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2024-09-04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通用11篇)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因此,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首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 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 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主题。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在现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再次,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 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1]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几个主要特征: (1) 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具有明确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的原因在于它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了一元化指导思想, 明确了共同追求, 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体现了先进性要求。 (2) 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 反映时代发展特点, 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2] (3) 包容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3]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 但同时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 必须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 才不至于导致价值失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倡导积极、改造落后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 (4) 超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源于一般价值体系, 又高于一般价值体系, 是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体系的哲学概括和理论升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要素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都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较之其他价值体系的差异所在。 (5) 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具有稳定性, 但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为马克思主义伴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和彻底的开放性, 能够始终正确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 因而, 它才能够永葆旺盛的理论生机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反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 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指导。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是行动指南, 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 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不同利益群体形成, 人们思想空前活跃, 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新思想、新观念大量涌现, 整个思想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显著特征。在众多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想中,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够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才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另一方面,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指导, 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 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崇洋媚外心理等不断滋生。如果对这种现实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 任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消融在多元文化之中, 丢掉了自己的旗帜和灵魂, 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此, 我们应该高度警惕, 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 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 判断事物, 指导工作, 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理论工作的生命, 这是由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当代社会, 科学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把握引导得好, 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对人民的事业起重大促进作用, 把握引导得不好, 就可能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 给事业带来不利影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 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努力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是为解除群众头脑中的各种疑惑, 回答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因此, 必须努力克服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现象, 坚持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使它成为群众愿意接受、听得明白、能够把握的理论。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说服群众, 拥有群众。必须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 2007, (4) :56-58.

[2]朱华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实践[J].理论与当代, 2008, (8) .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8-12-18访问.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2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的进展是从科学的社会研究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其实质是科学观念的变迁,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宏观上对科学论的进展作出描述,提出科学的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进路,即强调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与反思性特征.

作 者:盛晓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19(2)分类号:N031关键词:科学的社会研究 科学的文化研究 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3

1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是我国目前实现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一项教育活动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课堂这一主要教育阵地完成.传统教育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已经成为所有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所以减轻负担,也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学习负担繁重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比如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上课内容枯燥乏味,而且内容繁多,结果导致了初中素质教育目标难以落实.另外,国家颁布的科学科目的课程标准中就有提及,科学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所以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也是符合我国政策要求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1.1反思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封闭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孤立存在的,自己的时间、空间都是不能由自己完全支配的,所以也就决定了学生不能独立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本不能调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营造的就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环境.学生没有能力改变这样的学习环境,只能无奈的适应,这样就会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抑制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一点不得不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变,当下初中科学课堂教育也迫切需要植入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以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1.2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对现在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提出要满足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五个方面的要求.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模式,符合该标准的核心理念,符合该标准的五方面的要求.这种方式也符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面临的问题,符合初中教育的现[HJ1.1mm]状,所以我们应该全方位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将其真正引入现在的初中科学教学之中.

1.3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变化着的学科.科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在初中科学课堂引入开放式教学,可以更好的达到科学教育的标准.开放式教学通过对课堂时间的开放,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时间和空间,对知识的完整的沉淀,完全的掌握,全面的理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开放,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更深动,更有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消化.而且教学内容的开放,还有利于知识的及时更新,不再局限于课本,而且可以引入更多新的东西,让学生接受先进的,最新的知识.通过对自我空间的开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空间时间都有更多的支配权,合理支配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安排.对课堂气氛的开放,可以让学生上课心情发生变化,提高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有兴趣就会调动积极性,有积极性就会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并良性循环.

2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路径的构建以及意义

开放式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根本,以实现教育目标为基本要求,以多方面开放为形式建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构建中还应该注意不能偏离教育的宗旨,开放式教学始终只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教育的一个方面,切不可因为一个方式、一个方面的构建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初衷.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既要勇敢又要谨慎,既要开放又要小心,要把握一定的“度”,将这种教学的方式控制在一定的界限内.开放式教学的优点我们应该看到,但是它的缺点我们也绝对不可以忽视,尽管现在看来利大于弊,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教训我们必须铭记.通过对路径的建构,健全我国教育教学机制,实现我们在教育层面的发展目标.

2.1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空间、时间

科学知识发展快,更新快,所以初中的科学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教育工作者及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科学合理的开放教学资源,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结合书本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做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开放.另外,也需要开放科学课堂教育时间和空间.教育时间的开放就是指课堂、课前、课后的多方位开放.课前开放,就是老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课堂的授课内容,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课堂开放,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做到课堂的内容当堂消化.课后的开放,就是指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能因为作业太多而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而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后复习,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这三方面的开放,最重要的就应该是课堂的开放,这也是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路径构建的重要方面.

2.2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路径的管理

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并不是指放任自流,而是有限度的开放.要合理把握开放的限度,就应该对开放式教学的管理提出要求,采取合情合理的管理方式,更好的促进开放式教学路径的构建.通过认真分析,对开放式教学路径的管理,应该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学资源的管理等三个方面.首先,对教师应该实施管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但是这个主导者的职能应该随着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的改变而改变.科学学科专业性比较强,所以需要有专业老师指导教授.对这些专业老师,应该对其讲课内容、方式等作出合理的管理,促进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其次,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开展开放式教学,会使教育发生极大的变化,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过度开放也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我放松,自我放纵,适得其反.所以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管理.最后,就是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教学资源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在开放式教学中提倡开放教学资源,所以,如果不对教学资源加以管理,就有可能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适当的管理,不仅会提高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一举两得.

