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固定器

2024-10-13

脊柱外固定器(共7篇)

脊柱外固定器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伤引起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多, 成为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之一[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常常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的损伤, 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同时给家庭及社会亦造成沉重的负担[2]。因此更好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减轻患者的痛苦成为挑战。在此背景下, 本研究即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0例, 均行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确诊, 其中男65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 (35±8) 岁, 平均入院时间 (2.8±1.9) d。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导致胸背部或腰部疼痛不适及活动受限, 其中30例患者为车祸伤, 29例为高处坠落伤, 11例为重物砸伤胸背部伤, 20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10例为其他原因引起。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A、B两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排除年龄>50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急性感染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记录相关病史, 使用专门制定的统一调查表对受试者或其家属进行调查。A组患者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 (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 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措施;B组患者给予前后路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措施。A组患者术前均禁食4~6h,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 常规消毒铺巾, 在C型臂X线透视下确定伤椎相邻椎体椎弓根位置, 并在引导下植入相应的椎弓根螺钉, 准确植入后进行纵向撑开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及横向提位复位。然后在C型臂X线引导下与受损椎体一侧植入经皮椎体植骨器, 植入同种异体骨3~5ml, 夯实后拔除经皮椎体植骨器。B组患者治疗参考杨飞等[3]。所有患者术后3d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 随访3个月再次复查正侧位X线片及CT。

疗效判定:X线:观察Cobb’s角, 即患者受伤脊椎上一正常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一正常脊椎体的下终板连线之间的夹角;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压缩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X线片损坏椎前缘及后缘的高度, 以损伤脊椎相邻椎体的高度作为正常椎体的参考值, 计算损伤脊柱前缘高度压缩率= (正常脊柱椎体高度-损伤脊椎椎体高度) /正常脊椎椎体高度×100%。CT:观察椎管狭窄率, 椎管狭窄率=[1-2×骨折椎管前后径/ (上椎管前后径+下椎管前后径) ]×100%。

神经功能按ASIA残损分级法:A:完全性损伤;B:不完全性损伤, 感觉障碍, 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 感觉障碍, 关键肌肉肌力小于3级;D:不完全性损伤, 感觉障碍, 关键肌肉肌力大于3级;E:正常, 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Normality检验为正态分布者, 且方差齐者 (均数±标准差) 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者, (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 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均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A组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 疗效明显优于B组 (内固定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t2分别为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值;t3为A组与B组患者治疗后t值。

2.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手术前A组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 神经功能A级0例, B级7例, C级8例, D级15例, E级20例;B组 (内固定组) 神经功能A级0例, B级8例, C级8例, D级14例, E级20例, 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达B级以上, C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D级及E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上,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主要是指在压缩负荷的作用下, 使得脊柱的前、中柱发生了损伤, 前柱损伤表现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 中柱损伤表现为后方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目前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比较多, 其基本原则均为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去除对脊髓等的压迫, 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的加重等[4]。既往主要采用内固定手术, 其具有固定牢固且植入骨融合比较可靠等优点, 但其创伤比较大, 感染率比较高, 不仅需要二次手术, 且可以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5]。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由于解决了上述不良影响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通过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与内固定组患者相比,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患者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改善更明显。表明外固定技术可以明显降低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 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来维持矫形的成果。进一步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显示,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胡安文等[6]通过对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研究发现, 伤椎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30.7°±6.30°, 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62°±3.19°;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明显改善 (94.6%±6.45%) VS (58.66%±6.06%) ;椎管狭窄率亦由术前的35.20%±8.73%改善至术后的7.65%±3.80% (P均<0.01) 。该研究采用Frankel分级进行神经功能分级, 亦发现术后平均提高 (1.27±0.44) 级。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主要优点有: (1) 有良好的生物学稳定性, 其可以对受伤的脊柱节段实施弹性固定, 进而可以起到持续牵张复位的作用, 减少了长期固定引起的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且可以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患者脊柱的运动功能有了更大的保留[7]; (2)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结构比较简化, 且外固定的时间短, 不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3)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通过体外复位为椎体内植骨术提供了条件, 不仅可以微创复位固定, 且可以在创伤小的前提下实现减压效果[8]。

研究认为[9], 在椎体内植骨不仅可以对伤椎提供即时的稳定性, 且可以促进骨质的愈合更早的提供骨性支持, 弥补了外固定仅提供暂时稳定性的缺点。吴继功等[10]研究发现, 胸腰椎骨折后是否进行植骨融合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有效的阻止椎体矫形高度的丢失及后凸角度的增加, 且对椎管的塑形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本研究显示,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少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共纳入10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 A组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措施;B组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观察与测量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 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均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内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达B级以上, C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D级及E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少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外固定器,经皮椎体内植骨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Rajasekaran S.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out neurological deficit:the role f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J].Eur Spine J, 2010, 19 (1) :40-47.

