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气象

2024-05-14

发展新气象(精选12篇)

发展新气象 篇1

振兴东北, 国之大策。

2003年, 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给东北三省带来了机遇。八年来, 随着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 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吉林省作为“东三省”的重要成员, 它的发展变革, 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作为老工业基地省份, 吉林省最大的优势就是工业, 工业的成败关系着吉林的兴衰。因此, 发展变革、调整结构、改造产业, 工业是重头戏。

建国以来,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吉林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吉林省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纵观吉林工业60年的发展史, 经过了曲折而又不平凡的历程,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吉林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也是工业经济总量扩张最快的五年。回望过去五年, 在国家继续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批准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环境下, 吉林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国企改革、“三化”统筹、“三动”战略、扩权强县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吉林省工信系统以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为主线, 抢抓机遇, 全力推动工业提速增效、工业项目年、工业节能降耗、民营经济发展、“两化”融合等重点工作, 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0年, 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 775.1亿元, 产值跃上万亿元台阶, 达到13 213.2亿元, 实现利润794.7亿元, 创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 吉林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工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到2010年,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43.8%, 比200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

提升产业功能构建产业发展格局

提起吉林省的产业, 我们总会习惯性地想起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的确, 在很长时期内, 这三大产业一直都是吉林省工业的主角。三大支柱产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2 222亿元, 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59%, 抗经济波动的能力逐步增强。但是, 三大产业在撑起吉林工业发展一片蓝天的同时, 也暴露出产业单一化的矛盾, 既制约了吉林省经济发展, 也增加了产业风险。在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过程中, 吉林省提出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 着力破解产业单一化的矛盾, 让更多的优势和特色产业脱颖而出, 构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让工业结构更趋合理。

从轻重结构看, “十一五”时期轻工业发展速度已快于重工业, 结构偏重的局面有了进一步改善, 与2005年相比, 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轻重工业比重由20.2∶79.8调整为2010年的27.9∶72.1。从所有制结构看, 出现了新格局, 2010年, 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1.3%,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比重为56.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比重为24.6%。从所属结构看,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2010年, 在规模以上企业中, 吉林省县域工业完成产值所占比重达到51%, 产值超百亿元以上县 (市) 达到21个, 承载大项目建设的能力有所增强。

推进民营经济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伴随着产业格局趋于多元化, 一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吉林省企业群落中茁壮成长。

2010年, 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2%, 上交税金占地方级财政收入比重达到68.4%;吉林省个体工商户达到122.8万户,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470万人。吉林省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1.5万户, 注册资本金亿元以上民营企业达到183户。

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步伐。工业园区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现有产业资源, 发挥产业比较优势, 推进国有企业及民营经济向特色工业园区聚集, 提高产业集群的质量, 起到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作用。截止2010年末, 吉林省共有省级特色工业园区81个, 累计入驻企业达3 045户, 安排就业人数超过29万人。吉林省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纺织等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 成为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助推器。

加大技术改造推动工业技术进步

吉林省始终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以内涵增长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吉林省的技术改造经费不断增加, 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新增效益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10年, 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 189.5亿元, 同比增长28.9%, 新产品产值率24.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企业首次投产新产品1 135种。“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累计开发新产品5 506种, 完成新产品产值10 789亿元, 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在24%以上,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吉林省重点组织实施了“五个一批”技术改造工程、2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建设工程50项、3 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工程1 000项、“五个一批”技术创新工程、“1155”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等, 企业技术进步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 吉林省已建立省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187家, 比2005年增加83家, 其中, 国家级13家。同时, 吉林省共认定了14个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还成功组建了汽车、轨道客车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联盟, 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又一种新模式。

吉林省50%以上的大型企业使用了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汽车、石化、钢铁等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向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发展, 70%的中小企业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效果明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 吉林省工业将围绕构建吉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 以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 进一步壮大工业总量、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努力实现以支柱优势产业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特色资源产业得到深度开发、产业间融合配套、集群集聚特征明显的吉林特色工业化。

发展新气象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发扬气象人精神,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翻开**气象事业的历史,看到**气象局于1950年建站,建站初期只有一间房子、几件简单的仪器设备,2名职工,主要开展物候观测工作。经过50年的发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大楼、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职工总数已达6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9人,中级职称50人。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6人(其中研究生6人)。业务项目已经发展到四大类,天气预报方面有:短时短期天气预报、中长期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关键农事季节天气预报等;气象观测方面有:地面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地方气象事业:有人工影响天气、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兴农网);专业气象服务方面有:防雷检测与工程服务、天气预报自动答询和短信服务、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等。

经过50多年的风风雨雨,气象现代化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我局集广域网、局域网、人工增雨指挥、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综合应用、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为一体,监测手段、天气预报准确率、服务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优质气象服务;基础业务质量稳步提高;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台站面貌;兴农网成了**农村经济工作的亮点。连续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目标管理“公仆杯”金奖或银奖。气象服务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我局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市气象系统为“文明系统”。

几十年来,几代气象工作者将青春年华奉献在这里,将心血汗水流淌在这里,将气象人的忠诚挚爱铭刻在这里,将艰苦奋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记录在这里,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祖国气象事业的精神倾注在这里,一句话,将气象人的精神留在了这里。

多少气象人在工作中凝聚成一种精神,苦也气象乐也气象。**气象事业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气象人精神。何谓气象人精神,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定理想和信念,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气象工作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不畏环境艰苦,不怕吃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始终站在气象事业发展前沿的精神。

有人说,气象工作清贫、艰苦,整天和数字打交道,干气象没啥前途、没啥出息,气象人用自己的行动和事迹告诉了大家,气象工作虽然清苦,但苦中有乐,干气象照样可以为人民做出贡献。

下面,我讲一个气象人的真实故事。

那是199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气象局三楼一间办公室里,只见我们年轻的共产党员、气象台长一会儿坐下来查阅气象资料,一会儿站起来看看桌上的文件。似乎举棋不定。是啊,到底是坚持自己的预报结论:今年夏天黄河流域雨水偏少,还是听从国家局、省局的指导预报呢?这可是完全相反的意见阿!万一自己错了,那影响多大,凭着党性原则!凭着多年的预报经验!凭着自信!只见她拿起了电话:河南省气象台吗?请记录,**市气象局的会商结论,今年夏天黄河流域雨水较往年偏少。这一年,河南气象人都记住了这位共产党员的名字!就是她,凭着过硬的技术,敢于拿出了和全国其他省份、其他地市不一样的气象结论!就是她,准确预报了当年的汛期天气趋势预报。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气象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具有的素质。

记得,她为了思考一次重大天气过程预报,在回家的路上,因为思考,竟怔怔站在路口忘了要去的方向。我们还记得,夜晚,气象办公楼内,别的办公室已经熄灭了灯光,唯独气象台值班室的灯火彻夜不息,在那明亮的灯光下,预报员们在她的带领下,仍在会商未来的天气预报趋势!这一年,我局被中国气象局授予1999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单位,同时,被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气象局联合授予1999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或许,我们身边确实有个别浑身软塌塌的干部,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立于时代潮头的好干部,我们熟悉的有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在我们身边,也有平凡的,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气象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实践着“三个代表”,在气象工作中,认真负责,不怕吃苦,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他们就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脊梁!