2.3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路径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研究,是现在初中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都有突破性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是开放的,学生也是开放的.在开放中寻求知识的传播,在开放中寻求能力的提升,在开放中寻求学习的乐趣,在开放中寻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初中科学课堂的开放式教学,还能够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提高.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4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灵魂和理论指导, 是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行动指南。在新形势下,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尤为重要,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才能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大力提高党和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必须加强对党员和人民的教育,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说服力和战斗力, 提高党和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扩大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基础, 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不断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二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建立坚实的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基础。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 “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 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 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 (但决不会穷尽它) ;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 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 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

三要坚持理论创新,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江泽民说:“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形成新认识, 开辟新境界。”[2]在新的历史时期, 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 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

二、群众基础建设

一是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动力。

二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工具,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其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成为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新闻事业咽喉论”和“舆论导向生命论”思想, 曾鲜明地提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3]

三是要始终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形势下, 在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下,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决不能削弱, 只能抓好, 不能放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集中力量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这两大重点群体上。

三、领导核心建设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导和管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规律。只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实现全党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信念上的坚定, 才能保证全党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和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 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江泽民深刻指出:“在我国当前思想文化的发展态势呈现多元情况下, 我们党牢牢掌握领导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既是规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同时更是我们党履行好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并巩固其执政地位的一件大事。”[4]“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与斗争, 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斗争, 但这种政治斗争大量地经常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思想宣传阵地, 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 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5]

四、主体保障建设

任何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 为了保证本阶级的思想占支配地位, 都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理论工作队伍。我们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 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必须培养和塑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充分发挥他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教育和传播中的有力作用。

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 通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对人民大众的革命实践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并且人民的实践也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才能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五、大众化、特色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战略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新形势新背景下, 必须不断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 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 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持续强劲发展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 这是我党结合时代发展实际做出的必然抉择, 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必须努力增强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渗透力和竞争力, 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了解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什么, 关心什么, 了解自己的宣传对象的特点,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理论宣传;要掌握各类受众精神需求的特点, 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渗透到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精神产品中, 寓教于乐, 寓德育于智育, 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要大力宣传表彰像雷云、方永刚等同志那样的献身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典型, 发挥榜样的引领、感染和激励作用;要支持和鼓励广大专业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事业。

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用实践来检验。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 要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 要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 传承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是坚持与时俱进, 始终紧跟时代潮流, 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 并指导新的实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社会工程, 是一个漫长而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并为之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 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 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才能实现。

摘要: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 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探求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推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既具有现实紧迫性与客观必要性, 同时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发展,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03一104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537页

[3]《江泽民文选》第1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64页

[4]李崇富、赵智奎、贺新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红旗文稿》, 2006年第18期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篇5

谈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因此,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心里郁闷现象的调查报告》的分析与研究来说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曾几何时,“郁闷”一词风行大学校园,这一现象的普遍程度已经远远大于我们能够想像的地步。“马加爵事件”让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普遍提高,而“郁闷”综合症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郁闷”一词作为现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它反映出大学生的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他们虽然感受到压力,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方法。郁闷作为一种消极情绪,有害身心健康,会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郁闷情绪,以保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这种现状调查者对大学生郁闷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查。在研究中调查者首先通过阅读期刊杂志和网上浏览对当前大学生郁闷的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讨论出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法等。然后进行访谈,归纳总结设计出问卷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检验合格后大规模发放。收集问卷后做数据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最终审核做出研究报告。

通过研究得出,当前大学生郁闷的原因主要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环境适应和经济压力等方面,排解的主要方法有体育运动、倾诉、睡觉、玩网游、1

大喊大叫等方式,并且不同的排解方式导致的排解效果存在很大差异。研究发现,大学生郁闷的原因、郁闷的表现行为、排解方式、排解效果各方面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调查者们对这些相关性着重进行了研究。并在调查报告的结尾对未来的研究做出了构想。希望通过该研究使大学生全面的了解郁闷,从容面对郁闷,塑造健康的心理,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心里郁闷现象的调查报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在不同类别的大学生中发放少量问卷。通过对其做SPSS的信效度检验后广泛发放问卷,对具有突出特点的个案进行深入访谈。随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SPSS相关性检验,再对结果进行讨论和探究,最终形成科研报告。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调查简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问卷法的优点: ①不受时空的限制。②所得到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③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④具有很好的匿名性。⑤可以排除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的干扰。问卷法的缺点:①要求回答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②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往往难以保证。③资料的质量难以保证。按照问卷填答者的不同,问卷调查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填式问卷调查和代填式问卷调查。自填式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自己填答问卷,按照传递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报刊问卷调查、邮寄问卷调查、送发问卷调查三种形式;代填式问卷调查:由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回答代为填写问卷的一种调查方式,主要有访问问卷调查和电话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大学生心里郁闷现象的调查报告》采用的是问卷调查中的自填式问卷调查,即调查者派专人或亲自将问卷送发给被选定的调查对象,被调查者按规定填答后,调查者再派专人收回问卷。送发问卷调查又分为个别送发和集体送发两种形式。送发问卷调查最大的特点是回复率高,问卷回收整齐、迅速,而且方便对调查对象作某些口头宣传和解释。它的缺点主要是:若调查对象过于集中时,调查范围比较狭窄,被调查者之间往往相互询问、相互影响,回答结果容易失真,甚至出现请人代答的情况。在该调查进行的过程中,调查者采用个别送发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问卷调查范围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涿州校区,问卷发放分布于大

