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毒性药物

2024-11-04

细胞毒性药物(通用8篇)

细胞毒性药物 篇1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 配置细胞毒性药物 (CD)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依照相关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完善防护措施。方法:依照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1]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2]有关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对细胞毒性药物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进一步安全管理, 强化了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了细胞毒性药物配制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 无1人发生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关的职业伤害, 未发生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关的环境污染。结论: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专职培训, 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对药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细胞毒性药物 (CD)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细胞毒性药物 (Cytotoxic drugs, CD) 是指在生物学方面具有危害性影响的一类可有效杀伤免疫细胞并抑制其增殖的药物。多为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这类药物一旦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等方式摄入低剂量就能造成包括生殖、泌尿及肝肾系统的毒害, 具有致癌、致畸、生殖毒性[3]。药物配制不当时, 其悬浮粒或液滴溢出, 经呼吸道或皮肤沾染低剂量下就可以对人体器官产生危害。在传统的配制环境中, 护理人员是高危人群。目前, 建立对细胞毒性药物集中配制机构是有效降低职业危害的方法。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 PIVAS) 是根据国际标准建立的集临床药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医疗机构。它是在符合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 由受过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 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的配置, 为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服务[4]。我院是肿瘤医院, 细胞毒性药物使用较广泛, 2005年11月成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运行至今, 为有效降低细胞毒性药物对药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PIVAS药护人员在调剂和配置过程中, 每天集中接触大量的细胞毒性药物等, 所受的职业危害仍然相对较大。本文结合药物配置中心的具体工作, 依据相关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对照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防护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对药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PIVAS建立于2005年11月, 目前配有19名药护人员, 其中药师7名, 护士12名;男4名, 女15名;年龄21~48岁, 平均年龄 (26.3±10.2) 岁。均有较好的医、护、药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 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健康状况良好。药师负责进药、审方、摆药及核对, 护士负责药物配制及核对。中心配备有10万级洁净间、万级配置间和百级生物安全柜。

1.2 方法

依照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1]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2]有关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对细胞毒性药物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2 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危害

2.1 对层流台的认识不足致违规操作

护士不遵守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操作时阻挡回风口;配置室护士频繁走动、打开传递窗等影响净化环境空气流向、流速及室内空气压力, 使生物安全柜内不能维持相对负压, 有毒药物气雾污染配置环境。

2.2 药物配置过程中的接触与暴露

护士在药物配置打开安瓿时药粉或药液、玻璃碎片飞溅;药瓶溶解前未减压排气, 拔针时药液喷出;意外针头刺伤;容器渗漏或破裂;药物溢出到生物安全柜内或其他配置环境中;护士在连续操作过程中被接触药液的手套污染治疗台、推车、凳及生物安全柜等。

2.3处理废弃物过程中的接触与暴露

药品空安瓿、西林瓶、注射器及使用过的治疗巾、手套等未按照要求严格封闭处理, 接触过细胞毒性药物的抹布重复使用或暴露在室内空气中, 不正确清除溅出或溢出药物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3 防护措施

3.1 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依据药物特性而设计, 考虑到安全柜内垂直风的压力不能大于配置间内空气压力, 防止混有药物气雾的空气流入室内, 安全柜吸风口应保持通畅, 经过过滤处理后空气方能排出室外。因此, 护士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配置操作前30 min必须启动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环境及生物安全柜, 操作时各类物品必须严格有序、标准统一地放置于生物安全柜内, 物品占地必须控制最小化, 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必须在规定区域内进行, 任何物体都不能阻挡吸风口, 以保证空气流通一致性, 维持相对负压, 防护玻璃开启不超过18cm, 防止药液溅。操作完毕后对生物安全柜应进行彻底清洁, 先用蒸馏水擦洗, 再用75%乙醇擦拭, 防止药液残留。当生物安全柜内的药物溢出时, 在清除掉溢出药物和清洗完药物溢出的地方后, 应该对整个安全柜的内表面进行另外的清洁, 使用工作手套将任何碎玻璃放入位于安全柜内的防刺容器中, 安全柜的内表面, 包括各种凹槽内都必须用清洁剂彻底清洗, 如果溢出药物污染了高效微粒气体过滤器, 则整个安全柜都要封在塑料袋中, 直到过滤器被更换。

3.2 加强仪器设备监测与维护

每天记录配置室内空气、压力差和温湿度, 每周清洗回风口及初级过滤器材, 保证最佳的换风次数及进口、回风作用, 每年定期由专业人员监测净化环境进风次数、风速大小及空气微粒数、空气压力差等, 并每月用采点法对净化环境的空气进行细菌培养, 根据结果决定高效过滤器更换时间, 确保配置环境的安全。

3.3 严格执行细胞毒性药物安全操作

(1) 配制前准备, 药师接收医嘱信息排药核对后, 在细胞毒性药物标签上贴上区分标记, 配置人员必须穿无纤维防渗透隔离衣、戴口罩、化学防护目镜及戴双层手套 (聚氯乙烯手套外再套一层乳胶手套) 。配制前操作台铺设一块一次性无菌布, 以便吸收溢出的药液。 (2) 规范配置流程, 配置全过程 (包括打开安瓿、摇匀、混合等) 要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不得越过玻璃屏障在安全柜外抽药或加药。打开粉剂安瓿时, 用无菌纱布包裹, 以免药物气雾飞溅。溶解粉剂药物时, 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 待药粉浸透后再晃动。使用大容量注射器抽取药液, 所抽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 防止药液外溢。切割安瓿时应轻弹其颈部, 打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 以防割破手套。操作结束后, 应将废弃物置专用封闭袋中, 送到指定处集中处理。

4 结果

通过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进一步安全管理, 强化了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了细胞毒性药物配制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 无1人发生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关的职业伤害, 未发生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关的环境污染。

5 讨论

目前, 细胞毒性药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非选择性的对配置者产生伤害, 操作人员自身防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细胞毒性药物对职业人群的危害作用绝大部分是滞后、潜在的具有不确定的近期和远期毒性[5]。我院依规每年定期为接触细胞毒药物药护人员进行体检, 合理安排休假, 护士怀孕和哺乳期可考虑暂时脱离接触药物的环境。

防护知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专科护理人员对于细胞毒性药物知识的掌握。调查显示, 护理人员对细胞毒性药物安全防护认知程度低, 且不了解细胞毒性药物配制的合适环境, 尤其对细胞毒性药物的药理相关性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6], 因此, 进行专职培训, 制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操作规程及安全防护措施, 是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的关键。我院通过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配置细胞毒性药物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依照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有关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进行持续改进, 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 强化了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了细胞毒性药物配制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对药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蔡卫民, 袁克俭, 主编.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3]潘慧, 张渊, 郭彦琨, 等.常用细胞毒性药物的配伍稳定性及使用安全性探讨[J].中国药师, 2011, 14 (10) :1526-1529.

[4]刘艳秋, 陈东海.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管理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 2012, 10 (1) :59-60.

[5]强兰君.配置细胞毒药物的职业防护[J].护理研究, 2010, 24 (2) :528-529.

[6]范静, 王国权, 翟红岩,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化疗药物集中配制的管理[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9, 24 (3) :19-20.

