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方法

2024-09-29

法学研究方法(精选12篇)

法学研究方法 篇1

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行动研究, 在我国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 行动研究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行动研究归属的思考, 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家在认识上存在明显的模糊、甚至有些混乱的状况。在理论介绍时, 行动研究被冠之以研究取向、研究模式、反思研究、研究方法等, 不一而足;在各类教育科研方法的书籍中, 行动研究又往往与观察法、调查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在许多课题申报书上, 行动研究也常常与问卷法、文献法等相提并论, 一起被写进研究方法一栏。这不由不令人疑惑:行动研究最合理的归属究竟是什么?它是与观察法、调查法并列的研究方法吗?

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将行动研究置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之中进行考量后, 我们认为, 行动研究最合理的归属是: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此处的研究范式, 借用了库恩“范式”一词的提法, 指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某些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研究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绝不可以将行动研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相混淆, 它应该是高于这些具体研究方法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行动研究体现一种研究理念, 而非具体方法

所谓理念, 是来源于柏拉图哲学中的一个术语, 指理性化的观念, 它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属性, 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外部表征。行动研究正是人们对实践诉求理性化追求的产物, 其中蕴含的“为行动而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的独特理念, 使其拥有了存在的最基本的规定性。行动研究的这一独特理念, 渗透、体现在行动研究的方方面面。

首先, 从词源的角度看, 行动研究 (actionresearch) 是由“行动 (action) ”和“研究 (research) ”两个词组合而成, 从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其缘起的初衷, 即欲将行动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它是对以往书斋式研究范式的否定, 积极倡导对行动的关注。

其次, 从起源的角度看, 20世纪40年代寇勒、勒温等人在社会领域首先践行了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将以往的被研究者纳入到研究者队伍之中, 为研究贡献他们的实践智慧, 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质量, 从而也拉开了行动研究兴起的大幕。20世纪50年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考瑞率先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 在研究中, 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区内支持教育的人都参与到了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 为教育研究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以上对行动研究起源的梳理可以看出, 行动研究正是研究界对研究应回归实践呼声的回应, 也是对实践者缄默知识重视性发现的成果。

第三, 从特点的角度看, 实践取向是行动研究最为本质的特点。具体而言, 行动研究的实践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旨在改进实践, 正如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艾略特所言:行动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1]。具体到学校场域, 对行动研究的目的达成可以从改进学校生活的实际状况的程度、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以及提升教师智慧的水平三方面来进行衡量。二是行动研究的研究主体是实践工作者。在行动研究中, 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最多只能扮演触媒的角色, 而实践工作者成为了研究的真正主体。三是行动研究的研究场域回归到实践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之中, 充分体现了研究情境的自然性及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四是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充分体现其实践取向的特点。康德的“实践理性”、波兰尼的“缄默知识”、哈贝马斯的“解放认知旨趣”以及西雄的“反思理性”奠定了行动研究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 行动研究也一改往日研究过于注重科学、技术、规范的风格, 回归到鲜活的实践之中, 进入实践者的缄默知识体系, 引领实践者走上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科研之路。

综上, 行动研究是针对研究的主客体分离而导致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提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在坚实的理论导引下, 它关心的是如何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如何有效地解放实践工作者的智慧, 充分彰显了研究的实践取向。它是在范式层面引领研究者群体关注实践、回归实践、改进实践, 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回答“如何做研究”的问题。因此, 不能将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 它们之间明显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二、行动研究具备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研究范式是某些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研究方式。“共同遵从”势必要求具备一定的操作程序, 因此, 考量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对于确定其归属十分必要。

从理论上讲, 行动研究的提出, 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 消弭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解放实践工作者的缄默知识的同时, 为他们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了舞台, 能够极大地推动实践的进步。而从实践的角度, 如何使行动研究能够真正为实践工作者所用且用得好, 也成为了学者们的关切。考察行动研究发展的历史, 学者们围绕如何落实行动研究的问题, 纷纷提出了直观的操作程序。

作为行动研究的开拓者, 勒温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过实施行动研究的程序问题。他认为, 可以用计划、调查、实施等概念来描述行动研究的过程, 后来凯米斯等人把勒温的这一论述进行了概括。考瑞则从教师的实践问题及其界定出发, 设计了一个逐步推进的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之目的与过程;3.按设计好的步骤行动, 并对行动做记录, 收集证据以确认目标实现到什么程度;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 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关系的一些一般性的原则;5.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考瑞的这种设计明显带有杜威“思维五步”和实证科学研究的痕迹, 以线性的方式展开行动研究, 有别于勒温等人的设计。[2]这些早期行动研究的开拓者们对行动研究程序的设计, 为行动研究操作程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 艾略特、埃巴特、麦克南、卡尔霍恩、韦尔斯、斯特林格以及米尔斯等学者都对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了设计。虽然学者们对操作程序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 但其实质并不存在差异, 都是对如何将研究和行动有机整合, 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回答。

在众多的操作程序中, 凯米斯在勒温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四环节说影响最大, 也体现出了人们对它的高认可度。他认为,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环节, 即计划、行动、考察与反思。一个循环结束, 新的循环又开始上路, 但这种循环绝对不是在封闭的圆圈之中进行, 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其中的循环, 与实践工作者周而复始的工作十分契合;而螺旋式上升, 既真实地概括出研究的曲折、艰辛, 也彰显了每个实践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及研究应有的价值诉求。正是这种与实践取向紧密结合的动态化的操作程序, 不仅使研究很好地回归到实践之中, 与实践工作者的行动合流, 而且使其成为更高质量的行动, 推动着实践的改进、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在这种模式中, 实践者不再扮演一个被动地接受研究者指导的角色, 而是主动地参与研究的、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主体, 从而实现了行动研究的名至实归。

由于行动研究的研究场域回归到了丰富多彩的实践之中, 而实践之中总是不乏即兴的、创造性的情境, 这既是实践的魅力, 也给行动研究者提出新的课题, 即现实中的行动研究往往需要结合实际, 对学者们总结出的操作程序做某些变式处理。但无论如何, 行动研究还是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引领着行动研究者群体共同遵从, 共同前行。

三、行动研究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秉承回归实践的研究理念, 引领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程序从事研究。但可以说, 根本就不会存在只使用行动研究的研究, 只要使用行动研究, 各种研究方法就会如影相随。为有效达成研究目的, 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被很多研究者所认可、使用。因此, 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可以单独使用的研究方法, 它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 行动研究不只是研究者简单应和实践需求的产物, 它的产生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即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 而且更应该关怀道德实践的善与生活取向的美, 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3]逻辑上的真, 是可以通过技术、工具等直接获得, 但道德实践的善和生活取向上的美, 并不能够仅靠技术去把握。因此, 行动研究最大的转向, 就是将关注的重心由以往研究注重技术, 转而倾向于人的因素———行动研究的实施者, 特别是强调实践者的作用。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 在与实践进行互动的过程中, 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参与就成为架起研究者与实践之间桥梁的关键。观察、问卷、访谈, 甚至实验, 都可以成为行动研究的得力助手。这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是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超越, 也是对行动研究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关系的最好诠释。

从另一个角度看, 行动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一定要把它与具体的研究相联系, 那么, 可以说它是一种指导整个研究运行的研究方略可能更恰当一些。所以, 在一个行动研究案例乃至行动研究的一个步骤中, 实施者可以按需要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也只有合理使用了各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目的才可以有效达成。

结语

虽然本文对行动研究的归属进行了讨论和澄清, 即它是一种研究范式, 属于更高层次的研究方法, 不可以将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

可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以往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并没有研究范式这一层级。因此, 在教育研究方法领域国际交流和学科互动不断加强, 各种新理念、新方法纷纷进入教育领域的大背景下, 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教育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 为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的这些新事物找到更加合理的归属, 以便更好地引领教育研究者理解它们、使用它们, 从而推动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此,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调整为自上而下的四个层级, 依次为哲学方法层、一般科学方法层、研究范式层和具体研究方法层。近些年教育领域出现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田野研究、人种志等, 都应该属于研究范式的范畴, 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 一定要理性、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摘要:行动研究在我国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但其归属问题却呈现出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行动研究体现为一种研究理念而非具体方法, 它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但不可以单独使用。行动研究不是一种可以单独使用的研究方法, 它不能与观察、调查、实验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相混淆, 而是高于这些具体方法, 归属于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第三层——研究范式。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48, 453.

