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2024-10-15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共10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篇1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选到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一门课。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收获了不少。

社会科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主要包括社会学(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政治学(对国家、政府的研究)、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等,具有整体性、客观性、价值性等特点。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访谈、观察、调查及统计等。

它与自然科学及人文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

(1)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差异:

研究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个性事件、难以模拟、难以控制、复杂性、难以简单化、难以量化、认识对象反作用等,它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抽取更多的样本,而且难以作出准确的长期预测,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小。

研究更多地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阶层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知识结构和时空环境等因素。

(2)与人文学科研究的差异:

意图不同,人文学科关注的是具体的特殊性,通过特殊性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而社会科学关注普遍的共性。

方法不同,人文学科主要是采取主观思辨方法,体察对象的主观思想状态,依靠直觉或理解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则主要采取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探索社会问题。这门课教会了我们发现理论问题并对其科学的理解与分析,藉此锻炼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必要的基础。老师上课时也花了很多的时间跟我们讲授了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当然,上课时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著名的、贴近我们生活的社会科学研究实例,如霍桑试验、离家远近对家的想念程度等,生动、具体地把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传达给了我们,课堂气氛不会很沉闷,让我们真正地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我觉得关于社会科学方法的研究 ,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科学的方法学 ,是在纯粹理论层面上讲的。比如 ,休谟提出的问题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再如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不一定是我们与会者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专家们讨论 ,让搞科学史、学说史的人去研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社会科学方法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大家更看重的恐怕是操作层面的“方法术 ”而不一定是理论层面的“方法学 ”。从操作层面上看 ,研究方法不能够抽象地谈。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方法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 ,甚至你写每篇文章都有每个文章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具体的 ,是跟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不能够离开你的研究内容另外去寻找研究方法。一般地、抽象地谈方法 ,我觉得意义不能说没有 ,但帮助不大。怎么样把这篇文章写好?写得有水平、有价值、有意义?这大概就是“绣出鸳鸯与君看 ,不把金针渡于人。”

这个“金针 ”就是方法 ,但这个方法是跟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胡适在讲科学方法时 ,他从来不单讲方法 ,总是把方法和问题合一块儿讲 ,他叫做“问题丹 ”和“方法散 ”。我们现在研究科学方法问题 ,不能绕过胡适。虽然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受过很多人的批评 ,但毕竟他是现代中国第一个谈社会科学方法的人。我们探索研究方法 ,应当结合我们研究的对象 ,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要结合我们学术传统去讲 ,讲中国人 ,讲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不是把一个西方人的话题拿过来回味。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应当跟我们身家性命有关的问题。

要正视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功利化写作倾向。现在发表的文章非常多 ,但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现象。有的人写了一首《虞美人 》,讽刺这种现象:“空话废话何时了 ,泡沫知多少!小楼昨夜又评审 ,论文不堪回首别较真。论点论据应犹在 ,只是姓名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瓶冰啤肚里流。”现在有些人写文章 ,并不是为了求真 ,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为了评职称 ,为了拿奖 ,为了保住本单位的重点学科。第二个问题就是依附性的话语。有些人搞中国社会科学研究 ,好像永远把自己摆在一个学生的位置。听“洋大人 ”怎么说 ,我们就跟着人家说 ,他出来一个什么名词我们诠释一下 ,结果越诠释越糊涂。第三个问题是创新性不够。有些人似乎患上了失语症 ,只会说别人说过的话 ,没有自己的话。学术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就在于提出自己的创见。没有创见还算搞学术研究吗 ? 西方有两句谚语 ,一句是“学术如狐狸 ”,狐狸是充满活力的 ,自由发挥 ,没有任何限制;另一句是“思想如刺猬 ”,意思是思想要尖刻、尖锐 ,要别出心裁 ,有独到之处。只是把学术资料介绍过来 ,那不能叫做学术。搞学术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杜甫说 ,做诗讲究“诗不惊人誓不休 ”,写学术论文应当是“理不说透誓不休”。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篇2

一、着眼内因, 润滑学习动力

在历史与社会课的自主学习中, 主要的障碍不是对知识理解的困难上, 而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 要从学生动力系统的“内因”入手, 去激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动力的系统的“内因”便是自主性和主动性。一切教育和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而一切学生动力都源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 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 要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 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学好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最主要因素, 是学习的主人, 进而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明确学习目标, 自我激励求知欲, 自我保持学习兴趣, 自我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与策略。其次, 要为学生设置主动思考的情境。教学中关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造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达到激发兴趣, 丰富想象, 激活思维的目的。最后要加强主动由学生参与的探索性活动的教学。教学中要以质疑式、讨论式、发现式等方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来, 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探索, 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如《屈辱的岁月》一课, 这段历史时间的跨度不大, 但历史事件多, 比较复杂。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 怎样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呢?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竞赛, 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理出知识重点。竞赛内容可以适当拓展教材, 让学生对近代五次侵华战争有个线索性了解。接着, 可以利用表现近代屈辱历史的视频创设情境, 给学生感官刺激的同时, 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指导学生对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归纳, 在个性化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主权遭到了哪些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从中学会联系的观点和纵向及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

二、借助中介, 助推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中介”很多, 但最重要的“中介”因素是情感因素。把情感放在学习动力系统中考察, 主要具有三大推动作用:一是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握情感的调节作用, 以最适当的情感去调节学生的兴趣, 并以积极情感促进或维持兴趣;二是强化学生积极的正向的学习行为。三是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善于孕育和体验自己的情感, 并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历史与社会课属于人文学科, 其课堂的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 要求教师灵活运用以情优教策略, 把情感教育带进历史与社会课堂, 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 使课堂激情洋溢, 充满生命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 善于把教学内容的情感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使得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善于用自己从教材中体会到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 不仅注意知识性的内容, 还要注意用语言表达情感, 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学会用积极的情感去理解和思考学习内容。如教学《母亲河———长江》时,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激情。一是利用相关影视资料和图片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长江, 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长江的积极情感;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 并师生一起跟唱, 用浑厚雄壮、激情澎湃的歌声感染学生;三是教师利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一首《长江之歌》唱出了我们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长江以其雄踞之态, 演绎着古往今来;长江以其博大的胸怀, 情系着中华儿女, 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 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三、设立目标, 巧诱学习动力