记得去年7月5日,晚上22时,狂风突起,瓢泼大雨夹杂着冰雹倾天而降,风力达到9级,粗大的树枝被折断,电线也被砸断,横七竖八的挡在路上,共产党员、观测站站长和另外一名老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率先赶到值班室,带领大家排除了通讯故障,确保了重要天气报的及时发出。这是什么精神?是气象人精神鼓舞了他们,激励了他们。

2002年,也是夏天,由于连续高温天气,田间作物急需降水。政府着急,农民着急,气象人更急!我们一直严密监视天气变化,终于气象台预报:6月22-23日我市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那一夜!天气预报会商室的灯彻夜不息!那一

夜!我们的领导干部彻夜未眠!那一夜!我们的工作人员共出动了33门高炮,16台火箭,最大降雨量达到188毫米,彻底解决了旱情!为农民节约抗旱经费5000多万元。黄河故道的农民拿着鸡蛋和瓜果像当年献给人民解放军一样!来到了我们的工作人员面前,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气象人的感谢!

展望未来,**气象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

煌,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钻研气象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气象工作中,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坚定理想和信念,增强党性和党员意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继续发扬气象人精神,做新时期气象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发展新气象 篇3

攻克技术难题

省内4条高铁移动4G网络全覆盖

一大早,“大V体验团”便登上武汉开往咸宁的G1007次列车,体验高速铁路上的极速4G网络。列车飞快奔驰,大V们用4G手机刷微博、聊微信均畅通无阻,登录视频网站在线观看热门影片零缓冲,在线下载APP软件更是毫无卡顿现象。“真是没想到,高铁上4G信号如此给力。”体验了高铁4G网速后,大V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众所周知,与传统网络覆盖环境相比,高铁环境下4G网络覆盖面临的车厢密闭性强、信号穿透损耗高以及列车高速移动带来的信号切换次数多、不稳定等技术难题。为此,2014年6月,湖北移动敲定了“湖北省高铁4G网络覆盖方案”,通过集中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各种网络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4G网络覆盖的技术难题,保证了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高性能线缆、元器件和先进的隧道覆盖技术实现了长距离隧道、长距离桥梁的网络覆盖。

“为保障通信质量,我省高铁沿线每个基站间距不到 800米。”湖北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我省1500余公里高铁沿线共修建4G基站1900多个,4G网络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此外,汉口站、武昌站、武汉站、咸宁北站、襄阳站、宜昌东站等高铁火车站内也实现了4G网络覆盖,旅客从候车厅到进入列车车厢可无缝连接4G网络。

信息化医疗

4G技术助力湖北首条乡镇4G医保专线开通

“4G网络搭建的医保专线,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医疗,效率更高了,还能省下不少事儿。”在崇阳县白霓镇恒生大药房湖北首条4G医保专线参观现场,大V@武汉日记第一时间跟粉丝分享了自己的亲眼见闻。

在医保定点药店里,记者看到,一台4G无线路由器,药店便可连通4G网络接入了社保局的医保系统,不论是市民查询医保信息还是刷卡买药,都非常方便快捷。“购买药品刷医保卡,不到十秒钟就能完成付款,不仅为顾客提供了更佳的付款方式,还有效降低顾客排队等候的时间,对商家、对顾客都是件好事。”药店导购员王赛瑜表示。

“传统的有线光纤接入方式,从预查勘、施工开建到现场测试运行,一般需要10个工作日。”湖北移动工作人员介绍,在乡镇进行有线光纤接入工程慢、成本高,后期店面地址更换导致的网络路线改移还会带来搬迁成本,这也成为乡镇药店甚至农村药店实现医保卡结算的拦路虎。“4G无线接入在保证网络快速稳定的提前下,实现了省时、省力、省成本。”据介绍,4G无线接入方式,通过运用加密和隧道技术,借助一台无线路由器,便可实现4G信号覆盖区域的室内4G专线接入。这不仅极大地缩短了线路铺设周期,而且可节约至少5倍的网络建设成本,“后期搬迁也很方便,直接带着4G路由器就可以,相比有线光纤更灵活。”

据悉,截至目前,咸宁全市移动接入医保专线接近380条,其中4G无线覆盖有13条。

大V齐点赞

建筑工地的“天眼”4G云监控

移动4G和云技术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在通山新城开发区的一处建设工地上,大V们真切地体验了一把4G时代的实时“云端监控”,纷纷点赞。“管理人员不用亲身前往工地就能掌握整个工地现场施工情况,4G网络为智能化管理带来的新技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荆楚网记者感叹道。

“基站铁塔上装有高清摄像头,可360度无死角旋转,只要接上4G网络,500米外工地的高清视频画面便实时传输,电脑、手机、平板均可实时远程监控。”湖北移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云监控”具有实时监控、视频存储、视频点播、异常报警等功能,而4G“云监控”的组网形式,依托的就是移动4G网络广覆盖的优势,将工地实况画面、视频流等数据储存在湖北移动IDC机房,从而实现实时视频监控。

在现场,工作人员向大V们演示了手机监工的流程。他拿出手机,连上4G网络,点开手机“云监控”APP,工地现场施工画面便清晰地呈现出来。“不用在多处工地间奔波,也不呆在监控室里死守,用4G手机就能实时查看这些视频录像,随时随地对工地进行监控。”该工地“云监控”技术人员杨志勇告诉记者,“云监控”还可以将工地实况视频录像存储备份,方便查找历史影像,为工地事故提供证据。

据湖北移动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运用于工地监控,目前湖北移动4G“云监控”已在店铺、城管、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得以应用,全省用户已达2.7万户。未来4G“云监控”将推广到个人安防用途中,为家庭实现远程照看老人、小孩、宠物等带来福音,打造4G时代的智能新生活。

4G+农村电商

荆楚农民致富新路

在移动4G信号全覆盖的“中国桂花之乡”桂花镇,“移动4G+农村电商”的模式,获得了大V们的赞许。

据了解,桂花苗木经济是桂花镇重要的支柱产业,境内桂花林业规模达1万余亩,年产鲜桂花苗木过百万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整个桂花镇流行起了开网店销售桂花苗木,目前开网店的农户多达30余家,而4G网络更是给各农户的网店带来了新生机。