[2]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30~33.

法学研究方法 篇2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价值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语义分析方法

在笔者的法学学习生涯中发现,几乎任何一项法律制度,追根溯源的话总能找到罗马法的影子。于是无论知名学者还是稚嫩的学生,可谓是言必称罗马法。在西方的法律制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法治理论的成熟与完善。细观中国的法治,则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古国汗颜,我们的法学理论大都从西方移植,我们的法律大多受到实践的推动;相反,对世界法学的贡献极少,对实践的推动亦少。①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法学的落后,是法学研究方法的落后。

一、价值分析方法

价值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②价值分析方法之所以是法学的基本方法,就在于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揭示法的应然状态或价值属性,即回答法学应当是怎样的(关于法律应然的问题)。法作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体系,其本身就是一定价值观念的体现。③法所以要对一些行为给予保护而对另一些行为予以制裁,就是因为法之中隐含着一套价值准则,凡事被这种价值准则所肯定的行为,就得到法的保护;反之,则受到制裁。因此,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对各种利益进行评价并确定他们在价值序列中的相应阶位,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还要提供一种在其中进行取舍的原则。

二、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大都是同事实相关的分析,而规范分析则和价值有关。前者关注的问题为描绘出是什,而后者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回答应该怎样。简单地讲是是和应该是之间的区分,事实和价值判断之间的.区分,思想中的关于世界的客观性论述和对世界的带有主观性的叙述之间的区分,这些共同组成了判别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条件。对边沁的上述倡导的积极响应者众矣,实证分析法学派自不待言,就连社会法学派亦深受其方法论之影响。不过在此只谈其中的一位)汉斯·凯尔森,这不仅因为其在法学界有很高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他创立的纯粹法学可以说把实证分析方法论推到了极致,即在贯彻实证分析方法时最完全彻底。凯尔森认为,法作为一种理论,④它的绝对目的是认识和描述对象,纯粹法学试图回答法是什么和怎样的,而不是去回答法应当如何。这清楚表明,他关心的仅在于是什么或是怎么样的,并力求使价值观念或价值判断言影全无,销声匿迹。

三、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需要对所研究的现象作纵向的观察,因此,在法学领域,历史研究一般是借助于文献分析方法来进行的。文献分析方法通过各种文献资料来收集相关信息,属于简介观察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对研究者无法直接观察的对象进行研究,因而,在许多研究课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过,由于历史文献在完整性和可靠性方面有一定局限,⑤因此,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为基础,并辅之以严谨的学术规范才能保证文献分析方法的正确使用。我们知道,一切社会现象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如果抛开历史的联系,那么,所有的法律现象就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对法律进行历史的实证考察,可以使我们洞察某种法律现象在历史上是怎么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的相撞及其原因,这可以使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这种法律现象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脉络,从而深化我们对现实法律问题的认识。

四、比较研究方法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研究,几乎是所有学科都经常使用的方法,法学学科自然也不例外,例如,对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比较、对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的比较,等等。不过,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方法在法学中有着特殊的应用,其突出表现就是比较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⑥大体上,比较法律研究可以分成微观的和宏观的。微观比较从特定的制度入手,涉及具体法规和条款的比较;宏观笔记哦啊则是对整个法律体系的比较。这两方面常常是紧密联系的。⑦做具体细微的比较,可能要涉及很不相同的法律体系,甚至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比较英国和法国的契约法,或者德国和沙特阿拉伯的亲属法。在这些法律制度中,表面上相同的概念或制度,实际上可能迥异其趣,有时根本就找不到相对应的部分。

五、结语

法学方法论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法学繁盛的标志,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在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身后,是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文化传统,要实现法治社会的建立,就必须在法学方法上引领世界,改造传统的法律文化,建立中国式的法学方法论。

注释:

①陈金钊,谢晖.法律方法[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27-130.

②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9-31.

用探究的方法学,学探究的方法 篇3

[关键词]探究的方法 探究能力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74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环保安全,最重要的是拓展了实验功能,强调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作用。实验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方式,是深化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力。其基本理念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材很多章节都设有探究性实验。

本文以“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为例来说说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物质化学性质探究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导入

在学习“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古往今来诗人描述酒的诗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吟出了“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名句。紧接着,我马上提出问题:酒真能解忧吗?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真的是这样吗?最后用多媒体展示本地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的案例、因酗酒造成严重人身伤害事故的案例和交警查酒后驾车的视频,这样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交通法规、健康保健教育,还能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酒为什么会让诗人感怀人生,诗兴大发?饮酒为什么又会带来如此多的社会问题呢?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物质?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乙醇的世界。

二、探究过程

1.阅读教材,明确主题

乙醇俗称酒精,是酒类的主要成分,可由粮食或水果酿造而成。乙醇能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脏中被氧化成乙醛、乙酸,最终被氧化成CO2和H2O,释放出能量。少量饮酒能扩张血管、舒筋活血、祛风散寒、消除疲劳,但是高浓度的乙醛能致癌,导致心血管病急性发作;高浓度乙醇会减缓大脑中信使分子的有效传递,影响人的判断力。

2.猜想假设,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台上已经准备好的乙醇,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如表一所示)。

接着,学生对乙醇的填充模型进行拆插,写出其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认识其官能团(如表二所示)。

在分析乙醇分子结构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1)可以把乙醇看成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的羟基取代,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乙基取代,加深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中既有有机碳链结构(-C2H5)又有-OH原子团这种结构特点的认识,以解释其物理性质。同时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概念。(2)进一步分析乙醇分子中能发生化学反应(断键)的部位有C-O键、O-H键和C-H键,为乙醇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做好铺垫。

学生根据乙醇的结构特点,选用不同的试剂,设计出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如表三、表四、表五所示)。

在上述的实验探究中,应该注意: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组活动,然后对所得实验现象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现象的本质。

三、对探究结果的总结与思考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非常认真,积极性都很高。通过我的引导和指点之后,学生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有些学生还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现象的本质、反应断键情况等,这些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再次对新课标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1.探究活动的多样化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因为在这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他们建构起对自然界新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探究教学的常态化

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曾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且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化学实验课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方法,深入探究实验的原理,同时做好实验探究教学的反思,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探究的价值。

3.探究思维的习惯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提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学探究的方法”。在平时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贯彻,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意识、习惯、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让学生养成“善思敏行”的良好学习品质。

法学研究方法 篇4

关键词:伦理法,经济法,社会学法,选择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主要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伦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等, 站在抽象思维的角度分析问题, 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和出发点, 探讨会计目标和假设, 强调“应该是什么”的会计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的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主要是以传统及创新两个体系的方法来开展工作。传统研究方法包括了构成会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几种主导以及基础的方法, 其中会计学在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涉足, 出现了会计研究的社会学法, 经济学法, 伦理学法。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中的归纳法、演绎法已经受到广泛的讨论, 所以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为主, 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 探讨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概述———基于“伦理法、经济法、社会学法”

伦理法, 又名道德法, 是提出一系列道德标准, 包括公正、真实、正当和无偏见等在内, 要求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应当符合这些道德标准, 将这些道德标准作为建立会计准则或理论体系的依据。

