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话作文

2024-09-08

套话作文(精选9篇)

套话作文 篇1

套话,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现成的、可到处套用的空话”。这就定性了套话是“空话”, 空话是空洞不切实际的话, 等于是废话。

然而, 就在这几年, 高中生作文, 也出现了套话, 并且出来了“套话作文”。中国人写文章写了几千年, 却在最近出现了“套话作文”,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极大的注意。“套话作文”一开始曾经被称为“伪文化散文”, 200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专家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套话作文”。“套话作文”这一提法, 较“伪文化散文”更为准确, 虽然目前还没有人为“套话作文”下一个具体的、准确的定义, 但是, 从各种议论中, 可以对“套话作文”有一个大致的界定, 那就是:没有真实情感, 机械罗列名人典故, 按照“三段论”模式, 为应付考试而写出的作文。

1“套话作文”的危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套话作文”的危害是比较明显的, 在“套话作文”这一概念出现之前, 许多文章就已经对“伪文化作文”声讨不断。到2009年4月18至19日, “全国创新作文教学山东论坛”在济南举行, 大会对“套话作文”的危害进行了梳理。济南市教研员杨宏丽老师从对《悬崖缝中的花》的争议引入“套话作文”的危害。

“套话作文”的危害, 基本达成共识,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1.1“套话作文”破坏了高考公平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 也是国家教育理念的导向。“套话作文”完全可以事先准备熟练套路, 到了考场根据作文要求, 开头结尾稍加变化, 套入其中, 结果是文章千人一面, 失去个性。考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区分, 考生作文得分趋于接近。面对这样的考卷, 阅卷教师也很难辨别哪些是预先默记的哪些是现场写作的, 即使是出现抄袭之作, 也很难发现。通篇套话的作文, 既无法反映其真实写作能力, 更无法反映其真实思想情感———作文考核的目的一个都没有达成。“套话作文”成风, 检验不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造成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 破坏了高考公平。

1.2“套话作文”让语文失去活性

“套话作文”让写作能力成为“套作”能力, 古代杰出人物只是高考的敲门砖, 成为套路中的“玩物”, 这是对祖国语文的极大嘲弄。

从小学开始的语文教学, 在“套话作文”面前不堪一击, 作文本应该是最灵动、最富人性、最讲创新的。而“套话作文”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出现并且愈演愈烈, 正在使学生们淡忘文学, 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成了武打套路, 语文课堂将越发枯燥乏味。学生十年寒窗, 倒练就了假话的功夫最后全是套话, 体现人文精神的语文, 变得僵死、呆板, 长此以往, 将没有学生愿意再学语文了, 语文的素质教育成为空话。

1.3“套话作文”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

“套话作文”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 不利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 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 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套话作文”“恰恰是危害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套话之风, 使得学生务实精神荡然无存, 侵蚀掉了孩子们的天真。学生思想、语言的越发平庸简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低下, 制造一个个套中人。这样的人将来的社会能力将大大下降。“育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套话作文”造成学生素质下降, 直接与我国教育改革方针在育人方面形成对立, 影响了国家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套话作文”的防治

高考最大限度地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高考作文作为高考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 高考作文不仅是考生最大的话题, 也成为每年高考社会的焦点。

2.1 高考作文命题难于上青天。

高考作文命题, 要学生的命, 也要出题人的命。高考作文命题有三对难解之题:一, 限制与开放。考试是选择与限制, 不可能开放到让考生任意写一篇文章, 同时, 考试的范围、人数和规模越大, 面对的考生千差万别, 单一确定的命题与考生的地域、阶级、思维特点和兴趣偏好差的就越远, 这自然就要求增加开放性。二, 道德导向与写作技能。文以载道, 20多年的高考作文是非常重视道德导向的, 高考作文也必须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三, 评分的模糊性与分数的精确性。作文评分号称世界性的难题:分项评分与综合评分没有具有意义的差别, 评分误差难以控制, 除非在时间和人员训练方面做更大的投入。

自古以来, 考题都是让人头疼的事, 想出一道好的作文题, 太不容易了。

2.2 话题作文的副作用

话题作文的形式据说来自美国, 我国自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以话题形式为内容的高考作文出现以来, 话题作文就作为一种全新的考查模式, 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话题作文通过提示语设定写作范围, 给出的提示性语句一般有良好的导向性, 便于学生选取切入角度, 轻松作文。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 或联系实际, 或发挥想象, 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事;可以自主选择文体, 或议论, 或记叙, 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 使考生在写作上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应当说, 比较从前的各类作文命题形式, 话题作文是一次大的改革, 给考场作文吹进一股新风, 也受到教师与考生的迎接, 得到专家的认可。