“有了移动4G,我可以在田地里现场拍照传给客户,4G网速快,流量又便宜,叮咚一下,边干活边做生意,给力!”桂花镇明星苗圃的老板何业国说道,销售旺季时,手机日接单量可达到40笔,去年他家年交易额超过300万元,其中7成订单通过手机操作完成。据悉,目前桂花镇很多农户都购入了4G手机,下载了淘宝手机客户端,用手机做起了营销,谈起了生意。

发展新气象 篇4

近年, 河南大学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这一主线, 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 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以理论领航,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一所大学要发展, 就必须加强学习,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的“大脑”, 学校党委首先从自身入手, 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率先垂范, 作出榜样, 坚持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定期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 而且已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专题化。

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校领导积极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调研, 积极听取专家、学者以及民主党派人士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并建立了校领导负责联系院 (系) 制度, 听取院 (系) 、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与他们共同商讨院 (系) 、部门和学校发展的思路。每位领导调研后都将调研情况带到中心组学习会上结合理论进行深入研讨, 使学习既有理论, 又联系实际。

学校党委积极利用作为省委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省委高校工委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地这一平台, 切实加强学校各级党校建设, 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 每年培训校内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数千人次。与此同时, 还积极拓展培训渠道, 创造条件使干部经常走出校门、省门、国门, 培养具有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干部。2010年8月举办了河南大学处级干部上海培训班, 100余名干部在上海金融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教育培训;同年12月又组织20名干部到美国参加首期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与管理保障研修班, 均收到良好效果。今后, 学校还要每年选派20余名干部参加省内外各种培训班, 努力开阔干部的视野, 提高干部的素质。

为优化培训效果, 学校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聘请各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党政领导为干部师生作辅导报告, 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参观考察、警示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 组织党员干部到知名高校、革命教育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区实地学习考察, 亲身感受体会。

为方便教职员工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学校还大力加强“网上党校”建设,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让党员不出门就能学到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学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思想论坛”网站上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资源, 不仅有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 而且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等理论学习材料。

为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理论水平, 近年, 学校还组织了近百场学习报告会, 编印了120多期《理论学习参考》, 购买了近20万元的时事音像资料, 为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的头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领导的率先垂范下, 各级党组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的思想教育阵地, 以理论领航,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 形成以领导干部为重点, 以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两课”教学为主渠道, 采取讲授、讨论、自学、交流、参观等多种方式, 分干部、教师、学生三个层次开展学习和教育的格局。

二、以基层为根, 打造坚强堡垒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河南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拥有34个学院 (部) , 在校师生5万余人。面对这样一个多样的格局, 如何开展党的建设, 如何加强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教育, 成为学校领导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此, 学校党委决定把党的组织建到学生中去, 建到各个院 (系) 、部门去。为了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 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有利于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 学校不断优化组织设置, 并精心选拔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会管理、敢负责的同志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 坚持培训与锻炼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 努力建设一支党委放心、党员信任、师生满意的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学校还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党员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 深入做好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 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在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并坚持定期评选表彰全校涌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树立先进典型, 总结交流经验。

为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党委努力创新活动方式, 结合当前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举行系列庆祝活动, 在全校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立项活动, 在院 (系) 和科研单位开展“四比三争”活动, 在后勤教辅单位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在职能部门开展“岗位奉献”活动, 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以党建为魂,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

在常人眼里, 思想政治工作“虚无缥缈”, 不少地方成了“空泛的说教”。但在河南大学, 思想政治工作“入心、入脑、入事”却是实实在在的, 是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的东西, 有载体、有抓手, 青年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就能感受到、领悟到。

当前, 许多大学生对马列德育课缺乏兴趣, 但河南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到课率却一直很高。为了让马列德育这门一直被认为是枯燥难懂的课程吸引住广大学生, 学校注重把马列德育课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结合起来,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设不同的内容, 使学生接受到最前沿、最科学、最实际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为保证教学效果,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上一门思政课, 每人每周至少上5~6个学时的思政课。学校还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创新教学方式, 坚持集体备课、听课制度, 实行教师联系学生宿舍制度, 举办理论与时政沙龙, 坚持听课、督导、问卷调查等评教制度, 全员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

比如, 在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这一章时, 教师用生动、形象、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阐明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它的意义及影响何在。并告诉学生,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成人、成才、成就事业的基础。此外, 教师还采取演讲、演小品、朗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创作的反映诚实守信的《将心比心》、反映吸烟有害的《标语的遭遇》等小品, 自编自唱的《道德歌》以及散文朗诵, 都很具警示意义。许多学生都认为, 这种上课形式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而且能加深他们对“道德就在身边”的认识。

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我省成立最早的学生理论社团, 这个社团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融入课堂、融入研究、融入生活,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同时, 还在校内进行“大学生理想、道德、信念”调查, 同时配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侯惠勤教授的课题, 开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社会调查。这些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河南大学从2001年开始就实行完全学分制, 传统的班级被打破, 学校除了狠抓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还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课堂之外, 深入社会当中, 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觉地学习、实践、成长。学校每年成立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统一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几年来, 全校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师生有7万余人次, 新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56个, 举行各类大型义诊、义演、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232场次, 发放各类宣传材料8万余份, 完成各类调查问卷1.8万余份, 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调研论文近2万篇。学校先后20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社会实践这种生动鲜活的形式不仅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国情、党情、民情, 树立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意识, 还使他们受到了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党的建设工作不仅推动了河南大学良好校风、学风和作风的形成, 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也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文明、健康、向上、协调的良好氛围, 使学校能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创造佳绩。今年3月, 经科技部批准, 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申报的“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被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填补了我省高校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3月批准了河南大学申请增列的应用经济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法学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其中多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填补了我省空白。

我国气象传真发展历程(推荐) 篇5

1949年11月,周总理首先提出:“灵活通信网的配合是气象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1965年前后,我国试制出第一代117型气象传真机。

1974年10月,中国第一个无线气象传真广台开播。

1977年10月,中央气象局正式向世界气象组织报告了北京气象传真开播情况。

1991年7月,北京气象传真广播开始启用计算机自动播放传真图业务。传真被广泛应用在气象部门的信息传递上。气象传真把绘制好的天气图及照片,通过扫描基于PSTN线路进行点对点传输,并在目标传真机上以记录的形式复制出来,以便用于各项业务当中。目前,国内气象传真广播分为两级,一级是国家气象中心,二级是区域气象中心,每天有近300张国内外预报产品传真图经由传真系统向全国传输。除此之外,北京气象传真广播还通过有线或卫星电路与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每日定是交换传真资料。传真是气象部门的关键交互方式之一。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 篇6

