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毒性心肌炎(精选10篇)
中医治疗毒性心肌炎 篇1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可呈急性或慢性病程。多种病毒可诱导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其中以肠道病毒中柯萨奇组病毒型(Coxsackie virusB,CVB3)最为常见,被认为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最主要原因[1],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 virus B3,CVB3)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通常感染后会使人出现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但也可导致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免疫缺陷的成人出现严重的心脏、胰腺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目前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方面有诸多成果,现将近10年中医药治疗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各位同仁学习研究。
1 中医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分型
依据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为中医"心悸"、"怔忡"、"胸痹"及"温病"等范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2]中将其定名为“心瘅”,是由素体虚弱、邪毒乘虚侵心所致。由于临床症状各有侧重,各个医家对本病有不同的辨证分析。王萍[3]将其分为热毒炽盛,气阴两伤,阴阳俱虚3型。热毒炽盛型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气阴两伤型治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邪热久羁,迁延不愈,耗伤气阴。阴阳俱虚型治宜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罗陆一[4]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为外感病,而《伤寒论》是外感疾病的诊疗指南,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罗陆一认为从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此六经辨证立论,可以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规律及机理,并认为本病符合六经传变及其变生他证的规律。
2 单味药及提取物的实验研究
庞佶[8]等研究鸡血藤水提取物(A.E.)的抗CVB3病毒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每日灌注A.E.能够降低感染CVB3病毒小鼠的死亡率、心指数,同时由CVB3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坏死也明显减少。研究表明黄芩、柴胡及其配伍提取物在体外有明显的直接灭活病毒作用,对心肌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实验研究显示,黄芪皂苷可有效保护细胞免受CVB3病毒的-侵袭;病毒繁殖抑制实验表明中、高剂量组TCID50比病毒组相差大于一个对数值,且黄芪皂苷对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3 中药复方(中成药)的实验研究
赵滋苗等研究心可舒汤(山楂、丹参、葛根等组成)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心可舒汤能有效的修复细胞病变同时抑制病毒繁殖。马丽等[9]研究益心康(人参、黄芪、白术、丹参、甘草、双花、连翘、板蓝根)对乳鼠心肌细胞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益心康组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AST、LDH水平低于病毒感染组和利巴韦林组,益心康加地塞米松组与益心康组细胞中的CK—MB、AST、LD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结果提示益心康对CV感染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4 针剂的实验研究
范柳芳[10]观察了感染CVB3后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注射参芪扶正注射液后小鼠心肌的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的情况,与未治疗的患病小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通过升高SOD(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MDA (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适当增加剂量,疗效更显著。张永强等[10]收集了解放军第四七六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CVB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水平和H—FABP(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为(157.45±13.87)pg/ml和(76.14±9.53)pg/ml明显降低(p<0.05),较对照组的(159.33±14.62) pg/ml和(97.32±10.45)pg/ml疗效更优(p<0.05))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对血清的有效清除MCP—1与H—FABP得以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综上所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可以看到,无论是单味中药、复方中药、还是中药针剂都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同时中药的不良反应小,可作用于全身多个脏器及系统,发挥整体调节的作用,因而中药抗CVB3的实验研究很有价值,许多中药的抗CVB3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以往的实验研究中对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复方中药的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欠缺深入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当将单位中药及复方中药中抗CVB3的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多加探索不同剂型的抗病毒药物对于抗CVB3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从广度及深度上增强中药抗CVB3病毒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Kim DS,Nam JH.Application of attenuate.d coxsackievirus B3as a viral vector system for vaccines and gene therapy[J].Hum Vaccin,2011,7(4):410—416.
[2]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7.
[3]王萍辨证分型治疗病毒性心肌炎[J].中医药学刊,2005,23(8):1452.
[4]罗陆一《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6.
[5]崔莉芳,罗继红,李志毅邱保国教授辨证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6):853.
[6]陈泉峰病毒性心肌炎辨证论治探微[J].河南中医,2015,35(9):2067.
[7]方祝元,张洪斌,李莲静.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型、疗效相关性研究.江苏中医药,2005,26(12):15—16
[8]庞估,郭金鹏,金敏等鸡血藤水提取物的体内抗coxsackievirus B3病毒作用.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3):1863.
[9]刘芳,王雪峰.黄芩、柴胡及其配伍提取物体外抗柯萨奇B3病毒及对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9):173—176.