高中英语语法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语法 学习心得

从字面判断,语法是一种关于语言的法则,一种词、短语或句子中各个语法成分排列组合的法则,实则,语法包罗万象,词汇化、构词法、句子结构等皆隶属于其。英国的英语教育学家有这样的观点:小孩无需学习语法,多学习具体的语言使用即可。他们的观点正确,却又不完全正确。从表达和习得的经济性来论,去学习英语的具体使用,如情景口语等,确实有趣得不少,但说话人似乎未意识到或误解了语法的内涵。语法并非只是书本上“机械”、“冗长”的笔墨,它更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如三个词“吃”、“我”、“苹果”,即便是给五岁的小孩儿拼缀,他们也会说成“我吃苹果”,而非“苹果吃我”,为什么不会说后者,显然,是语法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他的骨髓。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自己高中英语语法学习的些许心得:

一、需了解语法的特征

学好语法,切莫心急,忙着踏入题海之前,需了解语法的以下三大特征:

1.抽象性。语法即为概念化,反映了事物共同的本质。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但语法的规则却是有限的。即可认为,语法规则是于成千上万个具体的的句法结构中高度概括出来的。

2.社会性。语法是具备规约性的,不是少数人特意杜撰的,一旦经约定俗成就成为社会交际的最高法则。

3.严密性。语法系统的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个模块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

二、可结合类似的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对比学习

英语隶属于日耳曼语系,而汉语则隶属于汉藏语系,不同源的事物自然会有诸多差异,这些多少反映于语言层面。故我们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可以适当将其和汉语语法进行对比。(“对比”和“比较”有所区别,“对比”主要强调几方间的差异和不同,“比较”多是找几个的共性。)英语语法的复数概念标记多为后缀-s,如birds,cats,dogs等,而汉语的则缺乏屈折手段,多用词汇进行标记,如在“我”后面添加量词“们”,“狗”前添加“两只”、“一群”等。在表示时态和体态概念时,英语常用后缀-ed、助动词have和will等标记其,反观汉语,一般多用词汇标记时态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等,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昨天我买了一只手表。

2)I bought a watch yesterday.英语中存在词缀,而汉语中是否存在词缀还是众说纷纭,如“春哥”中的“哥”可视为一个准词缀,但不完全是词缀,因为不同于英语中的词缀(不能独立使用,如-s,-ed等),“哥”还是能单独使用的,这再一次折射出了两种隶属于不同语系语言的巨大差异。

总之,将英汉两种语言的各种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语言本体的认识,使得学习者对语言的把握更加透彻。

三、可从语义的角度来考虑语法问题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法受制于语义,时态、体态隶属于语法范畴,自然也受制于说话人欲表达的语义。学习语法可以尝试从语义角度着手。

时态和体态一直是高中英语语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个人的学习体验而言,传统语法书中的时态和体态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点,对这个知识点书上有过描写和分析,但往往深奥难懂,原因可能是他们多是从语言的形式着手,如若从语义着手,说不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来看下面一道题。

3)This building is(be)built。这是一道高中英语语法非谓语动词部分的考题。其中,有几个独立的语义成分“这栋房子”、“be动词”、“建造”,从“时”、“体”、“语”三个语义层面考虑,“时间”无疑是现在,“体”显然是一般体,“语”需要看逻辑主语“这栋房子”,它和后面的“建造”构成了“被动”的关系,故“语”为被动,故此处,选用动词being。这样的解题,避免了对繁杂、乏味语法知识的死记硬背。学习起来,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更加游刃有余,理解上,也会更彻底。

名词可划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划分它们的依据实则是一个基于语义的考量。看这样一句话:coal is a concentrated storehouse of energy,此处,coal为不可数名词,表示“煤炭”,这是一个抽象的物质名词。再看这样一句话,three million tons of coal were produced that year,此处,谓语动词用了复数形式,这是因为,coal虽为不可数名词,即其用来施指的是不可数的事物,然而,不可数的事物只要经过具体的量化,还是可以被视为可数事物,类似的例子有,water为不可数名词,即其施指的是不可数的事物“水”,但当其被具体量化,如被载入一个个的杯子中,便可被视为可数,体现于语言层面便是,water是不可数名词,但two cups of water 后面接的谓语动词需为复数形式。

四、小结

欲学好英语,英语语法的学习便不可忽视,试想,连语序都排不对的说话人,定会严重影响交际的有效性。因笔者能力有限,所谈观点甚是浅显,还望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龙献平.刘喜琴.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观调查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6:28-30.

计算方法学习心得 篇4

在研究生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我们安排了计算方法的课程,通过课堂授课、网上学习、学术报告以及课堂监督等方式的引导,我们对计算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离开了数学,科技便无法发展。而在数学这门学科中,数值计算方法有着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前几讲课的时间对计算方法的基础进行补充,考虑到有部分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时期没有接触过计算方法这门课程;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实际问题,当今社会计算机高速的发展,为人们使用数值计算方法解决科学技术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条件。要将关于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借助于计算机来解决,那么实际的上机操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在平时课堂授课的同时,也推广网上学习,通过课堂掌握知识、网上复习内容双重方式学习,更有利于我们掌握知识,另外对于我们上机操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网上看教学视频,一方面我们对课上学习的内用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对于某些知识,我们在听课时不是很清楚,似懂非懂,在网上学习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在课后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对于我们吸收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此外,网上学习具有可重复性的优点,这是课堂上所不具有的特点,在课堂上不懂的知识,在网上可以反复学习,在网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够反馈到课堂。所以课堂授课与网上学习相辅相成,各有优点,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