但是, 话题作文也有副作用, 话题作文可以漠视材料, 甚至完全撇开材料只就话题作文。

首先是抄袭作文激增。由于试题对考生限制大幅度降低, 不少考生因为作文能力的低下, 用自己的实际水平无法获得较高的分数, 所以, 采用默写现成的作文成了首选。

其次是套话作文的流行。作文能力低下考生对付考试的办法是抄袭, 而“套话作文”则成为多数考生的“绝招”。这种作文瞄准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 无论题目是否与文化有关, 都可以将话题转入历史文化名人上去。

2.3 新材料作文的出现与命题作文的回归

2006年第一次使用了新材料作文, 之后, 新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青睐。新材料作文又被称为“题意作文”“后话题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 是指有别于以前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以前, 就有材料作文这种题型了。新材料作文, 虽然与旧材料作文一样, 都提供材料;但新材料作文会提供N个可选择的角度, 不限定文体。这样的新材料作文, 不但不同于旧材料作文, 而且保留了话题作文的优点, 让考生有更多的自由, 有更适合发挥自己写作个性的选择空间。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同之处, 就在于新材料作文的应试必须与材料紧密结合。

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的最大区别就是不限文体, 进一步突出了高考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的”三自政策, 考生放开了手脚, 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新材料作文立意只要从材料中得出即可, 不必引用原材料。同时, 立意要求更为宽松,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减少考生写作的障碍。新材料作文又克服了话题作文的一些缺点, 材料立意多元化, 不明确设置话题, 但明确要求“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这就大大拓宽了考生的写作范围。

总之, 新材料作文无疑给高考作文命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它克服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弊端, 既能让学生把握材料, 又能让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翼, 发挥自身特长, 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来。在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 审题难度逐渐降低, 保持“一定的开放性”, 不会给考生留下狭窄的写作空间, 既让学生有话可说, 又让学生有话敢说。关注人性、人生, 关注时代, 关注人类发展的命运, 同时个人禀赋、气质、风格以及擅长领域在高考作文中也日渐受到重视。注重文化品位, 抒写个人情感, 凸显理性认识, 注重人文思想, 展现真实自我, 倡导多向思维, 鼓励学生创新, 展示考生个性, 将会成为高考作文发展的新趋势。这些新的命题方式, 表示命题者已经对”套话作文“有意识的主动出击了。

“套话作文”是中国高考道路上出现的一次偏差, 但是, 坏事能够变成好事, 可喜的是, “套话作文”引起了教育界, 乃至全社会的注意, 大家齐努力, 在寻找着一条更好的途径。

“套话作文”虽然只是高考中的考场作文, 但是, 它却是中国未来的一面镜子, 它将影响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根治“套话作文”对于振兴民族有巨大意义, 因此说, 根治“套话作文”, 是全社会都应该参与的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些虽然表面看与“套话作文”没有关系, 却是根源所在。

摘要:针对高中生“套话作文”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套话作文”,高考,命题

套话作文 篇2

道歉信中开头段常用句式和套话

I 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express my regret…

I am writing to apologize for…

I would like to give you my apology for…

I must apologize about(not)doing sth…

Please accept my sincere apology for…

I am writing to say sorry for…

道歉信中结尾段常用句式和套话

终结“套话作文”回归写实之风 篇3

根据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作文题是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是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这些材料敷衍。

“套话作文”中又以一种所谓的“文化散文”最为普遍,但出现在我们视野的大多是“伪文化散文”。这类作文最大特征就是古诗文等文化内容的大量引用。内容完全是“为文造文”,作者将一些名句串起来拼成文章,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却缺乏材料背后的深度思考和感受。看上去句句精彩,实际上并未深入“心灵”;看似文笔不错,实际上却在用名人的诗句掩盖感情和思想的贫瘠。令阅卷老师乍看兴奋不已,细看失望不止。

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不仅在考场中大量出现,而且在中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大有市场,且往往被学生所追捧,认为是一种时髦。在考试时更是被当成救命的稻草。写这类文章,不需要深厚的写作功底,不需要大量素材的积累,不需要多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需要深刻的思想,只要掌握了拼装的技巧,就能在短时间内组装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套话作文”的流行扭曲了一大批学生应有的写作思想,使他们错误地以为写作就是套作或抄袭,他们忘记了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真实的感受,需要自我的抒写。

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挥出史无前例的“重拳”:在作文阅卷时对“套话作文”的打分采取了从严的政策。一般情况下,这类“套话作文”最高分不超过50分。如果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3~44分的基准分左右;表达特别突出的,也可突破50分,但不宜进入一类卷;而表达能力较差的,也可打在40分以下。