社会学法, 将会计从“公允性”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 认为会计信息应该要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重点强调会计技术和方法带来的社会效益。

经济学法, 认为会计政策的选择应从整个国民经济利益出发的, 在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前提下, 做出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选择。

伦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都属于规范会计研究范畴。值得注意的是三种方法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都考虑了会计程序对社会的影响。都试图通过会计, 让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让企业接受社会监督, 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会计研究方法。在深入了解了伦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几种会计研究方法后, 依据三种研究方法所传递出的理念, 本文并由此对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对会计研究方法选择的思考

(一) 选择的方向———承担社会责任

长久以来, 企业目标一直停留在“微观利益最大化”这一层面, 因此, 企业会计关注的也只是企业的资产负责情况、投资收益情况、年度损益情况等微观经济指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这一理念方法主导下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诱导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比如财务造假带来的诚信危机、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员工权益没有保障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企业在追求微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也要注意其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企业追求的目标应该实现从简单的企业“微观利益”到实现“局部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转移。因此与之相对应, 会计研究应该在构建会计理论时, 综合考虑企业发展中的经济利润、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道德等因素, 将企业的发展目标纳入到全社会发展目标的环境中, 承担社会责任, 从而选择相应的会计方法、技术。

伦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都是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基础的会计研究理论, 都致力于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以开放性的理念与思维, 将会计方法、社会二者融合成相互影响、互相联系的系统来分析, 认为企业发展应该在考虑自身微观经济利益的情况下, 还必须承担社会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责任。伦理法, 侧重真实和公允, 强调会计报告不受利益集团的或偏见的影响, 不偏不倚, 实事求是地揭示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社会学法, 侧重社会福利方面, 强调会计信息要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继而明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样的视角将企业发展融入社会效益的环境中进行考虑, 要求企业发展要全面顾及到它可能造成的社会效应;经济学法, 则侧重于社会总体经济效益, 强调会计程序对经济计量和经济活动的影响。通过不同会计技能、方法的使用, 能够对宏观的经济指标变动产生控制的效果。会计研究方法理念的正确与否, 将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进而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所以, 对于会计研究方法选择的方向, 应该是选择采用伦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或者传承这几种方法的理念的方法, 不要将会计孤立出来, 而是将会计置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虑, 考虑会计对社会的影响, 让会计朝社会责任会计的方向发展。

(二) 选择的范围———多元化

我国会计研究经历了从规范性研究到大力提倡实证研究的历程。我国当前大量会计研究都以实证研究为主, 呈现出一种极端化的趋势, 忽略了其他研究方法。实际上, 会计研究从来不是一件简单和单一的事, 会计的各种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首先, 实证研究并不涉及价值判断, 往往只单一的关注“是什么”, 但是会计研究过程不可能将价值判断完全排除在外。其次, 各种研究方法也并非互不相干, 相互独立的, 它们之间内在存在着十分紧密联系。规范会计研究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证会计研究可以弥补规范会计研究可验证性不足的问题。会计研究如果只是单一的追求高度的实证化, 忽略其他研究方法的应用, 势必会阻碍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且会计研究对象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 也决定了会计研究不能采取单一的研究方法, 比如实证研究, 而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各种会计研究方法并无优劣之分, 规范会计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在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发挥着各不相同且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实际的研究中, 应该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本人的兴趣等, 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方法的组合, 以更好的对会计方法进行探索与改进。

三、会计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体系

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先进的研究方法能够检验现有结论的正误, 另一方面可以带来学科的进步与创新, 同时也能够使学科按照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正确应用会计研究方法能够提高会计研究水平, 所以, 应该重视会计研究方法选择的方向和范围, 让会计研究方法朝着承担社会责任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许多西方国家都已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会计方法研究中, 灵活的运用道德法, 社会学法, 经济学法, 并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尚且处在发展阶段, 借鉴西方先进经验, 完善我国会计研究理论, 不但是我国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 更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因此, 未来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必须要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其中。整个研究体系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 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模型, 收集数据, 进行分析和检验, 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李冬生, 阳秋林.社会责任会计涵义[J].财会研究.2005 (12) :29-30.

[2]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计和反思[J].会计研究.2007 (4) :3-l0.

[3]闻新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相关会计问题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报.2005 (3) :14-19.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 篇5

(一)法学毕业论文格式

打印使用B5纸,便于存档,装订线在左面。

法学毕业论文打印一般用宋体。

文章题目用3号黑体,题名应简明、具体、恰当,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正文内标题末不用标点符号。

一级题序及标题用“一、二、三……”序号和小3黑体。

二级题序及标题用“(一)(二)(三)……”序号和4号黑体。

三级题序及标题用“1、2、3……”序号和小4黑体。

四级题序及标题用“(1)、(2)、(3)……”序号,不用黑体。

正文用小4号宋体。

这样,文章就眉清目透,井井有条。

当然,这种分题也不是绝对的,要结合实际,该怎样分,就怎样分,但要遵循分题的规则。

此外,分成几级题目也是可以变通的,例如不用“1、2、3……”,改用“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其一,其二,其三”也是可以的,但是,无论用什么,都要层次清楚。

法学毕业论文格式为:封面;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

封面的作用在于使别人知道这是一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是指摘录下来的要点,主要是表述本文的主要观点,一般为100—200字。

摘要的写作方法,我认为包括两部分:一是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论题的意义,二是将法学毕业论文几部分内容表述为阐述论文观点的一段话。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应选3—8个。

(二)法学毕业论文注释

现代学术视注释为学术规范与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术论著和文章中,注释不是装饰品,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引用他人成说,注示出处,既表示相关论说非作者独造,并对他人成果给予应有之尊重,又可为读者提供该领域的文献信息,以便利后来之研究。

二是反映了作者观点与其他学者观点的联系与区别,或者是对作者自己观点的进一步说明,因而,也是正文不可缺少的补充部分。

三是大量的引文意味着作者的研究的.确是在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及所积累的资料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凭空捏造的。

注释要写得规范。

最规范的,就是《法学研究》的注释方法:分为著作类、论文类、文集类、译作类、报纸类、古籍类、辞书类、港台著作、外文类等九个类别,并有注释例;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引用资料非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等等。

详细的内容请看《法学研究》上的注释体例和文章的注释方法。

为提高刊物质量和文献信息计量、评价与研究的水平,促进学术成果在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的交流与传播,教育部1月颁发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

其中注释主要用于以文章篇名、作者等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注释序号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参考文献置于文本,采用顺序编码制,

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列举了其格式,详情请看《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或其它中文社科学术期刊。

写法学毕业论文,上述两种注释方法,可选择一种使用,但不能交叉使用。

法学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答辩

法学毕业论文初稿完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

大到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论据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表述是否简洁准确,通顺流畅,符号使用是否恰当,等等。

自己修改后,再交给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为了使法学毕业论文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建立论文答辩制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答辩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毕业论文的全面检查。

答辩首先由学生本人简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和思路、主要观点,然后由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让作者略作准备做出回答,从而进一步考查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的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美术史论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研究 篇6

关键词:研究方式;美术史论;文献综述

美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提升人们审美意识和水平,研究美术史论,不仅可以丰富美术史上资料,更有利于促进现代美术持续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研究方法的使用,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提高研究过程的效率和质量。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科学活动中会采用的程序、系统思考等,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美术史论,为美术学界提供研究成果的同时,还促进各领域相互交流,如美术史论资料可以为历史研究、文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论证那个年代的艺术发展情况。