【摘要】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面对这些变化,农业气象服务也应为农业做好预备工作。本文探讨了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思路与趋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气候资源,新农村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的、多变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知识及天气、气候预报信息。作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是它的重要职责,更是气象部门的重要义务。新经济发展下,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创新,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形势下,旧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已不再适合新形势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业气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與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开展针对现代农业及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精细化服务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开展作物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预报,满足农业生产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在搞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强信息化服务,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整合涉农技术、市场信息的资源优势。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生产及交易进行技术指导。3.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与大气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农业气象仍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目前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水平较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未来将在大量科学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能量物质转换传输过程和农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各种过程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复杂关系,并以详细的数学模型和精湛的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这些过程。生物圈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的作用;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普、评估、防御;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4.加强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提高农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农村依法建立并维护气象站、气象哨,自愿进行当地气象观测,气象局可通过此渠道为广大农民及时传送气象信息;逐步在农村各乡镇建立一定数量的遥测气象雨量监测点,及时获取当地可靠的实况气象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要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环境评价依据;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增强对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气象部门应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系统,即以气象部门现有监测网络体系为主体,结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监测信息,采用地面、卫星遥感信息源,研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对大面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减灾控制;采用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网络与农业部门病虫害监测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优化布局技术,气候变化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应变对策。5.开发应用“3S”技术 积极开展集卫星遥感监测及资料处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3S” 技术系统的开发应用研究,开展生态环境评估、干旱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洪涝监测预警等动态监测服务。利用“3S”技术在农业气候区工作已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细分,以便取得更佳的服务效果。6.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农业产业化、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农业发展的新形式,新形势下我们要尽快建立与其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化气象保障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由这几部分来构成:1)农业产业化工程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网:在一定的覆盖范围内建立为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服务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网。2)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系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环境监测网的数据资料传输至专用的服务器,再运用高科技手段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其中有:①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子系统:将获得的实时气象资料、生态观测资料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依据有关指标得出某时段气象环境条件的利弊影响;②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预报子系统:建立统计模式、农学模式等类型的预报模型库,结合生态气象监测网的相关资料对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各种作物的播种期、发育期和产量等进行预测预报并提出生产管理建议;③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项目生态学特性库,生长发育阶段气象影响指标库,生态监测资料库(历史资料、实时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库(实时、历史资料),地理信息资料库等;④农业产业化项目气候区划子系统:基于GIS环境应用空间分析模拟结果进行农业产业化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结构调整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包括各种要素的小网络推算模块等在内的空间分析模块、气候可行性模拟分析模块、农业气候资源评估模块;⑤农业产业化气象专题服务材料分发系统:借助网络、传真等手段将各种专题分析服务材料发送到农业产业化综合办公室,各级领导办公室,以及各带头企业。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服务。

参考文献:

发展新气象 篇7

1 气象科技服务对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作用

1.1 促进了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搭建

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构建完善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4,5,6]。近年来, 娄底市一直致力于扩大气象服务工作范围, 大力建设各种可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基础设施, 不断壮大气象科技服务队伍。不仅构建了以报纸、电视、手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 而且大力优化各种气象科技服务的方式和措施, 重点开展3G手机掌上平台、多媒体气象信息直通等工程, 全面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

手机短信和96121信箱在推动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 加强与通信公司的战略合作有效推动了气象工作的开展。娄底市气象部门基于短信的特点制作了具体的天气预警, 制定了有效的气象科技服务措施。再如96121信箱工程, 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台、电视、报纸、公交车身广告, 深入乡村钉墙体广告牌、电线杆广告牌, 还走街串巷、走村入户发送 宣传袋 , 深入城乡 宣传96121。有投入就有回报, 96121拨打率直线飙升, 与历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2%。气象业务是基础, 准确、可靠的预报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是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96121为主打产品, 手机短息为依托, 在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同时, 娄底市气象部门与通信商构建了良好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 提高了各种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推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1.2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效增长, 需不断扩大气象科技服务的工作范围。娄底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农村气象科技服务, 因此, 重点构建了以农民需求为核心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LED显示屏、手机短信预警、收音机、网络, 遍布乡村的自动站等服务设施。娄底市的气象科技为农服务得到了很好发展, 农村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村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可促使气象部门加快气象服务产品的完善和更新, 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公共气象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7]。目前很多乡镇已与气象预测部门达成共识, 气象预测部门将具体的气象服务信息直接提供给各乡镇, 使公共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更强, 完善了气象信息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的服务, 体现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及时性、高效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1.3 提高了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水平

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 需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能力。公共气象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应针对本地区气象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扩宽气象预测和预报范围, 拟订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方案和措施,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业务, 科学发布气 象灾害预 警预报[8], 保证人们可 在第一时 间获得及 时有效的气象信息。

“三农”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重点, 气象科技服务加强了与农业部门的合作, 二者联合开展服务效益反馈和灾情调查。推进了基层气象台站与当地农技站之间的合作, 加强乡村气象服务精细化产品开发, 建立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民、面向专业大户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模式, 提高了农业产量预报准确率, 延长了预报时效, 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得到进一步减轻[9,10,11]。

2 气象科技服务未来发展展望

2.1 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

便捷、经济、人性化的气象手机短信服务, 为用户获取气象信息提供了更简捷、更便利的方式, 也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加强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 推动气象科技服务, 必须加快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传播速度, 扩大信息服务覆盖范围, 提高气象预测和预报的能力与质量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认知度, 气象部门要积极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 不断丰富短信内容, 努力打造气象信息发布资源品牌, 对气象短信用户的实际天气需求进行调查统计, 做到精细化服务, 让气象短信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凸显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使民众能够更好的应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生活。

2.2 加强气象防雷服务

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依托政府的资金支持, 加强气象防雷服务宣传。根据国家和省际规定的相关政策, 定期定时开展气象知识宣传会, 普及各种防雷知识, 保证将各种防雷措施落实到位[12,13,14,15]。同时, 各县市还要加强与当地的工程建设部门、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安全沟通工作。进而明确防雷服务工作的责任, 杜绝出现职责混淆不清, 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进一步增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和权威[7]。

夏季是娄底市雷雨高发的季节, 依据娄底市雷雨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种雷电防范的设备装置, 积极布置好防雷服务工作。同时, 还要加强各种雷电专业服务人才的培训工作, 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素质和雷电预警评估能力、积极推动夏季雷电防范预警工作的开展, 按照相关的规定、流程和处理办法, 构建全省雷电预测预报体系。

2.3 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以专业技术型为主的气象服务人才队伍是促进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专业性服务人才是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战略, 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在重点学科和优先发展方向建立精干高效的创新团队;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通过实践锻炼, 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通过资源共享、人员交流、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 形成更大规模的合作团队。

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的考核制度。将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 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 对科学研究、业务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人员、团队实行分类管理, 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稳定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质量[16,17]。

3 结语

发展新气象 篇8

北海市二轻工业联社基本情况

北海市二轻联社机关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3人, 离退休老同志28人, 机关设党政办公室、企业转制办公室、财务科、企业 (技术) 科等4个科室。联社系统共有7家企业, 1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7家企业中联社直接投资的北海之夜娱乐城效益尚可;另有服装公司、旅游用品公司、木器厂、皮鞋厂等4家企业正在陆续进入改制程序中;尚未进入改制程序的有商标印刷厂、糖果饼干厂等2家企业。