当然课程的学术报告也十分重要,学是一码事,应用却是另一码事,很多课程中,我们学会了,遇到问题却不会解决,所以课程学术报告此时起了关键作用。学术报告是基于每组学生各自的专业设置的,这样做一方面检验学生应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将计算方法与本专业联系起来,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对现象进行描述、建模以及采用编程的方法处理数据等。

本学期的计算方法课程相当充实,在老师课上精心的授课、学生课下利用网上资源认真复习、对课程学术报告的完成以及课堂监督下,同学们都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于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思维的形成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后期的专业研究也有深远的影响。

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 篇5

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经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在政法系统掀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作为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就是要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更好地学习实践,着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处在新旧交替阶段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转变带来的阵痛,社会矛盾仍处在易发、多发阶段。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陈燕萍在作为一名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法官,扎根人民法庭十四年,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质朴的情感始终坚持奋斗在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的第一线,在长期的基层审判实践中,一刻也没有离开群众,长期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经过自己多年深邃的思考,采用调解为先、和谐执法的科学方法,帮助人民群众“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探索、总结出了以“真心贴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注重释法析理,真情化解纠纷”为核心内容的陈燕萍工作法。

一、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

温情接待。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不仅可以架起

与当事人沟通的桥梁,驱走当事人心中的忐忑和畏惧,又以亲和温情的态度浇灭当事人的怒气,还可以使当事人理智、冷静地参与诉讼。

耐心倾听。把耐心倾听作为沟通交流、发现真相、辨法析理、调解解决的基础,有效寻找解决纠纷的突破口,不仅可以让当事人宣泄情感,消除抵触情绪,重新回归理性,还可以对当事人的主张进行整理,发现诉讼的真实目的,引导当事人在法律框架下合理表达诉求。

换位思考。从原被告双方的立场、角度认识问题,当事人就会觉得法官处处为他们着想,很容易作出让步,接受调解方案。诉讼成本论是陈燕萍运用换位思考方法化解纠纷的典型做法。

二、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

陈燕萍坚持能动司法理念,通过指导当事人举证,适度深入调查取证,严格审核证据,尽最大可能查明案件事实,使法律事实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事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指导举证。法官应当合理行使释明权指导当事人举证。对举证能力较弱的当事人不是简单的以证据不足驳回诉讼请求,而是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和现有证据发现当事人可以提供但未提供的证据,提示当事人予以提供,进一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深入调查。法官不能简单地“坐堂问案”,而是应当深入到群众当中走访。尤其在处理农村地区相邻关系纠纷、农村房屋买

卖纠纷、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案件时,要坚持带案下访、现场必去、群众必访、就地调解。

严格审核。坚持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严格进行审核,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一丝疑点。办案时注意细心观察当事人的面目神情、心理状态、言词陈述的前后变化,凭借细腻的审视和查证,在形式证据的迷雾中辨清案件事实。

三、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

“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陈燕萍的这句话朴实而富有哲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要做到不摆官样,必须真正有一颗爱民之心才能像她那样做到。“译解法律、类案引证、引理入法、以理补法”是陈燕萍以群众语言释法析理的基本方法。译解法律。法官办案,只有把法律语言转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群众语言,使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纠纷的妥善解决。

类案引证。陈燕萍善于引用自己曾经审理的类似案件或者其他法官审理过的类似案件作为调解工作的有效手段,既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同案同判”的结果大大增强了法院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引理入法。陈燕萍重视借助当地群众公认的习惯情理和善良风俗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用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来阐述这种

“民间法”,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有效化解矛盾,促进乡村和谐。

以理补法。法律的原则性、滞后性决定了其无法兼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无法完全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陈燕萍善于发现蕴藏在人民群众观念中的智慧,并大胆地运用于司法实践,在填补法律真空的同时,取得了群众信服的良好社会效果。

四、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鸡毛蒜皮”的民事案件看似简单,若处理不当就会使矛盾扩大化,甚至导致“民转刑”。陈燕萍运用“真情调解、调判结合、合力化解”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法理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真情调解。社会除了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外,很重要的就是以道德、情理维系,婚姻案件有旧情,赡养案件有亲情,邻里纠纷有乡情,欠款纠纷有友情,道赔案件有同情。即使案件不能以调解方式结案,一样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调判结合。不仅要善于以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即便是其以判决方式审结的案件也能够做到“原告放心、被告信服、群众满意”。

合力化解。法官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党群关系“连心桥”的作用,形成合力化解矛盾。

案结事了人和。按照能动司法的要求,只有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做法外之事,行利民之举,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陈燕萍工作法直接来源于陈燕萍同志多年来基层审判工作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她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人民法院人民性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广大法官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重要实践成果。也反映了她胸怀大爱、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合理回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诉求。同时,陈燕萍工作法从无数基层先进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经验中汲取了营养,充分结合了司法工作的特殊规律和乡土社会司法实际,也是广大基层法官集体智慧的结晶。

扎根基层14年的陈燕萍的事迹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让群众敬仰?在这里套用一句毛主席的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陈燕萍同志始终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在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办案的评判标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学习对照,一定认真找出差距,决心以高尚的职业情操,立

刑法学习心得 篇6

刑法,作为以刑罚手段调整国家和犯罪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发挥着保障公民权利、打击犯罪的作用。我们,作为新世纪学习法律的学生,更应该在老师的指引下努力学法、懂法,并尽自己的力量让法制观念更加普及。下面我引用一案例来对刑法里的“故意伤害致死”与“间接故意杀人”说下我的看法。