一、美术史论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一)整体化美术史论研究方法

基于美术史论的发展过程,“整体化”的研究方式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将美术史历史当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并运用整体理念阐述、解释历史现象,从而确保历史分析过程内在的科学性。使用整体化美术史论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有德国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帕诺夫斯基,其也是探究图像学的典型代表,为美术史研究作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丰富阐述美术作品题材[2],将艺术现象寓于整体文化环境中,明确每一件美术作品代表的含义,并将文化符号赋予重新的生命力,共同推进文明进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必须清楚把握符号之间的关系,对美术作品进行准确、全面的解释;二是创造重新体验美术作品的条件[3],构建具有感染力的文化环境,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重新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体验美术作品。

在研究美术史论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促使研究人员更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随着美术史论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其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相关学者应及时将其补充到美术史论文献资料中,以科学为前提,在交流理论的层次上补充、转化美术史论研究观念。

(二)美术史论研究理论体系

研究美术史论属于艺术领域中独立的一门学科,就其在西方的发展历程而言,已经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与现实中美术实践、创作相分离而自成具有特色的体系[4]。但该类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史论才逐渐发展并充实,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已经开始填补部分空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术史论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不断修正、完善,我国的美术史研究正慢慢重新构建科学体系。

在研究美术史论的过程中,研究方式可以参考1974年学者马克·罗斯基尔缩写的《什么是艺术史》,该著作中提出美术史论研究对象具体时间、风格、真伪辨识标志和来源等,并再次强调绘画的实际意义和某些被世人遗忘的艺术家们,该书作者坚持认为美术史论是一门具有技术和原理的科学,不能够仅凭研究人员直觉猜测、定论。随着美术史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该领域逐渐朝着研究理论多元化和跨学科化的方向发展,出现该趋势的原因主要有:美术考古研究的发展、博物学和美术知识体系的完善、文化知识、意识的提高。就具体实例而言,如中国历史中美术史大家不仅是理论学家,更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也是一名优秀的鉴赏家,如苏轼,从以上分析可知,跨学科化是传统美术中就存在的特征。进入到20世纪后,美术史论不再局限于博物学、鉴赏学科,而更多的涵盖文学、心理学、哲学、宗教学等,这种跨学科化的特征是依据美术史上综合型学者。在研究不同时代的美术艺术时,发现每个时代的研究方式有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史学家会收集不同时期的文学资料,考古学家会比较挖掘出的视觉证据,人类学家主要根据传统风俗或信息,对那一阶段的艺术进行考察。中国的美术史论强调研究传统文化,可以采取前因后果或者“直线”思维的研究方法,如董其昌根据此方式,将我国传统美术史分成“北宗”和“南宗”。

(三)选择美术史论研究范围

波兰著名历史学家—丁·托波斯基在著作中《史学方法论》中指出,选择合适的美术史论研究范围是史学使用方式的主要任务,学者需要对自身研究范围提出针对性问题,并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回答出问题。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应运用到“观察”的基本方式,对文献资料知识、真实性进行验证。

目前美术史论应着眼于整体、着手于局部,依据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美术史论新体系,全面分析美术史中出现的新材料。首先,收集、统计、整理、分析历史材料,美术史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集人类文明和美术自身特色于一身,系统的美术史论应加入更多大众美术,如雅俗文化、高低文化等;其次,收集现代人的美术资料,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美术史论研究学者都采用前瞻型研究方式,研究当代对美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艺术家作品,以供后人参考。

二、典型美术史论文献综述

(一)研究傅抱石美术成果

研究傅抱石的美术成果的作品主要有《傅抱石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傅抱石与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等,该类文献资料主要从美术史观、叙述模式等方面入手,逐一阐述有关傅抱石的美术史论成果。

(二)研究滕固美术成果

滕固曾在日本留学,专攻艺术史和文学,后又经自身努力,在德国获取美术史学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滕固美术成果的文献资料有《滕固与近代美术史学》(薛永年)、《滕固博士学位考》等,在这一类著作中,都阐述了滕固史学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其实际发展需要,分析滕固史学中蕴含的美术模式。滕固对于美术史论研究方式的贡献在于构建新的方法论,其将风格学与图像学相融合,并运用到美术史论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美术史论研究方式的逐渐增多,有关的文献综述不仅在数量上变多,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上涨。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人们认识且感兴趣的内容并不代表着需要否定其他方面的艺术史解释,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最原始的阶段,神秘等思想逐步转向现代化思想,在美术史中,主要采取叙述史实的方式,以创作人物或者作品,并会根据其发展评论。

【参考文献】

[1]张雪娇.艺术教育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创新思维——评柴永柏、曹顺庆主编《艺术学导论》[J].艺海,2015(11):124-127.

[2]祝帅.学术史视野中的“文字”与“书法”——二十世纪文字学与书法研究的学科关联及其反思[J].东方艺术,2015(24):120-131.

[3]施晓琴.首师之路——首都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暨美术学院建院50周年美术作品展研讨会综述[J].美术,2015(03):103-106.

环境法学研究方法论探讨 篇7

关键词:环境法,方法论,生态整体主义,个体主义

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现如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可避责。各国在致力于投入金钱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改善环境问题的同时, 也在不约而同的寻求通过立法途径对环境污染及治理的问题予以明确归责。先开采先发展, 后治理后保护的方法已不再适用。要想保障环境立法得以有效实施, 起到事先预防的作用, 就必不可免要对环境法予以规定及完善。方法论是研究法学的重要的根本性方法, 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人们在解决各项问题时要首先解决的。环境法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法律学科, 其应在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法学理论与法律制度的构件上进行一定的积极创新, 其方法论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法学方法论本质是在对法学方法研究所形成的法学方法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对各学科予以解释构建。法学方法论研究即使对法学理论予以判定, 其目的也不是为了说明理论是否正确, 而是要确定一定方法的价值, 从而对该方法及该方法论的作出整体的评价和修正。①环境的保护和对环境法学的制度构建便离不开正确方法论的指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循环发展而制定的, 用以全面协调个体的人与整体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中个体的人与生态的整体环境构成一对矛盾而存在, 在人与生态环境的对立关系中, 人是始终处于矛盾的主体地位的, 做着主动破坏的角色。环境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被人类污染开发利用着。环境问题便由此而来, 即作为主动主体的人、社会及其他组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污染破坏了自然环境, 而自然环境却无还手之力, 社会整体的道德良知以及国家有效的立法指引是解决此对矛盾的有效手段。

一、个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主义方法论都是我国环境法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两大方法论

( 一) 个体利益如公民、企业组织等在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过程中, 总要面对着难免会着重于现有利益、局部利益, 而做出有损社会乃至生态环境的行为。

( 二) 生态整体主义指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集体利益之和, 其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社会的长远性利益和根本性利益密不可分。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基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完整、和谐和持续而设定的。生态整体的利益不应当与个人的既得利益相冲突, 人类不应做出超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事。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 世界开始有人类存在的时候开始, 人类就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 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走到如今现开采再保护的道路, 没有意识到人类的长久存在所要依靠的便是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

二、环境法学的研究离不开方法论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分化与协同

众多研究成果表明, 整体主义研究方法论与个体主义研究方法论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环境法学研究中还是在其他法学的理论构建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者互为依靠,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②

( 一) 从个体主义入手, 个体的定义是构建每个社会活动状态的个人。环境法学中的个体主义其本质上是对每个个体存在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过程的具体化研究, 其研究根本在于由个人入手来深入理解社会整体, 由小及大, 由个人的思维联系上升到整体的思维理论。

( 二) 从整体主义入手, 社会中每个个体的人不能单独作为个体存在, 需要依存于整体的大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个体利益的总和, 而整体中所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要受整体规则的约束与制约, 整体决定着个体的特征, 而个体的特征从基本上也要符合整体。

在对环境法学的研究过程中, 方法论是首先需要明确的。当前, 环境法学权利研究中, 过于注重整体主义方法论的运用, 不能过于强调国家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综上所述, 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相互紧密结合是应在环境法学研究中所必要的。③