细胞毒性药物 篇2

你是“药源性肾损害”高危人群吗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器官之一,所以,受到药物损伤的机会也是最大的。临床证实,药物引起肾脏损害的病人,除了像王先生这样平时很少用药的青壮年,其实更常见的是那些患有各种基础疾病、需要经常用药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肾脏病病人。

此外,还有一类药源性肾损害叫做造影剂肾病,其导致肾损害的药物不是人们平常使用的治疗性药物,而是做cT,造影或介入检查用的造影剂。造影剂肾病在老年人、原先有肾脏病的病人、糖尿病病人以及有高黏滞血症的病人中特别容易发生。

上述容易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高危人群,应常规、定期监测有没有肾脏受损的表现,一旦发现,及时减量甚至停药。

药源性肾损害有哪些“信号”

在临床上,可以引起药源性肾损害的药物多种多样,除了各种西药以外,平时老百姓认为毒副作用小的中药也赫然在列。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五花八门。有的病人像王先生一样会出现腰痛;有的会出现尿色改变;有的尿量有变化,可多可少;有时候是夜间尿量增加,病人感觉起夜的次数比以前多;有的还会发现尿里的泡沫比以前多,不像以前容易消散。还有的出现眼睑或下肢水肿,有的甚至出现贫血和高血压。有的病人出现非特异性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等。当然,也有的人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由于偶尔的体检,或者医生检查才发现肾脏出了问题。

可见,常规、定期监测对于那些没有不适症状的病人,也很重要。建议使用药物后,如果病人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肾脏病相关检查,必要时还需要做肾脏穿刺活检。

如何应对药源性肾损害

预防药源性肾损害,不仅应当注意预防西药可能引起的肾损害,对可能造成肾损害的中草药、中成药更应当摒除传统错误观念,同样严加防范。需要说明的是,即便采用了下述对策,有时,药源性肾损害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因此,争取及早发现并且及早治疗,才能彻底降低药源性肾损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找有经验的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或需要进行造影检查时,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用药。

2慢性病病人,尽可能不用肾毒性药物。老年人、原来就有肾脏疾病的病人,糖尿病病人、联合应用肾毒性药物的病人,合并其他临床情况的重病病人,应尽量选用没有肾毒性的药物。

3肾功能不全时,须根据肾功能调节药物剂量。使用有可能造成肾毒性的药物之前,最好能先检查一下肾功能。肾功能不全病人应根据肾功能情况,调节药物单次剂量或用药时间间隔。

4学会保护自己,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针对不同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帮助解毒、排毒的方法如水化,预防造影剂肾病等。

5保留好相关医疗记录,就诊时告诉医生。对曾经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或非过敏性的不良反应,需保留记录,以备医生参考。

总之,药源性肾损害在临床十分常见。一般地说,在严密监测尿液和肾功能指标的前提下,必需的治疗仍是可以进行的。建议病人在有经验的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同时加强自我保护。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大部分药源性肾损害还是可以避免的。

常见引起药源性肾损害的药物

1抗感染药物

几乎所有类别的抗感染药物都有可能造成肾损害。①青霉素类既可能造成肾小球损害,也可能造成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②头孢菌素(先锋霉素)以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多见。③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奈替米星等较前两大类更容易造成肾损害,多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④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红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阿糖胞苷,干扰素),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等,都可能造成肾损害。

注意:抗感染药物引发的肾损害,有些与用药剂量不当有关,有些与剂量无关,而与病人是否为该药的过敏体质有关。

2解热镇痛药

各种感冒药,如安乃近、克感敏、百服宁、泰诺,康泰克,美林;止痛药,如芬必得、消炎痛、必理通、萘普生、戴芬、扶他林,英太青,散利痛,西乐葆等,都可能造成肾损害。

注意:这一类药物可能造成肾病综合征,或者急性肾功能衰竭,常常与过敏或者肾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有关。

3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甲氨蝶呤,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博来霉素,亚硝基脲、白介素-2,环孢素、他克莫司、西罗莫司等都有肾毒性。

注意:此类药物常常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移植患者等,权衡利弊后,必须使用时也不能噎废食。临床上,医生会积极水化碱化尿液(水化就是补液,可以口服,但一般需静脉补充;碱化指静脉使用碳酸氢钠),或根据药物浓度调整剂量等,以减少药物肾毒性。

4利尿剂

各种利尿剂都可能诱发过敏性间质性肾炎。醋唑磺胺和氨苯蝶啶还可以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引发血尿和肾功能衰竭。

注意:严格掌握利尿剂应用指征和合适的剂量。疗程,可以减少该类药物肾损害发生。

5降压药物

常用的降压药物中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肾损害。三类药物都可能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后两者还有可能通过减少肾脏灌注造成肾功能衰竭。

注意:对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的病人,长远来看,减少肾脏灌注,有减轻肾脏负担,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而对于肾功能中,重度损害的病人,有时候减少肾脏灌注,会造成短期内肾功能恶化,这种情况在双侧肾动脉狭窄,同时使用利尿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心功能不全,脱水的病人更容易发生。

6造影剂

造影剂肾病主要由含碘造影剂引起,应用非离子性、低渗性造影剂,或不含碘的造影剂,可减少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率。

注意:水化和血液净化治疗疗效肯定。因此,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办法可在造影之前充分水化,必要的时候,也可在造影之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7中草药

中草药导致毒性肾损害,报道最多的是马兜铃酸肾病。马兜铃酸肾病可以表现为小管间质病变、急性肾衰或慢性肾衰,甚至尿毒症。

细胞毒性药物 篇3

关键词:细胞毒性药物隔离器,细胞毒性药物,性能,检测

0前言

细胞毒性药物 (cytotoxic drugs, CD) 是指在生物学方面具有危害性影响的药品, 其具有基因毒性、致癌性、诱变性、致畸性, 由于其在人体内不能区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 往往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 影响到正常细胞的生长及繁殖。目前主要用于肿瘤患者的化学治疗, 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从事处理细胞毒药物和暴露于这些药物下的人员, 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由于不注意而吸入药物粉尘或气溶胶, 或者直接接触皮肤, 都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其中包括口腔黏膜溃疡、肝脏损害及发生肿瘤、自然流产及胎儿畸形等。

普通的Ⅱ级生物安全柜主要是对生物气溶胶类的污染起到相应的防护作用, 而不能控制操作中产生的药物粉尘。因此在配制毒性药物以及操作高风险的生物样本时, 应选用防护级别更高、防护效果更好的细胞毒性药物隔离器 (以下简称隔离器) 。隔离器采用密闭式玻璃屏障和手套式设计, 能有效的防止有毒粉尘扩散, 使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可以不用穿着操作不便的隔离衣、戴口罩及眼罩等。

1 细胞毒性药物隔离器

细胞毒性药物隔离器, 是“隔离器”行业中针对生物、医学、制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最初是由手套箱这一概念发展而来, 后将生物安全柜的一些概念引入其中, 可在高等级生物危害的条件下进行操作, 并保护人员、环境和产品的安全。