[2]Doita M, Uno K, Maeno K, et al.Two-stage decompression, reduction, and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osacral spondyloptosis through a posterior approach using Ilizarov external fixation[J].Neurosurg Spine, 2008, 8 (5) :186-192.

[3]杨飞, 武永刚.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887-890.

[4]宋西正, 汪向东, 王文军, 等.脊柱外固定器的研制及其在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 2008, 21 (5) :698-699.

[5]李荣群, 徐耀增, 张志明, 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6) :241-243.

[6]胡安文, 罗光平, 肖业生, 等.脊柱外固定器下MED技术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2) :982-986.

[7]Liao JC, Fan KF, Chen WJ, et al.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 following short-segment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for acut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J].Orthopedics, 2009, 32 (5) :493.

[8]Weninger P, Schultz A, Hertz H.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spine compression and burst fractures: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in 136cases treated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sting[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9, 129 (6) :207-219.

[9]赵小丹, 刘浩, 王小兵, 等.胸腰椎爆裂骨折椎间盘影像改变的相关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6) :22-25.

[10]吴继功, 邹德威, 马华松, 等.椎体成形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的三维稳定性测试[J].脊柱外科杂志, 2009, 7 (6) :49-52.

脊柱外固定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对本院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这70例脊柱创伤患者中, 男患者42例, 女患者28例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是由于男患者的职业特征所致) , 患者的年龄为21~59岁, 平均年龄为 (34.7±3.56) 岁。在这70例患者中, 有21例是由于高空坠落知识脊柱创伤, 有11例患者是由于物体压砸伤致使的脊柱创伤, 有38例患者是由于车祸致使的脊柱创伤。所有患者的确诊治疗时间均为1~7 d, 平均 (3.5±2.3) d。由于脊柱创伤的最佳治疗时间是4~5 d, 因此, 一般情况下, 对患者临床治疗时间的控制一般在4 d左右,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时间拖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而且, 在这70例患者中, 有15例患者为重度脊柱创伤, 35例患者为中度脊柱创伤, 20例患者为轻度脊柱创伤。

1.2 临床治疗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的70例患者, 均采用临床手术脊柱内固定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之前, 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性系统检查, 利用先进的CT、MRI临床诊断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性的诊断检查工作, 诊断结果显示70例患者均符合手术脊柱内固定治疗的要求标准, 且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的选取治疗方式。若患者属于椎间盘迸裂, 则要对患者进行脊椎复位, 可以利用脊柱内固定的方式, 在患者的创伤部位植入大量的植骨, 帮助患者锥间盘脊柱的复位。若患者属于后柱骨性结构损伤致使的脊柱创伤, 对其进行适当的脊柱复位的同时, 还要给予患者减压处理, 在完成后, 对患者进行脊柱内固定以及实施植骨融合处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要对患者进行自体血回输, 且对于重度脊柱创伤患者, 要对其进行重点、特殊监护, 护理工作人员在患者临床手术完成之后, 要及时、实时的做好监护工作, 给予患者必要的临床护理措施, 并严格、客观的记录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情况, 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控制患者感染情况的发生。

2 结果

经过脊柱内固定临床以及长期性临床康复之后, 7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并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无死亡, 只有2例患者遗留有轻微的后遗症, 治愈率高达97.14%。对70例患者利用X线片进行复查, 发现患者的脊柱内固定位置比较良好, 无任何不良反应以及任何错位的发生, 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在4 h左右, 平均手术时间为 (2.4±1.5) h。70例患者中, 最早出院的患者的出院时间为7 d, 最长的出院时间达将近2个月, 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5.21 d。本次调查研究还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及时的调查随访, 随访时间长达1年左右, 在随访的过程中所有68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无并发症发生, 有2例患者存在后遗症, 相对于患者在入院前的病情、生活质量, 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所好转, 且不断的提升。临床治疗前后, 70例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脊柱损伤程度的情况见表1。