[10]刘爽刘小雷肖云峰,黄芪皂甙对CVB3病毒引起Vero细胞凋亡的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5):423.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 篇2
目前已得到证实的,如生脉散有提高心肌脱氧核糖核酸作用和抑制心肌细胞膜三磷酸腺苷活性;麦冬注射液能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玉竹、生地具有强心利尿作用;苦参能抑制异位起搏点,使心肌的应激性降低等等。这些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病因病机
邪毒侵心:外界六淫之邪毒侵袭人体,由表入里犯及心经。心气被阻,脉道涩遏,以致心之气血阴阳失调,或因心气素虚复感于邪,则邪毒乘虚伤其心经,入舍于心,神无所归,则惊惕不安,悸动不定。
心血不足:若禀赋不足,或病后失于调养,或思虑过度等,伤及心脾,导致心血亏虚,使心失所养,而发惊悸、怔忡。
心气(阳)不足:心之阳气,为心脏维持其生理功能,鼓舞气血运行之根本,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搏动失常以致脉气不能正常衔接,搏动失其常度;又心气不足,难于摄纳神气,心神散逆可发心悸;心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液停聚,积于心下,也可上逆凌心发为心悸。
肝肾阴虚:肝为心母,操用神机,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肝木与心火相煽,内扰心神而致心悸;又“心本乎肾,上不安者因于下,心气虚者因于精”,肾精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自焚,扰乱心神,以致忧郁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
血脉痹阻:病至后期,心阳虚衰,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或因寒邪侵袭,其性凝聚,致血液运行不畅而渐至瘀阻,心脉痹阻,失其奉养之职,传导异常,引起心悸怔忡。
辨证分型及治疗
邪毒犯心:先有发热,全身酸痛,头痛,咽喉疼痛,咳嗽,流涕等症,数天后出现心烦心悸,胸部闷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来疾数或结代,心律不齐,舌尖偏红,苔黄厚腻。治法:清热解毒,祛邪宁心。处方: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15g,苦参10g,羌活9g,太子参12g,丹参12g,麦冬10g,柏子仁9g,炙甘草3g。加减:发热甚加石膏、知母;咽喉疼痛加玄参、马勃;热毒深重加贯众、栀子、大青叶;胸闷塞感加瓜蒌、远志。常用成方:银翘散、桑菊饮、人参败毒散、参苏饮等。
心脾血虚:心悸气短,动则加甚,平时经常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倦怠无力,纳呆腹胀,大便偏稀或溏薄,脉象细弱或见结代。舌淡苔薄。治法:健脾宁心,补血安神。处方:黄芪12g,当归9g,阿胶3g(另冲),龙眼肉3g,柏子仁12g,酸枣仁12g,茯神12g,生地15g,丹参30g,炙甘草6g。加减:心烦不寐者可加夜交藤、合欢皮;早搏频发者可酌加苦参;面黑舌紫血瘀加川芎、赤芍。用法:阿胶一味另炖,然后冲入煎好汤药中口服。常用成方: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参芪益气汤、保元汤 。
气阴两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低热,心烦,口干咽燥,盗汗或自汗,面色少华,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质淡红或偏红,少津,脉细弱兼数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复脉。处方:知母6g,黄柏9g,生地12g,玉竹12g,麦冬15g,龙骨、牡蛎各20g,酸枣仁12g,柏子仁12g,党参20g,炙甘草6g。加减:心悸频,脉呈结代,重用炙甘草;午后低热加地骨皮;脑痛胸闷较甚加瓜蒌皮;失眠严重加服朱砂安神丸。用法:方中龙骨、牡蛎应先煎20~30分钟,然后放入其他药物共煎,每日1剂,分2次服。常用成方:可选炙甘草汤、生脉散、天王补心丹加减复脉汤等方。
气滞血瘀:经常胸闷,心悸怔忡,心前区间隙性刺痛感,有时向肩背部放射,且痛处固定不移,颈部可见青筋暴露,口唇紫绀,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脉以细涩结代为主。治法:理气活血,宁心安神。处方:丹参30g,赤芍15g,红花6g,降香15g,郁金9g,薤白12g,瓜蒌12g,党参15g,炙甘草6g,山楂15g。加减:血瘀明显加桃仁、檀香;兼阳虚可酌如附子;心悸甚加珍珠母、龙齿等。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等。
此外有些患者起病急骤,病势危重,可突然间出现面色苍白,汗冷肢厥,唇指紫绀,脉象微弱,血压下降等虚阳外脱的危重征象,此乃毒侵心脉,正难敌邪,以致正衰毒陷,阴竭阳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有资料立此为一型,鉴于临床病例较少,故不另作分型,治疗遵回阳救逆大法。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 篇3
1 抗病毒制剂
目前研究认为[4], VMC患者体内病毒可持续存在。因此, 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急性期心肌炎关键[5]。
1.1利巴韦林
是人工合成的核苷类似物, 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实验表明[6], 早期应用利巴韦林能有效阻止小鼠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总T细胞减少, 抑制病毒复制, 减少心肌损害, 降低VMC病死率。
1.2干扰素
是目前治疗VMC常用抗病毒药物, 能有效抑制心脏中病毒复制, 减轻心肌炎性反应和损害。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可调节免疫活性细胞, 增强T、B淋巴细胞功能和NK细胞杀伤活性, 可通过提高MHCⅠ分子表达而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识别和杀伤能力增强。据报道[7], 利巴韦林和干扰素小剂量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能显著抑制心脏中病毒复制, 降低感染小鼠病死率, 减少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WIN54854
WIN54854属于新型抗病毒药物, 具有阻止病毒穿入细胞和脱衣壳的作用。Fohlman等[8]实验研究表明, 应用WIN54854可显著提高早期心肌炎小鼠的生存率, 但感染病毒的晚期应用疗效甚微。
2 免疫抑制剂
目前关于VMC的免疫抑制治疗仍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 VMC急性期病毒感染性损伤较重, 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加重病情, 然而在慢性期机体自身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强烈, 此时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有效保护心肌, 从而起到治疗VMC的效果。
2.1肾上腺皮质激素
