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共5篇)
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 篇1
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
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经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在政法系统掀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作为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就是要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更好地学习实践,着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处在新旧交替阶段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转变带来的阵痛,社会矛盾仍处在易发、多发阶段。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陈燕萍在作为一名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法官,扎根人民法庭十四年,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质朴的情感始终坚持奋斗在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的第一线,在长期的基层审判实践中,一刻也没有离开群众,长期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经过自己多年深邃的思考,采用调解为先、和谐执法的科学方法,帮助人民群众“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探索、总结出了以“真心贴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注重释法析理,真情化解纠纷”为核心内容的陈燕萍工作法。
一、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
温情接待。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不仅可以架起
与当事人沟通的桥梁,驱走当事人心中的忐忑和畏惧,又以亲和温情的态度浇灭当事人的怒气,还可以使当事人理智、冷静地参与诉讼。
耐心倾听。把耐心倾听作为沟通交流、发现真相、辨法析理、调解解决的基础,有效寻找解决纠纷的突破口,不仅可以让当事人宣泄情感,消除抵触情绪,重新回归理性,还可以对当事人的主张进行整理,发现诉讼的真实目的,引导当事人在法律框架下合理表达诉求。
换位思考。从原被告双方的立场、角度认识问题,当事人就会觉得法官处处为他们着想,很容易作出让步,接受调解方案。诉讼成本论是陈燕萍运用换位思考方法化解纠纷的典型做法。
二、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
陈燕萍坚持能动司法理念,通过指导当事人举证,适度深入调查取证,严格审核证据,尽最大可能查明案件事实,使法律事实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事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指导举证。法官应当合理行使释明权指导当事人举证。对举证能力较弱的当事人不是简单的以证据不足驳回诉讼请求,而是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和现有证据发现当事人可以提供但未提供的证据,提示当事人予以提供,进一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深入调查。法官不能简单地“坐堂问案”,而是应当深入到群众当中走访。尤其在处理农村地区相邻关系纠纷、农村房屋买
卖纠纷、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案件时,要坚持带案下访、现场必去、群众必访、就地调解。
严格审核。坚持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严格进行审核,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一丝疑点。办案时注意细心观察当事人的面目神情、心理状态、言词陈述的前后变化,凭借细腻的审视和查证,在形式证据的迷雾中辨清案件事实。
三、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
“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陈燕萍的这句话朴实而富有哲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要做到不摆官样,必须真正有一颗爱民之心才能像她那样做到。“译解法律、类案引证、引理入法、以理补法”是陈燕萍以群众语言释法析理的基本方法。译解法律。法官办案,只有把法律语言转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群众语言,使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纠纷的妥善解决。
类案引证。陈燕萍善于引用自己曾经审理的类似案件或者其他法官审理过的类似案件作为调解工作的有效手段,既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同案同判”的结果大大增强了法院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引理入法。陈燕萍重视借助当地群众公认的习惯情理和善良风俗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用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来阐述这种
“民间法”,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有效化解矛盾,促进乡村和谐。
以理补法。法律的原则性、滞后性决定了其无法兼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无法完全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陈燕萍善于发现蕴藏在人民群众观念中的智慧,并大胆地运用于司法实践,在填补法律真空的同时,取得了群众信服的良好社会效果。
四、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鸡毛蒜皮”的民事案件看似简单,若处理不当就会使矛盾扩大化,甚至导致“民转刑”。陈燕萍运用“真情调解、调判结合、合力化解”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法理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真情调解。社会除了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外,很重要的就是以道德、情理维系,婚姻案件有旧情,赡养案件有亲情,邻里纠纷有乡情,欠款纠纷有友情,道赔案件有同情。即使案件不能以调解方式结案,一样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调判结合。不仅要善于以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即便是其以判决方式审结的案件也能够做到“原告放心、被告信服、群众满意”。
合力化解。法官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党群关系“连心桥”的作用,形成合力化解矛盾。
案结事了人和。按照能动司法的要求,只有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做法外之事,行利民之举,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陈燕萍工作法直接来源于陈燕萍同志多年来基层审判工作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她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人民法院人民性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广大法官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重要实践成果。也反映了她胸怀大爱、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合理回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诉求。同时,陈燕萍工作法从无数基层先进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经验中汲取了营养,充分结合了司法工作的特殊规律和乡土社会司法实际,也是广大基层法官集体智慧的结晶。
扎根基层14年的陈燕萍的事迹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让群众敬仰?在这里套用一句毛主席的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陈燕萍同志始终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在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办案的评判标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学习对照,一定认真找出差距,决心以高尚的职业情操,立
足本职工作,把陈燕萍同志“平凡、真诚、大爱、可敬”的精神发扬光大,秉公执法,廉洁自律,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做一名合格的法院工作者。
学习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2
记得当年毛主席在给雷锋同志题词后有一句感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扎根基层14年的陈燕萍的事迹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让群众敬仰?我细细想了一下,就在于“认真”二字,在于她14年如一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心系群众、关爱当事人,在于她14年如一日不怕苦累、认真调解、满怀深情地去办案!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陈燕萍14年扎根基层认真办案、公正司法、廉洁奉公、尽心尽力、真情为民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位法官学习!