70例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2。对70例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0~4分为生活质量差、5~8分为生活质量基本上可以保障、8分以上为患者对生活状态比较满意。

对70例患者均进行长达1年时间的调查随访, 调查随访结果显示, 70例患者均存活, 且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 无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身体功能恢复良好。这与上述的70例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具有一致性。

3 讨论

脊柱创伤在现如今社会发展背景下, 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又不可避免的疾病,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脊柱创伤不仅会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严重者甚至会危机生命健康安全, 在临床治疗之后, 也极有可能致残。本次调查研究中有2例患者临床治疗后产生后遗症, 存在致残的可能。因此, 加强对脊柱创伤的预防以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7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并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无死亡, 只有2例患者遗留有轻微的后遗症, 治愈率高达97.14%。对70例患者利用X线片进行复查, 发现患者的脊柱内固定位置比较良好, 无任何不良反应以及任何错位的发生。这说明采用脊柱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方法, 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在4 h左右, 平均手术时间为 (2.4±1.5) h。70例患者中, 最早出院的患者的出院时间为7 d, 可以有效的解决患者临床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长的担忧, 在最大限度内, 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对患者工作的影响较小。而且患者在临床治疗之后, 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达到提升, 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基本保障和患者对生活质量比较满意的程度有治疗前的27.14%、12.86%在临床治疗之后, 转变为45.71%、20.00%,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 有利于患者疾身体的全面康复。

综上所述, 对脊柱创伤患者应用脊柱内固定, 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 要特别注意对于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应用程度, 最大程度上控制、改善患者的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锋锋, 张英华, 黄寿国, 等.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4) :7094-7099.

[2]梁勇, 江庭彪, 杨兵, 等.应用TSRH联合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创伤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4, 2 (7) :96-99.

[3]杨海青, 段洪, 闵捷, 等.钛网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3) :8590-8595.

[4]彭超, 何智勇, 母建松, 等.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与后路腰椎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4) :7117-7121.

[5]胡正霞, 李开南, 何智勇, 等.改良多裂肌间隙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伤椎稳定性及相关指标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4) :543-547.

[6]谢冲, 金格勒, 李忠伟, 等.颈前路与后路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17) :2762-2769.

[7]张兆川, 马超, 吴德慧, 等.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0) :6451-6458.

脊柱结核内固定的生物学基础 篇3

关键词:脊柱结核,内固定,细菌粘附,碘-125标记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荷国家之一,患者数居世界第2位[1]。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约半数累及脊柱。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学者将内固定技术用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2,3],临床实践表明该技术对提高植骨融合率、预防和矫正后凸畸形、减少病灶复发等有重要作用[4]。本研究通过观察结核杆菌与不同内固定材料的粘附情况,以期初步探讨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植入内固定选择何种材料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a)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中国菌种保存中心提供;b)材料:不锈钢316L、聚醚醚酮、钛合金Tc4、纯钛Ta2,所有材料与临床使用产品的表面粗糙度一致。将材料切割,加工成高5 mm,底面半径4 mm的圆柱体。每种材料30个,分5组,每组6个。经蒸馏水洗涤、高温消毒后备用。

1.2 实验方法

a)先将结核杆菌接种于罗琴氏培养基中,在37℃恒温下培养6周。挑取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结核杆菌,用生理盐水稀释,旋涡混合器震荡摇匀,配置成浓度约109 CFU/mL的细菌悬液备用。b)将配置好的细菌悬液送至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进行碘-125的核素标记,将标记好的结核杆菌悬液以1∶10的比例注入7H9Middlebrook液体培养基中,制成初始浓度为108 CFU/mL的结核杆菌悬液备用。c)粘附实验:将上述四种材料各6个分别悬置于上述细菌悬液中37℃恒温下震荡培养。结核杆菌于材料共同培养30 d,每5天取材料一次。分5组重复上述步骤,取平均值(见表1)。d)γ射线计数测定:材料自细菌悬液中取出后用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冲洗5遍,以除去表面未粘附的细菌。然后在γ放射免疫计数器下进行计数测定,并绘制细菌粘附曲线。e)统计学处理:以材料性质、时间为分组变量,材料所粘附的细菌数量为因变量,行两因素或多因素的方差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α=0.05。