(1) 隔离器的结构和性能

隔离器分传递区和操作区, 可同时提供实验材料的传递及隔离式操作, 传递窗具有双门互锁功能, 实验所需的物品通过传递窗进入隔离器操作区内, 从而确保实验操作过程不会污染实验室环境;高强度双层壁结构, 操作区由侧壁和后壁的双层负压腔包围, 传递区相对于实验室也处于负压环境, 以此保证其即使在物理防污染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也能为操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屏障隔离系统与前部开口式洁净空气设备相比, 可以提供更优的洁净、安全的操作环境, 操作人员与样品完全不接触, 可提供最好的个人防护;废物收集箱与柜体的一体化设计, 使操作物品或医疗废物密封式回收, 保证了污染无泄露。

(2) 隔离器的应用现状

在国外, 隔离器主要应用在医院和医疗机构中, 包括医院制剂室、配药室、制剂中心、护士站、病理科、检验科等涉及药品无菌操作及配制的科室, 以及众多的药品生产厂家。并且国外的隔离器生产厂家较多, 也更规范, 已有相应的标准参考执行。国内隔离器发展较晚, 虽然已经有些国内净化厂家开始涉及其中, 但没有标准参照执行, 加之市场监管还处于空白阶段, 导致医疗机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2 隔离器性能测试方法

为了保护操作者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和实验材料的安全, 避免发生生物危险, 必须用检验技术手段来评价和规范隔离器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各个检验项目及分类要求见表1。

(1) 传递区和操作区的气流流速测试

操作区内的下降气流是均匀的垂直层流, 可以防止实验操作过程中各个实验样本之间的交叉污染, 经过操作区的气流全部排出。

传递区内的气流可以分为单向流和非单向流两种。对于单向气流的传递区, 应效仿操作区的检测方法;对于非单向气流的传递区, 应由生产商确定最佳的检测位置和检测方法。

(2) 传递区和操作区负压的测定

隔离器采用全封闭负压式, 通过保持负压, 使隔离器和周围环境完全分离, 有效确保在隔离器中因操作产生的有害物质不会进入实验环境中, 从而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记录测试中传递区和操作区的压力值, 并比较每一次开门、关门或进行手套操作后压力变化的大小。

(3) 高效过滤器完整性测试

安装在隔离器里的高效空气过滤器是由坚硬外壳支撑的一次性的、具有延伸/皱褶介质的过滤膜组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流入隔离器内的气流进行过滤, 确保隔离器里的空气达到一定的洁净度, 保护操作样品, 并将试验时样品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或危险颗粒过滤掉, 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可以扫描的过滤器, 持续的气溶胶渗透率不得超过上游浓度的0.01%;对于不可扫描过滤器, 持续的气溶胶渗透率不得超过上游浓度的0.005%。

对于可扫描检测的过滤器, 将气溶胶导入隔离器, 按生产厂商的说明, 产生均匀的过滤器上游气流。光度计探头扫描整个高效过滤器的下游, 扫描各个过滤器组件的周边和安装框架时可略微重叠。

对于不能扫描的过滤器, 生产厂商应提供一种测试方法, 它允许测试者使用探针在一个位置进行适当的和安全的测试。

(4) 柜体防泄露测试

隔离器的污染部位应处于负压状态或被负压通道和通风系统包围。这样在隔离器里进行试验操作时, 样品所释放的气溶胶或者危险颗粒直接被吸进隔离器的负压通道里, 通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后的洁净空气也直接排到环境中。因此一旦柜体表面有泄露, 感染性气溶胶或其他危险颗粒就很可能进入环境, 造成人员的伤害;由于隔离器传递区与操作区都处于负压状态, 如果柜体有漏点, 那环境中未经过净化的空气气流也直接进入隔离器中, 造成样本的污染。本实验就是判定柜体的焊接缝、密封剂密封处、手套的端口等处的密封性。

使隔离器在正常状态下运行, 用粒子计数器的探头扫描隔离器内部。重点关注的部位包括:所有焊接或衬垫的接缝、玻璃垫片/接缝、传递区门的密封条、手套口的周长和手套、前窗的密封垫片、垃圾或尖锐物品的出口/槽、安装在主室的灯等部位。

(5) 气流烟雾模式测试

操作区内的气流应是向下无死点的或在临界点回流向下的, 即环境中的空气不能直接进入操作区, 除非通过高效过滤器的过滤, 并且一旦环境的空气进入了操作区, 那么此气流即刻被排出并不再进入操作区。

实验中我们使用能提供可视烟雾的烟雾发生装置和烟雾剂, 烟雾在确定的高度从距侧壁和观察窗一定距离的工作区域经过;还要经过安装在操作区中的手套、照明灯、或其他物品;要特别注意传递门和垃圾处理管路等这些可能发生湍流或可能表明隔离器有泄露的地方。

(6) 粒子计数测试

为了保证操作样本的安全, 隔离器操作区内的操作应在ISO 5级粒子水平的条件下进行。对操作区洁净度级别的检测要在两种情况下进行, 分别是静态和动态条件, 两种情况下检测的粒子数都不得超过ISO 5级的限制。

3 结论及建议

随着医疗机构对生物安全的逐步重视, 其对相应防护设备的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越来越关注, 相应的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大。但是由于使用者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 因此在防护设备的选型、安装以及使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

第一、在目前的医疗机构中, 我们发现某些医护人员在操作部分高风险传染疾病样本和对其开展的研究工作中错误的采用了Ⅱ级B2型生物安全柜, 并且误认为Ⅱ级B2型生物安全柜有着更高的生物危害防护等级。这样的问题应用带来了很高的、不可预测的风险隐患。

第二、医疗机构在配制细胞毒性药物时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医院及科室层面均无细胞毒性药物相关职业防护制度, 采用分散式管理方式, 未定期监督检查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又由于工作量大, 部分化疗药物的配置工作无法通过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完成, 而只能由病房护士承担, 这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在配制毒性药物以及操作高风险的生物危害样本时, 建议选用防护级别更高的细胞毒性药物隔离器, 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还可以避免生物危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君耀, 范辉.细胞毒药物的集中配制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l8 (8)

[2]许钟麟.生物安全实验室与生物安全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6-61.

[3]NSF/ANSI 49-2009, Biosafety Cabinetry:Design,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and Field Certification[S].

[4]EN 12469:2000, Biotechnology-Performance criteria for micro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s[S].

[5]YY 0569-2005, 生物安全柜[S].

[6]CAG-002-2006, CETA Compounding Isolator Testing Guide[S].