北海市二轻联社原主要领导一年前已退休, 另一位联社副主任同时免职退二线任副调研员。现任联社党组书记、主任潘子明同志到职未及一年;现任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叶瑞章同志刚到任4个月;北海市委配备给北海市二轻联社的另一位李志旺副主任目前刚报到。北海市二轻联社现任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二轻行业的新兵, 是名副其实的新班子。

提振精神, 重塑形象

北海市二轻系统计划经济年代曾有过辉煌。但进入市场经济以后, 二轻集体企业因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等诸多主客观原因, 基本处于停产歇业状态, 职工大多下岗。

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轻集体经济的主管部门二轻局退出行政序列, 承担政府行业管理职能的联社成为政府的事业单位, 为企业服务的手段逐步弱化、甚至缺失, 联社本身逐步被边缘化, 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北海市联社办公地点虽然处于闹市, 但多年来一直未把牌子挂出路旁, 只在院子内的办公楼楼梯旁挂了一块小牌子, 外人只知此处有人办公, 但是干什么的一无所知。联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渐降低。

新班子到位后, 认为联社的工作同样是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 各部门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贵贱之分, 如果连我们在联社工作的同志都看不起自己, 还有谁看得起我们?培育过硬的管理团队是做好二轻行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北海市联社领导班子的首要工作, 就是提振联社机关干部队伍的精神, 重塑队伍的形象, 使大家树立起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联社领导反复向干部职工强调联社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 根据自身的条件, 整治办公环境, 改善办公条件, 重新做一块联社的大牌子挂在临街院子大门口旁的醒目处, 使路经此处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是北海市二轻联社的所在地。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北海市委组织市直属单位开展歌咏比赛, 联社领导认为可以用这样的机会扩大联社的知名度, 于是, 通过精心策划, 精心准备, 联社组织的歌咏队以昂扬的精神、整齐的队伍、统一的服装、嘹亮的歌声赢得了市直其他单位的尊重和赞誉, 默默无闻的联社扩大了知名度。联社还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气排球等体育活动, 以增强联社机关的凝聚力和提高干部的身体素质。这些举措, 都提振了联社机关同志的精神, 增强了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自信心。北海市二轻联社新的领导班子到位未到一年时间, 联社整体工作焕然一新。

思路决定出路, 有为决定有位

北海市二轻联社新领导到任时, 恰逢党中央布置的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北海市二轻工业联社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将市委书记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潜心谋划发展、专心干好本职、热心服务企业、诚心对待群众”做为联社机关工作的座右铭。积极开展北海市二轻集体企业现状和北海市二轻企业职工生活状况两大调研活动, 摸清了二轻企业和职工的情况, 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提出了“延伸工作手臂, 增加服务对象”的工作思路, 相继成立了“两基金一中心”, 即“二轻企业发展职工创业基金”、“二轻企业职工大病救助基金”和“二轻企业职工就业培训服务中心”。联社主动将整个工作置于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内, 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一、延伸工作手臂, 增加服务对象

传统的集体企业固然是各级联社的服务对象, 但各种民营、合作的新型集体经济同样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自2003年以来, 广西二轻联社一再强调各级联社特别是基层联社拓宽服务对象的重要性。联社的服务对象没有了, 联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北海市二轻联社的新班子对此问题的认识头脑是清醒的, 他们认为明确服务对象, 这是联社工作下一步能否迈开步伐的关键。他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调研, 感觉到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缴税, 缺乏政府部门的帮助与服务, 中小企业是需要有人帮助他们、为他们服务的, 这就是联社工作的切入点。有了这个思路, 他们主动出击, 首先将租用、承包二轻企业厂房的各类企业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 进而将眼光放到全市范围。在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条件成熟的, 帮助企业建立工会、共青团的组织, 有一民营企业橡胶厂在联社的帮助下, 还建立了党的组织。

二、建立北海市二轻企业发展职工创业基金

北海市二轻联社根据他们所服务的企业的现状, 深感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艰难, 特别是资金借贷方面的困难。从更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出发, 他们压缩其他开支, 自筹200万元, 建立北海市二轻企业发展职工创业基金。该基金的使用是有偿的, 针对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经评估认为可行的, 对企业予以帮助和扶持。此举得到了企业的欢迎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年中秋前夕, 通过这个创业基金的支持, 糖果饼干厂复产, 生产月饼供应市场, 30多位下岗职工重新有了工作和收入。

三、建立北海市二轻企业职工大病救助基金

经北海市二轻联社调查, 全市二轻系统共有81位职工因企业消亡而未办理医保, 经测算, 要帮这81位职工全部办理医保需一次性缴纳资金约146万元, 而联社又无实力一次性拿出那么多资金。经研究, 北海市二轻联社决定以这81位职工为服务重点, 面向系统内的全部职工由联社筹资100万建立二轻企业职工大病救助基金, 平时职工患小病看门诊自己负责, 得了大病的职工按全国总工会制定的相关规则给予一定救助,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大病重病的职工, 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此举得到了职工的好评。目前, 经联社与街道办事处沟通, 已经为这81位职工办理了居民医疗保险, 使他们的医疗得到一定的保障。

四、成立北海市二轻企业就业培训服务中心

北海市二轻联社原下辖的经济技术研究所, 是经市编办批准成立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因人员问题该研究所的工作已停顿多年。经请示上级同意, 联社将其更名为北海市二轻企业就业培训服务中心, 仍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该就业培训服务中心的任务是:与劳动保障部门联合起来, 一是培训系统内的下岗职工, 为他们重新上岗创造条件;二是培训社会上的待业人员 (包括农民工) , 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利用社会上的师资力量, 根据企业的要求在中心进行理论知识培训, 利用系统内的相关企业作为实训基地, 经培训合格后由劳动部门发给合格证, 即有上岗资格。

该中心刚成立短短几个月, 目前已举办过核桃工艺培训班。下一步还将办糕点制作、贝雕工艺制作等培训班。由于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培训内容针对性强, 符合企业需求, 深受行业企业的欢迎, 一些企业还积极敦促培训班开班。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北海市二轻联社新班子扎实的工作, 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基层干部职工的好评。北海市二轻联社的元老级人物、原联社副主任、现联社副调研员陈华同志由衷地赞叹:新班子有思路、有魄力, 工作得到基层职工的认可。今年中秋节前, 经过市场调查, 北海市二轻联社将糖果饼干厂30多位下岗职工组织起来, 通过二轻企业发展职工创业基金的支持, 生产月饼供应市场, 产销两旺。下岗职工为感谢党委、政府的关怀, 将自己生产的月饼包装得漂漂亮亮, 并贴上自己的标签, 送给市四大班子的领导品尝。市委书记感动了, 市长感动了, 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 让他们了解这些下岗职工还有什么困难, 尽可能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北海市二轻联社调研期间, 自治区联社机关调研组成员所听、所见、所思, 深受鼓舞, 倍感振奋。卢道龙副主任概括为:感动、教育、启发。北海市二轻系统的产业基础相对于广西区内一些市而言要薄弱, 但北海市二轻联社的领导认为, 产业基础差不等于可以不作为。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满腔的热情将联社工作置于政府工作的大局之中, 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 为地方政府分忧, 为企业职工解难。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他们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气象短信的发展、编辑和创新 篇9