2 结 果

结核杆菌在不同材料上的粘附力比较,由表1可见,在聚醚醚酮上的粘附最多,在纯钛上粘附最少,在不锈钢上的粘附多于钛合金。各种材料间的区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生物材料为中心的感染

医用可植入装置等生物材料制品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生物材料植入人体后,其周围组织有发生以生物材料为中心的感染(Biomaterial Centered Infection,BIC)的危险。据Stamm[5]统计,BCI已占美国内感染的45%,死亡率为5%~60%。有研究发现[6],细菌在生物材料表面的粘附是BCI发生的初始动因。

生物材料对人体而言是一种异物,对感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Eleck[7]曾报导,在自愿受试者皮下注入106CFU/L的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才能形成脓肿;在有异物存在时,仅需102CFU/L的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就可以形成脓肿。

在脊柱结核的内固定治疗中,尽管术前的抗结核治疗、术中的病灶清除可使结核杆菌大量减少,但不可避免在病灶内仍会有结核杆菌存在。本研究实质上就是对如何减少以内固定物为中心的结核杆菌感染进行探讨。

3.2 细菌粘附的影响因素

3.2.1 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

一般认为粗糙的表面有利于更多的细菌粘附,但并不是材料表面越光滑越好,当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达一定标准后,就不会再对细菌的粘附产生大的影响。Quirynen等[8]通过实验发现当纯钛材料的平均粗糙度小于0.2 μm后,粗糙度对细菌粘附量影响不大。所以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锈钢、钛合金、纯钛、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等四种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材料。结果表明,聚醚醚酮最易与细菌粘附,纯钛则与细菌粘附最少,而不锈钢与细菌粘附的能力则强于钛合金,且由于我们所选取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与临床使用时一致,使实验结果对临床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

3.2.2 宿主因素

在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过程中,宿主的防护机制也必然发生了变化:生物材料的植入于机体组织的不相容性,必然导致对异物的排斥反应;细菌、机体血液、生物材料一旦形成生物膜,能防止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吞噬作用,而且能抑制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9],降低了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

在本研究中,我们仅仅考察了生物材料对细菌粘附的影响,而宿主对结核杆菌粘附的影响尚需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殷大奎.殷大奎副部长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防痨杂志,2000,22(2):57-59.

[2]Moon MS,Woo YK,Lee KS,et al.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anterior interboby fusion for tubercu-losis kyphosis of dorsal and lumbar spine[J].Spine,1995,20(17):1910-1916.

[3]Lee TC,Lu K,Yang LC,et al.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as an adjunct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spine tuberculosis with earlystage bone destruction[J].J Neurosurg,1999,91(Spine 2):163-169.

[4]Sundararaj GD,Behera S,Ravi V,et al.Role of pos-terior stabilia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of the dorsal and lumbar spine[J].J Bone JointSurg(Br),2003,85(1):100-106.

[5]Stamm WE.Infection related to medical devices[J].Ann Inter Med,1978,89(5):764.

[6]Naylor pt,Myrvik QN,Gristina AG.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iomaterialadherent coagulase-nega-tive andcoagulasepositive staphylococci[J].Clin Orthop,1990(261):126-133.

[7]Eleck SD,Conen TA.The virulence of staphyloccuspyogenes for man:a study of the problems of woundinfection[J].Br J Exp Patbol,1957,38(6):573-577.

[8]Quirynen M,Bollen CM,Papaioannou W,et al.Theinfluence of titanium abutment surface roughness onplaque accumulation and gingivitis:short-term obser-vations[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1996,11(2):169-178.