他汀类药物肝毒性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冠心病,血脂异常,肝脏安全性,谷丙转氨酶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可以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 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 他汀类药物还有抗炎、抗氧化、减少内皮素生成、减少组织因子表达、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抗血栓等多方面作用[1]。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其临床应用越来越为广大临床医师及血脂异常患者所接受。因此, 此类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非常重要。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ADR) 有胃肠道反应、肝损伤、肌肉毒性、血糖升高、神经系统损害等[2]。现对在新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因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住院患者2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他汀类药物的肝脏副作用, 为临床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 减少其肝毒性提供参考,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新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因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住院患者260例, 其中服用辛伐他汀片 (10~20 mg/d) 98例、阿托伐他汀钙片 (10~20 mg/d) 74例、瑞舒伐他汀钙片 (10 mg/d) 88例。3例患者既往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1.2 研究方法

分别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时检测血脂及肝功能, 血脂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载脂蛋白A1与载脂蛋白B。肝功能主要检测:谷丙转氨酶水平, 轻度升高指>1倍且<2倍正常上限, 中度升高指>2倍且<3倍正常上限, 重度升高指>3倍正常上限。通过治疗前后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及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水平, 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肝脏安全性有无影响。

2 结果

治疗前检测肝功能, 有18例 (6.9%) 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 上述患者均有脂肪肝病史。治疗后4周检测肝功能, 2例 (0.8%) 患者谷丙转氨酶重度升高, 分别为正常值的6倍和11倍, 后者既往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经停用他汀类药物, 并予保肝治疗4周后复查谷丙转氨酶正常;谷丙转氨酶中度升高6例 (2.3%) , 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2例 (4.6%) 。治疗12周后检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6例 (2.3%) 。治疗后24周检测谷丙转氨酶均正常。见表1。18例治疗前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治疗24周后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血脂异常患者逐年增多, 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调脂治疗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他汀类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过去两年, 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的53个研究中心在对349例心脏病患者研究后发现, 他汀类药物对逆转动脉硬化十分有效。近来多项研究提示, 使用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 肝酶异常的比例约为1%, 与使用安慰剂相似, 也不支持他汀类药物有严重肝脏毒性, 不支持常规定期监测肝脏功能[3,4]。为防止重度肝脏损伤的发生,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非正常的疲劳或无力、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尿色变深、皮肤或巩膜黄染, 应立即告知医生[5]。2012年2月28日美国FDA发布公告称已批准他汀类药物说明书安全信息的重要修订, 建议在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前进行肝酶检测, 之后根据临床情况再行检测。

本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致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升高多发生于治疗后4~12周,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 谷丙转氨酶逐渐降低, 治疗24周,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均恢复正常, 说明其肝脏毒性为一过性, 可逆性。2例谷丙转氨酶重度升高者有1例有慢性肝病史。因此, 常用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血脂异常期间肝脏损害多为无症状性孤立性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 总体发生率不高。

总之, 临床医师无需过分关注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 在有使用他汀类药物适应证时及时应用, 使患者从中获益, 远离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困扰,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2010年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303-310.

[2]刘德娥, 张庆莉.关于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国医学杂志, 2004, 2 (3) :128.

[3]李荣, 赵志刚, 司延斌.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及合理选用.药品评价, 2013, 10 (4) :36-42.

[4]Bader T.Liver tests are irrelevant when prescribing statins.Lancet, 2010, 376 (9756) :1882-1883.

耳毒性药物及药源性耳聋的预防 篇5

1 致药源性耳聋的药物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 An)

本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耳毒性, 有些主要侵犯耳蜗螺旋器, 如新霉素、双氢链霉素、巴龙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有些主要累及前庭,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耳毒性的发生率各异, 卡那霉素约10%, 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约1%~2%[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的耳损害是不可逆的, 耳聋每呈持久性, 特别是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使用应特别注意。

1.2 其它抗生素

耳毒性其它抗生素有红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新生霉素等, 二甲胺四环素耳毒性发生率相当高, 表现为前庭损害致严重眩晕, 目前已很少应用。使用红霉素后可能会发生一过性耳聋, 停药或减量后约1~2周可恢复。这些药物的耳毒性和血药浓度有关, 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听力损害。抗生素或消毒药做滴耳剂外用也会产生耳毒性。

1.3 袢利尿剂

袢利尿药主要有利尿酸、速尿、丁尿氨、苯比磺苯酸、氯唑噻磺胺和哌噻乙酸等。呋喃苯胺酸 (速尿) 、利尿酸等所致耳聋多为一过性, 少数呈持久性。袢利尿剂耳聋发生速度可极快, 特别是静脉快速推注时即刻出现;前庭损害相对少见, 可有眩晕及眼球震颤。袢利尿剂急性给药主要损害耳蜗血管纹, 致细胞肿胀, ATP酶活性降低及内淋巴离子浓度改变, 抑制动作电位, 此可在短期恢复, 大剂量时可致毛细胞变性, 产生迟发性耳蜗损害和持久性耳聋。

1.4 水杨酸类衍生物

水杨酸类药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 以水杨酸钠耳毒反应最明显。临床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 此与血药浓度有关。水杨酸所致耳毒性通常不严重, 及时停药多数在24~72h可完全恢复, 仅少数病人恢复迟缓或不完全。

1.5 抗疟药

抗疟药奎宁、氯喹和乙酰嘧啶等都有耳毒性, 但临床特点不同。奎宁口服后可在短期内出现听觉症状, 最初为耳鸣, 听力丧失主要发生低频区, 短期停药多数病人可恢复。氯喹可浓集于富含黑色素的血管纹理胞并致内淋巴成分异常而引起毛细管损害。临床长期大量应用抗疟药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奎宁和氯喹皆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耳聋, 妊娠早期危害更著, 孕妇禁用。

1.6 抗恶性肿瘤药物

有耳毒性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有铂类化合物, 如顺铂、卡铂等, 还有氮芥、6-氨基烟酰胺、长春新碱、醚索硝唑、二氯甲胺嘌呤等。这些药物引起的耳聋都是不可逆的, 且与用药量和用药时间有关。顺铂的耳毒性主要累及高频音区, 但在任一单频率区听力损失多不超过25分贝。顺铂会导致内耳血管纹严重变性, 毛细血管充血, 毛细胞损害散在耳蜗螺旋器各部, 此外顺铂可降低血管纹细胞Na+-K+-ATP酶活性, 抑制耳蜗动作电位。卡铂侧对耳蜗和前庭都有损害。氮芥亦为一耳毒药物, 特别是局部灌注给药, 则耳毒性常见, 氮芥可损害耳蜗螺旋器毛细胞致感觉神经性耳聋。米索硝唑 (misonidazole) 是一新型辐射致敏剂, 用于肿瘤放疗可提高疗效。使用后可致听力下降, 电测听示感觉神经性耳聋, 数周全部或部分恢复, 其耳毒性与年龄、性别、先前听力状态、剂量及肿瘤原发部位无关。

博来霉素全身或局部大剂量应用都有耳毒性。长春新碱可致感觉神经性耳聋。

1.7 其它

其它可能具有耳毒性的药物还有灰黄霉素、普拉洛尔 (心得宁) 、普萘洛尔、吲哚美辛、萘普生、溴隐亭、奎尼丁、利多卡因、丙基硫氧嘧啶、巴比妥类、阿托品、咖啡因、麦角碱、吗啡、普鲁卡因、士的宁等。具有耳毒性的消毒防腐剂有酒精、新洁尔灭、醋酸洗必泰、聚烯吡酮碘等。另外一些溶剂如丙二醇、氯仿、甲醇、碘仿;重金属如铅、汞、铊等亦有耳毒性。