研究表明[5], 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显著改善VMC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降低心肌扩张程度, 尤其在VMC伴发房室传导阻滞、心
脑综合征、难治性心力衰竭或自身免疫反应时尤为有效。李格丽等[9]有关15例重症VMC患儿的救治报道表明, 积极抗休克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 给予地塞米松0.5~1mg/kg, 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缩短病程。马沛然等[10]报道,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显著减低VMC患儿体内抗心磷脂抗体Ig G。总之,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VMC中的应用关键是要选择适应证。
2.2 FTY720
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药物, 具有抵抗感染病原体的作用。大量基础实验研究发现, FTY720能显著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 从而阻止其浸润入靶组织;同时发现它不制剂T细胞增生反应和淋巴细胞产生IL-2[11]。大剂量应用时, 并未发现病毒复制和机会菌感染现象。Miyamoto应用FTY720治疗VMC心肌炎小鼠发现, 其能延长小鼠存活期, 减轻心肌损害, 改善心功能[12]。
2.3普乐克复 (FK-506)
属于新型免疫抑制剂, 活体实验表明, 其能完全抑制CVB3小鼠的T、B淋巴细胞功能, 减少血清中抗体滴度, 显著减少心肌细胞浸润。
最新研究报道[13], 对于小儿急性重症VMC, 采用强化免疫抑制剂治疗 (注射用鼠抗人T淋巴细胞CD3抗原单克隆抗体、甲泼尼松、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 可显著抑制其免疫反应, 改善患儿心功能。
3 免疫调节剂
3.1 免疫球蛋白
马战英[14]动物实验表明,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通过抗病毒和抗炎性作用来有效抑制CVB3小鼠心肌炎性反应, 减轻其心肌病理改变, 提高生存率。Kishimoto等[15]通过给予感染病毒的C3H/He小鼠免疫球蛋白1g/ (kg·d) , 治疗2周后发现, 治疗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不仅在VMC急性期, 在其慢性期也可通过抑制淋巴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释放, 从而抑制心肌坏死。研究表明[16], 免疫球蛋白可改善由心肌炎转变的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的心功能, 使其心功能由NYHAⅡ/Ⅳ改善为Ⅰ/Ⅱ。
3.2 细胞因子
据报道, 早期应用IL-2能显著减轻VMC动物心肌损害, 改善预后, 降低其病死率。Nakano研究发现[17], 给4周龄DBA/2小鼠接种心肌炎病毒后, 注射携带有病毒IL-10或IL-1受体拮抗剂表达的质粒, 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心肌细胞浸润明显改善, 显著提高了患鼠存活率。
4 α1、β-肾上腺素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
Kearney研究证实[16], 应用多沙唑嗪或哌唑嗪、卡替洛尔、卡托普利、维拉帕米治疗VMC有效, 能显著改善患儿预后。因卡托普利含有特别的分子结构, 对控制VMC患儿期前收缩及轻型VMC有显著疗效[18];它能明显减轻患儿心脏后负荷, 扩张冠状动脉, 减少氧自由基, 减轻纤维蛋白沉积作用, 阻止肌球蛋白从α构型向β构型转变, 从而保持连接蛋白结构, 防止扩张型心肌病发生[19]。氨氯地平作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可显著减轻VMC心肌损害, 延长其存活期, 但对VMC小鼠心肌内病毒复制没有显著作用, 这些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或抑制体内NO的产生而减轻炎性反应起作用[20]。
5 其他药物
5.1 L-精氨酸
属于诱导型NO合成酶抑制剂。由于VMC心脏中含有诱导性NO合成酶, 而NO又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所以其在VMC患儿体内既可起细胞毒作用, 又可起保护细胞作用。Mikami等[21]研究发现, 小剂量L-精氨酸能显著减轻心肌坏死, 抑制炎性细胞浸润, 降低VMC小鼠病死率。
5.2 低分子肝素
最新研究发现[22], 肝素可通过抑制心肌中胶原纤维沉积, 减轻心肌炎性反应, 从而起到治疗VMC的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VMC) 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 并进行整理总结。结果 VMC是儿科常见疾病,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但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结论 本文就VMC治疗的国内外最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体会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06-2012.06年间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后由心内科和产科医师协同治疗,22例患者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所有患者中有4例终止妊娠,另18例患者中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8例,效果良好。结论 妊娠合并心肌炎必须加强科室合作、减少误诊,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必要时要果断终止妊娠,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关键词】妊娠;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治疗;分娩方式
一般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肌或体内免疫系统受损所致的心肌损伤。妊娠期由于孕妇处于免疫相对抑制状态,更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从而威胁着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妊娠期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06-2012.06年间我院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诊断参考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22例患者年龄25±7.3岁;发病于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各为5、10及7例;其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6例;合并妊娠高血压2例,糖尿病2例。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81.8%(18/22)的患者发病前有发热、肌肉酸痛、咽喉肿痛等全身不典型症状;90.9%(20/22)患者以心律失常为主诉,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头晕等,其中2例分别发生晕厥和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中仅有2例无明显症状。心电图表现为多种心律失常并可合并存在,窦性心动过速5例,频发房早7例,频发室早15例,房室传导10例,心电图ST-T改变8例等。15例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例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左或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心肌回声增强等。血清学检查大都有心肌酶谱增高,血沉加快,白细胞可增多,C反应蛋白增加等。