脊柱外固定器 篇4

关键词:脊柱骨盆,骶骨骨折,临床,固定术

骶骨骨折是骨盆骨折的一部分, 可与骨盆其他部位骨折合并存在, 也可单独存在。由于骶骨的解剖特点, 骶骨骨折极易造成神经损害或者遗留下顽固性疼痛。近年来, 随着对此类骨折的深入研究, 有学者主张将骶骨骨折从骨盆环损伤分类中独立出来。需要指出的是, 骶骨是骨盆环的组成部分, 除了单纯的骶骨横行损伤外, 骶骨骨折大部分类型都与骨盆环分离损伤有密切关系。对于骨盆骨折的患者, 一定不要忽视对骶骨损伤情况的评估。对于有骶骨损伤的患者, 应首先对骶骨的骨折移位情况以及骨折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正确评估, 综合考虑骨折移位与稳定性情况后对骨盆环损伤进行分类[1]。为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对骶骨骨折的治疗效果,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 经治疗有完整资料及获得随访骶骨骨折患者32例, 均采用脊柱骨盆固定术,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经治疗有完整资料及获得随访骶骨骨折患者32例, 男21例, 女11例;年龄23~56岁, 平均35.3岁。重物压砸伤16例, 交通事故伤12例, 高坠伤3例, 挤压伤2例。

1.2 治疗方法

脊柱骨盆固定系统模式的基础是通过绞锁装置, 将棒与开口或闭口锚定物形成一个统一体。骶骨-骨盆固定框架可以附加到任何已存在的脊柱固定/脊柱侧凸矫形系统上, 可以使用适配器将不同固定系统的组件连接起来。最新研制的成套组件包括一套4根末端有绞锁装置的棒, 和一套直径为10 mm的开口或闭口髂骨螺钉。在这一系统中, 有多种类型的适配器和90°~90°连接头, 使彼此之间的连接能相互扭转90°。同时, 在这一系统中, 也有一些特殊的器械来操作这些特殊的植入物。

2 结果

32例骶骨骨折患者经过脊柱骨盆固定术治疗, 2例出现前侧切口脂肪液化, 1例出现后侧切口部分浅表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 按M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21例, 良8例, 可2例, 差1例。

3 讨论

早在1847年, Malgaine就提到骶骨损伤与骨盆骨折之间的关系, 但是直到最近, 骶骨骨折才被公认和骨盆骨折联系到一起。Bonin是第一个定义这种损伤的学者。他研究了44例骨盆创伤的病例, 发现45%合并有骶骨骨折。他将其分为6种类型, 并倡导了受伤机制和神经功能受损机理的探讨[2]。在大量发表的报告当中, 单独发生的骶骨骨折不超过5%, 除伴随骨盆骨折外, 还可见到大多合并有腰骶结合部的脱位、小关节损伤、骶骨骨折。最近有学者发表了类似的文章, 提到17例非连续的胸椎、腰椎骨折, 同时合并有骶骨骨折。其中的5例最初被漏诊, 结果导致远端神经根的继发损害。许多学者正努力探寻适合骶骨骨折的诊断标准, 以便在骨折分型、神经损害、治疗选择之间建立联系。骶骨骨折可以由骶骨的直接暴力引起, 但大多数还是起因于骨盆或腰椎的间接暴力。骶骨骨折通常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分为:垂直、横行、斜行。大多数为垂直骨折[3]。Schmidek等学者研究过相关文献及病例, 将垂直骨折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间接类型包括: (1) 骶骨外嵴骨折; (2) 近关节面骨折; (3) 劈裂骨折; (4) 撕脱骨折。另外提到高位的横行骨折也是间接暴力所致, 枪伤和低位横行骨折是直接暴力引起。骨盆环损伤易合并骶骨骨折, 单独骶骨骨折少见, 对骶骨骨折的诊断要结合患者的受伤原因、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4]。 (1) 骶骨骨折常由高能量创伤引起, 对与交通事故、高处坠下和严重的侧方挤压伤累及骨盆环时, 应高度怀疑存在骶骨骨折可能; (2)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常见, 患者伤后存在相应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下肢放射性疼痛; (3) 有骶尾部压痛和叩击痛时, 应仔细检查有无直肠、膀胱和 (或) 性功能障碍; (4) 骨盆平片仅能显示明显移位的骶骨骨折, 对于骶骨骨折建议行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以明确诊断[5]。

采用骶髂关节螺钉固定, 将10 mm直径的空心螺钉自髂骨外板经骨折线固定到骶骨椎体, 对骶骨纵行骨折尤其适合, 且可以微创经皮进行固定。对于存在骶丛神经症状和马尾神经症状不适合此技术。骶骨纵行骨折线经过骶孔, 螺钉加压可引起骶孔缩小, 造成神经根卡压, 以往建议采用全螺纹螺钉。作者对这类骨折在局麻下进行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 术中螺钉拧入使骨折端加压时, 应询问患者有无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神经体征。该组资料显示, 32例骶骨骨折患者经过脊柱骨盆固定术治疗, 2例出现前侧切口脂肪液化, 1例出现后侧切口部分浅表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 按M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21例, 良8例, 可2例, 差1例。脊柱骨盆固定术能有效复位、固定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联合固定能提高骨折复位、固定的质量;若发现腰骶神经根损伤, 宜早期手术减压治疗。

参考文献

[1]田素魁, 邓庭明, 王振强, 等.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C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探讨[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1 (4) :112-113.