某人民检察院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李某在其租住房子加工宝丽板和家具。期间,两人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某晚,李某怀疑被告人张某偷了她在藏家中的500元钱,并向他要回其合股办厂的股金3000元钱。被告人张某否认偷她的钱,并以无钱为由,拒不退钱。俩人便发生争吵继而互相推搡,被告人张某将胡某莲推倒在床并从枕头底下拿出弹簧刀一把,朝李某胸部猛刺一刀,李某爬起挣扎并呼喊“救命”,被告人张某朝李某头部、胸部、大腿等部位连捅数刀,致其倒地,扔下凶器逃离现场。被害人李某当即被送往县医院,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二时死亡。经法医尸检鉴定:认定李某系他人用双刃利器刺伤致血气胸,大量出血致出血性休克死亡。属他杀。该院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公诉人认为,被告人主观上有明确的杀人故意。⑴打击的部位是致命处;⑵凶器是双刃尖刀;⑶造成死亡后果;⑷畏罪潜逃。被告人张辩称,没有杀人的目的,是在双方推搡过程中,被害人用刀朝被告人头上砸。被告人夺过刀无意中按在开关上,刀尖自动簧出,才导致往被害人胸部捅了一刀。辩护人认为:⑴被告人绝没有要致被害人于死地的主观愿望;⑵双方平时关系好,当晚两人还发生性关系。即关系特殊,不至于要致被害人于死地;⑶犯罪的时间、地点和其他环境条件足以证明被告人没有故意杀人的主观条件。综上,被告人主观上确实没有杀人的故意,只有伤害的故意。即使未考虑后果刺伤被害人要害部位,导致被害人大量出血休克死亡,也是间接故意。因此,被告人张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应以故意伤害罪(致死)定罪量刑。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胡某书死刑。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诉后,二审认为一审法院定性准确,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遂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处于极刑。

认识间接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致死的犯罪意识,即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他人伤害或死亡的结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其故意内容:

一、对行为人意识表示的认识。在间接故意杀人中行为人最开始所抱的意志形态,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案例中行为人捅刀时,行为人明知刀捅心胸有可能会捅死人,这时,行为人主观上当然是想伤害,而不希望是杀死。任何间接故意德杀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结果为前提的,正是为了这种目的结果,导致了行为人本来不希望的意志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本来行为人既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死亡危害结果,却有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那么,只要停止实施其行为,死亡结果就不会发生。但是,行为人为了达到另一目的结果,任要实施其行为。这时,他就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既不希望死亡结果的发生,又想实施会引起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一旦斗争的结果仍决意实施其行为,于是原有的不希望意志就自行消失,变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抱着听之任之的放任意志。案例中,胡某明知可能被害人死亡,也不希望被告人死亡,但他伤害心切,决意捅刀,这就说明行为人的意志形态在事物的矛盾冲突中,已由不希望转变为放任。而故

意伤害致死是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死亡的结果,但他试图凭借主观抑制死亡结果的发生从而避免发生死亡结果。

二、对行为人客观情况的认识。要求行为人对自己所使用工具的性能,打击的部位是否清楚,有无选择余地,打击的强度有无节制进行分析:⑴把犯罪工具和伤害部位结合起来分析。案例中,张某朝李某头部、胸部等部位连捅数刀,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预见会死,但轻信能够避免(不至于敲两下就死)。如果用斧头或刀器,那就不是预见而是放任。⑵从行为的打击强度和打击的连续性去分析。例如,给被害人很深的创伤,致死的可能性就大,对被害人的人身施以一连串行凶动作,也可能置人于死地,这样就可以分析出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情况。如案例中,猛刺一下,而后又连捅数刀。⑶从行为人与被害人双方运动的状态去分析。当双方处于激烈的运动状态之中时,行为人对犯罪工具、人体部位、打击强度等不可能有意选择,因此,对此一般按故意伤害致死处理。

三、对行为人危害结果的认识。案例中张某见被害人倒地连声呼救,血流如注,就扔下凶器扬长而去。被害人的呼救能否引起旁人的注意和邻居前来施救,张某满不在乎,邻居能救也罢,不救也罢,张某均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也就是说,行为人虽不追求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死亡结果发生了,也不违背他的意志。因此,对危害结果(死亡),故意伤害致死的行为人多能想方设法予以避免;而间接故意杀人者则不防止死亡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四、对行为人其思想行为流露的认识。故意伤害致死,行为人开始前的思想流露,一般是给颜色看、揍他一顿等等。事中的思想流露,是有抑制性的,砍他一条脚、算了算了等;事后的思想流露,是懊悔性的,根本想不到会死。而间接故意杀人,在其开始前的思想流露,一般是狠狠地打、干掉算了、打死了也不管。事中的思想流露,是放任性的不管了、算他命大等。事后的思想流露,是回答性的死了?!这些思想流露从其语言表述来看,可作为判断行为人犯意的根据之一。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篇7

一欧美电影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已取得的成果

笔者认为,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重要工具, 而语法是语言的法则。如果将词汇比喻成建筑高楼所需的“砖头瓦砾”, 那么语法就是这座大楼的“设计图”。只有按照语法的“设计”去堆砌每一块“砖头瓦砾”——词汇, 才能建造成美丽的“语言大楼”。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曾指出, 语言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同样, 在语言中, 语法的作用也是无法比拟的。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语言学院教育学教授拉申·弗里曼 (Diana Larsen—Freeman) 于1992年首次提出“语法技能”这一概念, 这令学术界一度重新思考语法, 包括语法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语法的学习方式、语法的教学模式等等。

近年来, 中西文化不断地相互渗透、融合, 多部优秀欧美电影作品先后被引进国内, 其跌宕的剧情、激烈的场面、深情的对白让人记忆深刻, 因此, 欧美电影紧紧吸引着我国青年观众的眼球, 大受青年观众的追捧。