2 治疗
2.1 常规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疗法,主要予休息、吸氧、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中药采用板蓝根、大青叶、黄芪、牛磺酸等;西药主要为抗病毒药物和促进代谢的药物,如干扰素、磷酸肌酸钠、门冬氨酸钾镁、肌苷等。
2.2 特殊治疗 有2例分别出现晕厥和心源性休克,其中1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临时起搏器以渡过急性期;另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针等复苏处理,复苏后给予地塞米松、西地兰、速尿等强心、利尿、镇静、抗休克处理,抢救成功。
3 结果
3.1 疗效 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后由心内科和产科协同治疗,疗效判断指标参考相关文献[2-3],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清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22例患者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
3.2 妊娠方式及新生儿情况 22例患者中有4例终止妊娠,其中孕早期3例,孕中期1例,终止妊娠的决定由心内科医师会诊后确定心功能状态估计难以容许到足月或伴有其他合并症等。另18例患者中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8例;新生儿中发生窒息2例,新生儿畸形1例,早产2例。
3.3 妊娠后随访 随访时限为妊娠后半年,所有患者未有死亡病例,大都已治愈86.4%(19/22),另3例留有不同情况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轻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在市综合性医院心内科门诊长期随访。
4 讨论
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多[4],虽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可痊愈,仍有部分患者可并发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亦可演变成为扩张性心肌病。孕期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由于孕妇特殊的生理变化,使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从而对母婴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心肌炎主要表现为既往无心瓣膜病、冠心病或先心病,在病毒感染后1-3周内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和心前区不适。检查可见心脏扩大,持续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心电图ST-T波异常改变,心肌酶谱改变等。但也有患者表现为胃脘部不适,解稀便等不典型症状,容易造成误诊 [5]。
由于当前对病毒性心肌炎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6],临床上一般采用休息、吸氧、抗病毒、保护心肌、促进损伤心肌细胞恢复正常功能等对症处理。而祖国医学中的很多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在调节机体整体功能上有独特疗效,许多文献提示[2,3,7]中西联合治疗,效果颇佳。本组22例患者在常规使用西药的基础上亦辩证的联合使用黄芪、丹参或牛磺酸等中药,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中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效果满意。本研究中有2例重症患者,表現为阿-斯综合征和心源性休克,在心内科医师协助下为其中1例安装临时起搏器以度过急性期,另1例予强心、利尿、镇静、纠正休克治疗后抢救成功,全组无死亡患者。
另外,妊娠合并心肌炎如何确定可否继续妊娠、如何选择分娩方式至关重要[8]。经心内科会诊后确定心脏病类型及功能状态,若评估心功能不宜妊娠者,我们会果断的劝说其做治疗性流产,终止妊娠的指证有:心功能Ⅲ-Ⅳ级,有心律衰竭史,心功能测定明显异常,或合并有其他高危妊娠因素如高血压、甲亢、糖尿病等,本组中有4例选择终止妊娠。由于剖宫产可消除子宫阵缩,避免分娩憋气,减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避免心力衰竭出现,所以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可以适当放宽,18例患者中有8例行剖宫术。当然对于心功能稳定,无产科剖腹产指证者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可阴道分娩,本组中有10例为自然分娩,效果良好。
总结我们的经验认为:妊娠合并心肌炎必须加强科室合作、减少误诊,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对所有患者应密切监测心功能、积极防治心力衰竭,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必要时要果断终止妊娠,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第1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20.
[2]王海会.黄芪注射液治疗妊娠期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2,(33)3l:6766-6788.
[3]赵菁华.丹参和黄芪注射液联用对病毒性心肌炎ECG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3:139-141.
[4]朱淑兰,张忠其.病毒性心肌炎孕产妇19例临床分析.浙江医学,2002,(24)11:683-684.
[5]胡冬梅.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2,(2)5:39.
[6]纪春丽.浅谈心肌炎的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13)4:176-177.