[2]王伟峰, 周东生, 谭国庆, 等.重建M形钢板修复骨盆后环损伤的稳定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35) :67-68.

[3]Mears DC, Velyvis J.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late pelvic post traumat-ic nonunion and malalignment[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2009:120-122.

[4]Suzuki T, Hak DJ, Ziran BH, et al.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of pos-teri-or transiliac plating for vertically unstable sacral fractures[J].Injury, 2009.

脊柱外固定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68例, 将其作为该组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该组患者中, 男47例, 女21例;患者的年龄为22~5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5岁。患者的致伤原因如下:汽车相撞致伤患者21例, 摩托车致伤患者13例, 高处坠落伤患者15例, 重物砸伤患者19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治疗的时间为1 d~1周不等, 平均2.8 d。该组患者的损伤部位和类型如下:第7颈椎爆裂性骨折、第7颈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第1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本组患者在入院之后1~3 d进行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治疗, 而观察组患者则运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具体的临床治疗过程如下: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并使其保持腹部悬空的俯卧位。手术前对患者进行X线拍摄, 以便更好的了解患者脊柱侧位的具体情况。将0.5 m L的美兰溶液注射在患者的伤椎棘突上面, 不需将针头拔出, 在拍片之后再行拔出即可。根据针头所在的具体位置详细的确定患者伤椎, 以尽可能的不扩大患者的手术切口, 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取患者的后方正中切口, 并以其伤椎为中心, 使上、下椎体的棘突、椎板和横突等充分显露。接下来为患者进行椎弓根定位, 与此同时, 还应该注意进钉的具体方向和角度, 并适当的撑开椎体。需要进行椎管探查减压的患者, 在进行后路半椎板切除术后, 则可以进行椎管探查, 在有效的清除水肿之后, 可进行横向连杆的安装, 最后进行后外侧的植骨融合, 并逐层关闭切口即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数据处理软件对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对比运用了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无论在临床治疗有效性, 还是在临床治疗安全性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的34例患者中, 手术治疗显效的为21例, 手术治疗有效的为12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 与对照组患者的19例, 19例和14.71%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数据见表1。

3 讨论

脊柱骨折是现代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极为严重的骨折之一, 其临床治疗最为有效的方式为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折十分安全与有效的手术范式, 其主要适用于新鲜、不稳定的腰椎骨折患者, 或者是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2]。椎弓根螺钉经过患者的椎弓根进入到其椎体内, 不仅贯通了患者脊柱的三柱, 且能够较为有效的控制脊柱三柱的复合结构, 从而为其提供坚强的内固定, 使其获得多平面的稳定[3]。此外, 此种方式还有助于患者后凸畸形的矫正, 恢复其椎体高度, 并为患者的椎管重建提供空间。

在为患者进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术的时候, 需要注意如下的注意事项:其一, 为患者放置上钩的最佳位置是其胸椎的下关节突, 而为患者放置下钩的最佳位置则是其腰椎的椎板上缘处;其二, Harfington棒应该进行适当的弯曲, 并以患者脊椎的生理弧度为主要依据, 以有效的避免脱钩;其三, 在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 不应该在过度撑开的情况下进行骨折复位, 以免使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其四, 在为患者进行内固定时, 最好不要单棍放入, 以免导致患者脊柱不稳, 进而加重其临床症状[4]。此外, 最好在为患者进行后路手术内固定的同时为其进行植骨融合, 可以更好的保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运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式来治疗脊柱骨折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相应并发症, 例如脱钩、断棒以及骨质疏松等。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其一,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 可以适当的多给予其经椎板下的钢丝固定, 此外, 也可以给予患者经棘突根部贯穿钢丝的固定方式, 以有效的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出现;其二, 改良的Harrington棒以及椎弓根螺钉相结合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二者的结合使用不仅在稳定性上优于单独使用, 且其在抗横向载荷以及抗旋转等方面均较为有效, 两种固定器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脱钩和断棒等并发症的发生[5]。

综上所述, 后路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折极为有效的方式, 其具有解剖简单、对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临床特点。通过椎弓根螺钉来对脊柱骨折进行治疗, 不仅固定的节段较少, 其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脊柱功能, 对于患者而言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在为患者的手术中, 掌握好临床适应症及手术技巧, 给予患者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 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广团.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0) :23-24.