现如今雾霾加剧, 空气质量爆表, 这样的环境问题被诟病成一线大城市得的通病, 而现在蔓延到二三线城市, 看见一篇报道说道: “沈阳没有当首都的命, 确得了首都的病。出门人人戴防毒面具, 回来气管天天难受, 活的云里雾绕。”这难免令人笑话。我们的全球气候变暖, 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近几年一直以来的心头痛。可是如果只有个人个体的义务得到了落实, 这样的单一性, 没有使各个社会之间的个体相互联系合作, 环境保护也不可能取得本质的进展,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只有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去思量问题, 通过个体社会之间集体一致协调行动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富有显著成果结果。例如以社会上得每个个体积极减排汽车尾气为例, 需要每一个社会个体部分贡献的叠加, 一个人的减排扩及到社会的减排; 例如生产厂家生产小排量汽车或是发明电动汽车, 或是政府各界公益组织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亦或是根据制定立法使环境税收的征收政策更加完善等, 这样做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减排。只有整体中的每个个体通力协作, 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每人在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下再多分担一些, 才会构成整体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友根.经济法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及其运用[J].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

法学研究方法 篇8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批号:2006-4, 效价160EU/支,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鲎试剂:批号:050808, (λ=0.125EU/mL) , 为广西北海市兴龙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灵敏度复核合格。批号:050902, (λ=0.125EU/mL) 为福州新北生物工业有限公司提供, 灵敏度复核合格。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批号:2004-12, 海洋生物制品厂) , 装量:10mL/支,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本品临床每小时最大用量为24mg, 人体重按60kg计算, 所以M为0.4mg/ (kg·h) 。根据公式L=K/M=5EU· (Kg·h) -1/0.4mg· (Kg·h) -1=12.5EU/mg本品在临床使用时和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用药, 所以将限值定为5EU/mg。

2.2 干扰实验预实验 (鲎试剂:λ=0.125EU/mL)

供试品配制:取供试品液加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成0.100、0.050、0.025、0.0125、0.062mg/m L共5个浓度。供试品阳性液 (2λ) 配制:配制浓度同上, 并且每个浓度中含 (2λ) 的细菌内毒素, 结果见表1。

2.3 干扰实验实验方法 (鲎试剂:λ=0.125EU/mL)

根据预实验结果, 取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和0.025mg/mL的供试品液, 分别将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稀释成0.25 EU/mL、0.125EU/mL、0.062EU/m L、0.031EU/m L4个浓度, 取2个厂家的鲎试剂, 分别用0.1m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后, 再加入用供试品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的各浓度标准内毒素0.1mL, 每浓度平行做4管, 并设供试品液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对照各2管, 轻轻混匀, 37℃保温60min后观察结果, 结果见表2。

2.4 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鲎试剂:λ=0.125EU/mL)

首先将供试品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制成0.025mg/mL液, 再将鲎试剂用0.1m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 分别加入0.1mL不同批号的供试品液、同时设供试品阳性对照 (2λ) , 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2λ) , 供试品液平行做2管, 其他3种对照各做1管, 37℃保温60min后观察结果, 结果表明3个批号的供试品均符合规定。该品种可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来进行检测。

注: (1) “+”为凝固, “-”为未凝固; (2) 从预实验结果看, 供试品浓度在0.05mg/mL时, 对2个厂家的鲎试剂均未产生干扰作用

注: (1) 当内毒素标准溶液的Es值在0.5~2.0λ (包括0.5λ和2.0λ) , 而供试品的Et值在0.5Es~2.0Es (包括0.5Es和2.0Es) 时, 即无干扰作用, 反之则有

3 讨论

细辛脑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 (L) 定为5EU/mg是较为合理的, 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细辛脑注射液在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时, 当内毒素标准溶液的Es值在0.5~2.0λ (包括0.5λ和2.0λ) , 而供试品的Es值在0.5~20Es (包括0.5Es和2.0Es) 时, 即无干扰作用, 反之则有。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

会计研究方法综述 篇9

会计理论研究是以20世纪初斯普拉格的《账户原理》 (1907年) 和佩顿的《会计理论》 (1922年) 的出版为标志,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传统的研究时期, 这一阶段所采用的方法称为“规范研究” (Normative Study) 。规范研究通常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提出标准作为分析处理会计问题的标准, 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 “实证研究” (Positive Study) 异军突起。经济学成为实证理论的主要推动力量, 实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金融经济学和金融理论进入会计研究领域。1968年, 鲍尔和布朗关于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的研究可视为实证研究的萌芽。1976年, 詹森 (Jensen) 发表《罗切斯特学派宣言》, 反对以特定价值判断为指导的传统会计研究方法, 提倡要建立实证会计理论。瓦茨 (Watts) 和齐默尔曼 (Zimmerman) 于1986年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 成为实证会计理论的经典之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 实证研究方法已成为西方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主流派。美国会计学会权威期刊《会计评论》 (Accounting Review) 刊发文章的基本标准是“该成果是对会计思想做出重大贡献”, 该期刊偏好具有实务相关性的论文, “纯规范性或描述性的论文一般不会被接受”。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会计类期刊如《会计纵横》 (Accounting Horizons) 、《会计和经济学月刊》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会计论丛》 (Issues in Accounting) 也不接受纯理论性的文章、论述方法论问题的文章或论述不使用大规模样本检验的文章。

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休谟在《人性论》 (1739) 中指出, 人们不能从“是”的命题推断出“应是”的命题, 这一论断被布莱克贴切地命名为“休谟铡刀” (1970) , 并成为人们公认的区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标准。

(一) 规范会计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 规范会计研究是探讨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方法论, 它通过一系列会计准则的规范性要求, 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践应该是什么。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点:一是研究方法成熟。归纳法或演绎法是规范会计研究主流方法, 这两种方法历史悠久, 逻辑性强, 容易掌握, 易于理解。二是适用范围较广。规范研究可以不受预定模式的束缚, 把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上。该方法既能适应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 也能适应会计基本概念及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既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 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三是研究结论针对性较强。规范会计一般围绕确立的会计课题去搜集相关资料, 继而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结论, 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范会计研究的缺陷:一是价值不中立。规范会计研究强调价值判断, 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偏好会影响所搜集的资料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进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二是逻辑前提缺乏检验。规范会计研究强调证实性而不强调证伪性。但为证实论点所依据的逻辑起点假设却未经过验证, 很多理论仍属于学术上的推论。推导结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前提假设, 如果前提假设错误, 则结论就成为“空中楼阁”。三是定性描述难以识别会计问题的本质现象。规范研究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是侧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 纯粹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事物间微妙的区别和联系, 难以深入剖析各种会计现象的规律性, 其结论因不具备可检验性而降低可信性和可操作性。