很多省市都有这样的举措。浏览一下今年刊登在各种报刊上的一篇篇满分或高分作文,就可以惊喜地发现,往年普遍流行的“套话作文”几乎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的写实之作。这些写实作文现实的原汁原味浓,个性色彩鲜明而突出,它们或描绘生活中的细节,或叙写触动心灵之事,或抒发个体的酸甜苦辣,改变了往年高分或满分作文的形象。如江苏高考阅卷中,何永康教授发现了一篇原先综合判定37分的《怀想天空》,读了多遍,后给了54分,原因就在于此文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素地记叙了父亲的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情,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儿子厚实、博大的情感表述得很普通,但均发自内心。

这些变化可谓真正体现了新《考试大纲》的精神。新的《考试大纲》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也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不良的文风。

因此,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审美取向之变化虽引发了一部分改卷教师的异议,但获得了更多有识之士的认可与肯定,他们认为其深远而积极的现实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可以预见,高考作文将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心家人家事,关注百姓话题,瞩目世界风云,并教他们学会体验、积累和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意识地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从而让真实质朴的文风成为写作主流,使写作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

思考阅卷中这一“回归现实”的审美倾向,我们可以预见2008高考的作文命题也会面向现实,保持健康格调,关注内心世界,引导直面人生,感悟人生;同时,涵盖理性,看重思辨,注重思考习惯,追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

套话作文 篇4

这类“套话作文”, 曾经一度风行, 获得广泛好评。但后来发现, 这类作文很容易“宿构”、照搬照套, 缺少学生心灵的感受, 也很难抒写学生个体生命的感悟, 更没有对生活的真切体悟, 也就谈不上真情实感。它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等。因此, 学生写作时应该“我手写我心”, 突出文章“道”的核心本质, 呈现文章“文质彬彬”的特征。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 命题形式也大有变化, 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精彩纷呈, 各具特色, 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 作文的主题也更具有指向性, 不断彰显学生个体情感的抒写和写作的人文特点。如2007年辽宁高考作文以“我能”为话题, 天津高考作文以“有句话常挂嘴边”为题, 江苏高考作文以“怀想天空”为题等;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带着感动出发”, 浙江高考作文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 上海高考作文以“他们”为题等。高考作文的命题也在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 高考满分作文已经不再是那种言必称屈宋李杜的文章, 回归生活、生命、性灵的文章受到重视。这应该是高考作文阅卷重拳出击终结“套话作文”的结果, 这也给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指明了方向, 学生的写作日益朝着“真实、自由、个性”的精神内核进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其实, 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写作返璞归真。学生在备考过程中, 写作内容应该凸现“三大关注”:

一、关注生活:回归写作的情感真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活水源头”。“来自生活的感受, 确切地说, 应该是作者在生活中的独特的‘知觉’, 它是启发作者思考、诱发写作行为的起因, 也可以说是客体与主体沟通、社会生活与作者心灵趋向统一的开端。”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 身边总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 写作的素材随时可以信手拈来, 写作时就少了些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个人的情感也自然注入到写作的过程中去, 言之有物, 情感真切。如作家杨绛的散文《老王》, 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 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文章前一部分介绍“运动”前与车夫老王的交往, 交代了老王的基本情况, 老王是个“单干户”、光棍、又瞎了一只眼,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等;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运动”中受迫害, 而老王仍照顾他们, 特别是老王病重期间, 还上门把鸡蛋和香油送给作者, 表现出忠厚善良的品格。这样作者顺势写出“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作为知识分子, 道德观起了作用, 流露出对人间的苦难总是充满同情与悲悯。

又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考生用一根“稻草绳”作为写作主线, 这也是母亲生活的主线。文章先写生活中的母亲用“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根一根地编成草绳”;接着写到“我”为病中的母亲买喜爱吃的菜, 而老伯手中的草绳使我想起母亲编织的身影, “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再写到“我”就是母亲手中的草绳, 拓宽了写作内容, 文章主题也得到升华。考生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受, 哪有情感的真实再现呢?文章也自然流露了“我”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爱和感谢, “母亲———草———绳”也成了“我”永不褪色的记忆。

生活中, 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用深情的笔去写人间的真、善、美。正如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是生活”。散文作家刘家科也说:“在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可写的事情, 特别是基层百姓的生活, 细细挖掘, 会发现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文学性。”

