续牵引, 环枢椎半脱位也复位, 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持续牵引2月颈托外固定。

2 结果

63例患者, 7例失访, 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上颈椎颈部疼痛不适感均消失, 有6例留有颈部轻度旋转受限。下颈椎非手术治疗组有5例仍有颈部不适, 3例残留手指麻木, 本组下颈椎术后均无残留症状, 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或缓解的有14例。术后3~6个月均植骨融合, 仅有1例术后9个月前路钢板内固定发生螺钉松动, 咽部不适。拍片植骨已融合, 于本院取出螺钉、钢板, 术后发生霍纳综合征, 随访半年症状消失, 现患者已正常工作。

3 讨论

3.1 关于损伤机制

对于上颈椎, 椎管相对较宽, 齿状突和脊髓失状径各约为1cm, 有约1cm的缓冲间隙, 故上颈椎外伤后不易损伤脊髓, 若损伤脊髓, 因其为延髓与颈髓的交界处, 潜在危险性大, 常在损伤当时已死亡, 未能就诊。

对于下颈椎, 特别在颈膨大处, 任何骨和软组织损伤或占位性病变, 脊髓损伤常不可避免, 据观察和研究, 在下颈椎骨折脱位时, 由于脊柱后柱结构如椎板, 椎弓, 棘突根部等骨折, 虽然椎体向前滑移, 但并不造成矢状径的狭窄, 甚至增大。脊髓幸免于损伤[1], 同时, 脊柱后部结构的损伤椎管的密闭性被破坏, 暴力对椎管内产生的压力瞬间减压, 对脊髓的损伤减轻[2], 产生幸运的颈椎骨折位。对于暴力较小的损伤, 后方韧带结构损伤轻, 至少是不完全损伤, 可使韧带在一定程度上仍能起到部分限制脊椎的过度前脱位的作用, 或者患者的颈椎管先天性宽大, 脱位后残留的颈椎管矢状径仍可容纳脊髓使其不受损伤。