一、大二,专业分布很广。

在该调查中,在问卷的结构上包括:标题、卷首语、填写说明、问题和答案

2以及结束语五个部分。各个部分均是按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问卷法的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来设置的。

第一部分:标题。每一份问卷都有一个研究主题,调查者应开宗明义地定个题目,概括说明调查研究的主题,使调查对象对所要回答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该问卷的标题,“大学生心里郁闷现象的调查表”,调查对象可以通过该主题很容易地了解到他们所要回答的问题很可能是和大学生心理郁闷现象有关的问题。第二部分:卷首语。卷首语是问卷调查的自我介绍信,主要是对调查目的、意义和调查内容进行说明。卷首语中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要说明“我是谁”,即组织者的身份。②要说明“调查什么”,即调查的主要内容。③要说明“为什么要调查”,即调查的目的和意义。④表明对调查结果的保密原则。本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郁闷现象,并对当前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挖掘出当代大学生心理郁闷状况的共性。并以此为基础,剖析现象成因,找到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建议,引导大学生科学排解心理郁闷。根据以上的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如下: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详细了解我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郁闷状况,找出普遍性问题2)在找出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剖析,探究产生现象的原因3)依据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以达到引导大学生合理对待心理郁闷,科学地排解心理郁闷,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当代大学生心理郁闷状况

2、个案访谈,典型案例分析

3、从各个角度分析现象,剖析问题成因

4、研究结论与提出建议。

第三部分:填写说明。在填写说明这一部分,该调查清楚地告知调查对象如何正确填写问卷的指导书。这部分内容,有时可以集中在一起,有时也可以分散到各有关问题的前面,而该问卷调查中采用的是集中书写填写说明的方式。

第四部分:问题和答案。该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也是问卷最核心的部分。问卷调查中的问题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背景性问题、客观性问题、主观性问题和检验性问题;答案按回答的方式不同分为开放式回答、封闭式回答和混合式回答。而该调查的问卷由二十二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构成。其问题的种类涵盖了背景性(2道)、客观性(8道)、主观性(10道)和检验性(4道)这四大问题类型。问卷分别从对于心理郁闷的原因,影响,排解方式和效果这几方面考察了我校大

3学生心理郁闷的状况。该问卷在问题的选择上严格遵守客观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原则。在问题的表述上遵循具体性、通俗性、准确性、单一性、客观性和非否定性的原则,即该问卷在问题的表述上会采用具体、通俗、清楚准确、单一主题、客观并肯定语气的语言。在问题的数目和顺序安排上:问卷中问题的数目二十四道,并不太多、太长,被调查者可以在20到30分钟内完成作答;问卷中问题的顺序安排为 ①先易后难②先轻松,后敏感③先熟悉,后生疏④先客观,后主观⑤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前二十二道为封闭式,后两道为开放式)。从该问卷的问题设置可以看出,答案的回答方式为封闭式回答、开放式回答和混合式回答。该问卷在问题1到5中采用了封闭式回答的方式中的选择式,被调查者被要求在几种可能的答案中选出一种或几种答案,而不可给出这些答案外的回答(问题1:导致大学生郁闷的原因有哪些?A 学校 B 感情 C人际交往 D环境 E家庭经济)。问题6到22采用了混合式回答:其主要是通过在选项中增加“其他”这一选项来进行的。问题23到24采用了开放式回答的方式,即调查者对所提问题不提供任何具体的答案,也不规定回答的范围,而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回答问题(问题23:如果你感觉到郁闷压抑,你通常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排解?)。

第五部分:结束语。结束语一般采用三种表达方式: ①向被调查者表示诚恳的感谢,以及关于不要漏填与复核的请求。②提出1-2个关于本次调查形式与内容感受等方面的问题,征询被调查者的意见,可采用封闭性或开放性问题形式。③提出本次调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开放性问题形式放在问卷的结尾。该问卷调查选用的是第三种结束语,并向调查对象进一步提出问题:“您认为大学生郁闷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20-02

一、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青年大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见,做好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高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人才的培养及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建设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目前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但大学生拥有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中之一存在于这个多元化思潮中,价值观这个概念是不系统、不完全的,甚至有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比较模糊。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一世应该博得社会尊重,要为追求理想不怕吃苦、好学上进、具有探索精神,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在价值观上还是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部分学生处于没有信仰的真空状态,价值观念世俗化、功利化,“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情有独钟,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产生了兴趣,这说明他们在价值观上还处于一种矛盾和迷茫状态。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受高校本身重视程度、办学性质、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三、我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环境育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观念。学校的校训、建筑、景观、制度等,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增强爱国,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这样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例如我院在学院的围墙上、楼宇内、车棚中做了180多块展板,图文并茂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同时,以重要节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2.开设人文素养课,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我院从2014级新生开始,对所有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头脑,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中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

3.充分发挥“两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责无旁贷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现实疑问。为此,我院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切入点,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实践教学几个环节全面展开,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人人喜爱、受益终身的课堂。

4.注重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还应构建由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广大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打造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网。我院经常性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学习,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觉悟,同时加大师德建设力度,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本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比赛、座谈会、教学科研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真正发挥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提高教书育人的实效性。

5.开展丰富多彩的的社团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以学生为主导的社团活动,比课堂学习的主题更加广泛,更加贴近生活,因而也更具吸引力,它不单是学生展现个人才华、激发个人潜能、完善个人人格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阔舞台。我院已经连续五年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节,在每年为期一个月的文化节中,通过“比”和“展”,让同学们在娱乐中感受和发挥正能量,激发同学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展示我院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6.不断提高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服务水平,为我院学生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我院就业指导中心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上升,使学生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同学们心顺气盛,这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爱家爱校爱国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我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在这个多元化价值观充斥的时代,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社团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4,(6).