二、关注社会:回归写作的个体体验

社会是万花筒, 现象千姿百态, 内容包罗万象, 这些便是写作的素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生活, 就会有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既是个体体验, 那么写作时就更有真情实感, 也不会“为情造文”;个人也会对社会负有责任感、时代感和对民族负有使命感, 也不会敷衍塞责。写作脱离社会, 容易无病呻吟, 言之无物, 不但缺乏现实性, 还容易犯社会常识性的错误。

近年来, 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命题也不断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体验生活, 关心大众。如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以“传递”为话题, 全国卷二高考作文的“帮助”话题等;2008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与“抗震救灾”的有关话题, 江西高考作文以“2007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自由命题, 辽宁高考作文“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的有关话题, 上海高考作文以“他们”为题等。学生只有不断地深入社会, 在体验的同时, 才会有对社会的了解, 才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才会有写作的个性化, 也才会对真实的社会生存状况以及个人感受作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如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 考生对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进行了观察, 字里行间流露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 文章结尾还写出了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 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 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社会, 是我们写作素材的加工厂。用你的双眼观察社会, 用你的形体感触社会, 亲历便是体验, 写作便会有“道”有“物”。鲁迅也讲:“作者写出创作来, 对于其中的事情, 虽然不必亲历过, 最好是经历过。”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 参与社会实践, 这是新课改的呼唤, 更是学生写作的回归。

三、关注人生:回归写作的生命理解

人生和写作关系密切, 写作的过程是一种人生追求的过程。写作是记录人生的过程, 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心灵世界和对生命的理解。我们要在写作的过程中, 充分体现对人生的理解, 尤其是对生命的理解, 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如作家史铁生残疾后, 精神状态极不好, 后来常去地坛, 寻找“活法”, 而古老的地坛启迪了他“活下去”, 并找到了生命的“出路”———写作。在《我与地坛》一文中, 他回答了生命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为什么要活?怎样活?我为谁而活?关注人生, 是回归写作的生命理解。

高考作文命题也有在思考人生这方面来引导学生写作的。如2007年四川高考作文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 湖南高考作文以“诗意的生活”为题等。考生要写好这类文章, 要善于化抽象为具象, 用身边的故事或寓言来阐释深邃的哲理。如2007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 考生把人生比喻两扇门, 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一步与一生”的关系, 最后归结到自己对人生的追寻:“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 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 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 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文章内容既丰富, 观点明确, 又有自己的人生思索, 读来令人寻味。又如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 考生借庄子的故事和寓言来阐释人生境界———淡泊, 考生对庄子的人生境界有较深刻的感悟, 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 也可明白人生淡泊的哲理, 加深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生命的理解。

人生如书, 一本写不完的深沉而厚重的书, 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写作的过程也是生命理解的过程。作家余华在《兄弟》后记里写道:“写作就是这样的奇妙, 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 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越深刻, 写作的路子也会越宽广。

学生在写作备考过程中, 要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要对人的生活状态、生命质量、心灵世界, 自然和社会状况有清楚的认识, 这样写作才不会成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孙如明《“套话作文”的终结和写实之风的回归---2007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2008.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4].《与会作家谈创作》, http://ent.sina.com.cn/x/2007-12-28/02281854114.shtml。

赞美老师套话 篇5

从小学到现在我遇到过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给我良好的教育,但在我看来,最美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

赵老师教我们语文,我们与她相处两年了。赵老师无时无刻的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爱心,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她自己的体会,我们很喜欢她。赵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的益友。当赵老师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抱着有则加勉无则改之的态度,因为即使最严厉的批评,都体现着老师对我们的爱。赵老师是一位用心的老师,她工作很认真,正是她的用心,才换来了我们的好成绩。我们爱赵老师,感谢赵老师,赵老师是一位好老师。

我很幸运,能在中学时代遇到一位最美的教师,并且,这位教师很用心的教我们。我相信,我们和赵老师的友谊就像最后一句话所说的那样:

套话作文 篇6

一、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学生现在最缺什么?缺乏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正如一位考生所写:“当你行走在这个繁忙的世界,你有没有停下来观赏一下身边的风景?”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这是一种积累,这种积累对于写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以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忧与爱”为例,一位考生的作文《吃饭》,写的是他爸爸由于客人没来,只好叫爷爷奶奶到饭店吃饭,结果爷爷奶奶一路念叨孩子请他吃饭,作者看到爸爸回家后痛哭流涕,感触很深。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别致的结构,但它将生命的忧与爱,蕴含在感人至深的描写之中,是一份对生活的细微感受。作者平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成就了一篇考场佳作。

那么,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应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重在教师的引导。我们要求学生注意留意生活中的细节,注意将同学中的有趣事、家人中的感人事、新闻中的重大事给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引导、鼓励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从而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书写不一样的自我。