[7]吴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心肌炎对母婴的影响.海峡药学,2013,(25)3:177-178.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5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治疗
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的炎性病变,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病毒后, 病毒直接损害心肌而引起的心肌炎症。临床可见局限性或弥漫性, 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正常, 对病毒性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既是治疗关键又是医师的天职[1]。辽源市是煤矿工业区, 来我院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大部分是煤矿业职工或其亲属, 现对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及治疗体会做一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31例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男性12例, 女性19例, 年龄18~52岁, 发病一周内住院15例, 轻症心肌炎13例, 重症心肌炎2例, 发病1个月后住入院16例, 轻症心肌炎13例, 重症心肌炎3例。
1.2 诊断
(1) 心电图:上呼吸道感染后1~3周内严重乏力, 听诊第一心音明显减3例, 舒张期有奔马律者4例, 可闻及心包摩擦音1例, X线检查心脏扩大1例, 显示充血心力衰竭1例, 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 持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 频发房性早搏2例;发病1个月后住入院16例中, 乏力、奔马律、心包摩擦音5例, 心脏扩大、充血性尽力衰竭, 多个导联S-T段异常抬高7例, 心室扑动、颤动, 有异常Q波4例。 (2) 实验室检查:病毒特异性IgM≥1∶320者15例, 病程早期CK、CK-MB、AST、LDH增高9例, 从心内膜、心肌、心包穿刺液中测出肠道病毒3例, 测出其他病毒基因片段4例。
1.3 治疗
(1) 31例患者均卧床休息, 给予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对原发病毒感染者, 应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9例。及时控制心力衰竭13例例, 31例均谨慎应用洋地黄类药,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并酌情应用扩血管药和利尿药[3]。早搏频繁,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7例。因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用电起搏4例, 窦房结损害而引起昏厥或低血压者, 用电起搏或电复律2例。 (2) 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6例, 以使严重心肌炎的心力衰竭好转。抑制心肌炎的炎症和水肿7例, 消除变态反应和减轻毒素作用的治疗11例, 免疫反应强烈应用激素。 (3) 饮食治疗:限制热量供给, 每日每千克体质量25~35卡, 身体肥胖者限制蛋白质供给, 每日每千克体质量1~1.5克供给, 心力衰竭及血压高者, 控制在每日每千克体质量1g以内。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蛋黄、螃蟹、鱼子等。适当供给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的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 既能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 又可防止大便干燥。禁用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等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尽量不食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易产气的食物, 以免胃肠胀气, 影响心脏活动。限制盐及水的摄入, 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 饮食中不加盐和酱油。指导患者少食多餐, 避免过饥过饱, 以免饮食过饱加重心脏负担, 并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2 结果
31例患者经住院治疗18~37d, 治愈15例, 为发病1周内就住院的治疗的轻症心肌炎;迁延7例;发病1个月后入院的16例中, 7例未愈, 2例因合并重度心力衰竭死亡。
4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在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后, 使心肌发生非特异间质性炎症。临床上虽然很少见有猝死的病例, 但一些迁延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仍可演变为心肌病[3]。临床上, 病毒性心肌炎以轻中型为多见, 重型有较少, 经早期规范、对症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只有少数患者呈迁延状态, 虽然死亡病例较少, 但本组有2例死亡。对病毒性心肌炎治愈的关键是早期治疗, 应用抗菌素减轻心肌的炎性反应, 减轻心肌纤维的化程度, 达到缩小心肌损伤的范围的目的。各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 临床上以肠道病毒和上呼吸道病毒最多见。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毒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髓灰质炎病毒, 本组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5例。也有腺病毒引起心肌炎的病例。此外, 临床上也有由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膜炎病毒、肝炎病毒等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本组有1例乙型脑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同、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心肌炎的症状出现程度不同, 有的出现原发病的早期症状, 有的则出现在恢复阶段期间。在原发病的症状期出现时, 已经患上感冒, 心肌炎的临床症状易被发热、全身酸痛、咽痛等感冒症状所掩盖, 在询问病史才能被注意到其心肌炎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心肌炎患者在具有感冒症状的同时会有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本组病例在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时发现, 首见症状基本上是心律失常, 只有少数患者可由心律失常而发生阿-斯综合征。本组4例起病后病情发展迅速, 出现重度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痊愈, 本组治愈45例, 未遗留任何的症状和体征。2例患者在急性期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迁延数周或数月后病情趋于稳定, 本组迁延4周3例, 迁延3个月4例, 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5例, 心动能减退、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变化, 在急性期后心肌疤痕形成, 留下后遗症2例[4]。部分患者因急性期后炎症的持续, 渐渐转为慢性心肌炎, 出现进行性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 可经过数年或十几年后死于上述各并发症。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 如轻型心肌炎早期治疗不够及时, 临床症状多较轻, 早期不易被发现, 临床医师的漏诊、误诊, 治疗不及时或不对症, 均可使病情拖延、加重, 甚至发展为慢性心肌炎。不坚持长期复诊、随诊, 不能对病情有正确判断和做好家庭护理, 未能随时遵从到医师的指导, 有病情变化时, 使医师无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轻中型的病例, 如果经正确休息和对症治疗, 大多数患者能彻底恢复;但重型病例因发病较急, 病变广泛、严重, 即便采取了抢救措施, 实施了正规治疗, 终因病情较重而死亡。
参考文献
[1]虞吉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2) :96.