2 药源性耳聋的预防

为预防药源性耳毒反应, 临床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病人体表面积或体重慎重选择剂量, 包括用药总量和日剂量, 日剂量愈大, 用药时间愈长, 中毒机会愈多; (2) 是否联合用药,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发生中毒的机率高, 如庆大霉素和速尿、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 (3) 给药途径:椎管内给药最危险, 其次为静脉和肌肉注射。 (4) 详细听取用药期间病人主诉, 询问是否有家族史, 注意有无耳鸣、眩晕及听力改变; (5) 用药前及期间定期测定听力; (6) 肝肾功能减退者酌情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由于肾与耳毒性常为一些药物所共有或同时发生, 尤应监测肾功能; (7) 应注意先前已有感觉神经损害者对耳毒性药物更易感; (8) 应用耳毒药物过程中应避免脱水; (9) 高度耳毒性药物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对高龄、儿童及肝肾功能减退等病人更有必要。

摘要:就危害和影响听力的药物 (主要概括为6大类) 及预防措施予以综述, 以期引起使用者的注意, 减少耳毒性药物的滥用。

关键词:药源性耳毒,听力

参考文献

四种药物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篇6

高锰酸钾是一种外用消毒药物,通过强氧化性和吸附作用杀虫,也可以杀死细菌,常用于杀灭不形成孢囊的原虫、蠕虫、三代虫等,也可用于消毒、防腐、防治细菌性疾病[2]。甲醛是日益受到重视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塑料、树脂、橡胶等,在农林畜牧业、生物学和医药中普遍用作消毒、防腐和熏蒸剂[3]。

近年来,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目前农药年产量达80万吨,居世界第2位,精碘和卡螨死是常用农药之一[4,5]。这些农药被大量施入土壤中,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会污染饮用水和地表水源水,导致饮水污染事故的发生,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较好的判断水毒性的方法,已被应用于废水和化学药品的毒性测试[6]。

目前,国内关于鱼类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常以鲤、金鱼等作为实验对象[1,2,3,4,5,6]。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作为检测工业污染及水体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还未广泛采用[7]。本实验首次采用高锰酸钾、甲醛、农药精碘和卡螨死四种试剂对斑马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便为水产养殖、鱼病防治等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高锰酸钾(分析纯)购自徐州试剂总厂;甲醛购自徐州试剂二厂;精碘(有效成分5%)购自广西金穗农药有限公司;卡螨死(24.5%阿维柴)购自河南欣农化工有限公司。实验室配制高锰酸钾浓度为1.0 g/L,甲醛120 mg/L,精碘2.0×10-2mg/L,卡螨死储备液1.3×10-3mg/L,稀释至所需浓度,现用现配。

斑马鱼购于徐州市某花鸟市场,斑马鱼平均体长2~3 cm,平均体重0.15 g,试验前在室内驯养5 d以上,自然死亡率小于0.5%,试验前1 d停止喂食,试验期间也不喂食。

1.2 方法

参照吕爱军等[7]实验方法进行。试验开始时连续观察8 h,观察记录鱼的中毒情况(平衡、游动、呼吸、体色变化)以及24~96 h的死亡情况及开始死亡时间及死亡数目。当鱼死亡时,立刻取出,观察并记录其体表特征和内脏表面特征。实验时间为96 h,96 h后若仍有存活鱼,继续实验至7 d。

实验数据分析采用Bliss法计算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安全质量浓度用公式:SC=48 h LC50×0.3/(24 h LC50/48 h LC50)2。

2 结果

2.1 斑马鱼急性毒性及中毒症状

高锰酸钾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浓度为1.15 mg/L时,12 h内出现斑马鱼死亡。高锰酸钾浓度为1.2 mg/L,48 h内斑马鱼全部死亡;高锰酸钾浓度为1.3 mg/L,24 h内斑马鱼全部死亡;高锰酸钾浓度为1.4 mg/L时,12 h内斑马鱼全部死亡,约4~5 h后有鱼上浮,6~7 h后有鱼出现侧翻,10 h后斑马鱼开始死亡。高锰酸钾浓度低于1.12 mg/L,7 d后仍有存活试验鱼;当高锰酸钾浓度为1.0 mg/L时,没有出现斑马鱼死亡。高锰酸钾对斑马鱼中毒较慢,开始阶段出现窜游,很快消失,稍后鱼群安静地沉在水底。高浓度组约5 h后开始出现上浮,随中毒时间及程度的加深,在水表面出现侧翻,鳃盖外掀,且鳃发生轻微肿胀,呼吸幅度加大,体色发暗,肚子朝上,沉于水底死亡,体表略微泛红。

甲醛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甲醛浓度为38 mg/L时,48 h内出现斑马鱼死亡;甲醛浓度为46 mg/L,24 h内斑马鱼全部死亡;甲醛浓度为50mg/L,12 h内斑马鱼有死亡,72 h后斑马鱼全部死亡,约4 h后有鱼上浮,6 h后有鱼出现侧翻,9 h后斑马鱼开始死亡。甲醛浓度低于42 mg/L,7 d后仍有存活试验鱼;当甲醛浓度为34 mg/L时,没有出现斑马鱼死亡。甲醛使斑马鱼中毒较快,开始阶段游动迅速,鱼群大多向上浮动,呆在水面上方,高浓度组约4 h就出现萎靡,尾巴略垂。随着中毒时间的加剧,鱼群反复游动,非常不安,呼吸频率加强,嘴大张,出现顶水现象;继而出现侧翻游动,鳃部频繁闭合并泛红,尾巴略垂,萎靡,体表泛红。

精碘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精碘浓度为6.5×10-3mg/L时,12 h内出现斑马鱼死亡,且48 h内实验鱼全部死亡,24~48 h是实验鱼的集中死亡时段。高浓度组精碘浓度为7.0×10-3mg/L,3~4h内鱼群上浮,8 h即有鱼侧翻漂浮死亡。精碘浓度为2.5×10-3mg/L时,没有出现斑马鱼死亡。精碘中毒现象比较迅速,鱼群多向水面浮动,呼吸加速,后多安静的浮于水面;高浓度组部分头露出水面,随后出现侧翻,嘴略张,头上翘,侧翻浮于水面死亡,无明显体色变化。

卡螨死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卡螨死浓度为2.1×10-8mg/L时,就出现斑马鱼死亡;卡螨死浓度为3.2×10-7mg/L,1 h内部分鱼出现S型扭曲游动,6 h内鱼出现侧翻游动,高浓度组(6.4×10-7mg/L和8×10-7mg/L)出现鱼的死亡,6~12 h是实验鱼集中死亡时段。卡螨死浓度为1.3×10-8mg/L时,没有出现斑马鱼死亡。卡螨死中毒现象出现非常快,表现为呼吸急促,并上下反复窜游,后表现为呼吸异常,如鳃外翻,嘴大张,身体急剧扭曲成S型,并急剧窜游,也有顶水现象出现。高浓度组中毒时间间隔很短,频率高,中毒鱼尾数较多,快速甩尾、抽筋,头上翘,鳃明显泛红,侧卧水底。