[2]田晓红,高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8).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030407

课题组负责人:高福燕 成员:马桂芬,孙晓,马桂云,董瑞,杨雪芹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7

关键词:心灵哲学,科学倾向,功能主义

一、心灵哲学的科学主义倾向

从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内部分化出的一些哲学家在坚持经验主义实在论的传统时, 促使逻辑主义思想中强调科学客观性和实在性的观点得到更大的发展, 以更灵活的方式承认了科学理论实在的存在, 事实证明了将科学和哲学严格地区分开是不现实的。归根到底, 心灵哲学的研究对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为心灵哲学寻求一条新的研究路径、理论、方法或者知识。首先, 科学主义的心灵哲学在方法论上是多元化的, 无论是费格尔、斯马特、阿姆斯特朗、刘易斯等倡导的当代心身同一论, 还是普特南、福多等人强调的“心灵就是大脑内的计算机”的功能主义观念, 罗蒂、斯蒂克等主张的取消民间心理学的变革, 以及以突现论的观点阐释心理想象的斯佩里、邦格等哲学家的理论来源和出发点, 以及支撑这些思想内容的形式各有不同或者说毫不相干, 但是这些思想、理论却有着共同的倾向, 意在寻求一种一般规律, 使得心灵哲学的理论能够遵循科学的、普遍的规律, 并且尝试通过科学的方法阐述和解答心灵哲学中的问题。

作为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 人工智能哲学同心灵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认知科学的狭义理解, 可以说认知科学不是一个研究领域, 而仅仅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假设。就像大脑的计算理论就是一个假设的理论, 人们根据计算理将大脑比作是一台计算机。而广义的认知科学涉及了对于认知科学研究的领域, 还包括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规程。它不仅能够获得对于心灵、学习及心智能力的理解, 还能在理论的基础上研发智能装置并以此增强人的心智能力的原理[1]。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被认为是构成当代认知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这些学科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认知科学在当代科学及心灵哲学研究中的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认知科学在认知革命中重要地位。

认知心理学把智能思维是如何产生的作为该学科探讨的重点。此外,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内在的心理相关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在脑中得以实现的。将外部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加工的一系列过程是认知心理学考察的重点也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核心问题。心理事件被赋予某种结构的同时能够折射出心理及意识等心理学中的问题同样可以被列为有组织、有结构的对象被考察。认知心理学把主义、模式识别、记忆、知识的组织、语言、推理及分类等方式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论题。认知心理学具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及这两种理论为核心的发展倾向, 第一种是具有信息加工取向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第二种是建立在和联结主义相关理论基础上而被称作是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心理学研究倾向。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将心理活动看成计算机的运行并以此为隐喻, 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进而以此方式揭示人的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一个信息的接收、加工、储存以及输出等方式构成的一个系列操作。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建立在神经与数学的基础之上, 并且不像认知的信息加工那样对心理现象进行抽象的分析, 联结主义的模型不是抽象的。联结主义者的理论模型从神经系统的次级神经中产生的, 联结主义眼中的理想化的神经系统是一种以数学和计算为基础形式的模型[2]。此外,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就是把神经活动看成是计算的过程, 联结主义者要做的工作就是证明神经系统进行着系统化的、规则性的运算。另外, 联结主义认为中枢加工器的内部本身应该具有一个控制系统存在其中, 控制论不仅仅适用于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上, 也应该指向系统的内部。科学倾向是当代心灵哲学发展的催化剂, 是当代脑科学、认知科学及信息科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促成的, 从科学意义上揭示心灵的本质。

二、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功能主义思想及理论的形成离不开科学主义的兴起, 当语言哲学的地位逐渐衰退时候, 科学伴随着人类思想史的进步而得到发展, 相应的, 有关心灵哲学的研究也开始被添加了科学的色彩, 因此, 哲学家们着从科学的角度探索人类心灵的本质问题。一种以强调人脑功能和计算机功能相似的观点开始出现并且成为讨论的热点, 引起了一些哲学家们的争论, 其中以心灵哲学中的功能主义是直接受到图灵机的影响和启发, 功能主义旨在通过功能的角度、因果的规律等方式、方法寻找抽象的层次了解关于心灵内部的状态。普特南则认为以物理化学为范式的脑或神经系统的内部状态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心理状态, 然而, 心理状态却囊括了生物界中所有有机体的功能类型和功能状态。不同的心理状态相互之间, 以及心理与感官的刺激、相应的行为反应之间相互影响, 并且具有因果性的关系和扮演着不同功能结构“角色”的作用[3]。功能主义是要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状态及心理事件等均是大脑功能的种种体现, 而大脑的功能恰恰是和机器及机器人对于信息的储存到信息的加工、处理, 再到信息的输出的过程和功能是相似的。这样一种过程是大脑内部的封闭的、独立的过程, 不受外界各种介质的影响, 大脑的这样一种功能不同于将心理状态等同于大脑的神经状态的“同一论”的观点, 功能主义的产生可以看做是对于同一论的反驳, 功能主义并不善于将本体论的问题作为解决心灵问题的出发点, 却擅长解释外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相互间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心灵状态和心灵状态以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个方面是心灵状态同相应行为反应之间产生的关联, 第三个方面是不同心灵状态之间的“磨合”和相互作用。功能主义中的功能属性可以通过数学及生物学等方面进行描述, 这样的描述过程必须遵循逻辑数学的语言规律[4]。