[2]董新华.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5 (4) :6.
[3]曹荣婷.急性重型病毒性心肌炎3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7, 3 (13) :74.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新进展 篇6
1一般治疗
1.1 休息
休息相当重要, 活动和疲劳可使病情加重。急性期心肌炎患者需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 心影恢复正常, 始能下床轻微活动。恢复期心肌炎患者应继续限制活动, 待病情稳定, 再逐步增加活动量。病情较重、心脏增大者, 卧床6个月左右, 如心脏未明显缩小, 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心功能不全者, 应绝对卧床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担, 使心力衰竭获得控制, 心脏情况好转后, 始能轻度活动。一般重症患儿需卧床休息6个月以上;轻症患儿如仅有早搏等心律失常, 则可适当缩短卧床休息时间。
1.2 饮食
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 (如橘子、番茄等) 及富含氨基酸的食物 (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 。
2药物治疗
2.1 抗生素
虽对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无直接作用, 但因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 故在开始治疗时, 均主张适当使用抗生素。一般应用青霉素肌内注射1~2周或400~960万U/d静脉滴注1周或克林霉素1.2g/d静脉滴注1周, 以清除链球菌和其他敏感细菌。
2.2 保护心肌
心肌炎时, 自由基产生增多,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 自由基加重心肌细胞损伤。 (1) 维生素C具有保护心肌不受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用法:重症心肌炎患者, 维生素C 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疗程1~2周。 (2) 辅酶Q10参与氧化磷酸化及能量的生成过程, 并有抗氧自由基及膜稳定作用。用法:10mg口服, 每天3次, 疗程1个月。 (3) 曲美他嗪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β氧化, 促进葡萄糖氧化, 利用有限的氧, 产生更多ATP, 增加心脏收缩功能。用法:曲美他嗪20mg口服, 每天3次, 疗程1个月。
2.3 抗病毒
近年来对原发病毒感染提出使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与此同时, 对其他抗病毒的药物研究在继续深化, 并有新药应用于临床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李红等[3]研究结果表明, 更昔洛韦可抗巨细胞病毒的活性, 能明显减少巨细胞病毒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发生。对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仍在继续, 如郭乃榄等[4]研究发现大蒜素在体外能有效抑制巨细胞病毒;李红等[3]在实验中亦进一步证实了大蒜毒对巨细胞病毒临床分离株的抑制作用。另外, 其他一些中药如大青叶、板蓝根、连翘、虎杖等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
2.4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关于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尚有争论, 多数认为:病程早期 (即发病18d内) 及轻症病例则不必使用;病情严重如心脑综合征、心源性休克、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力衰竭等应立即使用, 病情缓解减量停药;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者, 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故主张一般病例口服醋酸泼尼松每天1~1.5mg/kg, 3~4周, 症状缓解逐渐减量、停药;严重病例使用氢化考的松每天8~12mg/kg或地塞米松每天0.2~0.4mg/kg静脉滴注。
2.5 调节免疫功能
针对免疫情况选用免疫增强剂、转移因子、胸腺肽针剂、干扰素等。近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应用生物手段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进行有效治疗, 改善心肌病理改变, 减少炎性细胞浸润, 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 降低病死率。研究发现, 中药黄芪对提高免疫功能及改善心功能有益;葛根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中亦有较好效果, 其提取物葛根素能扩张血管, 特别是扩张冠脉, 改善缺血区血流, 在减轻心脏负荷的同时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耗氧量, 且无负性肌力作用[5]。
2.6 对症治疗
出现心力衰竭者, 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但洋地黄用量偏小, 贝那普利5~10mg或培哚普利2~4mg或咪达普利5~10mg口服, 每天l次。心肌炎急性期不主张应用β受体阻滞剂, 因其可降低心肌免疫力;但若有心脏扩大、心肌变薄等重构倾向时, 即使急性期也应使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使用临时体外起搏器不能恢复者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根据心律失常情况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3小结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以轻、中型多见, 重型较少。长期随访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痊愈, 少数迁延, 极少数死亡。故病毒性心肌炎重在早期治疗, 通过治疗减轻心肌的炎性反应, 使心肌损伤范围缩小, 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中西药物的运用, 旨在提高机体免疫力, 及时杀灭病毒、清除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 不使病毒扩散, 同时可保护正常心肌细胞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Perens G, Levi DS, Alejos JC, et al.Maronomab-CD3for pediatric acute myocarditis[J].Pediatr Cardiol, 2007, 28 (1) :21-26.
[2]夏应勇, 黄禄勇.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8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2) :5-6.
[3]李红, 董永绥, 方峰, 等.大蒜素和更昔洛韦抑制巨细胞病毒所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4) :219.
[4]郭乃榄, 陆道培, 周桂珍, 等.大蒜提取物体外抑制巨细胞病毒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1, 4 (5) :58-60.