3.2 关于下颈椎牵引治疗的问题及牵引前是否需行MRI检查

近年来, 随着MRI的广泛应用, 颈椎小关节脱位合并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文献报道发生率为9%~77%[3], 有的学者担心在牵引复位过程中突出的椎间盘会压迫颈髓, 而造成继发性脊髓损伤, 因而主张复位前行MRI检查以明确, 若有椎间盘突出, 则应切开前路复位。但有许多临床研究表明, 虽然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椎间盘损伤的发生率很高, 但在闭合复位中, 却很少加重脊髓损伤, Grant等[4]报道82例颈椎小关节脱位46%合并椎间盘突出或破裂, 有2例闭合复位失败, 仅有1例发生神经症状加重, 但是也是发生在复位后6h。我们这组与Grant报道的相似,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破裂为44.8%, 在牵引复位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损伤, 仅有一例陈旧颈椎骨折脱牵引时感觉恶心, 不适, 经减轻重量, 无不适。Sin等[5]应用颈椎尸体标本进行了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表明, 一侧关节囊, 黄韧带和一半以上的纤维环撕裂即可造成单侧小关节脱位, 而前韧带和后纵韧带均能保持完整。我们分析, 在牵引过程中, 后纵韧的牵张力可能会防止椎间盘组织进一步突入椎管, 甚至可使破裂的椎间盘回复。Mahale等[6]研究,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复位后, 神经功能并发症最多见于手术切开复位, 全麻下手法复位次之, 颅骨牵引复位最低。所以术前牵引复位不仅可以减少手术时间, 还可以减少术中复位损伤脊髓的危险性, 特别是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因为脱位时间长, 周围癍痕增生, 以及颈椎顺序性的改变, 在术中牵引复位容易造成脊髓的损伤。而缓慢持续的预环牵引使周围癍痕组织松懈, 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 为下一步手术治疗奠定基础, 本组有1例陈旧性骨折脱位10个月, 右臂酸困, 经牵引后虽然未全复位, 但后突畸形较前改善, 曲度基本恢复, 后经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 随访3个月植骨融合, 术前症状完全消失。总之, 我们认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椎间盘突出术前牵引治疗不是禁忌, 颈椎MRI也需要, 但不是为了决定能否牵引治疗, 而是对下一步手术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3.3 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与其他脊柱损伤治疗原则基本一样, 都是尽早复位, 恢复颈椎的高度及生理曲度, 解除脊髓压迫或潜在压迫, 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早日融合, 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 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 促进患者康复。对于上颈椎骨折脱位, Halo-vest支具则能很好体现以上原则。我院近年来对上颈椎损伤的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行颅环牵引, 复位后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许可, 即安置Halo-vest架, Halo-vest架具有三维固定作用, 可限制96%颈椎屈伸及侧屈和99%的旋转活动[7], 克服以往头颈胸石膏固定的缺点, 如压疮, 出汗散热困难, 皮疹, 不能调节牵引, 以及限制旋转活动相对差等。免去长期卧床的痛苦, 本组有9例安置了Halo-vest支架治疗, 固定时间3~4个月, 拆架后颈托固定1~2个月, 9例无明显再脱位, 3例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均完全消失。但Halo-vest架也不能完全替代手术, 文献有报导支架保守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有再次脱位的病例。故对上颈椎不稳定的骨折如环齿间距>5cm的环枢骨折脱位, 环椎侧块间距>7cm的Jeferson骨折, 横韧带断裂, Hangman骨折Ⅲ型, 以及保守治疗愈合率较低的Ⅱ型齿状突骨折, 均应手术治疗。本组2例齿壮突Ⅱ型骨折均在牵引复位后, Halo-vest支架保护下行前路拉力钛钉内固定术, 术后Halo-vest支架固定1个月后围领制动, 术后随访颈部活动完全正常。从生物学角度上考虑, 前路螺钉内固定术能够保留部分的上颈推旋转功能, 但只适应单纯、新鲜的骨折, 且骨折线要求与螺钉方向基本垂直, 大于3个月的陈旧骨折, 横韧带断裂, 桶状胸, 短颈患者均为禁忌, 且必须完全复位后才宜手术。因此临床上还不能完全替代后路环枢椎融术。本组2例陈旧性环枢椎骨折脱位均在Halo-vest保护下行后路环枢植骨融合术。术后遗留轻度旋转受限。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来说, 下颈椎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轴向支撑结构, 其张力带结构在稳定中的作用也很主要。因此, 在下颈椎稳定评估中必须考虑椎间盘前后纵韧带, 以及后柱关节韧带结构的完整性。保守治疗虽然可起到一定复位固定, 但难以恢复椎间高度, 尤其椎间盘、韧带损伤不易愈合, 是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本组15例保守治疗 (不愿行手术治疗) , 有5例仍有颈部不适, 3例残留手指麻木。本手术治疗组中有3例为在外院保守牵引1个月后颈托外固定拍片示再次脱位, 就诊于我院, 分别行前路钛板内固定2例, 后路Hook内固1例, 术后随访3~6个月均植骨融合, 术前症状完全消失。故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是首选。

目前下颈椎手术入路主要有前路、后路及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三种方式。前入路手术适应证主要为: (1) 骨折脱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损伤; (2) 椎体爆裂骨折有碎骨块突入椎管压迫或潜在压迫椎管; (3) 陈旧性骨折脱位后凸畸形等。后入路适应证主要是: (1) 后方结构受损如关节突, 椎弓, 椎板, 棘突根部骨折; (2) 小关节交锁术前牵引未复位, 椎间盘损伤轻的骨折脱位等。前后联合入路适应证主要为前后均有突入椎管的致压物, 或者前方有致压物, 后为骨折脱位牵引未复位, 本组有1例C5.6骨折脱位合并椎间盘突出, 牵引小关节交锁未复位, 前方有椎间盘突出。手术先以后路复位后棘突钢丝固定, 一期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钛板内固定, 患者术后神经刺激症状即消失, 随访半年, 植骨融合, 现已恢复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上颈椎骨折脱位稳定型的可给予牵引、复位、Halo-vest支架固定, 不稳定型手术治疗。而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依据术前检查及影像资料,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从而达到复位、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重建颈椎稳定性, 以防继发脊髓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的发病原因、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3例外伤后颈椎骨折脱位者进行全面影像学检查, 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分析颈椎骨折脱位的损伤机制, 总结病变特点, 提出治疗原则。结果:63例患者, 7例失访, 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不稳定型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 稳定型给予包上非手术治疗, 颈部疼痛不适感均消失, 有6例留有颈部轻度旋转受限。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非手术治疗组有5例仍有颈部不适, 3例残留手指麻木, 手术治疗组术后均无残留症状, 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或缓解的有14例。术后3~6个月均植骨融合。结论: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 发病机制特殊,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上颈椎骨折脱位稳定型的可给予牵引、复位、Halo-vest支架固定, 不稳定型手术治疗。而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依据术前检查及影像资料,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从而达到复位、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重建颈椎稳定性, 以防继发脊髓损伤。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

参考文献

[1]贾连顺, 刘洪奎, 侯铁胜, 等.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临床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4, 9 (1) :3-6.