三、功能主义对心灵哲学问题的划分解及解决途径

功能主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理属性是功能属性上, 如此说来, 解释功能说明也就间接地解释了功能主义理论中的心理属性。对于功能是什么, 从功能主义者那里得出了不同的理论, 也代表着功能主义的不同种类的划分。

常识功能主义的理论受到了心灵因果作用理论的影响, 假设心理状态之间包含了因果关联性。平常生活中, 人们的行为总是和来自某些愿望的信念相关, 一个信念可以导致适当行为的发生, 常识功能主义认为一个心理事件由其他的心理事件的输入及输出条件的方式所决定。不同种类的心理活动参照所有心理系统的内部构建及输入输出与外界事物的联系机制。所以, 常识功能主义者认为我们的心理状态都具有特定的因果关系和因果作用, 这些关系和作用又源自于我们的欲望、信念以及直觉等状态[5]。

机器功能主义的理论是心灵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功能主义理论, 该理论来源于普特南所提出来的“心灵是计算机”理论, 人类的认知能力就是一种“数学能力”, 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功能的映射。图灵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模型, 作为以台计算装置, 图灵机由输入、执行单元及输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执行单元根据输入的状态而转到该状态上, 并以此状态给出相应的输出。机器功能主义以数字的计算方式为模型进而解释人的内心。图灵机的发出的不同指示被提前进行了预设和设置, 先前的内在状态及输入决定了接下来的工作, 后来机器功能主义者将随机自由的观点对原有理论进行了补充。

小人功能主义的理论是对机器功能主义的补充。首先, 小人功能主义认为机器功能主义对于心理层面和功能之间的划分不清晰, 并不是每一个自然等级都适用于机器式的结构和功能。其次, 机器功能主义的心理解释是建立在实证论基础上的, 这就需要建立在心理和物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之中, 然而这种规律却不存在, 于是以解释人的行为是根据该行为系统的功能作用的理论被运用到了小人功能主义中。小人的概念是根据每一个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 就像每一个小人都是由次级的小人构成, 以此类推, 次级小人由更次级的小人构成, 每一次级的小人都有他自己的作用。由此说来, 系统由一个个的子系统所构成, 每一个小的系统都有其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在这种理论里心灵也被认为是由一个个小的模块组成的, 再复杂的结构都能被分解为完整的、单独的、小的单元模块。

目的论功能主义理论的产生是对机器功能主义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它和小人功能主义的发出发点是一样的, 但是理论却不一样。机器功能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将机器的机械式方法运用在普遍的事物之中, 使得一切事物都具备了心理状态, 而目的论的功能主义通过限定功能的运用来消除这个问题[6]。目的论的主张是在完整的有机体组织结构中发挥有机体本身拥有的功能和作用, 目的论的功能主义是从生物学和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诠释功能。

参考文献

[1][英]罗姆·哈瑞.魏屹东译.认知科学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176.

[2][美]罗伯特.索尔索.邵志芳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35.

[3]高新民.唯物论的难题与取消式唯物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2) :1-3.

[4]张雷, 林丹.进化认知心理学的模块说[J].心理科学, 2006 (6) :1412-1414.

[5]殷筱.心灵哲学中唯物主义理论在语言向度上的螺旋式发展[J].哲学研究, 2011 (7) :76-79.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解决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形势下加快繁荣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各界人士和高校师生中产生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不畏艰辛、不辱使命,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贡献。笔者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际遇下,就高职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及发展思路谈谈看法。

一、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

据笔者从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情况看,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较之于本科院校存在领导重视不够、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和科研动力不足的现象,有相当部分的老师从来没有申报过有关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课题与项目,没有撰写过相关论文等,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与我们党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不相符,并且高职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来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和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职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情况要比普通高职院情况好。笔者通过近两年湖南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情况来加以说明,湖南省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汇总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湖南分别立项课题162个和168个,而高职院校均为零。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偏重实用和技术,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才的素质应该是全面、综合型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但高职院校的定位本身就有特殊性,人才培养目标往往随着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从最初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这种理念的支持和影响下,大多数高职院校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的技能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在办学过程中偏重实用技能,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因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训设备等方面投入大量人、财、物,而忽略或弱化旨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公民道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基本流于形式,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查起来非常必要”的状况。其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大多数由以往的中专院校“升格”、“整合”而来,本来哲学社会科学师资力量就普遍薄弱,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非思政专业背景或非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普遍。最后,高职学生理论功底差,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厚。高职学生来源广泛,教育背景不同,文化底子较薄,某些学生听不太懂也不太愿意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

1. 培育中国精神的需要。

中国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催人奋进的思想力量,是贯通中国力量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精神,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又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种精神力量的培育必须依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新媒介时代面对思想多元化的情况如何培育中国精神,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必解之题。

2. 提供智力支持的需要。

随着国家加大力量发展职业教育政策与措施的持续出台,我国高职院校已逐步走上规范有序发展,办学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但高职院校总体说来,社会对其认可度和接纳度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高职院校要做大做强,赢得一席之地,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较弱,缺乏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加强与周围环境联系和迎接挑战的有力的智力支撑。

3. 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需要。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中国正在经历由中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这就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实现,人才培养必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工匠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要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这种对工作的敬畏、执著、负责的职业精神同样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育引导。