“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陈燕萍的这句话朴实而富有哲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要做到不摆官样,必须真正有一颗爱民之心才能像她那样做到。而现实中,我们的一些法官对当事人有时候生、冷、蹭、绝,态度不好,虽说谈不上是摆官样,但其码是对群众缺乏应有的感情。联想到我自己十多年的办案实践,心情好的时候,也许能够像陈燕萍那样去热情对待来访的当事人,真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但工作或生活不舒心时,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好,有时候态度生硬,语气不够和蔼,对当事人的有点不耐烦。对照陈燕萍法官处理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时那“坐下来,有话慢慢说”的态度,想想自己,我觉得实在是不应该。
陈燕萍与能动司法 篇3
讲到能动司法,具体来说,能动司法到底是指什么呢?其实能动司法就是提倡司法的能动性,也就是让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并充分运用司法经验,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从而理性地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作出判断。也就是说,自从提出了能动司法,法官就不仅仅是板着面孔,高高在上,坐堂听案,去机械判案,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接近当事人,了解案情,以准确而人性的判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把法律的公正与正义展示给人们。
提到能动司法,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就是被赞为“百姓信服的好法官”,也是我很敬仰而感动的,她就是现任江苏省靖江市江阴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陈燕萍。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积极面对生活的她,更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法官职业。她认为:一个好的法官,不能仅仅简单地“坐堂审案、一判了之”,而要以能动的姿态主动化解矛盾。虽然身处基层,她却总是胸怀大局,积极审理影响民生的案件。陈燕萍扎根基层的14年,也是她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身体力行地践行“能动司法”的14年。
在她看来,基层群众诉讼能力较弱,很难适应现代法律体系的举证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加的困难,正是因为如此,作为法官更应该积极行使职权,加强诉讼指导,发扬司法的能动性,还老百姓以公道。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培成形象地概括:“陈燕萍办案有„三多‟:走路多,说话多,流泪多。”她工作的园区法庭所辖20多平方公里镇村,人们见得最多的是“陈法官”骑车到田头、到渔船上、到工厂调查的身影。为方便残疾人当事人,她把法庭开到农家院子里。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她总是耐心地倾听、不厌其烦地解释。而当“弱势”的当事人受到侵害,她的心就无法平静。
陈燕萍一直坚持“现场必去,群众必访”的原则,尤其在处理邻里关系、农村房屋买卖纠纷等案件时,她总要带着原告来到现场,实地勘查。“基层的案子比较小,但矛盾并不简单,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走访,不„坐堂问案‟,这样既方便群众又能充分了解案情,通过走访群众甚至还能更加充分了解案件背后的隐情,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切入点。”陈燕萍说。
法律贴近民心,陈燕萍付出最多的是耐心。
当事人朱某在法庭上一遍遍地陈述着自己的理由。他不善言辞,口音又重,旁边的人已经感到不耐烦,有的甚至打起了瞌睡,但陈燕萍依然不动声色地听着。
终于,朱某说完了。
“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陈燕萍问。
朱某回答,没有了。还没等陈燕萍开口,朱某突然出人意料地说,“陈法官,这个案子你怎么判我都服!你是第一个听我完完整整说完的人。”
“当事人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自持,需要一个感情宣泄的过程。”回顾起这个案子,陈燕萍说,倾听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法官要付出耐心,“好了好了,晓得了晓得了”是说不得的。倾听的过程也是消气的过程,有利于建立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信任,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