二、创设环境触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思维是最有个性的东西,也最有价值。教师也理应为学生的理性思考创设恰当的环境来触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2015福建高考作文可以说就是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检阅。要处理好“没有路”与“找到路”之间的关系,需要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福建一考生的题目为《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他写道:“人各有路,他人的未必就合适你,大家都行的未必你也一定合适。‘条条大路通罗马,哪一条是与你对路的?这需要你的理智决断”“ 不知足,不自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 整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深入思考,有自己的对生活中的矛盾的独立判断和剖析,最终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思路清晰,逻辑合理,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思维能力。

那么,应该如何触发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学生思维力的训练关键是宽松的氛围和正确的引导。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教师应创设自由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情感。如笔者布置了一篇题为《我渴望变成一个好(坏)孩子》的作文,我鼓励不同的学生写出一个好孩子的种种艰辛和坏孩子的各种渴望。结果,学生在作文中畅所欲言,说出了真话,说出了心里话,对自己也有了独立判断。因此,作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民主的态度,需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当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做好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引导。有了宽松的氛围和正确的引导,学生会把写作文看成一次抒发、一次宣泄、一种自醒,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通过教师、同学的评价、引导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情感的力量,积极地提升自我

作文流露出来的情感应该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是自我意识的自然表露,而不是矫揉造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打动别人,只能通过真实的情感的力量,并将这种情感倾注于关注他人和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责任,真正实现提升自我的目标。

有一篇2014年上海高考考生作文,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最终成为上海当年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而文章的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这位考生就是从真正生活再现情感,触发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在对生活长期的观察和感悟中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之后,学生的情感在作文中会自然流露出来,角度会越来越新,立意会越来越高,如果字里行间透露出明确的个人成长意识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说明他已经真正实现了提升自我的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

借点“套话”给学生 篇7

怎样使小组合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起来呢?我想:不妨在分好小组之后, 借点“套话”给学生, 让学生先用“套话”合作起来。我先把在听课中收集的有关合作的“套话”进行归类, 然后打印出来发给学生, 请他们把这些“套话”记下来, 然后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合作实践中。

一、组内交流怎样说

四人组长:1.请XX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 请大家注意听。2.对XX同学的发言有什么想法, 请大家谈谈。3.谁还有补充?4.大家的发言很精彩, 我来归纳一下。5.这次交流 (读课文) 我们按照1、2、3、4 (或2、3、4、1等) 号的顺序来进行。

二人组长:1.祝贺你, 做得全部正确, 奖你100分。2.做这道题时, 你是怎么想的?3.请你把书上这句 (段) 话仔细看看, 好好想想是什么意思?4.听我给你讲一遍。5.听懂了吗?请你重复一次。6.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7.请你把这道题改正 (或请你把这个字写两次) 。

组员:1.我有补充意见。2.我有不同意见。3.谢谢你的帮助。4.我明白了。请听我重说一次好吗?5.这道题我不太明白, 请你给我讲讲, 可以吗?

二、集体交流怎么说

1.我们组认为……2.我们小组有不同意见。3.我们有补充。4.我们同意他们小组的看法。

三、评价别人怎么说

组内评价:1.你的想法很有创见, 非常可贵, 请再响亮地说一遍!2.你表达得这么流畅, 真棒!3.别急, 再想想, 你一定会说好!4.你的表达特别清楚, 让大家一听就懂!5.你真聪明,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 了不起!6.试一试, 相信自己!7.你真聪明, 想出了这么巧妙的方法, 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想的?8.这种想法别具一格, 令人耳目一新, 请再说一遍好吗?

集体评价:1.他们的想法很独特。2.他们的发言很精彩。3.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 很感人。

嘿嘿, 还真管用。同学们第一次用“套话”进行合作, 气氛热烈, 全然不像平时那么冷场。几分钟后, 我请同学们进行集体交流, 他们是优中下的代表, 大多说得有理有据, 同伴的评价也像模像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已对我提供的“套话”运用自如。这时就要提高要求, 看看谁的语言有创新, 就可以写在黑板上的“创意语言”栏目中, 供大家学习使用。一学期下来, 大家的课堂用语丰富多彩, 再也不发愁交流时无话可说了。

套话作文 篇8

师:上个星期收到你们写的作文, 读了你们的作文, 我就很想见见这些同学。

(幻灯出示:单若水, 章若茗, 李可, 严恪珺, 吴亦奇) 惦念你们, 是因为你的作文, 作文能让人惦念。

一、欣赏

1. 欣赏题目。

师:这些同学, 除了你们的作文有精彩之处, 还因为你们的名字起得很棒。将来成了作家, 不用换笔名。哪像我, 管建刚, 怎么听都不像作家。你听说过有管建刚这个作家吗?