4. 服务和对接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服务和对接企业和地方是其重要职责之一。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迫切要求的同时,也存在大量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主动深入服务和对接的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的决策难点、人民群众关注的地方经济社会热点和面临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作用。

三、高职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

1.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理论素养,学在前面,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坚定理想信念,在原则问题上有立场、有态度、不含糊,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成长引路人。

2. 要加强和改善党委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学院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摆上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有效育人、出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目标,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评价、经费投入、条件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奖励措施激励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积极投身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

3. 要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途径和手段。

高职院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以良好的学风和文风,自觉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一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将理论变成自觉行为。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各种信息化平台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加强第二课堂指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大政方针真正入脑入心;二是要善于挖掘校内外实践资源,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实践环节。实践通过采取学生演讲、辩论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观看影视资料、模拟法庭、校内参观、课外学习小组讨论、校外参观、暑假调研等多种形式,从而增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真懂、真信,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4. 要搭建研究平台,探索研究基地模式,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的社科研究普遍在科研基础、科研能力、科研氛围、科研动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学术领军人物。因此,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科研骨干,通过整合全院教师的科研力量,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设计能力、长远规划能力和综合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选择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主攻方向,发挥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服务功能,形成文化产业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互助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汪丽,肖晓斐,汤晓文.浅谈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工作[J].江苏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周瑞超.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5).

[3]刘黎,胡珍.刍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刘智勇.高职院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思考[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9

(一)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 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

人文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呈现一种新态势, 改革开放至今, 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体系。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如今的社会主义阶段, 不同的历史时代造就了各异的人文精神,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当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构建也应该遵循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原则, 根据我国当下所处的世情、国情和党情, 在后工业时代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机制运行, 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 包含科技经济、民主政治、自由文化、生态社会的综合体。从中国新时期发展角度来说, 人文精神的内涵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韵味。中国化的人文精神内涵有三: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 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 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以人为本, 同时又兼顾科学理性。在科学协调的基础之上形成人与自然、社会、自身价值全面实现的统一格局。二是人文精神把人的文化生命和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中, 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 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我们在现如今发展进程中更要学会扬弃, 将精华与灵魂熔铸成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 用富含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旗帜指挥着向“中国梦”的道路前进。三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 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 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 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 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个体, 应当在社会整体性基础上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一个正确理性的剖析。在认清自身存在价值意义前提之下, 尊重自己、他人的生命与尊严, 推崇“三观”的指引作用, 用理性与人性合一的眼光去寻求自身全面发展, 以人文精神为引领带动我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 树立社会发展新风尚。

(二) 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现状

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伴随着历史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下, 我国的人文精神体系的构建也在加紧进行着。纵观中外各国的人文精神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会人文精神构建存在着危机与风险, 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理性剖析, 树立正确的社会人文精神体系。

中国虽然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 蕴含丰厚的文化资源, 但是从总体来看, 中国的人文精神缺乏系统、专门的理论体系。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机制对人性的压制, 传统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对人的自我认知的误导与摧残都影响了人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没有相应完善的机制与法律规范, 加上人们的心态还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态, 致使产生了极重的个人利益主义, “一切向钱看”“金钱是万能的”等错误价值观的出现, 推崇实用主义的盛行。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道德的缺失, 形成社会风气的堕落。自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道德、思想领域的混乱等各种社会弊端的出现, 严重影响了我国新时期进取的步伐, 不利于社会风气的端正。人文精神的缺失, 影响到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是一个14亿的人口大国, 人口在不断增长, 成为一个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一个人人文精神的缺失会导致一群人人文的丧失, 如果不加遏制和解决这种人文精神的弊端, 那么就会危及国家、社会的发展, 削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 我国人文精神的普及和构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人文精神与国民素质直接挂钩, 人文精神的高低, 反映并制约着国民文化素质的优劣。我们应该对我国社会人文精神缺失引起的现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的主体性与价值尊严、生命的意义。当今社会发展存在的就业难、看病难和贵、医疗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资源与环境的破坏、男女比例失衡及性别歧视等问题无一不引发我们对人文精神构建的深思。

二、科学、人文主义现代化路径下的人文精神构建原则

(一)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科学主义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而逐步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主张用科学来解决世间一切的问题, 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去批判、改造传统理性, 运用实证方法来解决问题。科学主义提倡的科学和理性思维在人文精神的内涵中同样也有所体现, 这不仅是两者的相关性, 更是理性思想在西方和东方社会中的流转、发展。

科学主义的现代化路径就是探讨科学主义在当今如何走向现代化, 去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它提倡的科学和理性作为自身的合理因素, 可以在全球化的当代寻求很好的契合点。第一, 当今世界是以市场经济机制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而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就要注重运用科学和理性来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 强调理性地发展经济, 减少盲目性和自发性。第二,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思潮, 要注重应用于指导实践, 结合各国的具体国情, 不能生搬硬套或是直接的“拿来主义”, 要注重实事求是, 合理适度地发展应用科学技术, 正确处理科学理性与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始终坚持适度原则, 将科学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程度而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用科技和理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第三, 科学主义强调唯科学主义, 丧失终极人文关怀, 忽视价值理性, 夸大了理性, 科学的发展丧失了人的目的和价值。因此科学主义的现代化走向则更应该注重的是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将价值与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科学主义之中, 用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 实现两种文化的并协共进, 促进人文化的科学主义发展。