病毒性心肌炎60例临床治疗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年至2009年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44岁,入院时病程最短者7 d,最长者7个月。有发热表现者20例,乏力20例,胸闷、心悸17例,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15例,恶心呕吐9例。心动过速24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心音低钝26例,发病前明确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史22例,无明显前驱病史8例。
1.2 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病情轻重相差较大,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因心肌病变弥漫而发生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患者一般表现为症状出现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随后发生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或心绞痛。体检可发现心界扩大,与体温不相称的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可闻及第三心音等体征。
1.3 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保证营养。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三磷腺苷、辅酶A、肌苷、细胞色素C等药物以改善心肌的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早期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慢性心肌炎时,应注意治疗或清除细菌感染灶。对于发生心力衰竭、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相应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使用临时起搏器。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只有在患者出现全身毒血症状、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经常规治疗无效后可短期试用。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60例中,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不良反应,治疗组有3 例输液时出现脸红、胸闷,调慢滴速后症状消失,未发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各种病毒感染都可以引起心肌炎,其中以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感染较常见,临床上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引起。人类病毒性心肌炎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早期以病毒直接侵犯心肌为主,同时存在免疫反应因素,在慢性阶段,免疫反应可能是发病的主要机制[2]。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的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病变可呈局灶性,但多数呈弥漫性。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决定于心肌炎性程度、范围以及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差异甚大。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甚至突然死亡,多数病例预后较好,少数易复发,病程迁延,发展为慢性心肌炎,甚至扩张型心肌病。体检可有心脏扩大,心率增速与体温不相称,心尖部第一心音可减低。出现第三心音,重者可出现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及心力衰竭的表现,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急性心肌炎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和休息,症状一般在数周内即可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则需要几个月。急性期目前定为3个月,3个月后少数未能完全恢复者转为慢性病程,临床可见心脏增大、心电图异常,可并发心力衰竭,易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营养,使用改善心肌营养与代谢的药物,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肌苷、能气朗等。对症治疗,心源性休克:24 h分4~6次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总量可达30 g/d。补液、纠正酸中毒[3]。血压仍不升高或升高不满意者,应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使用洋地黄类改善泵功能,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吸氧,使用镇静药等。严重窦缓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及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快速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药和胺碘酮是首选的治疗药物。
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由于目前尚无根治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以及个体的个体反应性差异,少部分患者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对已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要按扩张型心肌病进行规范化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国伟.现代心肌内科学.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899-900.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41.
中医治疗毒性心肌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了46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其中男27例, 女19例;年龄3~12 (平均6.9) 岁。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均符合1999年昆明会议拟定的急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将4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卧床休息, 以200mg/ (kg·d) 的比例静脉滴注大剂量的维生素C, 用25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将200mg三磷酸腺苷、4U的胰岛素、50U的辅酶A及10%的氯化钾等药物溶解, 静脉注射, 每天1次, 若患者有心律失常等症状, 则需再口服乙胺碘呋酮、心得安等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配以重组人干扰素α ̄1b进行肌肉注射治疗, 具体用法为每日5U/kg, 1次/d, 连续使用14d。治疗结束后统计比较两组体征、症状及辅助检查恢复正常的时间;并在1年后, 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 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的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接受治疗后疗效的统计比较
观察组患儿体征、症状及辅助检查恢复正常的时间<对照组, 且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随访结果比较
患儿出院后1年的随访结果表明, 对照组有7例患儿病情复发, 观察组仅3例出现了复发, 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干扰素是一种新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其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多重作用。α-干扰素具有以下优势[2]: (1) 可以选择性的抑制病毒m RNA和宿主细胞核蛋白体的结合, 阻碍病毒的蛋白质合成, 缩短了疗程; (2) 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 从而对感染细胞造成更大的杀伤作用; (3) 可以有效的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调节, 遏制和阻断病毒对正常细胞的感染。在本次研究中, 笔者利用干扰素配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该法可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的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毅平, 伊迎春, 刘小芳, 等.胸腺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33) :65-66.