书记员王丽君说,无论办什么案子,当事人带着多大的怨气,陈法官都会给对方倒上一杯茶,并且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这种耐心与和善让每位接触过陈法官的当事人和律师都印象深刻。
“基层的很多案子,案情并不复杂,但往往和赡养、离婚等涉及家庭关系的纠纷有关。”陈燕萍说,“在审理这些案子时,不但要做到于法有据,还要化解当事人心里的气,做到法、理、情的统一,才能排除隐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耐心都能得到理解。在陈燕萍到当事人家中了解案情,或者执行判决时,也遇到过当事人的冷言冷语,有的当事人往她身上泼水,甚至以拳脚相威胁。“我可以动用法警把他们拘起来,但我没有那么做。”陈燕萍解释,“那样虽然能让他们一时服软,但会造成更大的隐患。法官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要让人信服而不是屈服。”
“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审案,用百姓信服的方式化解纠纷”
1996年,刚到基层法庭工作的陈燕萍第一次审案,用普通话和“法言法语”与当事人交流,对方回答:“你不要用京腔洋调和我说话,我听不懂。”这无疑让刚刚接触基层工作的陈燕萍挨了当头一棒。
陈燕萍不是靖江本地人,而靖江本地有五六种方言,即使本地人也不一定全能听懂,更何况很多“法言法语”对当地群众来说过于陌生。面对这一现实陈燕萍开始考虑。
2008年,靖江市东兴镇村民张某在郭某的个体作坊打工筛铁屑时,被飞出的铁屑击伤了左眼,造成8级伤残。张某把郭某告上法庭,但郭某以没签协议为由,拒绝赔偿。陈燕萍经过现场勘察和调查研究,认为如何让郭某明白“雇佣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老郭,你是厂子的老板,张某到你这里打工,和你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你承认吗?”陈燕萍找来郭某,平心静气和他讲。
“什么雇主与雇员?我们又没签雇佣协议!”郭某矢口否认。
“老郭,你这样想就不对了。打个比方,我今天喊一个三轮车夫帮我拉水泥,我们之间就是法律上的雇佣关系,跟签不签协议没关系。人家张某在你厂子里筛铁屑,是你让她干的,她在给你工作的过程中发生事故,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郭某一时无语。陈燕萍接着说,你的厂子还在开工,钱总会赚回来的;但张某的眼睛坏了,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大家乡里乡亲,你应该将心比心。
通过这番入情入理的谈话,郭某明白了自己的法律责任。在陈燕萍主持的调解中,双方顺利达成了协议。
“这个案子最重要的就是„释法‟。”陈燕萍说,“很多时候老百姓不是蛮不讲理,而是不了解法律。一旦法官用他们的语言把法律解释清楚,知晓了法律规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她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依归,严格公正地办好每一个案件。她身体力行,以个案的公正裁决来实现普遍的司法公正,把普遍公正寓于个案的公正裁决之中。”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评价陈燕萍。
“我审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我审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陈燕萍说。当初,是做医生的父亲替她选择了法官的职业,父亲告诉她,医生救死扶伤,法官主持正义;一个治疗肉体的病痛,一个调整社会关系的症结,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你要牢记法官前面的„人民‟两个字。”这句话让陈燕萍铭记终生。
“人民法官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标准。江苏靖江市法官陈燕萍扎根法庭14年,群众评价„案子到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这种朴素的语言,就是对她的最高评价,说明她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如此评价陈燕萍。
陈燕萍忘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家人的鼎力支持。“她是个很好的人,做法官是个成功的法官,做妻子也不错。她不容易,我也不苛求。”丈夫邵柏青非常体贴。渐渐长大的女儿也理解妈妈的辛苦,还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家里组成“合议庭”,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审理”家庭事务。陈燕萍的法官职业影响着小小的家庭,更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基层群众。