[众笑]

师:妈妈生了你, 一家人就为你的名字忙开了。——你写的作文, 就是你生下的一个孩子。你要为你的作文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师:这次作文写一件童年的事, 不少同学的作文题目叫“童年趣事”“童年的事”, 我不喜欢, 我喜欢的题目——

(幻灯出示, 生读, 下同)

《喝狗奶》——陈炜泽

《踩影子》——窦茹韵

《增肥》——杜怡琦

《虫虫恐惧症》——田雪嫣

《打草惊蛇》——陈锐

《瞧, 我们就是这样玩的》——单若水

《都是嫉妒惹的祸》——徐沁雯

《且看猫有九条命》——章若茗

师:这样的题目, 使作文有了一个好名字。记住, 要为你的作文宝宝起一个好名字。

2. 欣赏句子。

★我的表情突然冻住了, 一阵大喊响彻云霄:“爷爷, SOS!紧急求助!”——林佳程

★我跑过去一看, 喜呆了:哇, 一群可爱的小鸡!——林佳程

师:我喜欢这两句话, 只为每个句子里那个画线的词。读。

师:这两个词, 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具有现代感。一些同学的文字和我小时候的一个样, 我不喜欢。21世纪就该用21世纪的语言, 12岁就该讲12岁的故事。

★“你?”他的脸上满是疑惑的表情。——王晨杰

师:提示语里的“他”指谁?

生:指王晨杰。

生:指文中的“他”。

师:对。为什么有人不明白“他”指谁?因为提示语没有“说”字。——提示语没有“说”字, 那才是真正高明的提示语。王晨杰, 你很不错。

★“好啊!”我非常赞同表哥的提议, “这个主意太好了。”——王竹安

师:提示语在中间, 后面用逗号。这两个提示语, 写得真不错。再读。

★我腹背受敌, 四面楚歌, 自然以失败告终。——严恪珺

★又来了一声“咕咚”, 我努力地听, 奋力地找, 还是一无所获。——陈航宇

师:画线部分, 读来朗朗上口, 有节奏感。有节奏感的句子是美的。请看——

●我们观赏了平时早有耳闻, 却未曾见过的动物:鳄鱼、猴子、大象、羊……我们还做了许多平时期盼已久的事:拿草喂了羊, 骑了大象……

师:“平时期盼已久”后面少了字, 没了节奏感, 你会加吗?

生:平时期盼已久, 却未能做过的。

师:“动物”是两个字, “事”是一个字, 怎么改?

生:改成“事情”。 (生读改后的句子。)

师:这一改, 朗朗上口, 很有节奏感。语言要有节奏感, 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是要改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 当时“餐”字不会写。反正餐巾纸和卫生巾差不多。我刚要下笔, 想起好像有人说过“面巾纸”, 到底写哪个呢?面巾纸?“卫生巾”?一番纠结后, 我凭着自己的第六感觉这样写:在庆春广场上, 可以看见许多“卫生巾”。——缪王钦

师:由缪王钦的这段话, 我发现了一个写作的真理:你的任何一次尴尬、差错, 都可以写成一篇绝好的作文。这就是好的作文素材, 哪怕“庆春广场上, 可以看见许多卫生巾”。 (众大笑)

★这一天, 小狗们又喝奶了。看着看着, 我的口水又流了下来, 渐渐地, 渐渐地, 我的想象之门被打开了:这狗奶, 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 喝了以后, 可以变成迪迦奥特曼, 能打败邪恶的怪兽……看啊看, 我挡不住诱惑了, 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喝狗奶!

待狗妈妈睡着了, 我立刻向狗妈妈靠近, 忍着臭味, 我张大嘴巴准备喝狗奶……——《喝狗奶》/陈炜泽

师:写作, 你要有一种感觉, 这样写, 读的人会笑, 会感兴趣。这就是读者意识。

二、挑刺

师:看大家的作文, 我发现徐沁雯和金如佳都在作文后写有“检查两遍”字样, 请问你们都检查了什么?

生:检查错别字, 有没有漏标点。

师:不错。但仅仅改这些是不够的。今天我教你们三招。

1.“心想”病。

●我一看他的发型, 就像电视上的发型设计师剪的, 我心想, 要是我有这样的发型, 那就太好了。

●忽然, 奶奶出来了, 说:“我出去买菜了。”我想, 哈哈, 奶奶出去了, 我可一定大胆地尝了。

师: (请一生读) 通不通?