2.2 LC50值及安全质量浓度(SC)

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到高锰酸钾、甲醛、精碘和卡螨死的LC50值及安全质量浓度值见表1。实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甲醛、精碘和卡螨死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07、11.8、0.96×10-3和1.48×10-6mg/L。参照我国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GB/T21281-2007(96 h LC50≤1.0 mg/L时为急性毒性Ⅰ级,1.0 mg/L≤96 h LC50≤10.0 mg/L为急性毒性Ⅱ级,10.0 mg/L≤96 h LC50≤100.0 mg/L为急性毒性Ⅲ级)[8]。高锰酸钾、甲醛、精碘和卡螨死的96 h LC50分别为1.11、40.0、5.3×10-3和0.62×10-7mg/L。由此判定高锰酸钾和甲醛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分别为Ⅱ级、Ⅲ级,而精碘和卡螨死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很强为Ⅰ级。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9]中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剧毒,96 h LC50≤0.1 mg/L;高毒,96 h LC50≤1.0 mg/L;中毒,1.0<96 h LC50≤10.0 mg/L;低毒,96 h LC50>10.0 mg/L),可判定高锰酸钾对斑马鱼为中毒,甲醛对斑马鱼低毒,精碘和卡螨死为剧毒。

3 讨论

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监测、生命科学和疾病研究中,也是实验室里标准毒理学检测的最常用的实验动物[1]。高锰酸钾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对杀菌剂具有处理效果好、见效快等优点,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锰酸钾也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消毒剂,若使用不当,则会对鱼体造成毒害[2]。陈立伟等[10]报道高锰酸钾会引起鲫鱼鱼体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体表和鳃,在使用4~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处理后,鲫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实验中高锰酸钾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安全浓度为1.07mg/L,这与杨治国等[11]报道黄颡鱼安全浓度1.11 mg/L较接近。王凡等[2]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的试验方法,研究高锰酸钾对金鱼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高锰酸钾对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34、3.06、2.49和2.31 mg/L,安全浓度为0.231mg/L。研究表明,高锰酸钾浓度对淇河鲫仔鱼、黄鳝、南方大口鲶鳜鱼、金鱼、丁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304[12]、0.577[13]、0.59[14]、0.18[15]、0.8[16]、0.85 mg/L[17],明显低于斑马鱼的安全质量浓度(1.07mg/L)。因此,从水质安全角度来考虑,在应用高锰酸钾进行水处理时,必须确定最佳投加量。

研究表明,甲醛溶液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最弱,安全浓度为19.88 mg/L[3],对黄颡鱼得安全浓度为15.48 mg/L[18]。王凡等[19]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甲醛对红白鲫的急性毒性,甲醛对红白鲫24、48 h的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8.47和71.51 mg/L,安全浓度为19.23 mg/L。王宇希等[20]指出福尔马林对杂交太阳鱼安全浓度为38.4 mg/L。由此可知,甲醛对鲷、鲫、太阳鱼等安全浓度明显高于斑马鱼的11.8mg/L,但乔德亮等[17]报道甲醛对丁鱼安全浓度为7.50 mg/L。王武等[21]报道对瓦氏黄颡鱼安全质量浓度为7.40 mg/L,表明不同鱼种的安全浓度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甲醛溶液常用于水产动物的消毒及病虫害防治,在用于鱼病治疗时其泼洒质量浓度为10~12 mg/L,具有广谱性的杀灭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按照常规剂量施用,可作为斑马鱼的疾病防治中的药物。本实验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实验对象,发现不同浓度的致死率差异还是较大的,所以建议在工业使用和排放时应注意使用剂量。

精碘属于碘伏制剂,碘伏中的碘以络合物或复合物的形式位于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囊中心而被运载,在水中逐渐解聚溶解,游离的碘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菌体的蛋白质和酶受到破坏,从而使微生物因代谢机能发生障碍而死亡。张梁[4]对大口鲶进行了复合碘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复合碘对大口鲶24、48、96 h内LC50有效碘含量分别为0.57、0.47、0.39 mg/L,而有效碘的安全浓度质量是0.039 mg/L。黄辨非等[20]报道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鱼苗24、48、96 h LC50分别为43.45、24.21、21.38 mg/L,安全浓度为2.14 mg/L。碘三氧对异育银鲫鱼苗24、48、96 h的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2.36、33.11、26.73 mg/L,安全浓度为2.67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斑马鱼0.96×10-3mg/L。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防止因对水体消毒不慎而造成鱼体中毒。阿维菌素是一种新型抗生素类生物农药,具有较强杀虫性、较高安全性,是应用广泛的农作物驱虫药,目前阿维菌素类药物也用于预防和治疗鱼的各类寄生性疾病。谢瑞涛等[5]报道阿维菌素对江黄颡鱼苗的安全质量浓度为0.0356 mg/L。张启迪等[23]报道阿维菌素对鲟鱼96 h的致死浓度LC50为5.036×10-4mg/L。赵于丁等[24]采用半静态法在室内测定了一些常用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大环内酯类阿维菌素对斑马鱼毒性最大,属剧毒级。本试验结果表明卡螨死(24.5%阿维菌素)对斑马鱼安全浓度为1.48×10-6mg/L,远远低于其他水生动物。农药进入水体生态环境后,直接影响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故建议在使用该药时,要准确测量水体的体积并精确计算药物的使用量,以减少农药环境污染。

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为Ⅱ级,甲醛为Ⅲ级,精碘和卡螨死的急性毒性为Ⅰ级。高锰酸钾对斑马鱼为中毒,甲醛对斑马鱼低毒,精碘和卡螨死为剧毒。高锰酸钾安全质量浓度为1.07 mg/L,与常用浸洗浓度10~20 mg/L相差甚远,因而高锰酸钾不宜用于斑马鱼的浸泡消毒、治病药物。精碘和卡螨死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96×10-3mg/L和1.48×10-6mg/L,精碘和卡螨死对斑马鱼属剧毒,不宜用来斑马鱼的消毒杀虫。甲醛溶液对斑马鱼的毒性最弱,安全浓度为11.8 mg/L,可杀灭纤毛虫,同时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细菌、芽孢菌和病毒均有效,广泛应用于鱼虾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是生产实践中优先选择的药物。

摘要:为探究消毒液和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与安全评价,首次选用高锰酸钾、甲醛、精碘和卡螨死四种试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2496h半致死浓度(LC50)判断斑马鱼对四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4、48、72、96h的LC50,高锰酸钾分别为1.15、1.12、1.12、1.11mg/L;甲醛为48、45、45、40mg/L;精碘分别为7.8×10-3、5.8×10-3、5.6×10-3、5.3×10-3mg/L;卡螨死分别为1.95×10-7、1.23×10-7、0.65×10-7、0.62×10-7mg/L。高锰酸钾、甲醛、精碘和卡螨死的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1.07、11.8、0.96×10-3和1.48×10-6mg/L。参照我国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判定高锰酸钾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Ⅱ级,甲醛为Ⅲ级,精碘和卡螨死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Ⅰ级。

披针叶黄华碱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篇7

1 材料

1.1 试剂

黄华碱、四氢脱氧阿艮亭碱, 为笔者自披针叶黄华中分离而得;羟喜树碱 (规格为5 mg) , 黄石李时珍药业集团生产;胎牛血清 (FBS) , 杭州四季青公司生产;Hyq改良型RPMI-1640培养基, 海克隆生物化学制品 (北京) 有限公司生产;DMEM培养基, 青岛蓝雁绿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四甲基偶氮噻唑蓝盐 (MTT) 、二甲基亚枫 (DMSO) , Amresco公司产品;胰蛋白酶、青霉素, 华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链霉素, Gibco公司产品;96孔细胞培养板, Costar公司产品。