毋庸置疑, 欧美电影在英语教学中拥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优势。笔者先后多次查阅知网,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终于寻得业内前辈们创下的成果佳绩。如太原理工大学陈海霞老师曾提出了一种“英文电影教学法”, 即利用英文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和交际能力、扩大学生词汇量, 并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再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曾园老师认为, 英文电影作为一门音像与视觉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较之平常的英语课堂, 拥有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 拥有更多的口语表达词汇, 同时又可使学习者的大脑保留深刻持久的听觉线索和视觉线索, 从而加深并巩固对摄入信息的记忆;此外, 宁夏师范学院黄芳玲老师已将英文电影应用于听说教学、交际教学、记忆教学以及综合化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了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二当前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当前, 我项目小组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针对新型特殊英语语法, 主要研究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这两大语法知识点的几种特例。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是英语语法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 其形式灵活多变, 常常与时态、倒装、祈使等其他语法知识点相结合。因此, 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全面细致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两大语法知识点的确不是一项简单的学习任务。

第二, 笔者以2005年~2014年10年间的专业四级真题试卷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PART IV (GRAMMAR&VOCABULARY) 的语法考察题型, 得出以下数据:

由上述表格数据可知, 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这两大语法考点在2005~2014年10年间专四语法真题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且10年间无一例外, 每年命题人都会以不同的题干内容作为考题对这两大语法考点进行考查。这足以证明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对英语专业考生的重要性。因此, 考生理应全面细致地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两大考点。

第三, 在欧美电影中, 其不少经典的桥段、精彩的对白都涉及到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这两大语法知识点, 而且, 两者在语法知识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对我项目小组而言, 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的特例在新型特殊英语语法中极具代表性, 故选择两者作为我项目小组当下的研究内容。

以下仅以虚拟语气的几种特例进行举例说明。虚拟语气:

错综条件句:在虚拟条件句中, 结果主句和条件从句的谓语动作若不是同时发生时, 虚拟语气的形式应做相应的调整。这种条件句叫错综条件句。

(1) 从句的动作与过去的事实相反, 而主句的动作与正在发生的事实不符。

Eg:If I had worked hard, I would be a manager in our company.

(2) 从句的动作与现在事实相反, 而主句的动作与过去事实不符。

Eg:If he knew her, he would fallen love with her.

当虚拟条件句的谓语动词含有were、should、had时, if可以省略, 而条件从句要用倒装语序, 即把were、should、had等词置于句首, 这种多用于书面语。

Eg:Should you had further problems with your printer, contact your dealer for advice. (2005年专四第63题)

三项目研究的成果

笔者认为, 将“欧美电影引入英语教学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可应用于听说能力的提升上, 同样还可应用于语法课堂上, 利用其跌宕的剧情、激烈的场面、深情的对白, 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英语专业学生对新型特殊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同时, 欧美电影的经典桥段使人印象深刻, 从而有利于加深并巩固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记忆。因此, 我项目小组根据已确立的研究方向 (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的几个特例) , 通过互联网、校内网上图书馆等平台, 查阅大量有关资料, 寻找欧美电影台本台词中相关的特殊语法。以下是我项目小组当前研究成果的典例:

1. 虚拟语气

第一, 错综条件句。

Eg:The Twilight Saga (《暮光之城》)

The Beast:If you had not run away, this would not have happened.

Bel:If you had not frightened me, 1 would not have run away.

第二, 当虚拟条件句的谓语动词含有were、should、had时, if可以省略, 而条件从句要用倒装语序, 即把were、should、had等词置于句首。

Eg: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Had himself a heart attack or something.It must be hard being a king.It’s funny how you remember some things.

2. 情态动词

第一, 情态动词should用于第一人称时可以表示说话人一种谦逊、客气、委婉的语气。

Eg:Sabrina (《情归巴黎》)

Sabrina:You know I’ve been to every party you’ve ever had?Right there, watching from that tree, like a bat.And now here we are dancing in front of God and everyone.

David:I should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you.Idon’t know what I was thinking of.

第二, Should用在if引导的条件从句, 表示一件事听起来可能性很小,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此时其相当于“万一”的意思。

Eg: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名单》)

Oskar Schindler:I could have got more out.I could have got more.I don't know.If I should try, I could have got more. (改编)

四总结

新型特殊语法已开始被应用于书籍、电影、歌曲、专四真题之中, 此外, 语法作为语言的“法则”, 它理应与“听、说、读、写、译”英语五大基本技能同等被重视。不言而喻,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重视并加强对现代英语中新型特殊语法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是一项刻不容缓但富有意义的任务。因此, 理应利用欧美电影中跌宕的剧情、激烈的场面、深情的对白等经典桥段, 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 改善枯燥无味的语法课堂, 加深并巩固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记忆。

摘要:新型特殊英语语法已被逐渐应用于书籍、电影、歌曲之中, 甚至被作为考点应用于真题之中。因此,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理应重视并加强对现代英语中新型特殊语法现象的探索和研究。本文首先从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 然后确立项目的研究内容, 最后对项目的初期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旨在利用欧美电影,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改善枯燥无味的语法课堂, 增加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知识。

关键词:英语专业,欧美电影,新型特殊英语语法,语法课堂,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施安全、金春伟.拉申—弗里曼新语法观的启示[J].台州学院学报, 2006 (4)

[2]陈海霞.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文电影教学法”[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4 (12)

[3]曾园.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4 (3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 石化现象 错误分析 中介语 语法项目