生:通。

师:它是通的, 却是有病的。 (师划去“我心想”和“我想”) 你再读。

生:感觉更通顺了。

师:对, 这叫更通、更顺, 这就是简洁, 利索, 干净。——这是一个病 (板书:“我想”病) 。

师:这个病, 会变异。你认得出吗?

●我很生气, 心想, 他们怎么这样, 出去也不带我。

●大人们听见了, 纷纷赶来, 把哥哥大骂了一顿。我也不哭了, 心想:嘻嘻, 谁让你踢我, 活该。

生:删除“心想。”

师:对。干吗要写“心想、我想”呢?你写动作, 会不会写“我动作”?我看那是“我想病”。——它还会变。

●这下我有点害怕了, 想:这粉搓不出来泡泡……

●这第三声“咕咚”, 没让我再说什么, 只是心里想:作为一个爸爸口中的堂堂小男子汉, 怎么会退缩?

生:第一句删去“想”;第二句删去“只是心里想”。

师:这是一个病, 读 (生读“我想”病, 笑) 。

2.“重复”病 (字词) 。

●我和小伙伴打算先去堆一个雪人。堆雪人是一件十分费力气的事, 先堆那个雪人的身子。我们先找了一块超大的雪地, 每人分到一块……

●我们刚到, 他们也刚开始包汤圆。我们急忙入座, 想快点儿开始包汤圆。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一篇里有许多个“先”。

生:第二篇里有很多“开始”。

师:那是什么病?

生:是“重复”病。

师:对。这样的病例还有——

●它吃完了以后, 还想吃, 于是就站在我的面前, 用那圆溜溜、黑乎乎的眼睛望着我。于是我蹲了下去, 看着它说:“……”于是我又帮它买了一根香肠……

师:这样的“病”, 在我们班叫“老年痴呆症”, 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笑)

生:老年痴呆的人才会前面刚说过, 后面就忘了。

师:后来我们又发现, 作者都还小, 不恰当, 改名为“少年痴呆症”。 (众笑) ——我们试着帮他们治治这“少年痴呆症”。

师:删除不必要的, 是一个治疗的方法。

三、训练

1. 病例。

师:请你给下面的开头打分。

●童年就如同一杯珍藏千年的美酒, 令人回味无穷。现在, 我愿意取出一些, 和大家一起“品尝”我的童年。

生:100分。

师:你也不给自己留点余地, 下面有更好的, 怎么办?

●童年是一条清澈的小溪, 小溪中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小鱼。每一条鱼都承载了一个有趣又美妙的故事。现在, 我愿钓上一条又大又肥的鱼, 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95分。

●童年是一个漂流瓶, 它装载着我许多美好的愿望。童年是一本日记本, 它记录着我许多难忘的回忆。翻开一页日记, 取出一个回忆, 让你和我一起分享。

生:95分。

师:想知道我对这几个开头的打分吗?

生:想。

师:不急。我们先做一个游戏——找开头。

师:给《增肥》找个开头——

生:第二个。

师:给《踩影子》配个开头——

生:第三个。

师:给《钓鱼》找个开头——

生:第一个。

师:给《童年趣事》找开头——

生:随便哪个都可以。

师:不管什么作文, 总能配上去的开头, 那叫“套话”, 那是作文的大忌!我都打0分。 (生大惊) ——那还便宜了你们 (生更惊讶) 我们班上, 那要倒扣分。 (众笑)

师:像这样的开头, 这次作文有32个。这样的开头, 看起来很美, 很有诗意, 其实它病了, 病得还不轻, 叫“套话”病。那不是作文, 那是作业。你以为作文和作业是一回事, 那你“out”了。

2. 欣赏。

师:由此, 我特别欣赏下面的开头——

★从小, 我的胆子就特别大, 两三岁, 到动物园去玩, 一见老虎就特别兴奋。再大点, 去游乐场, 连妈妈和哥哥都不敢玩的海盗船、过山车、跳楼机, 都是我的最爱。——《虫虫恐惧症》/田雪嫣

师:这样的开头能用在《踩影子》上吗?能用在《喝狗奶》上吗?

生:不能。

★猫, 一种可爱的动物, 它有许多种。白的猫代表单纯、纯净;黑的猫, 好像会魔法似的;虎皮猫, 像一只小老虎……——《且看猫有九条命》/章若茗

师:这样的开头能用在《踩影子》上吗?能用在《喝狗奶》上吗?