1.2 仪器

酶联免疫检测仪, 中国烟台艾德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倒置显微镜, 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CO2培养箱, 立德泰勀 (上海) 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显微照相机, 中国杭州数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细胞株

SW480细胞、BHK细胞, 购自中国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细胞的培养

SW480细胞使用RPMI-1640培养液培养, BHK细胞使用DMEM培养液培养, 并加入10%胎牛血清、1%抗生素 (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0 000 U/mL) , 于37 ℃、5%CO2、100%湿度条件下培养。每2 d传代培养1次, 使细胞保持在对数生长期。黄华碱、四氢脱氧阿艮亭碱、羟喜树碱3种待测样品分别用DMSO溶解, 并以PBS溶液配制成1 mg/mL储备液, 于-20 ℃保存。测试前再用PBS溶液稀释成终浓度为0.1 mg/mL的待测溶液。用PBS溶液将MTT配成浓度为5 mg/mL的母液, 于4 ℃避光保存[5]。

2.2 细胞体外毒性试验 (MTT法)

2.2.1 原理

MTT可被活细胞内的琥珀酸脱氢酶还原成蓝紫色结晶物甲攒, 而死亡细胞无此功能, 通过测定反应产物甲攒颜色的深浅来反映活细胞数量的变化。蓝紫色结晶物可以溶于DMSO中成为蓝紫色溶液, 溶液颜色深浅与活细胞数量成正比, 可用酶标仪在波长为490 nm处测定OD值, 比较阴性对照组与药物组的OD值得出抑制率[6,7,8]。利用此原理可测定经抗肿瘤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吸光度值的变化, 并计算出肿瘤细胞存活率, 从而推测肿瘤细胞对某种抗肿瘤药物的敏感程度。

2.2.2 药液配制

生物碱均用PBS溶液稀释, 溶液设6个浓度梯度, 黄华碱的6个浓度梯度为0.063, 0.125, 0.25, 0.5, 1, 2 mg/mL, 四氢脱氧阿艮亭碱的6个浓度梯度为0.25, 0.5, 1, 2, 4, 8 mg/mL, 羟喜树碱的6个浓度梯度为0.031, 0.063, 0.125, 0.25, 0.5, 1 mg/mL, 用无菌过滤器过滤后使用。

2.2.3 试验分组

选取96孔细胞培养板的第1, 2列为空白组, 第3, 4列为阴性对照组, 第5~10列为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组。空白组:只加培养基不加SW480细胞或BHK细胞。阴性对照组:加培养基和SW480细胞或BHK细胞, 但不加药物。药物组:加培养基和SW480细胞或BHK细胞, 培养24 h后添加生物碱。阳性对照组:加培养基和SW480细胞或BHK细胞, 培养24 h后添加抗癌药羟喜树碱。

2.2.4 操作

取对数生长期的SW480细胞或BHK细胞用于试验, 在96孔细胞培养板的第1列和第2列每孔加入150 μL DMEM培养基, 第3~10列每孔加入150 μL生长良好的SW480细胞或BHK细胞 (每孔约含2×104 个细胞) , 在37 ℃、5 %CO2和100%湿度条件下培养24 h;第1~4列每孔加入20 μL PBS溶液, 第5~10列每孔加入20 μL不同浓度样品, 每种样品设6组浓度, 每组浓度设8个平行孔, 继续培养48 h;然后每孔加入5 mg/mL 的MTT溶液20 μL继续培养4 h;弃去培养液, 各孔分别加入DMSO 150 μL, 振荡10 min待结晶完全溶解后, 用酶标仪于波长为490 nm处测定OD值[9,10], 并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 计算公式:细胞生长抑制率= (阴性对照组OD值的平均值-药物组OD值的平均值) /阴性对照组OD值的平均值×100 %[11,12]。

3 结果与分析

试验采用MTT法测试了3种化合物对BHK细胞、SW480细胞的细胞毒性, 根据酶标仪测出96孔细胞培养板OD值并计算出药物各种浓度对2种细胞的抑制率,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当黄华碱浓度为2, 1, 0.5 mg/mL时对BHK细胞有抑制作用, 当浓度小于0.5 mg/mL时抑制作用很弱;当黄华碱浓度为2 mg/mL和1 mg/mL时, 对SW480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四氢脱氧阿艮亭碱各浓度组对BHK细胞均表现一定抑制作用, 当浓度为8 mg/mL和4 mg/mL时对BHK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6 %和36.6 %, 低浓度组对BHK细胞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四氢脱氧阿艮亭碱浓度为8 mg/mL、4 mg/mL、2 mg/mL、1 mg/mL时均对SW480细胞有强抑制作用, 当浓度为1 mg/mL时对SW480细胞仍有27.9 %抑制率, 浓度为8 mg/mL时抑制率高达81.6 %。

羟喜树碱各浓度组对BHK细胞和SW480细胞均有很强抑制作用, 各浓度组对细胞生长抑制率均在20.0%以上, 最高可达52.3%, 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各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变化见182页彩图1~4。

4 结论

试验应用MTT法测定了黄华碱、四氢脱氧阿艮亭碱和羟喜树碱对正常BHK细胞和SW480癌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作用。结果发现, 四氢脱氧阿艮亭碱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 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 抑制率也明显升高。羟喜树碱对2种细胞的毒性作用明显, 无论是对BHK细胞还是对SW480细胞在各浓度组均有较好抑制。黄华碱对BHK细胞毒性低, 浓度为2 mg/mL时对SW480细胞抑制率为20.7%, 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司徒琳莉, 李洪波, 郑险峰.生物碱的作用及其生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7-8.

[2]周云凤, 朱忠柯, 赵宝玉.披针叶黄华的营养成分及生物碱成分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 2001 (2) :415-418.

[3]赵宝玉, 张靖飞, 哈斯巴图, 等.披针叶黄华生物碱成分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0 (3) :10-12.

[4]高文运, 李医明, 蒋山好, 等.牧马豆生物碱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8, 11 (2) :1-4.

[5]张均田.现代药理实验方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6]庞发根.博落回 (Macleaya C. (willd) R.Br.) 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 2005.

[7]刘涛.红藤脂酸钠注射液抗癌作用的实验研究[D].上海:第四军医大学, 2005.

[8]李哲.青蒿琥酯的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4.

[9]杨茜.我国中药抗癌新产品及中药抗癌优势[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 2006, 6 (3) :17-18.

[10]江和源, 袁新跃, 王川丕, 等.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茶叶科学, 2007, 20 (1) :33-38.

[11]王惠兰, 刘影, 张小茗, 等.大蒜素与顺铂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子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 41 (8) :566-567.