一、问题的提出

石化(fossi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 1972年提出的。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内化了的法则系统中含有不同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系统规则时,学习者就停止了该规则的学习,所以不能获得相关目标语的语言能力。同时他也指出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达到目标语的水平。第二语言学习者中的绝大多数都会停在中介语(inter?鄄language)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这就造成了学习者语言熟练性的差别。造成这一语言学习现象的原因有文化的差异,学习者性格、兴趣、动机、年龄以及认知风格等非语言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语言的形式或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在外语学习中,石化的产生也有可能是因为课堂训练不当引起的。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和观察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或由于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等因素,即使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努力,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仍然不甚理想。尤其是当学习者进入高中后阶段的学习之后,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回落”现象。在学习者渡过外语学习的孵化期(incubation)之后,就会呈现出“回落(backsliding)”的趋势。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这种回落趋势,帮助学生找出形成回落的原因,及时找出解决“回落”和克服石化的方法,将其降到最低程度,就意味着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同领域的语言研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普遍现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对于预示石化、避免石化的产生以及解释石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石化发生,解决和降低石化程度的实证性研究却很少,无法满足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语法学习是否存在石化现象争议也颇多,有些学者认为语法学习不存在石化现象,有些学者认为实际中确实存在语法学习的石化。本文通过教学实验,着重观察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发展趋势,比较全面地跟踪调查了受试者的语法习得过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法学习的石化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得以解决的这一假设。并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实验结果在语法范畴内支持语法学习的石化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克服的这一假设。

二、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玉林实验中学2004级某班级来自玉林各县市的68名同学。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考虑了地域、性别、学习基础等因素后,将他们分成不同的8组,分别观察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表现。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学习者作文以及前后测等手段。问卷调查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外语课上进行。其目的是挑选研究对象,了解研究对象的语言学习背景和学习方法、策略、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内容,为本研究从事纵向研究提供背景支持。收集学习者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可能存在石化的语法项目,并根据实验前后学生作文语法差错的纵向对比,解释课堂教学对语法石化的作用,弥补横向研究的不足。前测的目的是通过测试发现学习者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哪些具有石化趋势;后测的目的在于调查学习者经过教学实验后,被测语法项目的石化程度是否降低。

3.实验步骤

整个实验时间为两年半,分为实验前阶段(第一学期),实验中阶段(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和实验后阶段(第五学期)。在实验前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前学生作文收集和前测。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验对象的选择以及实验对象学习背景的调查,并根据实验要求将实验对象分成8组,以便教学和实验观察。问卷调查之后,进行正常的教学,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误采取只收集,不特别讲解的处理方式。并以双周为单位将研究对象的作文定为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挑选出了研究对象作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2种语法错误,作为前测所要检测的内容。前测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多项选择,以检验研究对象是否知道这12个语法项目。第二部分为改错题,以检验学生对错误的敏感度。第三部分为翻译,主要检验学生对这12种语法项目的应用能力。第四部分为填空题,要求研究对象根据句子内容的要求,用所给出的词的适当形式填空,用来检验实验对象对这12种语法项目的应用能力。通过SPSS软件分析出了6种语法项目在第一部分多项选择与其他各部分相应的语法项目有显性差别,因此,这6项语法项目被定为具有石化趋势的语法项目,并将其作为教学实验中被研究的语法项目。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调这6种语法项目的讲解和练习,另一方面,根据石化成因研究的理论和结果,对学生进行动机、策略、文化等方面的非语言因素的教育,提高学生对这6种语法项目和语言学习其他方面的敏感度。从第四学期开始,收集学生作文,并将双周作文定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整理和归纳,将学生作文中的差错进行频率统计。通过SPSS软件,对实验前后研究对象作文进行差错率比较和验证假设。后测在第五学期后期进行。后测由15个句子的汉译英组成,通过对比分析前后测句子翻译,进行T检验,以调查教学对降低研究对象语法项目石化程度的影响。

4.实验结果

前测第一项与其他各项的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1)Model verbs;(2)Preposition phrases;(3)When /If /After+S+v?鄄ing;(4)There be+n+verb pattern;(5)Someone said pattern;(6)Compound predicate6项语法项目在研究对象知道这些语法项目与知道如何应用这些语法项目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说明这6项语法项目具有石化趋势。这6项语法项目的前测翻译与后测翻译的单尾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后,研究对象的差错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教学对于降低语法石化程度具有明显的作用。研究对象实验前作文中差错率与实验后作文中差错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教学实验,学生在实验后的错误率明显低于实验前。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教学对于克服石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纵向研究结果与横向研究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教学对降低石化程度的积极作用,从而印证了语法项目不存在永久石化的假设。通过纵向和横向研究,比较全面地检验了教学环节对降低石化程度的作用,弥补了单一研究的不足。

三、结论及对教学的启示

石化现象研究属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个分支,石化的语法项目一旦在中介语连续体中运动,石化就开始消失。本文凭借现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成果,比较分析了学习者作文错误频率,并通过归类分析和前测中相关系数分析,得出了被测语法项目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找出了学习者具有石化趋势的6类语法项目。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强化训练,直到石化的语法项目在中介语的连续体朝着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移动,得出了学生石化的语法项目会随着学生语言基础的升级而呈递减性的结论。同时,通过SPSS软件,进行前、后测假设检验,得出6种语法项目的t0.05/2值均大于2.0的结果,证明了语法项目即使发生石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克服的结论。因此,课堂教学对改变石化了的语法项目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学生作文中发现,具有石化趋势的语法项目确实存在于学习者语言之中,而且,由于学习者语言学习基础和语言学习环境的不同,石化的语法项目因人而异,这就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找出学习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善于发现学习者的个别问题。我们只有找出教学中的问题所在,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内容讲解,并注重教学中学习者非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教与学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效率才会大大提高。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我们还发现,在注重信息输入、文化导入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实质的理性认识和夯实语言基础是当前普通中学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验中,通过分析对比学习者第一语言语法规则与目标语语法规则的异同,使学习者对语法规则的认识始终处于“警觉状态”;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使学习者对所学语法项目从感性认识阶段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层面,而且能够触类旁通;在语法项目的训练中采取分阶段、分重点、持之以恒的不间断练习,如每堂课要求学生进行学过的语法项目的输出训练,要求学生课后每天写五个相关语法项目的句子和口头造五个相关的句子,并在课堂中或学生作文中进行检查。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这6组被选语法项目的差错率越来越小。这样,具有石化趋势的语法项目的石化问题得到了解决。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及心理语言学研究,人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侧化(Lateral?鄄ization)”。因此,语言基础的培养除了进行语感培养外,对理解力逐步提高的高中学生来讲,培养他们对语言实质的理解和对语法的敏感度,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和语言理解力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总之,充分了解和掌握语言学习规律,认真评估语言学习者的能力,采取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的教学,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arry.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2]Selinker Larry.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6