人文主义作为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西方思潮, 它更从内涵层面体现了与人文精神的密切性。人文主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尊严。我们要以人文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以人为本, 注重个性。人文主义的发展更要注重如何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而融入到现代化浪潮中。

人文主义在现时代进程中的发展新趋势, 让我们走出了焕然一新的现代化步伐。第一, 人文主义开始由强调个人、局部的利益转向群体的、社会的、长远的利益。人文主义在当今的新发展越来越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虽然个人仍然是人文主义的基础, 但当出现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暂时与长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人文主义更加注重的是后者,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理性的选择和态度。第二, 人文主义将人文主义原则延伸到自然界, 由人要做自然界的主人, 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现代化的人文主义主张为了人类的持久发展, 必须对自然界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 注重自然生态领域的人文关怀。我们要建立新型和谐的生态发展观,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三型一体新模式。除此之外, 人文主义同样应该注重从内容和形式上适应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 端正主体性的位置, 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结合, 才能逐步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

(二) 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文精神的构建是一项旷日持久的任务, 中国人文精神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说, 在不断发展构建过程中需要特定原则来规范、约束, 以便形成良好的中国特色人文精神体系。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现代化路径符合全球化时代特点的思想创新, 科学主义的科学和理性, 人文主义的人的主体性价值, 都为我们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人文精神原则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时代性依据。第一, 在人文视野中构建科学理性, 树立时代性的大人文精神, 培植科学精神, 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正统一起来。中国的人文精神构建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人文而忽视科学文化, 这是曾经辉煌的中国落后于世界步伐的内因。构建作为现代化意义支撑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基础, 科学理性是主要支架。我们对科学主义的认识也要随着当今时代变化从误解向应用发展, 用科学理性规范人文精神, 使得人文文化填充科学领域的空白, 实现两者的双向完美融合。

第二, 在整体性视野中构建个体性, 树立局部整体的观念, 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 以人为本。个体性代表的是作为个人的利益和主体性, 而个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点, 历史社会中只是存在对整体和社会利益的实现的推进, 忽视了最为重要和关键性的个体性价值的实现。而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体系的构建正在一步步地实现着由“内圣外王”向人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过程的转变,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只有更加关注个体性价值的实现, 才能在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

第三, 实现高科技与真情感的平衡, 发展科技的同时关注人文精神和价值实现, 促进理性与情感的结合。科技是把双刃剑, 应用发展科技造福人类的同时, 针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人文价值缺失与伦理道德败坏情况, 比如说克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我们不得不反思其中利弊。我们要意识到科技开启了新人类文明的同时, 出现了情感认知机械化、人文文化的消弭殆尽。因此在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构建中要合理应用科技, 实现理性与情感的结合, 实事求是, 坚持适度原则。

第四, 将人文精神构建关注点转向生态领域, 实现人文化的生态保护, 将人文原则从社会领域延伸至生态和自然界。十八大重新布局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格局, 即加入了新的血液———生态, 实现“五位一体”的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当代人文体系的构建, 更加需要我们将关注点从社会转移到生态自然界, 只有社会生活与生态自然实现和谐统一发展, 对自然界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 注重自然生态领域的人文关怀, 方能实现人类的长久生存。

摘要: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是对现今社会人文精神发展现状的真实反映。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外在表现, 其实质就是发展中人的自我认定和主体价值性。作为哲学思潮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两者在内涵上对人文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指引作用, 其现代化发展路径更是在实质思想层面与中国当今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自觉运用两种主义的现代化路径建构中国人文精神原则, 会促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理性阶段, 切实引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主义现代化,人文主义现代化,中国人文现状,构建原则

参考文献

[1]杨岚, 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杨岚, 陈晏清.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构建[J].学术研究, 2002 (2) :5-12.

[3]吴玉敏.试析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攀登, 2007 (5) :89-92.

[4]贺萍, 高娜.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探析[J].长白学刊, 2007 (2) :152-154.

高校领导工作科学化路径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领导工作,科学化,路径

1. 高校优秀领导者的特征

现阶段, 高校的领导工作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由于现今高校领导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 传统的领导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校领导工作的需要。当下, 领导者的管理工作已成为一门学科, 一门为各行各业领导者提供科学领导理念和工作方法的科学, 这一科学被专家、学者称为管理科学或领导科学。尤其是在高科技泛滥的今天, 领导者直观领导方式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辅助高校管理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因此, 从整体来看, 高校欲进行科学的领导必须具有合理的领导结构;从领导者个人来看, 高校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才能开展高校的管理工作。

1.1 高校领导班子的合理机构

大型音乐会的表演总能给人以心灵震撼, 而内行人看到的则是音乐表演中乐器结构、默契程度等。高校管理工作有日常教学工作管理、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等, 因此就需要高校的各个单位部门领导者配合、各司其职, 才能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1 高校领导班子的专业结构

这里谈到的高校领导班子的专业结构不是指某个领导者所学专业或者从事的科目类型, 而指的是整个领导班子的专业结构, 是在领导者个人专业的基础上所共有的整体的领导集体的专业结构, 即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的多元化, 尽可能的涉及多个专业的管理人才, 而不是单一专业结构的管理结构。这种专业层次结构的管理形式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弥补其专业性的不足。