[2]谢宝刚, 吴梅英, 杨吉祥.冲击载荷造成椎管内压力变化与脊髓损伤程度的评估[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93-495.

[3]VACCARO AR, FALATYN SP, FLANDERS AE, et al.Magnetic Resonanc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Spinal Ligment and Spinal Cord Befor and After Closed Trac-tion Reduction of Cervical Spine Dislocation[J].Spine, 1999, 24:1210-1217.

[4]GRANT GA, MIRZA SK, CHAPMAN JR, et al.Risk of early closed reduction in cervical spine subluxation injurie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999, 90:13-18.

[5]SIM E, VACCARO AR, BERZLANOVICH A, et al.in vitro Genesis of Subaxial cervical unilateral facet dislocations through sequential soft tissue ablation[J].Spine, 2002, 26:1317-1323.

[6]MAHALE YJ, SLIVER JR, HENDERSON NJ.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the reduction of cervical spine dislocation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3, 75:403-409.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篇6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无骨折脱位,手术

颈椎外伤后发生颈脊髓损伤却不伴有颈椎骨折脱位是颈椎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MRI的普及, 骨科医师对该类损伤的认识加深, 早期手术治疗逐渐成为较好的选择。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9年1月收治该类患者24 例, 经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 例, 男18 例, 女6 例;年龄25~62 岁, 平均40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9 例, 高处坠落伤8 例, 重物砸伤6 例, 骑自行车摔伤1 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 A级1 例, B级6 例, C级13 例, D级4 例。

1.2 影像学资料

a) X线片检查。伤后行颈椎正侧位检查均未见有骨折脱位, 其中22 例有颈椎退变, 3 例出现颈椎不稳;b) CT检查。本组患者中颈椎间盘突出6 例, 发育性椎管狭窄1 例, 退变性颈椎管狭窄9 例, 颈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8 例;c) MRI检查提示脊髓肿胀、髓内水肿, 髓内出血或血肿,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脊膜及脊髓, 蛛网膜下腔狭窄或消失 (见图1~3) 。

1.3 手术方法

a) 颈前路手术:根据影像学检查, 5 例颈脊髓腹侧受压者行颈前路椎间盘或/和椎体次全切除, 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入钢板内固定;b) 颈后路手术:对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黄韧带骨化者选择颈后路手术, 本组18 例。术式为经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成形术, 对伴有颈椎不稳患者行侧块钉棒内固定;c) 前后路联合手术:1 例因前后均有致压因素造成钳夹性脊髓损伤的患者一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常规应用甲泼尼龙1 000 mg, 术后继续小剂量应用3~5 d, 并用颈椎围领保护3个月。

2 结 果

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 无脊髓损伤加重, 无脑脊液漏。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46个月, 平均21个月。术后半年X线片或CT检查示植骨融合良好, 后路单开门手术者椎管明显扩大, 未出现再关门及门轴断裂现象, 所有患者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Frankel分级, B级3 例, C级6 例, D级12 例, E级3 例 (见图4~5) 。

3 讨 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一种特殊的脊髓损伤, 其发病基础包括先天性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等, 导致椎管的储备空间减小。尽管颈部遭受的外力不足以引起颈椎骨折脱位, 由于椎管的代偿空间减小, 脊髓在椎管内退让余地减少甚至消失, 尤其在颈部过伸时, 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增加, 黄韧带向椎管内皱褶以及脊髓矢状径的变化等共同因素的作用, 使椎管有效矢状径进一步狭窄, 意外的外力使椎间关节发生轻度位移即可导致颈脊髓的损伤。有些外力产生挥鞭样运动致使颈椎不同程度的脱位又复位, 造成颈髓的损伤或椎管内出血[1]。本组病例X线片、CT检查无颈椎骨折或脱位, 表现颈椎不同程度的退变、椎管狭窄 (Pavlov值小于0.75) 、后纵韧带骨化等。而MRI可显示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颈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和数量、椎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脊髓水肿、出血轻重和范围情况等。