[3]Schumann J.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ss:Newbury House,1978

[4]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鄄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Lenneberg E. H.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鄄guage[M].New York:Wiley,1967

[6]张学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2000(4)

[7]戴炜栋.语言石化现象分析综述[A].全国大学英语教师暑期研修班学术报告,2000

民商法学习心得 篇9

从2003年开始读本科以来,我与法学的“恋爱”已将近7年了,我把生命最繁华的部分投入进去,可是我没有真正的了解她,我们依然不能形成应有的默契。我一直在努力去了解她,每当我觉得更加接近她的时候,就会欣喜若狂,但往往过不久,就会产生莫名的陌生。也许我从来不曾接近她,也许我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她,也许我终其一生也不能完全认识她。她就像一扇窗户,当你打开,无穷的美景让你惊喜万分,但你总是受到自己时域的限制,总是不能观看你想要每一个细节;她就像大海,充满了痛苦与欢乐,你必须从中感受其成长的历史,感受其在实践长河里的沧桑,感受其伟大的包容与公正;她就像明天,你可以预测,但不能肯定,总有一些神秘感。她有时给你希望,给你前进的动力,但有时候让你失望,让你感觉孤单无助;她有时候掀起历史的波澜,即使透过文字,你依然可以感受那种共鸣的震撼,她有时候很平凡,就像空气一样,你甚至不会注意她的存在;她有时候很高贵,万人瞩目,是至尊皇帝,但有时候又很尴尬,毫无尊严,被人当做工具。

我不敢奢望自己能达到学术水平的程度,但我却一直希望、并努力接近。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诗话》里谈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蓦然回首”的阶段。我不可求自己,但求自己的努力能达至与作者的深度对话,找寻知识的巅峰,实现自我判断的成熟,若此,纵“望断天涯路”亦不后悔,即使“衣带渐宽”又何妨。

与法学结缘

回想这些年的求学经历,发现自己与法学有着前世修来的缘分,不知道前世我们相遇了多少次,竟然让我这个高中理科生读法学,并且深深地爱上她。记得初三物理竞赛,我意外获奖,之所以意外,是因为我读的初中母校是很普通的农村初中,不仅人数少,而且师资力量有限。幸运地是,我后来读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周围高手如云,老师也更专业,我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的兴趣很浓,那时候最崇拜的人是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直到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我才知道,我将与这个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专业接触,那时候对于法学的印象就像传统中国人民的思想一样——法即是刑,去法院打官司是不好的事情,道德高尚的人不应该去法院。那时对于法学的唯一记忆就是有一次在舅爷家看电视,电视上正在直播一个案件审理,时间好像是1997年,案件内容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天津十大电影院侵权案,原告只有一家,被告很多,坐的很满,原告律师很牛,对于被告律师的吹毛求疵游刃有余,当时觉得律师很牛,但从我每个自己会从事这一行。2003年,经过艰难的高考,进入西北工业大学,由于我的分数距离我报考的工科专业差5分,被调剂到法学,就这样,我阴差阳错的读了法学,并且一读就是7年。

初识法学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篇10

---人人必学的15个品质方法

六西格玛成为在品质管理的最高典范。它的主要核心手段: 第一步:界定,就是找出问题。当我们不知道劣质的代价和损失时,我们不会痛下决心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整个公司举行一个10天到20天的时间,让我们的每个伙伴,每个管理者,开始在我们的每个环节,每个服务,每个流程上开始查找我们的缺陷和差错。因为我们的工作流程必须自己都很清楚,在每一个岗位当中自己去反省,去界定,这个界定就是找出问题。找出我们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上有哪些差错,而且把这些差错分成A,B,C,A是致命缺陷,B是严重缺陷,C是一般缺陷,然后把这个缺陷找出来。因为我们现在实施品质提升,我们首先对过去的品质要进行回顾,要找出我们在品质当中的障碍和问题暴露在哪里。我们必须找出这个差错的节点。在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事情,在何时何地发生了品质问题,品质问题牵连到了哪些设施,而且牵连到哪些标准,涉及到那些人,财,物。所以当我们在寻找这个差错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遵循4M加一个E。4M是指材料,人工,设备,方法,E是环境,我们要把差错视觉化找出来。

第二步:测量,就是计算问题。就是这个差错出现以后,他给我们带来的损失有多大,我们的代价有多少。当我们不理解我们的品质代价的时候,我们不会下定决心去提升品质的。我们会把这些损失统计下来,计算每月的损失代价。会把这个损失代价最后变成每年的损失代价,让员工认清本质,放大痛苦。

第三步:分析原因,其中就是要追根究底。生产上的环节,流程是什么,这些我们怎么来保证我们的这个品质。我们分析原因的时候叫三现主义。在品质管理上,这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管理名词。三现是什么,是现场,现物,现时。现时就是现状,所以我们回到那个现状上去,追根究底去检查现场,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在这个环节,在这个产品上发生这个差错。然后我们现场这个产品带来的后果,造成什么样的差错和损失。然后现状,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用数据说话,事实做依据,不是主观臆断的。

第四步:改进。生产环节,采购环节,检查环节,关键环节我们必须设定检查,对品质精益求精。

第五步:控制。我们怎么去控制来建立新的标准,建立更严格的标准,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给客户的承诺的标准。检查系统还要跟进,所以我们防患未然。