1 气象短信业务发展

(1)气象短信业务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当地运营商的工作,把气象短信业务纳入运营商业务范围,由运营商来进行营销规划[1]。气象部门着力在产品加工、丰富内容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气象短信业务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加强与各大通信部门的通力合作,以进一步扩大气象短信用户群,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业务发展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来发展自己的短信业务。

(2)气象短信业务的发展,需要加大业务的宣传力度。为了气象信息业务的发展,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如向用户免费赠送购物袋、天气符号扑克牌等宣传物品,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发送课程表,采取电话外呼、有奖促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激活用户,让更多用户群了解气象、关注气象,这样既可以吸引新用户,又可以保持老用户的相对稳定。要选择好时段免费让用户体验气象短信,因为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情况,通常和天气变化相关。当一段天气连晴时,用户对天气信息的关注就不是太强。所以,通常选在天气变化大的季节、有一个大的系统要来的时候或节假日来临时作为免费推广的最佳时间,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因为此时用户对信息的关注比在其他的时候要多一些。今后,还要加强对农民和农村的宣传,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气象短信的用户群。

(3)气象短信业务的发展,要加强气象执法力度。严厉查办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的机构和个人,对他们加大处罚力度,以规范气象信息传播市场,为手机气象短信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气象短信编辑

(1)先酝酿,再推敲,后细查。在天气预报出来后,应该先进行构思、策划,然后再动手编辑,并对短信内容反复推敲,仔细检查,务必使其文字精炼、准确、生动、活泼。

(2)多积累,多交流,常总结。气象短信的提示语必须贴近生活,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使短信显得“人性化”[2]。这就要求业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积累,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做笔录,并不断进行总结,以不断提高气象短信的编辑质量和编辑水平。

(3)多借鉴,常学习。每个人的灵感都是有限的,有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多借鉴别人一些好的构思和创意,同时注意加强气象与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得到提高。

(4)制订气象短信编辑规章制度,同时规定奖励和处罚办法。明确人员职责和分工,每个月对编辑人员进行质量编辑考核,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既加强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增强了编辑人员的责任心,从而达到提高短信编辑质量的目的。

3 气象短信的创新

(1)按照用户需求开展多种气象短信服务[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这样就促进气象短信服务走向不同的社会群体。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用户,发布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短信,如老年人喜欢保健提示多一点的短信,学生家长关心上学放学的天气信息,农民则关心未来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用户与不同的需求。如果根据不同时间、不同用户需求推出上下班、高温、强降水、周天气展望及生活气象指数预报等一系列新的气象短信产品,就会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用户只需发送条指令到服务平台,就能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就象在“超市”购物一样,可方便快捷地获取气象短信服务产品。

(2)推出精细化气象短信,满足不同行业的需要。由于行业性质不同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有所不同,目前气象短信是群发信息,每个用户收到的气象短信内容是相同的[4]。特别是电业、公路、烟草业、化工等特殊行业,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很强,在今后的气象服务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建立专业用户短信发布平台,根据行业性质不同,推出适合各个层次的用户需求精细化的气象短信服务,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

(3)不断创新求发展。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今后气象短信传输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信息,而且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的动画显示将在手机间传递,编辑能听、能看且与众不同的气象彩信也将成为可能,气象短信服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介绍气象短信的发展、编辑、创新等,以提高气象短信服务的业务水平,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气象短信,发展,编辑,创新

参考文献

[1]徐虹,白光弼,王骊华,等.陕西省气象短信产品优化分析与短信编辑[J].陕西气象,2010(3):32-34.

[2]蒋显红,牛丽玲,王立静,等.气象短信的编辑工作及今后发展方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6):219-221.

[3]亓翠芸,王西磊,郑燕,等.对做好气象短信编辑工作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759-8760.

气象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1 气象经济发展背景

2008年广东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天气事件:年初南方地区50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4月初台“浣熊”成为历史上登陆中国最早的台风;“龙舟水”建国以来最严重, 6月“风神”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16.918亿元, 伴随特大暴雨超100年一遇;8月“鹦鹉”造成数百个航班停飞或者延误;“黑格比”造成652万人受灾。在广东省的历史上, 2008年是异常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最多的年份, 仅这1年的气象灾害对广东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亿元, 而因灾死亡的人员多达148人, 仅南方冰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516.5亿元;5月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登陆缅甸造成13万多人死亡和失踪;8—9月, 飓风“费伊”、“古斯塔夫”、“汉娜”和“艾克”接连袭击海地并导致800多人丧生;印度的雨灾导致2 700多人死亡。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同时, 也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条件逐渐恶劣, 这种极端气候情况发生的几率将大大提高。

据统计,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 天气灾害占70%。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均在2 000亿元以上。据中国气象局介绍, 中国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已初步形成, 基本组成了由气候预测、天气预报、干旱监测与预报、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与生态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 该系统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 实现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农业、林业、工业、海洋、渔业、能源、商业、运输、水利、建筑、交通、国土资源、环保、盐业、邮电、航空、旅游、消防、保险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 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 空间天气预警、大气成分分析与预报预警、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医疗和健康气象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迅速发展。经济学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5]认为, 企业在气象上投入1元, 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 即气象投产比为1∶98。目前, 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已达1∶40。

2 国内外气象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国外, 气象经济已是一项非常成熟的商业运作[6,7,8,9]。有的国家已有了指导商业生产的研究数据。在美国, 已经有300多家从事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公司, 生意都十分红火。许多大公司, 需要提前获取气象情报来提高其利润, 特别是零售业和电力行业的公司非常重视气象信息, 有的电力公司为获取长期天气预报, 还高薪雇佣数名具有博士学历的气象研究人员进行专业工作。