中医治疗毒性心肌炎 篇9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病毒性心肌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32-1
病毒性心肌炎为内科较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病毒直接侵害心肌细胞外,还诱导心肌免疫损伤。临床无特殊治疗方法,坚持遵循早期、综合等一般治疗手段。我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6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83例,男性53例,女性30例,年龄22-63岁,平均32.3岁,病程10d-4年,均符合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A]。临床症状主要以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心前区不适,或疼痛为主。人院初均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心脏酶学检查及病毒抗体测定,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37例,两组均无心脏明显扩大和心力衰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卧床休息和常规应用营养心肌药物,静滴能量合剂并加入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限制入液量等,15 d为1个疗程。治疗组:除应用对照组治疗方法外,在250 ml加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鸿制药厂生产,生产批号:0210094)6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5日。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
1.3疗效判定在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及心肌酶全部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及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心电图及心肌酶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均无明显改善忙[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X2及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组46例中,治疗组28例患者心悸、气促、心界扩大、心动过速、早搏、收缩期杂音等消失,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压低的sT段以及低平、倒置的T波恢复至正常,室性早搏消失,心脏彩超示扩大的左室降至正常(左室内径从57—60mm降至48~52mm),射血分数正常。14例症状、体征缓解,但活动后(轻至中度体力活动)仍有气促,心电图示偶发室早,胸前导联提示T波低平。心脏彩超示扩大的左室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射血分数稍提高。
2.2治疗组显效28例(60.9%),有效14例(30.4%),无效4例(8.7%),总有效率91.3%.对照组37例中显效8例(21.6%),有效13例(35.1%),无效16例(43.2%),总有效率56.8%。经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毒副作用用药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为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由病毒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其中机体免疫反应是一重要发病原因,近年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显著增多,是目前我国较常见的心肌炎[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抗炎、营养心肌、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理想。随着大量动物试验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的不断研究证明: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肌细胞的病毒感染及受损心肌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而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3]。因此,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心肌细胞、防止病毒的损害,可有效的改善病情。黄芪具有补气生阳、固表止汗、解毒排浓、利水消肿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抗缺氧、强心、保护心血管内皮细胞、稳定心肌细胞膜、保护心肌细胞作用,同时黄芪具有调节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也有研究结果表明,黄苠具有促进或增强干扰素的诱生作用,在体外与病毒直接接触无明显灭活作用,或有一定抑制作用。黄芪注射液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关。本组病例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例无效病例继续治疗,第二个疗程后症状和心电图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该药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我们认为黄芪注射液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中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l-342.
[2]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6):413-415.
[3] Strauer BE,Klmdolf R,Mall G,et al.Myoeuxlitis—clrdiomyopmhy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住院奇、偶数抽选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诊治的6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给予入院患者采用常规的诊断方法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男36例, 女28例, 年龄为22~62岁, 平均年龄为 (42±1.2) 岁, 病史为12 d~2.8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P>0.05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临床表现以及排除标准
25例表现为面色苍白多汗, 23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 18例表现为乏力、流涕、咽痛以及咳嗽。排除标准:非病毒性而引发的心肌炎;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患者入院后, 保证患者获得充足的休息, 给予患者必要的给氧治疗, 静脉点滴10 mg/ (kg·d) 利巴韦林针, 进行4~5 d一个疗程的治疗, 静脉滴注0.3~0.5 mg/ (kg·d) 地塞米松, 采用250 mg/kg二磷酸果糖对患者实施营养心肌治疗, 连续对患者进行为期2周一个疗程的治疗。维生素C 200 mg/ (kg·d) , 连续对患者进行为期2周一个疗程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00 mg/kg, 并将滴速调整到每分钟20~30滴, 需一次性滴注完成。
1.4 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均消失, 经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检查恢复正常为痊愈;临床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并未完全消失, 经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检查患者检查逐渐恢复正常为显著改善;临床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经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检查可见有所改善为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检查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1]。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 组间对比采用χ2比较,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7.5%,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2.2 药物毒副作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患者肾功能、肝功能、尿常规以及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后无明显差异,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在多种病毒的作用下, 主要是指脊髓灰质炎病毒、艾可 (ECHO) 病毒、柯萨奇病毒B组、柯萨奇病毒A组共同作用下而引发的心肌弥漫性或局限性急慢性炎性病变, 为一种感染性心肌疾病[2]。该病的发病机制是在病毒的作用下, 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和心肌细胞受到损伤, 因患者身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 同时病毒对患者的身体细胞造成侵害, 伤及心肌细胞, 心脏正常收缩与舒张功能受到影响, 病情严重者累及患者的房室结、窦房结, 严重者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会导致患者正常机体受到损伤, 受到病毒感染而出现免疫反应性疾病, 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 应采取措施增强患者身体免疫功能, 保护患者的心肌细胞, 抑制病毒发展[3]。
当前临床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针对心肌炎以及病毒感染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本次研究中,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方法实施治疗, 首先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 缓解心脏所承受的压力;在患者疾病确诊后, 给予患者必要的抗病毒治疗;针对急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时, 可采用自由基清除剂实施治疗, 给予患者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药物治疗, 但这些方法的治疗, 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 抵抗病毒[4]。为更好治疗患者的疾病, 临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预防传染肝炎发生, 可有效预防麻疹等疾病的出现, 同时联合抗生素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毒性以及细菌性感染性疾病[5]。该药物是将免疫球蛋白内含的抗体输送给患者, 形成一种免疫保护状态, 形成一种短暂性的免疫保护状态, 在抗原以及抗体的相互作用下, 可有效消除病毒以及细菌, 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丙种球蛋白可将心肌内的各种病毒准确消除, 可有效缓解心肌细胞炎性反应[6]。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 实验组痊愈率为56.3%, 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痊愈率为28.1%, 有效率为87.5%, 实验组痊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陆嘉.黄芪及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 6 (7) :678-679.
[2]马龙彪.潘南金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8) :200-201.
[3]Grn, S, Schumm, J, Greulich S.Long-term follow-up of biopsyproven viral myocarditis: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nd incomplete recovery[J].J Am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2, 59 (18) :912-913.
[4]刘廷贵.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0 (6) :934-935.
[5]丁健.2 7例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1)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