[2]范伟力, 柳峰, 刘明永, 等.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手术疗效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5) :371-373.

[3]向春山.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76例报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14) :83.

[4]邹德威.脊柱骨折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11 (2) :118-120.

脊柱外固定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7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6例脊柱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 治疗组26例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实施治疗。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6例, 年龄为24~65岁, 平均年龄为 (41.5±2.7) 岁, 骨折原因为:车祸伤为3例, 重物砸伤为19例, 高处坠落伤为8例。神经损伤程度分级为:1例A级, 3例B级, 15例C级, 6例D级, 5例E级。治疗组26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5例, 年龄为26~68岁, 平均年龄为 (42.5±3.1) 岁, 骨折原因为:车祸伤为8例, 重物砸伤为7例, 高处坠落伤为11例。神经损伤程度分级为:2例A级, 3例B级, 8例C级, 9例D级, 4例E级。两组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 被确诊为脊柱骨折患者, 其中发生骨折部位多为:胸腰椎合并为10例, 腰椎为32例, 胸椎为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本组患者采取全麻实施治疗, 取俯卧体位, 腹部悬空。术前对脊柱侧位拍摄X线片定位, 给予患者体位复位。沿伤椎中心做后正中切口, 同时于棘突两侧对椎旁肌实施分离, 将伤椎以及伤椎上下相邻的椎体显露处, 采用Weinstin定位法, 对椎弓根螺钉钉入点,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 于伤椎相邻上下椎体两侧做出钉孔, 要求其横切面角5°~15°以及矢状角0°。胸椎治疗采用Cinotti法, 在关节突关节以及横突上缘中、外1/3交界点处放置椎弓根钉。腰椎治疗采用Magerl进钉方法, 于横突中部水平线和上关节突外缘垂线的交界点处将螺钉钉入。治疗组患者椎弓根椎体内进行植骨, 于伤椎两侧向椎体内钻孔, 将骨道进行扩展, 将符合一定规格的骨粒植入椎体空腔内。对照组患者在椎管降压后, 将小关节突周围关节囊彻底去除, 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实施植骨, 并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 将切口关闭。术后2~3d内将负压引流管拔出, 术后给予患者营养神经、抗感染等药物治疗。术后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卧床休息3个月, 根据骨折恢复状况实施腰背肌功能训练, 定期进行复查, 然后通过X线对其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于手术前后以及随诊时对患者行X线检查, 记录并测量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根据相关VAS评分标准, 对患者的腰背疼痛程度, 其中无痛为0分;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疼痛明显, 会对正常的生活休息造成一定影响, 尚忍受;7~10分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24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增加至 (93.8±1.9) %、 (95.7±2.1) %, Cobb角为 (6.5±2.5) °, 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复查时, 治疗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obb角对比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随之引发的交通事故或建筑施工事故等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脊柱损伤病症发生[2]。在脊柱病症中, 腰椎与胸椎较为常见的脊柱骨折部位, 会导致患者脊柱丧失承载能力[3],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丧失、运动障碍, 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瘫痪症状[4]。采用后路手术固定治疗脊柱骨折, 可对伤椎病症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实现脊柱复位以及减压等目标, 有利于患者正常的身体功能恢复[5]。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24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增加至 (93.8±1.9) %、 (95.7±2.1) %, Cobb角为 (6.5±2.5) °, 对比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复查时, 治疗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obb角对比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实施后路手术固定治疗脊柱骨折, 有利于实现伤椎高度的恢复, 同时避免后凸矫正角度丢失发生,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7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6例脊柱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 治疗组26例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实施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 以及VAS以及Cobb角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24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增加与对照组对比, 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复查时, 治疗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obb角对比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实施后路手术固定治疗脊柱骨折, 有利于实现伤椎高度的恢复, 同时避免后凸矫正角度丢失发生,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脊柱骨折,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王广辉, 游嶔, 郭坤营.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18) :106-107.