(二) 实证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研究是描述关于会计现象“是什么”的方法论, 它为解释现行会计实践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点:一是精确具体。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突出数学在建模和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通过定量深入剖析各种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既能使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具体化和精确化, 又可减少由于概念、运算手段等方面的不确切而产生的无谓争论。数学分析方法的运用, 可以超越现实的观察, 并推导出新结果, 发现直觉无法获得的关联关系, 从数据中最大程度地吸取有用信息, 减少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 从而提升会计学理论的科学性, 特别是其具体论断的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基于此, 使得监管部门有可能摆脱会计寻租、政治游说等道德观念的外部性困扰, 在会计理论的许多论断上达到某种一致性, 并且在其立场上保持某种中立性。二是拓宽会计研究领域。实证会计重视对会计主体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 大量引进经济学研究成果, 如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提供新的概念框架, 把会计研究领域扩展到研究资本市场, 如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行为研究等, 从而使我们对会计理论的认识又进一步。三是遏制学术腐败。实证会计不做重复性研究, 每项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为所研究领域增添新内容、创造新理论。实证研究为防止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 扭转不良学术风气提供平台。四是突出预测功能。实证会计得出的结论不仅阐释观察到的会计现象, 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现象以及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搜集、分析获得系统性数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实施会计预测。五是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证会计从会计假设入手, 对规范会计理论赖以依存的前提进行检验, 进而证实或证伪规范会计研究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 研究目标侧重现实, 而不是理想, 紧密结合会计实务, 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实证会计研究的缺陷:一是经验检验与理论分析脱节。任何经验研究的设计都要求理论构建, 实证理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包括理论假设, 而很多理论假设都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中, 决策者通常被假定为效用最大化者, 并且其行动被置于一个竞争性市场系统内。这些假定 (Assumption) 成为公式化可接受实证检验的假设 (Hypotheses) , 在研究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决策条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中心是经济理性 (Economic rationality) 观念。虽然经济理性观念为严谨的数学分析提供出发点, 但是经济理性的基本条件已经成为争论的主题。作为行为动机基础的“效用最大化”观念和作为交易发生的组织场所的市场理论是植根于经济理性的两个基本条件。现有大量的经验证据显示, 个人不具备边际分析 (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理性, 完备的有效市场也不存在。二是核心论断的或然性。在实证会计的结论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关于会计问题的预测论断, 预测是面向未来的, 而经济活动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因此, 会计理论的预测只能说明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是概率极大的, 但它仍是或然的、应然的。“事实本身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东西” (马歇尔语) , “事实自身不会说话” (萨缪尔森语) , 若想要事实说话, 就必须对其加以说明或解释。而作为“经济人”的会计学者, 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 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人偏好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干扰, 解释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掺杂其中。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客观独立的经验证据, 一切经验证据都是受评价者的背景知识或世界观的影响, 于是对同一事实往往会有不同的说明或解释。如Wines (1994) 以澳大利亚7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 验证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与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 非审计服务收入与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呈负相关。Barkess和Simnett (1994) 也以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为样本, 经多元回归分析, 却得出“非审计费用与非标准意见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三是论证工具缺陷。数学的优势以及数学大规模运用依然不足以消除会计学科属性上的困惑。严格地讲, 会计是一门问题导向的学科, 问题的惟一来源只能是现实的经济运行, 数学方法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手段, 并不是经济理论本身。经济是一个数据生成过程 (Data Generating Process) , 是一个复杂的、不可逆的非实验系统。无法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多次重复的实验, 从而得到多组随机的实现值。而实证会计在运用数学分析时, 只能将某个确定的经济变量值看成是某个随机过程的一个实现值。作为会计研究工具的数学本身也具有先天性理论缺陷。从2500多年前芝诺悖论引发第一次数学危机起, 到非欧几何、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罗素悖论, 经历数次灾难性打击之后, 数学理论自身缺乏坚实的逻辑基础以及某些核心范畴难以严格定义的事实已被越来越多的数学家承认。运用抽样方法采集数据时存在抽样误差:运用数学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假说检验, 推断总体时存在推断误差。因此, 有限的样本很难充分模拟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四是有些研究对象难以量化。数学的用途是广泛有效的, 但绝不是万能的。实证研究是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经济规律和模拟经济运行, 但经济规律本身也是相当复杂, 将经济规律简单化、公式化, 其运行结果往往有一定的误差, 这种误差有时是可以接受的, 有时则与实际运行结果不相符合。会计问题涉及经济制度、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变量因素, 这些变量因素含义比较模糊, 性质难以准确界定, 因而难以量化。而现在的实证会计往往利用替代变量来表示, 如独立性以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意见的数量为替代变量, 审计调整作为审计师应有职业谨慎的替代变量。这样的模型将会计非人性化, 将经济活动中人的活动机械化、程式化, 其效果可想而知。五是时间上的滞后性。实证会计必须等到某一会计问题出现很长时间, 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时才能得以实施。

三、我国会计研究范式的选择

实证会计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是不争的事实。规范会计没有能够取得与实证会计相比肩的地位, 然而, 它的顽强存在和自主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证券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基于中国国情, 本文认为, 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 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近代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尼尔斯·玻尔曾经说过, 站在一条深刻真理对面的往往是另外一条深刻的真理。既然规范与实证各具特色, 那么偏废任何一方均非善策。理想的选择是消除两者之间的对峙状态, 承认彼此的存在价值, 并促进两者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经济活动既有客观性的一面, 又有主观性的一面, 二者缺一不可。会计实践规律的刚性制约, 又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会计学要对具有如此双重属性的经济活动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 就不能不既具有实证性, 又具有规范性。从认识上看, 规范会计研究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而实证会计研究则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对会计问题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质和量的关系来看, 事物的质和量是密不可分的。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而量是表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的数量的规定性。质是量的基础, 并对量起制约作用;量是质的必要条件, 任何事物都有其数量界限。实证会计侧重定量研究, 规范会计侧重定性研究, 定性分析是基础, 在研究中起预见和指导作用;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精确化, 在研究中起着证实和纠错作用。会计理论研究应该是两种方法的统一, 这既确保了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 又为会计理论的真实性和精确性提供了检验依据, 做到优势互补,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二) 规范为主, 实证为辅

回顾我国会计研究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规范理论一直是主流范式, 实证研究居于从属地位, 以假设检验型为特征的实证会计文章在我国会计研究的权威期刊上并不多见。本文认为, 这种状况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主要原因:首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实证会计必须以经济理论和运行机制及经济行为作为研究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基础。离开了理论分析的指导, 会计研究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而理论不仅指西方经济理论, 也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经济运行中一些重大问题尚未最终讨论清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 目前的实证会计大都是建立在经济理论基础之上。所谓“橘生淮南为橘, 生淮北为枳”。虽然有些西方经济理论假设适用于改革时期的中国, 但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直接将西方现有的模型应用于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忽略了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历史和现状, 从而也就忽视了实证分析完整的理论基础, 致使对经济行为的解释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 甚至得出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结论。其次, 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比弗 (Beaver) 认为, 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化, 机构投资者比重较大, 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反观中国的公司治理, 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股权交易市场 (包括证券市场) 尚不发达。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监事会职能缺位。大股东根据上市公司业绩状况, 决定给予“抽血”或“输血”。从实证研究方法的角度看, 上市公司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就从方法论上影响实证会计研究的可信性。第三, 我国企业经济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准确、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实证分析的精确性。目前, 由于我国统计水平不高, 不仅可供直接使用的数据很少, 口径不一的现象多, 且已有的数据的可容性、连续性和可比性都存在较大问题。我国会计规范变迁较为频繁, 加之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明显的“政策市”, 股价变动多与政策出台有关, 这些情况也严重影响数据的可比性。在问卷型调查中, 非应答 (No Response) 问题可能严重, 有40%的应答者就算幸运。由于保密性质, 有些数据只能以高度加总的形式公布, 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微观单位的情况, 而这些才是研究的目标。一些地方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受利益驱动, 以权扰数、以数谋利等违法行为滋长、漫延, 加之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一大流弊, 会计造假前仆后继, 数据的真实性大大折扣。把虚假的数据放进即使正确的模型中, 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可信的。第四, 实证研究型会计人才匮乏。实证会计不仅需要扎实的财会知识、经济理论知识、较完备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技术, 同时还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历史的和学校教育专业设置等原因, 当前在我国这类文理渗透、经济与数学皆精通的人才仍是凤毛麟角。在1997年之前, 我国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引进、介绍西方成果, 此后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模仿, 真正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模型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更有甚者, 为显示自己研究水平之高深, 一些学者刻意采用一些形式上看似完美的数学模型符号或是把简单的会计理论数学模型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及附庸风雅的风气对我国的会计研究百害而无一利。第五, 实证的现实预测效果不尽人意。20世纪60年代以来, 全球许多政府机构和科研单位都尝试采用实证模型进行经济预测, 但预测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仅以股票价格的预测为例, 股市可以说是数据资料很充分, 很准确, 也很有条件根据各种资料拟合计量经济模型的场所。然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经济学家试图运用高深的随机微分方程和非参数统计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问题, 但至今收效甚微, 另外盛行于股票市场的股市行情分析软件, 始终无法准确预测股票市场走势。