在日本, 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一年的气象服务收入可达300亿日元, 约合20亿人民币。日本等一些国家有专业的“气象经纪公司”, 经过市场调查发现,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商品与气象要素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 如夏季30℃以上的气温增加1℃, 空调销量就增加4万台;每当气温上升到15℃以上, 冰茶销售量即增加5倍等;德国商人在调查中发现气温上升1℃, 啤酒销量就增加230万瓶等。此外, 为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销售计划, 还有针对天气与餐饮行业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分析其食欲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中国内地就开展了气象有偿服务, 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目前国内气象服务可以实现对风力、降水、冰冻、湿度、温度、雷电等单个天气因素的特别详尽预报, 内容以灾害性天气、大气清洁度、天气实况等为主, 服务领域已涵盖了工矿、农业、交通运输、城建、旅游、水利电力、环保、文化体育以及仓储等各个部门和行业。从气象服务的类型来看, 不同单位和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差别化需要选择相应的气象产品类型, 包括6 h以内、12 h至3 d以内的短时预报, 有周报、旬报、月报、季报等, 还有1年的天气趋势展望。气象信息虽然没有国外发达国家那么精细, 但是准确率也已有了较大的提高, 特别是1周内的短期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报。但中国的商业性气象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产业, 也没有获得较大的商业利润。

3 中国气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市场需求较小

有关分析认为, 影响中国气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市场需求不足。人们尚未意识到将自己的生产、经营、主要日常生活与气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大部分人对气象消费仍然感到陌生, 一些行业和企业观念跟不上,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识尚未发展到利用气象信息的层面。许多商家、厂家总习惯性地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作为定式来考虑, 并未意识到人类活动的逐步加剧, 对地球环境以及天气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天气的突变, 如果不及时调整人类活动, 将会给人类的经济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给人类的生产经营带来重大损失。业内专家分析, 正由于人们对气象经济还缺乏认识, 以往气象信息多以公益形式出现, 公众习惯了享受免费气象信息, 对于有偿服务并不十分认可。因此, 必须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起强烈的气象消费意识, 促进气象经济的蓬勃发展。

3.2 专业性服务发展滞后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气象服务形式单一, 且基本属于公益性质, 仅涉及发布24 h天气预报和寒潮、台风警报等少数服务内容。随后, 为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气象服务需求, 一些大城市的气象台针对各行各业自发地尝试开展有偿服务。中国的气象服务产品在活、深、细、广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气象服务相比, 尚存在较大差距。

3.3 气象信息营销不足

气象信息是潜在的, 而不是显在的, 这也是气象经济遇冷的一个原因。气象信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但人们有效使用这种信息, 就会产生非常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有的企业愿意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来做广告, 但是不愿意花几千元来定制专业气象预报。同时一些赢利组织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的气象信息, 由于其时效性和准确性均无法保证, 影响了人们对天气预报的信任度。此外, 气象服务部门自身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比如, 现在的气象台仍在沿袭以往的事业化运作模式, 缺乏市场开拓意识, 营销意识较淡薄;而公众又缺乏对气象经济的认识和咨询意识。

3.4 国外气象公司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加入WTO后, 除公益性气象服务以外, 商业性气象服务将逐步、有序开放。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 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组织与国内服务组织展开竞争, 积极抢占中国气象服务市场, 如中国国家气象中心5年前已开始与美国阿姆斯风险决策公司共同开发中国台风评估模式, 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已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服务, 这些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机构已经逐步进入中国。

4 气象经济发展对策

4.1 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

目前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相对较少, 面对巨大的市场信息需求, 气象部门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尚不充足;同时, 市场化程度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公司或有关部门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个人和企业虽然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却缺乏获取的途径, 这说明气象产品提供者对自身的宣传还相当不足, 体现出气象服务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程度较低。气象信息提供者应当充分了解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 并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质量、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等。

4.2 进行规模发展

根据国际气象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 中国气象经济发展的动力应当是成立专业化的气象服务公司。有利于杜绝以公众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避免低层次以及重复开发、以公益气象服务产品代替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等不良现象, 从而促使气象部门积极主动研究用户需求、研究市场。

4.3 完善营销渠道, 壮大营销队伍

气象部门传统的营销方式存在较大弊端, 其对于市场需求缺乏了解, 盲目推销产品, 缺乏针对性, 因此营销效果较差。因为气象服务市场最终是由用户决定的, 有需求才有市场, 反之市场就会萎缩。为促进气象用户与服务实体之间的沟通, 气象服务经纪人应运而生, 将大大地推动商业性气象服务的进程, 有效地解决气象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充分开发和挖掘市场, 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

5 结语

气象信息既是有关部门规避风险的指南、人们的出行参考, 更是商家的商机。经济发展了,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以前没有或不迫切的需求涌现, 出差、旅游等都更加依赖天气变化。正是这种依赖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气象信息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相信今后气象经济的独立发展必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丰富个性的气象信息在各种决策中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形势下, 掌握更多的资讯便能比别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因此投资气象信息这样高产出比的经济情报值得人们关注, 气象信息服务事业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志强, 胡斯团.气象服务为广州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J].广东气象, 2001 (1) :25-27.

[2]王晓红, 蔡旭东.气象信息在飞来峡水利枢纽运行调度中的应用[J].广东气象, 2002 (1) :29-30.

[3]钟儒祥, 翁俊铿, 张少通.应用模糊理论进行专业气象服务方法探讨[J].广东气象, 2005 (1) :32-33.

[4]张儒林.搞好气象现代化建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J].广东气象, 2000 (3) :43-44.

[5]董平, 孙亚丽, 张海燕.从大雾损失谈气象经济[J].现代农业经济, 2008 (24) :298-299.

[6]钟慧莲.浅论气象经济的发展与竞争[J].浙江气象, 2006 (1) :38-41.

[7]鞠远福, 王宝.浅议气象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气象, 2004 (3) :41-42.

[8]计国忠.论气象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前景[J].新疆气象, 2004 (5) :30-31.

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前景研究 篇11

关键词:气象;防雷技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045-02

现代气象防雷技术转变了传统的防雷技术的应用,主要突出了全方位的环境防护以及综合治理层层防护环节,尤其是在现代对待智能建筑防雷系统的运用更是对气象防雷技术的一个重大的突破,采取多层和多类别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雷电对于生活环境的侵害,伴随着智能化防雷建筑的不断发展,综合防雷技术也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本文转换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分析了如何提高防雷检测的覆盖率;其次是分析了防雷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运用;最后分析了未来气象防雷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对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提高防雷检测覆盖率的措施

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在防雷检测覆盖率的实施中有以下几种措施可以提高防雷检测的覆盖率,首先是要完善防雷检测考核指标,其目的是提高气象防雷技术预测信息的质量,因为气象防雷所搜集到的信息主要用于高大建筑的防护措施以及一些避免雷击场所特殊的需要,所以对于雷电信息的高度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和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了防雷检测考核指标,可以使得搜集到的信息通过高质量的标准,同时使得信息的使用人员可以作出充分、准确的决策;其次是要加强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并将其培训作为日常工作以及期末晋升的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这样才能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防雷技术实施以及搜集到的雷电信息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发问题可以马上解决不会造成过度的损失;最后是要加强气象防雷工作的日常常规检查工作,保证一切设施都处在安全运转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雷电发生之前以及雷电发生时及时处理信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防雷技术在智能建筑物中的运用