[2]谢宗乾.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32) :95-96.

[3]王大民, 肖克明, 邵楠.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6) :1168-1170.

[4]张旭光, 冯云, 侍明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43 (32) :823-825.

脊柱外固定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5~75岁,平均45.6岁。病程1~12年。退变性滑脱20例,峡部裂性滑脱12例,2例多节段滑脱,其余均为单节段滑脱。临床表现:反复腰痛伴下肢放射痛30例,其中单侧下肢痛14例,双侧下肢痛16例;严重下肢麻木9例,无腰痛2例。间隙性跛行31例;棘突呈台阶状2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2例。均无腰部跌伤史。根据Meyerding分级:I度滑脱22例,II度滑脱9例,III度滑脱1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腰椎管狭窄症29例。平均住院天数15d,术前均拍摄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了解有无峡部裂和滑脱椎的活动度,滑脱程度及腰椎的稳定程度,术前行MRI检查了解有无神经根管狭窄及椎间盘突出。

1.2 手术方法

均行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取俯卧位,放置胸垫及髂垫,以滑脱椎体为中心后正中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钝性分离骶棘肌,沿棘突两侧纵行切开并向外下方作骨膜下剥离,显露滑脱椎上下棘突,椎板,关节突和横突根部。椎板咬骨钳咬除滑脱椎体两侧椎板和部份关节突,双侧开窗,如有峡部裂者,予切除浮动的椎板(全椎板切除),切除部分滑脱椎上方椎的下关节突下缘,充分显露患椎的椎弓根,尖刀切开黄韧带显露硬脊膜,探查双侧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者扩大减压,充分松解神经根,牵开硬膜囊,切开后纵韧带、纤维环及摘除椎间盘髓核组织,C臂X线机透视定位滑脱椎体及下位椎体椎弓根,取“人”字缝为椎弓根进入位置植入GSS椎弓根螺钉,滑脱椎植入拉力螺钉,C臂X线机透视确认椎弓根螺钉位置及长度合适,纵行安装好2根椎棒,均匀撑开恢复椎间高度后复位并用螺帽旋紧固定,再次用圈刀及髓核钳清理两椎体上下终板的软骨,形成良好的植骨床,将所咬除的颗粒状椎板骨质严密填塞椎间隙植骨,保持椎管平整,彻底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切口,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生素7~10d,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开始练习直腿抬高,第7天带腰围下地活动,术后卧床休息8~12周,3个月避免弯腰动作。

2 结果

本组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28例,4例仍有轻微的腰痛不适。术后复查线片,I度滑脱22例完全复位;II度滑脱的9例中8例完全复位(如图1、2),1例改善为I度;III度滑脱的改善为I度。术后3个月摄片有22例有融合现象,6个月摄片融合率达到100%。全部病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滑脱改变,无断钉和断棒。根据腰椎滑脱症术后疗效评定标准[1],结果优21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达87.5%。

3 讨论

腰椎滑脱的外科治疗最终目的是维持解剖结构的稳定,只有良好的植骨融合才能最终维持脊柱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2]。当椎间隙被撑开、滑脱椎体复位后不进行椎间植骨融合时,后方的椎弓根系统将承担80%~90%的轴向负荷,很容易发生椎弓根螺钉的断裂,所以良好的植骨融合是手术成败关键。椎体间植骨其融合部位位于脊柱负重力线上,能有效对抗下腰椎强大剪力,符合脊柱生理要求,且植骨面积大,椎体骨质血供丰富,结合GSS系统的撑开、加压功能,能促进植入骨的骨化过程,提高融合率,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在此基础上作者行双侧开窗椎体间植骨方式,术中用所咬除的颗粒状椎板骨或将浮动椎板咬成颗粒状骨,将颗粒状骨植入椎间隙,用冲击植骨手法将植骨颗粒紧密填塞于椎间隙内,可有效起到椎体间支撑作用,且骨融合质量高,本组32例患者均行双侧开窗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

参考文献

[1]杨双石,刘景发,吴增晖,等.腰椎滑脱症不同术式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4):404.

上一篇:混凝土烟囱下一篇:电动打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