对于比较激化的群众矛盾,单靠法官自己的努力往往难以化解,陈燕萍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合力,并调动其他人民调解组织协力解决。例如在一起拆迁纠纷中,双方签订拆迁协议后,被告拒绝腾房,并用煤气罐相威胁。陈燕萍经走访后得知,这一家四口中三位残疾、一位没有工作,她几番奔走,与党委、政府沟通,为该住户办了低保,当兵致残的儿子还得到了转业安置。
“当我看到一对闹离婚的夫妻吵着进来,笑着出去;当一个案子村里所有人都调解不了,我能调解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陈燕萍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天下无诉’。”
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 篇4
第一、立下了终身学习的决心
费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对我们提出要多看书、多实践,尤其是多向基层同志
学习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漫漫人生路,求经是真途”。青年是心智逐渐成熟、精力充沛、心境平稳的时期,我们必须立下不断学习的决心,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不落伍、不掉队。
第二、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
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殷切希望。陈燕萍同志的话增强了我干事创业的信心,作为一名公安民警,今后在文秘杂烩网从事的网络监察和管理工作中,我要从点滴做起,既要持之以恒地做水滴石穿的小事,也要在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三、树立了修身立志的平常心
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 篇5
TOYOTA WAY 是丰田的价值观(挑战、改善、现地现物、尊重、团队协作)深刻理解并实践着 TOYOTA WAY的丰田人,都是很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及责任,并为实现心中梦想而努力工作,丰田企业动员全员的智慧,使人持续的成长及喜悦的工作。TBP
是日常工作中具体实践TOYOTA WAY的工作方法,其核心是基本意识为指导的问题解决方法。A3
将问题解决的8个步骤归纳在1张纸上,通过视觉表达,使内容一目了然,A3资料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交流工具。对资料(使用者而言)能够尽快理解。简洁易懂的资料,能够帮助引发有建设性的讨论。即便内容有问题,也容易发现问题所在,便于进一步指导和修正(对资料制作者而言)自觉地意识并思考如何“制作简洁易懂的资料”,有助于对思路的自我检测和整理。安全锁
作业者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进入设备时,为防止他人误操作产生危险而使用安全锁。“加锁使设备处于停止状态”的规则称为安全锁。一日安全员:
每个班组、每天都有一个人推动开展“一日安全环境员”活动,他在首先保证自己成为安全的人的前提下,负责作业区的安全环境工作。KYT:
开展危险预知训练的目的:预测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达到避免、减少、消除灾害事故的可能性 基本想法:就是在作业前,对要进行的作业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可能造成的伤害进行预测分析。1R
抓住事实(掌握现状)
有什么样的隐患? 2R
归纳危险的重点(追求本质)
这就是危险的重点。3R
制定解决措施
(制定对策)
你该怎么办? 4R
决定行动计划
(制定目标)
我们要这样做。STOP 6
通过学习使管理者及员工了解和掌握发生灾害的原因,从而对灾害可能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策,提高防范能力和现场管理水平,降低和消除不安全因素的风险 STOP6(重点灾害为零防止对策)分为6个部分
分别是:A类:夹伤卷入伤害
B类:重物接触
C类:车辆接触
D类:坠落、落下
E类:触电
【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陈燕萍工作法03-08
学习陈燕萍心得01-09
学习陈燕萍事迹心得体会03-29
学习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1-15
中班音乐优质课《毛毛虫啃苹果》杨燕萍教案12-28
《工作总结》(陈)10-15
陈书记工作报告03-26
2022工作总结 陈新梅04-03
学习工作方法心得体会09-11
综合教研工作计划陈艳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