细胞毒性药物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细胞选取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主要药品与试剂:RPMI1640培养液(GIBCO,USA),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MTT(AMRESCO,USA),DMSO(AMRESCO,USA)。

1.2 试验方法

1.2.1 MTT(四唑盐)比色法

取无菌型与消毒型医用超声耦合剂,按照1 mg/mL、5 mg/mL、25 mg/mL、100 mg/mL及200 mg/mL的比例分别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并置于37 oC放置24 h制备浸提液。取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作为阴性对照品;5%的DMSO溶液作为阳性对照。将培养至近汇合的L-929细胞消化,稀释为1×104 U/mL与1×105 U/mL,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入100μL。在37 oC、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待细胞贴壁后将每孔中原培养液吸除。空白对照组加新鲜培养液200μL,各组加样品200μL:阴性与阳性对照样品浸提液,置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于更换培养液后的24 h将细胞接种密度为105个的培养板取出,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每孔加入20μL质量浓度为5 g/L的MTT溶液,继续培养4 h后弃去孔内液体,加入200μL DMSO,置振荡器上振荡10min后,选择570 nm在ELX800UV型酶标仪上测定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按以下公式计算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RGR=试验组吸光度值/对照组吸光度值×100%,并判定细胞毒性级别。

于更换培养液后的72 h将细胞接种密度为104个的培养板取出重复以上MTT试验。

1.2.2 琼脂覆盖法

将培养至近汇合的细胞稀释成2.5×105 U/mL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样品组,每组设3个平行样,各孔加入2 mL,放于CO2培养箱中培养至近汇合状态。将溶化的琼脂培养基与2倍浓缩的含10%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等比混合制成混合琼脂培养基,使琼脂的最终浓度为2%。弃去上清后每孔加入2 mL混合琼脂培养基,待琼脂层凝固后,分别加入2 mL新鲜配制的0.01%中性红活体染色剂,置于暗处染色20 min后取出,吸除多余的染色剂,分别取无菌型及消毒型医用超声耦合剂均匀涂布于无菌滤纸片上并放置于固化的琼脂层上,样品约覆盖细胞层表面十分之一,阴性对照选用直径约5 mm、厚约2 mm的高密度聚乙烯圆片,阳性对照选用直径约5 mm用20%苯酚溶液浸湿的医用明胶海绵,置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溶解及褪色的情况,并对细胞毒性的级别进行判定。

1.3 数据处理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误(Mean±SEM)表示,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对数据作Students’t检验,确定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2.1 MTT(四唑盐)比色法

表1、表2分别为无菌型医用超声耦合剂在不同的浸提比例情况下,不同接种密度对L-929细胞增殖度的影响与细胞毒性的级别。由表1可以看出,在细胞接种密度为104 U/mL时,超声耦合剂对L-929细胞的增殖率存在影响。在浸提比例为1 mg/mL、5 mg/mL时,细胞毒性反应为1级、2级,而当浸提比例超过5mg/mL时,耦合剂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极其显著,达到3、4级。表2显示,当细胞密度为105 U/mL时,浸提比例达200 mg/mL时,无菌型超声耦合剂才对细胞有显著的毒性作用,细胞毒性达3级。

2.2 琼脂覆盖法

表3显示,用琼脂覆盖法检测无菌型医用超声耦合剂的细胞毒性为1级。

3 讨论

临床操作中,普通(外用)耦合剂需与皮肤、探头辐射面密切接触,故除声学特性外,耦合剂还须满足不刺激皮肤、不损坏探头、不脏污衣物的要求。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用超声耦合剂的配方已几经更新换代,现国内正式生产的产品多为卡波姆凝胶型,除了在完好皮肤上使用的通用型制剂外,还有用于腔内和术中的无菌型凝胶制剂,少数企业已研制生产了消毒型制剂。为了保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新版的医用超声耦合剂标准按照生物学评价的思路,将老版本上的“卫生要求”改为了“生物相容性”,分别对细胞毒性、皮肤致敏和刺激作出了要求。可见,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评价在产品性能指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标准中要求用直接接触法检测耦合剂的细胞毒性,但是该方法对材料的要求较高,耦合剂产品为凝胶状无固定形状,并且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故采用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本试验采用的MTT比色法是浸提液法的一种,用于细胞毒性的定性和定量评价,该法对受试材料溶出物的毒性检测敏感性较高,也比较符合动物体内的毒性试验结果[2]。结果显示,医用超声耦合剂对L-929细胞具有毒性作用,且与其产品类型及添加成份相关,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利用MTT法检测耦合剂的细胞毒性时,同一浸提比例的试验结果在不同的细胞接种密度及作用时间下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如在浸提比例为1 mg/mL、5 mg/mL及25 mg/mL时,细胞接种密度为1×104 U/mL、作用时间为72 h无菌医用超声耦合剂的细胞毒性分别为1、2、3级,而密度为1×105 U/mL、作用时间为24 h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这些结果提示,细胞毒性检测结果与浸提液制备方法、细胞接种密度以及浸提液作用时间密切相关。浸提液制备方法直接决定了作用于细胞的毒性物质的多少,而细胞接种密度关系到细胞对一定量的毒性物质的敏感程度。本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同一浸提比例下,细胞接种密度大的所反映出的毒性作用小,即高接种密度降低了细胞对毒性的敏感程度。当毒性物质的量一定而细胞接种密度适宜时,作用时间越长,试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正常细胞差距越大,表现出的毒性作用越明显。

本试验采用的另一种方法琼脂覆盖法是间接接触法的一种,该方法对材料的要求比直接接触法低,使用的材料范围广,其缺点是受溶出物在琼脂上扩散程度的影响,当溶出物分子量小,易溶于水,其敏感性就高,反之则低[2]。该方法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在结果判定时褪色区域的大小及溶解细胞的比例都是通过试验者的观察实现的,受到一定的主观影响。在本试验中,结果显示该无菌型耦合剂体外细胞毒性为1级,但不能对其结果作出量化的比较。

由此可见,各类型细胞毒性检测试验的原理与方法各不相同,而各方法中又有很多影响检测结果的参数,根据试验材料本身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强弱及其用途正确的选择试验方法及相关参数十分重要。孙皎认为,生物学评价试验的现行标准不完善,生物学评价试验的方法和评判依据主要参照现行的相关标准文件,而标准推荐的方法并非一定代表当今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最先进、最有效和最适合的检测手段[5]。对于医用超声耦合剂产品而言,如何更科学、更准确的评判其细胞毒性的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明确。

摘要:应用MTT比色法和琼脂覆盖法检测无菌耦合剂的细胞毒性。MTT比色法检测时,同一浸提液在细胞接种密度高时,毒性级别低,反之亦然。同一材料琼脂覆盖法检测的细胞毒性结果与MTT法的结果也不一致。由于MTT比色法具有定量评价的优点,更适合耦合剂的细胞毒性检测,但是必须明确试验条件以及浸提液制备方法。建议进一步完善医用超声耦合剂体外细胞毒性检测方法。

关键词:医用超声耦合剂,细胞毒性,琼脂覆盖法,MTT比色法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YY0299-2008医用超声耦合剂[S].

[2]贾文英,史弘道.细胞毒性试验评价医用装置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概况[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1,12(5):253-255.

[3]由少华.解读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1):15-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6886.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S].

上一篇:市政设备管理下一篇:阅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