1.1.2 高校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

任何单位、任何组织的领导者的年龄结构都是由老年、中年、青年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构成, 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担任的角色和任务也不相同。年长领导者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已经轻车熟路, 凭借着多年的管理经验主持着学校管理工作的大局;而年轻领导者由于初来乍到、业务生疏, 但是精力旺盛, 所以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大小事务都要亲历亲为, 而且都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此年龄结构高校领导集体已经成为中国之特色。领导者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丰富, 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年长领导者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却稍逊于年轻人, 智力水平也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 优化高校领导结构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陈旧观念, 充分发挥年长领导者的阅历丰富、观察敏锐的指导功能, 发掘年轻领导者精力充沛、富有创造性的活力功能。如此的领导结构能够使领导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取长补短。因此, 未来高校领导结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

1.1.3 高校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

长期从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领导调到教务处进行教学工作未必能够得心应手。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 因此, 在选用高校领导时不能盲目, 要根据其知识结构安排其工作部门。高校领导不同于其他单位领导, 高校领导的必备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等。除了上述的必备知识外, 各个部门对其领导又有不同的要求, 如体育学院书记须对体育知识有所了解。

1.2 高校领导者较高的素质修养

随着现代高校领导方式由专制型向民主型的转变, 领导者的素质修养在领导者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素质修养的高低决定着下属人员对于命令、安排的执行力度。高校领导者的素质修养主要包括科学文化修养、能力修养、思想道德修养。

1.2.1 高校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修养

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则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 正所谓:教师要教给予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必须拥有一缸水。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多元化需要, 高校的领导者是高校教师的模范、带头人, 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修养才能令被领导者信服, 自觉的执行教育教学工作、完成上级教给的任务。高校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修养主要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伦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等。

1.2.2 高校领导者的能力素养

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成功完成某项工作的条件, 高校领导者的能力则是指高校领导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效的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其中, 组织管理能力最为重要, 一个好的高校领导者在管理学校工作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领导者的管理工作主要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工作等, 其中一教育教学管理最为重要。

1.2.3 高校领导者的思想道德修养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德育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可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对学生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高校领导者的思想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师队伍, 同时也影响着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 吉首大学未来科学化领导路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在生产层面的科学论断, 事实证明, 科学技术的惠及已经远远超出了生产的界限, 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高校的领导工作同样也是一门科学, 需要科学的理论、方法为依托, 其中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未来学、人才学等是提高高校领导学校管理科学性的必备科学知识。而具体的科学化的领导路径主要是高校领导者要有意识的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

2.1 科学思维的习惯养成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 人类的思维也在不断的进化, 并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那么, 对于高校的领导工作而言, 领导者的思维习惯直接决定着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成效, 无形中在领导者的遇事出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同样的一个领导工作, 有的领导者能够管理的得心应手, 而有的却总是把事情搞砸, 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无疑是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管理效果这样一个连锁反应的结果。

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事情, 这需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有意识的努力过程。首先是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 做到终身学习的习惯, 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思维填补自身的思维空白;其次,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仅仅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知识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必须将科学的思维付出实践, 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2.2 科学工作方法的掌握

科学的工作方法是高校领导者有效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即具备了科学的工作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也是一个合格领导者的基本要素。当然,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针对相同的问题, 不同的领导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或者同一个领导在处理相同的问题时候却用不同的方法, 这就是领导艺术, 更是管理工作方法的灵活运用。在灵活的运用管理方法的时候领导者首先考虑的是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考虑全局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 这才是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的关键。

2.3 工作效率的提高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今天,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特别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快节奏的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了高校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效率。因此, 为了胜任高校的快节奏的环境, 领导者就必须解放自己的思想, 实事求是, 为人师表, 本着为学生服务、全面培养大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来开展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仅仅抱着为了上班而上班工作态度来工作, 那么是无法提高工作效率的, 也有违高校领导者的工作本质。所以, 高校领导者必须摆正自己的职业观、学生观、人生观、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的开展管理工作。

结语

工厂的领导是管理工人生产的专业人员, 因此必须精通生产过程中流程、注意事项等;而高校领导是管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因此就必须为人师表、博古通今。总之, 科学化是未来高校领导者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卓雄, 项传军.浅议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 2003, (4) :15-16.

[2]杨经录, 孟伟健.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政法学刊, 2001. (4) :78-81.

[3]林述美.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 (3) :60-64.

[4]周艺.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代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增刊) :107-108.

[5]李燕.谈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结合[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2) :73-74.

[6]张青.教育管理新体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1, (7) .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篇11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是实现中国梦的骨干,是民族的希望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在大学生这个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群体里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明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64-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大学生作为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群体,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都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抱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基[2]。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紧密结合,增加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教学体系当中,使得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时,能够自觉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其中,这必将不断地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重塑其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激发他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大学生自身要充分利用好政治理论课和伦理课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课余时间,要适当利用好图书馆、书店和网络资源,自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大学生,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而是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爱国之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百年沧桑和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不屈不挠斗争、艰辛探索的历史,尤其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才获得了民族独立,继而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进并不断取得胜利,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

四、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大学生在树立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要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大学生应当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辨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大学生主动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契机,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待人接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态环境,也是大学生完善自身、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在社会交往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夯实道德基础,提升个人修为,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文化素养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仍是首要任务。只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才可以更好的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大学生只有通过专业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用学好专业知识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在社会纵横交错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具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素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应到学习上就是要“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尽最大努力取得优良成绩,圆满完成学业。

总之,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不仅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各类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庞大系统性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长期实践过程。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历史重任,认清前进的方向,拥有信仰,敢于坚守,当代大学生就一定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介绍,学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环境,大学生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的从学习和实践中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从而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3,02,02(11)

上一篇:光纤接入网的发展前景下一篇:联网联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