生:不能。

师:这样的开头, 才叫“开头”。你看, 我们课文中的开头——

★《师恩难忘》开头:那年正月新春, 我不满6周岁, 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师:照你们的写法, 要先来一段:“童年就如同一杯珍藏千年的美酒……” (众笑)

3. 训练。

师:怎么办?很简单。删!

●童年, 就像一串水晶项链, 它由许许多多闪亮的水晶珠子串成。现在, 我愿取出其中最闪亮的一颗, 与大家一起分享里面的故事。 (删除)

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幼儿园, 第一次去还是眼泪、鼻涕一起流着被大人拖去的, 上幼儿园不自由, 犯了错误还要受到批评。

●童年是一个漂流瓶, 它装载着我许多美好的愿景。童年是一本日记本, 它记录着我许多难忘的回忆。翻开一页日记, 取出一个回忆, 让你和我一起分享。 (删除)

今年元宵节是妹妹十岁生日。我乘兴而去, 给妹妹庆祝生日。到了酒店门口, 我左顾右盼, 寻找着舅舅……

师:“今年元宵节是妹妹十岁生日。我乘兴而去……”多简洁的开头!金如佳, 现在知道怎么改作文了吧?

生:点头。

4.“结尾”病。

师:“开头病”, 必然带来“结尾病”。你看——

●童年, 没有烦恼, 也没有什么忧虑, 我真想再回到童年, 让所有苦恼, 都不复存在。

●童年似一片彩云, 我真希望这片彩云飘得慢些, 让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多逗留一会儿。

师:怎么治“结尾病”, 你们回去琢磨一下, 一定能明白。一会作文发还给大家, 大家看一看自己的作文, 有没有—— (生读:“我想”病、“重复”病、“套话”病。)

新加坡爱说“套话” 篇9

新加坡是世界上绿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航拍图片显示,新加坡的绿色覆盖率接近50%。我去参观新加坡国家公园时,管理人员没有炫耀自己这个花园般的国家,而是说:“新加坡没有什么资源,就连土地也缺乏。全国面积只有六百多平方公里。国防、公共设施、企业、居民都要用地,我们把所有空出的土地全部绿化,建起公园,好让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更好一点。”

有一次,我被邀请参加一个以“未来的人居环境”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会上,我了解到,新加坡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的公共组屋,占全国住宅量的85%左右。会议组织者还带我们参观了公共组屋的样板房,时尚、现代、实用,大的组屋是五房,有110平方米,每月的租金只相当于普通公务员薪水的6%~8%。面对这样的成绩,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官员在研讨会上却忧心忡忡地说:“新加坡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实现居者有其屋,我们不得不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与新加坡官员打交道,我们会发现,他们最爱说“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这样的话。其实,不但新加坡官员爱说这样的“套话”,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更是套话不离口,就连平时聊天也不例外。一次与他聊天时,我惊奇地得知,以前都是中国派官员到新加坡学习,现在新加坡也开始组团来中国取经了。教授解释说:“中国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以前很多地方新加坡可以做中国的老师,现在老师在很多地方要向过去的学生学习了。新加坡现在压力很大,因为没有任何资源,唯一的资源就是人,如果我们不能在某些方面领先中国,中国这么大,新加坡就没有希望了。”最后。他又调侃道:“不过后来,到中国学习的官员回国告诉我,你们的经济发展是消耗型的,我们新加坡人永远学不了。”

我对教授说:“在新加坡。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无论什么地方,都是非常干净和有秩序,而且几乎看不到拥挤、争吵的现象。更极少打架、抢劫之类的恶性事件了。”教授笑道:“我们新加坡人少地小,如果不再于净点,谁会上我们这里来?……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非常脆弱,经不起折腾,只有每个人都团结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国家不会被世界淘汰,”那一刻,我无比动容。

在新加坡植物园。导游特别向我们介绍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一万代兰。我们问:为什么它会被选作新加坡的国花?导游脱口而出:“你看这种花植株直立向上,一直往顶端开花,新加坡是一个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我们不努力向上,就没有希望……”

曾有一位在新加坡很有名的女企业家来给我们上课,她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水循环技术企业,但从未赚过钱。她对我们这样讲述她的创业动机:“新加坡是一个什么资源都缺的国家。而淡水尤其珍贵。除了致力于海水的淡化及利用外,水循环使用是最值得投入的科技领域。”为了这个不赚钱的企业,她卖掉了自己其他效益不错的企业。

新加坡官员的“官话”和普通民众的“套话”,实际上是他们发自肺腑的真话、实话,是他们作为一个公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真实流露。他们忧患。所以进步:他们担当。所以繁荣。

上一篇: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下一篇:信令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