(三) 量体裁衣, 确定对象

研究方法只有能否解决问题之分, 而无优劣之分。既然规范和实证都有优缺点, 那么以何种方式实现二者的结合呢?本文认为, 选择以哪一种为主的研究方法应当根据会计研究的对象确定。一般来讲, 越是具体的问题, 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 越具有规范性。如为了验证事务所变更是否会影响审计意见, 就宜采用数理统计模型, 收集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验证, 而无法单纯用归纳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而对会计假设、审计假设、审计理论结构、会计和审计定义、本质等问题, 则不易采用实证为主的研究方法。对过去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之时的研究宜以规范性研究为主, 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性效应十分明显, 非会计信息对市场的影响较大, 监督机制不健全,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故而数理统计研究意义不大。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出台、证券市场的发展, 实证会计研究的环境和实践条件日趋成熟, 实证研究的数量也应该逐渐增多。

参考文献

[1]鲍勃.瑞安等著, 阎达五等译:《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王晓林:《经济学:实证的抑或规范的》, 《经济学家》2003年第4期。

[3]李志强、詹锋:《浅析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的缺陷》, 《统计研究》2003年第6期。

[4]Bob Ryan.Robert W.Scapens.Michael Theobald.Reserch Method and Methodology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2nd Edition, ThomsomLearning, 1992.

[5]Christenson, C.The methodologyofpositive accounting.Account Review, 1982.

预测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预测,比较,多元回归预测,移动平均法

1 预测基础

预测就是“鉴往知来”, 借着过去的探讨, 而得到对未来的了解,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未来的信息。我们要明白, 预测是门严谨的科学, 它不同于求神卜卦, 不同于测字算命。预测包括内容:对潜在需求的预测;对未来供应的预测;对准备上架而还未上架商品的前景预测;对需求和供给比例的预测。而尤以对需求预测最为普遍。一般预测的步骤包括:确定预测的目的与英求, 制定预测计划;搜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料;选择适当的统计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和对项测结果的改进。

2 预测分类

按预测的范围或层次不同, 可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

宏观预测是对国家, 地域或部门等大事件的预测。微观预测是对企业, 基层单位活动进行的各种预测。宏观与微观依依相关, 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宏观为微观指导。

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可分为长期预测, 中期预测, 短期预测。

长期预测一般指时间跨度在5年以上的前景预测, 长期预测模型一般用于探测总体趋势走向。中期预测指1年以上5年以下的前景预测, 一般用于季节性性质的预测。短期指一年之内的预测, 短期预测补偿了随机波动并对短期变化进行调整。

按预测性质分, 有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

定性预测是指预测者依靠熟悉业务知识、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与专家, 根据已掌握的历史资料和直观材料, 运用个人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 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性质和程度上的判断。定性预测对预测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 且预测较模糊。定性预测主要方法有:市场调查预测法 (经济管理人员调查预测法、推销人员估计法等) , 专家预测法 (头脑风暴、德尔菲法等) , 主观概率法, 预兆预测法。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等。

定量预测是使用历史数据或因素变量来预测需求的数学模型。是根据已掌握的比较完备的历史统计数据, 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 借以揭示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用于预测和推测未来发展变化情况的预测方法。随着统计方法、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定量预测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定量预测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季节指数法、趋势外推法等) 、回归分析法 (包括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非线性回归预测等) 、综合预测 (包括景气分析法、生命周期预测法、灰色预测法、组合预测法等) 。

3 常用预测方法比较

为了方便市场调研人员选择预测方法, 国际预测学会创始人派罗斯·马克列达克斯博士与斯蒂芬·C·惠尔赖共同提出了“按六种基本标准对各种预测方法进行比较”的体系。运用此体系的结构, 通过本人的比较研究得到“常见市场预测方法比较分析表”。表如下:

移动平均法。

方便性最高的是一元回归, 接下来依次为指数平滑法, 市场调查法, 朴素法, 德尔菲法, 多元回归, 主观概率法, 移动平均法, 预兆预测法。

综上所述, 多元回归准确度最高, 适用性和方便性居中, 但费用最多。

朴素法适用性最强, 方便性也较高, 费用居中, 但准确度偏低。移动平均法费用最低, 方便性也较高, 适用性和准确度都偏低。

对表格进行横向比较, 从预测时间长短来看, 定性, 定量方法都适用。适用于中期的常用预测方法最多, 长期次之, 短期最少。

所用数据特征来看, 常用预测方法对于趋势型数据都适用, 而对指数性数据类型预测方法仅有一元回归和朴素法, 对于像非统计型或循环型等其他类型数据的预测方法也较少。

结论模型用到最多的是时间数列, 最少为统计类。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对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考虑到费用问题, 经济实力雄厚的公司一般会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 用以减少决策的失误, 从而竟可能少的影响公司的战略。移动平均法费用低, 方便性较高, 一般适用于个人或者小型组织决策。朴素法居于两者之间, 一般用于中等企业或组织的决策。德尔菲法最为一种知名度最高的定性方法更多的是供咨询, 服务类公司或者企事业单位使用。

4 最常用预测方法的介绍

1) 多元回归预测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矩阵形式:Y=XB+ε, 其中

在模型中假定所研究对象受x1, x2, L, xm, m个因素影响, 并假定各影响因素与y的关系是线性的, xij (i=1, 2, .., n;j=1, 2, .., m) 表示对应第xi个影响因素的第j个观察值, B是任意常数数列。在运算过程, 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B。用多元回归预测时计算量相当大, 还涉及到结果求解后模型的检验。因此在实际中人工计算最多能算到三元线性回归, 而对于更多变量的预测计算, 只能有求于大型计算机, 这也是费用较高的原因之一。

2) 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用一组最近的实际数据值来预测未来一期或几期内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公司产能等的一种常用方法。当时间序列的数值由于受周期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影响, 起伏较大, 不易显示出发展趋势时, 可用移动平均法, 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分析、预测序列的长期趋势。分为简单移动平均法, 加权移动平均法, 趋势移动平均法。

为第t+1期的预测值, Mt为t期移动平均值, N为项数, yt为t期实际数据值;ωi为yt-i+1的权数;

简单移动平均法:

加权移动平均法:

趋势移动平均法:

递推后:

设预测模型为:

可推出:

在实际应用移动平均法时, 移动平均项数n的选择十分关键, 它取决于预测目标和实际数据的变化规律。

5 小结

预测只是对未来的一种猜测, 难免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而且各种预测的适用范围也不完全很确定, 只是在使用过程中觉得它更适合预测什么。各种预测方法的比较对实际应用时应该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实, 蔡国强, 李明珠.多元回归时间序列方法在货运市场预侧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 2008.

[2]萧筱南.统计预控模型中的多元回归预测研究[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2.

[3]李云刚.基于移动平均法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 2009.