所以六西格玛的管理,来自于界定,我们叫找出差错。来自于测量,我们叫分析差错,计算差错。来自于计算差错完了以后我们要分析原

因,追根究底找出根源。接下来我们去改进,最后我们变成新的标准。最后用新的标准持续建立我们新的流程。

3、5个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通过一个表面的现象出现一个差错我们就去解决问题。实质很多问题不是在表面上。发生事情以后我们有没有去追根究底去询问呢?没有改变本质性的问题,没有把追根究底的原因找出来。

5个为什么就是:一分析问题,二找出原因,三原因后面的原因。任何环节不能以成本为导向,而是以品质保障为导向再来控制成本。有了高的目标我们才会进取。很多事情我们是不是没有多去问为什么,使是不是看到表面就得出结论,甚至是主观臆断呢?

核心

四、养成习惯

如何让品质管理养成习惯呢,我们叫456的管理。4个及时,5项检查,6个动作。

1、4个及时

品质管理当中是来自于每个人。每项工作,每个流程都要建立标准。而且是要写下来照着做,而且是全员全过程的。

一是及时纠错。要求每一位员工把差错控制在自己的岗位上,如果出现任何问题,立即纠正。这个纠正就是当你发现任何瑕疵,任何障碍,任何失误,必须立即停止。你的管理人员,一个班的整个品质管理员,马上就会过来,在最短的时间内清除障碍,来马上修正和纠错。如果段时间内解决不了,那就是公司的品质管理委员会以及品管部的专员和专家到现场来一起解决这个障碍。确保我们每一个流程品质对下一个流程是保证的,不能让任何一道流程,任何一个失误,流道下一个环节。那么如果实施及时纠错,那就是在公司管理里面就要实施授权,授权一线员工。我们在服务方面有没有授权员工呢?授权员工以客户导向,保证客户满意,符合标准,零缺陷。如果客户收到损失,我们要以最大限度马上给予补偿,在关键时刻你不能再请示,要立即纠错立即弥补。我们必须把问题暴露出来,而且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二是及时反应。当我们发现问题之后,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必须马上向品管部专家求救,或者向公司的品质委员会马上反馈,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方式通报给公司最高的品质管理委员会主席,也就是公司的CEO。同时品质管理员和品质专家必须马上到达现场。而且最快的方式和速度向上反馈。

三是及时反馈。现场的问题想尽办法调动所有的资源解决问题。如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必须马上在现场做出承诺,保证在几小时内做出解决。

四是及时负责。在任何的工作或者客户面前,不能说我不知道,不关我事,我不负责,我们是必须人人负责。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到人人都要承担责任,绝不找任何借口。

2、5项检查

事前-检验,事中-检查,事毕-检测,事后-检讨,监督-第三方检查。品质的管理是来自于每个细节。事前要检验,就是所有在做之前,首先要对上一道工序,或者是我们工厂的原材料,必须要检验它的上一道工序是否达标,如果不达标,我们不接受。所以你要确保,当你在做这件事,确保上一道工序符合要求,要检验。接下来,当你在做的过程中,你必须要检测,检查你的工作,做完以后必须保证你的这道工序不制造差错。接下来你做完这个流程,到了下一个流程,事毕必须检测,也就是你不生产,不知道差错。然后最后事后要检讨,检讨就是小组必须要改进。做完这件事,要针对这件事有没有提升的空间,能够节省成本,节省时间,节省物料,然后提高我们的品质。

我们要做到五个NO:不接受,不制造,不流出,不犯错,无缺陷。

3、6个动作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环节,所以说每个人都要设定目标,头一天晚上设立明天的目标,上周设立下周的目标,上个月设立下个月的目标。设立目标以后每人每天每件事,怎么做。对照标准过程结果。每天做这六个动作,每天都要非常清晰,三每三对照,每人每天每件事,对照目标,标准,过程和结果。所以我们说品质管理来自于三每三对照,每人每天每件事,对照标准,对照过程,对照成果。每天改进,而且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我们说追求极致。每天进步,这个知识是有积累的,是有沉淀的,知识是有累计的。

总结:提升品质管理,必须来源于我们的四大核心。其实归结起来,品质提升来自于一套系统,这套系统来自于4大核心,15个方法。中国的未来是要打造高价值。国务院提出要转型升级,就是粗放的,以量为单位的量,叫做数量经济上升到品质经济,价值经济。所以当我们提升了品质,我们其实品质提升了,就是提升了我们的利润。据调查中国的企业家,问中国的企业家怎么来提升自己的利润呢?中国企业家的回答是降价,美国企业家的回答是提升品质。

其实真正只有提升了品质,我们才可能提升利润。所以我们提升了品质,接下来我们就会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因为品质就是我们的品牌。提升了品质才能真正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客户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我们客户忠诚度,客户就会循环,长期购买,重复购买,所以你看提升了品质,才是我们的根本和核心。

提升了品质,反过来就会降低我们的成本。因为品质是什么,第一次做好,零缺陷,保证满意,那么它会降低我们的营销成本,降低我们的机会成本,降低我们的外部协调成本,降低我们的退货,缺陷,赔偿,返工,废品,库存,以及人财物。提升品质还能节省我们的资源,因为我们如果重复做,返工做,实际就是浪费资源,就是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和损失,就是践踏我们的财富。

所以品质提升了,是可以打造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塑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塑造一个高品质工作,高品质的学习,高品质的社会,高品质的国家,让我们的世界繁荣,幸福和谐。只有提升品质,保证我们的品质,我们社会才会更加完美,更加美好。

所以只有这样,我们说通过四大核心,15个提升品质的方法,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的崛起,经济才能经久不衰,中国的企业才能赢得世界的信赖。

上一篇:质量情况经过范文下一篇:成立机关党委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