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非手术治疗可使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 但真正的病理基础并未解除, 有报道显示非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功能倒退的现象。这是因为脊髓外伤后引起水肿, 经过治疗得到暂时缓解, 而颈椎不稳持续存在, 导致恢复过程缓慢甚至恶化[2,3]。从传统非手术治疗发展到如今的手术治疗, 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减压可以固定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的椎体, 减轻脊髓水肿, 降低脊髓内压力, 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 避免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损害, 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4]。目前手术最佳时机尚无一致标准, 但很多文献支持早期手术治疗[5]。Mirza等[6]报道, 对急性颈脊髓损伤后72 h内行减压和稳定手术, 不仅可获得较快的脊髓功能恢复, 还可早期离床活动, 便于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式的选择与其病理基础相关, 对于局限性脊髓腹侧的压迫, 如椎间盘突出、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X线片及CT检查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及多节段黄韧带肥厚、增生、脊髓水肿的患者, 采用经C3~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较适宜。颈椎不稳可通过颈椎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检查得以诊断。然而颈椎外伤后这种检查有可能加重脊髓的损伤, 这种不稳定可能无法在影像学上体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判断颈椎的稳定程度:a) 前纵韧带损伤伴血肿;b) 椎间盘撕裂;c) 脊髓严重损伤。对于出现以上情况者, 在进行后路单开门的同时行侧块钉棒内固定, 术后使颈椎获得即刻的刚度和稳定, 有助于维持较好的远期疗效。本组病例根据影像学表现, 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后均获得较好地脊髓功能恢复。

对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是否采取手术治疗目前仍有争议。如果我们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 手术时机恰当,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 早期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改善脊髓血液循环, 同时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强, 李如求, 王建波, 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4) :328-329.

[2]孙宇, 张凤山, 潘胜发, 等.“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4 (9) :90-92.

[3]Chengwei JING, Qin FU, Xiaojun XU.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methods for central cord syndromewithout radiographic spinal fracture-dislocation[J].Front Med China, 2009, 3 (1) :45-48.

[4]Chen TY, Dickman CA, Eleraky M, et al.The role ofdecompression for acute incomplete cervical spinalcord injury in cervical spondylosis[J].Spine, 1998, 23 (22) :2398-2403.

[5]Guest J, Eleraky MA, Apostolides PL, et al.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results of surgical man-agement[J].J Neurosurg, 2002, 97 (1Suppl) :25-32.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 年8 月~2014 年8 月86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9 例, 女37 例, 年龄24~63 (42.16±5.46) 岁;损伤原因:坠落伤32 例、跌伤30 例、交通伤24 例;受伤机制:屈曲伤13 例、颈椎过伸伤57 例, 其他16 例。 将上述患者抽签随机分为细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为43 例, 两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受伤机制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另采取磁床理疗治疗, 取仰卧位, 将HM-202型温热磁场仪放置于患者后颈部, 磁场强度1200~6200MT, 温度设置为50°C~55°C, 持续20min。

1.3 观察指标 (1) 颈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 (JOA) 评分, 共17 分, 包括上肢运动功能 (4 分) 、下肢运动功能 (4 分) 、感觉 (6 分) 、膀胱功能 (3 分) , 分数越高则颈椎脊髓越好。 (2) 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标准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分为A、B、C、D、E级, A级: 损伤平面以下无深浅感觉;B级: 部分轻微骶区感觉, 无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C级:损伤平面下有少量肌肉运动功能, 但无有用功能;D级: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 可扶拐行走;E级:深浅感觉、肌肉功能及大小便功能正常, 病理反射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 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JOA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膀胱功能及总分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两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E级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注: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X线检查未见明显脱位及颈椎骨折, 但患者却表现出一定的脊髓损伤, 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跌倒等, 主要机制包括过伸性损伤、屈曲性损伤、纵行牵拉性损伤及缺血性损伤[2,3], 目前临床主要以手术进行治疗, 但为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 研究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磁床理疗可使患者血流速度及供血量上升, 加快细胞营养改善, 并加强新陈代谢, 对缓解病症有显著疗效[4], 另外有研究证实, 磁床理疗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 另可缓解肌肉痉挛, 降低肌肉张力, 另可消炎、消肿[5,6]。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基础上采取磁床理疗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Frankel脊髓损伤及JO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表示磁床理疗辅助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效果显著。

综上, 磁床理疗对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效果有促进作用,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闫加鹏, 陈建梅, 徐皓, 等.颈前路手术治疗颈髓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9) :816-817.

[2]孙国栋, 李志忠, 王晶, 等.陈旧性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2) :105-107.

[3]林龙宝, 周兵.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笼植骨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1) :1-3.

[4]高维亮, 任秀琴, 高鹏, 等.热磁横波运动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 2012, 33 (6) :476-477.

[5]廖兴华, 冯梅, 肖刚, 等.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11) :1013-1014.

上一篇:低碳旅游景区建设下一篇:时间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