法学研究方法 篇11

[关键词]巴松管;重奏;教学方法;训练方法

巴松,英语名叫Bassoon,在祖国内地又被称为“大管”。因为它的外型而得名,是木管乐器,属于双簧乐器里的其中一种。从19世纪以来,低间管逐渐改变成了当前的模样。自19世纪开始,巴松在管弦乐、协奏以及室内乐演奏中都是非要关键的乐器。低音管的声音比较有特点,稳重而严肃,和男中音的音色比较相似,尤其是在演奏中音和高音时就更接近男中音了。低音浑厚有力,大多数时间是在交响乐演奏时重复低间弦部分。现在巴松管教学法跟随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巴松管重奏教学的现状

巴松管重奏教学十分注重表演形式,让教师给予学员以系统性的指导,培养学员的自身表现力和舞台演奏能力,使其能够完成该项课程的学习。对此,专业艺术院系为了更好地完成巴松管的教学工作,同时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广大教师群体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并且勇于创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时代结合起来。个人演奏表演是巴松管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以后学习重奏和合奏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因为学员很容易在个人演奏中掌握巴松管的各种音调和银色、音律等。作为交响乐团中重低音的重要表现形式,巴松管的地位非同一般,因为,为迎接音乐越来越普及时代的到来,其教学内容应根据演奏曲趋势而随之改变,不应该仅仅侧重于个人演奏能力,而对团体演奏不加以重视,这样就会使得巴松管教学形式单一而且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将完善学员学习体验放在首要位置。

巴松管教学法的特征之一就是表演性强,它的实质是利用具体、合理、标准化的教学,让同学们可以通过巴松管重奏的途径得到某种音乐修养和舞台表演能力。

二、巴松管重奏教学与训练方法

1.巴松管重奏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的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简单易懂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音乐教学中,学员应对演奏的乐器有着最基本的认识,此外,了解其产生的历史,以及在漫长的音乐史中经过的重大变迁,将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乐器演奏的初期阶段,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乐器的不熟悉而引起的,比如乐器的乐器出声口的轻微变形或者错位,无数的知名演奏家都证明了这一点:乐器是演奏成功的先决条件。特别是作为巴松管演奏的初学者,面对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庄重的演奏乐器,对其有着深刻的了解,就是对自己的演奏负责。

有了基础的乐器认知之后,就可以进行乐谱学习了。有了乐器,当然少不了乐谱,每个学员首先要了解乐谱的组成,并且训练过后能够快速准确识别乐谱中的音符,与巴松管进行音符对接。

接下就是实践了,前两部都是为了演奏为进行的前期工作,只有完成了这些内容,对整个乐曲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后,学员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尝试演奏乐曲。教师可以将一个简单的乐曲进行分段处理,这样便于学员慢慢接受,并且注意耐心教导,及时解答学员的疑惑,对其失误的地方加以更加细心地指正,同时应该让学员多家联系,培养乐感。

教学进行到这一步,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剩下的就是要让学员用巴松管在整个乐曲演奏中去配合其他乐器,已达到乐曲的整体演奏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多多训练学员,以适应在不同乐曲中演奏时机及内容的不同带来的生疏感。

2.巴松管重奏的训练方法

随着音乐的大时代到来,巴松管重奏已经开始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其音准一直是演奏巴松管重奏的灵魂所在。巴松管音准容易受到演奏环境影响,特别是本身材质和结构造成其对外界条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此外,演奏场所的温度以及空间也是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对演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学员需要经过专业的音准训练以判断演奏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来加强学生对于音准的准备是被,同时加以和弦演奏,这样梗更容易在整个乐曲演奏过程中判断音准。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重奏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以及极高的表演能力,它对音准的要求更是苛刻,完全不允许失准现象存在,除此之外,对于音色的要求也不亚于对音准的要求标准。由于音准和音色需要学员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去重复演奏,并且加以辨识,教师需要有足够耐心去指导学员进行反复的训练,同时及时指出学员演奏时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巴松管的演奏学习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巴松管重奏教学与训练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巴松管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演奏培养,而且还要关注听觉培养,因为听觉注定是要同音乐相互已存的,并且音乐人的听觉相比观众必须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始终融入在自己的演奏表演中。巴松管重奏教学进行完进出的个人演奏教学后,就需要学员进行协作演奏,在合奏的过程中,更容易培养学员的音乐素质,欣赏自己演奏的同时也会从别人的演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并且综合起来,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这在巴松管重奏教学中是及其重要的。总之,巴松管重奏需要学员提高自己在乐器、音准、音色、协作等更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培养自己的表演能力,争取在舞台上有着稳定的发挥。

四、结论

教师在巴松管重奏教学活动中,耐心培养学生对于乐器、音准、音色、协作等更方面的能力,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所出现的失误,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有优秀演奏能力的学员。相信通过国内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巴松光重奏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会越来越注重学员的个人体验,从而使得其更加完善,培养出来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卡. 20世纪以来中国巴松管艺术研究的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2]沈连超. 谈高等音乐院校巴松教学[J]. 艺术科技, 2016, 29(4):88-88.

[3]庞礴. 巴松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J]. 黄河之声, 2007(8):58-59.

法学研究方法 篇12

在当前经济法学领域当中,无论是从经济法学研究理论成果的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会发现研究方法的欠缺是经济法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济法学的研究成果中,尽管不乏有优秀成果的出现,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并不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经济法学的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研究的内容很泛,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泛泛而谈、没有实践作用。将其他相关学科方法运用于经济法学研究当中,对于经济法学的研究无疑打开了另外一条“路径”,丰富了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和拓宽了经济法学研究思维。

二、经济法学研究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

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经济,那么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已然成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经济法、民商法、金融法、财税法等和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部门法当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

在经济学方法中,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另外想静态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也有着非常广泛地运用[1]。比如说,在关于经济法总论的研究当中,有专家将“交易成本”、“利益多元”、“多重博弈”这些内容作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另外,在金融法中有很多具体的法律内容和法律条款都直接“摘抄”于金融学当中,在财税法中经常需要通过财税法的调控对收入分配公平进行宏观调控,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也有运用“信息偏在理论”作为参考依据。

三、经济法学研究中社会学方法的运用

经济法学其中很多的内容都涉及到了法学,而法学从归类上来说属于社会科学,法学的研究对象是面向于社会、面向于大众,在刑法、民法、社会法、经济法等法律当中,社会的概念被广泛涉及和被深度挖掘,所以说,在经济法学的研究当中大量运用了社会学。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学研究主要涉及有方法总论、研究方式、技术方法,在方法总论中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块,在技术方法中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比如说,在经济法总论当中,有专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分析和研究经济法的创新,关注和强调经济法创新对于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2]。在经济法学研究当中,会运用到社会学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比如说,在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针对对象———消费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分析过程中,会有运用到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四、经济法学研究中政治学方法的运用

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社会的政治现象和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对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政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紧密结合,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集大成”。在政治学中,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组织理论、行为研究法、政策分析、博弈论、角色理论等,在经济法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例如,像经济法学中关于宏观调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运用政治学中的博弈论和行为研究法,对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行为和社会、企业、大众这些受体行为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再比如说,在经济法学中反垄断和反不当竞争的内容当中,同样也需要运用到政治学中组织理论、角色理论、政策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国家政府所实施的行政手段、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外交政策(国事访问)等政治行为对于经济法学的影响。

五、经济法学和相关学科方法研究的作用

一方面,经济法学研究中相关学科方法的渗入,促进了交叉学科的产生。相关学科方法在经济法学的逐步深入和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像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政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交叉学科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法学内容的完善,推动了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发展。同时,相关学科方法在经济法学中的运用,扩大了经济法学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影响,并且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另一方面,从相关学科方法和经济法学的运用主体上来看,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将其他学科方法运用于经济法学研究当中,对经济法学研究的专业性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削弱作用[3]。而且,过分注重经济法学研究中和相关学科方法的结合,也不利于经济法学独立体系的构建,不利于经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法学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推进经济法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的结合,特别是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内容的相互结合,但也要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结合的度,使得经济法学的研究能够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董玉明.中国产业法的经济学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肖京.经济法学研究中相关学科方法的运用[J].经济法研究,2015,01:67-73.

上一篇:剖宫产腹部下一篇:信息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