无论雷电以哪种方式进入建筑物,都会造成建筑物内部的电子设备等电子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电子系统的瘫痪,因此,防雷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物中的运用是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是外部防雷装置的设置在建筑物的外部主要是为了扩散电流;二是内部防雷装置的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主要是为了减少建筑物内部雷电击穿产生电流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治反击接触电压等二次雷击伤害;三是在综合防雷装置中主要采用了拦截直击雷设置是为了避免避雷针对于电子设备的很多副作用,采用屏蔽设置主要是为了表面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可以使阻隔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有效规避对电子设备能量的干扰,采用分流指引下线设置主要是为了规避分流效果的影响,这样使得减少和降低电压电感从而降低反击电压,采用接地分流和泄放直击雷可以避免雷电电磁干扰能量,从而均衡电位有效保护建筑物在一个安全的方位内工作,采用电位均衡连接设置可以规避电位差对于电子设备所产生的影响。

3 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建议

伴随着气象服务知识突飞猛进的发展,气象将被运用于多个领域。气象分为气象信息服务和气象工程服务两个方面:气象信息服务主要是为大众提供科学、准确、完整的气象信息,有效合理的安排我们的生活以及改善环境;气象工程服务主要是为了加强气象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使其应用的范围更广、更全,同时也能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气象防雷技术在今后会朝着技术发展以及预测预警发展的方向前进,因为在事中和事后控制都不如在事前对发生的事项进行合理的规避,气象防雷作为一种在事前预测非常重要的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于雷电测报的技术以及事前预警预测的技术的提高是必然的趋势。其次,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做好事前的工作总结以及借鉴以往的不足不断改革创新,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成果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进,避免在前期重复犯过往的错误,要不断探索新道路,这样,气象行业可以实施总体规划、上下协同以及分层实施的道路,使其不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都能确保信息的高度流通和统一,同时也可以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工作的有效和高度的配合,以免重复工作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再次,要倡导气象防雷内部的竞争机制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面,如何加强工作效率提高质量是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样也使许多激励机制以及评估机制的创新得到了发展。最后,在未来的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中保证气象防雷理论的敦实以及对于理论结构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实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以知识经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来严格制定气象防雷工作的发展规划,进而不断修订和实施,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气象防雷预测专业团队,保证防雷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进而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同时要重新审视和确定气象防雷工作在整个气象工作中的比重,以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的工作在部门内部相互协调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最后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作为目的,让气象防雷甚至是整个气象工作服务国家经济增长,推动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瑞,刘耀武.气象服务发展战略有关问题探讨[J].广西气象,2006(12).

[2]秦贻兰.浅谈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防雷技术[J].广西气象,2006(12).

(编辑:王昕敏)

Research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Meteorological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Zong Feng, Jiang Shan

Abstract: The paper applies the theory of meteorological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meteorological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can be relatively easy draw meteorological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use, which has a vital role in future meteorological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ther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s future application i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s as well as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are very important, but also has far-reaching valu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spect

发展新气象 篇12

重温新中国气象史, 气象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易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通过改革开放30年不懈努力, 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防御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以及奥运会和残奥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中, 气象服务取得了突出成绩, 气象事业发展的水平和实力已经充分体现。但还应当清醒地看到, 在较长时期内仍将面对发达国家在科学和技术上继续占据优势的严峻挑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新挑战、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情况下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矛盾。对此, 我们必须坚定和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2007年, 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 (气发[2007]477号) , 提出建设由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预报预测系统、综合观测系统组成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它是在研究国内外现代化指标体系现状、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和气象业务科技发展趋势、深入总结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和“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精神实质后提出的气象事业发展举措,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对推动我国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二、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是和谐社会建设对气象部门的最基本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 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更好地防御自然灾害, 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要求越来越高, 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因此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当务之急, 是和谐社会建设对气象部门的最基本要求。

我国的气象服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以保护人民利益为宗旨。通过广播、电视、电话、网络、手机、报纸等媒体, 各种天气预报、预警, 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传遍千家万户, 大大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近年来又增加了各种气象生活、健康指数的预报, 为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做出了新贡献, 气象服务产品的覆盖面和收视率更加广泛, 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要清醒地看到,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如果还是沿用过去几十年一贯制的预报产品来开展公共气象服务, 人民将越来越不满意, 气象部门的价值和地位将会越来越低, 气象部门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将微乎其微。

因此, 气象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面向国家需求, 紧密地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才能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从而推动气象现代化持续快速发展。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公共气象事业已成为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继续加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尽最大可能减少气象灾害给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 尽最大可能减少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尽最大可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从目前我局的情况看, 在公共气象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结合我局实际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1) 准确的气象预报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公共气象服务是根本, 气象预报预测是核心, 综合气象观测是基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非常重要, 因为有了准确的观测我们才能搞好预报, 有了预报我们才能进一步做好服务。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越准确, 服务越及时, 范围越大, 效果越好;反之, 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不准确, 服务不及时, 范围越小, 危害可能越大。所以, 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在这个基础上, 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才能够上一个新台阶。2) 逐步建设气象预警系统, 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逐步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加快突发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步伐, 拓展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功能, 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和发布频次, 建设不同群体的发布和接收子系统。在广场、学校、医院、车站、企业、机关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 在农村设立广播、大喇叭等设施接收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3) 用现代化传媒手段, 解决公共气象信息发布问题。目前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单一, “最后一公里”一直以来都制约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 出现突发性气象灾害时未能及时通过电台、报纸等宣传媒体发布预警信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 随时发布雷电、大风、强降雨等突发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建设短信发布平台, 给老百姓提供本地区适时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 解决气象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非常必要。4) 转变服务方式, 切实让公共气象服务体现价值。预报员在预报服务时往往只注重预报评分, 很少考虑公众接受能力。应该在公共气象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公众的接受能力, 采用专业语言转换、图形图像说明、背景交代等方式, 用大众化的语言将专业的气象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易于让老百姓接受的语言, 从而让各级政府官员和老百姓真正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气象预报产品, 使服务工作能够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比如我们在说降雪的时候, 不能只说一个小到中雪就算完成任务了, 还要告诉他们, 这场降雪可能会产生多厚的积雪, 会对交通、农牧业生产、老百姓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我们还要在目前两维的基础上向三维发展, 从只有图片和文字向图、文、声音甚至动画的方向发展。

除了语言上的转换, 还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采取不同的方式, 有侧重点地开展气象服务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服务效果。在实施公共气象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 逐步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各种气象服务流程, 使这一流程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摘要:2009年是县级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 更深刻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 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我认为县级气象部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转变思路, 找准切入点, 以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为重点, 才能实现气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亚急性毒性下一篇:发展建设蔬菜